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现状(精选12篇)
水稻生产现状 篇1
摘要:总结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分析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水稻栽培中的培育壮秧、大田栽插和管理进行介绍, 以提高水稻栽培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栽培技术
1 国内外水稻生产基本概况
(1) 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5亿hm2, 总产5.59亿t。亚洲占90% (印度0.38亿~0.40亿hm2, 居首位, 总产1.2亿~1.3亿t) , 非洲占3%, 美洲占4%, 欧洲占1%。单产较高的有澳大利亚、日本、中国。
(2)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0.29亿~0.30亿hm2, 总产1.8亿~2.0亿t。水稻种植区可划分为六大稻区:华东和华中 (四稻并存) 、华南 (三熟制) 、华北 (一季晚粳) 、西南、东北 (早粳) 、西北 (旱稻) , 其中华东和华中面积及总产位居第一, 东北余粮最多。
(3) 安徽水稻。安徽稻区属华东、华中及华北稻区。据2006年统计, 种植面积231.1万hm2, 总产达1 580万t, 面积、总产皆占全国的8%。
2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非技术因素
一是自然灾害频繁。裕安区地处江淮南北过渡带, 水稻生产中自然灾害时常发生, 如高温热害、干旱、洪涝、台风、病虫害等危害。二是农业基础薄弱, 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比较效益低。按单产稻谷7.5 t/hm2计算 (2.4元/kg) , 除去租金、农资、劳力、机械力投入, 纯收益约3 750元/hm2。从种植业内部来看, 效益要好于小麦、油菜、玉米等作物, 但远低于建筑、流通、服务、加工行业。四是规模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大户承包土地门槛较低, 部分大户管理水平低, 平均水稻产量一般低于周围农户750~1 500 kg/hm2。
2.2 技术因素
一是品种多、乱、杂。市场销售品种多, 但高产、优质、多抗、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少[1]。二是水育秧比例大。主要由于水育秧比重大, 播种密度大, 秧龄长;僵苗、小老苗, 一般发生在软盘抛秧、机插秧秧龄偏长。三是基本苗不足。大田基本苗一般为16.5万~18.0万穴/hm2, 部分插22.5万~27.0万穴/hm2。四是肥料利用率低。有机肥偏少或少磷缺钾, 偏施氮肥, 导致倒伏或早衰[2]。五是轻视水浆管理。前期用水多影响有效分蘖成穗, 灌浆结实期断水过早, 影响水稻结实率。六是统防统治程度低。病虫防效差, 专业合作社联防程度低或防治时间偏差大。
3 培育壮秧技术
(1) 育秧方式。目前, 生产中水稻育秧有传统的水育秧、无盘旱育秧、软盘育秧 (包括机械插秧育秧) 、水直播、两段育秧5种方式。
(2) 播期安排。根据茬口及水稻抽穗扬花期最佳气象条件考虑播期, 闲茬一般在清明后 (一般播早熟品种) , 油菜茬在谷雨后 (4月20日) , 小麦茬在立夏前后 (5月6日) 。
(3) 浸种催芽。育秧前必须进行浸种催芽, 这是培育秧壮秧的关键。将晒好选净的稻种采取“日浸夜露”法进行浸泡催芽, 即将稻种白天放在水里浸泡, 夜晚放在室外进行耐寒锻炼, 如此反复, 直至种子露白为止即可播种。
(4) 苗床播种。无盘旱育秧播种300~375 kg/hm2;水育秧播种600 kg/hm2左右;水直播播种18.75 kg/hm2左右。
4 大田栽插与管理
(1) 栽插密度。中等肥力田块插27万穴/hm2, 每穴1~2粒种子苗, 基本苗60万~75万株/hm2, 最高苗330万~360万株/hm2, 成穗240万~255万穗/hm2。高等肥力田块插24万穴/hm2, 每穴1~2粒种子苗, 基本苗52.5万~60.0万株/hm2, 最高苗315万~345万株/hm2, 成穗225万~240万穗/hm2。
(2) 肥料应用。杂交中稻需肥规律为N∶P2O5∶K2O=1.0∶0.4~0.5∶1.2~1.3, 一般单产7 500 kg/hm2以上需纯N 150~180kg/hm2。目前市场上复合肥种类多, 但施用较多的为45% (15-15-15) 、40% (20-10-10) 、25% (10-7-8) 复合肥。提倡磷, 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 但高产栽培中钾肥作基肥占80%、穗肥占20%。有条件的地方, 提倡穗期叶面喷肥, 喷磷酸二氢钾7.5 kg/hm2+尿素7.5 kg/hm2, 稀释100倍[3]。氮肥作基肥占60%~70%、分蘖追肥占20%~30% (栽后10 d左右) 、穗肥占10%~20% (抽穗前20~25 d) ;直播田基肥减少10%~20%放在追肥上, 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3) 水浆管理。 (1) 水浆管理原则。我国水资源短缺, 提倡节水健身高效栽培。水稻各个生育时期需水量不同, 以孕穗抽穗扬花受精阶段对水最敏感, 即抽穗前后各15 d, 也是灌溉最佳时期。 (2) 水浆管理方式。寸水栽秧, 浅水勤灌促分蘖;播后55~60 d排水烤田 (抛秧田、直播田、机插秧、旱育秧、高肥田等要提前) , 见田面现白根及纹裂复浅水;孕穗至受精阶段保持深水层;灌浆结实后干湿交替, 养根保叶, 干青籽黄, 收割前7 d左右断水, 活熟到老。 (3) 分蘖末期搁田。栽插较密的田块 (插27万穴/hm2左右) , 单株茎蘖苗在9~10株苗时可进行搁田;栽插较稀的田块 (插24万穴/hm2左右) , 单株茎蘖苗在10~11株苗时可进行搁田。
(4) 病虫草害防治。 (1) 防治对象。病害重点防治稻曲病 (在倒1叶和倒2叶枕齐平时即可进行稻曲病预防, 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稻瘟病、纹枯病;虫害主要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蓟马[4]。 (2) 防治时期。以病虫害测报为依据, 抓住关键时期, 一是苗床期, 二是穗期前后, 提倡一治多防。 (3) 化学除草。一是根据杂草类型选准药剂, 二是抓住关键时期, 三是安全高效。防治重点:苗床、直播田、水口田、风口田、家畜粪施用田和上年杂草偏重田。移栽大田不能将除草剂和尿素混合使用;直播大田可打耖口进行封闭。
参考文献
[1]范耀红.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05 (3) :46.
[2]刘苏闽, 王奎萍.超高茬麦田套稻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5) :20078-20080.
