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训

2024-08-14

校本研训(共12篇)

校本研训 篇1

摘要:<正>一所学校形象的定位和发展,首先看这所学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反观笔者身边的许多教师,确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讲台上可歌可泣的人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只顾埋头于日常繁杂、低效的教学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善于以理论指

一所学校形象的定位和发展,首先看这所学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反观笔者身边的许多教师,确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讲台上可歌可泣的人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只顾埋头于日常繁杂、低效的教学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善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只教学而不研究,只凭经验而不思改革开拓”的层面上的话,将会大大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大大阻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促使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使之拥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校本研训。校本研训应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与人格,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要,立足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的实际和实践,不断创新校本研训,使之成为教师喜欢和期盼的学习形式,从而保证校本研训的质量。在研训形式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课内研训与课外研训相结合,集中研训和分散研训相结合,理论研训和实践研训相结合的原则。

一、勤于反思促成长

“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就是在校本管理原则下,在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真正让教师生长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梳理反思与总结成败得失,只会永远停滞不前,更何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创新?

“自修反思式”校本研训的基本方式有课后总结、反思日记、观摩交流、行动研究等。教师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会逐渐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会重新审视自己行为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寻求新思想、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案例:在一次省级骨干教师研讨课中,笔者指导郭湘辉老师执教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通过大胆尝试,取得了成功。课后,笔者和她一起共同探讨、不断反思,从教学设计这一角度来反思和总结,得出体会,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

1. 教师要学会选择“教什么”

在选择“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什么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顺向思路,也是常规思路;还有一种是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则为逆向思路,走非常规路线。在这里,我们根据“四不教”原则:①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②学生自学能弄懂的,不教;③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④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更好的,不教。在一节课40分钟里,我们敢于取舍,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仅仅设计了四个简洁的环节:①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②细读课文,落实生字词教学;③品读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妙处;④继续读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确实,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但“多则惑,少则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什么”。

2. 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写字教学

现代人的书写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速度慢,字写得不端正、不美观是普遍现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来扭转这种局面。因此,在课堂上,针对生字教学,笔者扎扎实实开展了读、记、写等多角度训练,并进行了很多公开课所丢弃的“听写”环节,既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通过学生书写、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再次练习等有层次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你是中国人,就一定要写好中国字”,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和兴趣。

3. 语文课堂应该凸显工具性

不管语文怎样改革,最重要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语文既要有人文性,又要坚持工具性,没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语文是苍白的!在新课标里,也明明白白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整堂课里,除了“以读为主”,还具体抓住“发现”和“发明”这组词语扎扎实实开展了有效的实践活动:①读句子,在语境中初步感受词语的意思;②出示拓展资料,了解20世纪都有哪些发现和发明;③出示选择填空题,让学生区别两个词的不同意思;④让学生联系用这两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课前,郭老师还担心学生很难用这两个词语说出完整、准确的话来。其实,这是多余的担心,只要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实际落实到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问题抛出后,一位小女生就带来惊喜:“人们发现用河边的芦苇能够喝到水,就发明了吸管!”接下来,更是精彩不断!

通过授课与反思,郭老师豁然开朗,并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找到了一条“路”,一条可以走得更稳健的路。虽然语文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但我们相信,只要不停下追寻、探索的脚步,小学语文教学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

二、师徒结对同提高

“师徒结对式”校本培训是学校让一些年轻教师跟随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特别是德艺双馨的专家型教师跟进学习的培训方式。一般由学校聘请一位或几位经验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为导师,负责对一位或多位需要培养和锻炼的新教师、青年教师或校级骨干教师进行指导性培训。主要通过传、帮、带、导等方法,对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作长期的指导和培训,使之尽快成才,并形成特色。其基本要领是:①必须以教育智慧为载体;②“传、帮、带”的性质必须建立在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③徒弟要善于学习观察,自我反思;④要有配套的制度保障机制。

“师徒结对式”校本培训有利于建立教师合作文化。学习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合作的,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合作、对话交流、团队融合,理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之一,理应成为教师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下,教师们可以相互启迪、相互分享、相互促进、主动成长,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造就优秀的教师团队。

【案例】《湘乡市东方红学校青蓝工程实施方案》节选

在教师自愿选择和组合的基础上,学校教研处对“青蓝工程”中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做出了要求,并形成制度,以求方案的顺利实施。

1. 指导教师方

(1)指导教师要做到“三带”:带师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带师魂——爱岗敬业,进取奉献;带师能——育人艺术,教学技法。

(2)根据被指导者的工作经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指导老师经常给青年教师就备课、上课、辅导学生、作业批改等方面给予指导,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3)帮助被指导者审核教案,要经常随堂听课,每月至少听两节,并及时给予指导。

(4)指导教师要开放课堂,随时接受听课,每学期要为青年教师上好不少于两次的高质量的示范引领课,要把自己的各项教学工作的常规资料作为样板提供给青年教师学习。

(5)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练兵活动,指导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教研课、公开课,并给予业务指导,及时写好评课意见,鼓励青年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6)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学年至少要有一个研究专题,指导青年教师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7)指导青年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 被指导教师方

(1)认真贯彻师德规范,自觉坚持用师德标准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按不同目标和要求,认真制订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一式两份,经指导老师审阅后,一份交教务处,一份自留对照实施,努力实现“一年称职、三年出师、五年骨干”的目标。

(3)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主要听同学科的课,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要认真写好听课笔记,第一学期期末前、第二学期5月底前,分别将听课笔记交教研处评审,听课情况是考核内容之一。

(4)要与指导教师一起备课,认真记录指导教师的指点意见,要主动邀请指导教师听课、评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课不少于5次,写出体会或个人见解,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要自觉接受指导教师对教学工作常规资料的检查、指导,并按照指导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工作,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6)每学年分两批举行公开课活动:上学期5月份进行,下学期11月份进行(被指导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两堂公开课、研讨课或比赛课)。

(7)每人撰写一篇总结和一篇论文。拜师总结在第一学期12月中旬完成,教学论文可算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每人每年的一篇论文,在第二学期的7月份完成,以上两篇文章作为综合考评内容之一。

(8)积极参加市级、校级、学科组的各项教科研活动或比赛,活动成绩作为对青年教师的主要考核依据。重视继续教育活动,保证认真阅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寒暑假作业。

通过“青蓝工程”的开展,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教坛新秀”,为教师队伍充实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沙龙对话抒己见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沙龙,促使教师深度会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深层次的研讨,实现教研经验的共享。学校根据学科设置了教学沙龙的固定场所,创新形式,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要结合实际对教学沙龙活动的开展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例如,每两周组织一次教学沙龙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并及早告知教师,让教师精心准备;教师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沙龙活动,每次参与教学沙龙活动都必须提出突出问题,参与改进措施的研讨;学校开展教学沙龙活动要有记录,教师参与教学沙龙活动要有总结。同时,学校要注重邀请专业教研人员参加本校的教学沙龙活动,也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本校的教学沙龙活动。

【案例】“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在学校第九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分学科的说课与评课活动。语文学科为了让活动更有吸引力,更有实效性,能够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平台,设计了以下活动方案。

1. 微型讲座导入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堂经典的课》: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听课,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这堂课教师讲得很精彩,教师语言精练,教态从容,动作潇洒,板书漂亮,课堂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铃声响了,这位特级教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不说话。“或许他们也很惊叹”,中方人员想。到了会议室,外国同行却说:“不理解。”我们问:“为什么?”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2. 提出好课标准

