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经营

2025-01-09

规模化经营(精选12篇)

规模化经营 篇1

为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鹤岗市积极实施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股份制形式吸纳资本和技术,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合作社的方案。在去年已组建6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 今年又申请了20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加速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进程的重要支撑.

一、鹤岗市现代农机合作社组建情况

截止2011年组建了6个现代农机合作社, 主要采用两种运营机制, 一是以集体所有制形式组建的。如:农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12个矿务局农场、225名职工入股;绥滨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北山、振东) , 入社农民490户。二是以农机大户入股形式组建的。如红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民375户;勤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民535户。三是以场县共建形式组建的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民186户。按省要求6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车经营采取以下办法。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由分社组织统一经营。联合收割机采取租赁方式。2012年又申请了9个旱田现代农机合作社、11个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

二、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流转的基本现状

鹤岗市市辖 (不包括垦区) 现有21个乡 (镇) , 212个行政村。农业户数5.5万户, 农业人口18.5万人, 总耕地面积218万亩。截至2012年3月末, 鹤岗市市辖区土地流转村为56个, 总户数为1.3万户, 流转面积为45.9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1.1%。而组建的6个千万元规模现代农机合作社在规模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规模经营作业22万亩。实现总收入733万元, 实现纯利润为374.4万元。

三、主要做法

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模式

比如鹤岗市绥滨县向日村借助推进省千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的有利时机, 整合农民土地资源, 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村委会通过深入走访、算账对比、思想动员、举行座谈、民主决策表决等方式, 组建了向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 全村农户将6150亩耕地100%入股, 实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经营上实施“统一整地、统一购肥施肥、统一购种播种、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收割, 分散销售”的“六统一分”模式, 并统一深松整地。向日村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后, 农民可人均增收1500元。

2. 由农机大户能手集中使用耕地

例如鹤岗市绥滨县荣福村和朝阳屯, 村委会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 以3700元/年·公顷的租金价格承包给本村两名农机大户, 由承包者进行规模经营, 种植玉米30公顷, 大豆10公顷。朝阳屯全村39户, 耕地面积1800亩, 其中约1450亩种植大豆和玉米。统一技术、统一购肥、统一购种, 农户承担费用, 统一管理, 统一收割, 按作物品种产量分粮。这种经营模式让农民的分散性很强的承包地同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市场化合理流转结合起来, 使土地在流转中增值, 使农民在流转中增收, 让农民土地实现增值。

三、取得成效

1.大农机促进了农机化发展

鹤岗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正确引导土地流转实行集中连片, 规模开发, 集中经营, 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鹤岗市农机化的发展。如绥滨县联合村实行农机专业合作模式, 对旱田 (玉米) 6000亩、水田5100亩进行规模经营, 每亩按一股计算, 根据各户耕地的地力条件不同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类地。每股配套资金一类地为300元、二类地为260元、三类地为220元, 秋收后, 按成本合算, 去掉统一经营的所有费用后, 再按一、二、三类地的每股配套资金比例进行分红。规模经营股份公司的成功运作, 为推进优质粮食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了新路。

2.大农机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由于大农机的充分利用, 使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 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2010年, 鹤岗市市辖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1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3.4亿元;2011年前7个月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97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

3. 大农机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

通过建设现代农机合作, 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如绥滨县永发村近几年依托百万元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项目, 尝试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强化服务, 将55户2100亩耕地采取“七统一”模式全部推广了大豆45公分双条播技术, 提高了管理水平, 增加了科技含量, 做到农机和农技相结合, 良种和良法相结合, 使得土地规模经营耕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 产量比非规模经营耕地平均增产0.5吨/公顷, 如按3.4元/千克计算, 增产增收1700元/公顷, 加上节约成本358元/公顷, 旱田土地规模经营净增效2058元/公顷。

规模化经营 篇2

周顺增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要求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藉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唐海县抢抓曹妃甸港区建设机遇,以打造临港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以四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农业公司)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中为总揽,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进程,积极向规模化要效益,向专业化要产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工增收。

一、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国有土地“统”的优势,以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各场镇农业公司为平台,加速土地经营权流转,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8万亩,流转率达到30%,位于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彻底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观念,让更多土地(资源)向规模经营户和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基地。目前,全县有100亩以上的种养殖户510户,200亩以上的种养殖户175户,500亩以上的规模种养殖户67户,1000亩以上的种养殖大户36户,其中有龙头带基地、园区加农户、科技种养加、全程机械化、休闲农家游、农机服务类等十余种基地建设类型,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实施科技管理,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区域设置、综合建站,科技引领、辐射带动”的原则,在全县建成了一、四、八、十、十一农场五个基层区域农技推广站,每个推广站下设农业站、林业站、水产站、农机站、新能源站、土地流转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站7个专业分站,区域农技推广站建设位于全省前列。我县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建设的滨海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面向曹妃甸港区建设需要,大力实施科技攻关,现已培育出耐盐碱苗木、蔬菜、耐旱作物以及水稻优新品种四大类、50余个,通过积极示范推广,达到了一个品种成方

连片经营,一种养殖模式千亩以上示范,全县水稻优新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今年农业部对我县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验收,平均亩产达720.52公斤,超额完成国家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700公斤/亩产量指标。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巩固唐丰米业、三旺食品、京东鸡场等龙头企业基础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狠抓国际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唐山红日畜牧养殖加工等一批新上项目规划开发,以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现已培育出千亩以上的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1个,年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园区42个,年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园区19个。特别是顺应曹妃甸发展大势,积极引导设施农业纵深发展,九农场依托场内果菜批发市场,带动棚菜种植达10000亩左右,农工年人均增收8000元;唐海镇立足城郊优势,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工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6000多万元,吸引种植大户建设千亩设施棚菜种植项目,推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内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生态餐馆、千方沼气示范区、休闲垂钓区、新型猪场示范区、污水处理示范区、农技培训中心以及花卉交易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功能区全部投入使用后,将以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龙头,带动基地,创建品牌,培育产业。

四、加强农业装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围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我县每年都要投资数千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尤其是抓好水稻规模化经营、高效旱作农业发展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近两年来,我县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机遇,广泛宣传,因势利导,掀起农机购置热潮。全县现有各类农机具2.7万台,累计购置插秧机223台,联合收割机33台,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近两年争取市以上补贴资金1100万元,拉动农工投资4000余万元。四农场、唐海

镇两个场镇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60%,机收割达到8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农村土地流转之规模化经营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土地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弊端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畅、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土地承包上的分散化、细碎化等。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合理的修改和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制度才能提高生產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农村土地经营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上也是别出心裁。我国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经历了非常多的阶段。俗话说:“耕者有其田”这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将以前的土地归地主所有变为归广大的人民所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公有化;紧跟其后的是我国的政府出台政策将我国的土地制度由自耕农制度转化为农村土地集中所有制;直至197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也就是我国农村现在还在应用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农民可以以承包的形式对土地进行使用,这种土地制度很好的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制度,承包者获得的利益与自己付出的劳动形成比例关系,打破了平均分配制度,避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出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2.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许许多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去,我国的政府每年都会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我国在各个省、市甚至县设置了农业机械研究所,用于研究农业机械,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目标是实现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其中土地过于分散和细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农业的机械化主要是指用科技武装起来的机械来代替人工进行作业,而土地规模化是农业实现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使土地过于分散、细碎,直接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规定下,我国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进行土地承包的农民只有对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使用的权利,而不能拥有对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土地,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有权的缺失会导致投资者缺乏安全感,他们要想对土地进行投资不仅需要与土地的承包者进行洽谈,还要与负责土地管理的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大大增加了他们进行投资的难度。他们无意识的就会认为在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上进行投资会无谓的增加投资的风险性,国家政策的改变也会提高自己的投资风险,这种风险意识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积极性,改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他们宁愿去投资一些其他的项目,也会对没有所有权的土地进行投资,这种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人所有,人人无权,最终会放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如何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是否应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有同意和反对两种声音,本文认为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利大于弊。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首先会为农业的机械化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才用机械化的农业设备来代替人力等作业不仅会减轻农业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其次,将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管理还会增加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因为比起细碎的土地,投资者当然会更加愿意选择规模化的土地进行投资,规模化的土地会大大提高其投资项目的生产效率,也会减小其管理难度,变相的为投资者减小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在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下,我国局部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土地进行集中经营的,首先要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土地制度还没有进行修改以前,我们局部地区结合自己的农业实际要进行土地集中管理,首先要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管理,将地区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化,与土地承包者签订一定的合同。例如,在我国退耕还林的政策下,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对退耕还林的衍生项目进行投资,我们知道退耕还林需要大量的幼苗,在这种大的幼苗缺口下,会有很多的投资者愿意将分散在农民手里的土地进行二次承包,用于幼苗的抚育,但他们又不喜欢抚育幼苗的土地过于分散,这就需要将分散在农民手里的土地合同进行规整,投资者与农村村委会、乡镇政府部门进行协商,这些部门再与农民进行沟通,最终达成二次承包协议。此时,这些村委会或者乡镇部门就需要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手里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管理;二是,对新签发的与投资者之间的合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致力于提高管理有效性,进而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总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腾飞,目前所使用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我国农业的发展,经过探索发现,根据各地区农村的农业实际,将分散的、细碎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脚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制度变迁下的新疆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构建[J].新疆农垦经济,2012,(12):15-20.

