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及策略(共12篇)
风险及策略 篇1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ERP作为最新的企业管理系统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因此研究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规避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一、ERP实施及研究情况
ERP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的, 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涉及企业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甚至知识链管理。ERP通过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无缝链接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 它的有效实施能明显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ERP的实施涉及的部门多、成本高、时间长, 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国际数据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 有接近90%的ERP项目的实施超出资金预算或者没有按期完成, 有67%的ERP项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失败。美国META公司在1999年对63家企业的ERP投资的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许多企业的ERP投资回报为负。这些企业的收入规模从1 200万美元到43亿美元不等, 其实施ERP的平均成本为1 060万美元, 实施时间为23个月。此外, 两年内的平均维护费用是210万美元。从1991年起, 我国企业开始引进ERP系统以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实施ERP的1 000多家企业中, 成功实施的企业仅占10%~20%, 30%~40%的企业只是实现了系统的部分集成, 完全失败的企业占到一半左右, 而10%~20%的成功企业大多是三资企业。
ERP实施的高失败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实施者的广泛关注。安达信公司将ERP实施的风险模型中的要素归纳为环境风险 (企业外部风险) 、流程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 、决策信息风险, 指出它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为软件风险、实施风险和转变风险。对于我国部分企业实施ERP失败, 有学者归咎于企业和企业领导陷入了诸多误区:观念误区———把ERP项目看做一个纯粹的IT项目;目标误区———期望实施ERP能迅速改变员工的一切, 包括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操作误区———缺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和过渡计划。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ERP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可变因素, 也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的风险与风险规避
从国内外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看出, ERP的实施是一项全局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需要有科学的组织与领导, 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造。ERP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决策风险与操作风险。
1. 实施ERP的决策风险与风险规避。
决策风险是指企业没有进行认真调研和科学规划, 仅仅根据某种预测和假设来决定实施ERP项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里主要存在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软件选择风险和服务商选择风险。
(1) 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实施ERP是企业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决定是否实施ERP、如何组织实施ERP。ERP的实施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各类资源,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ERP的实施对有关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能力等实施条件要求很高, 同时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较大。公司应该明确实施ERP的动机, 如果是为了实施“领导工程”, 或迫于行政和舆论压力, 或为了炒作而实施ERP, 注定存在风险。同时, 实施ERP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应将其看做是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的建设, ERP是承载先进管理思想的媒体, 是先进管理哲学、理论和方法的软件封装, 是企业业务流和多维信息的高度集成。可以说ERP的实施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全部资源的重新调动与整合, 从而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做出重大调整, 企业最高决策机构应该充分考虑由此引发的企业“动荡成本”。基于较大的管理挑战, 吉利集团在ERP实施方面目的明确、变革到位, 因此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较小。
(2) 软件选择风险。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各类版本的ERP软件。从软件功能看, 存在软件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软件的集成性、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风险。企业在选择软件时, 需要弄清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综合评估ERP软件 (包括软件功能、价格、软件商的技术支持能力等) , 同时将自身实际需求与软件进行匹配, 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ERP软件。另外, ERP软件还存在客户化问题。国外的ERP软件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企业各方面状况会随时发生变化, ERP软件必须具有较强的柔性, 以方便企业进行二次开发。2002年吉利集团引进SAP公司的软件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都采用该软件, 但模块的直接安装导致了系统运行后成本计算的错误, 直到第三次实施ERP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ERP系统才得以顺利运行。
(3) 服务商选择风险。主要包括咨询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选择不当所带来的风险。吉利集团两次失败的ERP实施与两次不合适的咨询顾问选择有很大关系。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能运用专业经验和方法确保ERP项目与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 并选择最优实施路径, 预先估计企业在组织和人员方面所需要进行的变革, 提早进行安排, 使企业的运作适应新的系统。初次实施ERP的企业会面临许多问题, 而外部咨询人员在运用类似软件时获得的有关各个模块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组织方面的经验, 都有助于减小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 实施ERP的操作风险与风险规避。
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ERP时进行规划、培训、软件安装调试、试运行以及维护等存在的不确定性。操作风险包括实施计划风险、组织实施风险和人员素质风险。
(1) 实施计划风险。ERP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小组的人员安排、机构设置、设备配备、技术培训、确定步骤、在线检测、项目验收以及成本控制等内容。一份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是ERP项目成功的基础。实施计划必须由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公司进行充分商讨后确定, 实施计划的制订要实事求是, 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便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做出调整。吉利集团第三次实施ERP成功得益于全新、周密的实施计划。这份实施计划由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公司德勤咨询共同制定, 同时充分参考了其他公司的意见, 从而极大地减小了实施计划风险。
(2) 组织实施风险。实施ERP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公司高管的支持是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管对ERP项目的重视通过将ERP纳入企业战略中体现, 通过项目资金安排、人力安排、工作空间安排等资源调配体现, 通过项目的参与性和使用性体现。杭州娃哈哈集团在ERP实施过程中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直接担任项目小组组长, 全权负责ERP的实施, 在部门的协调、人员的配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部门在ERP实施过程中的配合度非常高。笔者作为一家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曾直接领导和组织了ERP实施工作, 多次直接与咨询公司、软件集成商和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ERP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于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的高度重视, 公司的ERP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华联三鑫等公司的ERP项目流于形式, 其只是启动ERP项目、发表重视ERP实施工作的言论, 因而这些公司的ERP实施效果不理想。
(3) 人员素质风险。ERP实施人员的素质对于ERP实施的成败至关重要。ERP采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 除了普遍采用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技术、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 还要实现不同平台的相互操作, 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 以增强灵活性和可配置功能。这些最新技术的应用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同时, 项目的实施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因此ERP项目实施小组的成员应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和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组成。另外, ERP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计划的软件操作和系统维护以及二次开发方面的培训。吉利集团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ERP的成功实施。
三、结论
ERP通过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无缝链接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 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风险的特点。国内外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都存在观念、目标、操作等方面的误区。我国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笔者认为, 通过明确实施目标、合理选择软件和服务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加强组织领导以及提高人员素质等, 可以减小和规避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腾红.ERP建设中的风险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4
[2].王泽瑞, 叶成炯.ERP在资阳电力公司的实践.经营管理者, 2002;12
[3].朱永春.ERP实施的成本分析.中外管理导报, 2002;1
[4].邓蓉.企业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七大风险.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7;3
[5].金文, 张金城.基于风险分析的ERP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4
[6].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风险及策略 篇2
船舶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是银行开展租赁类中间业务的主要方式。船舶融资租赁在金融危机、银行借贷时很好地解决了航运公司的融资难题,创新了融资形式,为航运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船舶融资租赁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方式。
本文拟重点对船舶融资业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多个化解风险的成功案例,以利更加清楚地认识船舶融资业务特点,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船舶融资业务概况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目前,中国、韩国、日本已成为全球造船中心,占全球新造船完工总量的94%(以万载重吨计)。
其中,我国散货船、油轮、集装箱“三大常规船型”整体接单量较大,韩日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气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船型及船用设备生产研发领域具有领先地位。韩日之所长也是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航运业,是由航运企业使用船舶通过水路运送旅客或货物的行业。众多航运企业、货主及其他与航运息息相关的个体共同组成了航运市场。国际航运市场与世界经济贸易联系紧密,因此全球经贸的兴衰也就成为航运市场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
船舶融资,狭义上多指船舶买方信贷,即指以船舶抵押为核心,用以满足航运企业购置、租赁、使用船舶需求的贷款业务;广义上则泛指一切与船舶有关的融资业务,包含船舶买方信贷、船舶卖方信贷、船舶债券融资、船舶租赁融资等业务。根据融资性质和渠道,船舶融资主要可分为银行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目前,银行融资仍然是国际航运市场的主流融资模式,占全部融资规模的一半以上。银行融资以船舶抵押贷款业务为主,也可提供信用贷款、夹层融资等,方式较为灵活,且不影响船东对船舶的所有权。
国际著名的大型航运企业也选择在资本市场通过公开募股、发行债券或进行私募等直接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相较于银行融资,资本市场融资更加直接、便捷,但通过增发股票等形式筹资会稀释航运企业自有权益。
作为国际主要船舶融资银行之一,进出口银行主要提供船舶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以及保函、债券承销等产品和服务。船舶卖信是向造船企业发放、主要用于船舶生产建造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船东支付的造船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船舶买信是向航运企业提供、用于新造船建造或二手船交易,以船舶运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
船舶制造业——船舶卖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船舶建造风险、船东弃船风险、宏观政策风险等;航运业——船舶买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融资结构风险、抵押物风险等。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及防范策略
船舶融资租赁由于其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全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租赁公司上游合作对象狭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既有金融风险的特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也存在一些行业特殊风险。特别是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变得异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船舶融资租赁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完善市场、防范风险,并强烈呼吁早日出台与航运金融有关的专业法律法规,以此更好地解决航运金融纠纷。
业务风险的事前防范
防控风险是银行从业者永恒的主题。经过多年发展,进出口银行已在船舶融资的风险控制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只有在事前充分预判风险、研究并设置妥当的应对措施,才能尽量降低风险并使之处于可控范围内。
(一)船舶制造业——船舶卖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1.密切关注、坚决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化解产能过剩意见》的相继出台,揭示了船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存在调结构、促转型需求迫切的客观发展要求,并明确了任务方向和支持政策。因此,金融机构在船舶领域大有可为,但应注意“有保有压”,妥善运用金融工具引导造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审慎筛选、积极支持“五有”骨干船厂。为有效降低船舶卖信风险,尤其是此前提及的船舶建造风险,银行应当谨慎选择支持对象。工业与信息化部已对两批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船厂进行了公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银行可结合“白名单”,进一步甄选支持有订单、有能力、有管理、有规模、有良好履约记录的“五有”国内骨干型修、造船企业,以信贷资金给予积极支持。2013年,为落实《实施方案》,进出口银行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了“骨干船厂名录”及“重点船型名录”,且“骨干船厂名录”与“白名单”高度一致,融资支持也向骨干船厂集中,在有利于产品订单升级的同时,通过市场需求引导,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3.双管齐下,船舶卖信买信相机配合。
为帮助船厂增(争)订单、保订单,有效控制自身信贷风险,银行可考虑向船厂、船东提供双向资金支持,弥补买卖双方资金供需时点的错位。同时,一旦船舶建造发生重大问题,银行也可通过船舶买信与船东积极沟通、帮助船厂锁住订单,同时通过封闭运作船舶卖信资金及驻厂监督等方式,督促船厂交付船舶。
4.严审用途,认真做好贷中贷后管理。
船舶卖信本质仍为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应按照银监会相关要求,严格审核资金用途材料的合规性。在贷款发放后,密切关注船厂经营管理、船舶排产及建造进度是贷后管理的重点,如发现船厂资产负债率过高、船舶严重拖期等不利因素,则应提早启动防范措施。
(二)航运业——船舶买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1.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正确研判市场走势。航运市场与宏观经济呈高度正相关趋势,而航运企业经营深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掌握了实体经济及航运市场走势,即可在较大程度把握航运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银行可充分借助外部咨询机构资讯、行业交流及信贷人员丰富经验等多重途径,了解研判全球经济及航运市场发展,以识别、计量、防范整体行业风险及贷款违约风险。2.审慎核定船东资质,稳步推进有保有压。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境内外市场的不同,对于境内外航运企业应实施差异化标准,审慎核定各类船东资质。为贯彻“十二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支持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银行应合理评估境内企业的股东背景、市场地位、资产实力、经营能力等多方因素,综合判定其资质,尤其对于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的大中型优质企业,给予倾斜性支持。而对于境外企业,银行则应遵循行业评估标准及评审要求,重点关注企业经营财务状况,严格判定企业资质,尤其对于投机型或财务数据较不公开透明的企业给予严密关注,保持审慎介入。