(1)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

(2)王崧舟提出好课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3)叶澜提出“五个实”:扎实的课(有意义);充实的课(有效率);丰实的课(有生成性);平实的课(常态性);真实的课(有待完善)。

3. 细化评课细则(见下表)

4. 围绕课堂表观点

最后围绕几堂课,大家各抒己见,谈优点以借鉴,谈不足以探讨,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堂课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上,好在哪里?”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对话,教师们感觉有收获,有指导意义,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学习和思考。

四、结语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定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只有立足校本特色,不断创新校本研训,让教师在丰富而又有效的校本研训中不断成长和成熟,才能够真正成为一所有温度、有激情、有活力、有幸福感的学校,真正实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美好境界。

校本研训 篇2

《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现在的幼儿教育已经在飞速发展,但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之前,必先训练孩子的体能,来达到激发心智的全面成长。根据市级指定研究项目“关注幼儿健康教育,促进全县3-6岁儿童体质健康”,以体锻活动为抓手,科学、趣味、系统地发展幼儿体质,合理评测,转变幼儿机械体能训练。各地各园都在轰轰烈烈的搞教学改革,做园本课程,为了摸索出适合我园实际的游戏教育模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20xx—20xx年度我园围绕《促进幼儿健康体能研究实施策略》开展教研活动,以幼儿体质健康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观摩学习、专题研讨,同伴互助等方法提升教师关于幼儿健康体能的科研水平,我园教师尝试从体质现状、影响体质健康因素、体质评价指标、具体干预手段等方面分析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并积极研讨方案尝试促进幼儿体质体能提高。通过一年来的研训学习,不仅提高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更提高了教师体育教育方面的实践能力。

校本研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善幼儿园现状,针对我园现状,我们积极思考,寻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体锻设施局限,教师重“测试结果”轻“体锻方法”,幼儿体质健康能力发展差异大等。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一直是一个弱项领域,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技能,促进其体力,研发一套以运动、游戏、体能促进为目标,玩出“强体质”的课程和摸索出一些教学经验,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好的指导性,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科学、更轻松、更有效。

研训开始之前,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可实施的研训目标与方案:

1.通过研训,理解幼儿体质提升活动的意义,探讨幼儿园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及有效的、适宜的组织策略,切实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

3.通过研修活动,丰富教师关于幼儿体质健康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进而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园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一年来,我园教师根据本园幼儿的水平与兴趣等需要,分年级段开展八次集体备课,开发开展适合幼儿的具有特色的班级体育活动,整个校本培训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每一次的研讨活动,老师们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水平互相提高,对每位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帮助。

及时反思,才能发现自身不足,勇于改变,才能不断进步,关键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地满足教师学习与进步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完善,提高,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这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虽然,校本培训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改变,但我们的校本培训还不够成熟完善,在教研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校本培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系统;

3.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研修内容狭隘,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

5.理论脱离实际,校本培训虽然对老师的思想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带班过程中,还存在老一套锻炼方式,不能很好的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和体现幼儿主体地位。

为了继续开展好校本培训,我们也有了今后的打算:

1.加大研究力度,拓展校本培训课程的研究范围;

2.研究并制定好评价系统;

3.继续在实践中完善校本研训工作,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

校本研训的探析与管理 篇3

一、敏锐捕捉校本的教学真问题

教学问题普遍存在,复杂而多样,并且还会随着教学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多和更新。什么是真实的教学问题?概言之,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问题是真实的教学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教研组长在以往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二是教师在关注自己的教学常态课,或在听其他教师的课中提出的问题;三是在平时教学真实情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也是教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更是目前急需解决并且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责成教研组长对上述三类问题进行初步收集、归类与整理,提炼出共性的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二、建构“问题解决”校本研训模式

校本教研活动要想有所成效,关键是要让教师们真正研讨起来,让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在经验共享中相互造就。

1.同组同题

(1)梳理教学问题,确定校本教研主题。学期初,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从以往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教研组内进行探讨。各教研组根据教师们提出的教学问题,选取几个典型的作为本学期的研究重点。

(2)分析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性办法。教研组的教学问题确定以后,组织学科组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特别强调紧扣主题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及教育情报的搜集、阅读获得启迪,使研究置于理论背景、他人经验的场域之中,让研究具有深度。然后商讨确定问题解决的假设性办法,制定相对详尽的解决步骤和策略。

(3)实践教学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根据假设性的解决办法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有意识的尝试与探索,在实践研究中探究办法的可行性。通过不断实践,修改、完善问题解决的方案,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归纳,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4)总结教学经验,交流解决问题的成果。教研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有课堂教学展示,有名师课堂观摩,也有理论学习等,形式不一。对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行不断总结交流,不断地拓宽教师对教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修正问题解决的方案,以得到更佳的解决策略。

2.同组异题

在开展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活动中,语文、数学等学科由于教师人数相对较多,可采取同组异题的形式开展,具体流程是:

(1)备课组寻找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如通过学期初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再进行教研组内的交流,探讨其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最终形成相对集中的共性教学问题。

(2)教研组分类重组问题。各备课组相对来说对象有所不同,所以问题有所不同,例如数学教研组,由于第一学段一年级和三年级是不同的,所以教研组对备课组所选的问题要进行再次重组,形成同一类型问题,并由各备课组自己确定假设性解决办法,制定问题解决的研究策略。

(3)教学问题攻关组探寻解决问题。为突破一些重要而又较难的课题,我们还成立了教学问题攻关组。各个教学问题攻关组成员围绕教学问题有重点地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学组展示共享成果。一是组内展示活动。我们把教研组内的展示活动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同一教研组内教师所解决的教学问题各有侧重,因而开展展示活动有助于推广成果,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所以教研组一个主题有好几个活动。二是专题展示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如教研组长论坛的《如何敏锐捕捉学校本位的真实教学问题》、备课组长论坛的《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外出听课教师论坛的《我的收获》、名师课堂展示、师徒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等,并结合教学展示活动开展专题研讨,促使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共享。

3.异组同题

综合学科的教师总体人数多,学科多,而其他单一学科人数又较少,教研的思路打不开,所以我们采取了异组同题的形式开展,具体流程是:

(1)组内寻找共性问题。各教研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再进行教研组内的交流,探讨其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最终形成相对集中有共性的教学问题。

(2)探寻问题解决办法。由于各教研组相对来说对象有所不同,所以问题有所不同,例如体育组和音乐组是不同的,所以各教研组自己要确定假设性解决办法,探寻问题解决的办法。

(3)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各教研组成员围绕教学问题有重点地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形成研究策略。

(4)教学展示共享成果。教研大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对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行不断的总结,在交流活动中,不断拓宽教师对教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同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修正问题解决的方案。

三、关注推动教学问题解决的小课题研究

在研训一体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整的机会,将“实践”和“反思”合二为一。

1.小问题提炼出小课题。仅一学年我们就共关注了36个问题,教师们热情很高,教研氛围很浓。可喜的是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都成了研究的小课题。小课题研究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从自身最熟悉的领域出发,审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小问题,用课题的眼光进行思考。

2.扎实推进中心组建设。为了保护科研骨干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还成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并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提供了优质服务,为他们搭建学习、展示、交流、成长的平台,然后用成员的成长与成功去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在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校本研训中,我们努力利用中心组的科研优势,起到了以中心组辐射全体教师的作用。

