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2024-10-24

复习备考应对策略(精选12篇)

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篇1

摘要:高效充分的、有策略的复习是考试取得良好成绩的必要前提, 要做好高效复习备考工作, 不仅需要诸位应试考生具有明确而清晰的目的, 更需要每位考生用科学、有计划地的学习方法, 进而提高效率, 力争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较好的复习备考成效。审题一定要仔细, 避免低级错误。基本按题目顺序往后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忌讳先松后紧或先紧后松。

关键词:高效复习,有序备考,策略

高效充分的、有策略的复习是考试取得良好成绩的必要前提, 要做好高效复习备考工作, 不仅需要诸位应试考生具有明确而清晰的目的, 更需要每位考生用科学、有计划地的学习方法, 进而提高效率, 力争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较好的复习备考成效。

一、整体复习要求

结合工作经历和经验, 整理了相关注意事项, 以供参考:

(一) 要按照学校的安排,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强化模拟, 查找问题。多做高考模拟试题, 多见题型, 找出优势, 使优势更长, 使优势突显, 查找问题, 不放过任何问题, 针对问题, 强化训练。

(二) 要从每位考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适合的复习技巧和策略。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是有效复习最起码的。具体地说:针对容易遗忘的知识组织复习。热学、原子物理等一些非重点内容;不同年代科学家作出贡献的物理学史实;自以为不重要、不感兴趣的知识等。那么怎么知道遗忘?只需按课本目录默认相关知识, 如果不知道讲什么, 或者回忆不清如何定义某些概念、规律、有哪些物理公式等, 即可检查是否遗忘以及遗忘的程度。在翻阅至相关章节的同时, 重新审读理解体验一遍, 便能起到有针对性复习的作用。

(三)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复习。

在此之前, 同学们可以先来做几个试卷分析。结合知识储备所有测验中的失分项目, 总结失分的原因, 有错题本的同学可以再翻看一下。查出症结后, 就要对症下药了。例如, 有的学生语法不好, 就应该把学过的语法项目重新学习一遍, 并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果词汇量不够, 就应该制定一个计划, 每天背一定量的单词, 并想方设法进行应用以稳固记忆。有的学生做题速度慢, 尤其是在做阅读的时候, 往往因为把限时阅读当成精读来做, 那么除了需要改变阅读中一些不良习惯外, 还应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训练。

二、针对语文复习策略

要在有限时间内搞好最后阶段的复习, 使复习效益达到最大值, 我们既不可等闲视之, 草草应对, 也不可做拼命三郎, 瞎搞盲干, 必须要讲究语文复习策略。以下很重要:

语文复习, 要从最基础的做起, 区别于平时的新授。通过复习能使考生站得高看得远, 观察问题不再孤立, 思考问题不再狭隘, 形成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纵横交替的思维空间。所以, 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必须在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综合性上下点功夫。

首先要注意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因为是复习, 所以不是单一的认识一个问题, 应该将接触的原始问题向综合性方面拓展。譬如:原始的力学平衡问题, 可把研究对象设置于不同情境中, 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改变复习知识点的既前认知, 演变为新的认识, 进而综合语文知识。注意知识的综合, 能将一个问题引出一串问题, 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知识。

其次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一类问题有一种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只有唯一方法。那些探究性, 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只有复习时注意方法的综合性, 才能避免“知识用时方恨少”的烦恼。譬如, 词汇与字词句综合问题, 可以综合运用重复记忆的方法, 图表记忆方法等, 若在复习中多种方法都体现过, 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就可提高。至于涉及到其他方法, 可以用合成与分解、相似比例、临界认知法等, 调动一切语文知识解决, 同样能提高用语文工具处理中文问题的能力。

当然, 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要针对具体问题, 牵强附会是不行的。一般可参照历年高考的试题, 从中透视出哪些内容可以综合的, 而且出现的频率又很高, 关注并加强这方面训练。

中高考前夕的语法复习也很重要, 中高考单项填空题、短文改错体和书面表达题要清理重难点。

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 分析错误原因, 查漏补缺;合理安排时间、寻找自己答题的最佳切入点。

认真对待从现在开始的每周一次练考及课内定时训练, 老师讲评试卷时, 看看老师的分析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做出特殊符号或者记入自己的错题本, 以便考前回顾时有据可查, 并且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另外答题时要务必注意答题速率, 力争速度快, 准确率高。

还要适当做做近几年的中高考题。中高考试题愈来愈趋向于能力考查, 命题方式更是灵活多变不但检验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更是对考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一定格外重视。

语文考试, 如果想取得好成绩, 适当地背诵一些名著名篇, 做到心中有丘壑, 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胸有成竹, 信笔拈来。尤其是对篇章结构和常用句式应多留心和思考, 切忌对范文死记硬背和考试时生搬硬套。每天坚持做3—5篇范文赏析。在中高考语文试题中, 范文赏析是整套试卷所占分值最高的部分。其他试题如字、词、段落、古文都和阅读有关;因此, 坚持做范文赏析, 熟悉不同的题材、体裁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高速度, 掌握技巧。

三、针对数学复习策略

不同的学科有其自身复习规律, 下面针对数学学科浅谈复习拙见, 以抛砖引玉。数学考试高分=认真+不轻视。这是历来数学考试复习所应当遵循的头号准则。考生应该把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中, 时刻提醒自己, 认真审题, 认真读题, 认真分析, 认真思辨, 不大意, 不轻敌, 不侥幸, 不拼经验。

数学学习虽然工夫在平时, 但是临考前也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查漏补缺, 温故而知新, 特别是对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更应该仔细地复习, 以提高考试成绩。

数学考试问题可以做到千变万化, 新款试题也在不断涌现, 进一步对学生的做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要以全面创新的思维直面挑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也只有培养创新精神, 才能提高高速运转的思维品质, 使复习更卓有成效。

要培养创新性, 就得认真疏理新的陌生问题。因为陌生问题含有丰富的新信息, 隐藏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另辟蹊径, 用习惯思维、常规方法以外的方法思考问题。譬如:对于逻辑数值估算问题, 可以用数学的近似计算, 也可以用图像“数方格”等, 等效、替代、类比等一些充满智慧的创新思考方法在分析某些古怪问题时, 能有机地相互渗透和参考, 对急速提高复习质量十分有帮助。