3.坚持多样船型发展,区别对待细分船型。正如“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投资黄金定律,船舶融资也不可将资金集中投放在单一船型市场。虽然世界航运市场整体低位运行,但是部分细分船型市场仍保持稳定甚至逆市上扬。例如,LNG船市场在本轮航运危机中蓬勃发展,虽在近期出现了需求饱和的市场判断,但16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的新造船价格自2010年以来基本维持在2亿美元/艘。因此,如银行能将融资对象广泛分布于不同细分船型市场,尽管贷款投向仍集中于船舶融资领域,但是细分市场间的高、低位运行变化可对冲风险,全行业市场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释。不仅如此,多样化船型发展应该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可筛选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策略的船型(如高端船型)、相对呈现上行趋势的细分船型,或已签订长期租约的船舶等,抗市场周期能力相对较强。4.密切关注船东运营,巧设财务约束指标。借款人、担保人等相关方经营管理情况是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重点。除进行常规外部经营环境、经营财务状况等分析外,还可充分关注相关方股价波动、运费掉期收益等重要数据,借由市场众多“雪亮的眼睛”监测经营管理情况。
同时,为限制借款人或担保人(单船公司作为借款人)超额借债、激进扩张,贷款行通常会在贷款协议中规定在手现金底线、最高资产负债率等关键财务约束指标,并要求借款人或担保人每年对财务约束指标达标情况进行检查,以第一时间揭示风险。
5.踏准市场节奏进退,相机抉择逆势操作。踏准市场节奏,适时进退,就可以减少航运市场周期性风险冲击。其实这是最难的工作,“踏准”也只能是相对的,但的确可以有所作为。
借鉴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性抉择原则,银行应避市场高位之风头,挺市场低位之难关:在航运市场高位运行时,严格审慎筛选借款人,通过借款人财务报表、市场地位、同业评价等途径综合核定借款人资质,在“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市场中筛选具有长期经营实力的“黄金客户”,并为市场低谷积极储备项目;在航运市场陷入低谷时,更应保持稳健扩张的经营策略,积极发展此时仍可稳定经营的航运企业,对该类大浪淘沙筛选出的“钻石客户”给予重点支持,既可有效巩固银企关系,又可获得较高利息收益的贷款项目。
6.设置多重担保措施,重船舶抵押率要求。市场、船东、船型的分析管理可较大程度发现评估风险,但只有落实多重切实可行的担保措施才可在市场低谷时期抗击风险,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目前,船舶买信融资结构已相对成熟。但在面对较高系统性风险时,可尝试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争取额外固定资产抵押、收取覆盖一定时期本息的保证金等手段,以超额担保充当借款人违约时的缓冲器、保护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管理利用抵押船舶的价值特点,银行通常对抵押船舶设置了价值警戒线——抵押覆盖率(船舶价值/贷款余额),通常为110%-130%。当船舶价值一时跌破警戒线,借款人需提供额外担保或提前还款以重新满足抵押覆盖率要求。
7.适当采取融资租赁,建立双重缓冲机制。为解决融资渠道而兴起的融资租赁模式越来越受到航运企业的认可。该模式通常由船东将自身购入的船舶转售给租赁公司,通过支付租金方式租回船舶运营,而由租赁公司向银行借贷支付转售款及后续购船款。单个租赁公司与不同船东开展船舶租赁,天然形成了包含多国别、多领域、多船型、多租金水平的“运营池”,具有较大风险分散作用。对于银行而言,与租赁公司合作虽使融资结构相对复杂,但可利用租赁公司筛选建立的“运营池”及其自身较好资质,起到双重风险缓释作用。
业务风险的事后控制
2008年以来,船舶融资尤其是船舶买方信贷出现一定风险。德国北方银行、德国交通银行等主流船舶融资银行纷纷采取了提高拨备、暂停船舶融资业务等措施。中国银行业也出现类似情况。虽然风险项目不少,且情况纷繁复杂,但通过多样化措施,项目风险可以得到逐步化解。
(一)船舶制造业——船舶卖信(含保函)风险化解措施
当造船企业发生生产经营困难,船舶拖期严重,银行为其开立的预付款退款保函面临索赔或船舶卖信无法按期偿还时,银行应当紧紧围绕船舶建造拖期这一主要矛盾,通过聘请专业船舶监理公司或委派专人进驻船厂,全面督促船舶生产建造,帮助船厂完成船舶交付。
案例:A船厂保函项目。2012年,A船厂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各艘在建船舶严重拖期。在保函风险暴露后,各方积极商议,采取了一揽子船舶融资产品组成的应对措施:首先,与船东充分沟通,用船舶买信促其保证不弃船;同时,当地政府做好各债权银行和供应商的协调工作。其次,专为A船厂追加了船舶卖信支持船舶建造。最后,为保证信贷资金封闭运作和船舶按进度建造,提供了全方位管理支持。A船厂最终交付了所有船舶,成功化解了保函及贷款风险。
(二)航运业——船舶买方信贷风险化解措施及案例 措施一:调整还款计划。对于借款人资质良好,仅因市场风险陷入一时经营困难的项目,可考虑通过调整还款计划、暂时减轻借款人财务负担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案例:B公司超大型原油轮(VLCC)项目。2011年,项目担保人出现经营困难,并拟进行重组。经审慎判断,为其调整了还款计划。2012年1月,担保人变更为更具实力的公司,并获得大额注资,当月就提前归还了2012全年贷款应收本息。此后,该项目还本付息正常。
措施二:协商提前还款。对于非还款主体经营困难导致的项目风险,且借款人运营状况稳定,可与其积极协商,要求其筹资提前归还贷款。
案例:C公司液化天然气船(LNG)项目。本项目LNG船在韩国船厂建造,但因部分船舶承租人为中国能源企业,为助推我国企业进入项目所在国LNG产业链上游,银行批准了贷款。但是,由于该项目生产商和借款人均为境外公司,监管机构在检查中认定该笔贷款超出银行信贷支持范围。为积极落实整改,避免陷入“合规”风险,经反复协商,借款人全额提前还款。
措施三:执行担保措施。对于确实难以持续经营但抵押覆盖率较好的项目,可考虑通过处置船舶、提前收贷方式化解风险。稳妥起见,银行也可通过主动接洽资质较好的友好船东,与其协商接收船舶。
措施四:实施贷款重组。对于借款人出现实质性经营困难,银行则有必要通过贷款重组,帮助借款人完成降低财务成本、引入投资者等重振计划,获得银行、借款人双赢局面。
措施五:寻求诉讼判决。对于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的航运企业,银行不得不利用法律诉讼程序维护自身权益。与专业律师的密切配合,正确判断形势,分阶段、多措施,打好持久战才是成功赢得法律判决的基础。
案例:D公司油轮项目。由于公司持续经营亏损且潜在税务罚款巨大,D公司于2012年在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经全面分析与商议,银行确定了以“抵押资产”为中心,以贷款重组条件不弱于原审批条件为原则,以多渠道处置为手段的工作思路,将整个过程化解为不同阶段,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全力开展风险化解工作。在与律师充分协作,就破产保护每阶段战役争取最佳处置方案的同时,做好扣船基本准备工作,并利用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寻找资信优良的友好船东接船。经过历时近两年努力,经美国破产法院批准,借款人最终于2014年全额现金清偿了银行全部贷款本息,并额外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罚息,风险贷款得以全面化解。
出租人法律风险防范
最近,我国某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因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向原重庆某水运企业融资租赁船舶而陷入了法律纠纷,作为出租人的融资租赁公司不但无法收取到巨额的船舶融资租赁费用(租金),而且要收回船舶,降低损失,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障碍,这让融资租赁公司陷入了两难境地。国浩律师(重庆)事务所接受该融资租赁公司委托,为该公司收回全部船舶提供全方面法律服务。
海事海商律师团队将之前承办的船舶融资租赁案件以及本次涉及数量巨大的案件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对船舶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所常见的法律风险进行归纳,供学习参考。
一、船舶融资租赁公司(出租人)面临的问题 1.对船舶融资租赁专业性认识缺乏
国内的大部分融资租赁机构缺乏既精通租赁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与船舶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不密切。我国融资租赁机构目前的专业水平较低,与船舶经纪人、船级社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又少,因而在进行船舶融资时,只能依据一般企业的贷款规则,不能针对航运、造船业的特点进行信用评估,从而增加了在船舶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中因认知不够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2.对船舶的监控不够 目前国内的船舶融资租赁,一般都是通过光船租赁等方式来实现的。出租人按照承租方的要求购买或建造船舶后,虽然将船舶的所有权登记在出租人名下,但是将融资租赁船舶以光船租赁等方式将船舶交付承租方经营,船舶的经营权、管理权均归承租方享有,出租人几乎无法了解船舶营运的真实情况以及船舶本身的实际情况。正式基于出租人对船舶的监控不够,从而对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出租人无法掌握与船舶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无法及时防范由可能发生的船舶风险。
二、出租人风险防范措施
在船舶融资租赁中,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对于出租人来说,要如何进行风险防范就至关重要了。出租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范风险。
1.有法律专业人士参与融资租赁合同的全程 鉴于船舶融资租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出租人在与承租方洽谈融资租赁合同、起草融资租赁合同、履行融资租赁合同等个方面,均应当除自有的融资租赁业务团队人员参与外,还应当有专业法律人士参与。为融资租赁合同条款、相关专业问题、合同履行各环节等提供法律保障。从融资租赁合同层面,为出租人提供能够保护出租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文本,这是全面履行融资租赁合同的前提。
2.船舶优先权风险防范
船舶因其特殊性,我国海商法规定了对船舶的优先权。在船舶融资租赁中,船舶优先权对出租人而言,是很大的法律风险。在融资租赁中,一旦出现行使船舶优先权情形,对船舶融资租赁目的的实现就会带来法律障碍。船舶出租人就有可能因此丧失船舶、影响船舶价值,并且船舶优先权不会因为出租人与承租方之间的合同约定而发生变化。
因此,出租人要从根本上完全消除船舶优先权的风险影响,几乎成为不可能。但是出租人可以在融资租赁中,就船舶优先权出现后的处理等与承租方设定保证条款等方式,弥补因船舶优先权而遭受的损失。在出现合同约定的收回船舶等事由出现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船舶优先权催告程序减少船舶优先权带来的麻烦。同时,船舶出租人还可以通过加入船东互保协会,降低船舶优先权导致的法律风险。
3.船舶留置权风险防范
相对于船舶优先权而言,船舶留置权是出租人面临的又一风险。我国海商法规定的船舶留置权是指船舶建造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时,可以留置所占有的船舶,以保证造船费用或者修船费用得以偿还的权利。在船舶融资租赁中,一般不会出现船舶建造人行使留置权问题,主要是船舶维修人行使船舶留置权。
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出现问题,进入船舶维修厂进行维修,维修方在无法收取维修费用的情况下,无论船舶所有权如何,维修方都可以对船舶行使留置权,出租人不能以船舶所有权人身份提出抗辩,要求返还船舶。
因此,船舶出租人在船舶融资租赁中,要严格审查承租方的企业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确保承租方有履行船舶维修费用的财力。在船舶维修中,及时了解情况,参与维修事务,监督承租方按照维修合同约定履行支付维修费用的义务,防止出现维修方行使留置权处置船舶。当然,在融资租赁合同中,也应当考虑设置对应合同条款,保证出租人在船舶被行使留置权后能够行使追偿权或者在为避免行使留置权而代付相关款项后能顺利实现追偿权。
4.其他风险防范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船舶出现油污时间而遭受索赔,也是融资租赁中出租人面临的一大风险。一些列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均规定,船舶所有人对船舶油污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在船舶融资租赁中,出租人就成为了船舶油污的赔偿主体。
而船舶一旦发生油污事件,赔偿通常数额巨大,责任严重。船舶融资租赁中的出租人,可以通过加入保赔协会、设立特殊的项目公司、设立责任限制基金等途径,降低损害赔偿损失。
融资租赁中的船舶,如果在经营期间发生船舶碰撞等事故,致使船舶成为沉船时,承租人作为船舶占有使用人,当然对沉船负有打捞义务,但承租人一旦逃避或不作为,作为船舶所有人的出租人,将面临海事等部门强制要求履行打捞义务的责任人。因此,出租人对船舶沉船打捞风险要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后台条款设置等方面对此进行防范。
高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及处理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负债办学;风险;成因;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支出也逐渐增多。但是,教育投入的增长远远低于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教育的投入的增长率也在逐年下降。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地方的财政补贴难以维持高校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了负债办学。负债办学也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负债办学虽然满足了高校扩招的资金需求,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但是,负债的增加也增加了高校发展的债务风险。在我国,有些学校的债务数字巨大,高校承担如此巨额的债务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高校负债风险现状
1.1贷款规模、资产负债逐年攀升。有数据显示称,我国在1999年以后,国内的高校的贷款规模就在逐步的扩大,到了2005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负担。保守估计,在2007年,高校的债务已经高到4000亿元。与此同时,高校的负债率也在逐年攀升,例如重庆在2006年至2012年这一时段,所有的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35%。
1.2财政拨款不足,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中,高校发展的经费支持主要是国家财政的拨款。近年来,财政拨款占学校经费来源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从国家的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教育支出的增长率是呈下降的趋势的。这样的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势必无法满足高校发展建设。如此一来,高校寻求发展的资金支持智能通过对外举债来实现。对外举债造成的高额的利息负担,势必对学校的财务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会使高校爆发财务危机。
2.高校负债风险成因
2.1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的负效应。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融资来缓解。这种政策的规定,促进了高校与银行的合作,高校的发展也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这种政策下,高校往往认为高校融资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建设,因此,融资取得的资金也就是国有资产,这样,在进行贷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结构的优化,而进行盲目的贷款。另一方面,从银行来说,高校贷款时,银行认为高校的发展有国家做支撑,在高校贷款时程序就有所简化。这样的审核不严格的问题同样造成了高校贷款的质量不高的问题。银行对高校的盲目贷款和高校自身对贷款的不谨慎都导致了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的配置不合理和浪费,过多的贷款加重了高校的财务负担和债务风险。
2.2高校扩招的盲目性。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使得高校的扩招成为必然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高校的扩大招生使得在校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的使用都变的紧张。学校的硬件设施的现状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招生量。这样的一种情况,让高校开始纷纷贷款建设学校的硬件来满足日益扩大的招生量。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贷款也加大学校的财务负担和债务风险。
2.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今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也在增加,但是,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赶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能赶上财政收入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目前的教育投入的的额度来看,显然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目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来自于财政拨款和高校事业收入。在高校扩招之后,高校办学经费支出的增多。而财政拨款的支出的增长速度的缓慢,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建设发展的支出。高校招生的扩大,虽然高校的事业收入有所增长,但是不能改变扩展带来的教学之后的局面。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成了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的主要原因。高校的扩招要求教育投入的加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渠道的单一不能满足高校奋战的经费支持,所以高校纷纷举债来满足自身目前的发展需求。
2.4筹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高校资金的来源应该除了主要的财政教育拨款和学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服务收入、校办收入和社会捐赠等。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来看。经费的来源局限于前两者,其他的渠道的仅仅来源十分缺乏。国外高校的经费来源的不足主要是通过社会捐赠来弥补。但是我国的国情和相关政策的支持的缺乏,除了几个知名的高校外,其他学校很难获得社会捐赠。虽然今年来,高校逐渐那意识到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对高校经费筹措的重要意义,但是虽然校办产业不断兴起,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其他通道的不通畅让高校的经费来源局限在了财政支持和学费来源。高校要想获得经费的来源只能同构举债办学,而加大了学校的财务风险和负债风险。
3.高校负债的风险化解的策略
3.1较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过国家的财政教育的拨款。为了进一步鼓励高校的发展,减轻高校发展的资金的缺失带来的财务的负担,缓解高校在举债办学中带来的财务风险,最直接简单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政府对高校鉴于发展的经费支持。除了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外,在教育资金的使用上,政府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监管。政府要加强高校办学的监管,这种监督不是日常管理的监督,而是对高校办学的大致方向和规模的把握。要实现这一管理,就要在政策上对高校的办学加以规划和引导。国家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来对学校的办学规模进行控制,避免学校的盲目扩招而导致学校不合理的进行举债。
3.2扩宽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高校办学的支持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更要寻求多方面的支持来实现多元化办学。多元化办学的最大优点是扩充了高校办学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办学的主要含义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丰富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高校办学的支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3.3整合高校资源,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在扩招的资金面临的问题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今年来高校的扩招速度也在放缓。放缓的同时就会使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出现闲置。这种闲置实际上是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将这些闲置的教室和宿舍进行转租,这些方法既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哟能增加学校的资金来源。除了教室和宿舍之外,闲置的实验室、体院场馆、设备都可以进行转租。这一部分也能减轻学校的债务压力。
