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2024-10-30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精选12篇)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篇1

随着医改不断推进,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产科医疗服务工作,隐藏着许多潜在风险,如何规避和预防产科医疗服务风险是当今医疗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产科医疗服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对策,减少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以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1,2,3,4,5,6,7,8]。

1 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市场竞争,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日益加强,医患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医疗纠纷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11%的递增速度上升[1]。产科是医患纠纷的易发地、多发地。因此,加强产科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势在必行。

1.1 患者的特殊性

产科患者与其他科室患者不同,对象多为22~35岁育龄妇女,从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分析,这个时期,人体处于相对健康和生理机能平稳阶段,多数以健康状态入院,也有少部分是病理的。就诊对象涉及孕妇和胎儿,此期是母婴死亡高发时期;其原因,一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学认知缺乏,不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患者及其家属均认为孕妇及其胎儿在孕期或入院是正常的、健康的状态,应该不会出现意外。二是婴儿出生本是喜事,一旦出现意外或未达到患者及其家属预期,常认为是医务人员过失造成而发生纠纷。

1.2 多专业相互配合程度

产科医护人员与其他科室不同,有其多专业性,除医生护士外,还有助产士。一个产妇生产过程需要有多个专业人员参与服务,稍有不慎或配合不好,就可能成为高危险和高风险发生的原因。另外,医护助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对患者、婴儿的甄别上有专业性差异是高风险发生的又一因素。医护助记录时间不统一,分娩期间的记录常是事后回顾性记录,易漏记某细节,使医护记录不完整。

1.3 医患对疾病认识上的冲突

一方面医患双方所拥有的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导致人们对产科医疗的期望值过高[2]。另一方面产科涉及到母婴双方的安全,如发生意外,将看成是医疗事故,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其原因是患者家属医疗知识的缺乏及医患沟通障碍,多数患者及家属认为妊娠、分娩是生理现象,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对分娩中存在的意外、病理现象认识不足,在就医过程中发生意外,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发生紧急情况时采用特殊医疗措施,造就的医疗费用偏高、家属意见大。尤其是我们少数较多的地区语言不通,所引起的相互沟通障碍等都易引发纠纷的发生[3]。

1.4 孕妇及胎儿自身健康状况

产妇妊娠、分娩的异常。一是待产期间的风险有高危妊娠、孕妇对分娩产生焦虑情绪、妊娠合并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母体胎儿供血不足导致胎死宫内;二是分娩期间存在的高危风险,有难产、大出血、羊水栓塞、产道损伤等。三是产褥期间的风险,如产后出血、产褥热等。四是胎儿新生儿各种因素造成胎儿供血不足而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儿等。

1.5 误诊误治和工作疏忽

医务人员对产妇的全面情况不了解、病史不清楚,对产程的进展掌握不准,造成院外分娩、产程延长、产后过早出院,结果母婴健康受到威胁;产科医师的思路跟不上病情的变化是导致误诊误治;专业知识有限,违规操作、分娩的刻不容缓性是导致医疗事故风险。产科医护人员紧急应变能力和熟练操作技巧缺乏,如遇紧急情况,就会出现违章操作情况,用药时,应用时机不当或剂量不准,易对产妇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引发事故纠纷。

1.6 职业暴露风险

产科是医疗高暴露职业的场所之一,常常接触到产妇的血液和体液(羊水、尿液、阴道肠道分泌物等),而HBV、HIV等病原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与体液中,无论做检查(肛门指诊或阴道检查),还是手术操作,随时有被传染的可能,导致职业暴露风险的发生,是当今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2 风险的应对策略

2.1 转变服务方式,强化医患沟通技巧

优质的服务是控制医疗风险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转变医疗服务方式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创新人文服务理念,将医疗人文服务链活动贯穿在院前、院中和院后中。开设医疗服务留言板、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班,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发挥家庭关怀与支持,利于患者康复。医患沟通应按照C-L-A-S-S技巧原则开展,即C-氛围(context)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摸透对方心理是与人沟通良好前提。只有了解掌握对方心理和需求,才能在沟通过程中有的放矢;L-倾听(listening)听和说是沟通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活动。患者在倾诉过程中,会因你的倾听而感动,并为下一步的解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A-情感(ackonwledge-emotions)只有真诚和热情,沟通才可能成功。S-对策(management strategy)不同的沟通场合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才能保证沟通效果。S-总结(summary)在医患沟通中,医方需要与患者沟通的主要信息有:患者主诉、综合病史、治疗情况、职业情况、康复期望、诊疗选择等,而患者方与医方沟通的主要信息有:实际病情、治疗方案、安全保障、费用选择、风险评估、预后转归。

2.2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一是产科管理人员及医助护人员要对产科所面临的高风险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在思想上和医疗行为中高度重视,增强风险意识,使风险意识贯穿整个医疗行为始终。二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产科风险评估技术小组,负责对诊治产妇进行风险综合评估。入院后根据了解孕妇的婚育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孕期保健等内容做好风险评估并形成应对预案,将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化解风险。

2.3 防范风险,健康教育关口前移

健康教育是减少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是医患沟通的途径,是建立医患互相信任的有效手段。一是强化产妇孕期保健和风险教育,将风险教育纳入孕妇学校的教学内容,教会孕妇及其家属如何识别和防范风险。二是产妇入院后应将风险评估内容及应对策略向产妇及其家属沟通,并寻求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三是由于分娩过程复杂多变,而现代医学对某些特殊情况在产前无法做出预测及准确的诊断,用健康教育宣传分娩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责任医生和护士通过向孕妇及家属进行孕期、临产、产褥期及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其对妊娠、分娩及合并症有一定了解,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顺利的完成分娩过程。四是出院前应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教会产妇如何观察婴儿状况、母乳喂养和日常护理产、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

2.4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掌握健康动态

对产妇的监测要从妊娠开始,通过妊期保健、孕妇学校等方式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状态加以监测,掌握其健康状况,及时将监测分析结果告知产妇或家属,并结合健康教育帮助其认清风险和规避风险。

2.5 加强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通过强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扎实、技术娴熟。把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坚持按等级巡视,多问、多看、多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坚持床旁交班,使患者及家属有依赖感和安全感。一是加强法律学习,产科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涉及医疗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了解和掌握,增强法制观念,从法律视角思考医疗活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增强规范操作意识。产科医护工作专业性强,覆盖面广,要全面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水平。重点对新工作的医护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多提醒、多督促、多查看,培养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新进医护人员及实习生实行一帮一,专人带教重点培养,定期理论知识测试及技能考核。三是要强化病历的及时规范书写。质量管理组要对医疗过程的各种病案记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2.6 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建立职业医疗保险

重视医疗职业防护行为训练,配备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和急救药品等,保证医疗职业防护的基本条件,制定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并演练。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将产科医务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3 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到缓解,但紧随而来的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却不断增加,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医疗行业高度关注,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医疗工作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有风险程度高、风险不确定、风险复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点。有调研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级医院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压力。据报道,在医疗职业风险因素中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术难度(工作量)、值班、既往差错与纠纷发生率、职称[4]。可见影响职业风险的首要因素是专业,而产科恰恰符合6个因素中的3个,即:专业、技术难度(工作量)、纠纷率[5]。在西方国家医疗职业保险都是以专业划分,主要有妇产科医师保险条款、外科医师保险条款、内科医师保险条款、儿科医师保险条款等,其中保费以妇产科医师最高。由此可见,妇产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医疗风险更大[6]。据统计,医疗事故与过失纠纷中妇产科名列前茅。有调查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医疗纠纷中,40%与医务人员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7]。也有学者认为,在诊疗中注重并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加强医患双方的人际关系,是解决医患矛盾的良策[8]。

因此,医疗活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始终将人文关怀、优质服务、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和风险评估和职业暴露防护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医患沟通,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为高风险的医疗活动提供保险,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新闻媒体医疗风险认识宣传教育;强化用法制渠道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共同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旭,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39.

[2]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3]李秀花.浅析产科护理纠纷的隐患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6):681-682.

[4]严敏婵,柯雪琴,李鲁.医疗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衡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3):408-409.

[5]魏碧蓉,柳岚.产科医疗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1):77.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6-137.

[7]卢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55-158.