[2]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新医改[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7-79.

[3]新疆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博弈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1):19-27.

关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 篇4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深,人们越发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对于农业适度规模的需要越发强烈,原因在于只有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农业的效益,才能够使用农业的机械和现代化的耕作手段,由此,产生的人们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关注热度越发强烈。

1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中的问题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基础和主要方向,但是具体在执行中农业现代化改革还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逐渐改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了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化解办法。

1.1 适度规模的农地流转还存在难度

尽管当前农地种植和养殖的效益低、农民从小规模生产中获取收益小、并且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种田难、无人种地的问题,应该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和要素是成熟的,但事实上农地流转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农地流转还有实际的困难。特别是在我国农地这种社保功能还存在情况下,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更被看成是一种私有的保障财产,这种认识使得依赖土地的相关功能十分盛行,农民宁可将土地作为一种财产进行保留,都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同时,在实际的过程中流转土地导致了土地机能破坏、土地中出现一些连锁反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限制了农地规模的流转。

1.2 缺乏高素质的规模化经营主体

农民是农业问题解决的重要主体,对于化解农民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农业的问题仅仅依靠农民是不切实际的,不能够解决面对的实际困难,因此,要想化解农业的问题,更多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参与。国家至2006年开始推进合作社的建设,但是多来年国家对于合作社的投入逐年增强、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但是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合作社却显得少之又少、农业龙头企业却十分有限,更好的做好规模化经营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和符合市场需要的合作社的参与,这些组织要做大做强,更多的还应该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规模化的经营中。

1.3 缺少适应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形式

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多还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没有市场的力量、没有市场的参与农业规模化建设是难以有好的成效的。适度规模的目的应该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为农民增收而做准备,但是现有的模式中农业适度规模的经营存在的问题是为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这样不利于长远发展。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规模化组织的展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就是缺乏规模化的市场组织,因为这些组织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就能够获得进步,才能够获得生存。而现有的模式中,这些组织形式和机构还未能够担当起适应市场的需要,自然发展的动力不足,发展的潜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长远发展。

2 更好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还是应该为了农户的利益服务,以农户的需要为准则,尽可能的做到协调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具体做到:

2.1 着力推进农地规模化流转

尽管当前农业规模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规模化发展的客观矛盾,但是农地的规模化流转是一个大势所趋,目前农地规模化流转经营中的(下转第32页)确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和难题,但是还需要推进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工作的开展。首先,做好农地规模化流转模式,农地规模化流转存在一定模式,合理的利用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也能够尽可能的协调各种组织和机构的功能;其次,尽可能的协调各方的利益,农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利益的冲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能够有助于化解各个主体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当然,还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努力,健全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形成一套相对健全的农业规模化体系。

2.2 着力引进高素质的经营人才

从一定的视角来看,农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还是需要高素质的经营人才的引进。没有高素质的经营人才,会缺乏相对的活力,也难以想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现代的经营主体当中,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的经营性人才,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性人才,缺乏战略性的眼光,缺乏对于合作社的方向性的把握,没有良好的方向,没有适合的经营性手段,农业的发展也会面临实际问题。由此,需要着力引进高素质的经营人才,丰富农业经营中的人才要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业发展经营性基础。

2.3 探索规模化的创造市场效益模式

规模化的目的还是需要发挥规模效应,让更多的产品或者产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获取广大的群体喜欢。所以规模化的发展不应该只有一种规模化的趋势,更应该有规模化带来的效应。尽管目前在不断推进市场的规模化发展,探索相应的规模效应,但是实际看来,这种规模的优势并不明显,规模所产生的整体实力和整体的能力并没有有效发挥。能够催动规模化发展的最终力量还应该是市场化的方向,为此,推进更适应市场规模化的模式探讨,掌握更能够获取市场价值的规模化方向,能够更好的促进规模化,从而推动整体的进步。

当然,推动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是明确的,但是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其中肯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和难题,需要在推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式,从而有效推动规模化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结束语

适度规模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导向。当前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着的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存在着人才不足的问题、存在着具体难以化解的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具体矛盾,随着这些问题逐渐深入研究,人们推动适度规模发展的动力和方式将会更加明晰,也更能够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强化人才的引进、强化制度的设定等方面的努力,能够为规模化的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更好的化解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举措。农业的发展,农村中各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适度规模作为保障,只有不断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更好的与城市化结合,才能够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对象,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出发,探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期盼能够提出有借鉴意义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化,农民收入提高,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张瑞霞,郝庆禄.冀南地区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1):192-195+217.

[2]赵佩.湖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33-35.

[3]李美羽,王成敏.河北省培育农产品品牌的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6):150-158.

[4]张瑞红.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01-104.

土地规模经营汇报 篇5

2013年9月

首先,我代表 市政府热烈欢迎以 主任为组长的调研组一行的到来。下面,就调研安排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年初以来,我市按照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紧紧抓住绥化市“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合作农业为载体、以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为内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全新部署,抢抓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机遇,围绕承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任务,加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建,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加大社会化服务改革力度,取得了现代化大农业加速转型升级的明显成效。

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

(一)土地流转情况。我们某把土地流转作为推进规模经营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升级转型的有效手段,在坚持“依法、合规、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流转方式,今年全市共流转土地183.1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4.7%。主要是通过五种方式推进,一是租赁,面积21.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1.7%,主 要租赁人是企业、外来涉农大户;二是转包,面积81.2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4.3%,主要对象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院县共建、农机合作社等;三是互换,面积2.1万亩,占流转面积1.15%,主要是农户、大户间串换,便于集中连片经营;四是入股,流转面积74.2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0.5%,主要对象是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部分种植大户;五是转让,流转面积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1%,主要是建设高科技园区归并土地。其它方式,如赠予,流转2万亩,占1.1%。全市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在350-410元之间,流转后的每亩收益为300-360元之间。

(二)规模经营情况。截止今年春种前,全市共组建新型经营主体7863个,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291.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1%。在推动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过程中,推动全市形成了“九种模式”,一是农机合作社经营模式。36个农机合作社流转和入社面积41万亩,占全市规模经营总量的14.1%。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组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86个,入社面积33.25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11.4%。三是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建设255个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20.9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0.72%。四是院县共建模式。与省农科院合作,在乡镇建设品种对比园区各1处,在五里明组建玉米专家大院和玉米研究所,在涝洲组建水稻研究所,面积5600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0.19%。五是企业带动模式。8个涉农龙头企业规模经营面 积6.5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2.2%。六是农民联合体模式。组建农民联合体167个,规模经营面积42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14.4%。七是种植大户经营模式。通过能人牵动,扶持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7110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46.3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50.2%。其中培育200亩以上新型职业农民500名。八是村组干部带动模式。由村组干部带头组建家庭农场、联合体、专业合作社300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0.52%。九是全产业链经营模式。www米业流转、入社土地1.2万亩,五里明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农户土地3万亩,福山农业种植合资公司流转土地1.5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量的2%。规模经营地块由于增强了经营主体在生产资料采购上的市场谈判地位和话语主导权,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5%左右,特别是大垄双行种植地块,亩保苗株数增加五分之一,产量普遍增长300斤以上,所以,规模经营地块收益比农户小规模流转地块高出300元以上。

