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2024-08-01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共12篇)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1

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进入九年级,随着时间向中考的迈进,老师和学生都难免开始出现紧张的情绪。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出紧张、焦虑等症状,作为班主任应当时刻了解学生情况,各方面的问题会聚起来,主要是有少数学生担心学习赶不上,信心不足,还有的学生觉得努力了,但成绩起色不大,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而烦恼,还有的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心里产生过多压力。这些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影响学生的后段学习。作为班主任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变化,新情况要有新方法,新变化要有措施、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多沟通,多理解学生。在这里,我向各位领导、老师谈谈我今后做班主任的一些作法。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帮扶工作,重点面向优秀生,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确保优秀生考上重点高中。对偏科生列出补偏计划,提高重点科目的成绩,同时还要加强对中间生的管理,防止其不良情绪的滋生;对成绩稍差点的学生要格外的关怀体贴、多和他们谈心、多与家长联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保优、促中、推偏、稳差”八字方针,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确保人人成功。

二、通过班会活动,学生个别谈话等多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明确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班内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对升学指标计划,细致分解各类名额及标准,与科任教师一道,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完成升学任务。

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既要善于给学生加压,又要善于调节,让学生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杜绝低效的疲劳做法,让学生张驰有度,劳逸结合,以提高成效。鼓励学生打破“已成定局”意识,鼓舞学生士气,“平时多流汗,考时操胜券”,充分利用好黑板报、班会、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提高学生积极性。

四、对每次考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召开总结会、从考试失误中总结教训,给优秀学生补弱科、差科,牢牢抓住偏科生的有效培养。

五、力求一个“早”字。对班主任工作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工作思考早,目标确定早,力求把所有的困难尽量估计充分,把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六、班主任工作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多观察;嘴勤,多提醒;手勤,多指导;腿勤,多深入学生;脑勤,多思考现状与问题策略。必须每天做到“身体力行”,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校,在学生离校之后离校,多找学生交心谈心,了解情况。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2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 紧扣《课程标准》, 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教育导向作用

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内容都有试题涉及;物理部分大致考查到了60多个知识内容, 其中包含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各部分的知识。其中, 力学部分26.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44%。电学部分21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35%。光学部分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8.3%。热学部分4.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7.5%。声学部分3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5%。17道试题涉及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考查的重点放在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

同时, 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 重视以教材中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命题, 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重要地位, 如:23题、25题、32题、33题、34题。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回归教材, 跳出题海, 引导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方向、有目标, 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也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试题从题型和内容上都体现了三维目标要求。第16、17、18、19、20等题透过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验的情景来考查“知识与技能”;第23、25、32、33、34等小题通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题来考查“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热点与焦点的关注程度, 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例如27小题“请同学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

(二) 突出实际应用, 体现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做一些小实验, 试题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32题, 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 第38题, 揉入了自制变阻器, 以自制调光电路为背景。这样的试题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对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物理学科是基础学科, 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应用到物理知识, 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这个特点, 许多试题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素材命题, 贴近生活实际。如:写有校训的石头、超市的小车等。可见试题的设计强调了物理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的密切关系,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 注重基础, 兼顾选拔功能

从抽样试卷的分析来看, 整体难度比2010年有所降低, 试题的设计起点较低, 坡度缓, 入手容易, 各种背景信息材料学生相对熟悉, 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的70%左右;同时,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整合关注, 又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综合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试题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同时强化了通过图片、图表、实验数据等对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总之, 试题有合理的区分度, 既注重基础又考查了能力, 这样既确保了中等生展示学习成效, 又为优等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遇, 符合考试说明对升学选拔的考试要求。

二、典型试题分析

【例1】 (2011年第16题) 超市的购物小车被推开后, 向前运动, 最终停下来。在这一过程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小车的推力越来越小

B.离开人手后的小车不受力的作用

C.刚离开手的小车相对于货架是运动的

D.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评析】本题以学生熟悉的题材为背景, 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题目背景简单, 但综合性强, 考查的内容涉及运动的相对性、平衡力、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等。题目简单, 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2】 (2011年第25题)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甲、乙两瓶中装有质量与初温相同的煤油, 甲瓶中铜丝的电阻比乙瓶中镍铬合金丝的小。 (1)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小明选用煤油而不用水做实验, 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 (2) 实验中, 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 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 若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了10℃, 镍铬合金丝消耗了3.5×10-3kW·h的电能, 烧瓶中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已知c煤油=2.1×103J/ (kg·℃) , 不计热损失]

【评析】本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实验, 整合巧妙、综合性强。本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这两种科学方法。第一小问主要考查了对比热容概念的认识;第二小问考查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以及语言叙述的能力;第三小问把热量与消耗的电能结合起来, 属于综合性的计算。本题从实验器材的选择, 到由现象归纳结论, 再到定量的计算, 反映了物理知识的前后联系。

【答案】 (1) 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 (2) 在电流及通电时间相同时, 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3) 0.6

【例3】 (2011年第32题) 身边处处有物理。参照事例将表格补充完整。

【评析】这道试题将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实验题考查的重点。注重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的考查,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的较为明显, 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本题在解答时, 不少学生清楚此题的含义, 但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中考阅卷中得到的信息, 这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在此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发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略

【例4】 (2011年第37题) 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t、密度为2.65×103kg/m3, 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 (如图所示) , 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m2。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 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 (g取10N/kg) 求: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 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评析】本题背景是学生都很熟悉的, 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本题涉及质量和密度、压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 综合性强;比例和方程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数学方法, 同时也是难点, 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年我省中考力学计算题往往是围绕着机械效率来出题, 今年的重点放在了压强的计算,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答案】: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V石=m石/ρ石=31.8×103kg2.65×103kg/m3=12m3

(2) 由于石料放在水平基座上, 石料对基座的压力大小等于石料受到的重力大小,

即:F石=G石=m石g=31.8×103kg×10N/kg=3.18×105N

则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基座受到的重力大小:

