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应对策略(精选12篇)
产品应对策略 篇1
摘要: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只要在商海中航行就必然会直面危机;但是在危机下, 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解决策略很重要, 本文主要对企业应对产品伤害危机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消费者危机,处理
对企业而言, 危机并非就是绝境, 它只是“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 而决定其转折的关键恰恰在于危机处理, 可见, 产品伤害危机处理的意义与价值十分重大。基于目前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应对产品伤害危机不力的现状, 而危机所导致的后果又是极其严重的, 因此, 本文以企业对产品伤害危机的处理为研究对象,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企业危机管理必要性
实践表明, 和人一样, 企业会运用多种借口否认其具有易被危机攻击的弱点, 并认为其不需要危机管理;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在危机发生后, 往往低估危机的伤害性, 从而不能有效的对危机进行有效的回应;即便是做出回应的那些企业, 也大多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的情况, 这加剧了产品伤害危机的负面影响。
之所以需要对产品伤害危机处理进行特别关注, 原因还在于:首先, 产品伤害危机被视为破坏常态模式的因素, 进而产品伤害危机处理被认为是事件突然发生后的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应对状态。在这一阶段, 企业面对批评、压力, 其所作的决策以及许多常规系统的操作往往都失灵;其次, 产品伤害危机处理的目的在于维护企业形象, 而企业传统经营的唯一核心管理思想在于追求效率, 因此本文认为, 之所以企业危机处理实践中会出现如此多的失败案例, 关键可能恰恰在于现实操作中维护企业形象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率目标, 也就是说危机处理的管理思想与绝大多数企业所奉行的所谓效率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认知
研究也发现,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 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会同时出现, 并且相对于获得购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更倾向于逃避错误;有学者也先后发现, 低质量所带来的不快比因降低质量要求而获得的低价所带来的愉悦更明显。由此可以发现, 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 感知风险相对于感知利益是更关键的决定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产品伤害危机事件会对消费者产生显著的影响。
信任是个人愿与他人或组织进行风险共担的意愿。消费者信任不仅仅会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 而且信任也会促进消费者减少对危机的感知风险, 使他们更有效地处理信息, 并对其未来购买意图产生关键影响。
三、产品伤害危机
产品伤害危机是指突发的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产品是有缺陷或是存在危险的事件。日益增加的产品复杂性、越来越严格的产品安全标准以及不断增多的消费者需求使产品伤害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由于他们越来越依赖外包, 因此他们也必须为外包商的失误负责。也许更加不公平的是, 一个企业的不当行为可能会对行业其他竞争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据窗格理论, 由于新闻媒体的不断努力, 神秘领域己不复存在, 因此产品伤害危机一旦发生便马上会通过媒体加以传播, 并且为公众广泛知晓。在产品伤害危机期间, 关于企业和产品的负面信息将会被很快传递到市场上来;严重的危害性, 产品伤害危机后果的严重性, 不在于财务成本本身, 却往往存在于消费者心理意识之中。对于危机事件所引致的巨大声誉损失, 由于“蝴蝶效应”作用的发挥, 当危机成为一种公众事件时, 出于对负面信息的特殊关注,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危机真的会对他们造成严重伤害, 因而会自然而然地扩大危机的负面效应;其次, 产品伤害危机会引发消费者的猜疑与联想, 从而由当前的危机引发另一个危机。
四、企业应对产品伤害危机的对策
危机处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企业形象, 修复因危机而受损的形象, 并希望借此达到影响公众如何选择危机以及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所应负的责任的目的。减少伤害, 在危机事件发生之际, 最重要的是要设法降低该事件所带来的伤害, 或是降低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修复, 在危机事件中, 特别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危机事件, 许多设备或周围环境都会受到破坏, 因此必须对这些设施进行修复;找出明显原因, 找出危机事件发生的主因, 并检视其他地方是否也可能存在同样状况, 以避免未来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同时企业必须负责任地向公众宣布改革的诚意与决心, 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责任的公众形象, 并博取他们的信任;重建公信力, 当危机发生时, 公众会质疑该企业的产品安全性, 企业形象会因此蒙上阴影, 企业的公信力可能会大大降低;此时公众最希望企业尽快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善, 这有利于消费者恢复对企业的信心。多数研究者建议, 可以运用目前公认最好的传播方式———PSSA模式来重建公信力, 亦即优先、同情、安全、行动。具体措施, 一是给予公众关于危机发生的令人信服的和合理的描述以便他们能够在与普遍报道的信息比较的情况下对危机情境有全面的了解;二是减弱公众对于企业的愤怒和敌意;三是尽量减少企业与危机事件的关联。
危机处理策略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辩解阶段;第二阶段是形象修护阶段。辩解阶段, 辩解不是道歉, 而是企业的一种防卫。辩解的目的是使得公众了解事实的真实情况, 从而减少了无端的猜忌。大部分辩解策略的语调是一旦关键公众了解企业的解释立场, 就无法怪罪企业。”简单地说, 辩解策略就是企业的道德性自我防卫。形象修护阶段, 在辩解策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涵盖性更广、系统性更高的形象修护理论。该理论特别关注团体、组织或个人在做错事之后, 将采取何种减低或避免其形象受到损害的沟通形式。在形象修护策略框架下, 不同学者发展出各自的危机处理策略, 较具代表性的Coombs) 提出的五种危机处理策略:不存在策略、距离性策略、迎合性策略、认错策略和哀兵策略。
当企业发生危机的时候, 关键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阐述事实争取同情维护形象。减弱公众对企业的敌意, 因为消费者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 千万不能犯赢得了真理却输掉了消费者的错误。
参考文献
杨洋等.产品伤害危机的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回顾[J].华东经济管理.2010 (11)
产品应对策略 篇2
蒋明华
摘要:本文结合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支撑点,从农产品物流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现阶段适合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以使广东省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广东本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显著上升,广东省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的主销区。以粮食为例,2006年广东全省户籍人口达7800多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旅游观光、公干过境等人员数量也很庞大,再加上生产总量在全国名列第一的饲料用粮,广东全省粮食需求量达3700万吨,而本省自产粮食只有1400万吨,粮食缺口高达2300万吨;据专家估计2007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00万吨,这些粮食缺口大都依靠外省采购解决。因此,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不单影响全省整个物流行业的平衡发展,也起着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广东省农产品物流仍然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还没有达到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既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也滞后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1、观念因素
(1)陈旧的经营理念束缚,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而全、小而全”经营理念依旧广泛存在,现代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中国仓储协会的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参与程度达到60%以上的企业数量都不到企业总数量的60%。而由
于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及缺少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等原因,现代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更加缓慢。
(2)商流重于物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少。随着这些年物流业的发展和各界的关注,工业品物流以及工业品物流中的增值已经被重视起来。但是受长期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忽视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有的甚至是把这部分很重要的农产品“第三方利润源泉”完全埋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技术因素
(1)运输技术。广东省既有较长的海岸线又有以珠江为主的多条内陆河,铁路有京广、京
九、黎湛、梅坎主要铁路动脉,公路更是四通八达,还有吞吐量很大的空港,农产品的运输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进行,这在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优势条件的同时,对运输技术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产品物流运输必须将城市配送运输、零担运输、特快专递、集装箱运输、远洋运输、航空运输、大陆桥运输以及国际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起来考虑,才能使物流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
(2)储存加工技术。广东省的农产品需求主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尤其是近几年来各个商家对农产品的“绿色”和“有机”要求进一步提高。而目前广东省内并没有形成一条完备的冷冻保鲜物流链条,农产品还是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这不但自动放弃了物流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也导致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腐烂和变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信息处理技术。尽管广东省的信息现代化程度很高,但在农产品物流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虽然成立了各种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产品交易服务网站,但这些中心和网站还停留在初始的供求信息发布和查询阶段;很多种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不规范,有些农产品连条形码都没有,这些现象都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强度和难度;近几年来物流系统模拟和仿真技术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但该项技术的初始投入和后继投入都比较大,有些物流企业只好望而却步。
3、社会因素
(1)现代化的物流体制不健全。物流产业的行政管理涉及到很多行政部门,官僚作风和部门利益保护主义使物流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更加复杂化。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社会投资,但目前为止多元化的物流投资体系还未形成。对于国际物流体系和国家物流体系没有涵盖到的地方,广东省内上并没有统一的、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各种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和托盘无法互换使用、产品包装标准和标识标准不统一、产品相应的电子信息标准不统一等现象。
(2)农产品物流人才短缺。物流经营与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广东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目前从事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人员队伍主要由从农产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农民和工人组成,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的物流教育,没有掌握必要的物流知识和信息收集加工能力。虽然在粤大中专院校也加紧培养物流人才,且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强,但是由于轻农的思想,以及所接受的都以工业品物流为对象的教育,所以这些人才都比较愿意进入工业品物流行业而非农产品物流行业。没有专业人才的参与,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很难实现。
(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物流通道方面,广东省内虽然拥有发达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但由于资金问题,农村主干道路仍处于建设中,而粤北地区由于地形原因,农村公路状况更不理想。在交通工具方面,由于冷冻运输设备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农产品腐烂变质。批发网络不发达,其作用也仍以传统的农产品货物交易为主。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落后于现实需要,主要依附于工
业品物流园区。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很多农产品信息很难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送。
二、实现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应对策略
1、农产品物流意识现代化。政府要树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微观运作”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观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产品物流环境,制定农产品物流的总体规划,高效率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政府不直接参与到微观的运行过程中去,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产品物流在市场的作用下高效运行。相关行业和协会要主动积极,国际惯例和行业标准一定要贯彻执行,但在国际惯例和政府法规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各行业协会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客观可行的地方行业标准。各农产品企业也要解放思想,摒弃过去旧的经营理念,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既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趋势。对于各农产品物流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结成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它们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全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的社会环境。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要形成一个在政府财政支持下,综合利用地方、集体和个人集资以及引进外资等方式,以建设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运输为重点,充分发挥广东省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加大农产品运载设备、仓储设施、加工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努力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3、农产品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现代化。现代化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核心是现代化的物流人才。广东省要想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首先要解决好人才的问题。而过去所采取的“请进来”的做法现在很难产生实效,因为目前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工业产品物流方面,因此光靠吸引外地人才来解决广东省农产品物流人才短缺不是很现实。现实的做法是,依靠广东省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农产品物流环境,通过政府、高效、行业协会和个企业等多种渠道,长期培养或者短缺培训相结合,既要使正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从业人员熟悉农产品物流知识与技术,又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知识和技术的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4、农产品物流技术现代化。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长期运作中,技术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必须是农产品运输技术现代化。比如,改变传统物流运输的科技含量较低的现状,广东的海陆空运输条件都具备,因此要采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手段,合理规划,使各种运输方式合理组合,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配套物流器具标准,推行托盘标准化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使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有效衔接。在全身范围内普及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检测、控制农产品情况变化的管理方式和农产品品质检测方式,有效降低和消除农产品质量和储藏安全性的隐患。发挥物流技术创新这一物流业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在农产品产前的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技术规程,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都坚决贯彻标准化,降低农产品物流过高的损耗率,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加农产品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十一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产品应对策略 篇3
