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通用10篇)
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 篇1
所谓语言连贯,指语言连接得紧密、妥帖,前后呼应,语意畅达。保持语言连贯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要有统一的话题,即每个句子都围绕同一个内容去说。如果没有形成表述中心的同一话题,必然东拉西扯,语言的连贯就要遭到破坏。其次是合理的语序。语序反映着句子内部的成分与成分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上和意思上的联系,反映着作者表述时的思路。如果语序不合理,读起来就会别别扭扭,不自然。再次是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一个词在句子里边,一个句子在句与句之间,犹如链条中间的一环,必然要起到上钩下连的作用,如果缺少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意思的跳跃性就会太大,造成上下脱节、前言不搭后语。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明确性的要求,决定了语言必须有一定的呼应。有了“先”,就要有“后”,有了“虽然”,后边必须是转折。前后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呼应或呼应不当,语言的连贯性就会减弱,甚至使上下文格格不入。
语言连贯的问题主要是语言顺序的问题。语言顺序分词序和语序两种情况。
词序主要指关联词的顺序和实词的顺序。一般情况下,有呼应关系的关联词要按逻辑关系来确定它所在的位置,如果事物的发展,先有条件,后有结果,那么“只要”在前,“就”在后,如果不是倒装句,“因”与“果”,“条件”与“果”等不可颠倒,还要注意关联词和其它句子成分的位置,不能因为关联词不当而产生语病。
汉语的实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便能构成短语、句子,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其顺序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情况下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补语在谓语后。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是: (1) 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哪儿的); (2) 指示代词(表示哪一个); (3) 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4) 动词、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5) 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6) 表示性质的名词。如:
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比多项定语灵活的多。次序大致如下: (1) 表目的原因; (2) 表时间、处所; (3) 表语气、范围; (4) 表否定、程度; (5) 表情态、对象。
词序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任意变动的。变动之后,或者是不通,或者是不顺,或者是意义大不一样。如:“美的自然”与“自然的美”,“不很注意”与“很不注意”,意思差别很大。也有些并存的词序意思相同,只是表意侧重点不同。如“我看过这本书”侧重于陈述事实,“这本书我看过”侧重于描述对象。
许多正常词序可以变动,变动之后可以获得较好的修辞效果,大都有强调意味。如定语后置、状语前置或后置、定语前置等,或者加强了语气,或者使语言更加流畅。
语序,指语句的顺序。它包括复句中各个分句的顺序,句群中各个句子的顺序,文章段落的顺序。语序是表意的重要手段之一。语序不一样,所表达的意义也往往不大一样。如: (1)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2)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句 (1) ,前者讲的是不主动进攻,但并未放弃自卫的权利;后者讲的是用自己的不进攻换取对方的不进攻。两者的前句都是后句的条件。句 (2) ,前者讲的是我为大家出力,大家也帮助我;后者讲的是只有大家为我着想,有益于我,我才肯为大家出力。
要判断两个句子颠倒次序后的意思的异同,就要看这两句原来是不是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如果是,颠倒次序后意思不同。如果原来是并列关系,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颠倒次序后意思不变。
语言顺序一般而言分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指按时间关系(先、后、同时)排列的顺序,它往往用时间的词语来表示。空间顺序指以位置关系为贯穿句子线索的顺序,它都有表示位置关系的词语作为指示词。逻辑顺序是指按事物的逻辑关系安排的顺序。逻辑关系指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等。
如果违背了事物的逻辑关系安排的顺序,就别扭,不顺畅,甚至会妨碍意义的表达。如: (1) 经济适用,吸水性强,质地柔软,欢迎选购。 (2) 扬州红园的树桩盆景和广州岭南派、苏州派、上海派并驾齐驱,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句 (1) 把“经济适用”放在前边不合适,把“吸水性强”放在“质地柔软”前边也不合适,应该先说质地,再说功能,后说价格或售后服务等内容。句 (2) ,扬州的树桩盆景,应该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然后才能和岭南派等并驾齐驱。
正常的语序变动也可产生较好的修辞效果。如: (1) 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句 (1) 将表条件的分句后置,就突出了结果分句,加强了学习者的信心,产生一种鼓励的作用。句 (2) 把分句后置,既突出了转折分句,也显得新颖。
了解语序还应注意句与句的内容在结构上的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分”的部分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论证与论证的关系,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做到语言连贯”这一能力的要求如下:
1.能通过语序把握语意的侧重点。组织一个单句,我们常常把主要意思安排为句子主干,而把较为次要的意思安排为附加成分。如下面三个短语: (1) 这场足球比赛; (2) 将在两点开始; (3) 将决定谁是冠军。将这三个短语组成一个强调时间的句子,应是:“将决定谁是冠军的这场足球比赛将在两点开始。”如果组成一个强调重要性的句子,应是:“将在两点开始的这场足球比赛将决定谁是冠军。”据此可知,抓住了主干就抓住了单句意思的侧重点。
2.能根据语序的变化确定语意的异同。
3.能排列多项定语和状语的顺序。这两种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则前边已经叙及。需要注意的是对每一项定语或状语进行分析,以便弄清它们各表示什么。
4.能排列句子的顺序。要排列句子,先要根据每一句的句意,找出它们的中心,然后依据时间、空间、主次、轻重、多少、总分以及其它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解说等),确定大致顺序。再找句与句之间相联系的标志以确定局部关系,这样就可以排好句子顺序。
找标志是极重要的一环。段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常在一些词句中表示出来,这些词句就是标志。一般而言,起着衔接呼应作用的词句就是标志。词语的前呼后应有多种情况。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中,时间词和方位词就是标志,抓住了它们,就排出了语序。
1.能根据语境插接语句。这一能力点的考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为语段开头选恰当的句子; (2) 为语段中间选择恰当的语句; (3) 为语段末尾选择恰当的语句; (4) 为句子在语段中找合适的位置; (5) 判断不同语序的句子的优劣。
2.能为语段中空缺处补写恰当语句。该能力点的考查比插接语句的考查要求的能力更高,它不仅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语段的意思,还要求考生能依据空缺处前后的语言条件造出相应的句子使上下文紧密衔接。
3.能正确使用关联词。关联词的作用就是使语句连贯,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正确使用关联词,是使语句连贯的重要方法。对使用关联词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内容的重要部分。要能正确使用关联词,首先要熟知复句类型,掌握大量的关联词语,其次是分析句子关系,弄清复句类型,从而寻找恰当词语。
只有掌握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应对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的连贯”问题。
摘要:本文对高考语文中的语言连贯方法进行探讨, 对语言顺序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言连贯,策略
高考名句名篇应对策略 篇2
一、整体策略上,注重理解,用理解作铺垫。一是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篇、段、句的联系,在理解总分、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背诵;二是理解句意,不要机械记忆,可联系语境,领悟诗文含意,抓住关键词记忆。这样先有了理性的思考,再进行感性记忆,可事半功倍。
二、名句名篇默写题主要存在别字、错字、多字、漏字、错句、上下句颠倒、笔画不清等问题。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可采用下列技巧。
1.强化前后顺序。关注那些顺序即使颠倒也不会影响内容的语句,多诵读,形成语感。凡是默写颠倒的情况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背熟,观其大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
2.突破生僻字词。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考生都能熟读成诵,但在生僻难写字的书写上却常常出错,一字之差,导致一无所获,前功尽弃。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等句子中的“媵嫱”“巉”“壑”“嫠”都是生僻难写的字,只有靠平时反复书写,强化记忆。
3.关注同音异形字。名句名篇中的同义异形字对考生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最大,也常常成为命题人的设题点,考生要高度重视,重点突破。要通过有意识的分析比较,知其音,更知其义,以固化记忆。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如果不理解,就容易写成“萧条”的“萧”。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中的“致”和“至”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了“致”为“使……到达”、“至”为“到达”的意思,就不容易混淆了。
