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试策略

2024-10-24

高考应试策略(精选12篇)

高考应试策略 篇1

高考是难度和速度的考试, 试卷的试题过渡原则上是从易到难, 但在具体安排上有一卷二卷之分, 每卷都有难中易三档。准确地说, 试卷结构决定了试题的梯度是波浪式的, 是有起伏的, 不是也不可能绝对的从易到难。从另一个角度讲, 这种难易的波浪式起伏, 对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很好的考查。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考查能力是“层层设卡, 题题把关”, 是“水银落地, 无孔不入”, 也是命题人员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创设的新情境。他们不以陌生感为难考生, 但也给考生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 考查考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些试题能上手但得不到满分也是正常的现象。

应试技巧, 主要是指审题和答题的巧妙技能。审题能力强, 是正确答题和提高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培养审题技巧, 就要注意平时训练, 拿到试卷, 要迅速而准确地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千万不要马虎大意, 防止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答题的技巧一般包括: (1) 合理安排每道题的答题时间, 留有一定的检查时间; (2) 注意挖掘试题的隐含条件, 充分利用已知解决未知; (3) 快速浏览全卷, 对试题的内容、难易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采取先易后难的答题策略, 力争每做必对; (4) 不要轻易放弃难题, 也不要因抠难题而耽误做中低档题的时间; (5) 对于综合性、灵活性较大的试题, 不要套用固定的模式, 而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思维, 发挥创造性。

应考时的临场发挥策略:

一是整体把握。有些考生一拿到试卷就按照题号顺序一一解答起来, 即使遇到难题也寸步不让、盯住不放, 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应考时首先得通观全卷、整体把握,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和解答顺序。先用一点时间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对试卷各题的难易程度有个全面、初步的了解, 以便安排答题顺序。然后集中时间审题、解答, 最后还要留下一点时间用于检验、复查。采用这样的策略, 就会避免出现前松后紧、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是先易后难。刚进入考场, 心情一般比较紧张, 记忆、思维未达到最佳状态。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 先做容易的题目, 不仅有利于顺利地拿到基本分, 增加考分的累积, 而且因为“顺利”还会给自己增添信心、稳定情绪, 使智力活动恢复正常, 从而使自己的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自信从容。高考是一种要调动多种积极因素的复杂劳动, 也是对考生的思想、作风、毅力的考查。遇到生题要从容、镇静、不急躁, 要想到“我感到生疏的别人也会感到生疏”, 自信自己的水平不会比别人差。

四是合理取舍。考试结束前, 如果还有一道难题做不出来, 已做好的答题又需要检查, 这时应采取舍“难”而取“易”、弃“少”而求“多”的策略, 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先来检查已做好的答题, 保证答题正确, 减少失误。

高考应试策略 篇2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2022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希腊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

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

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陕西高考英语应试策略解析 篇3

【关键词】英语应试;策略解析

本年度是陕西省高考英语自主命题第八年,英语试题难度跟忘年基本相当,完成了人才选拔的命题目的。本文从语音、情景对话、语法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单词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八大方面对本年度试题进行评析,探索2006年以来的命题规律和方向,解析应试策略。

1.语音题型

本年度语音题继续往年的命题思路,考核学生相同字母的发音辨识能力。语音题跟2012年设题原理高度相似,依然采用2+3的命题模式,即两个单字母读音加三个字母组合读音,两个单字母由一元音(e)、一辅音(c)构成,三个字母组合分别由一道纯辅音字母组合(gh)、一道纯元音字母组合(ai)、一道元音加辅音组合(ar)构成,力求达到考核范围的全面性。其中“c”、“ai”、“e”分别在2007年第1题、第4题、2009年第3题考过。“gh”在西工大附中2012届第六次高三适应性训练第5题中考过,原题如下:thoroughA.roughB.laughterC.throughoutD.cough。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模拟考试中第1题、第3题还分别考到了字母“e”和“ai”的读音。因此,以后的考生要关注往届真题和名校模拟题已考考点的延伸考法,举一反三。

2.情景对话

今年的情景对话和中考补全对话难度相当。情景对话题型重视生活口语交际功能和上下文对话主题关联功能,“Lucy”和“Kate”相遇,交谈晚上安排,在谈话中提到了《少年派》这部电影的演员、故事概要、上映时间。情景对话的总体答题原则:一问一答、有问有答、答中有问、问中有答、问答关联,掌握了这一答题诀窍,考生先易后难,细心排查,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3.语法与词汇:常规考点,不偏不怪

高考英语试题必然严格遵循英语测试学中的选择题命题规则:第一,正确答案唯一性,且无任何争议;第二,一题测一个语言点,如时态和非谓语不会同时在一道题中考查;第三,题干非空部分信息足够推导出唯一的答案;第四,题干本身难度必须与考纲要求水平相当;第五,主要考核常规考点,干扰项主要为学生普遍容易混淆的地方。语法和词汇题延续了不偏不怪不超纲的高考单选命题原则,严格按照高考大纲设题。这些规则正预示着语法与词汇的考核方式要以常规为主,规避偏题怪题,即便有,至多也就一两道,主要为选拔优等生而设。

2013年陕西语法题考点常规,但做全对难,能够考察学生的语言基本功,2014年考生复习中要注意往年真题,几乎所有考试题往年全国其它省份都考过。同时,建议学生不要一味钻偏题怪题,对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归纳总结,吃透考点。

4.完形填空:中上等难度

完形填空继续仍然采编自一篇记叙文,2006年以来陕西省的完形填空都以记叙文为母版编题,比较稳定,这也是为了确保试题难度波动峰值不易太大的需要,因为,由记叙文转换成议论文的话,试题难度会大幅攀升,不符合高考测试原理。

文章内容不难,讲述一个学生的尴尬而又难忘的就餐经历,2012年也是讲述一个迷了路的七岁大女孩儿被宠物狗救回来的故事。选材何其相似,有经验的老师在给学生选题时会有一种出题的共感,让学生练习最科学的题,在此,笔者提醒高考生不要随便做市场上不正规的模拟题,起不到练习作用,反而会影响考生的答题思路,也不要陷入培训机构宣称的“技巧主义的”陷阱,完形填空主要考察学生语言运用,包括词语搭配、词义辨析、褒贬有理、色彩入境、风格入化、流畅地道等。

5.阅读理解:中上难度,答案选项设计严谨

今年的阅读理解选材稍有变化,出题模式基本没变。英语测试学要求题型设计要注意阅读理解材料的选择应注重难易程度、真实性、内容适应性,题目设计凸显考查点,体现层次性,答案选项的设计周密严谨,并注意关联性。

第一篇阅读题属于信息查找类。在做完完形之后看到这样的信息查找类文章,像做游戏一样,这样的题对于生活在“鼠标时代”、“电游时代”的90后新新人类来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了。这一类题不难,找准钥匙词。

第二篇阅读属于生活类文章,有教育意义,有点小意外,同时让人感动。文章讲述作者18岁时,错过了火车,等了几个小时也没搭上便车,有个名叫“Gordon”的人请作者吃了饭, 帮其搭上了回家的车。多年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孤单老人高速路边想搭便车,我帮了他,结果这人正是“Gordan”。读了让人温馨,感觉世界还是美好的。50、51、52题为细节题,分别选择D、A、D;53题为推断题,难度适中,主题就是“给予有好报”。

第三篇属于社会学领域通识知识类文章。分四段,第一段总说,点名主旨:阶级(class)、权势(power)、身份(status)共同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然后,作者分三段分别对class、power、status进行诠释。54、55属于细节题,找准位置就简单。

第四篇是一篇教育话题类文章。作者带孩子从古巴来到美国新泽西,因孩子刚开始不懂英文,上幼儿园时受到老师的偏见与武断的评价,怀疑孩子智商,斥责家长不教孩子英文,而孩子最终大学毕业成才,双语优势助他更成功。由此,作者最后一语道破:学习外语让孩子更具优势,了解不同文化,这么明显的道理新泽西的所谓“教育者”居然一无所知。

此外,加小标题阅读类题型,考生需要读懂大概意思,尤其是首尾句,然后先易后难,选出答案。61、62、63通过各段第一句即可得出答案,64题主题句在therefore之后,65题主题句在but之后。出题点主要集中在各段首尾句、因果关系处、逻辑转折处、观点总结处。

6.单词拼写:常见词汇,主考实词

单词拼写延续往年考常用词、实词的命题风格。考题名词4个、动词4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所考单词都是大纲词汇,该题主要看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语义是否清楚。这一类题,考生要首先确定词性,注重词语变形,切不可当成单词听写来做。

7.短文改错:分布均衡,覆盖全面

考点分布于冠词1个、名词单复数1个、代词1个、动词时态1个、非谓语动词1个、形容词副词混用1个、逻辑关系类并列连词类2个、主谓一致1个,逻辑关系类从句引导词1个(Before 改为After)这些考点考生在高一前都学过,其中有8个考点与去年考核方式一样,考生只要通过逐一排查,便可找出错误。考生要提高改错能力,需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多背文章,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对于一些常考点和出题模式熟记于心;第三,多做改错题,积累改错易错点。

8.书面表达:传统题型

陕西高考英语作文总体命题规则是:以考生熟悉的话题为主;让考生有话可说;不出偏题,怪题;让英语水平中上等的高中生能完成写作要求。作文要求学生写一次周末做家务的经历,可分三段:做家务的理由,做家务的过程,做家务的感想。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三段写,因为阅卷时会按段赋分,一段10分,三段共30分;(2)各段长度分布均衡,一段一个主题;(3)表达方式多样性,语句通畅,无语法错误。需要说明的是,好多考生总想用英语表达出头脑中那些“恢弘”的汉语思维,结果写出来的句子生硬,有汉语痕迹,甚至出错。考生要铭记一点:写对的,写会的。

9.后记

2013年陕西高考英语试题是一份稳妥的试题,很好地完成了高考命题任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测试学和外语教学角度来看,这一份试题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听力测试问题。笔者对陕西省籍大学生和考听力省份的大学生作对比,从学生四、六级分数或者专业四、八级分数来看,后者在大学的英语学习表现总体优于前者。英语能力评价指标听、说、读、写、译,我省高考只考到了读和写,听和说虽然考了却没有计入总分,因此在教学中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TheMITPress.