二、专业合作组织运行状况和作用发挥情况

(一)运行状况。由于我们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坚持实施“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政府主要发挥服务指导职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出了重要的牵动和引带发展呈现出了 “五个转变”和“三个提高”。“五个转变”:一是由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的热情非常高,区域内重复组建、规模小、水平低、恶意竞争、资源浪费等“杂、乱、差”现象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加大了组建指导力度,以工商局和经管站为核心,成立了专门指导服务办公室,坚持小区域内“同类合并、以大为主”原则,由“抓数量”转向“抓质量”,使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二是由示范化向规模化转变。根据农业生产形势的需要,我们改变了以往成员三五人、经营收入几十万元的组建要求,坚持以村为单位,以同业为基础,实现了由“抓小”向“抓大”,由“抓点”向“抓面”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核心入社成员平均在10户左右,带动入社成员平均在150户左右,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在千亩左右,经营收入超过了百万元。三是由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在加大组建和发展指导力度之后,合作社发展打破了“庭院式”、“村屯式”的自我发展封闭格局,出现了跨村屯、跨乡镇的跨区域经营局面,仅近两年来,全市已有20多家合作社实现了跨区域发展,成为同业中的佼佼者。四是由家族化向企业化转变。受过去农民传统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亲戚朋友最可信”思想观念的影响,合作社内部成员多以亲友为主,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到位,合作社发展不规范。加大指导力度以后,严格按照企业化经营要求,重点在登记设立、章程制度、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完善,将老合作社导入了规范化轨道,使新合作社起步就进入正轨。五是由园田化向基地化转变。近年来,我市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坚持走“企业+ 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1+x”模式,组织多个合作社为一个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推动合作社走企业化之路。我们围绕中粮集团,组建了百万亩玉米高淀粉基地,吸纳合作社160个;围绕乳业集团,组织奶牛合作社建立了3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围绕 泡菜,组织蔬菜合作社建设了10万亩蔬菜基地。通过基地化建设,使全市80%的合作社摆脱了“园田式”,步入了全新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合作社经营质效发生了根本转变。“三个提高”: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占农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完全覆盖了农村经济各主导产业,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5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某镇5万亩规模经营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平均单产2252斤,创全国之最。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收入明显提高。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某米业合作社通过“四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入社农民年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比未入社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8000元以上。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2012年,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组织标准化生产,统一生产、加工、销售产品等措施,降低各类生产资料采购成本3000万元以上;通过提质增效、树立品牌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近亿元。向阳中宝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入社农户均增收近万元,农民生产的鲜蛋、种蛋、种雏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通过近几年来的集中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了发展势头迅猛,规范化水平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亮点频现的良好局面。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社专业指导不强。通过实地调查,除企业、部门领办的农民合作社能够获得专业指导外,其它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不到专业指导。二是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虽然合作社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监管手段,但在实际运行中,合作社理事长“一权独大”现象还存在,影响了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三是社会扶持发展力度不够。在政策上,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资金极少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上,合作社运行资金,多以社员自筹为主,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缺乏抵押物,金融部门在银行放贷上还有待加强。四是社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由本村、屯产粮能人、养殖能人、富裕户等牵头,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能力水平的制约,极大降低了合作社对市场运行的预见力和掌控力,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农机合作社运行主要采取“营、托、代”三种形式,“营”就是自营土地面积平均都在1万亩以上,确保合作社有足够的运营收益保证;“托”就是托管农民土地,秋后产量按未托管农户最高测产水平核算,收取耕作费和超高收益;“代”就是代耕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联合体和农户耕地,收取耕作费用。分配方式上,采取“仁发模式”,实行“带动入社、收入保底、二次分配、国投共享”的分配机制,每个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收益平均高出300元左右。

三、整乡镇、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做法和问题 今年,我市实施整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有 五个乡镇,面积50.96万亩;实施整村推进的有 村等8个村,面积8.4万亩。主要做法是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规模经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空心化、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先进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不在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有些年青的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无奈的继承着土地的经营,农民主观上将土地流转出去意愿非常强烈,这些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一是要全方位宣传引导。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大政策宣传,在保障农民耕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规模经营的积极性。我们利用电视媒体、乡村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和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制度的宣传,加强流转前后效益对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规模经营的好处。二是要加大就业保障。发展劳务型经济、商服型经济、养殖经济等产业,把流转后的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实现二次就业,多元化收入。三是要建立起完备的保障制度。加快实施土地确权登记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放心的将土地流转出去,尤其是要宣传好土地基本承包权利不受影响的政策措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要培树典型。深入挖掘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从事二次就业的成 功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起参与土地流转的浓厚氛围,使农民群众放心的参与土地流转。五是加速提升规模经营粮食产能。我们对5个整镇推进镇、8个整村推进村的农田基础条件建设实施了重点武装,做到了“三个全覆盖”,即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农机水利设施装备、全方位技术保障全覆盖;“四个加速升级”,即实现乡镇典型示范、产业化经营、品牌培育、城镇化四个加速升级;“五个全线推进”,即生产方式、要素集成、农业形象、服务能力、体制机制五个全线推进,集中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园区精品集群,整镇整村推进的乡镇、村是全市种植基础建设最完善、设施配备最完备、抗御灾害能力最强、产量水平最高的镇村,让农民看了眼亮心服,所以才愿意配合实施整镇整村推进。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建设、发展资金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打破发展瓶劲制约,我们创新出台了四个有效发展模式:一是技银企社模式。改革金融服务体制,大力推广某镇与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农业专家链接模式,商业银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将粮食销售给龙头企业,企业在资金结算时将贷款本息转付给银行,商业银行又聘请农业专家对粮食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四者之间均通过签订合同进行联结。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筹措难问题,也有效破解了农业技术低、农产品销售难、农业产业链断档等瓶颈难题;二是联合会模式。我们组 织农资商会、金融、保险、农技等部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共同组建某市合作农业产业联合会,直接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农资、金融、保险和农业技术支持,形成多位一体,利益共享的全新扶持保障规模经营新机制。联合会引入某建信村镇银行,以联合会资产为抵押,贷款利息仅为7.6厘,低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标准。今年共为合作社发放贷款8000万元。三是放宽抵押物模式。通过多方协调和工作争取,市农委与信用联社共同下发了《关于放宽农业信贷资金抵押物范围的通知》,将原来仅有的五户联保和财产抵押范围扩大到土地使用权证、渔池产权证、林权证、大型农机具抵押,为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申请农业信贷资金,提供担保抵押物扩大了选择余地。四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做到应保尽保。四是春款秋贷模式。针对合作社成员五联保手续办理难的问题,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抓住农民返乡过节时机,协调乡镇、信用社、农行等部门单位,组织合作社成员提前办理春耕贷款手续,确保合作社春耕生产随用随取。

五、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问题和建议

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土地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农民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特别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 度,土地流转步伐趋缓。二是农民缺乏政策保障。政府对土地流转双方缺少必要的扶持政策,致使流转方农民存在补偿资金、养老保障、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规模经营业主缺少开发资金、经营项目和产品销售等困难和问题。三是农民缺乏服务保障。土地流转涉及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多个主体的经济利益,但从目前看,如资产评估、法律咨询、土地保险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甚至缺失,中介服务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土地流转的进程。四是农民缺乏权益保障。目前,土地流转基本还处于自发阶段,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对土地流转的运作程序及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监督,农户间以及农户和业主间的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内容不明确,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合同执行不力。五是规模经营主体缺乏保险保障。农业是自然和市场风险都很 高的产业,随着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其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保险所采取的方式均为商业性保险,基本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规模经营主体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受益不多。

为了能够科学有效的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我们某市探索形成了四项保障机制,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一)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农机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四入”模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一是入 托分流。组建土地托管中心,鼓励农民自愿将土地委托土地托管中心经营管理。二是入社分红。按照收入保底、盈利分红、权益保障、风险保障四项机制,在确定保底收入基础上,盈利按股分红,国家各类补贴归农户所有。三是入场分营。对现有大户按照家庭农场模式进行规范升级,积极鼓励农户土地向家庭农场集中,并在政策上对家庭农场实行重点扶持,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效益。四是入市分置。乡镇成立土地交易中心,对自愿入市参与流转的农民土地,公开竞价流转。

(二)创新产销新模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签订生产订单,并通过实施订单保险、价格调控平衡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和订单履约机制。利用一定比例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风险平衡调控基金,当农产品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运用调控基金对合作社进行价格补贴;当市场价格大幅高于订单价格时,对收购企业进行价格补贴。同时,利用财政引导性资金,对粮食深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提高订单履约率和到位率。