4.牢记通假字。要背诵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假字,也是默寫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等句子中,“说”同“悦”,“知”同“智”,“生”同“性”,“反”同“返”,“不”同“否”,“冯”同“凭”,“缪”同“缭”。尤其是有些假借字与本字现在的读音不同,更要特别注意。
5.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在演变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发生了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因此,考生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按该处的原文默写。
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 篇3
据统计,2013年全国21套理科试题中就有17套在解答题中考查了以上三种类型的三角函数题目,比例高达81%, 足见命题教师对这几类题(尤其是前两类题)的钟爱,需要引起我们复习的重视。
下面我们通过对几个典型的高考试题的解析,一起来领悟一下三角函数在高考解答题中的命题特点、命题规律,并预测2014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希望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题型一 :根据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的相关性质
分析 : 此题的关键步骤是对所给函数解析式进行化简。第 ( Ⅰ ) 步可采用先展开,再乘出来,然后再利用二倍角、半角、两角和与差等公式逆向运用,最终化为正弦型三角函数。第 ( Ⅱ ) 步最好根据正弦函数的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
分析 :此题是以向量为载体的三角函数试题,关键是先根据向量在坐标下的数量积公式求出函数解析式,然后再化简为正弦型三角函数。第 ( Ⅱ ) 步是求有限制条件的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一定要注意对角的范围进行讨论。
说明 :2013年该内容以解答题的形式共计出现7次。每个解答题12 ~ 14分。 考查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以中档题为主。
在高考试题的解答题中,对三角函数这一知识体系的考查,往往将较为复杂的三角函数,通过恒等变形转化为形如y=Asin(ωx +ϕ) +k (A >0,ω >0)的正弦型函数,才能进一步求有关周期、最值、单调性、奇偶性、对称中心(轴)等综合性题目。 而化简是前提,也是最为关键步骤。在解题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三角恒等变换,要求对三角公式灵活运用,包括正用、逆用、 变形用。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知,对已知复杂三角函数的常用的化简方法有 :逆向运用公式型(诱导公式、半角公式、二倍角公式、 两角和与差公式、辅助角公式)、乘进去化简型、乘出来化简型、综合化简型等。
建议复习时也应多加强这类题目的练习。
题型二 :根据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式解三角形
例3 (2013,全国 ,理 ,新课标Ⅱ卷, 17)∆ABC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bcos C+csin B 。 ( Ⅰ ) 求B ; ( Ⅱ ) 若b=2, 求 ∆ABC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 :此题中同时出现角及边的关系,所以我们往往要利用正、余弦定理化成仅含边或仅含角的关系。第 ( Ⅰ ) 步,根据正弦定理化边为角及根据A+B+C=π 消去A角是关键。第 ( Ⅱ ) 步中则应由求中ac的范围联想到重要不等式a2+c2≥2ac ,故应选用余弦定理求解。
说明 : 2013年该题型以解答题的形式共计出现8次,以理解和灵活运用为主, 每个解答题12 ~ 14分。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以中档题为主。
以上都集中考查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由以上例子可知,高考试题往往与三角函数相结合,通过化简,运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半角、二倍角公式、 两角和与差公式求值,或者利用两个定理求解 . 在综合考查中,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查思想方法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在相同的背景下,但考查的具体内容又有鲜、活、变等特点。
建议复习时应多加强这类题目的练习。
题型三 :根据三角函数图像求其函数解析式
在2013年全国理科高考数学试卷中, 此种类型的题目所占比例非常少。(但它却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例4(2012,湖南,18,12分)
分析 :第 ( Ⅰ ) 步先根据函数周期确定ω 值,再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求ϕ 角,最后根据图像与y轴的角求振幅A。第 ( Ⅱ ) 步先正向利用正余弦的和差角公式 “展开”,然后再“逆向”利用正余弦的和差角公式化简为正弦型三角函数。
说明 :高考解答题中根据图像求函数的解析式,关键是能根据题目中信息准确获得周期、振幅及初相这三个要素。比如两个相邻的对称轴之间的距离就是半个周期。又比如某三角函数图像至少平移m(m>0) 个单位后与原图像重合,也就意味着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m。
高考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初探 篇4
【关键词】命题作文 应对策略 高考
一、高考作文命题现状简析
全国近三年18套作文命题显示,话题、材料、命题作文三种形式并存,呈鼎立之势。2007年,材料作文5个,命题作文9个,话题作文4个;2008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2009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包含2个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2个。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已不像原先那样火爆,虽不能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任何一种成功的题型,也不能长期独领风骚,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该题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由于话题作文给学生写作提供的自由空间大,久而久之,考生摸准了它的规律,于是虚构、套写、低劣的文章大量出现,如此发展下去,很不利于选拔人才和引领实事求是的健康文风。为了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以及上述弊端,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全国各省市都在互相借鉴,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试题。
但是,无论作文题型怎样变化,都始终离不开《考纲》的统一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规律和方法。
二、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
命题作文是建国以来最传统的、最常见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但其作文内容、表现形式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审题难度也随之加大。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步骤
面对一个文题,不要轻易下笔,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提示语和作文要求,准确理解题目的寓意,理清写作范围,明确写作重点。《考纲》中《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的第一项,就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必须符合命题要求。在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使命题的要旨显露。如“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就是一个难以下手的作文试题。如果不做深入思考,联系现实,学生很难找好切入点,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首先,我们从结构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宾结构。“踮”是动词,“踮起脚尖”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这是生活中每个人经常有的引体向上的动作,是人在某一目的驱使下的条件反射,由此联系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广泛思考:
走在街上,你突然看见有一群人不知围观什么,四周水泄不通,于是你站在外围,“踮起脚尖”也想看个究景,这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你不由地“踮起脚尖”,生怕泥水弄脏鞋袜。当和别人量比身高时,你总习惯挺起胸脯,“踮起脚尖”,为的是提升你的身高,满足你一时的“虚荣”。
诸如此类,足见“踮起脚尖”是内在的驱动力支配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搁浅,文章就会落入肤浅的俗套。应再拓展思维: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村头,踮起脚尖,是等侯参军三年的儿子捎回平安的家信,满足一个母亲最朴实最真挚的心愿;一个年迈的老父亲每天“踮起脚尖”翘首远眺,脸上的皱纹堆叠着忧虑,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一个女人在漆黑的夜晚,不时“踮起脚尖”,急切地等待下班晚归的丈夫,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个年轻的老师,倚在教室门框上,“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等待一个不知何故迟到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担心……
如此立意,就把“踮起脚尖”的含义拓宽了许多,再推而广之,作辐射思考:
多少人踮起脚尖天天盼、夜夜盼,渴望祖国母亲六十华诞早日到来,这是亿万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又有多少人踮起脚尖,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眺望对岸的万家灯火,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共同心愿。
