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2024-05-26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共12篇)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篇1

摘要:高三复习备考中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阅读在高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 阅读要讲究方法, 不可急功近利, 要注重创造阅读环境并加以及时引导, 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语文备考,复习,阅读教学

进入高三语文备考复习阶段, 我们复习的原则是:紧扣考点, 突出重点;针对疑难, 突破难点;强化训练, 形成能力;寻找短板, 查漏补缺。我们知道, 这一阶段, 正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提升解题能力、内化应试技巧的关键时期, 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然而, 到了高考近期, 老师学生都有了一种疲倦感, 成绩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 与检测频繁、复习方法单一有很重要的关系, 字、词、句、篇、章,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应有的兴趣。两年来我的一些备考复习策略, 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急功近利, 坚持晨读

目前, 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点急功近利, 这不单是高三学生的状态, 高一高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巡查早读, 会发现课文中有要求背诵的内容, 早读气氛非常好, 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内容不要求背诵, 这篇课文主动读的人很少, 除非老师盯着。要求背诵的内容, 高考考默写, 那我就读, 不考的, 我不读, 浪费时间。学生心思浮躁, 急功近利。他们不明白读所起的作用。读课文, 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忆, 而是为了培养语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一个每天坚持朗读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不会太低。因此, 即使是高三备考复习, 仍需要求学生坚持朗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创造阅读环境, 增加阅读课

高三的学生长时间地在“题海”中遨游, 难免厌倦, 失去对语文本来的兴趣。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开试题, 增加阅读课, 就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文本读, 没有任何阅读任务, 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随心所欲地读。

三、引导关注时事动态, 阅读“时评”

作文, 是高考的重头戏。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批阅速度特别快, 据说30秒一篇, 能让老师在很短时间发现亮点的文体, 莫过于议论文。学生写议论文, 最突出的问题:思想不深刻, 套用古代名人的材料, 罗列现象, 缺少自己的见解主张, 内容肤浅。每年我们会给学生印发许多作文素材, 简单地给学生作文素材, 事实上不如给学生“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 平时多给学生印发一些报纸上的“社论”, 网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评论, 诸如, 《共圆中国梦, 同写新篇章》《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等人民日报社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补上人文这一课》《呼唤成长公平》《解放梦想》《尚德警钟为谁敲响》《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等《半月谈》评论。

总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 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 又要求我们必须急功近利。有人说语文学习有两条路:一是题海战术的“魔鬼之路”, 二是阅读的“天使之路”。我认为将两条路有效结合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魏微.新课标指导下的几种阅读教学策略.天津教育, 2006 (07) .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篇2

一、高三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立足于学生的“学”来抓备考。把主要任务确定为控制与诱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构筑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系,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把职责的根本确定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力求让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2、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抓备考。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身的语文学习习惯,关注自身的生活态度。提倡“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鼓励学生思考人生,洞察社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放眼宇内,面向未来。

3、立足于母语教学的特点抓备考。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早晨自习,力求书声朗朗;课外阅读,讲求读思结合;推荐时文美文,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评点新闻杂论,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滋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高三语文三轮复习的侧重点:

一轮复习——搞梳理,重积累。二轮复习——抓重点,补缺漏。三轮复习——用术语,讲规范。

三、高三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做到“六化”

“序化”,即掌握了知识的主次、先后、纵横、上下等等关系,使原有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序列化结构组块,牢牢地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类化”,就是将复习地知识采用类聚法归类,达到“一道题,一组题,一类题”的效果;“细化”,就是将复习知识细分,做到全面不遗漏;“深化”,即合理适度地向知识的纵向拓展,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所以然;“活化”,就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情境性,精选鲜活的例题进行讲解,加强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精化”,一是指复习内容要精,二是指善于将知识梳理归纳,做到“纲举目张”,以便“厚积”能“薄发”。

四、高三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合理规划

(1)第一轮复习(2011年9月-2012年3月上旬)全面复习打基础——“地毯式复习” 将考纲知识点细化、全面化,语言基础知识天天做一点,一月轮一遍,反反复复几个来回。

对高

一、高二学过的文言文,必须重读,凭借“温故”,达成“知新”。不是读一遍,而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读三至五遍,甚至多到六七遍;不是突击读一阵子,而是天天读,坚持不懈。养成“硬读”的习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借助于工具书和有关试题理解文本,因为撤除一切依赖,直接进入文言语境,容易形成文言语感,掌握文言模式,提高解读能力。现代文阅读题必须精心选择,近几年高考试卷上的阅读题,应列为首选。练习过后,必须认真评讲,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重点不是错在哪里,而是为什么会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容易出错,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弥补、纠正等。多读是基础,做阅读题还牵涉到答题的技能,一味试误不能真正提高应试能力,要以读为本,打好基础,正确训练,熟以生巧,才能从容应战。古诗鉴赏要善于建模,分四个层面推进。作文重在思维启迪和文体、语言的优化。

(2)第二轮复习(2012年3月上旬-2012年4月下旬)

重点复习上台阶——“专题复习”(将知识点收拢,纲举目张,针对性完善,化知识为能力)

重锤敲打阅读和语用两题,化大为小,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清晰的东西条理化,条理的东西简约化。

作文开始段,深入分析段,文采段等亮点的设计,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长。

(3)第三轮复习(2012年4月下旬-2012年6月初)综合训练攀高峰“补漏式复习”(针对性训练)

前期继续查缺补漏,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技能,多方收集考试信息,精心编选试题,强化训练;后期适度训练,注意学生的心理调试。适当回归基础,大量补充时文。

2.研究高考。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真题、高考试题评价报告都是研究的重点。高考试题这条鱼再大,也游不出考试说明这口缸。要特别注重研究近五年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考题。高考考题是对考纲的最直接的阐释,任何“题典”“题霸”“题库”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更何况其间所透出的不同风格和暗含的改革发展信息,也都值得我们倍加关注。在高考试题研究上“五找”:①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②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③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④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⑤对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操千琴而晓声,观百剑而识器”,从众多的典题中,品位领悟、把握高考真谛和命题趋势。研究高考发展趋势和变化,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种资料中精选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出一套精要实用的复习资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考点上,提高复习效率。

3.精选资料。

用好《创新设计》,用足用透最近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近几年高考试题学生至少做三遍。第一遍,成套做,了解高考考点;第二遍,分类做,研究解题步骤;第三遍,重点做,掌握答题技巧。专题复习时,以高三老师自己所选试题为主,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精讲精练。

在精讲精练上下功夫。精讲,指讲重点,讲关键,启迪学生思维。“学会、教会是基础;会学、会教才是关键;总结、反思是提高;求异、创新才是目的。”精练,从老师层面讲是指所讲的内容要精选精编。无论内容、数量,还是难度、梯度都要反复推敲。从学生层面讲是要力求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5.注重落实。