[8]王香平,王寿余,村淑英.值得关注的防御性医疗行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278-279.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篇2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借贷业务层出不穷,并且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受不良网贷平台诱导而过度消费的大学生成了争抢的客户。申请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的网络贷款给大学生带来了便利,却也有可能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利益陷阱,进而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沉重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校园安全和社会治安埋下隐患。因此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健康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键词:大学校园,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应对策略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被各个行业大量引入并不断结合,催生出许多新的行业模式,其中的互联网金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备受关注,而大学生网络借贷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体现[1-3]。据2015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信贷获取资金,并且这一数据有逐年递增的趋势[4]。手头拮据却充满消费欲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金融业争夺的阵地,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自2014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因此在网络信贷蓬勃发展的今天,探讨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5]。本文结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学院应对策略,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阐述如何加强监管、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规避网络信贷风险,促进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对本校大学生调查访问的结果分析总结得到,造成网络借贷火爆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是大学生群体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超前消费的观念早已被他们接受;其二是整个校园市场经过传统消费金融平台前期培育已有一定规模,随后在线分期平台的崛起,加上电商巨头的涌入,校园分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其三是大学生群体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并且申请相对简单,只要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网络信贷。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的能力,借贷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贷款到期不能如约归还,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贷款到期后便会经常遭遇债主恐吓、暴力威胁,甚至通过强行控制人身自由等违法手段逼债,而公安机关通常不愿参与到经济金融纠纷中,他们一般只是制止和打击因高利贷而引起的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而法院往往难于认定和判断高利贷的事实和疑点[6]。大学生网络平台借贷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也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策略来规避这一问题。

一、开展引导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判断。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把此项工作逐渐纳入到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条例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宣传,普及金融常识。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海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结合主题班会、观看宣传片等形式,积极开展有关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以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二、完善高校相关网络监管的校规校纪,提高社会团体进入学校的准入门槛。注意防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活动、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防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的营销宣传活动,形成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任何人都有权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保卫、学工、院办等部门报告,或报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

三、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原则和方法在无形中也会被子女所效仿,因此,父母要秉持健康理性的消费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家长作为大学生的至亲和监护人,要尽量对孩子多一些学生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注,掌握孩子学生、生活的近况和现状,多一些对孩子在校园借贷等可能存在的隐患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担起应有的监护职责,让学生远离校园借贷。

总而言之,网络借贷应时而出,对支持大学生继续学业、提高学生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创业还是优化传统金融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风险识别能力相对欠缺,学校在应对网络借贷风险策略上要注意培养同学们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网络金融的巨大优势,让大学校园在合理监管下更加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风险、外汇管理制度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储备规模大小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22. 6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底的32400. 05 亿美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外汇储备量严重过剩,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

1.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需要通过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冲销这种被动的货币增长。然而,随着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多,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对冲成本支出却不断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同时并存,使央行货币供应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外汇储备资产贬值风险。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单一,主要为美元储备,占外汇储备总量的70%以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不仅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同时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选择:若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抛售美元,抛售行为必然引起美元汇率的恐慌性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将遭受更大的风险;对现有的外储货币结构不进行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元贬值将带来更大的储备损失。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令汇率政策的实施陷入两难。

3.我国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急剧上升。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包括准财政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扭曲成本、经济福利成本和金融稳定成本。央行为冲销外汇占款发行票据产生的冲销成本,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而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货币当局大规模的冲销操作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成本等,皆会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在我国储备资产收益很低状况下,大幅增加持有成本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资产的低效占有。

二、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局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际经济局势、国际外汇、债券和股票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备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其达到最优状态,操作难度很大。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不可避免。

2.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储备规模管理制度,外汇储备总量目标不确定,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没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处于盲目状态;其次,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元。依赖性过强会带来脆弱性。第三,外汇储备管理经营缺乏动态管理和综合性研究,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最后,外汇储备管理重“储蓄”轻“投资”的理念使外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防范风险能力差。

3.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短缺。外汇储备管理中,无论是适度规模的度量,结构的优化、储备投资管理模式的调整,还是研究外汇储备宏观调控与投资收益等功能如何能充分发挥等,都需要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去操作,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是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应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策略

剖析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应对外汇储备风险更有效地策略。

1. 扩大进口平衡国际贸易顺差,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减缓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进口,特别是资源类产品和高新科技产品的进口,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平抑贸易顺差。同时,放宽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国内居民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改变储备资产收益风险不匹配的状况。

2.优化外汇储备币种和投资结构,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储备资产的缩水和损失。首先,要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应该在科学量化结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预警机制和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而适时适当地调整。如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偿还债务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储备币种,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其次,实施科学投资和动态管理。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是防范其缩水和损失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发达国家可以考虑债权转股权,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进行资源股权、份额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这样才能避免美元金融的危害,确保外汇资产的價值。此外,还可借鉴新加坡 GIC 和韩国 KIC 管理模式,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交与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公司可以多元化投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可以使央行的一部分外汇储备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达到降低央行储备量的效果。

3.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首先,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向“清洁浮动”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竞争力,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其次,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实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最后,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增加交易主体、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增加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等,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不断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外汇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贬值。

4.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引进的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而在金融领域,人力资本是核心资源,我国要建立外汇储备资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如此才能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汇储备运用的新思考[J]武汉金融,2011.4

[2]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成本、风险与对策[J]当代世界2012.2

职工医保基金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4

关键词:职工医保,基金结构,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在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大好形势下,保持冷静、居安思危是实现可持续必须牢固确立的理念。本文以某市职工医保基金存在的筹资风险、结构风险等分析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因为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引发的社会关注度最高,有必要对其结余的来龙去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认清结余真相,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某市职工医保基金存在的潜在风险,折射出更大范围职工医保基金存在的隐忧。

1 潜在风险分析

某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建立了有效的基金管理和费用控制体系,总体上实现了制度设计目标,医保基金出现了可喜的结余,并针对“结余多”采取了消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赢得了参保人员的一片喝彩。但是,笼统地看结余,如同不加分析地看待GDP一样,好像只要增长速度快就是好,至于结构是否合理、质量能否确保,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数字的光环掩盖着隐忧,刺激着盲目乐观。

1.1 筹资政策带来的风险

从缴费方式看,十多年来针对不同背景下出现的不同人群,陆续出台了不同的缴费政策。

一是单位参保缴费。用人单位按照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按照本人工资收入的2%缴纳。这是中央的统一规定。职工医保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参保单位的缴费费率尽管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执行了“6+2”费率政策。在三项基本制度中,职工医保筹资机制是比较合理稳定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例外,即对困难或弱势群体采取了倾斜政策。某市的既往资料显示,2001—2004年,因各种原因关闭、撤销、破产、转制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照每人6000—9000元的标准移交医保经办机构,纳入统账结合管理。个别确有困难的关闭破产企业,经市政府批准,最低可按每人3000元标准一次性缴费。这项政策,将费率改为定额,而且定额很低。2009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针对关、破、转企业退休人员,出台了9800元的一次性缴费政策。据近三年的不完全统计,按照这一缴费政策参加职工基本医保的先后有2.4万人,平均每人少缴6000多元,一共少缴约1.4亿元。

二是个体参保缴费。城镇劳动者个人(男55岁、女50岁及以下)可以个体方式参保,以市平工资为基数,费率8%,缴费至男60岁、女55岁,最低缴费年限15年,达到退休年龄不足最低缴费年限的一次性补足。但也出现了“费率”改“定额”的情况。2011年,出台了“农转非”人员参加职工医保一次性缴费1.45万元政策。截至2012年底,因征地“农转非”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是1.7万人,平均每人少缴1万元,共少缴1.7亿元。按2011年住院统筹支付水平计算,可支付全市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用11个月。

1.2 个人账户结余带来的风险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功能发挥没有达到制度设计初衷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其在基金积累上所掩盖的结余过多、收支平衡假象也是显而易见的。

截至2012年底,某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占总结余的43%。按照制度规定,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但不能互相挤占,即个人账户基金不能像统筹基金那样用来发挥共济作用。近年来,有些地方出台政策,个人账户累计结余基金达到一定额度的可为其直系亲属缴纳居民医保费或支付门诊费,但这仅仅是地方的探索,不是国家统一的制度。

在医保基金累计结余中,个人账户基金不仅占比较高,而且其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也在弱化。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疗机构想方设法吸引参保人员住院,鼓励门诊医生收治住院病人。加上近年来住院个人负担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也乐意住院,小病大养,加大了统筹基金支付风险。与此同时,个人账户基金运行风险也在加大,近年来某市每年支付总额约3个亿,平均每人支付707元。浪费大,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近些年,该市先后对37家定点零售药店进行了包括暂停、取消定点资格、取消特殊疾病门诊药品外配资格等处罚。

1.3 统筹基金结构风险

虽然基金累计结余可观,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截至2012年6月,某市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中一次性趸缴高达67%,可调剂使用基金与一次性趸缴基金出现严重倒挂现象。一次性趸缴基金属于结构性结余,不能转化为普遍性支出。