[2]Heaton,韩宝成.(2008)英语测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谈高考英语各类题型的应试策略 篇4

高考英语听力试题是从听的角度考查考生接受语言、获取语言交流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它由第一节单项听力和第二节整体听力两部分组成。

1. 单项听力对话材料简短, 所设问题大部分为表层理解

题, 然而考生一开始容易紧张, 思想难以集中, 因此单项听力的答题会影响整场考试的结果。因此, 在试卷下发填完相关信息后, 考生就应抓紧时间看听力材料, 以做到心中有数。

2. 整体听力以成段成篇的对话或独白为材料, 每个听力

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量大, 语言材料相对较难, 句子结构较为复杂, 所设问题综合性强, 在解题时, 稍不留神就会失分很多。因此, 正确把握整体听力测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尤为重要。

(1) 整体浏览所设问题, 预测话题。听前考生应抓紧时间阅读每段所设问题及选项内容, 这样做既有利于预测话题, 又能提前了解可能会出现的单词, 以便抓住重点信息。

(2) 边听边记, 强化记忆。

(3) 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等技巧推断最佳答案。整体听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大, 句子长, 结构复杂, 所设问题综合性强。考生往往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听到选项答案。不少题目, 考生在理解材料大意、掌握重要细节的基础上, 再经过分析、判断, 才能选出最佳答案。

(4) 了解文体特点, 注意结构层次。考生应了解短文的文体特点和结构层次, 在听的过程中分清主次, 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语句 (主题句) 和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上, 提高解题效率。

二、单选

单选注重考查考生将基础知识置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能力。内容上主要涵盖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情景运用、英语固定搭配和纯情景交际。 (1) 强调动词的用法, 主要考查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动词词组及情态动词等方面。 (2) 突出语境, 强调运用。考查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设置的语境自然、巧妙、新颖。 (3) 添加综合化因素, 部分题目综合考查多个语法项目或交叉考查语言知识, 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

针对以上高考英语单选的命题特点, 我们可采取以下应试策略。

(1) 认真分析语境, 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 (2) 把握上下文整个情景中的时间隐含。 (3) 谨防紧邻信息的误导, 避免定势思维。 (4) 注意分析句子结构, 确定选择方向。 (5) 留心热点话题, 关注情景交际。

三、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一种重在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填空补缺式障碍性阅读。它考查学生的总体语言知识水平, 涉及词语辨析能力、语法结构分析能力、语篇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化背景透析能力、作者意图剖析能力和生活常识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往往不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 并容易受定时思维的干扰, 一看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语法结构、句子、短语, 便不假思索地去选, 忽视了对特定语境的理解。我们解题的总体思路是抓准主旨、透析文意、理清逻辑。具体应对策略如下。

1. 跳读, 抓首尾句。

首句通常是文章的主题句, 是了解文章全貌的“窗口”, 由此可判断文章体裁, 推测文章大意, 提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多方面信息, 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尾句往往提示文章主旨, 揭示故事结局, 展示作者观点,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通读, 寻找信息, 掌握大意。

跳过空格, 不看选项, “硬着头皮”把文章从头至尾快速阅读一至两遍, 整体感知, 掌握大意。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暗示, 找出关键词, 抓住文章的主旨, 较好地理解全文。

3. 细读。

在整体把握和全篇理解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短文结构、语义和逻辑, 进行纵向联系, 横向对比, 理解难点、关键点, 确定选项。

4. 复读。

通读、复读全文, 一方面根据文章中心思想和各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检查文章内容是否连贯完整, 另一方面从词语意义辨析、固定搭配等细节方面进行检查, 验证所选答案, 修改不合理之处。

四、阅读理解

高考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单位时间内快速阅读英语短文, 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 抓住短文中所包含的信息 (事实、细节等) , 并通过短文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把握上下文事实、细节之间的时空顺序、逻辑联系及作者的意图、态度、观念和文章寓意的能力。主要有事实细节题、语意理解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和观点态度题等五大题型。在做阅读理解这一题型时应掌握以下几点应试技巧。

1. 带着问题阅读短文。

根据不同题型, 选用不同阅读方法。即先看问题, 再决定选用跳读、略读和精读方法。这样做, 目的性强,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 找出主题句, 确定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均讲述一个主题, 不管它有几个段落, 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确定了中心思想, 即抓住了关键。随后通读全文, 找出重要词语, 划下划线, 再进行推敲。

3. 推断单词、句子和文章的含义。

在做阅读理解时, 常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看不懂的句子等。这时考生不要紧张, 而应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 通过逻辑思维, 推断出该单词和整个句子的含义。考生只要静下心来, 绝大部分是能推断出来的。

4. 尽快选择答案。

在阅读理解时, 若碰到难题, 如推断、结论题, 不要过多地花费时间, 可留下标记, 待那些有把握的题目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做。有时候其它题目做完后, 再做难题, 能多少受到点启发, 对短文的理解也会有所帮助与加深, 难题部分也可能就解决了。可以作简单归纳:审标题—读全文—瞟答题—带问题—再回读。

五、任务型阅读

任务型阅读是08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 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材料后, 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 较好地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并进行准确的表达。考生要能够获得直接信息, 分析、总结信息, 并转换信息, 这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解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步: (1) 略读:快速浏览抓住文章中心大意及文章的结构 (借助所给图表结构) 。 (2) 细读:带着问题, 找到文章对应点, 确认题型, 分析整理归纳信息并且准确表达信息。 (3) 复读:复读文章, 反复揣摩所填之词是否符合文章内容, 其拼写是否正确。

考生可根据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 信息查找题。常用方法是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关键处做标记。

(2) 信息转换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问题查找定位信息, 加工分析并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3) 信息归纳题。根据问题查找定位信息, 找共性的东西。

(4) 书写规范, 词形正确。

六、书面表达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 用英语写一篇150个词左右的短文。近几年教学大纲要求“使用较多语法结构和较高级词汇”, 因此, 考生平时要加强对较复杂的句子结构或较高级的词汇的记忆, 另外把握应对策略也起着重要作用。

1. 首先要认真审题。读懂题目所给信息。

2. 勿要直译。

以下几种手段是增加句子复杂性的常见方法, 也是得高分的“亮点”: (1) 改变句子的开头方式, 可以把状语置于句首, 或用分词作状语等。 (2) 在整篇文章中, 避免只使用一两个句式, 要灵活运用诸如倒装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分词状语等。 (3) 通过分句和合句, 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4) 学会使用过渡词。 (5) 注意使用不同长度的句子。对于“较复杂的词汇”, (1) 注意使用词组、习语来代替一些单词, 以增加文采。 (2) 避免重复使用某一单词或短语。

3. 要刻意把好语言关。

要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型结构和词语, 力求文理通顺, 语言准确。

4. 遇到一时想不起的词语, 需变通。

可以用同义近义词代替, 也可以用否定词加反义词来表达, 亦可变换句式。

5. 注意保持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清楚, 一目了然。

6. 注意复查全文。

高考应试策略 篇5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 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 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③ 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 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 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⑥ 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 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 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误判。

③ 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 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② 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③ 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 晦涩: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或者形象呈现太多而没有必要的语言提示。(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 形式与内容脱离: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

③ 文体不明: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2.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

其普遍特点: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② 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③ 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④ 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⑤ 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 其原因:① 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② 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娱乐消遣式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③ 对教材价值的误解: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④ 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面对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重教法,轻学法

高三作文教程有以作文知识为纲的,即开头、过渡、剪裁等等;有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的,即内容、结构、语言等;有以思维为纲的,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应该说,所有这些作文写作教程,也许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人的存在,缺乏对作文主体的生存基础与精神空间的充分尊重。这样的作文教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描述性知识,偶尔对程序性知识“蜻蜓点水”,对策略性知识却不闻不问。没有把学生视为主体,学生被教师牵引着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等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2.重技巧,轻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注重对高考佳作的模仿,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背高考“佳作”,较少进行搜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素养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必备的,没有这些指导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但写作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如果缺乏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即使很有章法、文采,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做作。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高三得到提升,为时已晚矣。其实,关键是看你对学生的训练是否严格、规范、高效。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三个坚持:坚持每天读一点,坚持每天悟一点,坚持每天背一点。每天阅读1000字并思考领悟其中道理,以300天计算,高三当有30<,/SPAN>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坚持背诵或熟读100字,一年下来的背诵或熟读量为3万字;这些积累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高考作文吗?所以,迅速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没有可能。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应解决三个问题:想不想写?(多方设法让学生想写)写什么?(优化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有“米”可“炊”)怎么写?(教学生智慧地表达智慧,如何得高分)高三的作文复习,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努力提高作文能力,再掌握并不断提高应试技巧:先熟练掌握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练习各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然后再掌握应试技巧,从正面说,包括多角度立意、形式创新、拟散文化标题、一小时内成文等。从消极方面说,包括修改偏题、时间不够的补救办法等等。

先写实,后虚构,先规范,后创新:先训练写实的能力——看到的实景、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凡人小事的能力;后虚构。先写规范的记叙、议论等文体,后进行故事新编、小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杂文等创新文体(对中学的规范文体而言)的尝试。实践证明:有了扎实的写实功底,虚构的也漂亮,否则,就会笑料百出,漏洞百出;规范的文体写得好,创新的文体也运用得奇而巧,否则,就落入旧套或新套,或邯郸学步,连走路也很艰难);

先整体,后局部: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尽管不少同学看好的作文往往只注意它散文化的标题,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发人深省的结尾,或是中间引用了某名人使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等等。要提高自己作文的档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比如,写记叙类作文,是不是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写的是不是自己曾真正动过感情的人和事?写议论文章,是不是写的是自己真正想明白的道理?是不是对该道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语言美不美,结构巧不巧,主题深不深,开头结尾妙不妙,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修炼。以记叙文为例,先求从整体上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文,进而写得是记叙文,进而再追求局部的完美,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倘若把追求整体和局部的顺序颠倒了,就会愈练愈困惑,愈练愈茫然。

其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一)研究“考纲”和“考情”

1.知己知彼:教师一定要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知己知彼。“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病灶”在哪里(立意、结构、语言?)?该怎样改变?“彼”,是要让学生知道: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其具体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怎样才能算“能写”呢?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之所以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是为了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也使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还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以用武之地。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考?怎样出题?改作文的标准?教师的阅卷心理?让学生由糊糊涂涂地作文变成明明白白地作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三作文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明确本质: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是有别于文学意义上的创作:

