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课前预习(精选7篇)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篇1
课前预习是指在课程没有开讲之前, 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熟悉的活动。在整个预习过程中, 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 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熟悉, 以便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维, 提高自己的听课质量[1]。在预习活动中, 主要包括课文分层理解、生字词熟读以及疑问记录等几个方面。通过课前预习,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 本文针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一、小组预习
小组预习是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小组预习能够使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同时还能在遇到问题时共同探索。这样的预习方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例如: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预习中, 可以将小组中的人分为三个小队, 第一队负责课文的第一小节, 结合着儿童泛舟的时间、地点以及风景进行分析;第二小队负责课文的第二小节, 将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北海公园的风景仔细地分析出来;而第三小队则对课文最后一小节进行分析, 将少先队员对党、对祖国以及对人民的真挚感激之情分析出来。通过三个小队的分析, 使队员能够对一篇课文形成整体上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 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重点预习
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 常规做法是通篇预习, 不分主次。这样的预习方法在耽误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 还降低了语文预习效率。而重点预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重点预习是指学生在预习之前, 教师带领学生将课文进行分层, 将重、难点告诉学生, 由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探索的预习模式。在重点预习中, 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与探索能力, 同时还需要教师对这些重点进行分层, 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都能进行探索[2]。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诚实与信任》的预习中, 文章的重点在于小红车的车主与“我”之间发生的“摩擦”, 通过我的“诚实”取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学生在预习时, 可以结合着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遇见老人跌倒扶不扶”进行预习, 在预习之后, 可以结合着课文谈谈自己对“诚实”与“信任”的看法以及这篇课文对自己的启发。通过这种预习方法, 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理解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节省时间, 保证预习效率。
三、目标预习
目标预习是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由教师结合课文的内容, 布置相应的预习目标。学生带着预习目标进行课文预习。这些目标在设置的过程中, 一般围绕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进行设置,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地探索,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模式, 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四单元第一课《三顾茅庐》的预习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预习目标, 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 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下一步探索, 即:三顾茅庐中的主人公有谁?张飞、关羽的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刘备的态度怎么样?诸葛亮的态度怎么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 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明确整个课文的写作层次。这样的预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整体的学习能力, 由简到难地进行设置, 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 将自己遇到的疑、难重点标注出来, 以便在上课时进行重点解决。
四、层次预习
层次预习是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结合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将课文进行分层, 按照由简到难的层次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明确课文的重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第一课《姥姥的剪纸》预习中, 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熟读课文, 在熟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查清楚, 对文中的词句进行有层次地划分。在这些结束之后, 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点, 带着这些疑问再次阅读课文, 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亲情。在整个层次预习中,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课文分析能力,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毅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则能给学生明确的预习目标, 使其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总结
本文从四个角度出手, 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工作, 旨在提升教学质量, 这也是预习工作中应当充分予以应用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前预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的预习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日常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准确地抓住重点, 掌握重点, 在提高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 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在规范下自主——小学语文课前的有效性预习[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1 (11) :25.
