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2024-08-04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通用10篇)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市委、感谢市委组织部,给我们创造这样一次集中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集中学习调研,使我学到了知识、看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同时结交了益友。现就土地集中规模经营调研课题进行汇报,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调研目的当今我们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户分散经营也随之向规模经营转变,而发展现代化农业最大的制约是土地规模化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才能发展好现代化大农业,才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才能实现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二、乡镇土地规模经营现状 目前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现状概括起来是起步晚、规模小、进展慢。起步晚表现在从近三年才开始探索土地规模经营;规模小表现规模经营主要在科技示范园区上,2012年全市不足3万亩,其中里木店1000亩,德昌480亩,我们安民乡1000亩,主要形式是集中流转、合作经营、场县共建。进展慢表现在还没有实现整村、整乡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就是制约规模经营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民固有的土地情结制约转让。二是流转机制不健全制约转让。三是农村信贷难度大制约规模经营。四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制约规模经营。

四、推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建议

作为乡镇分管农业的副职,我将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不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建议。

一是政府必须参与。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同时要带动示范,进而实现整屯、整村、整乡推进。

二是机制必须完善。机制最关键,是保证。要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耕地流转机制、耕地管理机制。包括搞合作经营的必须严格执行合作社章程,实现自发组织、自主经营、互相制约、合作共赢的目标。

三是农民后顾之忧必须解决。主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农民再就业、解决农民养殖、生活所需农副产品。

四是企业参与必须搞产业化。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企业必须是龙头企业,必须体现农产品是原材料,企业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也能保持长久经营。

五是政策支持必须到位。要对规模在1万亩以上经营者,由政府提供或协调相关部门做到资金、科技、信息、机械、水利支持,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我本人将倍加珍惜这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借助这个平台,为民务实清廉,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安民,为争创全国现代农业强市做出应有贡献!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2

一、修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修水县有农业人口70.67万人,农用地497.63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54.35万亩。由于分散的土地经营和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修水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速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流转政策逐步健全。

为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修水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一是在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时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大户,对土地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给予优先申报,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对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以奖代补”,对连片30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100元/亩,连片10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50元/亩;三是县财政每年安排土地流转工作经费1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7月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25万亩,占全县农户承包面积的11.50%,其中1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76户2.96万亩,5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12户1.18万亩。

2、流转行为逐步规范。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修水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逐步统一使用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并按程序鉴证和备案,同时对之前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完善,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规范,农民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实现了从自发随意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委托流转、从口头协议流转向书面协议流转的转变。

3、流转方式逐步多样。

一是农民零星流转。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原因,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把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这种形式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修水县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大户集中流转。农民按市场价格把土地出租或转包给当地或邻村的种植、养殖能人发展种养业。山口镇吴向九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优质水稻;黄沙镇返乡青年陈锋和巫绍林分别流转土地100亩和200亩发展蚕桑生产,创办桑园示范基地;太阳升镇付文林流转土地131亩用于种植吊瓜,同时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带动当地40多户农户种植吊瓜,每户每年增收3000余元。三是企业规模流转。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依托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2006年引进江西省博邦综合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流转200余亩土地用于生态芦笋项目;2009年又引进江西国鸿集团,流转土地1400亩实施生猪规模养殖项目;引进浙江客商,流转土地450亩发展茶叶生产等等。

二、修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有效地减少了土地闲置、抛荒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产业的热情,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

1、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向高产出、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集中,也促进了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布局。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专业村108个,如漫江乡宁红村、山口镇桃坪村、渣津镇司前村;通过“三打破”(打破村界、组界、户界)、“二分离”(承包权与使用权)、“一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等流转措施,促使了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2、加快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和前提。修水县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高产、高效的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对周边农民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由单一的种粮生产向如今的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有机农业等多方面发展。目前修水县已有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总面积达4万亩。

3、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流出土地的农民所得到的土地补偿,普遍高于自己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种养殖大户都是规模经营,一部分农民经雇佣成为基地的产业工人或外出打工挣钱,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三是通过土地流转,培植了一大批规模经营户,这些承包大户既有资金技术,又有经营头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快了农业品牌建设的速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这是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所无法做到的。目前,修水县被国家认定为首批全国20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之一;被国家认定的各类农产品品牌达50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品牌1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及原产地认证3个,无公害产品17个。修水县的上奉、何市、黄港、黄坳等乡镇被国家认证为10万亩优质稻绿色产品原产地。