其一,写作方式不同。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想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可以选择、决定。高考作文则受制于人,不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独立完成,不得借助外力。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又按阅卷者的标准评文,应试者始终是被动的、无所选择的。其二,阅读对象不同。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多层次性,任何人都可读,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但不求任何人都认可。而高考作文的阅读对象的阅读层次相对固定,多是语文老师或高校中文系教授,多则二三人,有的情况下仅一人,即可定夺作文分数。阅读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

其三,写作目的不同。文学创作或为自我,或为人生,或为社会,或为艺术本身,高考作文的目的却是极其功利的——为了分数!“我欢喜谁就是谁”,用阿Q这句名言来评述阅卷者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定分数恐怕不无道理。

其四,写作状态不同。文学创作有准备充分,情郁于中,有感而发,心情也轻松自然,可以沉浸在写作世界中;而高考作文直接的准备却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的作文题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要跳出来自检自审,看看是否扣题是否妥当。有了这些区别,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就有质的不同。诗歌的暗示之法就有些冒险,倘若含蓄的“度”没把握好,阅卷者以为晦涩难懂,结果可想而知。画一个和尚在山下挑水来体现“深山藏古寺”之“藏”的意境,固然好,但如果和尚画得不像,譬如让阅卷者误以为是个劳改犯或新新人类光头一族,那就麻烦了。文的质朴、自然是为文的至美,但质朴、自然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假如拿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参加考试,高分者当属《荷塘月色》。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

所以,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才学显技巧的应试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

3.确立目标:高考作文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能让阅卷者迅速读懂并把握文章的分量;一是作文必须抓住所有阅卷者共同趣味,才能征服所有阅卷者。所以,作文的备考必须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下面基于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和考场作文的自身规律提出高考佳作的五层目标:

(1)切题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者的第一忠告。“切合题意”就是指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二是切合“注意”。三个切题要求:①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②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③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2)明晰

高考作文应该明晰,明晰得让阅卷者能够在半分钟时间即可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等亮点。①书写清晰:笔画清、字形清、卷面清。②主旨明确:要表达的主旨都浓缩在一句话里。800字最好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开头、结尾或段首,或独立成段。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③结构简化:文章结构最好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最好还有清晰的过渡句或过渡段。④语言干净:表述得干净,句子短小,万分清楚,一看便知其意。⑤感情激越:感情的清晰,悲则大悲,喜则大喜,极力渲染。

(3)充实

阅卷者多欣赏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800字的文章传达了上万字的信息,那多半是成功之作。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素材丰富不滥(不堆砌材料)。其二,技法(修辞手法、表现技巧)多而善变。其三,语言醇厚(文化氛围)不浮。

(4)文采

一是话语机智,二是文辞形象。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遣得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下得够;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有些诗意;修辞用得精彩,比喻的喻体出人意料,排比的语气铿锵。

(5)创新

高考作文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创新处,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语言新。

(二)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

作文水平提高慢,但只要坚持认真练,还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否则,会越来越生,水平将会下滑。写作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的认识,要落实到最佳的训练状态上。高三的作文训练,有三种状态:逃着练——能少写一次是一次;拖着练——让写一次写一次,写完不想再看一眼;跑着练——在老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主动地读写。最好的,当然是第三种状态。天分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可以选择和转变的是写作状态。

首先,应该以放松、宽和的心态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应告诉学生,也许过去、写作限制、评价机制等等铸造了现在的你,反过来,只要你对自己进行调整,就可以调整你在事物中的位置,使自己获得主动。这种调整很简单,在写作中少一些牵挂思虑,少一些成见偏见,就会进入最佳状态——自信、积极、乐观;不畏困难,也就是一念代万念的状态。

其次,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在写作时,我们完全可以默念:我即是王!我无所不能!以此激活自己的自主意识。比如当考卷上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作文题时,可以理解地微笑一下,肯定自己的创新能力,激活自己的积累,可能这个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可用“我一定会用最佳立意、最佳结构、最佳语言!” “大家犯难,我独清醒!” “我是做得最好的!”“ 我的作文得过高分!我的作文曾被老师做过范文!我获得过作文大赛奖!”“ 独一无二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语言激励自己,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第三,写作时,保持良好的作文状态:

(1)保持泛灵的感知状态,就是将客观的当前情景“人化”“生命化”,或将无生命的世界转化为有生命的世界,或将有生命的世界转化为人的情感世界,或用人的情感世界去融合客观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有一句很好的话:“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

(2)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成功者都是以思考为乐趣的积极思维者,他们始终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场”中;而常人,趣味却在思考以外,在名,在利,在权,等等。佳作只垂青于以思考为乐的积极思维者。如果我们的思维缺少一种积极的状态,从不曾想过变换一种方式或一个角度,那我们的思维就会懒惰松懈下来,我们在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中,无法激活表层底下所能包含的相关信息。(3)保持热爱的情感状态,一是对生活真挚的爱,一是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想写好文章,请要先做一个会爱、会怜悯的人。

(4)保持入微的体察状态,“艺术起于至微。”

无论诗文,贵有入微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写作前,要静心回忆咀嚼,浮现所写的情景,这样才能够找回细节。如何获得入微的体察呢?心灵之内,在于想象的丰富,在于精神的安宁。心灵之外,在于细心的观察,没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我们写不出生动的细节。

(5)保持超然的审美状态,朱光潜先生说过,人有三种眼光:一是科学眼光,见事物的构成;二是功利眼光,见事物的功用;三是审美眼光,见事物的和谐。可是我们的学生对美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比如初见沙漠被其苍茫荒凉所震撼,写作天才往往产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感慨,而经常行走在沙漠的人却觉得平淡无奇,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审美疲劳”。察觉和打破“审美疲劳”是养成写作状态的重要招式。写作者应以超然的审美眼光为常态。万物的美都醒着,睡着的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以美之心观物,使物皆着美色也。

这样坚持一种理念21天,就能形成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能够拥有一种惯常的素养和状态。

(三)系统构建写作素材库

千古文章一大抄。“抄”是一定的,只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和借鉴。提倡在高考作文中大胆借鉴他人思想(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就是借鉴法国谚语中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借鉴文章素材(把别人表述好的素材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借鉴结构(将前人典型的行文结构固定下来,模式化,现成的“旧瓶”装“新酒”即可)、借鉴语言(捡前人二三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点”)。所以,要改变观念,要知道良好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应养成一习惯,每天或每周留下较固定的时间用于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怎样收集?

1.取材课堂范文:教材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从初一到高三共12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写作上的需要。例如:围绕一个话题,收集归纳素材。围绕“说的艺术”,可以搜索整理出以下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寡人之于国也》《庄暴见孟子》《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等。

2.取材课外阅读: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书信(札记、言论)、科学论著等,蕴涵着丰富的百科知识,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素材天地:精美的语言素材、深厚的思想素材、精彩的情节素材、鲜活的人物形象素材等。(1)怎么读?有学生说,我也看课外书,但过后又不知道看了些什么,写作文时一点也帮不上忙,是什么原因?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读的过程中,要分析,要比较,要优中选优,可以摘,可以抄,可以反复看,有的甚至需要背诵。读的目的应该明确,读的方法需要优化。每天能用适当的时间,翻翻名家的短小作品,一来能平和心态,二来能不断“文”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保持与社会的沟通。(2)读什么?

① 名人的千字左右的小小说、散文和杂文的得奖作品。《散文精品》《小小说精选》和《杂文选》,杂志如《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美文》《萌芽》《中学生阅读》。②尽可能多地看点中外漫画大家的漫画。一要尽可能读大家如华君武、方成的名作;二可看编选成书的中外漫画书籍,有配以欣赏文章的最为适宜。③ 常看品牌电视节目。看看凤凰卫视台的《世纪大讲堂》和央视的《百家论坛》《电视散文》《艺术人生》《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等品牌栏目的节目。欣赏品牌电视栏目的节目,使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自己的认知对象、情感态度同人生、社会、世界、未来接通。

将读好作品、看好漫画与看好电视节目结合起来,对它们常读常抄,天长日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从人的“品位”或“定位”的角度说,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幼稚的学校四堵墙之内的中学生变成一个能与高考试卷对话的社会人——高考试卷钟情的是后者!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是教得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包办代替的。

3.素材的整合提炼:分类摘抄、剪辑粘贴、读书笔记、随感而发、目录处理(对每一个好素材,要学会思考和品评,并试着从新的角度去挖掘)。

4.系统构建材料库:高考作文就是做两件事: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我们找不到材料,并不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没有储存材料,而是因为我们的储存没有清晰的顺序。所以,要系统构建材料库:

一是思想材料库系统, 比如,对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的整理:

(1)过程与结果: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揠苗助长”思想2: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谁动了我的奶酪?》;“刻舟求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3: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2)原因和结果: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黑格尔说,凡存在就是合理的。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思想2: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风生”是“树动”的原因,“树动”是“花落”的原因。教育和经济就是互为因果的。思想3: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封建专制主义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文化大革命”。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SARS产生的原因,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

(3)必然与偶然: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种瓜得瓜,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必然。有心栽花花不发,是偶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必然。“守株待兔”偶然。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无巧不成书”,“巧”就是偶然;黛玉归天与宝钗出闺是偶然,黛玉之死是必然;林冲在山神庙偷听是偶然,奋起反抗,偶然转化为必然了。

(4)现象与本质: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苹果落地的现象,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口蜜”“腹剑”思想2: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折本质。看报;春天也有落叶的现象

(5)对立与统一: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沙丁鱼—鲶鱼;我们应当视对手如朋友合理地竞争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有制和私有制;战争与和平;《红楼梦》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6)共性与个性: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德国哲学有莱布尼茨、宫女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7)内因与外因:思想1: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但无论如何,石头是孵不出小鸡的。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前我们提出口号“15年超英赶美”

(8)量变与质变: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最佳的结合点。无论过,还是不及,事物都达不到最佳状态。如做饭。

(9)主要与次要:思想1: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楚汉相争 ; 国共两党 思想3: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解决矛盾问题,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考虑到,但重点是考虑主要矛盾。失火了,救人还是先救东西,还是先打水。<,/o:p>