[3]杨秀林.沿淮地区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插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969.
[4]冯建波, 朱军, 张锁荣, 等.水稻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J].中国种业, 2007 (4) :59-60.
水稻生产现状 篇2
高科技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率。现总结如下:
一、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我县水稻生产和其它地区一样,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曾一度抛荒严重,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挑战。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文件明确要求,要集中力量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一系列种粮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我县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双增。全县共完成水稻栽插面积5.5万亩,实收面积5.5万亩,比上年实收面积5.3万亩增加0.2万亩;平均亩产417公斤,比上年平均亩产407公斤增10公斤;总产实现2293.5万公斤,比上年总产2157.1万公斤增136.4万公斤,增6.3%。其中旱育秧2.5万亩,平均亩产422公斤,总产1055万公斤;其它育秧方式3万亩,平均亩产412.8公斤,总产1238.5万公斤。优质稻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422公斤,总产实现1477万公斤。
二、狠抓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
1、选用优质高产良种。优良的杂交组合进行合理的布局是夺取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为此,根据不同的海拔位置及水源条件,合理布局品种。在海拔700米以下水源有保证的田块,主要选用金优117、金优188、川香优6号、t优300、国香5号等高产优质组合;海拔700-900米地区及相对缺水田块选用国丰1号、国丰2号等组合。
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在我县水稻生长期间,前期低温阴雨,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伏旱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在栽培上注重适时早播,强化苗期管理,培育壮秧。播期安排上,针对不同的育秧方式,结合不同的海拔位置,分类进行指导。采用温室两段育秧的播种时间为,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在三月底;600以上地区在四月上旬;旱育秧的播期比当地温室两段秧的适宜播期提早3--5天; 在水田进行旱育秧的强调苗床质量:一律做成标准式湿润苗床后才播种育苗。播种期始于3月底至4月10日,15日前结束。在育秧技术上,狠抓培育壮秧这一关键环节。一是抓好种子播种前的晒种、药浸、催芽等事宜。二是做好秧床的选择与制作,认真进行土壤消毒、灭菌及调酸。三是严格掌握播种技术,旱育秧按照育中苗的要求,每平方米的苗床播露嘴谷种130—150克,分厢定量,均匀撒种,薄土盖种不露籽,盖双层膜保温保湿。四是加强苗床温度、水份、施肥及防治病虫草害的管理。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掌握适宜的秧龄和叶龄是进行适时早栽的基础。旱育秧35—40天,5—6叶栽插,今年水稻始栽于5月3日,集中栽插在5月10—20日。在栽插规格及方式上,采用宽窄行、等行栽插,每窝栽2粒谷秧苗。旱育秧一般田亩植1.8—2万蔸左右,较肥田亩植1.4—1.6万蔸,海拔较高及干磅田亩植2.0—2.1万蔸。秧苗栽入大田前,用20%三环唑750倍液浸(喷)秧苗,防治苗期叶稻瘟的发生流行。
4、施足大田底肥,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大田施肥,采取“以底肥为主,农家肥为主,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为主”的方针。即底肥亩用农家肥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草木灰(或氯化钾15公斤)150—200公斤、尿素(或相应含量的其它氮肥)15—20公斤,冷浸田增施0.5—1公斤锌肥。施肥方法采用“前促、中控、后补”,对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尿素作全层一次性施用,对保水保肥力差的沙田,则留5—6公斤尿素在栽后7—10天追施促分蘖。在田间管理上,切实抓好四项主要工作:一是实行科学的水浆管理,采取“浅水过
六、深水迎伏、干湿养谷”的原则。二是早施追肥及时除草,于栽后7—10天,亩施尿素5—6公斤加除草剂一包拌匀撒施,达到促分孽除杂草。三是对拔节期落黄过头的田块,亩用尿素3—4公斤酌情施用花粒肥。四是狠抓了对水稻分蘖期的螟虫、分蘖盛期的叶稻瘟,7月上旬的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8月上旬褐飞虱及穗颈瘟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此外,在水稻的抽穗初期,喷施“九二o”等结合根外追肥,促进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为水稻增粒、增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狠抓科技到位工作
舒兰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舒兰市;水稻生产;现状;对策;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19-1
1舒兰市水稻生产现状
舒兰市的水稻种植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大面积地种植,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年年进行翻地,翻地深度12-15cm,垡块高度在25cm以上,泡田时要深灌,灌水深度在20-25cm,每公顷用水量在2500m3,否则垡块泡不透。耙地时肥、水产生了大量的泥浆,插秧时还要排放多余的水,不但化肥利用率降低,大量的有机质和肥被排出,耕地肥力下降,土壤也越来越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产量也逐年下降,水源被浪费,环境被破坏,据调查舒兰市中东部地区水稻产量仅在6500-7500kg,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2采取的对策
2.1技术措施
采取了机械收获并秸秆还田、机翻或旋耕、利用打浆平地机耙地,减少了灌田用水305,每公顷节约用水750m3。耙地效果好、省工,避免了水土流失,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土壤腐殖质,改善了土壤条件,改善了因排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2.2实验效果
2008年、2009年平安镇金星农机合作社连续两年进行了50公顷的水稻秸秆还田实验,土壤条件明显改善,水稻产量提高8 105kg,实验前水稻年平均产量7000kg/hm2,2008年改变了水稻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增加到7500kg/hm2,2009年水稻产量8000kg/hm2,增产1090hm2,每公顷比实验前增加1000kg,增加产值1300元,50hm2共增产5万kg,增加收入6.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解决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缓解了因灌田供水不足而造成的缺水现象。
2.3培肥地力指标
一般干稻草腐殖含量比较高,还田后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更新。每公顷施用稻草3000kg,每年在水稻收割后取土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第一年增加量较高,为0.1150.125。3年平均增加量为0.063-0.09.稻草中含氮0.575、0.755、钾1.835、硅11.05、有机质215。每500kg稻草相当于18.5kg碳酸氢铵,5.5kg过磷酸钙,9kg硫酸钾,并且还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
2.4改善生态环境指标
由于“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秸秆还田,浅灌田为主,节水305,每公顷节水750m3,50hm2节水37500m3,可增加灌田面积20hm2。解决了因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经济效益、社会效应
