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2024-12-07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共10篇)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篇1

北京, 山东, 江苏……全国各地都在尝试着对考试改革制度进行升级与创新。然而, 这种创新的核心似乎又不谋而合, 都在不同程度地对“英语热”进行降温和淡化。无论哪一种改革版本, 似乎都在提醒和告知人们英语学习正在走下坡路, 加强中文学习才是根本。

英语考试的难度降低了, 英语成绩的排名靠后了, 这就能改变英语教学的现状吗?这就能弱化英语学习的态势吗?这就能让遍地开花的英语补习班枯萎, 衰败吗?不管是中考英语降低20分, 还是高考英语降低50分, 毕竟英语还有100分的空间可竞争。要知道, 对于竞争非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来说, 1分的差距就可以相差几十名, 几百名, 甚至几千名。所以, 对于满分100的英语学科来说, 虽然成绩看似被降低了, 但是, 这门学科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竞争空间, 依然不能减少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载重砝码, 依然不能浇灭英语学习者的热情。如果将来要选择好的就业岗位, 如果将来要出国留学……太多的“如果”足以让那些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和那些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莘莘学子能够做到对英语学习的执着和不放弃。

要弱化英语学习热, 不应单单从考试制度着手, 还要从平时的教学要求抓起。比如, 小学英语教学该不该取消?如果取消了, 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就是幼儿不必急着“被”学英语了, 小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也会相应地减轻许多。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不再被超前, 而是被置后了至少三年 (从小学三年级算起到初中一年级)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 小学生们足以能够好好地学习语文和其它的基本科目。再如, 中学英语教学该不该降低难度?如果降低了, 低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学会的程度, 那么, 还会有学生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上补习班吗?如果学生们发现英语学习真地是如此容易, 那么, 还会有课外英语补习班的滋生泛滥吗?由此可见, 与其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不如从英语教学改革抓起。■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篇2

课程改革跨入十年之后,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成为主旋律。我们不禁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从哪里突破?听了好多小学的语文课,参加了不少的培训和学习,总觉得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要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做起。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这个哲学观点大家是公认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又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忽视了内容。所以,重提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选择非常必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课堂教学,要从实质抓起 篇3

第一步,要引导学生多读,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我们还提倡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还要能赏识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要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然,课堂教学要抓实质,也不仅只是抓学生的写作。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都要有所反映。我们希望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不是仅以当前的成绩。

语文教学改革要从教案抓起 篇4

语文教学创新的源头就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计划预案创新——教案的创新。

任何前瞻性教学理念, 都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在课堂中生根发芽, 并开花结果的理念才具有推广价值。教学预案就是实施这种理念的开始, 而编写预案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一. 创新教案的编写理念

1. 教案要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行的新课标强调的是师生的互动, 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彻底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课堂模式。既然这样, 那种传统的教案设计当然也要进行更新, 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 (“师本位”) 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 (“生本位”) , 只有教案设计中教师的角色创新了, 教学过程才可能实践并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 如果没有在教案中想过这样做, 又怎么会在实践中去操作呢?

2. 教案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第一要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倡导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 教师的创新教案无疑在学习活动中要体现这些方法, 摒弃传统单一的讲授, 练习, 检测模式。可以把设问、预习、合作探讨、引导、小结等活动贯穿教学设计过程中。

第二要转变教学辅助材料的使用方式高中语文广东版教学参考书在编采教学辅助材料方面已经“杂取种种, 合成一书”了, 符合我们广大教师的不同采用口味。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来就应该摒弃单一的定性分析, 而采取多样化的可能性分析。多元解读, 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个结果的产生就起源于教师的教案设计, 这也符合学生的个性解读。而如果没有教师的多元解读的预案 (教案) 引导, 教学活动不就变成了“预设的陷阱”?所以创新教案的材料选取要尽量丰富、多样, 避免单一.枯燥, 当然也要精当, 不能不分取舍全盘托出, 也不交给学生鉴赏方法, 那样真成了“没有说法”了。 (当然, 我们期待着评价制度与方法多元化, 否则这种局面永远无法出现。)

第三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再生和开发。生动的课堂上自然会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即从学生的分析过程、结果中产生新问题, 新结论, 这些问题和结论就是很好的课堂再生资源, 是教师下一步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和任务甚至是内容。创新教案应该关注学生, 关注人性 (当然更应该关注科学, 关注真理!) , 再生资源可以充实我们的下一个教案!此外, 学生或者教师、学校也可以作为开发校本教材的很好资源载体, 研究地方人文、地理、治校理念、学校热点问题及现象, 结果也可以编入创新教案中, 摒弃过去那种“唯教材唯教参”的备课法。

