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供材(共9篇)
甲供材 篇1
所谓“甲供材”, 是指建筑工程中建设方或工程发包方 (合同中的甲方) 提供工程用各类材料物资、动力等给工程承接方 (合同中的乙方) , 而工程承接方不垫付采购资金, 材料发票由工程建设方 (工程发包方) 进行会计处理的材料。“甲供材”一般为大宗材料, 比如钢筋、钢板、管材以及水泥等。一般情况下, 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里对于甲方提供的材料都有详细的清单。“甲供材”的形式对于乙方而言, 优点就是可以减少材料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垫付压力, 避免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对于甲方而言, 可以更好地控制主要材料的进货来源, 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 降低工程成本, 保证工程质量。
一、“甲供材”的计税依据
“甲供材”业务主要涉及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 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 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 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第四十九条规定:“发包人或者出租人应当自发包或者出租之日起30日内将承包人或者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不报告的, 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与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承担纳税连带责任。”
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 主要是为了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 改为以基本建设单位甲方的名义购买原材料, 从而逃避营业税纳税义务。对于“甲供材”业务而言, 缴纳营业税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对具体的业务处理, 会计和税法方面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各企业处理起来千差万别, 从而也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
二、“甲供材”的业务处理及税务风险
从工程发包方 (甲方) 与建筑承包方 (乙方) 在经营方式上所签订的合同内容来看, 主要有以下两种合同形式:一是甲方自行采购材料, 建筑企业只承担纯劳务和少量的辅助材料, 双方只按各自的业务部分明确价款和结算方式, 即所谓的清包业务;二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 既有材料预算价款, 又有纯劳务和必要的辅助材料的价款, 双方在具体执行时, 主要材料部分明确由甲方负责采购并扣减合同当中的材料总价, 甲方的材料采购成本高于或低于合同总价款时, 双方均不作材料部分的价款结算。
这两种合同形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甲方负责材料的采购, 乙方承担建筑施工及少量的辅材。但在会计核算上却会出现不同的处理形式, 也导致不同税务风险的产生。
例:A企业委托B建筑公司修建厂房, 工程总造价为1 000万元, 其中“甲供材”600万元、工程施工费400万元。
1. 甲方的财务处理。
在第一种合同方式下, 甲方 (A企业) 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 (1) 购买材料后, 借:工程物资600;贷:银行存款600。 (2) 工程施工过程中发出材料时 (假设为该项工程购买的材料全部使用完毕, 无不足及剩余) , 借:在建工程600;贷:工程物资600。 (3) 根据与施工方签订的合同支付施工费用, 借:在建工程400;贷:应付账款400。 (4) 工程完工后, 借:固定资产1 000;贷:在建工程1 000。
在第二种合同方式下, 甲方 (A企业) 的会计处理就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会计处理和上面说到的一样, 即工程用料及施工费分开核算, 最后都转入固定资产。第二种会计处理为: (1) 购买材料后, 借:工程物资600;贷:银行存款600。 (2) 工程施工过程中发出材料时 (假设为该项工程购买的材料全部正好用完) , 借:应付账款600;贷:工程物资600。 (3) 工程完工后, 根据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借:在建工程1 000;贷:应付账款1 000。 (4) 支付款项时, 借:应付账款400;贷:银行存款400。
对于甲方来说, 以上两种核算方式都没有考虑到“甲供材”应交营业税的问题, 也就是说, 如果施工方对这部分营业税没有缴纳的话, 税务局可以直接要求甲方承担这部分税款, 同时还要缴纳相应的罚款及滞纳金。对于第二种核算形式, 其向施工方发出的材料, 部分国税机关认为这属于转售业务, 即建设单位外购物资转售给施工企业, 施工企业最后应开具总的建筑发票向建设单位结算, 但对建设单位应征收增值税, 因此还存在缴纳增值税的风险。对于施工方如果按全部价款开具建筑业发票的情况, 甲方还有可能面临虚增工程成本, 以后核算时多提折旧、少缴企业所得税的风险。
2. 乙方的账务处理。
在第一种合同方式下, 乙方 (B公司) 的会计处理也是比较简单的。 (1) 签订合同后, 进入施工场地进行施工, 假设本项工程的毛利为工程价款的20%,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320;贷:银行存款 (应付工资等) 320。 (2) 确认工程收入, 借:应收账款400;贷:工程施工——工程收入400。 (3) 工程完工后, 借:工程施工——工程收入400;贷:工程施工——工程成本320、——工程毛利80。 (4)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400;贷:应收账款400。 (5) 去甲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400万元, 提取工程税金 (为简化起见, 此处只考虑营业税) ,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12;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2。 (6) 缴纳营业税金,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2;贷:银行存款12。
在第二种合同方式下, 乙方 (B公司) 的会计处理也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和前面说到的一样。第二种选择是: (1) 按照合同全额确认收入, 即签订合同后, 进入施工场地进行施工, 收到甲方提供的材料时 (假设一次全部收到, 并全部使用完毕, 无不足及剩余) , 借:工程物资600;贷:应收账款600。 (2) 使用工程物资进行施工时,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600;贷:工程物资600。 (3) 假设本项工程的毛利为工程价款的20%, 借:工程施工——工程成本320;贷:银行存款 (应付工资等) 320。 (4) 确认工程收入, 借:应收账款1 000;贷:工程施工——工程收入1 000。 (5) 工程完工后, 借:工程施工——工程收入1 000;贷:工程施工——工程成本920、——工程毛利80。 (6)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400;贷:应收账款400。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提一下, 施工方使用的甲方的600万元的材料计入公司的施工成本, 但并没有相应的票据, 一般是复印甲方购买材料发票来入账, 或者找一些别的票据和劳务工资等入账, 或者不去管它 (因为有的建筑企业开具发票时连所得税也定额缴纳了, 也就不用考虑所得税前成本扣除的问题了) 。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7) 去甲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1 000万元, 提取工程税金 (为简化起见, 此处只考虑营业税) ,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3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30。 (8) 缴纳营业税金,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30;贷:银行存款30。
对于乙方而言, 在第一种合同方式下, 有两种处理结果:其一是以建筑企业实际承担的工程项目内容所取得的收入开具发票入账, 计入营业收入, 同时以企业确认并开具发票的营业收入加上甲方提供的材料金额, 作为计税营业额, 计提缴纳相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此种处理符合规定, 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企业的实际营业收入与应缴税金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会带来税务管理问题, 很可能将“甲供材”涉及的税金误作为建筑企业多缴而抵补, 给基层税务机关和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其二是直接按实际承担的工程项目内容所取得的收入开具发票, 并按开具发票的金额确定营业收入, 计提缴纳相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而不管“甲供材”是否涉及税务风险。这样做是非常失策的, 虽然当时少交了部分税金, 但在税务检查时不但要补税, 还要罚款和加收滞纳金, 金额足够大, 超过一定比例的, 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在第二种合同方式下, 乙方不再有“甲供材”交税的风险, 但其他税务风险依然存在:一是发票的购进单位与款项的支付方是甲方, 乙方取得的是发票复印件, 从发票管理上来说是不符合规定的;二是“甲供材”相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并没有实际发生此项业务, 从财务会计制度角度来讲, 造成了乙方虚增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三是税务机关无法审核发票内容及金额的真实性, 造成管理问题, 也带来了建筑企业虚开发票问题。
三、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对于企业而言, 签订施工合同时, 应将所有报价都在合同中约定, 既包括工程成本, 也包括“甲供材”的价格及相关的税金。“甲供材”的采购可以采用甲方指定供货商并谈判价格, 乙方进行具体的采购, 发票直接开具给乙方, 资金可以由甲方转入乙方, 由乙方向供货商支付, 或由乙方委托甲方代为支付材料价款。乙方按照合同所列的金额给甲方开具建筑业发票。甲方以乙方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入账计入在建工程, 工程竣工决算后转入固定资产。