3.博客叙事评比。如今在教师眼中,写随笔叙事已经和上课一样平常,都能够在博客中亮出理论观点,发表专业见解,诠释学习困惑,抒发成长感受。我们也以博客叙事评比的手段推进。

梳理、总结我校的校本研训的探析与管理进程,主要是体现了“研训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发展轨迹——

“研训问题化”:研训教师在教研和培训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并基于问题进行教研和培训。

“问题专题化”:有了大量的问题后,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思考,并从中选取本校教师共有的、急于解决的、能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从而形成研训专题。

“专题课题化”:教师对某一问题凭借自己和同伴的经验形成一系列解决策略后,站在理论或规律的高度进行深层探究,或运用理论、规律进行论证、检验。这个探究和论证、检验的过程就是课题化的过程。

“课题课程化”:对于从实践中来的问题经过系列研究有所提升、形成课题并回到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它设置成课程,对教师进行课程化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校本研训的管理策略 篇4

一、坚持科学决策, 加强目标管理

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应该将校本研训列入学校工作计划, 提上学校日常工作的议程, 强化目标管理。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学校领导要重视培养、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包括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 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 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的决策, 探讨科学发展的方法。学校对于本校教师的发展提高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的基本前提。只有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和做好规划, 才有可能对本校所需的师资有一个清晰的期盼和明晰的愿景。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意识到, 我们不仅要使用教师, 也要培育教师, 要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要形成教师校本研训的常规制度并且常抓不懈。只有这样, 校本研训才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建设学习型的学校”就不会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才能够在我们的校园里培育并形成讲学习、讲研究、讲创新、讲服务的和谐氛围。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起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团结合作, 弘扬团队精神, 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 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建功立业。

二、建章立制, 突出依法管理

依法治校是现代教育管理的要义。我们应该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 使广大干部、教师都能够明确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意义。尽管第一周期教师培训已经鸣锣, 第二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经启动。但是,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仍然有一少部分人对于教师培训存在着糊涂认识, 参训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学校领导应该坚持教育引导、正确导向, 促使广大教师与时俱进,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自觉主动地参加校本研训的学习研究。只有大家都明确了教师培训的目的意义, 才能使教职工们端正认识, 建设学习化的学校,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从而使校本研训工作得到学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重视与认同, 使相关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 切实有所保障, 从而取得实效。

应该设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用制度来约束人、激励人、鼓舞人。尤其要建立激励机制, 防止“学和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对于积极参加培训, 且学有所成、成果丰硕的老师, 应该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应该注意树立先进的典型, 用正面的形象来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 辐射全体教师的成长, 打造名牌学校。

学校管理应该完善奖励制度, 培养全体教职员工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金钱、物质的奖励是完全必要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中庸》曰:“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通过这种奖励制度的强化作用, 就能够真正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型学校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应该经常对教师们的正面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 使这种行为得以巩固和发展, 这是管理学中的一种积极强化, 也是促进广大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明确重点, 彰显特色管理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特点确立好校本研训的主题与重点。只有将教师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机地融合起来, 充分整合好学校、社会的教师教育资源, 才能形成长期的、经常性的和发展的校本研训制度, 才能保证校本研训取得成效, 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校本研训必须立足本校的师资状况, 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与方向, 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的主题与重点, 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自己学校个性化的校本研训工程。

注意以教科研为支撑,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些学校的校本研训, 就是请专家为老师们做几场报告而已, 这是远远不够的。校本研训更应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教育资源, 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教学研究为核心, 组织群体学习式教研、先导小组式教研、骨干教师引导的教研、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连环跟进式教研、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联片教研、任务驱动的教研、项目合作的教研、有技术介入的教研等等, 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应该注意加强发挥教研组、课题组等的辐射作用。在培训内容上, 当前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对教书、育人相互渗透能力的培养, 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 对素质教育下教学出发点把握能力的培养, 对科研与学科教学结合能力的培养, 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使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校本教师研训应该努力构建学习者共同体。聘请本地区甚至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时, 要留出一定的时间, 供教师们与专家进行交流, 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线教师的疑难问题;加强参训老师之间的经验反思、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等的交流, 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

四、分层培训, 体现人本管理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由行政管理向真诚服务转型, 倡导和弘扬人文精神、人性化管理。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变,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谱写教育的新篇章。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 尊重教师, 服务教师。对于本校教师的整体情况要比较了解, 要结合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培训, 形成“金字塔形”的教师培训体系。

学校领导首先要讲学习, 搞研究。努力塑造既懂得业务、又懂得管理的“双内行”的专家型领导的形象。一个出类拔萃的校长的出现, 能够感召更多的教师向他学习, 在学校中形成追求卓越的主流现象。校长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团结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 奋发图强, 建设第一流的名校。应该确立“有为有慰有威”的新理念, 才能真正领导全体教师员工励精图治, 形成合力, 共同提高办学质量, 共同建设和谐的学校。

应该重视选拔培养教学骨干。学校领导应该善于从广大教师多姿多彩、流派纷呈的教学活动中, 敏锐发现、细心筛选有新意、有创造、有实效的经验, 给以科学的总结, 组织广泛的交流, 想方设法开创各种教育实验项目,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于教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我们应该提供出外学习考察交流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从而形成一种“鲶鱼效应”, 辐射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对于广大的教职员工, 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促进他们在岗位上的发展提高。要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 使广大教师有用武之地, 无后顾之忧, 真正做到安居乐业, 专心致志地去立德、立功、立言。这样, 更多优秀的教师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学校领导要敢于面对矛盾, 科学分析矛盾;注意控制矛盾, 缓和矛盾。多与群众谈心谈话, 教育大家顾全大局, 齐心协力做好各种工作。现代学校管理既呼唤“专家型”的领导, 也需要能够协调学校人际关系的“社会活动家”型的行政管理人才。团结广大群众, 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

五、格物致知, 夯实实践管理

1.读好一两本书

比如研读《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著) 等, 以自学自研为主, 每位老师读完后要写出两三千字的读书笔记, 发到学校内部网站进行交流, 也是积累一种成果。杭州的一些学校要求老师们经常做好这项工作, 每月都给以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真正形成了学习型的学校。

2.听好一两个专题

在假期或其他时间集中时间学习, 以专题讲座为主, 结合研讨、观摩、考察和实践。其中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观摩和科研指导课等各占一定的比例。尤其要让老师们学习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和应用本领。

3.上好一堂课

在相关导师指导下, 让青年教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认真研究、设计、备课, 上好一堂体现新教育理念和新教学方法的优质课。在本校自行完成, 并由有关专家评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作自己上课的录像带作为成果保存。

4.写好一篇文

根据所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结合教学实践, 写出一篇有一定价值和理论水平的3 000字以上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 必须持之以恒地练习写作。

5.做好实践考察工作

选择镇区内、市内名校或者在校本研训方面有突出特点的先进学校为考察点, 考察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教改情况、实施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情况、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等。也可以要求受训者在分散时间里个人寻点听课、参观;或者集中考察, 考察后要求大家按统一的计划与要求写出考察报告, 并且组织交流互动, 学校对考察报告做出评审, 给予奖励。

校本研训总结 篇5

作为教师,“教”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也会需要我们不断磨练的一项技能。本学期,我们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加强对学生在音乐、美术课堂的常规管理,确保课堂及教学能够有序进行。