如此透视文题,思维就由生活的事理层面升华到精神情感的层面,如果我们的思维再进行深入思考,还会想到,“踮起脚尖”自然会抬起头,放远我们的视线,就会看到前面更远的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常常一个筋斗站在云巅,额首远望,为的是“敢问路在何方”。这样就由实“路”想到虚“路”,想到人生之路,想到未来,就会找到“踮起脚尖”更深的隐含意义。再如,一个初中学生向往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是丰富的,但也是艰苦的,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一个高中生希望早日念大学。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但也充满诱惑,只有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如此类推,不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踮起脚尖”看到前面的路,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居安思危,瞻前考虑,我们就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如此层层剖析,由生活现象到事理本质,文章的视野就广阔得多,立意深刻得多。
总之,在审题上不要抢时间。一要冷静,二要深思,三要拟定,四要斟酌,五要构思,六要调整。审题的过程,也是构架一篇文章的过程。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就是仔细研读、分析、审视文题的含义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中心,再选择材料及文体的过程。审题的重要性谁都清楚,但真正做到正确理解题意却很困难。
1.全面解读文题。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常言道,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从眼晴里能看到人灵魂深处。作文的题目也有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精髓、凝聚之处,所以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题旨,抓题眼也便成了审题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抓题眼容易,诸如抓题目是短语或句子中的动词或谓语,试以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为例,从句式角度分析,它是一个连动短语,“提”和“看”是一种动作行为,是题目的中心词。提什么,怎样提,看谁,怎样看,才是写作的主体。有的命题仅是一个词语,要想准确理解命题的意图,并确定符合要求的立意,就需要全面、辨证地思考。如四川卷作文试题“熟悉”,就是一个表面简单、其实棘手的命题。按照字典义,“熟悉”就是“知道得清楚”。这样宽泛得没有边际的试题,该从何写起?如果不反复领悟,做多方面思考,思路极易剑走偏锋。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熟悉”一定非常了解,非常了解就很接近,很接近就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定会产生非常之情,非常之情就会引起情感波动乃至深层的理性认识。接着,考虑谁“熟悉”谁的问题。熟悉是双方的,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推想,自然是“自己”,旁观者不易熟悉。假如是“妈妈熟悉我”也合情合理,但若以“我”的视角窥探妈妈的心理和行为,易陷入行文曲折蹩脚的境地,也难写出真情实感。最后再确定“熟悉”的对象,锁定写作范围,如妈妈的微笑、爸爸的身影、老师的话语、朋友的面孔、故乡的山水、村口的老槐树、催人奋进的国歌、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等。熟悉的对象应属于具体、真切的范畴,抽象、难以言传的事物不好把握,如感情、思想等。综合上述思考,用一个长句来表示写作的中心,如“我熟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当看到它,心里就会引起强烈的震撼,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此“顺藤摸瓜”,自然会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合理丰富内容。有的题目之所以有难度,是命题者故意藏头露尾,使之具有迷惑性。如果在原题的基础上扩充一些内容,让题旨显露出来,这也是一种化难为易、变模糊为清晰的有效审题方法。如“愿景”这个题目,在原题前面可加“我的”、“老师的”、“祖国的”等限制语,再将“愿景”具体化,写作指向就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适应于半命题作文,如湖北卷“站在的门口”、福建卷“这也是”,既有或前或后的词语限定,也有横线处自由发挥的领地。其实,这种半命题往往没有题眼,需要考生创设合理“题眼”,如2009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就是根据前后的语境,填充了“题眼”。不过这个自造的“眼”,一要根据对文题的理解,再融合自身的生活历练认真填写;二要符合前后语境的要求;三要顺畅,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四要有新意,有特色。这类命题,对那些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勤于写作且有丰厚材料储备的考生,在临场之际,只要对命题有真切的感悟与理解,学会变通,将似曾相识的旧作取舍、剪裁、提炼、升华,以旧换新,就会写出为我们所用的佳作来。独词式这类文题,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活跃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让我们担心、头疼的一种命题。如《忙》(2004年上海卷)、《臉》(2005年江西卷)、《问》(2005年四川卷)、《读》(2006年安微卷),它是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为题,不附带任何成分和要求。它表面看似乎限制性小,可以自由选择体裁、材料,立意角度、表达方式也可自由选用,有着纵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考生极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云山雾罩,不着边际,最后写成的文章,从体裁上讲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从内容讲东拉西扯,不知所云。遇到这类“宽题”、“大题”,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宽泛的命题范围内,把立意的角度定格在某一方面,再选定某一适合的体裁进行写作。内容要集中,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议论或叙事抒情。文体特征也要鲜明,切忌主题未定,便泛泛而谈,信马由缰,写成什么算什么。如上海卷“忙”,其表面义就是事情多,没空闲,或者非常急迫地做某一件事。如果我们根据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认识,按照缩小外延、扩大内涵这样一种思维流程,来逐步显豁明达它的写作主旨,即如:忙—我忙—我忙于学习—我忙于高中学习—我忙于高三复习—我忙于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或忙—妈妈忙—妈妈为工作忙—妈妈为工作和家务忙—妈妈为工作为家务为我忙—妈妈忙得白了双鬓,弯了身躯。这样顺势而下,自然链接,主旨及选材的指向就十分明确。对于结构是联合式的命题,要着重分析并列短语中的两个或三个之间的辨证、因果、条件等关系。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一要搞清“我”(人)与“故事”(事)的内在关联、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要搞清“故事”是真实的事情还是虚构的。这类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常常含有哲思味道。假如推究其逻辑关系,把“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故事定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可是耳闻目睹、或包括“我”在内的往事。这样抓住题眼,就会准确把握题旨,确定文章的立意。
由此可见,命题作文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都具有鼓励创新的开放性和严格要求的限制性。开放性是指考生在选取立意角度、素材及文体等方面,可以自由发挥,尽显才情;限制性是要求考生在统一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无视文题,背离命意,我行我素,必然铸成大错。
3.深刻揭示寓意。有的题目不是没有“题眼”,而是处于隐蔽处,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题外准确找到“题眼”,尤其是那些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以及富含哲思的作文命题,更要三思而后行。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是源于一首通俗歌曲、探求人生哲理的命题,必须先搞清“翅膀”的比喻义。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飞鸟凭翅膀,飞机靠翅膀,“我”的翅膀又是什么,“隐形”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可见这个“翅膀”是一种独特的、非显性的、却又是“我”奋然前行的精神寄托。再把这种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如它是一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驱使我在知识的海洋徜徉,将来在广阔的天空像雄鹰一样翱翔。这样宕开思路,准确探求其比喻义,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都会切中题目的肯綮。
