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规模化生产(共4篇)
水稻规模化生产 篇1
摘要:介绍了贵港市水稻规模化生产现状, 分析了水稻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扩大水稻规模化生产, 提高效益, 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贵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耕耘土地不再是农民获得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改变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据2009年在平南县上渡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9%, 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居多,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劳动力紧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耕地撂荒弃耕或粗放的耕作的问题, 对粮食生产安全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时小范围, 近距离的土地出租悄然进行, 种粮大户出现,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快制定具体办法, 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健全流转市场, 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此, 水稻规模化生产驶进了快车道, 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 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 规模从0.67 hm2发展到66.67hm2以上, 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 耕作面积1 084.27hm2, 生产稻谷7 462 t, 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 hm2以上, 自营种植53.33 hm2, 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 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1]。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 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2], 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 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 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 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 000 m2左右, 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 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 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 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 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 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 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 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 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 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 设施陈旧, 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 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 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 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 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 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 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 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 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 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 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 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 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 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 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3]。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 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 有雨日数多, 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 (2006—2010年) 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 d, 最高年份为24 d。此时, 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 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 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 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8.5 hm2, 因未能及时干燥, 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 t以上。
3 对策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 着重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主干渠的问题基本解决后, 加大力度、加快田间水利支毛渠的硬化三面光建设。成立和完善村级水利协会组织, 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用好。加强农田田间机耕运输道路建设, 方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农资以及产品的运输。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 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根据农民的特点, 注意利用办示范样板和优良品种、选进技术展示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着、灵活易懂的方式培训农民, 注重效果。二是从发展来讲, 要注意经营者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更新知识, 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 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使经营和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 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效益[4]。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 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机械的不断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后, 要着重解决稻谷干燥的瓶颈问题。可研发造价较低、质量优、一般规模经营者买得起用得起、效果好的干燥设备, 试行成立专业干燥企业, 综合处理各种农产品,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降低农产品的处理成本。水稻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广良种良法, 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进机械化的进程, 扩大经营规模, 努力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 才能提高效益, 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国平, 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122-126, 130.
[2]赵以林, 韩才明, 樊卫妹, 等.有机水稻规模化生产优质稳产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5 (4) :27.
[3]管文东, 徐国庆, 温建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0 (5) :14-15.
[4]李清华, 张琳.提高水稻规模经营效益途径初探[J].福建稻麦科技, 1999, 17 (1) :34-35.
水稻规模化生产 篇2
1 基质规模化机械化育秧技术特点
1.1 基质规模化育秧实现育秧与移栽时间的无缝对接基质规模化育秧流水线机械化生产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 实现规模化生产, 可以根据移栽能力、移栽时间、地块规模、运输能力等条件, 控制秧苗的成苗时间, 进而合理有序地安排大田给水泡田和插秧时间, 避免农户一家一户分散育秧频繁出现的“苗等田”或“田等苗”现象, 实现育苗与泡田、插秧的无缝对接。
1.2 基质育秧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5 个方面:
1.2.1 苗齐苗壮、出苗速度快, 秧苗素质好基质育秧, 出苗时间比营养土育秧提早2 d左右, 出苗整齐, 出叶速度快, 株高降低1 cm左右, 苗体矮壮, 叶片宽而长, 茎粗宽, 干重大, 白根多, 成秧率提高, 秧苗整齐, 秧苗期比营养土育秧缩短4~5 d。
1.2.2 盘根强、容重轻、易于机械化操作、植伤轻, 栽后发苗快基质容重较轻, 易于运输, 插秧机作业负荷小磨损轻, 栽插速度快, 稻田空穴率显著降低。同时基质育秧播种均匀性好, 为减少插秧空穴率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 秧苗根系发达, 白根数增加, 移栽时植伤轻、栽后发根力强, 早期发苗快。
1.2.3 病虫草害轻基质育秧秧苗生长速度快, 15d左右可达到移栽标准, 通过调节播种期, 可以避开麦收后灰飞虱的侵染, 有效地将灰飞虱隔离于秧田之外, 降低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泥土育秧的营养土中常会含有草种, 用基质取代泥土, 可以有效避免草害的发生。
1.2.4 省工省时, 节本增效基质育秧比泥土育秧省工节本、增产增收61 元/667 m2, 增产率达4.3%。基质育秧可以节约取土、筛土拌肥等用工和肥料成本, 苗期农药施用量低或基本不用药, 秧苗素质高, 栽插后水稻长势好, 比营养土育秧水稻增产,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1.2.5 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正常机插水稻栽插时常遇到连续阴雨, 基质育秧的秧苗苗床脱水快, 方便对苗床含水量的控制, 能确保适时栽插。
1.3 水稻育秧流水线播种机优势显著生产效率高, 播种密度均匀, 能够达到2.5~3 粒/cm高精度标准, 进而实现了苗齐、苗壮、无空穴的高标准要求。秧苗素质明显提高, 缩短苗期2~3 d, 规避了简易人工播种无法解决的播种均匀度低、种子浪费多、弱苗病苗多、整齐度差、抗病能力弱、移栽后缓苗期长等问题, 还大幅度推进了育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的进程, 为大面积机械化栽插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保障。
2 基质规模化机械化育秧技术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2.1.1 育秧成本泥土作营养土机械化育秧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泥土购置成本5.6 元/667 m2。按灌南县购买育秧用土通常价格53 元/m3计价, 泥土经过过筛、除杂等处理后, 每667 m2大田育秧泥土费为5.6 元。 (2) 筛土、拌肥、堆闷等用工成本5.6 元/667 m2。据调查统计, 泥土过筛培肥等用工费用总额折合每盘秧苗的用工费0.2 元, 按每667 m2大田用秧28 盘计, 每667 m2大田泥土育秧营养土其用工费用5.6 元。 (3) 肥料成本8 元/667 m2。在灌南县营养土育秧多采用机插育秧专用肥旱秧绿等对泥土进行培肥, 据测算, 每667 m2大田秧苗培肥所用肥料的费用为8元。此可得出泥土作营养土育秧苗费用费合计:5.6+5.6+8=19.2 元/667 m2。
基质机械化育秧基质费用36.4 元/667 m2。基质购置每包价13 元, 每包50 L, 可育秧10 盘, 按每667 m2插秧28 盘计, 用育秧基质的费用为36.4 元/667 m2。
2.1.2 增产根据两个试验点项目实施两年来在水稻成熟收获期采取多点割方测产结果对比, 采用基质秧苗的大田比泥土育插水稻产量高, 增产率4.3%左右。从测产数据显示泥土育秧水稻产量平均为650 kg/667 m2, 而基质秧苗的大田平均产量为698kg/667 m2, 增产28kg/667 m2, 按水稻市场价2.8 元/kg, 则每667 m2大田水稻增产增收78.4 元/667 m2。