统筹基金中真正可调剂,可使用的基金,必须具备连续供款能力、通过合理稳定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水平所筹集的基金。这部分基金平衡才能保障职工基本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可用统筹基金的用途主要是支付住院及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用。某市2012年全年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和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用4.4亿元,加上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拨1.2亿元,2012年统筹基金总支出5.6亿元。全年统筹基金收入为4.4亿元。除去一次性缴费后,统筹基金历年累计结余2.1亿元,共有可用统筹基金6.5亿元。按目前统筹基金每月支付0.3亿元计算,统筹基金累计结余还可以支撑3个月,低于人社部规定的6-9月,临近3个月的警戒线,说明该市职工医保已出现结余水平不足。

1.4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风险

由于各种原因,医保呈现出强劲的刚性需求拉动,某市职工医保住院人次由2009年的6.9万增长到2011年的8.1万,住院率从14%增长到15.8%,2012年住院人次达到9.5万,住院率为17.2%;住院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次均费用由2009年的5278元上涨到2011年的6546元,上涨24%,2012年又上涨到7000元。基金当期结余率逐年下滑,2011年较2010年下降7个百分点,2012年较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

1.5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

截至2012年,某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50余万,其中退休人员占36%,平均年龄为64.08岁。按照个人账户退休人员划入规定,每位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年平均划入670多元,2012年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1.2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报告,中国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估计达到74.83岁,预计未来10年该市划入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基金将达13.5亿元。

从住院医疗费用支出看,占参保总人数36%的退休人员,其住院统筹支出占总支出的72%——人口老龄化给职工医保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显而易见。

2 建议与对策

2.1 坚持内涵发展理念

内涵与外延在发展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结构和质量,后者则关注规模与数量。包括职工医保在内的全民医保已进入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建设“质量医保”,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永恒的主题。所谓现实的要求,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基本医保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与内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影响可持续的因素。如在职工医保筹资上,重费率轻基数,少报、瞒报缴费基数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人社部2012年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险局长座谈会透露的信息,仅2011年通过现场稽查就查出应缴未缴社保费400多亿元。在待遇水平上,重报销比例轻性价比和基金绩效,一些地方的报销比例高达90%以上却还要不断“提待”,而参保人员的实际负担并未相应减轻。道理不言而喻,花1000元医疗费报销70%,个人负担为300元,而花6000元医疗费,报销90%,个人负担为600元。所以,报销比例的高低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负担和基金绩效。前述分析表明,某市住院次均费用近年来以年均近千元的速度上涨。不考虑这个因素,单纯看报销比例,显然失之全面。走内涵之路,建设“质量医保”,就是要把功夫下在提高性价比和基金绩效上,而不是单纯的报销比例。

2.2 注重基金结构优化

近年来,医保基金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在累计结余基金总量中,个人账户基金占比较高,某市达到43%,其实这个比重并非一城一地,已成为普遍现象。二是在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中,一次性趸缴基金占比过高,某市超过了2/3。因此,亟待优化基金结构,提升可调剂、可使用基金在累计结余中的比重。可行的办法是优化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结构,在个人账户基金增量上采取措施,逐步降低单位缴费划入比例,将制度规定的“30%左右”逐渐降为29%、28%、27%……这样既执行了制度,又可增加统筹基金比重。按50万参保职工来计算,划入个人账户比例降低1个百分点,统筹基金每年将增加100多万元。

2.3 加强医保稽核监管

加强对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是建设“质量医保”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性价比和基金绩效的关键所在。医疗服务行为的失范甚至医保欺诈的日益猖獗,已对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构成巨大风险,对医保管理构成巨大挑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艰巨繁重的监管任务与捉襟见肘的监管力量的矛盾。化解这个矛盾的治本之计在于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实现执法有据;加强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执法有人;加快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实现执法手段创新;与卫生、公安、物价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执法联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Z].1998.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篇5

一、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及“营征增”背景

1.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增值税与营业税的优缺点比较;

3.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发展历程;

4.“营改增”的背景、内容、方式等;

5.“营改增”的试点范围;

6.增值税纳税人的基本规定与对比分析;

7.“营改增”涉及的税率和征收率;

8.工资薪金、外部劳务的增值税政策;

9.建筑业企业人工费用将如何进行增值税处理?

10.如何看待建筑业企业税负的增减变化;等。

二、增值税的计算及其对企业招投标的影响

1.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

2.增值税纳税人资格的规定对企业经营和纳税管理带来的影响;

3.纳税人资格认定对下游企业决策影响;

4.增值税下企业对材料、设备供应商的选择;

5.增值税的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

6.销售额的计算与确定;

7.销售额的分别核算及销项税额的计算;

8.“营改增”中的地区间差异与时间性差异问题;

9.增值税混业经营、兼营行为的征税规定;

10.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

11.进项税额抵扣对票据的基本要求;

12.建筑业企业在材料、设备采购过程中的增值税筹划;等。

三、纳税义务时间及地点、税收优惠的规定

1.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认定;

2.纳税义务时间与纳税、开发票的关系;

3.不开票是否意味着不用缴税?

4.如何应对预收款纳税、开发票与客户的特殊要求?

5.增值税纳税地点的确定;

6.增值税纳税地点的规定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

7.“营改增”下税收优惠政策设定的原则;

8.免税与零税率政策的分析讲解;

9.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及其对企业增值税管理的影响;

10.建筑业可能会面临哪些优惠政策?等

四、“营改增”过渡期政策及对建筑业的影响

1.“营改增”期间营业税与增值税的过渡政策及发票管理;

2.存量资产的进项税额能否进行抵扣;

3.增值税下甲供材料的涉税处理;

4.“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业企业投标工作的影响;

5.计税方式变化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会产生哪些影响;

6.“营改增”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的改造与重塑;

7.“营改增”政策对挂靠经营的财税政策规定;

8.“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计划预算、验工计价工作的影响;

9.“营改增”下企业财务指标及绩效评价工作的改进与变化;

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 风险 对策

供应商是指提供产品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是产品的零售商或者批发商、制造商,也可以是信息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本文提到的供应商主要是指原材料的供应商。目前,采购在提高企业质量和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商原材料供应是否稳定是一个企业高效运作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应商管理中比较容易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对供应商的管理方式还需要调整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依据一定的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科学合理地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有些管理者认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就是对供应商数量的控制,就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就会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服务的性价比也可能会下降。

2.对供应商缺乏动态管理。一般来说对供应商第一次入数据库审核较为严格,但是他们一旦入库就不再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是向他们收取一定的入库年费。一些供应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状况会发生变化,但是负责采购的人员如果选择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有违约情况发生。

(二)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供应商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因此,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供应商生产原材料的能力信息如何及时得到获取、供应商的一些经营状况真实相关信息如何进行获取等问题都成为监督和控制供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建立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上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建立供应商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即使对供应商评价体系有所重视,但是存在着内容不具体,指标不完整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反馈不及时、实施不到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一些企業没有认识到供应商角色的重要性

很多企业都认为供应商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是企业外部的材料供应者。企业如果从这种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就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与自己企业的关系,也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企业是不会将供应商的纳入自己的产品研发规划中去的,也不会努力去协助供应商去发展和改进,更不会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供应商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关注的是供应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关注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供应商的利益没有引起重视。

二、针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建立时要认真对供应商做好认真调查,通过调查来排除一些供应商,把合适的供应商纳入数据库。其次要做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工作。除了对供应商产品的准确交货、合格率、价格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价外,另外还应当注意供应商的信息技术、设备稳定性、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情况。由于上述某个因素会造成供应失误或供应的中断,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才能规避这种风险。

(二)认真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短时间合作的供应商,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监督一般凭借合作的合同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计划长期进行合作的供应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管和控制就相对很难。因此,对于计划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行监管和控制的方法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增加双方信息透明度。企业应当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可以利用配合与支持指标、价格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质量指标对供应商进行业绩的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罚,促进供应商改进,同时也满足企业需要。

(三)企业要重视供应商的价值

企业不能把供应商看作竞争对手,而是应当看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因此,企业应当与供应商保持共同发展,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为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进行信息的分享,从而实现整个利益链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上述措施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就会稳固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实现很好的“双赢”效果。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降低库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因此应当重视供应商的价值,对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2]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

企业并购的风险及应对策略探析 篇7

1. 1 资产收购

资产收购也称整体并购,是公司在寻求其他公司优质资产,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实施公司发展战略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其形式为一家公司以有偿对价取得另外一家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的民事法律行为。并购后目标公司改组为上市公司的分公司,上市公司若要对全资子公司进行调整或改造,将不受子公司股东的干预。这种并购方式不限制企业类型,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均可采用资产收购模式进行并购。但是并购后的运营资金投入量大,成本相对较高。

1. 2 控股式收购

它指公司持有足以控制目标公司绝对优势的股份,并不影响目标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其组织形式仍然保持不变。目标公司原本持有的商品条码依旧使用,其使用权只随持有人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不会因为公司股东或股东股份数量持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并购方成为目标公司大股东后,其收益来自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该目标公司后期债务繁重,将会给股东带来债务风险。因此企业在采取这种并购方式前,必须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调查,避免并购后受到目标公司原有债务的影响。