基座对地面的压强:

石料对基座和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石:p基=3:1

三、2012年复习建议

(一) 明确要求, 立足教材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进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师应认真学习《标准》, 把握住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复习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外, 还要让他们知道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过程;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 避免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

(二) 密切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的应用

物理中考命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突出生活、实践和应用, 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教师要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 创设好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勤于思考, 勇于探究, 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改要求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在复习实验时, 学生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 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即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都要关注, 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四) 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篇3

(一)注重基础性,以能力立意

1.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

试题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与把握。知识点覆盖面广,考点密集。

2.注重考查基本技能。

(1)注重运用时间和地域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考查。

(2)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史料解读能力是历史课程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试题以文献、图表、漫画、诗词、时事新闻、历史论著、人物言论等人题,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与材料“对话”,通过对试题材料的精读、分析、思考,去感受历史探究的过程。

(3)注重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对历史的合理想象能力。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对已知材料正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属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和判断题目提供的材料,并以此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关结论。

(4)注重考查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具有提炼和概括能力,是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的必要基础,是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必要基础。关于这一点,不仅需要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思考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归纳和辩证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

3.深化探究,凸显综合性。

(1)考点涉及领域广泛。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也有与哲学、宗教、教育等有关的思想文化史,还有科技史、社会史等。

(2)试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根脉,现实是历史的果实。试题注重发挥反映现实热点、服务现实发展的功能,诸如改革问题、民族精神、工业化、国防建设、对外交往等诸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成为近年来试题的重要考点,也必将成为今年中考历史命题重要参考所在。

(二)强调过程与方法

1.不要死背教材内容。

历史学习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历史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死记硬背教材中那些静态的史实,简单记忆教材中的固定结论,而应该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及现实问题。落实历史学习的这一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课外的一些鲜活材料去精心设问,在以往基础上更加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这就传达出这样一种理念:历史学习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落实历史课标要求;不要死背教材内容,而应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习、评判历史,强调自己思想的融入。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由于初中历史是一门解释性的社会学科,因此,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中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解读和运用史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史证意识,理解不能偏颇,更不能随意发挥。

3.倡导多角度思考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学习是多维的、立体的,不可以孤立地或“贴标签”式地去看问题,而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摒弃千篇一律的对历史事件的僵化认识。近年来这个命题思路一以贯之,对重要史实连续考查,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多角度地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4.学以致用。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学习历史的真谛。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死记史实,而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解决历史上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对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侵略史的考查,其寓意在于: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是现实,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我们须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探究,关注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就能较好地落实学以致用的这一功能。

(三)思想性与人文性并重

试题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以期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试题通过对其进行考查,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不断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如以张謇的主张为依托创设情境,考查张謇关于救国的核心观点,即主张兴办实业。张謇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关心国家命运、心系民族兴衰的良知,他的殷殷救国情、拳拳爱国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再如对国防建设知识的考查,特别是认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是从国情和国际形势出发的必然做法。同时,形成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生成并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2.培养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国际意识,注重表现民族自豪感,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在这方面可谓浓墨重彩、匠心独具。如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当今中国,如何深化改革,值得全体国人,包括青少年学生深入思考,其借鉴价值不言而喻。

3.突出人文性。

历史课程的性质决定历史试题要突出人文性。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以此为重点,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方面着力较大。如针对课标要求“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对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未能长久存在共同原因的考查,强调了群众史观,渗透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性认识;而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要影响的考查,既表达了对革命导师的敬仰,也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追问、思索,彰显了试题的人文功能。

二、复习备考的现状endprint

1.学习方式简单机械。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对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认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存在拿着教材从前到后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现象。

2.盲目陷入题海战术。

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一味跟着老师的进度,一套一套地做各种考试题、模拟题,做完之后缺乏分析,缺乏有针对性的跟进措施,结果是浑浑噩噩、效率低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位。

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素蕴含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做到顺理成章、自然生成。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学生习惯讲大道理、生拉硬扯、高喊口号、高唱歌曲,不能用心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

4.部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依然欠缺。

部分学生复习的时间进度和知识积累不同步,进入最后复习阶段仍然有很多基本的主干知识没有牢固掌握,更无法进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三、2014年中招备考信息

1.试题难度。

据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的试题难度系数在0.54左右,和2011年试题的难度保持一致。

2.关于热点问题。

命题人在谈到热点问题时强调,中考试题不刻意附会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对一些长期热点如近代化问题、民生问题、历史关键时刻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点会一直关注。

3.命题形式。

2014年的中考历史试卷结构会和去年保持一致。至于大家关心的历史小论文这一形式,建议参考下面这一“总—分一总”的解题步骤:

(1)审题,提炼明确的观点——总。

(2)论证、评论、阐述理由:找到合理的答题角度,史论结合,论证观点(为什么)——分。

(3)重申结论并简谈认识(有什么),总结升华,以凸显观点——总。

4.答案表述。

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答题,准确、简洁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需要评论的观点,找寻与之关联的史实依据,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如何有效回归教材

关于做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老师们在备考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渗透,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攻克教材核心知识和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在此介绍两种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知识网络复习法。

有部分同学至今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建议采用知识网络复习法。如下图:

如此,先掌握每册书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几节内容,再往下是每一节课有几个重要知识点,都列成这样的框架,慢慢地就会把初中历史的全部内容印进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针对错题复习法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4

清镇市鸭池河中学杨繁荣2014年3月7日

鸭池河中学2013-2014年九年级(4)班语文中考备考方案

在本学期,我第一次带着毕业班的学生进入紧张而激烈的毕业备考阶段。于是,我精心准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第一,回归课本摸清初中语文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即抓基础——透视考点,落实双基(难度分配7:2:1;中低档题是中考试题的主体,约占70%多,分值为100分左右)。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训练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1、复习内容及要求

