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2024-11-04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通用7篇)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篇1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预习课文, 学生听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从而解决心中的疑难知识点, 这样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学习的主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学生预习课文的工作部分教师做得还不很到位, 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在这里, 愿为大家抛砖引玉, 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指出错误, 以便我能够及时改正。

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预习课文的目的, 不仅是要解决新课文的生字、词语, 还要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要让学生预习课文, 首先,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巧妙设计既新鲜, 又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来调动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单纯地学习, 而是在体验与感悟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以获得小小的成就, 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其次, 教师要从心理上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 要求要具体而明确, 要把问题量化, 而且教师要做好预习的反馈工作, 在语文课堂上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要给出适当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能力, 所以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一二年级的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这样布置, 让学生按照拼音朗读课文, 这样做既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拼音知识, 又增加了学生自己认识新汉字的机会,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把握这一点给他们布置预习作业, 即复述课文, 把预习的课文内容大致地概括一下,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做到对教师即将要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 而且还训练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们教师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能够就课文中的问题做一个简略的回答, 并且对文章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预习课文的训练题要巧妙设计

预习课文的训练题目要精心、巧妙地设计好, 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教师设计训练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来进行, 要在问题中突出重点和难点, 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如《少年闰土》这一课, 其中通过作者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 体会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个重点。针对这一点, 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当中, 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查找字词、解决生字, 而是据此重点展开了几个问题……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时就逐步理解了闰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学会了各种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探索,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要学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可见, 学生学好语文这一科目, 提高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 都离不开课前的自主预习, 离不开教师对课前预习的练习题的精心设计。

四、预习课文的过程要精心指导

首先, 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文。通过读课文及查阅工具书的方式解决课文中新出现的生字词语, 而且还要会写;通过读课文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课文能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的特色。其次, 要指导学生“想”课文。没有读课文就不会有思考, 两者缺一不可。要指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 想想文中的哪些地方自己还没弄明白, 课文与以往所读的文章有何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的哪些方面值得我学习等等, 要善于有所疑问, 才会有所进步。再次, 要指导学生质疑课文。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 要经常给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再听教师讲课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时候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 就会豁然开朗, 所提的问题就会找到相应的答案。对于这一点, 教师要做好检查, 如《詹天佑》这一课的预习问题,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这条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通过检查, 教师知道学生明白了写作线索是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在回答如何贯穿全文这方面, 学生的答案还不够全面, 教师知道了学生的不足。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知道侧重点在哪里。这种方式就有利于学生把所读的内容用一条线索贯穿起来, 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 也有利于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有所侧重。最后, 要指导学生摘录。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均是精品中的精品, 不少文章词句优美, 富有特色。我们可以让学生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 进行反复理解、品味、揣摩, 进而达到背诵的目的, 以便在写作的时候用上, 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打下基础。

总之, 学生预习课文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的新型教学理念, 也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面下工夫, 更要在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课文上面加把劲儿,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篇2

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平时,许多同学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了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

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

再比如“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行道树》张晓风)这个句子,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工具书去理解它的原义及引伸义等,阅读时可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话上课时就应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

浅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方法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文预习; 感知;品味; 探究

O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rep method of text

Zhu Lihong

【Abstract】Language courses in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to develop a good self-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habits. Among these, the self-study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arnestly Keqianyuxi students can improve reading skill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ctures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 read to “guide words”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erception, grasp the idea of a careful look at notes, tastes languag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grasp the key excerpt essence, accumulating material, etc. described how his text to guide students in prep to.

【Key words】self-learning ability; text prep; perception; taste; inquiry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不能光满足于现成知识、现在结论的授受,而应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预习又是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听课的效果,还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

那么,怎样预习课文呢?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阅读“导语”,大体了解外研社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诗文阅读”和“古典诗文阅读”中,均有“导语”,这些导语都是结合具体课文,给学生指点相应的学习方法。导语或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及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特点学习重点。这就为我们起到了“导读”作用。比如,在“现代诗文阅读1”中,对《我们是一家人》的介绍是这样的:“当代作家秦文君的《我们是一家人》,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那细腻而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因此,预习课文,首先要认真阅读“导语”,以便对以上内容先有个大体了解。我指导学生在读“提示”时,将要点勾划出来,以便阅读课文时,按要点去读。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在读“导语”的基础上,朗讀全文,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朗读完后,再快速默读课文,对课文的文体特点、中心内容、写作特点及结构安排等进一步从整体上去感知,获得较完整的印象。接着,合起课本,将课文内容在脑子里再放一遍“电影”,认真想一遍,然后与“导语”的内容作对照,理顺头绪,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并利用文后“感悟”题,检测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感悟题是:说说“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态怎样,“我”重新回到家中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在经过上两个步骤的预习后,就能够很轻松和准确地回答:“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重新回到家中后,因为真正理解了“我们是一家人”的深刻含义,明白了家和家人是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才能体会到和家人在一起的松驰和温暖才是真正的快乐。