(10)个体与集体:思想1: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古希腊神话,安泰,赫拉克勒斯。思想2: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思想3: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法国人;黄山猴子。

(1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思想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物质丰裕,民风淳厚;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二是事业,三是审美。

(12)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思想1: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诗、宋词、元曲;“与善人居,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思想2: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二是事实材料库系统:事实材料总是以人为中心的,最好要建立清晰的人物列表。比如课外阅读人物列表: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课内教材人物列表:阿Q、孔乙已、玛蒂尔德、戈多、格里高尔、贾宝玉、林黛玉„„

(四)高考作文方法技巧训练

1.仔细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特别要注意话题作文的开放,并非是漫无边际,审题难度降低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无论审题难度怎样降低,考生都必须仔细阅读作文要求,万万不能走马观花,自以为是。有的考生作文在三、四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偏离了话题。所以,要落实到扎扎实实地严格训练上,力争做到在审题方面万无一失。(这其实并不是很高的标准,绝大多数考生都该达到,都能达到)

审题,就是考生看到作文题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立意,定好文体,弄清写作要求。

(1)全面解读题目

指阅读理解作文要求和命题意图。首先应该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如“诚信”,“诚”是诚实,“信”是守信、讲信用。“信”如果解释为“信任”、“自信”“信仰”“信服”等,就不符合题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是借用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天下”应理解为国家、民族、人民、人类等。全句可理解为“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先国后家”“先人后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如果理解为“爱国主义”“心灵美”,就偏离题意了。

②把握题目内容的范围要求。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内容范围必须是关于“记忆移植”而且是“假如”的,必须大胆运用想像。有的考生在文章中谈“记忆是不可能移植的”“记忆移植是不科学的”,这就脱离了题目规定的范围,造成文不对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应该围绕“忧乐观”来谈,“尝试”就必须写第一次尝试做某件事。

③把握所供材料的思想倾向。材料是话题的背景,材料叙述的详略、明示或隐含的信息、过程的前后联系等,都透露出作者的倾向和意图。如“诚信”,背景材料是寓言,材料中“人生路上”,是引导考生注意寓言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启迪作用,艄公的两次说话,点明了与“诚信”权衡取舍得失的是“健康”“金钱”“荣誉”等诱人的东西,引导考生的写作方向主要是认识“诚信”在人生道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年轻人“思索了一会”,表明他已经作了慎重权衡,决定舍“诚信 ”而取其他六个背囊,这实际上暗示他的价值观,与金钱相比,“诚信”退居末位,从而指示考生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考察话题。

④把握“要求”中的提示和限制。材料之后的提示性的语句,它往往暗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因此,决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审慎阅读,找准方向。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题,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思考的方向,即可选取一种文化现象或多种文化现象进行“审视”,可分析、肯定其中的正面因素给自己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重点剖析其中的负面影响是怎样在认知、情感、审美、人格等方面对年轻一代造成伤害的,还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进一步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另外如试题中的“注意”“要求”中的“自拟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议论时要有比较”、“不少于800字”等。忽略这些,必然导致失分。

(2)作文审题法 :① 词语替换法。将标题或话题中的词与其他相关词作比较,准确把握话题。如“留给明天”,可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放弃明天”作比较。就可看出“展望”是一种积极构想;“创造”是一种努力奋斗;“等待”实际是不想采取行动,希望有好结果出现;“放弃”可看出一个人完全丧失斗志。而“留给”则表明一种前瞻意识,一种远见卓识,意味着我们要把资源、好的环境、物质和精神财富等美好的东西留给未来。

② 组词拓展法。如2005年北京卷的“说‘安’”,用“安”来组词,除“安定”“安全”“安宁”“安逸”外,还可以组成“安稳”“安静”“安康”“安乐”“安好”“安泰”“安详”“安邦定国”“安居乐业”“安如泰山”“安营扎寨”„„这样可以启发我们寻找新的写作角度。

③造句扩写法。我们可将标题或话题中的词或短语扩写成句子,打开思路。2005年湖北卷,要求谈“出”和“入”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做学问要讲究出和入”“看书要注意出和入”“人际交往要注意出和入”“观赏景物要学会出和入”。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话题是“双羸的智慧”,我们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与外商打交道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的外交需要双赢的智慧;双羸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双赢的智慧也可以变为多羸的智慧„„这样造句,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话题的,在快速思考中打开一扇又一扇作文妙思之窗。

④化简因素法。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因素。这样,可用较短的时间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题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如“位置和价值”这个话题就包括了“位置”与“价值”两个因素,《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气候”三个因素。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去寻找新的因素。如写“位置和价值”,题中的已有的两个因素有时并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应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即要提示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如辩证关系、条件关系、发展关系、选择关系等。如写《师生之间》,就不必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多费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可以了,如师生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都可以。找到题目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的任务就算完成。

另外,审清题意,还常常用到解词、分析短语结构、圈点列表等方法。如,“诚信”,并列结构,可分解为诚实、守信。“战胜脆弱”,动宾结构,对象是“脆弱”,重点是“战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的前提条件,重点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判断,重点是对这个判断的阐释。“树木·森林·气候”是三个并列短语,重点是三个概念间的关系;且题目是喻体,要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本体”。列表,是对题目的要求如“含义”“范围”“重点”“题目”“体裁”“要求”等分项列出,防止遗漏。

还有如实题虚写法、虚题实写法、大题小做法、小题大做法、反向思维法等方法,不一一列举了。鼓励学生自己去摸索一些审题的方法。

2.确定模式

写应试作文,最好采用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

(1)议论文模式构思

在高考作文试卷中,选择议论文的考生占75%以上。那么,怎样写议论文呢?议论文怎样才能得高分呢?总结议论文的一般性规律,结合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起、承、转、合。

起:就是引题、入题,就是结合给的话题,用极短的文字,迅速抓住主旨、中心,迅速入题。如2003年的一篇优秀作文《公则生明》一文的“起”: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承:就是结合论点、主旨,进行分析、论证,就是承接,就是对论点进行延伸、进行思辨性分析。如《公则生明》一文,紧承“起”,对“公则生明”的内涵加以解释,并结合材料分析。

转:就是借助事例,进一步“转入”说理、说事,进一步论证自己树立的观点、认识。用事实说话,最好用两个方面的材料,一是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选取一个事例评写,也可以用概括的几个事例。二是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来说理。总之,“转”就是结合“转入”的整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公则生明》一文,用包拯、岳飞两个例子来证明观点。

合:就是进行总结、拓展。可以用名人的话,或用整齐的句子结尾。此外,可用简短的文字结尾。如《公则生明》一文的“合”: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在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处世为人吧!

一般“起、合”文字可以200余字,各占一段。而“承、转”可用300—500字的文字,分别占1—2段即可,这是基本的要求,文字与段落可不拘于此。

(2)散文模式构思

这里主要谈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择使用材料。议论散文的模式——“三棱互补”:就是选择三件相对平等的事情,或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结构全文。如2004年重庆的一篇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结尾升华主题,前后照应。

其要求:开篇扣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利用字数大体相同的形式作小标题;三段事例相对统一,一定要围绕中心选材。三段事例选择的角度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古今的,也可以全是现实的,还可以是中外的;叙议结合的文字也可,边记叙边议论也可;一定要有文采,不能缺少比喻,可以把要写的事物与山、水、树、花、草、江、河、海、云、天联系起来。

(3)写人记事模式构思

写人记事少不了故事的叙述,适合高考作文的故事结构有:

① 目的达成: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为着一个目的演进的,一般而言,故事主人公都要经历一个“失败,失败,最后成功”的过程。“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就是这类。

② 误解修正:在这类故事中,主人公对某项重要的事情理解错误,主人公一直按照错误的信念去行动,后来,通过一个事件或一个情节,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彻底修正了自己的行为,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一件事情中表明了信念的修正。比如2003年河南省一满分作文《明天一定记着开窗》就采用的这种模式:“我”误解了房东大娘,因为其粗笨、木讷。由于误解,我一错再错,误解了房东大娘阻止“我”“冷水计划”的善意,误解了房东大娘为“我”开窗的义举,后来,“我”在房东大娘送药、开窗两件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我要修正我的行为,我决定: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另外,在表达的时候,一个故事未必一定要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你完全可以将一个故事里的事件打乱重组,可以把终场事件放到文章开头,也可以放到中间,起始事件可以置于文章中间或结尾,方法不一而足,不过,重组需要较强的结构驾驭能力,如果自觉能力不够,建议你还是用点一般的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行了。

3.设置亮点

高考作文的核心在于制造亮点,而亮点的制造主要应在构思阶段完成。文章的亮点必须凸显在最佳位置。哪些是亮点放置的最佳位置呢?在标题、在题记、在开头、在结尾、在段首、在过渡处、在关键段。这里着重谈标题、开头和结尾。

(1)考场作文的拟题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仅一双含情目,就足以让阅卷者多评上几分。标题的要求:准(恰当贴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简洁醒目)《家》、俏(生动形象)《阿Q正传》、新(新颖独特)《风告诉森林》。标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 常见标题。叙事类文章拟标题,或点明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或点明故事性质,或揭示主人公某一性格特点,或抒写某种感情,或揭示主人公某一心理活动,或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揭示或隐喻主题,如《故都的秋》《荷花淀》《孔乙已》《陈奂生上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项链》;议论类文章的标题要旗帜鲜明,或标明论点,或能引人思考,一般说来有论点型《学会历史般的旁观》、论据型《“情感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小议》、延伸型“从„„说起”三类。

② 艺术类标题

A.修辞创新:引用的对象可以是诗句、名言、格言、警句、歌词等;比喻和象征,可使标题显示出储蓄藉之美;运用拟人与拟物的手法,使标题更形象、生动;以名词或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语句,(基石·彩虹·清泉)显示行文思路,又富有文学色彩;还有设问、反问、双关等。如《曲终人散黄衫军五吻怀,实至名归外星人首挂金靴》《都是可乐惹的祸》《笑傲考场》《月有阴晴圆缺》《感情是帆,认知是船》。B.思维创新:数学计算式《7-1=0》;悬念式:《以胖为荣》;镜头特写:《天地之间走来一个我》等等。