三、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造成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一些农民仍存在“小富即安”和怕政策变化的心理,“不愿”放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一些农民对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心存疑虑,担心利益受损或彻底失去土地,“不敢”流转或交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引导,顺其自然,造成土地流转速度不快、规模不大。

2、流转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修水县土地流转有一定数量是农民间的自行流转,多以口头约定为主,即使有书面合同,合同文本也不够规范,使流转双方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遇到纠纷难以解决;有的流转价格确定不尽合理,有些早期流转特别是流转期限较长的,由于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等因素,流转价格偏低,造成转出土地的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护。

3、流转机制不够健全。

各乡镇虽然都以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设立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转市场,想转出的农民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而有能力的经营大户却苦于和一家一户谈判费时费力,很难保证连片规模开发。同时,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难以独立完成农地流转的全部过程,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环节,如评估农地使用权的价值、签订流转合同等规范化操作难以到位。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土地流转,应从形成共识、健全市场、培育主体、规范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1、要广泛形成土地流转共识。

要加大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只有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能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做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2、要积极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一是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优先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要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和流转协调等服务。二是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等问题。三是要建立土地流转调节机制。要对土地流转的规模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置合理的条件,既要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又要防止改变用途。

3、要大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将茶叶、蚕桑、生猪、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以“合作组织+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对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在争取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上,要不失时机,抢抓机遇,不断促进经营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4、要切实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目前,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6 %。

二、主要流转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形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是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肇州县通过种粮大户流转土地达到36.5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面积的92.5%。

二是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一少部分人员对社员的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规范,社员按照股份进行利润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3.0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2011年,肇州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9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5%。

三是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其他农户。这种形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亩效益的10倍。2012年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传统的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后小规模经营之外,还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创新有六种:

一是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齐齐哈尔市22616个种植大户共经营705.8万亩耕地,占全市规模经营面积的69.7%。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泰来县大兴镇青岗村农民赵福和2010年经营耕地共计1.8万亩。

二是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资金、机械、科技等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玉米高产创建,经营规模达4000亩。

四是“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进行大豆种植。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生产。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

五是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又被立项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并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建设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是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人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从农村现状看,还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对一般的号召抱有幻想而发文多、行动少;有的一味依靠行政推动甚至忽略农民意愿直接进行反租倒包。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nlc202309030206

二是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流转心存疑虑,今年的土地出租收入是每亩地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转让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是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赖在家里、赖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是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自发投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难以改变。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是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正确认识权利和政策的关系,在政策保护权利的前提下,大胆流转。同时帮助转让土地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土地外的收入。

二是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二、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牵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是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省政府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自由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内容,指导农户流转必须签订合同,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及时进行指导协调和鉴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是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解决受让方基础设施投入能力差等问题。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利润分配水平。

五是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细碎化;土地互换;规模经营

所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经营方式或早或晚都要实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它反映了在市场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审时度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土地细碎化经营的现状与弊端

D村位于江苏北部,拥有农户252余户,人口1253人,耕地1400余亩,该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目前,村中留守人员主要为50岁以上人员,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已无人抛荒,土地均由家中老人代为耕种,农忙时节回来帮忙。村中无农业大户,每家每户均由承包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为了公平起见,D村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本着“肥瘦搭配、农田普占”的原则,将农村责任田根据肥力、距水源远近以及高低程度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全村共分为8个组,每组30户左右,户均5亩责任田,另外加上农户自己开垦的荒地与滩地,共有7亩左右。7亩地由于等级的差别分布在8-9个不同的地点,每户在每个地点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最远的与最近的之间距离相差达到0.5公里。这种细碎化的分布状态确实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是效益效率低下,具有一定的弊端。

首先,土地细碎化不利于统一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土地的分散分布不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装备。在D村,土地面积最大的有2亩,而最小的只有0.4亩,大型机械根本无法在小地块作业,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大型机械与手工劳动同时进行。另外,由于土地分散,农户在组织收种的时候完全缺少主动权,由于要使用大型收割机,不可能只收割一块土地,只能等待这一片地的其他农户一起收割(提前或推后会导致成本上升,因为收割机主不愿意为一块地来回跑),无形之中浪费了时间。D村很多农户都属于劳务输出人员,外出打工,在农忙季节请假回来收种,时间拖的越长,他们的经济损失也就越多。

