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共9篇)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1
如何应对税收执法风险
如何应对税收执法风险,确保税务干部在公正执法、安全执法的基础上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从理念、机制、信息化手段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工作。在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
(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制订以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应对为基本框架的《税收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对税务登记、税收管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务稽查、政策执行、减税免税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对执法中易产生错漏的难点、盲点、焦点进行归类。
在风险预测环节完成对纳税人风险度的量化定级。通过确定的风险点,设定预警指标,对纳税人行业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动态、静态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纳税申报异常信息的筛选整合,找出税收执法风险的关键环节和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将所有执法风险按照高、中、低和经常发生、偶而发生等情况进行分类,重点关注高风险和经常性发生的执法行为。
在风险应对环节,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如对纺织服装行业抓住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一重要环节,开展专票开具情况分析监控,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废旧物质回收利用行业,抓住企业产能和税负预警环节,防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
(二)优化税源管理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经济类型分类的税源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以“属地管理、双人上岗、全面履职、服务直通”的区域税源综合管理。针对大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以及风险程度高的行业税源管理,成立专业化管理团队,选择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来负责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应对,实行协调有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
(三)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为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日常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结合风险点之所在,有效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开发税源管理数字化考核预警系统。系统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对应考核到相应的执法岗位,各岗位人员对照系统的预警提示,实时进行调查整改,有效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
(四)推行纳税风险提醒服务
在综合分析风险环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纳税风险提醒事项,按纳税风险对象制作《纳税风险提醒函》,以《提醒函》的形式告知纳税人数据异常的指标、风险点和存在的偏差(异常)以及可能的涉税问题,对纳税人提供风险提醒服务,并建议纳税人自查自纠。纳税人收到纳税风险提醒函后,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纠偏,并对存在偏差(异常)的情况,可以提供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向税务机关主管人员说明情况,也可以通过补开票、调整纳税所得额或自查补报缴纳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五)积极推广税务代理
税务代理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征管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目前税务人员的涉税管理事务繁杂,实际上许多工作可以由税务代理完成,如税收宣传、税务咨询、纳税申报等涉税事宜。由税务代理帮助纳税人办理税务事宜,既可降低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又可节省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和国家征税成本。
(六)加强部门协作
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联合成立税收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听取风险度较高涉税事项的处理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渎职失职知识。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机制,对税务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
(七)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将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税务文化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共同认识收风险无处不在、征税人的执法风险无时不有的意识和理念,促进全系统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2
“甲供料”是建设单位或发包方与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方式。具体指建设方基于施工方会购买劣质建材设备从事施工安装的考虑, 为保证材料设备质量, 避免因材料设备质量缘故影响房屋结构及其使用和销售, 而由建设方提供原材料和设备, 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一种建筑行为。材设的价格风险由甲方承担, 材设的数量风险由乙方承担。一般情况下, 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里对“甲供料”都有详细的清单。
二、“甲供料”的优点
“甲供料”对乙方而言, 可以减少材料设备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垫付压力, 避免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甲供料”对甲方而言, 可以更好地控制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货来源, 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 降低工程成本, 保证材料设备和工程质量。
三、甲供料的纳税人与负税人
现行营业税税法规定, 建筑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不含装饰劳务) ,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由于建筑营业税的纳税人为建安企业, 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只能由乙方缴纳, 但是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并不是乙方建筑劳务产生的, 乙方缴纳的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应由甲方承担, 乙方在缴纳甲供材料的营业税税款后, 必向甲方结算, 实际负税人为甲方。
税务机关对建筑业“甲供料”征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平衡“包工包料”和“包工不包料”两种方式之间的税负, 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故施工方在其结算书中, 计算营业税的基数 (即计税依据) 应当包括原材料价款。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在结算书中不包含甲供料及税金, 这只是预算部门的一厢情愿, 乙方还是照旧缴纳甲供料营业税, 不缴纳就是逃避税收。