(2)考场作文的开头技巧

文章的开头就是“凤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成功的一半。总体要求:①如不是写成小说,开头必须扣题(最好巧妙出现话题字眼),扣题要灵活,避免复述话题;②开头应力求避免平泛的抽象议论,避免以叙述冗长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开头;③开头要做到化大为小,从大的话题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层面,有利于具体的描写与抒情;④开头要体现文采、情感;⑤五行之内最好结束开头。

①常见的开头方式

叙事类文章开头包括起笔点题、介绍人物、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贯串故事始终的物件、点明主题等;议论类文章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或阐释关键词语的意义,或运用事实论据,或以界定所论事物的内涵,或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艺术性的开头

叙事类文章的开头:或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头;或以一种描写(譬如景物描写)或两种以上的描写开笔;或以描写或叙述反常的、特殊的人、事、物、情、风俗、道理开头;或从凡人小事淡淡而起;或平平开笔,紧接着风云突变;或先写事件结局,然后慢慢道来。

议论类文章的开头:或先设问,再以答语形式引出文章的主题,或根据主旨需要假设一个情景或说法引出题旨,或先讲述新闻、生活、寓言、成语等故事(还有典故、笑话等)开头,然后提出论点或进入论证;或以题记开头,即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名人名言,或写一段精辟的言论,单独成段,把文章主旨或与主旨相关的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或用多种修辞手法,以诗人奔泻的激情开头;或以数种描写手法相结合开头„„

以下面的专项训练材料为例,介绍几种艺术性开头技巧:

材料:商人说,快乐是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日益红火;老师说,快乐是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的那分欣慰;父母说,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小妹妹说,快乐是穿上漂亮的裙子过“六一”儿童节;高三的学子说,快乐是看到成绩晴雨表中可爱的太阳的笑脸„„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开头。

A.过程式:此种开头方式易于写体现“我”的经历与情感的记叙文与散文。如:孩提时,我常常醉心于别人的故事,感动着别人的感动,悲伤着别人的悲伤,曾经的泪花被风化在记忆深处。当别人不再感动我时,我尝试着自己感动自己,于是,我提起笔„„写作,是我的快乐。(以简短的过程,写出写作是“我的快乐”的缘由,引入话题自然)。

B.类比式:此类一般由自然现象、风物引入人生话题,能明显地体现文采,并且能体现一定的匠心。如:快乐,大海里跃起的一朵浪花,走过了千山万壑,它自由、快乐。快乐,钢琴上舞动的一个音符,经过了精心创作,它美妙。快乐,生活中不变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它永恒。快乐,一份勤劳后的收获,收获汗水浇灌的果实。(由自然到人生的引入,前后呼应,较好地体现文采)。

C.对话式:把主旨以对话的方式引出,一般较为活泼自然,不容易跑题。如: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问一位盲人:“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的心中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远处一位走路蹒跚的老人过来,我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子孙满堂。”//我按着我的心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拥有亲人的爱。”//是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珍惜拥有。(有对话的方式开头,自然引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珍惜现在的拥有,就是快乐)。

D.镜头式:选取能体现话题主旨的生活中的镜头入手,写来具体、形象。如:鸟儿在晨雾中欢快的啼鸣,溪水在山涧中快乐地流淌,微风在春意中快乐地抚摸山林,细雨在清凉中欢快地滋润着大地。朋友,看着这些,你能不心动?//我们心动,因为我们渴望快乐的生活。何来快乐?快乐源于生活中的小小的满足。(从自然的美景入手,引出“快乐”的话题,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清晰,思路开阔)。

E.总结式:此种开头方式弥补了开头泛泛而谈的缺陷,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点。如:快乐,是年迈的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时的心情;快乐,是一对恋人静静依偎在一起时的心情;快乐,是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吃到一颗甜甜的草莓时的心情。//快乐,就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把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场景构成一组排比,用一个总结句点明文章主旨)。

F.逆入式:从与话题材料相反的角度入手或从反面立意,容易出新。如:当简爱说“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笑得像根苦瓜,我就是那台毫无感情的死了的机器,头上盖着高考试题织成的白布。//太夸张了是吗?不,我很严肃地说,我不快乐,因为试题,因为高考,快乐成了机器上锈成粉末的螺丝钉。(从反面入手,写“我不快乐”,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立意引题)。

熟练掌握几种开头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时,下笔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3)考场作文的结尾技巧

作文的结尾,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足”,令人心动。结尾当如“豹尾”,啪的一声,甩得响亮。结尾的要求:切题(卒章显志,篇未要体现主旨)、简明(简洁明快,强劲有力)、有味(余韵绵长,令人回味)。

① 常见的结尾模式:或呼应,或总结,或比喻,或抒情,或点晴。

② 艺术化的结尾方式:或引用能概括突出主旨的名言佳句、诗词歌谣来结束全文,或结局在读者的意料之外;或将结局写得留有余地,让人牵挂,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或以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谣来结尾,或用象征手法结尾,将主旨强化、升华,或用悬念、设问句、反问句、省略号结尾;将议论与某种描写手法结合结尾。

下面是从近几年来的部分高考优秀作文中归纳出几种作文的结尾技巧:

A.启迪人心的结尾:有的高考优秀作文,在结尾处写出发自肺腑的看法,或充满激情的呼吁,或富有哲理的启迪。这样的结尾一般精练而有力度,寥寥数语,落地有声。如2004年高考佳作《请忙一些吧》的结尾: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尤其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这种形式的结尾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达到启迪人心的作用,给阅卷老师留下“主旨深刻”的印象)。

B.诗情画意的结尾:有的高考优秀作文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段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佳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样的结尾一般要求与上文风格基本一致,要写得自然生动,切忌矫揉造作。如《有时,我们需要放弃》一文的结尾:放弃不了甘甜的浆露,就走不进广袤的沙漠;放弃不了手中的鲜花,便摘不到更多的鲜花;放弃不了眼前的荣誉,便无法在明天获得更多的掌声;放弃不了失意的痛苦,便无法看到新的光明„„//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束缚着我们,优越、荣誉、地位、失意、消沉、无奈等等,凡是阻碍我们的,迷惑我们的,该放弃的,我们都要坚决地放弃!(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尾,生动形象,给文章增添了文采,在评卷时,往往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精神大振,评上高分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C.促膝谈心的结尾:写作文,就是作者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领悟。因此,结尾用促膝谈心的方式也是很好的方式,它的语言要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如2004年高考河南考生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朋友,相信自己吧!即使古代砖窑里规格相同的陶俑,也一定要认为自己是最独特出色的一个。//朋友,相信自己吧!别人是座山,你也是座山,山一样的巍峨屹立,峰也一样的挺拔雄健。//朋友,相信自己吧!即使站在高楼上看风景,也一定要坚信:风景也自然地看着你。//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风景!(这样谈心式的结尾能给文章一个平和的气氛,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其欣然地接受你的观点,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D.照应开头的结尾:照应开头的结尾往往被人忽视,认为事情已经叙述完了,不必再照应前文。其实,在某些文章里照应开头是非常重要的一招,尽管就是这样几句短短的话。

文章的结尾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总的原则是写得好的结尾能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文采,更有创新意识,也就是使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在高考时,考生千万不要忘了这“回眸一笑”。

4.改善思维

要改变作文,就要彻底改变或改善写作思维。因为所有写作技巧的背后都站着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理解并领悟了一种思维方式,就要坚持,才能彻底改善自己的大脑的功能。

(1)艺术思维训练

①艺术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类似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信息)而想到在性质上与之相似的另一种事物(信息)。床前明月光——地上霜

坚贞不屈——傲雪红梅

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形势。因果联想:就是所联想的两事物(信息)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由因想到果。火——热

洪水——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环境的恶化

秋——风调雨顺。接近联想:所联想的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存在着接近的关系。故宫——天安门

对比联想:就是由一事物(信息)而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的另一事物(信息)。苦—甜

幸福——磨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光明——黑暗

长江——三峡

冬天——下雪

唐朝——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西藏

牢牢记住一个写作原则:运用各种联想手段(尤其是类似联想),将文章中抽象的意义转化为形象的表达。

②艺术想象:想像就是把形象信息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而构建起新的形象的功能。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两类。文艺欣赏中,我们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属于再造想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回大地、江南千里葱绿的画面。文艺创作中,多用创造想像。创造想像依托的形象信息不是来自外在的语言,而是来自大脑内部,是凭借大脑中的种种形象信息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形象。孙悟空——人和猴子。

再造想像在高考作文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构建故事性文章中人物形象。(高尔基:假如一个作家能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其二,用想像为议论性文章营造一种历史情景。例:徐徐的河风和着拍岸的浪花,扬起远航风帆,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那永恒的答案,让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来到了春秋时代那橘黄的烟尘中,在漫漫流沙里,一个骑着青牛的背景正在远去,正在减淡,那是弃世出关的老子。„„„„ 顺着江流,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晋代那暗黄的天宇下,叮叮当当,一阵打铁的声音将我引领到路边一排茅屋旁,哦,那打铁的正是嵇康。其三,用想像为议论性文章描绘一些必要的细节。例:小小的阁楼里,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椅子上一个伟大而疯狂的灵魂,砰的一声,一颗向日葵在野草蓬生的大地上凋零了,枪口那几缕青烟弥漫,扩散,演绎成了蓝色的星空,没有了灵魂的屋子,就如同一张在孤独绝望地呐喊的嘴,无声地,空荡荡地„„凡高走了。希望你养成两个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一是用联想把每一个文字相关的信息激活,一是用想像把每一个文字“立体”起来。

(2)推理思维训练

①归纳推理思维: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别性、特殊性的知识(事实)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知识结论的推理过程和思维方法。运用归纳推理,常会营造一种无可辩驳的论证语势。

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演绎推理思维:就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或结论推导出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或事实的推理。

例: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凄。——一山东考生03年高考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演绎推理要求我们大脑中首先要有若干理论,以此作为推导具体事实的前提或依据。

③类比推理思维:指的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例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例2: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他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的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④假言推理思维:假设一个命题存在,那这个假设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例1:“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今天天下雨了,所以地面就湿了。”“要想作文好,就得下苦功研究本书,你没下苦功研究本书,所以你的作文进步不大。”例2:曹雪芹故居的墙壁上,题着好友鄂比赠给他的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是什么赋予曹雪芹“远富近贫”这样的品质呢?是现实生活。红学家们说,如果曹雪芹的生活是先富后亦富,或是先贫后亦贫,抑或是先贫后富,他都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著来。恰恰是家道中衰,先富后贫的生活,使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正是因为看透了世间“疏亲慢友因财而散”的种种丑态,才使他能够“远富近贫以礼相交。”没有生活,他又怎能挥舞他的如椽大笔,写尽人间沧桑,写出震烁古今的巨著《红楼梦》呢?