D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实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土地平均分配、分户承包,户均面积少而零散,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1985年以后,发展比较缓慢。D村小规模农户自身不仅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而且不具备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条件,同时也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增加了组织的难

度。D村所属的H区农技推广站与农机局大力向当地农户推广小麦与水稻种植技术,但收效甚微。问及原因,农户认为购买小麦播种机与水稻种植机成本较高,不愿为几亩田大费周章。农户最终采取撒种的方式种植水稻,虽然降低了播种成本,但增加了田间管理的成本和除草农药的成本,也增加了粮食的农药残留量。

其次,土地细碎化造成浪费。一般而言,小地块使用收割机的柴油成本比整片地的柴油成本高出5元/亩左右,大地块的柴油成本为7-8元/亩,小地块的柴油成本为12-13元/亩。由于地块的分散,农业机械有时需要在地块之间转移,这又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就大型收割机而言,由于速度不快,因此耗油量很大,1公里的油耗大约为2.5元,农用车在运输粮食时所产生的油耗浪费也不可忽视。除了能源浪费以外,还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户之间为了减少纠纷,都会在地块之间设立田垄,地块分的越小,所需的田垄也就越多。一条竖田垄大约50厘米宽左右,再加上横田垄所占的土地,D村200亩左右的土地中,田垄占地约为1/10。

第三,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通过规模经营才能够达到规模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土地细碎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别说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农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一般都是土地调整较好的地区,如广东省徐闻县通过土地成片调整获得了规模效益,化劣势为优势,使原先的干旱地带变成水果蔬菜基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在D村,由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农户在出售粮食时,完全由商贩定价,无法与商贩讨价还价,价钱高低只能根据经验(一般而言,水稻年后价格高于年前)

二、土地互换是农村土地调整的有效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承包地普遍处于细碎化状态,难以支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就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

就某一时期来说,小规模农户通过劳动密集型经营也能实现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但从长远看,由于其缺乏技术进步机制,将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针对与D村类似的地区,若要实现规模效益,首先要结束土地细碎化状态,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互换的模式。所谓土地互换,是指在土地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权。D村已经有几个组实现了土地互换,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通过土地互换,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力、增加土地面积、提高作物单产等。

第一,土地互换后,作物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大型联合收割机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够节约田间管理的费用,犁地、平地、播种、打药、施肥、灌溉等成本都能降低,互换地块以后,这些费用节约10元/亩左右。

第二,土地互换节省了劳力。土地互换可以促进作物收种效率提高,使原本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只需2人就可完成,符合目前农村大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无人在家专职务农的现状。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他们在农忙季节只需回来两三天,不必像以前那样要请假10来天,因为主要的工作两三天就可完成,剩下的扫尾工作可由家中老人代为完成。

第三、土地互换增加了土地面积。土地互换后,田埂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田埂的破除,增加了村集体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可增加农户的土地面积,再加上农户自身开发的边角地和滩地等,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户的收入。D村实现土地互换的农户户均增加土地0.5亩左右。

第四,土地互换可以提高作物单产。土地互换后田间管理逐步统一,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同时防治、统一防治,避免了交叉防治和感染。田间灌溉也可避免不均现象,提高作物单产。实现地块互换后,亩产均比之前提高25公斤左右。

通过地块互换,使土地“化零为整”,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问题,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这种方式应该成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地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首要选择。为此,当地政府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坚持保护和扶持农业,继续加强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新建农田水利,完善农村电网、信息技术等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三、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低是中国农业的“硬伤”,是“入世”后中国农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关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农户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首先,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国,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2003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经阶段,只有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其次,土地规模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发展农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经营的限制,产品数量少而单一,决定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关注市场、究市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土地规模经营,必然带来单位农户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这就增强了农户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提高产品质量,必然千方百计寻找效益可观的产品销售出路,以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对于把农民推向市场,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土地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农业特别是和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政策的调节,但更重要更现实的是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农业集约经营的基础。一般来说,小规模经营由于带来的收入甚少,经营者增加物质技术投入的积极性较低;而较大规模的经营,商品生产的程度较高,带来的收入更多,经营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展集约经营,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增加农产品总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显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式的重要手段。

最后,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举措。实现农村劳力大量转移,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目前“家家分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迫使众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不仅限制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向城市、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非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