3.1经济效益
人工收割水稻每公顷900元,拉水稻300元,脱粒700元、合计2000元。人工收割水稻10个工人/hm2,拉水稻6个工人/hm2,脱粒5个人工/hm2,合计21个人工。机械化收获每公顷1300元,每公顷用2个工人。机械化收获一次性收获脱粒,清选装袋,秸秆还田,每台收割机每天收获3hm2,时间短、速度快,减少了其他损失环节,比人工收获减少损失500kg/hm2。
3.2社会效益
一是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减少农民劳动强度,缩短收割、翻地、灌溉、插秧周期,促进水稻生产发育,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跨越式提高,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生产手段全程机械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并对周边村镇及周边地区起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技术的实施促进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据统计,50hm2示范面积可节省农业劳动力950个,可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村办企业、外出经商务工等。三是实现水田机械化耕地保护性技术,实行合理施肥,机械耕整地与科学栽植技术相结合,可节省用水,促进有机水稻的发展,提高了稻米的质量。
4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
4.1自然条件优势
舒兰水田种植区土地平整,西部、中部、东部三个不同的地区,土地平整,水源充足,大面积是方条田,每池面积在半亩以上。而且水稻种植面积大,适宜于机械化作业。交通方便,村、屯都是水泥路,机耕完善,水渠规划合理,动力电,照明电一应俱全,信息网络通畅,有利于技术的开展,能够起到拉动作用。3年内技术实施面积将达到1万hm2,增加产量1000万kg,减少作业成本700万元,增加产值1200万元。
4.2技术保证措施
咸丰县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4
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拥有常用耕地近3.39万hm2, 其中水田1.19万hm2, 旱地2.2万hm2。可开发利用的荒地、滩涂、坡地等后备土地资源1.67万hm2。为响应中央“保护母亲河”的号召, 全县退耕还林面积超过了1.33万hm2。加之结构调整和水改旱, 导致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下滑比较严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减退, 造成农田闲置、撂荒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 有5%左右的农田存在短时或2年以上的荒芜。而我县近年粮食播种面积在4.67万hm2左右, 粮食总产2015年达23.61万t, 而水稻播种面积只有0.862万hm2, 全为一季中稻, 稻谷总产61 700t, 占粮食总产的四分之一强, 过去占1/3。平均产477.18kg/667m2, 商品率比较低, 不足30%, 订单生产的优质稻收购价格3.40元/kg, 普通稻谷2.80元/kg。基本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稻米的需求, 自给自足已无从体现。但市场流通比较繁荣, 国际国内大米不断涌入, 保障供给不成问题。如果遇到重灾年景, 粮食肯定会出现大的动荡, 必将影响到我县粮食安全和居民的温饱, 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前水稻生产主要靠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少数中年以上妇女。因为咸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来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经济, 占农民全年经济收入的60%以上。农村60岁以下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经商, 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极少数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 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补充。普遍存在“种过田不荒”或老年人适度活动身体之需, 即使个别青壮年在家, 他 (她) 也懒得动手。就拿活龙坪乡茶林堡村来说, 全村共有584户, 60岁以下劳力800余人, 目前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有800人左右, 相当于全部劳力的总和。这个村的情况在咸丰还是比较好的, 虽有90%以上的劳力离开农田, 但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而有些地方情况更为糟糕, 除青壮年劳力外出外, 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随家人出外务工或进城镇租屋送子孙读书, 田地几乎全部荒芜。
同时制约我县水稻生产的因素还比较多, 一是以家庭为单元的粮食生产面积少、零星分散, 不利于规模经营;二是受以稻瘟病为主的病虫危害普遍, 防控难度加大;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抗灾减灾压力大;四是受“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的限制, 导致机械化程度极低, 尤其是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机械无法适应山区农业生产。
2 水稻品种结构及区域布局
我县水稻生产用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 占90%以上, 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宜香107、天优华占、兆优系列等10多个, 粳稻只有零星的试种, 常规稻以本地糯谷为主, 品种仍然存在多、杂、乱现象, 主导不主。品种布局也很重要, 稻田分布在海拔400~1 200m的河谷、山间、坡地上, 立体农业生态特点十分突出, 所以品种必须要多元化, 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 抗病、优质、高产适度协调、全面兼顾。水源好、日照充足的河谷、梯田以优质高产品种为主, 稻瘟病疫区及光照较差的田块以抗病品种为主。我县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 雾露重、相对湿度高, 日照不充足, 病虫害发生较重, 平原上的品种很多都不适应, 粳稻的产量相对较低, 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示范筛选适应的品种, 探索最佳的种植模式。
3 水稻主要生产技术模式
咸丰县水稻生产经历了较多改革与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常规高秆品种为主, 育秧方式主要是“水秧”即“门板秧”, 播种量大、成秧率低、秧苗素质差, 栽“稀大蔸、顺田弯”, 每亩只栽几千蔸, 产量不过三、四百斤。八十年代随着矮秆品种 (杂交稻、常规稻) 品种的不断引进推广, 各级农技部门着手推广“温室催芽两段育秧”, 秧苗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一根绳、两根棒、直行行、东西向”迅速得以推广, “3、8寸, 4、6寸, 3、9寸”的种植规格, 密度大增, 产量翻番;九十年代我们在育秧上进行了逆天的创新, 发明了“旱育秧技术”, 彻底解决了“烂秧死苗”、“栽后坐蔸迟发”现象;近10年来随着“大穗型”品种的推广, 我们以“宽窄行调栽技术”为主, 适度密植。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酸化治理和有机质提升技术, 增施有机肥, 减施无机肥。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加强农药管理, 提倡广泛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加大太阳能杀虫灯、诱虫黄板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力度, 每年农药用量以10%左右的速度递减。同时在部、省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下, 着力推进“五统一”集成技术, 积极尝试全程机械化技术。由于我县温光资源受限, 再生稻发展基本没有多余的空间。
4 收益状况及发展前景