对于税务部门而言, 严格要求甲乙双方签订施工合同, 将工程成本、材料价款、负担的税金等都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建立工程台账时, 应查看其施工合同原件, 并保留复印件, 以后合同如有变更, 变更后的合同或者补充协议也和以前一样, 查看原件并保留复印件。将合同金额及各明细项目金额在台账中进行记录。每次开具发票时, 都在台账中进行登记冲减。工程竣工完成后, 根据竣工决算报告减去已经开具的发票金额, 进行清算开具最终发票。这样对于不实行“甲供材”核算的单位, 工程台账与开具的发票金额是一致的;对于实行“甲供材”核算的单位, 可以按照施工合同中的工程成本开具建筑业发票, 按照全部工程的价款进行交税, 因为有工程台账, 也就不会出现建筑企业收入与交税额不匹配, 从而将“甲供材”涉及的税金误作为建筑企业多缴而抵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金平.最新税收政策疑难解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 .郝佳.甲供材核算与纳税问题探讨.会计师, 2012;15
甲供材 篇2
1、建筑业工程甲供材法律法规依据。
现实中的甲供材建筑业,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第二十四条规定,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第二十五条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发包单位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可见,既然《建筑法》中有“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规定,就说明存在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合同约定,且该法中并未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所以,甲供材现象是不违法建筑法规定的,实际是允许的。
2、营业税计税依据问题。
对于发包方甲方提供部分建筑材料,乙方提供其余建筑业劳务的工程业务,根据现行营业税法规定,乙方为纳税人,应就本身全部实际收入和甲供材金额合计部分作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也就是说,按上述计税依据征收营业税时,有以下三种情况例外:一是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情形的;二是提供建筑业中装饰劳务的;三是建设方(甲方)提供设备的,设备金额不作为计税依据。
前面二种情形在后文解释,那么,第三种情形哪些属于设备范围呢?实际上各省、市地税局对此早在2003年就应有相关设备范围的具体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十三)项曾规定: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器、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中。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如《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赣地税发[2003]91号)、《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建筑安装工程计税营业额可减除其价值的设备名单的通知》(粤地税函[2004]720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辽地税发[2005]15号)、《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部分建筑安装行业计征营业税可扣除设备名单的通知》(大地税函[2004]22号)等。
3、会计处理问题。
虽然营业税计税依据包含甲供材料,但这只是征税的政策规定,不是会计账务处理的规定。对于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承包方乙方来说,其实际收入中未包括甲供材料金额,因此,会计账务处理时仍按实际收入确认营业收入,同时按实际收入开具发票。如,乙方承包一项建筑业工程业务,该项业务总金额1000万元,但合同约定甲方自行购买提供400万元建筑材料,乙方提供其余建筑业劳务(包含其余材料、设备、动力等)600万元。该项建筑业劳务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1000万元,营业税由乙方交纳。但乙方会计处理时按实际收入确认营业收入为600万元,并按600万元开具建筑业劳务发票给甲方。同时,按1000万元计税依据计算缴纳的营业税金及相关税费,税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甲方可以按照实际支出确认成本,并以按规定取得的各种合法票据确认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按上例,发包方甲方如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可供销售的开发产品,可以将自己购买取得的建材发票400万元和乙方提供的建筑业劳务600万元合计1000万元,计入开发成本。如甲方属于其他单位建造固定资产,也可以将400万元支出与600万元的付款合计全部计入“在建工程”,后按规定转入“固定资产”核算。
上述业务处理中,乙方不需要因为按1000万元纳税而开具1000万元的建筑业劳务收入发票。甲方会计处理时,也不需要以1000万元建筑业发票入账核算。
4、甲供材的税款承担问题。
按照税法规定,发包方甲方提供的建筑材料金额需要由乙方缴纳营业税,但对于承包方乙方来说,没有取得实际收入,却要承担相应的税收,似乎很难接受。但这部分税收实际还是应该转移由甲方间接承担,也就是说,乙方在与甲方签订工程合同时,要将这部分税收考虑在工程造价中。工程造价的主要含义是建设项目的建造价格,是指具体的建筑安装工程的建造价格,即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单位工程从其正式开工建设到正式竣工验收全过程所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如按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规定,土建工程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其中税金=(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税率;如安装工程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其中税金=(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利润)×税率。乙方在制定工程造价预(决)算时就应该将甲供材金额部分承担的相应税费考虑在税金项目中,这样,才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不至于自己承担额外的税收。
5、包工包料合同的处理问题。
按照建筑业合同约定,如果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全部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我们称之为包工包料合同。按上例,合同总金额1000万元,合同约定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全部由乙方提供,不由甲方提供任何建筑材料。这种情形的建筑业工程,营业税计税依据与会计收入、税务开票金额三者是一致的,都是1000万元。但如果甲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仍自行提供建筑材料(非代购材料),且将这部分材料价款直接冲抵1000万元的应付工程款,则税务部门将视为甲方以自己购置的货物抵偿债务,视为销售行为,不视为甲供材的包工不包料合同行为。因此,乙方仍应以1000万元作为营业税计税依据,以1000万元作为企业营业收入并开具1000万元税务发票结算。甲方必须以1000万元发票作为计入开发成本或固定资产的合法有效凭证,其抵偿工程款的货物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如果甲方是为乙方代购材料,则应将购买货物发票单位写明为乙方并将发票转交给乙方,作为乙方的成本费用合法凭证,不视为甲方销售材料。
6、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计税依据问题。
对于自产货物的企业来说,一般是以缴纳增值税为主,但有的企业在销售货物同时也会提供建筑业劳务,如销售电梯并提供安装、销售装饰材料同时提供装饰业务、销售防水材料同时提供防水工程业务等。这部分企业在建筑业劳务中是乙方自己提供自产货物,不属于建设方提供设备,如按照前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应就包含自产货物的全部收入缴纳营业税。这就会形成企业自产货物一方面缴纳增值税,另一方面还要缴纳营业税的重复纳税问题。因此,税法对此给予特别规定,货物部分缴纳增值税,建筑业劳务部分缴纳营业税,这就是营业税《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2011年第23号公告,就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有关税收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分别核算其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根据其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分别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须向建筑业劳务发生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供其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出具的本纳税人属于从事货物生产的单位或个人的证明。建筑业劳务发生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持有的证明,按本公告有关规定计算征收营业税。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同时废止。其中,对自产货物的企业要求具备建筑业资质及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否则一并征收增值税的规定取消。
7、装饰业劳务计税依据问题。
建筑业营业税征税范围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前述规定的营业税计税依据包括甲供材金额的不适用装饰业,那么,装饰业劳务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如何规定的呢?应该说,装饰业劳务既然没有特殊规定,就与其他营业税纳税人一样,按实际取得的收入征税,包括价外费用。无论发包方甲方提供的是装饰材料、还是设备,由于不构成提供劳务方本身的劳务收入都不需要缴纳营业税。显然,如果提供装饰劳务方自己购买提供的各种装饰材料、其他物资、设备、动力及劳务价款,只要计入价款,就要并入计税依据缴纳营业税。
浅议“甲供材”的税务处理 篇3
关键词:甲供材,税务处理
“甲供材”建造项目工程中由甲方 (建设方) 提供设备、材料, 乙方 (施工方) 只提供建造劳务的工程, 其中由甲方提供给乙方建造的设备和材料为“甲供材”, 就是通常所说的“包工不包料”。近年来, 甲供材在建造项目工程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方式, 但是由于“营改增”之后, 各地地方税务局加大了“甲供材”的税务稽查力度, 如果建设方和施工方没有约定好甲供材税费的承担主体, 双方就会出现纠纷。
一、甲供材的特点
甲供材, 主要是有利于建设方从工程质量、投资成本方面考虑, 有利于甲方突出质量效益, 因而甲供材是一种很普遍的成本控制方式。
(一) 甲供材的优点
第一, 有利于建设方保证质量。建设方自主采购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备、材料, 可以掌握品牌、规格、质量证书、第三方的监检情况等, 有利建设方直接掌握质量。第二, 有利于建设方降低成本。建设方通过招投标等各种方式, 货比三家, 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 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避免施工方加价。第三, 有利于建设方直接与厂家联系沟通, 一旦材料短缺和直接联系补货, 不至于对项目进度影响较大。第四, 有利于建设方与供货方直接沟通, 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发货时间, 有效衔接项目施工, 避免提前或延迟发货, 增加投资成本。
