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教师(共12篇)
研训教师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加快教育改革、实现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几年来,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以“校本研训为依托,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
一、确定发展目标
通过分析现状,我校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主要措施和达成目标等。其中,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两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骨干教师要具备指导培养下一级骨干教师(或教师)的能力。其他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师德目标、学习目标、专业技能目标、职业目标、科研目标等,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尽可能为每个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二、找准发展途径
(一)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倡导、鼓励教师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部门指导为主的有计划、有安排的课题实验研究,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校91%的专任教师,承担了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项目,已有多项国家级课题通过验收,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多篇实验论文公开发表,成果显著,学校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是在理论上取得什么突破,而是要实现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如我校2009年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3.个人立项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个人立项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人人有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二)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将校内开展的教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实验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校本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将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课题实验中,全员参与,互相合作,充分彰显了校本培训的全员性和主体性。
1.集中培训。
学校每学期确定几个重点专题,然后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如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介绍外地教学的新信息、新经验和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新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指导,将教师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机的融合。
2.分层培训。
我校把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我校校本培训的重点群体。根据他们的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同的培训方案,并从理论学习、教学科研、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考核要求。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专任教师岗位大练兵系列活动,如“数学教师解题竞赛”、“专题案例教学论坛”、“主题沙龙活动”等活动。尤其针对新教师,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并为他们举行“拜师会”,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每月进行师徒交流,每学期上汇报课,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脊梁,名师是学校发展的标志,在对他们的培养上,我校通过“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助推这些教师迅速成长。学校明确要求这些教师每年做到“五个一”,即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在校以上做一场专题讲座;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验。名师、骨干教师享有外出考察,与市名师交流的机会。学校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上一级培训活动,通过近距离和专家接触、交流,加快了这些教师的成长步伐。
(三)以研训活动为切入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训的特点是贴近学校教育现场,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效地促进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和反思,及时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使教师沿着专业化的道路成长。校本研训活动要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注意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
1.倡导学习,更新观念。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素养,在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教师校本培训过程中,我注重引导教师读书。每学期我都向教师推荐书或给他们购书。教师们在读书中理解、在行动中体验、在思考中提高,不仅教育理论素养得到提升,而且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修养。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
2.加强师德,树好形象。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业行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重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强化以法治教意识,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3.强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为更好地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要求所有的公开课、教研课都必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后进行教学反馈时,也把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当作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评议,并将一些制作水平高的课件上报市、区参加评比。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会使用、制作课件率达100%。
4.骨干辐射,注重培训实效。
学校的骨干教师是校本研训的重要资源,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也是校本研训工作希望所在。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保证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学习的经费和时间,鼓励骨干教师要站在教育改革前沿,主动获取前瞻性的教改信息,特别是新理论、新教材、新教法。另一方面,鼓励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子,实行师徒制。通过骨干教师的帮助、传授、交流、课堂示范、教学风采展示等,指导其他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水平。
5.教学评比,同台竞技。
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作用,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积极为教师们搭建进行专业切磋、互相合作的平台,实现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行思考,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校内优质课评选活动。如优胜教研团队评比、最有创意教学设计评比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提高,每月一次的主题教学研究汇报课,也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坚持反思,提升自我。
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也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以真正地落实。
我们要求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层面上,还要体现在教育层面上;不仅要在教学前进行前瞻性反思、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性反思、还要在教学后进行批判性反思。要求教师的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不仅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反思,帮助同伴,提升自我。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三、建立保障措施
(一)成立校本研训行动指导组
学校形成了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牵头,教务处具体负责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校本研训工作计划,明确规定校长是校本研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构建研训网络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训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研训的三维关系。三者在行动研究中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三)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将每周三下午定为教师学习日,内容涵盖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评析、教学策略研讨、教学行为反思等。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总之,校本研训是积极向上的现代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扎实有效的校本研训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它已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发展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校本研训。
研训教师 篇2
1、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
2、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抓紧点滴时间去学习,学习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教师的宝贵经验,让自己在多读、多学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我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专业知识的不断充实则成为各项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要使自己尽快成为知识技能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还要继续提高执教水平,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高效的课堂。
3、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对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成功或失败,也要及时总结,不断为自己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作好教学后记反思
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4、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工作,总结、归纳和提升教学经验。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经验出发寻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科学安排学生一日活动,合理制订计划,活动中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教育。