2项继权,周娴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学习与探索》 2007年第5期。

3陈伯庚、吴志冲 《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 2002年第12期。

4杨荣新 《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理论探讨》2002年第2期《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谭向阳 《土地互换 节能增效—沙河县四道河子镇农民土地互换工作调查》 《今日新疆》 2007年第12期。

作者信息:许玲,女,1981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淮安。

阳湖土地规模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我镇地处县城东部,与盐城、泰州、淮安三市交界,先后由原射阳、天平、水泗三个乡镇合并,现有版图面积194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含3个居委会),全镇农业人口8.21人口万人,劳动力4.9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05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95万人。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9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2元。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8.53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5.89万亩,其中经营30亩以上的有60个,50亩以上的55个,100亩以上的有40个,200亩以上的有37个,500亩以上的38个。集中经营的土地常年用工577人,人均年工资8500元,季节性用工134198个,发放工资总额174.6万元。土地集中的主要途径是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逐步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便于耕种。

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采取的措施

1、推进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劳动力的变化和转移,土地流转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受侵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完善措施。我们镇于今年七月在戴庄村成立了“戴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从效益的角度看,可以确保土地有充分的使用,对原有多户所有,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向社会招标,让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有对路项目者应标经营,可以推动规模种植,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逐步向市场化转化,最终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让原承包户,也就是股东,从收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从土地经营和管理权的角度看,目前通过股份合作形式,使每个村民变股民,股份合作制集中股民的意愿进行运作,这样农民都能真正当家作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做生态旅游文章。

近年来,我镇政府租赁了冲林村1200亩土地,充分利用“中国荷藕之乡”的无形资产,在该区域建设了荷藕生态旅游观光,该区域周围无任何污染,空气新鲜、水质清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为招商大造平台。

3、加快扩大劳务,是缓解土地资源矛盾,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我镇水面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民隐性失业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证明,凡是劳务输出人数较多的村,老百姓都忙着外出挣钱,相互“攀富”,村里闲杂人员少,资源纠纷少,家庭和睦,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基层干部克服了劳务输出是个人行为与集体无关的片面认识,克服畏难情绪,从农村发展和稳定大局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劳务输出工作的主动性,帮助农民消除思想顾虑,努力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制定了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尽快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各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劳务输出,并指派一名主要干部具体抓,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务输出一盘散沙的现状。同时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本地传统特色,由镇劳动部门选择一些工种作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根据采集的岗位信息,组织输出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全镇目前在外务工人员为2.95万人,占总劳力的59%绝大多数人员都将承包田转包给亲戚、朋友代种,还有的通过流转的形式,交给了村集体统一发包,全镇规模经营流转面积为56348亩,占总面积的65.8%。

三、存在问题

前几年,农民由于税费上交负担重,农副产品的价格低,种田几乎年年亏本,有一部分农户不要承包田,有的自己转包,有的直接丢下承包外出务工,因此,由村集体进行对外招标发包。近年来国家减轻了农民负担,免交农业税,同时还对种粮田户给予补助,目前农民都要田,造成与村集体争资源,由于通过招标已签订承包合同,目前无法终止,造成上访率上升。

四、建议

1、继续鼓励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2、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通过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将发包所得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收益。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6

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填报时间: 2005-09-07责任单位: 市农委

需大规模集中租赁经营土地时,承包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书面委托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将土地承包经营

权统一流转给业主。

(三)土地股份合作。承包方之间可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承包方也可采取土地承

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与业主合作经营。

(四)土地互换经营。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方为土地集中经营的需要,可自愿将承包土地进行互换;业主需要连片开发而部分承包方要求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协调,在承包方自愿的基础上,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承包方的承包土地或集体经济组

织的机动土地与其互换。

对未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集体土地、“四荒”土地、林地等,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经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等证书的,可依法流转。

三、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全市产业布局规划,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的,除享受成府发〔2005〕19号文件规定的若干优惠政策外,对2005年起连续3年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由市农

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其中,规模经营1000—2000亩(不含2000亩)土地的,按每亩100元标准奖励;2000—3000亩(不含3000亩)的,按每亩150元标准奖励;3000亩以

上(含3000亩)的,按每亩200元标准奖励。

四、鼓励业主投入

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

五、鼓励开发“四荒”

对获得成片“四荒”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以此作为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的土地使用权凭证。“四荒”土地使用权依法享有继承、转让

(租)、抵押或参股联营权利。

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给予一定补偿。农民流转土地后自主创业和兴办实体,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