(二) 甲供材的缺点
第一, 建设方要花较多精力和时间去采购, 相对不如施工单位采购专业, 特别是投资大、工期紧、建设方经验不足的项目, 要花大量的时间调研供货方和检验采办质量。第二, 建设方要控制施工领用的甲供材的数量, 不断加强施工方对甲供材的管理, 避免多领材料、材料丢失、保管不善损坏等。第三, 建设方要严格管理施工方在施工中的使用, 容易造成施工方对甲供材不节约, 不按照最节省的方式切割、焊接等。第四, 由于没有差价可赚, 容易造成施工方消极怠工。
二、甲供材纳税的税务规定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 第七条规定,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 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 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 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规定, 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本规定明确了, 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不缴纳营业税, 提供的材料需缴纳营业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 且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列举。
从税法规定, 施工方为纳税义务人, 承担纳税义务。甲供设备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甲供材料要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税法没有规定缴纳营业税的计税基础, 因此施工方比较难获得甲供材料的价值, 除非建设方将采购的甲供材料按明细提供给施工方作为纳税的计税基础。
三、甲供材的税务操作难点
在商务招投标中, 建设方在招标时一般会在合同中约定品牌、技术参数、行业规范等, 但不能或不能确切的在招标文件的报价清单中列明详细的甲供材物资, 而施工方在投标时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报价表进行报价, 容易不报或漏报甲供材税费。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施工方是甲供材税费的义务人, 施工方应合并甲供材的材料部分缴纳营业税。由于甲供材税费一直以来地方税务机关也比较难执行, 如果施工单位不主动申报, 地方税务机关很难稽核。从商务合同方面, 也很难确定甲供材的计税基础。
在实务操作中, 一方面甲供材由建设方采购提供给施工方, 施工方按合同进行建设安装, 施工方只能获甲供材的数量、规格、型号等信息, 建设方不会提供甲供材的货值金额给施工方。另一方面甲供材是由建设方采购, 采购甲供材的发票抬头是建设方, 施工方不能取得甲供材的发票。同时, 甲供材并没有形成施工方的收入。因此, 施工方将甲供材合并一并缴纳营业税, 也有些不合理。
在纳税义务时点方面, 建设方一般会按施工方的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核后供给甲供材, 考虑到必要的损耗, 一般会多发放甲供材。地方税务机关认为施工方领用安装甲供材的时候, 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点, 施工方应该申报纳税。但建设方提供的甲供材只有在项目结算的时候才能确定甲供材金额, 确定计税基础。等到项目结算时, 施工方已经离场, 甲供材可能不能足额纳税。
四、建设方对甲供材的会计核算及计税
采购甲供材料时的账务处理:
建设方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用于工程。实务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方式一,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用于工程安装时,
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 在工程中, 无论材料由谁提供, 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 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 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 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 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建设方应该支付给施工方的工程价款。建设方在支付资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 同样, 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甲供材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这种方式, 建设方提供实际安装到工程的甲供材料款进行会计核算, 施工方可以根据建设方提供的价值信息申报纳税。
方式二,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 建设方买的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建设方的工程, 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这种方式, 甲供材直接用于工程, 施工方没有取得甲供材价值信息不进行账务处理, 施工方很有可能不会主动申报纳税。但是, 这样不符合税法规定, 不利于地方税务机关监控。
五、甲供材税费的处理建议
1.甲供材的税费应包括在合同总价中, 合同条款中双方应明确甲供材产生的税费由施工方承担, 即施工方为纳税义务人。施工方向建设方提供甲供材的价值信息, 这样账务清晰, 施工方、建设方和地方税务机关比较容易执行。
2.准确划分甲供的设备和材料, 财务部门应与关联业务部门 (工程、采办等) 沟通划分设备和材料, 最好再经地方税务机关核定, 尽量做到不多交税也不能少缴税费。
甲供材及指定分包问题探讨 篇4
http://www.21cpm.net/Article/Execution/EPC/3027.html 建设工程中的业主供料问题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主要探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问题,为的是给没有太多经验的中、小型项目的业主提供一些思路。由于工程项目较小,程序、技术相对简单,所用材料的品种较少且大都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为大部分技术人员所掌握的和市场供应充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由业主直接购买材料显得可行且有很多优点。而对于较大的建设项目,本文的观点、方法亦可供参考,毕竟行业中存在着一般规律,大项目只是程序、技术更复杂、所用材料的品种、数量更多一些而已。
一、业主应该并可以自行采购材料的理由
1、业主的责任。以房地产开发商为例,他提供给客户的应是符合国家规范的安全适用的房子,既要求其安全性能,又要求其使用功能。最近几年,房屋质量问题一再被新闻媒体曝光,客户和房地产商的官司随处可见,而一遇地震等自然灾害,马上就有一批房地产商和建筑商被追究法律责任。种种房屋的质量问题,与组成房子的建筑材料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国家有《建筑法》,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等,一旦房屋质量出了问题,对购房者做出赔偿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即使这种质量问题是由承包商或设计人员的责任造成的。一旦开发商做出赔偿后再去找承包商或设计院,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是找不着的;即使找着,想拿回钱来也是困难重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业主最好自己采购关键的建筑材料,而不可轻易假手他人。
2、承包商的低水平。无论是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还是业主本能的要求,建设项目一般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包,这就要求投标者尽量压低价格以取得工程。由于中国目前中小型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还很低,他们还没怎么学会靠严格、科学的管理来节约成本,也不去想着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甚至连基本的索赔功夫都不深。所以,建筑企业——目前一般是包工头,为了能赚到钱,靠的仍是程咬金的三斧子半:拖欠工人工资和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有些人干脆赖帐或一走了之;贿赂业主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以求得多签证、多变更、多付早付进度款和对质量睁只眼闭只眼;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那半斧子就是“撒泼耍赖”。由于目前中小型工程的管理还是粗放型的,业主的违约也时常存在,承包商常会在最后捏着业主的几个违约行为为理由,以不移交工程为隐含的威胁,哭哭啼啼、寻死觅活、吹胡子瞪眼,软硬兼施的要求业主“照顾”,一般都能得逞。其它方面都还只是钱的问题,只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给工程和业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稍有不测,业主损失的就不仅是一点点钱,很有可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从而使自己蒙受巨大的资金、信誉、时间、精力损失甚至可能有牢狱之灾。为了预防这个隐患,业主需亲自采购这些关键的材料。即使有些材料不影响安全,但如果影响使用功能,也会降低建筑物的档次,影响业主的声誉、房产的销售以及带来以后保修的麻烦和费用。
3、诚信的丧失。由于几十年阶级斗争特别是”文革”的影响,加上改革初期人们思想的狂躁、道德的缺失、教育的滞后等原因,”金钱至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潮占据着上风,很多人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的利益和信誉,”捡到篮子里的便是菜”,他们大多采用的是一锤子买卖的方法。所以,一旦让这些人采购材料,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他们必然会置建筑物的质量安全于不顾,以次充好,然后再去贿赂相关管理人员以求检验通过,在这个没有诚信的急功近利的群体里,糖衣炮弹不只是有人发射,更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方设法地要”中弹”呢。