[2]吴谊谊.预习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基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调查与探究[J].成功:教育, 2011 (3) :152-153.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篇2
1.精心设计前置性问题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拐棍”,对预习起到导向作用,提示了一节课的重点或主要内容。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挑战性,要想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深入也不行,使学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看书的良好习惯;尝试练习的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文秘杂烩网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老师不讲我也能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方法指导,由扶到放。
要提高预习的效果,预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如概念、计算、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公式推导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要让学生通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先自己想一想,再看解答过程,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对于教材中需要动手操作的要按要求进行操作。预习时,还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rrrwm.com写,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至于预习的时间,开始可以安排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预习,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课后或在家预习。
3.评价引领、榜样激励。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篇3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预习是对新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的体现。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做到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学习,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应该说具有探究的意义。
1.掌握预习的方法
(1)研读学案的预习提示以及目标导航。
(2)研读教材并填写学案的主干知识。
(3)研读教材“活动”中的问题,并把不懂的内容作上标记。
(4)试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要求先做题再对照答案进行纠正,而且要用双色笔答(题用蓝色或黑色,纠正时用红色),书写工整,答题要简洁、全面、准确,并常与同学讨论自己做错的题目。
(5)要求学生一定要标出本课时自己不会做或不太明白的题目,以供学情反馈和以后复习用。
(6)学生预习时无法解决的疑点和难点,可通过反馈与其他同学交流,其他同学也解决不了,再反馈给教师,课上共同解决。学生可在不会的题目后画“正”字,便于教师掌握该题目不会的人数。
(7)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中的地图以及地图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明确预习的任务
让学生预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哪一单元哪一节的第几课时,更应让学生知道这一课时的详细内容有哪些,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是什么。因此,需要教师先把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时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一些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在预习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予一些解决思路,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这些思路的引导下,能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挫伤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清楚预习的目标
因为课标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同,预习时也应有不同的目标。教师可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要求了解的内容,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去探究;对识记的内容一定要记住;要求理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不能“水过地皮湿”,不求甚解;要求应用的内容,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知道如何去应用。
例如,预习鲁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内容,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预习问题。
(1)低层大气是纯净物吗?(了解)
(2)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记忆)
(3)这些成分的组成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吗?试举例说明。(理解)
(4)从垂直方向上大气分为几层?各层特点是什么?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理解记忆)
(5)各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有何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理解)
(6)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无异常现象?(理解)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特点如何?并举例说明。(理解)
(8)用简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应用)
(9)探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产生原因和作用。(应用)
对于预习任务及要达到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每课时的预习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安排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或者把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轮流执行。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篇4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提纲, 及时检查完成情况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预习过程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进行预习时学生对知识已经做了一个独立的思考, 听课时就能进一步加强理解, 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时, 可以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具体情况, 确定预习目的, 设计一个难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课前预习提纲, 并对预习提纲做必要的解释, 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 并及时检查完成情况和查缺补漏。如《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我课前已经安排学生预习, 并复习了初中化学化合价、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 所以这节知识网络直播班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跟得上成都七中网班直播的节奏, 并能解决许多问题。
二、知己知彼, 带着问题听课
通过预习, 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 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听讲, 提高听课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学会了自己怎样主动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自学能力。
从对知识的认知规律来说,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程度如何, 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前预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 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知识弄懂。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学, 由于公事请假没有安排对本节知识进行预习, 导致上课时学生有些吃不消 (当然这也与我校的生源素质有关) , 我不得不在课外辅导时再给他们强化, 如又加强初中化学所介绍燃烧条件的知识等。
三、深化预习效果, 做课后习题
学生一般会认为, 教材读得滚瓜烂熟, 预习就应该结束了, 其实不是这样。预习的效果如何?这就要将预习活动延伸到做“课后习题”和听课环节, 以检验你的预习效果, 并强化和深化你的预习效果。做教材课后习题, 是检验你预习效果的最好办法, 通过做题你可以知道, 哪些知识点你掌握了, 哪些知识点你漏掉了, 哪些知识点你记错了, 应对这些, 你必然要重新翻阅、查找、思考、纠正等, 这样就对你的预习效果进行了第一次的修正和深化, 而当你带着预习的收获和问题听下一节课时, 又通过课内的引导、思考、回答、讨论、讲解等环节的学习, 无疑又会再次修正、深化你的预习效果。最后达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 完成新课的学习目标, 达到新课学习目的。
