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2024-08-29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精选12篇)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1

平时, 总会听到同事们抱怨:“上新课, 学生总是对内容不够熟, 如果课堂多给时间去读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上新课总是觉得课堂流程不够顺畅。”这个问题我也曾遇到过, 然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找到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那就是预习法。说起预习, 大家可能会说:“那不是很简单的事吗?”可是要让预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预习目标的预设

就像备课一样, 教学目标要预设, 预习目标同样也需要预设。对于不同的文章, 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 教材特点等设定不同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可操作性。预习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包括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在设计预习题时, 既要反映明确的要求, 也要提示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事?”这一习题仅交代了要求, 即了解课文大意。作为操作程序和要领的提示是不够的, 应改为“轻声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的“读”和“思”就是明确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有了这些操作性指令, 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去机械性思考问题, 预习也才能到位。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而每个学生由于学习基础, 能力水平都有差异, 完成预习任务的效果会有不同。因此, 在设定预习目标时, 要考虑到预习题目的难易程度, 既要给学困生一定的自信, 还要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我曾经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按照不同文体给学生布置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如在学习记叙类文章时, 布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项预习作业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读过课文,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写人的记叙类文章还可布置学生归纳人物品质, 这样可让学生对从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预习方法的多样化

一般而言, 在新课文学习之前, 需要学生预先感知的内容大致有:1.本课的生字词, 应要求学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握。2.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或事件、文章的线索等。3.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等等。传统的预习方式一般是做笔记, 其实预习的方式亦可创新。我将预习方法分为以下几类:圈点批注法、归纳概括法、积累赏析法、心得体会法、收集整理法、比较阅读法。下面结合我的做法, 具体谈一谈。

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文章时, 我只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 就是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后感。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 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作者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打动了学生, 很多学生写出了感情真挚的读后感。有位学生写道:“我不是盲聋哑人, 但我似乎进入了她的精神世界, 我懂了什么是热爱, 什么是珍惜。”

在进行一次综合性活动时, 以往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做一些摘录, 而我在一次《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活动学习之前, 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本小杂志, 要有目录索引, 各种不同栏目, 图文并茂。这项作业既是一项预习收集资料的过程, 又是一次整理信息的过程, 还是一次巩固知识的机会。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们办了一本本不亚于刊物的小杂志, 里面有自己调配的色彩, 自己设计的字体, 自己剪贴的图片。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 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学习同类文章时,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歌时, 我设计了几个预习题目: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季节, 哪些景物?2、这两首诗中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于这两首诗一首是春景, 一首是秋景, 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肯定各不相同, 学生在两首诗的比较预习中, 不仅了解了内容, 更体会到了不同景物可以烘托人物不同情感。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不同文体, 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预习方法,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三.预习结果的评价

学生预习了, 是否认真, 效果如何, 这必须通过评价来检验。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反馈。预习作业不同于其他作业, 学生预习结果的正确与否有待于教师的检验, 因此反馈应更加及时, 头天晚上预习作业, 应在课前就有评价结果。那么, 教师要想快速了解预习效果, 只需抓住“两个共性”, 即学生正确的共同的认知, 学生有疑问有偏差的共同疑难。这样, 教学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这就更有利于保证高效课堂。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2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更是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的具体体现。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条理性的规范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持之以恒。

那么,如何指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一.了解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开端。首先,课前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锻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其次,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最后,能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指导学生预习,形成预习习惯

1.要“读”,就是阅读课文,这是预习环节的第一步。《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单元介绍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便于对比和总结。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粗读“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要“查”,也就是查找字词。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

3.要“明”,就是明了,知晓课文概况。这就要求学生预习时学会:(1)分析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2)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它们的基本特征。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3)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 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4)了解背景。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大多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4.要“思”,思考。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在整个的预习过程中都要思考。

5.要“写”,就是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每部分的要点。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三.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预习时也应注意把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长短,做到事半功倍;在把握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时间问题预习过粗或过细,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就是面面俱到、筋疲力尽。最后,更要注意不能用预习代替上课。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总而言之,预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并做到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形成课前预习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打下基础。当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连志蕾.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探讨.《祖国:建设版》,2014(5):87-88

[2]张丽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1)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强县巨亭镇曾家河小学)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实践探析 篇4