近几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相关政策,鼓励中外合拍电影,并组建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积极选送国产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展,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视文化市场上仅占4%的份额,国产电影在国外影院的“能见度”较低,出口影视剧类型主要局限古装历史剧、武打动作片,出口地域也局限在亚太地区。怎样促进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是值得学术界和影视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促进影视文化产品出口的意义
首先,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影视剧的编剧、摄制等的制作成本极高,如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片第一集,投资达1.3亿美元,但影视剧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拷贝的成本极低,向更多的国外市场销售播映,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据统计,1980年,好莱坞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仅占当年票房总收入的30%,到2004年,海外票房收入超过70%,此后海外票房比例有增无减。目前好莱坞电影确实是唯一进入世界所有市场的电影,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市场份额。2009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299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票房收入106亿美元,国外票房193亿美元,国内受众14.2亿人次,国外受众57亿人次。而且,影院的票房收入只占好莱坞电影总收入的20%,而约有80%收入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如电影的DVD、VCD、图书、画册、相关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影院阵地衍生品等。美国电影在其全球化市场中,以一种跨语境的方式获得世界电影的财富。
其次,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带动旅游发展及实物商品的出口。电影可以带动影片外景地的旅游,影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可以带来实物商品的出口。如2001年获多项奥斯卡奖的影片《藏龙卧虎》就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中国大竹海”景区拍摄,影片播映后安吉竹乡景区名声远扬,2001年头3个月慕名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比2000年同期增长42%,旅游收入增长60%,沉寂了千年的竹海终于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人群。
第三,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维持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如美国将文化看作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 软权力”,对内采取放松管制的方式,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和多元化发展;对外极力向世界各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为扩展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中国的文化产品应当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来提升中国的国家文化形像,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因此,出口富含中国传统元素的国产影视剧能扩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面临严重“文化折扣”
其一,中外文化的巨大差距导致“文化折扣”。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产生了“文化折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预期、语言等,是产生文化折扣的原因,任何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总是以自己成长于其中的文化背景为前提和出发点。不熟悉某种文化背景,便很难理解文化产品的内容。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巨大,欧美消费者对中国的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等缺乏了解,难以认同,就会降低中国文化产品对西方受众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严重障碍。汉语的适用范围多限于亚洲国家,普及的国家与地区较少,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阻碍。周星驰的电影《少林足球》出口到美国时,仅“少林”一词如何翻译妥帖,就大费周章。
其二,中国落后的文化贸易观念加重了“文化折扣”。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把文化产品的生产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把电影电视作为舆论引导、教育大众的传播工具,忽视了影视文化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落后的文化贸易观念导致国产影视作品过份注重意识形态教化作用,限制了题材选择,而且说教性过浓,趣味性不足,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易引起外国观众价值观上的冲突,令国际观众无法接受。如《闪闪红星》的红色题材不被接受,《小兵张嘎》被外国人批评其宣扬儿童参战,儿童动画《哪咤闹海》剥龙皮、抽龙筋被国外观众批评太残忍,不适合儿童观看。反观美国的文化产品,其商业性更强,其影视产品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盈利是其首要目的。要促进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营销,就应当把影视产品当作能够产生利润的商品来研究、生产。
其三,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加剧了我国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由于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中国文化产品在西方屡屡遭遇文化折扣。如当今的国际影视文化市场上,好莱坞的影视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着垄断地位,其影视产品的标准已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产品标准。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创新意识不足,就电影来说,国产电影从技术、制作、画面等方面讲都不错,但最弱的是编剧,不能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影视剧题材扎堆,历史题材、武侠题材一拍再拍,编剧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多是平铺直叙,故事情节架构创新不足。如动漫,制作动画的仪器设备跟国际上相比我们并不落后,这些设备有钱就可以买到,技术要求我们也都能达到,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动画制作艺术创意太弱。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创意不足,不能创造性的对中国故事进行恰当的国际化演绎,与观众们观看好莱坞影视大片所培养起来的高的审美期待、欣赏水准有差距,这种全球化标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门槛。
其四,国产影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样式令国外观众不理解,导致文化折扣。首先,国产影视剧故事背景交代、故事情节展开缺少悬念,如最近正在热播的《财神有道》,一看开头就知财神之争的结局。其次,国产影视剧台词过多,如《还珠格格》以煽情的台词来调动观众的情感,正在热播的新《隋唐英雄传》里程咬金动不动就耍嘴皮子说一大段台词,《怪侠欧阳德》以大段对白来解释故事背景及情节发展。汉语是高语境的语言,过多的台词增加了观众理解的难度。如《金装四大才子》里的诗词对联,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观众很难理解台词内容。电影里的流行词汇也会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如动画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里蓝猫说自己真是“很傻很天真”,不知道影星阿娇的“艳照门”事件原委的儿童观众和外国观众听到时恐怕很难会会意一笑。反观美国影视剧,故事情节安排紧凑,悬念迭出,台词少,而且语义更清楚明确,不易误解。如被中国人称为美版《第八号当铺》的美剧《鬼楼契约》,相比《第八号当铺》在故事背景交代、情节展开方面更有悬念,以画面的巧妙转换来解释故事背景及情节发展,令观众更有观影之瘾。
三、国产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应对文化折扣的策略建议
第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兴趣。“文化折扣”源于各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兴趣和理解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利用外交手段,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销中国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为本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做铺垫。例如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日臻成熟,政府的外交也应当承担在国外市场推销本国文化产品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已经成功在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外国观众近距离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
第二,要选择普适性文化素材,传播普世价值,避免有争议的主题。中国电影要想实现电影出口扩大,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必须减少“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因此,应抓住中外文化中人性共通的元素,如善良、勇敢、坚强等,选择那些在全球市场上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的普适性文化素材,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创作出符合世界市场主流需求的影视作品,使其更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如果我们能使中外文化成功的融合,既突出中国的民族特征又突出全球的普遍价值,兼纳国际化的诸多元素,生产出既具有本土化内容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品,必然能大大降低文化产品出口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尽快打开国外市场。
同时,影视作品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有争议的主题,防止引起与某些国家受众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然而即使在现代中国网友们看来,《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的杀儿之举,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因此,出口影视作品的素材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三,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恰当的国际化处理,减少认知背景障碍。影视作品应该加强创意,创造性地对民族文化进行适当的国际化处理,减少认知背景障碍,降低文化折扣。电影、电视剧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因为其受众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为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内容上应该是通俗的、平易的,形式上是简单的、意义明确的,避免可能被误解的复杂材料,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种方言、习俗众多。目前影视剧创作中过多体现内容复杂、多元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没有相应的背景认知的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困难,如男方人因听不懂东北方言而对东北题材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等毫无兴趣。90后们无法同他们的父辈一样缅怀《血色浪漫》那曾经残酷而又激越的青春。有着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中国电视剧在国内都做不到受众群的全部覆盖,又如何能够轻易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可?所以,中国电影人应该改进讲故事的手法,尽量少设置认知背景上的障碍,减少影视作品因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折扣。
第四,要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和影视文化创意,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中国电影要想实现“走出去”,最为关键的还是提升影片的质量。中国电影应该注重电影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创作前期的国际市场调研工作,题材的选取和电影创作应根据观众的喜好有的放矢,加强文化创意、创新,避免不顾观众文化消费需求一味表现个人审美情趣;也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润而不顾文化品格,应该拍摄出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三位一体”,符合全球观众审美期待和欣赏水准的影视大片。在电影上映前,还应对组织试映,观众的想法进行调研,听取观众的意见,根据观众的反应而改变剧情,以使影片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跨越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标准的门槛。另外,可通过吸收世界各国的导演、演员和其他艺术创作人员,利用他们在本国的地位、影响、名声来获得当地的文化认同,拉动电影在该地区的票房,增加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亲同性。
第五,要多创作现实题材作品,展示中国文化特色,塑造中国文化品牌。笔者在英国访学期间,英国的师生和市民多次问及中国人目前生活、工作等现实状况,可见国外观众对全面了解现代中国非常感兴趣。随着以功夫类型、文化奇观引领的“中国风”的明显退潮,我们的影视剧应多创作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展示中国重视家庭伦理道德、人伦亲情、温情的传统文化,突出东方民族的人格力量和东方式智慧,展示中国的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是我们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出口国产电影一定要富含中国传统元素,只有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底蕴,通过强化民族文化特征来形成中国特色,塑造中国民族文化品牌,才能扩展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培养中国电影固定的消费群。▲
[1]邱燕妮.从文化折扣角度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产品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2,(8).