1. 3 合并收购

它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依契约或法令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归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公司合并有两种形式,吸收合并和创新合并,吸收合并又称为存续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个公司因吸收了其他公司后,其法人资格消失,而成为存续公司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合并形式。创新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消灭各自的法人资格而合并创建为一个新的公司,新组建的公司依法办理设立登记手续后取得法人资格。这种并购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并购方巨大的融资压力,还能保存目标企业持续经营,从而大大降低并购后企业重整组合的难度。

1. 4 二级市场并购

二级市场并购是指企业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从而获得对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并购行为。这种方式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同时在持股比例达到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30% 股份时,就存在要约收购或申请要约豁免,要约期满后,持股比例达到目标公司的50% ,则收购成功,否则失败。这种方式的收购资金成本高,完成收购的时间长,一般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很小的情况下才适用。

2 企业并购的动因

2. 1 产生经营协同效应

这指通过并购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所产生的效应,整个经济的效率将由于这样的扩张性活动而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扩大规模,选择自建厂房,自购生产设备的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购置时间较长,因此并购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经营协同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通过并购,使企业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并购使几个规模小的公司组合成大型公司,从而有效地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第二,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营优势互补,可以将原来各公司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第三,可能获得经营效应的另一个领域是纵向一体化,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更有效的协同效应。

2. 2 给企业带来财务收益

这指在税法、证券市场投资理念和证券分析人士等作用下,并购产生的一种好处。第一,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如果企业在面临亏损时,直接出售企业获取现金会交纳一定的税金,但是将权益与一家大公司的股份作交换,则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第二,通过并购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证券的市场价格,公司的扩张行为更容易吸引证券分析界和新闻界对它的关注、分析和报道,从而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 3 加速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来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迅速扩张企业规模,通过利用原有企业的原料来源,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和市场价值,大幅度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缩短投入产出时间。并购有利于企业跨入新的行业。当一个企业跨入新行业寻求发展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例如专利权的申请或购买,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销售渠道的探索和资金投放比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障碍在短期内很难克服,但能通过并购有效的突破。并购不仅获得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将获得先进技术与人才,以及原有企业的经验。因为经验是一个企业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不是简单地购置新技术,新设备,聘请新员工就能具备的。

2. 4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存企业竞争优势

从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提高该企业产品对市场的垄断程度,获取利润最大化。例如企业实施横向并购,吸收同行业企业,不仅减少了竞争对手,还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购能有效防止兼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也无法避免激烈的优胜劣汰原则。为了防止被大企业吞并,有些公司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其他企业,或组建更大的新公司的方法,使自身更加强大,保存竞争优势。

3 并购存在的风险

3. 1 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缺乏了解的风险

目标企业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制作虚假的财务报表,美化公司业绩。财务报表是并购公司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和确定交易价格的依据,其真实性关乎并购协同效应的准确可靠。或者是目标企业自身缺乏信息披露机制,并购方无法准确掌握其负债多少、有无担保行为或法律纠纷等,所以不能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倘若目标公司采取不良手段欺骗并购方,则会给并购方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3. 2 融资易陷入困境

这指并购方在筹集并购资金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对企业未来财务产生不确定性影响。如以现金方式支付的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才能顺利完成并购。因此并购方需要按时、足额地在短期内筹措到资金。如果企业资金不雄厚,筹资能力较差,就很容易陷入融资困境。或是没有找到最优融资方式,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负担。比如银行贷款融资方式,虽然筹资速度较快,成本低,但是申请银行贷款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耗费时间长,给并购方带来融资困难。

3. 3 面临承担目标企业债务的风险

第一,目标企业可能在签订并购协议前,刻意隐瞒负债情况。第二,目标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行为,带来的债务风险。第三,目标企业承担违约责任,需要支付违约金等隐形债务。第四,目标企业生产产品出现问题,导致债务发生。第五,目标企业已有的负债比例是否适当,未来承担严重的还本付息压力。第六,并购后整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而发生的债务,比如职工补偿经费、转让手续费、相关税费等。

3. 4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科学理论作为用来解释事实或现象的一套逻辑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清晰的和正确的思考。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并购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并购行业的理论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因此选择目标企业的理论并不完善。然而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引导企业选择最佳并购对象和并购方式,减少盲目并购活动的发生,降低给并购方带来巨大的损失风险。

3. 5 管理整合困难重重

如果企业不事先做好具体规划,那么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会大打折扣。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生产技术、产品服务、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需要达到巧妙的融合,才使得企业并购的效益发挥最大价值。例如管理整合工作多由新经理分管,缺乏整合经验。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地区文化差异以及员工情绪的变化等,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3. 6 目标企业原有资产价值变动

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产受市场影响,存在减值风险,或者不能发挥预计的作用而给并购方带来经济损失。从有形资产方面来看,并购在资产评估环节是否做到准确可靠,关系着资产实际价值变动幅度的大小。从无形资产方面来看,企业的商标、品牌、专利权和土地使用权等是否真实,其账面价值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并购方面临资产价值不稳定的风险。

4 规避并购风险的策略

第一,尽量选择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的公司作为并购对象,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并购方做好尽职调查工作,选择地位较高的中介机构帮助调查,分别从市场、资产、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着手。或者聘请投资公司,对目标企业的规划发展,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进行更加专业的透析。了解清楚该企业经营所处阶段,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保存着竞争优势,将来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第二,采取多种付款方式,缓解企业资金筹集压力,同时注重融资渠道的选择。并购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其中现金支付使企业筹资压力最大,但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在综合考虑了融资成本、企业风险以及资本结构的基础之上,应遵循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为融资原则,选择融资方式。及首先考虑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再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先选择金融机构贷款,再利用证券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力求资本结构合理,取长补短大大减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企业还可以积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开拓国际化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成立基金组织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争强并购企业的资金实力。

第三,要求目标公司进行债权债务及担保的申报公告。在社会监督的压力下,一些隐形债务及担保方能得以公开。在资产并购方式下,需要保障所收购的资产没有附带任何债务和担保负担。保证该项资产在质量、性能、知识产权等方面符合约定要求,不存在隐瞒任何不利于收购方和违背约定的情况。如果资产本身存在债务关系,应当在并购之前解决,否则不予收购。并购协议中应该明确债务条款,保证不会受到被收购方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例如在制定股权转让协议中,规定企业的债权债务,由转让方承诺负责清偿和解决,保证收购方不会因此受到任何追索,否则转让方将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重视并购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聘请中介结构,在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帮助制订整合计划。此外并购方可以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专职负责管理整合工作。并购整合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例如财务整合必须实现一体化管理,统一财务制度,会计信息系统等。人力资源结构整合,根据企业实情聘用或解雇人员,防止岗位冗杂,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或其他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企业文化整合,首先做好文化差异分析,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其次搭建员工交流沟通的平台,构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尽量减小并购后整合工作的难度。

实施境外工程常见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8

1风险

1.1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是指当地政策发生变化而引起风险。

1.2法律变更风险

所在国的法律完善程度及我方对于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决定了风险大小,一些国家法制不健全,使我方不能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一些国家法律虽完善,但法治观念淡薄,以执法人员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但法律体系非常复杂。一些特定案件国内法高于国际法,使我方不能司法豁免,实施境外工程时如缺乏相关经验将受到当地法律的困扰,对项目造成影响。

1.3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存在着复杂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们消费方式、欲望需求、价值取向不同。复杂的多元文化使得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人们难以有效沟通,即使聘用翻译也难以解决价值观的冲突、宗教信仰的冲突、生活习俗的差异等。

1.4自然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风险是指不良的自然条件和灾难性的自然现象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和损失。不良的自然条件如强风、强雨、强雪、冰雹、高温、低温等,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工程建设者具有当地施工经验,往往可以预测和预防;灾难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山崩、洪水、火山爆发等,虽具有一定的统计概率,但难以预测。

1.5经济不稳风险

经济不稳风险主要指通货膨胀、市场波动、外汇管制、汇率风险等引起建筑市场出现不稳定。通货膨胀和市场波动导致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对工程造成损失。外汇管制是所在国为了减少外汇的流失,对外汇进出国境加以限制,造成项目完工后项目资金难以转移。汇率风险是因海外项目常采用多种货币结算,汇率变化往往造成各方损失,近年美元、欧元、人民币等汇率浮动增大,一些工期长、合同额度大的工程尤其重视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

1.6技术不足风险

技术不足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建设者不熟悉当地的技术规范,一些工程所在地有不同于我国的强制性规范标准,建设者常对当地技术规范缺乏了解;二是当地提供的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不详细,很多欠发达国家实施工程需要承包商补充勘察,如果补充勘察将加长投标周期,加大投标成本。