要将“死教案”写成“活教案”, 设计的教案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不能为了实施教案设计而不顾课堂学生实际或者新生备课资源。

第四要重视过程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往的教案注重的几个环节, 创新教案不能一味照搬, 也不能全盘抛弃。首先, 目标设定就要改革。江苏洋思中学的“四分三清”教学法效果不错。“四分”即分层设标、分层教学、分层检测、分层评价。“四分教学法”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体特征来确定教学目标, 是教学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其次洋思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有利于“三清”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 这是围绕目标设计的, 注重实效。新式教案也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 重点安排符合学生个体或者小群体的认知活动, 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教参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充分考虑学情的情况下, 真正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来设计编写教案。

二. 创新教案的编写形式

1.要改填空式的教案为多样化的“个性教案”。有经验和负责任的教师编写的教案不仅体现了教风, 还体现了学情。按照教参的目标及过程, 强行推进教学的方式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过程设计有“问题激趣”“认知目标选择”“兴趣预习”“预习反馈”“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情景激发”“师生互动”“小结提高”“活动巩固”等, 而不是为了书写或评价的方便, 使用统一印发的教案纸, 甚至是“教学通案”, 不强调或者忽视教师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特性。集体备课可以, 但使用通案不可取, 通案的本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如果教研组安排得当, 一课可以安排多人备课, 可以“一课多案”。

2. 要提倡创作使用“活教案”。纸质教案或电子教案既然已经生成, 我们就叫它“死教案”,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在实施过程中去“照本宣科”“遵照执行”呢?很多人实际上运用得最多的是“腹案”, 就是在自己的大脑中生成“现场教案”, 这才是真正理解后的教案, 才是教师的再创造!它是先有了“死教案”, 之后才产生的, 没有纸质或电子教案, 就很难有真正好的“活教案”。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使用活教案的, 作为领导不要以此判定这些教师“没备课”, 恰恰相反, 这才是真正的备了课。可以想象教师照着课本或教案读给学生听的课堂是怎样的沉闷!

3. 要创作有“教后案”的教案。再完整和考虑周详全面的教案都只是“预案”, 而预案与现实的课堂总会有出入, 把对“出入”的处理过程重新写进“预案”后, 编写“教后案”, 不同于简单的“教学后记”, 这样做可以提高我们今后编写“预案”的水平, 检验我们的预测能力, 有效减少错误或问题预案。有“教后案”的教案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案。

每一次的学生和课堂实践都是新的, 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照抄的教案, 尤其是教后案!

4. 要简案与详案兼有、有形案与无形案共存。一线教师应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又不能陷入书写教案的繁重劳动中, 所以提倡简案与详案共有, “无形”的“腹案”电子教案同有形的纸质教案共存。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时有很强的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 即使被强迫写了详案也不会照着讲, 这是现实。即然这样, 作为主管领导还不如允许简案存在, 预留足够时间让老师思考, “写腹案”。当然年轻的缺乏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的教师则不同, 要多写详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无案”上课, 即使是简案, 也应该有新颖的课型、明晰的思路、细腻的层次、生动的语言、充分的活动、丰富的积累、完整的过程, 不可简单到让他人看不懂, 让自己没有思路。

有形的纸质教案与先进的电子教案相比, 缺少了生动灵活性。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生成有声音、图像、动画、情景、过程的多媒体无形教案, 应该是创新教案的生力军, 有条件的地方有能力的老师都应该在教案形式上多样化。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篇5

自起高考英语卷启用听力试题(占30/150分)。该题由3部分组成,即Part A ShortConversations,Part B Passages,Part C Longer Conversations。

Short Conversations由一次应对加一个问题组成,学生听完对话及问题(一遍)用多项选择方式答题。

短对话10段,每题1分,共10分。

Passages字数约在150~200W之间。题材及文体类型(themeandtypeofwriting)不限。生字率约在1~3%。考生听完短文(2遍)用多项选择方式答题。一共2个短篇,各3道题,每题2分,共12分。