[2]管玉红,王经纬.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策略研究 [J].中国电影市场,2012,(2).
[3]人民网.《卧虎藏龙》外景基地?竹乡安吉游客激增[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80/103/20010421/44830 2.html
[4]吴丹.中美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J].知识经济,2010,(22).
产品应对策略 篇4
1 欧盟的绿色壁垒
1.1 影响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绿色壁垒
自1996年1月1日欧盟对工业产品实行CE标志认证制度之后, 欧盟议会及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2月13日在其《官方公报》上又发布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简称 (WEEE指令) 和《电子电气功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 (简称 (ROHS指令) 。《WEEE指令》和《ROHS指令》规定纳入有害物质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的有十大类1O2种产品。2005年8月, 《WEEE指令》实施, 其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废旧设备整机, 也包括整机电器的所有元件、部件和消耗材料。《R0HS》指令规定, 2006年7月1日起, 在新投放市场的电气电子设备中, 禁止或限制使用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 以及聚溴二苯醚 (PBDE) 和聚溴联苯 (PBB) 等等阻燃剂。
2006年10月24日, 欧盟议会正式通过决议, 规定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 (PFOS) 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 若等于或超过0.005%的将不得销售;等于或超过0.1%的, 其成品、半成品及零件也将被列入禁售范围, 这标志着欧盟正式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 该禁令于2008年6月27日正式实施。
2006年12月18日, 欧盟通过REACH指令——《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 规定出口欧盟的家电等物品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也必须在欧盟注册过才能使用, 否则物品不能进入欧盟市场。
2007年8月, 欧盟又推出并实施EUP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 除了载客载货的运输车辆外, 所有用能产品都是它涵盖的产品。
2008年12月18日, 欧盟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 (Directive88/378/EEC) , 内容涉及儿童玩具的生产材料、检测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
2008年12月, 欧盟通过一项指令, 要求从2008年开始强制回收废旧电池, 回收费用则由生产厂家来负担。欧盟该指令称, 从2009年开始, 所有在欧盟境内销售的电池都必须标明具体使用寿命。
2009年5月, 欧盟通过了一项旨在严格控制欧盟所销售的木材和木制品的法案, 对于中国的木制品出口又形成一个绿色壁垒。
今后两年之内, 欧盟EUP指令还将有包括LED灯、计算机、网络及存储设备、家用电器、影像设备、冷冻设备、用水设备等在内的近40个实施措施陆续出台。
1.2 欧盟绿色壁垒的发展特点
(1) 影响范围扩大.从欧盟公布实施的一系列指令可以看出, 绿色壁垒涉及到产品从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化学品, 到玩具、电池、木材, 以致所有用能产品, 绿色壁垒的产品涵盖范围逐步扩大。例如, EUP指令所涵盖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该指令首次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产品设计环节中, 旨在从源头入手, 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这一周期内, 对用能源产品提出环保要求, 一揽子解决从设计、原料选用、制造、运输、安装维护直至废弃这“一生”中的环保问题, 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标准规范提高.对ROHS指令和WEEE指令进行修订, 提高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的回收率, 将医疗器械及监视和控制设备纳入ROHS指令管辖范围, 并要求符合ROHS指令的产品统一加贴CE标志。例如, PFOS指令规定, 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 这标志着欧盟正式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并且, 在过去几年当中, 欧盟对玩具的生产材料、设计、安全标志的标准规范也不断提高。2008年通过的新安全指令则在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令规定, 除非欧盟科学委员会 (European Scientific Committee) 出具无害证明, 否则所有儿童玩具都禁止使用含有致癌物质或有毒材料, 此外, 儿童玩具中的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减低到原来EC标准的50%。2009年, 欧盟出台的多个EUP指令实施措施, 也对涉及产品的能耗以及相关性能指标提出严格要求。
(3) 壁垒形式多样.欧盟不仅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设置绿色壁垒, 而且通过认证制度 (CE认证) 和产品的合格评定程序对进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
2 我国出口产品的应对策略
绿色壁垒确实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但是从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机理来看, 贸易保护虽然是促使绿色壁垒产生的因素之一, 但绝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1) 及时掌握绿色信息。面对欧盟不断变化着的绿色技术标准和各种绿色制度, 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认证标准的研究, 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信息, 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及时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 避免因信息不畅造成冲击。
(2) 采用环境成本体系。企业应注意从产品的开发到生产、销售、消费乃至回收利用等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促使企业在确定发展战略时, 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重要地位, 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核算体系, 采取国际环境标志认证, 积极发展无污染的高科技产品出口。
(3) 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说, 产品的绿色技术创新是突破绿色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只有在技术上、设计上、原材料上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才有可能突破EuP指令的限定, 获得长期出口欧盟市场的机会。
(4) 打造绿色供应链。欧盟绿色壁垒的发展表明, 产品必须在符合条件的管理体系下制造。生产商应采取措施, 确保产品在符合EMS/QMS (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下制造, 符合EUP指令要求的产品必须附上CE标志。因此, 企业必须强化绿色供应链, 确保产品从源头符合欧盟市场的标准。
(5) 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国外的标准是由企业间共同制定的, 并且成为了行业间自律的准则, 这些标准多是依据市场要求定的, 所以更加实用。
(6) 替代和转移产能。从长远看, 企业应该加紧替代产品的选择、试验和应用, 设计和生产符合进口标准的产品。同时, 企业可以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直接投资建厂。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市场规模, 提高销售价格, 也能规避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3 结语
出口农产品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篇5
兰陵大蒜事件敲响警钟
背景
山东兰陵大蒜出口韩国被退回
2014年11月,韩国政府向我国招标2200吨大蒜。山东兰陵县蒜农投标中标后,根据翻译的标书要求进行备货。随后交收货方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质检,合格后将大蒜发往韩国釜山港口。但货到港口后,韩国农管所却以“重斑点超标”为由,将货物全部退回中国。
由退货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万元,兰陵县蒜农迫不得已给韩国总统朴槿惠写公开信维权。正当人们关注谁该为此担责时,韩国方面回应:去世贸组织告我们吧。
此次山东大蒜出口韩国遭遇退货,实质上是遭遇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出口保持顺差
风险尚存
春节临近,山东兰陵的蒜商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山东兰陵县2200吨大蒜近日被韩国农管所以质量检测不合格为由退运回国,商务部最终将此次事件定义为商业合同纠纷。这对我国农产品输韩贸易带来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我国贸易商和相关人士表示,应该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破韩国贸易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技术壁垒森严
做好预期
由于受农业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韩国农产品产不足需,而我国农产品则因其生产成本低,价格水平只达到韩国同类产品的20%—30%,并且我国农产品种类与韩国相比差别甚小,这就带来了我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对韩出口一直保持较大顺差。目前,我国已成韩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但是,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
为抵制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大量进入其国内市场冲击本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韩国一直以来运用各种技术壁垒,限制进口国外农产品。近年来,韩国运用关税限制农产品进口的范围有所下降,但采用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多、针对性强,并加强了通关壁垒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运用。这对有着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出口潜力很大的我国农产品进入韩国市场也形成了较大阻碍,并进而成为影响中韩长期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韩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及食品安全标准等,限制农产品进口。比如,针对农产品农药污染,《食品公典》总共对264种农药和重金属规定了残留标准。在韩国,进口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激素残留主要通过进口抽检进行控制,但如抽检不合格率较高,可随时对出口国和对象农产品实施临时精密检验。如从2002年1月7日起,韩国以2001我国部分农产品抽样检验不合格率较高为由,对我国枸杞子、干萝卜丝、当归、生姜、藕等11种产品实施二氧化硫精密检验措施。
事实上,对于重视食品安全和农业保护的韩国而言,农产品进口一直是一个严格管理的敏感地带。而我国农产品认证检测体系、质量检验检疫制度与国际差距较大,是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及对策》指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方式传统、管理标准不严、农民的卫生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因素导致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我国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一点成了韩国在进口时挑三拣四的借口。
签订贸易合同
睁大双眼
对韩国政府招标进口农产品,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的招标标准非常严格。常常使得出口商迫于压力不敢参与招标,中标后也往往不敢正常出口。所以,出口商要密切注意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的消息。
专家提出,在此次退运事件中,蒜农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在签订合同时看清条款很重要,虽然蒜农不懂外贸细节,看不懂韩文合同,但代理商应该仔细研读、吃透合同,同时需要清楚地了解国外的政策,尤其是食品类的大宗货物需要严格的手续,标书一定要齐全。此次贸易的代理公司翻译韩文原标书时,考虑到之前从未有过韩国农管所质检不合格的先例,去掉了该部分内容,导致蒜农拿到的中文标书内容不完整而引发信息不对称。
对于缺少国际贸易经验的农民,详细理解招标条款和小批量的投标试做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贸易中,很多企业都会采取联合投标,或小批量试做的方法,切实了解对方的质量要求,以便贸易流程及易产生问题的环节及时显现出来,日后进行定向把控。本次蒜农大户在中标之后开始组织出口,因对外贸流程并不熟悉,程序上有失谨慎。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程序都很复杂,因此出口风险很高。我国缺乏出口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并且经验不足,实力薄弱,需要培养,否则遭遇一次大的风险很可能会被搞垮。
应对贸易争端
全位反思
山东大蒜韩国退运事件的发生,再次暴露了我国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的不健全。有关专家认为,出口食品企业应当深层反思,并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为了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我们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多出口一些高附加值的大蒜制品,不能局限于出口初级产品,因为初级产品往往与当地同类农产品产生利益冲突,引起对方的反倾销调查。
二是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协会作用,不要自相残杀,竞相压价。
产品应对策略 篇6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美国准备出台的碳关税政策
近十年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贸易总额由2004年100.08亿美元,增至2014年361.41 亿美元,年均增长32.8%(表1)。其中出口由2004年23.18亿美元,增至2014年74.58亿美元,年均增速29.2%。进口由2004年76.9亿美元,增至2014年286.83亿美元,年均增速33.9%。由于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导致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由2004年53.72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212.25亿美元。逆差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实施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以农产品质量为由,限制对中国农产品进口。
中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为水产品及其制品、新鲜果蔬及其制品、其他动物产品和动物饲料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2014年出口,依次为03章鱼类水产品19.03亿美元,16章肉鱼制品14.14亿美元,20章果蔬制品10.85亿美元,07章食用蔬菜4.75亿美元,23章食品工业残渣废料及动物饲料4.34亿美元,05章其他动物产品2.80亿美元,约占总出口额74.9%。中国从美国进口,则集中于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以及24章以外的其他农产品。2014年,主要为12章油子仁及果实类(以大豆为主)168.15亿美元,10章谷物20.95亿美元,41章牛羊生皮14.65亿美元,52章棉花12.58亿美元,约占总进口额75.4%。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牲畜及其副产品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世界总排放量18%,远超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总和。渔业能耗,约占农林畜牧总消耗量1/4左右。而我国对美出口农产品中,畜产品和水产品大致占50%以上,可见具有高碳特征。在未来中美贸易中,极可能遭遇低碳壁垒。