采用基质比采用泥土作营养土机械化规模化育秧, 省工、节本、增收合计为:78.4-36.4+19.2=61 元/667 m2
本项目实施两年来, 示范面积为560 hm2, 辐射面积为1 007 hm2, 示范点省工、节本增收为:560hm2×61 元/667 m2=51.2 万元;辐射区省工、节本增收为:1 007 hm2×61 元/667 m2=92.1 万元, 项目实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43.3 万元。
基质规模化机械化育秧技术试验示范产生效益明显, 既省工, 又增产增效, 经济效益显著。
2.2 社会效益
2.2.1 基质机械育插秧解决了泥土作为营养土的机械化育秧存在的问题 (1) 泥土作营养土育秧需要从大田中取走大量的土壤制作营养土, 多年连续取土会造成土壤中的熟土层越来越薄。 (2) 省工。当前,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 营养土配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采用基质育秧解决了育秧时节的用工荒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问题。 (3) 有效避免了从大田中取土, 土壤中夹杂草种, 要进行药剂处理, 可能造成药害和苗床草荒等现象。 (4) 解决了营养土培肥中因人工操作搅拌不均匀, 造成秧苗生长不平衡现象。 (5) 基质容重轻, 育出的秧苗轻, 易于运输, 插秧机作业负荷小, 减轻机械磨损, 提高栽插速度, 且稻田空穴率显著降低。
2.2.2 省工节本基质机械化育秧节约取土等方面的用工, 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促进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节约营养土培肥产生的肥料成本。
2.3 生态效益
水稻规模化生产 篇3
1 选用机具
育秧播种机采用2BLY-280型,由江苏云马农机制造公司制造,整机重量225kg,外形尺寸5 700×940×1 100(mm),辅土箱容积90L,播种箱容积80L,覆土箱容积90L,播种量每盘60~350g可调,覆土厚度3~9mm可调,播土厚度18~25mm可调,播种效率每小时大于等于800盘,所用总动力1 500W。该播种机可以一次完成辅土、洒水、播种、覆土等环节。该播种机采用高效大宽度螺旋播种机构,在不提高机具转速、不伤稻种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播种,提高了播种均匀度、工作效率,杜绝了直线播种小播量均匀度差的弱点。
2 试验示范条件
选择育秧示范点3个,分两阶段示范,第一季节13.33hm2,第二季节20hm2,总育秧面积33.33hm2。
1)床土:选择优质基质+育秧伴侣→搅拌机搅匀。
2)种子:选择本地优质粳稻连粳11号。
3)秧盘:选用塑料软盘装基质育秧,部分硬盘用于转运,秧盘规格58×28×2cm。
4)无纺布:由聚丙烯纤维热压而成,规格为35~38g/m2,幅宽1.8m,每捆500m长,可覆盖秧板田666.67m2。
3 项目实施采取的技术路线
总的工艺流程:秧板选址→精做秧板→精选良种→机械播种→盖无纺布→苗期管理→起苗移栽→项目总结
3.1 秧板制作流程
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运秧方便地块做秧床;秧田、大田比例为1:100.播前10天上水验平,秧板宽1.4m,秧沟宽0.25~0.30m,四周开围沟,秧面平整后,排水晒板使板面沉实:播前3天平整秧板,填平裂缝,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
3.2 精选良种
选择适合机械化插秧的高产、稳产、优质品种,对有芒的种子先晒种1~2天,按有关浸种药剂使用要求浸种;浸种前按GB/T3543-1995进行发芽试验,发芽率达90%、发芽势达85%以上。将吸足水分的种子进行高温保湿催芽至破胸,温度控制在35~38℃,进行翻拌,保持谷堆上、下、内、外温度一致,使稻种受热均匀,促进破胸整齐迅速。催芽标准:破胸露白率达90%。催芽后置阴凉处,摊晾炼芽4~6h。
3.3 机械播种
40L基质两袋加一袋育秧伴侣用搅拌机拌匀,使用上料机或人工上料;用育秧流水线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用硬盘拖住软盘转运到做好的秧板上;排放整齐。待一个板面排完后,四周用细土将秧盘雍紧,覆盖无纺布,无纺布不要拉的过紧,四周用土压好。
3.4 水管理
灌水洇透秧盘,灌后即排。苗期水管理严格控制水量,以旱管为主,勤观苗情,及时补水;如灌水、洇水,灌透后应立即排空。
3.5 苗期管理
勤观察苗情,及时补水。栽插前3~5天揭无纺布,看苗施用送嫁肥,在栽插前1~2天进行药剂防治,秧池一般用“快杀灵”乳油30~35ml/667m2兑水40~60kg进行喷雾。考虑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原因,应加“吡虫啉”乳油2g/667m2,控制因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育秧质量分析
育秧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的铺底土厚薄不均,洒水不均匀,种子手撒不匀、覆土不均等问题,秧苗长势不齐;栽插后造成的漏插、伤秧、秧苗大小不一致等现象。采用育秧流水线利用机械实现铺土一致、洒水均匀、覆盖均匀,秧苗出苗整齐、生长一致,采用基质作为营养土,秧盘质量轻,取苗容易,搬运方便,不上秧针,栽插质量好。
4.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节省人工:铺盘、匀土、刮平、撒种、覆土等全部采用人工。据试验,15人一天工作8h可完成3.33hm2大田,大田用人工0.3个/667m2;采用机械播种15人一天工作8h可完成13.33hm2大田,机械播种用工0.075个/667m2,每个工日按100元计算,大田节省人工费0.225×100=22.5元/667m2。
4.3 机械的电费
用电1.5k W/h,每天工作8h,电费15×8×0.9=108元,每天育秧13.33hm2,大田电费0.54元/667m2。
4.4 机械的折旧费
一台育秧机除去补贴后需6 000元,按10年折旧,每年折旧费600元,每年按育秧面积66.67hm2计算,大田折旧费0.6元/667m2。
4.5 采用机械播种每亩大田节省费用
22.5-0.54-0.6=21.36元。
据试验,在搬运、上料等环节增加机械后,效率将提高20%以上。
采用机械化规模化集中育秧,每亩大田节约的费用约为21.36/0.6=35.6元。
由于秧苗质量提高,相对于手工秧苗水稻增产40kg以上,按40kg计算,水稻价格按3元/kg计算,增收40×3=120元/667m2。
采用机械化规模化集中育秧每亩节本增效35.6+120=155.6元。
5 结论
一是秧苗质量好,增产效益高。采用育秧流水线利用机械实现铺土一致、洒水均匀、撒种均匀、覆盖均匀,出苗整齐;采用无纺布盖苗无烧苗死苗现象,秧苗质量提高,实现育秧机械化标准化,保障水稻高产稳产,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人工劳动强度减小。采用育秧流水线播种,同时配置全自动上土机、田间搬运机,费力环节全部使用机械,实现育秧全程机械化操作,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
三是管理方便,成本降低。利用规模化育秧,统一肥水管理,节省人力物力,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摘要: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秧苗质量好,增产效益高;农民劳动强度减小;管理方便,成本降低,节本增效。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
参考文献
[1]仲伟花.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2016,(2):50-51.