一、指导学生预习,教授预习方法

语文课前预习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没有目的性的预习,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正确而且科学地预习语文课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预习课文的步骤和基本要求。第一步,让学生通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第二步,学生要通过预习,对课文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参考书目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作者资料,通过收集进而对课文产生更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梳理课文的脉络,包括对每个段落大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在预习过程中做一定的批注,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预习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将重点词句记在笔记中。做好预习笔记,不仅可以记下预习时的想法,还可以用于之后的复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先将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生词,如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再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内容。此外, 学生还可以运用网络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学生对课文的相关背景、字词及段落大意都做了一定的预习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效果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一定的兴趣,才可以做好这件事。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预习有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认真地完成语文课前预习,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预习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预习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所在,通过多种多样的预习任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预习变为主动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

三、合理竞争,完善教师评价

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点评,不管学生做得好还是不好,教师都要予以一定的鼓励。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做得很认真、很好,教师一定要进行表扬。即使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好,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一味地批评,而是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哪里做得不好,要将做得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的预习方法,用一定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任务,然后通过竞赛方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四、让学生主动预习,自主选择合适的预习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出预案,并给学生以细心和耐心的引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预习课文,提高学生预习的自主能力。此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预习的内容。如果教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只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的身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

五、结束语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累积的过程,而预习作为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需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时,要予以认真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前预习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进行了探析,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海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2013(05).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篇5

1、查。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查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注意:对长的课文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对后进生也要求多读几遍。

3、思。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

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

4、勤动笔。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二)精心设计训练

预习时往往涉及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当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提出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训练相结合,以有利于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有效的预习效果。

1、抓住教材特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将同类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归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目标的设定还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对于写人的文章,学生预习时要重点明白写的是谁,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对于记事的文章,学生预习时要明确写了什么事,能否口头复述事情的梗概;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学生预习时就要知道写的什么景、什么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景物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

2、课文批注。有些课文的“预习”就有如下要求,“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写一写”,或是“把你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等,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对课文进行批注。比如:这是一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文的主旨,批上几个字;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

(三)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感受、基础和理解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能借助字典会读生字并能读熟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语句,教师就给予肯定或表扬。对程度好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这种依据学生基础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四)进行有效检查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6

一、课前预习充分,听课事半功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及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知识的结构中薄弱的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就通。这样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预习兴趣,享受学习快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于预习之中,并且乐在其中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情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如课前预习时,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习题,让他们多形式的接触,不仅预习了课文,还锻炼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去煽风点火,有必有时更可火上浇油,以此调动学生内在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切记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口气强加给学生,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如在布置课文《穷人》的朗读时,A老师面无表情地说:“今天回家预习《穷人》一文,老规矩:至少读三遍,读熟为止,明天早上,老师抽查,希望大家用心好好的读。”B老师则从充满感情地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小珊迪吗?诚实善良却又可怜的小珊迪曾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比珊迪更可怜的俄国阿姨桑娜,相信,她的遭遇同样能触动你的心灵深处。曾经有一位同学在读这篇课文时,读着读着竟然哽咽了,引的全班同学的眼圈都红了,老师不知道我们班上有没有这样感情丰富的朗读大王?”稍顿了顿,老师提高了声音说,“今天放学后就请大家试着读一读,感受感受,明天来校后,请把你最拿手的一段读给大家欣赏,咱们比一比,到底班上谁能荣获朗读大王的称号,好吗?”如此两位老师激发学生预习愿望的效果,应是高下立见吧!

三、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他会进一步地进行探索,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很有好处,在针对学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发散思维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答问题,而这种切实可行的思维模式恰恰可以通过预习—解答这种形式加以锻炼,所以说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地把课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这里所说的预习,是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地探究课文所讲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内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比对,如若与老师一致那么解读就很透彻,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说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哪一种结论更为稳妥。经过这么一番认真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预习可以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假如每个人有一个疑问,那么大家汇聚起来积少成多,课文就会被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课文,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无疑会使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六、规范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高年级学生如何预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通读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第二,搜集资料。①关于作者。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②关于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数据、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第三,理清脉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③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④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⑤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①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②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③合并法。