关于碳关税的征收,目前世界尚无先例,各国提议标准不一。2009年,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提议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为17欧元/吨。同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出台的碳关税政策,为其法案的重要附加条款,即2020年起除部分国家豁免外,将对其它未实施减排义务国家的高碳产品额外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美国环境署提出13-17美元/吨的初始碳关税价格,此后将逐渐增加。美国碳关税对各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可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来分析。以第六版数据库及RunGTAP软件,将原87个国家或地区,归为中、美、欧盟、东盟、日本、其他国家或地区。将原57个产业部门,划分为6大类:(1)活动物及动物产品,HS编码01-05章;(2)植物产品,HS编码06-14章;(3)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HS编码第15章;(4)食品、饮料、酒、醋及烟草制品,HS编码16-24章;(5)其他农产品,HS编码29、33、35、41、43、50、51、52、53章部分农产品;(6)非农产品。设定3个碳关税方案:10美元、30美元、60美元/吨。国内学者认为,一般应在10-60美元/吨之间。美国碳关税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对世界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隐含碳测算
中国农业是典型的高碳排放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土地使用方式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以及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等,都会产生很高CO2排放量。据世界WIOD数据库,2001年中国农业CO2排放总量9348.82万吨,2009年达11813.62万吨(其后未更新)。有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农业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系数测算,2013年中国农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8636. 95万吨。
目前无论学术文献或政策性文件,碳关税的征收的根据是什么,都未有明确的说明或界定。一般而言,可能会以产品的隐含碳系数为依据,所谓隐含碳,是指在产品整个生产链中排放CO2量。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是为生产出口农产品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有美国学者研究认为,美国消费了中国7%-14%碳排放量。
关于隐含碳测算,国际贸易中常用生命周期评估法或投入产出法。大多数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本文亦选取此法。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计算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再由中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中国投入产出表(China Input-Output Table)已更新至2011年,但关于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中国环境账户(Environment Account)),2009年之后数据尚未更新,故只能测算2009年之前中国对美出口农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表2)。
由结果可知,中国对美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从2001年16.82万吨增至2009年54.07万吨,年均增长35.7%,占总排放量比重连年上升。2008年数据下降,主要是金融危机导致贸易量减少。隐含碳排放量与贸易额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即主要由贸易量的增加而引起,当然,随着我国低碳农业的推进,单位贸易量的隐含排放量也会逐步下降,并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美国碳关税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量将减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及环境标准等方面差异,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美国低碳标准。若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农产品价格将随之提高。市场需示减少,致使农产品出口量下降(表3)。中国五类农产品中,受影响较大的应是其他农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受影响较小是植物产品,食物饮料及烟草制品。随关税标准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如活动物及动物产品,征收10美元/吨时,出口量减少8.93%;30美元/吨,减少24.17%;60美元/吨时,减少41.95%。虽增加对其他国家出口,但不足抵消减少变化。
在高碳税成本的压力下,中国出口农企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增加生产成本。同时需大量引进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测试、检验等仪器设备,增加相关认证和鉴定等环节手续费用,必然导致中国农产品成本上涨。直接影响在美国市场竞争力,出口量减少。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应该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可能受阻
美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三大目的市场,约占我国对世界出口总量的12%左右。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饮料、酒醋及烟草制品,植物产品。具体为水产品、果蔬及其制品、其他动物产品、食品废料和动物饲料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相对都属具高碳特征。当遭遇碳关税壁垒后,这些农产品国内产出率降低,市场份额萎缩;原行业劳动力及生产要素等,将出现剩余并转移到土地密集型部门。而中国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可能产生阻碍作用。
通过模拟结果(表4),由农产品产出变化率分析其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除第5类外,中国其它四类农产品的产出变化率均为负值,即呈下降趋势。尤以第4类食品饮料、酒醋及烟草制品,产出变化率最大,分别减少0.029%,0.078%和0.144%。而仅此一类,即约占中国对美农产品出口一半儿左右。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预计恶化
当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将趋于恶化。美国作为出口大国,长期定位于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同时以产品质量为由,设置多重障碍,限制从中国进口,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发生最多,也最为激烈。虽然两国一定程度上都致力于贸易环境改善,不但美国碳关税的征收措施不会改变,并将对中国农业出口形成一条新的贸易壁垒。
美国碳关税的开征,除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外,更有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相同的行动,仿效报复,也对美国开征碳关税。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各行业的各类产品之间扩散,甚而催生其它的新型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剧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的恶化,更抑制双边贸易的正常进行。
(四)中国社会福利水平将有所降低
目前,中国仍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福利水平也较低。美国开征碳关税后,中国社会福利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如农业生产利润下降,就会减少农民收入和加工企业员工工资等。GTAP模拟结果显示,美国碳关税征收10美元、30美元、60美元/吨时,中国社会福利分别减少17.18百万美元、47.82百万美元、85.57百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若美国开征碳关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也必将跟进。那么对中国社会福利水平,则将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碳排放限制措施,从长远来看,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无疑将具一定的积极效应。通过改进现有种植和生产工艺,推行现代高效低耗农业技术,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低碳农产品市场需求,必将促进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结构优化,使中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共政策,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若美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将恶化。应完善公共政策,预前进行改良。首先,政府需制定更具体的强制性法律规章,如农产品碳排放国家标准,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强化环境监管。其次开发农业新能源技术。有研究表明,中国应对美国碳关税的方案有三个选择:一是采取补贴,二是开发新能源技术,三是开征碳关税。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开发新能源技术,改变能源结构则是最好的应对策略。同时,对于出口中国的高碳农产品,也可适量征收碳关税,一方面,为中国农产品争取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亦可迫使发达国家削减低碳壁垒。此外,政府还需扶持专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借鉴国外契约机制,将农业环保与相关补贴结合,倡导民众“食物里程”消费观,为低碳减排尽力。
(二)开拓低碳农业,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是典型的高碳排放模式,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较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及废弃物循环处理等,显然尚属于较低端的水平。对于美国即将实施的碳关税壁垒,中国需尽早致力拓展绿色低碳农业。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给予低碳农业政策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如创建农业低碳基金,并鼓励其他资本进入等,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的优质农产品要求,实现低能耗、高品质且无毒害污染。为此,首先,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进而逐步建立农业产业生态循环链;其次,需优化农业能源结构,尽量使用生物能、风能、水能及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来替代石化类能源;其三,转变传统耕作方式,推广垄作免耕、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措施,实行测土配方和缓控释肥,提高土壤肥力;其四,禁用化学农药及生长调节剂,以天然植物性和生物制剂,物理法及生物法等,进行综合防控;其五,实施节水灌溉,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
(三)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将出口重点转向低碳农产品。根据模拟结果,应适量减少碳排放较高的农产品出口,如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等。同时增加植物产品的贸易,规避中国农产品受美国碳关税的影响,确保在出口贸易中获益。至于如何增减,适量控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应鼓励农产品企业,创新精深加工技术;进入产业链下游,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其二是调整贸易地区结构。对征收碳关税的国家,适度减少农产品出口贸易量,进而转向未征收的国家或地区。根据中国农产品出口实际现状,应进一步开拓中亚、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目标市场。虽非最好之策,但通过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亦可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避免无谓损失。
(四)推行多边外交,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产品应对策略 篇7
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 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 一旦出现限制, 影响巨大, 而且损失很难避免。具体而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有如下特点:
1. 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据商务部调查, 我国目前约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影响, 造成每年损失近百亿美元。目前, 食品土特产和畜牧产品出口行业有89.7%的受调查企业称受到贸易技术壁垒的影响, 有82%的企业称减少了市场份额, 而35%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中国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畜产品和水产品。
2. 指标要求越来越严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且它的指标也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
3. 从终端产品限制延伸到产品的全程控制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对进入其市场的农产品有非常繁琐的产品标准, 规定了最终产品应该达到的要求。但这还远远不能符合美国的规定, 他们要求整个生产过程是可控制的,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HACCP认证的要求。
4. 歧视性严重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技术壁垒, 而且技术壁垒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
5. 扩散效应显著
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 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也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如2002年1月, 欧盟宣布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后, 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 加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沙特暂停了对我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二、我国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足
1. 预警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益频繁和影响不断扩大, 反映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滞后, 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没有形成系列化、专门化和专业化的信息集成。国内农业生产者, 经营者甚至政府决策部门也没有做到知己知彼, 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职能看, 各部门都在做信息收集与风险分析工作, 但都存在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不到位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的问题。缺乏各种专业信息之间的科学匹配、整合、综合与集成, 没能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具有复杂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信息资料搜集欠缺, 快速反应机制, 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 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 导致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策略选择难以科学化和及时有效。
2. 国际规则研究不够
WTO的许多贸易法规在强调公平贸易的同时都保留“环保例外权”, 即如果可以证明进口产品对生态环境及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就可以采取措施限制进口。由于对国际规则研究不深入、不系统, 更没有针对性, 因些我国在依法应对国际规则的弊端时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尤其在消除TBT、SPS协议给国际贸易制造障碍方面明显滞后。按照该协议规定的模式, WTO实际上是听任TBT贸易障碍发生, 而后由受害国申诉, 将TBT案件作为贸易争端解决, 因此该协议基本上没有对违规TBT的事先防范机制。因此, 发达国家利用此设置了名目繁多、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面上基本都符合TBT协定议SPS协议的条款, 但实际上则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难逾越的贸易壁垒。