数学复习也有一些最基本的套路。一是多看看数学笔记。上课笔记, 比较全面地记录了知识点, 重要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这些题型以及解题方法在考试中一般都会有所体现。二是多看看平时练习卷中的错题。练习卷 (老师出的) 中的题目要比作业本中的重要一些, 相同类型的题目考到的可能性很大。对于错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要以为订正过的就懂了, 不会忘记。其实考生已经发现了, 他们常常被同一块大石头绊倒。第三就是多看看自己作业本中的错题目。做到已经错过的, 不要再犯第二次。

在数学复习的时候, 还要做到“四结合”, 第一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先全面看一边, 有时间再复习重点考察的部分, 和自己最薄弱的部分。第二是粗看与精看相结合, 常见的题型要精看, 常错的题型要精看。其他的可以粗看即可。第三点是做到手、脑、心相结合, 复习时心要静, 心要沉下去, 手要勤起来, 脑要动起来。最后一点就是劳逸结合, 要提前做好各个知识点的复习计划, 可以交替进行。复习一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一下, 出去运动运动, 赏一下花草, 逗一些鱼鸟, 主要是改换一下心情, 这样复习效果更好, 可以立竿见影。

其实针对每个人的复习策略可能有所不同, 在复习的高效方面, 也不可能只有一把尺子,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策略的逐步实施, 做到忙而不乱, 碌而不紊, 忙而有序。

总论

总而言之, 不论哪个学科, 沉着冷静, 不愠不躁是一定要注意的。审题、阅题、逻辑思考一定要仔细, 不可跳跃性太大, 笨鸟先飞, 不要太追求技巧性的捷径, 时刻谨记:书山无路勤为径。在复习的认为重要的地方要及时的做上标记, 避免犯重复性的低级错误。

在复习的时候, 一定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分不清重点和难点, 分配不当时间和精力, 最后造成复习不当而成绩差强人意。

以上赘言, 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复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东.通过高考复习引领通识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S1) .

[2]杨斌.高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今日科苑, 2008 (12) .

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篇2

1、三年整体规划,明确奋斗目标。

在我看来,每一届高考成绩的好坏,实际上不完全取决于高三这一年或者说一模后的这几个月,而是高中三年整体的规划加上高三的阶段性部署。我校把高考备考策略整体规划为高一求“严”,高二求“放”,高三求“紧”,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三年一贯,一以贯之。高三求“紧”,就是要求“紧中有严、紧中有放、紧中有序”,既要让学生紧起来、静下心来,又要让学生动起来、放开手脚。当然前提是要求老师们先紧起来、动起来、静下心来。针对我们三类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今年把高三升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本科,冲击重点,不放弃专科”。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两头,带中间,促整体”。支撑这一目标和思路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研究高考动向,制定复习计划。

一是组织各备课组认真研读《浙江省2010普通高考考试说明》,重视对样卷和高考卷的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要求和高考命题方向。同时,加强高考信息的采集,如《考试》《教学月刊》《高中数理化》等杂志和杭嘉湖一些学校模拟试卷的收集。组织高三老师与与高三年级学生一道参加温州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让老师真切地感受高考试题趋势,更好掌握学情,准确反思教学得失。除了参加市直十校联盟外,上学期组织高三老师赴龙港开展校际高三联谊活动,交流

高三复习备考计划。下周将组织高三部分老师赴杭州参加2010新课程高考备考信息报告会,了解高考信息,探讨复习对策,掌握高考动向。

二是认真研究制订高三备考复习计划。高三各备课组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高三复习工作作出详细、合理的安排。学校对高三备考复习计划明确提出总体要求,一轮复习到上学期末结束,强调扎实,要求细分知识点和章节,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轮复习从一模开始到二模结束,强调系统,要求专题突破,建构知识体系,基础、能力、方法、训练并重;三轮复习从二模之后到高考前夕,强调提高,要求注重查漏补缺,强化应试技巧,加强综合训练和模拟训练。

3、着眼教学常规,聚焦常态课堂。

高三要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认为关键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我们学校特别强调教学常规的落实,把教学常规的规范作为教师专业基本功来改进,把有效备课作为有效教学的前提,把常态化有效课堂置于教学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抓有效备课、有效作业、有效考试、有效辅导和有效课堂,整体建构有效教学链条,提高高三复习的质量和效率。为此,主要开展五项活动、明确五项要求。

五项活动(1)开展全员开课、全员听课活动。营造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的氛围,促进常态课的有效和高效。(2)开展课堂调研活动。组织行政和骨干教师对高三课堂教学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帮助教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活动。加强对备课、课堂、作业等环节的过程监控。(4)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活动。重视考试管理,考前抓命题,考中抓监考,考后抓诊断性分析,诊断教和学的情况,重视学生学业的个案分析、跟踪对比分析。下周我们将举行一模质量分析会。(5)开展学期教学工作考核。按照“从起点看提高,从基础看发展,从过程看变化”的思

路,修订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并与学期考核挂钩,使之成为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五项要求(1)课堂教学上要求建立讲练常规,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以练为主线,让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努力摒弃“满堂灌”现象。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努力做到起点低、容量大、气氛活、达成度高,保持一定的紧张度。(2)在作业和试卷方面,我们倡导“让教师跳进题海,让学生走出题海”,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都要做一遍。要求教师案头多几本教学参考书,教案绝不允许照搬原有备课笔记,强调筛选、重整试卷和讲稿,精选例题和学生作业,作业和试卷必做、必收、必改、必反馈。(3)重视对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突出预习、精讲、测试、讲评、再练等环节,杜绝发试卷、对答案,抄冷饭、满堂灌的简单模式,向预习要底数,向讲课要效率,向选题要质量,向讲评要水平,向再练要进步。(4)高三教师实行坐班制,加强对学生的作业面批和个别辅导以及答疑活动。各学科每周安排专门时间,强化综合训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应试水平。(5)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打击、变相体罚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绪体验,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

4、注重精神鼓励,激发学习斗志。

其实,在我看来,检验我们高三工作的成效重要指标是看学生精神状况和学习投入情况。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层面,加强各种指导和鼓劲工作,营造紧而活、紧而放的浓厚学习氛围,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向上的动力。