力求让学生“每一节语文课都有事做,每做一步都尝到甜头”。细化复习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督检到位,反馈及时,确保落实。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一个摘抄本。改变传统的做题方法,平时用铅笔答题,考后用红笔纠正错误。语言基础知识我们分解到每周的早自习,一周落实一点,一周进行一次检测,持续进行,形成序列。

6.以考促教。

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的命题、制卷、阅卷和讲评,尤其是要抓好月考和每次模考。每次考试命题要做到科学有效,思路清晰,意图明确,亮点纷呈;阅卷做到公平公正,标准统一;讲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特别是注重细节的研究。如学生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常见的失误有哪些?学生错误答案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答?并根据这些思考注重答题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仔细阅读题干和题肢,领会命题意图,使学生答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点醒目,术语准确,书写规范,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技能。同时,注重考后错题更正情况的反馈,善于利用每次考试反省、调整和指导复习。

7.重视作文。

专人负责,心中有数,胸中有纲,指导有法,训练有序,讲评有得。其一,单周练随笔,双周练考场作文。定期编印“考场作文选编”。其二,坚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把握时

代脉搏,感受时代精神,拓宽写作视野,指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认识积累、文化积累。坚持“作文素材”的积累摘抄,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素材积累,在课外分类整理教材中的经典素材、报刊杂志中的新颖素材、影视中的鲜活素材以及学生自己作文中的名言警句类素材。其三,分步骤进行专项训练。以学生考场作文为例子,进行全年级作文讲座。如,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表达,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安排结构等等。其四,在注重讲评的同时坚持个别辅导,面批面改。有的放矢地指导求学生处理好表意深刻与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与结构严谨、注重文采与表达流畅、注重创新与偏离题意的关系。

8.集体研讨。

发挥整体优势,集合大家的力量。板块分工:

冯世雄:高三复习备考整体规划,复习进程调控,专题训练设计或安排,现代文阅读的选题与教案设计。

王庆:高三作文训练设计与落实。

白延林:早读计划安排与落实,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板块的复习规划与落实。

郝艳峰:诗歌鉴赏板块的复习规划及试题精选,美术考生语文学科补习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王媛:优秀时文的挑选与推荐,作文素材编撰规划与落实。

李改改:学生课外阅读安排与落实,《考试报》优秀栏目推荐,历次检测试题的试做与筛选,高考真题的筛选。

高彩娥:抓语言运用部分经典试题和新题型的筛选,高秋燕:完成历次检测试题的试做与校对,高考真题的筛选与推荐。

刘文化:负责高三学生语文学法的指导与语文活动的组织。

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打法。好资料,大家分享;好做法,立即推广;好作文,统一打印;重难点,集体攻坚。

(工作月安排另附)

高三语文备课组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篇3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部分同学认为“语文嘛,考个100来分就可以了,不拉分就行”。因此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懈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态度决定成败。在复习时,你懈怠了语文,其实也就等于懈怠了高考。其实,只要你能把语文看在眼里,贴心对待,高考语文150的分值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诗经》上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解决了态度问题,就要科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按照高考知识点分专题进行的全方位复习。因此,必须在老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一个计划。就拿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只在“阅”字上打转。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把“读”放在复习计划的第一位,每天抽出半小时,安排在早读或是晚睡前,或大声或小声的读,既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强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对写作有潜移默化的裨益。当然,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作为“读”的主要内容,其次再安排一些课外的优秀篇目,摘其名言警句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熟读成诵,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建议之二:夯实基础,一丝不苟。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的雄奇壮丽?更不可能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潇洒。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础知识考查方式的变化,另外增加了传统文化和语言得体的考查。试题新颖形式灵活,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正所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在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卷中不直接考查,但也在间接考查,复习时决不能忽视。比如名句名篇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这就是对字形的考查。例: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三题中的“砯”、“蠡”、“幽”就极易写错或写别。此外,作文写错别字也要扣分。

建议之三: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这是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千山不放松”定力的。不少家长和少数老师对语文有一个认识上的偏见:语文是个慢功夫,提分自然也慢,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这种看法对高三学生向语文要质量要成绩的热情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还是想校正一下大家的认识偏差:其实只要确定好复习的考点和对应的知识点掌握好所需的时间范围,有针对性的地做一些习题,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月之内就有感觉,三月之内必有小成,半年之内进步明显,到高考时提分的幅度会令你大吃一惊。一些在语文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尝到进步甜头的同学就深有感慨:只要按老师的部署,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做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题,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建议之四:回归文本,巧学高效。

让我们以文言文阅读为例。纵观三年全国卷以及各地自主命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有明显回归文本的指向,但考查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据此,学生复习古诗文阅读必须把目光投向课本,回归文本。课本乃一课之本,离开课本,抛开文本的复习,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务必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20个常用实词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积累的都离不开文本复习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迁移到课外阅读的每一篇练习当中,必有事半功倍之奇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的这几点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有助于高三同学扬帆起航,努力进取,让语文助大学梦想飞得更高!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备考方案 篇4

一、确定复习专题, 结合相应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第二轮复习是高三总复习中最见成效的环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第二轮复习, 对提高复习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现在需要复习的知识太多, 不知哪里是重点, 对从哪里下手感到无所适从。在第二轮复习中可加强以下几个专题的复习:

1.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重点讲解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原性相对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2. 离子反应专题:

包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可以将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归纳;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及离子推断与检验。特别注意不是很熟悉的离子之间发生的离子反应而不能共存的问题。

3. 反应热专题:

试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图的正误判断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生容易模糊的是键能及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另外, 对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特别重视。

二、注意题型

第Ⅱ卷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因此, 在复习这几部分内容时, 还需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相应的习题, 进行专题训练。要注意精讲精练, 讲练到位, 讲评应该讲出试题的立意、命题的角度、干扰项的设置, 讲出误区与典型思路, 讲出扩展 (同类型变角度) 等, 达到讲一题复习一块的目的。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讲练脱节、讲不到位。所以,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必须先做完资料上有关一个知识点的习题, 选好习题, 每复习完一个知识点, 立即让学生做一至两道针对训练题。对于常见的大题, 要给学生讲清楚答题方法和技巧。如CuCl2中混有FeCl2、FeCl3等杂质, 如何制取纯净的CuCl2, 先加氧化剂————将Fe2+氧化成Fe3+—————加CuO、Cu (OH) 2或CuCO3————提高溶液的pH, 使Fe3+完全水解成Fe (OH) 3沉淀而被除去。

摘要:通过高三第一轮复习即每章节知识点比较详细的复习, 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 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条理性, 解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审题能力不足, 不能迅速全面地提取题目信息。