3. WTO成员国依法享有的权利未充分行使
TBT、SPS协议中都规定了对发展中成员国的公平与非歧视的参与贸易的权利提供必要和充分的保护。由于我国对协议中的优惠条款研究不深, 运用不灵活, 该条中各款所列的优惠待遇至今大多数仍是空头支票, 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封堵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歧视事件多不胜数。对类似的事件, 我国一般都不能据法力争, 而是听之任之。
4. 争端应诉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被长期排除在WTO主持的多边贸易之外, 使得我们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一方面我们对于TBT协议承认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对于各国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安全与健康、动植物安全与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行为等目标而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不及时;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和行业协会不太懂市场规则, 遇到贸易技术壁垒, 不应诉、不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白白放弃了巨大的利益。
5. 企业依法应对技术性壁垒乏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依法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其综合能力不足, 应对水平亟待提高。表现为:企业对国际标准和规则变化缺乏依法预测能力;企业依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准备明显不足;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外贸体制不完善, 出口秩序缺乏法律规范。
6. 农产品行业中介组织的法律功能未充分发挥
当前制约我国行业协会在TBT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灵、覆盖面窄;内部制度不完善;协会地位不明确。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1.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主要是指过对主要贸易国的农产品贸易以及各国经济运行状况等进行系统连续的监测, 预先对农产品出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状态发出相应的技术壁垒风险警度预报, 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产品等免受国外TBT带来的风险或危害而采取的一种保障措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 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信息等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及其功能, 其作用在于超前预测、及时部署, 防范于未然。
2. 多途径构建争端解决的法律应对体系
应当建立如下立体层次的应对体系:
(1) 国家技术性壁垒应对小组是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构。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台的背景日益复杂, 涉及的部门多、信息来源复杂, 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管理上很难实现规范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所以应该建立国家级的专门机构, 进行整合管理。该机构与企业、产业的顺畅的沟通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它一方面保障该机构对国内企业需求, 行业利益, 各相关行业的结构、层次和连带关系的了解和掌握, 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另一方面要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评估结果, 迅速传达到相关产业和企业, 给企业以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 变“消极、被动、事后弥补”为“积极、主动、事前预防”。
(2) 充分利用WTO中与农产品技术壁垒相关的规定。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一整套的贸易原则和规定, 其中与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有关的协议主要是《技术贸易壁垒协议》条款, 就可能消除很多农产品出口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充分利用非歧视原则, 获得非歧视待遇;积极援引等效条款, 加强磋商;利用透明度原则, 获取技术壁垒信息;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款获得优惠待遇;充分利用科学依据原则,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参与TBT/SPS评议。
(3) 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有效实施其自由化承诺的一个保障。它不仅为WTO各成员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经贸纠纷的场所, 而且通过其裁决的执行减少了国际经贸领域中引发贸易战的可能性, 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因此, 对一些明显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技术性壁垒, 在磋商不成的情况下, 可以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利用WTO规则中对发达国家的例外条款, 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壁垒的障碍。
3. 提升企业依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市场是企业的孵化器, 入世后中国市场经济正式与国际接轨, 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融资渠道有限, 信息渠道不畅、营销技巧简单, 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针对以上情况, 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采取以下措施:
(1) 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方式。
(2) 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能力。
(3) 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4)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采用迂回战略战术。
4. 依法加快农产品行业中介组织建设。
面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 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法律功能, 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和商会组织, 引导它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 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 要迅速地做出反应, 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形成一个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民间组织反应机制。
(1) 加快重点中介组织建设。一方面, 在农产品出口重点区域大力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另一方面, 应大力发展各类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
(2) 重视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及其功能。积极中介组织的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功能、加强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内部建设、组织全行业的技术改造更新活动、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主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摘要:我国是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 农产品出口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战略部分, 但也因此而屡遭他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之苦。本文在总结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之基础上, 深入剖析了我国现有应对策略机制的缺陷与不足, 并据此提出了极富针对性、本土性和实效性的完善之道。
关键词:农产品,技术性壁垒,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 轩:“贸易技术壁垒问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4月, 第109页
[2]王 平:“中国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战略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3年3月, 第168页
[3]王 江 龚 丽“:中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框架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2006年第6期, 第74页
[4]陈湘霞:《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3月, 第41页
产品应对策略 篇8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壁垒 (Green Trade Barrier) , 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 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 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 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 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 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 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是一种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
据商务部统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有90%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100亿美元左右, 要实现社会经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就应顺应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 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 实施绿色贸易措施, 抵制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自身原因
1.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品污染严重。据报道,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滥施高残留农药、低档次高效化肥可带来眼前利益和方便, 但预后不良, 土壤退化板结, 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7 0%的湖面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农民重效果轻后患, 生态环境的恶化,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使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 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 (1) 标准低, 更新慢。我国绿色食品开始时标准制定比较低, 仅定有A级, 之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了A A级, 其标准与国外有机食品标准一致, 但比率很小。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a (年) 或5 a (年) 修订1次, 修改内容完全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而我国1 9 8 5年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已沿用至今却从未修改过。 (2) 我国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检验检疫管理实行的是口岸检疫与内地检疫分立的体制, 相互协调不足, 整体功能发挥不够, 而且手段落后, 设施、设备缺乏, 质量标准也没有统一规定。很多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于检疫不过关, 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 我国至今尚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 致使活猪、活鸡、冻肉等出口非常困难。 (3) 认证体系落后。美国有近6 0种认证体系, 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和O F D C认证目标均未获得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
3. 农业外贸管理体制亟待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 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 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 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 然后出口。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生产和出口的主体分离, 农民和外贸公司的目标利益存在不一致性。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 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生产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 而且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 往往导致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信息传递受阻和滞后。另外, 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 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 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 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 隐藏信息, 甚至于在博弈中采取“败德行为”, 如农产品的以次充好等。
4. 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 形不成规模生产
就我国农牧业整体而言, 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过分分散、标准化生产差、信息反应迟钝、规模小和应对能力弱的弱点。如在全国2.4×108hm2茶园中, 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 难以实施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水产养殖业生产也过于分散, 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乱用或滥用抗生素、激素、农药等, 致使出口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越来越高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5. 市场信息滞后, 缺乏预警机制