5、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调整。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个人学习目标
1、读一本名家的教育教学著作。写出一千字的学习体会。广泛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浏览网站等,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
2、听同校优秀教师上课每月两节。
3、邀请校长和主任到班级听课每周至少一节,并及时交流反馈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提高。
4、多写一些教育教学叙事和身边事。
5、把评好课的记录填写完整,并写好心得体会。
立足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高素质的人才,要靠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而高质量的教育,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去担负。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校长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认为:立足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一、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学生获益,教师本人也得到提高。教師的教导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进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这就是教学相长。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面对信息来源多样化的学生时,教师不如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一种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交往中与学生同时学习提高,在发展学生中自身得到精神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和体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性活动,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中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对实践的反思,取决于是否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师必须尊重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因为它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形式,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教师行为的跟进与改变。
三、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教师的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就难以胜任教师工作,这无疑也是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重要原因。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减少盲目性,更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主动地研读理论,寻求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是一种隐性的更有意义的引领。
四、投身教学研究,在交流合作中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成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吸取别人经验,需要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别人的创造,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重视专家引领,在提高中超越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有专家引领,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时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经过理论的滋养,才能从感性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上升为理性的自觉,才会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专家面对面的指导、讲座、培训是一种显性的引领,教师自觉、主动研读理论,寻求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是一种隐性的更有意义的引领。
研训教师 篇4
一、“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情况及趋势
“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产生, 应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在美英等国, 就已经感受到教师培训存在较大问题, 他们认为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和教师教育机构进行培训, 由此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于是美英等国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
1986年, 在霍姆斯小组 (HolmesGroup) 的积极倡导下, 美国成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机构——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强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强调将理论研究引入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实践渗透研究, 形成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术导向。之后, “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研训一体培训的理论得以确立, 教师研训一体形式得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理念, 很快推广到东南亚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
在我国,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提高教师素质,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加强对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的研究;二是对教师的系统或专题培训。由此, 从上到下建立了教研机构、教师进修培训机构、教科所机构和电教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中小学教科研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和中小学电化教育制度, 并形成了相应的专业队伍。上述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有分开设置或合一的情形, 但在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 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 转入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阶段, 在培训工程的实施中, 人们意识到改革教师培训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进程中, 有志者开始关注引进国外的教师培训理论与经验, 并结合“本土化”的培训条件与研究成果, 在实践尝试、思考探索中, 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整合起来, 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命题”。于是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研训活动 (研是教学研究, 训是专业进修) 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渠道, 孕育着“研训一体化”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形成。
二、研训一体培训模式运作方式及特点
现阶段, 在我国县域教师教育层面的研训一体运作方式比较复杂, 至少存在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统整式的研训一体化运作方式, 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研室以及电教、仪器等机构实质性的合并在一起, 发挥优势互补作用, 形成了研训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第二种是协调式的研训一体化运作方式, 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研室等机构独立存在, 但由一名教育局长主管, 成立教师研训一体化培训领导小组, 按照各自分工, 强化进修与教研的紧密集合。
第三种是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研训一体化过渡性运作机制。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 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师进修提高的具体管理职能, 他们将推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师进修提高的重要任务, 把教师的培训、教研和教学统筹规划、统一部署,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种是以教研室为主体的研训一体化管理机制。一些地方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主体的研训一体化管理体制, 教研室在教师培训提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教师进修学校却被排斥在外。
在湖南省安化县, 研训一体化属于第一种即统整式的研训一体化运作方式。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立于2006年2月, 由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研室以及电大站等机构整合而成。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成立将安化县教师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为统整式“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创建及其工作开展提供了机构保障。2008年底, 我们申报并承担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专项课题。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根据县情和县域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以及机构自身特点, 提出了“构建研训一体培训模式, 切实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整体思路。
我们认为“研训一体化”, 是一个融“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于一体的概念。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研训一体化”的内涵:一是研训机构要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资源, 承担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任务, 有效推进本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研训管理者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 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三是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 “训”中“研”, 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基于此, 安化县研训一体化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⑴从“研训分离”走向“研训合一”:长久以来, 安化县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是分开的。培训部门和研究部门整合后, 原“教研员”的名称已不复存在, 改名为“研训员”, 承担新时期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任务。
⑵从“承上思维”转向“顺下思维”:资源中心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行为的“中介”, 必然也是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之间的“中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更应关注教师的利益,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正如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把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样, 资源中心及研训员更多应关心的是教师的“教”, 关注的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由传达者、执法者变为协作者, 参与者。