复习内容主要是以“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中由于考虑学习难度或讨论问题的一致性等因素,有时会将具有直接联系的内容放在不同的章节。因此在中考复习时,就需要按照知识体系,把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使知识系统化。

2、应注意的问题

(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4)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第二,综合训练(模拟练习)抓提高,查漏补缺。

1、主要任务

根据中考考点及复习中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重点训练,或综合各地市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巩固应用,总结方法,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知识的完善,同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调整好学生的应试心里。

2、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题目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从试题数量、题型、难度、题目组成到考查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能力都要与中考接轨。这一阶段的题目重点还是放在基础知识上,切不可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这一阶段重点要用好纠错本,让学生每改一题就写下自己的切身感悟,以便形成永远属于自己的语文灵感和语文思想。从而使学生真正养成规范答题步骤的习惯,养成查找丢失分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应试技能和心理品质。

3、应注意的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2)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3)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4)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最大。

以上是我在中考前语文复习中的几点做法,比起大家,我们的做法还差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师:杨繁荣

生物中考总复习备考计划 篇5

清坪镇民族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组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这一届八年级学生目前已进入生物总复习阶段,若还简单地按课本来重复,难以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生物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标》要求为指导,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培养能力。但学生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有序的总复习计划,并使总复习计划顺利妥当实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才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务之急的,也是能够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的有力武器。

一、制定复习实施方案:

1、确定复习目标:从复习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制定三方面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

2、考虑复习形式:复习大体有“讲”、“练”、“评”三种形式,具体要求是:①精讲:抓住本质,建立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精讲就要精选,精选要做到:训练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不重复做,选择这一题目要训练哪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有数;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通过多种形式或多种题目来考查,应该把这多种形式的题目进行优化组合;对同一题目进行扩展和变形;及时做好检测,并且进行认真的讲评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了,到底哪方面的知识疏漏,再指导学生弥补缺陷;过一段时间,再用相似的变形后的题目进行训练或检测,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②多练:科学选题,注意点面,强化训练;③细评:细致分析练习与试卷,指导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3、选择复习方法:可采用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方法,并力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以练为主,讲练结合。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只讲不练不行,只练不讲也不行。只有讲练结合,和谐交替,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5、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量情境新、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二、制定复习方法

“两轮复习法”要求先全面复习,后进行重点复习和中考模拟考试。做到着眼全面,突击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侧重的复习,基本上能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

三、各阶段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第一轮复习阶段(2014年2月20日—4月30日)

本轮复习为“全面复习打基础”阶段,要求:抓纲务本、夯实基础、全面复习、单元过关。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师生全面扎实复习基础知识,具体地说:教师“依纲靠本”扎实地讲清各单元知识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同时教师在复习前,要向学生说明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做好教与学同步,发挥共振的功效。

此阶段:我们将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

1、教师应根据每节课复习内容,精选练习,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供学生练习,并通过适量的检查批改,检测复习效果,为下一轮重点、难点复习提供依据。

2、把书本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列出复习提纲,让学生课后去整理识记。

3、面向全体学生,对优等生增加试题难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复习难度,并让优等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其共同发展,中等生让其有追赶的对象,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4、深入备课,全面了解学生,从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复习内容、方法,并把它落到实处。

5、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对试题的答案不要求唯一,学生只要思路清新、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

6、加强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识图外,还要会填图,要具备一定的识图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绘图,并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把图展示给学生,以达到将生物知识的掌握融会到图上的目的。

(二)第二轮复习阶段(2014年4月30日—2014年5月30日)

本轮复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阶段,要求:强化重点、强化难点及疑点、误点、弱点、考点强化,精讲,多综合,多练习。针对学生第一轮复习,反馈情况,以及《课标》的重点要求。强化训练重点、难点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全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把握重点,突破重点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应用。

此阶段:

1、采取专项训练,教师应精选练习,在备考过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考点,精心组题,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在课堂精讲,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辨析疑点,查找误点、弱点,突破难点。

2、在复习中,可以采用课堂教师提问、抽写、抽背、自查、课下学习小组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特别是对于班级学习处于中游、中下游的学生,缺少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教师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多加督促和帮助。个别学生应及时与其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3、课后,要精选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练习,供学生在课后专项训练,并尽力使学生题题有所收获。

4、与学生谈心、交流,鼓舞学生的斗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信任,促进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及时帮学生解决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学复习的效果。二是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自己的教学改进工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促使教学相长。

(三)第三轮复习阶段(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17日)

本阶段是复习的最后阶段,也是中考冲刺的阶段,本阶段做中考模拟试题,至少练习10套综合模拟试卷。

总之,在生物总复习中,老师要紧扣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将课文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要抓住进化和适应两条主线,紧扣重点内容展开教学。同时通过一系列训练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这样,才能使生物复习取得理想的成绩。

八年级 生物备课组

2014思品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6

上龛中学张宏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1、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十堰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要求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复习。并结合市教育科学研究编写的《导学精练》指导我们对教材的复习,《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导学精练》是指导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它为我们提供考试的范围和考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命题的原则和要求、试题的题型示例

等重要信息。

2、加强学生对基本观点、概念的识记、理解;加强学生解读材料和信息的理解、分析、运

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联系时政;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3、思品课教材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和四个领域的结合: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成长

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四个领域的内容主要是指:“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侧重道德和国情方面)。该背的一定要背,该记的一定记,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和理解程度是决定中考成绩的关键因素。

二、本学期思品学科复习的整体思路

1、处理好两大关系:

(1)要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教材的关系。结合《导学精练》按《课程标

准》或2014年的《考试说明》中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2)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2、坚持三轮复习法,合理规划,科学备考。

第一轮紧扣课标,按三个层面梳理知识,基础知识过关(时间大约到4月底),在此

轮复习中,对核心知识重点敲打,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1)关于课时复习目标的定位:要依据课程标准设置课时复习目标,可根据班情对课标进