外语学校高三语文复习备考 篇5

天道酬勤 善思行远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做法

2011届的高三语文备考和往年相比 多一些迷茫 也多一些机遇

作为新课改的第一届

在大家都没有任何经验可依的情况下

谁能把新高考研究透彻谁才有可能在高考中胜出 为此

我校高三语文组在复习备考上做了以下工作

一、准备工作:

1、主动取经 明确方向

在2010年8月初

我校先是组织教研组长去银川二中学习交流 而后又请银川二中的老师来我校现场指导、交流

这一“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消除了我们心理上的紧张、迷茫 让我们明确了复习备考的方向

2、强化意识 科学备考

高考试卷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检测 语文试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考查考生的应试技能 在做题时要达到又快又准

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文本意识

规范意识”的精神

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因为只有审清题意

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只有读透文本 才能准确理解文意;只有根据分值答题 才能做到准确规范

二、整体安排:团结协作、理性备考

我们这一届高三语文组在梁焕敏老师的带领下 进一步加强了集体教研

依据市教研室的指导建议和我们学校十一月底有保送生考试的特点 我们做出详细的备考计划 并根据每一位老师擅长的专题 分工到人

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最后由梁焕敏老师整理成高三语文组备考备忘录 人手一份

备忘录包括课时内容安排 专题责任人安排 日常语文积累安排 作文训练责任人安排 努力做到理性备考 防止盲目低效

三、专题操作

(一)文言文阅读专题:前接后连 文(思想情感)言(文言知识)并重 内外互补

上学期的前六周主要讲授《文化经典》

同时穿插复习必修1到必修5及《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文言文 并练习往年的高考题

比如在讲“儒道互补”单元时 穿插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讲授“春秋笔法”单元时 穿插复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这样按内容分类复习

既做到了文言知识的前接后连

又能让学生在知识类型上形成细致而又完整的认识 还能积累作文素材 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高考题的练习主要在课下进行 老师布置篇目 提出具体要求

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围绕着常考的文言现象重点讲解、归纳总结 让课内知识的检测与课外的应用形成优势互补 最终提升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在这一专题

我们给学生提出了“四遍阅读法” 第一遍通读全文

然后做题;第二遍查字典、通译全文 重做试题;第三遍对照译文

检查答案;第四遍针对自己的疑难点做笔记 不要求每一篇都这么做 但每位同学至少认真查做5篇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进而形成技能

(二)诗歌阅读专题:解诗织锦 技巧添花

这一专题是学生的难点

我们老师也经常困惑:从形象到语言再到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学生做老师讲 分析做题思路 总结规律方法

讲解细致、费时很多 到了综合考试

十分的题平均得分为四分 这样的结果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想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太注重方法的归纳 而忽视了对诗意本身的解读 读不懂

或者读不透诗成了学生做题的最大障碍 基于此

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学的重中之重放在了引导学生说诗解诗上

比如:在鉴赏《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这首诗时

如果学生能注意到并准确理解到“尚”的语境义是“还” 若有所思

苦闷无聊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字词 让学生养成说“诗”解“诗”的习惯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诗意的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做题时才会游刃有余

(三)选考题:突出重点 指向明确

2011年课标卷大纲对选考内容的说明包括文学类文本(中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阅读和实用类文本(中外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阅读 根据全国课标卷近几年考题的设置情况

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以小说阅读和传记阅读为重点 因为传记类文本解读和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 得分容易

所以侧重传记类文本的复习具体到时间的分配上 传记阅读用两周 小说阅读用一周

并建议学生在大型考试中选做传记阅读题

1、传记阅读:理清线索 探究规律

这一专题我们采用的是最朴素的方法 从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入手 提炼出传记的特点:真实性 文学性 评论性

叙议结合以叙为主

纵横两条线索(纵线主要是传主的生活经历 横线主要是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

根据传记的特点尤其是评论性和纵横两条线索总结出阅读传记的基本方法为:抓纵横两条线和评论性的语句

理清了纵横两条线索 我们便能明确传主的生活经历

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找到评论性的语句便能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大大增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 然后结合具体的题型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双选题和前两道主观题

一般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归纳 难度不大

在探究题上

我们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总结了三大题型和相应的答题套路:

(1)探究传主的某一特点(2010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2010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2009课标卷《寻找教育的曙光》等)

做题思路:观点+论据+历史背景+总结

(2)探究写作意图(2009广东《黄侃先生二三事》)

做题思路:传主的典型性 时代性 普遍性

(3)探究写作特点(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做题思路:评传结合 细节描写 引用 侧面描写 诗化语言 首尾照应等

2、小说阅读:新旧相连、要素互动

在指导学生复习这一专题时

主要采用旧知带新知的方式、三要素和主题相互作用的特点来整理各种题型的做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复习课内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强化学生对小说三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

明确高考题考查的重点和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比如

复习《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以黛玉的形象来反推概括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比如

复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是梳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

二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或衬托人物的心理

三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使情节得以转换

四是暗示小说的主题

思考、研究这两大题型的答题模式

我们会发现三要素加上主题四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考查某一情节的作用题的思路为这一情节跟环境、人物、其他情节以及主题之间的关系 而探究主题类的试题往往要结合三要素来分析

(四)作文训练:分类训练、分工到人

梁焕敏老师统筹安排 分类训练 分工到人

印发给学生书面的指导材料

材料内容包括理论讲解、实例展示、样文及本次训练的作文题

1、结构训练:共进行四次 横列式结构练一次 纵式结构一次 对比式结构一次 自由选结构练一次 由梁焕敏老师负责

2、立意训练:共进行八次 寓言式材料练两次 诗歌类材料练两次 漫画类材料练两次 现象评论类材料练四次 由李亚娟和廖伟老师负责

3、论据的使用和分析训练:共进行两次 苏小娥老师负责

4、开头和结尾的训练:共进行两次 杨建新老师负责

分类训练结束后是综合训练

上学期除了月考、联考、保送生考试、一质检考试我们共写10篇作文 都是全批全改

这学期除了考试我们是一周一篇作文 可以不写评语只给分数 但要有重点面批 评讲要扣住训练重点 评讲时有范文

评后张贴到教室外的走廊供学生随时看阅 范文还要有层次

哪些范文供45分左右的学生学习

哪些范文供48分左右的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让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且针对性强

四、常规安排:

(一)印发积累卡片

针对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阅读量少的特点 我们给学生印发积累卡片 每位老师负责一个月 每周两大张 内容的选择

原则上应包括名句名篇默写 两道成语题

其他内容根据老师自己的喜好和学生的需求可以选诗文选粹、热点时评、精彩文段等 我们的想法是把默写、成语、作文素材的积累等这些繁琐的内容化整为零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语文的亲切感和期待感 这项任务工作量很大 但我们坚持着做下来 学生反映还不错