预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每节课后练习的大部分, 以此进行自我检查。如预习《物质的量》后, 我要求学生把教材后的习题做成作业,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加深对物质的量概念、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识记和理解。实践证明, 这样做能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通过独立思考, 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 同时由于不强求一律 (不会做的可不做, 放在课后完成) , 这样, 抄袭作业的现象便明显减少了。
在课前预习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 注意方法的引导, 久而久之, 就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随之得到发展。实践证明, 课前预习是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发现不懂的问题,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进行学习, 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摘要:做好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步了解新课内容, 清楚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集中精力对付重点和自己不懂的难点, 配合老师授课, 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小升初”培养课前预习做好衔接 篇5
“小升初”如何衔接 培养课前预习
变化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知识系统性增强。应对初中不再是小学的“多读、多背、多记、多默写”,而采取多理解、多分析、多思考的方式,要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初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让我们老师棘手和困惑的就是学生入学后的不适应,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低效率,其源头绝不是小学的教育不优质,而是小升初的衔接教育做得不理想,其实这一阶段也是我们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课程难度加大 要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孩子小学阶段很优秀,但到了初中就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到了初中就开始跟父母顶嘴,甚至还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这些都是孩子在应对初中学习准备不足造成的。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这是家长面临的新课题。
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中学阶段信息量成倍增加,多出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几大学科,初二初三又多了物理、化学学科,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
同时,教材变化大,难度增加。此外,知识系统性增强。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从模仿到理解,需要学生提前衔接。而且考试、考查变得频繁。在小学时,学生们一学期只有一两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在七中几乎天天有小测验,周周有大测验。
同时,初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变了。相对于小学阶段以纯粹记忆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学习对于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初中不再是小学的“多读、多背、多记、多默写”,而采取多理解、多分析、多思考的方式。
以具体科目为例,初中数学渐渐转为代数、几何学习。小学是具体数字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进入初中后,函数、几何画图等抽象的概念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小学《科学》课堂上涉及“重型载重汽车装有较多轮子,菜刀的刀口很薄”这些常见物理现象,仅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就可以,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记住,还需要用相应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
初中生易“叛逆” 家长不能搞“大棒政策”
变化跟小学相比,初中生的情感起伏变大、初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应对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
孩子进入初中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叛逆心理,与家长的想法时常相悖。家庭教育陷入僵局,是当下家长最常见也是最困惑的问题。
一般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一旦进了中学,一定会更加懂事,会渐渐变成学习好的孩子,可现实却往往与预想不一样。一位家长抱怨孩子自进入初中,放学后对他们不理不睬,多问他几句话,就说烦,讲他几句,就顶撞家长,还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自己房间的门上面。
我们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因为而惊慌。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情感的狂风暴雨期,心理学专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逐步向成熟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过渡。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上,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
作为家长要注意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成长的困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充分的尊重,有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
遇到什么事,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对于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对的旗帜鲜明地支持,不对的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关系处理起来也很融洽。
做标记梳理知识点 学会主动式听课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家长可以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督促孩子坚持完成有益处的行为动作重复,让孩子多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家更关心的,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预习做标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显得非常重要。初中课程知识量增大,预习可以提前把握重点,避免学习中知识点的遗漏。同时,预习也应该讲究方法,应掌握三个要点:首先,头一天把次日要学习的内容“过”一遍,即提前熟悉课程内容;第二个就是“做标记”,在熟悉课程内容过程中,将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标记,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最后可以尝试性地做课后习题。
关键词二:主动式听课
初中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追求主动式的听课方式,把握分清主次和做好笔记两个原则。初中教材中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有层次,学生要学会靠自己分清哪些是重点,做到有所侧重。同时,做笔记也有技巧,记住老师反复强调和课堂上不能立即掌握的内容,以便课后请教或自我突破。照本宣科地将所有东西一股脑记下来不可取,这样既没有突出重点,学生也会感觉很累。
关键词三:搭框架梳理
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教材连贯性强,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复习的作用就是将各个章节、知识点梳理一遍,并串联起来,需要时从大脑“知识库”里提出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复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做练习题。通过课后作业、考试试卷中的习题,学生可以筛选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回过头重新学习、巩固,可以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怎样做好预习 篇6
那么,预习有什么好处呢?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支“猎枪”一样重要。简单地说,预习的好处有以下三点: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将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预习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并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另外,通过查漏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3.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上课时,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同学们因目标明确,自然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故很容易将不懂问题弄清楚。同时通过预习还有助于听课笔记的记录与使用,对于课本上有的内容可不记,这样就可以挤出时间。认真听课,认真分析,提高效率。
虽然有的同学也知道预习很重要,可是他们往往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来预习。那么,应该如何搞好预习呢?