行拆分和组合,展示课时复习目标时要适当解读,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握重点。

(2)关于考点的解读: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结合近几年中招试题确定考点和核心知

识,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对于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把握,要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通常可以通过抓住“是

什么(含义、表现、特点等)”、“为什么(原因、作用、意义、重要性等)”、“怎么办

(培养方法)”3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准确掌握与考点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考点为中心建立相关知识体

系。合理划分版块,按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版块(三个层面),系统复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寻找时事热点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重要考点的结合点。

解读考点时要兼顾学情,做到浅入深出,下要保底(核心知识要让每一个学生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练一练,争取掌握)。

寻求和尝试合符学情的考点解读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角色和机会(如:在解读考点时可

让学生扮演记者、法官、律师、企业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父母、朋友、志愿者等),充

分运用教师讲解、学生讲解、组内提问、组间对抗、班际交流(如:把一个班级学生的优秀的解读方式展示给其他班)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考点解读的效果,争取做

到低投入,高受益。

(3)关于课堂研讨和课堂训练环节中学习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

学习材料的选取应该借鉴近几年我省中招试题、2013年国内、国际十大新闻以及2014

年1-3月国内、省内重大时事。好的学习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突出核心知识和重大主题,具有思想性、时代性;能承载多个考点,具有多维、立体、发散性;贴近学生,高立意、低

准入,大出着眼、小处着手,学生能看得懂、想得开、做得出、感兴趣。

问题的设计应突出核心知识,突出学生的易错、易混点;体现中招常见的设问方式,具有导向性;问题设计应少而精,具有代表性,能举一反三;鼓励由学生设计问题;问题要

在课堂上解决。

第二轮题型专题、知识整合专题及时事热点专题训练(时间大约为4月底到5月底)

复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把握解题方法,提高迁移能力。

(1)进一步强化四种题型专项训练:选择题、辨析、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题。

(2)知识整合。相关知识的归类和整理。

(3)时事及热点专题训练:时事知识的复习;时事知识与教材的结合。

时政专题选取分三类:1.关注社会热点,选取近一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政热点,包括最

新热点和持续热点。内容与九年级联系密切的及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先选取。2.重视

省情资料的整合,从我省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整合省情资源。3.关注冰点,对社会

影响面较小,甚至有些负面性质的社会现象。

第三轮综合复习,模拟演练,查漏补缺,回归课标(时间为6月上旬)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强调和纠正自己在复习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即薄弱

知识点)。(2)不搞题海战术,但考前要进行3—4套综合试题的模拟练习,进行适应性训

练。(3)把时事、知识点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再过一遍,加强基础,练习对路题型。模拟

训练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理解方法,提高应试能力。让学生明白四字方针:学---学会读题;析

---学会分析题;解---学会从读和析中获取信息与考点的结合;写----学会将相关考点完整、准确地写出并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

复习过程中要体现生活化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学生进行导航。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考试的目标旨在测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

科的基本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着重重视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它要求

学生对题干中提供的文字、表格、图片等信息能有效地提取、处理,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信

息,同时,在帮助学生对一年的时事热点在进行系统整理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分专题进

行分析,充分重视时政点评在毕业班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面对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教师要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和理念,深入研究课程标

准、考试说明与导学精练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重视网络教研的作用,注重开发利用相关课

程资源,灵活运用各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工夫花在平时,放在课堂中,多积累多钻研,牢牢抓住基础知识,注重对时政热点的渗透,精讲精练,对习题精挑细选,努力做到将知识

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答题的能力和技巧,争取在2014年中考思

想品德学科中取得好成绩。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7

一、研究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研究, 进行因材施教是中考复习备考特别应遵循的原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 解答有多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 往往不能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 解答阅读分析题时, 往往不会通盘考虑, 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因此, 中考复习备考必须认真研究学生,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 对学生的练习题、考试题, 我们应该尽可能全批全改, 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还可采取征求意见与学生个别座谈交流等形式, 走进学生, 弄清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实, 哪些知识点比较模糊, 然后分析、研究,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拟采取怎样的措施予以补救, 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二、研究课堂

复习备考期间, 上好复习课和评讲课对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 教师要把握好复习课和评讲课的不同特点, 认真研究这两种课型的基本流程, 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办法, 千万不能出现“前半节课学生做题, 后半节课集体订正答案”的现象。具体来说, 在语文总复习期间, 教师千万不能把复习课上成知识的罗列课;不能把评讲课上成“批评课”、讲题课。要避免复习课“满堂讲”、讲评课“逐题讲”的做法;要特别重视复习课的反馈矫正、拓展延伸环节, 要善于挖掘情感激励在学生疲倦懈怠期间的内涵, 帮助学生消除倦怠情绪, 重燃复习激情;要注意提高试卷讲评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笔者在多年的中考复习备考中采取“评讲上节课训练题——详解本节课知识点 (对照教材) ——精选习题训练——及时上交批改并认真分析”的流程, 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三、研究习题

中考复习备考期间, 教师会给学生编发一系列复习资料, 运用好这些资料能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学过的知识、培养解题和规范答题能力。近几年, 学生手头中考语文复习题很多, 各种资料的内容大同小异。很多学生被埋在复习资料堆里, 虽花费了大量时间, 但收效甚微。复习备考中, 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材为基础, 对照《中考说明》, 有条理地编写出精当的复习训练题, 让学生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编印资料时, 要对照考点, 精选习题;要弄清选用的习题是训练哪些考点的, 选取的习题是否最典型, 有关这一考点可能还会出现哪些典型题目, 怎样兼容吸收。此外, 还要注意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要研究试题的难易、题量、题型和覆盖面的结构情况, 还要研究除知识与技能考查外还在能力考查方面有什么动向, 在命题意图和答题标准等方面有什么新变化。要特别注意研究新出现的一些探究题、开放题、拓展延伸题, 考量出题的目的和意图。