⑶从“单一型教师”转向“多能型专家”:新的课改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培训部门的机构改革给研训员带来了“专业化发展”的取向问题, 研训员要树立“集研究、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工作策略
⒈调查现状和需求, 寻找方向
新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从心理到理念以至于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上是否有了充分的准备, 如何寻找一条切实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对于资源中心的专门从事教师发展的职能部门和研训员来说首先要心中有数。要十分熟悉和掌握教师的动态和了解教师迫切的需要, 以此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层次的要求和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计划。
⒉建立基地实验校, 摸索规律
由于安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也很不平衡, 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硬件配置还很不完善, 教师资源也很薄弱。因此, 建立基地实验学校, 在本地区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强带弱, 以点带面, 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⒊加强示范与交流, 树立榜样
顾怜沅先生在关于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研究中指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在经验筛选过程中, 注入理论思考的活力, 经过经验与理论的两个回路改造现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更需要成功教学案例的积累。把成功的经验推广, 特别是向农村薄弱学校传递和示范。因此在培训方法创新的同时, 要注意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具有先进理念和能够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师个人和基层教研组集体。评选出首席教师、县级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 在全县范围内引领和示范。通过面与面的交流或网络、录像等现代信息技术辐射, 建立县级层面的学科中心组, 形成团队, 实现资源共享。
四、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在开展教师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针对教育的问题与障碍, 积极为教师创设活动情境, 让教师以平等的、合作参与的互动方式来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加强了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探索, 初步构建了“融国家、省市、县、乡、校多级互动于一体、集天网、地网、人网各种资源于一身”的“三四五六”等四种研训一体化操作模式。
⒈“训—研—训”三步式研训一体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国家及省远程培训资源, 将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 让远程培训的理念落到实处, 让校本研修有理论支撑和专家引领, 使二者珠联璧合。力求使各校各教师在享受上优质资源、接受专家培训的同时, 将培训理念与本校本人实际相结合, 形成地方特点和个人特色,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本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训:是指组织教师参加和接受国家或省级远程培训, 一方面接受优质资源和优秀专家的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及自身实际进行教育实践和自我反思, 找准方向, 寻求发展。
研:指县级研训员 (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或班主任) 在指导教师远程培训的同时, 搜集和整理学员们反馈和反思, 组织本班学员或网上研讨或集中研修。
训:主要是指在县级培训机构和研训员的指导下, 以学校为单位, 就远程培训与学校实际相结合, 进行校本研修。或进行成果展示, 或进行经验交流, 或进行困惑探索, 或进行拓展延伸。力求使参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形成地方特点和个人特色, 发展自身, 引领同伴, 促进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质量的共同提高。
⒉“研—训—研—升”四步式研训一体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一般用于县级培训, 主要采取专题互动的形式, 将传统的集中培训与个案研修有机结合, 旨在给教师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我们充分发挥了县研训学科核心组和专家的力量, 构建了“研—训—研—升”四步式研训一体化模式。
研:研训员 (专家、教研员或县研训组成员) 在年初进行专题调研, 了解和发现教师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问题。
训:研训员在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集中培训, 或专题理论讲座或展示精彩课例展示, 参训教师现场反思。
研:研训员组织参训教师现场反思, 针对研训员所讲内容提出问题或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疑虑现场探究、讨论, 进行现场诊断。
升:研训员进行陈述总结, 使研究问题进一步升华, 形成可推广、借鉴的理论经验。
⒊“备—授—研—训—行”五步式研训一体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将传统的区域研修与个案培训等模式紧密结合, 主要用于乡镇及区域性联片面研训。主要依托并发挥乡中心校在校本培训中的中心作用, 灵活采取校校联动、分片组合、中心小学带动校本培训运行模式, 将本乡镇内相邻较近的几处小学划为一个集体研训片, 成立跨校际的各年级学科备课组, 立足于教学实践进行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 理论学习, 课例评析, 先周集体备课”为重点的分科研训活动。
备:挑选主讲教师进行认真备课, 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授:组织主讲教师授课, 进行说课或讲课。参训教师共同听课观课, 关注记录教师的教学设计。
研:进行评课议课等研讨活动, 研究讨论该课在设计中的优点以及不足,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训:组织相关培训活动, 总结经验, 形成并推广研究成果。
行:把“思”转为“行”, 运用于教育教学科研之中。
⒋“观—议—改—研—训—叙”六步式研训一体模式
本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 以观课议课为主要手段, 立足校本研训, 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复诊断式研究, 以此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议:让参与教师掀起“头脑风暴”, 进行互动评课, 每位参与观课的教师以研讨课为例, 交流讨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 人人谈看法, 讲修改意见, 让老师们参与到研讨交流中来。
改:根据议课建议, 由校研训组成员与执教者共同修改完善, 手把手地进行二次备课, 按照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从总体结构, 到每一个环节, 甚至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 进行精心研究, 然后由执教者再完善备课, 准备二次上课。
研:将二次修改完善的课, 进行二次上课展示, 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训:二次上课展示结束后, 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教法、学法等进行评议, 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掌握, 并把好课推荐到县乡活动中展示、观摩。
叙:最后由参与者把每个人的“叙说”聚焦到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上, 以“文字”的形式整理成一份相对完整的“教学叙事”, 并发布到网上的网络日志中, 供全县老师交流。
“融国家、省市、县、乡、校多级互动于一体、集天网、地网、人网各种资源于一身”的“三四五六”等四种研训一体化操作模式是集培训、科研、课改、教育教学为一体的培训模式的多途径探索。这样的研训模式充分发展了课改理念, 打破了培训与教研“两张皮”的传统, 让研训员及教师成为互动参与者, 更符合、更贴近教学实际, 更有利于解决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 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当然在实际研训活动中, 针对内容不同, 对象不同还有很多变式, 我们将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
五、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工作的收获与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克服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内容单调, 形式单一, 不便组织等弊端, 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与方便, 也为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二是有利于先进教学思想和经验的学习和推广, 对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来, 安化县在省市教学比武活动中佳绩频传、凯歌高奏, 共取得省级一等奖十多人次, 市级一等奖近二十人次。四是保障了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研训凸显实效教师稳步发展 篇5
邳州市实验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一、开展的重点工作
1、对市立项的两课题《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教师行为研究》和网络环境下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进行把脉,有计划的开展两项课题的结题工作;同时,举办了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培训工作。
2、为推进课程改革,营造书香校园,本学期,继续开展了师生读书活动。
3、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组织教师编排了《拥抱经典》、《智慧数学》和《品赏大美》三本校本教材。
4、积极组织参加教师撰写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工作。
二、具体工作成果
(一)课题研究工作
1.认真做好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十一五”主课题《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教师行为研究》和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已进入实践总结阶段,按照步骤做好实验组织、活动安排、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2.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
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个人课题,如何把研究过程资料,成果资料,上传自己的博客。在一月份,我们成功的承办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培训会。在培训会上,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以自己申报的个人课题为例,深入浅出的与大家共享了研究个人课题的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伏主任主要从个人课题的定义、课题的选题定题、个人课题的申报、填写《成果鉴定书》、提交的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这几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培训,同时还讲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的反思。每一部分既有理论的讲解,又结合已经完成并获奖的个人课题事例具体分析。同时他还对我校教师的申报题目一一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让老师们收获多多。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我校教师对个人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自己申报个人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在的抓手。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我校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能力必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究工作
学生读书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
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每种课型各有两节教学设计),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师生互相推荐好书,读好书,一起谈论好书等,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每周一书”的展览,“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等形式。