对于含有一定象征义、引申义的题目,切勿“望文生义”或“就题写题”,必须抓住题目揭示事物的具体特点展开联想,准确揭示其寓意。如“报春的梅”,表面说的是梅花傲雪,具有“报春”而“不争春”的美德,实际上是要我们借此领悟生活中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杰出新人在新事物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就预报“山花烂漫”的时节即将到来,鼓励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工作、学习,做出贡献。可见,只有把握了“梅”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才会写成好文章。再如以“暖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感觉到“暖流”的人,多半是一些经受挫折、遭受灾难、蒙受冤屈、被人误解、在学习和工作中屡遭失败的人,在关键时刻被人理解,得到别人的鼓励和帮助,这种情谊就显得特别珍贵,倍感温暖。然而题目是“暖流”,一点“暖”不行,不仅很“暖”,还要形成“流”,得到的“温暖”应该是多方面的、大量的,这点不可忽视。但是,我们不少考生一接触到这类命题,便胡编乱造,以苍白的内容和虚假的感情骗取阅卷人的好感。诸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得到祖国各地热心群众的捐款,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真诚帮助,这几乎成了一个刻板的模式,审题时需由题目中的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再紧密联系现实,从而确定写作中心,如福建卷的“季节”。从词的本义看,是指一年内的某个有特点的时期。当然,考生就某个季节立意,实写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初春,繁忙和艰辛的秋收,或围绕季节的轮回交替记叙、议论、抒情,都不算走题、偏题。如果针对季节的某种特质,引发富有哲理的思考,引申或类比为人类或某种事物的成长、发展规律,那么对文题的开掘就平中见奇,富有诗意。如十八岁是孩子花一样的季节,不惑之年是生命中最辉煌的季节,世界经济危机是寒流来临的季节,祖国正处于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季节等。再如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如果将“坎”定位在相应的沟坎、门坎之类的具体意义上,那只能写出目光短浅的平庸之作。倘若把“坎”视为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挫折等,写作的触觉就更贴近文题的指向。倘若用敏感的神经去触摸人的内心世界,那“坎”就可以理解为自卑、自傲、软弱、虚荣、嫉妒种种不良心理障碍,这样的立意必然高出他人一筹。当然,界定、丰富了“坎”的内涵,还要生发为什么要“必须跨过”的缘由和抒写怎样跨过这类无形的“心坎”的艰难历程。总之,审题需要挖掘寓意,挖掘寓意离不开联想,联想又必须合理,令人真实可信。而且要力求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鲜活的、极富时代感的、夺人眼球的文章。
(三)立意的方法和原则
审题和立意不可分割,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审题是为了弄清题目或材料的含义、要求或命题者的目的,如何拟定出符合题目或材料要求的主旨,或者说如何表明自己对题目或材料的认识、态度,这就需要立意。“立”就是“确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叫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常情况下,审题在先,立意在后,审题是为立意开辟道路,立意才是审题的终极目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审题往往包含着立意,即在研读、分析题目或材料时,就开始确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搞清命题或材料含义的情况下,便盲目立意,是很危险的事。立意必须在准确理解题目或材料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作出推断和提出见解。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也很必要。
“意犹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是在高考中保证作文能否及格的底线。同时,一篇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以及语言的使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定。可见写作时先确定一个好主题是很关键的。
那么,立意有哪些原则呢?
1.立意要正确。所谓立意正确就是文章的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是历年作文评价的第一标准。根据每年高考阅卷情况统计,立意不正确甚至情调不高的作文大量出现。有些学生把个人恩怨、成见流露在作文中,把盲目追逐的“时尚”,甚至低级趣味充塞其中。更有甚者,抓住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热点、焦点问题,在作文中大肆渲染、辱骂。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应该有最起码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应该大力歌颂真、善、美,即使是人们切齿的“社会公害”,也应该提出“善意”的批评,采取温和的态度,绝不能写出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和时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文章。当然,文章立意正确与否,跟学生思想意识高低紧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写出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辨别能力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2.立意要深刻。立意正确是起码的要求,深刻应该是标准。所谓深刻,就是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含的本质挖掘出来。那么立意怎样才能深刻呢?第一,要理性思辨,善于思考,正确理解文题或材料。第二,要巧妙转移,紧密联系现实,把自己对文题和材料的认识跟现实中本质上相似的东西融在一起。第三,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一个跨时代的青年,看问题站的尽量要高,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着笔,抒写对生活、生命、亲情的感悟和见解。只有立意深远,视野开阔,落笔大方,内容才厚重、感人。
3.立意要新颖。新颖就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特点、风貌,能独辟蹊径,高瞻远瞩,构思精巧,创意独特,能发现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着代表时代发展趋势、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先进思想,这些思想一旦反映到文章中来,便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主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从立意上求新、求高,而是在形式搞突破,一味在形式上猎奇,却做不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结果犯了“贴标签”的错误,还有的在选材上搞新、奇、大,岂不知脱离现实生活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时,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所以万事怕具体,要认真研读命题,对号入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机械套用。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寓意联系现实,虚实结合,变大为小,顺利、坚实的跨过高考这道难以逾越的“坎”。
高考写作教学实践及应对策略 篇5
一.高中生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考写作教学是关键环节。高考写作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对学生作文在课堂上给予技巧指导和实战训练。笔者发现当前对高考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 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些不良传统的烙印。
几千年来, 认为“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等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立意” (即思想内容) , 以社会主流思想为核心的作文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其次, “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滥于作文教学当中。在高考中, 占分数“半壁江山”的作文, 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和荣辱, 在提高写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同时, 也在许多教师和家长眼中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
我们为什么害怕作文教学?都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我们在倡导教师教学技术精湛甚至于教学艺术张扬的同时, 更多的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若我们目标不明、学情不晰, 一味地想我之所想, 思我之所思, 那么换来的将会是什么?一位老教师说得好, 作文课上我们想过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他们愿学并有所收获?我们反思写作教学误区了吗?这样的质疑正是我们缺失而要重新找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注意个性兴趣差异, 用统一的思路授课, 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和引导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二.高考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写作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一) 教师的观念保守陈旧, 理论水平遭遇瓶颈。
对学生的自评互评作文始终不放心, 不能完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打击了部分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 影响作文教学效果。“课堂写作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课堂写作教学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这一理念有时动摇, 不能得到坚决的贯彻。例如, 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合作学习理论等, 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 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这都是日后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二) 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艰难工程, 很难在短期内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及写作动机, 笔者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作了深入地调查, 文科班学生写作水平较好, 语文成绩明显偏高。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强, 思路开阔, 积累丰厚, 词汇也丰富, 语言表达流畅, 富有文采。理科学生的素材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颇大, 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更有天壤之别。