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相关活动安排,进行了几次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拓展课展示。X月27日,我们迎来了美国XX中学的师生,向她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京剧的表演片段以及古筝重奏《雪山春晓》。胡xx老师带领美国学生体验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胡xx老师则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课。X月和X月,我们分别参与了“百万家长进校园“以及xx小学学生参观体验校园的拓展课展示,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了我们的课堂,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不同年段的学生给予我们的教学启示。

本学期,我们协助学校做好艺术节的相关辅导工作,辅导学生参加立体造型、绘画、书法等11个艺术节项目的比赛。其中,胡xx老师指导学生蒋、邓、李分别在立体造型、绘画、摄影三个比赛项目中荣获市 二等奖,胡老师指导学生林xx获市艺术节书法比赛 一等奖,蔡征特等5位学生荣获市三等奖。金老师指导群舞作品《月下轻舟泛渔歌》荣获市群舞比赛 三等奖,缪老师指导小合唱作品《sing sing sing》荣获市小合唱 二等奖。

此外,我们以教研组为依托,围绕“落实课堂常规,促进有效教学”的研训主题认真开展组内教研活动,我们以讲座、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开展,积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胡xx老师的《暑假生活记录册》一课,通过对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以及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金xx老师在《影视音乐欣赏》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更有质量的欣赏影视音乐。XX老师的《我和你》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审美视角欣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胡xx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陶艺的基本知识,领带我们参与陶艺的实践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教书育人。同时,我们也深知良好的教学离不开我们对专业的不断学习和提升。本学期,我们认真完成了20xxxx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远程培训项目的网络学习,金xx老师参加了xx省音乐舞蹈教师教学编创研训班,并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培训心得与体会。

短暂而忙碌的一学期结束了,工作中的得与失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工作。首先,当今的艺术领域发展迅速,我们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找准方向,开拓视野,并且多向优秀的团队借鉴学习。其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依旧要专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对于学生的关注,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最后,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勤于动笔,做到练眼,练笔,练意。

关于农村小学校本研训的思考 篇6

1.校本研训要体现全员性。我校目前是教师全员搞研训,开展全校性相互听课、现场(问题)调查,找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得不够,教学还不够放手;忽略一些教学资源的使用;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分析,撰写反思,由教导主任评价,学校给予奖励。研训活动使学校的研训氛围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师怕人家听课,而现在是盼望人家听课。

2.校本研训要体现整合性,也就是研训一体化,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研究。

3.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提高其研究能力和专业化的水平。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校本教研,不断地积累、反思、尝试、探索,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研究也并不神秘,他们针对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体现了理论专家所不能比拟的自身优势。

4.要明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法,重视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研究和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师生交往互动,同时开放学校空间、场所,为师生学习服务。

二、农村小学校本研训模式

1.成立年级教研组

年级教研组是以中心小学为单位,按年级成立的教研组织。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任课情况,一般成立六个语数组、一个科学组、一个英语组。由学科骨干教师任教研组长,同年级任课教师为成员。

年级教研组的优点有:一是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便于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解决同年级同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三是可以研究课程、结构、实施、评价、管理,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这种形式的教研组由于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学校,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教研活动不但非常耗费精力,而且耽误授课,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所以,每学期只能开展二至三次活动,不便于校本教研的经常化。如果只有这一种形式的教研组织,势必制约校本教研的普遍开展。

2.校点教研

校点教研组是以校点为单位,不分年级、学科,一个校点成立一个教研组。在该学校中选拔教学能力最高、责任心最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本校教师为成员。

校点教研组由于所有成员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既不必耗费多少精力,又不耽误授课,还能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使校本教研经常化、普遍化。

这种形式的教研组由于范围小,人员少,往往视野窄,很难深入进行课程研究。

3.年级、校点有机结合的农村学校教研网络

年级教研组和校点教研组各有千秋。如果只有校点教研组的横向交流,没有年级教研组的纵向交流,有可能会使校本教研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如果只有年级教研组的纵向交流,没有校点教研组的横向交流,则有可能使校本教研走马观花。所以,要使校本研训在农村小学切实开展,使“校本教研”的目标得以实现,任务得以落实,只有同时构建年级教研组和校点教研组,形成横贯校点,纵跨年级的教研组织,才能使“校本研训”在农村小学扎发展之根,开研究之花,结素质之果。

三、开展好校本研训工作的关键

1.倡导教师终身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习要有动机与需要,这就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在开展校本研训中,领导要带头,同时,要给教师提出一些参考意见,要求教师读一些教育经典、课改理论专著和教育报刊。

2.要建立一些必要的研训制度。如,建立读书、交流的制度,规定读书数量,订购的杂志明确阅读要求;教学反思制度,反思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口头形式;集体备课制度,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教案、有主讲人、有说课稿、有评课、有反思。

3.开展小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应不好大、不贪多、不求全。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备课组为单元、以公开课形式进行,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从亮相课,到观摩课,到展示课,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

4.坚持教育科研向“备讲批辅考”五个环节全程渗透,不断加大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在备课上,我们坚持实行“教”与“学”双线并行的表格式集体备课。每份教案设计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先由一名骨干教师设计,大家集思广益,加以完善,制定出最佳教学流程;再分发给其他教师,由教师个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以使每份教学方案较好地凸现出新课程理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坚持听常规教学“推门”课、课改实验研究课,组织教师个人素质展示课,责成学科带头人做示范课、引导课、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课等。务实地沿着“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科研,结论即成果”的通道,不断引导教师把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创新。

在学生作业改革上,我们以新的学习方式和培养目标理论为支持,除保留“少而精”的理解与巩固“双基”性书面作业外,大胆增设了课外开放性、趣味性、活动性、合作性与选择性作业。学生在一页作业的余行空间,可以画尾花,与教师说心里话,也可以做自己设立的个性化作业。同时在双基性作业量的控制上,我们设计了“基础性作业、情趣性作业和技巧性作业”三个层面的作业,对学生分层要求、合理鼓励、分层评价,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充足地时间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实践活动之中。

5.重视学科活动课。我们倡导教师突破教材文本,创建容量更大、信息更多、综合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科活动课”。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三至五节具有本学科特点,纵横相连延伸课外的活动课。这样的课更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整理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新的实践能力。

校本教研不是目的,而是在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打造一支思想与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依托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发展 篇7

几年来,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以“校本研训为依托,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

一、确定发展目标

通过分析现状,我校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主要措施和达成目标等。其中,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两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骨干教师要具备指导培养下一级骨干教师(或教师)的能力。其他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师德目标、学习目标、专业技能目标、职业目标、科研目标等,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尽可能为每个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二、找准发展途径

(一)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倡导、鼓励教师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部门指导为主的有计划、有安排的课题实验研究,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校91%的专任教师,承担了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项目,已有多项国家级课题通过验收,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多篇实验论文公开发表,成果显著,学校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是在理论上取得什么突破,而是要实现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如我校2009年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3.个人立项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个人立项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人人有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二)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将校内开展的教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实验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校本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将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课题实验中,全员参与,互相合作,充分彰显了校本培训的全员性和主体性。

1.集中培训。

学校每学期确定几个重点专题,然后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如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介绍外地教学的新信息、新经验和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新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指导,将教师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机的融合。