2、开展多种比赛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为迎接徐州市第二届读书节,我校成功地举行了“十佳阅读之星”、“十佳阅读家庭”和学生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教师读书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具有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在学校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教科研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教科研考评细则。在细则中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理论专著,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做好学习笔记,撰写读书体会。学习笔记每月至少四次,每次至少1200字。每位教师都能按照要求,认真学习,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是一本本教学方面的“百科全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建设校本教材,也是一个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让课程校本化,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本校学生的实际,本校学生的发展。建设校本教材,同时可以为学校的课程建设积累经验。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编写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就要认真学习课程理论,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因此,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组织部分教师编排了《拥抱经典》、《智慧数学》和《品赏大美》三本书。要编写一本有份量的教材,对从未参加过编写工作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大家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精神,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其他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编写工作中去。为了搜集翔实的资料,编写人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大家按照各自的任务和既定的编写原则进行精心编写。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出精品,漫长的暑假,他们认真闭门编写,对每一篇文章,他们都要严格把关,哪怕是一个标点他们也不轻易放过,为此,不知耗去了他们多少时间和精力。由于他们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因此,该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图文并茂,赢得了同行的刮目相看和高度评价。
三、发挥科室职能,推广科研成果
学校教科室注意引导教师逐步养成勤于反思,乐于总结,善于写作的习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认真修改和组稿,积极向各级刊物推荐教师教学论文,为教师提供发表文
章的平台。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科室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论文评比、江苏省“杏坛杯”、“师陶杯”等各级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年内教师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和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论文达篇。表现较突出的老师有:刘翠琴、耿翠梅、吴翠、陈汉梅、潘波、顾锐、吴荣安、曹晖、龚培伦、宋玖玖、张燕、肖玉华等。
四、教科研工作的反思
总结一学期来的教科研工作,有得也有失。主要在于教师教科研意识的不断提高、积极踊跃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
1.老师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扎实,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于深入。
2.教师撰写随笔的写作水平随有所提高,但是互动还不够热烈,下学期要在这方面采取措施,使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起它的作用。
3、校本课程还必须进行更深入的规划,切合实际地调整教学研究方向,进行系列性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对教学提纲、教学思路进行研讨、整理,逐渐形成一些可在校内推广的研究成果。对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要加强研讨,在真做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一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继续开展学生成果汇报活动,通过活动呈现研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研究的能力。
4、在继续落实好语文学科组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备课组活动,使备课组活动更扎实,更具实效。
研训教师 篇6
一、健全制度,为校本研训提供组织保障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贯彻落实课改核心理念的同时,应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校本研训制度:
1.建立听课制度,着眼整体,“视”“导”结合。即:普通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持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分层推进,整体提高;2.建立研究课制度,推动专题研究,形成研讨互动风气;3.建立拜师制度,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教学能力;4.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实现;5.建立灵活机动的培训制度。开展教学沙龙、微格教学、微格诊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以此抓住了不同层面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讨,使教学研究活动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群体能力的提高,为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平台。相关制度的建立为创新校本研训的活动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形式,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应进行一系列革新。在校本研训中努力做到“形式新”“方法活”“内容实”。
(一)形式新
校本培训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你说我听”的古板的培训形式,开展以自学式培训、交流互动式培训、参与研究式培训等多种新形式培训。
自学式培训即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形势,定期印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和文章提供给教师学习,采取问卷式和提问式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检查,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
交流互动式培训即定期聘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到校辅导外,针对教师教学实际现身说法,使教师不断吸收新信息。举办各种类型的“教改沙龙”,彼此交流教学经验。把“教改沙龙”界定为合作式交谈,开展深层次的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形成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其间会产生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参与研究式培训就是结合学校科研实验课题,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全员培训。以“现场观察分析→参与分享→集体评议→研讨交流→总结提炼”模式进行研究活动。通过培训,教师认识到,要适应新课程,必须树立新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改变工作方式。
(二)方法活
定期邀请市、区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及时解决,努力为教师学习交流开辟空间。建立学年、学科组长月工作例会制,共同研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交流科(组)内教学的“得”与“失”,增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有教、有练、有赛、有评、有奖,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夯实,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课题组研究、问题会诊、教学新秀献课等多元化的校本研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对话、协作、互助的平台。通过“手拉手”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实话实说等大型宽松式教研活动,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使校本培训成为一个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在互动中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
(三)内容实
首先,校本研训内容要讲求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围绕常规教学的各环节开展以“全面优化,多点一线,努力提高常规效率”为主线进行系列研讨。
通过集备专题、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考试和评价系列研讨专题、习作教学改革研讨专题等内容平实的专题研讨,贴近工作,推动新课堂的情境创设,利于新课堂的内容呈现,促进新课堂的“三点”突破。
其次,过程追求实效,在专题研讨中,教师在互动讨论中有意识地习得他人的经验,以受训者的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借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形成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动局面,为教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思维碰撞构筑平台,提升教育品位。
再次,专业引领要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市、区专家构建密切联系的通道,培养一批原生态的“土专家”,使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三、构筑平台,加速专业素养的生成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学校应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大量新课程学习资料,尽量满足教师的“充电”需求。除学校订阅大量教学资料外,教师每人至少保证1─2份教学刊物。
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校要通过参与省、市计算机等级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结合实际独立操作计算机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能在教学中熟练借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实现有机整合乃至深度融合。学校形成“教师备课网上行、校园信息网上载、学籍管理网上查、各类信息网上找”的管理和教研的新局面。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网上操作、制作课件,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由单一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的过渡,努力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学校可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网上备课,开展教师读书、“双语”培训等校本研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创建学习型校园奠定基础。
四、优化评价方式,实现名师效应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的,主要分师德、课堂教学、学科质量、科研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对每名教师的评价来自于教师自我评价和学年组同事、学生、家长等多方面,教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以诊断问题为重点,以指导方法为手段,以激励发展为目的,鼓励教师充分展示自我,激活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热情。学校应注重过程性发展评价,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设立“教育叙事”“采撷札记”等专用本,引领教师回忆点滴的工作为契机,不断反思、提高。始终立足于学生和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通过“名师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研训教师 篇7