笔者认为,总的预习原则是“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在进行预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翻”——在进行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新的学习内容。先有计划地翻翻以前学过的课本,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初步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我们要先翻翻以前学过的与负数有关的内容。
2.“读”——我们应该先粗读一遍教材,了解教材的大意。数学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一般有这么几项内容:情景导入、概念、性质、例题等。对于教材中提及的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习题等都要逐条阅读。例如,看概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概念的每个字眼都记得非常清楚,不仅要记其主干,也要记清其限定条件。比如,数轴的定义为: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在这个概念中,我们不仅要知道数轴是一条直线,不是线段或射线,而且要知道,数轴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在看例题时一定要做到:①分清解题步骤,指出关键所在;②弄清各步的依据,养成“每步必问为什么”的习惯;③比较同一节例题的特点,尽量去体会教材选取这个例题的意图;④分析例题的解题规范格式,并按例题格式做练习题。
3.“画”——即画疑点、画重点。例如,在每个概念的关键词下面加“·”,在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旁边用“★”标示,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在旁边加“?”等。注意画时要有侧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使符号太多。失去其“画”的意义。
4.“做”——预习时我们要勤动手,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要动手做一做,该折的折,该剪的剪。这样,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在亲历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魔力。
5.“写”——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眉或书边。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动脑,针对新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和老师或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对于概念,我们就要想一想,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是什么?然后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比如,对于数轴,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的点,那么,是不是数轴上的对应点除了有理数外还有其他的数呢?对于例题,我们要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并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和编者选例意图。另外,对于一些优秀生来说,可以自己加大预习难度。比如,要求对例题条件、结论通过变化处理,由特殊向一般转换。进而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发展。
6.“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那么,如何自我检查呢?可这么进行:①合上书本,思考一下,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大致内容,哪些内容自己已看懂,哪些内容模糊,哪些内容不懂,需要在哪些地方再提高:②认真分析知识的内涵,挖掘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的联系并能简要地用语言表达;③针对新知识,根据课本的练习,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检查预习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进行预习的时候,有几个关系也必须处理好。一是处理好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刚开始预习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初中阶段课程较多,可选择几个重点学科进行预习,其他学科暂时不预习(比如说,在刚开始预习的时候,可选择数学、语文、英语三科进行预习,等到自己预习的水平提高很多的时候,再扩展到其他学科)。二是处理好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是为提高听课效率而作的准备,听课既能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学们千万不可认为“预习时已懂的知识,老师上课时再讲,就不用听了”,老师讲课的过程不仅仅是解疑答难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此时如果不认真听讲而去做其他事,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必然影响学习效果,这就失去预习的作用了。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篇7
关键词:课前准备,备课,预习
有效,即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而当今教育提倡的就是“有效教学”,指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并且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学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如何做到有效的教与学,我认为课前准备是关键,只有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踏入教育岗位,我教的都是低年级语文,去年跟班进入中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不熟悉教材,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课前准备上,因为我知道,只有充分准备好,才能上好课。我把课前准备分为两个方面: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两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前准备,缺一不可。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备课,是教师教的前提
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这堂课的基本知识与重难点,教师要把握整堂课的节奏,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读通教材,备好教案,是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做的事。只有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要做好课前准备,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年段要求,制定课时要求。低年级是字的教学,中年级是句、段的训练,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篇的练习,但语文的教学是无界限的,各阶段都有侧重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进行判断,把握各阶段要求进行训练。记得有一次听了二年级《北风和小鱼》这一堂课,文中有一句话:“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教师在教学时提了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是:“它一点儿也不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照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个答案非常正确了,但教师却一直还在引导,想让小朋友说“它不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因为这才是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标准答案。我觉得不同年段不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这样写出来的教案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2.仔细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熟悉课文,每当要教一篇新的课文,我先通读课文,基本上做到会背;划出课文字词,分好段落;回答课后问题。我先自己揣摩这篇文章放在这本书、这个单元的作用,做到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结合教参、 网络资料等重新研究课文,分清文章主次,确定文章重点、难点,抓住文章关键点,从而制定具体、有效、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会、会学、乐学。我是这样设计《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目标的:(1) 会读会写本课 “棵、叼、肉、珠、转、赔、脸、麻、差、刚”10个生字,只识不写“狐、狸、馋、漂、溜”5个生字认识。(2)通过看图片、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朗读课文,能说出狐狸骗乌鸦的三个借口和乌鸦听后的三次不同表现。(5)通过多种形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6)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第二天,狐狸又看见乌鸦叼了一片肉……”为开头编一个小故事。(7)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可先分小组进行,在让学生全体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一两个小组到台上表演。《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以上七条教学目标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又突出了重难点,还包含了拓展的作业设计。