四、“甲供料”存在的税收风险
由于“甲供料”涉及到建筑业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问题, 因此, 对甲方和施工方来讲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现就“甲供料”的不同操作方式及其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
(一) 不同的操作方式决定甲方的不同计税结果
“甲供料”实际操作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甲方自购、委托乙方代购和合同外供料。
1. 甲方自购材料。
是指甲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或其他考虑, 在与施工方订立的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由甲方负责提供全部或部分建材设备, 这些材料设备是承包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材料供货方把建材设备增值税发票直接开具给甲方。甲方将所购建材设备计入“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甲方把这部分建筑材料交付给乙方后, 乙方凭票据先后计入“预收账款”和“工程施工”科目核算。此形式实质是甲方将购买的建材设备销售给施工企业。甲方发生了增值税应税行为应当依法缴纳增值税。
有的税务机关曾规定如下: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工程用材料应取得供应单位提供的销售发票, 在将材料移送施工单位时将销售发票复印件注明“甲供材料”字样并加盖公章后转交施工单位, 并同时取得施工单位开具的工程发票一并作为该项成本、资产、费用的原始凭证入账, 施工单位则以工程发票入收入账, 以建设单位转交的销售发票复印件作为成本入账。
2. 委托乙方代购。
是指甲方出面寻找材料供应商, 并要求由乙方和材料供应商订立买卖合同, 购买建材并取得相应物权。甲方负责把供应商开具给乙方的增值税发票转交给乙方。同时在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中, 约定合同价款包含这部分材料金额, 甲方在支付这部分工程款时是通过乙方户头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货款。其特点为甲方只是对材料设备采购起到监督作用, 没有应税行为, 甲方不缴纳增值税
3. 合同外供料。
指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工程价款中不包括甲方自行采购材料设备部分。甲方自行采购的材料设备直接在“在建工程”或“开发成本”科目核算, 乙方不核算。
(二) 乙方应注意发票的开具金额
“甲供料”虽有上述形式, 但按营业税规定除装饰劳务外, 乙方都要按工程全额来缴纳营业税。《发票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拒收。《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 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 但没有任何公开的具体文件规定在“甲供料”中乙方应如何开具发票。因此, 在对甲方开具发票时, 乙方要依据“甲供料”的不同形式来开具不同金额的发票。
1. 乙方全额缴税, 全额开票。
如果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包含“甲供料”部分.乙方在实际操作时, 一方面需从甲方或材料供货方索取增值税发票, 登记建筑材料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在给甲方开具建筑发票时, 也要将这部分材料金额包含在开票金额中。
2. 乙方全额缴税, 净额开票。
这种情形是指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不包含“甲供料”部分。
五、“甲供料”的税收风险分析
(一) 建安营业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未将“甲供料”的价格并入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由于“甲供料”中的建材设备是甲方购买的, 建材设备供应商肯定把材料设备发票开给甲方, 甲方然后把购买的建材设备提供给施工企业用于工程施工, 实践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就“甲供料”部分没有向甲方开具建安发票而漏了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也就是说, 只有建设单位提供的设备方可扣除, 而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不可以扣除。因此, 除乙方提供的装饰劳务可按实际收入额净额计税外, 其他建筑业劳务, 无论甲乙双方如何签订合同及进行价款结算, 乙方缴纳建筑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均应包括甲方提供建筑用材料的价款在内。据此, 除了装饰劳务以外的建筑业的“甲供料”需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否则存在漏报建安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建筑业一般采取包工包料的方式经营, 但也有一些建筑业者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 如上例就是典型的包工不包料方式, 为平衡包工包料与包工不包料之间的税负, 也为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 因此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包工不包料方式也需将材料价款并入营业额内纳税。
(二) 增值税风险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暂行条例》第10条第 (1) 项规定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根据以上规定, 企业购买的材料用于厂房等在建工程项目, 其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 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其建材部分的进项税额应转出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三) 企业所得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由于没有“甲供料”部分的材料发票而不能够在税前扣除, 从而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甲供料”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
施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
第一, 施工企业必须与甲方签订纯建筑劳务的合同, 不能够签订“甲供料”合同。给甲方。
第二, 施工企业应该争取与甲方签订包工包料合同。只有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施工企业才不会存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风险。如果甲方不同意与施工企业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那施工企业应该按照以下办法来操作: (1) 施工方与甲方必须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 (2) 建筑合同中的材料可以由甲方去选择材料供应商, 有关材料采购事宜都由甲方去操办, 但是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盖施工方公章; (3) 材料采购款可以由甲方支付给材料供应商, 但是施工企业、甲方和材料供应商三者间必须共同签订三方协议, 即施工方委托甲方把材料采购款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委托支付令; (4) 材料供应商必须把材料销售发票开给施工方, 或者由甲方交给施工方。
如果按上述步骤操作, 施工方与甲方签订的合同形式上是包工包料合同, 实质上是甲供料合同, 对双方来讲都没有风险。
第三, 若上述方法均无法实现时, 乙方在与甲方签订工程合同时, 就必须要将这部分税收考虑在工程造价中。乙方在制定工程造价预 (决) 算时就应该将甲供材金额部分承担的相应税费考虑在税金项目中, 这样, 才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 不至于自己承担额外的税收。