一、健全制度, 为校本研训提供组织保障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贯彻落实课改核心理念的同时, 应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校本研训制度:
1.建立听课制度, 着眼整体, “视”“导”结合。即:普通指导撒网听, 重点指导研究听, 扶持指导跟踪听, 示范指导观摩听。分层推进, 整体提高;2.建立研究课制度, 推动专题研究, 形成研讨互动风气;3.建立拜师制度, 教学相长, 互通有无, 共同提升教学能力;4.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促进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实现;5.建立灵活机动的培训制度。开展教学沙龙、微格教学、微格诊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以此抓住了不同层面的教师,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讨, 使教学研究活动有的放矢,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群体能力的提高, 为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平台。相关制度的建立为创新校本研训的活动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形式, 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应进行一系列革新。在校本研训中努力做到“形式新”“方法活”“内容实”。
(一) 形式新
校本培训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你说我听”的古板的培训形式, 开展以自学式培训、交流互动式培训、参与研究式培训等多种新形式培训。
自学式培训即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形势, 定期印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和文章提供给教师学习, 采取问卷式和提问式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
交流互动式培训即定期聘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到校辅导外, 针对教师教学实际现身说法, 使教师不断吸收新信息。举办各种类型的“教改沙龙”, 彼此交流教学经验。把“教改沙龙”界定为合作式交谈, 开展深层次的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 形成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 这个过程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 其间会产生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参与研究式培训就是结合学校科研实验课题, 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全员培训。以“现场观察分析→参与分享→集体评议→研讨交流→总结提炼”模式进行研究活动。通过培训, 教师认识到, 要适应新课程, 必须树立新理念, 提高专业技能, 改变工作方式。
(二) 方法活
定期邀请市、区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 发现问题, 共同研讨, 及时解决, 努力为教师学习交流开辟空间。建立学年、学科组长月工作例会制, 共同研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交流科 (组) 内教学的“得”与“失”, 增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 有教、有练、有赛、有评、有奖, 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夯实,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 与青年教师对话、课题组研究、问题会诊、教学新秀献课等多元化的校本研训活动, 为教师搭建交流、对话、协作、互助的平台。通过“手拉手”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实话实说等大型宽松式教研活动, 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 使校本培训成为一个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 在互动中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
(三) 内容实
首先, 校本研训内容要讲求实际,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围绕常规教学的各环节开展以“全面优化, 多点一线, 努力提高常规效率”为主线进行系列研讨。
通过集备专题、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考试和评价系列研讨专题、习作教学改革研讨专题等内容平实的专题研讨, 贴近工作, 推动新课堂的情境创设, 利于新课堂的内容呈现, 促进新课堂的“三点”突破。
其次, 过程追求实效, 在专题研讨中, 教师在互动讨论中有意识地习得他人的经验, 以受训者的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借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 形成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案。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活动局面, 为教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思维碰撞构筑平台, 提升教育品位。
再次, 专业引领要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市、区专家构建密切联系的通道, 培养一批原生态的“土专家”, 使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 成为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三、构筑平台, 加速专业素养的生成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学校应加大投入, 为教师提供大量新课程学习资料, 尽量满足教师的“充电”需求。除学校订阅大量教学资料外, 教师每人至少保证1─2份教学刊物。
在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学校要通过参与省、市计算机等级培训, 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结合实际独立操作计算机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 能在教学中熟练借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实现有机整合乃至深度融合。学校形成“教师备课网上行、校园信息网上载、学籍管理网上查、各类信息网上找”的管理和教研的新局面。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网上操作、制作课件, 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 真正实现由单一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的过渡, 努力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学校可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网上备课, 开展教师读书、“双语”培训等校本研训活动,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创建学习型校园奠定基础。
四、优化评价方式, 实现名师效应
校本研训中的教师自我成长 篇8
一、教师要有个人发展目标
任勇之所以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就, 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在一份材料中写道:“高尔基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试想, 一个教师若只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没有远大志向, 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教育家的。虽然, 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教育家, 但我应当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因此,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那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短期、中期、长期的。并且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任勇说:“我以前曾给自己定个目标是做‘全面发展的研究型的人民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 感到目标还可以再提高一些, 该为‘做高素质的新世纪的育才者’”。有了目标, 就有了动力。
二、虚心好学, 做学习的有心人
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 只有不断的学习, 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 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可以说,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勤于学习, 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我, 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
1、博览群书, 向书本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本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生懂得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本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当今教育日新月异, 仅靠我们在大学掌握的知识是跟不上时代要求的, 勤奋阅读课外书籍, 广泛地从中吸取营养, 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不可缺少的途径。一是当今科学文化发展趋势是各类各门学科走向综合 (高考现在不也是3+综合吗?) , 教师要利用工作之余是时间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 向博大精深迈进, 做到“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二是知识不断更新、发展的。教师如果不学习, 就不能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修养。并且, 一种知识的传授是多种多样的, 但受个人的思维的局限, 自己可能只有一两种方法, 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通过阅读最新的教学报刊杂志, 我们往往可以受到他人方法的启示, 使自己的方法更加完美,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几年或几届。
2、挤时间听课, 向同行学习。
新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 而教学经验又是搞好教学所必须的。因此, 要尽可能多向别人学习, 可以向名师学习, 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 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 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 弥补自己的不足, 挤出时间虚心地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性强的老师的课。
3、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应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 经常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你要教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 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 不知道他的能力, 不知道他的需要, 那么, 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可见, 向学生学习是非常的重要。
4、进修、培训学习。
进修、培训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系统学习,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和在更高高度上的学习, 还可以与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5、课题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 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是“教育科研”。从事一项课题的研究, 从课题的选题、论证入手, 进行文献综述, 读他人文章著作, 进行课题计划, 进行课题实施, 还要进行数据的收集, 资料的整理, 课题的结题等, 总之, 要经历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完成课题研究中就会学到许多知识, 也培养了科研能力。学会了做课题, 就能自觉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 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
6、学术学习。