1.7来自其他参建方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很多建筑企业跻身ENR (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杂志)排名的国际承包商之列,但我国建筑企业在风险预控、项目管理及业务范围等方面仍与国际大企业有很大差距,多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参与竞争。国内建筑市场常存在违法分包、挂靠、非法用工等不规范行为,这些现象如发生在法制完善的国家,当地政府将根据法律对企业采取严厉惩罚,企业实施补救措施代价极大。

2 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主要为事前预控、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总结,实施境外工程“事前预控”尤为重要,应根据项目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确定需重点防控的风险因素。应对措施如下。

2.1 注重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风险预测

做好建设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预测,制订防范措施避免决策失误。境外项目风险预测时一是要了解当地政府对于工程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分析是否有对工程的限制条件;二是调查项目的法律地位,所在国政府对项目的管辖范围,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雇佣当地员工的要求;三是技术风险预测,因所在国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与国内规范的差异,应充分调研,不可盲目照搬国内规范;四是人员、材料风险预测,了解所在国是否对于外国企业和外国劳工入境有限制,对于建筑材料,应详细了解所在国对于进口建材的强制性规定,当地国海关报关手续。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哪些风险业主自留,那些风险可以提前防范,哪些风险能进行转移。

2.2 做好项目前期的技术准备

实施境外项目时,应通过现场考察或委托当地调研公司,了解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

(1)了解日照强度、主导风向变化、雨旱季划分、海风及盐雾侵蚀调研等水文、气候等数据,分析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是否存在白蚁。

(2)了解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状况、场地周边水电、天然气、污水、城市供暖、通讯等管线的位置、管径、容量。

(3)认真调研地质勘察,由当地有资质的勘察单位或委托国内勘察单位进行地形测绘与地质勘察。

2.3 慎重选择项目组织模式

委托具备国际工程经验的项目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项目管理服务,聘请当地专业的咨询单位和顾问协助进行技术支持。以弥补缺乏当地工作经验的不足,加强合同管理,合理分担风险,做好索赔管理。

2.4 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

国内很多企业常常认为购买保险会增大工程的投资,所以往往只投保国家强制规定险种。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向保险公司投保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自然灾害、战争、第三方责任等风险时,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此时工程保险的作用十分明显。

(1)使双方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保证投保者不至于因发生风险而破产。

(2)有利于对工程风险的监管,保险公司不仅是简单的收取保险费,在保险期内,保险公司要有防止灾损意见,有利于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

(3)有利于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商业保险机构对于企业有一定监督作用,一个建筑企业如果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其投保,其资质信用也将不被大众认可。

(4)减少处理事故纠纷的协调成本,减少各方因责任纠纷不清花费大量的时间、费用和精力。

3 结束语

目前国际上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已日趋完善,我国对于境外工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是对国际惯例、标准的模仿与套用,以及对世界银行标准采购程序的模仿,对FIDIC合同条件的照搬,在风险管理理论方面尚未形成有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实施境外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不普遍、不深入。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彭沙.八达岭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项目风险管理[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7.

[3]Boehm John,MNicholas.面向商务和技术的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明朝商人的经商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9

一、明朝商书中记载的经商风险

1. 自然风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 交通非常不便, 所以外出远行的人必然会经历很多自然风险, 如山路的艰难险阻、水路的风大浪急等等, 此外在野外行走难免还会遇到动物侵袭, 以及面临饮食不便、恶劣天气等危险因素。例如, 《一统路程图记》中就记载了多地道路的险要, 如“陕西栈道, 自凤县四百二十里至裹城县, 乔木夹道, 有虎豹, 无盗, 皆大山, 缘坡岭行, 有缺处, 以木续之, 成道如桥, 即栈道也, 非若剑阁悬崖峭壁之险”[1]211。在水路方面, 最危险的、商书中提及最多的当属四川的三峡, 如《一统路程图记》记载:“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无阙, 重岩迭嶂, 隐天蔽日, 非亭午及午夜, 不见日月, 风无南北, 惟有上下。”[1]263此外, 凶猛动物的侵袭也不得不防, 如《一统路程图记》记载:“崇安县至福州府, 陆路崎岖有虎。”[1]229

2. 人为风险。

(1) 盗贼的抢偷。由于交通不便, 行商要在路上花费很长的时间, 路上的强盗和窃贼就是难以摆脱的危险因素。如《一统路程图记》记载:“往城陵矶之下, 风、盗亦防。自湖广至仪真, 强盗出没不时……货无粗细, 一例而掳。”[1]263《杜骗新书》记载:“江边常有贼船, 舵公伪装商贾……若不识者, 误上他船, 虽主人亦同被害。”[4]66此外, 帮助行商运货的脚夫和船夫也有可能成为抢劫、盗窃者。如《士商类要》中就记载了脚夫常用的盗窃方法:“至于脚夫, 无所不至, 先掯脚价, 后设偷心, 穿长裙而打腰包, 勒腰带而穿夹袖……窜筹走筹, 百般影混, 陆路客随担走, 七前八后而奔, 使客照看不及, 前后得空便偷。”[2]359 (2) 骗子的诈骗。行商身上往往携带重金, 所以自然成为骗子关注的对象。《士商类要》记载了多种诈骗方法:“吊白、打拐、诓赚、掣哄之流, 智过君子, 狡诈莫测, 或假妆乡里讲乡谈, 称有寄托, 哄出我银, 却将船石抵换;……或云能通先天神数, 善察幽隐, 坐以致鬼, 不用开言, 诱人就学。似此种种诡计, 无非效抛砖引玉之谋, 诓人财物。”[2]363此外还有一种更加隐蔽的骗术, 那就是使用伪银。伪银是指重量和纯度都大为降低的银子。明朝时期市场上的伪银很多, 商人一不小心就会在交易中收到伪银, 使自己蒙受重大损失。《杜骗新书》一书中就记载了好几起商人被伪银坑害的事例。 (3) 牙人的欺诈。牙人是指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中介人员。牙人多为当地人, 他们除了帮助外来的行商收购当地的产品外, 也会帮行商代卖外地采购来的产品。由于牙人在行商的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以危险也就随之产生。牙人可能会拖欠行商的货款, 如《杜骗新书》中记载的福建客商施守训的故事。施将千余篓纸交与牙人销售, 但该牙人却因为欠前客货款, 竟将施守训的货款拿去还前客之账, 让施坐等半年也没拿到货款。此外, 牙人还可能以谎报价格、重量等多种方式欺诈行商, 如《客商一览醒迷》记载:“物需过秤, 方知经纪之狠。客货之到主家, 坐守日久, 不为卖出, 要令讲明价钱过秤, 方行私自发卖, 希图多得秤头, 又好多卖价值, 此为最狠之牙也。”[3]291 (4) 官府的重税和官吏的勒索。明朝继承了以往朝代“重农抑商”的做法, 对所有经由陆路和水路运输的货物征税。对当时从事远途贸易的行商来说, 官府的重复征税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风险, 他们经常会遇到在一个关口交完税后, 到下一个关口又要重复缴税, 还可能会遇到同一种商品要缴纳多次税的情况, 如《一统路程图记》记载:“盐船泊此候掣, 柴炭至此抽分, 木商至此再抽。”[1]264除此之外, 行商还会面临各地官吏私自加征各种附加税的风险, 这些私自增加的税收, 大多都被官吏中饱私囊, 如《杜骗新书》所言:“且征榷之利, 朝廷得一, 太监得十, 税官得百, 巡卒得千, 是民费千百金, 以奉朝廷之一金。”[4]134 (5) 酒、色、赌等的诱惑。由于行商长时间孤身漂泊在外, 缺少亲友的关怀, 所以特别容易受到酒、色、赌等的诱惑。例如《士商类要》提到, “凡在外, 弦楼歌馆之家, 不可月底潜行。遇人适兴酌杯, 不可夜饮过度”[2]359, “凡见人博弈赌戏, 宜远而不宜近。有人携妓作乐, 不得随时打哄”[2]360。《客商一览醒迷》中提到:“主 (指牙人) 诱客 (指行商) 嫖, 乘客贪恋花酒, 迷而不醒, 客之货财, 恁其鱼肉, 仍蓦主嫁主娶, 陷客堕套, 因而悉利。”[3]287