4、业主采购材料并不增加工程造价。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建筑业似乎是一个死角,仍大部分沿用着计划经济的体制,比如说还是国家(省)里的统一预算定额,每个地区统一的结算程序和方式,统一的取费标准,统一的招投标管理部门和程序、评分标准,县级以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建筑材料市场指导价等等。标底的编制要符合政府的规定,而投标书中的报价太低会被判为”废标”。这就决定了,合同价的确定是以合格材料的市场价为基础的,并不能因为承包商采购所有材料设备且有可能以次充好而使合同价降低。反之,大宗材料设备由业主自行采购也不会使合同价、工程总造价升高。
5、业主承担的涨价风险被夸大了。目前中国的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绝大部分采用”准固定总价合同”,之所以用个”准”字,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它的干预很多,一个文件就可使它被修改,且“修你没商量”。有些业主为了规避材料涨价的风险且把它转嫁到承包商的头上,就把所有材料设备的采购权全部交给承包商且在合同上注明“闭口价、一次包死”,然后就高枕无忧说不定还有投机后的沾沾自喜,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的物价波动很频繁,特别是建材市场,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而国家政策的更改也是很频繁且调整的幅度很大,物价时而上扬时而下跌,业主承担的涨价风险和获得的降价好处是机会均等的,即业主如果不想承担涨价的风险,相对的也失去了可能降价的机会。其次,材料价格目前在开发商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尽管在建安造价中占到百分之六、七十),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总成本的影响更小,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再次,一旦遇到大的价格上涨,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特别是保护承包商的利益,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就会下达行政命令,让你的价格调整到市场价的水平,业主想规避价格风险的种种努力遂告失败。最后,承包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自动购买廉价的劣质产品,并且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义愤填膺甚至拿出同归于尽的架势——停工,这时业主要么允许其用劣质材料,要么同意涨价,原来梦想的固定总价合同的“一次包死”只能是南柯一梦了。就这样还不算完,承包商在材料价格上还会有赚头。与其这样,业主何不自己购买材料,既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又省去了许多的口舌、尴尬和麻烦。
6、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有些业主由于资金不足,于是就想出个办法让承包商垫资,承包商为了承揽工程一般会答应这种无理又违法的要求。资金不足的业主就沾沾自喜,以为占了承包商的便宜,便偷偷的钻进小酒馆庆贺自己的聪明去了。但“高贵者最愚蠢”(毛主席的这句话可能就是说他们的),他竟然把承包商当成了挽救自己的万能的上帝,岂不知承包商就是来赚他的钱的,过五十关斩六百将的包工头怎么会识不破这种小把戏,结果在这种斗智斗勇中通常是“智叟”式的业主惨败,最后让承包商牵着鼻子走,尽管这时的承包商依然表现得楚楚可怜甚至卑躬屈膝。启动资金不足的业主更应该自己采购工程所需的材料。一方面欠十个人每人十万比欠一个人三十万要容易,因为他们有一个承受的极限。另一方面,业主出面赊材料要比承包商容易得多,因为承包商随时可以藏起来赖帐,而业主的房子在这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业主赊材料不但更容易,且价格也比承包商赊来的要低。
二、业主应该采购哪些材料
本文中所说的“材料”是广义的,包括用于永久工程上的所有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设备。这里,我们以普通的高层写字楼为例来说明业主可自主采购哪些材料。
业主选择所采购材料品种的原则。第一是用量要大。用量太小比如绑钢筋的铁丝就不要自己采购了。第二,市场上同类产品很多,且质量、价格有很大差异。像沙子、石子、石灰这样的地方材料也用不着业主操心。第三,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有很大影响的材料。比如钢筋、电线等。第四,明显影响使用功能的材料,比如水龙头、灯具等。第五,专业性很强的、承包商自己明显缺乏专业知识或必须分包的产品或分部、分项工程,比如玻璃幕墙、电梯、消防工程等。这里需要顺便说明的是,对需要分包的分部、分项工程,业主应以指定分包的方式发包出去。
工程监理制使得业主方的技术力量显著加强,为业主采购建筑材料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业主采购材料的相关合同问题
1、业主供料后的履约保证金部分应如何处理?由于业主供料部分的款项不含在承包商的报价中,再按通常的比例让承包商提供履约保证金就显然会让总额减少很多,对承包商的约束力就会减弱,这时可提高履约保证金的比率或在原比率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金额,如:履约保证金=投标报价×10%+10万元。
2、同样的道理,保修金数额的确定也要把业主供料部分考虑在内,原因是如果工程质量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是施工的问题,而不太可能是业主提供的材料出的问题。因为业主购买的材料要通过几道关口的审查,首先是业主单位内部的严格规章制度,二是工程监理,三是,也是最根本的,要由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一起取样、送检,对业主提供的材料,如果不合格,承包商有法定义务不在工程上使用,同时业主要追究材料采购人员的责任。
3、业主将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或承包商指定的用于本工程的材料存放地,材料的卸货、保管、常规检验、试验由承包商负责,这部分费用由承包商报价列入总投标价中。材质单和其它出场合格证明文件由业主提供给承包商,承包商负责整理成总的交工验收资料。
4、投标报价中怎么计算?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给出一个公式,一定要减去业主供料部分,通过这个公式计算,承包商没有多拿也没有少拿应得的钱。例如,这个公式可以为:
(直接工程费+措施费+间接费+利润-业主供料的定额金额+业主供料的卸货保管试验检验费)×(1+相应税率)
另外,投标人要把业主供料的数量算出,附在投标书中,也是投标书的有效组成部分。一旦中标,这个数量也是承包商应得的数量,不得以任何借口多要。如果承包商报少了,则业主不能同意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自己购买,而是统一由业主购买,承包商不得对业主购买的价格提出异议,这部分额外的材料款由业主在任何对承包商的应付款中扣回。
5、在招标文件中业主应写明一句:“投标人报出的业主供料的数量将作为评标的一个重要依据”,以使投标人不至于多报或少报数量。
在评标时,应首先查看投标人报的业主供料的数量是否有严重错误(可以定额含量和实际用量为参考依据,如果偏差在5%以上算作严重错误),如有,可判为废标。
对合乎要求的报价,评标委员会应综合业主供料的情况重新计算,公式为:[投标价÷(1+相应税率)+业主供料报价数量×业主提供的市场价格]×(1+相应税率)。根据重新计算出的数据来评判投标人的报价。
四、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1、先说一个笔者见过的例子。在某工地上,业主供应水泥和钢材。在施工前期,承包人为了早拿到钱,就向业主要了很多水泥和钢材,他和材料供应商串通只运进现场一部分,其余的都拉出去卖了。到施工后期,他的材料指标都已用完,而这时承包商拿到的钱已经足够,即业主给的工程款和材料已经大于承包商的实际支出,又由于业主在施工过程中也有违约的地方,打官司也赢不了,且旷日持久,如不能及时交工还要受到购房者的起诉,于是,业主只好同意了承包商的许多无理要求。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提醒有些业主两点:第一,千万不要以为承包商是好欺负的,于是就随便违约,主要指拖欠工程款。承包商开始时为了取得工程承包权,之后为了讨要工程进度款,会显得谄媚、卑微。但他们是中国最精明的一群,他们为了有活干、有钱赚,所经历的困难、屈辱是最多的,他们是整个工程建设体系中最底层的人。为了取得投标资格,他们要拜多少衙门?为了能挣到利润,他们要对多少人献尽笑脸和贿赂?每年从省到县组织的质量大检查、安全大检查,当地质量监督站、安全文明办、环保、市政、城管、技术监督局、税务、公安、计生办等等的管理、审查、骚扰和无理取闹,附近居民的举报,业主、监理的各部门具体办事人员如质量、安全、预算、材料、财务的吃拿卡要……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管好工程,还要面对无数农民工对工资的追讨,面对无数材料供应商对材料款的追讨,这些要钱的人可没那么文明,有哭天抢地、寻死觅活的,有逢年过节到家里赖着不走、大吃大喝的,有见面就骂、拳脚相加的,还有对家里的父母、妻儿打骂甚至绑架的……我想,无论是谁经过了几轮这种”锻炼”,只要还敢继续干施工,他一定有了超乎寻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付业主的办法。一般的业主,当你面对这样一群人时,如果还敢心存轻视,还要动不动就高高在上地随便违约,那一定是自找麻烦,最后一定要付出金钱上的代价,否则,如果不拿金钱买太平,就在将来的日子里没有了太平。所以,我第一条要提醒业主的就是不要轻易对承包商违约。第二、业主供料时,一定要让承包商根据形象进度提供材料计划,这个计划业主要责成监理等管理人员认真审查,然后按审定后的(当然要和承包商共同敲定)计划严格执行。
2、在执行材料供应计划时要注意:第一,承包商要提前多少天提出材料需求申请,申请中要写明到货的具体时间要求,货物启运前要及时通知承包商,且确定承包商现场有人卸货、有存料地点且到存料地点的道路畅通;第二,要和承包商共同验货,包括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厂商、随车的合格证、材质单等,如果需要在外面验货,如钢材要找地磅过磅,也要带着承包商的人一起;第三,交接手续一定要完整,并加盖承包商在工地上有法律效力的公章,以防以后出问题。第四、进场材料如需送检,应勒令监理人员立刻随同承包商的人现场取样送检,切不可耽误时间。
3、这样做的目的是:第一、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第二、尽量减少了承包商在这方面的索赔借口,我们知道,承包商会在所有方面想方设法索赔的;第三、防止人为破坏的发生,只要给时间,想捣乱的人一定能找到机会的,所以时间上一定要环环相扣。
甲供材核算与纳税问题探讨 篇5
一、“甲供材”定义阐释
“甲供材”是一种材料供应以及管理核算方法。“甲供材”的核算双方是施工项目中的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甲供材”的操作程序是以施工项目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签订的材料供给与价款结算合同为基础, 对施工项目总承包商所采购的施工主材进行材料款项的价格结算。在“甲供材”合同履行过程中, 所有的材料采购所产生的价格风险都会由施工项目总承包商承担, 而材料数量挑拨风险由分包商承担。施工项目总承包商的主材采购数量由分包商上报的工程项目进度预算来进行计算。在施工项目总承包商购进建材的时候由其先行垫付材料成本, 分包商使用材料调拨单从总承包商那里进行主材使用调配, 最后在主材价格结算的时候由总承包商的财务核算部门根据分包商的主材调配单进行结算, 并将这部分材料费用及涉及到的相关使用费用从将要结算给分包商的工程总款项中扣除。
二、“甲供材”的两种财务核算方法及所对应税收管理模式讨论
(一) 方法一的核算方式及税收管理模式
1. 核算方式
该种方法是把“甲供材”的费用支出直接算入投资方账户中, 工程项目总承包商按施工主材的实际购买价格做工程物资的贷记登记。分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的申领物资和具体分发物资等一系列行为都不做单独的财务账目处理, 只进行简单的账外登记。在整个施工项目建设周期内, 凡属于分包商从“甲供材”地方领取的建材都不反映在分包商自己的工程收支报表当中。