三.高考考场作文应对策略
进入高三, 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 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 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 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 正如巴金先生说的:“只有写, 才会写。”因此, 要提高各种题型的审题、立意、行文能力, 必须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 以求循序渐进。笔者的考场作文应对策略已形成写作教学系统, 希望经得起高考考验。
(一) 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同时还可以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 为写作积累素材, 补充新鲜血液。在紧张的复习之余, 同学们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看看报或者课外书籍, 这对作文水平的提高非常有益。
(二) 日常教学中, 一般会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 但这个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高三同学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 但是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 高三上学期始, 要加强对作文的强化训练, 建议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大作文, 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抄写的目的, 是强迫自己去阅读, 去开拓视野, 去积累写作素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 都要有一个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的同学, 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 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对提高写作有积极的作用。
(三) 强化考场写作训练
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淡出高考考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依据材料出题这一形式, 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大趋势。笔者的训练重点:
1、加强命题立意训练
写作之行, 立意为先!可以说,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命题本身的意义指向, 又如何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呈现出来, 可以说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命题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话题的理解, 理解的高低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
2、加强结构训练
一位优秀的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 学生们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 这样即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 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通过有效训练, 进行结构预设, 完成结构建模, 应该是高三作文训练的一大重点。
3、加强语言训练
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之所以缺乏文采, 主要是缺乏语文意识, 用日常语言代替了文学书面语言。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 让考场作文不见波澜。
4、加强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素材的来源可谓广泛, 包括日常升华、课堂教材、课外读物等等。对于高三同学, 一方面要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文史典籍中选取素材, 选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 极具现实性新鲜感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 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做好摘记, 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 又不费时间。
(四) 教师对作文的批阅技巧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行文过程的具体情况写好评语。多一些赏识, 少一些批评,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评语要有特色, 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 可用交流式或征求意见式的批语, 像“把‘看’字换成‘瞪’字, 表达更准确, 对吗?”;对成绩中下、性格内向的学生, 宜用表扬式或欣赏式批语, 如“你巧妙的过度, 使文章更精彩!”“你的知识面很广, 我很欣赏你”等。
总之, 高考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在完成课内写作之外, 素材积累, 范文欣赏, 谋篇布局, 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要学生在紧张复习中协调时间, 保证平常写作时间, 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学生就缺乏坚持的毅力, 从开始的创造热情到后来的应付了事, 这种情形大量存在。
不过高考作文的量化程度较高, 于平常习作有不同, 现在两者未能很好地整合。在高考制度仍然存在的前提下, 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就不能挣脱对高考的关注而“自由”地进行, 作文在高考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如何使高考作文与平常习作两者有机地结合, 也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例谈英语高考听力应对策略 篇6
一、英语高考听力影响因素
1. 储备知识的局限性 (词汇, 语法和语音) 。
首先, 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由于词汇量不多, 语言知识储备不足, 对习惯用语和固定用法掌握不牢, 其中词汇是构筑语言的最基本材料, 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获取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 是语言信息传递的载体。我们平时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词汇可以换种表达方法, 可是听力却不行, 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不认识的就是不认识。正因为如此, 听力测试对学生词汇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 词汇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听力水平。如果词汇掌握差, 就会导致对信息处理无法进行, 无法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 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对听力失去兴趣和信心。
如:M:I lived in a hotel when I was in New York.
W:Oh, really.You could have lived with Bob
Q:What does know about the man?
A:He is in New York.
B:The man lived with Bob.
C:He didn't stay with Bob.
本题考查学生的情态动词的虚拟用法, 如果学生对could have done (本可以) 这个词组不熟悉, 就会因为听不懂而乱选。
其次, 一些学生虽然词汇量还行, 可语法掌握的不牢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词汇量, 却往往会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或掌握不熟练, 在听力测试中经常出错, 常常只能捕风捉影, 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 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 抓不住关键词, 因而错误理解句意。最后, 还有的学生对英语中连读等语音特点掌握不好。在英语连贯的发音过程中, 往往由于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省略和爆破音的关系, 会发生音变, 从而使学生在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讲话或录音时会感到困难。
2. 缺乏深层理解能力。
听力理解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层理解能力是理解直接提供的信息, 包括对语音的辩识能力, 对时间、日期、价格、号码的短时记忆能力及对简单句子的理解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此种理解无法琢磨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无法体会对方的意图。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所听材料进行简单的推理, 如推理对话时间、地点、场合及讲话人的身份、关系等, 还要了解对方的情感和言外之意。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直接提供的信息, 但是对于深层的理解却很欠缺。
如:W:What did you think of Mr.Smith's lecture?
M:Well, actually I fell asleep during it.
Q:What was the lecture like according to the man?
A.Interesting. B.Inspiring C.Boring.