论证不下去了,请用假言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又一次次否定自己拟定的假设,那论证不也是雄辩的吗?

5.提升技巧

2000年“考试说明”就明确提出“有个性特征”的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作文要显示出作者个人的特性,其语言传达的总则就是: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要有独特的表达、独特的视角、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情感、独特的结构形式。怎样才能形成文章的个性呢?文章的个性来源于思维的个性、有激情、认识要有力度、语言尽量形成节奏、写作注意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1)煽情造势与强化渲染

我们提倡写高考作文要煽情,要造势;文章情感要激越、明快,文势要紧促、剀切(与事理切合;恳切)。如何煽情造势呢?方法是强化渲染。所谓强化渲染,就是抓住语言表现点(指一个短语或句子或段的意义重心所在)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或极点化,从而使文章的情感与语势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煽情造势有以下之法:

①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词法。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是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三类词,是煽情造势的基础。应尽量做到:(1)在意义传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选取意义程度重、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来替换。例:我第一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惊奇、惊讶、惊喜、吃惊)于梅雨潭的绿了。(2)在语言表现点表意模糊、抽象的情况下,添加修饰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或极点化。例:我与父亲分别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句法。文段中的语言表现点往往落在某一句关键话语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其句式的方式使其得到强化渲染,从而煽情造势。

一般陈述句的语势不如祈使句、疑问句。例: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祈使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请你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疑问句:①反问: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难道还会害怕生活的坎坷吗?②设问: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还会害怕生活的坎坷吗?显然不会。改为感叹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呵,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

一般陈述句中,肯定句不如否定句,否定句又不如双重否定句。正面肯定是生活中常见形式,给人的“陌生感”不如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例: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应当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改为否定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双重否定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可能不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常式句的语势不如变式句。只要某个成分的常规位置得以改变,该成分往往就是句中要着重强调和表达的。变式句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句首状语句等。例: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堤岸。改为主谓倒装句: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堤岸,隋朝大运河的波澜。改为宾语前置句:千年的堤岸,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改为定语后置句: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的堤岸,千年。波澜,隋朝大运河的,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堤岸。改为状语后置句:千年依旧,隋朝大运河的波澜拍打着的堤岸。

长句不如短句。短句简单,易入眼,易处理,表意效果更明晰,也因为短句所形成的语势较长句紧促、明快,节奏感强。例: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野草)题辞》如何将长句化为短句呢?运用标点符号或增减关联词、代词等手段将句子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尽可能地独立出来,主谓部分也可加标点符号分开来。③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修辞法。修辞中,对比、对偶、整句、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等,煽情造势的作用比较突出。运用对比时,强化渲染的关键在于拉大反差的距离。对偶、整句、排比,都是借助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调匀称的音节把意义并列或相对或层递的两部分或几部分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给语言带来的韵律的美感是无限的。

④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细节表现法。写细节可分三步走:其一,定标(神)。细节表现一种情绪?一种个性?营造一种氛围?细节总要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理解及评价。其二,找点(形)。点是标(神)的载体,从声(听觉)、色(视觉)、形(视觉)、味(触觉)、气(嗅觉)等多方式找点,细节才可能“立体”起来。其三,传达。传达的方法有二:一是形神叠加,形神两面都可在语言中明显体现出来;二是形神交融,神在形的背后,不直接呈现,但形中自然见神。

⑤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材料表现法。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

例1:“学问”是“问”出来的,不问哪来学问?(论点)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表现)这真叫人捧腹。(结果)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判断)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师访问,(材料四)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2:我们„„还是那句话——不要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不惧怕风高浪险。

【修改稿】我们„„还是那句话——不要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是怎样的一道动人的风景啊!人的潜能、人在自然面前的伟力、人的阳刚的精气神,全部展示出来了。如果我们怕了,这样卓越的风景谁能制造?如果我们怕了,这样美丽的风景哪里去欣赏?“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焉。”是的,惟有无畏者,才能领略这样的绝世风景!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不惧怕风高浪险。

例3: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

【修改稿】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来源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这,其实也是人类史上的大幸。如果没有这些无畏的先行者,人类的脊梁支撑在历史里,人类的历史不知要暗淡多少!文化的鲜活之气将减淡多少!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不就是那些无畏的巨石大礁演绎的吗?

只有通过强化渲染叙述描写才有激情,论证才有力度,文势才能形成。写文章关键两点:一是得知道自己文章的表现重心之所在,二是要有强化渲染、煽情造势的意识和手段。

6.组合文化因子

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使“阅文者悦”的又一制胜之招。我们所说的“文化因子”,它们具有某种文化意蕴或文化特质,能够激活读者想像,提示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多是一些典故、熟语或典型意象。一篇作文的文化氛围其实就是起于这些文化因子和谐地组合。

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因子,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语言中,我们的文字定能备受阅卷教师青睐。文化因子从何而来?文化因子其实是对文化信息的概括和提炼。

例:有关“陶渊明”的文化信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因子: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得名,诗人以此自况)、五斗米(诗人有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遂挂冠隐居)、东蓠(诗人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代归隐之意)、篱下菊、种菊、采菊、南山(即九江庐山,同上)、带月荷锄(诗人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菊花酒、桃花源、桃源(诗人有美文《桃花源记》)、素琴(诗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彭泽令(辞官归隐前所任官职)、靖节先生(诗人卒后,世人如此称许,以褒扬其高洁操行)、归去来兮辞(诗人解印隐,遂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闲云野鹤(常以此喻诗人飘逸)

范例:当我打东晋的南山正经过时,我恰巧邂逅了那飘逸的五柳先生。他正在东篱边采菊呢,一脸悠然。我作揖道:“俗人前来叨扰了。”先生微笑着,打量一下我,没说话,便握一把菊,把我领向草屋。草屋里,一张桌,桌上书卷摊开,书页在清风中轻轻翻动。粉壁上,那张素琴斜挂着,仿佛要向我诉说什么。呵,我仿佛明白了,这不正是我要选择的诗意的生活吗?纵情于田园,沉醉在诗书,何等惬意的人生!“应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先生说话了,仿佛看见我心似的。我蓦地楞了:“什么?”先生递过一杯酒,菊香盈口。先生也自斟一杯,言道:“我乃一介柔弱的文人,生在龌龊的封建时代里,选择归隐,自娱自慰,也许是最好的人生选择。但你不必学我,所处时代早不同了。”时代不同,就不该选择这样的生活?我有些糊涂了。„„我走出草屋,猛听先生在身后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丈夫生正逢时,当兼济天下!”(以“选择”为话题)

7.避短就长

在文章的表现方法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文中,也可根据试题的宽余度,做到扬长避短。从现在到高考前的作文练习,我认为学生可从三个方面来选择。

1.要选择擅长的文体。现在的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有了充分的自由。有人擅长记叙文,有人擅长议论文,也有人擅长杂散文,每位考生都要了解自己擅长的文体,要从自己的长处出发,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作。

2.要选择擅长的行文结构。文章的结构必须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但更要适应学生自身的表达特长。同为记叙文的顺序和线索,有人爱以时间,有人好以空间,有人却擅长时空结合,也会有人按认识发展的顺序,更有人擅长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不一而足。议论文,起(怎么引题、入题)、承(怎么结合论点、主旨,进行分析、论证)、转(“转入”说理、说事)、合(总结、拓展)。定一个模式,因为写应试作文,采用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

3.要选择擅长的语言形式。语言表达主要是方式和方法问题。有人擅长议论、说明,有人擅长叙述、描写;有的人语言庄重严谨,有的人语言生动诙谐;有人朴实,有人华丽。高考作文要求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强调了综合运用和个性化,但具体到每个考生,具体到某篇文章,还是有一个最佳选择的。作文语言就像一个人的衣饰及所表现出的气质,如果穿惯了便装的人突然去穿西装,就显得特别别扭,失去了自然的形象。要是一篇作文,突然改变自己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就很难行文顺畅。可以说,在文章写作中,语言是最能体现个性的地方,每个考生都要准确把握自我。

2010年高考英语作文应试策略 篇6

一 、考题纵横分析

近年贵州省考试题中的书面表达,既体现了历年书面表达的特点,又体现了当今高考命题的继承性与变化性。在近几年考卷中,2005年贵州考卷为Ⅲ卷,2006年至2009年为Ⅱ卷,尽管试题内容不同,但都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题材上贴近考生生活,并未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所不熟悉的话题。再从体裁上看,最近几年主要考查书信写作,训练说明文的表达应用。宗上,2010年贵州高考作文的趋势可能以书信为主,兼以说明文为辅,只是提示会更灵活,限定会更具体,题材会更新颖。

二、考生应试策略

考生写高考作文,应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熟悉。高考作文在评分标准上对考生作了新的要求,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用词得体,表达方式多样、连贯,增强书面表达用词效果。所以,考生必须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积累扩大词汇量,牢固掌握语法知识,灵活把语法知识运用于写作当中。平时要狠抓以读促写。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写好“三点式”:即开头、中间和结尾,最好在开头和结尾段认真打好草稿,并仔细进行修改,因为这既是写作的重头戏,又在文中起着“凤头和豹尾”的作用。还要合理使用连接、省略、替换等手段,使文章在结构上前后连贯,过渡自然。在语言上简洁明快、变化无穷。在表达效果上神韵兼备。现略举几例,与读者共同分享,如: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My brother likes playingfootball .