2015年全县水稻平均单产477.18kg, 按3.00元/kg计算, 产值1431.54元/667m2。另有国家政策性补贴85.00元/667m2 (不管转租与否, 此款一般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 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 合计收入1 516.54元。扣除农资 (化肥130元、农药70元、农膜20元) 种子50元等物化投入约为270元, 机耕、机收350元 (机械整地150元、机收200元) , 以及务工工资 (按妇女、老年人的最低平均日工价为60元, 5个工作日计算) 300元。这样自耕自种散户平均效益为590.00余元/667m2。这反映的是正常年景没出现突发变故的情况下农民种稻收益状况。
山区要发展水稻产业, 就必须解决制约瓶颈。一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优化区域布局, 广泛引进筛选适合山区气候、生态、耕作特性的抗病品种及名特优稀品种, 确立真正有推广价值和主导地位的品种, 克服多、杂、乱及盲目引种现象;二是要着力培育新型主体, 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加速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进程, 克服“小而全、散而乱”的弊端, 引进适合山区特点的先进农机具, 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有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摘要:水稻是我县最传统的粮食作物之一, 稻米一直是全县人民的主食。作为湖北省产粮大县之一的咸丰县, 地处湖北西南边陲, 武陵山南麓。二十一世纪前以传统粮油作物生产为主, 为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已形成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各占半壁江山、平分秋色的格局。针对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粮食安全问题, 以及推进水稻生产转方式、调结构, 进一步优化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技术模式, 进行了广泛调研。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 篇5
农田没有抛荒
两种人在种田
绿色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篇6
关键词:绿色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73-1
1 生产地与品种的选择
环境质量要符合NY/T391-2000规定。以“熟期适宜,抗逆性强”为原则选择具有多抗性的高产优质品种,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品种要每三年更换一次。
2 育苗技术
苗床地一般选择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标准的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秧本田比例为旱育苗1:80-100;钵育苗1:100-150。种子必须经过晒种、选种、浸种等处理,播种前,再用50倍液的多抗霉素浸种15分钟后直接进行催芽。播种时,先将用于浸种的药液均匀喷洒在苗床上,可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然后再将经过浸种处理的稻种放在28-32℃条件下进行破胸,经过24-36小时芽长1mm时可用于播种。播种期一般在4月5-20日进行。播种方式可采用人工点播或使用定量定位播种器。播种量:旱育苗播芽籽150-200g/m2,简塑盘钵育苗每钵体播芽籽2-4粒。
3 苗床管理
3.1 温度管理
播种到出苗期苗床要密封保温,为防止发生冻害晚上可在苗床上覆盖防寒帘;出苗后,白天床内温度控制在23-25℃,但不能超过30℃,夜间温度不低于5℃;三叶期后可进行炼苗。
3.2 水肥管理
2.5叶前尽量控制水分,如果出现床土干裂或叶片打卷的现象要适当增加浇水以润湿床土,2.5叶期以后苗床要保证不能缺水,特别是是钵育苗,应该每天早、晚各浇一次透水。育苗过程中用床土调制剂时可不用追肥。秧田肥力不足时,要在秧苗1.5叶期和移栽前各进行一次氨基酸叶面追肥,每100m2苗床用量为50ml兑水500倍液。
3.3 防病
将多抗霉素原液稀释500倍后,于秧苗1.5叶期每平方米苗床喷洒2.5kg防立枯病。
4 本田整地、施肥
整地前清理好排灌渠,保证水流畅通。翻深15-18cm,也可旋耕结合,翻两年旋一年。肥料使用必须满足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使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返回土壤,所有有机或无机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对环境和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方可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并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结合旱耕一次施入发酵优质农家肥3万kg/亩,结合整地亩施用磷酸二氨150kg加硫酸钾50kg。
5 本田移栽
移栽时间为旱育苗5月15-25日,钵育苗5月12-20日。移栽方式分旱育苗人工或机械插秧、钵育苗人工或机械抛、摆秧。高肥力地块移栽密度行、穴距30cm×20-26cm,一般地块行穴距30cm×13-16cm;抛秧12-25穴/m2,每穴一钵。
6 本田管理技术
6.1 节水灌溉技术
移栽后,水田应立即灌水,水深为苗高的2/3,保持深水层3-4天以护苗。缓苗后要进行浇水以增温(水深不超3cn),保持到分蘖末期。钵育苗移栽当田间总茎数达到计划总穗数的80-85%时需进行晒田7-10天控制无效分蘖。有效分蘖终止到乳熟期间要对土壤进行“浅、湿、干”交替灌溉。孕穗期若遇17℃以下低温深灌20cm护胎。撤水期:黄熟期撤水。
6.2 追肥
插秧后到分蘖前,每亩追返青分蘖肥尿素75kg,7月10-15日,每亩追穗肥尿素30kg。
6.3 病虫草害防治
搞好農业防治。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培育壮秧,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灯光和糖醋药诱杀害虫、机械、人工除草等措施;搞好生物农药防治,减少化学农药量。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遵守以下准则:允许使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应选用标准中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严格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7 收获及晾晒
7.1 收获
收获前清除染病的稻穗。稻谷要求再黄熟期(水分含量19-20%)避开雨天收获。收获过程中所用工具只要清洁、卫生。
7.2 晾晒
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霉变。晾晒宜采用竹垫底,以阴干、风干、或间歇晾晒为宜,切忌暴晒。禁止在沥青公路上打扬晒谷,以免造成污染。
常州市新北区水稻生产现状与对策 篇7
1 水稻生产现状
1.1 单产增加, 面积和总产量有所减少
据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9 800 hm2, 比2010年减少613.33 hm2, 减幅达5.89%。全区平均实收产量9 285 kg/hm2, 比2010年增加45 kg/hm2, 增幅0.49%;其中粳稻平均产量为9 319.95 kg/hm2, 比2010年增加47.25 kg/hm2, 增幅0.51%。2011年实现总产量9.10万t, 比2010年减产0.52万t, 减幅5.40%;其中粳稻总产8.68万t, 比2010年减产0.50万t, 减幅5.45%。机插稻平均单产9 517.5 kg/hm2;直播稻平均产量9 205.95 kg/hm2。
1.2 穗粒结构表现为“一减三增”
“一减三增”即有效穗略减, 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加。全区水稻平均有效穗数315.1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8.37粒、结实率94.30%、千粒重27.18 g, 分别比2010年减少24.15万穗/hm2、增加3.09粒、增加0.88个百分点、增加1.16 g。其中, 机插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为318.3万穗/hm2、119.92粒、94.84%、27.30 g;直播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为345.15万穗/hm2、111.12粒、90.19%、27.17 g。
1.3 种植效益增加
2011年全区水稻平均产值25 128元/hm2 (按稻谷单价2.7元/kg计算) , 生产成本13 725.9元/kg (其中:种子费369元/hm2, 农药费1 943.7元/hm2, 化肥2 704.5元/hm2, 机械作业费2 647.2元/hm2, 排灌费969元/hm2, 人工72.75个/hm2, 人工成本5 092.5元/hm2) , 纯效益11 514元/hm2, 综合收益12 654元/hm2 (各种补贴1 140元/hm2) 。机插稻和直播稻效益具体见表1。
