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2024-07-02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共12篇)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农村工作中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每家每户经营的小地块, 不利于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 同时,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打开了广阔空间。山东泰安肥城市王瓜店镇穆庄村农机大户王克东, 通过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三步走”,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 以土地流转承包的形式, 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 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第一步]从经营饭店到经营土地

在王瓜店镇穆庄村提起王克东, 村民们无不称赞:他是一个善抓机遇、善于经营的新时期的新型农民。王克东的创业史起初与种地不沾边, 他从1994年开始经营餐饮业, 当上了饭店老板, 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 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手里有了钱, 也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出身农村的王克东, 又围绕农村发展需求寻找商机。他看到由于王瓜店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新农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 加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地块小, 不连片, 不适应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同时, 家家种粮、户户养“机”, 机械利用率低, 生产、管理成本提高, 农机作业经济效益降低,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导致土地经营效益下降, 影响了粮食生产和村民收入。

面对这种新情况, 王克东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进厂的农民不再种地打工两头忙。他决定加大投入购置农业机械, 把村里农民不愿种的土地承包下来, 统一经营, 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反对。努力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 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 2007年初, 他顺利与297户村民签订了5年的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合同, 共租地500亩, 每亩每年支付给原承包户600元租金, 并于合同签定后立即支付了第一年的租金, 给流转出租土地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点评: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 也是今后农村发展改革的方向选择。王克东在尊重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出租流转的基础上, 进行规模经营。他的探索, 实现了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第二步]机械化助推土地流转双赢

在王瓜店镇穆庄村, 租种其他农户土地比较容易, 因为村里企业用人多, 种地效益又低, 很多农户对种地并不上心。王克东说, 自己以前开饭店时, 也不种地。所以, 在穆庄村进行土地流转经营得到了很多农户的支持。出租承包地的村民王迎对我们说:“只要有工打, 肯定比种地收益高很多。再说, 地少种起来也麻烦, 种子、农药、管理样样不能少。地少成本也高, 购买的化肥、农药用不完, 也就浪费了。所以, 自己不种, 捞个租地钱也很合算。”但是, 作为几百亩地的规模种植大户来说, 没有足够的机械是难以运作的。

在得知王克东与群众成功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后, 肥城市农机局和镇农机管理站的人员及时赶到他家, 向他宣传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种粮补贴政策。王克东先后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等10台 (套) 农业机械。各种机械有了, 但经营饭店出身的王克东并不懂各种耕作技术, 市农机局带着他到省、市请教农业专家, 到先进地区学习耕种经验。后来, 他将自己的500亩承包地当作示范田, 全部采用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技术, 使农机农艺有机结合, 成为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为各级、各部门提供观摩现场20多场次。2008年三夏期间, 他又购置了两台玉米直播机, 实行了玉米机械贴茬直播。今年麦秋两季, 他的小麦平均亩产535公斤, 总产达到26.75万公斤, 玉米平均亩产640公斤, 总产达到32万公斤, 他在保证自己经营的土地全部实现机械作业的同时, 还与本村和邻村的部分农户签订了1200亩的作业合同, 为他们提供小麦、玉米机收和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服务, 粮食生产收入和农机作业收入总计达到32.3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点评: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更好的发挥作用, 有利于农机新技术推广,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发挥,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王克东的探索, 更为有效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步]从“农场”化创业到多元化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让王克东实现了“农场”化规模经营创业梦。同时, 通过一年多的经营, 也让他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王克东在农机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充分论证, 于2008年7月联合6个农机大户成立了肥城市穆庄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6个农机大户立足自身拥有农业机械的优势, 将自己现有的农机设备入股, 实行规模化经营。目前, 该社拥有大型拖拉机8台, 背负式小麦收获机1台, 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4台, 小麦免耕播种机2台, 玉米直播机2台, 重型翻转深耕犁2台, 其它配套农机具13台 (套) , 固定资产达150万元, 规模经营的土地已达到600多亩。同时, 他还利用各种农业机械到外地跨区作业, 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 实现了多元化经营, 增加了收益。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 王克东高兴地说:“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俺的实践符合中央精神, 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 经营规模达到3000多亩。同时, 继续加大农机投入, 计划再投资30多万元, 购置麦草回收机、玉米秸秆青贮机等农机具10台套。在此基础上, 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发展养殖业, 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为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点评: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王克东的探索, 创新了农机服务机制, 提高了农机服务水平, 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2