(1)帮助学生认清目标、准确定位。根据学生阶段性检测的情况,不定期划定并公布高考“预上线”和“预踩线”学生名单。同时,举行高考誓师大会、学生表彰奖励大会和高三家长会议。接下来还要开展学生高考冲刺动员会、学生表彰奖励大会,给尖子生鼓劲,给后进生加油,给学生以信心、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2)加强学业帮扶和行规管理工作。学校重视“扶优辅差”工作,加强对“预上线”学生、“预踩线”学生的帮扶以及学科“短腿”学生的辅导工作,加强数学、英语等薄弱学科的辅导力度。为尖子生开设自选模块课程,鼓励向更高层次努力。重视行规管理,强调课堂的抬头率和自修课的埋头率、午休静校的到位率。(3)关注学生的压力和精神状态。注重教室、走廊等环境布置,张贴激励性标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10分钟晨读活动,以提振学生的精神状态。开设自学整理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重视考前心理辅导,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开展午间静校,开足体育课程,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确保学生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70-01

鉴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建议学生:需要理清学科的知识框架,夯实基础知识与要点,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迎接考试。

一、理清化学知识的框架

在备战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不要只埋头复习单个知识点,要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和精力分配,从整体上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融会贯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构建知识框架上,在弄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细化知识点,并强化主要知识。

例如,能够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氢离子,碘离子,硝酸根离子,硅酸根离子

B、银离子,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

C、钾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硝酸根离子

D、氨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解析:本题应该选择C。对于A选项,氢离子、碘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三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氢离子与硅酸根离子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中,银离子能跟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形成沉淀;选项D中的氨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间的共存问题,需要学生能构建离子反应的知识构架。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的反应主要有:复分解型(包括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型两类。这里的酸性不是狭义上的氢离子,还要包括所有酸性微粒,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知道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是显示

酸性的,水解是显示碱性的,因此,它不能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任何一种共存。

高考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分子的结构及晶体的类型;化学反应与能量;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原理及其应用;非金属卤素;氧族和碳族元素、美铝铁以及碱金属和同分异构体。同时,还有烃衍生物、蛋白质、糖类、油脂以及有机合成材料等。除此之外,还有物质量计算、结构式与化学式、方程式计算;实验室制法、分离以及物质检验和化学实验的设计。学生需要按照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性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并掌握化学知识。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需要注重基础,更要突出教材,建议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中章与节之间的知识联系、规律的解释等。同时,还要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的介绍及课后习题,它们往往是高考的盲点,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提示卡中有:在检验试样或者配好的试样溶液中是否还有某种物

质的时候,每次取少量该物质试验。

比如: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上表各组实验数据最先出现沉淀的是()

解析:应该选择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众多,本题主要是从溶液自身的浓度与溶液温度因素进行考查的,只要抓住了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其反应速率就越大,便可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题目源于课本本身,而且与新教材内容相一致,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回归,对基础特性进行了有效的强化。

三、注意细节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和书写的正确性与规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化学成绩。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需要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需要强化机构简图、电子式、有机结构式、结构离子式等的书。总之,在化学复习的时候,必须要养成良好地使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达;化学计算的步骤要严格、运算要准确,有效数要表示规范等。

四、平和的心态

据调查显示,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答题心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实践中考生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调整好心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题时,若遇到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一定要冷静,不要被题目表面所蒙蔽或者吓住,要相信再新颖的试题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学习的化学教材和内容,相信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技巧,一定能将此题解出来,而且还要把日常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篇4

一.存在的误区

1、重专题复习, 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 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 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 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 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 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 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 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 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 作铺垫, 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 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 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 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 读懂都是个问题, 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 下了很大功夫, 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 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 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 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 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 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 月波长, 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 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 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 , 平时是重点讲的, 学生都知道, 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 荷叶的形态, 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 属正面描写, 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 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 属侧面描写, 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 脱离针对性训练, 学生往往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 轻有效训练

现在, 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 讲概念, 讲名词术语, 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 做了不少无用功, 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 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 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 对高中生而言, 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 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 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 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 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 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 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 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概念术语烂熟于心, 一套一套的, 但碰到具体的题目, 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 练得少, 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 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 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 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 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 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 学生有章可循, 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 就有了一切, 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 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 读懂诗歌, 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 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 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 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 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 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 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 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 分得很细, 讲得很全, 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 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 似乎不讲表达技巧, 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 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 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 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 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 (应该说, 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 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 , 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 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 都是只要求指认, 不要求分析, 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 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 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 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 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 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 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 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 不是认真审读诗意, 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 局部而言, 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 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 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 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 叙了什么事, 抒了什么情, 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 不要全部压到高三, 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 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 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 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 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 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 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 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 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 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 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 教会学生“以诗解诗”, 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 (3) 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 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 一直到高考, 做到“长流水, 不断线”,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 (4) 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 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 这也是一种积累, 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 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 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 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 古诗中经常有倒序 (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 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 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 老师适当点拨, 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 或者认为没必要, 常常回避这个问题, 这是不明智的, 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 (2)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要读懂古诗, 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 (3) 具体解题时, 要注意“六抓”:抓题目, 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 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 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 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 题干是辅助点。

3、在训练上求实效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篇5

1、基础再夯实。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关注词块、主干语法,查漏补缺。与此同时,学以致用,重视语知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2、能力再优化。

合理利用英、美原版报刊、网站等资源,提高语篇读、写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注意扬长补短,弱势不弱,优势更强。

3、技能再熟练。

听、说、读、写、看、译一着不让,有效培养语感。单项与综合穿插,限时训练常态化,熟练应试技能。

4、思维再提升。

思维力即竞争力。悟题与刷题结合,错题与真题整合,分类归因,形成规律性认识,让思辨能力更上层楼。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6

关键词:复习;备课;培养;辅导;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4-01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大家对高考题难不难的回答莫衷一是也就不足为怪了。年复一年均是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题稳中有变,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有备无患考题对他来说永远不难;准备不足,面对考题只能说“难”、“一般性”,或是“说不清”,所以制定本策略。

一、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在复习中必须以说明为纲,站在高考层次上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即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以课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重复、机械重复。

(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形成知识体系上下功夫。

建立以单元或专题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

(三)立足能力培养,将其落到实处。

重点要抓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因为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

我们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理思维方法,每类题型及应注意的问题。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地理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己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索新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知识推理相似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六)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培养。