(三)创新财政支持新方式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农机、水利、农业开发等国投、省投项目资金进行统筹管理,集中整合,集成使用,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一是整合使用机制。在涉农项目资金使 用上,做到集中使用,重点投放。二是利润分配机制。建立“国投共享、整合捆绑、股份经营、二次分配”新机制,国投省投资金项目以国有股方式,注入新型经营主体,获取的红利,以以奖代投或二次分配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成员进行再分配。三是扶持发展机制。对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高的经营主体,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投放;国家、省各类补贴优先支持。

(四)创新农业投融资新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规模化经营 篇6

关键词: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7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1]。发展家庭农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扬州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近年来扬州市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2]。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有一些环节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3]。

1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类型

1.1 承包经营

自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后,由农村能人或种田大户承包经营流转的土地是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的普遍现象。一般规模较小,2~3 hm2左右,定期向出租方交纳租金,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经营,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不明显。

1.2 家庭农场

相对传统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一系列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一般经营规模7~20 hm2左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流。

1.3 农村合作社

是松散型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土地仍在各家各户手中,由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只是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定的社会化服务。

1.4 公司经营型

各类涉农经营主体,通过当地政府,承包经营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公司自主经营,雇佣当地的劳动力,进行农事操作和生产管理,自产自销,经营规模一般在30~70 hm2左右。经营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盈利困难。

2 当前家庭农场经营的现状[4-5]

2.1 土地流转困难,经营规模较小

目前一些地区土地流转仍然不尽顺畅,部分农民宁愿土地搁置荒芜也不愿流转,且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增加了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成本。

2.2 配套建设用地难以落实到位

江都区宜陵镇一农场主,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2010年办起了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有20 hm2的规模,两年经营下来收益还不错,就又增租了7 hm2。面积扩大后,收获的粮食仅靠晾晒解决不了问题。打算建个烘干房,可是申请2年,土地一直批不下来。2013年秋收阴雨天不断,因无法晾晒和烘干,稻谷发热变质,损失近4万元。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可用土地愈来愈少。一方面家庭农场要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配套建设用地受限制,难以扩盘。

2.3 资金运转不灵

融资难,贷款贵是不少家庭农场主遇到的发展瓶颈。首先是融资渠道单一,农业贷款困难,商业贷款利息过高。据部分农场主反映,目前除财政农补初步落实外,信贷、税收、资金扶持等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很不到位。

2.4 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事操作困难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差,机耕道路不畅、水利设施受损、农用电线老化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据调查,现在不少农田沟渠破损,道路不畅,田块偏小、高低不平;水电设备陈旧,灌排设施不配套,大型机械进不了田,耕种、收获“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 健康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准入制度,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准入制度,适度规模应该是家庭农场最重要的特征。实践经验证明,种植业家庭农场以20 hm2为宜。

3.2 政策扶持

扶持家庭农场应从政策和资金上下工夫,出台财政、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举措,以土地的农业利用和农民需求为主导,突出在土地确权、规范流转、信息发布、地价评估、合同签订、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批建一批辅农项目,缓解烘干、晾晒等于一体的综合设施难题。

3.3 财政支持

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扶持补贴优惠政策,对家庭农场主给予一定的生态补贴或土地流转费补贴;粮食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惠农政策应该直接发放给农场主;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和吸引民间资本,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道路和排灌条件;创新融资方式,扩大小额信贷、联保贷款、资金互助等模式,实行利率优惠、手续从简、额度放宽,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和利率优惠,切实做到让利于民。

3.4 农业保险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延展保险品种,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3.5 项目支撑

通过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万顷良田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与农网改造等各项涉农项目,逐步将农村土地打造成:沟、渠、路、闸、站、桥、涵全面配套,农业机械化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打通耕作和收割“最后一公里”通道。

3.6 建立点对点的技术服务指导模式

推行专家与家庭农场主结对挂钩服务机制,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的专家保姆式服务。在品种布局、种子选择、育苗方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和服务。

3.7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为农场主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分批培训家庭农场从事人员,提升他们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和商品意识、市场意识,造就一批新型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

3.8 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全面建立家庭农场登记管理档案,建立和发布优先扶持家庭农场名录,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工作,按照“四有四好”(设立时“有规模、有规划、有合同、有配套”,经营时“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好、持续发展好、遵纪守法好”)的标准,调动家庭农场参与积极性,指导家庭农场开展经营成本核算,建立必要的会计账册,强化对创建单位的跟踪监测,总结典型经验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

4 创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公司与家庭农场相结合的新型经营模式

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在江都区小纪镇承租了该镇万顷良田建设流转的土地400 hm2,建设稻麦种子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已经配套建设种子加工厂房、仓储等设施近3 800 m2,种子和粮食烘干设备24台套,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6]。400 hm2土地由公司自主耕种生产,显然不具备条件。从2011年开始,土地转由9个种田大户承包经营,面积20~90 hm2不等,经过几年的发展,部分承包户已经注册家庭农场。笔者直接参与了几年的经营管理,认为,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应是今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双赢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做法如下。

4.1 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

公司与家庭农场主和(或)种植大户应形成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风险共担,共同发展。2012年,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致使繁种田产量只有200 kg左右,减产50%以上,不但不能作为种子收购,就是卖商品粮也卖不出好价钱,农场主们损失惨重。此时,公司并没有不管不问,而是主动下调了田亩租金,缴纳地方政府不足的租金由公司承担。很好地提高了广大农场主的自信心,为公司和农场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2 合理布局,统筹兼顾

家庭农场和承包户一般经营规模都在16~20 hm2左右,有的甚至在70 hm2以上,且多连片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到位,同时繁育种子又可增加农场主的收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到位,家庭农场可作为现代种子企业种子繁育基地。我们的做法是:稻麦两熟,麦季为金土地种业公司繁殖小麦种子,近几年主要繁殖了扬麦4号、扬麦16号、扬麦20号等小麦品种,公司每千克加价0.20元收购;水稻生产由农场主自主生产,公司提供品种布局和建议,生产优质稻米,也获得了好的收益。

4.3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主生产管理水平

公司技术依托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承担着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等,对农场主和承包户实施技术培训。在种子生产关键季节、水稻育秧、机插秧等关键环节,安排专家到田间现场指导,实行专家一对一指导。

4.4 适度范围的生产性资金支持,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

因为繁育的合格小麦种子公司全数收购,麦季收入全额上缴给公司作为土地租金,农场主水稻生产投入就比较困难。公司从扶持农场主发展的角度考虑,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给予部分资金的支持。一冯姓农场主因经营管理不善,2013年严重亏损,致使当年土地租金13万元付不出,公司研究决定可以缓交一年给予扶持。经过2014年的良性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还清了缓交的租金,也使其自身得到了发展。

4.5 利用配套设施,做好产后服务

充分利用公司拥有的烘干、仓储等已有的资源,为各农场主和承包户进行小麦种子加工、稻谷烘干储藏,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丰产丰收。

4.6 统一实施农业保险,减少生产性风险

有公司统一在稻麦生产两季与保险公司签订农业保险合同,先行缴纳保险费用。稻麦生产季遇到自然灾害,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做好灾害损失理赔。几年来,理赔款都及时发放到位,稳定和增强了农场主的信心。公司与农场主的合作已步入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公司与家庭农场的合作经营模式是今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方式,将会得到健康而长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复新,刘保军.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2014,14(2):58-62.

[2] 袁秋华,郑伟,苏家富.扬州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14(3):49-50.

[3] 杨永坤.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展望,2014(5):48-51.

[4] 陆文荣,段瑶,卢汉龙.家庭农场:基于村庄内部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5-105.

[5] 刘惠芳,王青.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04,42(5):448-450.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74-77.