(二)充分利用早读

充分利用早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们的做法是由课代表负责安排学生 在早读上课前

在黑板上写六个成语 注明褒贬

写清意思及适用范围 也可以写名言警句 还可以设计默写题 或者给大家解析一首诗 学生抄写 老师抽空检测

早读开始后由课代表往黑板上写任务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情自由诵读 比如读知识积累卡片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的意识 又能培养学生科学安排复习时间的能力

(三)专题与套题相结合 为了避免学生遗忘知识点 增强学生对套卷的熟悉度

我们实行专题与套题相结合的做法 两周一套高考卷或模拟卷

学生全做、老师抽查批改、重点讲解

以上是我代表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组对我们在日常工作和专题复习方面的一些做法 向各位同仁做以汇报交流 语文高考的备考任务很重

我们希望勤能补拙;语文高考的备考难度很大 我们希望思能行远 不当之处

请教研室高老师等给予指导 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篇6

一、研读考纲,明方向

1.理解考核目标和要求

(1)考纲就高考考查能力提出了四个考核目标和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③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③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②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③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①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②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③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了解考试内容和范围

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有221个考点,这是复习的重点,也是突破“知识关”的关键。

3.关注考点的变化

2014年考点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3的第四单元。如:2013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改为2014年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关注教材的变化

在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着重把握知识点的变化。如:纸币的含义改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围绕考点,逐一梳理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考点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并引导学生结合教辅资料逐一复习;同时根据往年高考,找出核心考点,并进行拓展性复习。如:实践的概念、特点(中频)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频)。

2.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按学科、单元、课来构建,也可以按主体、知识元素来构建。

夯实基础知识,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点、线、面的统一,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坚持懂、背、用的统一。要求学生一定要挤出时间反复背诵,使之记牢、记全、记清、记透。对于重难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层次,层层推进,将知识“问题化”,并通过相关题目进行巩固。

三、强化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可以分为选择题解法和主观题解法两大类,选择题常见的题型有:曲线类、计算类、推导类、漫画类等;主观题主要有:图表类、分析类、原因类、措施类等。

1.选择题解法

题型不同,解法也不同。曲线类是必修1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一般有6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弹性曲线、互补品和替代品曲线、纵横坐标无关的曲线、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其中最常见的是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解此类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二是要判断正比和反比关系;三是要判断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四是要判断数量增减。

坐标图选择题解法:首先要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变量,弄清自变量(引起其他数据变化的量)和因变量(被引起变化的量);其次根据教材原理或材料说明把握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数形结合,选择合理的选项。

2.主观题突破

(1)审题突破:材料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多。因此,能否审清材料,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归纳中心,明主题。针对设问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出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③抓住关键,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另外还有“设问解剖”“主体定位”“意图揣摩”“角度挖掘”。

(2)答题模板:“原因”类主观题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解析“原因”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必要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如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等。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客观要求,只有……才能……,是……的需要。

②重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由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

③可能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注要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

另外,还有“体现”“依据”“辨析”“认识”“启示”类等主观题解法。

(3)规范答题:卷面书写规范

答题卷面規范的基本要求:

①答案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有许多学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学生打分的热情。

②要点段落化。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失分的重要一环。

③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志,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④卷面整洁化。答题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黑色碳素笔)的笔迹,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书写尽量工整、规范,少连笔或不连笔。切记不要为求速度,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另外,还有“语言表述规范”“答题思路规范”。

四、培养学科能力

1.高考题赏析

通过高考题赏析,理解高考题的命题方向、意图、方式、难易程度及答案的组织等,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2.专题训练

我们可以根据高考的常考题型,选择一些专题进行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如:计算类、图表类、措施类专练。

3.易错点拨

对于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的讲解和专门的训练;考试中的易错题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做标记或建立错题库,并不定期地复习。比如:质变就是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

4.热点聚焦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时政热点,特别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试题的背景材料大多取材于时政热点,而且有些答案就直接来自于党和政府的报告。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查缺补漏

2.提高书写速度

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篇7

目前,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 一是如新课程教材, 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 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 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 有的还有变式, 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 有的切分还细一些, 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 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 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诊断支招, 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母题可大可小, 作为一个栏目, 就像《智慧背囊》那样, 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 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 阅读也可以这样, 和作文训练配套, 以作文来凝练思想, 厘清思维, 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 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 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 但整体把握材料, 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 一个显得唯美怀旧, 就像2011年的“旧书”, 一个显得很现代, 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 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 就是“变与不变”, 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 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 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 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 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 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 前面是引子, 后面是题旨, 或者说是命意, 从个别到一般, 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 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 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 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 写人记事抒情, 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 积学储宝, 酌理富才, 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 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 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 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 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 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 但“只要掀起盖头来”, 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 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 通俗地讲, 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 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 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 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 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 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 (当然指内容方面, 并非宿构) , 平时苦练基本功, 善于调动已有积累, 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 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 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 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 并注意扣合话题, 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 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 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 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 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 一看到这个题目, 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场上, 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 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 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 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 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 “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 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 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 一种情怀。是的, 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 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 迟钝, 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 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 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 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 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 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 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 而是电子邮件, 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 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 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 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 黑白无声, 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 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 冰冷的防盗网上, 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 没有那种天籁之音, 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 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 犹存的磨痕, 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 用同一字体, 夸张的表情, 冰冷的机器, 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 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 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的几点策略 篇8

一、高考备考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高考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轮自习时, 按时间顺序打乱模块讲通史, 重新组合, 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

二、注重“双基”考查

(一) 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增强知识考查的拓展性 (广度、深度) 、探究性 (学习潜力) 。教师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精讲、讲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战争, 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但仅按课标要求不够, 应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上深挖, 讲清战争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中国失败的原因、和世界史的关系, 讲清一场战争, 其余举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 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集体探讨, 各抒己见, 共同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清讲透。

(二)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对策:1.教师要注意不要一讲到底, 平时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前言、历史教材、历史链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用材料印证结论, 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 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复习中,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 多将句号变问号。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

3. 新政与社会上流行的资本主义“衰而不亡”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

4. 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新政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人运动满足于经济斗争的成果, 不去从事政治斗争) 等。

三、彰显能力导向

(一)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 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正文、图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地图册) ,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 纵横联系。

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二) 中外联系。

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 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 将中外历史真正融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三) 史论联系, 史观结合。

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四) 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与学科间的联系, 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四、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 可采用结构图, 高屋建瓴, 复习主干知识。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 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的切入点 篇9