第四、签订建筑业合同时, 应该将装饰合同与其他建筑业施工合同分开签订。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企业税收;税收筹划;风险;策略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状况下,企业税收应运而生,企业通过企业税收筹划降低税务负担,提高公司的利益。由于企业税收受到国家政策、人员素质、行业背景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税收筹划面临很多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对风险进行处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谓税务筹划就是企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纳税进行一定的方案设计,通过税法提供的一些政策,对纳税进行一定的安排,以使企业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征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符合条件的公民与企业都应该按照税法向国家缴纳税务,所以税务筹划一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仅要按照税法合理地进行税务筹划,还要符合国家的利益。由于企业财务的计算方面会出现一些落差,所以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公司获得最大化利益考虑,设计最有利的方案,减轻企业在税务方面的压力;其次,企业的税收筹划要从整体计划,不能只考虑单一的或个别的几个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整体成本,全面地减少公司税务;再者,公司的税务筹划要以税法为依据进行方案策划,但是不同地区的税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公司要充分了解当地税法,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
1 税收筹划的风险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说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由于某些预料之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筹划达不到最初的效果,很可能危及企业的利益的情况。由于税收筹划的某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公司要仔细研究税务筹划可能遇到的风险,其中税收筹划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的税收筹划必须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若是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国家的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会导致企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可能是企业自以为所进行的税收筹划符合当地税法,实际却恰恰相反,导致企业的筹划遇到问题,所以企业要充分了解当地国家政策,当地的税法政策,把握好进行税收筹划的尺度;还有可能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处于不稳定状态,连续的变化使企业的税收筹划无法正常进行,会导致企业的税收筹划面临一定风险。
②企业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而不是减少缴纳的税务,很多企业一味地注重减少公司税务,忽略了企业获得最大效益的最终目的,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单单考虑了节税方面,对企业经营的风险以及公司财务上的风险视而不管,企业按照税收筹划的策划进行经营时,会错误地选择合作企业、投资地区等,对于企业自身的效益造成不利影响。
③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当地税法相当熟悉,还要具有税收筹划的专业知识,能够策划出既结合了公司情况,符合国家政策,又使公司获得了最大收益的方案。但是大部分公司是不具备这种人才的,需要借助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税收筹划,在这些机构里进行筹划时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导致公司最初的预算增加,最后税收筹划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超出了最初预算的成本。
④我国的税法政策不稳定,一个企业要缴纳的税务也不止一个方面,包括财产税、行为税等很多个税种,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税种,不可只顾一方面,如果只是一个方面的税务减少了,其他的税种依然繁重,那可以算是税收筹划的失败,并没有达到企业的预期效果。
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常常会请专业人士进行筹划,有时候企业并没有向筹划人员进行公司情况的全面叙述,导致工作人员对公司的信息度掌握不够,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不能全面地考虑公司情况,出现各种问题,对于企业的税收造成一定风险。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也会受到相关执法人士的制约,有时候企业所进行的税收筹划不被当地执法人士所认可,无法进行,导致公司无法达到税收筹划带来的效益。
2 如何避免税收筹划的风险
通常来说,企业的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只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活动,就可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所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活动时,要考虑到税收风险是否存在,在税收筹划方案确定之前,考虑到全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防范措施。
2.1 全面了解国家政策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活动时,国家税务政策对活动的影响很大。公司内部要重视税收政策的指导,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地的税收政策,只有公司对国家的税收政策了解透彻,分析全面,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纳税方案;由于国家的税收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公司要时刻关注,根据政策的变化调整方案,减少公司的税务风险,保证公司在科学的纳税方案下进行税务缴纳,获得公司最大的效益。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公司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样影响着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所以,公司内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税务筹划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国家、地区的税务政策,公司在聘请工作人员时,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保证为公司计划出科学的税收方案,帮助公司获得良好的效益。
2.3 进行风险筹划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反复地考虑到税收筹划可能遇到的风险,保证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地避免风险;其次,企业要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了解当地的税务政策,避免受到执法人士的干扰,保证公司纳税方案的顺利进行。
3 小结
总的来说,税收筹划是一个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过程复杂的过程,税收筹划过程中受到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公司要全面了解造成风险的因素,及时规避风险,做出解决风险的方案,确保公司税收筹划的进行,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情况下,发挥税收筹划有效性,为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许洁.探究如何完善企业税收筹划防范企业税收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余丹,沈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5(03).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4
环境保护诉讼案件数量增多:2015年-2016年,社会组织和试点地区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189件。案件数量与2015年之前年均8件相比有了大幅增长。案件类型更为多样,涵摄大气、水、土壤、海洋、森林、濒危植物保护、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乡村等多个环境要素的保护。