注:机插秧、直播稻处理用工量分别为61.5、82.5个工/hm2。
1.4 高产增效创建成效显著
2011年, 新北区在孟河镇、西夏墅镇分别创建了2个万亩示范片, 在春江、孟河、罗溪、薛家镇分别创建了4个百亩丰产方, 总面积达1 533.33 hm2, 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20.41%。主栽品种为武运粳23号, 主要应用机插秧轻型简化栽培、秸秆机械化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通过实施“五有五统一”的技术措施, 水稻万亩示范片实产分别达到10 890、10 935 kg/hm2, 4个百亩方实产均超过了10 500 kg/hm2 (表2) , 圆满地完成了项目考核的各项指标, 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2 主要工作经验
2.1 强化新品种推广
根据常州市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结合新北区生产实际情况, 大力推进高产、优质品种武运粳23号和武运粳19号的规模化连片种植, 促进稻米品质整体提高。其中武运粳23号种植面积6 613.33 hm2, 武运粳19号面积2 466.67 hm2, 合计9 080 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83.1%。同时, 全区统一调运良种90.4 t, 保证了农民能买到放心、合格的稻种。
2.2 强化机插秧的推广培训
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实行“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辐射千家万户”, 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将机插秧轻型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 在水稻生产关键环节, 一方面开展技术培训, 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王余龙教授分别在水稻育秧前和水稻中期田管前举办技术讲座2场次, 详细讲解了如何培育机插壮秧和机插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另一方面, 组织农技人员、种田大户到丰产方观摩学习, 分别举办了商品化育秧现场会、水稻机插现场会和秋收现场会等3次现场观摩会, 通过对比, 提高认识。2011年共组织培训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300多人次。共压缩直播稻800 hm2。
2.3 强化关键技术落实
针对机插、直播等不同播栽方式, 根据2011年的天情、农情, 及早下发了《2011年新北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和《2011年新北区水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明确了主栽品种、主推技术、田间管理要点和肥运筹方式等。同时, 加强关键技术的指导。对水稻生长前期雨量过多的情况, 要求各镇提前做好搁田工作, 防止根系活力变差、叶片徒长;在拔节孕穗期, 要求做好浅水灌溉, 保证幼穗分化、大穗形成;在灌浆结实期, 做到干湿交替, 保证土壤含水量, 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根系活力, 延长水稻生长期。
2.4 强化病虫害防治工作
由于2011年水稻生长前中期连续阴雨寡照天气, 导致水稻多种病虫害加重发生, 尤其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新北区积极应对, 以预防为主, 及时做好虫量调查工作, 共发放7次病虫防治意见, 指导农户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3 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茬口衔接
为了追求更高产量, 一般选择生育期更长的小麦品种, 导致成熟晚、收获晚、腾茬晚, 收获后耕翻晒垡时间紧张, 造成整田质量不高, 土壤通透性不好, 育秧质量和移栽后秧苗素质下降, 同时浪费了前期的温光资源, 使安全生产受到一定威胁, 还容易造成晚茬接晚茬的恶性循环。
3.2 水浆管理
基层电灌站私营化后, 业主多考虑自身利益, 而不顾田间管理需求现象经常发生, 上水不容易, 而在搁田时若遭遇连阴雨天气后如果电灌站不及时向外河排水, 田间需要及时脱水也不容易。此外, 在直播稻、机插稻插花种植区域, 因管理措施的不同步性, 灌排水常有冲突。
3.3 集中育秧
部分种粮大户规模过大, 组织化程度低, 分批落谷的统筹安排不到位, 时间衔接不紧凑、不合理;加上栽插质量不高导致补秧数量多, 往往出现秧苗不够的现象。此外, 基质育秧的面积比重偏小, 大户育秧人工需求量大、工作任务繁重、运转效率低、成本增加, 往往顾此失彼。
4 对策
2012年, 新北区水稻生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在重点抓好“一改一创建”工作的基础上, 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为契机, 切实做好“一推四普及” (即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项目区内普及精确定量栽培,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 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普及机械化技术) 工作, 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的培训指导, 努力提高农民种田水平, 切实提升新北区粮食生产综合水平, 以保证全区粮食的稳产增产。
4.1 加强扶持水稻生产的惠农政策落实
重点做好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重要惠农政策的落实, 及时发放补贴资金, 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面积。同时, 加大对武运粳23号、武运粳24号、宁粳3号等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力度, 稳定良种覆盖率, 夯实稳产高产的基础。
4.2 加大高产创建的建设力度
以万亩丰产片、百亩丰产方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规范水稻生产技术路线, 研究集成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全面提升全区稻作生产水平。2012年, 结合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开展, 全区力争建立万亩丰产方2个、百亩丰产方5个, 全面开展水稻高产竞赛, 加快新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同时, 根据新北区新农村建设3年行动计划, 2012年将投入80万元, 推广机插稻, 压缩直播稻。力争压缩直播稻666.67 hm2。
4.3 强化稻作生产技术培训工作
重点组织好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村委干部、规模种粮大户和农机操作手的技术培训工作, 强化科学种田思想, 提升科学种田水平。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做好大面积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围绕人才素质提升和培养工作, 大力开展进村入户、蹲点帮扶等工作, 不断丰富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4.4 强化防灾减灾应变能力提升
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 强化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工作, 加强情报会商, 及时发布防控消息, 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草危害损失。坚持预防为主、应急到位的原则, 切实抓好对自然灾害的防控和恢复生产工作, 立足应急预案再完善、工作措施再细化、防灾意识再增强、恢复生产再加快的目标,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和绿肥等的推广力度, 增强土地产出能力, 确保水稻稳产。
参考文献
[1]金军, 赖清云, 李伟海.常州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2) :66-68.
[2]徐金福, 赖清云, 金军.关于提升常州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1) :23-24.
[3]张秋燕, 李宇光, 何晓艳.常州市武进区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385, 388.