第二调研组 组长由国立

2012年5月20日

按照县政府要求,我们第二调研组一行3人于5月19日深入朝阳乡、朝阳沟镇就如何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座谈和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按要求每个乡镇抽两个村,分别是朝阳乡的朝阳村和向阳村;朝阳沟镇的中强村和爱国村。四个村参加调研的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流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等共83人。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919户,流转面积18660亩,分别占承包耕地总户数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2%和23.2%。按流转形式分:转包面积18260亩,占流转总面积 的97.8%;出租面积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 %;流转价格:立地条件好的流转价格每亩350-400元;一般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00-350元;稍差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70-300元。流转典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0.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土地流转户收入情况:以每户3口人计算,按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5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承包费6000元。年人均收入7000元。

二、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户数是74户,经营面积6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6%;其中:由大户经营的面积4800亩;转入土地都是从外出务工亲属手中承包的,1如向阳村农民陈贵军,家6口人,自用土地16亩,外包土地134亩,全部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纯收入300元。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面积1300亩。以朝阳沟中强村长寿香小米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在2008年合作社通过互串、承包形式集中整合土地1300亩,涉及农户32户,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作业用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作业,提高粮食产量。规模经营的优势:中强村土质好,地处“小积温带”,粮食高产每亩可达2100斤,而且没高压线、油井少,田成方、林成网,有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转入和转出土地价格矛盾。流转双方期望值高,转入方希望价格低,转出方希望价格高,很难达成一致,目前的流转双方大多数都是亲属,靠情面才达到一致。

二是种植户老龄化现象严重。80%以上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对流转土地有后顾之忧,担心土地转出后烧柴、家畜饲料、基本生活费最低的生活无保障。三是规模经营合同期限短。由于受政策、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双方均担心经济上受损,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多数在1年左右,而且都是口头合同,经营户没有长期稳固的土地经营,束缚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壮大。

四是土地流转操作难度大。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后,大部分农户土地串插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部分隐形土地存在,在流转过程中往往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同意,有隐形土地的这部分人不想流转或互串土地,导致规模经营很难成片。

2五是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效益不明显。通过调查看,90%的规模经营户都在50-150亩,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老套,家家都用小四轮耕种,这部分经营户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年吃年用,收效不明显。

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 篇3

1.1流转行为不规范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比较明显,不少土地流转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表现形式有:双方口头约定的多;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条款不规范;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等情况。各种不规范的流转行为成为诱发流转纠纷的重要因素。

1.2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以收集发布信息、指导签订合同、调处纠纷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各级农经部门因人力、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土地流转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管理、引导和服务。

1.3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以上因素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1.4规模经营的需求动力不足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加上延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发展规模偏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使得实行规模经营的需求动力不足。绝大部分的土地流转限于农户间,规模比较小。

1.5农户的恋土情结仍比较重 农村土地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农民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之前,其生存发展始终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土地流转风险和机会成本加大,客观上造成了土地要素的供给不足。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户的惜地意识愈加明显。

1.6土地流转的基础不够牢固 土地承包关系不够稳定,承包经营权不够明确,影响土地流转的发展。土地如果“带病流转”,将留下很多纠纷隐患,且调处难度很大。

2.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对策和方法

2.1鼓励多种形式流转,支持不同主体参与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允许社会资本和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接、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种田能手作用。培育、扶持农村种田能手,支持他们以各种形式与农户联合或接收流转土地,从事规模生产。

2.2探索有效的流转方法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优势,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向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发挥品牌效应,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權益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形式的流转办法。

2.3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宣讲、村组干部带动的方式,落实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签订和证书发放工作;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台帐、合同和证书内容不一致问题,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做好基础性工作。搭建土地快速流转平台。要建立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行“三级机构,四级服务”的管理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及时妥善处理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2.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土地流转的供给市场 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2.5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保险、大病救治、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的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流转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

2.6强化金融信贷和税收优惠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税务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积极为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争取减免政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

2.7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主要依靠农业保险。政府通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资金,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农业经营风险保险,保证农业经营者能够获得稳定而可靠的收益。以此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大胆进入农业,经营农业,最终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4

1 基本情况

2011年7~8月, 赣榆县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调研小组, 数次对村经济较好的青口镇大盘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状况, 二是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 三是农机装备情况, 四是田间道路状况, 五是劳动力状况。

通过走访青口镇大盘村村干部, 基本上掌握了大盘村农业基本情况。

(1) 人口状况:大盘村现有农户486户, 共1 924人。

(2) 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土地面积72 hm2, 种植小麦66.67 hm2, 水稻72 hm2, 其他作物6.67 hm2。

(3) 农机装备情况:拥有农机总动力408 kW, 小型拖拉机16台, 电动机16台, 配套机具22台套, 各种水泵9台, 喷雾器460台。

(4) 田间沟渠道路状况:田间道路已硬化1 520 m, 计划硬化2 600 m, 铺垫风化石路5 300 m。沟渠配套情况:已建硬渠1 720 m, 计划建硬渠2 450 m。现有电灌站2座, 计划新建2座, 闸涵全部改建和新建60个。