2.分层培训。

我校把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我校校本培训的重点群体。根据他们的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同的培训方案,并从理论学习、教学科研、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考核要求。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专任教师岗位大练兵系列活动,如“数学教师解题竞赛”、“专题案例教学论坛”、“主题沙龙活动”等活动。尤其针对新教师,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并为他们举行“拜师会”,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每月进行师徒交流,每学期上汇报课,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脊梁,名师是学校发展的标志,在对他们的培养上,我校通过“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助推这些教师迅速成长。学校明确要求这些教师每年做到“五个一”,即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在校以上做一场专题讲座;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验。名师、骨干教师享有外出考察,与市名师交流的机会。学校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上一级培训活动,通过近距离和专家接触、交流,加快了这些教师的成长步伐。

(三)以研训活动为切入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训的特点是贴近学校教育现场,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效地促进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和反思,及时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使教师沿着专业化的道路成长。校本研训活动要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注意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

1.倡导学习,更新观念。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素养,在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教师校本培训过程中,我注重引导教师读书。每学期我都向教师推荐书或给他们购书。教师们在读书中理解、在行动中体验、在思考中提高,不仅教育理论素养得到提升,而且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修养。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

2.加强师德,树好形象。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业行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重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强化以法治教意识,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3.强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为更好地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要求所有的公开课、教研课都必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后进行教学反馈时,也把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当作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评议,并将一些制作水平高的课件上报市、区参加评比。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会使用、制作课件率达100%。

4.骨干辐射,注重培训实效。

学校的骨干教师是校本研训的重要资源,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也是校本研训工作希望所在。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保证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学习的经费和时间,鼓励骨干教师要站在教育改革前沿,主动获取前瞻性的教改信息,特别是新理论、新教材、新教法。另一方面,鼓励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子,实行师徒制。通过骨干教师的帮助、传授、交流、课堂示范、教学风采展示等,指导其他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水平。

5.教学评比,同台竞技。

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作用,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积极为教师们搭建进行专业切磋、互相合作的平台,实现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行思考,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校内优质课评选活动。如优胜教研团队评比、最有创意教学设计评比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提高,每月一次的主题教学研究汇报课,也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坚持反思,提升自我。

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也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以真正地落实。

我们要求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层面上,还要体现在教育层面上;不仅要在教学前进行前瞻性反思、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性反思、还要在教学后进行批判性反思。要求教师的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不仅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反思,帮助同伴,提升自我。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三、建立保障措施

(一)成立校本研训行动指导组

学校形成了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牵头,教务处具体负责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校本研训工作计划,明确规定校长是校本研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构建研训网络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训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研训的三维关系。三者在行动研究中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三)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将每周三下午定为教师学习日,内容涵盖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评析、教学策略研讨、教学行为反思等。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校本研训带给民主希望的春天 篇8

一、校本研训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校本研训是以校为本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 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各方面技能组织的培训及训练。这一特征表明, 校本研训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因此说它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 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随着教师队伍发生的改变, 我们不断调整校本研训的起点和高度, 把校本研训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师“一提、两拓、三强、四策、五改、六创”的综合实践能力上。一提: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两拓:深化继续教育, 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和知识面;三强: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强化校本开发和研训、强化依法执教培训;四策:促进校本研训深化的四步策略“给、放、诊、推”;五改:改革道德评价、改革学业评价、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评优激制、改革成绩认定方法;六创: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创新文化育人氛围、创新责任意识教育、创新幸福工作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考评管理机制。

同时也创新了校本研训“给、放、诊、推”促进策略。给, 即根据教师理论贫乏、理念陈旧、行为盲目的实际, 学校领导定期为教师搞专题讲座, 利用灌输的方式, 给出一种思想, 解读一种理念, 传授一种方法, 并适时为教师以身示范, 提供一些鲜活的教学范例。放, 即尊重教师的个体劳动, 鼓励大家能够在教改中放胆去创, 并为她们创造教学个性发挥的空间, 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新设想。诊, 即对课堂教学进行“把脉诊断”, 为了把握研训的发展方向, 学校成立了有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组, 对主动探究、创新改革的课堂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对课堂的亮点给出充分肯定, 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推, 即推出放心课堂, 推动整体发展, 领导集体按分工深入教学课堂, 有意去发现教师教育教学的闪光点, 对课堂教学创新之处, 给予及时推荐, 并为其提供示范教学、经验交流的展示平台, 让教师从多方面得到历练。

二、校本研训带给民主小学教育的春天

人的认识决定着人的行动, 也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结果。校本研训, 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它当作一次展示活动来做的话, 那无疑会成为教师的工作负担, 也会招来教师的质疑和非议。而将它列入学校常规工作, 纳入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体成长, 还有助于学校文化氛围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而这种氛围和风气又会变成一种新的气势, 去推动教师群体向前发展, 鼓动人们有所追求。它所发出的微妙作用, 在于催人奋进在于无声处, 让人收获在日积月累之中。这就是今天的民主小学对校本研训的感悟, 这也正是校本研训带给民主小学教育蒸蒸日上的春天。

随着校本研训工作的推进, 教师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应的保证, 但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以及美好愿景的达成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缩小这段距离, 提高民主小学教育品味, 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我们又一次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质疑,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让教师做得这么累, 让家长也跟着累?能否找到一种新的途径, 使教育变成给予学生幸福, 留给教师快乐的职业?在研讨中我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那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 只有学生做到了不用教师监督, 不用家长督促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这个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0年初, 我们把校本研训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教育改革的攻坚问题上——改革课堂教学。

新型的课堂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清楚课改要解决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问题。它需要激情让学生产生兴趣, 需要解决会学和学会的能力,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作为一种内化的力量, 去助推自主学习, 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学习兴趣与愿望的问题, 在前期课题实验中, 已经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把研训的重点落在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上。

我们首先确立了“先学后教, 做中辅导, 多元互助, 作业激励”的课改基本理念与思路, 关注的是课改提质不能以增加师生负担为代价, 探索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基本模式, 最终解决的是学生今后学习不再依靠教师和家长, 自己能够做到会用书、会读书, 进而达到会自学。

基本思路一经确定, 建构研训操作模式将成为重要的保证。为了在课改探索过程少走弯路, 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我们决定将校本研训分成三个阶段, 把握时机做好工作。

1.抓住学前黄金周解读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充分利用学前周对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 是民主小学多年来的一贯做法。为教师举办讲座“如何实施有效教育”、“横向不比, 做最好的自己”, 意在帮助教师建立自信。解读民主校园文化内涵, 让先进的思想扎根校园, 意在提升教师教育修养, 为学生多留一点幸福童年的回忆。解读课改“十六字”方针, 意在明理导行, 让课改起步顺利, 教师有愿望参与实验研究。每学期学校结合教育需要, 确立一个研训突破的重点。本学期, 我们就针对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题, 结合假期网上集体教研的情况, 由各位中层主任分学科、年段进行了以“课改之后如何备课”为专题的讲座, 使语文、数学两大学科的备课工作与课改之后的课堂教学紧密接轨、更有实效。

2.抓紧期中实践期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依托校本教研, 开始启动“先学后教, 做中辅导, 多元互助, 作业激励”课改研究, 并把研训的重点放在加强“三组”建设, 落实四级管理, 搞好“三课”引领研究。

(1) 加强“三组”建设。

三组, 即指学科、年级备课组和综合学科教研组。全校共有学科、年级备课组20个, 为了强化氛围, 结合具体情况, 又重新划分为七大教研组, 分别是语文低、高两组、数学组、英语组、体育组、音美组、综合组。