水稻生产现状 篇8
关键词:水稻生产,发展现状,齐齐哈尔市
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1-4]。齐齐哈尔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水稻是齐齐哈尔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左右,其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的15%左右。近年来,水稻生产迅速发展,对全国稻米市场的影响程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5-7]。因此,切实抓好水稻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对稳定提高齐齐哈尔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9]。该文从区域内的基础和外界环境入手,分析了齐齐哈尔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并且提出了齐齐哈尔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该地区水稻的发展及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1 齐齐哈尔市水稻生产现状
1.1 齐齐哈尔市地理条件
齐齐哈尔市位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E122°~126°、N45°~48°,地域平坦,平均海拔146m。由于无霜期较短,该地区水稻品种多为黑龙江省中早熟品种[9]。齐齐哈尔市辐射充裕,雨热同季,年积温2 500~2 700℃,年降雨量400~550 mm。该地区大部分土壤具有透性好、热量高、地势平及质地轻的优点。因此对于发展优质粳稻十分有利,发展潜力巨大。
1.2 齐齐哈尔市水稻生产概况
齐齐哈尔市现有耕地约233.3万hm2,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4 160hm2增长到2012年的25.7万hm2,增加约61倍,总产268.9万t,突破历史最高水平。齐齐哈尔水稻种植十分广泛,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的泰来县到第四积温区的克山县均有大面积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泰来、龙江、依安、讷河、富裕、甘南和市区等地。由于近年东北大米价格持续走高,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以年平均2 万hm2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2015年将达到39.8万hm2。
2 齐齐哈尔市水稻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匮乏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的西部,属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平均在450mm左右,且年内分布不均,春季降雨量仅50mm左右,春旱严重,同时伴有夏秋旱。其次,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并缺乏,水稻种植以地下水资源为主。
2.2 水稻种植品种过杂
齐齐哈尔市地跨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四积温带,每个积温区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种种植,每个品种面积都不是很大,由于种植的品种过杂过乱,缺乏主栽品种,给水稻规模经营增加了难度,很难使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2.3 高低产田差异较大
近年来,齐齐哈尔地区水稻单产有所提高,平均产量为7 000kg·hm-2左右,高产稻区和高产田块平均单产为8 000~9 000kg·hm-2,小面积超高品种可以达到10 000~12 000kg·hm-2。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与高产稻区和高产田的单产相差达30%~40%,主要是由于规范化程度差,技术到位率偏低等原因造成。
2.4 稻米品牌混乱,整体竞争力不强
目前,齐齐哈尔地区现已注册的大米商标有120多个,每家企业都各自为战,因而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的优势来共同面对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5 加工企业规模小
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带动力不强以及利益联结不健全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水稻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齐齐哈尔市日加工能力为400~1 000t的稻米加工企业仅有2家,仅占全市稻米加工企业的1.8%;日平均加工稻米为200~400t的稻米加工企业也不过10家,仅占9.3%,而能进行水稻深加工的稻米加工企业为零。
3 水稻生产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础建设,增强综合配套能力
首先要积极争取财力支持,主要是针对水田配套设施和工程的进一步完善,为水田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依照符合实情、农民自愿的原则,对种粮农民进行支持和引导。不仅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争取财政的支持,还要广开思路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进,从而建立渠道众多的筹措资金机制。同时要对资金进行整合及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提高资金收益;其次,要制定激励制度,提供优惠条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农民种稻。与其它大田农作物在开发初期投入较少相比,刚开垦的水田稻农需要较大资金的投入,风险较大,这就要求对这部分稻农进行特殊经济补贴,可有一定年限(2~3a),增强稻农种稻的积极性;第三,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用水、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上,要努力推广浅水灌溉技术以及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从而大幅降低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速改造灌溉区节水设施,尤其是中大型灌区;第四,改革管理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协会,在基层重点发展水稻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科学管理,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第五,要改善电力供给条件,加强供电能力。可以通过向国家或地方政府寻求支持的方式改造农田电网,实现农田电力化。
3.2 发展规模经营,提升水田生产能力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户进行规模种植、规模经营,给予规模经营者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主要向农业科技培训、生产资料、资金和机械等提供支持,帮助经营者解决实际困难;其次要大力促进水田的土地经营流转。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加快水田的土地经营流转,既可以节省大量农村劳动力,又可以将土地流转到少数种稻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或者企业中去,从而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可谓一举两得;第三,还要探索好的经营方式,加大推广力度。推广不同的栽培技术模式,小范围实现统一栽培管理模式,机械化管理模式和加工销售模式。
3.3 加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绿色食品的重要基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发展绿色水稻。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稻米,加强基地建设,统一布局,严把质量,加强指导;其次要保证优质原料的供应,重点对原料基地进行独立规划和建设,不仅品种选用要优质、专用,生产基地建设也要高标准;第三是品种的优化统一,扩大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主要推广种植米质优良、出米率高、稳产多抗的审定品种,例如第一积温带种植松粳香及松粳9号,第二积温带种植绥粳4号(长粒香)及东农428,第三积温带种植垦稻12、龙粳21、龙粳25和龙粳31等优良品种。每个积温区主栽优质品种集中为3~5个,种植面积超出全市水稻面积的90%,已解决水稻无统一品种、整体品质低劣的问题;第四要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稻意识。大力推广大中棚育秧,水稻智能化催芽技术应用,防病除草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提高秧苗整体度和素质。
3.4 发展精深加工技术,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首先要改进稻米加工技术,促进扩大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发展龙头加工企业。重视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发展名牌商标。依靠“泰来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嫩晶”“金稻赢”和“老东北”等6个省级著名商标,25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等地方优势,吸引投资者在齐齐哈尔建立稻米深加工企业;第三要重点打造稻米区域强势品牌。对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认知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和一个企业科技含量及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市场占有率高,社会认知度高,质量、信誉高就能出品牌。齐齐哈尔市水稻加工的企业很多,品牌不少,但名牌产品不多,市场上叫得响的更少,这就需要抓好品牌的整合,打造好区域强势品牌,改变目前齐齐哈尔地区加工企业各自为战和大米品牌杂乱的局面。要以本区域内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品牌稻米加工企业作为产业龙头,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第四要培养人才队伍,提高管理队伍业务素质。要切实加强对稻米加工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岗位技能,培养具有会管理、懂经营、敢创新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3.5 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贵港市水稻规模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篇9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贵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耕耘土地不再是农民获得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改变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据2009年在平南县上渡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9%, 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居多,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劳动力紧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耕地撂荒弃耕或粗放的耕作的问题, 对粮食生产安全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时小范围, 近距离的土地出租悄然进行, 种粮大户出现,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快制定具体办法, 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健全流转市场, 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此, 水稻规模化生产驶进了快车道, 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 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 规模从0.67 hm2发展到66.67hm2以上, 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 耕作面积1 084.27hm2, 生产稻谷7 462 t, 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 hm2以上, 自营种植53.33 hm2, 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 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1]。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 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2], 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 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 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 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 000 m2左右, 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 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 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 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 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 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 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 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 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 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 设施陈旧, 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 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 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 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 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 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 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 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 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 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 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 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 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 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 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3]。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 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 有雨日数多, 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 (2006—2010年) 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 d, 最高年份为24 d。此时, 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 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 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 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8.5 hm2, 因未能及时干燥, 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 t以上。
3 对策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 着重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主干渠的问题基本解决后, 加大力度、加快田间水利支毛渠的硬化三面光建设。成立和完善村级水利协会组织, 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用好。加强农田田间机耕运输道路建设, 方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农资以及产品的运输。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 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根据农民的特点, 注意利用办示范样板和优良品种、选进技术展示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着、灵活易懂的方式培训农民, 注重效果。二是从发展来讲, 要注意经营者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更新知识, 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 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使经营和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 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效益[4]。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 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机械的不断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后, 要着重解决稻谷干燥的瓶颈问题。可研发造价较低、质量优、一般规模经营者买得起用得起、效果好的干燥设备, 试行成立专业干燥企业, 综合处理各种农产品,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降低农产品的处理成本。水稻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广良种良法, 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进机械化的进程, 扩大经营规模, 努力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 才能提高效益, 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国平, 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122-126, 130.