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大:近几年随着国家安全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安全环保形势日趋严峻。“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出台,彰显了国家铁腕治污的决心。席卷而来的环保风暴使企业安全环保压力剧增,行政处罚、停产甚至刑事追责等现实性、高发性法律风险不容忽视,伴随环保风暴的常态化,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环境保护诉讼兴起的原因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强调源头治理,明确了处罚措施。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将环保费改税,扩大征税范围,对超标、超总量排放实行加倍征收。《环境保护法》授权环保部门对超标排污或超过排放总量的企业可责令其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甚至停业、关闭;新增了“按日计罚”的制度;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
法院履职行权积极全面。“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节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8个条文,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危废处理处置违规、减少环保设施运行支出、监测数据造假等进一步加大刑事惩罚力度。《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被评为2015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司法政策之首。设立环境法庭,截至2016年,全国法院共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合议庭或者巡回法庭共计558个。培训专门审判人才,连续三年对全国600余名法官进行环境资源审判业务专业系统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判研究,发布4批环境资源司法审判典型案例。
检察院依授权直接起诉方便快捷。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在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山东等13个省(区、市)试点区域,已提起公益诉讼案件上百件。检察院除了自己充当原告直接起诉,还出庭支持公益组织的公益诉讼,以法律监督机关身份进行有力监督。
环保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力热情高涨。原因一是法律提供保障。《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尽管其对社会组织的范围进行了限定,但也极大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热情。二是我国环保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全国大概有700余个社会组织符合法律和相关解释规定具备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三是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该专项基金在2015年一年就支持了10个环保个案。
公益律师主动参与提供法律援助。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作为现代法治重要推动力量的律师以其自身的职业特点使其在公益诉讼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加之媒体的热情关注,促使律师出于某种需求,更加踊跃参与,甚至是无偿提供服务。舆论媒体推波助澜促使信息公开。公益诉讼因其显然的“公益性”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公益诉讼正是由于媒体的报道才使公益组织了解到污染和起诉的线索,从而得以进入到司法程序。
三、环境保护诉讼的特点
1.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原告只需提供初步证明材料证明环境污染事实及侵害方存在即可。被告需自证清白。法院有协助原告调查和鉴定取证的权利和义务。环保部门有支持人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的义务。
2.经质证的专家意见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环境侵权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对于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因果关系认定、环境生态修复方案等问题,通常需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作出评判,环境损害数额的确定,往往需要通过技术手段鉴定,但在鉴定困难、鉴定成本过高或不宜进行鉴定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参考专家意见。当事人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就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等专门性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专家意见经质证,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3.调解结案是处理环境公益诉讼的惯常做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受害人众多,侵害范围广,因果关系复杂,取证、鉴定等程序繁琐,作出判决的成本高昂,以调解方式解决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纠纷,既可以切实提高效率,减轻诉讼负担,还能弱化双方的对抗性,促进互谅互让,缓解社会批评,维持自身正面形象,体现和谐社会的秩序价值。且在诉讼过程中,双方为达成调解协议作出妥协而认可的事实,不得在后续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根据,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均同意的除外。环境公益诉讼的调解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略有不同,增加了公众对和解协议的监督。
4.可以裁决并执行修复生态环境。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被告自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可以委托第三方修复生态环境,必要时也可以商请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
四、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预防,做好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控
扎实开展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与作业流程,识别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点,制订本企业《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管理清单》,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细化全员环境保护责任。
严把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的临界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普法宣传力度,坚决把住环保法治“红线”和“底线”,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类环保行政处罚,坚决禁止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关“严重污染环境”和“后果特别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2.有序应对,做好环境保护争议案件处理
要建立争议化解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法律、环保、生产运营、维稳、宣传等多部门、多专业合作,一方面要确保案件处理期间,原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且不再发生环境争议事件,环保达标生产运行稳定,社会舆情可控,避免因外部舆论影响到案件的办理;另一方面要集中各方优势、专长和影响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外部异议。特别是要发挥好环保专家在认定损害事实、制定修复方案、确定赔偿损失、确认鉴定意见、参与调解和开庭审理中的作用。