本题即考查获取重要信息和理解隐含意思的推理能力, 根据答句中说他在演讲过程中睡着可知这个报告应该是乏味的, 答案为C。
二、英语高考听力应对策略
1. 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首先, 要先看材料, 带着问题去听。在拿到试卷的第一时间就要看听力材料, 特别是前五题, 并适当对一些关键词做记号, 比如:“when, where, who, how…”。浏览选项时可采用纵向观察法, 找出三个选项的不同点。同时在听力播放后, 也要利用每小题间隙的几秒钟时间, 快速浏览下一小题和选项, 做到题目内容心中有数, 听时有的放矢。以便明确听的目标, 合理取舍信息。提高准确性。其次, 听的过程中, 在不影响听的前提下, 也要适当做做记录, 比如对名字、数字、时间等, 做简单的标记、符号, 减少记忆的负担, 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直观印象, 否则答题时可能辨别不清或错位。因为人的记忆有时会因为紧张出现短暂遗忘, 这样不仅会影响此题的正确选择, 还会影响下面的听力。最后, 要训练自己英语思维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应避免将每个词句译成汉语, 这样做浪费时间, 影响理解。因为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尽相同, 不是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 我们必须从语段、语篇上理解, 在极短的时间再用汉语思维, 根本来不及。所以平时我们就要注意逐渐培养用英语思维, 以节约时间, 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2. 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 排除背景音干扰, 准确捕捉信息
英语听力试题常常涉及背景知识, 所以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会对听力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假如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单凭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判断或推理就可能出错, 因此, 有必要通过多听多读, 也可以阅英文材料以及相关内容的中文版书籍, 了解、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 越有利于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比如, 平时我们可以阅读21世纪报, 听听疯狂英语, 看看英语沙龙。对于一些背景音很大的听力, 我们可以根据其背景能提供的信息, 根据我们的常识判断和猜测。有时候上下文会给我们听不清楚的地方提供准确的信息, 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全文判断, 从而捕捉正确的信息, 而不要因为某个单词或句子没听清楚就紧张, 或者乱选。
高考命题走向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7
一、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
经过七年的新课标高考命题实践, 到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日臻成熟,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从形式看, 高考考什么
(1) 选择题
以课标卷为例, 07年以来选择题三种题型统计数据:
(1) 图表漫画类——07年:1个 (31题图) , 08年:1个 (30题表格) , 09年2个 (24题图、31题表) , 10年2个 (27题表、29题漫画) , 11年2个 (25题地图、32题地图) , 12年1个 (35题图) , 13年 (全国卷Ⅱ主观题41题)
(2) 没有材料直接设问——07年4个, 08年2个, 09年3个, 10年0个, 11年1个, 12年0个, 13年0个。
(3) 文字材料类——文字材料类在所有选择题中居多数, 其设问有一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即“这说明、这表明、这反映了、据此可知”等居多。其统计数据为:10年4个, 11年5个, 12年12个, 13年 (以全国卷Ⅱ为例) 7个。这种设问的指向不明确, 无疑就会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如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5题: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汉唐限制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 考生习惯性的思维会认为考查的落脚点是问这种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 而实际上该题考查的是“不抑兼并”的后果、影响。
从数据统计看出, 选择题变化有三个趋势:一是图表漫画题常态化;二是直接设问逐渐减少, 以至没有;三是更加强调对新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即创设与学生所学不直接相关的具有特定历史氛围的场景, 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合理迁移到所学知识内容, 做出正确判断。
(2) 主观题的命题趋势
(1) 增加新材料的铺陈即以多种方式呈现非教材材料;
(2) 引入新论证模式即开放性探究模式。41题作为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成为必考题型。
2、从内容看, 高考考什么
(1) 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2) 史观的考查
(3) 热点问题的隐形考查
二、应对策略
1、材料教学常态化
近几年来, 从高考考查内容来看, 命题范围不会脱离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是从形式上看, 直奔主干知识的直接命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命题者往往通过诸多的社会史或无数个历史细节来见微知著, 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社会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历史规律, 而这些社会史或历史细节在试题中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材料来展呈现的。如考古、文献摘录、报刊资料、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照片、画像、漫画等等。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材料来源。所以, 作为高中历史老师, 尤其是高三老师在突破重难点问题时要用材料来说话, 使材料教学常态化。这样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才能在见微知著和层层探究中为学生点拨重点, 突破难点, 提升能力。
要使材料教学常态化, 导学案一个好的载体。具体做法是:老师在备课时围绕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学案上补充材料, 材料可以用其它版本教材内容, 以弥补一个版本教材的不足, 也可以上网查找, 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课本某某页回答问题。有别于新授课, 复习课时选取的材料会注意综合性, 设问注意从不同角度提出,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2、渗透新史观
新课标与新教材充分体现并运用了新的史学观点, 新课标高考卷中新史观类试题屡屡出现, 并且分值比例逐年上升, 可以说, 在高考题中新史观成了除课标要求之外的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 鉴于此, 我们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渗透史观, 到高三复习时再训练学生用多种史观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有关历史现象, 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对事实本身的理解, 也会学会对史观的运用。
新史观给我们指导学生复习考试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三大史观, 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诸如传承、交流、融合, 多样性等概念,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概念, 从整体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概念。
3、立足一套教材, 竭力拓展视野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来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 (全国卷Ⅱ) 为例:25题宋代“不抑兼并”在岳麓版必修二中有, 人民版和人教版中没有;26题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有, 人民版和岳麓版没有;31题意识形态教育, 人民版提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人教版和岳麓根本就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5题斯大林急于实现工业化, 人民版“资料卡片”有类似的材料, 人教版和岳麓没有;24、28、29、30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没有涉及;27、32、33、34、40、41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有。
鉴于此, 我们在教材的使用上, 要立足一套教材, 兼顾其它版本, 使教材成为材料源而不是考试源。
4、开放性试题的几种类型及答题技巧
从近几年常出现的题来看,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如2012年41题: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个或几观点, 判断观点的正误;
(2) 解题技巧:判断, 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 反对或同意, 对或者错。如果同意材料观点, 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 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论证。分析对、错或片面性的根源, 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升。
(2) 选择观点论证
(1) 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 (不需要判断) , 择其一进行论证。如人民版必修一53页“史学争鸣”中的一道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失败,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我们可以再补充一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2) 解题技巧:亮出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哪一种观点, 也可以采纳两种观点。不要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 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 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 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指出两种观点不同的关键是评价的标准不同:近期观察还是长期效果。
(3) 提炼观点论证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年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 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 并展开评论。
(2) 解题技巧:提炼观点。要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不要放过任何一则材料, 而且每一则材料都要先找到关键词, 关键句子, 然后再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 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 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 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 篇8
一、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
对于变量和参数可分离的不等式,可将参数分离出来,先求出含变量一边的式子的最值,再由此推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例1】(2010,全国Ⅰ,理)已知函数f(x)=(x+1)lnx-x+1.
(Ⅰ)若xf′(x)≤x2+ax+1,求a的取值范围;
(Ⅱ)证明:(x-1)f(x)≥0.
解析:(Ⅰ),∴xf′(x)=xlnx+1.由xf′(x)≤x2+ax+1得a≥lnx-x,令g(x)=lnx-x,于是,问题转化为求函数g(x)的最大值.∵,当0<x<1时,g′(x)>0;当x>1时,g′(x)<0.∴当x=1时,g(x)有最大值,g(x)max=g(1)=-1,∴a≥-1.