Longer Conversations每次对话由4~5次应对组成,共2场对话。

考生听取对话2遍后,完成1道填空题。每道填空题有4处空格,每格1分。空格有时只填1字,有时2~3个字。填空题一般不是文字题而是表格(table)、备忘录(memo)等。

为准备听力考试,考生一般选用《高考英语听力模拟试题集》(上海卷)(华师大出版社)一书进行模拟训练。但是它是以test不是以practice为目标的习题集。该书以检查你的听力水平为目的。所以就提高听力自身技巧而言,考生还需另行安排计划,选用别的材料。

按基本技巧而言,听力训练有3类:listening for detail(细节辨识),listening formainideas(中心思想辨识),listening between the line,(引伸及联想)。从能力的层次来讲,也有3个档次:Identification(辩识能力),Retention(记忆能力),Deduction(推导能力)。

高考听力题,不管形式如何,就是在检查考生的技巧技能,为此在漫长的一学年中,高三同学不必一开始就从模拟试卷着手,而应当以它们来总结。建议用:

●《听力测试》(程中锐主编)(上海外语出版社)以及“StepbyStep”版(张明伦主编)(华师大出版社)Book1。2书中前者为易后者难。

●此外可以利用《新概念英语》第2册。不要读书中的passage,而是听各个passage。听2~4遍,然后回头完成Summarywriting这项练习(Les鄄son1~70)。当然书面完成该练习也可以。但记住:训练听力,所以不要读(read)而只能听(listento)。

法国多语种教学“从娃娃抓起” 篇6

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瓦洛·贝勒卡西姆指出,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掌握多门语言不仅是进入职场的要求,更是孕育国际视野的途径。多项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有助于母语水平的提高。如果说英语学习是一项必备技能,那么多语种的掌握就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

根据最新规划的“外语学区图”,2016年新学期法国将有超过5500所小学开设除英语之外的外语课程,比2015年增加1200所。新版“外语学区图”的制定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多种外语的教学,二是加强从小学到高中外语授课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新版“外语学区图”尤其重视对教育优先区(REP和REP+)初等教育阶段多外语教学的支持。另外,在法国德语年的背景下,新版“外语学区图”特别偏重基础教育阶段德语的教学。2016年新学期,全法将有超过3800所小学教授德语,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余所;近4700所初中将德语设为第二外语课程,比上年增加近700所。

此外,根据最新的外语教学规划,法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将会“更提前、更强化”。2016年新学期起,小学一年级将开设第一外语,小学五年级将开设第二外语。总体而言,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外语、第二外语(每周2.5个小时)教学时间各将增加54个小时。

新外语教学规划还制定了全法语言学习统一标准,并将于2016年新学期起实行。该标准是参考欧洲语言学习统一标准(CECRL)制定的,旨在为法国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大纲制定、语言测试和教材编纂提供共同基础和参考,并详细描述了语言学习者进行有效交流时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达到的标准。

写字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 篇7

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放大笔画特点和结构特征

低年级学生喜欢新异的刺激。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认知发展水平所限, 低年级儿童对一些笔画的特点和结构的特征“视而不见”。他们喜欢强烈的、对比鲜明的事物, 而对于一些细微的差异, 他们是看不出来的。这时, 就需要用“显微镜”显其微, 用“放大镜”放其大。例如, 小学写字教材第二册第1课的笔画“乚”, 要求‘向右转弯时如画圆’, 学生几乎看不出那‘弯儿’, 于是, 我顺着笔画的笔势画了个大圆给学生看, 又把“乚”这一笔画在投影上放大, 解决了难点,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笔画。再如, 小学写字教材第四册第2课———左中右结构。二年级的学生对“搬”等字的左中右三部分所占的位置宽窄不容易看出来。我通过投影把字放大, 使学生较明显地看出了三部分的相对宽窄占位情况。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促进其自我模仿能力的形成

一、二年级的写字是在田字格里进行的, 这为学生进行观察与模仿提供了方便。横中线和竖中线就像两把尺一样规范着笔画的长短和部件的大小。我要求学生非常熟悉这两条线和由它们分成的四小格“”, 因为它们是很重要的分析比较的工具。在教学每个笔画、部件时, 我都要求学生说出笔画、部件所在的位置、高低、各部分的宽窄。我引导学生比较一个字中的各个笔画, 哪一笔最长, 哪一笔最左, 谁最高, 谁最低……通过大量的练习, 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增强了, 这为它们正确地进行临写创造了条件。学生已经知道某个字写得怎样才算好, 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评析能力。“最有效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是为了不用教“, 对于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 写字指导课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悟。