2. 税收管理模式
由于此种方法的建设主材购买成本在购买支出时, 就全部记录在了总承包商的账户中, 分包商并没有花费任何的购买费用, 所以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的工程结算环节上, 分包商在结算“甲供材”部分的时候就只负责税费缴纳而不开出票据, 这样就能够保证“甲供材”不会被重复记录为工程成本。
(二) 方法二的核算方式及税收管理模式
1. 核算方式
方法二的核算方式为通过转账方式为“甲供材”进行结算。“甲供材”的材料购买费用直接作为工程款项的预付款又工程项目总承包商预先支付给分包商。在账目记录上直接记录为工程项目预付款以及工程物资。在当做工程款项预付款时候的材料价格是分包商提交的预算价格, 而总承包商实际转出给分包商材料价格是总承包商的材料实际购买价格, 这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异, 这一部分差异就作为工程成本入账, 如果差额为正记为借记, 差额为负则记为贷记。
2. 税收管理模式
在税收管理模式上面, 方法二与方法一存在很大差别。由于方法二的材料是作为预先支付的工程款项由总承包商冲抵给分包商的, 所以在分包商的账目上, 这一部分不作为工程成本进行入账, 而只是就材料预算价格与材料实际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做工程成本入账处理, 所以总承包商需要就自己所购买的材料进行营业税的缴纳, 并且在建筑行业发票的开具方面按照材料购买预算价格开出。
三、“甲供材”的两种实施方式之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比较
(一) 方法一的优劣分析
1. 劣势分析
第一种方法劣势在于, 由于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在进行材料购买的时候, 这部分货款就已经作为工程成本计入了分包商的工程账目当中, 但是由于施工项目的情况复杂, 材料的保管和使用方面都会存在许多变数, 材料购买数量和实际使用数量方面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一致, 这就会给分包商的工程成本会计核算造成信息失真的影响。而且分包商在在申领建材和实际使用分发建材的时候都不会进行会计入账处理, 也就给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是否合规、监督管理是否到位画出了一个问号。
在财税管理问题上, 方法一也存在明显劣势。方法一中, 由于工程成本是由施工项目总承包商直接入账而不用开具工程发票, 所以在税金提取上面, 总承包商的意愿更加倾向于不提“甲供材”税金给分包商, 从而造成了双方矛盾的激化, 从而造成了税务机关工作难度和管理难度的加大。而且针对分包商对于“甲供材”的只负责缴税而不开具发票的问题, 当地税务机关必须加大对“甲供材”的税收管理,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求, 严格登记每一次的建筑行业营业税, 而且为了防止违规税务问题的发生, 尤其需要加强对处于清算环节的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 并且针对分包商可能与总承包商违规联合, 将“甲供材”款项并入建筑行业发票中达到成本的重复入账问题, 税务机关也要严格执法, 防止税务漏洞的产生。
2. 优势分析
方法一中由于“甲供材”的一切材料购买费用都只作为总承包商的建设成本记, 而分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甲供材”领取不再另行财务支出入账, 从而避免了分包商重复成本记录, 给财务工作减轻负担, 同时使财务工作的开展更加明了。
(二) 方法二的优劣分析
1. 劣势分析
方法二的劣势在于, 由于“甲供材”的所有材料购买费用都要作为总承包商提前支付给分包商的预付工程款项, 所以这一部分材料要作为分包商的工程收入进行入账, 需要开具相应的收入发票, 但是这一部分数额的发票却没有相应的购买凭证作为依据, 因为材料购买实际上是由工程项目总承包商进行, 所有的材料购买凭证上都是总承包商的抬头, 这就给工程收入的入账管理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另外, 许多时候, 工程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并不在同一地区, 对于“甲供材”的一些列凭证发票如材料购买发票、材料出库以及入库单据等都需要通过当地税务机关的审查与监管, 但经常发生的问题就是“甲供材”中总承包商所在税务机关通过审核之后也许并不能通过分承包商所在地区税务机关的审核, 这就给工程项目施工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2. 优势分析
方法二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税务管理, 工程项目分包商的“甲供材”是作为工程收入入账的, 并不能作为工程成本, 而建筑业发票中又缺少“甲供材”部分, 所以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分包商必然会加强将建筑业发票计入成本的动机, 而这一动机又无形之中有利于当地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所以税务机关针对这一方法可以加强对分包商成本审核的检查力度, 从而提高税收数额, 但是在加强条件审核力度的同时要注意“甲供材”发票开具的时候, 材料购买价格只能是分包商出具的预算价格而不能是材料的实际购买价格。这样能够避免施工方税费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 对“甲供材”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合理界定
我国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到底应该发生在什么时间并没有做出特别明确的规定, 只是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来说, 建筑行业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该以确定预收款项作为时间点, 所以如果按方法二的做法, 在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将“甲供材”作为工程预付款项切实发放给分包商的时候, 由于分包商取得了实际上的预收款项, 所以就应该缴纳营业税了, 但是在实际工程项目运作过程中, 分包商无从获知材料购买的实际价格, 而且在工程完工之后, 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还需要针对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材料购买价格的真实数据进行重新核算, 所以从现实意义来看, 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不应该呆板的定位预付款项确定之时而应该在工程最终核算完成之后, 这样才更为合理, 也更利于税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建筑业“甲供材”营业税征管思考 篇6
现行政策对“甲供材”征收营业税的规定。“甲供材”建筑工程, 是指由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 施工单位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产生的原因是甲方从材料质量和成本效益角度出发, 防止建筑单位乙方在材料上做文章, 担心不能确保建筑材料质量, 影响住房和自身的声誉。根据建筑施工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 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占商品房建造成本的30%~40%。对建筑业“甲供材”征收营业税是法律规定的,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 “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这就从税法的角度规定了“甲供材”应依法并入工程造价总额缴纳营业税。
目前税务机关对“甲供材”营业税征管的主要办法是:从财务核算的角度, 有的税务机关要求将“甲供材”并入施工产值合并开具建筑业发票, 核算时让施工方领购的“甲供材”作为工程物资进入工程施工, 建设方取得的相关材料发票不允许作为工程成本进行结转, 这种方法有可能带来建设方重复列支建筑成本。有的税务机关要求对“甲供材”不开具发票, 只征收营业税, 在会计核算上, 让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 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不做任何会计处理, 施工方仅就取得的建筑劳务开具发票, 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建设方提供的“甲供材”没有计税并入工程总造价, 使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税收风险。在具体的征管工作中, 有的地方实行由纳税人申报、税务机关到建设方和施工方查核比对的征管方法, 此种方法在“甲供材”营业税征收上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有的地方实行“甲供材”营业税的预征管理, 工程结束后由纳税人提出工程结算申请, 税务机关进行建筑项目“甲供材”营业税的清算, 此种方法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清算管理, 提高了纳税人的主动性, 同时也给纳税人以及税务机关增加工作量,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一些“双包工程项目”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甲供材”营业税征管现状主要表现为:“甲供材”营业税征收的占比较低;“甲供材”征管要求变化较多, 鉴定、审核和清算工作量大, 在办理项目清算时, 往往就事论事, 一般情况下仅根据纳税人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书面清算, 很少或者没有深入到项目地进行实地核查, 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部分税务人员对“甲供材”营业税管理工作不够深入, 税务管理人员在对建筑项目进行清算时花费的时间较多, 进户上门巡查的时间被挤压, 造成对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了解不够, 对建设方提供建筑材料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目前对“甲供材”营业税征管工作投入的力量多, 但税收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有机统一还未完全形成。
“甲供材”营业税征管效率不高且征管难度大的原因
“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 一方面, 部分纳税人认为对于甲供材征营业税, 就是重复征收流转税, 本来建设单位购进材料时已经含增值税, 现在又再征一次营业税, 同一笔材料, 两次流转税, 重复征收。另一方面, 施工单位仅取得建筑工程劳务收入, 建设方提供的相关材料并未体现为自己的收入, 是凭空增加的税收, 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规避税收、追逐利润最大化是纳税人的目标。在“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上, 纳税人往往并非不知道“甲供材”应并入工程造价总额纳税营业税, 在编制的工程预算造价中也应包括建设方提供材料应计提的营业税这一块。但是, 建设方为了降低施工成本, 施工方为了追逐超额利润, 审计、监理等中间方为了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 在规避税收上可能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有时在订立工程合同以及进行工程预决时合伙造假, 不顾相关规定, 在编制工程预算造价时不提取甲供材营业税, 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以及工程审定时不体现甲供材营业税等。