在复习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的培养,以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二、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改变复习模式。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陈旧的复习模式:“罗列知识点→课堂小结→基础训练→总结反馈”逐步转化为“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学习→师生共同小结”的复习模式。

(二)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是每节课的核心,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教师都应在此狠下功夫。设计好问题,通过问题强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教师的讲解要讲联系,讲本质,概括提炼出规律。重提练、归纳、点拨,加强对方法和能力的指导。使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三、宏观把握,细微入手、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

(一)备课时写好备课笔记。

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包含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问题情境、能力的目标要求。知识能力的训练步骤、方法手段、练习检测的内容和作业等。

(二)备课时应考虑内容的前后联系。

高中与初中、中国与世界、地球地图与其它知识的联系,高考题主要是学科内容的联系,第一轮复习就要联系。

(三)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准确把握训练起点和训练高度。

四、加强习题设计和讲评针对性,优化能力训练全过程

(一)关于练习的侧重点。

训练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

(二)关于练习的设计。

练习要注意典型性的针对性,一要有利于对升学有望学生的训练。二要能带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对比,既便于巩固知识,又便于多种思维的培养;三要在风格上与高考试题相吻合。练习要设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定时练习三种形式。

(三)关于练习的批改。

及時批改,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典型错题记录,以便总结矫正。

五、研究学习方法、挖掘学生潜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课,学会分析题目和学会做题,学会总结。听课时,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老师对题目的分析方法及解题的思路。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勤于动笔,主动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的"题海"中真正自由地邀游;要养成对典型例题进行反思的习惯。

六、抓好落实,克服遗忘

在复习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及时复习。

在课堂上复习某知识点后及时跟踪练习,每节课留下后5分钟让学生回忆当堂学习的要点,作巩固练习。

(二)晚自习让学生先回忆当天或前面学习的内容,再完成深化课堂知识的习题。

(三)要教育学生能向失误学习。

即要学生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失误,从对错误的分析矫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

(四)要让学生对优秀试题、优秀解法随时整理记录。

七、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重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集体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辅导和解题技巧的辅导。情绪辅导:引导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但在解答一道道题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解题技巧的辅导:(1)教育学生解题认真检查有没有拿全试卷,然后认真阅读试卷要求,以防答题不符合试卷的要求;(2)先易后难;(3)选择题不留空白,填空题尽量不留空白;(4)答完题后反复检查,不到时间不交卷。

个别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主要包括成绩较好的尖子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说谁超常发挥,谁发挥失常,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篇7

一、单项选择

由于各方面原因, 语言知识的传授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或次重点, 教学中仍大量采用单项解决逐项训练的方式, 高考试题中仍保留了相对数量的单项测试题。

此题考查方向为:基础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情景交际 (即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 、词语辨析 (词义理解) 、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情景交际等5类内容。

单项填空复习策略:

1.务必把动词作为复习重点。对动词时态, 常见基本概念要搞清楚;弄清情态动词的基本用法, 要在对话中体会和形成语感;非谓语动词用法十分重要, 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高考对各种从句的考查必不可少, 可通过对阅读材料中长难句的理解和做一定量的练习来解决。

2.加强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的训练。

3.要摈弃孤立语句知识的学习、单纯语言知识的灌输和语法为纲的教学思路。应按实际交际的需求 (语境设置) 进行语法知识的分类与教学, 按社会话题的需求进行句型和用语的分类和教学。

二、完形填空

该题旨在检测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短文所设计的语言情景中, 综合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和词汇辨析。完形填空专题的知识覆盖面:词汇知识——词义、用法、搭配;语法知识;篇章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完形填空短文的选材常体现如下原则: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时代要求;短文难易程度一般略低于阅读理解的短文;体裁可以是叙述文体, 陈述事实, 也可以是夹叙夹议, 引出多个人物语言, 增加题目难度。

答题思路一般为:

1.做题前, 先通读全文, 形成宏观认识;不可采取看一句做一题的单项解题法;

2.逐题微观选择时, 要分析各题测试意图, 理清前后关系;左顾右盼, 弄清句子结构, 注意备选答案动词的主谓搭配、动宾搭配, 名词是否有与前后动词、介词的搭配。

3.根据上下文关系寻信息, 推理判断空白处所缺内容, 再去选项中寻找所需词语, 避免错误选项的干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和常识作出最佳选择。

4.解题陷入困境时, 要充分利用推导和逻辑联想来判断;选项完成后, 再次核对推敲, 纠正失误。

三、阅读理解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为前提。那么, 学生到底应该掌握多少词汇, 掌握哪些词汇, 在阅读时才会得心应手呢?这样的问题恐怕谁也不好回答。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掌握3000个词汇应该够了。但是, 实际情况是, 即使学生认识教材中的每个单词, 在阅读时还是会出现困难。更何况, 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不具备考试大纲要求的词汇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最常用词入手, 尤其掌握好文章中的常用结构词;养成快速阅读、获取文章大意的习惯;培养猜词能力。

猜测的词义可能不够准确, 但大方向是可以把握的, 不会影响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猜测词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定义线索猜测词义。2.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猜测词义。3.利用因果关系猜测词义。4.利用同位语、定语猜测词义。5.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除了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猜词能力外,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熟悉文体, 熟悉文章的“六要素”即“5w+1h”。同时, 我们要对阅读理解试题的类型加以分析、研究、让学生熟悉常见的题型,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答题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任务型阅读

该题型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语言技能目标: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任务型阅读”题的解题难点是: (1) 限词填空; (2) 部分题目自行概括; (3) 所填词汇受限于空档前后句子环境, 部分词汇需要适当变形; (4) 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水平与高考要求有差距, 而且知识面不够宽; (5) 部分学生不具备篇章结构分析能力, 难以完成短文内容与图表的切换。

“任务型阅读”解题技巧是: (1) 读表格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样在阅读文章时就会有针对性, 也便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在看完题目后, 考生不妨采用“三读法”来对付此题。“三读法”的具体操作是:第一步, 首先通读文章一遍, 弄清文章大意;第二步, 细读文章一遍, 一边读, 一边做, 在读的时候要留意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点, 在做的时候, 要及时找到文章中的相关段落和对应的信息点;第三步, 考生在做完该题之后, 还要把所填表格中的内容细读一遍, 检查所填之词是否符合表格要求, 注意词性、时态、单词拼写等。