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组长执行力和提升组员研究力两个方面。首先, 从培训组长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专题做起, 指导落实计划、组织开展研训等活动, 使他们工作起步就能做到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使研训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精彩分层, 各具特色。其次, 关注提升组员研究力, 在中层以上领导定时定点参与指导备课的同时, 还做到了跟踪听课教研, 一课一导单兵教练, 让教师受益匪浅。随着研训活动的深入, 研究氛围的增强, 民间的拜师活动开始悄然兴起, 一对一的民间帮教, 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师个体的迅速成长, 不仅形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 而且还体现出教育的艺术, 为我校教研活动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组的校本研训活动展示, 犹如一朵朵争先斗艳的奇葩,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为民主小学的教育带来满园春色。

(2) 落实四级管理。

对校本研训实施四级管理, 主要是针对研训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 突出教育教学需要的实效性。一级研训指的是日常同事、教师个体之间的教育教学咨询、求教、帮扶活动, 它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解决问题的及时性、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等特点, 把它列入学校管理, 定期考核以防止拜师活动流于形式;二级研训指的是落实学校常规, 以学科、年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教研, 意在发挥集体智慧, 确定知识要点、教学重点、难点, 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从而达到年组教学的“四统一”;三级研训是指校内综合组、专家组针对教改探究、教学创新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引领教改方向的作用, 所以需要做出较为缜密的诊断认定;四级研训指的是典型经验在校内的推广,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和规范性, 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会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

(3) 搞好“三课”引领。

“三课”, 指领导的“引领课”、教师的“研究课”、成果的“汇报课”。

“引领课”的研训重点落脚在为教师课改解惑、答疑和明理。如课改怎么改、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如何体现、针对新型课堂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学该讲什么等等。这些单凭讲座是无法解决的, 只有通过直观教学引领, 才能让教师知道怎么去做, 学着去做。

“研究课”的研训重点落脚在突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它关注的是对课堂结构, 或是某一个专题所进行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仅针对课堂教师的执教能力, 还要体现在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及评议, 对每一个教者都是一次历练, 对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是一次学习和收获的过程。两年来, 在以“先学后教, 做中辅导, 多元互助, 作业激励”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 研训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登上这个讲台的教师已达一百多人次。虽说这是没有级别、不给证书的课, 但参与改革的教师仍然做得乐此不疲。每上出一节好课, 都会给全体教师以极大的鼓舞, 因此研究课往往也成了鼓劲课。

“汇报课”的研训重点体现在展示课堂教学的创新和亮点, 推出经验和新人。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为教师搭建教学展示的平台, 有意调动其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校内积极为教师创造展示的机会 (如校级观摩课、家长开放周活动、对外接待课) , 还把各级各类活动有效地利用起来 (如参加市区基本功竞赛、市区评优、承办教研活动等) , 让每一位教师看到希望, 为走向成功做好奠基。

3.抓好期末收获时提炼总结出经验。

日不见长, 年有收获, 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坚持抓好这个收获的季节, 引导教师通过教育反思, 从中总结经验, 让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沉淀下来。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雕细刻中, 实现理念和行动的升华, 供后人去借鉴、应用和提高。这已成为民主小学研训工作的惯例, 也成为民主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总结经验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更看重的是教师积极参与, 不断向上的热情和态度。人人是提供经验的培训者, 人人又是接受培训的对象, 大家欢聚一堂,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看似松散的沙龙, 却充满了激情和灵动, 研训的气氛更加热烈、高涨, 它让人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比这更为重要的是让大家同时升华了人格。我们以为, 这样的校本研训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校本研训 篇9

一、“任务驱动式”校本研训与传统研训方式质的区别

“任务驱动式”研训的实质就是研训组织者引领教师紧紧围绕主题, 并以此为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 展开研究, 从而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体, 以问题为抓手”, 改变了以往研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系统、参与缺乏主动性的研训弊端.

1. 任务驱动, 有动力

学校数学教研组3月份的研训主题是“数与代数”领域研讨, 也就是说在整个月中, 我们所有的培训研讨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虽然教研组长只是下发了一个简单研训内容安排表, 其实在安排表的背后却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告知教师本专题的培训将以“知识点的梳理———课例的探究———专业理论深化———反思改进行为”为主线进行.二是让教师明确在这一阶段的培训中每人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如在“课例研讨‘负数的认识’”这个环节中, 需要六年级备课组的老师集体备课.在现场研讨活动中由备课组长说课, 青年教师执教, 其他教师在现场活动前必须对预置的问题先自行研究, 观课以后观点碰撞, 最后提出教学改进.“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 都能深刻感受到自己是这次研训活动的主角, 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正推着自己, 改变了以往这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参训心态.

2. 整体规划, 有体系

“任务驱动式”数学研训方式实践至今, 每学期期末数学教研组与学校教科室共同商讨下学期的研训计划.一般思路是“学期研训总任务———阶段研训任务———具体任务实施方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整体规划研训任务有益于形成一个严谨的研训体系, 每个阶段直至每一次的研训任务具体明确, 落实到位.无论在研究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给予教师很大的弹性, 便于教师开展自助研究、合作研究等, 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研训的有效性, 改变了以往这种“主题临时定, 内容上百度”的这种应付性的研训意识.

3. 主题研讨, 有深度

校本研训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真的问题”.研训内容必须要有深度, 否则难以解决真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 观课者必须围绕预置问题, 在听课前做好相关研究, 再观课后结合这节课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所有教师的研究行为均是在预置问题驱动下进行.虽然问题切入点比较小, 但是这些实践性的问题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 引发教师研究的欲望, 使研究性的思考更有深度, 改变了“研讨泛化, 人云亦云”的局面.

二、“任务驱动式”校本研训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 我校数学组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式”校本研训的模式,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1. 形成任务, 提出问题

没有问题的研究是肤浅的, 问题产生需要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需要与时俱进.能足够驱动教师研讨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才可以转化为研训任务.本学期学校数学校本研训的总任务是“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与实践”, 确定这个任务的理由是: (1) 课改的需要, 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 (2) 教师的需要, 很少有教师参加校外的关于新版课标解读的培训, 校本研训需对这块内容加强.数学组的研训均是在这个大任务下的逐级分支, 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研训活动, 形成“面———线———点”的格局, 其实真正驱动教师开展研究的是点上的一个个小问题.因为, 小问题驱动针对性比较强, 便于教师思考和研究, 还能强化教师的内驱力, 激发研究欲望.

2. 执行任务, 行为跟进

无论多好的任务, 缺少对任务执行的行为跟进都是一纸空文.行为跟进是任务执行的核心所在.作为校本研训活动的组织者, 要善于调动教师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惑, 这就迫使学校组织者或教师采取相应的研究行动跟进, 保障任务目标的达成如在课例现场研讨中, 教研组长设计了这三个具体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 促使教师展开研究.让老师们亲历“课前研究———现场观摩———观点研讨———调整改进———再次实践”全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 有些教师会产生困惑, 通过现场教学、观点碰撞、专家引领、反思改进等一系列行为的跟进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借助鲜活的实例, 经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评价任务, 总结深化

评价是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的保证, 学校数学组初步构建了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首先, 评价内容针对性.在评价中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参与情况、学习笔记等浮于面上的评价, 重在对每位教师在执行任务中的过程性评价和任务完成的质量的评价.如:某次活动的考核办法有三条:“围绕每次活动的问题进行有效研讨 (比重占40%) ”, 这是评价教师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参与, 是否能高质量的阐述观点, 考评的是一个参与过程;“认真撰写研讨体会和反思, 并按时上交 (比重占30%) ”, 这是评价教师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按时参加研讨活动 (比重占30%) ”, 这是纪律约束性的考评.其次, 评价标准层次性.不同的层次, 评价标准不一样对骨干教师评价重在“引领”, 对中青年教师的评价重在“务实”, 对老年教师的评价重在“参与”.最后, 评价方式多样性研训组对教师的评价采取互评、自评、组评、校评等多种方式, 对教师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师研究“主动性”的提高, 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有助于校本科研成果的显现.