规模化经营 篇7

1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紧迫性

1.1 应对农产品激烈竞争,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入WTO后, 我国农产品不但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 而且要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然而由于我国农产品因规模化程度低, 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国际竞争力低下,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此, 亟待需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形式却阻碍着这一进程, 因为它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 使劳动投入不能减少, 生产成本提高, 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 才能提高机械化的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

1.2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村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目前体制下, 地块过于细碎, 不利于机械耕作;再加上农户文化素质低、资金少,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规模化经营更成了一句空话。从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 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机械化耕作, 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

1.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农村中一方面存在着劳动力闲置的状况, 另一方面又由于土地及户籍制度的限制, 使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转移。这样不但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浪费, 而且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相悖。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既可以合理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农村中的工业部门转移, 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3]。

2 土地流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流转还处在初始阶段, 国家在这方面也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在土地流转全过程中, 存在土地的转入、转出、使用、合同签订和履行、档案管理等程序和监管的合法性等问题[4]。一是土地流转多为自发流转, 流转合同不规范。目前绝大多数的土地流转属私下交易, 农户都没有向村委会登记备案;且书面合同内容大多不规范, 农户也没有通过合同鉴证, 更不知在什么地方进行鉴定, 致使合同内容缺乏合法性。二是土地流转层次低。流转期限短造成流转关系不稳定, 经营户不便作科学的长期规划。流转范围多数仅在村内流转, 没有形成跨村、跨乡流转。流转主体主要是本村农户与农户之间, 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等经济组织还未参与其中。三是土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果不理想。转入土地的农户在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收益不高, 土地流转后倾向“非粮化”经营, 土地流转后生活经济水平无大改变, 一些农户认为土地流转收益低, 打算将转入土地转出或终止流转合同。

3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制约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因素

3.1 农民恋土情节严重, 阻碍农村土地流转

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是其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绝大多数农户不愿将土地转出, 他们共同的想法就是把土地当做是今后的生活保障。尤其在社会保障还顾及不到离土农民情况下, 致使离土农民缺乏安全感。虽然有些农户非农收入已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仍然十分看重自己的承包地。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农民依然会把土地视为生活保险。

3.2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土地流转运行不畅

一是土地流转信息中介缺失, 土地流转供需失衡。土地流转缺少信息服务, 流转供给方就难以找到需求方及时处理手中的土地资源, 而流转需求方则难以找到适合其经营的土地规模和地理位置, 导致土地流转供需失衡[5]。同时由于信息闭塞, 土地流转又仅局限于本村内农户间流转, 导致村与村间甚至更大区域间流转供求失衡, 土地流转停滞不前。二是土地流转缺少市场中介的引导, 流转价格混乱。土地流转价格理应由市场规律决定, 但目前许多地方土地流转仍处在自发状态中, 流转价格只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价格, 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 体现不出土地区位性, 造成土地流转价格混乱, 进而阻碍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3.3 农民抗自然及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 农业生产不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认为土地流转后生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天气因素的不稳定性和病虫害的难以预测性, 土地流转后农户缺少技术指导及资金支持, 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就会血本无归, 造成农户土地流转后不仅没有增加收入反而负债累累, 从而对土地流转失去信心。二是由于农户自身力量有限, 对市场信息不灵敏。农户遇到价格波动后种养的产品就卖不了好价钱, 在转入土地的收益较低或不盈利的情况下, 农户就会对土地流转不看好或终止流转[6]。

3.4 农地所有权界定不清

我国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 在实践中表现为乡、村和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格局, 但各自权利和边界不清晰, 导致农地所有权界定不清。这种农地具有多个所有权主体的现象, 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多方干预的问题。由于没有界定所有权的权限范围, 他们可能会对土地随意处置, 诸如会为了某些利益而随意挪用农地, 会因为人口的变动而对土地进行调整, 特别是在土地作为主要生活保障的地方, 这种调整更为频繁。农户在对土地做出转让决策时感到不确定, 土地转入者也感到不放心。

3.5 土地流转中制度不完善和操作不规范

规范和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但是, 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规和明确具体的政策, 也没有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这些导致土地流转中主体不明确, 地方政府强行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土地流转中缺乏诸如流转期限、土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的规定, 致使土地流转随意无序。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只是口头协定, 没有签署书面合同, 也未到相关部门公证。这种不规范的操作, 导致在土地承包利益关系出现矛盾时, 难以合理解决, 农户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影响了土地正常流转, 进而影响规模经营。

4 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4.1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 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性, 制定有效措施, 做到规范农地流转程序, 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登记管理;加强土地流转事后监管, 保证土地流转合同中权利及义务的顺利履行。在土地流转中, 突出4个规范, 即规范流转主体、流转合同、流转市场、流转监管[7]。要求转出方主体必须是农民, 转入方主体必须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种养大户等符合法律规定的经济主体。流转合同必须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 由农业、国土等部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 防止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在乡镇中心法庭设立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合议庭, 负责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把土地流转纳入乡镇“三资”管理体制, 鼓励条件成熟的村进行土地流转, 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由自发流转向自觉流转、由分散流转向规模流转、由无序流转向规范流转、由粗放流转向高效流转发展。

4.2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中介体系, 搭建服务平台, 培育市场

一是健全科学土地流转程序管理体系, 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要有明确的服务流程。首先要求出让方提交流转申请书, 对受让方要审核其资信和能力。其次要评估土地质量, 确定流转价格。再次应提供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 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合同并对其鉴证。最后由服务机构和村委会协调合作, 促使流转方即时登记备案, 保证土地有序、合法流转, 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有秩序流转。二是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搜集土地流转的供需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 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 定期公开, 对外公布, 接受供求双方咨询, 沟通土地资源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 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一体化。村委会要组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点, 使村民能及时把土地流转意向上报给服务点登记、公布, 村级服务点再逐级向上一层次 (乡镇、县级) 流转信息中心上报, 形成村与村、乡镇和县之间纵横交错的土地流转信息网, 促进土地跨村、跨区流转。

4.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和谐新农村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颇强。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 才能逐步淡化和消除农民将土地作为失业和养老保险的心理。同时, 政府还应对土地流转的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 提供就业岗位,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设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 规范转入方投资能力、农业生产技术经验, 努力使转入方实现效益最大化。对进城入镇的农民, 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并在就医、子女就学、签订劳动合同和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4 创建和谐土地流转模式, 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创建和谐的土地流转模式, 因地制宜, 发展适合本地区农地流转的模式,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8]。大力鼓励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拥有者以股份制企业形式投入农业经营,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强农业竞争力, 使我国农业规模经营走上企业化、公司制的经营道路。

4.5 加强流转用途管制,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但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流转土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 主要原因: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养殖或种植经济利益高的蔬菜、经济林果就成为土地经营者的首选。二是目前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仍是私下交易, 村委会和相关组织对土地流转去向及用途管理失控。三是一些基层工作者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是发展涉农产业, 就不属于改变土地用途, 这种片面的认识成为目前土地流转管理的一大漏洞。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耕地抛荒,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现实中的土地流转却正在日益缩减耕地面积, 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目前土地流转非粮化问题, 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保证1.2亿hm2耕地底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4.6 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 为农业保驾护航

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 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土地流转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扩大, 经营业主所承担的农业风险也相应增大, 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到位, 土地流转就会受阻。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 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既能推动土地流转顺利开展, 又符合农民共同利益的发展要求。国家政府部门加快制定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 对农业保险的性质、各级政府的职责、财政补偿机制、再保险机制、农民参与形式、监管等内容进行明确规范, 把农业政策性保险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9]。保险公司应建立专业部门, 积极探索多种险种, 覆盖种植业、设施农业、养殖业。同时加快农业保险理赔案件处理速度, 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基层组织或村委会积极宣传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 使土地经营主体了解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 提高参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俊梁.谈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条件[J].经济问题, 2005 (4) :47-49.

[2]陈其霆, 张玉春.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土地流转[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3 (2) :37-39.

[3]陈湘珍.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唯实, 2009 (1) :43-46.

[4]张秉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装备, 2006 (6) :25-27.

[5]杨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4-37.

[6]陈美球, 肖鹤亮, 龙颖, 等.农户耕地流转意愿及驱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 :70-73.

[7]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 2009 (4) :41-43.

[8]胡传景, 程石.适当规模化谨防“非粮化”——对建立“公司+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构想[J].国土资源, 2009 (3) :20-23.