五、写作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文体, 有一举两得之效——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文章的写法。具体说来, 要让学生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 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句型结构。

2.让学生掌握、熟悉各种文体基本的开篇写作、段落写作和结尾写作方式。

3.用好连接词语。连词能将一个个零形部件般的提纲式单句或段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作品, 这些词在文章中能起到启、承、转、合的作用, 以增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使文章条理清楚、自然流畅。总之, 写作有法, 却无定法, 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灵活运用。

4.采用多样化的句式。一篇好作文不可能由单一的提纲式的句子组成, 学生的英语作文应力求避免一味地使用单一句型。如“主+谓+宾+状”这一基本句型, 有时可以换成“状+主+谓+宾”的句式。适当利用状语前置, 倒装、从句等, 可以避免文章句式的呆板乏味, 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探究 篇8

1、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对初中英语的考查不会脱离教材,考试内容无论如何灵活多变都会以教材为命题依据。在复习中应跟着课本大纲走,复习单词短语、分析并积累典型的长难句结构。这些基础知识就像建楼要打好地基,铺路要打好路基,学生才能添砖加瓦、自我创造、做自己知识世界的设计师。学生想读懂试题,明白英语文章在讲什么,首先就要有丰富的单词积累。在学生答题过程中,需要动笔写作的英文内容总的来说只有“翻译”和“作文”,占大部分的是在阅读中选填匹配相应答案。学生积累了相当的基础词汇,做题时依靠选择就能拿下大部分的分数。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通过组织听写、背诵、考查等方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用时游刃有余。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勤考查多提问的方式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基础,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优秀生排查知识体系薄弱点,解决易出错的问题。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梳理结构、形成框架。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语法结构,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英语的知识点琐碎繁多,联系紧密,学习时有大量规律和技巧可循,如果学生在记忆时来者不拒,缺乏方法地死记硬背,就容易头脑一团乱麻,事倍功半。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知识点间的关系和条理,将知识从点连成串,由串编成网,还要落实到纸面上来作为对照。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能将其准确纳入知识框架。学生能够知其然和其所以然,拿到一份试卷后,对于要考查的知识点了如指掌、有备无患,会的知识一分不丢,自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时,以复合词的学习为例,复合词大多是“前缀+词干+后缀”的复合式结构。词干和前缀主要表示一个单词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而后缀则主要表示一个单词的词性。老师在编复习学案时,可以把相同前缀的单词编为一组,串联起来进行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单词。如“light”这一单词,我们只用记住“点燃”的意思,可以自然而然联想到“灯光”、“明亮的”、“浅显易懂的”等意思。

3、精练题型、针对训练。

虽然考试内容总在变化,但是各种题型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一样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听力、词汇、单选、完型、阅读、写作等类型,老师应研究历年考试真题,设计专项强化练习,让学生把各类题型做熟做精,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应考虑特定的题型,筛选和分析历年试题,总结出高频考点和次要知识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在紧凑的备考时期内,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知识,对于各种题型设置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学生考前强化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师生双方应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并及时查漏补缺。练习后老师及时评讲,要讲思路,讲规律,讲重点,讲技巧,讲方法,从点及面,大幅串联,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4、重视阅读、增强理解。

在考试中,如果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行,那会造成连题目都看不懂,何谈取得高分。阅读能力不是只要掌握了词汇语法就可以具备的,阅读是学生的一项心理感知活动,须调动多重思维能力。英语复习备考期间更应着重增加阅读训练,克服部分学生面对阅读理解题型时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善用方法避免学生把阅读题型当成任务、包袱,从而产生抗拒心理,降低英语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实战中应用、发现和体会,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减少读题读文的理解时间。先让学生快速扫一遍文章,找到主旨句、分清文章结构,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通读,对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做出标记,再回过头细细分析问题答案,同时应避免主观臆测。

中考数学总复习备考策略 篇9

下面谈一谈笔者对总复习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一、系统整理知识,做好复习计划(2月20日前完成)

从近几年各地区的中考试题来看,大多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题,后面的大题虽“高于课本”,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因此,总复习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考题的“影子”.

初中数学知识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在总复习工作开展前夕,教师要系统地对三年的知识加以整理,进行分类、分块,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点.例如代数部分可分为以下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概率与统计,几何部分可分为以下单元:几何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分类、分块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做好系统的复习计划.制订复习计划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因素,也要考虑到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中考说明之类的信息,要避免“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做法.

二、立足课本,落实“双基”(2月下旬~4月中旬)

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是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要按知识归类、板块复习,不可按课本编排的顺序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始终把“双基”放在首位.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是“切入容易,基础性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的多数题目都是立足于考查“双基”.为此,教师可以设置复习纲要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作答,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等内容的叙述、理解准确无误,运用自如.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可把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讨论,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的意义;“法则关”里的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确定方法;在“运算关”强调计算细心、书写规范等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树立信心.

要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象和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

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的重点章节,典型例题,习题的分析,特别是解题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思维方法及常用解法都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

例:(1)解方程:x2+y2+6x-2y+10=0;

(2)已知:a2+2a+1+b2=0,求a2008+b2009的值;

(3)已知:|3x+6|+(2y-4)2=0,求xy的值;

(4)若a、b、c为△ABC的三边,且a2+b2+c2-ab-bc-ca=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不难发现上述四个问题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应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能聚集练习题的同类题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做一题,会一类、懂一法、长一智的目的.

复习完一个板块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精心编制一份渗透该板块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易混易错的内容深入讲解,加强训练.总之,第一阶段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三、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4月中旬~5月下旬)

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从整体上把握三年的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攻坚阶段,它的成败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拿高分.

1.狠抓重点内容,学生反复练习.这个阶段,通常以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对教师来说,主要任务是精心选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习题,及时讲评.选择的题目要有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和综合性,题目的形式要多样,但不宜让学生陷于“题海”中,题目要有一定难度,但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以接受.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解难题、攀高峰的学习欲望,又可使学生从解决难题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

例: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c)x2+2bx+(a-c)=0的两根之和为-1,两根之差为1,其中a、b、c是△ABC的三边长.(1)求方程的两根;(2)判断△ABC的形状.