四、研究命题依据

研究命题依据, 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 复习就能高屋建瓴, 明确目标, 抓住关键, 提高效益。探究中考命题的依据, 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中考说明》。每年中考前夕, 襄樊市教研室都会编发《中考说明》, 具体指明中考的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并附有题型示例和样题。教师在中考复习备考中, 一定要把《中考说明》牢牢抓在手中, 吃透弄懂, 防止对考点的领悟出现偏差, 从而影响复习的针对性。

2、教材附录部分的名著导读。在七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教材中, 每一册教材后面均附有“名著导读”2-3篇, 共17篇。其中10篇属《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课外读物的建议阅读范畴。所以, “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命题依据, 自2007年以来, 襄樊市每年中考均有一道2分题是考查名著阅读的。如襄樊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6.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为元末明初人。选自小说第二回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写的是梁山好汉鲁智深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故事, 有力地表现了鲁智深的性格。该题材料直接来自九年级上册第240页。

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初中阶段全六册教材共设计了36次“综合性学习”, 每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形式。自2007年中考以来, 每年均有6至8分的“综合性学习”题目。所以这36次“综合性学习”也成为中考命题的依据。

如襄樊市2007年课改区中考第10题考察的是八年级上册第159页的“走上辩论台”, 2008年中考第9题考察的是八年级下册第49页的“献给母亲的歌”。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篇8

熟记考试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按大纲中要求的考点进行复习。

二、语言运用

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写,怎样整合信息,怎样读懂图表,怎样完成综合题的表达,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三、古诗文阅读

广东中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领悟浅易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广东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就是考纲规定的24篇文言文中的内容,题型以翻译题和理解题的形式出现。

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作为附加题部分以考查文段阅读或短文为主,目的在于考查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考查的内容有断句、词语理解、句子翻译、人物性格分析、主旨的理解等。这部分难度较大,目的是给语文基础较好的考生发挥的空间。

四、现代文阅读

了解阅读的能级和层次。根据阅读水平的不同,阅读可分为三个等级和层次。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能力层级。我们在复习时,要从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程序,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我将阅读的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把握主题→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文章类型不同又有所不同。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1)记叙文的阅读主要包括记叙的要素,划分层次,概括内容,辨别表达方式,分析人物描写表达的作用。

(2)说明文语段要把握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总结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议论文的阅读要阅读全文,明确中心论点。把握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中心论点一般可在题目、开关、结尾、中间归纳出来;再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论据,找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接着把握论证方法。

(4)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广东省中考文本类阅读是每年必考的。广东省中考语文近年来考查的主要是散文和小说,甚少涉及到诗歌,戏剧更是未曾一见。散文小说都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正确理解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人物形象。

五、名著阅读

广东中考考纲对名著阅读的要求是: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欣赏名著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阐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我们在复习时认真地识记一些诸如作品名称、作者、代表作、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创作特色等内容,还要对作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六、写作

写作训练,落实基本,鼓励创新。

我们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谋篇布局的训练等。

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新颖的作品。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使本学期的各方面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初三政治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把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要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是关键,初三政治组准备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备出高质量的课堂指南。(2)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及结合本班学情,尽量使用互动方式以及直观教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任务明确化、时间具体化、检测落实化、奖评贯彻化。

(3)切实抓好过关。虽然中考时开卷考,但为了加强学生的重视,我还是要求学生把一些重点知识点背熟,这就要求过关这一环节要把严: 每一环节有小检测 ;每节课有当堂检测;每周有周周清。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

(4)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局“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多加强学生的重点知识的练习以常见题型为主延伸训练。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努力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

4.常规业务方面

力争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出满勤。认真备课,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5.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课余时间多阅读些教育教学刊物,摘录些对自身工作、学习等有益处 的篇章段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平时多读书,多看报,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业务专著等,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所教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二、备课工作计划

立足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为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各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要做到三落实(即人员、时间、内容落实)

2、对下一阶段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研究,每次备课组活动时。统一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形式和数量,大胆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也谋求统一,促使共同提高。

3、可轮流由一位老师按第四条要求提前进行设计布置。待活动时再提出自己的主张,每次备课组活动前。其他老师根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条件的可由其中一位老师先上某节课,然后再讨论,以求得更佳效果。

三、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质量。

1、进一步聚焦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抓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备课组要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设计到实施都要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课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推动教研教改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要带领本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形式。尤其关注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备课组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努力实践“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研究,对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这基础上抓好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

3、初三年段要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向。初三要研究中高考动向,加强试题和考纲、复习方法的研究。初三教师要切实加强试题、《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

各地试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会考复习和考试工作,使会考能顺利完成。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2013年2月----4月:考点复习

针对中考的87个考点,分成道德板块、法律板块、国情板块有计划的带领学生过一遍,理清顺序,深化记忆。同时,搭配练习和导学稿,强化训练。

第二阶段:2013年5月:专题训练

结合本时事热点,练习相关考点,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将学生的整体实力提升。

第三阶段:2013年6月:查漏补缺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10

屈敏

二月二十八号在汉滨区初级中学参加2009年中考研讨会。会议

安排听讲一节示范课和2009年中考地里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报告。

有这样一次和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对中考复习教学有很好的指导

意义。今年中考地理复习备考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把握中考命题的基础上,紧扣课本,夯实基础。复习中理清

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地毯式”复

习。

2.重视地图在复习中的作用。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地图的读图

方法和技巧。二是在世界地里,把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3.尝试打破书本知识体系,探索新的复习策略。对于中国内部区

域划分,把四大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教材后面的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

域柔和在一起,这样一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系统的映象,而不是纯粹

知识的堆积,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4.及时掌握中考信息,把握中考说明,少走弯路。精讲精练。有

效的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11

利用图片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同时也更适合九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所以利用更为直观的图片教学,可以弱化知识难度,便于理解。同时在开卷考试中,为了增加题目难度,往往会以图片作为题目材料,以图片来结构题目。所以利用图片作为提升阶段的主要教学材料,具有先天优势。