争取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会中了解学术动态, 进行教育争鸣, 还可以在学术会议中获取新知识。而参加学术会议, 不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 你还要进行实验, 你不研究、不实验就没有发言权。参加学术会议, 还可以聆听许多大师、专家、同行对某一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和发表的真知灼见。
7、网上学习。
不少教师感慨地说:“谁能借我一双慧眼, 让我穿越国界?是电脑, 是网络。”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当代教师, 就应该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 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 利用电脑进行资源管理等。
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学会学习。在信息时代, 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 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教师的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人。无论是为了新世纪的挑战, 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 都需要我们学习, 学习, 再学习。
三、及时总结, 在反思中提高
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或观念经常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 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根据教导处设计的备课要求, 写好教后反思;考试结束, 要写试卷分析, 反思成功与不足等。用研究者的眼光, 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及时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特别是要认真及时地进行课堂总结, 写好“教后记”, 既能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及时查漏补缺, 还有助于实现“轻负担、重质量、高素质”的现代教育目标, 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后记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成功的经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 如有趣的导言、简洁明了的板书、直观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对突如其来的问题的处理、瞬间产生的灵感等。这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方面独到之处, 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如果课后抓紧将课堂上的这些点滴花絮记录下来, 日后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并长期坚持下去, 教法就会越来越灵活, 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教学能力也就会大大提高。
2、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 有时总会感到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或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课甚至是失败的, 课后及时总结, 冷静思考, 仔细查找不足甚至失败的原因, 寻求解决的办法并记录在案。
3、请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常言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教师平时要多邀请其他教师随堂听课, 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缺点, 请听课教师如实指出并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改进的依据。
4、记下次再教此内容的想法和建议。
研训教师 篇9
一、培养一种意识
在联片研训中, 我们大力倡导平等互助、言论自由、紧密合作的学术精神, 把更多的时间给教师进行研究。研训活动中, 倡导参与教师人人开口说话, 培养教师“乐学”“上进”的意识。让这些参与联片研训活动的教师把“乐学”意识带回到学校后, 在年级组、备课组等不同的层面构建多元的学习型组织, 组成学习共同体, 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紧扣两个关键
一是管理运转网络的构建。构建好联片研训运作模式, 形成片级、校级两级研训网络, 发挥研训互动集聚效应。我片建立了片级联系会, 设研训片召集人, 以学年为单位由片内学校轮流主持研训活动。二是操作制度的建立。研训活动中, 建立好片研训常规制度、片课题管理制度、片研训学分登记制度、片研训情况反馈制度, 做到研训活动有张有弛, 有的放矢, 做到研训活动见实效, 出成绩。
三、抓住三个阶段
一是“动起来”。片内各学校的校长亲自挂帅, 带头学习研讨, 千方百计地让学校内的每个教研组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行动起来。片内各学校在参加联片研训活动之前, 围绕联片研训主题, 以教研组为单位, 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力争拿出最好的学习成果参加联片研训活动。二是“活起来”。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学研究活动, 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 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 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以此更好地促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认清教学中的不足, 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研起来”。“研起来”强调联片研训的实效性。要求教师从日常实践问题出发, 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逐渐形成问题意识、课题意识、策略意识。这个阶段是要以联片研训的方式, 搭建好教学反思平台, 让教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 由具体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相结合的灵感, 进而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四、落实四个环节
在联片研训中, 我们研训活动的形式是依据研训活动内容而定的, 且因时、因地制宜, 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课堂示例环节, 我们称之为生成案例。这是在联片研训活动中由参与活动的教师自己临时生成的教育教学,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接受性。具体做法是:我们在活动的初期阶段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中抽取一位教师进行研讨课;或在活动后阶段, 为了检测活动的效果和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中随机抽取一位教师临场进行汇报课。二是反思与讨论环节。在研讨课后, 由联片的组织者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反思与讨论, 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尽量为讨论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能让教师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三是专家现场指导环节。我们从校外聘请的专家、名师直接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与教师面对面地指导工作, 为参加研训活动的教师导向、纠错、释疑、解惑、增知、传技。我们曾聘请了市特级教师秦自云、高级讲师黄廷建、市名师李冬海、龚秀丽等。四是总结提高环节。这是一次联片活动后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参与活动的教师在活动中提质的又一次机会。一般是由相关领导、专家对研训活动做一次深入浅出的分析、总结、表彰和对本次活动做出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五、取得五点成绩
近四年来, 我片联片研训充满了活力,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解决了在校本培训中的资源、活力、动力、能力不够的问题;二是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已的舞台, 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的机会, 充分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三是形成了全片各学校“培训活了起来、校校动了起来、人人学了起来”的教研氛围;四是教师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催生了张玉明、曹金荣、胡建蓉这样的一大批名师。另外, 在桑植县各种教学比武中, 有我片陈家河小学张玉明、冯菊娥, 上河溪小学杨洁分别荣获县一等奖、二等奖;五是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了整体的腾飞, 在近两年小六调考中, 我片有四所小学进入了全县前十名, 引领了桑植内半县的教育教学。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篇10
1.新课程的实施, 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特别要求教师要增强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 缺少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既激发不了教师的学习兴趣, 又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真正提升。
2.随着大规模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和存在的理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3.人本教育呼唤教师培训模式从重理念向重行为转变, 从重选拔性骨干培训向重普适性全员培训的方向转变。因此, 从教师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发挥参与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创出具有区域特色、校际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4.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将基层学校和教师排除在培训资源之外, 不能真正地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培训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使得教师培训模式必须破旧, 才能在思维和方式上产生颠覆性创新。
为此, 宣化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学校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创新。选择了区域内十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性学校, 挂牌成立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通过借助中小学一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来壮大教师培训学校的基础实力, 创新了一条打破培训困局的可取之路。
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的创立、建设与发展, 形成了以进修学校为主干, 以基地学校为枝干, 以联片学校为分枝, 以“1+2”城乡共进学校为叶的全区联动、惠及周边、共进成长的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树形网络组织结构。
二、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意义
宣化区的十所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有着区域内一流的硬件设施, 有效地弥补了教师进修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短板, 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各类教师研修活动的学习培训基地;十所基地学校都是省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性学校,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都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的特色, 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规律研究的合作研究基地;十所基地学校的校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是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实践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实验基地。