第四,做好批注。學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第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看不懂的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提升,获得课堂学习高效与学习能力长足发展的重要一环。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有意识、有方法地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使学生在不断深入的预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一、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是必要的,不仅能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效性的提升。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落实上看,让学生在课前进入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预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感受、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语文学习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人文思想品质的学习。语文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语言的品悟,能够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预习就是让学生在预习中生疑,在困惑与思考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因此,预习是课堂教与学的必要准备,学生在预习中融入自己的经验、体验和思考,能使课堂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思维。

二、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指导

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学习不仅要态度认真,更要方法对路。因此,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提升。

1. 重视预习指导,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

在强调自主学习和开展合作学习的当下,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会学、能学的能力。就预习而言,要让学生知道应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及自己预习的达成情况。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之前,要让学生掌握预习要领和预习目标,如多读几遍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五彩斑斓”“脸庞”“草甸子”等词语的读音与含义;能对文章结构做一定的分析,对“大豆摇铃千里金”等句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用填充、语言运用及简答等形式,指导学生预习,如辨别生字的正确读音:“缕(lǒu lǚ)”“燃(rán lán)”“甸(diàn diān)”,给“荒”“令”“列”等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这能够提高学生辨别和识记字词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等景色各有的特点?热闹非凡的北大荒秋天原野上有哪些植物,课文是怎样描写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景物,如何写好这些景物?”这样,不仅注重了夯实基础,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和主体性阅读的参与意识。在中高年级预习指导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发现和质疑,如《珍珠鸟》是怎样描写珍珠鸟的?《秦兵马俑》是怎样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如此,学生在老师的预习指导中,能学会有效预习,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课堂学习环节。

2. 突出语文思维,让学生感知预习收获

语文学习是知识的习得,更是语文学习思维的提升。因此,推进学生预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中的阅读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要增强学生预习的自我反思能力。对于语文教材,学生除了感到新鲜之外,还会有很大的生疏感,甚至看不懂。也就是说,学生受自己的知识、能力、思维深度等影响,预习还可能是浅层面的,很难自主获得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解决。如《桂花雨》预习中,学生一般会圈点勾画、批注、对段落层次进行划分和概括,也能感受到文中表现的童年的乐趣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情感。但是,对文中“摇桂花”的场景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对句子“全年,整个乡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的分析与理解,可能不到位,也不会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虽然是课堂上可以重点解决的问题,但如果学生课前就能解决,那么,就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文阅读思维,如联系文章主题,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再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放掉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大鱼,对最后一句话“那晚的情景却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的作用和意义也理解不透。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多读中反思,获得有效分析、思考和探究文本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前奏,只有有效预习,学生才能形成语文学习的习惯,能够自主掌握生字词,对文中关键句段的写作和情感的表达方法有关注、思考和吸纳。只要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扣住学生预习中的困惑,指导他们在再次阅读和合作学习中解决疑难,那么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为其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小春.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四个着力点[J].基础教育研究,2015(06).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8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 首先,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 文章内涵, 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 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搜集资料,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只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自己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较低, 预习效果不明显, 使得学生产生怀疑感和挫败感, 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热情[1]。

2.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课前预习的方法,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许多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不正确,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致使教学知识点出现残缺、断裂的情况,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其课前预习的指导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影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3.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缺陷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问题设计, 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明确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是,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缺陷, 没有全面把握文章的信息, 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合理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动预习,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到答案, 解决问题[2]。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 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牛顿的信息资料, 然后, 根据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同学等方式, 理解重点字的读法和词语的含义, 进而解决问题。同时,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积极作用,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预习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琴.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讨[J].新校园 (中旬) , 2015, 09:36.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9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语文课前预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

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 , 客体是教师 , 辅助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 , 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般而言 , 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 , 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 , 其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2]。网络教育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3]。

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校搭建了网络学习社区,为师生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建设了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库,为师生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方法的指引、资料的存取。网络教育资源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显得尤其必要。

三、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的教育理念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由教师的全堂讲授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应该先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学生要尽量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中也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5]为此,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课前自主进行预习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二)课前预习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终生受益。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语文预习效果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课前预习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创设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网络资源在课前预习中的优化应用,将使学生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表现为预习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引导性、趣味性、可行性。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可针对相关的预习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的性。问题的趣味性可吸引学生更主动、愿意去完成预习作业。同时预习问题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或借助别人的指点、帮助,能较快解决的问题。而网络的介入,将会使学生的预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走进丽江》一课前,教师设置这样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充当一名导游,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写好导游词。学生的预习便由读懂读通课文到走进网络,进行丽江相关资料的搜集过程。在网络资源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游览丽江,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拓宽他们的视野,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网络学习资源与预习支持服务系统