(3)细看注释,品味语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再边读课文,边勾划出生字、难词,然后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对注释以外的生字、难词,要利用字典词典查准字音,理解词义。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结合前后文仔细品味,深入理解。读完后,再利用文后的“品读”题,检测自己对课文语言的领悟,培养他们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比如,在《我们是一家人》的“品读”中,有这样一个题:“‘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好吗?为什么?”这个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叛逆倾向”一词的深入理解和品味,如果学生认真进行了前面三个步骤的预习,就能明确: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不好,因为这种叛逆才开始有苗头,只是倾向,并未形成“思想”。

(4)结合“练习”,把握重点课后练习往往是紧扣文章的重点设置的,它对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理清结构层次,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提示作用。因此,在完成上面几步之后,还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一番思考,看哪些问题我们已通过预习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似懂非懂,或百思不得其解,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课后探究题就有一定难度“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你是怎么看的?”对于这个题,基础好,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础差的同学就会感到比较难以表达。这样就找出了各自在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注意听讲或质疑。

(5)摘抄精华,积累材料在阅读课文并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把文中的佳词妙语摘抄下来,重点段落读熟、背熟,日积月累,就会增加词汇量,丰富头脑。以此来达到语言材料积累和文化积累的目的。

总之,大家都知道,语文的自学能力是语文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新教材中,无论是古典诗文诵读系统还是现代诗文阅读系统,我都先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览等预习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理解文本蕴含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感染”、“比较揣摩”等方法深入品味语言,感悟、品读过后,我还通过让学生背诵诗词、文章段落,以及抄写美词佳句的方法,来积累语言材料,最终为形成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各项技能,促进思维发展,就能够把握语文中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种优质高效的方法运用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作用。真正做到中职学校新大纲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篇4

用什么方法预习呢? 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 我认为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字预习法”, 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 所以“十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十字自读法”。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 就是要求快速通读 (朗读或默读) 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 总体浏览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章的文体不同, 了解课文的侧重点就不同。一般来说, 写事和人的文章应侧重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人物的主要特点等。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 就应明白其大意是:林冲受到高俅的陷害, 发配途中经过柴进的庄上, 受到洪教头的再三挑衅, 与之比武, 结果几个回合就把洪教头打败的事, 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写人的文章, 侧重点是通过事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海伦·凯勒》, 通过海伦小时候生病, 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学习, 而最终几乎与常人无异的事, 体现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划。这是预习的重要一环, 要求熟读课文, 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的内容和心中的疑问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 根据需要而用, 只要突出重点, 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过多过杂, 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画上符号, 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同学预习时, 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 这是不对的, 必须改正。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 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 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 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 发表意见, 提出质疑, 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读答问, 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 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做到, 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 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 积极训练。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 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 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 (字典、词典、资料书) , 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 疑惑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现在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很多, 课文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查资料就可以解决。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预习的关键, 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 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预习时, 要求细读课文, 思考预习题, 了解课文思路和文章的写作目的, 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 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如《神奇的克隆》, 学生就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思考:什么是克隆?克隆这项技术神奇在哪里? 老师课堂上再一讲,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 就是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 便于讨论研究, 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 小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 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新授课开始, 我就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初步感悟讲出来, 一连串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一个个抛出来, 如学生问:“题目是《鸟的天堂》, 为什么要写大榕树? 这株榕树为什么这么大?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为什么加引号, 第二个为什么不加?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为什么看到的景象却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 是独立思维的结晶。对深入理解课内容文很有帮助, 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 但有的问题与看法需要与其他同学互相讨论才能明确, 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 主要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对课文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 与同学讨论, 以求解决、纠正。这样可创设探索气氛, 活跃思维, 提高预习效应, 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练习的预习法, 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练习起来, 做到“温故而知新”, 练习旧知, 学习新知, 使知识系统化。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 可以和《走, 我们一起去植树》联系起来, 体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

比。这是预习的比较法。比较法的运用, 在主要的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我们的课文在编排时, 往往一个单元的课文在表现主题上很接近, 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如《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几篇课文都是些建筑物的文章, 但是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向我们介绍这些建筑物,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来。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 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中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在预习中要把重点词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 以及通过查阅资料, 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等都可以记下来。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 是灵活多样、互相结合的, 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 不应绝对分开, 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懂的, 只要按照学习重点, 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作业 篇5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mínɡ jiào

( )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liǔ shù

( ) ( ) ( ) ( ) ( ) (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 )、( )、( )、(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 )、( )、( )。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四、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五、实践题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篇6