校本研训 篇10

一、健全制度, 为校本研训提供组织保障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贯彻落实课改核心理念的同时, 应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校本研训制度:

1.建立听课制度, 着眼整体, “视”“导”结合。即:普通指导撒网听, 重点指导研究听, 扶持指导跟踪听, 示范指导观摩听。分层推进, 整体提高;2.建立研究课制度, 推动专题研究, 形成研讨互动风气;3.建立拜师制度, 教学相长, 互通有无, 共同提升教学能力;4.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促进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实现;5.建立灵活机动的培训制度。开展教学沙龙、微格教学、微格诊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以此抓住了不同层面的教师,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讨, 使教学研究活动有的放矢,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群体能力的提高, 为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平台。相关制度的建立为创新校本研训的活动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形式, 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应进行一系列革新。在校本研训中努力做到“形式新”“方法活”“内容实”。

(一) 形式新

校本培训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你说我听”的古板的培训形式, 开展以自学式培训、交流互动式培训、参与研究式培训等多种新形式培训。

自学式培训即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形势, 定期印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和文章提供给教师学习, 采取问卷式和提问式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

交流互动式培训即定期聘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到校辅导外, 针对教师教学实际现身说法, 使教师不断吸收新信息。举办各种类型的“教改沙龙”, 彼此交流教学经验。把“教改沙龙”界定为合作式交谈, 开展深层次的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 形成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 这个过程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 其间会产生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参与研究式培训就是结合学校科研实验课题, 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全员培训。以“现场观察分析→参与分享→集体评议→研讨交流→总结提炼”模式进行研究活动。通过培训, 教师认识到, 要适应新课程, 必须树立新理念, 提高专业技能, 改变工作方式。

(二) 方法活

定期邀请市、区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 发现问题, 共同研讨, 及时解决, 努力为教师学习交流开辟空间。建立学年、学科组长月工作例会制, 共同研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交流科 (组) 内教学的“得”与“失”, 增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 有教、有练、有赛、有评、有奖, 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夯实,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 与青年教师对话、课题组研究、问题会诊、教学新秀献课等多元化的校本研训活动, 为教师搭建交流、对话、协作、互助的平台。通过“手拉手”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实话实说等大型宽松式教研活动, 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 使校本培训成为一个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 在互动中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

(三) 内容实

首先, 校本研训内容要讲求实际,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围绕常规教学的各环节开展以“全面优化, 多点一线, 努力提高常规效率”为主线进行系列研讨。

通过集备专题、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考试和评价系列研讨专题、习作教学改革研讨专题等内容平实的专题研讨, 贴近工作, 推动新课堂的情境创设, 利于新课堂的内容呈现, 促进新课堂的“三点”突破。

其次, 过程追求实效, 在专题研讨中, 教师在互动讨论中有意识地习得他人的经验, 以受训者的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借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 形成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案。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活动局面, 为教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思维碰撞构筑平台, 提升教育品位。

再次, 专业引领要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市、区专家构建密切联系的通道, 培养一批原生态的“土专家”, 使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 成为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三、构筑平台, 加速专业素养的生成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学校应加大投入, 为教师提供大量新课程学习资料, 尽量满足教师的“充电”需求。除学校订阅大量教学资料外, 教师每人至少保证1─2份教学刊物。

在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学校要通过参与省、市计算机等级培训, 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结合实际独立操作计算机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 能在教学中熟练借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实现有机整合乃至深度融合。学校形成“教师备课网上行、校园信息网上载、学籍管理网上查、各类信息网上找”的管理和教研的新局面。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网上操作、制作课件, 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 真正实现由单一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的过渡, 努力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学校可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网上备课, 开展教师读书、“双语”培训等校本研训活动,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创建学习型校园奠定基础。

四、优化评价方式, 实现名师效应

校本研训 篇11

一、健全制度,为校本研训提供组织保障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贯彻落实课改核心理念的同时,应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校本研训制度:

1.建立听课制度,着眼整体,“视”“导”结合。即:普通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持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分层推进,整体提高;2.建立研究课制度,推动专题研究,形成研讨互动风气;3.建立拜师制度,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教学能力;4.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实现;5.建立灵活机动的培训制度。开展教学沙龙、微格教学、微格诊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以此抓住了不同层面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讨,使教学研究活动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群体能力的提高,为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平台。相关制度的建立为创新校本研训的活动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形式,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应进行一系列革新。在校本研训中努力做到“形式新”“方法活”“内容实”。

(一)形式新

校本培训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你说我听”的古板的培训形式,开展以自学式培训、交流互动式培训、参与研究式培训等多种新形式培训。

自学式培训即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形势,定期印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和文章提供给教师学习,采取问卷式和提问式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检查,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

交流互动式培训即定期聘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到校辅导外,针对教师教学实际现身说法,使教师不断吸收新信息。举办各种类型的“教改沙龙”,彼此交流教学经验。把“教改沙龙”界定为合作式交谈,开展深层次的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形成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其间会产生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参与研究式培训就是结合学校科研实验课题,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全员培训。以“现场观察分析→参与分享→集体评议→研讨交流→总结提炼”模式进行研究活动。通过培训,教师认识到,要适应新课程,必须树立新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改变工作方式。

(二)方法活

定期邀请市、区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及时解决,努力为教师学习交流开辟空间。建立学年、学科组长月工作例会制,共同研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交流科(组)内教学的“得”与“失”,增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有教、有练、有赛、有评、有奖,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夯实,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课题组研究、问题会诊、教学新秀献课等多元化的校本研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对话、协作、互助的平台。通过“手拉手”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实话实说等大型宽松式教研活动,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使校本培训成为一个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在互动中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

(三)内容实

首先,校本研训内容要讲求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围绕常规教学的各环节开展以“全面优化,多点一线,努力提高常规效率”为主线进行系列研讨。

通过集备专题、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考试和评价系列研讨专题、习作教学改革研讨专题等内容平实的专题研讨,贴近工作,推动新课堂的情境创设,利于新课堂的内容呈现,促进新课堂的“三点”突破。

其次,过程追求实效,在专题研讨中,教师在互动讨论中有意识地习得他人的经验,以受训者的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借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形成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动局面,为教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思维碰撞构筑平台,提升教育品位。

再次,专业引领要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市、区专家构建密切联系的通道,培养一批原生态的“土专家”,使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三、构筑平台,加速专业素养的生成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学校应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大量新课程学习资料,尽量满足教师的“充电”需求。除学校订阅大量教学资料外,教师每人至少保证1─2份教学刊物。