网络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但也良莠不齐。教师应该在资源的选择中发挥引导作用。如利用学校网站,设置相关学习资源库,提供一些经过老师筛选的资料或网站链接等。同时,要给予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学生整个预习过程的监控,可利用QQ、BBS、邮件、讨论区等方式。学校课题组搭建的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社区中进行资料的上传、交流、分享,实现跨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如在进行闻一多的《一句话》的教学中,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诗人的资料, 使这位与学生生活年代久远、观念完全不同的诗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印象闻一多”的交流讨论时,有一位学生提到闻一多是“口的巨人”,另一位学生读后质疑:“为什么说是口的巨人?”一开始学生不敢确定自己说的是否正确,也许对“口的巨人”不是很理解,只是网络中收集到资料罢了,后来,老师及时参与讨论、引导:何不用更完整、准确的资料进行说明,为何马上承认自己错了。结果,这位学生又一次发帖,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说闻一多是“口的巨人”。就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下,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 在教师指导下 , 学生利用学校及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学习,达到预习的有效性。

(三)给予方法指导,提高网络环境下预习的实效性

1. 能读通读顺课文。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能力。预习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这就要求“读”得有质量,必须要求学生正确诵读,在此基础上读出感情。在阅读中标记出生字、生词,标出课文的小结,并试着划分段落,归纳文章大意。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课标有不同的学习标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指导。区别于传统的预习,在会读这一预习环节中,网络资源中的录音范读和课文情景演示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并有一定的朗读示范作用。同时,网络交互平台中,还可提供一些字词的测试,以检测预习的效果。

2. 会查找、搜集有关资料。这是预习的第二项基本任务,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如在课文中遇到的生字、生词等。根据学生预习能力的高低,可以安排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提高学生预习能力。这时,网络资源便发挥出其快捷性、丰富性、可筛选性的特点,更好地辅助学生的预习。学生在预习时,事先查阅各种资料,并将经过分析处理的信息,存于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时,可从电脑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在进行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大课堂“我们向您致敬”这一活动时,学生可以按老师的指引搜集名人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搜集的资料多而广,古今名人,从简历到故事,从名言到诗作,有一位学生还搜集到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视频。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存放于学习社区不同的主题下。通过对名人资料的搜集,学生加深了对名人的了解,领悟名人崇高的精神,从而向名人致敬。

3. 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笔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教给批注的方法,如怎样做旁批,怎样做眉批。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这一预习环节应该回归传统。学生在之前搜集大量资料,对所学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此时需要的是静静地梳理,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感悟。而有了丰富资源的支撑,此时学生应该对课文更有独特的体会,或产生更深一层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索学习,更好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4. 会自我评价。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善于学习的人应善于总结,善于总结的人大凡也善于学习。每次预习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可以在网络学习社区中设置交流讨论区,学生之间互通预习成果,交流预习感受,也可设计一些评价表格,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总结,学生的预习会更有效。

五、结语

合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预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 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核心作用 , 引导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 , 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现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 使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 特别是具备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阐述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以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篇10

一、对课前预习作用的解析和认识

所谓课前预习,顾名思义,是指在老师的主导教学之前, 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和能力,围绕新学内容所开展的以先行了解、主动求疑和自主思考为形式的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其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把课堂教学的关口实行前移,学生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能够张弛有度地进行新学活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听课效果。二是在“温故知新、良性循环”的驱动下,使得学生一方面逐步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意识,另一方面在自我锻炼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强自学独立性。三是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有备少患的情形下进入课堂,促进有效资源的相互共享,让他们在更好的展示中不断产生学习情趣。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心态脆弱的潜能生来说,能够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信念。四是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相应的成败得失和苦乐情怀,从而磨砺其坚强毅力,在潜移默化中锻铸他们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