(Ⅱ)略.
评析:含参不等式分离参数后的形式因题、因分法而异,因此解决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需把握下述结论:(1)f(x)<g(a)恒成立f(x)max<g(a);(2)f(x)≤g(a)恒成立f(x)max≤g(a);(3)f(x)>g(a)恒成立f(x)min>g(a);(4)f(x)≥g(a)恒成立f(x)min≥g(a).
二、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函数的确界
如果分离参数后相应的函数不存在最值,为了能够利用分离参数思想解决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利用如下的函数确界的概念:
函数y=f(x)(x∈D)的上确界为min{M f(x)≤M,x∈D},记作M上;函数y=f(x)(x∈D)的下确界为max{M f(x)≥M,x∈D},记作M下.于是,有如下结论:(1)若f(x)无最大值,而有上确界,这时要使f(x)<g(a)恒成立,只需M上≤g(a);(2)若f(x)无最小值,而有下确界M下,这时要使f(x)>g(a)恒成立,只需M下≥g(a).
【例2】(2010,湖南,理)已知函数f(x)=x2+bx+c(b,c∈R)对任意的x∈R,恒有f′(x)≤f(x).
(Ⅰ)证明:当x≥0时,f(x)≤(x+c)2;
(Ⅱ)若对满足题设条件的任意b,c,不等式f(c)-f(b)≤M(c2-b2)恒成立,求M的最小值.
解析:(Ⅰ)略.
(Ⅱ)由f′(x)≤f(x),即x2+(b-2)x+c-b≥0恒成立,得(b-2)2-4(c-b)≤0.
从而,号当且仅当,即b=±2时成立.
(1)当c>b时,,令,则-1<t<1,则.
因为函数的最大值不存在,但易知其上确界为
(2)当时,f(c)-f(b)=-8或0,c2-b2=0,从而恒成立.
综合(1)(2)可得M的最小值为
【例3】(2010,全国Ⅱ,理)设函数f(x)=ex-1-x-ax2.
(Ⅰ)若a=0,求f(x)的单调区间;
(Ⅱ)若x≥0时,f(x)≥0,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略.
(Ⅱ)由f(x)≥0对所有的x≥0成立,可得:
(1)当x=0时,a∈R;
(2)当x>0时,,设,问题转化为求g(x)的最小值或下确界.,令h(x)=x2 ex-2xex+x2+2x,因为h′(x)=x2 ex-2ex+2x+2,x>0,又h(x)的二阶导数h″(x)=2xex+x2 ex-2ex+2,h(x)的三阶导数h(3)(x)=ex(x2+4x)>0,所以h″(x)是增函数,故h″(x)>h″(0)=0,所以h′(x)是增函数,故h′(x)>h′(0)=0,所以h(x)是增函数,故h(x)>h(0),从而g′(x)>0,于是g(x)在(0,+∞)上单调递增,故g(x)无最小值,此时,由于g(0)无意义,但运用极限知识可得.由ex-x-1ex-1洛必达法则可得:.故x>0时,.因而.综合(1)(2)知a取值范围为.
评析:用分离参数法求解本题,最大的难点在于求分离参数后所得函数的下确界,应用洛必达法则求超出了中学所学知识范围.显然,这不是命题者的意图.因此,我们应该探求解这类问题的另一种更为一般的思考途径.
三、从研究函数的性质入手,转化为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对于不能分离参数或分离参数后求最值或确界较困难的问题,如例3,我们可以把含参不等式整理成f(x,a)>0或f(x,a)≥0的形式,然后从研究函数的性质入手,转化为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在解题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如下结论:
(1)如果f(x,a)有最小值g(a),则f(x,a)>0恒成立g(a)>0,f(x,a)≥0恒成立g(a)≥0;
(2)如果f(x,a)有最大值g(a),则f(x,a)<0恒成立g(a)<0,f(x,a)≤0恒成立g(a)≤0.
【例4】(2010,天津,文)已知函数,其中a>0.
(Ⅰ)若a=1,求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
(Ⅱ)若在区间上,f(x)>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略.
(Ⅱ)∵f′(x)=3ax2-3x,令f′(x)=0,解得x=0或.
(1)若0<a≤2,则,于是当时,f′(x)>0;当时,f′(x)<0.所以当x=0时,f(x)有极大值.于是时,f(x)>0等价于
(2)若a>2,则,于是当时,f′(x)>0;当时,f′(x)<0;当时,f′(x)>0.所以,当x=0时,f(x)有最大值;当时,f(x)有最小值.于是时,f(x)>0等价得或,因此,2<a<5.
综合(1)(2)得0<a<5.
【例5】内容同例3.
解析:(Ⅰ)略
(Ⅱ)f′(x)=ex-1-2ax,由方程f′(x)=0不能求出极值点.显然,用例4的解法是行不通的,但我们注意到f(0)=0,故问题转化为f(x)≥f(0)在x≥0时恒成立,即函数f(x)在[0,+∞)为不减函数,于是可通过求导判断f(x)的单调性,再求出使f(x)≥f(0)成立的条件.
由(Ⅰ)有ex≥1+x,当且仅当x=0时成立,故f′(x)=ex-1-2ax≥x-2ax=(1-2a)x,而当1-2a≥0,即时,f(x)≥0(x≤0).
∴f(x)是[0,+∞)上的不减函数,∴f(x)≥f(0)=0.
当时,由ex>1+x(x≠0)可得e-x>1-x.
故当x∈(0,ln2a)时,f′(x)<0,而f(0)=0,于是当x∈(0,ln2a)时,f(x)<0.