二轮复习是一个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过程。它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理”, 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二是“通”, 即融会贯通, 弄清思路,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目前在二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在复习中缺乏应有的目标和方向, 重教辅资料轻教材, 倾向于搞题海战术, 采取广种薄收、撒大网捕鱼的方法, 通过增加练习量来寻求心中的踏实, 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甚至不乏同一个题目要学生做了再做的现象。这样教学, 最大的问题是师生都在简单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导致复习课效率低, 学生收获小, 身心俱疲, 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复习课不应仅仅上成一节练习与讲评课, 它应该是一门教程。教师在复习课中, 对知识的梳理还是要“讲”的, 不能仅以考代教。但教师的“讲”要受到限制, 要有针对性, 即要“精讲”。教师要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 围绕复习内容中的主干知识, 提炼归纳, 总结阐释, 拓展联系;要精讲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易漏点;要讲方法, 讲规律, 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要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要着力于引导, 变“死学”为“活学”;要着重于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要着手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二、提高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几个切入点

(一) 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 关注命题趋势

我们要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 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 对照生物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逐条复习, 以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 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课标、课本, 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 而能力要求不一定要遵循课本内涉及到的层次, 可以大大超越课本。也就是说, 我们在平时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 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力求抓住:知识点;考试点;能力点;教育点 (爱国主义、科学史) ;应用点 (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 ;结合点 (各章节的结合、跨学科的结合) 。根据课本抓知识的归纳小结, 抓知识点间的联系, 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 强化知识的重点。反对死记硬背, 提高复习的实效。

高考试卷会折射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并以不同的情景呈现出来。所以, 在试卷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是形成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案、提高复习有效性的保证。在二轮复习时,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注意做好四件事情: (1) 对照教材研究寻找试题原型; (2) 研究近年试题找出共性和变化; (3) 研究近年试题寻找命题趋势; (4) 从不同模式的试题中归纳出命题模式。尽可能运用生物教学或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知识, 选取大学普通生物学、科技发展热点等专业性或应用性较强的素材, 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 从各个方面指向中学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大学与中学的知识交叉点上找到命题的突破口。因为这些交叉点就是复习中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增长点。同时, 必须研究吃透《考试说明》, 研究《考试说明》中知识的要求是怎么定位的、考题是如何体现的。把《考试说明》、高考题与教材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就能准确把握高考走向。明确“如何考”, 就会抓纲抓本;明确“考什么”, 就会精选教法;明确“如何教”, 就会准确了解学情;明白“教什么”, 就会对高考如何考有一定的了解。

(二) 发挥团队力量, 提高课堂效率

二轮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 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第二, 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思路、规律与技巧;第三,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 提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要求层次上是逐步提高的。回顾我们平时复习效益不高的原因, 主要是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 很少涉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有些即使想到, 也往往由于方法不当、选题不佳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效益。所以, 要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必须发挥高三备课组团队力量, 分工合作订计划、定专题、编试卷、促反思, 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生物高考试题量少, 选择题6题、非选择题只有3题。目前一道非选择题只考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 大多涉及多个知识点。因而, 在复习时, 我们要注意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 以点连成线, 以线形成面, 建立知识网络, 找到学科内综合点、热点问题与知识的结合点,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面对烦琐复杂的知识点, 学生难以独自建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 思维方法引路, 提升学习能力

二轮复习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阶段, 一定要把握机会。教师要针对各类知识特点, 利用分析、推理、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练、放大、升华、迁移进行复习。提倡用科学思维引领成绩, 用科学思维理解题目, 利用题目的信息去处理问题, 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但是, 这段时间确实考试、练习比较多, 所以还是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 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 通过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复杂问题时, 弄清所给问题中的问题情境、产生原因与条件, 因为这是解决生物问题的钥匙。下面介绍几种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方法。

1.提高分析能力的常用方法

(1) 逐步接近法: (1) 把一个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 从而使问题缩小, 思考起来比较集中, 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 (2) 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 通过其中逻辑关系, 找到需要的答案。

这是一种借助于逻辑思维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逻辑思考都是有步骤的连续思考。所以有意识地划分步骤, 有条理地进行思维, 一步步向结论逼近, 使其研究范围得到限定, 问题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从而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例1911年, 科学家劳斯为研究一种鸡的肉瘤 (生长在结缔组织中的癌) 作了下面的实验:他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 用一种特别的“筛子”过滤, 这种过滤装置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然后把滤液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他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 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是什么导致鸡产生了肉瘤呢?当时劳斯就想:可能有一种比细菌这类原核生物更简单更微小的生物通过那种“筛子”。于是,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独特的观点。

根据以上内容, 你推测劳斯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这个观点为以后细胞癌变的哪一种致癌因子研究提供了证据。

上述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 再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 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 说明液体内有致癌的东西, 这样就可以把思考范围先缩小到鸡肉瘤组织提取的液体中;再把这种东西用一种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的特别“筛子”过滤, 并且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中思考, 就很容易推测可能是病毒;然后再用病毒做实验材料来得到证实。所以, 逐步接近法是一种将问题缩小到最低限度的思维技巧, 即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者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 从而缩小问题的范围。

(2) 图表解析法。图表解析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析方法。借助图表使问题变得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 将大大推动和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一对夫妇, 男性为色盲患者, 女性表现为正常, 生了一个既患色盲又患白化病的女儿, 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多大?

根据题目要求, 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P患=P白化+P色盲-P白化×P色盲。这是一个数学集合问题。解这类题目只要绘出图解 (如图1) , 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题目抽象的内在联系清晰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非常有利于分析和思考。

(3) 系列连环法。系列连环法是一种将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可能性、各个因素、不同方案按一定规则或内在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可按时间或空间的序列联系在一起 (如按照生化反应的程序, 把生物体内尿素循环中涉及的不同的中间化学物质联系起来, 来考虑各种基因、酶及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 ;也可按其他某种关系联系 (如按照空间关系, 说明细胞的内膜系统中胞外酶的合成、运输、加工、分泌的关系) 。联系时常采用箭头、图表或树形图解及其他方式, 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 便于人们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或答案。

(4) 重新表述法。重新表述法就是在解题时, 以自己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描述, 使自己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结论就容易得到。

(5) 充分列举法。充分列举法就是在寻求答案时, 简明而无遗漏地列举出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组合或安排等, 加以考虑, 判断出最佳方案, 或达到充分的水平。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包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条途径, 如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比较、各种实验方法的比较, 等等。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 然后导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 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我们可以把分散在不同章节里的有关染色体内容归纳成系统综合复习:染色体从组合上分有染色体组、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从关系上分有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从性质上分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从活动上分有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变异上分有数量变异、结构变异;从成分上分有DNA、蛋白质;从数量上分有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从间期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变、从第一次分裂末期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少一半、第二次分裂后期又不变、第二次分裂末期再减少一半。这样就可以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类连成网络结构了。