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与相互沟通有限, 对国际市场信息获得的滞后,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缺乏农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争端应急处理体系, 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 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 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 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 在此基础上, 要改善环境, 保护土壤质量,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 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 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 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 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 尽快与国际接轨, 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 3 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 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 还有3 9 1种农药、1 5 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测标准。这种现状经常造成国内合格产品在出口时因抗生素、农药残留等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的结局。因此, 缩小我国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之间的差距, 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农药、兽药残留量检测国家标准已势在必行。
3. 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 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 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 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龙头企业+专业化批发市场+专业化生产经营者”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营销新体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 利用“B to B”进行网上贸易, 构建绿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新模式。
4. 优化出口结构, 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
出口结构有两大方面, 一是市场的地理结构, 二是商品结构。农产品出口应建立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 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 稳定发展农产品贸易。鼓励出口农产品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 在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亚洲市场的基础上, 大力开拓欧美市场, 欧美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值得积极开发;重视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潜在新兴市场的开发。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农产品进口国主要的农展会、食博会等国际著名农产品贸易博览会, 以宣传优势农产品, 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巩固老客户、结交新客户, 扩大其影响。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 0%, 深加工产品仅占2 0%, 而初级产品更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 不仅可以避开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5. 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 如果企业信息不畅, 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或标准要求生产, 在产品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 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之, 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方面, 国家可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 方便企业查询, 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摘要:在崇尚优质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 我国农产品生产仍停留在产量的提高上, 对质量关注较少, 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遭他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文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自身原因, 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策略
参考文献
[1]乔娟李秉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邵继勇: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选择[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产品应对策略 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及其影响
(一)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
所谓产品同质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的性质、功能、种类、目标市场定位、目标客户选择、经营方式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无差异性, 产品的发展只限于复制和模仿, 而不能向市场提供有独特利益, 并取得竞争优势产品的过程及结果。虽然我国银行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 但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功能、服务内容相差并不明显, 产品与服务趋同化严重。
1. 产品市场定位同质化。
从表面上看, 我国存在不同市场定位的多元化商业银行体系, 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从而不同市场定位的商业银行产品的市场定位会不同, 其消费群体与服务对象亦会不同。但我国各类银行都在力争做大做强, 在成立之初就已确立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定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 盲目跟进国有控股银行的发展思路, 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型企业和高端客户, 从而对中小企业、三农和社区居民等群体的信贷支持不够。或许美国的社区银行、专业银行和州银行及联邦银行等层级分明的银行格局或许对我们的银行竞争格局有所启发。目前, 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雷同现象非常严重, 投资范围无非是债券、货币市场、票据、信贷资产转让、新股申购、同业存款等等, 并没有哪家商业银行做出实质性的创新。客户会选择收益率最高的产品, 严重的产品形式同质化现象会导致客户的流失, 而对银行没有任何忠实度可言。客户的选择最终导致银行只能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吸引客户。
2. 产品结构同质化。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过度依赖信贷业务, 而风险小、技术性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发展则明显滞后。产品结构的同质化从银行收入结构的单一性上反映出来。从近几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来看, 大部分银行的经营范围仍高度集中在传统的存贷市场, 产品结构单一化, 尤其是中小型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领域创新不足, 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严重依赖,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银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长远来看, 利率的非市场化不利于银行业发展以及银行产品的差异化。
(二) 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的影响
1. 产品同质化使得商业银行竞争激烈。
商业银行的同质化导致银行间产生恶性竞争, 致使商业银行风险增加。由于各商业银行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对于客户来说如何选择银行的产品是没有差异的, 一旦某家银行推出新业务, 其他银行便纷纷跟风, 而不考虑哪种业务真正符合其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而造成银行之问不加选择地相互学习, 争夺同样的客户、推销同样的产品、实施同样的营销手法, 极大地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实现经营目标, 不惜采取价格战的措施, 同时非价格竞争也是争夺客户的手段。2008年的美国, 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 不惜降低借贷条件的门槛, 衍生出次级贷款, 使得一些不能达到银行借贷条件的借款人也能取得银行的贷款, 这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会使商业银行在面对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的时候, 还要面临非金融机构的威胁, 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2. 产品同质化致使银行服务趋于同质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仍是以模仿居多, 主动性创新不足, 造成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活力, 品种不丰富, 定位趋于一致。同时,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定位差异不大, 也使得各商业银行产品种类、结构及服务功能大同小异。在资金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 银行纷纷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吸引客户存款, 理财产品沦为了银行变相揽储工具, 恶性竞争, 单纯靠收益率吸引客户, 使其服务亦走向同质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的原因
从本质上说, 目前国内所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几乎都没有超出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范围, 可以说基本都是“复制性和模仿性”创新。造成这一现状和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原因
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 使得原本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只要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安排和规定去做就行的我国商业银行,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银行, 也开始进行了商业银行产品的创新。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发差异化产品起步较晚, 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 没有独立的定价系统等原因, 商业银行所推出的银行产品绝大多数是对外资银行产品的复制和模仿, 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最初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同质化。
(二) 商业银行产品的本质属性限制
银行产品是无形的, 它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承载了银行与客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银行产品从产生那天起, 就存在同质化的基因, 完全克服同质化是不现实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产品大部分只是将传统的业务改头换面, 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都是换汤不换药, 且差异化淡薄, 无法突破限制带来创新树立自己的特色, 使中国银行业在产品创新上存在严重缺陷, 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制约了银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产品的研发权力过度集中于总行
在我国, 商业银行的产品一般均有总行负责研发, 而各支行只负责销售。这是, 这完全是和是和现实相违背的。支行处于真正接触和了解客户需求的前端, 对所处地区客户所需产品会比总行更清楚。可是, 总行研发产品时, 无法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而研发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所以, 只能对市场上出现的银行产品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致使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
(四) 监管手段过于僵化限制了产品创新
银行同质化与金融管制的过度严格大有关系, 也是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一个反映。监管手段僵化和专利保护制度缺失遏制了创新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 银行的产品创新实质上是受到政府的政策主导的, 而不是以市场上的需求为前提的。
我国实行的是合规性监管方式, 即除了银监会明确规定让做的业务外, 其他业务商业银行都不能私自开展。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两种方式, 在实际中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 又往往多采用审批制。从银行新业务的上报到最终审批通过, 有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很容易错过产品的最佳市场销售期。另一方面, 由于金融产品本身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 再加上银行专利保护制度的缺失, 新推产品很快便被竞争对手复制模仿。竞争者与创新主体同时分享了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收益, 但却无需承担创新主体前期的开发成本和风险, 这严重遏制了创新热情, 使业内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
三、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差异化策略
目前, 我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这容易导致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引发价格战, 导致同业多败俱伤, 最终使整个行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影响银行业自身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实力。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也难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采取结合自身业务优势, 实施差异化的产品创新竞争战略才是我国商业银行更为理性的选择。
在产品差异化的道路上并不排除服务效率、水平的提升, 因此, 如何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就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具体途径如下:
(一) 市场细分, 客户分层, 提供差异化产品, 提升服务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细分目标客户群, 通过服务层次的区分, 建立重点客户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户实际利益、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差异化产品方案, 并以这种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和差异化的服务, 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 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从而建立基于各自的差异化特质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国民生银行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 零售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 推出了总行的事业部制度和分行转型, 做小微企业和私人银行, 辅以金融管家式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手段, 力争建设成为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 可以说在中国银行界迈出了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第一步。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最大程度的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 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差异化策略, 在创新中重视信息科技所起的作用, 完善产品系统开发和推广流程,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推出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真正做到产品差异化以及提供差异化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差异化创新