4.小结
显然,高校的负债办校对高校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额作用。但是就负债办学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高校在办学的的时候不能不树立风险意识,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和量入为出的原则,不能盲目的进行扩招来虚张声势。学校的资金的配置要合理化,规模也要合理化。在资金利用过程中,要扩充资金的来源渠道,合理规划风险,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防御风险,走上高校健康合理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万青.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浙江金融,2013,(6):68-69.
[2]李玉民.高校负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88-89.
企业筹资风险类型及控制策略 篇4
一、筹资风险类型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 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和外部环境影响性筹资风险。
(一) 现金性筹资风险
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风险。它是一种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还款期限不相匹配而形成的支付风险。同时, 由于会计处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即使企业当期收入大于支出, 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 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见, 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如在商品交易中, 由于对赊购方信用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 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此外, 企业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数量结构安排上选择不当, 也会导致企业在某一时点上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二) 收支性筹资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收不抵支或者净收益减少而出现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企业收不抵支即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的减少。而净收益减少意味着承担了不合理的费用。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到期利息费用, 不仅股东的收益化为泡影, 而且还会用股东的权益来支付债务本息, 严重时将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承担不合理的举债费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负债规模越大, 则利息费用支出就越高, 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就越大;二是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会增加额外筹资费用, 减少企业应得利益, 增大企业筹资风险;三是资本结构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企业收益, 增大筹资风险。由此可见, 一旦这种风险发生, 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这种风险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 更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或营业利润下降的筹资风险。
(三) 外部环境影响性筹资风险
外部环境影响性筹资风险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与金融市场波动、利率、汇率的走势等因素对筹资风险的影响程度。
二、筹资风险控制
分析筹资风险的目的, 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防范, 从而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由于企业筹资风险的类别不同, 产生的成因也不相同, 为此, 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一) 现金性筹资风险控制
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 应从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期限的合理搭配入手, 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现金流量的预算工作, 保证企业债务到期如数偿还, 同时, 又要做好现金的投放工作避免现金闲置而造成浪费;二是要做好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 缩短应收账款的挂账时间, 保证赊销款及时收回;三是要做好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结构组合工作, 根据资金运用的期限, 合理安排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的数量, 保证各项借款到期后如数偿还;四是要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 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实现。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 不但可以产生适宜的现金流量, 而且还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 提高企业的利润。这样, 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 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二) 收支性筹资风险控制
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 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出发来寻求其具体对策:一是运用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来调节企业筹资风险的变化, 即当资产利润率上升时, 提高负债数量, 借款本息相应增大, 财务杠杆系数随之升高, 企业的筹资风险也随之增大;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 适时减少负债数量, 借款本息相应减少, 财务杠杆系数随之降低, 筹资风险也随之降低。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适时选用不同的筹资方式, 减少企业的额外筹资费用, 降低筹资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应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只有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相匹配, 才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才能使企业收益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四是做好债务重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一旦企业面临债务风险, 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面临风险, 如果处理不当, 双方都将受到损失。在此种情况下, 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债权人的思想工作, 动员债权人将其部分债务转作投资或降低利率。适时进行债务重组是降低企业筹资风险, 避免债权人因企业破产而造成损失的较好对策。
(三) 外部环境筹资风险控制
外部环境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从利率、汇率的变动趋势, 国家法律、法规, 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入手进行研究。一般而言,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 应尽量少筹资, 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付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 筹资较为有利, 但应避免过度筹资;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 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 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 因经济全球化, 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 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 相关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最后, 作为企业经营者, 应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防患于未然, 尽量降低政策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风险及策略 篇5
摘 要:自有品牌是商业竞争的产物,发展自有品牌也成为微利时代下我国零售商的必然选择。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角度,提出了我国零售商降低消费者自有品牌购买感知风险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自有品牌;感知风险;营销策略
感知风险
1.1 感知风险的含义
1960年Bauer首次把“感知风险”的概念延伸到市场营销学的研究领域,此后感知风险被大量应用于决策制定和消费者行为的解释中。Bauer认为消费者任何的购买行为,都可能无法确知其预期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某些结果可能令消费者不愉快。这种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1.2 感知风险的维度
感知风险的维度是指感知风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许多学者对感知风险的维度进行了研究。Jacoby and Kaplan(1972)首先对风险认知的结构进行了操作化的研究,识别出了财务、功能、身体、心理和社会5种风险维度。加上Peter and Tarpey所提出的时间风险,所涵盖的范围较广,能够包含其他学者所提出的风险因素。因此,许多对感知风险的研究采用的都是此六维度。
1.3 减少风险理论
减少风险理论认为,作为风险承担者的消费者会积极主动的寻求措施来减少感知风险。总的来说,顾客降低感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策略:搜寻信息;购买名牌产品,通过名牌商品的良好声誉来降低风险感觉;建立品牌忠诚,重复购买曾感到满意的品牌来避免选择新品牌可能带来的风险;体验试用装和样品;选择具有完备退换货政策和服务合同的购买渠道;从众购买。
感知风险与自由品牌购买关系
在对自有品牌购买行为的研究中,Bettman(1974)发现与自有品牌购买相联系的关于自有品牌质量和感知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关键的变量。Richardon,Jain和Dick(1996)揭示了感知风险是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易益(2005)在感知风险与自有品牌购买行为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财务风险、生理风险和社会风险与零售商品牌购买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朱丽叶、潘明霞、卢泰宏(2007)在对国内消费者知觉风险结构实证研究中,发现功能、身体、财务、心理、社会和时间6个维度风险能对国内消费者总体知觉风险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覆盖了总体风险的73%。自有品牌消费过程中也存在这六个维度的风险。具体来说,财务风险是指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产品是否值得他们所支付的金钱;功能风险是指所购买自有品牌产品是否能像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社会风险是指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产品是否能够被别人认同;心理风险是指消费者担心所购买自有品牌产品可能对自身形象产生影响或者因为与自我概念的不一致;身体风险是指所购买自有品牌产品对自己及他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时间风险是指如果购买自有品牌产品不满意,需要花精力和时间去修理、退还或者再次选购。
降低自有品牌感知风险的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
从产品属性的角度,零售商可以选择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消费者容易辨识其真假好坏,降低购买风险。而对于专业技术较高的商品,价格高,购买风险大,消费者更多的依靠制造商的知名度、技术实力等间接地对商品品质进行判断。
在对自有品牌进行营销运作时,强调低价优势可以降低消费者该产品的财务风险感知,这也是很多零售商先是在感知财务风险低的产品类别。
在对自由品牌进行营销运作时,强调低价优势可以降低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财务风险感知,这也是很多零售商先是在感知财务风险低的产品类别引入自有品牌的原因所在。零售商业可以选择单价较低的产品,购买的财务风险不高,消费者更容易尝试新品牌。同样,对于购买频率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不高,经常转换购买品牌;同时可以实现大批量订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自有品牌低价的实现。
3.2 品牌策略
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的选择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一自有品牌,也被称为硬品牌。即零售企业经营的所有商品都只采用自有品牌,不使用制造商品牌等其他品牌。当零售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较高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家乐福“Harmonie”系列。消费者通过零售商品牌的良好声誉来寻求产品的品质保证,可以有效地降低顾客感知的功能、身体风险。(2)双重品牌,也被称为软品牌。对同一种商品,即采用制造商品牌,又采用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制造商实力较强时,通过厂家的知名度,可以很好的宣传商家的形象,达到树立自有品牌的品牌形象的目的,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的信心。维达纸业就与地方零售商合作销售贴有双重品牌的产品,来利用零售商的渠道优势,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3)混合品牌,即零售企业在所经营的商品中,部分采用制造商品牌,部分采用零售企业自有品牌。
3.3 价格策略
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价格敏感度远高于制造商品牌,因此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低价策略是明智的选择。结合我国当前自有品牌商品的情况以及目标市场顾客的购买行为特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定价策略:(1)高质低价策略,可以成功的吸引追求高质量但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费群体。(2)同质低价策略,对于消费者对于质量关注度不是很高,但对价格相对敏感,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产品可以采用。(3)差异化定价策略,这种策略旨在突出自由品牌产品的特色,通过创造差异点来迎合消费者富有个性的需求,但这些差异点不可大幅度增加自有品牌产品成本而引起价格上涨。
3.4 促销策略
零售商在开展促销策略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渠道终端和店面优势,通过店内展示、产品试用和人员推销等手段鼓励消费者选购自有品牌产品。(1)设立自有品牌专区。采用设立自有品牌专区的陈列方式可以实现自有品牌的规模推广效应。在自有品牌商品集中处可以集结地挂着自有品牌的标志,提高自有品牌的认识度和渗透力;在POP上详细介绍自有品牌商品的功能,用途,质量监制等内容,丰富顾客信息,降低购物风险。根据各自有品牌产品的定位,针对其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目的展开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和宣传,来降低购买的心理风险感知。(2)产品试用。零售商可凭借其直接掌控销售终端的优势,通过人员促销鼓励顾客试用产品,使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制造商品牌转向自有品牌。通过试用使顾客感受自有品牌的品质,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购买产品的功能风险。同时,零售商也可以在促销活动中,将自有品牌以奖品、赠品、样品、小包装试用品等形式分送给消费者,通过事先使用自有品牌产品来降低购买风险。(3)口碑宣传。利用已对自有品牌认同和信赖的消费者包括员工的口碑传播,吸引新顾客,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节省促销费用,更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的社会风险感知。
3.5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产品质量保证和完善的退换货政策体现了企业对于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信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可以降低顾客身体风险感知。妥善解决顾客提出的退换货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而且可以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产品和零售商的信心,也使得他们不再担心退换商品时麻烦,降低顾客时间风险感知。
参考文献
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风险、外汇管理制度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储备规模大小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22. 6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底的32400. 05 亿美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外汇储备量严重过剩,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
1.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需要通过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冲销这种被动的货币增长。然而,随着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多,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对冲成本支出却不断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同时并存,使央行货币供应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外汇储备资产贬值风险。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单一,主要为美元储备,占外汇储备总量的70%以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不仅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同时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选择:若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抛售美元,抛售行为必然引起美元汇率的恐慌性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将遭受更大的风险;对现有的外储货币结构不进行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元贬值将带来更大的储备损失。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令汇率政策的实施陷入两难。
3.我国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急剧上升。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包括准财政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扭曲成本、经济福利成本和金融稳定成本。央行为冲销外汇占款发行票据产生的冲销成本,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而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货币当局大规模的冲销操作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成本等,皆会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在我国储备资产收益很低状况下,大幅增加持有成本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资产的低效占有。