一、重视地图的使用

目前历史与社会的考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图,具体来看, 有地形图、地区行政区域图和交通图、旅游图和气候类型图等。例如,一道问答题就以某旅游景点的介绍地图作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该旅游景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典故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其把诸多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例如,在我国古代文明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丝绸之路的路线图、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的路线图,在明朝史中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这些路线图很多都可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以路线图作为出题材料也是近些年历史与社会考试的热点题目。所以,笔者就设置了多个专题,强化学生对路线图的学习。例如,笔者以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串联起了我国唐朝的宫廷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等,从而让学生以路线图为核心串联起多个知识点。

二、充分地利用各种图表

笔者发现,目前考试中越来越多涉及对比法的运用,很多题目罗列出数据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中去发现规律。而笔者接手班级之后,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弱的,很多学生面对图表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读。强化图表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面对此类题目时更加从容,还可以通过图表的运用对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知识。除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经典图表之外,笔者还“独创”了许多图表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容易出现混淆,于是笔者就根据每个朝代的特点制作了有关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特点和文化特征的图表,通过对图表进行细化讲解,让学生去深入地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特点。同时,在对该系列的图表进行讲解中,笔者还总结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首先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图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从而可以更好地对知识点加以整合,这在中考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适合对基础进行夯实之后的学生进行提升训练。

三、利用图片来讲述历史

目前中考中很多题目都是拿经典图片进行知识点的考查,例如,有道题目给出了辛亥革命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回答该图片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该事件的时代意义,如果学生对这些经典图片不够了解,那么必然无法完成回答。在利用图片进行教学方面,还需要强化图片之间的关联。例如,笔者就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诸多图片进行了归类:按照时间归类,可以分为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分别涉及中共一大和南昌起义、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港澳台回归等,强化这些图片之间的关联, 可以让这些图片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体系;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归类,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按照事件的意义进行归类,又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诸如此类的分类形式是十分多的。笔者给出了通过分类强化图片学习的思维方式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其在面临新问题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解决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笔者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备考复习中始终贯穿的教学方针。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考试中会出现什么题目,以及题目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能力的掌握,而不仅仅是灌输标准答案。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 篇12

指导意见

为推进我市“高考、中考”备考工作进一步落实,有效提高备考质量,根据2018年新的“高考、中考”形势,结合我市高

三、初三教育教学及“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的现状,按照科学备考、过程备考、有效备考、人文备考的要求,现制定2018年备考工作指导意见,供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实施。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和评价方法,进一步振奋高

三、初三师生精神,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培优、辅中、转差,坚持文理并重、艺体并举、全面备考、多元发展的策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抓质量、促提高的强大合力,做实做细管理工作,做精做优教学工作,做好做强保障工作,精心研究并及时解决备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方位做好备考各项工作,确保“高考、中考”目标的圆满实现。

二、备考原则

1.科学备考。要加强对“高考、中考”研究,掌握“高考、中考”发展趋势,争取备考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科特点,制定科学的备考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学科指导策略;要反对经验主义,克服固步自封现象。

2.规范备考。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学习常规、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各项备考工作计划、制度,并规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提高备考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规范考试行为,科学运用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和激励性评价。特别在科组备考和班级备考这两个关键点,一定要井然扎实、有序开展。

3.精细备考。要统筹兼顾备考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全面协调,突出重点,关注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要细化措施,狠抓管理,各项工作要计划周密,实施有序,监控有力,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备考工作的实效性。

4.高效备考。要树立节能增效意识,降低备考成本,不搞题海战术和拼时间、拼体力的消耗战术;各学科要建设有效课堂,有效组织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与技巧,进一步克服“低效”“无效”现象。

5.合作备考:学科内合作、班级内合作、综合学科合作。学科备课组要合理分工、合作研究,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资料等有共用、共享、基本一致的资源;班级内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科任教师之间对共性的问题协商解决,对时间、作业、重点对象协商统筹安排;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协作。6.人文备考。备考的最高层次是备人。学校、家庭、教研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责,建设备考共同体;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研人员要目标一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备考合力;班级内各学科之间要有机协调,打好团体战,提高整体效益。

总之,通过实施全方位备考,力争让学生全员提高、全面提高、全程提高。

三、备考步骤

依据备考复习教学规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仅供参考。⑴第一阶段(第一轮):结束新课,基础知识复习阶段。①时间:

高考: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底。中考: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底。

②重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及基本能力提高。目标:强化双基,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记忆、理解与应用,挖透教材,突出主干,把题做正确,做好。

③要求:做到基础熟练,能准确答出学科内基础题、选择题、填空题,较熟练答出与我省“高考、中考”相适应的大题和经典名题。

④措施:落实考纲及教材内容要求,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定期检查各科复习进度和复习效果。

⑵第二阶段(第二轮):专题复习,突破难点。①时间:

高考:2018年2月至4月上旬。中考:2018年5月至6月上旬。

②重点:在研究新考纲、考题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与学生相适应的强化训练类题。通过专题、类题训练,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各校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如:以专项知识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知识问题化提升知识能力化水平,也可以问题为导向,有意识地把相关知识整合于问题中,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本阶段要让学生能熟练答出学科内基础题(60%左右题目)、近5年“高考、中考”真题及经典名题。

③目标: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④措施:进一步解决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主干重点,克服遗忘,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高考、中考”,对考什么及如何考做到心中有数。各科要精心组织专题类题演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类题训练,做到详略得当。

⑶第三阶段(第三轮):综合复习,仿真模拟。①时间:

高考:2018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中考:2018年6月中旬至6月下旬。

②重点:查漏补缺,掌握应试技巧,平和应考心态。③目标:自信参加“高考、中考”,减少焦虑和恐惧心态。

④措施:根据各科特点、采取卷模复习法,提升应试水平,再通过仿真模拟训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同时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

