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精选10篇)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1
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是法律赋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黑河市爱辉区自2010年1月成立爱辉区农村土地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以来, 对纠纷仲裁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几年来秉公处理案件上百起, 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矛盾和纠纷
我们在受理和裁决中, 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1 坚持调解为主, 仲裁为辅的原则
始终把“调解”贯穿于纠纷解决的全过程, 调处工作的重点放在乡 (镇) , 通过说服劝解双方当事人, 尽量争取调解解决, 避免矛盾激化, 全区调解案件在乡 (镇) 比例较大。
1.2 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
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往往直接涉及到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益之争, 涉及到切身利益, 因此, 要坚持公正、公开的平等原则, 确保仲裁结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1.3 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 遵循法律的原则
在认真审理案件, 查清事实的前提下, 尽量使裁决结果合理、合法。
2 把握关键环节, 依法进行调解与仲裁
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必须把握住工作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合理确定土地纠纷的适用解决方式。为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工作, 我们深入到全区各乡 (镇) 、村屯, 对农村承包合同纠纷进行认真梳理, 对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误解、未严格执行二轮土地承包政策, 未按照规定留出预留地, 用预留地长期化债、土地流转不规范, 家庭成员分立户和婚出婚入等十几个方面问题进行调查解决。二是对这些问题产生的纠纷, 按照“先审查、后立案”、“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 根据纠纷的性质和类别采取相应的方法依法解决。2012年2月, 二站乡根里河村门鲁河屯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2005年, 也就是二轮土地承包以后, 该村村委会经村民同意代村民将农户的承包土地发包给他人, 并签订承包合同, 承包面积690亩。因该村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利, 多数土地距该村较远。当时国家没有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种地效益较差, 费用较高, 农民积极不高, 而该村当时矿产资源、山产品极为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 该村代替村民同承包户签订了23年的承包合同, 规定每公顷承包费260元。随着2004年国家取消农业税, 实行“一免两补”的优惠政策, 再加上粮食价格上扬, 矿产资源禁采, 山产品效益又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 该村村民要求解除合同, 将土地收回返还原农户耕种, 并且要求赴省进京越级上访。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多次走访后调查了解, 分别找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晓知以理, 动之以情, 走司法仲裁程序, 最终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3 强化制度建设, 约束仲裁工作作为
经过探索和实践, 虽然我区调解仲裁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客观存在的问题:
3.1 仲裁案件执行难 当前, 从大的角度看, 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对于像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文书, 执行起来就更难, 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对仲裁结果不满意, 而法院又不受理, 那么仲裁案件的执行就有很大的难度。
3.2 仲裁经费缺乏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但目前的工作经费较少, 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对调查取证, 现场勘查等必要的工具都缺乏, 特别是现在的土地承包纠纷往往案情复杂, 解决起来非常棘手,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3 仲裁工作人员水平较低, 没经过专业培训, 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遇到复杂的案件时, 更是难以把握, 急需学习相关业务, 掌握仲裁的相关法律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 全区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围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着眼全区农经仲裁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工作能力水平, 加强学习, 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提高各级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 确保土地承包政策全面落实到户, 稳定承包关系。一是进一步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二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和提升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的具体做法、原则、关键环节和制度建设等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探索与思考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实现调解仲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示范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完善制度、统一规范、提升能力、强化保障的原则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第三条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应当执行本规范。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依法设立,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仲裁委员会设立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涉农县(市、区)应普遍设立仲裁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涉农市辖区不设立仲裁委员会的,其所在市应当设立仲裁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第六条 仲裁委员会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 裁工作及仲裁员培训实际需要,编制财务预算,报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仲裁工作经费专款专用。
仲裁委员会可接受各级政府、司法部门、人民团体等人财物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章 仲裁委员会设立
第七条 市、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仲裁委员会设立方案,协调相关部门,依法确定仲裁委员会人员构成,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市、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草拟仲裁委员会章程,拟定聘任仲裁员名册,拟定仲裁委员会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筹备召开仲裁委员会成立大会。
第九条 市、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提议,当地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召开仲裁委员会成立大会。仲裁委员会成立大会由全体成员参加,审议通过仲裁委员会章程、议事规则和规章制度;选举仲裁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审议通过仲裁员名册;审议通过仲裁委员会工作计划;任命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仲裁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符合规定情形时,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主持召开临时会议。
第十条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不少于9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的名称,由其所在“市、县(市、区)地名+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构成。
仲裁委员会应设在当地人民政府所在地。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应根据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需要和辖区乡镇数聘任仲裁员,仲裁员人数一般不少于20人。
仲裁委员会对聘任的仲裁员颁发聘书。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人员一般不少于3人。村(居)民委员会应明确专人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
第三章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立
第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由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仲裁办)承担。仲裁办设在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仲裁委员会可以办理法人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仲裁办应设立固定办公地点、仲裁场所。仲裁办负责仲裁咨询、宣传有关法律政策,接收申请人提出的仲裁申请,协助仲裁员开庭审理、调查取证工作,负责仲裁文书送达和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仲裁工作经费等。仲裁办应当设立固定专门电话号码,并在仲裁办公告栏中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仲裁办工作人员应定岗定责,不少于5人。根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数、聘任仲裁员数、辖区范围和纠纷受理数量,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其中,案件接收人员2-3名,书记员1名,档案管理员1名,文书送达人员1名。