这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题,涉及的知识较多,也有一定难度.通过解答本题,既可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重点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解题指导.要着力在思路分析上指导,在总结规律上指导,在题目变化上指导.例如,遇到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时,通常涉及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遇到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时,经常涉及到边角关系的转换;平面几何的证明题,往往可以从结论开始分析往前推,直至推到已知条件或某个公理、定理为止;有关两圆相交或相切的证明题,往往通过添加两圆的公共弦或过切点引两圆的公切线来寻求推证的途径;在等积式的证明中,一般化为与其等价的比例式,要证明比例式成立,往往要证与之相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若不能构成三角形或能构成三角形但难以直接证明三角形相似,可用以下方法处理:(1)利用“中间积”作代换;(2)利用“中间比”作等比代换;(3)利用另一条线段作“等量代换”.学生多掌握解题的窍门,解题时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3.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概率与统计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代入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分解组合法、构造法等.中考题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题目一般都比较新颖,综合性强,要在复习中注意发掘和运用.

4.贯彻新理念,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又强化了三大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将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现实、经济建设、方案探索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要扩大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要加强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训练(例如文字、图形、图表、图象、符号等多种语言的理解和转化);要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例:一种节能灯的功率为10瓦,售价为60元;一种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6元/千瓦时,消费者选用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

通过此例,可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解决好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应用问题,最终探索出解决方案选择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显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贯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

四、战前练兵,模拟中考(5月下旬~6月中旬)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后,要做一批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要求学生做题“快”且“准”,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尤为重要.因此,平时训练时既要做到“准”又要做到“快”,而不是只要做对即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调整心态,振作精神,要求会做的题拿满分,不会做的题争取拿分.如何拿分?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不能省去必要的步骤,会多少写多少.唯有如此,才能拿到分、拿高分.

学生模拟测试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考卷,讲评时要侧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强化这方面的练习,也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及时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扩大并巩固复习成果.

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篇10

为了了解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笔者在太原某考研培训学校对个别备考的学生做了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1) 当前学生备考的思路仍然是以语言知识为重点, 背单词, 学习语法。背单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机械记忆层面上, 完全脱离语境得, 孤立地记忆语言要素。学语法还是依靠大量语法练习来巩固。2) 从情感因素角度看, 学生背单词情况不容乐观, 很多单词背了就忘,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背单词处于无奈, 消极被动的状态;语法学习过于抽象单调, 时间久了, 特别是当学生发现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能潜移默化为语言能力时, 学生必然会产生倦怠情绪。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单词都认识, 语法现象也熟悉, 就是读不懂文章。4) 受“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 学生专注于文章中的语言细节, 阅读速度太慢, 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仅是语言现象, 而非语言信息。5) 学生则往往只专注于语言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充。

总之, 学生在备考阅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从现代的阅读理论的观点来看, 这种阅读备考模式是不符合阅读本质的。

2 阅读的本质及阅读的模式

关于阅读本质的问题, 向来都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各种理论都是既有瑕疵, 又各有千秋, 不过从总的趋势上来讲, 由于语言研究吸收了现代科技的众多研究成果, 阅读理论趋于成熟。

十九世纪中叶, 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既是语言活动, 更是思维活动, 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就相应诞生了, 该模式认为阅读过程是从“左到右对字母—单词—词组—句子—语篇”的有组织, 有层次的自下而上的解码过程。该阅读模式把阅读过程难题看作是单纯语言问题, 使学生注意力始终停留在语言的低级阶段, 养成消极被动的语言学习习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是一场心理猜谜游戏, 是读者在预测的基础上的选择过程。心理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古德曼 (Goodman) , 他把阅读看作是语言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并提出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式。该模式不要求读者字斟句酌, 而是从冗长的语言信息中选择重要线索并提出初步论断, 随着阅读的进行而不断的修正, 否定, 证实最初的预测。阅读结束时, 读者感觉预测得以证实, 则说明阅读最终达到了理解的程度。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认知论认为阅读的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 读者最终能否准确解读文字取决于他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 即背景知识。认知论把阅读过程定义为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双向互动的过程。语言知识是基础, 背景知识可以为语言的准确解读提供线索, 也可为宏观预测语义提供方法, 同时语言知识又进一步核实预测的准确性。基于认知论, 70年代末, 鲁姆哈特 (Rumelhart) 吸收了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 进一步强调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吸收了“自下而上”理论和“自上而下”理论的合理因素, 把两者有机结合, 从而既肯定了高层次和低层次对阅读的作用, 又有效实现了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阅读理论。

综上所述, 阅读的理论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成熟而不断地进步。阅读过程不是一个机械解码的过程, 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除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的结合外, 相应的阅读理论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成功应用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本文接下来拟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 对英语阅读备考的方法及技巧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3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阅读技巧和方法

1) 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语义

在英语阅读备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怨文章当中单词都认识, 就是读不懂文章, 特别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旨要义等。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这种现状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始终是停留在句子这个微观层面。对此韩礼德 (Halliday, 1976) 年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 “语篇是一个语义概念”, “语篇是语境的产物, 又同时在语境中起作用。”从以上对语篇的定义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语篇是存在于特定语境中有逻辑结构的也是有交际功能的语言整体。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站在语篇的角度感悟语境, 是语篇分析的内容。语篇分析的对象是超越句子的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语言片段因篇章的体裁, 作者的风格, 主题的表现形式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结构。在语篇分析领域, 语言学家关注的不仅有语篇的微观结构, 还有它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研究的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机制, 包括从表层结构入手的语法手段 (照应, 替代, 省略等) 和词汇手段 (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 。语篇的逻辑结构则涉及衔接问题, 语篇语义功能则涉及连贯问题。语言整体性则说明语篇的组织是有规律可循的, 语义上具有连贯和一致的特点。宏观结构即篇章的总结构, 从心理学角度看, 文章的形成总是受特定动机的支配, 所以作者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要环节。语篇宏观结构的分析就是从表达完整意义的语篇结构入手, 分析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的表面衔接, 进而深层次分析它们的语义连贯性。宏观语篇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语篇的表层结构, 挖掘隐藏在其后的深层含义, 也即作者的创作意图。语篇分析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主旨, 熟悉各种篇章结构的组织方法。同时, 语篇分析还为语义及语篇的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应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