(5) 劳动力状况:出国劳务10人, 常年外出150人, 本地务工300人。

2 调研过程及民意

从调研的结果看, 青口镇大盘村具备了实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将村民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条件。于是, 经大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党员会议商议, 由大盘村委会将《征求意见书》发放给每一个农户, 然后根据农户的意愿, 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共发放《征求意见书》464张, 同意委托土地使用权的439户, 占总数的94.6%;不同意的22户, 占4.7%;弃权的3户, 占0.7%。同意的1 841人, 占总人数的95.7%;不同意的65人, 占3.4%;弃权的18人, 占0.9%。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村农户的土地, 流转给村合作社统一种管收即“全托”是可行的, 农民是支持的。2011年10月29日上午, 赣榆县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 全村486户农户, 有484户接受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 仅2户10人土地未接受托管, 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66.67 hm2以上, 是全市首个以村级整体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3 农民的利益保障

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后, 委托费用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稻谷275 kg, 小麦150 kg。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现金1 000元。农户可根据自身意愿,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结算。另外, 农户土地使用权委托后, 继续享受稻麦两熟田政策性补助 (水稻20元/亩, 综合补贴69元/亩, 小麦种子10元/亩, 水稻种子10元/亩, 总计109元/亩) 。

4 合作社的内部构成

从青口镇大盘村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以及广大农户的意愿综合考虑, 青口镇大盘村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接受村民委托土地使用权, 采取紧密型股份合作, 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工作责任制和议事规则以及财务管理、服务协作、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逐步建立起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比较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见图1:

5 合作社的种植优势

(1) 增加种植面积。农户种植水稻, 一般采用抛秧, 秧板田与大田比例为1:30;合作社种植水稻, 采用机插秧, 秧板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 可节省土地, 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另外, 合作社统一种植后, 田块扩大, 田间田埂减少, 也可增加种植面积。

(2) 省种。农户种植小麦一般采用撒播, 用种量大;合作社种植采用小麦机播, 可省种60%以上。

(3) 提高肥效。农户种植作物水平参差不齐, 肥效差;合作社种植, 由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指导, 科学施肥, 肥效高。

(4) 省药, 减轻环境污染。农户防治病虫害随意性大, 比较盲目, 用药量大, 防治效果差, 防治效果在60%以下;合作社用药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针对性强, 防治统一, 用药量少, 效果好, 可降低成本40%以上, 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农户、合作社种植效益对比见表1。以大盘村66.67 hm2耕地计算, 合作社年经济收入为49.8万元, 若合作社人员为10名, 人均工资为4万元/年, 则合作社年纯利润为9.8万元。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阳湖土地规模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根据市、县《关于做好全市规模经营情况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镇认真组织对全镇目前土地规模经营性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单地汇报如下:

一、当前土地规模经营的概况

我镇地处县城东部,与盐城、泰州、淮安三市交界,先后由原射阳、天平、水泗三个乡镇合并,现有版图面积194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含3个居委会),全镇农业人口8.21人口万人,劳动力4.9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05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95万人。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9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2元。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8.53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5.89万亩,其中经营30亩以上的有60个,50亩以上的55个,100亩以上的有40个,200亩以上的有37个,500亩以上的38个。集中经营的土地常年用工577人,人均年工资8500元,季节性用工134198个,发放工资总额174.6万元。土地集中的主要途径是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逐步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便于耕种。

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采取的措施

1、推进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劳动力的变化和转移,土地流转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受侵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完善措施。我们镇于今年七月在戴庄村成立了“戴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从效益的角度看,可以确保土地有充分的使用,对原有多户所有,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向社会招标,让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有对路项目者应标经营,可以推动规模种植,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逐步向市场化转化,最终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让原承包户,也就是股东,从收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从土地经营和管理权的角度看,目前通过股份合作形式,使每个村民变股民,股份合作制集中股民的意愿进行运作,这样农民都能真正当家作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做生态旅游文章。

近年来,我镇政府租赁了冲林村1200亩土地,充分利用“中国荷藕之乡”的无形资产,在该区域建设了荷藕生态旅游观光,该区域周围无任何污染,空气新鲜、水质清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为招商大造平台。