第十六条 经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批准后,仲裁办制作仲裁员名册,并在案件受理场所进行公示。根据仲裁委员会 全体会议批准的仲裁员变动情况,仲裁办及时调整仲裁员名册和公示名单。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编制仲裁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仲裁办按照培训计划,组织仲裁员参加仲裁培训,督促仲裁员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仲裁员培训合格证书。对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仲裁员,仲裁委员会不指定其单独审理和裁决案件,不指定其担任首席仲裁员。
第十八条 仲裁办受仲裁委员会委托对仲裁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范围包括仲裁员执行仲裁程序情况、办案质量等。对考核不合格的仲裁员,仲裁委员会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仲裁办跟踪整改情况。对连续二次考核不合格的仲裁员,仲裁办提出解聘建议。
对严重违法违纪的仲裁员,仲裁办应及时提出解聘或除名建议。仲裁办将解聘或除名仲裁员名单,报仲裁委员会主任审查,经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予以解聘或除名。
第四章 调解仲裁工作流程
第一节
申请与受理
第十九条 仲裁办工作人员和仲裁员应当规范运用仲裁文书。对仲裁文书实行严格登记管理。
第二十条 仲裁办工作人员在接收仲裁申请时,根据申请的内容,向申请人宣传、讲解相关的法律政策;查验“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和证据等,对其进行登记和制作证据清单、证人情况表并向申请人出具回执。对书面申请确有困 难的,由申请人口述,工作人员帮助填写“口头仲裁申请书”。“口头仲裁申请书”经申请人核实后签字、盖章或者按指印,工作人员登记并出具回执。
仲裁办接收邮寄、他人代交的“仲裁申请书”,工作人员应及时对仲裁申请书及相关资料、代交人身份信息等进行登记,并向代交人出具回执。
第二十一条 仲裁办指定专人对仲裁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仲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当事人补充齐全。
经过审核,符合受理条件的,材料审核人员在2个工作日内制作仲裁立案审批表,报仲裁委员会主任(或授权委托人)审批。批准立案的,仲裁办指定专人在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选定仲裁员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将受理通知书、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选定仲裁员通知书送达被申请人。需要通知第三人参加仲裁的,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第三人并送达相关材料,告知其权利义务。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或未批准立案的,仲裁办指定专人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仲裁办指定专人通知被申请人自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仲裁办提交答辩书。仲裁办自收到答辩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
被申请人不答辩的,仲裁程序正常进行。被申请人书面 答辩有困难的,由被申请人口述,仲裁办工作人员帮助填写“仲裁答辩书”,经被申请人核实后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被申请人提交证据材料的,工作人员填写“证据材料清单”;被申请人提供证人的,工作人员填写“证人情况”表。
仲裁办接收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书、答辩书、有关证据材料及其他书面文件,一式三份。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仲裁办审核当事人提交的“授权委托书”,查验委托事项和权限。受委托人为律师的,查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指派证明;受委托人为法律工作者的,查验法律工作证。
当事人更换代理人,变更或解除代理权时,应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仲裁办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仲裁庭组成情况通知当选仲裁员和当事人、第三人。
第二节
庭前准备
第二十五条 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由一名仲裁员仲裁。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委托授权人)指定。
第二十六条 仲裁办应及时将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书、答辩书、证据和“证据材料清单”、“证人情况表”等材料提交给仲裁庭。
第二十七条 首席仲裁员应召集组庭仲裁员认真审阅案件材料,了解案情,掌握争议焦点,研究当事人的请求和理 由,查核证据,整理需要庭审调查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八条 独任仲裁员召集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由当事人签字、盖章或按指印,制成调解书,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调解不成的,开庭审理并做出裁决。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的,独任仲裁员应当立即休庭,向仲裁委员会报告。经仲裁委员会主任(委托授权人)批准,由仲裁办组织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重新选定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重新审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的,仲裁庭向仲裁办提出实地调查取证的申请,经主任批准后,组织开展调查取证:
(一)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
(二)仲裁庭认为需要由有关部门进行司法鉴定的;
(三)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难以认定的;
(四)仲裁庭认为有必要采集的。
第三十条 仲裁办应协助仲裁员实地调查取证。实地调查的笔录,要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在场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被调查人等拒绝在调查笔录上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的,调查人应在调查笔录上备注说明。
仲裁员询问证人时,应填写“证人情况表”,询问证人与本案当事人的关系,告知证人作证的权利和义务。询问证人时应制作笔录,由证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如果证人无自阅能力,询问人当面读笔录,询问证人是否听懂,是否属实,并将证人对笔录属实与否的意见记入笔 录,由证人逐页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
第三十一条 仲裁庭决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并告知仲裁办。仲裁办在开庭前五个工作日内,向双方当事人、第三人及其代理人送达《开庭通知书》。
当事人请求变更开庭时间和地点的,必须在开庭前3个工作日内向仲裁办提出,并说明理由。仲裁办将变更请求交仲裁庭。仲裁庭决定变更的,仲裁办将“变更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第三人和其他参与人;决定不变更的,仲裁办将“不同意变更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书”送达提出变更请求的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 仲裁办工作人员应及时将开庭时间、地点、案由、仲裁庭组成人员在仲裁委员会公告栏进行公告。
仲裁办指定专人接受公民的旁听申请,登记旁听人员的身份信息、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核发旁听证。
第三十三条 开庭前,仲裁庭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提出调解方案,并主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制作调解书,由当事人签名或盖章。首席仲裁员将案件材料整理移交仲裁办归档,仲裁庭解散。调解不成的,开庭审理。
第三十四条 对当事人提出财产、证据保全申请的,仲裁庭进行审查,制作“财产保全移送函”、“证据保全移送函”,与当事人提出的保全申请一并提交保全物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第三十五条 对当事人反映仲裁员违反回避制度的,仲 裁办主任进行核实。属实的,报仲裁委员会主任或仲裁委员会按程序规定办理。不属实的,向当事人说明情况。
第三节
开庭审理
第三十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应当公开开庭审理。仲裁员庭审应统一服装,庭审用语应当准确、规范、文明。
第三十七条 仲裁办应当为仲裁庭开庭提供场所和庭审设施设备,安排工作人员协助仲裁员开庭审理。书记员配合仲裁员完成证据展示、笔录等庭审工作。工作人员负责操作开庭审理的录音、录像设备;有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到庭的,安排其在仲裁庭外指定场所休息候传,由专人引领其出庭。
第三十八条 仲裁办核查当事人身份,安排当事人入场;核查旁听证,安排旁听人员入场。
仲裁员在合议调解庭休息等候。第三十九条 仲裁庭庭审程序如下:
(一)书记员宣读庭审纪律,核实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以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及到庭情况,并报告首席仲裁员。
(二)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向当事人、第三人及委托代理人宣告首席仲裁员、仲裁员身份,当事人和第三人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听明白,是否申请仲裁员回避。
(三)首席仲裁员请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陈述仲裁请 求、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请被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进行答辩。首席仲裁员总结概括争论焦点。