水稻规模化生产 篇4
1 实施集中育秧, 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
集中育秧是水稻育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 通过“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育秧方式、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机械匀播、统一秧田管理、统一秧苗供应”等措施, 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户户要育秧、家家忙管理、技术不到位、秧苗不健壮”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育水稻壮秧, 还可节约育秧成本、提高育秧效率, 有利于加快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进程。
2 实施集中育秧, 组织管理要进一步加强
集中育秧是上级农业部门支持的重点, 也是今后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 在实施集中育秧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严格把控育秧物资采购的程序和质量, 对集中育秧的组织和个人要有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 育秧组织和个人也要认真学习领会集中育秧的技术, 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培育出标准化的壮秧, 以实现育秧组织持续发展、水稻生产持续增效、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3 实施集中育秧, 技术操作要精益求精
机械化插秧是一项省工、省力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 得到了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但在应用过程中, 研究人员也发现机插秧技术, 尤其是育秧技术对农事操作要求特别严格,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 甚至造成彻底失败, 播种密度过大、秧苗素质不高、超龄移栽、单位面积栽插的穴数不足、每穴苗数偏多且不够均匀、栽后缓苗期长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制约机插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根据实施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示范推广”的体会及近几年的实践, 研究人员认为在机插水稻集中育秧阶段需把握好以下11个技术环节。
3.1 品种选择
根据前茬作物种类及腾茬时间, 选择生育期适中、增产潜力大、抗性好的水稻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目前, 本地小麦茬机插水稻仍然应坚持以连粳7号为主。
3.2 秧盘选择
在机插秧试验、示范阶段, 本地主要以双膜育秧为主, 近年来主要以塑料软盘为主, 占80%左右, 塑料硬盘育秧占20%左右。就其育秧效果来看, 塑料硬盘育秧的秧块整齐、规整, 栽插效果好, 基本不需要补秧, 但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 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1]。
3.3 营养土配制
目前, 本地以水稻田土拌壮秧剂制成营养土育秧的为主, 约占70%;以旱田土拌壮秧剂制成营养土育秧的为辅, 约占20%;用基质育秧的占10%左右。从育秧的实际效果来看, 基质育秧的效果较好, 秧苗不容易发生病害, 秧苗素质好, 还便于运输。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主要是基质过于疏松, 保水性能差, 管理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形成青枯死苗。从2016年的实践来看, 用基质作为底层土, 用旱田细土作为盖土, 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
3.4 播期的确定
水稻的播期原则上是根据其品种特性、栽培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确定。本地以一年两熟 (水稻和小麦) 为主, 季节紧张。每年稻茬小麦的成熟期一般在6月10—15日, 水稻机插时间一般在6月20—25日, 有的甚至更迟。机插水稻的播期以5月25—30日较多, 按照正常的播量、正常的肥水管理, 都有不同程度的超秧龄现象。根据试验, 每盘播种量170 g的秧苗在播种后15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出现超龄现象, 播后18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1张[2];每盘播种量150 g的秧苗在播种后18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播后21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2张;每盘播种量120 g的秧苗在播种后21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播后25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2张;每盘播种量100 g的秧苗在播种后25 d起, 基部叶片才开始发黄, 播后28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1张。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大, 秧龄弹性变小, 其播期应相应推迟, 综合考虑水稻安全齐穗的问题, 应坚持5月底至6月初播种。
3.5 播量的确定