二、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局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际经济局势、国际外汇、债券和股票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备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其达到最优状态,操作难度很大。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不可避免。
2.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储备规模管理制度,外汇储备总量目标不确定,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没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处于盲目状态;其次,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元。依赖性过强会带来脆弱性。第三,外汇储备管理经营缺乏动态管理和综合性研究,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最后,外汇储备管理重“储蓄”轻“投资”的理念使外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防范风险能力差。
3.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短缺。外汇储备管理中,无论是适度规模的度量,结构的优化、储备投资管理模式的调整,还是研究外汇储备宏观调控与投资收益等功能如何能充分发挥等,都需要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去操作,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是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应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策略
剖析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应对外汇储备风险更有效地策略。
1. 扩大进口平衡国际贸易顺差,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减缓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进口,特别是资源类产品和高新科技产品的进口,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平抑贸易顺差。同时,放宽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国内居民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改变储备资产收益风险不匹配的状况。
2.优化外汇储备币种和投资结构,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储备资产的缩水和损失。首先,要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应该在科学量化结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预警机制和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而适时适当地调整。如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偿还债务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储备币种,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其次,实施科学投资和动态管理。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是防范其缩水和损失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发达国家可以考虑债权转股权,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进行资源股权、份额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这样才能避免美元金融的危害,确保外汇资产的價值。此外,还可借鉴新加坡 GIC 和韩国 KIC 管理模式,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交与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公司可以多元化投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可以使央行的一部分外汇储备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达到降低央行储备量的效果。
3.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首先,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向“清洁浮动”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竞争力,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其次,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实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最后,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增加交易主体、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增加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等,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不断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外汇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贬值。
4.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引进的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而在金融领域,人力资本是核心资源,我国要建立外汇储备资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如此才能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汇储备运用的新思考[J]武汉金融,2011.4
[2]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成本、风险与对策[J]当代世界2012.2
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篇7
一、审计风险内涵综述
美国学者斯汀格 (1961) 最早发现审计在使用抽样审计技术时“可靠度”与“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存在联系, 开启了审计风险研究。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1983) 认为审计风险是因未能发现被审计财务报表中的重大虚假财务信息而发表与实际状况不符的审计意见的可能;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 (2004) 则将其定义为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 而不论注册会计师是否发现存在的影响信息使用人决策的虚假财务信息。
我国审计准强调可能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的风险观, 但也有学者认为审计风险不能仅局限于审计意见不恰当的可能, 还应包括因此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等而遭受的损失。Wally Smieliauskas, 蒋益俊, 陈伟 (2013) 认为民间审计风险是由于得出与被审计财务报表实际情况不符的不恰当结论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3]黄钢 (2010) 研究了注册会计师因民间审计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构建了“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法律风险”的模型。
目前, 我国审计风险更加重视业务过程风险, 对审计意见后果风险关注相对较少。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更多审计责任, 这种狭义的审计风险观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 需要从广义上考虑审计风险因素, 将审计意见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纳入风险控制的范畴, 关注审计意见法律风险, 有助于控制风险水平, 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1.重大错报风险源于被审计单位
重大错报风险受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影响, 是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的影响决策的可能错报。注册会计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信息了解少, 审计对象包括不同行业的多家企业, 客观上导致审计难度增加、风险提高。加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相关利益者目标函数并不完全一致, 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 管理层存在粉饰财务报表、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 存在串通舞弊的可能, 获取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能被削弱, 导致评价出现偏差, 得出不恰当结论, 提高了审计风险。
2.检查风险源于注册会计师
(1) 职业胜任能力受到新形势挑战
随着信息使用要求提高, 审计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 还要求关注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需要具备更高专业技能和更丰富知识。受发展和精力限制,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相对有限, 与实务要求始终存在差距, 可能导致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选择不当, 未能合理收集、评价审计证据和发现影响经济决策的重大错报, 造成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
(2) 乏谨慎职业态度
如果缺乏严谨职业态度, 很可能出现疏漏, 忽略存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错报, 影响审计结论恰当性。[4]目前我国审计服务市场不规范, 部分审计机构缺乏职业责任意识, 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审计, 转而关注业务拓展、审计利润和收入报酬等其他方面, 降低了工作要求, 没有发现甚至无意或有意忽略了财务信息的可疑之处, 存在为迎合客户需求将审计报告作为商品出售的现象, 导致出具的审计意见不恰当, 检查风险水平异常。
(3) 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复核, 是审核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有效监督手段, 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最后屏障。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少落实, 影响了审计完整、独立、客观和审计意见恰当性。质量控制复核工作不受重视, 更多流于形式, 容易诱发注册会计师不重视, 削弱审计意见的谨慎性, 导致审计风险失去控制。
3.法律风险源于法律政策与行业监管
(1) 法律对审计责任的界定
借鉴美英等国支持因不恰当审计意见而遭受损失向注册会计师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判例, 我国法律政策规定和法院判决逐渐支持信息使用人因虚假审计信息而遭受经济利益损失的, 可以向审计主体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风险水平显著提高。一旦审计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给相关利益者带来损失,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被诉讼和承担经济赔偿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提高。
(2) 行业监管体系效率低下
我国审计行业监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混乱, 监管交叉的同时又有遗漏, 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 造成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现象, 行业监管权威、效率和效果受到损害。[5]部分会计师事务和注册会计师利用监管混乱和空白, 忽视监管要求, 短期内实现不良审计目的, 提高了风险水平和可能责任承担损失。
(3) 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制扩大了风险责任范围
发展初期, 为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选择, 以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为促进审计发展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 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我国策从2009年开始鼓励并要求向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型, 从组织形式要求上提高了审计风险责任范围, 在特定情形下, 注册会计师须对审计风险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法律政策环境, 控制法律风险
(1) 明确法律审计风险界定
借鉴国外审计“诉讼爆炸”判例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在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中明确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 避免出现审计承担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责任现象, 控制审计风险范围, 正确引导信息使用人对审计的合理预期, 明确审计仅对审计失败负有责任。
(2) 健全行业监管
消除多重监管弊端, 理顺监管关系, 覆盖监管空白,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体, 财政部、证监会、税务等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 组建审计评价和复核专家组, 定期不定期对审计质量和质量复核控制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价, 结合各部门的监管处罚情况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级。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资料库, 对发现的审计风险问题严肃处理并予以改进, 减少不恰当审计意见出具可能。
(3) 理顺特殊普通合伙制风险承担
特殊普通合伙制使得审计法律风险责任承担赔偿得以真正落实和发挥作用, 有必要合理配置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下审计风险承担, 限制可能的故意由合伙人承担个人主观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只有在恰当实施审计程序后仍未能发现财务信息重大错报, 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时, 合伙人才承担连带责任;在主观过失或者与被审计单位串谋致使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的, 仅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2.强化审计管理和人才建设, 降低检查风险
(1) 做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注重自身信誉, 有意愿和能力提高审计质量。政府鼓励和支持行业做强做大战略, 主动优化整合行业资源, 扩大会计事务所规模, 提高审计风险抵御与承受能力, 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业务质量控制, 增强话语权, 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更加自觉提高审计质量、维护会计师事务所信誉。
(2) 组建高素质审计团队
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性和整体状况, 配备有专业特长背景的工作人员, 合理团队分工, 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开展审计。项目团队不熟悉特殊专业领域问题时, 聘请内外部专家进行咨询。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 强化继续教育, 组织和引导学习国内外先进审计理论和实务经验, 丰富知识结构, 拓宽战略视野, 切实提高胜任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3) 强化风险意识
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 将保持更加审慎的职业态度, 恪守职业道德要求, 不受外在压力干扰和被审计单位利益影响, 进行严谨的职业判断, 尽可能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最大程度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风险意识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中得以体现, 更加严谨开展复核工作, 降低审计可能风险。
3.加强与关系人信息沟通, 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1)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根据审计风险水平决定是否接受被审计客户, 对于经营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或财务状况混乱等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审计业务不予接受。当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对重大错报风险开展再评估, 确保风险水平保持在可接受状态。
(2) 与管理层沟通识别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
与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 能够获取管理层信任与支持, 更好获取审计证据。针对审计过程中识别的重大缺陷,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帮助提高财务信息可信程度, 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责任。
(3) 丰富与信息使用人沟通
向股东等审计信息使用人传递审计报告时, 对审计固有局限进行说明, 强调审计风险,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点关注的财务信息项目与信息使用人进行沟通, 帮助信息使用人更加合理使用审计信息。
4.分散审计风险, 控制可能损失
(1) 审计费用体现风险溢价, 提取风险准备金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控制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 因而必然会承担被审计单位转移的部分风险, 审计收费须收取一定费用作为风险转移承担的补偿。风险溢价部分作为可能发生审计风险的准备金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实务中, 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风险水平评估, 按照适当比例提取, 作为审计风险责任赔偿准备金。
(2) 购买职业责任保险
美英等国均强制实施了审计购买职业保险制度, 平安保险公司早在2001年就推出我国民间职业责任保险。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对审计责任职业保险的宣传, 使行业意识到职业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 合理组织和引导购买审计职业责任保险, 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全过程, 威胁审计行业信誉, 必须采取有效控制策略使其保持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风险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 需时刻关注发展状况, 及时跟进、优化风险控制措施, 使审计风险持续处于可控状态, 促进审计行业信誉提高和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审计风险客观存在, 随着经济环境复杂和法律追责, 审计风险不断提高。通过剖析风险形成的因素, 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决定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影响检查风险, 法律政策相关规定明确了审计责任进而引发法律风险。为更好控制审计风险, 应完善外部环境, 强化注册会计师人才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加强与关系人信息沟通, 收取风险溢价、提取准备金和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实现审计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黄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 2010.