各地执行政策的不统一给纳税人带来抵触情绪。对“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 各地在操作方法上不尽一致, 有的开具的建筑业发票不含“甲供材”, 有的含“甲供材”, 有的实行“甲供材”营业税的预征管理, 有的事后进行核查比对。同时, 对有无“甲供材”进行鉴定的审核, 要求纳税人提供大量的材料发票, 势必要求纳税人及早取得真实的材料发票, 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前期支出, 纳税人抵触情绪较大。
工程建筑项目面广量大, 区域范围广, 建筑工程项目情况不一。建筑工程项目有的有“甲供材”, 有的无“甲供材”。在实际征管工作中, 面对成千上万的建筑工程项目, 税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同时税务人员为保证征管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质量, 应对各种考核检查等事务性的工作, 他们往往无时间走出去进行巡查, 与真正的分片项目管理相距甚远。“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工作客观上存在薄弱之处。以往对“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力度不强, 部分纳税人仍抱着以往侥幸的心理;某些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怠于行使本职职务, 工作的责任心亟需加强, 对“甲供材”营业税预征管理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 让纳税人产生多征税款的错觉;对逃避“甲供材”税收征管的打击力度不够, 往往是以评估的形式出现, 查到“甲供材”补税了之, 没有后续的行政处罚, 给部分纳税人造成有机可乘的假象。
“甲供材”营业税征管的建议
首先, 加强政策的规范统一, 大力开展税收宣传, 不断提高纳税遵从。从制定工作规范和操作方法入手, 强化执行政策措施的规范统一。规范统一的税收政策和操作办法有利于取得纳税人的理解, 从而也有利于税收政策得到更好地执行和落实。在对“甲供材”营业税征管方法上, 各省、各地甚至在各县区之间操作办法的不一致性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抵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税收的征管。因此有必要在较大的范围内 (在同一个省, 至少在同一个地级市) 实施统一的“甲供材”营业税征管办法和操作方法。大力开展税收宣传, 还责于纳税人, 服务于纳税人, 不断提高纳税遵从。税收宣传是提高纳税意识, 促进和谐征纳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 对于“甲供材”营业税的征管, 宣传告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纳税人前来办理项目登记时, 着力做好相关纳税事项的辅导, 明确告知各事项内容。同时, 实施“甲供材”的预征地区, 要做好预征工作宣传, 强调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并不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纳税人可以通过项目清算解决预征工作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结合平时的监督与管理, 将大大提升纳税人“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遵从。
其次, 坚持项目登记管理制度, 完善分片分类管理办法, 强化项目清算工作, 着力提高巡查打击力度。坚持项目登记管理制度, 把好建筑业“甲供材”营业税征管的首要工作环节。实践证明, 项目登记管理是实施、推进、跟踪、强化建筑业税收管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 应进一步充实和合理配置人员力量, 不断充实和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 进一步促进数据信息采集准确性的提高, 进一步握好建筑项目的录入、鉴定、审核关。进一步强化分片管理责任, 完善分类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税务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筑项目面广量大, 且位置很分散。因此, 需要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大“甲供材”营业税的清算工作力度, 完善进户核查制度。在建筑项目做好“甲供材”营业税预征管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好建筑工程相关税收的清算工作。强化巡查跟踪管理工作, 加大打击偷逃“甲供材”营业税的力度。对“甲供材”营业税, 无论施工方还是建设方都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 在还责于纳税人的同时, 应进一步强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巡查跟踪管理。
再次, 坚持源头控管, 拓展管理办法, 强化工作协调, 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认真严格审核建造合同, 明确告知并友情提醒施工方,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遵循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大对基本建设单位的检查审核力度, 不断拓展管理办法和手段。在基本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双方,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处于建筑合同谈判的弱势地位, 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单位不愿意承担这部分税金导致了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不缴纳“甲供材”的税金。因此, 在强化对施工方进行“甲供材”营业税征管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拓展、明确和规范建设单位职责以及对建设单位的核查、管理和处罚办法, 将“甲供材”营业税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建设单位。强化工作协调, 主动争得支持, 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在出具工程项目审计报告时, 发现工程造价的计算方面出现违反国家税收法规时, 应在审计报告中体现, 有义务提醒其服务对象存在的相应税务风险, 并向相关主管机关报告。
甲供材 篇7
一、“甲供材”的概念
“甲供材”也称为“甲供材料”, 是指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 基本建设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 自行组织采购并提供建筑材料, 总承包或施工单位 (以下简称乙方) 仅提供建筑劳务及部分辅助材料的工程。
甲方之所以推行“甲供材”方式, 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甲供材”产生的原因是甲方从材料质量和成本效益角度出发, 防止乙方在材料上做文章, 从而不能确保建筑材料质量, 影响建筑和自身的声誉;二是可以有效缓解乙方的资金压力。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大, 一般材料占房屋建造成本的30%~40%, 如果全部由乙方去采购, 会给乙方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而甲方集中采购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可以保证及时支付材料供应商资金, 防止乙方拖欠材料款。在建筑工程中, 由甲方采购材料可以防止乙方因资金紧张等问题拖欠材料款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
然而“甲供材”在现实工作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 如会计核算不规范、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甲方在工程结算中未正确进行“甲供材”超欠供扣除、乙方不能取得材料发票易引起税务纠纷等问题。“甲供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不同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而产生的涉税问题。
二、“甲供材”会计核算方法
目前, 对于“甲供材”的会计核算会计制度并没有相应明确的规定。根据笔者所接触的建筑工程经济业务来看, “甲供材”会计核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分别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一) 直接法
甲方直接将“甲供材”列入工程投资账户。甲方在发出“甲供材”时, 按照材料的实际购买价, 借方计入“在建工程———××工程”账户, 贷方计入“工程物资”账户。由于“甲供材”在发出时直接计入工程成本, 因此, 乙方在收到材料以及发出材料用于施工时不做账务处理, 只在账外登记用于备查, “甲供材”部分不反映在乙方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依据是, 甲方认为其采购的物资给乙方使用是用于自己的工程, 因此在发出材料时将其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是符合规定的。
在直接法下, 甲方对“甲供材”会计处理方式较为简单, 简化了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 缺点在于甲方在材料发出时直接将其计入在建工程, 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发给乙方的材料尚未用于或者全部用于工程建设中, 该会计处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乙方在收到和发出材料时, 不进行会计处理, 不利于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同时甲方与乙方结算时结算书中不再列入“甲供材”, 不利于双方结算;容易造成税务流失, 引起税务纠纷等。
(二) 间接法