镇居民同等的政策。

七、鼓励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土地规模经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在土地规

模经营中生产销售的农产品,按农民自产、自销、自用对待;兴办的经济实体,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八、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

经土地整理和置换新增的土地以及依法收回承包经营权的“四荒”土地,原则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发包或流转,流转收益主要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兴办集体

公益事业和化解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债务。

九、业主资质审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业主的,必须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前对受让方业主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业主拟经营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项目效益风险等进行审查。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达1000亩以上(含1000亩)的,由市农业部门会同相关区(市)县部门进行审查;1000亩以下的,由区(市)县或乡镇土地

承包管理部门组织审查。

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签订规范的书面土地流转合同,统一使用由市农业部门制定的《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间自行协商转包的,由转包双方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采取委托租赁承包方式流转土地的,可由农户出具书面委托书,委托

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中介组织统一代理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采取土地股份合作方式流转土地的,由承包户与股份合作社或业主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互换经营的,应在签订承包户土地互换协议的基础上,再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必须在乡镇或区(市)县土地承包管理机构监督下签订,同时报乡镇或区(市)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流转面积超过1000亩的,同时报市农业部门备案。

十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确定,可以现金或实物计价,货币兑现原则上以实物确定流转价格。根据市场变化,土地流转价格应每3年由双方重新协商调整或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约定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承包方低价流转承包土地,承包方在土地流转期内不得无理抬高价格胁迫业主退回流转的土地。此前已流转的土地,流转双方协商完善合同相关内

容。

十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在市、区(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设立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与相应内设机构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农户和业主签订流转合同,建立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台账,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双方信守合同的教育,加强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档案管理,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情况。涉

及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由区(市)

县级以上林业部门负责。

十三、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

在市、区(市)县两级成立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纠纷的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农业、林业、司法、国土、水利等部门组成,办公室及仲裁庭设在农业部门,成员由机关相应的人员和聘请的律师组成,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因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协商解决,也可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进行调解;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向区(市)县级或市级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采取措施,作用与启示,建议

1 梨树县土地规模经营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成立组织, 保障有效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政策倾斜”的“三个方式”转变的总原则,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农业局牵头, 会同农口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 谋划、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2 落实包保、明确推进目标

先后制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三个方式转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三个方式”转变宣传指导提纲等, 统一编印了《梨树县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变操作指南》并下发至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手中, 确保了各级干部推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县里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农业中心工作纳入乡镇考核中。

1.3 整合项目, 出台扶持政策

“三个方式”转变的实施与国家示范县项目、国家高产示范片项目、配方施肥项目、与高产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同时, 县政府针对“三个方式”转变制定了优先农机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协调优惠生产资料等政策, 同时落实相应的生产资料物资奖励措施。

1.4 有效组织, 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与农机、金融等涉农部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 获得强大技术支撑, 同时, 各合作社、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 通过“梨树农网”、“梨树农技推广网”平台交流、通过手机集团通话、梨树电视台专栏节目, 广泛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让“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得到农民的广泛认识。

1.5 规范模式, 保障健康发展

合作社在具体工作中全部采取“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四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用免耕宽窄行种植方式、统一机械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一分散”是秋后按户分散收获。

2 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与启示

2.1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必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 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合作组织专门种植与管理, 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种的问题。同时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开展二三产业, 开拓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2 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土地不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 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 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土地效益, 进一步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2.3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作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以后, 一些在一家一户条件下无法实施的农业项目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实施, 特别是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 农户不再关心自己地该怎么种怎么管, 边界在哪里, 这样, 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统一布局, 如田间设施, 灌溉设施等。

2.4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 由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发展的眼光看,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 根据土壤特点、当地栽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 以效益为核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土地规模经营建议

3.1 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

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方位培训, 广泛开展经营管理、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 扶持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经管部门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同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 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先扶持合作社承担各类支农建设项目

扶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担各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项目的重要组织载体。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 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要增加补助内容, 如除草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各关键环节补助,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资金, 协调和引导金融和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切实解决合作组织因规模小、无抵押或固定资产抵押少等造成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