三、以趣导航, 根据儿童特点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 在教学中, 我充分运用儿童化语言, 辅之以各种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 加之教师的亲切与友好, 使课堂像一个磁场, 有力地吸引着学生。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 要尽可能地形象化, 如, 在出示错例时, 教师有意对字的某些特征适度地夸张。例如:盘 (胖子) 、草 (瘦子) 、搬 (压扁了) 、到 (分家了) ……这些形象的比喻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同时也增添了写字的趣味性。学生已知道了“四”字要写得扁, “牙”字要写得长……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一、二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他们活泼好动, 也容易疲劳, 能够保持注意的有效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 讲多了他们记不住。在范写投影进行指导时我每讲完一个字, 就让学生描红与仿写这个字。例如第二册教材, 每课都有六个字, 以每三个字为一组, 都分成了“描红与临写” (一) 、 (二) 。当学生认真地学完 (一) 后, 我就带领学生唱《小红花》等儿童歌曲, 并教他们加进各种动作以活动四肢, 这种短暂的课堂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唱完后, 他们总能带着再度的兴奋投入下半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篇8

一、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 认识到位才能行动到位。当前, 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更是如此。当前, 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此课程, 但是也没有完全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来做, 有的虽然按照中央的规定在课时上给予了相应的保障, 但是在管理上则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上与不上一个样, 考与不考一个样。学校、教师更多的注重了形式, 而忽略了这门课的实质意义。

学校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和行动上。教师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教学的不认真, 到了学生身上也就必然出现不重视与不感兴趣, 教学时效性差的结果。所以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从上到下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 首要解决的又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识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级专门人才。“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所以, 高校必须认识到, 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与否, 事关对大学生是否负责的问题, 我们要以对国家、社会、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思想上与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从行动上更要认真贯彻落实。

二、建立、健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要以行政管理为主, 教师、学生为辅

一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有没有实效, 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学管理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既是被管理方, 同时又是管理措施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离之最近, 感知最深, 能够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 所以,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 尤其是学生。在管理制度的制定阶段, 凡与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都要让学生知晓, 凡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项要实行公示制度。要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使管理制度更民主、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建立专职专管制度, 职责分明确保有效管理

根据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 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并计算学分, 归入学籍档案。由此可见, 中央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高校要从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各方面工作。教学管理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涉及高校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等情况, 影响管理效率。因此, 必须明确职责划分, 落实到人, 专职专管, 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但要注意教学管理权限的划分既要有科学的依据, 还要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既不能固步自封, 也不能草率从事, 努力做到事权对应。

3、建立任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到多种学科, 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等, 其范围包罗万象, 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任课教师在讲授时绝不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泛泛空谈, 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社会针对性。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当前, 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基本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他们不可能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深谙、精通。所以, 每学期在该课程开设之前, 必须结合教学任务对任课教师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一是必须组织任课教师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和吃透《要点》精神, 为专题课“定舵把向”。二是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的人员或者是专家来进行面授指导, 提高任课教师的认识水平。

4、对教学过程建立长效、双向监督制度

一是建立长效监督制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该课的特点是重要、特殊、难度大, 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 对于广大任课教师来说,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讲, 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因此, 对教学过程的监管必须从制度上予以巩固和保障下来, 不能朝令夕改, 也不能搞“一阵风”。

二是建立双向监督制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有偿教育、收费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大学生逐渐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 他们对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 对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接受的“服务”越来越关注。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对教学过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监督, 管理部门监督教师和学生、教师监督学生, 也要有自下而上的监督, 学生监督教师和行政管理行为、教师监督行政管理行为。同时还要对自下而上的监督权利在行使时赋予畅通的渠道, 保障各方面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要严把“三关”

1、严把出勤关

教学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师生良性互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 学生的出勤率低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自上而下的普遍不重视, 高校由于认识问题, 对该门课程没有相应的管理处罚措施, 学生上课来与不来一个样, 考与不考一个样, 这就在学生中产生了一种负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教师的教学就像一场“独角戏”, 而变得没有多大意义, 这个问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情绪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对学生主导作用的实现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课堂,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最主要的场所。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 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个效果只有在学生身上才能体现出来。学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载体, 也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只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可能使他们受益, 实现教学目的。所以, 必须把住学生的出勤关, 不能让学生流失在课堂之外。这就需要自上而下的监督。教师要通过课堂点名和提问等方式,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管理部门要通过课堂调查, 学生、各系反馈等方式, 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