要建立争议化解多方合作机制。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外部工作环境,主动加强与国家和地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法院之间的业务交流,建立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信息互动,妥善处理好与这些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督指导,通过沟通交流,增进理解合作,为化解矛盾、定纷止争,营造良好的环保治理共商共管的外部格局。
要留存有利证据强化举证责任。证据是诉讼之王。企业应当树立全过程环境保护证据管理意识,及时有效收集、保存证据,确保关键事实均有证据支撑。对贯彻证据管理制度不力,故意毁灭证据,疏于管理丢失重要证据,未经审核擅自对外提供不利证据资料等,给公司合法权益造成较大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相应处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要审时度势调整策略确保应诉得当。要用好企业法律人员和外部律师这两支队伍力量,内外结合做好环保争议化解。在诉讼过程中,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实体上,要充分考虑环保案件的特殊性,从经济合理、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秩序的角度,拟定出得当的应诉总目标和诉讼策略。力争以调促和,以调止争,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提高环境污染争议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3.检查督导,强化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与法律风险警示。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5
摘 要:近年来,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一系列颇具创新意识、符合消防部队发展需要的举措相继付诸现实,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批合同制消防员补充到灭火救援一线,目前,合同制消防员还进驻基层派出所从事消防工作,消防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部队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进一步深化,作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和专业队伍,消防部队凭着先进的装备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同时,要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锐意进取,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新机遇、新挑战和新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发展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和消防工作的新飞跃,把如何应对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中消防监督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关键词:阶段性 消防 新机遇 对策
引言: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1.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在消防监督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1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够主动顺应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加强和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请示、汇报工作力度,促使地方政府把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增加消防建设的经费投入,充分争取一切有利于消防事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
1.2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实践,不断推动消防工作的又快又好发展。
1.3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我国发生空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要清醒地正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既不滞后于发展阶段,又不超越国情。充分利用内部、外部资源,抓好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中的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
2.正确应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给消防监督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新风险
2.1通过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改变”:首先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相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在消防工作上,可以发现农村消防能力还很薄弱,社会化消防工作还很没有全面铺开,不可预知的各种复杂火灾和自然灾害仍在考验着我们这支发展中的队伍,部队抗大灾、灭大火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消防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消防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消防工作新局面;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
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有机统一、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大教育、大培训,提高从优待警的力度,施行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消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下坚实基础。
郝云峰负责部分:风险与应对策略 篇6
风险与应对策略
6.1风险
6.1.1外部风险
(1):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使消费者认同此种消费模式。
如果由于消费模式较陌生,导致在开始阶段消费者难以接受,生意惨淡。进而使得店铺面临生存危机,难以顺利经营。
(2):可能在以后面临崛起的同行的竞争。
虽然我团队的此项经营模式尚属独创,目前市场竞争压力小,但如果随着我们此次创业项目不断蓬勃发展,可能导致其他对手竞相模仿。由于我们团队毕竟都是大学生,实力相对薄弱,很难与同行相抗衡。
6.1.2内部风险
(1)资金不足,经营困难。
由于我团队人员均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相当有限,考虑到店铺租金、员工工资、装修、原料成本、运输合作商等巨大资金投入,可能导致收入难抵支出,造成亏本。
(2)难以有效管理寄存物件。
寄存情感物件虽是本咖啡主题文化店的魅力所在,但在这过程之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也很容易引起纠纷。
6.2应对策略
6.2.1外部风险应对策略
(1)可以发传单来宣传我店营销模式,在店铺门口张贴海报,开业前几天可以实行开业酬宾或抽奖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先让团队成员作示范,展览情感物件,用来感召消费者。
(2)尽可能创新管理方式,展示形式。用真心对待顾客,把顾客当作朋友、亲人,在消费者中形成认同感、感召力。
6.2.2内部风险应对策略
(1)可以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根据法律进行贷款。也可以让其他有资金实力的有意者作为股东加入提供资金。
刍议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防控策略 篇7
一、企业税收筹划具有的特征