3.3 建立咨询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8

一、安阳县土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阳县西半部是山丘地带,有着丰富的煤碳、铁、石膏等矿产资源,工业发达,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相当比例。东半部是平原地带,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深加工企业却不多,农民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很大比例。从目前来看,我县东西部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差距。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发达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瓶颈”,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是众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土地合理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可行之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困难。一是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舍不得让出土地;二是农民失地后怎么办?因此,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工作中,要慎之又慎。我县自2006年开展土地流转以来,因各乡镇采取的方法措施不尽相同,层次不一。因此,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具体指导的方法,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条可行之路。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应坚持“突出特色、发展高效、稳定自愿”的原则。在东、中、西部各建立一个试点,并要把握“一个试点,多项内容,齐头并进”,从多方面努力。

二、主要发展途径

(一)要充分挖掘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结合工商大户,争取多投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因地制宜,在中东部平原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在近郊乡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乡镇结合旅游业发展旅游农业。要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宜菜则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

(二)开展农民培训试点工作。一方面要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和经济来源问题,应按照企业要求对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外出务工必要的常识和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主要是培育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能人承包型,由种田能手或有经营头脑的经商大户个人投资。也可以采用农户互补联合经营型,即资金户、劳力户、技术户之间不同形式互补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主要建议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必须慎重行事,不可急于求成。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依法原则。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执行。二是自愿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三是有偿原则。土地流转的条件和补偿完全由农户与受让方自主平等协商。

(二)承包户要懂得经营,責任心强。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是手段,最终获取好的效益才是目的。因此在确立承包面积时,要看承包人是否有一定的经营水平,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的则多包,反之则少包。

(三)承包户应有经济实力,自费投入。这是推行好适度规模经营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坚持自费投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因为自费投入从成本、品种搭配、管理到收获,家庭承包户都要全面考虑。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9

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汪东礼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6月22日至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在张立梅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副县长方树林及县农委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汇报,之后在舜山镇和独山乡等乡镇召开了由农村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受让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

我县12个乡镇,共有130个行政村,原计税耕地面积68.4万亩,人均1.8亩。自农村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即中发[2005]18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各级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平等协商”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据了解目前全县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6.6万亩。其中流转耕地面积5.4万亩,流转山地、水面等1.2万亩。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代耕代种、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和返租倒包等。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开展政策宣传,增强依法流转意识。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发[2005]18号文件。一是开展培训。几年来,全县共举办涉及土地经营权等方面的各类培训班95场次,参训的乡(镇)、村组干部达6000多人次。二是印发宣传资料,送政策下乡。政府有关部门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主要内容摘要汇编成册,印发给基层干群、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宣传,增强了农民群众依法流转土地的意识。

2、积极引导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县、乡(镇)政府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积极发展种植大户,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舜山镇林桥村部分苗木专业大户,前几年,先后在本村租赁流转了2100多亩土地,今年初,通过镇、村干部协调引导,又从刚并入林桥村的原养马村部分农户中连片租赁200亩耕地发展苗木生产。舜山镇炮嘴村农民李福保从邻村租赁130亩土地进行杂交稻制种。独山乡裴集村农民陈思文等农户成立的果蔬专业合作社从本村平郢组连片租赁200亩耕地发展大棚瓜果蔬菜。这些农民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租赁土地大都是在当地政府和村组干部的支持帮助及协调引导下,才实现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的。

3、落实扶持措施,鼓励合理流转。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积极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种植大户制度,加强对种植大户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产量和效益,而且对受让耕地500亩以上,流转期在10年以上,且流转合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县财政每年奖励3万元,同时还为其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几年来,县政府共为8个受让耕地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争取上级扶持资金30万元。

4、土地合理流转,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在调查座谈中,基层干群反映,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好处很多。一是流转后的土地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变,承包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自发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生产、科学种植,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事二、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三是实现了出让户和受让方的双赢。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租赁价格在逐年提高。今年的租赁价在每亩500元左右,农户转让一亩耕地,租金加农业补贴每亩净收入在600元至700元之间。而受让方通过租赁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也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如独山乡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陈思文介绍,他们生产的大棚瓜果和蔬菜,采用滴灌技术和优良品种,一年生产3季,两季西瓜或甜瓜一季辣椒,当年除去雇工工资、租金和建造大棚投入等,每亩净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土地经营权流转操作程序不够规范。一些基层组织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土地流不流转,怎么流转是农民自己的事,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和服务不到位。加之许多农民法制观念不强,缺乏

自我保护意识,流转土地采取口头协议、私下交易,流转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清晰,导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时有发生。