3、加快扩大劳务,是缓解土地资源矛盾,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我镇水面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民隐性失业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证明,凡是劳务输出人数较多的村,老百姓都忙着外出挣钱,相互“攀富”,村里闲杂人员少,资源纠纷少,家庭和睦,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基层干部克服了劳务输出是个人行为与集体无关的片面认识,克服畏难情绪,从农村发展和稳定大局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劳务输出工作的主动性,帮助农民消除思想顾虑,努力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制定了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尽快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各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劳务输出,并指派一名主要干部具体抓,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务输出一盘散沙的现状。同时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本地传统特色,由镇劳动部门选择一些工种作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根据采集的岗位信息,组织输出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全镇目前在外务工人员为2.95万人,占总劳力的59%绝大多数人员都将承包田转包给亲戚、朋友代种,还有的通过流转的形式,交给了村集体统一发包,全镇规模经营流转面积为56348亩,占总面积的65.8%。

三、存在问题

前几年,农民由于税费上交负担重,农副产品的价格低,种田几乎年年亏本,有一部分农户不要承包田,有的自己转包,有的直接丢下承包外出务工,因此,由村集体进行对外招标发包。近年来国家减轻了农民负担,免交农业税,同时还对种粮田户给予补助,目前农民都要田,造成与村集体争资源,由于通过招标已签订承包合同,目前无法终止,造成上访率上升。

四、建议

1、继续鼓励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2、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通过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将发包所得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收益。

3、继续推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让所有农民参与入股,共同管理。

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篇6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他们原来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使得农业从业者的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得到利用,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深层次看,在保护农民承包权益、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贯彻好中央精神,有关部门在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基层调研、总结地方经验,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可以说,《意见》体现了中央的意图,凝聚了群众的智慧,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问:《意见》的主要政策取向是什么?

答:这些年来,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的政策法律,对土地怎样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现在出台的这个《意见》,是适应新形势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的,延续了中央一贯的政策基调,遵循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并吸收了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

《意见》的着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保护好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坚持一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是客观趋势,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

问:如何准确理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答: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原来家家户户都种地的农民出现了分化,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大多数地区,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首先要维护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意见》强调,一方面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另一方面,要行使好农村集体在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上的管理监督权,发挥好集体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服务的组织功能作用。其次,要保障好土地承包权。《意见》指出,要抓紧抓实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要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同时,要放活经营权。《意见》强调,要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为流转双方提供服务,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总之,三权分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创新。

问:为什么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意见》对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加强对承包地的保护,是促进土地流转起来,形成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过去,对农户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存在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一是针对现实矛盾,解决好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二是按照《物权法》要求,完善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确认农户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利。这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也是调处承包纠纷、开展抵押担保、落实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

健全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户承包地权益的保护,当前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指导各地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分级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二是原则上要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三是强化县乡两级责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工作保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贴。

问: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如何,为引导有序流转《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加快之势。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流转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比重逐步上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转包仍是最主要的流转形式,但出租、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比重上升较快。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片面追求流转规模、比例,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7

一、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现状

(一) 土地流转现状。

到现在, 全市共有土地流转面积35.9万亩, 占到承包到户面积的5.7%。其中, 2009年新发展流转面积5万亩。流转出土地农户数3.4019万户, 占到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5.2%。其中, 2009年新流转出土地农户数1.5154万户。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转包面积占到流转总面积的60%以上, 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为辅。流转去向以转入农户为主, 占到流转总面积的86.3%以上, 转入合作社、企业等其他主体为辅。

(二) 规模经营现状。

到现在, 全市共有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16.237万亩。按经营主体分类: (1) 由专业大户经营面积14.619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90.0%; (2) 由合作社经营面积1.138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7.0%; (3) 由企业经营面积0.43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2.6%; (4) 由城镇居民经营面积0.05万亩, 仅占规模经营面积的0.3%。按规模经营面积分类: (1) 100亩至300亩的有13.981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86.1%; (2) 300亩至500亩的有0.64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3.9%; (3) 500亩至1000亩的有0.676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4.2%; (4) 1000亩以上的有0.96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5.9%。100亩以上规模经营者共有1235个, 其中 (1) 专业大户有1185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96%; (2) 合作社有46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3.7%; (3) 企业有2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0.15%; (4) 城镇居民有2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0.15%。

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特点

(一) 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快。

伴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开始, 土地流转就已经发生。由于政策的制约、观念的局限, 流转规模并不大。实行二轮延包之后, 特别是近几年土地流转的进程明显加快。查阅忻州市报表:2002年的流转面积是23.01万亩, 2003年是16.00万亩, 2004年是11.39万亩, 2005年是12.89万亩, 2006年是13.64万亩, 2007年是14.32万亩, 2008年是21.14万亩, 2009年是26.03万亩, 现在统计结果为35.90万亩。有统计数据以来, 以2004年最低, 以后逐年增加。现在的流转面积是2004年3.15倍,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1.1%。