2、严把上课关

一是教师要讲好。有些学生从自身来讲对国家的形势与政策非常感兴趣, 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但是有些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比如有些高校就是让各系的辅导员或是教学秘书来承担这个任务, 有的教师由于学校对该课程不重视, 也放松了自己对教学的要求,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对上课不认真、不重视,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很难尽如人意, 也就更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导致学生出勤率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 要解决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实效性差的关键点在教师。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正确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深刻把握理论的内涵, 在教学中做到说理要透彻到位, 联系实际要紧密, 这样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 前面已有论述。同时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学生吸引到教师的教学中来。

二是学生要管好。对学生的管理不仅需要专职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来完成这个任务, 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但是在高校, 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各高校对自己的学生有许多管理措施, 但是否落实, 如何落实, 很多高校不去深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更成为教师的自由空间, 成为学校管理的“软肋”, 在“形式与政策”课上则更是如此。大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 分辨事物和是非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所以许多高校在安排公共课教学时, 教学班的容量比其他专业课的容量要大出很多, 致使课堂教学中管理的可行性大大降低。在高校, 公共课课堂教学的人数超过上百人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自律性相对较差, 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客观上来讲, 这就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从教师的主观上来讲, 由于高校教师没有中小学教师的那种压力, 同时大学生的成人化, 使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意识也随之降低,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多的寄托于学生的自律性上。即使学生偶有违反也多不加以制止, 只有比较严重, 影响到了正常教学, 才会予以制止。这种态度是当前许多教师的一种普遍心态, 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倾向。

3、严把考试关

考试是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任何课程都是如此。但在以往, 许多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把关不严。正如前面所说, 学生考与不考一个样, 最后都能拿到规定的学分。即使有考试, 无论是采取写论文还是闭卷考, 都往往是形式大过于内容, 教师、学生应付了事, 使考试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必须严把考试关, 改变课堂教学上与不上一个样, 考与不考一个样的现状。首先要严格审查试题质量, 针对教学内容拿出高水平的试卷。其次要严肃考风考纪, 严惩抄袭、作弊现象, 让考试成为反映学生真实思想和水平的一面镜子。最后要认真对待试卷评阅, 做到公平、公正。教师要通过阅卷工作, 找出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为更好的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总之, 提高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 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有机联动, 需要教学和管理的互相支撑与配合, 这样才能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姜群、何青霞:《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探讨》[EB/OL].http://jyzx.mzedu.com/jyyj/200611-15/1163552597d670144.html.2006-11-15/2007-9-16

有效语文教学,从预习开始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预习,课堂效率,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钟声越敲越响, 如今学校又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把课前、课堂、课后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循环, 也就是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 交流课前预习 (5分钟) ;第二, 课堂新授 (30分钟) ;第三,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 (10分钟) , 然后下节课先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这样就把整个课堂教学连贯起来, 形成循环教学。在循环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堂新授”过程中, 要求学生有60% 的参与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根本无法全参与进来, 上课效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充分预习。可见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 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 而且让学生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要求孩子有更多自觉性的一种活动, 在预习过程中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 同时预习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对课文中不懂的生字、词语的意思不是动嘴问别人, 而是自己动手通过查字典解决。此外, 通过预习可使他们简单地了解课文的梗概, 以便听课时能更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 甚至还能回答老师的提问,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了自信心, 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做得好, 会使课堂上的学习更有目的, 学习效果更好。科学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 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是, 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虽然语文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课后预习, 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说, 常常是走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 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 漏了西瓜, 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 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 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甚远, 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这样课堂效率还是无法提高, 学生根本不能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所以预习也要讲究方法, 科学的预习方法,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几条简单易行的预习方法, 收效还是不错的。

总的来说, 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 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 哪些地方看不懂, 哪些地方感到困难, 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圈”: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课文, 边把生字用红笔圈起来。读完课文之后再对照同步导学和书下注解, 没有注解的再查字 (词) 典, 弄清字形、读音、字义。最好有一个专用本, 把这些生字记下来。早读课时拿出来读, 同时也可以以后复习的时候备用。