[2]刘启亮, 李祎, 张建平.媒体负面报道、诉讼风险与审计契约稳定性——基于外部治理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13, (11) :144-154.
[3]Wally Smieliauskas, 蒋益俊, 陈伟.论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3) :82-88.
[4]杨志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移动支付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 篇8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运作方式, 3 G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趋于交融, 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更推动着全球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1.3亿, 固定、移动电话用户则超过7亿。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潜在用户需求, 使移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个性化”, 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渠道, 更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 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信息、媒体和娱乐等服务。据电信趋势国际公司预测, 全球移动电子商务到2 0 0 8年将吸引1 7亿用户, 其中使用手机进行的交易额预计将达到5 5 4 0亿美元。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流程。移动支付是继银行柜台、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之后, 以移动通讯设备作为支付的工具和新的服务渠道。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商品支付业务, 其安全、方便、操作简单、贴身服务、多功能、低成本、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移动支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拓展。
一般来讲, 移动支付是以I C卡和数字签名技术为安全保障, 以移动通讯网络和银行金融服务系统为依托, 以电子信息作为货币形态, 实现货币从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它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移动终端连接至银行, 实现利用移动终端界面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的服务系统。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P D A、移动P C或是当前其他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 而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 使得手机在移动支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狭义讲, 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
按照支付交易金额, 移动支付分为移动小额支付和移动大额支付。国外移动支付业务己经进入大额支付阶段。大额支付对安全性要求较高, 一般采用各交易角色移动终端绑定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1999年才起步, 目前小额支付成为主流, 主要面向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小额交易, 它可以采用消费者手机的移动充值卡付费模式, 也可以采用消费者手机号与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绑定到移动虚拟电子钱包的付费模式。
二、移动支付的价值链构成
1. 移动用户, 是业务的使用者和移动支付业务各方收益的主要来源。
2. 终端厂商, 是支付终端的开发者, 销售终端从而获得收益。
3. 移动网络运营商, 通过运营移动通信网络, 获得通信费收益和代收费、服务手续费, 并提供差异化服务,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支付平台运营商, 通过运营移动支付平台, 负责与金融机构和商户接口, 拓展有价值的商户, 获得用户服务费和交易佣金。
5. 商户, 通过移动支付提供非现金交易手段, 增加商业机会和交易额。
6. 金融机构, 包括银行和中国银联, 提供银行卡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 从用户的交易中收取费用, 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在移动支付价值链中, 由于移动运营商越来越重视构建开放、标准的业务架构, 使自己成为业务提供商接入的门户和组织者, 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支付平台运营商不仅是移动运营商的核心设备供应商, 为其提供技术, 而且是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因此, 未来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很可能是移动运营商同时作为支付平台运营商, 在其统一品牌下, 不断保持和强化核心用户资源等优势, 共同拓展市场。
三、移动支付流程
一般来说, 移动支付系统包括四个部分: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流程见下图。
1. 消费者选择商品, 发出购买指令。购买指令通过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发送到商家商品交易管理系统。
2. 商家将消费者的详细购买信息通过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发送到消费者手机终端进行确认操作, 得到确认后再继续往下操作, 否则停止。
3. 消费者确认支付后, 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记录详细的交易记录, 同时通知金融机构在商家和消费者的账户间进行支付和清算, 并且通知商家提货或提供服务。
4. 商家供货或提供服务。
5. 交易结束。
从上述流程可看出, 移动运营商的支付管理系统是整个支付过程中具有核心纽带功能的部件, 它要完成对消费者鉴别和认证、将支付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监督商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利润分成等等。
消费者发出购买指令时, 消费者的权限和开户行账号等信息先传到移动运营商的支付管理系统, 而不是商家系统。移动运营商只知道消费者的账户可用额度信息, 初步判断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余额进行购买。消费者的开户行账号详细信息由金融机构进行管理, 接到经消费者确认的支付指令后, 由银行进行账户处理、支付和清算。移动运营商不能进行消费者账户处理, 商家更不可以进行消费者的账户处理。这样, 避免了消费者被欺骗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不是存放在商家系统中, 也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基于无线通信和开放性传输的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也存在着较高的潜在风险, 容易遭受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对移动支付的风险进行分析, 制定与之相关的安全策略, 有助于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1. 风险分析。
移动支付的风险集中于三个方面: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实时短信无法保证、身份识别缺乏和信用体系缺失是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手机仅仅作为通话工具时, 密码保护并不是很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 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支撑的移动支付运行架构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整个框架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大多数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交易各方权利和义务规定的也不明确。比如, 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对手机银行运作的适用性还不明确, 客户通过电子媒介所达成协议的有效性也具有不确定性, 使得移动支付在交易中存在着法律风险。
开展移动支付, 可靠的服务平台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要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准确和及时的移动金融服务;移动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也要有保障, 如果客户访问其资金或账户信息时遇到严重通讯网络故障, 将会造成客户对移动支付服务的怀疑和不信任, 引发信誉风险
2. 防范措施。
在技术风险防范方面, 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系统的完整性、用户的身份鉴别、灾难恢复性和操作的不可否认性。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对敏感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系统中配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等;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装备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使用数字签名等。
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 首先要充分利用我国现行法律来拟定移动支付相关协议, 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其次, 技术安全上充分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最后, 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 为可能的纠纷或诉讼做必要准备。
在信誉风险防范方面, 重点要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移动支付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完善移动支付系统中各相关部门的制度规范, 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防范操作风险;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拓展, 应对重点客户加强监控, 防范金融欺诈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纪:国际手机银行发展、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3)
[2]吕廷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6, (10)
[3]诺盛咨询.后金融时代的移动支付[J].数据通信, 2006, (7)
医院财务风险及控制策略 篇9
(一)融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医院也在迅速地扩建规模、改善硬件、充实医务人员,以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一些中小医院由于面临大型医院的市场侵占和挤压,更是不得不借助融资建设来改善运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和服务提供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医院融资建设、负债运营就显得尤为普遍。据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2010 年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近5113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1.24%,县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36.7%。过高的财务杠杆恶化医院的资产结构,放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一旦某个经营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威胁医院的生存,同时也会给利益相关方如银行、工程方、政府、民众等带来利益损失。此外由于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等的不合理,也会抬升医院融资成本,增加财务风险隐患。
(二)投资风险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各医院也在加快布局、抢滩市场,借助投资来提高医院服务能力,扩大医疗服务半径,满足区域市场医疗需求。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医院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也逐渐曝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决策性风险。投资过程缺乏科学详实的论证调研,也没有经过民主广泛的决策程序,存在盲目性、非理性冲动,容易造成过度投资、投资失败。部分医院没有准确把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问题,对成本、医疗资源、市场容量等不加分析,匆忙投资;或是对投资标的、合作方不了解,为后期埋下安全隐患。二类是招标性风险。医院尤其是预算管理医院,在工程项目建设、医疗设备采购中没有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超标采购、萝卜采购,失去制约引发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行为。三并购重组类风险。随着新医改对医疗服务行业资本管制的放开,在医疗服务领域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的浪潮。但在资本投资的过程中,不少作为投资方的医院,忽视需求分析和科学调研,后期资源整合困难、效益不增反降,投资沦为“包袱”。
(三)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衡量医院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风险,可以从收支两个方面加以观察和探讨。在营收方面,存在医院内部职工利用职权为亲属或朋友等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偷走”医院收入。而且,当前社会上病人拖欠费用、逃费等现象也屡屡曝光,拖欠、逃费等无疑会影响作为医院主要收入来源的诊疗收入,减少现金流入。在支出方面,对支出审批控制不严使医院内部超支严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超标采购等问题屡有曝光,还有部分人员利用职权侵占、挪用、贪污医院财产,威胁现金流安全。资产管理不严也使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医疗耗材和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加珍惜和爱护,浪费问题严重。此外,债务结构的不合理、其它意外支出(如医疗事故纠纷赔偿等)也会影响医院的现金流安全。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带来的坏账损失、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增加。就医院应收账款而言,有学者(谭淑玲,2014)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事实上,应收账款正成为医院管理者比较头疼和棘手的管理难题,给医院的财务健康和正常运营带来了莫大的风险隐患。病人拖欠医疗费用、员工预借资金、医保机构不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异地治疗为其他医院垫资等都可能成为医院应收账款的来源,如湖南媒体2015 年报道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5 家湖南医院,被拖欠6 个月总金额达3 亿元的资金。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和治理,放任自流,医院很有可能因为应收账款规模过巨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威胁生存。
二、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控制薄弱
当前,不少医院领导还存在“重医疗,轻管理”的思维误区,对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不重视、不关心。这种失之偏颇的错误认识,使医院领导将精力与资源更多地投放到医疗业务上,而忽视了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医院发展出现“一头大、一头小”的畸形局面,内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突出,限制了业务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混乱,财务管理体系羸弱
医院内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经制度,支出审批控制不严,存在超标准接待、超标采购、虚假发票报账、白条入账等违规行为,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资产管理不严,医疗耗材使用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放置、丢弃、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设备保养维修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内部监督弱化。
(三)外部条件复杂,财务发展环境脆弱
外部环境的不给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并且缺乏细化、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医院财务管理失去顶层规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卫生规划时,没有合理统筹分配资源,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使区域之间过度竞争,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医保体系的不完善也给医院的资金结算管理等带来了风险。
三、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积极防范应对财务风险
医院要正视当前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安全隐患。医院领导要提高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纳入议事日程,融入到医院战略决策中去。建立起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全面、细致搜集医院财务信息,根据医院财务运营管理需求,以现金流量表的形式,及时准确反映医院的财务运行和安全状况,并对未来预期收益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加强短期财务行为预警。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梳理、筛选和建立出能够科学衡量和评判医院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体系,如资产负载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注重非财务指标的评价运用。健全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医院应当依据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信号检测。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构建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积极防范应对财务风险。
(二)健全内部控制,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财务组织,健全会计机构。医院应当建立起同自身财务管理需求相适应的会计机构,明确组织分工,规范职责内容,建立起完善的组织责任网络。对大型三甲医院,应当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负责医院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绩效分析等工作,并参与重大财经活动决策和监督执行。合理编制预算,统筹资金安排。医院应当逐步建立起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目标管理体系,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合理编制预算,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健全财经制度,加强收支管理。依据《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设计和构建医院财经制度体系,为医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指引和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支出审批,规范采购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公务卡推广使用,加强资金结算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健全资产管理。加强投资项目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党委监督职能,重大投资决策事项一律经过党政联席会。科学制定资产购置计划,严格资产使用,加强资产设备维护保养,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废旧设备和医疗废弃物,加强融资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此外,医院还应当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建设,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增强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