(二) 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

当前土地流转由原来单一的承包地扩展到了承包地、果园、“四荒地”等, 土地的使用权由原来在同村农户间流转扩展到外村、外乡、外县、外省, 转入土地的经营者由原来单一的农民扩展到农民、合作社、企业、城镇居民、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和个人。

(三) 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样。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

(四) 农户之间短期私下流转的多, 通过组织有规模流转的少。

以2010年一季度报表为例: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为6.66万亩, 仅占流转总面积30.93万亩的21.5%。如果时间往前推, 时间越早, 签订流转合同的比例越小。大多数还是村民之间私下流转、口头协议、一年或几年结算一次。

(五) 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明显。

全市14个县市区土地流转面积占“四到户”面积的比例平均数为5.7%, 最高的静乐县、神池县分别达到18.0%、16.1%, 而较少的忻府区、宁武县分别只有0.65%、0.37%。

(六) 规模经营以农民专业大户为主。

农民专业大户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90.0%,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96%。合作社、企业、城镇居民等其他团体和个人所占比例很小。

(七) 规模经营的区域差异很大。

全市有5个县还没有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其他9个县的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面积的比例悬殊, 较高的神池县、偏关县、五寨县、定襄县分别达到91%、68%、58%、50%。神池县、偏关县、五寨县相对人均耕地较多, 分别为7.2亩、5.2亩、6.1亩, 户均耕地分别为26.1亩、19.0亩、21.1亩,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易形成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 这三个县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占到全市大户的93.5%。定襄县是全市农村经济最发达、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县, 该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劳动力转移速度在全市名列第一, 具备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自然而然,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走在全市前列。

(八)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相对其他地区还很落后。

由于忻州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自然条件差, 人均收入水平比全国、全省低很多, 所以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很落后。

三、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障碍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比较缓慢, 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 农户地权意识比较强。

目前大部分农户对承包地仍有强烈信赖和眷恋, 拥有和经营承包地就等于拥有了一切。由于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方式等原因, 承包地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他们很少考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二) 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户。

目前, 商业资本对农业有所渗透, 但并不大, 农业龙头企业不发达, 农村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能人不多, 社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要还比较有限。因此, 尽管现在农村有许多农户想出租、转包自己撂荒的、不想耕种的承包地经营权, 但因需求缺乏而流转不出去, 尤其在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如岢岚县就有许多想转出的土地不能流转出去, 宁武县交通不便、土壤差的土地即使无偿出让, 也很少有人问津。

(三) 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渠道少。

一方面, 有哪些农户需要出租、转包承包地经营权, 并以怎样的条件出租、转包哪些地块, 等等, 受让方不得而知;另一方面, 承包地的受让方是谁, 他们以怎样的条件、方式希望获得怎样的承包地地块, 等等, 农户无从知晓。这样, 就限制了承包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

(四) 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力组织者。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一般由需方向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提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求, 再由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干部 (村委) 集合相关地块农户商议, 由农户代表或村委与需方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条件谈判, 签订出租或转包合同, 然后组织村民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实是大部分农村因缺乏得力的村干部或经济能人, 有农村土地流转需求而无农村土地流转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流转。

四、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机制

要解决好“有地不种, 想种没地”的问题, 关键是建立起促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机制, 使农户、农民集体组织、农村经济能人、农业龙头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来, 更好地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发展规模经营。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第一, 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发包方的责任。第二, 强化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接受农村土地流转报告、指导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保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归档, 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争议或者纠纷等职责。第三、依照今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在县、市、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驾护航。

(二) 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由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与农村土地发包方共同组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户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指导, 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流转土地经营情况、公证及合法维权服务等, 为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提供便利, 减少农户土地流转顾虑和流转手续, 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忻州市可以依托各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服务) 中心”, 应用土地流转服务软件, 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

(三) 建立和实施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

关于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 篇8

1 李埝乡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情况

李埝乡位于东海县西北部, 两省三县交界处, 下辖11个行政村, 辖区面积72.1km2。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为2892hm2, 其中耕地面积为2440hm2, 农业人口35900人, 劳动力14240人, 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之一。

近年来, 李埝乡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农村土地从分散向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做出积极引导。从2008年冬季开始, 通过土地流转, 土地复垦等措施, 率先在李埝乡山西头村开始试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hm2 (生态园) , 并获成功, 继后又在李埝乡五联村, 连汪村, 高山村等全面推广, 截止到2013年年底, 李埝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66hm2占到李埝乡耕地面积的76.5%, 其中:花生规模经营面积至800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的43%, 玉米规模经营面积933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的50%。土地规模经营后, 整体运作良好, 得到村、组、农户、专业户的普遍认可。但从当前情况看, 李埝乡在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商仍存在一定问题, 比如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定, 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等都亟待解决。