(四) 突出主干知识, 理解回归教材

在复习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 是高考命题的最直接蓝本, 生物试题的知识落点肯定在教材上。要抓紧课本, 突出课本基础知识的作用。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是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的, 我们要抓住课本的主干知识点, 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 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纵向着重在“理解”, 横向着重是“渗透”。理解应有层次、有序, 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 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 使知识系统化,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 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和强化。特别是那些反映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如遗传知识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之一, 其基本规律及计算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热点内容。特别是对遗传基本规律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主要集中在: (1) 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 根据亲 (子) 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推子 (亲) 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 (3) 多对相对性状遗传时产生特殊配子的概率; (4) 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其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运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 与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变异等知识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其中遗传系谱图是考查获取知识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常见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具有很高的重现率。另外还有减数分裂、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知识,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 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始终抓住“能力”这个核心, 抓住主干, 突出重点, 进行联系性复习。如遗传系谱分析题方面, 我们复习时就可以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 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 (2) 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 (3) 亲 (子) 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 (4) 遗传病发生概率的分析及预测。

(五) 讲究解题技巧, 严格答题规范

历来理综考试时间紧、题量大, 再加上生物学试题隐含信息多, 题干常常咬文嚼字。因此, 复习时应该重视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 (1) 学会找到所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切合点; (2) 学会辨别试题指向; (3) 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 找出隐含条件, 用全已知条件; (4) 学会分析图表、数据、曲线所给的所有信息。下面举一例说明如何教学生快速判断遗传病的基因位点 (特例除外) 及显、隐性的方法。

首先看是否代代相传, 如代代相传, 则是显性, 否则是隐性。因为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代代相传。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有隔代遗传现象, 一般双亲无病, 后代有病。

如果是显性遗传病, 而且是发生在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 应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即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Y上, 则患者都是男性。有男性患病连续遗传现象。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X上:假如女性是X显性患者, 则子女1/2是患者;如男性是X显性患者, 则其后代女儿都生病, 儿子都正常;如果没有上述现象, 则可以判定常染色体显性。

如果代与代之间疾病不连续, 则是隐性。如发生在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则男性多于女性, 而且有交叉遗传 (男传女, 女传男) 现象。如果患病没有性别差异现象, 男女发病概率均等, 则是常染色体隐性。

另外, 二轮复习还应狠抓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 突出包括“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完整的解题训练。

1.明确题目的基本结构

像问答题, 通常情况下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 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 中心项则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 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其内在关系是: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 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 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 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 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 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2.细心审题

能否审好题, 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 学生审题应做到“三读”, 具体包括: (1) 泛读, 指明确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 (2) 细读, 指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等; (3) 精读, 就是深入思考, 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 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 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 搜索出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 如果是简单的题目, 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而复杂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几个知识点, 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此外, 还要注意四个方面。 (1) 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 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 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 (2) 根据提示项及设计、概述、说明、简析等说明性文字, 确定好题目类型, 明确命题人要求所答的内容, 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3) 根据要求, 挖掘题意, 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 (4) 明确“一个前提”, 把握“两个原则”: (1) 明确“一个前提”, 即“读懂读透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 ”, 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 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 把握“两个原则”, 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原则及“立足材料, 联系课本”原则。

3.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

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为:“一看”, 看有几个设问;“二找”, 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 (或项目) 和限制条件;“三答”, 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1) 初拟腹稿。根据题目要求, 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 不必详列, 自己明了即可。

(2) 规范准确, 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 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以求层次清楚, 使人一目了然。在文字及编写要求方面:字迹要清晰、工整、避免涂抹, 格式要规范、详略得当。

4.过好反思关

过好反思关, 即要求学生通过做题, 反思知识点, 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 力求发现更简洁、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上述“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的完整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 减少解题的失误, 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六)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突出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类试题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 因此, 二轮复习应重视实验设计类试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给学生分析该类试题的方法是以下四点。

1.搞清实验设计类试题的解题程序

对于实验设计类试题, 我们可用2011年高考浙江卷理综第31题为例进行说明。

(1) 对于题意的要求:是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2011年理综第31题是通过研究者探究某物质 (X) 作用的实验设计, 要求分析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及采用3H-TdR实验材料的原因。

(2)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原理, 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从该题的分析看, 其实验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的影响。用到的原料之一是3H—TdR, 实验原理是根据CRD变化来判断对细胞增殖 (DNA合成) 影响。

2.确定实验思路

确定实验思路, 就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 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作出预测, 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确定实验思路。该题的实验思路是:根据甲、乙两组CRD变化来预测, 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促进作用;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无影响;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抑制作用。

3.设计实验步骤

如果题目要求是实验设计题, 那么要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并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同时, 还要注意两点。 (1) 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 除非题目条件允许, 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 (2) 要控制变量, 对无关变量, 在设置对照组时, 要排除它对实验的干扰, 用来抵消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做到: (1) 分组, 根据实验要求和材料, 有的实验只分2组, 有的实验要分3组及以上, 各组材料要相同, 如观察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类实验中, 每组要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一定量 (如10、20、30粒) 求平均值 (不要只给每组一粒种子) , 并给每组编号; (2) 其他条件作相同处理, 如在同一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或都恒温或都水浴加热等; (3) 做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改变的是自变量, 这样观察到的因变量中实验现象或结果差异才一定是这种自变量引起的, 否则得不出结论。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及图表的结果, 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处理, 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 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的差异, 因此实验结果的不同, 一定是由唯一的这个条件差异引起的。如果是验证性实验, 结论就在题目中;如果是探索性实验, 结论一般要分情况讨论, 结果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可能。

(七) 精选二轮试题, 强化限时训练

二轮复习最忌讳是两个方面。一忌题海战术、拿来主义。习题的选择必须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出题, 根据学生易混淆或易错、易疏忽的知识点出题。必要时还要加强题目的变式练习,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忌难题过多, 起点过高。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型不生, 起点不高, 设问不难, 难度不大。复习中教师要精选试题, 要改变让学生多练习难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的想法, 也不必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型而练习一些难题、偏题。平时练习的难度要中等,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定。可以通过强化限时训练, 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及时检查复习效率,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 力求提高解题速度。检查自己在限定时间内能否平稳地答完试卷的能力, 检查自己的答题速率和解题能力以及审题、分析题意等各种能力, 检查自己是否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另外, 要提高解题质量, 还要善于归纳总结, 想一想该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属于哪一类, 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等等。经过比较, 就可以以一题抵十题、百题。

(八) 做好成绩分析, 落实查漏补缺

试卷分析和考后纠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 必须重视。每一次练习考后, 我们都要及时反思, 及时纠正, 对差错作出深入分析, 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 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成果总结, 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是新犯的毛病, 从而不断地消除复习中疑点、盲点。