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校要通过参与省、市计算机等级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结合实际独立操作计算机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能在教学中熟练借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实现有机整合乃至深度融合。学校形成“教师备课网上行、校园信息网上载、学籍管理网上查、各类信息网上找”的管理和教研的新局面。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网上操作、制作课件,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由单一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的过渡,努力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学校可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网上备课,开展教师读书、“双语”培训等校本研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创建学习型校园奠定基础。

四、优化评价方式,实现名师效应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的,主要分师德、课堂教学、学科质量、科研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对每名教师的评价来自于教师自我评价和学年组同事、学生、家长等多方面,教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以诊断问题为重点,以指导方法为手段,以激励发展为目的,鼓励教师充分展示自我,激活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热情。学校应注重过程性发展评价,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设立“教育叙事”“采撷札记”等专用本,引领教师回忆点滴的工作为契机,不断反思、提高。始终立足于学生和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通过“名师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巧用视频案例提升校本研训实效 篇12

在研究初期, 我们主要将视频案例运用于常规教学重要性的意识培养上, 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进行拍摄, 制作成视频, 上传至校园网展开评论。由于视频可重复观看、真实可信, 为后期的网络评论和集中研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 视频案例所描述现象中的问题指向很明确, 教师的关注点集中, 因此大大提高了研训的实效性, 教师的教学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 我们将拍摄的视角转向了课堂内部, 期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改善“教”与“学”的行为, 与此同时, 研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问题一:主题不突出。我们将整堂课进行拍摄, 所制作的视频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 反而使得研讨不聚焦, 主题不突出, 直接导致研究的目的性不强, 形神俱散。

问题二:视频利用不充分。由于在拍摄的同时, 教师也在进行着同步的现场观察, 后期不再需要进行二次的观看, 或者是部分教师因课务问题而无法进行现场观察, 在事后通过视频观看教学流程。这样做, 视频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 利用率较低, 最后只能作为“资源积累”沉睡于校园网上。

根据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在思考:怎样的视频案例才能真正发挥校本研修平台的作用?怎样利用视频案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循着这些问题, 我们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 在获得更多理论支撑的

/吕玉艳

同时, 也在践行中不断地摸索, 不断地改进。下面, 就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为例, 谈一谈如何通过对视频案例的合理利用, 提升校本研训的实效性。

2 0 0 8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教研组确立了“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一研究主题, 同时分设三个小主题, 分别为:组织教学情况 (低年段) 、问题设计情况 (中年段) 、理答情况 (高年段) 。实施一学期后, 发现研究的效果不佳, 与以往教研活动相比, 只是增加了主题的确定, 但主题的引领作用不明显, 又因三个小主题的确定, 使得部分教师即便有主题意识, 关注点也相对分散。而且, 每次的视频拍摄活动连记录的完整性都达不到, 更别提利用率了。反思之后, 我们除了针对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外, 还对视频案例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改进, 强化主题意识、合作意识, 充分利用视频案例提升主题教研的实效性。

硬件、技术的保障:为了摆脱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过度依赖, 学校为教研组购置了摄像头, 与电脑直接相连, 利用相关软件制作视频案例非常方便, 并对数学教研组三个学段的负责教师进行了摄像头使用和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 每次教研活动都由各学段负责人自行拍摄、剪辑、上传。这样, 在技术层面扫清了障碍, 保证了视频案例的拍摄质量, 使视频案例的及时提供得到了保障。

完整课例视频的运用:为了使每次研讨的主题更突出, 我们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在看完课例视频后, 先由执教者阐述自己对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和各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设定, 并根据课堂自我观察对目标达成情况作估计。接着, 再由全体数学教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研讨, 既关注目标的制定, 又对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展开讨论。为了保证每次教研活动的后期跟进质量, 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者在全体教师的现场评述后, 重新观看自己的执教视频, 从中发现问题。很多教师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许多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入了执教者的眼睛:提问的区域存在明显的盲点甚至是盲区、有几个孩子总不在听课自己却根本没发现、执教过程中走动过于频繁、点与面的关注总是顾此失彼等。当然, 执教者带着大家提出的意见反观自己的课堂, 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能更清晰地暴露在眼前:理答方式的不当、介入的时机不准、生成的资源捕捉不及时、资源利用不充分、追问时问题设计得不合理等等。林林总总的问题, 通过视频案例得以真实再现, 使每一位执教者开始主动寻找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根本原因, 使教师在寻求改进的道路上既找到了出发点, 又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完整课例视频运用的大致流程:执教者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其他数学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 同步拍摄视频并上传→其他数学教师观看视频→现场研讨 (执教者阐述设想, 观课者展开评述讨论) →执教者重新观看视频→执教者再次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评课。

片段式视频案例的运用:在拍摄本校教师的课堂实录的同时, 我们也留意收集相关的视频资源。在进行了若干次的拍摄后, 积累了一些视频素材。我们发现, 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相似, 目标达成度却大相径庭, 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属同一领域, 因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造成目标设置的不同, 或因教学方法的不同, 而造成目标达成的不同。这些的相同和不同, 使视频案例的对比成为可能。但为了使视线更聚焦, 我们对原视频进行二次利用, 重新剪辑, 选择性地制作片段式的视频案例, 使对比更鲜明, 主题更突出, 目的更明确, 引领更到位。

例如:《6的乘法口诀》 (本校) 与《三位数乘一位数》 (外校) 片段式视频案例对比的活动流程。

制作视频片段:首先将选取的两个视频重新进行剪辑, 根据这两个教学片段, 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 (1) 请分析两个教学片段中问题设计有什么不同?每个问题分别指向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 (2) 你认为两个片段中有效问题、低效问题、无效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多少?低效或无效问题可以怎样重设? (3) 在计算教学中, 为了提高目标达成度, 你还有哪些困惑?

观看视频, 网络讨论:教师带着三个问题观看两个视频片段, 并以“发表评论”的形式进行网络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部分评论如下。

教师A:从画面中, 我们看到教师始终把“主角”的位置留给了学生, 自己当起了一名“配角”。但她又是一名很重要的“配角”, 时不时会搭上两句, 如, “我们把这两道题做个对比,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穿插在学生中的有效点拨, 无疑是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学生却在一种完全以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陈述的课堂中相互地学习。

教师B:第一节课, 王老师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是谨小慎微地处理, 没能做到真正放手, 牵着学生走的味道还是比较重, 从学生学习的状态上来看, 有点拘谨, 感觉课堂有点压抑, 孩子总是有点不敢说的样子,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 王老师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频频出现, 问题过于细碎, 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教师限制, 感觉教师刚刚“放”了一点点, 就急于把目标“收”回来……

教师C:在片段一中, 尽管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思考, 但从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并不乐观, 而在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创设任何的情境, 没有任何花哨的形式, 学生却仍能全情投入并保持始终, 除了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一客观因素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每个“点穴之问”为学生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有了思维的主动参与, 哪里还需要其他形式的辅助呢?

集中交流, 深入研讨:根据网络评论的情况, 选择突出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教师的困惑 (如, 对预习的看法、如何确定适当的练习量、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开展进一步的现场讨论, 使教师的视角更逼近本质, 分析走向深入, 认识趋于清晰。

实践跟进, 关注问题设计:在紧接着的一阶段中, 我们围绕“问题设计”看目标达成度, 有教师的常态课, 也有团队合作的汇报课, 在这些视频案例的运用过程中, 既要求执教者观看视频并整理实录, 也要求其他教师观看, 并同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

上一篇:巴洛克音乐的艺术性下一篇:疵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