3.根据学生特点,提出教学问题。课前准备教案时,我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先预设好问题, 因为教的是低中年级,我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是不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问题要浅显易懂,不能太过于困难,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教学任务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教师提的问题,学生稍微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能回答出来,这是最好的了, 但在总结阶段,我会提出较难的问题,以满足班级内学习情况比较好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提优。在教授课文《云房子》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二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按照结构特点,我提出了第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小鸟们心灵手巧,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想知道它们都造了哪些房子吗?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学生浏览文章以后,大致有了了解,便过渡到文章的内容理解上来了,于是我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谁来告诉我小鸟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学习好了课文,进行比较简单的拓展,于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这些云房子多有趣啊,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小鸟们,你们还想多造一些云房子吗?如果要你来造云房子,你想造什么样的云房子?”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提出来的,是基础的,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提优也要体现出来,于是我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拓展问题:“能把你们造的漂亮的云房子连起来说一句话吗?用‘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也有的像……’进行练习说话。”
4.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只有扣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才是最优的,才能使学生得到促进和提高。教学设计还要突出文章基本点,突出重难点,以学生为主导,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延伸。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讲述了民族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个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最后自己英勇就义的故事。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很难深入感悟王二小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精神,于是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最直观的看电影片段,讲述抗日战争中小英雄的传奇故事,把学生带进那个年代,让他们产生共鸣,又结合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体会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5.围绕课堂中心,优化课时作业。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 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课时作业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我通常做的是句、段的练习,而课后作业除了基础的巩固,如课文的词语、书本配套的练习《一课一练》、《补充练习》,在三年级我还加入了说话的练习,当然,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相应进行作业的变更。作业,我通常设计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两个部分, 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6.依据教学设计,准备教学工具。一堂课相应的教学用具教师也应事先准备好,如:小黑板、挂图以及课件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让课堂显得更加生动,特别是在一、二年级,效果尤其明显。如今电脑的运用非常普遍,对于一些学生难于理解或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我就会做好课件,既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了解, 也省去了我费力的解释。在教一年级的时候,我大多数的课文都制作了精美的ppt课件,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件的使用也相应减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但课件的使用还是非常有效的:当学生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时,有趣的教学工具可以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文中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场景时,图片就解决了教师费力讲解的难题,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二、简单预习,是学生学的先导
学习的三部曲——课前简单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预习,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实际上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但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预习不要太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文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我认为预习的目的就达到。
1.朗读课文,概括中心。我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把能把课文读通顺,读顺了,那明天课上讲什么呢?所以课文我只要求他们读三遍就可以了,但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低中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把握阅读要求,所以在预习课文前,我会先提示学生,让他们按提示读书。《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主要讲述了一个故事,我就问:“文章围绕主人公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 《拉萨的天空》是写景的文章,我便问:“课文主要写了哪里的景色,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景色?”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推荐阅读:
做好课前预习08-03
怎样做好教务主任10-29
怎样做好校外教育10-31
怎样做好团队建设07-14
怎样做好生产计划08-18
怎样做好人物报道09-15
怎样做好语文老师10-24
怎样做好数学分层教学05-26
怎样做好高校教学秘书05-28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