企业实施税收筹划, 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解税收筹划的含义, 而且必须清晰地认识税收筹划的主要特征, 并根据其特点, 有效地开展税收筹划活动。通常情况下, 企业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目的性、事先性以及风险性。一是税收筹划的合法性。这是税收筹划工作的最根本性的特点, 企业纳税人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不违背法律规定为基本前提下, 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实现企业节税的目的, 坚决杜绝违法逃税漏税行为。二是税收筹划的目的性。这是税收筹划行为的最根本原因, 即为了实现节税目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本质是为了降低企业所需上缴的税收费用,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三是税收筹划的事先性。这一特征要求企业实施税收筹划工作必须发生在企业实现纳税义务之前, 是一种事前的筹划与安排工作。四是税收筹划的风险性。这既是企业税收筹划的特征, 也是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缺陷。企业因受到自身经营变化或者外部的税收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了相应的筹划风险。
二、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时的风险问题
(一) 因不规范的税务行政执法而产生的风险
企业税收筹划的本质与真正意义上的避税是有差异的, 税收筹划工作满足合法性特征的前提, 决定了其筹划行为是合法的, 并应该获得相应税务机关以及行政持法部门的认同。但从实际情况看, 由于税收筹划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定义, 使得其存在的本身就具有一定弹性空间, 对于税务持法部门来说, 不仅存在行政持法上的缺陷,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使得其在判断企业税收筹划行为时缺乏客观公正性, 可能会出现企业某种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被判定为违法行为的情况,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 因政策性调整而形成的风险
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工作时, 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现行税法规定与政策的变化, 没有对税收筹划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导致企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处罚, 不仅使企业形象受到了负面影响, 而且使企业产生经济风险。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筹划工作的事先性, 如果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未能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变化以及其他不定因素的改变而及时调整的话, 那么可能会导致这一筹划方案失去合法性或是合理性, 最后造成税收筹划的失败。
(三) 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与风险意识
对于部分企业纳税人而言, 普遍缺乏税收筹划意识, 加上执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导致其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 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一些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税收筹划人员, 就算设置了相应部门和岗位, 其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全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加上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不足, 更没有对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此外, 当国家相关税法政策做出变化与调整时, 没有及时的了解相关信息, 导致其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合理, 甚至可能会与国家相关税法政策相违背, 导致税收筹划违法了相关法规。这些都是税收筹划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且专业技能不扎实所导致的税收筹划风险。
三、应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 规范税务法规以及持法部门的执法行为
由于我国在税法条款中, 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规章来明确定义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 因而使得税收筹划存在的本身具备一定的争议性。这也使一些行政执法部门, 在对企业的税收进行稽查与评审时, 出现因执法人员的主观判断而导致的, 企业某些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被认定为违反税法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的发生, 国家应积极修订税法中的相关条款, 修正税法中不明确以及模糊的定义, 并明确界定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概念, 使相关部门在持法过程中, 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这样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税收法规。
(二) 确保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 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协作与配合, 而且需要相关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税法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案调整。此外, 如果企业的经营以及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 也须考虑税收筹划方案的合理性。在企业税收筹划方案制定时, 还应充分考虑该种方案的涉税风险, 在遵循国家现行税法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税收筹划方案, 并确保其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 增强税收筹划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其专业技能
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与优劣性, 取决于相关税收筹划人员的风险意识与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具备了风险防范意识且税务知识全面的税收筹划人员, 才能够根据国家税法政策来科学设计企业税收筹划方案, 并能根据政策法规发生的变化, 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因此, 为了使税收筹划人员能够具备全面的、专业的税务知识、技能以及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 如:组织税务知识培训、后续教育与考核等, 并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让税收筹划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同时, 可以成立税收法规研究小组, 及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 提高其纳税风险防控意识。
(四) 做好税收筹划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工作
一些企业在实施企业税收筹划时, 未能对税收筹划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 导致出现了税收筹划的成本明显要比企业节省下来的税收费用高。为了有效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企业应该客观分析筹划成本与预期收益, 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权衡。企业纳税管理人员应了解税收临界点, 并通过对临界点的把握来降低企业的纳税金额。例如, 可以通过确定销售价格的临界点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税负。企业通过加强对成本效益的分析, 可以避免盲目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 进而有效控制税收筹划风险。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 企业要想有效规避税收筹划风险, 不仅需要正确地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以及其基本特征, 而且应重视其存在的风险。通过客观评估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政策风险, 及时调整筹划方案, 提高税收筹划人员风险防控意识, 以及执业技能等, 从而化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凯.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财经界, 2013, (32) .