1.分析试卷

(1) 考查范围, 统计各模块所占分值。

(2) 统计各知识点及得分率。

(3) 目标达成情况。

(4) 对于主观题, 统计错误答案, 讲评试卷时,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师生共同分析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加强讲评试卷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能力。

2.分析数据

(1) 根据一本上线分, 找出所教班级的一本边缘生, 配合班主任把这一部分人往上推。

(2) 从各试题的得分率情况中, 认清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复习策略和计划。

3.分析学生

下面是我们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两个层面去寻找漏洞的做法。

以下是学生差错统计表 (供参考) 。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篇10

一、研读《考试大纲》, 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 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 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 少走弯路, 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 是编制教材的依据,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 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 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 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 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 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 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 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 教“教材”的陋习, 要学会取舍,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 突出重点主干知识, 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 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 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 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 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 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 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 准确理解其内涵, 深入挖掘。最后, 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 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 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 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 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 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 体现了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 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 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 复习重点不明晰, 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 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 精选习题, 优化训练, 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 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 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 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 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 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 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 实现有效复习, 高效备考,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广大高三师生改变传统复习观念, 积极探索地理高考复习新思路和新方法, 以适应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本文从理论指导、教材应用、知识与能力、习题选择及热点关注等方面阐述了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 以及在复习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 2009, (5) :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 2009, (5) :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 2009, (6) :34-35.

[4]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10, (7-8) :60-61.

[5]刘大华.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J].地理教育, 2010, (9) :38-39.

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篇11

古人云:“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诚哉斯言,只有亲身经历高考阅卷,才能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而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写作实践和作文复习备考。数千篇作文的评阅,其中不乏才子才女的佳作。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对社会人生洞若观火的体察,以及纵横捭阖的才气,行云流水的表达,带给心灵的愉悦和沉醉,常令我们折服,动人处,不禁感慨之,吟诵之,涵咏之。尤其是考生在40分钟左右时间里,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让我们这些天天在指导作文技巧的老师们,在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欣慰之余,恐怕有一种“胸中似有丘壑,下笔实无一言”的汗颜。当然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审美疲劳的平庸之作。本文试图对考生的普遍问题作简单地诊断,或许仅为腠理之论。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一是如新课程教材,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有的还有变式,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有的切分还细一些,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诊断支招,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母题可大可小,作为一个栏目,就像《智慧背囊》那样,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阅读也可以这样,和作文训练配套,以作文来凝练思想,厘清思维,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但整体把握材料,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一个显得唯美怀旧,就像2011年的“旧书”,一个显得很现代,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就是“变与不变”,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子,后面是题旨,或者说是命意,从个别到一般,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写人记事抒情,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但“只要掀起盖头来”,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当然指内容方面,并非宿构),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调动已有积累,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并注意扣合话题,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考场上,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一种情怀。是的,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迟钝,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而是电子邮件,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黑白无声,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冰冷的防盗网上,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没有那种天籁之音,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犹存的磨痕,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字体,夸张的表情,冰冷的机器,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其实不光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很多课本、阅读篇目,只要留心,均可以链接,转化为考场写作素材。《胡同文化》中对于日渐消失的四合院和胡同,作者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个人情感上的莫名的感伤和怀旧,又有对于时代变迁、世殊事异的通透和达观——毕竟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姥姥的端午》,表现了随着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没落消亡,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割舍怀旧情结和随之而来的阵痛。怀旧而并非抱残守缺。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题材还是主题上,都与本次作文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作为“高考范文”。不少考生就是从这里获得灵感,或写成长中执着的书信情结,留痕岁月,沉淀亲情,启封尘封日记,追忆似水流年,叙述少小欢乐忧伤事,铺展青春纪念册,文章流露出对于岁月流逝,情随事迁的感慨和感伤。一页页泛黄的信笺,以及滴落的泪痕,可唤起内心深处那种久违的感动和温暖,幸福和忧伤一阵袭来。考生在展现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往往流露出明媚的忧伤,怀旧的感伤和失落的忧思,间或阅尽沧桑的理智和豁达。进而联想到很多事物、现象,都是相同的宿命。人们在追求快捷的同时,忽略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现代人物质极其丰富,但很难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者以渐行渐远的书信切入,通过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感慨今昔,紧扣时代脉搏,思考社会现象,剖析国人心理,触及灵魂深处,写出了很多思想深刻、贴近现实人生的文章,表现出相当的认知水平,确实在思想深刻、感悟独特、观点具有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了发展等级。

高三语文高效备考教学模式初探 篇12

一.必须要遵守一条高效的教学策略

知识要形成能力, 无非要经过“懂、会、巧”这样的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学生听懂教师的讲解, 对于语文这一科来说, 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钥匙”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学生会的依然是会的, 不会的依然是不会的, 或者说学生不会的经过复习后收获的只是可怜的一点点, 那又何谈一个巧字?那又何谈什么能力的形成?因此, 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结构中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不会的, 同时集中优势兵力把学生不会的知识点攻破, 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为高效的。因此,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的这种教学策略就是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必须遵守的“铁律”。既然是一条“铁律”, 就说明它具有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 并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必须要构建一个规范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的流程意识或板块意识反映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和追求,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夺取什么分数。因此在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这个教学策略下, 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教学流程。这个教学流程应包括“六个基本环节”。这“六个基本环节”是指“限时训练 (学生自主训练案) 、独立归纳 (学生自我纠错案) 、合作研讨 (小组交流反馈案) 、教师引导 (教师有效新授案) 、当堂训练 (学生梯度练习案) 、课后强化 (学生练习拓展案) ”。鉴于语文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处在被数学、外语等学科挤压的夹缝中, 一直处在一个令人尴尬的地位, 除了“课后强化”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其他的教学环节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而且六个教学环节是按照时间先后组合的, 一般不可随意搭配, 否则, 就会偏离教学的主线。但这里要强调的有两点: (1) 语文的训练主要应在课堂上解决, 这不是一种无奈, 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 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毕竟是国语, 就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来说, 学生毕竟会的多, 不会的少。不会的还分为知识性的和思维性的。如果我们主要讲学生思维上的不会的, 又哪来的时间紧任务重之说呢? (2) 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时需要回旋反复, 有时需要重槌敲打, 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 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 穿针引线, 因势利导。实, 不是僵硬死板。在遵循“一条主线, 六个基本环节”的前提下, 教师应实中求活, 活中求变, 变中求新。