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2.1 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李埝乡地处东海西部, 土壤贫瘠, 很多村民仍然受小农思想的束缚, 即使自己外出打工也不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人, 导致规模经营难以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点, 可以通过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和效益的宣传来调节,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土地除了是农民生存就业的手段之一, 也是一种潜在的庞大的资产, 而要实现这一资产的现实化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关人员可以向村民宣传通过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而致富的一些典型事例, 为村民耐心讲解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使群众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自愿和放心流转。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 通过干部的“领头”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2.2 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针对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应该加快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制度, 在流转过程中必须经村委会备案, 对规范的流转合同加以签订。还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通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方式对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应积极发布各种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并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工作, 村级单位则可以通过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 合理接收和利用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 促进土地流转在向市场化转化的过程中更加合理。必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在进行过程中严格遵循土地流转程序和手续。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经济奖励及政策等刺激土地流转工作, 对能够带动土地规模经营且给农户增加切实收益的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等, 促进良好土地流转氛围的营造。

2.3 对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

除了要加快土地流转外, 还必须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关注度, 促进其快速发展。在立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加快土地流转工作中, 应实现土地合理配置和增值, 明确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农民增收, 而推进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关键则在于选准高效农业项目和选准承租人。这就要求在适度规模经营中必须精选对象, 择优发包。即可以发动愿意当种田专业户的农民报名, 由乡村联合审核, 选择综合条件比较合适的农户。否则没有好的开发和经营者以及好的农业项目, 根本无法带动农民受益。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引导, 法人投资, 企业经营, 产业化开发”是主导方向, 必须在立足这一方向的基础上扩大在农业招商上的力度, 且应在积极寻求招商渠道的同时关注招商质量。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为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放心的条件。

在解决农业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种举措中,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其适度规模经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 乡镇各地应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认识;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对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 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欧阳晨雨.土地合法流转之变[J].中国社会导刊, 2012, 11 (22) :51-52.

[2]许恒周, 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3 (03) :78-79.

[3]牛星, 吴冠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2 (02) :119-120.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9

近些年来, 与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相适应,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到去年底, 全国农民承包地流转达到了3.4亿亩, 占到总承包地面积的26%;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超过287万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调动了务农投入的积极性,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一些地方也存在强行推动、违背农民意愿和“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对此, 应予以高度重视, 避免走弯路。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积极稳妥的总基调, 严守底线, 防止走偏。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十分明确, 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既要看到方向的必然性、明确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典型示范引导;又要看到推进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与人地关系相匹配, 不搞大跃进、不搞行政瞎指挥。

二是土地流转要依法有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 土地是否流转、流转价格和流转方式如何确定均应由承包农户来决定, 任何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严禁以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使承包农户能够放心地流转土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三是引导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经营规模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引导和鼓励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 研究确定本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 对于符合适宜标准的予以扶持。土地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过大不符合国情, 也会降低土地产出率。

四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培育发展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在承包农户基础上孕育产生的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 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专业务农, 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 又具备集约化、专业化从事商品农产品生产的优势, 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要加强示范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具备条件的地方, 积极稳妥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 但要防止人为归大堆。对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 要建立严格的准入监管和风险保障金制度。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10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 数量不断增加。目前, 朝天区种植养殖大户174家, 其中畜禽养殖户132家, 蚕桑专业户20家, 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2家, 蔬菜专业户10家, 粮食种植大户4家, 林果业专业大户6家;股份制农场1家;股份制专合组织73家, 其中林果业专业合作社13家, 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 种植专业合作社26家, 服务业专业合作社19家;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5家。

2) 规模逐渐扩大。到2013年底, 全区流转土地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积达8 400 hm2, 其中非耕地面积5 266.67 hm2, 耕地面积3 133.33 hm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12家, 如汪家乡蒋家村二组村民陈功华, 2012年种植魔芋0.33 hm2,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01 hm2, 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2.34 hm2;李家乡陶园农场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方式, 建成了以“土地为资本、农民为股民, 下要卯底、上不封顶, 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陶园股份制示范农场;剑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汪家乡易兴村合作, 建立了蓝莓基地超过10 hm2;宣河乡明兰养猪场不断扩大规模, 每年出栏仔猪4 000余头, 出栏肥猪6 000余头;盛祥牧业有限公司乔军肉牛养殖场经过两年发展, 每年可出栏肉牛100余头。

3) 效益稳步提高。根据统计, 2013年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8 383万元, 其中平均每户实现纯收入5万元以上。如汪家乡蒋家村二组陈功华2013年实现魔芋销售收入达30万元, 可得纯收入15万元, 养殖家庭农场效益增加更为明显;中子镇天野兔场年总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宣河乡明兰养猪场年总收入可达400多万元, 纯收入在60万元左右, 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家年实现经营收入150余万元。