二、对课前预习策略的应用实践

在学校教育中,预习策略实践是一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发展性课题。以下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1)让预习活动在自主出题中展示个性。课前预习活动, 既是新学的有效起点,更是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推动实践创新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支点。在预习活动中,不同层面的学生会捕捉到不同的知识点,如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预习之后来自主出题,既可以检测个性化的预习效果,又能促进他们共同学习和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整体进步的推动目标。自主出题的范围比较广泛,如多音字和难读字方面的读音练习,形近字和同音字方面的写字练习,近反义词、最佳搭配和辨析造句方面的词语练习,以及各种句子练习和读后感小练笔等等。在《装满昆虫的衣袋》预习中,一些学生通过抓住对“着迷、迷恋、痴迷”这组词义的探讨辨析,在相互之间进行词句综合练习,就大体搞懂了文本内涵和教义,实现了“不教而学”的任务目标。实践表明,预习活动和自主出题,有效地打破了“以教定学”的传统形式,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学生潜能。

(2)让预习活动在分层指导中彰显优势。课前预习受时间、阵地、形式和其他条件制约的因素较少,这就为我们开展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由此彰显了它的优势之处。例如,我们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经”———读、记、查、写,让他们在熟知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和预习要求,选择不尽相同的预习方法。同时,教师应遵照学生在基础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分层设计梯次性预习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和自由命题等),以此有效地激励先进生,鞭策潜能生,从而营造一个“以赛激趣促学”的创优争先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梯次性作业活动中,应当积极实行动态化自我晋级策略,以活跃预习形式,增强进取意识。而这在课堂教学内却是难以展开的。

(3)让预习活动在艺术指导中发展丰富。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前预习活动中,个体和群体学生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主角,而执教者只是发挥着引领、指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预习活动,我们不能统一要求,不能求全责备, 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进行区别以待、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和循循善诱, 并对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和反思,重新投入到指导实践中去检验去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变被动作业为主动探究,变冰冷指导为温情对话,变“以教定学”为“以学促教”,激发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增强预习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课前预习的技巧 篇11

一般来说,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1.阅读。接触一篇文章,教师要交给学生读法知识,阅读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所谓粗读,就是快速读,以求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辨别出文章的体裁。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确定相应的读书方法。第二步,细读。所谓细读,就是逐句逐段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一边读、一边咀嚼、一边品味。细读,要求学生基本上能够分清层次,归纳中心。第三步,精读。所谓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语段、精彩语段进行深入细致地读,能够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横向展开联想,与学过的文章相比照,区别出异同点,把知识学会、学活,真正做到消化理解,融会贯通。

2.勾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问题,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尝试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查阅。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学生还要将课文中出现的“读一读,写一写”里没有列出来的生字词补充出来,这样就更加完善了。除此以外,学生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如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的用法。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其中“泛滥”一词就不能作常规理解,那么学生就要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弄清楚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果条件许可,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4.笔记。就是要认真做好自学笔记。把预习时的收获和疑难问题记到预习本上。这样做,即使花费了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多种器官参与活动,可以增进记忆,强化记忆。做好自学笔记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某一课教材中重点部分摘抄和自己对重点部分的学习心得。(2)某一课教材中包括几个主要的前后紧密联系的问题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心得。(3)在自学过程中,所查阅的参考书或工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和自己对这些有价值内容的学习心得。(4)提出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以上几种预习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在学校中的依赖思想,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解决了问题,可以增强自信心,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受益终生。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 篇12

一、查读法

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坚持随时使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预习一篇新接触的文章时, 难免会遇到新的字、词, 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不但可以消除“拦路虎”,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就能了解生字的音、形、义;就能区分容易混淆的词语, 就能避免表达时用词不当的现象。只有多积累字、词, 才能在表达时做到谴词用句得心应手, 说出有个性化的语言。

二、划读法

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用不同的符号, 划出自己认为使用得体的字词、句子或表达流畅、文质兼美的语段;划出能揭示文章脉络、内容、主题等方面的信息;划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问之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提取信息的过程;一个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一个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划出自己认为使用得体的字词、句子和表达流畅、文质兼美的段落, 有利于自己知识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划出能揭示文章脉络、内容、主题等方面的信息, 有助于提高自己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划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有疑问之处, 可以使学生课上听讲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读法

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等勤于思考, 坚持设疑自解的阅读方法。例如, 针对一篇文章问问自己:本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了什么写”, 之后自己解答。“写了什么”, 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怎样写的”, 是对表现形式、材料组织、布局谋篇等写作手法的理解;“为了什么写”, 是对主题及写作意图的理解。经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就会提高。

四、注读法

上一篇:学生群体性事件下一篇:电网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