(四)仲裁员向当事人及第三人简要介绍有关证据规定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组织双方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举证、质证。对当事人提供证人、鉴定人的,传证人、鉴定人到庭作证。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仲裁庭在休庭期间交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在继续开庭后由首席仲裁员当庭宣读鉴定书。仲裁庭自行取证的,交双方当事人质证。
(五)在开庭审理期间,仲裁庭发现需要追加第三人的,应宣布休庭。仲裁办通知第三人参加庭审。
(六)根据案件审理情况,当事人需要补充证据的或仲裁庭需要实地调查取证的,首席仲裁员宣布休庭。仲裁员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确定补充证据提交期间。休庭期间,仲裁员和仲裁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七)辩论结束后,首席仲裁员根据陈述、举证、质证、辩论情况,进行小结;组织双方当事人、第三人做最后陈述。
(八)首席仲裁员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同意调解的,仲裁员根据双方的一致意见制作调解书,并由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签收。不同意调解的,由仲裁庭合议后作出裁决,宣布闭庭。
(九)退庭前,书记员请双方当事人、第三人核实庭审笔录,并签字盖章或者按指印。对于庭审笔录有争议的,调取录像视频材料比对确认。
第四十条 仲裁庭在做出裁决前,对当事人提出的先行裁定申请进行审查,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明确的,仲裁庭可以做出维持现状、恢复农业生产以及停止取土、占地等行为的先行裁定书,并告知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第四节
合议与裁决
第四十一条 仲裁庭在庭审调查结束后,首席仲裁员宣布休庭,组织仲裁员在合议场所进行合议。仲裁员分别对案件提出评议意见,裁决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记入合议笔录。合议不能形成多数意见的,按首席仲裁员意见作出裁决。书记员对合议过程全程记录,由仲裁员分别在记录上签名。
仲裁庭合议过程保密,参与合议的仲裁员、书记员不得向外界透露合议情况。合议记录未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任何人不得查阅。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合议后作出裁决。首席仲裁员可以当庭向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宣布裁决结果,也可以闭庭后送达裁决书,宣布裁决结果。
对于案情重大复杂、当事人双方利益冲突较大,涉案人员众多等不宜当庭宣布裁决结果的,应以送达裁决书方式告知当事人及第三人裁决结果。
第四十三条 裁决书由首席仲裁员制作,三名仲裁员在裁决书上签字,报仲裁委员会主任(委托授权人)审核,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仲裁员签字的裁决书归档。书记员按照 当事人人数打印裁决书,核对无误后,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由仲裁办指定人员送达当事人及第三人。
第四十四条 裁决书应当事实清楚,论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全面,格式规范。
仲裁庭对裁决书存在文字、计算等错误,或者遗漏事项需要补正的,应及时予以补正,补正裁决书应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
第四十五条 对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仲裁庭调解不成的,应报告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开庭审理。必要时,仲裁委员会主任可召开临时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审议。决定开庭审理的,仲裁委员会协助仲裁庭完成庭审工作。
第五节
送达与归档
第四十六条 仲裁办根据仲裁案件的受理、调解、仲裁等进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时限要求,及时送达相关文书,通知当事人、第三人及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四十七条 仲裁办工作人员采取直接送达的,保留被送达人签收的送达回证;邮寄送达的,保留邮局的挂号收条;电话通知的,保留通话录音。被送达人拒绝签收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拍照、录像或者法律规定的3人以上在场签字等方式,证明已送达。公告送达的,仲裁办应当保留刊登公告的相关报刊、图片等,在电子公告栏公告的,拍照留证,保留相关审批资料。
第四十八条 仲裁案件结案后10个工作日内,首席仲裁 员对案件仲裁过程中涉及的文书、证据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装订、交仲裁办归档。
第四十九条 仲裁办设立档案室,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档案进行保管。确定专人负责档案验收归档、档案查阅、保管等。制定档案查阅管理办法,明确档案查阅范围和查阅方式。
第五章 仲裁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十条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以满足仲裁工作需要为目标,按照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十一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一庭三室”,包括仲裁庭、合议调解室、案件受理室、档案会商室等固定仲裁场所建设,配套音视频显示和安防监控系统等建筑设备建设。
配套仲裁日常办公设备、仲裁调查取证、流动仲裁庭设备等办案设备。
第五十二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
仲裁场所土建工程。新建或部分新建仲裁庭、合议调解室、案件受理室和档案会商室等仲裁场所,使用面积不低于268平方米。工程建设具体为门窗、墙地面、吊顶等建设及内部装修,暖通空调、供电照明和弱电系统等建筑设备安装,档案密集柜安装。
配备音视频显示系统。包括拾音、录音、扩音等音频信 息采集和录播系统,文档图片视频播放、证据展示台等视频控制系统,电子公告牌、电子横幅、告示屏等显示系统及其集成。
配备安防监控系统。包括监控录像、应急安全报警联动、手机信号屏蔽、信息存储调用等系统及其集成。
配置仲裁设备。包括电子办公设备、录音录像及测绘设备和交通工具(配备具有统一标识的仲裁办案专用车)。
第五十三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场所建设应尽可能独立成区,布局合理紧凑,以仲裁庭为中心,接待区域、庭审区域与办公区域相互隔离。具有独立的出入口,方便群众申请仲裁。
第五十四条 仲裁场所建筑设计、建造应符合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建筑内部装修宜严肃、简洁、庄重,仲裁庭悬挂统一仲裁标志。建筑外观采用统一的形象标识。
第五十五条 编制仲裁委员会办公办案场所及物质装备建设计划,确定专人组织实施建设项目。
第六章 仲裁制度
第五十六条 制定印章管理办法。仲裁委员会印章由仲裁办明确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印章使用需经仲裁办主任批准或授权。明确印章使用范围,印章管理人员应对加盖印章的各类仲裁文书及材料进行审查、留档,设立印章使用登记簿,并定期对登记清单进行整理、归档备查。
第五十七条 制定仲裁设施设备管理办法。仲裁办明确 专人负责仲裁设施设备管理。设备领用应严格执行 “申请-批准-登记-归还”的程序。仲裁设施设备不得挪作它用,未经仲裁办主任批准不得出借,严禁出租盈利。
第五十八条 加强仲裁员队伍管理。仲裁员在聘任期内,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办案的,应及时告知仲裁办;因故无法承办案件的,可提出不再担任仲裁员的申请,经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批准解聘。
仲裁办根据仲裁员的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和实际表现,逐步实行仲裁员分级管理。对仲裁员的仲裁活动予以监督,保证办案过程公正、廉洁、高效。建立仲裁员管理档案,准确记录仲裁员品行表现、办案情况、参加业务培训、考核结果及参加仲裁委员会其他活动的情况。
第五十九条 建立案件监督管理制度。仲裁办主任对仲裁案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对仲裁案件进行期限跟踪,对办理期限即将届满的案件,予以警示催办;对超期限未办结的,应进行专案督办,限期结案。对仲裁案件进行后续跟踪,及时掌握调解裁决后执行情况及问题。
第六十条 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仲裁委员会接受政府委托,利用农贸会、庙会和农村各种集市,组织仲裁员和调解员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乡镇调解委员会在村内设置法律宣传栏,系统解读法律,深入解析典型案例。注重发挥庭审的宣传教育作用,鼓励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庭审旁听。
第六十一条 建立完善仲裁经费管理制度。仲裁办编制仲裁工作经费预算,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并在核定的预算范围内严格执行。各地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办案仲裁员补贴和仲裁工作人员劳务费用补助标准,妥善解决仲裁员补贴和仲裁工作人员的劳务费用。当事人委托进行证据专业鉴定的,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六十二条 建立仲裁档案管理制度。案件结案后仲裁员应及时将案件材料归档,应归必归,不得短缺和遗漏。规范档案整理装订。落实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强化档案保管安全,严格档案借阅、查阅手续。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在档案管理员指定地点查阅、复印调解书、裁决书、证据等非保密档案资料。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办内部人员调阅仲裁档案,须经仲裁办主任批准。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规范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势变更;纠纷解决机制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
在开展本文论述的之前,本文需对我国此类纠纷的解决机制进行适当的剖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条明确其立法目的之一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可知,本质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土地使用权范畴,土地承包的实质是发包人将合法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发包给承包人使其享有对应土地合法使用权的过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但国土资源部2003年公布施行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不作为土地权属案件受理。所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的仲裁并不存在“行政前置”程序。