规模化经营 篇8

1 上海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上海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7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6302家, 经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粮食家庭农场3555个。2015年, 上海市粮食单产量达到6921.2公斤/公顷, 在全国31个省居第二位。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30) 中提出:

(1) 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政府财政资金雄厚, 给农民提供了相对健全且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 另一方面加速了土地流转的步伐。

(2) 支持纯农地区发展,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整合优化。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4) 有效整合分散细碎的农地产权, 积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 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进而推动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5) 围绕城市需要重点发展都市农业, 扶持并培育一系列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2 河南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用占全国1.74%的国土面积, 养育了占全国7.47%的人口。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30) 中提出:

(1) 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长期流转。允许农户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依法托管农户承包地, 实现整组、整村集中连片流转, 实施资金扶持、实施项目扶持、实行税费优惠政策等多方面扶持规模经营主体。推动规模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

(2)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收益保障贷款试点, 并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贷款利息和担保费予以补贴, 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自愿有偿, 坚持土地自愿流转, 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加强监管, 保证农地农用, 坚守农地农用的底线。

(3) 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减缓了耕地下降的态势。

(4)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 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5) 适当增加园地。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 利用浅山、丘陵区荒坡地等适当集中发展园地。

(6) 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 四川土地经营规模化现状与政策

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快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川省根据本省的情况, 在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30) 中制定出如下政策:

(1)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2) 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 农民持股分红。

(3)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 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

(4) 省农业厅日前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联合印发《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暂行办法》, 四川省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方案》, 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 以保障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资金的需求。

(5) 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6) 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时, 四川省苍溪县推出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制,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 2015年, 全县新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个, 优质粮油1万亩。

4 辽宁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截止到2013年年底, 辽宁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811.7万亩, 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6%, 比上年增加了64.3%。为拉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实现规模化经营, 辽宁省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30) 中制订了以下政策:

(1) 辽宁省多形式引导、规范化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大幅释放黑土地产出效益, 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2) 引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拯救黑土地, 截止2014年7月, 适合本省玉米生产的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示范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

(3) 竞价流转, 让农户利益最大化。

(4) 为了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后的资金“瓶颈”问题, 沈阳、锦州、铁岭和昌图县已经开始“试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为这些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提供了一条出路。

5 各地完善土地规模化政策的路径

像上海市这样, 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有限, 土地资源肥沃, 高科技发展水平高, 拥有大量人才的省份, 应结合规模经营的推行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展新型农业, 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技术投入力度, 实现高产高效农业,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上海市正在进行的“互联网+”农业, 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 对农业进行全程跟踪以保障粮食安全,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像四川省这样, 气候复杂、地势复杂, 耕地资源不丰富, 经济欠发达地区,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这类地区现阶段还不宜通过规模经营来追求农业现代化, 但是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来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 (如四荒开发) , 通过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应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像河南省这样的粮食种植大省, 非农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人口多, 农业发展的人口压力仍较大, 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长期流转,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像辽宁省这样土地肥沃, 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应大幅的释放土地的产出效应, 对农业资源广度和深度的开发上进行规模经营。辽宁省区域农田污染严重, 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海水倒灌, 农田盐渍化。可采用轮作休耕的方式, 恢复土壤肥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 攻克科技难关,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 优化品种结构和质量, 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侠, 葛向东, 彭补拙.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人文地理, 2003, (1) .

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 篇9

近些年来,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 汽车的人均保有量也在大幅增加。伴随着的便是汽车维修产业的兴起, 汽车维修企业所迎来的快速发展的机遇伴随着的还有巨大的挑战。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而大部分汽车维修商家就成为了“路边摊”式的服务和维修点。这些维修点占据了汽车维修行业的一大部分资源, 但是, 其经营策略意识较为淡薄、管理方式较为低下等因素也对汽车维修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怎样才能使汽车维修企业保持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不变?在本文中笔者就这一问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1 汽车维修企业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

1.1 汽车维修企业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 造成资源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经济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助力便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 这些交通网的存在也为我国汽车维修企业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正由于我国交通线路的复杂性也导致了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分散性, 大大小小的汽车维修企业依各交通干道而建, 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特性。这一情况就使得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分散化, 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化经营方式。另外, 这些汽车维修企业的独立性较强导致其易产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而最后往往会制约自己企业的发展进程, 其中又以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为主[1]。

1.2 汽车维修从业者知识水平不高, 技术较弱

笔者在调查过交通运输部2013年道路运输统计资料时发现, 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中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汽车维修的从业人员中初高中学历的人员占据了大约75%, 毕业于汽车维修学校的占约16%, 而毕业于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的仅占9%。这一调查显示出我国汽车维修人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十分稀缺。另外, 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 导致维修人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理想, 无法快速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使得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更是疏忽了维修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和拓展, 这就导致企业无法保持充足的活力, 从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1.3 维修企业维修工具落后, 管理阶层固步自封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 影响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不仅有软件因素, 其中还包含硬件因素。在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 而受其资金条件的限制, 导致汽车维修和检测设备较为落后, 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 从而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维修质量。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建立之初大部分是自筹资金建立的, 所采购的检修设备多为较廉价的设备, 而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 车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车辆中所采用的材料与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这就使得汽车维修企业的硬件设备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制约了汽车维修企业自身的发展。另外, 许多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较为陈旧, 经营项目过于单一。许多管理者还未意识到汽车美容等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 仍在从事陈旧的汽车维修项目[2]。

1.4 部分维修企业忽视品牌效应, 存在失信现象

我国汽车的拥有量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汽车大国, 汽车维修企业的基数也十分巨大。但是, 许多企业却恰恰忽视了自己的品牌建设, 国内能够耳熟能详的汽车维修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 是该企业的无价财富, 是提升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现在有个别汽车维修企业有一些失信行为的发生。比如乱收费、偷工减料等。一个企业不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设是其进行长远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

2 针对汽车维修企业所出现问题提出的对策

2.1 提高维修企业市场集中性,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经过之前笔者的论述, 得知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低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国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支持汽车维修企业的转移, 最大程度的达到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的效果, 从而能够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节省多方面的资源。当然,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配合, 还需要行业内部之间的深入探讨, 改变维修企业越多越好的看法, 达成企业规模化经营才是唯一出路的共同观点, 不去片面的注重企业数量而在意汽车维修企业的质量和品牌。

2.2 注重企业品牌意识、服务意识, 建立良好企业形象

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中以小型维修企业为主, 小型汽车维修企业又有着机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其可以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 在为顾客取得方便的同时还获得了利润, 更得到了顾客的口碑和人脉, 一举多得。从而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2.3 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重视服务及维修质量

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是企业优化的又一大重要举措。汽车维修企业应该更加与时俱进,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监督其获取相应的从业证书, 做到持证上岗。

3 结语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 汽车维修产业也逐渐成为生活中又一种不可或缺的企业形式, 而汽车维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更是代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 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有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而为了我国汽车维修产业的稳步发展, 这一过程也是值得广大研究人员去深入探讨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带动了全国汽车产业的巨大发展,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家庭汽车拥有量也在随之增多。而汽车作为我国运输行业的参与者, 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对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另外, 笔者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对策, 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汽车维修,规模化经营,问题及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世同, 刘德清.加强市场研究促进汽车维修行业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 2011 (05) .

规模化经营 篇10

针对全市农业种植分散, 作业地块狭小, 农业机械化的成本明显增高的实际,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菏泽市农机部门积极创新农机服务体制, 通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试点区域开展统一的社会化服务, 实行“作物统一种植, 统一作业服务, 统一作业质量标准, 统一收费价格”,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 全市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 其中牡丹区大黄集聂庄的相龙农机合作社推出订单作业农机综合作业服务项目, 在牡丹区大黄集镇聂庄、黄罡镇孟庄、巨野董官屯义和庄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试点, 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仅三夏期间, 相龙农机合作社就与牡丹区大黄集镇聂庄行政村和附近村庄村民以每亩作业费用低于市场5元的价格, 签订作业合同2000份, 完成作业面积4000余亩, 实现收入达23万元。

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四统一”的种植模式, 不仅加速了玉米机收、机播、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化肥深施、土地深松等先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步伐, 还可有效降低农民种地成本。据测算, 采取农机统一作业可减少成本在20%以上, 每公顷地可节约成本120元左右, 给农民减少75元支出, 每公顷纯利还可增加45元, 而农民除减少作业费外, 化肥深施每公顷地可节约化肥300千克, 减少投入1050元左右。另外, 黄罡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示范园区内实行了统一供应品种, 并和牡丹区官庄原种场签订了良种繁育合同, 实行良种统一回收, 每千克加价在0.2元, 使每公顷地比传统经营模式增加效益3000多元。