银行产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核心产品是该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基本利益, 形式产品是该产品的外在表现, 期望产品是客户在购买该产品时对产品的期望属性, 延伸产品足银行为提高竞争力而提供给购买者的附加利益, 潜在产品是该产品目前尚未实现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潜在需要的可能性。银行产品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层次上差异不大, 银行通过提高服务水平, 实施差异化战略, 可以在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层次上为客户提供附加利益,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银行产品差异化创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功能差异化, 二是质量差异化, 三是高附加值差异化, 四是发展趋势差异化, 五是核心竞争力差异化。
(三) 培养高素质的理财和营销核心人才
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人员与客户人员直接接触和交流, 他们的能力影响客户对银行、对产品的选择, 他们的营销方式直接影响客户对产品的认知。所以应该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会计、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的精英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培养通晓客户心理的营销队伍, 培养他们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利用完善的营销体系开拓潜在的客户市场, 建立长久持续的客户关系。对此, 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注重效率和效益, 促进创新效率。
(四) 改善外部环境, 完善银行体系, 优化银行业层次结构
我国金融市场改革, 应逐步实现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改善监管手段, 对那些不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低风险创新产品, 可采取报备的方式管理;对蕴含风险的创新产品则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 审慎选择创新试点,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再由点到面地推广扩大。同时完善监管理念, 要调整准入政策, 快速增加小微银行数量, 让区域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各自服务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客户, 使整个银行业体系得以差异化。同时, 继续促进银行业有序竞争, 增强创新动力。同时, 建立健全专利保护制度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热情, 增强创新热情, 提高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田晓明, 朱晓蓓.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及差异化对银行业务开展的影响[J].金融资本, 2011 (3)
[2]梁宇.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4)
[3]肖蓉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研究[J].金融经济, 2011 (4)
[4]盛文军, 廖晓燕.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J].当代经济研究, 2003 (6)
产品应对策略 篇10
1 电子产品的使用背景
“电子产品的普及、智能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变得顺畅、快捷了。”这是当今绝大多数人对电子产品的评价。虽然电子产品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但小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便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下面从2个方面探究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原因。
1.1 儿童的心理分析
小学生在儿童中占很大比例, 而儿童又是特殊的社会人群, 他们所处的地位非常尴尬, 既脱离不了父母的保护, 无法达到成年人的成熟、稳重, 骨子里却又有那份天生的无畏、无惧心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不断成长, 导致他们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更加感兴趣。绝大部分小学生富于幻想, 容易接受新事物, 同时, 他们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跟风等心理, 很容易掀起一阵玩耍电子产品热潮。
1.2 家庭因素
家庭中影响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1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 儿童就是全家的中心, 为了使他们吃好、穿好、用好、学好, 父母在物质上往往过分满足、纵容。很多家长为了使自家的小孩跟上“潮流”, 将市场上最新潮的电子产品买给小孩, 使他们接触“最前沿”的事物, 以此突出孩子和自身的时髦感。当前儿童的领悟性非常高, 他们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师自通”。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小孩聪明、接受新事物快的体现, 但慢慢便会发现, 孩子对电子产品越来越痴迷, 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 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玩耍, 导致部分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生活。2家长对儿童疏于管理教育。国外有一项调查显示, 55%的年轻家长表示没有时间照顾儿童, 他们一般使用i Pad陪伴儿童;41%的家长表示在餐馆就餐时, 给孩子i Pad会使他们变得听话;67%的家长赞成带着i Pad进医院, 这样可有效制止儿童———————————————————————————哭闹。3家长对电子产品的态度。虽然大部分家长了解智能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健康有害, 特别是在视力方面, 但大部分家长却持中立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原因在于大部分家长认为智能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学习成长有一定的益处, 且是鼓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最好奖励, 也是家长处理事物时打发儿童的最好工具。
2 电子产品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
电子产品是有辐射的, 正常使用并无多大害处, 但过度使用会对身体造成辐射。其中, 最直接的影响即造成视力疲劳, 如果辐射量过大、辐射时间过长还会造成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 易失眠、多梦。正因为如今的小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 才导致当今社会的“小眼镜”越来越多。
2.1 视力发展
学龄前儿童眼睛的视轴较短, 角膜弯曲度较大。一般而言, 6~7岁儿童的视力处于远视状态。在使用电子产品时, 眼睛与屏幕的距离较近, 长期注视屏幕容易引起视疲劳, 导致儿童频繁眨眼并使其视力提前结束远视状态, 进而发展为近视眼。此外, 触屏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屏幕有闪烁现象, 在观看时儿童需要不断收缩瞳孔以适应光源的变化。此时, 调节瞳孔的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使晶状体过度屈曲, 长期观看可能导致睫状肌痉挛, 形成假性近视。
2.2 视力受损
眼科专家称, 电子产品的屏幕是直接发光体, 色彩亮丽、不停闪烁、刺激性大, 易造成视觉疲劳。由于泪液蒸发多, 儿童会觉得眼睛干涩, 眼睛会启动“自我保护”功能, 眨眼频率增多。如果程度较浅的频繁眨眼, 一般可消除;如果进一步发展成习惯性的频繁眨眼, 便较难矫正。因此, 儿童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易诱发近视。
3 应对策略
虽然电子产品对小学生的健康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但我们无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完全不受电子产品干扰的环境。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从出生起就被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包围着,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 我们只能采取以下策略, 尽可能地避免电子产品给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1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调查显示, 2岁前, 儿童的视力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 电子屏幕的强光、鲜艳的色彩都会伤害他们的眼睛;3岁及以上的儿童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30 min, 且最好分成2个时间段观看。在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应陪伴, 在就电子产品的内容与儿童沟通、交流的情况下, 电子产品可成为亲子互动的良好媒介。
3.2 合理引导和控制
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到电子产品是为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家长可严格规划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比如制订每天定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不要使儿童沉迷其中、过度使用, 这样不仅会使儿童的眼睛得不到休息, 进而造成视力疲劳, 还会使儿童在学习阶段分散注意力,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因此, 家长要在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进行合理的限制和指导。
3.3 树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意识
父母是儿童的榜样, 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习惯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树立正确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观念, 则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正确的观念。很多家长只是口头上命令儿童少玩电子产品, 而自己却在长时间使用, 这样往往只能起到反面的教育作用。
3.4 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家长应尽可能地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活动, 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使儿童与自然接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也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和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且可有效缩短他们在电子产品上耗费的时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应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 避免媒体等对小学生在电子产品方面的宣传。此外, 家长、学校等各方面都应联合起来, 共同制止小学生成为低头族。我们应共同努力, 使小学生与书籍、大自然为伴, 还小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 给小学生一个光明的未来。
摘要:现代社会的电子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电子产品的智能化, 其更新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在数字化教学中, 电子产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同时, 电子智能产品对儿童的影响巨大。分析了电子产品在儿童的身体发育、社交能力、学习能力, 特别是视力等方面产生了的负面影响, 以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电子产品,身心健康,家庭教育,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振明.电子产品对儿童的不良影响[J].爱情·婚姻·家庭 (优生代) , 2012 (9) .
[2]祁家蕊.浅谈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 2014 (18) .
渠道差异化应对产品同质化 篇11
寻找破解产品同质化问题的途径
几年前,传统书店生意日渐萧条,其营业收入远远不能维持其日常开支,而广大的图书爱好者在图书价格日益上涨的局势下,也不禁仔细地盘算着自己的口袋,一时间,整个图书出版界的气氛似乎异常沉闷。而亚马逊书店成立后却红火异常,给图书大亨们一个震惊,至今,当当网、卓越网、8848以至于传统的贝斯塔曼、九九读书网等等一大批网上书店跟风而至,生意也日渐红火。为什么?因为亚马逊书店最先重新定义了图书的渠道概念,依靠“速度”和“实惠”吸引了大批的时尚消费者。
亚马逊的“速度”,体现在其搜索时的快速和服务的及时性。传统书店靠的是门市、店员,但是在亚马逊的公司里,最多的却是软件工程师,其技术软件不断开发更新,别人就是想抄袭也是难上加难,因而亚马逊书店在网络书店和传统商店的竞争中一马当先。通过合理的统筹规划,在各地建立网点,送货速度奇快。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郝明义先生,一天深夜凌晨三点多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订购了67本新书,第二天接近中午时,亚马逊书店的电子邮件传来,上面写着:该公司已经给阁下寄出38本书,其余的也将尽快送来。
“物美价廉”是亚马逊的核心竞争力。亚马逊曾经自称是举世最大的折扣业者,有高达30万种以上的图书打折优惠。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减少流通、库存、管理等费用,并推出电子商务,跳过中间商直接面向客户,进行网上交易,亚马逊能够做到以优惠的价格向终端提供图书并获利。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抵抗这种产品的同质化。而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营销网络的建设在市场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分销渠道的差异化已成为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目前分销渠道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经销商,由于受数千年小农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市场经济,鼓舞个体经营,广大经商户各行其是,宁为鸡头不为马尾,普遍经营意识落后、管理差;另一方面来自制造商,由于缺乏对分销渠道的统筹设计能力、调整和把握能力、理论指导和管理控制体系,导致许多企业的分销渠道脆弱,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处于落后、凌乱、缺乏整合的状态。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价格战成了企业之间竞争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虽然厂家最不愿意,却又不得不经常采用这种最残酷的恶性价格竞争行为。抵抗产品同质化、回避恶性价格竞争的核心策略是差异化,可以通过品牌个性差异化、产品利益诉求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分销渠道差异化致胜。
在产品质量同质化、促销和广告手段也趋向同质化的今天,品牌和通路差异化将是中国企业营造自身优势的着力点。如何从渠道入手,通过渠道的差异化来建立独特的品牌优势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分销网络是整个市场营销的关键性环节,它既需要做长期战略性建设和营造,又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创新与变革。拥有强势的分销渠道体系与拥有著名的品牌一样重要!