4) 带动能力增强。根据调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项目准确, 与产业发展紧密连接, 与市场有效对接,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带动了产业发展。如2012年曾家镇石英村一组鄢金方种植魔芋0.2 hm2, 收入3万余元, 带动了该村魔芋基地建设;平溪乡严大姐蔬菜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的发展, 合作社成员由刚成立的3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300多户, 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平溪现代农业 (土鸡) 示范园带动了中子、宣河的生猪、土鸡和肉兔养殖场的发展。

5) 投入主体多元。一是家庭自主投入。这种投入一般经营规模小, 商品生产能力不强, 与市场连接松散, 经济效益低, 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工商企业投入。由企业带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租赁土地投入生产, 生产规模较大, 与市场连接紧密, 经济效益高。如:广元市金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平溪乡通过租赁土地13.33 hm2建立蔬菜深加工基地, 年加工蔬菜产品16 354 t, 产值2 180万元, 实现收入656万元。三是农民股份合作。充分利用种养大户、营销专业户等联系范围宽, 信息来源广, 销售渠道多的特点, 组织农户通过土地、财物、资金等入股方式, 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如:羊木镇元溪村村民杨中成发起成立的“广元市朝天区忠诚粮油专业合作社”, 现有社员102户, 入股土地12 hm2, 入股资金100万元, 以种植高精粮油产品为主,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 已初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员积极性较高。

2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 农民顾虑较多。农户怕丧失土地经营权, 怕流出的土地租金难收, 怕退回耕地时复耕难。种田不交农业税, 把土地作为获得补贴的筹码, 不愿意流转。

2)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信息不畅。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农户在流转土地时与转包方约定口头协议, 或签订的书面合同内容不完备, 权责利不明确, 甚至有的条款不合法, 不报耕地流转管理部门备案, 造成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

3) 产业连接不紧密。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户把土地托管给他人, 自然形成的种植大户, 耕地分散, 规模不大, 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 不进行科学规划, 随意种植, 现代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 没有与产业发展规划连接,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达不到提高效益、降低比较成本的目标。

4) 农村产权不明晰。一是二轮土地延包没有达到四川省政府规定的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位”的标准, 朝天区还有25个村2 130户没有给承包农户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二是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小水利等还没有进行权属颁证。三是产权共有人不明确, 二轮土地延包登记共有人员, 因户主子女结婚、分家, 外嫁的女子由于不在此居住, 就可能失去共有权,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城郊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5) 缺乏扶持政策。有的干部担心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里, 工作难度大, 没有经验, 怕出问题, 引起社会不稳定。中央虽提出要大力探索, 但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 省、市、区也没有明确的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经营规模依然很小。

3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1) 加快确权进程, 明晰农村产权。中央提出5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四川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朝天区也在开展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但是, 要完成此项工作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由于朝天区财力有限, 此项工作开展近一年, 仅完成一个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小型水利、农村公路的确权试点工作。为了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建议四川省出台对贫困地区倾斜的补贴政策,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更多的产权收益,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

2)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的运行机制体系。建立健全区、乡 (镇) 、村三级服务机构, 明确职能、职责, 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供需信息发布系统, 发挥信息收集、传递和公开发布等基本功能。积极发展土地流转经纪人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在确保流转过程公平、合理, 农民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 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城镇周边村组农民在社保、住房、就业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 将宅基地流转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办法, 使农村土地真正成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资本平台, 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承载空间,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保障条件。

3) 科学规划,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组织引导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 要紧密结合当地单位耕地面积小, 土地分散, 插花地多, 机械化作业难, 集中规模经营困难的情况。一是要与朝天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二是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三是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 四是要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集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有机结合。如果通过规划, 到2016年末全区能够实现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达1 000家, 到2020年达到2 000家, 每家的总收入达50~100万元, 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将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土地集聚生活力 规模经营有新机 篇11

一、基本状况

截至2013年3月底,西平县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326个,涉及种植、养殖、水产、服务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13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1.1%。合作社成员9800多人,出资总额7000多万元,辐射带动农户3.2万多户;被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社3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2家。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拥有注册商标7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多项,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纽带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二、多种成效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新型农合组织的发展,整合了农村分散的劳动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传递市场信息、提供购销服务,促进了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如西平县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4000多亩,统一繁殖小麦品种和种植优质小麦,入社农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型农合组织及时把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成员,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成为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的重要载体。如西平县盆尧乡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运用新技术建造拱棚蔬菜500多亩,钢架大跨度拱棚80座,反季节日光温室34座,在建22座,种植新品种黄瓜、番茄、辣椒、豆角等无公害蔬菜,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成员人均增收2600多元。