宣化区将本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几个学校联片研修活动区, 每个片区确定一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培训研究基地, 每所基地学校在已有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片区培训研究课题, 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并帮助基地学校收集资料, 总结经验, 然后在全区推广。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创立的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宣化区大北街小学推行的阶梯式教师培养模式、宣化区炸子市街小学和宣化二中试行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宣化九中和宣化区工业街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促教师成长等, 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并在全区推广。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将基地学校教师资源优势转化为全区的培训资源优势, 驱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两个动力系统。此外, 通过制定研修中心中层领导包片、教师包校等跟进、指导和服务措施, 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 阵地前移。
三、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特色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 使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师资匮乏的问题, 实行城乡、校校间师资共享, 发挥群体互补效应, 培训资源多元, 培训信息开放。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 使教师培训从一统式走向自主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充分发挥校本优势并从中发掘培训资源,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 以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 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 使教师培训从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将参训教师视为培训资源, 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 帮助教师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 为隐藏在教师内心的经验培植了继续生长的土壤, 实现了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
四、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1.确定课题, 制定方案
每个基地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培训团队的集体智慧, 根据校本热点、难点问题实际, 策划教师培训研究课题, 科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
2.智力支持, 建构机制
教师研修中心在培训项目、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 与基地学校共同建立研、训、用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送教到校”“以校办班”的方式将现代教育理念传递给基地学校的每位教师, 推进基地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3.考察评定, 宣传推广
区教育局定期开展基地学校教师培训经验专题研讨会, 通过汇报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分享培训经验, 并对培训基地课题成果进行阶段及综合评定, 获得优秀成果的项目, 可得到宣传与推广, 并给予奖励。
4.成果展示, 扩大影响
通过论文集、优质课展示、学科论坛、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等形式, 开展学员成果展示, 扩大培训影响。
5.任务驱动, 资源共享
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 教师研训中心还积极搭建平台, 组织开展常规性的校际交流。通过为基地学校中涌现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安排专题培训任务这种方式, 迫使骨干教师增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实践、提高, 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的复杂过程, 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度成长。
6.课题共研, 共进成长
通过基地校与联片活动区薄弱学校建立“1+2”帮扶关系的方式, 将培训研究课题延伸到兄弟学校, 建立“1+2”共进学校“共研体”。以项目为依托, 形成发展共同体, 既构建了教研联动体系, 又促进了城乡教研的共进发展, 更促进了教师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篇11
1.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特别要求教师要增强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缺少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既激发不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又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真正提升。
2.随着大规模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和存在的理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3.人本教育呼唤教师培训模式从重理念向重行为转变,从重选拔性骨干培训向重普适性全员培训的方向转变。因此,从教师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参与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创出具有区域特色、校际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4.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将基层学校和教师排除在培训资源之外,不能真正地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培训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使得教师培训模式必须破旧,才能在思维和方式上产生颠覆性创新。
为此,宣化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学校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创新。选择了区域内十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性学校,挂牌成立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通过借助中小学一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来壮大教师培训学校的基础实力,创新了一条打破培训困局的可取之路。
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的创立、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进修学校为主干,以基地学校为枝干,以联片学校为分枝,以“1+2”城乡共进学校为叶的全区联动、惠及周边、共进成长的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树形网络组织结构。
二、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意义
宣化区的十所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有着区域内一流的硬件设施,有效地弥补了教师进修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短板,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各类教师研修活动的学习培训基地;十所基地学校都是省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性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都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的特色,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规律研究的合作研究基地;十所基地学校的校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实践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实验基地。
宣化区将本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几个学校联片研修活动区,每个片区确定一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培训研究基地,每所基地学校在已有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片区培训研究课题,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并帮助基地学校收集资料,总结经验,然后在全区推广。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创立的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宣化区大北街小学推行的阶梯式教师培养模式、宣化区炸子市街小学和宣化二中试行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宣化九中和宣化区工业街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促教师成长等,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区推广。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将基地学校教师资源优势转化为全区的培训资源优势,驱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两个动力系统。此外,通过制定研修中心中层领导包片、教师包校等跟进、指导和服务措施,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
三、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特色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师资匮乏的问题,实行城乡、校校间师资共享,发挥群体互补效应,培训资源多元,培训信息开放。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一统式走向自主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充分发挥校本优势并从中发掘培训资源,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将参训教师视为培训资源,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为隐藏在教师内心的经验培植了继续生长的土壤,实现了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
四、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1.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每个基地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培训团队的集体智慧,根据校本热点、难点问题实际,策划教师培训研究课题,科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
2.智力支持,建构机制
教师研修中心在培训项目、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与基地学校共同建立研、训、用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送教到校”“以校办班”的方式将现代教育理念传递给基地学校的每位教师,推进基地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3.考察评定,宣传推广
区教育局定期开展基地学校教师培训经验专题研讨会,通过汇报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分享培训经验,并对培训基地课题成果进行阶段及综合评定,获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可得到宣传与推广,并给予奖励。
4.成果展示,扩大影响
通过论文集、优质课展示、学科论坛、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等形式,开展学员成果展示,扩大培训影响。
5.任务驱动,资源共享
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教师研训中心还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常规性的校际交流。通过为基地学校中涌现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安排专题培训任务这种方式,迫使骨干教师增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的复杂过程,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度成长。
6.课题共研,共进成长
通过基地校与联片活动区薄弱学校建立“1+2”帮扶关系的方式,将培训研究课题延伸到兄弟学校,建立“1+2”共进学校“共研体”。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发展共同体,既构建了教研联动体系,又促进了城乡教研的共进发展,更促进了教师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