二、明朝商书中记载的商人应对经商风险的策略

1. 树立进取精神, 勇于克服困难。

面对如此多的风险, 商书鼓励行商要勇于克服困难, 积极进取。例如《客商一览醒迷》中提到“清操洁白者, 虽遭极窘, 不可易志, 变而为贪。锐志向上者, 或因时钝, 不可自辍, 失其所素”[3]314, 激励商人要“认真锐志向前行, 急付功劳尽付倾。何莫步宽迟着脚, 一程功毕再前程”[3]331。同时, 商书充分重视主观能动性, 认为商人经商能否成功不是天命, 而是看自己努力与否, 体现出“人定胜天”的精神, 如《士商类要》中说“虽曰天命, 亦可人为”[2]365;“求财虽赖于万物, 妙用全仗乎一人”[2]365。

2. 提高自身修养, 做到取财有道。

商书认为, 只要商人“慈善存心端正, 动履庄严, 所作所为, 不由岐险, 是以多获平坦福也”[3]315, 即只要商人具有高尚的道德人品, 就不会主动招惹是非, 这样不但会减少风险, 而且容易获得别人的善意回报。因此商书提出, 商人首先要忠厚仁义, 处处与人为善。例如《士商类要》说:“凡待人, 必须和颜悦色, 不得暴怒骄奢, 年老务宜尊敬, 幼辈不可欺凌。”[2]359同时, 商人不可用不法、不义手段获取钱财, 也不可因为眼前小利而因小失大, 如《客商一览醒迷》中说:“凡人因小利失大节处甚多……要识大体, 保身家, 宜安分, 毋为小利而兴妄念也。”[3]308

3. 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 提高自身防范风险能力。

商书认为, 只要商人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商书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行商的经验, 为后来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建议。由于行商要频繁与陌生人打交道, 所以正确识人、辨出对方的人品优劣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商书在这方面着墨最多。例如《客商一览醒迷》中提到:“须防直中有狡, 更详笑里藏刀。人不可概以直视, 彼能公人者, 多不公己。……故太直者太诈, 太隐者太险, 太洁者心太贪, 太容者心太残。”[3]327《士商类要》认为:“娇奢者性必懒, 富盛者必托人, 此二等非有弊, 而多误营生。直实者言必忤, 勤俭者必自行, 此二般拟着实, 而多成买卖。”[2]357

4. 守法经营, 尊敬官吏。

虽然行商要面临官府的重复征税和官吏的勒索, 但是商书仍然认为商人应该守法经营, 不要惹上官司。如《士商类要》说:“投税不可隐瞒。”[2]359《客商一览醒迷》也认为:“观彼囹圄中, 尽皆乖巧刁徒。不如痴拙之人, 守己畏法, 得以安稳过平生矣。……明道义者, 常克己以应事, 不甚好争, 惟使人讼, 自终无讼。”[3]313同时商人还应时时处处对官吏表示出尊敬, 不可以冒犯他们。如《士商类要》认为:“是官当敬, 凡长宜尊。官无大小, 皆受朝廷一命, 权可制人, 不可因其秩卑, 放肆轻侮。……凡见官长, 须起立引避, 盖尝为卑为降, 实吾民之职分也。”[2]364因为封建社会缺少法制, 官吏可以随意欺压民众, 所以这也是一种商人不得已而为之的规避风险的做法。

5. 寻找可靠之人, 结伴同行。

商书认为, 孤身一人外出, 风险会很大, 而寻找可靠的人员结伴同行, 则能显著降低风险, 如《士商类要》提出:“同行无的伴, 谨慎櫜囊。……凡出外必须要择的伴, 庶几有辅。”[2]363同时商书建议, 应尽量选择有血缘关系或是地缘关系的人结伴外出, 或者是自己带仆人外出, 这样安全度会更高, 如《杜骗新书》就记载了一个“刚而无谋”的富家子弟熊镐外出经商的故事, 幸亏熊镐带有“有力多智”的老仆满起同行, 一路上才得平安。同时商书还提出了结伴同行时的注意事项, 如《士商类要》提到:“搭伴同行, 必须合契, 若还违抝, 定有乖张, 好胜争强, 终须有损”[2]357, “……搭伴若结亲之故, 交财须账目分明”[2]366。

三、对明朝商人的经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的评论

从明朝商书记载的经商风险来看, 当时商人的经商风险非常大,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风险, 政府不但不能为商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反而也对商人进行勒索, 所以在明朝繁荣的商业背后掩盖了很多商人的辛酸。正如《士商类要》所言:“涉风浪, 冒风雨, 祉为蝇头微利。怕听朝钟, 出户壮心才十里;经闻暮鼓, 入门倦体已三更”[2]365, “读书不易, 为客最难”[2]366。从商书记载的风险应对措施来看, 明朝商人不能依靠政府, 也没能建立自己的组织, 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进取、敬业和坚忍来应对风险, 虽然这一做法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明朝商人的思想意识仍然局限于封建的伦理道德, 并没有产生突破, 所以资本主义的萌芽难以在明朝成长起来也就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黄汴.一统路程图记[M]//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增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程春宇.士商类要[M]//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增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迷[M]//杨正泰.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篇10

稻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2011年全球稻米产量已达7亿余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年产量常年保持在2亿吨左右, 居世界首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我国南方、东北等地区广泛种植。我国每年生产的稻谷85%左右进行大米加工。随着超级水稻在中国的推广, 我国水稻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我国食品加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由此使得大米加工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市场日益的成熟和饱和, 以及人们对于更加安全、更加优质、更加营养的食物的需求, 大米加工企业中存在的一些人为的或者技术性的风险已经影响了大米的生产质量, 急需企业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对大米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大米加工企业生产风险的危害与原因

大米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的环节很多。从农田到达餐桌要经过种植、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大米加工企业, 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风险分析和应对, 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大米供应给广大消费者。在大米生产过程中, 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 主要是原料、生产、贮存这三个环节。

原料环节

原料环节是食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 主要包括大米的种植、收获、贮存等农业生产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高毒农药的使用是十分严重的问题:高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问题, 给大米的进一步加工留下了隐患;仓储过程中使用的高毒杀鼠剂, 也容易污染稻米的存放;超级水稻品种的使用, 产生了抗病性差的问题, 这就必然导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施用更多的农药。另外种植过程中所谓的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措施都对原料的安全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一环节产生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生产人是广大农民, 知识、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态度整体水平较低。而作为食品加工企业则也有以下不可推卸的责任。①大米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味追求高效益, 收购原料过程中不进行质量检查, 甚至为了较低的收购价格而专门收购劣质原料。②大米加工企业缺少相应技术。没有相应有较好专业知识的收购人员以及合格的收购检测仪器。许多小的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人员甚至并不懂得收购知识, 收购过程中购买了劣质原料也浑然不觉。③原料收购没有固定来源, 不确定的收购对象必然增加原料安全风险。如果可以和固定原料来源签订长期合同, 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不诚信原料供应的风险, 另外企业也可以从制度上对原料生产者进行监督, 以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优质性。

加工环节

加工环节是大米加工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在加工过程中, 某些食品企业滥用添加剂、使用不合格原料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工不充分等主观客观的因素, 导致了很多严重过的后果, 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例如, 在大米加工过程中加入漂白剂, 生产出的大米更加白皙, 但是却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用发霉变质的稻谷生产食品导致黄曲霉毒素中毒;用可导致癌变的工业油将陈旧大米上光冒充新米。加工环节是大米生产企业全面执行的一个环节, 是很多严重食品事件发生的环节, 也是最考验大米加工企业良心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 一时的贪念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也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大米加工企业, 加工环节出现风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①大米生产环节所用机械存在风险, 不能够有效去除产品所携带的病菌, 甚至有的生产机器本身清洁程度很差, 使产品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危险隐患。②大米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食品的保质期, 乱用甚至滥用甜味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 导致食品越做越好看, 越做越好吃, 但是对人的危害也越来越大。③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质量检测。成品检验是大米加工中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虽然大米加工企业在生产出商品后会定期到相应检测机构进行检查, 但是检测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这种检测形同虚设, 有名无实。企业自己抽样的现象十分普遍。

贮运环节

大米加工生产结束后, 通常情况下不能直接运往销售地, 即使进行运输也需要考虑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果存放不利容易发生腐烂变质影响商品的商品性质甚至导致产品完全浪费。另外仓储过程中老鼠、微生物的防治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鼠害, 需用杀鼠剂或者捕鼠夹等进行防治。另外, 在存储大米之前进行仓库的消毒, 消毒过程中应当使用危害较小的矿物杀菌剂。因此贮运环节是对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优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贮存环节同样有着许多产生食品安全风险的因素。例如, 回收未售完的大米用于次年大米销售, 将超过保质期的大米重新包装以新产品出售等等。在贮运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食品生产、贮藏、销售等环节严重脱节, 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及流通性, 导致产品的质量低、贮藏性差、货架期短、市场竞争力不强。②食品冷库贮藏保鲜的经营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目前, 我国食品贮藏的主体还是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很低的分散经营的小企业, 他们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投入相对不足, 很难满足各类食品贮藏的技术要求。③贮藏保鲜过程中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食品冷库贮藏保鲜中的防腐保鲜剂、食品杀虫灭鼠剂、食品贮藏库及环境消毒剂等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上述实际和潜在的危害分析, 在大米从农田到达餐桌的全过程, 将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流通贮存作为三个关键控制环节, 在每个环节过程中确定一至二个关键点, 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控制, 使食品达到卫生安全的目的。