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8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风险、外汇管理制度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储备规模大小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22. 6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底的32400. 05 亿美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外汇储备量严重过剩,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
1.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需要通过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冲销这种被动的货币增长。然而,随着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多,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对冲成本支出却不断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同时并存,使央行货币供应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外汇储备资产贬值风险。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单一,主要为美元储备,占外汇储备总量的70%以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不仅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同时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选择:若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抛售美元,抛售行为必然引起美元汇率的恐慌性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将遭受更大的风险;对现有的外储货币结构不进行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元贬值将带来更大的储备损失。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令汇率政策的实施陷入两难。
3.我国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急剧上升。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包括准财政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扭曲成本、经济福利成本和金融稳定成本。央行为冲销外汇占款发行票据产生的冲销成本,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而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货币当局大规模的冲销操作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成本等,皆会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在我国储备资产收益很低状况下,大幅增加持有成本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资产的低效占有。
二、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局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际经济局势、国际外汇、债券和股票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备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其达到最优状态,操作难度很大。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不可避免。
2.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储备规模管理制度,外汇储备总量目标不确定,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没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处于盲目状态;其次,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元。依赖性过强会带来脆弱性。第三,外汇储备管理经营缺乏动态管理和综合性研究,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最后,外汇储备管理重“储蓄”轻“投资”的理念使外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防范风险能力差。
3.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短缺。外汇储备管理中,无论是适度规模的度量,结构的优化、储备投资管理模式的调整,还是研究外汇储备宏观调控与投资收益等功能如何能充分发挥等,都需要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去操作,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是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应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策略
剖析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应对外汇储备风险更有效地策略。
1. 扩大进口平衡国际贸易顺差,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减缓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进口,特别是资源类产品和高新科技产品的进口,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平抑贸易顺差。同时,放宽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国内居民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改变储备资产收益风险不匹配的状况。
2.优化外汇储备币种和投资结构,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储备资产的缩水和损失。首先,要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应该在科学量化结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预警机制和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而适时适当地调整。如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偿还债务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储备币种,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其次,实施科学投资和动态管理。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是防范其缩水和损失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发达国家可以考虑债权转股权,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进行资源股权、份额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这样才能避免美元金融的危害,确保外汇资产的價值。此外,还可借鉴新加坡 GIC 和韩国 KIC 管理模式,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交与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公司可以多元化投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可以使央行的一部分外汇储备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达到降低央行储备量的效果。