基地式教师培训模式,结成了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学校和区域个体学校三方组成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共同体,极大调动了三方开展教师培训与培训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还发挥了优秀教师在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经验推广和应用,做到了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凝聚起了联片活动区参与教师培训的最大合力,建构了全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系统。
引领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12
从调查表的前三项可以看出, 经过通识培训, 教师对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 第四项却明显地反映出, 教师在把这些新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时存在着很大矛盾, 这些矛盾即是传统与现实的矛盾, 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为了解决使用Go for it!教材和制约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笔者开始积极寻找对策。然而, 传统的讲座式、经验介绍式、评选式等比较教条的教研方式满足不了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灵活、复杂的问题。新课程和新教材需要教研员走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走进教学第一线。
研训部门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研究和解决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 建设平等民主、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学研究组织, 建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 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推进校本研训, 打造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队伍,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即, 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教师和校本为研究的主体;把教师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 作为共享资源, 为全市的英语教学服务。因此,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笔者所在的研训部门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是校本研训和集体研训连锁互动的系统, 它可以发挥研训部门的辐射力, 架起学校研究和区域研究之间的桥梁。在校本研训活动中, 教研员应深入学校, 有重点地引领一批典型学校研究一些有影响的、共性的和瓶颈性的问题, 为全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集体研训是定期组织全市英语教师之间联合开展的研训活动, 旨在使他们掌握课程改革发展的新动向, 展示各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寻找解决对教学困惑的答案。通过这种“面”上的工作, 达到全市初中英语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资源共享和智慧共享的目的, 使校内研训更具实效性。通过校本研训将研究根置于学校、教学第一线。通过集体研训形成研究的区域性合作, 合理分配研究布局, 共享研究成果。下面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案例】在进行“课改”实验第一个学期的期末, 笔者所在的研训部门计划组织一次全市统一的教学评价活动, 教研员均深入到第四中学, 以校本教研形式, 组成英语评价方案制订和期末考试题开发两个小组, 与有关领导商定, 制订了以下程序 (见图1) 。
经过半个月的时间, 这次校本研训产生了以下成效。
1.制订了《英语学科学习评价表》, 以衡量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
1) 学生成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参与者。
2) 家长积极参加考试和学期评价活动。
3) 教师在评价与考试命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2.规范课后练习, 达到学习过程与评价考试的统一。
3.把口语实践列入评价与考试, 形成《口语考试操作方案》和《口语考试样题》。
4.听力考试体现“信息差”, 笔试突出课程标准新理念。
[理念1]试卷设计体现在特定情景中的语用过程。
[理念2]试题导言体现人文情怀。
[理念3]试题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念4]大量选用插图体现,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理念5]语言知识语境化、情景化。
[理念6]阅读理解体现运用英语获得信息的能力。
[理念7]注重语篇理解, 学习捕捉信息。
[理念8]积极营造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氛围。
[理念9]加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理念10]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
5.对全市的初中英语评价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英语学科学习评价表》规范了全市的形成性评价的结果;试题则让全市师生体验了新课程期末终结性评价的精彩样例。
一位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在策划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自我提高》中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的:锦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期末评价与考试采取市教研员同骨干教师共同命题的方式, 一方面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研训新理念;另一方面, 也加强了教师业务培训, 这种培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它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提高了教师整体驾驭教材的能力;明确了新课程考试改革的方向及命题的指导思想;考验了教师的素质, 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责任心、进取心。虽然这项工作责任重、很辛苦, 但却可使教师获得提高。
根据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 通过与基层学校协商选题, 本研训部门的研究人员制订了相对统一的实施校本研训的意见和安排, 这样既可以保持“校校有特色”, 又可以促使学校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运用这种连锁互动系统解决本地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资源共享, 尽快扫清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确立二个中心
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的全新变革。因此, 在课改工作和课堂教学中难免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与问题。如果在校本研训选题时不分轻重, 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所有问题当成研究对象, 或者随意选择研究对象, 不但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而且还会因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而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 教研员应以课程改革实施和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 选择对课程改革实施和教材使用有影响的题目进行校本研训。
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课程实施总的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新目标英语》教材是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载体, 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托。如果能够把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理念和《新目标英语》教材操作过程的问题解决好, 教育教学就不会出现大的障碍。因此, 研究人员应正视矛盾,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矛盾, 针对研究中心从确定到执行英语课程标准以及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困惑进行研究。而教研员在这个环节起的作用是多渠道搜集问题。其中搜集问题的渠道有:深入教学实践, 充分调查, 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征集各校拟报的校本教研题目。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 教研员可以与中心组成员共同按类归纳、分项筛选, 帮助学校确定进行外语校本研训的选题。下面是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帮助初中英语学科所确定的校本研训研究选题, 供大家参考 (见表2) 。
对教师使用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亟需解决的问题, 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有利于教研员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整体理解和宏观把握;有利于教研员有充分准备地进行专业引领;有利于引领教师拓宽视野, 选择自己关心、自己喜欢、自己擅长、自己亟需的题目进行研究;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此外, 它有利于全市优势互补,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系统, 资源共享, 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速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目前, 不少学校都把以上问题作为自己校本研训的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实现三个突破
(一) 教研和培训研训一体
教研与培训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两个业务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目标相同, 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对象相同, 都是中小学教师。它们之间的差异仅在于工作方式和课程类别。从工作方式上看, 培训采用类似学校教育的方式, 教研采用岗位研究的方式。从课程类别上看, 培训多采用学科课程, 教研多采用活动课程。在校本活动中, “研”和“训”很难截然分开。活动的内容是教育教学能力, 活动的载体是英语教学实际工作, 活动的场地是课堂。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活动中, 可以采用教研和培训同时进行的方式, 在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 同时也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培训。
(二) 对话、交流、互动有机结合
校本研训是一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研员的角色不再是“教练”和“指挥”, 而是积极的示范者、参与者。教研员应该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创设宽松的环境, 使互动式、参与式研训走近教师。
可以采取如现场作课研讨、互动评课 (以教师为主, 教研员为中心点评) 、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对话、互动、交流, 教师普遍反映: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不一定理解, 只有做过的才刻骨铭心。
(三) 变教学评比为教学展示
传统的教师评价经常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说课、评课进行。这种评价教师的方法一方面只注重了教师成长的结果, 忽视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只是为少数人划等级、贴标签, 对促进大多数教师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校本研训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我的反思与研究, 激活教师的实践智慧, 使教师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 学校的校本研训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需要合适的载体, 而“教师教学过程展示”正是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和向实践、向经验、向他人学习的良好载体, 有利于教师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有利于推动学校开展群体性研究活动。
【研训教师】推荐阅读:
教师个人校本研训计划09-06
有关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研训班活动通知08-09
校本研训08-14
研训心得体会10-20
校本培训个人研训计划07-02
研训一体化论文08-26
培训后期研训作业要求10-25
学期教学研训工作总结08-13
校本研训工作实施方案09-06
研训工作计划(11-12学年)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