大米生产企业生产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大米生产安全风险来自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环节。生产企业应该判别不同环节主要的风险因素,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有重点地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

加强原辅料供应商的管理与控制, 防止上游风险传递

大米生产企业应从源头上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阻止不良原材料进入食品生产环节。目前最常用的也是较有效的方式是对原辅材料按照HACCP的原理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根据原辅材料的不同风险程度进行风险分级, 基于风险分级的结果对原辅材料的供应商制定不同的资质审核机制、产品抽检程序和安全培训要求等, 并与供应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有效防止一些供应商的投机行为。企业还要建立有效的检验检测体系, 引进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 健全原料采购检验制度, 有效遏制上游的风险传递。

改善生产条件, 提升管理水平, 防控企业内部风险

针对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风险, 生产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和控制。首先, 应针对自身的生产条件进行改善, 包括卫生状况、生产设施设备等。卫生状况包括生产厂房和车间的清洁消毒、加工设备的清洁消毒、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器具设备的清洁消毒以及生产区域的空气微生物控制等。还要建立健全人员卫生管理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防止人员不卫生导致的食品微生物污染。

其次, 要加强原辅料的管理, 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和监管。食品添加剂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超量、超范围使用, 主要是由于计量不准确或使用方法不得当等造成。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规定的使用标准, 建立完善的添加剂使用规范, 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监督, 防止添加剂滥用。

最后, 还要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防止因人员的疏忽和粗放操作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通过加强员工人职培训以及提高员工文化水平, 通过企业的经济激励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结合思想教育等, 增强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出现和发生。

加大流通环节的质量保护跟踪, 防止下游风险反向传导

由于有些食品本身的易腐性, 如肉制品和乳制品等, 其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流通环节, 而这些风险会反向传导给食品生产企业, 从而影响企业声誉。因此, 大米生产企业应加强食品全程的保护跟踪, 有效防控食品安全流通风险。企业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下游物流运输商和分销商, 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评估和必要的培训指导, 另一方面要更多切入储运销售环节, 加强储运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和监控, 与物流运输商和分销商建立起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 有效激励和督促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规避。

加强风险信息交流, 弱化外部环境风险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 篇11

摘要: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但鉴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内生要求和经济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何做到在保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是一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就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剖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风险因素及风险防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控制  信贷  小微企业

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投入和信贷资源的倾斜,积极争抢市场份额,将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作为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据统计,2011年,各类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了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但鉴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内生要求和经济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何做到在保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推动业务科学、健康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小微企业也不会例外。小微企业从创立之初到走向成熟,其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小微企业经营者新手多,缺乏经验;企业规模小,根基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小微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带来危机。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1 主要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会经历四个时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小微企业在不同时期,其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大致有创业风险,管理风险,授权风险,财务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等。

1.1 创业风险

创业风险主要在企业创业的初始时期容易发生。小微企业容易出现的创业风险有:经营者在没有对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进行严密分析下,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风;业主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对所上项目或产品的市场潜力缺乏深入调研;错误选择设备和技术,等等。

1.2 管理风险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进入成长阶段时容易出现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表现主要有:经营者无法承担企业的管理责任,也不注意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不采用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工作不论轻重大小,都要亲历亲为。经营者容易出现的领导问题有:爱管琐碎事务,热衷于召开会议;异想天开,不从实际出发;提意见不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拒绝听取别人意见。

1.3 授权风险

企业在达到一定经营规模,逐渐成长时,业主或经理就需要将部分管理工作授权其他人承担而由自己抓主要工作。但有人将授权视为对经营者个人事业或权力的威胁,担心授权后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稳。此外,还顾虑授权后别人会掌握自己的经营策略和商业秘密,以致被竞争对手利用,等等。授权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不能有计划地在关键岗位上培养拟授权的对象,导致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存在心理障碍,缺乏选拔和指导别人的能力;对下级缺乏信任感;业务发展、责任增加,但企业主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满足经营需要,其后果是企业工作受损,由兴旺转为衰落。

1.4 财务风险

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时,创办人已无力单独提供所需发展资金,尤其是进入成长阶段后,往往面临现金不足的财务风险。小微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很多,问题在于每种融资渠道都会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另外,一些小微企业只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或者不考虑条件,进行育目扩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忽视资金沉淀,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灭亡。

1.5 成就风险

有些小微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投机或其他事务上。许多事证明,这些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企业经营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结果还是被这种风险所压垮。成就风险的主要表现:满足于眼前成就,开始注重个人享受,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降不以为然;不注意新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原材料替代、新产品和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1.6 持续经营风险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创办人年龄增大,逐渐衰老,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持续经营风险就会降临。此时出现三个问题,首先是由谁来接班;其次是解决表决权或控制权的分散,推动统一的控制;三是接班人既要获得其他相关成员的拥护和支持,还要获得金融机构、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在企业主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而其他管理者或继承人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或者威信较低,企业的持续经营就难以为继。

另外,小微企业不仅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着各类风险,由产、购、销三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可能会产生风险,如果不能做好合理规避和防范,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造成威胁。

2 主要风险因素及防控短板

面对小微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主体,两者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难以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信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判研,加之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

2.1 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难度较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领域,会计报表是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可通过会计报表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防范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及贷款后的道德风险。但小微企业大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一是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很少开具发票,会计记录有限,会计核算依据缺失,会计账表可靠性差、数据不实等。二是有些小微企业出于避税的目的,有意装小扮穷、偷逃税款,如销售收入不入账,利润不体现。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故意装大扮强、骗取融资,如夸大资产和利润,少列负债;或虚装门面、窃取荣誉,如虚报规模和业绩等。四是家庭式小微企业,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费用支出与家庭费用支出难以分清,财务账表的准确性可想而知。

除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外,由于小微企业遍布城乡、涉及多个行业,商业银行很难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和把握,因此,当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商业银行一种主动的策略就是提出某种非价格条件如担保、抵押等,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但现实中也存在资产评估不实、抵押品处置难等问题。总体而言,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低、可信度差,在信用调查时,难以了解其真实情况,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小微企业贷款有效决策与监管。

2.2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近几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对小微企业生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更是一路猛涨,然而产成品的价格上升幅度却有限,使很多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收窄。另外,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工人福利意识也不断提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小微企业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压力。

同时,2010年至2014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虽然2012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适度放松,但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较两年前相比仍上升了13%左右,加之民间借贷因素对贷款利率的推高,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呈明显攀升趋势,旺盛的信贷需求同较高的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将加大小微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的信贷风险。

总而言之,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都在提升,面对“刚性”的形势环境变化,加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核心竞争力缺乏、融资难且渠道单一等问题,小微企业关闭、重组、退出、破产现象将会凸显。

2.3 征信体系及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潜藏风险难以把控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设滞后。尽管央行在推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广和运用,在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

二是征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央行征信系统推广以来,为商业银行判断企业及企业主的信用情况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但仍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记录存在错误;数据上报未同步并存在遗漏,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数据与央行中心库数据不同步;信息记录不够全面,商业银行难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判断。另外,目前我国行业、部门间信用信息相互封闭,不能共享,造成信用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使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不能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担保公司等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或担保,不少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时将希望寄托于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监管缺位,没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再者,按政策规定,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是5~10倍,但若每个商业银行都给其8倍或5倍,则担保公司的杠杆效应就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成倍数扩张了,然而担保公司自身的代偿能力非常有限,可见,担保公司也蕴藏着极大风险。另外,许多投资担保机构从事民间借贷活动,而小微企业及经营者从担保机构获取的融资却未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反映,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情况和信用情况的合理判断。

2.4 经营效益驱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操作性风险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大中型客户利润空间收窄的情况下,争相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同时也尝到了“甜头”,获取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和综合收益。然而,在业务快速发展背后,也随之隐藏着操作性风险隐患。

①“尽职调查”不到位。为了争取某些小微企业客户或完成营销任务,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营销人员未做到真正“尽职调查”,在未摸清企业真正经营情况的情况下,便同意为客户办理贷款;或者在贷款前故意隐瞒企业的风险事项,为小微企业成功申请贷款“铺路”。这些无疑也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制造了“温床”。

②不合理降低客户准入条件。在同业在竞争中,为了争抢客户资源,部分商业银行故意降低小微企业客户准入条件或互相倾轧,对其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合理性不进行测算或把握,导致小微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超出其经营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