规模化经营 篇11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规模化经营

一、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的产出也构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有者依然为国家和集体,但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通过承包地方式取得土地除所有权之外的其他的权利。土地上的其他权利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农民工进城务工普及,农村逐步出现了土地闲置或者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为了能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该法确立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离,法中明确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方式在不改变原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来实现土地上收益权,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土地过于分散带来的搁置、撂荒、分散等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分配的现实问题。同时,这种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活跃了农村土地市场,也更加有利于开创农村的第三产业等新局面,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二、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土地使用权流转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直接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不规范以及资源的浪费,这些也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权流转供给方面

在现行土地承包制下,土地产出是农民稳定生活的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农民在没有其他的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即使农户自己不愿或不能进行农业生产也不愿放弃承包土地。

(二)使用权转让需求方面

在需求方面,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收益性相对业较低。同时,有偿流转的市场价格的支付能力也不足以调动农民转让的积极性。

(三)使用权流转的内生机制

土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一旦发生流转,土地的使用者则会无可避免在时限内大力开垦,在土地上追求最大化利益,土地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过度使用给复耕甚至继续耕种带来了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土地承包者的预期利益,实现土地的循环使用和预期利益期待也会重重受阻。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环境

1.土地价格市场混乱。目前农村土地尚未对土地形成可观公正的地级估价系统,对土地资源质量、价格的评估缺乏科学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土地价格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无法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价格信息,不符合价值规律。

2.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有待完善。专门的农地客观评估机构、土地融资服务机构、土地保险服务机构等目前还不够普及,村集体一手操办了大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工作。

3.从农村的生产方式看,土地仍未完全成为市场微观主体的生产要素,还是乡村社区控制农民的主要手段。流转主要的障碍主要有三种:不准转让、强迫转让、无法转让。农民虽然作为土地的承包者,具有对土地的处置的权利,但还是不乏集体组织通过强制统一规划、陈规陋习中的认为本村土地就该由本村村民来耕种、为集体组织中极少部分人的非法利益而阻止、强迫农民土地的自由流转,阻碍了农民对自己土地的流转权的行使。

4.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亟待完善。农业生产兼具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我国农业基础十分薄弱,风险的抵抗能力不足特别明显。两种风险交织下,农民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有时甚至收不回成本。因此,土地有偿流转就会因巨大的经营风险而难以推行,即使推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在2010年政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到:“城乡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出发,要根本上来解决这些实际的困难,适度规模化经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并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操控。即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作为类似股份的东西进行投资。这也与日本出现的“耕种委托”的做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经过对土地资质的考核和评估,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价为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那么最后在年底获得收益时以股东实际占有的股份进行分红和收益。其次,该由一定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经营。为公平起见,可以设定相应的竞标,竞争土地的耕种的大面积的经营,并签订一定年限的合同。这样,以最高价竞得土地的经营权的机构在一定的年限内负责经营和管理集中的土地以及销售农作物,通过销售利润来实现股东利益均沾。这种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也能增进农民的投资的第一笔收益,同时也应避免该机构在耕种中的过度开发。第三,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对于以不同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分担农民因为失去土地使用权的风险,也能更好地估计和刺激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如英国也在保障土地使用者利益的情况下,对于失地的农民也给予了补偿。第四,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出让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可以规定经营和管理集中土地使用权的机构从农村闲置劳动力中雇佣部分作为机构劳动人员,按劳计酬,实现一定的人事管理和工资考核系统,实现农民劳动力经济价值,同时也引进员工培训模式,定期给农民进行科学耕种的讲授。这种方式,既增进了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又同时通过科学和现代化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模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和人员浪费,充分实现了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政府又作为无形的大手,适度调节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要好好经营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措施的执行力。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暂行规定》,这一规定涉及信贷支持、农资供应、子女就学、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户籍迁移和种烟补助等各个方面,其中,财政还设置2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针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业项目的贷款贴息。这些帮扶政策为一直以农田为主要劳动生产资料的农民提供了保障,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生計的危机减少,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奠定了基础。上海也践行了有利的农民保障和保险措施,在这些措施之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也逐步减弱,减轻了社会的老年化危机,农民应该平等地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险措施。这些措施纷纷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有利于他们自愿出让土地的使用权。

(2)加强农村中小企业建设。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能调整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让第二和第三产业也逐步渗透到农村,通过因地制宜,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合适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大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在深化产业非农化的过程中,会直接带来更多的非农经济利益,这样农民也会更加愿意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了。

(3)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的逐步广泛的实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本身具有工作经验缺乏、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缺陷,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然不具优势。为缓解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人口压力,在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我们要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鼓励更多的人就近务工,投入到加工和服务等行业,非农收入和离家近的优势也会吸引农民放弃或者出让其土地使用权。

(4)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国家出台许多政策的目的在于农业增效、农地增产、农民增收,采取的措施无疑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的良性引导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技力量的指导,土地的生产效率必然会提高,使得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同时,更多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农村的中小型第三产业的企业中去,特别是农业产品的加工行业中,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这种利用,并不是竭尽土地的生产能力,而是在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这个生产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资料,解决目前我国的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缓解人们需求给工业带来的压力,这种生产不仅健康环保,而且不会给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危害。这也是一种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手段。同时,耕种也相对保持了水土平衡,优化了自然环境。而这些农业企业的产生,同样为经济的GDP提高注入了自己的力量,在同等的社会产出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必然会消耗相对少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这样绿色生态行业的兴起,也符合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呼吁。

参考文献:

[1]王克强、王洪卫、刘红梅:.土地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1-33

[2]张军,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07(08)

[3]王克强.上海市农民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条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降低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条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2).

[4]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发达国家土地流转概况[J].新农村,2007(02).

规模化经营 篇12

(一) 实行农地规模经营的主体更新,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新发展

普通的兼业农户不可能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日本就开始培植未来农业的“担当手”。在法律中明确提出的要培养的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自立经营农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提出, 要尽快培养出250万户规模在2-2.5公顷以上的能“自立经营”的专业农户。自立经营是指其规模能实现家庭人员的充分就业, 且其就业者能确保与从事其他产业相均衡的收入。这一目标的设定有催化自耕农与现代农业经营者相衔接的政策意义。

二是农业法人。60年代对《农地法》的修改中创设了农业法人制度, 打破了法人不得拥有农地的限制。日本的农业法人, 又分为农事组合型法人、农业生产法人和有限公司。

1. 农事组合法人

参加者须为农民, 登记注册须为5人以上;法人内部经营业务的表决, 实施“1人1票”制;理事须由成员出任;合伙资金无限额, 由成员均摊, 实施有限责任;成员所持份额的继承与转让, 均须得到组合的认可;组合内的分配, 以成员的劳作量和所出设备的多寡为依据。

2. 农业生产法人

包括合名公司和合资公司, 实施有限责任。它们的经营范围为农业及与农业有密切关联的林业及其附属事业;成员是劳动或农地的提供者, 劳动的提供者是指每年能在经营岗位150日以上的“长期从事者”, 土地提供者是指农地所有权的出售者或出租者;理事等经营责任者的半数以上应是“长期从事者”。

3. 有限公司

对“社员”资格无限制, 是否农民皆可;以完全营利为目的;成员以50人为限;以资本为中心, 实行1股1票主义;注册资本金须在300万日元以上, 每股为5万日元;股份转让在公司成员之间可自由进行, 若向非成员转让须经公司总会认可;分配按成员的出资比例进行。

(二) 采取具有农地规模化经营偏向的财政金融措施, 利导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一般的农地规模化流转激励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实行奖励长期出租农地、大面积出租农地的政策。对于农地拥有者的农户, 凡出租土地3-6年者, 每公顷给予10万日元的财政补贴, 凡出租土地在6年以上者, 每公顷给予20万日元的补贴。如果出租的面积较大, 根据不同的出租期限在各自的补贴金额标准上再适当向上浮动。第二, 鼓励兼业农户退出农地经营。如果分散经营的农户卖掉土地, 政府就额外另给予62万日元的退耕补贴, 同时卖掉土地的所有收入减免收入税。第三, 对于土地流入者实行购买土地面积越大给与越大优惠的金融信贷政策:凡购买或者租入耕地、放牧地、宜林地及农业设施用地的面积达到较大标准者, 给予长期低息贷款;凡购买或者租入面积达到特大标准者, 给予长期无息贷款 (陈丹、唐茂华, 2008) 。第四, 实行有利于农地租赁双方的价款支付制度。通过官方或半官方的农地流转中介机构, 对于农地租出方的农户而言, 可以一次性付清所有年限的土地租赁费, 兼业农户可利用这笔较大的资金进行其他二、三产业方面的经营。而对于农地租入方的各类经营体而言, 则可以分期付清 (一般为一年一付) 租入农地的使用费用, 以减少各类农业经营者的运营成本 (木尾井功, 1999) 。