综上,得
评析:函数、不等式、导数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本题抓住f(0)=0这一重要的解题信息,将问题转化为f(x)≥f(0)在x≥0时恒成立,通过研究函数f(x)在[0,+∞)上是不减函数应满足的条件,进而求出a的范围.隐含条件f(0)=0对解题思路的获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 篇9
【关键词】字音;命题特点;备考策略;解题技巧
2007年语文高考考纲对字音考核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与2006年相比,加了“常用字”的限制,更明确了考查的范围,即《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考察重点是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及其他习惯性误读字。读准字音是每一个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考试题字音题多在第一题,考生理应抓住这一得分点,争取开门红。
一、高考命题特点
【例1】(2005年高考湖北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
B.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
C.喉咙笼罩垄断得陇望蜀
D.楼盘搂抱头颅光怪陆离
【答案】B
【解析】A、C、D项中加点字都是形声字,A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línɡ、lín、lián、línɡ;C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lónɡ、lǒnɡ、lǒnɡ、lǒnɡ”;D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lóu、lǒu、lú、lù。B项加点字则是音同形异字,均读“zhì”。题中考察的16个字都是常用字。
【例2】(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
B.凋谢惆怅碉堡风流倜傥稠人广众
C.飞镖漂白剽窃膘肥体壮虚无缥缈
D.湍急瑞雪喘息不揣冒昧惴惴不安
【答案】D
【解析】A、B、C、D四组都是形声字,也是形似字。有的同音,有的不同音,需仔细辨别。A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chén、shēn、zhèn、shèn、zhèn,有两项相同;B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diāo、chóu、diāo、tì、chóu,有两项相同;C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biāo、piǎo、piāo、biāo、piāo,有两个两项相同;D项加点字读音依次是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五项各个不同。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湖北语文高考字音试题的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单项选择形式,只就字音设题,不与字形、字义结合;
2.重点考察形声字、形似字、多音字,多音字是重点中的难点;
3.考查现代汉语中常见常用但习惯上易误读的字音,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命题依据。所考汉字多见于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源自课本注解和课本后的附录;
4.只考词语中的字音,大多以每个选项四个或五个词语的形式出题,其中有双音节词语,也有四字短语,四字成语呈上升趋势。
二、高考复习策略
针对湖北高考语文字音题的这些命题特点,提出以下复习策略:
1.重视教材,注重积累。一是积累语文教材注释中注音的汉字,二是积累《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社版)第二册附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尤其注意审音表上的统读字,如“脊梁”的“脊”,“围绕”的“绕”,“从容”的“从”,“呆板”的“呆”,这些字都已统读,分别读作jǐ、rào、cónɡ、dāi。
2.用好资料,强化记忆。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个常用字中的易读错的字,要强化记忆,准确地读出字音,最好能形、音、义兼顾。对资料中整理的习惯性误读的字音、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形近字误读加以记忆。
3.关注重点,注意方法。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我们可采用联想比较法来复习形声字。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再如以“咸”作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积累“缄”、“碱”、“喊”、“箴”等字,通过比较分析,强化了差异,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对多音字的记忆,据义定音是关键。一般来说,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熨帖”的“熨”如表示“妥帖”意,读作yù音,表示用“铬铁或熨斗烫平”意时,就读yùn;又如“力能扛鼎”中的“扛”,指“用两手举”意时,读ɡānɡ,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意时,读作kánɡ。也可以根据词性、语体色彩来记多音字。如“创”字的读音,作名词时读chuānɡ,作动词时读chuànɡ;“粘”字的读音,作形容词时读nián,作动词时读zhān;“畜”字的读音作名词时读chù,作动词时读xù;“露”字的读音,在书面语中读为lù,如“露骨、露天、原形毕露、崭露头角”等;在口语“露头、露脸、露马脚”等词语中读作lòu。另外如“给”,口语读作ɡěi,书面语读作jǐ;“薄”字,在书面语中多读为bó,而在口语中多读为báo。
还可采取记少去多法来提高记忆多音字的效率。“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我们只要记住涉词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靡”有两个读音mí、mǐ,只有“浪费”义时才读mí,如“靡费”、“奢靡”,因此我们只要记住这两个词语中它读mí,剩下的其他词语中就都读mǐ。再如“与”有三个读音yú、yǔ、yù,作文言句末语气词时读yú,作“参加”义读yù,如“参与”、“与会”,其余都读yǔ。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记忆的量,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也可运用造句法来提高记忆效率,就是通过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造一句话串连起来记忆。比如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屏:他屏(bǐnɡ)气凝神躲在屏(pínɡ)风后面。
4.适当训练,巩固提高。选择难易适中的高质量专项练习题训练,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三、高考解题技巧
夯实基础,准确识记常用字的字音是正确答题的根本所在,但在做题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小技巧,既能跳过一些知识上的盲点,又能提高做题速度。下面简介几种方法:
1.联想组词法。有一些字的读音我们只是在某些词里会读错或拿不准,这时就可以联想平时常说的一些其他的词或组一个词来确认一下,如:“嘈杂”的“嘈”,如果拿不准是读cáo还是读cāo,就可以想一想《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据学习时的准确读音判断读cáo。又如:“绯闻”的“绯”,平时口语中容易读成fěi,但我们根据“绯红”一词,可以确定读fēi。
2.猜测法。有时候考生可以揣测命题人的考察意图进行大胆推测。比如有道题要判断四个词的读音是否相同,“红尘、女红、红领巾、灯红酒绿”,由于“女红”不常见,不好判断。这时可以推测一下命题人的心理:如果“女红”读作hónɡ,则此选项就未免太简单了,几乎毫无意义,所以它不可能读hónɡ。有时候碰见拿不准的形声字,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大胆猜测,一般来说,形声字虽说读音变化大,但是也有保持不变的,就是有变化,有的部分也不变,比如声母、后鼻音、平翘舌等。
高考英语口语考试应对策略初探 篇10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交际过程也就是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完成说与写、听与读的过程。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的影响,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1.坚持用英语授课,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用学生学过的英语来讲解新词新句,用简单的英语来讲解课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听觉记忆,提高听说能力。
2.重视语音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全方位进行听说训练。课本中的“Warming up”可作为课前话题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请一些学生上台作简单演讲或对话,台下学生也有了听的机会。通过“Warming up”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也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Warming up”之后,学生已经进入了讲英语的语言气氛中,接下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语言材料“Listening”和“Speaking”,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说训练。在“Reading”这一环节中,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可先让学生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然后听课文录音,并且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当认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口述课文的主旨大意。阅读材料为口语训练提供了练习的素材,可以围绕阅读材料内容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写的方式,巩固英语口语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有趣味的英文原版电影,也可以把电视上的英语节目录制下来,编成影音教学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训练的效果。
三、加强文化教育,注意语言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因此,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因素,中学英语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文化差异包括中外文化差异和美英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又要让学生了解美国和英国语言文化的异同,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象,向学生传授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并且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让每一位学生明白听、说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真正形成并掌握英语听说能力。其次,教师要对参加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的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人机对话考试模拟演练,努力消除学生因对考试害怕、担忧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后,教师在考试前要根据英语口语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考试技巧,使学生对考试心中有数,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正常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力, 胡光忠.英语交际会话与文化[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高考中参数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三角函数中的参数问题11-03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10-14
应对高考物理复习09-10
应对高考经验指导10-09
C/C++中命令行参数的原理10-18
小波变换在二维瞬时参数分析中的应用10-24
考生如何应对高考突发状况?07-17
高考冲刺将即艺术类考生如何应对高考复习10-24
北京高考如期举行 考生如何应对08-17
BP神经网络在结构边界参数识别中的应用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