[2]赵以林, 韩才明, 樊卫妹, 等.有机水稻规模化生产优质稳产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5 (4) :27.
[3]管文东, 徐国庆, 温建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0 (5) :14-15.
水稻生产现状 篇10
1.1 2000年以来水稻种植的面积与产量
丹阳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县) 市,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水稻是我市粮食生产的重头戏, 20世纪90年代一直稳定在4万hm2以上。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其种植面积从2000年开始逐年下降, 2004年降至3.47万hm2, 2005年以来逐步恢复增加, 单产与总产时增时减 (见表1) 。
从表1中可看出, 2004年水稻种植面积比2000年下降了13.2%;2005-2010年在国家惠农政策 (特别是水稻直补) 的宏观调控下, 水稻种植面积开始恢复增长, 但和2000年相比平均下降了8.3% (下降幅度7.5%~9%) ;2011-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因种植结构调整下降至3.53万hm2左右。产量600 kg/667m2以上的年份有4年, 占33.3%, 最高的年份为2012年的640 kg/667 m2, 最低的年份为2005年的506 kg/667 m2, 两者相差134 kg/667 m2, 总产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也相差6.06万t。究其原因, 一是高速公路、农村道路改造、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占用了一定的农田, 加之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二是2004年以前由于粮价处于低谷, 农民种田负担较重, 不愿增加投入, 另外产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我市经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 已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 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为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1.2 水稻品种和技术的应用
1.2.1 品种应用
2000年以来, 我市的水稻品种基本是早熟晚粳大穗型, 大面积生产上主要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的武粳系列 (武运粳7号、武香粳14、武粳15等) 、镇稻系列 (镇稻14号、镇稻11号等) 及宁粳3号、南粳44等, 稻鸭共作绿色稻米示范区重点推广日本软米W3668和优质稻米软玉2号、南粳5055等品种。
1.2.2 技术应用
一是筛选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提高水稻高产优质化水平。二是推广稳产增产技术, 以叶龄模式和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为指导, 选用适宜的育秧方式, 培育叶蘖同生壮秧, 并运用精确调优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 调控并塑造抽穗期高光效高产群体, 促进水稻高产稳产。三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加快标准化肥床旱育秧、机插秧、抛秧、稻鸭共作等具有明显省工省力、降低劳动成本等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控害与优质兼顾的原则, 保证水稻品质。五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 加强水稻生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水稻生产抗灾应变能力。六是推广凌启鸿教授等创立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开展超高产栽培攻关研究。
1.2.3 效益分析
因我市2000年以来应用品种均为粳稻, 故比较效益仅限于栽培类型之间。以2004年和2012年为例:2004年, 机插秧平均产量622.4 kg/667 m2, 手栽稻平均产量584.1 kg/667 m2, 机插比手栽增产38.3kg/667 m2, 每667 m2增收65.11元, 加之机插秧育秧、栽插成本比手栽稻低42.6元, 每667 m2净增效益107.71元。2012年, 每667 m2平均产量640 kg, 稻谷价值2.8元/kg, 产值1 792元, 种植成本632.5元, 比2011年增15.5元。每667 m2人工费用306.3元, 比2011年增23.5元, 总成本938.8元, 每667 m2效益853.2元。
1.2.4 产业化开发
我市的无公害和绿色稻米品牌的加工企业有江苏丹绿米业有限公司、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2个。江苏丹绿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 是集粮食购销、储藏、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企业, 占地面积2.5万m2, 注册资本4 000万元。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 目前已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1套, 烘干机1套, 日产大米80 t。该公司于2000年率先引进日本稻鸭共作技术, 现有稻鸭共作技术生产的有机稻米区30 hm2, 稻鸭共作核心区80 hm2, 无公害技术生产的稻米区0.13万hm2。
2 存在问题
2.1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众多的矛盾愈加突出
我市目前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前的0.16 hm2下降为0.06 hm2 (2010年数据) , 随着国家和地区建设用地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持续急剧减少, 20世纪50年代初约为14.4万hm2, 60年代平均约为10万hm2, 70年代平均为9.27万hm2, 80年代平均为8.69万hm2, 90年代平均为8.03万hm2, 目前仅有7万hm2左右。因此, 要想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保障粮食安全是不切实际的。
2.2 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
我市水稻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很大, 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更大。究其原因, 一是丹阳本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多为60岁左右的老龄人, 这些人年老体弱, 文化程度低, 思想保守, 凭经验种田, 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 接受速度慢;二是经营分散, 每户只种少量的口粮田, 缺乏追求高产的积极性;三是外来大户多, 他们往往迷恋当地的技术或经验;四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网络) 线断网破, 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农技人员编制少, 杂务多, 有的甚至还要挣钱养活自己, 很少有心思认真搞新技术推广。
2.3 其它因素
一是农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 尤其是内外三沟不配套面积进一步加大;二是比较效益、价格、流通体制等因素也会对水稻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3 主要对策
3.1 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上求突破
如前所述, 品种更新对提高我市粮食产量的作用十分巨大。有资料表明, 品种对粮食高产的贡献居所有技术之首, 约占40%。因此, 在品种选育上求突破, 是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 我市水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品种, 其产量潜力约700kg/667 m2, 均处于较高水平。今后的目标, 是引进产量800 kg/667 m2以上的超高产优质水稻。同时加大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的提纯繁育和推广力度, 在良种覆盖率上下功夫。
3.2 强化耕地质量与农田基本建设
首先, 要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本设施, 尽快修复因国家和地区建设毁损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灌排自如, 内外三沟沟沟相通。其次, 要及时进行农村拆迁土地的复垦, 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用高科技使之及早恢复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其三, 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粮田, 使之逐步覆盖全市各主要产粮区。其四, 要综合运用耕作、生物、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 如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 秸秆还田, 科学合理轮作, 因土因作物精确定量施肥, 全面提高土壤养分和耕地质量等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 提升科学种田水平