三.必须建立一个“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 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 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目前有很多学生对这种学习的方式和呈现的形式并不了解, 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图个热闹而已, 这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了。因此对学生学习理念的灌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必须要找准一个有效的训练点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作文这四块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 具有极大“升值空间”的区域。抓紧、抓好、抓巧现代文阅读、文言文今译、古代诗歌鉴赏和作文这四块, 就基本上可以决胜高考了。

就江苏卷现代文的阅读来看, 必考类是文学类文本;选考类是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而如果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逐一击破的话, 不仅费时多, 而且也会因为头绪多而让学生心生厌烦。我们必须看到论说类、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 它们的阅读方法与文学类的阅读方法自然也存在着很多的共通性, 因此, 我们可以在这三类文体中挑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作为突破口, 作为我们现代文复习的主打对象, 以求一点突破, 带动其余。

而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中, 还可以进一步的缩小范围, 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散文的复习训练上去, 我们可以把散文的阅读训练作为具体的突破点。散文这个关真正突破之后, 其他各种类别的文体, 我们只需要做一些“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可解决了。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在引导学生熟知各个具体不同文体的特性, 如果说“散文”的阅读解决的是“主体性”的“大同”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那么其后的“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解决的是属于“枝节性”的“小异”这个层面上的问题。论说类文体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实用类文体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学生只要见识一下, 马上就能“贯通”。

就文言文阅读来看, 重点在句子翻译上。就诗歌鉴赏来看, 攻坚点主要在答题的规范上。就作文复习来看, 突破点主要在行文思路上和思想的严谨深刻上。在这里, 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必须要确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

做任何事, 确立目标, 明确方向, 应是首要任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 都需要执教者认真思考研究。如果教学目标高、多、空, 显然是难以完成的, 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张一课一得, 不可贪多低效。“一课一得”, 即一堂课, 目标要集中, 任务要单一。单一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 一项任务, 说的是少而精。就语文教学而言, 要求太高, 任务太多, 挤得满满的, 就会填得死死的。比如, 现在学生大多数在文学类阅读试题中失分较多, 而很多教师就去让学生去做题。每个阅读语段一般有四题, 四道题全做, 一堂课只能解决一个语段。这种似乎全面着力, 又处处不着力的方式就应该避免。而恰当的方式是首先要把具有同一类型试题的阅读语段选取出来, 然后每个语段各选一题。这样, 一个阅读语段只做一题, 一堂课可以阅读三个语段, 完成同一类型的试题三道。两至三堂课下来, 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也就基本掌握了。然后再瞄准本题型的重点、难点, 采取层进式、序列式的训练方法, 不厌其烦地纠错, 步步落实, 真正做到“反复而突出”, 这样, 学生才容易学会, 才能记得清、记得牢, 才能举一反三而转化为一种能力, 所谓“百炼成钢”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六.必须打造一个有效的复习序列

写文章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个原则也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在复习中总是很被动的拿一本综合复习资料, 不排列、不整合、不增删、不损益, 从前到后, 全盘复制。重不重复不去想, 有没有遗漏不考虑, 今天的讲的与明天练的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也不去计较。复习零散且乱, 完全没有次序。要知道杂乱的, 就难免是盲目的, 盲目的, 就必然是低效的。因此, 只有建立一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繁复”知识序列, 我们的训练才能前后相承彼此照应的, 才能不至于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形成复习盲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自觉的重复劳动, 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目前, 有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喜欢拿一套综合的试卷来实行周周练、月月考。如果从有序性理论的角度来看, 毫无疑问, 这是低效的。因为, 前后的几套试卷, 它并不相承也不照应, 随意性很大。“随意”就是盲目, 就是不负责任。面面俱到、大海捞针、眉毛胡子一把抓, 以为只要将所有的“货物”都交给学生了, 接下来的就是他自己的水平和运气了, 一切与我无关, 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也是对学生潜能的最大的摧残。

七.必须要拥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使用的局限性, 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补充。一种方法的大量而长时间的使用, 也会造成学生的乏味与疲劳。因此, 在训练的方法上, 要注重多样性, 要注重多种搭配与组合。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刺激, 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限时训练中, 我们可以采用试卷训练、黑板板演、口头表达、同桌互动、小组竞赛等方式。对试题的选择中, 我们可采用“立体挖掘, 全景扫描”的方式, 充分利用好那些“知识覆盖面广, 可命题点密集”的文本, 来自己设题。所设置的练习题可以与高考题不一样, 就是材料中大凡有助我们自己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活思维、形成技巧的材料, 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制题, 不限每篇文章四道题, 甚至同一类型的题目也不用担心它重复, 我们是训练, 不是为了评价, 所以我们就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 我们学生的需要去进行多方位的训练设计。这些设计, 仅从形式上看, 与高考题不相吻合, 但却是符合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的。

八.必须要构建一个正确的教学内容

高三语文需要训练, 但绝对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训练。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 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 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 慢慢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以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趣味, 都要围绕和渗透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而在语文高考中想拿高分, 是不能只靠应试技巧的,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扩展语句,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 文本阅读等, 仅靠一些应试技巧, 是很难决战高考的。因此, 高三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两部分:语文应试和语文素养。想要让学生的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必须在语文素养这一块上下足功夫。语文讲究技巧, 语文更讲究感情与感悟。语文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 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应善于寻找材料中的契机,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融入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接受训练之余也能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 而是站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对语文学科的一种审视。

九.必须创设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但这种环境不像图片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思维获得的, 在这种环境下, 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释放学生的潜能, 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宽松、融洽、和谐的场景, 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催化剂。如 (1) 课前三至五分钟演讲。 (2) 常备课外语文PK赛。 (3) 加强晨读晚练。即每晨一句话, 每日一成语, 每周一赏诗, 每周一古文, 每月一本书。语文学习不能祈求车载斗量式的大丰收, 它是积累性的学科。只要日有所进, 只要坚持不懈、集腋成裘, 必然收获不菲。

有人说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课堂是一个“阅览室”、“工作坊”、“游戏场”、“聊天室”、“大平台”、“旅游线”, 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 是一个飘荡着书香的空间。但面对着高考试题生硬的面孔, 我要说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课堂也是一个“竞技场”。既然要竞技, 我们既不需要赵括式的“纸上谈兵”, 不需要马谡式的“盲目自大”, 更不需要宋襄公式的“做作矫情”。我们需要是真枪实弹、需要的是真打实杀。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都能当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形, 积极想办法, 拿主意, 那么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势必指日可待。综

参考文献

[1]秦海地.惟实惟新高效高质[N].中国教育报, 2010-12-28 (6) .

[2]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N].中国教育报, 2008-07-11 (6) .

[3]李茂森, 孙亚玲.《论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及其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19 (1) .

[4]苗建萍.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2009, (8) .

[5]杨小薇.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课堂重建:课例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耦合磁共振电能传输下一篇:工程质量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