(三)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优化外部环境
立法部门应当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深入推动医疗卫生改革提供法律规范和指引。卫生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体系下,完善配套法规和政策,细化措施,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综合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已有资源分布情况等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恶性竞争或医疗缺失。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财政责任,完善预算拨款,健全医疗补偿机制,加强对医院的财政扶持和补贴力度。并且,政府应当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搭建银企平台,放宽资本准入,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医院融资问题解困。此外,政府和职能部门还应当完善医保支付体系,建立医保备付金,妥善解决异地结算资金垫付问题,探索全国医保联网结算。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将医疗消费信息并入个人信用信息,建立信用黑名单,惩治恶意拖欠医疗费的行为。
四、结束语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医院要审时度势,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和意义,提高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有效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在承担医疗服务职能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机平衡。
参考文献
[1]岳昆.医院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
[2]耿华.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5(22)
谈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及策略 篇10
有效的外汇管理制度, 要求企业对汇率的确定及预测十分准确, 尽可能地把握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 避免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自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加之目前全球的金融风暴, 在此宏观背景下, 我们不能固守以往的管理方式, 漠视汇率风险,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在此介绍一下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类型、管理政策及主要方法。
一、外汇风险及其类型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营活动中, 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汇风险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三类, 即外汇交易风险、外汇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1.交易风险, 是指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经济交易中, 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折算风险 (又称会计风险) , 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 在将外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 因汇率变动而出现账面损失的可能性。
3.经济风险 (又称经营风险) , 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 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经济风险比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更为重要, 因为其影响是长期性的, 而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或进出口企业若要避免外汇风险, 均需要制定有效的避险策略, 掌握外汇风险会计防范的方法。
二、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制度
外汇的损失和收益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受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敞口; (2) 汇率变动对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 (3) 汇率变动的时间和幅度。一个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包括:
1.确定风险敞口。风险敞口又叫风险暴露, 外汇资产 (或负债) 由于汇率变动而可能出现增值和减值, 这种增值和减值可能自然抵消, 也可能被某种措施人为冲销, 其中无法自然抵消也没有被人为冲销的外汇资产 (或负债) 就暴露在汇率变动的风险中, 形成汇率风险敞口。外汇的风险敞口净额取决于公司的资产 (或负债) 的性质和汇率变动时其受到影响的范围和方式。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外汇风险因素, 确定外汇风险敞口;同时也要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的自然抵消情况。
2.预测汇率变动。汇率变动的幅度与时间是确定外汇风险的关键点。可以通过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也可以通过非线性组合等统计分析方法预测汇率的变动。
3.选择管理方案。外汇风险损失的抵补有多种方法, 在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策略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抵补的方案, 比如可以利用金融工具抵补或者利用经营决策抵补。
外汇风险管理的常用金融工具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
三、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经济风险的管理。经济风险涉及生产、销售、原材料供应以及区位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因此, 经济风险的管理超出了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是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 通过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采取内部管理的办法来达到管理经营风险的目的。汇率变动的营销管理包括市场选择、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和产品生产策略等。汇率风险的生产管理包括改变生产投入来源、转移产品产地、选择合适的厂址以及提高生产率等。此外, 对汇率变动做好充分准备, 以及进行资产与负债的综合管理都是比较实用的风险策略。管理经济风险的内部办法包括调整计价货币、提前或延后结汇、净额冲抵、配对等。
2.交易风险的管理。由于交易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 产生交易风险的原因是在交易发生日和未来外币收付日之间汇率发生变动造成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外币业务需要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用外币进行收付, 计量交易风险时, 需要按照货币种类, 分别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内包括所有子公司的合并现金净流量。对于交易风险, 可供选择采用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签订合同时的防范措施, 金融市场操作和其他管理办法。在签订合同时, 可以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列入套期保值条款, 调整价格或利率等方法来进行防范。交易合同签订后, 涉外经济实体可以利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来消除外汇风险。通常说来, 发生外币业务的交易双方中只有一方会受到交易损失的影响, 所以跨国公司处理交易风险的办法一般有四种:第一, 风险转移。即公司要求用本币进行收付结算, 这样就将交易风险转移到交易的另一方。第二、风险共担。即买卖双方达成协议, 当汇率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时, 该项业务的结算和收付将采用协议中规定的价格和汇率。第三, 价格调整。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 同意一旦汇率变动产生不利影响, 则通过调整交易价格来减少交易风险的程度。第四, 外币交易。即公司单方面通过业务交易之外的方法对交易风险进行冲减。
3.折算风险的管理。消除折算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为:以母公司货币计价消除折算风险和以子公司当地货币计价消除交易风险。以母公司货币计价消除折算风险, 即要求母公司和所有海外子公司的资产和债务头寸都用母公司的报表货币来表示, 这样, 不管本币汇率怎样变化, 这家跨国公司都不会遭遇折算风险。以子公司当地货币计价消除交易风险, 即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将所有面临外汇交易风险的账户都用发生地货币计价。因此, 每家子公司在处理这些账务时, 就可以避免任何汇总风险。但是, 这两种消除折算风险的方法在减少了折算风险的同时增加了交易风险。跨国公司管理折算风险的方法有限, 需要特别重视测算和明确汇率变动对合并收益的影响程度。而且, 减少折算风险的同时可能会增加交易风险。因此, 如果折算风险不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就不必对折算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本期合并盈利受折算风险影响而升降的金额即可。
风险及策略 篇11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策略
0 引言
钢铁企业欲于激烈的商场战争中永葆青春、屡战屡胜。应当于再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企业文化、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等举措的基础上,还要借助于日渐发展起来的商业信用。应收账款是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之一。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对应收账款授权能够促使存货成本减少,同时可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是因此亦产生了坏账的风险,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经营风险。钢铁企业授信额度越高,其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则越大,所以,钢铁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如此才能不断改善钢铁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
1 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致高贴现成本。应收账款增加,加大了钢铁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尽快吸收欠款,钢铁企业倾向于接受大批承兑汇票,为应急之需,钢铁企业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贴息成本。
第二,导致高资产负债率。随着应收账款数额的不断加大,流动资金日益匮乏,为维持经营,钢铁企业不得不大量举债,造成挖肉补疮的不良格局。
第三,导致高成本低效益。为尽快收回账款,面对顽固客户,有些钢铁企业不得不采取以物顶账的方式,可是钢铁企业销账以后会发现这些顶账物品一般是以高价顶账,钢铁企业要么管理这些物品,增加了管理成本,要么将其低价销售。终而导致钢铁企业高成本低效益的尴尬。
第四,导致贴点换钱行为。面对巨额的应收账款,钢铁企业,多为国有钢铁企业,为了取得经营用现金不惜承受巨大损失,将应收账款提点兑现。这不仅对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又不可避免的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2 应收账款及其风险成因
2.1 钢铁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钢铁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内部管理不健全。有些钢铁企业基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强,在未曾经过对付款方资信详细了解的基础上,过多利用先销售后收货款的方式来占领市场份额,但是忽略了赊销货款不能够全面而及时的收回。对增加及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未曾予以高度的关注。
2.2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使然
基于科学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从而造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稳定性增强,宏观经济环境成为应收账款收回难的瓶颈。在我国,时下能够开展应收账款管理信用业务的多为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企业本身尚且无法完善的组织信用管理工作,故而由于应收账款的回收难以保证而产生风险。
2.3 结算途径的遴选与正确与否是应收账款有无风险存在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们国家很多企业均需开展外地业务而且异地的应收账款还特别多。可是企业之于债务方的约束能力较差的信汇和电汇以及委托收款的比较多,使用商业和银行承兑汇票的却不多,酿成给客户欠款找到了借口的恶果。
2.4 客户信用的缺失导致的风险
客户发展举步维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支付账款能力有限。来自客户方面的因素是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部分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肆意拖欠账款,也有部分客户确实系由于经营不善的缘故,企业频于破产的边隘,有心守信用却无力偿还账款。由此而导致的应收账款风险占很大的一部分。
3 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基于加快钢铁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抑或减少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理应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积极采用合理的对策,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和预防风险机制预防应收账款风险的发生。
3.1 选择合理高效而正确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囊括折扣期限、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项目内容,是指企业将成品货物赊销给客户时的附带条件。我们在认证对方的信用条件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切勿敷衍了事、虚应故事,必须责成专人对客户方进行脚踏实地的考察甄别认证。之于客户的信用价值展开调查。钢铁企业应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用状况的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取得分析结果要避免与信用差的客户产生赊账业务。针对金额大、风险大的客户要加强监督。预防坏账损失的发生。落实责任制比较信用条件的成本和收益的值。
3.2 提高信用标准的准确率
努力提升信用标准的质量,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企业免除坏账风险的孳生。要充分认识到信用标准之于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企业对风险发生时的一个最基本的圭臬、最低的标准。
3.3 贯彻落实切实可行的收账计划
制定收账计划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分别对待,对钢铁企业信誉尚可,有多年业务关系,将来能够收回货款的客户应保持业务关系,对有实力支付而近期不愿意支付的客户,应要求对方制定还款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担保,对有能力偿还赊销货款,却故意赖账拖欠的客户,必要时要诉诸法律来保护钢铁企业的切身利益。
3.4 审核准确的信用额度
只有确定了适宜的信用额度之后,才能够全面预防因赊销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使钢铁企业遭受损失。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情况有所改变之后,钢铁企业应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中;多措并举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3.5 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控制销售条件。赊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一般比赊欠期较短的坏账风险要大,有担保的赊销。钢铁企业需于合同中强调:客户要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假若赊欠过期则担负相应的法律后果。钢铁企业还可未雨绸缪与客户协议签署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有权收回未销售完的商品,弥补部分损失。
3.6 加强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审计制度
财务部门依据《钢铁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赊销业务产生时,财务部门要按权责的发生如实记账,如实设置“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等账户项目。钢铁企业要根据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依据以往的验证以及现金流量表,以及业已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确定计提坏账的准备工作。钢铁财务部门之于已形成的应收账款要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欠款的知会信函。
3.7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建立健全赊销审批制度并对其加以强化管理。钢铁企业应进一步全面贯彻责任制度,激励和惩罚机制并行不悖,把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业务谁开始经办的谁便负责到底的责任制度,将绩效工资深入人心,换言之:个人的业务个人负责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建立健全管理方便适合自己的赊销审批制度,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规定在一定额度内的销售由特定权力的人员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必须递呈钢铁企业最高领导审核。
3.8 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工作责任制度
企业董事会在高度认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内部员工责任:要让销售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追收应收账款是销售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财务人员的。这是防止销售人员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忽视款项收回的最起码的好对策。全面贯彻“谁催收、谁经办、谁负责”的纪律,在销售部门责任人、经办人离职和调换工作岗位时,必须向部门主管报告清欠工作状况,促使销售部门人员进一步明确应收账款的风险意识。从而给钢铁企业带来可观而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杨思.谈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对策[J].网络财富,2010(17).