渠道差异化的思路
渠道差异化可以从渠道策略、渠道设计、渠道建立、渠道管理、渠道维护、渠道创新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建设。通过渠道差异化成功抵御产品同质化的方法和案例很多,略举一二来与业界同仁共享:
(一)跨越终端直做社区
终端并非渠道的终点,在终端竞争日趋激烈、终端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为了进一步寻求竞争优势,跨越终端直接做社区销售,成为当前营销的一大亮点。
例1:国内最大的防盗门企业美心集团,把目光从专业市场和大商场的普通终端,转移到了更接近消费者的社区。每当新楼盘落成,业主即将入住时,即在新楼盘附近临时搭建一个美心门专卖店,在业主眼皮底下展示美心系列产品,为业主提供选择、购买、搬运的方便,这是一种比任何宣传和促销更有效的社区销售方式。
例2:杭外市一家养蜜场,没有经费做宣传,没有经销渠道和终端,通过数年直做社区销售的努力,不仅全部产品顺利销售,没有库存积压,而且已经成为杭州百姓心目中的品牌产品。他们的做法是:给每个销售员分配3个生活区,每天早晨和傍晚、每个周末全天候地在生活摆台做社区销售,由于产品新鲜质量好、价格比商店的便宜、服务态度好等优势,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
目前,社区销售做得比较成熟的是:鲜奶订月每天早晨送到家、报刊的征订和邮递、大桶饮用水的电话送货等。社区销售跨越了零售终端把销售前沿推进到消费者家门口,使消费者购买更方便,成本更低。而且通过销售人员高频率的周到服务,可以让消费者从对销售人员的个人的信任逐步产生对品牌的信任,因此,一些非名牌产品可以借社区销售巩固一批忠诚的顾客。
(二)传统渠道与高科技网络相结合
上海富尔网络销售公司,其经营的“易购365”是一家以食品百货为特色的专业购物电子商务网站,已形成网上销售39大类商品、4000个品种的规模,交易量日益增加。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分散型经营的烟杂店小终端不具备发展潜力,尽早要被连锁便利店取代。但是,上海富尔网络销售公司却独辟蹊径,充分利用了烟杂店贴近消费大众、传播信息快捷、顾客购买便利的特点,依托“易购365”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挥富尔公司在商品采购、物流配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推出“比便利店还便利”的“易购超便利”加盟连锁体系,整合社会烟杂零售网店,这同时缓解了烟杂店小终端的竞争压力。整合的“超便利”带来了多赢,烟杂店营业额明显提高,特别是糖酒商品增长较快,总体营业额增长35%以上,由于统一采购和供货,还有力地遏制了“假冒伪劣”货的冲击。
富尔公司于2000年建立了先进的呼叫中心系统,并申请了特服号码。与许多将交易重点放在网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方式不同,富尔公司85%的订单来自于电话。这种网上交易与电话营销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富尔的运作模式更为务实。富尔公司用呼叫中心的主动呼出替代业务员的上门推销、商品报价、督促定单、客情维护等工作,由经过培训的呼出员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客户资料数据库及自动拨号系统的支持下,有的放矢地对烟杂店小终端实施电话呼出营销,传递最新的产品和价格信息。这种方式受到烟杂店的普遍认可,电话营销结合业务员工作,不但极大改善了工作效率、工作条件和人工成本,而且大幅提高了订单成效笔数,并杜绝了因业务员流失带来的客户资源损失。
(三)渠道细分、渠道创新
例1:重庆是一个山城,市区内空间狭窄,人口密度高,地形崎岖,市内不允许厂家的货车通行为零售点送货。而“棒棒军”(挑夫)就成为最好的产品通道,只有挑夫能将经销商或者批发商手中的产品送到零售商手中,所以组建“棒棒军”作为二批商才能控制产品销售终端。
例2: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在旅游景点饮料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能形成优势。如何形成优势,就必须寻找一条很好的通道。经过调研和讨论,某企业找到了一家旅游船运公司(这家公司控制了漓江上60%的客船),和这家旅游船运公司签订协议,将最优惠的政策给它,相当于给经销商的条件,但条件是它只能卖这个企业的产品。这样,借助旅游船运公司这个最好的二批商,这个企业实现了对销售终端的成功控制,产品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优势,而旅游船运公司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双方实现了双赢。
例3:娃哈哈在成都市场的终端运作上,由于销售人员的力量不足(16人)和二批网络的建设不够完善,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成都邮政不仅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还有人员优势,400多名员工成天出没于大街小巷中,有着较强的客情关系和网络优势,但是400多名送报员人力过剩,成都邮政承受的成本过高。笔者参与了成都邮政局与娃哈哈合作的谈判,最后两者形成了强强合作,达到双赢:成都邮政局可以利用娃哈哈的著名品牌和强势的产品结构拓展业务、增长利润、降低单人成本;而娃哈哈可利用成都邮政局的优势进行渠道创新,深度分销,增长销量,提升品牌。通过邮政的物流配送及185信息平台,娃哈哈可使终端零售店和消费者购买更便利,通过成都邮政传递,将产品送达千家万户。
产品应对策略 篇12
旅行社产品同质化是指其产品、服务趋同, 尽管形式上有差别, 但内容、品质、技术含量、使用价值相似, 导致整个行业缺乏特色与创新动力, 禁锢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旅行社产品同质化现象, 一方面导致行业价格竞争激烈, 促使旅行社只关注产品成本和价格, 忽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另一方面, 过度的价格竞争也降低了利润, 影响了旅行社开发新产品的投入能力, 创新的限制又加剧了旅行社行业产品同质化的程度……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致旅行社行业长期禁锢在低质量水平的产品同质化僵局中。
2 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导致因素研究
2.1 旅行社内部原因
2.1.1 缺乏创新的意识、动力和能力
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 中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大多数, 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 更关注短期利益, 缺乏风险意识、战略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规模效益并不明显, 未能平抑市场的混乱无序。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 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 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由于旅行社之间的技术和营销方面的搭便车行为, 众多旅行社都想搭其他旅行社的便车而不愿意投入成本去开发产品, 被别人搭便车, 致使很多旅行社失去产品创新的动力。旅行社产品开发创新需要财力、物力等支持。多数旅行社规模较小, 缺乏产品开发创新的能力, 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 是造成旅游市场中同质化产品大量淤积的根本原因。
2.1.2 旅行社难以进行有效的产品推广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 报纸广告是旅游线路、旅游交通等产品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电视广告是旅游地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表现形式, 互联网是发展趋势, 杂志是旅游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宣传的得力媒体。旅游宣传单、旅游企业宣传册、旅游产品介绍册、旅游交通工具上的流动广告、户外广告、旅游地图等一直停留在把文字和数字传达给客户的阶段, 客户缺乏真实感受, 很难留下具体印象。而旅游产品的高卷入性要求产品推广传播的高互动性, 旅游产品的综合性要求产品推广信息高度的立体化, 旅游产品产销的时空统一性要求产品推广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旅游消费的性质要求产品推广信息鲜明的个性化, 旅游体验的异地性要求产品推广诉求丰富的多面性。
2.1.3 旅游产品缺少个性, 旅游服务标准有待完善
纵观目前旅行社产品的营销现状, 各种媒体上发布的旅游广告均突出旅游线路及价格, 几乎找不到推销服务的内容, 产品的公共性表现得相当突出。旅游服务标准不完善, 多数集中在旅游行程
淄博职业学院梅振华
透明化程度, 如景点及游览时间、购物点的数量及时间、用餐与住宿标准等, 这只能使旅行社的竞争表现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2.2 旅行社外部原因
2.2.1 旅行社产品复制性强, 缺乏法律保障
旅行社产品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等有效的法律保障, 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一条线路经过设计、采线、产品包装、广告推广、销售等环节, 需花费旅行社大量的人力、财力, 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众多旅行社便一哄而上, 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
2.2.2 旅游信息不对称造成柠檬市场
旅行社产品属于经验品市场, 旅游者需要体验后才能衡量产品质量, 而道德风险的存在降低了消费者对旅行社产品平均质量的预期。在交易过程中, 旅游产品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对商品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形成了一种卖方占有信息优势、买方处于信息劣势的不对称状态。在这种混乱无序的市场状态下, 到处充斥着以次充好的产品, 欺骗成风, 个别旅游产品生产者可能利用对商品信息的优势对消费者进行欺诈, 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就产生了旅游投诉和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不信任, 导致了旅游者不愿意付出高价。旅游产品生产者为争夺市场, 纷纷采取价格竞争, 忽视产品质量, 从而形成了“柠檬市场”。
2.2.3 国内市场需求不成熟
在远程旅游和短途旅游并存的现实中, 短途旅游是大量的;在新辟线路和传统线路并存的现实中, 传统线路旅游是大量的;在多日游和一日游并存的现实中, 一日游是大量的;在高档旅游和中低档旅游并存的现实中, 中低档旅游是大量的……多数旅游者更多的关注价格和“去过没去过”, 而不十分关注产品质量, 这就为质差价低的产品提供了市场,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应对旅行社产品趋同现象的策略研究
3.1 旅行社内部
3.1.1 清晰的企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完善企业文化
旅行社需要清晰的企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达成消费者心智的认可, 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 诚信经营, 获得独特的市场地位。例如, 大型旅行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生产, 降低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中小型旅行社通过市场细分化, 针对各自客户群的品味和需求, 突出特色, 树立自己的品牌, 利用差异突破同质化的束缚。
3.1.2 产品创新, 服务为本
旅行社要把产品创新当做一项战略工作, 包括产品和品牌的创新, 从长期效益和规模效益上着眼。旅行社必须注意对新开发景点、新旅游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 并进行快速合理的搜集整合, 用最快的速度编制新线路, 核算成本并进行包装、宣传, 尽快投放市
参考文献
[1]宋子千.旅游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分析[J].旅游学刊, 2005.
[2]赵玉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3]吴昌南.中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