2、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现在多数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在本村或村民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的,双方不是亲友就是邻里,是一对一的自发流转行为。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使流转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承包土地在较大范围内的合理流转。农村中那些有技术专长和经营能力的人,想通过承包租赁一定规模的土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增加经济收入,往往因得不到土地流转信息,而找不到适合地方。

3、农村土地经营权上规模流转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农民思想难统一。在调查座谈中,有些专业大户反映,连片租赁上规模的土地,涉及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农民的承包土地,只要有1-2户不同意流转就很难形成租赁关系。如舜山镇炮嘴农民李福保连片租赁130亩用于杂交稻制种,当时有少数农户不愿租赁,最后他用租赁其他农户的土地,采取以多换少的办法,才实现了连片种植,他实际支付租金的面积是187亩。其次是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真正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在城市就业岗位不固定,收入不稳定,失业无保障,多数农民只把进城务工当作增加收入的手段,而不是视为职业,土地仍然是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敢轻易放弃。真正脱离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并不多,多数农户还是亦工亦农。三是土地流转风险投入逐年加大。调查中大家反映,过去连片的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200元

左右,现在已增加到500元上下,而且国家的各项补贴资金仍由原农户享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四、几点建议

1、要加大政策和法律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中央关于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广大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土地流转并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国家支持和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2、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和引导区域产业的整合与集中,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县、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和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档案,提供规范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指导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并履行备案手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3、要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市场化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趋势。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有利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依托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乡(镇)、村各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网络。通过开展

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价格评估,法律政策咨询等项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 篇10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为此,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现笔者结合襄汾实际,就粮食产业化经营与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襄汾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

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部,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按照“确保面积、稳定总产、提升质量、突出效益”的思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进步,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该县粮食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实际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缺乏规模优势。襄汾县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60万亩左右,正常年景下总产可达1.5亿公斤,但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上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等坏节各自为战,生产环节尤甚,全县13个乡镇绝大部分是一家 1

一户的小农生产,种粮大户比较缺乏。虽然种子品种日益丰富,但因为价格的差异和个人喜好因素影响,在选种时五花八门,插花现象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没有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种植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加工和销售,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粗放。襄汾县的粮食经营企业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小规模的私有粮食加工企业、个体粮食经营户以及分散于各乡镇村户的众多粮贩。襄汾县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小麦0.5万公斤左右,以上三类粮食经营企业共分收购这块蛋糕,这些经营主体互不联系,各自为政,多数采取的是收原粮卖原粮的简单原始的经营方式,这样乱而散的经营群体,制约着粮食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薄弱。目前襄汾县粮食行业中,虽然有数十家加工企业,但省级龙头企业寥若晨星,也仅局限于小麦、玉米的加工生产,其他企业多数只具备初级加工水平,实力弱、加工生产能力低,即使是粮食加工骨干企业也只是以小型设备为主,加工能力有限,满负荷运转状态下日加工能力也超不过50吨,而且加工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绝大部分为普粉和精粉,缺乏市场竞争力,辐射面窄,这种“单、少、弱、小、低”的状况,缺乏对粮食产业化的带动力。

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1、以订单粮食为切入点,夯实粮食产业化基础。订单收购是粮食产业化的基石,同时也是粮食产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粮食部门应把粮食订单收购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粮食订单收购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粮食订单收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不断完善订单收购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规范完善订单收购合同,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提高粮食订单收购合同履约率。

2、以培养龙头企业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作用,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也是粮食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针对襄汾县粮食企业小且散的局面,应当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以省级龙头企业—泽宇粮食购销公司为骨干,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从而带动粮食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结合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采取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粮食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粮食加工

企业在设备、技术、产品、市场方面的优势和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容、资金、网点方面的优势,实现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的联合,优势互补,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3、以粮食精深加工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粮食的精深工可以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培育粮食的产业链,提高粮食的竞争力,实行粮食产业的增收。这就要求必须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上下功夫,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实施“实业兴粮”工程,使粮食加工成为粮农和企业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创造品牌,通过美化包装,优化质量和媒体的宣传引导,使企业的产品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让消费者全面客观了解企业的优质产品,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4、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为支撑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主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为己任,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向纵深发展。通过自筹资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争取银行信贷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放心粮油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解决好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搞好“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同时,实行优质服务促动,千方百计创新经营,引导消费,扩大市场份额,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连接城乡消费两个市场的优势,以拓展“放心粮油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粮食购销业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

发展粮食经济。

上一篇:汉语的十大优势下一篇:《月迹》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