关键词:预习,自读课文,方法

课前预习自读课文,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自读课文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 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展开自学, 既能培养自学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预习效率, 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如何教给小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呢? 是现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探讨的话题,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自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 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所以,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课文前我时时要求学生做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 一般自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在重点词语下面加“△”, 在重点句子下面画直线或曲线, 标出不懂的句子, 写的精彩的段落等。 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不理解的词语旁边写上解释, 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对句子、 段落的理解和体会等。 写出生词的近义词、反义词, 并且在写近义词、反义词时通常把近义词标在生词的上面, 而把反义词标在生词的下面。 用大括号标出形近字的组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出多音字的读音。 这样就在文中做了不少的标记, 对后面的上课、交流、自学效果展示和以后的复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 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 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 提高他们自我建构的能力。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主体性原则, 就是强调学生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并能对语文学习实施自我检查、评价、调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解决疑难问题

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办呢? 一般可以这样解决, 如遇到知识性的问题如:文章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作品、作者的生平等可以通过查资料, 上网浏览、请教教师或与他人交流讨论及时解决, 并做好自学笔记。 有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 可以先放一放, 随着我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些问题就可以自然得到解决。 如果查找到的资料很多, 有的有用, 有的用处不大, 有的可能不准确, 要注意及时修改完善, 做到精挑细选。

四、做好摘录笔记

自读课文时, 要指导学生经常写摘录笔记, 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抄写重点的词语、成语和精彩的句子, 查找到的必用资料, 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与课文相关的歇后语、诗句、 名言等。 做摘录笔记时行距一般要大一些, 便于随时修改补充。 在自读课文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反复自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 要对自己的摘录笔记及时补充或修正。 同时对原来做的标记再次进行修改, 努力使自己的摘录笔记中的内容随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逐步完善, 促使认知内容不断更新。

五、做到多读深思

自读课文时, 学生应力求做到多读深思。如:让学生在精读中边读边思;在略读中抓重点、分主次;在品读中谈体会;在改写或续写时要多做比较, 去掉重点词语或用近义词替换体会。 在读课文时, 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 体会主人公的思想, 然后再从课文中走向现实的学习生活中, 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会怎样想, 怎样做, 怎样表达, 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给予恰当指导

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时, 教师合理恰当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每当学生自学课文时, 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 为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为理解语言做好铺垫。 每当讲解一篇新课文前, 都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 教师给予指导, 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课文朗读是否流畅, 自读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积极主动参与, 学习过程是否扎实有效等。 自学结束后,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给予分类指导解决, 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最后, 鼓励学生互相质疑问难, 互相交流讲解使自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提出自学目标

自读课文时,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出自读课文的目标和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学什么, 怎么学。 正如成语“有的放矢”, 学习也是如此。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才能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自学效率提高, 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当然自读课文的目标、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根据不同课文的类型而定的。 如:诗词类课文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相关诗词、名句的积累等; 小说类课文应注重对人物的分析以及人物命运的关注等; 写景类课文应注重对词语的理解, 精彩句子和段落的仿写、体会、掌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总之, 让学生边读书边动笔是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最佳方法。 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 使学生能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通过长期反复实践, 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莉论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2 (12) .

[2]王水芳.作文教学指导自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13 (4) .

[3]高锁林.有心栽花花自开——谈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

[4]赵娟娟.关于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几点认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2) .

[5]黄海德.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 (7) .

[6]张文兴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 .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篇7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课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素材, 也是学生接受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各种习惯用法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解,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若能抓住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与要求不同, 课型不一, 教学路径与方法各异, 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预习方法。

1. 朗读识记式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 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 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 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 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容易习惯并且大都欢迎这种预习方式。

2. 听力训练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 初中阶段应尽量采用。在课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增强语感。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可利用课前某段时间, 比如早读, 统一在全班放录音,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 发现问题式

教师可以把新课文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作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预习更宜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排除障碍式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 从而减少课堂讲解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 课堂教学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 材料准备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6. 系统归纳式

它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全体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 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 再经过课堂上的补充, 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就更全面、更牢固了。

7. 阅读理解式

学生进入了较长的课文学习阶段后宜采用这种预习方法。没有进入课文教学或课文只限于一些极简单的内容的初期阶段不必采用这种方式, 课文整体教学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认知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8. 小组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 学习好的可帮助学习差的, 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种预习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 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全班讨论, 各组主持自己负责的段落的讨论。讨论期间, 老师可以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并注意发现问题。

9. 激发兴趣式

在旧课文将要结束时抽出几分钟时间, 教师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下一篇课文内容或者作者简介、作者经历、写作手法等, 以激起学生对预习课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每次预习并非只能用一种方法, 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 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 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预习, 学生了解了通篇课文的内容, 为教师的讲解扫除了障碍。同时, 由于预习把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气氛。

上一篇:传统道德法律化下一篇:业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