③忽视贷后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或信贷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始终将客户营销和贷款投放作为重头戏,对于信贷客户的贷后管理仅是流于形式,未完全按照贷后管理工作规定定期进行贷后走访和检查,当信贷资产出了风险之后才恍然大悟。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着多重风险,而且风险高,风控难度较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各家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全套的风控方案和机制,比如客户准入制度,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三查”制度,以及抵质押物和担保物管理制度等等,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和制衡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受到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制约以及经济形势变化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识别力和判断力不够;由于征信体系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潜在的许多风险难以把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现象,贷后管理力度不够;小微企业信贷资产保全措施手段单一,执行渠道不畅,等等。

3 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3.1 多方面入手,强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商业银行要想做好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学会识别风险非常关键,只有正确、全面地识别了风险才可能有效地防范和把控。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在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则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报表与其账务不相符、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调查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报表,更要通过观察企业生产现场、原材料、有关结算账户资金收付、纳税、用电量、用水量等指标甚至收集各类媒体、各类公告的相关信息,综合了解并分析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再次,重视并建立“与业主面谈”制度。小微企业经营者的品行、素质、信用在授信业务中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贷款的风险。而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小微企业则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因此,银行要充分了解企业、了解业主、真正“了解你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给企业去投资和经营。

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小微企业调研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小微企业客户发展规律,注重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征、区域风险、科技含量、发展潜力等层面的分析研究,明确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生命周期以及不同区域企业的风险点,并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小微企业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主动性与预见性。

3.2 加快征信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征信系统,对失信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信用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经济行为,信用一旦缺失,需要借助制度的力量进行维系。目前,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同时加强管理,推进征信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同时在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违约登记系统中纳入小微企业贷款违约信息,规避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

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政府中小微企业局来说,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同时对企业的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便于社会查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服务。

三是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融资,将企业各种融资行为均纳入征信管理。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如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也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对缓解企业融资压力、解决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机构以及部分农村信用联社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一般手续简单,信息公开程度低。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对这些机构加强管理,督促其及时向人民银行上报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信息,并统一纳入征信系统,以便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状况做出准确把握。

3.3 完善贷后管理机制,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贯穿在业务办理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隐藏着风险,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贷前尽职调查、贷中仔细把关来规避和防控风险,而且要牢固树立贷后管理意识,持续做好小微企业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一是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通过强化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对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搭建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平台,制定实施贷后检查制度等,进而有针对性地防范、控制风险。

二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跟踪,处于成长阶段后期和成熟阶段前期的行业是信贷投入的侧重点,对于符合上级行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的优秀小企业以及小股份制企业等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建立和完善动态淘汰机制。按照“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商业银行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等情况,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定期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对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现金流等关键指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优化小企业的客户信贷结构。

3.4 拓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合理弥补商业银行风险损失

目前来说,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一般采用抵质押或保证方式,一旦信贷资产出现风险,商业银行有权利要求处理抵质押物或要求保证人代偿,以此弥补企业违约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渠道不通畅,执行难度较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回收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应积极拓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渠道,从而有效保障商业银行的合法经济利益。

①适时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种保险即小微企业通过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相当于由保险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部门应对保险费率进行适度监管引导,并应参照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给予保险公司适当税费减免,降低小微企业通过保险途径进行融资的成本。同时,在保险公司给予充分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给予一定利率折扣,这样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不仅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保证保险“融资贵”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②号召各级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补偿商业银行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损失,银监部门可协同当地金融办、工商联、中小微企业局等部门,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探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的补助,给予适当补偿。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政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互享的互利局面。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因素,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仍然是各家银行毋庸置疑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银行创造利润、实现经营效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响应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当下,商业银行不仅要持续做好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广泛有效的贷款支持,更要在巩固和强化风险防控方面广开思路,狠下功夫,并在地方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下,稳步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姜小舜,夏颖朝.小企业贷款:风险识别与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9(03).

[2]石军伟.小企业的经营风险[J].企业管理,2000(07).

[3]陈晓明.中小企业风险:类型、表现形式及防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2).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12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和控制手段类指引。下面针对这三类指引中常见问题与关键控制点及应对措施简单探讨如下:

一、合同管理控制

企业只要对外的经济业务 (除了金额非常小的和当时就结账方式以外) , 都应订下书面合同并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管理控制在很多方面容易存在风险:既没有订立合同的权限又没有授权委托书就擅自订合同;对方是否具备履约能力等等。对于物资供销企业, 物资的采购与销售是单位的主要业务内容, 由代理人签订购销合同普遍存在, 所以签订合同人的资格、手续是否齐全合法, 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否则易引起纠纷甚至经济案件。

控制方法:合同订立前, 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生效, 而生效最基本地要求就得合法。所以由代理人订立合同的, 是不是合同代理人有授权代理书至关重要。为了防范不具备条件人订立合同, 授权代理书上要求有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授权人及被授权人双方签字等等关键内容, 以便合同对方认定签合同方的身份, 授权委托书原件经审核后留下以备查;之后要调查摸清合同对方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生产经营、市场份额、询问价款、计算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等综合判断再做出决定是否应与其签订合同。

二、担保控制

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 打开销路, 决定有偿给主要经销商提供担保。这种做法可能会给企业留下隐患:由于对担保申请人的各方面情况了解得不深入透彻、不严格执行关于担保的各项审批制度和政策;不注重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 对被担保合同重视不够, 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方提出要求被担保, 碍于多年合作等等情面不好拒绝, 最终导致因对方经营不善而使自己承担偿还债务的法律责任、使企业受到巨大经济损失甚至遭受破产的威胁。

控制方法:企业先摸底调查担保申请人的各方面详细情况并评估其风险, 掌握对方各方面情况如资产负债、履约守信、主营业务、人力资源、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经营状况是否良好,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正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等等, 之后出具调查报告;其次应当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不得提供担保的范围并严格遵守执行;建立担保授权及审批制度、回避制度;再次企业应加强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 时时关注被担保人的资金使用及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情况;建立担保责任制。经全方位、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应为对方提供担保。

三、商品销售环节

销售收入是体现企业经济能力的一种证明, 所以强化销售业务管理至关重要, 应努力健全各项销售管理制度, 明确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销售管控措施, 实现与各项管理的衔接, 防范风险, 确保货款安全回收。

四、货币资金控制环节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对于资金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有的领导认为只有自己亲自抓才觉得稳妥, 为此规定单位的一切开支实行一把手一支笔审批, 也有的单位货币资金支付审批实行分级管理办法:如单笔付款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的由财务部经理审批;单笔付款在一定数额以上的, 由总经理审批, 即高于下限的付款事项全部由最高层领导审批。还有的单位平时库存现金有用白条抵库现象, 账面余额不与实际库存相符, 只在每月末使得账实核对无误。

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企业应该制定资金审批权限管理制度, 详细注明每层级审批人员的付款金额权限范围, 对公司最高层领导的货币资金支付审批, 毋庸置疑必须设定上限, 超过设定审批上限的, 应执行集体决策或审批, 公司重大业务事项和重要人事任免均由公司董事会决策和审批, 总经理或董事长等等任何单独个人都不能成为特例, 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对于库存现金, 出纳人员应做到每日结清、账实一致, 并且公司财务或其他领导及内审部门经常突击式现金盘点抽查, 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库存实际一致。

五、内部环境的治理结构环节

治理结构属于企业的内部环境, 企业想持续稳定前进发展, 就必须有良好的治理结构。

控制方法: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章程, 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 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各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分离企业的三权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领导是单位的重要人力资源, 企业的生命与一个单位的全体员工的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领导层更是至关重要, 集体决策是集思广益、智慧的汇集, 而一人担当多家公司董事长, 除时间精力有限外, 考虑问题的思维也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难以深入, 因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除非特殊情况, 一般不提倡身兼数职。

六、社会责任

生活中履行社会责任常遇到的问题:劣质产品扰乱市场, 尤其是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有的见利忘义的商贩为了赚钱, 摸透大多数人在买咸鸭蛋时喜欢买红心蛋的规律, 就千方百计研究怎样生产红心蛋, 他们不择手段, 竟然在饲料中添加含有致癌物的毒性苏丹红, 而苏丹红作为工业染料, 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 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可他们利欲熏心, 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利益。

控制方法:食品行业应当把人民的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是重中之重, 首先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做好宣传工作;其次付诸行动, 从多个方面进行监管, 严把质量关,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杜绝安全隐患, 捋顺企业的管理体制, 堵塞漏洞。让人民吃上放心食品。企业还应制定产品售后服务制度, 售后发现有危害人民生活质量问题、隐患的产品, 应立即采取措施, 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真正地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上一篇:插花艺术下一篇:井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