依照《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设立,日常工作由当地农村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其仲裁员的组成一般符合下须列条件之一:①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满5年;②从事法律工作或者人民调解工作满5年;③在当地威信较高,并熟悉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居民。而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与其他一般商事仲裁,劳动仲裁等有着明显区别的一个规定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并非诉讼的前置程序。其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计算相对独立,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解决方式除调解外,可以诉讼,也可以仲裁。不管从仲裁委员会的设立目的,法律依据,管理部门和人员组成来看,该争议解决方式都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实质是利用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土地政策的熟悉,借助其管理职能化解纠纷建立起来的纠纷解决机制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政策变动频繁,地方政策和区域政策各部相同,规章规定复杂繁琐,由相关土地管理部门作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裁决书或者调解书,也是为了合理和集约化分配司法资源,完善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二、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仲裁案件类型
随着粮食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粮食价格的上涨、农业税的取消,粮食补贴等利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部分城市务工环境的恶化,部分村民回流农村要求承包人返还部分土地或上调流转价格。另一种出现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出现村委权利更迭或是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结构调整,原承包合同其效力被否认,发包方单方要求合同条款进行变更或对标的物重新进行发包。由上述原因引发的特别是发包人要求提高承包费用逐渐成为农村土地纠纷仲裁中的比较常见、并有爆发趋势的一个问题。
就拿笔者近期处理的一个案件来举例。村民陈某与村经济合作社分别于2000年1月1日,和2001年5月18日签订分别为24亩、47.51亩的《土地规模承包经营协议》,约定上述两份协议的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190元,同时约定流转期内土地政策调整的粮食定购任务、各种农业税及乡筹等均由村经济合作社承担。2001年3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省内放开粮食价格,实行随行就市。2003年,国家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开始。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同时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5年起浙江省内全省范围免征农业税。2006年起全国取消农业税。周边的土地承包价格逐年上涨,现行价格平均为每亩900元左右,且国家财政对种粮补助为每亩150元。村经济合作社主张现以继续按照原合同价格条款将损害农户利益,申请要求将流转价格上调。
三、仲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程序问题
1.关于前置程序的问题
首先在本文开篇部分提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有关的前置程序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条“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及第二十三条规定“承包方取得承包经营权后,人民政府应当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对承包法取得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故农村土地承包权属土地使用权范畴,适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行政干预的前置程序。前文提到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属于国土资源部颁布的部门规章,从效力等级来说低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四条难以在实际处理当中直接适用,只能以《立法法》第八十三条中确立的“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为依据,从而适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2.关于仲裁时效问题
虽然2014年1月24日实施的《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做了一定的处理,在其之后发布的理解与适用当中明确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计算应各自独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属性是立法和实践当中都无法否认的事实②,故《仲裁调解法》将仲裁中当事人的请求权视为债权请求权,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为申请仲裁的有效期间。本文举例的案件当中,村经济合作社主张的调整原合同价格条款的请求,明显不属于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或是确认物权等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物权请求权。在本案当中仲裁时效的起算时间难以确认,政策调整之日是否能作为起算节点,当事人客观权利何时受到损害等问题,没有明确可以适用的条文规定,《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仍然规定的过于模糊和笼统,使得纠纷处理往往仍存争议。笔者在仲裁过程中曾提出仲裁时效的问题,但由于理论和实务界均存在一定的爭议,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二)法律适用问题
1.关于理论问题
本案中村经济合作社提出其请求的法律依据是2009年颁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现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本条款也就是常说的情势变更原则,其设立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发生重大情形,影响当事人原本利益分配和风险负担缔约本意之时,以司法强制介入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并对原有合意做重新调整。我国对该原则做狭义解释并规定有严格的适用程序。最高法院在《关于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通知》中要求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如果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确需在个案中适用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核,必要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法官在适用情势变更的过程中都较为保守。相比之下,仲裁委是否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进行仲裁,是否需要走审核程序,没有明确规定。仲裁委由于其性质原因,法院仅对其办案程序做进行监督,对办案结果并没有监督权。故仲裁委一般认为上述《通知》规定的运用方法对其并没有强制约束力,部分地区仲裁委对该原则的运用较大胆和普遍③。
而大多数仲裁委一般选择适用2005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第十六条的规定:“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转价款或者向对方支付费用的约定产生纠纷,当事人协商变更无法达成一致,且继续履行又显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生变化的客观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处理。”该条款出现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确立情势变更原则之前,但总体来说情势变更原则是对公平原则精神的一种继承④。有的观点认为该条款只出是基于民法“公平原则”,如今在适用时不免陷入“特别规定和一般规定”、“新法与旧法”、“具体条文与原则适用”的辩论漩涡中。
2.关于实务审理问题
在本文举例的案例当中,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主要原因是粮食市场化以及农业税收调整两个事由。较为特殊的是本案当中税收政策实际收益方为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每年因原有政策任务需要承担的农业任务和税收负担不断减少。但从理论和法律适用上看,村民陈某也可基于情势变更原则,以税收政策调整为变更事由,从而要求降低流转价格的仲裁或者诉讼请求。村经济合作社在随后审理过程中仅以粮食价格市场化放开、粮食价格相对于合同签订之时的价格有了明显上涨作为情势变更的事由,要求对合同约定的流转价格进行上调。该案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2001年5月18日签订的承包面积为47.51亩土地承包经营协议上。浙江省长期作为农村改革的试点和先锋,早在2001年3月29日就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确立浙江省内粮食价格市场化,省内粮食价格实行随行就市,粮食受市场调控的政策。村民陈某认为村经济合作社主张的情势变更事由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不属于合同成立后的不可预见事由,并提出2011年10月下旬全国粮食价格有过大幅下跌,证明了粮食价格受到市场波动及商业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不属于情势变更事由。由于法律并未对具体变更事由的做明文的限制性解释,使得审理过程较难推进。最终,在村经济合作社无法提出具体详尽的事由情况下,仲裁委只能在裁决书论述部分采用“省级文件从签发到贯彻至村级时间可能滞后于协议签订,政策效应的预见微乎其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价格较《协议》签订之日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非有余供求关系等商业因素所导致的价格波动”等模糊表述。裁决依据的不清晰导致村民陈某在收到裁决书后由将本案诉至法院,虽然本案最后以法院调解方式结案。但明显的看出,现行法律法规对本线管条款的适用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实务操作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流转价款为零或者“倒贴皮”、“倒贴水”,能明显判断出原约定显失公平的情况意外,对于当事人采用其他有对价的约定情形下相关流转费用是否公平,裁判标准缺少标准,使得仲裁员只能基于经验和常识判断上进行裁判。再加上上文提出的仲裁委对“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并不存在程序机制约束。