3.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首先,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向“清洁浮动”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竞争力,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其次,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实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最后,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增加交易主体、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增加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等,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不断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外汇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贬值。
4.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引进的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而在金融领域,人力资本是核心资源,我国要建立外汇储备资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如此才能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汇储备运用的新思考[J]武汉金融,2011.4
[2]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成本、风险与对策[J]当代世界2012.2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9
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政策落实,减低相关风险。
一、税收管理风险点分析
风险点之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将前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在XX年1月1日以后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
可能采取的做法:一是将前期购入并且尚未索取发票的固定资产,在XX年1月1日以后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二是将XX年1月1日以前购入,已索取普通发票的固定资产,将普通发票退回销售方,要求重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三是以假进货退回的名义,请销售方开具红字普通发票冲减销售后,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四是将前期购入并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固定资产,发票开具日期未超过90天的,在XX年1月1日以后认证抵扣,发票开具日期超过90天的,退回销售方重新开具并认证抵扣。
风险点之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将非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变换花样进行抵扣。
可能采取的做法:一是将购入生活用的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固定资产以及电脑、摩托车等用作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变换产品名称,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进行抵扣;二是在购入为建造房屋、基础设施等非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时,将购入的钢材、水泥等建筑用材料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三是将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购入固定资产取得的专用发票进行抵扣。
风险点之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将其他纳税人购入的固定资产用作本企业进行抵扣。
可能采取的做法:一是将其相关联的小规模纳税人或增值税免税项目纳税人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二是非法买入其他纳税人开具的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
风险点之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将前期实现的销售,延迟到XX年1月1日以后申报纳税。
可能采取的做法:一是将应在XX年1月1日以前确认的销售,推迟到XX年1月1日以后确认,按3%的税率申报纳税;二是将XX年1月1日以前已确认实现的销售用红字普通发票冲回,在XX年1月1日以后,再重新确认销售收入,按3%的税率申报纳税。
上述问题,严重违法了税收法律,直接影响税收收入,应当引起重视,并且通过加强日常税收征管,严防税收管理风险。
二、加强税收管理风险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对购进固定资产抵扣的企业要突出加强“三流”审核
一要加强“票据流”的审核。对企业XX年1月1日以后购入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方面,要认真审核其票面货物所填列名称,是否是抵扣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是否是本企业生产所用的固定资产,防止生活用的固定资产或其他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本企业进行抵扣;另一方面,要认真审核开具发票时间与企业购货验收入库时间是否一致,防止在前期购进的货物在XX年1月1日以后申报抵扣。
二要加强“实物流”的审查。对单笔金额较大,或累计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专用发票,在加强票面审核的同时,结合固定资产明细账逐一核对,要深入企业,查看实物,验明生产厂家,查明具体用途,并与购货合同进行一一核对,防止虚假购进,骗取抵扣税款。
三要加强“资金流”审查。一方面,要审核购进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特别是短期内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企业,要审核其资金是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还是自筹资金、社会融资等,其中,对政府投资要审核固定资产立项批文;对银行贷款要审核银行贷款协议;对自筹资金和社会融资,更要加强全面的评估和检查,防止企业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要审核购进固定资产的资金去向,是否按规定付款,是否付给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的销售企业,防止从第三方取得发票。
对购进固定资产抵扣的企业,除了要加强一定时点上的“三流”审核外,还要加强后续跟踪监控。一方面,要对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看其新增固定资产在用电、用料、新增销售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投入产出是否配比,防止虚假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对固定资产处分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二)对销售固定资产的企业要全面加强红字普通发票监控
在加强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监控的同时,特别要对机器设备销售企业在XX年1月1日前后开具的红字普通发票的监控,要逐份查明原因,是否是真实退货,有无实际收到所退货物,是否将货款全部退给购货方,防止企业虚假冲回以前销售,重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购货方抵扣税款。
(三)对小规模纳税人要全面加强销货合同审查
【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7-10
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论文10-30
税收流失风险08-26
税收风险分析06-15
税收风险防范09-20
税收风险学习心得10-07
税收政策风险点09-02
税收筹划的风险09-22
企业如何降低税收风险10-11
税收风险管理分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