提高土地综合效能。新型农合组织通过流转方式,使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集中,打破了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差的局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如西平县盆尧乡叶李村,人均耕地仅0.89亩,通过将1200亩耕地集中起来交给本村种田能手连片耕作,产量产能都得到提高,平均亩增产190斤,增收200元。

提升市场竞争力。新型农合组织是土地流转、集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通过实行统一规划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服务,提高了耕作水平,节省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西平县沃野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从事红薯种植及粉条的加工、销售,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服务合同,红薯种植面积1600多亩,农户每亩红薯综合收益达到1500元。并辐射带动4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500多个农户种植红薯,年加工粉条30多万斤,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2000多元。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合组织的兴起,使农民逐步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西平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1.1万人,2011年21.2万人,2012年达21.5万人;外出劳务的收入也逐年增加,2010年全县外出劳务收入14.4亿元,2011年15.4亿元,2012年达19.1亿元。

三、存在问题

缺乏政策扶持。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没有详细的资金扶持标准,多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容易出现资金运转困难等现象。加上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规范运作程度低,农业部门没有专项经费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使得农合组织面对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应对能力不足。

融资难影响发展。农业信贷支持门坎较高、融资难、农业保险投保难,是当前制约新型农合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承包租金全部是提前支付,购买生产资料、劳动用工、更新农业机械投入较大,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规模经营需要较大的流动资金支撑;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抵押,农村信贷手续复杂,额度低,贷款困难,影响对土地的投入和扩大规模。

经营风险缺少保障力量。一是金融保险政策不完善,农业保险公司赔偿比例低,风险全部压到新型经营主体身上,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保障激励机制缺位,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建设完善,农户有后顾之忧,害怕流转、不敢流转,阻碍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的步伐。

四、几点建议

一要广泛宣传新型农合组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要加强典型引导,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进行示范试点,培养典型,推介成功经验,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三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处理新型农合组织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帮助解决。

同时,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新型农合组织管理机构,保障相应的工作经费,推进其健康发展;并结合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资金上扶持,项目上倾斜,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合组织,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奖励和补助。金融保险部门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新型农合组织搞好服务,解除失地农户的后顾之忧。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篇12

1.1 成立组织, 保障有效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政策倾斜”的“三个方式”转变的总原则,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农业局牵头, 会同农口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 谋划、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2 落实包保、明确推进目标

先后制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三个方式转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三个方式”转变宣传指导提纲等, 统一编印了《梨树县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变操作指南》并下发至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手中, 确保了各级干部推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 县里制定3a发展规划,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农业中心工作纳入乡镇考核中。

1.3 整合项目, 出台扶持政策

“三个方式”转变的实施与国家示范县项目、国家高产示范片项目、配方施肥项目、与高产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同时, 县政府针对“三个方式”转变制定了优先农机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协调优惠生产资料等政策, 同时落实相应的生产资料物资奖励措施。

1.4 有效组织, 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与农机、金融等涉农部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 获得强大技术支撑。同时, 各合作社、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 通过“梨树农网”、“梨树农技推广网”平台交流、通过手机集团通话、梨树电视台专栏节目, 广泛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让“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得到农民的广泛认识。

1.5 规范模式, 保障健康发展

合作社在具体工作中全部采取“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四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用免耕宽窄行种植方式、统一机械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一分散”是秋后按户分散收获。

2 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与启示

2.1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必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 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合作组织专门种植与管理, 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种的问题。同时, 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开展二、三产业, 开拓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2 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土地不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 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 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土地效益, 进一步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2.3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作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以后, 一些在一家一户条件下无法实施的农业项目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实施, 特别是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 农户不再关心自己地该怎么种怎么管, 边界在哪里, 这样, 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统一布局, 如田间设施, 灌溉设施等。

2.4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 由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发展的眼光看,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 根据土壤特点、当地栽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 以效益为核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土地规模经营建议

3.1 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

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方位培训, 广泛开展经营管理、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 扶持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经管部门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同时,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 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先扶持合作社承担各类支农建设项目

扶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担各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项目的重要组织载体。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 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要增加补助内容, 如除草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各关键环节补助,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资金, 协调和引导金融和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切实解决合作组织因规模小、无抵押或固定资产抵押少等造成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

3.3 建立咨询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加大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咨询服务平台网络, 以县城为平台中心, 以各乡镇为平台结点, 以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终端, 形成覆盖全县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网络, 全方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生、产后等相关各类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信息传递的难题,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加快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 为更好地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梨树县根据多年来农业生产实际, 从2010年开始, 以改善农村生产关系为突破口, 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 全面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集成应用力度, 在土地规模经营上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 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方式”转变工作思路。

上一篇:房屋工程造价下一篇:图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