统一规则的缺失,相关纠纷只能坚持调解为主导,加重了仲裁委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和协商工作。在纠纷难以调解,只能裁决处理之时,对同一事实各地区之间的仲裁结果又不经相同,使得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可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当事人双方未能从仲裁委处得到满意解决,会导致大量此类纠纷又流向已经裁判负担很重的基层法院,导致社会纠纷处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已经出现各方当事人滥用诉权随意要求调整原承包合同的情况,这已经违背了土地承包仲裁解决机制定纷止争的设立初衷。
四、结语
虽然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在处理相关纠纷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出现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往往出现在秋收等耕作节气当中,对纠纷处理的效率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此类纠纷涉及面广,不单涉及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还涉及各地民情和地方区域政策规定。而且此类案件往往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大,容易出现负面群体性事件。这对平日就已经压力巨大的基层法院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一般熟悉各项农业政策,对各地农村实际情况有长期调研。其存在对此类争议化解、维护农户切身利益及社会稳定均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键,程新文,辛正郁,王丹.《《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4年第5期
[2]宋朝晖.《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载《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3]王丽宏,刘长禄.《“情势变更”原则在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案件中的应用》,载《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0期。吉林省在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案件当中对“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较为大胆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4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现状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依法化解土地纠纷,是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农村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为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周口市2011年和2012年将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建设纳入目标考核任务,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成立了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各县、区、市农业局,1/2以上的乡镇成立了土地纠纷调解机构。全市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数156人,农民代表数26人;仲裁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工作人员55人,聘用仲裁员190人。2011年以来,全市已累计调解和仲裁土地经营纠纷计393件,调解371件,调处、仲裁22件。由于建立了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权益,而且更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大局的稳定。
2 存在的问题
2.1 仲裁工作经费缺乏
《农村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明确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目前各县、市、区的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仅个别县得到县财政工作经费几万元以外,其他的分文未有,工作经费十分缺乏,几乎都是靠县农业局的少量补贴维持。
2.2 仲裁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截至2012年底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成立了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但绝大部分仲裁委员会没有配备仲裁庭、合议庭、档案室等工作场所,仲裁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人员设备不足,调解调查取证工具等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调解仲裁工作的开展。
2.3 司法接轨不畅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只有裁决权,没有执行权,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决书必须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错综复杂,目前法院对土地纠纷案件不受理,对生效的仲裁裁决也不积极执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2.4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调解仲裁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各县、市、区聘用仲裁员190人,虽然基本上都是选择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懂一定政策和法律知识的人来担任,但由于缺少经费,调解仲裁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各地调解仲裁员的法律政策知识不全面,调处纠纷能力不强,还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纠纷案件受理解决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仲裁工作的开展。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领导
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调解仲裁机构的建设,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确保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有法定机构受理、有专业人员审理、有固定地点办理,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其次是要抓好县、乡领导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和掌握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再次要广泛深入地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逐步使法律的主要精神深入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了解解决纠纷的途径,由以前的上访、信访解决问题,转变为向乡、村申请调解或者向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解决纠纷,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3.2 推进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建设
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规范化建设标准是:县级要建立仲裁庭、合议庭、档案室等场所;仲裁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要有专职工作人员,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仲裁委员会至少聘任5名以上仲裁员,仲裁员要持证上岗。乡镇要设立调解庭,并至少配备2名调解员。
3.3 提高仲裁人员素质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时效性、程序化、制度化很强的工作,现时仲裁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农经站的业务多样,而仲裁工作又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大量的专业法律知识。为此,积极组织仲裁员参加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仲裁委员会的整体素质和办案效率以及办案质量,为做到精益求精、依法公正地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4 积极探索创新
对每一个案件的审理,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公平、公正地解决每件纠纷。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让双方当事人认清问题之所在,能调解的尽可能调解解决,避免矛盾激化,继续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众,走出一条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新路子,缓解因农民无序上访而给政府带来的压力,为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5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52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和第16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仲裁员培训计划,加强对仲裁员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的规定,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将仲裁工作经费及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以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日常工作、调解仲裁人员培训的必要经费。
摘要:介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仲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78-86.