2. 重点扶持农业法人的激励措施

首先, 取消了对农业法人的种种限制。通过对《农地法》多次修改, 大幅度放宽了农业法人注册登记的各种条件, 取消了对法人获取土地面积以及雇工人数的种种限制, 废除了对农业法人不利的税收政策等等。

其次, 加大对农业法人的财政和制度金融支持力度。日本政府通过农业预算对农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从日本政府农业预算中各项目支出的结构变化中可以看出其农业政策重心转换的轨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日本农业预算支出结构出现“一多一少”的变化趋向, 就是结构改善对策支出增多, 价格流通对策支出减少。

日本通过地方政府对农业法人的财政支持更直接、更大。例如, 宫城县石卷市政府为了加强农业法人经营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年轻人参与、实行企业化 (法人化) 农业生产, 支持石卷市农协建设了小麦和大豆的干燥调制设施, 支持有志于企业化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建设了全部由营养液栽培、电脑控制的西红柿生产用大型玻璃温室等。前者总投资19540万日元, 地方各级政府和机构出资达50%以上;后者总投资33600万日元, 地方各级政府和机构出资达30%以上。

(三) 建立专门性中介服务机构, 促进农地集中性流转从而消除农地零碎化经营

为了方便农户之间土地的买卖与租赁, 日本专门成立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土地管理公司。此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农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 提供信息平台, 而且, 它还有一个更深入的、更便利流转双方的业务, 即从愿意出租和出让农地的农户那里租得和购买农地, 然后再将土地出租或者卖给想租地或购买的农业生产单位。这使在时间上不同时的流转双方可以异时转出农地或转入农地。到1973年2月, 日本全国共成立了36家农业土地管理公司, 经其手转出和转入的土地总量达到了1万公顷以上。日本的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的最广泛组织也是一种重要的农地流转中介。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 可以使分散农户的零星土地通过它大面积地集中起来, 以一定的方式实行连片规模经营, 这还有利于采用适当的先进技术设备。另外, 日本还盛行一种农地流转中介, 即“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通常为日本各县、市、町、村政府及农协所建。它除了信息平台、提供异时租赁的作用之外, 上述所说的为租赁双方提供租金支付上的方便就是通过它操作的 (焦必方, 2000) 。出租者农户的所有租金由它一次性付给, 租入者每年缴纳的租金也是交给它的。当然, 作为中介组织, “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所需资金则来自于国库补助金。

二、日本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理论分析

(一) 家庭农场的一定优势与反转农地流转方向的理论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 在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家庭农场经营比雇工农场经营更有效率。这是因为: (1) 家庭农场不存在代理成本使其效益增长很多; (2) 家庭成员是农业生产剩余的索取者与雇工是农场主获取利润的服务者相比更有激励去工作; (3) 家庭劳动力分担了农场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家庭农场经营比雇工农场经营更有效率会使农地由雇工制大农场向小家庭农场流动, 也就是农地资源会分散配置, 也有学者称此为农地的规模递增效益不明显或者为负规律, 这将大大影响农地的规模化发展。因此, 要想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采取必要的具有农地规模化偏向的激励、引导措施来反转农地本身的流转方向, 日本70年代以后实施的对转出农地者和转入农地者的财政补贴、对大农业经营者转入农地的信贷、税收优惠政策、对出租农地者一次性付给地租、租入农地者分期付给农地使用费、以中等以上农场的生产成本为依据确定农产品价格等都是阻止农地向家庭小农场流动、引导农地规模化集中的激励性反转措施, 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 最小农地经营规模理论

由于农地家庭经营、农户兼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 日本农业社会中存在着对获得规模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的巨大需求。在一定的生产力状态下, 在某个范围内, 生产效益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提高, 直至达到最优。可人们常常忽略的是:农业经济由于其自身的低效益性, 其存在以及它的规模得以扩大的前提条件, 是它需有一个“最小必要规模”。其主要原因是, 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成熟, 劳动力势必将成为经营中的稀缺要素。如果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劳动力的确保是一必要条件。和城市 (镇) 其他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竞争, 实质是劳动力劳动所得的竞争, 农业只有在劳动力的劳动所得方面与其他第二、三产业实现均衡或高于其他二、三产业时, 才有可能获得劳动力。从此种意义上看, 能够实现与其他非农产业劳动所得均衡的经济规模就是“最小必要规模”。日本长期以来农户的的经营规模偏小, 为了达到最小必要规模及其以上, 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三) 现代农业经济必须适度调控理论

整个现代经济由于市场失灵的频现、社会化倾向的发展等需要非市场机制的适度补充调节, 而农业经济再加上农民这个市场参与主体与城市主体在起点上的差异、经济从低水平分工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过程中城乡非对称分工的转型阶段, 尤其是农业经济本身其生产的特殊性比如农地的不可移动性、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的非一致性等, 更需要相关的调节、引导和激励措施使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政府适度调控的突出作用表现为:首先, 市场无法自我运行, 政府有必要为市场的运行提供制度基础。如通过制度构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导致的协调成本上升等。其次, 政府需要分析市场的不足来调整自身的职能, 防止社会自我调节机制有限等所造成的危害。再次, 政府必须重视对农业市场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后发国家的农业市场主体都比较弱小 (比如农户等农业规模经营者) , 扶持和培育他们健康发展将是政府的一个不容推辞的责任 (郁建兴、高翔, 2009) 。一个有效、自律的政府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应牢记, 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永远处于基础地位。

理顺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就可以在不完善事物中进行不完全选择, 防止任何一方的偏颇所造成的失衡, 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对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启示

(一) 实行具有农地规模化偏向的财政金融政策

我国目前的自由农地流转制度不可能使农地集中、规模化配置, 必须对流转行为加以引导、激励。

一是转出方面的引导措施。奖励、补贴转包、出租面积较大、期限较长的农户, 而且实行级差奖励, 面积越大, 期限越长奖励、补贴越高, 各地应该根据各地的情况确定奖励的面积、期限;鼓励农户转让农地, 一次性卖断农地承包经营权的, 给予额外的财政补贴;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人在60岁以后退出农地经营的, 给予较高的退休补助金, 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等。

二是转入方面的激励措施。对转入面积较大的农业经营者给予金融信贷方面的优惠措施, 也实行级差优惠的政策, 转入面积较大者给予低息贷款, 转入面积特大者给予无息贷款;对于转入面积较大形成中型、大型农场者给与种子、化肥、农药、技术以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的财政补贴;以中等农场的生产成本为基本依据确定农产品价格和其他相关的保护政策;农业税的优惠也向大中型农场倾斜, 对规模越大、经营能力越强者实行轻税乃至某些方面免税的激励等。

(二) 扶植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体

可以遵循日本的路径, 先在现有农业大户中培养在效益方面能够和从事其他非农产业持平的自立农户, 随后再在情况允许的地方逐步培养农事组合法人、农业生产法人、农业有限公司等农业法人, 由于在我国法人进入农业、经营农业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因此, 在培养、扶持的时候应走一步看一步, 先试点显示它的显著成效, 随后在此示范效应的带动下, 人们就会主动仿效, 这些有较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体最终会在我国农地规模化进程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三)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

农地流转中介是农地市场重要的组织机构, 农地市场的一系列组织制度都是依托它形成的, 它是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重要的一环。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不健全会增大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 农地资源难以集中、规模配置。因此在各地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是当前我国农地规模化发展的先期步骤。

健全的农地流转中介机构应包括几项职能, 牵线搭桥、信息平台之外, 应提供异时交易服务, 同时中介服务机构还应提供诸如价格评估方面服务、公证公信方面的服务、规范管理方面的工作、纠纷解决方面的工作等。但我们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各地的条件逐步进行, 先普遍建立一般的牵线搭桥、信息发布平台, 再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慢慢扩大服务范围, 最终建成比较完善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丹, 唐茂华.国外农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2][日]井功.农业结构的变化与农地制度[M].日本全国农业会议所, 1999.

[3]焦必方.日本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动向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7.

上一篇:监督方法下一篇:产业集群融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