四、内容与要求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各学校要认真分析2017年考试情况,结合市情和校情制定2018年任务目标,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尽早行动,科学部署,周密安排。要重点制定好两个计划,一是制定好毕业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扎实搞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二是制定好市复课工作计划。另外,要结合学生实际,把责任目标科学分解,细化到班级、责任到人,使责任目标层层落实,人人明确,形成复习备考的整体合力。

2.成立备考领导小组,提高备考执行力。

各校要成立备考工作领导机构。学校要成立备考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研究小组、业务指导等小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明确。校长要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对备考工作要亲自管、靠上抓、负总责,提高备考工作的领导力。

各校要强化“高考、中考”备考执行力、落实并完善备考细节。要落实行政挂学科组、挂钩班级,促进学科备考和班级备考扎实有效开展,班科任教师要负责学困生和临界生的培养跟踪,学科教师负责学生短腿学科培养辅导,行政领导、班主任、学科备课组长、教师,各施其职,协调合作,形成备考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以确保备考各环节顺利开展并落到实处。

3.加强“高考、中考”研究工作,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①各校要加强备考研究小组建设。成立专门由教务或教科负责研究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各学科考情、学情的研究工作;研究小组可由负责备考业务领导和备课组长组成;各备课组长带领学科骨及科组教师,策划好各时段备考计划,并定期、定点、定内容进行研讨,集科组教师之智慧,研究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备考策略和备考范式,特别说明的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有的备课组仅有1—2人,建议积极开展校际联合备考研究活动。

②各校要认真研究考什么、如何考、怎样考得好。主要研究:考纲(考试说明),这是命题的依据,考题(近三年“高考、中考”真题)、命题策略(命题专家、评卷组对试题评价等)、命题技术的变化(“高考、中考”命题时效与新信息等),这是应对如何考的关键;研究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研究学生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效度,研究教与学的适应性及学习心理等问题,这才是解决怎样考得好的根本。同时,把研究所得及时地落实、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

③各校要做好对备考研究跟踪管理。原则上,每位教师每一学期应撰写2篇以上“高考、中考”备考研究心得体会,内容主要是对学科考纲的理解,考点、热点、疑难点的解读,考题的解析与迁移应用,教师指导学科备考的策略、课堂教学、备考经验等。为取得实效,这项工作将由市教育局协同学校组织进行。

4.加强合作交流,拓宽信息渠道。

①要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各中学要千方百计地动用一切力量、利用一切关系搜集高考信息和教学资料。但在使用信息和资料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已获取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筛选与研究,以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和资料,为我所用。

②要在发挥集体智慧。“高考、中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扬团队精神。从高考、中考备考领导小组的领导,到毕业班全体教师,都要出谋献策,要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挥集体潜能,创新集体备课方式,注重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新的结合,经常开展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依据学科备考计划,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沟通信息,互补优势。

③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备考横向联系。各校要与教育先进地市及兄弟地市、学校加强横向联系,更有效地利用网络,重视信息情报工作,要适时进行调研测试,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知彼知己,决胜于高考战场。要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基地的建设与研讨活动。市内学校要打破封闭状态,做到团结互助,资源共享,群体作战,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市“高考、中考”备考的效益。我们不仅要重视市内的整体合作,还要重视校内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毕业班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4.突出学科指导工作,提高备考的有效性。

①各校要处理好课标、考纲、教材、教辅的关系。学科备考要以考纲、考试说明、课标为指导,明确备考方向、内容范围;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依托教材内容落实考纲任务要求;要以教辅为辅助,拓展优化备考内容。要处理好“一标多本”的关系,既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求同去异”;学生手中教辅不可过多,教师不能简单地用教辅代替备课、弱化上课。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中关键知识,并使之能力化;明确教辅材料在一轮复习中是辅助性而不是主体性。

②各校要制定全面细致的备考计划。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备考指导意见,每一复习轮次都要制定计划,明确学科备考任务、目标、进度安排、实施策略等。其中,内容进度安排要具体到每一周,做到备考明细化,让教师、学生明明白白备考。

③各校要立足课堂,用好课后,全方位优化备考。上课监控的手段主要靠上课常规,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坚持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教师相互听评课制度、学生定期评教制度、教研室教研员定期指导制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与展示制度、年级评课办公例会制度等,加强对教师上课环节的即时监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克服“低效”“无效”现象。要特别注意监控课内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内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必须当堂完成,要坚决杜绝课内问题、课内作业转化成课外作业的行为。课外作业要划归能力训练范畴,另外监控。课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刍和自我反思、提高最有效的时段。各校应对早上、中午、午后、夜修等做好安排。帮助学生利用好可利用时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

④各校要合理安排各种考试,力争在考、练上出效益。按“高考、中考”能力考查要求,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合理安排单元、专题、模块等各种检测考试。达到序列化、规范化,不搞题海战术,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保障训练与考试的力度、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⑤各校要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可采用导师制、小组合作制、家教式、会诊式、自修室等多种方式,强化培育的力度。同时,也要关注边缘生、学困生的帮扶,实现共同提高。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的奥赛工作,为学生的自主招生加分。

⑥市教研室将优化引领指导。要继续坚持并优化“会议指导、资料指导、教学视导、考试指导”等策略,开好研讨会议,编选教辅资料,搞好教学视导,命好考试试题。特别是要制定下发科学的学科备考指导意见,明确学科备考任务、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全面引领学科备考工作。