[2]徐瑞杰,孙守礼.浅谈钢铁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0(21).
[3]彭艳芳,魏震.浅析钢铁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风险及控制[J].现代商业,2009(18.)
项目融资策略及风险防范探讨 篇12
1.1 公共项目融资模式
1.1.1 BOT融资模式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在一定的期限内抵押以获得项目融资, 或者说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得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 随后组成项目公司并进行项目的融资, 组织项目的建设, 管理项目的运营, 在特许权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政府给予的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 并取得合理利润。特许权结束后, 应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1.1.2 PPP融资模式
一般而言,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首先, 政府针对具体项目特许新建一家项目公司, 并对其提供扶持措施, 然后, 项目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建设, 融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项目建成后, 由政府特许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而贷款人除了可以获得项目经营的直接受益外, 还可获得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收益。
1.1.3 TOT融资模式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转让-经营-转让模式, 是一种通过出售现有资产以获得增量资金进行新建项目融资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企业用资本或资金购买某项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经营权, 然后, 购买者对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 在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项目经营权回收全部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回报, 特许经营权结束后, 将所得到的产权或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原所有人。
1.2 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
1.2.1 ABS融资模式
ABS (Asset-Backed-Securization) 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具体来说, 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 以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 经过信用增级,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的融资方式。目的在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方式, 使原本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较高信用等级证劵市场, 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
1.2.2 黄金质押贷款融资模式
黄金质押贷款 (Gold Loan) 是指借款人以可以在黄金交易所交易且交割的标准金作质押, 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方式。在黄金质押办理的过程中, 为规避由于黄金市场价格波动造成贷款风险, 借贷双方需设立并共同遵守质押黄金的警戒线和平仓线当质押黄金市场价格跌至警戒线时, 银行会通知客户增加押品或提前归还部分贷款, 使得质押黄金的有效担保数量大于等于贷款本金。而当质押黄金的市场价格跌至平仓线时, 银行将及时出售黄金, 归还贷款。
1.2.3 以“产品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产品支付法 (Production Payment) 是项目融资最形式之一,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石油气燃气项目开发的融资安排。它完全以产品和这部分产品销售收益的所有权作为担保品, 而不是采用转让或抵押方式进行融资, 提供贷款的银行从项目中购买到一定份额的产品量, 这部分产量的收益成为项目融资偿债资金的来源。
1.2.4 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以杠杆租赁 (Leveraged Leasing) 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是指在项目投资者的要求和安排下, 由资产出租人融资购买项目的资产, 然后租赁给承租人 (项目投资人) 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以资产为基础的租赁, 杠杆租赁中的出租人一般只支付购置设备所需款项的20%-40%, 即可在经济上拥有该设备的所有权, 其余的款项由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出租人的设备作抵押, 以租赁合同和收取租金的受让权进行担保, 提供不可追索的借款而支付。由于有些国家 (如美国) 规定, 租赁公司购买新设备时可获得减税优惠, 通过杠杆租赁方式, 出租方仅用少量现款投资即可享受法定设备成本费减税额的优惠, 这样减税所致的利益也使得杠杆租赁的租金远远低于其它租赁方式。
1.2.5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设施使用协议 (Tolling Agreement) , 是指在某种公益设施或服务性设施的提供者和这种设施的使用者之间的一种具有“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性质的协议。
2 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
2.1 项目融资的资金构成
2.1.1 股本资金
股本资金是投资主体投入企业或项目的资本, 在我国成为资本金。资本金是企业或项目实体, 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按资金来源分为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利润留存、发行股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2.1.2 准股本资金
准股本资金是相对于股本资金而言的, 是指项目投资者或者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提供的一种从属债务, 具体包括:无担保贷款 (形式上与一般商业贷款相似, 只是贷款没有任何项目资产作为抵押和担保, 而且本息的支付也带有一定的附加条件。例如项目的设备供应商, 以商业信用的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设备, 即相当于向项目公司提供了无担保贷款。) 、可转换债劵 (在有效期内只需支付利息, 在债劵到期日内, 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将债券按照规定的价格转换成为公司的普通股。发行不需要公司资产或项目资产的担保, 一般低于同类贷款利息) 、零息债劵 (用贴现的方式发行债券, 到期按照债券面值支付, 债券有效期内也不用支付利息。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项目建设经营期间的现金流量, 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给项目发起人提供优于普通债务资金的选择。) 2.1.3国内银行贷款
一般是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 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 项目投资规模大的缘故。主要有: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资源开发贷款、短期贷款 (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 。
2.1.4 外国贷款
外国政府向我国政府提供的长期优惠贷款或称政府信贷。其性质属于政府间的开发援助。它的偿还期长, 一般为20-30年;而且利率低, 年利率只有2%-3%。故政府贷款中赠予成分高, 一般为50%~70%。此类贷款一般投入借款国非盈利的开发项目, 如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项目, 或者是贷款国的优势行业, 有利与该国出口设备。
2.1.5 发行债券
(1) 企业债劵
债券是债务人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 承若按期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劵。除国家发行的国库卷外, 企业或项目实体为项目建设和经营发展面向公众发行的债券称为企业债劵。虽然目前我国发行企业债劵数额受到限制, 总量也不大, 尚处于试验阶段, 但必定会逐步成为企业或项目实体筹集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
(2) 发行境外债券
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国外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外币债劵称为国际债劵。
2.1.6 租赁筹资
以租赁的方式筹集资金是指当企业或项目实体需要设备时, 不是通过筹资自行购买, 而是以付租金的方式向租赁公司借入设备。为了筹集而进行的租赁称为金融租赁, 其租赁期长, 一般为设备的经济寿命期。而且租赁期末承租人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入设备而成为设备所有者。因此, 金融租赁是“融物”和“融资”相结合的一种筹资方式。租金包括了设备价格、租赁公司为购买设备的借款利息及投资收益。但承租人的租金支出是在缴纳所得税之前扣除的, 因此, 可得租金免税之效。
2.2 资本市场
2.2.1 股票市场融资
发行股票是向全社会公开为项目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普通股和优先股是股票最基本的两种类型, 其划分依据是股东享有的权益及承担风险的大小与方式。普通股是股份公司最基本、最大量、最重要的股票种类, 是构成股份公司资本的基础。它比优先股享有的权益广泛得多, 也因此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优先股是比普通股具有两方面优先权的股票, 一是优先以事前确定的股息率分配公司税后利润;二是公司在清算时优先于普通股分配剩余资产。
普通股融资优点:融资支付股利灵活;一般不用偿还股本;融资风险小;缺点: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股利不可减免所得税, 资金成本较债劵高了许多;增加普通股发行量, 将导致现有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消弱。
优先股融资优点:财务负担较债劵要轻;财务上灵活机动;保持普通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有利于增强公司信誉。缺点:融资成本高;融资限制多;财务负担重。如果依靠负债融资会过多增加企业风险, 而又不愿发行普通股票消弱企业的控制权和丧失风险收益, 那么最佳的融资方案就只能是发行优先股票融资。
2.2.2 债券市场融资
债券是政府或企业 (工商企业、金融企业) 直接向社会借债筹集资金时, 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若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其优点:融资成本低;保障股东控制权;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便于调整资本结构。缺点: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相应;可能是企业总资金成本增大;经营灵活性降低。
债劵融资需要考虑的方面:债劵对资金市场的影响, 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债劵使财务杠杆增大后, 对权益资金收益率的影响, 对股东控制权的影响;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确保应付债券的还本利息;市场利率变动对债劵发行和收回所产生的影响;债券契约中各种限制性条款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制约情况。
2.2.3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服务只要是企业并购咨询与服务;企业重组咨询与服务;项目融资咨询与服务;发行上市咨询与服务;投资咨询、金融创新业务。投资银行在项目融资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将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协调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一起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进而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它在项目中的主要工作是:项目评估、融资方案设计、有关法律文件的起草、有关的信用评级、证劵价格确定和承销等。
3.3 项目融资的主要策略
目前项目融资已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政府对投融资的管理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 目前投融资中还有一些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多元化的项目融资组合方式, 合理的资金结构, 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主要表现:一是针对一些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合理调节资金结构。如针对一般银行给予公司的流动资金贷款占授信额度极低。一些银行流贷占总授信10%, 或者银行流贷没有, 全是保函及信用证, 现部分银行可以以银行给公司的授信额度提供兜底担保, 信托公司贷款给公司使用, 且不需专款专用, 公司得到款可用于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房地产项目个别银行政策的支持。在目前房地产融资紧缩的情况下, 个别银行有这方面的融资政策支持, 即以自有开发土地及在建工程做抵押, 可融到项目总投资的40%~50%的授信额度且利息按银行1~3年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 (7.38%) 。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 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 节省了财务费用。三是与大型有实力背景的信托公司合作投资BT项目。可解决一次性垫资的大型项目, 且不占用本公司银行的授信, 而是对专项项目的全新授信;不需专款专用, 可投资于其他有需求项目;可在银行总授信下按集合多个分公司的工程进度分两次借款或一次性支出的大型借款项目;年息9.5%, 低于一般信托贷款12%至15%的同行业利率;四是不同的融资工具可以功能互补, 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 用于项目资金的调配。如民间融资, 内部调资, 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在捕捉商机方面优于正规金融机构, 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灵活性不促的缺憾。五是金融创新, 推出更多的融资和投资工具, 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中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如“资产证劵化”, 在当前信贷增长具有一定刚性的形势下, 资产证券化可增强银行贷款的流动性, 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规模进而缓解较为紧迫的资本占用压力。达到盘活银行存量, 从而推进项目融资需求。
3项目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与策略
项目融资目前已逐步成为大型工程项目筹措资金的一种新的方式, 但由于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 具有较大的风险, 项目融资主要风险包括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
3.1 项目融资的可控风险
这类风险是项目投资者, 在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 而且必须承担的风险, 同时也是投资者应该知道如何去管理和控制的风险。因此, 项目的可控风险亦称为非系统风险。项目的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