在机插的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缺苗断垄现象, 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 一般机插秧服务组织或个人试图通过增加播种密度来解决这一难题, 以至于近几年机插秧的播种量持续偏高, 本区近3年机插水稻育秧的播种量平均在160 g/盘左右。但根据2015年的试验, 本地小麦茬机插秧的播种量一般应控制在120 g/盘以内, 单机栽插面积较大的、在进一步降低播种量的同时, 还要实行分期播种。不能因为担心栽插时会造成缺苗断垄而片面地增加播种量[3]。
3.6 播种均匀度
播种不匀势必造成秧盘上的秧苗分布不匀, 直接导致栽插不匀, 栽插质量不高, 本田期管理难度加大, 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水稻高产群体。因此, 均匀播种是机插水稻高产群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机械播种的均匀度高, 秧盘上的秧苗分布均匀, 栽插质量也高, 不容易出现缺苗断垄, 栽后也好管理, 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应大力推广。
3.7 秧龄的确定
近年来, 本地机插水稻的播种量偏高, 加之有些机插秧服务组织或个人不切实际地盲目早播, 致使秧苗超龄现象普遍, 严重的出现“轰苗”, 导致育秧彻底失败。从试验结果来看, 在常年高密度播种的情况下, 秧龄只能控制在15 d左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应切实减少播种量, 控制在120 g/盘以下, 秧龄可控制在20 d左右;如果结合肥水控制, 秧龄可延长到25 d左右, 如结合采取化控措施, 秧龄可延长到28 d左右。总体要坚持“宁愿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的原则。同时, 要严格控制单机栽插的作业量, 达到适时移栽、适龄移栽。
3.8 覆盖物的选择
在机插秧示范推广阶段, 播种覆土后主要以地膜覆盖为主, 具有很好的增温、保温、保湿效果, 促进出苗整齐一致。但地膜覆盖也有其缺陷, 即容易出现烧苗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引进了无纺布用于覆盖, 与地膜覆盖的效果相比, 虽然没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但由于本地机插水稻育秧时的温度已稳定在20℃左右, 不会因温度低而影响水稻出苗, 不会出现高温烧苗问题, 其保湿效果也很好, 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缺点是无纺布覆盖的出苗不够整齐, 应改进为播种经暗化出苗后, 再移盘到秧床, 覆盖无纺布, 既达到出苗整齐、又能有效防止高温烧苗, 应大力推广[4]。
3.9 秧田的管理
本地在机插水稻秧田的管理上, 要体现以控水为中心, 合理施用肥料, 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确保培育出标准化的壮秧。
3.9.1 水浆管理。
在播种至揭膜, 保持盘土湿润不发干, 一般情况下不需补水;揭膜应坚持“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推迟揭”的原则, 1叶1心前应保持盘土表层湿润, 晴天中午保持秧沟有平沟水, 早、晚半沟水或无水, 雨后排干水;在秧苗2叶1心至三叶期保持浅水层;三叶期后坚持严格控水, 只要叶片不打卷, 就坚持不补水, 即使补水也不宜大水漫灌, 促进秧苗盘根;移栽前1~2 d, 结合施用送嫁肥, 应适当补水, 以利于搬盘起苗、运苗[5]。
3.9.2 肥料运筹。
用水稻田土育秧的在揭膜后1 d, 应及时施用断奶肥, 一般施用尿素45 kg/hm2左右;用旱田土育秧的在一叶一心期施用断奶肥, 一般施用尿素37.5 kg/hm2左右;用基质育秧的, 可少施或不施断奶肥;在起秧前1~2 d, 施用送嫁肥, 施用量控制在37.5~52.5 kg/hm2, 尽量做到带肥移栽。
3.10 病虫害防治
秧床营养土经过拌和壮秧营养剂、稻种经过药剂处理的, 在秧田期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病害。但为了预防, 在揭膜后应结合防治灰飞虱等喷药1次, 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在麦收前, 坚持每2 d用药防治1次灰飞虱;移栽前, 应集中喷药1次, 做到带药移栽。用水稻田土育秧的如遇秧苗生长不正常、表现出秧苗异常矮化、叶色黄白化、根系发育不正常、白根少、根黄、根短等情况, 要立即用腐植酸类的叶面肥兑水进行“上喷下灌”, 以改善秧苗根系的生长环境, 隔1~2 d再重复1次, 促进秧苗平衡生长。
3.11 秧苗的供应
秧苗供应是集中育秧的最后一个环节, 应制定周密的秧苗供应计划和实施方案, 由专人负责, 精心安排, 确保当天起秧、当天运送到位、当天栽插完毕, 确保不因供秧环节的失误而影响栽插进度和质量。
摘要:介绍了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的一些做法及主要技术环节, 明确了当地水稻的主体品种及机插秧育苗的关键技术要点, 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经验
参考文献
[1]仲伟花.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 2016 (2) :50-51.
[2]李杰, 邓建平, 杨洪建, 等.江苏省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稻米, 2016 (3) :56-59.
[3]李燕, 徐同珊, 李淑芬.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7) :79-80.
[4]杨洪建.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J].农家致富, 2015 (9) :28-29.
【水稻规模化生产】推荐阅读:
水稻生产05-15
水稻生产现状11-04
现代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08-24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10-06
蔬菜规模生产08-18
水稻芽种生产设备06-25
水稻生产中的几个问题07-10
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08-09
大规模煤化工生产09-07
小规模企业、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问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