这里使用了简单句型,表达一般,很难体现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使表达没有错误,要引起评卷老师的兴奋恐怕很难。若用 while 来连接这两个句子,将其变为:Ilikeplayingbasketballwhilemybrotherlikesplayingfootball . 不仅使得句意流畅,还欧味十足。又如: Iliveinahouse , anditswindowfacesthesouth .这个并列句虽然表达无误,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未免显得幼稚肤浅。如将其改成:I live in ahouse , whose window face the south . 变化后的定语从句令人赏心悦目。或者再换成:I live in ahouse , thewindow of which face the south . 会让人兴奋不已,拍手称快。

当然,更不应该忽略使用各种表过渡的词语了,因为英语属于“形合法”,只有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过渡的词语,才能再现英语作文之风采。如在表示时间、逻辑顺序上要用 first 、second、then 等来表先后;在转折上要用 however、yet、but、while 等来转折;在表示因果关系上要用 becauseof、thinksto、as 等来说明原因;在条件关系上要用 if、unless、as long as 来引导;在让步时要用 even though、even if、although 来进行让步假设;在递进时用 moreover、what's more、what'sworse 来加深语意……这样,写出的文章层次感强。若再使用省略和替换等手段,文章便会大为增色,请看:When (you are)in Rome ,do as Romans do . Our hotel has 15 singleroom and double ones .有效地进行句式变换,也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

三、考试注意事项

由于高考作文是控制性写作(controlled writing)而非自由性写作(free writing),故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简单翻译,加之时间有限,因而必须认真审题,定好体裁,定好人称,定好时态,提炼好观点,编拟好提纲,合理地进行谋篇布局,适当地进行发挥。而且,要针对评卷老师阅卷的疲劳心里,采取必要的辅助策略。我建议要用标准的楷书手写体,把每个英语单词交代得清清楚楚,让每个标点符号都一目了然。如英语书法相当不错,尽可大显身手,让阅卷老师在厌倦(bored),疲劳(tired)和气恼(fret full)的夹击中,受你的细心所感,给你一个高分,岂不妙哉!

浅谈高考物理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 篇7

(一) 思想转移, 克服胆怯, 减轻考试压力

高考时存在压力是必然的, 考生在提前进入考场后, 可以通过清点考试用具、自我暗示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自我提醒解题误区和易出现的错误实现自我安慰、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目的, 使环境熟悉化, 思维单一化、物理化, 消除与考试无关的思想杂念, 使大脑的兴奋点集中在试题的解答上, 快速地进入应试状态。

(二) 遇热不喜, 细心审题, 全面领会题意

高考试题具有立意新颖、形式灵活、突出考查学生能力的特点, 绝不会出现成题或套题, 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不会超出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范围, 所以高考题难免会出现和我们平时所做的习题考查内容相同、命题类型相似、物理情景相近的情况, 当遇到此类题目时, 应当倍加细心地读题、审题, 尤其对那些“轻”“小”“恰能”等字眼倍加注意, 往往这些特殊的字眼中包含着对解题具有较大左右作用的隐含条件, 分析出这些隐含条件, 就可能顺利地给出解答。

(三) 遇生不怵, 沉着分析, 多角度寻求思路

相对而言, 高考题一定有难题出现,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最忌的是头脑发懵, 不知所措, 而应当坚信, 再难的题目也超不出复习范围, 一定有解决的方法。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 难题都会分步设问, 且上一问的解答会给下一问的解答作些铺垫和准备。只要不失去信心, 循序渐进地探索、思考, 即使难题, 也能获取一定的分数。下面介绍两种在难题中抢分的方法。

1.缺步解答: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 能演算几步, 就写几步, 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 把条件和目标译成物理表达式, 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态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 都能得分。

2.跳步解答:当解题过程卡在一中间环节上时, 可以承认中间结论, 往下推, 看能否得出正确结论, 如得不出, 说明此途径不对, 立即改变方向, 寻找其他途径;如能得到预期结论, 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 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 就只好跳过这一步, 写出后继各步, 一直做到底。另外, 若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答不上, 可以第一问为“已知”, 完成第二问, 这都叫跳步解答, 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 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经努力而攻下了中间难点, 可在相应题尾补上。

二、答题技巧

(一) 时间利用要合理

1.兴奋而专注。全力以赴做题, 什么都不想。考场上一心做题, 除了题什么都不想, 这样时间利用率最高。

2.中等或者偏下的考生不要在过难的题上下工夫, 那些题不属于你, 比如100分的物理, 你是70分左右的水平, 那么押轴题的最后一问你可以不做。

3.少在慌乱中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总喜欢看表, 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 离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时, 就越来越慌乱, 这既浪费了时间又会因慌乱而导致出错。

(二) 表述要规范

对物理来讲, 需要表述的题目就是实验和计算题。

1.切忌堆砌公式或数字、罗列方程, 也不能写得太详细, 以免浪费时间。有几点必须写, 你自己引入的字母, 不说明别人看不懂;你这个方程是对谁写的, 对哪个过程、对哪个状态写的。要点明研究对象, 状态或过程 (对谁?在哪里?从哪里到哪里?) 。必要的文字说明也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文字说明切勿太多。文字说明不占分, 是依据方程式和计算结果给分。如果过程复杂, 很难一两句话交代清楚, 可以用“如图”“由题意”“由几何关系得”等巧妙过渡。

3.必须使用题给的物理量符号。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符号, 要使用通用符号。如速度v, 加速度a, 长度L等, 如果题目有多个状态或过程, 要善于使用下角标, 如v1、v2, a1、a2等, 这样, 即使没有文字说明阅卷教师也能看懂方程式的意义。

4.要用原始方程联立求解, 不要直接列变形式, 不要使用连等式。最后那个解如果是一个矢量, 有一个符号, 要做说明。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求;不要漏掉单位。

(三) 遇到生题怎么办

遇到生题很正常。高考题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原创题、改编题。但要明白, 生题只是新鲜的外衣而已, 试题要考查的知识点一定是考生熟悉的, 只是题目结合科技、生产或生活添加了一些新颖的情景描述语。比如“神舟某某号”飞船发射、“嫦娥某某号”奔月, “旅行者某某号”探测火星等等, 实际上都是在考万有引力的知识。因此, 只要考生认真审题, 去掉题目的伪装或华丽的外衣, 就会将题目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物理模型。

(四) 认真做好选择题

全国课标卷理综物理选择题, 一道题6分, 错不起, 错两题12分就没了。而且, 选择题在全卷中属于比较容易的题型, 要想方设法拿分。在选项之前的部分叫题干, 先不要看选项, 先认真研究题干, 有题图的要认真研究题图, 首先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 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再看选项。答好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排除法, 先排除错误的选项, 剩余的选项越少答对的几率就越高。如果能够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则可以采用直接选择法选出正确答案。

(五) 尽力做完全卷, 不留遗憾

答完全卷, 需要三遍完成。第一遍兴奋而专注地依次做每一道题, 遇到困难打住, 不管处在什么情况, 放下就走。这样做的好处是, 不在半路纠缠, 不去耽误过多的时间。而且, 你可能觉得这个题目能做而做不出来, 往往是因为审题出了问题, 或者思路不对。人的思维有惯性, 就像牛顿讲的物体有惯性, 思维也有惯性, 惯性继续下去, 你很难从这个思路跳出来, 你不如放下, 一会儿再做。所以, 按照题号依次做每道题, 3、5分钟没进展就要做下一道题, 这样可以保证做完全卷。

通常情况下, 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就能做完全卷。做完全卷之后就对全卷有了了解。针对不同水平的考生, 通常会出现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 题做得很顺利, 这道题就不必再看, 无需检查。第二种情况是, 题做完了但心里没底。比如, 有两个选项拿不准, 是C对还是D对?这样的题目就需要检查 (留到第三遍答题时完成) 。第三种情况是, 看了两遍没感觉, 这是不会做的题。这种题目主张考生能蒙就蒙, 会多少写多少, 把知道的有关公式写一写, 不放弃蒙的机会。能蒙上就赚, 蒙不上也不遗憾。第四种情况是觉得会做, 但一时思路受阻而做不出来的题。这样的题暂时先放下, 放下不是放弃, 后面有时间还要做。这种题就是第二遍要做的题。

第二遍一定要重新审题, 因为重新审题就能够豁然开朗。第一遍题目做不出来, 往往是在审题上出了问题。是不是某个隐含的条件遗漏了, 或是几何关系搞错了才出现觉得能做而做不出来。第二遍答题, 就要仔细研究这个题目。因为大部分题目已经在第一遍做完, 已经有基本分数作保证, 心里有底气, 因此第二遍答题更能沉住气, 心态更从容, 题目可能就做出来了。

高考应试策略 篇8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考应试策略 篇9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 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 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 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 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 加强对考点研究, 分清主次, 理清条理, 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 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 重视学生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 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 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 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 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 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 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 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 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 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 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 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因此, 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 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 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 做到精选精练, 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 反复训练;核心内容, 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 专项训练。 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 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 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 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 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 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 能自圆其说即可。 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 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 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 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 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 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 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 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 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 逐级深入阐释, 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 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 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 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 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 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 概念和观点, 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 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 因此, 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 理解基本历史观点, 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 专题史复习, 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 “纵通”, 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 全面地理解毎个知识点、考点, 以课本为依据, 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 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 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 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 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 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等等。 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 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 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 断代通史复习, 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 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 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 整合历史线索, 疏通历史脉络, 把握时代特征, 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 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以致用。 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 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 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 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 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 整合知识。 以“文明史”为总纲, 以“近现代化”为主线, 以“全球化”为导向, 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 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 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 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1)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2) 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5.增强选修模块复习的针对性。

选修内容考查能力要求较高,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而设计新问题, 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 据统计分析, 四个选做题, 按照考生选作率和平均得分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均是:第48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7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46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针对选考内容及选考题的要求, 从选考指定的四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复习中要明确高考对必修、选修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不同, 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 必修部分既要训练选择题, 又要训练材料解析题。 选修部分突出训练材料解析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注重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摘要:自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 高考试卷特点不同, 提出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教学建议。

高考应试策略 篇10

一、做好一个归类

完形填空通常是一篇结构形式完整的短文。做好完形填空的第一步, 就是快速将文章归类, 判断文章是哪一种文体。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常见的文体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同文体, 其文章结构、叙述方法都不同。考生要熟悉各种文体结构和叙述方法。判断出文章体裁, 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如, 记叙文应当有六大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 考生围绕这六大要素阅读文章, 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大意, 为准确做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力求两个“通”