甲方将“甲供材”先通过“预付账款”过渡反映, 待工程竣工结算后再转入工程投资账户。甲方发出材料又分两种方法:一种按照实际采购价核算, 一种按照预算价格核算, 借记“预付账款” (或预付工程款) , 贷记“工程物资”。在工程竣工结算时, “甲供材”按照与乙方结算产生的价格差异要视正负情况, 借记或贷记“在建工程——××工程”账户。但乙方在收到材料时按照材料的预算价, 账务处理视同自购材料处理, 借记“库存材料”, 贷记“预收账款”。由于“甲供材”存在实际价格和预算价格的差异, 这种结算方式要求在工程竣工结算时, 甲方要做好与乙方“甲供材”数量差异的核对工作, 即通常所讲的“超欠供”结算, 对超供部分要按照实际购买价从在建工程中扣回, 即借记“预付账款”, 贷记“在建工程———××工程”, 对欠供部分要按照预算价结算给乙方, 借记“在建工程———××工程”, 贷记“预付账款”, 对于超供和欠供差异要分析原因并计算, 计算公式为:应扣甲供材=定额量×预算价+超供量×实际购买价-欠供量×低价 (实际价与预算价中的低者)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 根据国家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 在工程中, 无论材料由谁提供, 工程造价中都要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 而不能排除“甲供材”, 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 甲方在支付工程款给乙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道理, 甲方将材料给乙方时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 支付形式只不过是实物。
在间接法下, 甲方“甲供材”的账务处理弥补了直接法的弊端, 首先这种会计处理对甲方有利, 能有效防止乙方利用“甲供材”价格差套取差价, 同时, 甲方在发出“甲供材”时, 不是将材料直接计入投资成本, 而是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或预算价抵作乙方的预付款, 这部分材料成本最终通过乙方开具建筑发票才能进入工程成本, 这样不仅能够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 而且有利于国家税收的监管和避免税收的流失。但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在乙方领用“甲供材”时, 甲方要通过预算、招投标等文件合理控制“甲供材”领用数量, 防止乙方严重超领材料而占用工程资金。此外对于“超欠供”问题要及时分析差异原因, 正确处理差异问题。
三、“甲供材”涉税事项分析
根据财税字[1995]45号文件规定, 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 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 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有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根据上述规定, 笔者认为, “甲供材”必须并入乙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然而, “甲供材”的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则会带来不同的开票和税收问题。
(一) 直接法下的涉税事项分析
在直接法下, 甲方在发出材料时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投资成本, 乙方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 开票金额中尚未包含“甲供材”金额, 如果按照“甲供材”金额开具将会导致甲方“甲供材”重复计入工程投资成本。根据营业税税法规定, 无论怎样开票, “甲供材”都要并入乙方的计税营业额并征收营业税, 即乙方都必须按含“甲供材”的金额缴纳营业税。对于这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 如果施工方不去主动申报营业税, 施工方可能会少交营业税及附加, 逃避“甲供材”应负担的税金, 这样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税务机关的管理难度。此外, 乙方也承担着较大的税务风险, 无论甲方的会计处理采用何种方式, 乙方都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承担者, 如果税务局查出不开票部分的“甲供材”尚未缴纳营业税, 就会要求乙方不仅要补缴营业税, 甚至还要承担偷税漏税的罚款风险。
(二) 间接法的涉税事项分析
在间接法下, 由于甲方在发出材料时不是将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投资成本, 而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 乙方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要按照“甲供材”金额开具, 并全额缴纳营业税。与直接法相比, 这种结算方式避开了直接法会计核算方式的漏洞, 不仅防止了甲方和乙方利用“甲供材”进行偷税漏税, 税务机关也能较好的将“甲供材”税收问题纳入监管范围。因为在此种方式下, 乙方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甲方要想合理合法的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投资成本, 必须将“甲供材”部分的税金给乙方, 乙方才开具建筑业发票给甲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营业税的矛盾。对乙方来说, 由于乙方按照“甲供材”金额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并确认收入, 但“甲供材”是甲方购买并提供给乙方的, 造成乙方无法取得采购发票计入营业成本, 将会造成乙方无法取得合法税前抵扣凭证而增加所得税纳税调整金额, 加重了乙方企业所得税负担。
甲供材 篇8
随着建筑企业的不断成熟, 甲供材成为业主控制工程质量和成本的优先选择, 通过业主自主采购或第三发采购, 来避免承包人通过材料的寻租行为。甲供材一般涉及到金额大、用量多、影响建筑结构的材料, 如钢筋、水泥、门窗、面砖等。实际工程中, 由于招标中甲供材计入综合单价的单价组成不明确, 实际购买时价格会发生变动, 且实际使用量与报价时消耗数量有出入, 导致发、承包人扯皮现象, 同时存在发承包双方因利益产生的配合不当, 不利于甲供材的管理。鉴于此, 本文主要研究甲供材的招投标阶段和结算阶段的单价组成和数量问题, 并明确其抵扣程序, 对工程实践有重要意义。
1 招投标阶段甲供材的处理
1.1 招标阶段甲供材单价和数量的确定
2013《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 (以下简称13《计价规范》) 3.2.1规定, 发包人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应在招标文件中按照附录L.1规定填写《发包人提供材料和工程设备一览表》, 写明甲供材的名称、规定、数量、单价、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 如表1所示。由上知, 发包人提供材料的单价应包括在交货地点之前发生的材料原价、运杂费、运输损耗、采购及保管费费。交货地点之后发生的运杂费, 若由承包人承担运输至工地仓库, 则该部分费用由承包人在报价时考虑。常见两种情况如表1。
工程上材料消耗量包括材料净用量和现场内运输及操作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废料和损耗[2]。表1中的数量是发包人考虑损耗在内的暂定供应数量。
1.2 投标阶段甲供材单价和数量的确定
13《计价规范》3.2.1规定, 承包人投标时, 甲供材料价格应计入相应综合单价中。签约后, 发包人按合同约定扣除甲供材料款。6.1.4条规定, 投标人必须按照招标工程量清单填报价格。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必须与招标工程量清单一致。因此, 承包人报价时的工程量一定和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中列出的数量相同 (净用量) , 而不能按照表1中的供应数量计算。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 合理假设:报价时钢筋损耗率总共计3%, 管理费利润共计8.4%, 保管费率1%, 清单工程量为180t, 人工费和材料费总计440×180=79200元, 运杂费合计为120元/t, 投标时甲供材综合单价如表2。
2 结算时甲供材的抵扣处理
2.1 结算时甲供材抵扣单价的确定
实际施工过程中, 因甲供材市场价的波动, 实际购买材料的单价往往与表1不同。由于甲供材价格的风险由发包人承担, 所以抵扣时按照实际采购的价格抵扣。
2.2 结算时甲供材抵扣数量的确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实际领取数量、报价时消耗量和招标指定消耗量不同, 据承包人实际领取量 (190t或170t) 和材料消耗量的比较, 分欠供或超领。材料消耗量涉及报价时考虑的材料消耗量 (又称主观材料消耗量) 和实际施工中的材料消耗量 (又称客观材料消耗量) 。若承包人实际领取量大于报价时材料消耗量, 称为超领;反之, 称为欠供。
13《计价规范》3.2.4, 发承包双方对甲供材的数量发生争议不能达成一致的, 其数量按照相关工程的计价定额规定的材料消耗量算。
因民法对给付与对待给付基本上采取主观等值原则, 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 即为已足, 客观上是否相当, 不必考虑[3]。
综上得, 甲供材的消耗量一般等于报价时材料消耗量。但当二者相差较大时, 应以经验充分的承包人参照报价时消耗量确定甲供材消耗量, 并取得发包人认可。
2.2.1 甲供材的理想抵扣
当实际领取的量与报价时消耗量一致时, 抵扣金额=4.1中发包人实际购买材料价格×报价时消耗量, 若实际采购均在招标单价的基础上涨了100元, 报价时消耗量=180× (1+3%) =185.4t, 如表3所示。
2.2.2 甲供材的超领抵扣方法
超领分故意和无意超领, 分别为:承包人故意将超领部分用于其他工程;承包人因组织管理不善或第三人原因超领。
据《民法通则》第92条, 没有合法根据, 取得不当利益, 造成他人损失的, 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4], 返还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
综上得, 承包人超领的甲供材, 实为不当得利, 竣工结算时, 发包人抵扣超领甲供材费是行使抵销权, 即抵销发包人应付工程款之债与承包人超领甲供材的不当得利之债[5]。若无意超领, 则返还超领金额;若故意超领, 除返还超领金额, 对超领金额的时间价值, 即原物的孳息, 也予以返还, 可按照同期同类银行利率计取。具体如图1所示。
若实际领取190t, 则抵扣金额在3.2.2的基础上再加超领部分, 4200元/t, 同期同类银行利率为6.4%, 如表4所示。
2.2.3 甲供材的欠供抵扣方法
欠供分善意和恶意欠供, 其原因前者是承包人管理水平高或主观消耗量超过实际工程消耗量, 是善意的;后者是承包人故意采购了甲供材, 是恶意的。
善意欠供是承包人管理得当节约的材料, 符合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欠供的利益可作为对承包人的奖励, 不抵扣欠供部分的材料费;恶意欠供是承包人自行购买, 属于违约行为, 材料消耗量可按照3.2.2确定, 本例为180× (1+3%) =185.4t。
2.2.4 甲供材的抵扣程序
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6]第十六条,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为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 改为以基本建设单位的名义购买原材料, 逃避营业税收, 甲供材执行税后抵扣原则, 发包人提供的设备可以税前抵扣。具体抵扣程序如图2所示。
3 结语
本文基于13《计价规范》分别从招投标阶段、结算阶段探讨甲供材, 明确了招投标阶段甲供材的单价组成, 将单价与交货地点挂钩, 从两种情况讨论投标时甲供材综合单价的确定问题;明确了实际领取的量、招标暂定供应量和报价时消耗量三者间的关系;根据民法通则, 提出在超领和欠供情况下, 甲供材的合理抵扣方法;最后给出甲供材的抵扣流程图;并通过案例跟进甲供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为工程实践者提供直观简洁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854-2013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3.