[2]黄顺豪.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35-37.
[3]韩逊,白宪臣,刘育宏.关于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27-28.
[4]周镕基,程强然,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29.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机构设置
2018年3月市农业局在腾冲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推进会后,我县依照《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2018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XX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10人,总人数为13人。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蒋文超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主任:李家贵 县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
李家法 县农业局局长
委员由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司法局、县林业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县农经站、龙山镇、白塔社区党总支书记等领导及负责人共10人组成。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胡春炳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依法聘任仲裁员和组建仲裁庭。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按照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满5年;从事法律工作或人民调解工作满5年;在当地威信较高,熟悉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居民的条件,聘用20名仲裁员(县农经站7人,乡镇从事农经工作的13人)。
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并由1名书记员负责记录。仲裁员实行培训上岗制度,XX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庭暂在农业局会议室。
(二)工作职责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1.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重大事项;
2.负责聘任、培训、管理和解聘仲裁员;
3.受理仲裁申请;
4.支持、指导、监督仲裁活动;
5.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有关的其他职责。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1.协助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工作;
2.编制仲裁员名册;
3.送达仲裁文书;
4.管理仲裁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5.协助组织仲裁员培训、管理;
6.协助仲裁庭完成仲裁活动;
7.完成仲裁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保障措施
(1)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之后又一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专门法律,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做好该法实施的各项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县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调研,召开会议,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办公室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完善工作制度。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按照《XX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章程》,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及时就地解决,依法行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4)落实经费保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是今后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是法律赋予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一项全新工作。县财政已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存在问题
(一)仲裁人员缺乏。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是农业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仲裁员既需要具备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又要具备各类民事法律知识,还要熟悉农村民俗习惯和说服能力,对仲裁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虽然聘用了20名仲裁员,但都是原从事农村经营管理的人员,能够胜任仲裁工作的人员没有几个,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人员也是县农经站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
(二)开展仲裁工作硬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案件受理室、会议协商室、档案室办公桌椅等是临时设置,没有专门房屋和设备;调查取证现场勘查等必要的交通工具等严重缺乏。
(三)仲裁工作经费不足。我县财政虽然安排了部分农村土地仲裁工作经费,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仲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情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仲裁“三室一庭”建设及其办公设备配置需要经费量大,县级财政难于满足。
三、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把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通过学习宣传,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到广大农村、农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农民长久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加快仲裁硬件建设步伐。20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庭、案件受理室、会议协商室、档案室“三室一庭”建设,争取中央项目支持,完善仲裁工作条件。
(三)申请有关部门配备仲裁工作人员及编制。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6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保护模式;土地承包权纠纷
中图分类号:D92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53-02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民或集体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承包合同等形式依法取得的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森林、草原、水面等自然资源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农村土地承包的形式,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为主,以其他形式的承包为补充。家庭承包即以一家一户的农户为单位。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个人亦享有土地承包权,但若要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则必须以农户家庭的名义。在我国农村,按习惯家庭都是以男子为户主,为此,对妇女的土地承包权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承包期内,如果农村妇女丧偶,仍应以原农户的名义享有家庭承包土地的权利;若农村妇女离婚后未再婚的,也应在离婚时分给适当的土地以保证她的生活来源。二是农村已出嫁女儿若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是在土地承包问题上贯彻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以及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其他形式”的承包是指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及其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主要是特定的,即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土地承包法》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农村土地为客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是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按实践分析,农村土地应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果园、茶园、桑园)、养殖水面、“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新颁布的《物权法》第126作了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條完全一致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此外,《物权法》还规定,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5.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土地承包合同的发包方是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2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发包;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土地承包合同的承包方是也是特定的,一般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即农户家庭。《物权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特殊情况下承包方也可以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具有承包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由法律规定、其保护方式具有多样性等特点。
二、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的法律意义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而非债权。但对这一性质问题,在《物权法》颁布前,一直是近几年我国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对其如何定性,也是无地的农村妇女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土地承包经营权诉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债权说和物权说的利弊,有学者认为:“债权说的缺陷在于,在司法实践中,将导致对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不充分。在此种情况之下,承包人只能依据承包合同向发包方主张违约责任,或依据法律规定主张不当得利之债请求权。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后,承包人可依据该法第53、54条请求保护,但也只能是在主张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不当得利之债请求权的同时,多了一条选择途径,即侵权行为请求权。” “按照物权法原理,现行法律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定位为用益物权,不仅因为它符合用益物权的本质和特性,更重要的是,落实加大对承包人权利保护力度的立法宗旨。承包人可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基于承包合同行使违约责任请求权,基于法律规定行使侵权行为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权利保护的渠道明显拓宽了。承包人可基于权利行使受到妨害或侵害的事实,依法合理选择行使四种请求权。
三、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法律适用
近年来,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且普遍具有理论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解决不好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专章规定了该类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值得很好领会。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解决及法律责任
1.争议的解决方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
一是基层调解组织解决。所谓基层调解组织,是指乡、镇人民政府的调解组织以及村民委员会。如果争议的一方是村民小组,则应由村民委员会调解,如果争议的一方是村委会,则可由乡镇人民政府的调解组织调解。但是,调解是自愿的,调解不是仲裁或者诉讼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仅可以自愿选择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还是由乡镇人民政府的调解组织调解,而且在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选择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是向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申请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设在区县级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般应由政府法规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法院、土地、林业、水利、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司法调解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设立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既方便当事人投诉,又能使政府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解决纠纷。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三是通过诉讼解决。向法院起诉首先要明确承包经营权纠纷的受理范围和审判管辖,对此问题将在后面专门论述。