图式 (schema) 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输入并存储在大脑中的所有的背景知识。图式理论认为人在接收理解新事物之前要将新事物与已有的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与经历产生联系。图式理论很快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注意并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得以应用。具体到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篇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而仅仅是引导读者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构建意义的手段。用图式理论来解读阅读强调的就是背景知识的作用, 并把阅读过程看作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和阅读材料双向交流的过程。根据图式理论, 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信息, 然后在记忆中搜寻与输入信息向匹配的图式, 当新旧信息发生联系时, 理解便产生了。图式理论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启示。按照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Carrel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 , 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 和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 。语言图式指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到备考的学生来讲, 大脑中没有足够量的语言图式, 就谈不上对输入语言的解码, 更谈不上理解。形式图式指学习者对各类体裁文章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体裁多种多样, 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等, 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结构不同。如若读者对各类体裁文章的结构很熟悉, 在阅读时就会迅速抓住文章脉络, 思路清晰, 逻辑缜密, 读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内容图式指学习者对文章主题的熟悉程度, 即储存在大脑的相关主题背景知识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尤其是读地道的英美人士写的东西, 没有储存必备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行不通的。三种图式与阅读材料的语言, 形式及内容相互作用来决定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 首当其冲要培养的是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开启其他两项图式的钥匙。此外, 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也很重要, 内容图式有助于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语义, 形式图式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宏观脉络,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同时, 图式理论还能解释困扰学生许久的阅读速度问题。图式理论认为, 阅读速度的快慢不是取决于眼睛, 而是取决于读者短时记忆的处理能力和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背景知识,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训练在于脑而非眼睛上下功夫。总之, 图式理论不仅具有指导阅读的意义, 还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意义。

3) 应用词块理论扩大语言记忆单位

词块来源于心理学研究的语块这一概念。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记忆有意义的内容比记忆零散的信息要容易且持久。传统语言学认为, 语言交际是通过两大部分词汇来实现的, 即可以借助语法规则自由组合的单词和不能用语法规则解释的固定短语。但是,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家们发现自然话语中的90%都是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些固定或半固定的大于单个单词的单位构成的。 (杨玉晨, 1999:24) 大量语料研究表明, 这些模式化的语言结构以一个整体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 是语言交际、语言处理的最小也是最理想的单位, 这种集词汇和语法的特征于一身的单位被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赋予不同的名称, 但笔者偏向于采用Lewis的术语—词块 (lexical chunks) 。简言之, 词块就是事先预制好且被频繁使用的多个词的组合, 这种词汇组合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意思, 可整体或稍作改动后作为预制组块供学习者提取和使用。由于对词块定义众说纷纭, 所以词块分类标准也不一。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Lewis的分类方法, 他从结构和功能上把词块分为四类:1) 单词和聚合词, 单词指传统意义上的单词, 而聚合词指由一个单词以上的单词构成的“固定搭配”。2) 搭配词, 指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的组合。常见的有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的搭配, 3) 惯用话语, 也指习语, 是文化色彩很浓厚的一类话语。4) 句子框架和引语, 这类词形式上属于固定或是半固定的, 是典型的书面语。二语学习得研究表明:词块学习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词块能减轻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负担, 有利于提高交际的流利度。语言学家通过数据研究表明语言的流利度不是取决于大脑中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词块量的多少。其次, 能够提高近似本族语的选词能力, 促进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再次, 能够增强语用意识, 有利于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最后, 能够进一步提高词汇记忆的质与量。词块在很大程度上给单词记忆提供了特定的语境。

4 备考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应用语言学理论科学深刻地剖析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针对学生在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站在语篇的角度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发展脉络, 还要学会在语言形式中摸索语言所要传达的功能。具体体现如下:首先,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语篇的意识, 即不拘泥于语言细节而不可自拔。对于阅读中遇到的生词, 学生要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去预测, 并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地修正猜测。其次, 要特别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表面衔接, 有效利用衔接手段进而从逻辑语义上达到整体连贯一致。

2) 不断扩大词汇量, 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词汇水平。学生在单词的记忆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孤立单词记忆法, 而是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地提高对词块识别的敏感度, 扩大大脑中词块量的储存。

3) 要善于总结。根据图式理论, 学生要在阅读中不断地总结语言知识, 篇章结构及文化背景, 扩大大脑中的图式内容的丰富性以便今后阅读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 加快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

4) 有针对性的扩大阅读量。考研阅读所选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涉及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文章来源于英美国家各大报刊杂志,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所以在备考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迅速扩大英美国家背景知识积累, 在大量英语阅读中熟悉英语编码的思维模式, 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5) 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就阅读方法而言, 笔者建议长期坚持精读和泛读结合的阅读技巧。精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词和句的线索提高阅读解码能力。泛读主要目标是训练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信息的能力。精读和泛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英语阅读备考的过程中, 精读求质, 泛读讲究量, 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

5 结束语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文通过向学生介绍阅读的理论发展过程, 希望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应用最新的阅读理论来指导他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金生.图式阅读理论的一次应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3) .

[2]顾晔.论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1998 (3) .

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基于《考试说明》的备考复习策略 篇12

一、高三毕业班教学往往不是基于《考试说明》备考复习

在高考面前,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追求目标是一样的 (成功高考是目的) 、考试要求是一样的 (面对同一份试卷) 、拥有的备考复习时间也基本上是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路径不同, 由于路径不同, 导致在相同单位时间内备考复习效率有高低之分。如何科学组织备考、提高复习质量?那就必须走正确的路、少走弯路。怎样的路才是正确的?很显然, 只有根据《考试说明》走, 才是正确的路, 因为, 唯有《考试说明》才是高考的指挥棒, 才是组织备考复习的“风向标”, 这个指挥棒既指挥高考命题, 更指挥我们一线师生备考复习, 围绕一年一度的高考, 命题者、应试者、教学者都要把思想统一到《考试说明》上, 背离《考试说明》就是走弯路, 就是做无用功。