[2]全国一级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筑工程经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81.
[3]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75.
[4]陈东佐.建筑法规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汪明纲.“甲供材”费用扣回争议探析-以南京某工程为例[J].建筑经济, 2012 (11) .
甲供材 篇9
1.1 甲供材:是由甲方(即建设单位)直接提供的。包括质量、价格、数量、监测等都有甲方直接办理,乙方不再对施工材料进行任何管控,只管使用材料就可以的施工建筑材料,称“甲供材”。对甲方供应材料的质量等乙方不负有任何责任。这种合作模式就是甲供材料的模式。从质量的角度说:甲供材料的质量由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验收后才能使用。
1.2 甲控材:是由乙方(即施工单位)购买建筑施工材料,由甲方(即建设监理单位)认定价格、质量、数量等的材料,称“甲控材”。从计价角度上说:甲控材一般按暂估价计入预算,施工时,由施工单位进行报价,一般要选择三家以上的价格供建设单位参考。由建设单位(监理)根据市场价适当地加利润进行认价,同时得到施工单位的认可。认价后的材料价格作为结算材料价格依据。
2 甲供材料与甲控材的利弊
2.1 甲供材的利弊
由于施工材料是甲方提供,从材料质量上讲,其价格、质量与乙方(即施工单位)没有太大关系,质量好坏均由甲方负责,但乙方有对其进行检测、检查、验收、认定的义务,如果乙方未经检查、验收、认定就将材料应用到工程上,造成质量问题,乙方同样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工程总体计价来说,在工程预算时甲供材必须进入综合单价预算,在工程结算时,乙方一般要在工程造价中扣除甲供材费的99%,留1%作为甲供材料的保管费。但也有其他方式,这需要甲、乙双方协商而定。
甲供材料的优点是:材料质量有保证,甲方基本上可以掌控工程质量的顺利实施,相对节约成本;同时也可减轻乙方压力,签订的合同条件也可以苛刻一些。如此,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使得材料的及时进场得到有效的保证,不易因材料的问题影响工期。但这需要甲方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体系,各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协调。需由工程部将材料需求计划提前提供给材料部,并由工程部配合材料技术标的评定工作。另外在招标过程中便于与供货商商谈货款抵房等条款,节约开发资金,而且一般的材料供应商更愿意与甲方合作。
甲供材料的缺点是:(1)甲方需要花精力、时间去大量采购,占用资金量较大,相对不如乙方采购专业,而且供货不及时或质量稍有问题时,往往会引起乙方的不满,甚至索赔;(2)在用量控制上,甲方要有一整套完备的、适合工程造价的预算,以防止浪费或乙方多要材料,这相当于变相超支工程款;(3)甲方对自己供应材料的质量负责。由于甲方对工程用料相对不专业,对材料质量和型号、价格、市场情况不太了解,往往会出现质量问题,易引起乙方的投诉。
另外公司内部采购程序难以管理,容易造成混乱。且因甲方支付材料款的关系,占用了大量的开发资金,容易造成资金链崩断。甲供材要特别注意防止施工单位在夜间将甲方进场的优质材料偷换成低质低价的材料,尤其是钢筋。
甲供材料在合同中要明确数量以及计算依据等。笔者认为,采购量只能根据定额量计算,工程结束时甲乙双方按定额量进结算,超供的材料按市场价加采保费扣,乙方节余的材料归乙方或双方共有,或归甲方所有时对乙方按比例进行奖励。
甲供材是甲乙双方的难题,不使用甲供材,造价、质量和维修可能没保障,使用甲供材料可能存在浪费、结算扯皮、施工过程无法控制等问题。
2.2 甲控材的利弊
甲控材是由乙方(即施工单位)购买材料,甲方(即建设单位)认定价格的材料。甲方只控制价格、质量,同时对乙方施工进行监督。甲控材一般是在预算、施工时,由施工单位对采购材料进行报价,要选择三家以上的价格(含质量)供甲方参考。由甲方根据市场价进行认价,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完成采购。
甲控材料的优点是:(1)由乙方自行采购,甲方指定具体材料品牌和型号,甲方的工作量就仅在监督、检查进货的层面上,工作量较小,材料检查把关方面加强即可。(2)甲控材的材料款由乙方垫付,相当于乙方变相垫资,甲方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项目开发,减小资金链的压力。(3)甲方省去了材料采购的繁琐事宜,减少了管理成本。
甲控材料的缺点是:(1)其弊端相对于甲供材来讲是现场的材料供应质量难以控制,且很容易出现材料供应不及时耽误工期的情况。(2)从造价控制的角度讲,甲控材虽然是由甲方指定品牌,但是仍需按工期分期进行材料批价。这个价格一般甲方和施工单位很难谈拢,出现扯皮而耽误工期的情况可能性很大。(3)甲控材料由甲方定产品、核价格,乙方可能会没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由甲方、监理、施工单位代表共同考查市场价格的方法,在共同询价的基础上批价。
3 甲供材料与甲控材的优劣
甲方控材与甲方供材孰优孰劣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甲供材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为保证工程进度创造了条件, 调剂余缺, 既满足了工程急需, 也保证工程的进度, 同时在降低工程成本、锻炼队伍、培养采购人员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从工程投资控制来分析, 施工中建材过早到场, 增加了仓库或堆放场地, 增加了设施保管费用。此外, 建材现场存放太久, 会因偷盗、损耗以及二次搬运等造成损失, 资金过早占用也会失掉资金利息, 使工程实际投资增加。
甲控材中,由于甲方只控制某几个材料的质量、品牌、价格,与甲供材相比少了不少环节,例如招标订货、中途抽检、运输保管、货物发放等,存在容易双方扯皮的情况。
所以甲控材与甲供材各有利弊,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经常存在甲控与甲供同时存在的情况,虽然与单一的甲供材或者甲控材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现实操作中也存在不好管理、界限不清、推诿扯皮等不少矛盾,如何调解这些矛盾成为各方关注的对象。甲乙双方要想搞好工程建设,责任是质量的保障,诚信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统力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在施工中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减少纠纷和摩擦。
摘要:在工程施工中, 施工材料的控制是一大项, 控制得好, 既能节省费用减少浪费, 又能掌控工程质量, 是每个建筑甲方十分在意的重要环节。但在甲控材料与甲供材料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利弊, 本文以甲控材料与甲供材料的施工中的利弊进行分析, 以便施工单位参考。
【甲供材】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