两个“通”, 即通读全文, 通篇理解。在快速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后, 根据文章体裁的特点, 快速通读全文。通过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结构形式, 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 把握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 抓住主要细节, 预测空缺答案等等, 从而达到通篇理解。

三、聚焦三个考点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主要有三个考点。一是词义辨析。这个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重点考查考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辨析以及对形似义近词汇的准确掌握程度, 这类考题要求考生平时注重对词性的记忆以及对形似义近词汇的积累。二是上下文的语境。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考查考生能否从上下文中找到空缺单词的信息或者线索。三是语言的惯用法。这个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固定短语和习惯用法的掌握。完形填空多考查中英文化差异问题, 考生平时要重视对固定短语、习惯用语以及生活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题时, 应判断出考题所要考查的考点。

四、把握四条线索

考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应把握四条线索:一是词汇线索, 通过词性词义辨析寻找答案;二是句法线索, 根据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细节寻找答案;三是上下文线索, 从上下文语境中寻找答案信息;四是社会文化线索, 根据社会风俗、文化背景等推敲出答案。

五、掌握五种辨析法

考生在做题时, 应熟练运用以下五种辨析法。一是上下文暗示法。考生从上下文语境、语意的辨析中有时能发现答案信息。二是体会词性词义差别法。做词义辨析题时, 找出词性词义的差别, 就能准确找到答案。三是瞻前顾后法。这种方法对做一些有关惯用法的题目很有效, 有些考题将固定短语中的副词、介词前移, 做题时要注意前后搭配, 将其还原。四是化繁为简法。将复杂的句子简化后, 留下主干, 容易理解其意义, 从而轻松找到答案。五是逻辑关系法。有些考题不能从上下文直接找到信息, 而是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甚至生活常识, 才能推断出来。

六、牢记六个技巧

1.细读首句, 品味尾句。首句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是理解全文的窗口, 分析首句可以判断出文章的中心话题及大致脉络。尾句往往有概括、总结、对应标题、照应开头等作用, 分析尾句, 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体会语境, 上下沟通。语境即言语环境, 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 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 (既可指具体场合, 也可指社会环境) 。体会语境, 能让考生进入作者的写作状态, 了解作者的写作态度, 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拉近考生与作者的距离, 让考生与作者产生某种共鸣, 形成某种沟通交流。考生切莫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一定要跳出自我,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这样才容易找到相关的做题信息。

3.浏览全文, 捕捉信息。考生拿到题目后, 一定要浏览全文, 不能看一句做一题, 因为这容易造成思路堵塞, 断章取义, 影响做题质量。考生一定要快速浏览全文, 捕捉相关信息, 并做必要的标注, 便于后面做题。

4.先易后难, 逐步完成。考生做题时, 遇到难点, 不要过多纠缠, 以免浪费时间, 应先跳过, 继续做后面的题目。有时前面的题目会在后文中找到信息, 后面的题目也可能从前文找到线索。

5.前后照应, 左右逢源。考生在做题时, 切莫割裂文章, 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注意段与段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 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关系、前句与后句的照应关系、一个句子的前后左右照应关系, 从照应关系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6.复读全文, 慎重调整。做完所有题目后, 回头复读全文, 检查答案, 但要尊重第一选择, 慎重调整答案。在检查后仍感觉模糊的题目, 最好坚持最初的选择。

浅谈高考定语从句应试策略 篇11

【关键词】关联词 句子成分 先行词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8-02

定语从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困扰许多学生的难点。本文不讲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也不讲关系词只用that或只用which的情况,本文只是从高考考点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讲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实用的定语从句解题方法。笔者认为, 可以从如下三点着手:

一、鉴别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要想突破这一语法难关,首先要熟悉高考试题。纵观近五年的高考题,考查定语从句主要是通过单选题。并且,考点大都集中在考查关联词的使用,如2010年大纲全国卷I中的第24题:

As a child, Jack studied in a village school, ____ is named after his grandfather.

A. which B. where C. what D. that

针对这一高考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把解这类题目简要归纳为两点:

(一)判断定语从句成分是否完整

从第一点来看,定语从句完整与否的判断至关重要。句子最基本的构成结构有5种,如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等。所以判断句子完整与否的最主要依据是看句子是否缺成分,如果成分完整,那么关联词就应该是关系副词,包括when, why 和where; 如果句子成分不完整,那么关联词就应该是关系代词, 如 which和who。

还以以上2010年大纲全国卷第24题为例,句子缺少主语,成分不完整,所以用关系代词。所以做此题时,可以把关系副词 where 直接排除。

(二)根据先行词确定用哪一关联词

2011浙江卷的第10题:

A bank is the place ____ they lend you an umbrella in fair weather and ask for it back when it begins to rain.

A. when B. that C. where D. there

此句定语从句是完整的,所以要用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可以排除,故排除B; 而D选项中there 不能引导定语从语,也排除。只剩下A .when 和 C. Where, 这时候再根据先行词判断,此句先行词是place, 是表地点的名词,所以用关系副词 where。

以上定语从句关联词的判断,若做简单的归纳,即“先从句,后先行词”。

二、掌握两个特殊的关联词as 和 whose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以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关联词,as和whose。

(一)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

whose意为“谁的”, 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从句中只作定语,表从属关系。例如2011年四川卷中:

The school shop, ____ customers are mainly students, is closed for the holidays.

A. which B. whose C. when D. where

此句中school shop与customers是从属关系,所以选whose。

(二)as引导的定语从句

除了whose外,定语从句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 as,它是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as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用在the same…as…, such…as…结构中。

例如It is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as no one can work out.

2.当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多意为“正如”之意时(多置首)。

此种情况多用于下列惯用语中:as we all众所周知;as we had expected正如我们所预料的;as is often the case正如往常那样; as is mentioned above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此结构近两年在高考中考查的较多,例如2012年安徽卷中的27题:

A lot of language learning, ____ has been discovered,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o parents should talk much to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at period.

A. as B. it C. which D. this

三、特别关注几个可以表示抽象意义的先行词

最后,我要讲一下几个特殊的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的使用。它们是case, stage; situation; point和position,可以归纳为csspp, 当这些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时,关联词用which或that; 当这些先行词是抽象意义表地点时,用关系副词where。其实这还是遵循我前面所讲到的“先从句,后先行词”原则。

如人教版Book 5 Unit 4中的一个句子,Have you ever had a case where someone accused your journalists of getting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 此句case表示抽象意义“情景”,所以用关系副词where引导。

总之,定语从句的学习并非难事,只要学生用心学习,理解题意,掌握规律,就必定能够攻破这一语法难关。

参考文献:

[1]〔M〕章振邦 著.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23-334

[2]〔M〕薄冰 何政安 著. 《薄冰英语语法》,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521-529

高考应试策略 篇12

一、应试技巧

1. 稳定情绪, 集中精力 (听前)

听力能力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有碍考生的正常发挥, 听力反应速度、把握信息的准确度会大打折扣。听之前 (或发卷时) 首先要安定情绪, 集中精神, 做一点放松活动 (比如数数、深呼吸、闭目片刻、整理试卷等) , 以便轻松、愉快、主动地进入答题状态。

2. 掠读题目, 预测内容 (听前)

利用“试卷分发后”到“播放试音乐曲和试音材料后”之间的时间 (尤其是介绍每一节试题做法和播放每段对话或独白前的5秒钟) , 及时、迅速地预读题目 (包括题干和选项) ;根据题干中的语言信息, 预测对话或短文的语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三个选项的异同, 特别注意各选项中重复出现的词汇, 从重复词入手, 预测听的内容, 并且可以确定听的关键 (重复词以外的信息) ;这样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所侧重,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 捕捉信息, 速记要点 (听中)

听录音材料时, 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 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 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 同时要特别倾听与所设置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听不清时马上放弃, 不要强迫自己听清每一个词, 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上, 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前面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放一放, 听好后面的内容, 集中精力抓住后面的信息。

听短文独白时, 注意文章的首句和首段, 因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如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听录音时, 仅凭大脑的短时记忆是不够的, 还在于借助笔记, 扼要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 (who) 、事件 (what) 、时间 (when, what time) 、地点 (where) 、原因 (why) 、方式 (how) 等信息, 注意记笔记要提纲挈领 (如关键词) , 当然不必记有把握的要点, 从而帮助推测、帮助答题。

4. 抓住问题, 优化信息 (听中)

问题是解答考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 把捕捉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 果断处理;不会作答的, 立即暂时搁置, 准备听新的题目。一定要克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毛病, 使整个答题过程更加顺畅。

5. 连贯记忆, 前后联系 (听后)

听录音时, 既要不断输入、理解、存贮信息, 又要不中断听的过程;既要集中精力听, 又要注意用心记, 紧扣话题把握说话者的思路, 捕捉信号词, 连贯记忆主要信息。听完试题后要前后联系, 利用后面听到的信息补充前面漏听或有疑问的信息, 并对听前、听中的预测、判断加以推理、分析、修正, 以使理解的准确性更高。

二、提高策略

1. 了解文化背景, 熟悉日常交际

让学生了解适当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 扩大知识面, 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场合及功能, 消除学生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方面的听力理解障碍。

2. 坚持听说训练, 培养语音技能

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辨音能力的基础上, 学生必须有很好的语音知识, 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 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 还有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急、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因此听和说相辅相成 (比如边听磁带边朗读, 听写单词、句子, 做短文听力填空练习, 互相练习对话等) , 听说并进, 持之以恒, 保质保量, 打好听能基础。

3. 训练阅读写作, 促进语感形成

听力理解能力也包含有阅读理解活动, 阅读是对语言形式的体验, 多开口朗读能形成语感, 比如领悟词法、句法功能、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训练能巩固并提高学生已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记忆语言现象, 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 促进听能的发展。

4. 倾听较长语篇, 强化记忆能力

要学会倾听, 尤其是长对话和短文独白。在听较长语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倾听的焦点应当是语篇大意和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 而不是个别词语, 并随时记下关键词。个别单词没有听清时, 一定要沉住气, 继续往下听, 可能后面的信息能启发你, 也可以利用答题、阅读下一题的停顿间隙再看看试题, 结合试题、笔记去联想。所以培养从头到尾记住一段话 (主旨、细节、层次、顺序等) 的记忆能力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作用。

5. 精听泛听并举, 提高听力能力

上一篇:虚拟优化设计下一篇:专业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