口头上, 大家都会说《考试说明》于高考很重要, 备考复习要重视《考试说明》。但是, 行动上, 我们冷静想一想, 多年以来, 我们的高三备考复习真正重视《考试说明》吗?有多少备课组、多少教师真正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的解读中悟出了多少启示?《考试说明》告诉我们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 提供许多隐形的信息, 我们真正把握了吗?从多年的经验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复习教学中更多依赖的是教辅资料, 凭借的是教学经验, 甚至有长年在高三毕业班任教的老师这样说过“我只会教高三”, 言下之意, 他的高三教学经验很丰富。实事求是地说, 某些高三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钻研精神, 单凭经验教学, “只会埋头拉车, 不会抬头看路”, 在不熟悉《考试说明》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备考复习, 无异于“瞎子摸象”, 其结果是在组织复习教学中偏离方向, 这样的备考复习一定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因为高中教学在高一、高二年级时偏离国家《课程标准》, 高三毕业班备考复习时又偏离《考试说明》, 所以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受到制约, 这种现象在不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实际上, 从长远来看, 一所学校如果重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考试说明》的解读, 并且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习惯,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青年教师而言, 可以尽快熟悉高中三年的模块教学, 整体把握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 培养过硬的业务能力, 提高自身的学科品质与学科素养, 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高中教师;对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 面临再学习再提升的问题, 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研读《考试说明》是业务再提升、素质再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明确《考试说明》内容, 正确把握《考试说明》要求

省颁《考试说明》一般由“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形示例”四部分组成。

1.“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含“能力和能力品质”及“考试范围与要求”两个方面。对于“能力和能力品质”, 应把握考试对能力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在近年高考中如何体现?和往年《考试说明》相比, 对能力要求是否有新的提法或者提出新的要求?为何要做这样的调整?等等。对于“考试范围与要求”, 务必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出怎样的要求?和往年《考试说明》相比, 知识与要求是否做了调整?这样的调整又体现了什么?

2.“命题指导思想”。“命题指导思想”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 从近年来看, “命题指导思想”基本保持一致, 均突出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等四个方面。学习与研究这部分内容, 主要是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后面提供的“题型示例”进行。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解读, 领会“命题指导思想”四个方面的要求。

3.“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该内容揭示高考试卷的答卷方式、题型、学科内容比例、试题难度和组卷原则等。应该说, 近年高考试题在这些方面贯彻了“稳中求变”的原则。学习时应重点关注是否有新的调整。如果有调整, 则应思考做出这样调整的意图是什么?对当年复习教学提出怎样的要求?等等。

4.“题形示例”。“题型示例”所选用的题目均为近些年的高考试题, 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 是“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等的具体化表现。研究“题形示例”, 最好结合试题评价报告 (特别是省普教室高考试题评价小组撰写的) , 认真研究每道题型示例考查了哪些知识?内容要求属于哪个层次 (了解、理解或综合应用) ?考查了哪个或哪些方面的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在试题中如何体现?这些题型示例是如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当年高考考生答题情况如何、暴露出哪些问题?

基于“题型示例”在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做一定的调整, 我们要对照近年的《考试说明》认真分析“题型示例”对应的题目做了哪些调整、增删了哪些题目?为何要做这样的调整或增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题型示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了解题型的特征, 在难度上与高考试题没有对应关系。

广大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些内容, 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方向和要求, 为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复习方案提供基础与保证。

那么, 准确解读《考试说明》以后, 怎样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备考复习中呢?我认为可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三、研读《考试说明》, 准确把握学科复习教学要求

首先, 《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范围、考试内容, 我们研读以后要对“考什么、不考什么”十分清楚、了如指掌。其次, 《考试说明》对每个考点“考到什么程度”做了明确要求, 有的是识记、有的是理解、有的是综合应用、有的是分析探究等, 我们解读以后要准确把握, 在备考复习中正确定位, 既不拔高又不降低复习要求, 更不能扩大或缩小复习范围。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内容和要求, 细化知识点,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 “根深才能叶茂”。再次, 《考试说明》详细描述了高考的学科能力要求, 并对应地提供了题型示例, 也就是告诉我们“怎么考”, 我们对高考的学科能力要求与对应的题型示例要认真领会, 并在备考复习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 有针对性地训练、有效训练。如果我们的备课、课堂教学设计、考试练习的设计、查漏补缺扶优补差的设计都能够踩着《考试说明》的要求走, 我们的备考复习一定是高效的, 关键在于各备课组能不能统一思想, 理性回归到《考试说明》中。

四、对照《考试说明》, 准确把握日常命题考试要求

在基于《考试说明》的复习教学中, 学生掌握得如何、复习的成效如何, 离《考试说明》的要求还有多少差距?检验的办法是什么?比较可靠的依据就是考试评价, 考试具有评价、诊断、反馈、指导的功能, 所以我们绝不反对考试, 考试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问题是怎样的考试才有效?很显然, 要保证考试的有效甚至高效, 首先要把好第一个关口, 那就是命题、选题、拼题, 说实在话, 我们要原创有质量的试题还难以做到, 目前主要是选题拼题。怎样选题拼题?依据是什么?当然是《考试说明》和学生, 我们要求高三各备课组在考试命题设计之前要先列好细目表, 定位每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然后根据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精心选题拼题组题, 在命题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的学情。我们认为, 唯有这样命题设计, 才有可能形成一份高规格高质量的试卷, 这样的考试才有意义、才有效度, 如果一份试卷东拼西凑、粗制滥造, 用于考试, 简直是浪费时间, 而且是严重的误导, 产生负面影响。考试评卷之后, 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好质量分析, 进行抽样分析、数据统计、科学诊断, 对照命题细目表、对照《考试说明》, 查摆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评,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 讲学生之所需,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查漏补缺, 扶优补差, 增强考试的效果。

每一个备课组都由人数不等的若干成员组成, 所以每一个备课组都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 这个组织、这个团队只有一个中心任务, 那就是高三备考复习, 所以, 这个组织、这个团队首先是一个教学组织、研究组织, 一个备考复习的团队、攻关的团队。这个组织的领衔人就是备课组长、这个团队的组织者就是备课组长。所以, 备课组长要发挥骨干作用, 带领这个团队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整个备考复习过程都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科学备考, 少走弯路。

总之, 备考复习不能盲目进行,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路线, 有明确的指向、有明确的依据, 这就是《考试说明》。因此,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备课组都要加强《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研讨, 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手上有《考试说明》、心中有《考试说明》, 依据《考试说明》组织复习教学, 依据《考试说明》组织考试练习, 依据《考试说明》诊断评价、改进提高, 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高三备考复习“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至高境界。

摘要:复习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得失。只有基于《考试说明》备考复习, 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教学质量。本文对如何基于《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备考进行了阐述。

上一篇:蛋鸡腹泻的病因与防治下一篇:金融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