2.承担法律责任形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既有民事责任,又有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完全能适应实践中解决该类纠纷、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需要。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受理范围
目前农村土地纠纷可分为土地承包权纠纷和土地使用权纠纷,后者是一种行政争议,只有经过当地人民政府解决不成后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且应按照行政诉讼程序解决。如何确定涉及人民法院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范围问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下五种情形属于民事纠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是土地这一不动产,因此其审判管辖均应以不动产所在地法院受理为原则。
第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该纠纷是指土地承包合同的当事人,即发包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与承包方的农户等,因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而发生纠纷,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如因农民工返乡要地引发的纠纷、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配置严重失衡引发的纠纷。
第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该纠纷是指因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发包人、承包人)之外的第三人,违反《民法通则》第80条第2款的规定,侵害承包人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引发的纠纷。
第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以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可以转让、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因转让、转包、出租和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履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过程中而发生的纠纷。
第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按现行法律和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5条的规定,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这两种情况法院应予受理。即在家庭方式的承包中只有林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权可继承,其他方式的承包也可继承。除此之外,因要求继承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五,对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引起的争议。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承包方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现象非常普遍,当事人因补偿问题发生争议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此外,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6条的规定,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不明发生的争议,即无法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谁所有或者谁享有使用权的争议,应当首先由当地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人民法院不能直接受理。假如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则应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只有在争议双方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这种诉讼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诉讼,而且是一种将行政复议作为前置程序的行政诉讼程序,而非民事诉讼。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工作
自2004年以来, 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及其他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 农民的“土地热”越来越高涨, 二轮土地延包时存在的隐性问题也随之逐渐显露出来, 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近一段历史时期的农村主要问题, 农民土地纠纷也是近一段时期农村的主要矛盾。为尽快妥善解决这些矛盾, 吉林省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逐渐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工作, 大安市2006年正式成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 开展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工作, 几年来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工作走过了极其艰难的路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工作的开展, 对及时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缓解政府上访压力、促进法律宣传、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的复杂性、解决难度都在加大, 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为妥善解决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纠纷案件, 当前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加强。
1 加强法律宣传力度, 提高干部群众法律意识
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宣传, 尤其是2010年1月1日实施的《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宣传。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是法律赋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 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是当前市、乡两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已经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作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主要部门, 无论什么样的农村土地纠纷问题都推向了农村经济管理部门, 加骤了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压力, 把矛盾都集中到农村经济管理部门, 推卸各部门及基层组织的责任。《纠纷调解仲裁法》明确了土地纠纷仲裁的受理范围, 对于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 强调乡村基层组织的调解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基础作用, 依靠基层调解组织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力度, 尽量把纠纷解决在当地,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法律宣传, 一方面增强干部的法律意识,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 加强政府对农村土地仲裁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指导, 支持有关调解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为确保仲裁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政府要保证仲裁工作经费, 将仲裁庭建设、取证设备及案件办理费用等仲裁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建立具备规范化、标准化的仲裁庭、档案室及其调整仲裁所需要的基础设备。协调各部门为仲裁庭调查取证提供方便。及时受理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仲裁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并依法组织查处。
3 强化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仲裁员水平
一名合格的仲裁员不仅要掌握涉及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还要掌握《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物权法》、《仲裁法》、《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强化仲裁员的业务素质, 确保仲裁质量, 省、地要组织对从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 有效地提高调解、仲裁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政策观念。组织仲裁员到商事仲裁庭、劳动仲裁庭及民事审判庭观摩学习, 增长知识, 积累经验, 提高业务素质和办案水平, 增强仲裁人员审理案件的能力, 从而达到有效地防止了工作上的失误, 大大提高了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仲裁庭仲裁员进行培训后、经考试、考核合格后, 聘用、持证上岗。
4 建立健全调解仲裁的配套制度, 规范仲裁程序
我们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民事诉讼举证规则》、《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土地承包体制的特点, 并考虑到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及对法律的接受现状, 先后制定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程序》、《仲裁回避制度》、《仲裁员规则》、《仲裁员管理办法》、《仲裁员工作纪律》、《仲裁规则流程》、《仲裁庭纪律》、《仲裁庭长职责》、《仲裁员职责》、《庭审规则》和《档案文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确保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5 建立健全纠纷仲裁的司法保障机制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8
关键词:仲裁机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1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原因简析
1.1 政策的调整
重新要回土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纠纷。由于二轮承包时, 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效益低, 二轮承包中留下许多后遗症。一些农民外出打工, 口头承诺 (较多) 或书面申请 (极少) 不要承包地, 而现在又向村里要土地。
1.2 流转行为的欠缺
《土地承包法》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 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但实践中, 流转行为存在严重不规范的现象, 以农户自行流转为主, 极少履行报批、报备案或申请变更登记等法定手续, 流转任意性大;农户流转以口头约定为主, 有些流转虽有明确的口头约定, 但因没有书面记载, 流转双方容易产生矛盾, 一旦形成纠纷, 还难以查证约定内容;为数不多的书面流转协议, 大多数农民不同程度地存在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确定等问题。
1.3 乡村管理服务的失缺
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 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中介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管理近乎空白。
1.4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位
到现在仍有个别村、户因种种原因未完成土地二轮承包, 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四荒”地, 承包程序和证书发放存在更多的问题。
1.5 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矛盾
一方面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收回或发放不及时、不到位引起矛盾, 应该收回的不收回或不能收回, 应该发放的又没发放;另一方面因流转行为的欠缺所致。总之, 由于巨额的土地补偿费而引起纠纷。
2 预防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思考
2.1 加强土地承包管理
确定土地、确定属权到户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开展土地二轮承包扫尾工作, 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 并依法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 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对于法律规定应当收回的承包地, 要依法收回其承包地和经营权证书 (或声明作废) , 以避免将来发生征占土地时产生纠纷。