2.“找”: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 再读课文, 明确课文预习要求, 明确课文体裁,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或者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以及能点明课文顺序的词语。例如, 在学习《老山界》一文时, 学生明确了本文是按照实践的转移和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情节的, 那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这样预习, 学生上课就能有话可说, 都能参与进来,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点”:预习课文时把文中某些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 用着重号标在这些词语的下面。例如, 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 哪个词语用得生动, 要仔细揣摩、研究。

4.“画”:在预习课文过程中, 要把一些你觉得写得精彩或你的感触比较深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认真思考它的精彩之处。也可以画出不能理解的语句和有疑问的地方, 上课时向老师提问。例如在学习《草》一课的时候, 文中对周副主席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要画下来思考这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再结合上课老师的讲解, 学生就更能心领神会。

5.“评”:在画下来的语句旁边, 用红笔进行评点, 写出你的感受, 那些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也要把问题写在旁边, 等待老师解决。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 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

6.“摘”:在预习课文的时候, 会遇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 或一些有哲理的句子, 用专门的摘抄本把它摘抄下来, 课后多读, 多积累这些语句, 对学生的写作会大有帮助, 经常阅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也能提高我们的语感。

7.“想”:预习完一篇课文, 还要学会善想, 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什么主题, 想想读完这篇课文, 你有哪些收获, 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把学与想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可见预习是多么重要, 虽然很多教师也天天强调学生要预习, 可是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也很少有教师能够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 以至在课堂检查预习情况时达不到预习效果, 从而延长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授之以“渔”, 即交给学生上述几种预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预习。

当然, 预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一些问题。预习和听课以及课后复习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大家一定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不能一味预习只求往前赶而忽视了对前面所学过知识的复习, 因此,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应科学地安排好预习时间的长短。再者, 预习时切忌先入为主, 钻牛角尖, 偏执地坚持自己预习时的错误理解, 而听不进老师的讲解, 甚至对老师讲课的精华听而不闻, 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语文教学从预习抓起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年段;课堂训练;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变化很明显,开始慢慢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借助形象事物来帮助其理解抽象问题,注意力开始变得更加集中,做某件事情的耐力逐渐增强,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也不排除在持续做某件事情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自我控制的波动。中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慢慢开始分化,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科目开始有偏好性,有的学生对数学有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阅读课外书籍情有独钟,等等。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以下这些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注重知识积累,打下语文素养牢固基础

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需要大

量的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这是该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而对于课内语言知识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做到教学的高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阅读方法以及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对精彩或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下来并且加强记忆,反复进行背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依靠教材内容来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课文《翠鸟》这节课时,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用了非常多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颜色描写,这些语言描写非常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可以大量积累这些语言素材,并加强记忆,将其背诵下来。

第三,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加强课外语言知识的积累。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注意实际在生活中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蕴含语文的大学问,各种店铺的名称、各种交通线路上的地名、各种服装品牌等都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字,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不认识的字注意记下来回家查一查,这样慢慢地从生活中就能积累到很多语文知识,同时这种语言积累的方法比课堂学习更加有趣味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当引导和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语文知识,在课前时间加强预习,课后注意复习。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习惯,注意独立思考,并且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课后作业要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了解问题并及时解决。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多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三、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素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短时间内是可以的,但是要使学生长时间地对写作充满热情那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写作兴趣的持续性,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由衷地喜欢上写作,并且能够持之以恒,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去阅读,并且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四、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教学与教学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对于培养语感,个人总结了两点:将精读文章读正确、流利,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相当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接着反复去朗读,逐步感受语言的能力,领会其遣词造句、段落布局的精妙。

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让所有学生在尽可能的读准、读流利,接着让学生反复去朗读,在读中体会小镇的早晨的安静、热闹和忙碌的特点,领悟其“分——总”的谋篇方式。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小镇的早晨的安静,紧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受小镇的早晨的热闹和忙碌。取其关键句,增减关键词,在对比朗读中培养语感。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不都是能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的,那就得增减关键词,在对比朗读中去感受,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在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的写法的。

五、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增强感染力

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下,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应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要有持续燃烧的教学激情,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多方阅读和积累知识,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掌握教育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小林.立足五步抓训练,千方百计提素养[J].课外语文,2015(14):4.

[2]包亚娟.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五大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9):16-17.

[3]徐桂芝.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11):54-55.

[4]李海英.熏陶·感悟·获得——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0):219.

上一篇:低碳生活理念下一篇:违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