3.1.1 信用风险
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是依靠有效的信用结构保证支撑, 各个保证结构的参与者能否按照法律文件在需要时履行其职责, 提供其应承担的信用保证, 就是项目的信用风险。这一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各个过程之中。
3.1.2 完工风险
这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 具体包括: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 项目迟迟到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极端情况下, 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原因的问题, 项目完全停工放弃。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项目建设期出现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项目的“商业标准”是贷款银行检验项目是否到达完工条件的依据, 具体包括: (1) 完工和运行标准; (2) 技术完工标准; (3) 现金流量完工标准; (4) 其他形式的完工标准。
3.1.3 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行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经营管理、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 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 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风险及经营管理风险。
3.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需求风险。
3.1.5 环境保护风险
鉴于在项目融资中, 投资者对项目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条件比贷款银行更了解, 所以一般环境保护风险有投资者承担, 包括: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罚款、改正错误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环境评价费用、保护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本。
3.2 项目融资的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是指项目的生产经营, 由于受到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而遭受到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企业无法控制, 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准确预测, 因而项目的不可控制风险也被称为项目的系统风险。项目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
3.2.1 项目的政治风险
项目政治风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可能需要政府许可证、特许经营权或其他形式的批准;项目本身可能对于国家的基础设施或安全有重要影响。例如, 能源、机场、海港、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方面的项目, 这类项目出现政治风险的几率一般比较高;有些项目对于所在国政府的社会政策或国际形象有重大影响。如医院、学校、运动场所、旅馆和其他旅游设施项目, 所在国政府可能对政治上的考虑大于经济上的考虑;项目所在国可能改变进出口政策;由于国内经济原因或国际政治原因, 项目所在国政府有可能对项目实行限量或对资源开发实行限制;改变或增加项目利润汇出或国外债务偿还的税收限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引入更严厉的环境保护立法, 增加项目的生产成本或影响项目的计划;有些项目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安排融资的。如, 固定价格或政府控制价格,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与控制, 一定的税收规定或外汇控制, 这些条件的变化将对项目的可行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3.2.2 项目的金融风险
项目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三个主要方面。
3.2.3 项目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法律的变动可能引起各参与方约束的变动, 进而改变各参与方的地位而带来的风险。
3.2.4 不可抗力风险
主要是指洪水、火灾、台风、雷击、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不可抗据的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
3.2.5 国家风险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综合考察上述风险, 就可以得到该国家的综合风险水平。
4 项目融资风险的防控的主要措施
针对不同来源的项目风险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用积极的防范和管理措施。就项目投资方如何有效降低和规避风险提出以下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4.1 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项目融资风险控制的主体应为承包人或投资人, 应当进行的风险控制:
首先, 要加强项目调查研究, 全面了解项目情况, 积极稳妥的制定项目融资方案, 了解最新的有关政策后再于金融机构接触, 选定已经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银行合作或选择具备实力的银行, 权衡利弊, 制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
其次在与金融机构就融资合同谈判时抓住主要问题, 一是提款时间和还款时间要详细测算, 在满足施工的要求下,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并尽可能利用第三方 (工程分包、材料设备供应) 资金支付时间差分担资金支付压力和融资成本;尽量缩短资金滞留在项目的时间, 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有条件时 (如业主提前回购时) 可以提前还款, 这些均在合同中表述清楚。二是建设期的股东担保合同要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商谈, 避免双方利益受到损害。三是争取优惠利率, 银行一般上浮5%--30%.争取上否低些。
再着要充分发挥资金效率, 加强资金监管。业主、承包人、银行要签订监管协议, 建立共同账户, 明确各方责任。要严格按照项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各项制度和要求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开支。规范资金运作, 不得违规操作, 经得起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
最后强化风险意识, 切实做好融资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项目的建设、移交、回购3个阶段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为此, 要认真审查施工图纸, 减少设计变更风险;根据需要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明确该项目的工期、质量要求,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防范工期、质量、安全管理风险及由此而产生的违约经济责任及其他法律风险。
4.2 项目融资可控风险的防范策略
4.2.1 信用风险的防范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是:项目发起人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 是自己在风险分担安排中具有优势。
债权人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有:
(1) 项目公司提供担保合同或其他现金差额补偿协议, 一旦出现资金不足, 能筹措到应急资金以渡难关。
(2) 建筑承包商提供保证, 赔偿因未能履约造成损失的担保银行的保函。
(3) 项目发起人提供股权资本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4) 产品购买者提供或取或付或其他形式的长期销售合同。
(5) 项目供应商提供或供或付或其他形式长期供货合同, 以保证原材料的来源。
(6) 项目运营方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证明。
(7) 评估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按保单支付的能力和保险经纪人的责任。
4.2.2 完工风险的防范
完工风险是项目发起人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 降低风险的措施包括:要求承包商、供应商、分包商提供履约保函或第三方担保;购买足够的商业保险;通过谈判确定一个因延误或执行出现问题是时必须赔偿的金额。项目公司几种常用的完工保证形式有:
(1) 无条件完工保证, 即投资者提供无条件资金支持, 以确保项目可以到达项目融资所规定的“商业完工”条件。
(2) 债务收购保证, 即在项目不能到达完工标准的情况下, 由项目投资者将项目债务收购或转化为负债。
(3) 其他, 如单纯技术完工保证, 提供完工基金和最佳努力承若等。
4.2.3 生产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和信用担保协议来防范。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项目公司应于信用好且可靠的伙伴, 就供应、燃料和运输问题签订有约束力的、长期的、固定价格的合同;项目公司拥有自己的供给来源和基本设施 (如建设项目专用运输网络或发电厂) ;在项目文件中订立严格的条款, 涉及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包括延期惩罚、固定成本, 以及项目效益和效率的标准等。另外提高项目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者水平, 也是降低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4.2.4 市场风险的防范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有:
(1) 做好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主要因研究分析一下问题:
1) 项目的需求量有多大。
2) 还有多少家公司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
3) 项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渗透力如何。
4) 项目产品和服务有无其他替代。
5) 顾客和用户的消费习惯是否会有新变化。
6) 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大致是多少。
(2) 通过签订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合同、或供或付的长期供货合同锁定产品价格, 确保项目收益。
(3) 政府或其公共部门保证。
(4) 建立独立账户。
4.2.5 环境保护风险的防范
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有:
(1) 投保。
(2) 把项目的法律可行性研究 (特别是环保方面) , 作为项目总的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点来对待。
(3) 作为债权人的一方, 可要求其将令人满意的环境保护计划作为融资的一个特殊前提条件, 该计划应留有一定余地, 确保将来能适用加强的环境管制。
(4) 制定好项目文件。该项目文件应包括项目公司的陈述、保证和约定, 确保项目公司自身重视环保, 遵守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5) 运营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努力研发符合标准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3 项目融资不可控风险的防范策略
4.3.1 项目的政治风险防范
降低政治风险的措施是:通过与政府签订项目执行协议 (IA) 来规避法律变更的风险;政治风险保险可作为一种附加的规避风险方式;支付的其他承若, 如许可、批准等可以及时兑现并可以在项目实体资不抵债时转让给贷款人, 可以得到进口关税或类似担保权利的弃权材料。
4.3.2 项目金融风险防范
降低这类风险的措施是: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商品远期或期货合同;混合债务结构;通过谈判确定关税指数化或规避机制;远期销售或期货合同。
对于利率变化风险, 可采取以下管理控制方法:
(1) 以某种浮动利率作为基数, 加上一个利差作为项目的贷款利率。
(2) 固定利率的贷款担保。
(3) 理想的多种货币组合方式。
(4) 银团及其他金融机构密切合作。
(5) 运用封顶、利率区间、保底等套期保值技术减小利率变化的影响。
(6) 寻求政府的利息率保证。
对于汇率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
(1) 运用掉期等衍生工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硬通货之间。
(2) 同东道国政府或结算银行签订远期兑换合同, 事先把利率锁定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上。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软硬通货之间。
(3) 外汇风险均担法。双方设定一个中性地带, 一旦外汇汇率变化过大, 超过中性地带, 则双方按一定的百分比来分担风险。
对于通货膨胀风险, 可采取以下管理控制方法:
(1) 在协议中规定相应条款, 将项目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与东道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当地货币与货款货币的利率挂钩, 采用包含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因素在内的价格调整公式, 作为以后对价格进行核查的依据, 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波动超出一定范围时调整价格, 或相应增加收费, 或延长特许期限, 以保证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足以偿付债务, 保证投资收益。
(2) 在产品购买协议中规定逐步提高价格条款。
4.3.3 项目法律风险防范
对于项目贷款人来说, 管理法律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在早期通过自己的律师对东道国的法律风险进行系统、彻底的研究。如果可能, 请东道主的法律机构的确认。另外, 项目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相互担保协议, 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项目的发起方和贷款人提供了法律保护。
4.3.4 不可抗力风险防范
不可抗力风险的防范有:投保、寻求政府资助和保护、当事人各方协商分担损失。
综上所述, 项目融资必须承担各种风险, 且目前融资成功率不是很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正面临着资金瓶颈, 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求, 而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是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因而项目的开发很多, 面对这些机遇, 企业一定要有紧迫感, 认真探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积极选择合适的项目融资模式、融资方案, 紧密与市场对接新的金融创新工具, 实现规范的项目融资, 防范风险, 从而获得项目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大双.项目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风险及策略】推荐阅读: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08-13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10-30
风险策略07-12
挑战风险策略07-29
应对风险策略11-03
风险防范策略11-24
风险规避策略12-22
风险处理策略08-02
独立审计风险防范策略10-29
风险管理新策略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