全面落实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精神, 加强和稳定县、镇两级农业技术队伍, 健全村级农技推广网络, 配备村级农技员, 体现公益性, 保证财政, 强化责任, 绩效考核, 为三农提供顺利畅通的优质技术服务, 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现象。通过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资质培训等多种形式, 搞好农民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科技素质, 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4 创造粮、农联手营销优质稻米氛围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篇11
摘 要 为验证秸秆还田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高邮市送桥镇开展秸秆还田对水稻影响试验,通过试验验证秸秆还田的优劣。
关键词 秸秆还田;水稻生产;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高邮市送桥镇肖祠村。
1.2 供试土壤
试验田土壤为杂白土,土壤地力中等偏下,理化性质为:pH值为6.4,有机质14.3 g/kg,有效磷10.6 mg/kg,速效钾84 mg/kg。
1.3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
1.4 小区设计
本试验设2个处理,3次重复,共6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 m2,小区扒支埂用薄膜隔离,每个小区施用等量的氮、磷、钾,后期2个处理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施用等量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处理1:对照(CK1),无小麦秸秆还田。
处理2:对照(CK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
1.5 秸秆还田方式
小麦秸秆实行全量旋耕还田,具体为小麦采用收割机收割,留茬8~10 cm,同时开动切碎机械,切断秸秆10~15 cm,均匀撒在田面,6月3日旋耕埋草,6月5日放水泡田,对试验田浮在田面的麦草组织人力踩踏,做到田面平整,田面仅有少量秸秆;漫田时,田间以花皮水为宜,防止秸秆漂浮,影响秸秆还田效果。
1.6 试验栽培管理
试验田各处理于6月5日施基肥45%复混肥20 kg、尿素10 kg,6月7日进行人工移栽,每667 m2基本苗在1.5万~1.6万,6月17日追施蘖肥每667 m2尿素10 kg,8月1日追施促花肥每667 m2尿素6 kg、氯化钾2 kg,8月9日追施保花肥——尿素,3 kg/667 m2,折每667 m2总施纯氮16.34 kg,五氧化二磷3 kg,氧化钾4.2 kg,防病治虫一切措施均同于周边大田,10月8日理论测产,10月1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秸秆全量还田前期茎蘖数较少,移栽1个月后茎蘖数超过无秸秆还田区,8月6日,处理2比处理1增加0.7万;在株高方面,秸秆全量还田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2.2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秸秆全量还田能提高单位面积有穗数、实粒数、千粒质量,与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平均有效穗数增加1.5万,实粒数增加3粒,千粒质量增加0.2 g。
2.3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试验后与试验前相比,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变化,土壤容重增加了,分析原因是试验前土壤是经过冬春两季的自然风化,容重较轻,种植水稻后,土壤经过沉实,容重增大;试验后,秸秆还田的与未实施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容重下降0.02 g/cm3,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秸秆还田试验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都比未施用秸秆的田块高,见表3。
2.4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秸秆全量还田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水稻增产120 kg/hm2,增产1.47%。方差分析表明:处理2与处理1产量差异不显著。
2.5 秸秆还田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在不计秸秆还田成本的情况下,秸秆全量还田的比对照纯收入增加248元/hm2。
3 结论
秸秆还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通过本试验得出,只要操作得当,在高邮市秸秆还田对于水稻生长没有明显不利影响,相反,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升了土壤肥力。
水稻生产现状 篇12
水稻是黑龙江垦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013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212.1亿kg, 其中, 水稻的总产量达到138.55亿kg, 占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65.32%, 由此可知, 水稻生产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多年来, 黑龙江垦区水稻增产稳产主要得益于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目前,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84%。由于实际水稻生产环节较多, 各个环节机械化程度不一, 影响水稻整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2]。
本文通过多年水稻生产实践, 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进行收集梳理, 分析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薄弱环节, 以期为提高黑龙江垦区水稻机械化程度提供借鉴。
1 水稻生产环节机械化现状
1.1 育秧
1.1.1 铺盘
目前, 黑龙江垦区水稻育秧多采用平育秧和毯状育秧方式, 此两种育秧方式均需要人工铺盘, 平育秧方式的人工投入要大于毯状育秧方式, 此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
1.1.2 播种
针对上述两种育秧方式, 早期主要采用人工手撒播种方式, 近几年出现适用于棚内手拉式和半自动化播种装置, 均采用窝眼式排种方式, 生产厂家主要有佳木斯明瑞等农机公司。较人工播种方式, 此两种播种方式具有播种均匀及省种等特点。
1.1.3 起盘
目前, 棚内起盘作业均采用人工作业方式, 没有成熟的起盘技术和装置, 是影响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的薄弱环节。
1.2 移栽
1.2.1 秧苗田间运输
秧苗田间运输是水稻移栽环节劳动强度最大和人工投入较大的一个阶段, 目前有部分地方通过加高底盘对一些运输机具改造来实现秧苗田间运输机械化, 但普遍存在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
1.2.2 插秧
目前, 在黑龙江垦区机插作业面积达到96%以上, 采用的机型一般有东洋、洋马和久保田等厂家生产的手扶式和高速插秧机, 机插作业对提高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作出突出贡献[3]。
1.3 田间管理
移栽完毕后, 就是水稻田间管理阶段, 一般包括施肥和农药的喷施作业, 这也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环节, 大部分地区还需要人工作业, 但目前一些地方, 如建三江七星农场利用洋马插秧机动力, 去除秧箱, 稍加改造就能实现化肥农药精确定点喷施, 对于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以及避免面源污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4 收获阶段
目前, 黑龙江垦区在水稻收获阶段, 实现全面自动化, 采用的主要是美国凯斯、久保田、洋马和佳联等公司生产的联合收获机[4], 其对降低损失率和提升稻米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情况分析, 认为在育秧期间铺盘和起盘作业、移栽阶段秧苗田间运输以及田间管理阶段是影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的障碍和薄弱环节, 应加强技术攻关和相关装置开发。
摘要:本文归纳总结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发展现状, 认为在育秧期间铺盘和起盘作业、移栽阶段秧苗田间运输以及田间管理阶段是影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的障碍和薄弱环节, 应加强技术攻关和相关装置开发。
关键词:黑龙江,水稻,机械化,现状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EB/OL].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 2013, http://www.cau.edu.cn/col/col10324/index.html.
[2]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2004, 35 (3) :154-157.
[3]陈恒高, 汪春, 张伟, 等.水稻植质钵育乳苗栽植机的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3) :88-92.
【水稻生产现状】推荐阅读:
水稻生产05-15
水稻规模化生产11-07
水稻芽种生产设备06-25
水稻生产中的几个问题07-10
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08-09
北方水稻10-18
覆膜水稻10-19
直播水稻05-17
水稻育秧06-11
水稻管理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