⑦要树立“大备考”意识,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工作。备考任务要分解落实:高一重点抓“初高中衔接与习惯养成”,高二重点抓“倾向选择与知能拓展”,高三则要集中精力,全力抓好“升学指导与能力训练”,使整条备考链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5.强化质量跟踪工作,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①各校要优化学科备课。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要重特色,集体备课要重整合。个人备课要看内容的针对性,是否符合考情、学情、班情等;要看内容的可操作性,其多少、难易、深浅是否适度,环节设计能否保证课内实施完毕等。集体备课应从个人的“异”上去研讨,并形成共识。备课方式:用简案。②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过程性备考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重在得法。备考复习成败在于课堂,课堂教学要合适于学生的需要,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市。课堂应倡导问题式教学,以学生问题、教师问题、课本问题、练习、作业、考试问题等为导向,真正实现由“知识建构”到“问题导向”到“能力形成”的转变。要避免炒冷饭式的照本宣科、避免单向灌输,要克服无PPT就不能上课的陋习,尽量做到互动与生成,力求引导与拨。一定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领悟。教师课堂实施备课内容、组织教学效率的高低,具体要看教师一节课教学实施环节的完整性,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教学时间的利用率等,最终还得看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即完成备课任务的水平。市教研室将联合各校备考领导小组对教师上课进行督查指导。

③要实行严格的学科练、测、考制度。各校要安排学科组认真规划并利用好练、测、考,包括课外作业、单元训练、专题训练、模块考试等项内容。监控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能力训练的布置安排,关键是控制住数量(训练次数、题量多少)、质量;二是能力训练相关作业、检测试卷的收批,这一环节的关键则是要把好批阅的数量、质量关。

教师布置作业、选编试题,要保证质量,必须精选精编,体现针对性、探究性、典型性,能举一反三;课外作业量、训练测试量要适当,要防止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各学科作业与训练测试必须有机协调,做好总量控制,要特别注意监控个别学科与教师为争抢课外时间,用题海战术挤压学生的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业批改、测试批阅要及时,可采用教师面批、精批、学生互批等形式,力争全批全改,做到有收必批;也可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抽批。学校要对教师的作业批改、训练测试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及时评比,合理调控。

有效控制作业量、训练量的手段之一是控制学科作业、训练资料的印刷量,防止部分学科、教师乱印、滥印资料的行为。学校、年级要依据学科特点,对各学科资料印刷数量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学校文印室严格落实。

试题的编制尽量校本化,要符合本校学生之实际,让测试发挥其激励功能。各校要求学校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独立命制针对本校学生的2套综合卷、3套阶段(单元)测试题。

④优化教学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阶段性、综合性质量检测统一考试,做到互为补充,有序协调。在保证命题质量的前提下,这些统一考试要按照”高考、中考”的要求,规范组织,要严格考试秩序,严肃考风考纪;要统一组织评阅试卷,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严把阅卷质量关。

阶段性、综合性考试阅卷结束后,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出详细的质量分析,学校的质量分析要具体到班级、学科、任课教师,教师的质量分析则要具体到每位学生,最后要形成内容全面的质量报告,并及时召开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质量分析调度会、座谈会、会诊会,依托质量分析找出“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补救措施。

各校要在质量分析基础上,强化查漏补缺,扶弱促强,切实解决“弱班、弱科、弱师”问题,打好团体战,共同提高班级、学科教学质量;树立整体意识,有效监控,适度组织学科之间的整合,提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等综合科目的备考质量。

市教研室要加强跟进式指导,及时组织教学调研、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校、年级提高质量监控水平。

⑤优化讲评课,提高讲评课效率。重点做好讲评课有效方式的探索。备考复习过程中,讲评课所占用的时间约占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备考质量。讲评课要做到:学生需要教师讲的才讲,学生需要教师评的才评,学生不要求讲的,坚决不讲;讲评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点拨疑点、突破难点,分析易错易混点,并适时的拓展或迁移,同时,要让学生参加到讲评环节中去,防止教师一讲到底现象,学生的问题学生说,说出的问题大家评,疑难问题教师指引,难题再析找思路、寻方法。6.完善服务保障工作,落实人文备考措施。

①要建立完善的备考工作服务保障体系。要按照服务保障任务与工作进程,健全食堂、宿舍、卫生、安全、资源、文印等方面的制度,有效开展各项工作。要特别关注高

三、初三开学初期、“高考、中考”前夕两个阶段的服务保障工作,开好头,结好尾,细化措施,提高质量。学校教工与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提高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②要拓展丰富服务保障内容。要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健康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与氛围;要及时满足教师备考工作的基本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要为高三师生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③要不断优化服务保障方式。对学生特别关注的食堂、宿舍、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师的满意度。

7.做好过程性评价工作,提高备考的执情度。①学校要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要包括考核方案、奖励方案两部分。考核指标要多元,要涵盖学科备考各环节;比重要合理,要突出教学质量的权重,弱化常规指标权重,体现出明确的导向性。奖励方案要明确内容、范围、等次。相关方案要及早制定,要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②要优化评价过程与方式。既要注重结果评价,又要关注过程评价,两者有机结合。要形成稳定的过程评价方式,过程评价结果要定期统计公布。评价主体要多元,要切实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念,优化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加大学生评教结果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比重。

③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奖励办法。在工作过程中适时进行包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评优树先、福利待遇、培训进修等各种奖励,“高考、中考”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表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④搞好对综合科目的评价。对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基本能力考试科目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既可以分科考核,也可以捆绑评价。

⑤市教育局将根据学校备考成效和完成任务情况,对各“高考、中考”备考先进学校进行评价表彰。

8.要做好总结表彰工作,提高备考工作的连续性。①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工作。通过了解“高考、中考”成绩,分析学校、班级、学科、教师奋斗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利于下一“高考、中考”备考奋斗目标的调整。

②要全方位进行总结。召开班主任、备课组长、学科教师、学生等各层次、多种形式的总结座谈会,分析总结备考工作的经验做法,交流体会感受,反思失误教训。最后,学校要形成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备考工作报告。

③要及时进行表彰工作。按照制定的表彰制度、实施办法,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班级、备课组、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表彰,兑现奖励政策,保持评价制度的权威性与激励性。

④要搞好新老高

三、初三备考工作的衔接。通过学科对接、人员交流等方式,做到备考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与师资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备考工作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县公安局监管大队副大队长事迹介绍下一篇:小班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