2.2 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途径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县 (市、区) 要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负责受理本辖区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在内的各类土地纠纷的仲裁申请。加强专兼职仲裁队伍建设, 要保证仲裁委员具备相应仲裁资格的仲裁员, 足够的工作经费和工作场所,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2.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地方各级政府要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建立健全县、乡、村3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用2~3年的时间, 建立健全县、乡2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交易大厅, 配备必要的电子屏幕等工作设备, 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及鉴证、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和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等服务, 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
2.4 加强对流转行为的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对变更、换发、补发承包经营权证书的申请, 应依法及时审查办理。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 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以转让方式流转的须经发包方同意。流转合同应明确载明流转土地的形式、面积、实质、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土地的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违约责任等内容。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为村委会及土地流转双方提供省农业厅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规范文本, 及时指导达成流转意向的双方签订流转合同。委托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要与被委托的组织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协议。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专门的土地承包的管理部门, 做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成果4保障, 不流于形式。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均应加强对纠纷的调解, 充分发挥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作用, 及时化解纠纷。应重视纠纷引起的上访接待工作, 及时妥善安排调处。
2.5 大力宣传法律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措施,山西襄汾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南部, 1954年由原汾城县、襄陵县合并而成, 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 历史上因盛产棉花、小麦而享有“金襄陵银太平”的美誉。全县共有人口50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43万人, 拥有耕地5.33万hm2。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在各地时有发生, 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一项制约因素, 引起了襄汾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该县农业经济中心本着依法处理化纠纷、调解仲裁解民怨、服务转型促发展的目的, 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广泛宣传、阳光运行, 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各项工作, 为推动促进全县农业调产、农村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全市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做出了示范带动作用[1,2]。现将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1 做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组织健全、运转顺畅
领导重视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前提。根据《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规定, 襄汾县以襄政办发[2010]136号文件, 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主任、经管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 县经管中心、政府法制办、司法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法院、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律师事务所代表、有关人民团体代表等13人组成的襄汾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并聘请了30名仲裁员。其中, 各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由其单位审核推荐, 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和有关人民团体代表, 由县委组织部审核推荐。13个乡镇的348个行政村共成立调解机构361个, 调解成员达1 805人, 形成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仲裁调解机构。在此基础上, 为提高仲裁员、调解员业务的能力素质, 多次派仲裁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培训班, 然后, 由参加培训班人员对全县的30名仲裁员和1 805名调解员分次分批进行培训。同时, 结合该县作为2008年、2009年全国仲裁调解试点县期间调解仲裁的实际案例, 邀请有关法律专家进行案例讲解、分析, 以实案促培训, 以培训提高调解、仲裁能力, 使培训经常化、常态化, 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2 做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深入人心
广泛深入细致宣传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并依法用法, 使其遵法、守法的重要手段。2009年6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后, 襄汾县立即行动, 由经管部门牵头, 抽调专门人员, 拿出专项宣传经费, 深入全县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逐乡逐村开展宣传活动, 先后印刷发放土地调解仲裁及土地承包法等有关宣传材料逾3万份, 刷写标语1 320余条, 同时利用农村集市、庙会, 张挂宣传横幅100余幅, 现场解答群众有关纠纷调解仲裁政策。并适时在县电视台《襄汾新闻》《致富早班车》等栏目大力宣传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有关政策、法律。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后, 将该法和配套相关内容作为法制宣传内容之一, 在县城广场设立专点, 发放资料并进行现场咨询[3,4]。全县13个乡镇在各辖区内进村入户,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大宣传,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宣传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 深入人心, 人人皆知, 为仲裁庭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做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公平、公正、公开、规范运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有效开展, 依法运转是关键。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特点, 襄汾县坚持调解先行、阳光仲裁规范运行的原则, 根据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文件的规定, 制定了襄汾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律文书示范文本和仲裁委员会章程、仲裁规则等一系列调解仲裁规定, 编制印刷了《襄汾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手册》1 000余本, 使仲裁员、调解员人手一册, 工作开展严格依照《工作守则》。如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第四居民组长, 在任期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欠下外债, 在其离任之前, 为偿还外债, 在未召开村民小组代表大会和公开招标的情况下, 将组里的机动地逾8 hm2承包给12户人, 此事引起组里民愤, 全组74户共296人就有35户140多人准备联名到县、市集体上访, 知道此情况后, 仲裁委员会立即把调解工作向前延伸, 提前介入, 在景毛乡政府和南高村调解小组的配合下, 深入到南高第四小组, 挨家挨户调查, 并实际丈量土地, 同时, 给居民小组长做土地承包法律宣传工作, 并把直接承包机动地户召集起来, 就机动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政策深入讲解, 使他们认识到机动地承包在程序上、步骤上、时间上都应按照法律规定和目前襄汾县承包的土地的价格上公开、公平、有序、合理的承包机动地, 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步骤、方式、方法, 重新依法承包, 得到南高村第四小组74户296人的一致通过, 既化解了矛盾, 又提高了机动地承包的标价, 得到群众的拥护, 有效化解了一次群众集体上访事件。襄陵镇黄崖村, 是一个拥有逾333.33 hm2耕地、近3 000多口人的村庄, 村集体机动地的承包及承包收入混乱无序, 且承包机动地的承包费只有部分村民交, 对此, 群众怨声载道, 村干部也颇为头疼, 其一直是该村干群矛盾的焦点和难点, 该问题已成为该村矛盾激发的导火索, 一触即发, 使得农村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为此, 新任村委痛下决心, 要攻此难题, 然而, 多年的邻里关系又使村干部无从下手, 经与乡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交谈, 选择其中某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户, 作为被申请户申请仲裁庭依法仲裁, 接到申请诉状, 县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 依法立案受理, 并依法按规定向双方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 由双方选定仲裁员依法组成仲裁庭, 仲裁庭组成后, 先后5次深入该村, 深入农户和历任干部家中, 调查取证, 确定双方提供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最后公正裁决, 裁决书送达黄崖村委会和被申请人后, 其不服仲裁裁决, 依照法律规定在30 d内又向襄汾县人民法院申请重审, 仲裁庭并没有认为仲裁决定后就事不关己, 而是时刻跟踪关注襄汾县人民法院审庭结果, 最后, 襄汾县人民法院依法维护了仲裁庭的仲裁决议。当事人不服襄汾县人民法院判决决定, 又向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 在证据充分、事实清楚的情况下, 依法维护了襄汾县人民法院的审判判决。此纠纷经仲裁庭依法仲裁和县、市二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 最终维护了村集体经济的正当权利。随着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判决正式生效, 仲裁庭又因势引导, 联合乡、村调解小组, 促使黄崖村其余52户承包机动地户, 在法律和事实面前, 认识到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自己所签合同的无效, 村委会适时收回了各承包户的机动地16.67 hm2以上, 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重新公开发包, 并在仲裁人员的指导下完善承包合同手续, 赢得大多数群众的一致拥护, 极大地提高了仲裁庭的影响力,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郝志中.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及调处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08 (10) :23-24.
[2]陈发桂.试论我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及解决机制[J].桂海论丛, 2008, 24 (1) :22-24.
[3]孔喜梅.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 2009 (23) :32-33.
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解决的途径 篇10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2条规定,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 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推荐阅读:
土地承包经营权12-16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10-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户11-30
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12-1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合同书12-3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11-03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合同11-12
个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书11-2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合同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