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字]·语素(共6篇)
浅谈高三语文总复习方法 篇1
一、实词积累
(一)本义联系推导法
实词经过时代的发展,许多含义在现代很少用,如果通过探求实词的本义,进行联系推导,形成一段话,笔者把这种方法叫“本义联系推导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实词的某些含义,而且还有利于记忆实词所有的含义。比如“除”,现代常用义有“除去,除了”,而“任命、授职”不常用,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含义,如果告诉学生:“除”的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而“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整理、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经过本义联系推导法,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除”有“任命、授职”的含义了,而且除的其他含义也游刃而解了。
(二)成语助记法
对实词的理解、记忆,除了用本义联系推导法还可以配合成语助记法,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词,还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可谓一箭双雕。比如“被”有两个读音,读“b€鑙”和“p€"n”,可以先进行本义联系推导:“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穿、披”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其中表示“穿、披”的含义是读“p€"n”,其他含义读“b€鑙”。可以让学生联想带“被”的成语。学生可能会想到: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被坚执锐(被:读“p€"n”穿、披):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尤其是成语。通过成语助记法,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实词的含义,还能掌握相关的成语,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在课堂上,学生绞尽脑汁想成语,争先恐后说成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
二、虚词积累
(一)结构分析法
虚词的用法很多,且不好理解,如果从词性的角度,对虚词常用的句子来进行结构分析,能找到一些规律,笔者把这种方法叫“结构分析法”。下面以“之”为例:
1.作代词。一般在句子作宾语。结构:动词+之。如: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2.作动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结构:代词或名词(一般指人)+之+名词(一般是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作助词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结构:之+名词。(区别2:之作动词是句子中一般没有其他动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名词或代词+之+动(作谓语的形容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③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结构:时间副词+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从词性、位置的角度来找规律,学生遇见陌生的句子时也可以凭借已掌握的规律来推断虚词的词性、用法,进而推断出虚词的含义。在课堂上,笔者首先以“之”为例,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结构分析法归纳其他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两个虚词,每个小组以卡片的形式来呈现探讨成果,课堂上再派小组推荐人用幻灯片呈现、讲解。经过方法示范,小组活动,呈现成果,学生复习虚词摆脱了旧有的死记硬背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复习积极性更高,效率也更高。
(二)谐音法
笔者在教”之”的用法之前,发现“之”有一个用法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学生不好记忆,心想如果把这种用法简称为“消独”(与“消毒”谐音),这样应该比较形象了,虽然与“消毒”无关,但是当学生听闻时应该会感觉很新奇,很快能联想到“消毒”一词,也就能记住“之”的这种用法了。在课堂上一用,果然效果不错。
三、朗诵法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多诵读、熟读、背诵。诵读中反复体味,增强语感、悟性,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文言文学的多了读的多了,课外的自然读懂了。高三复习实词虚词,首先应该以课内为主,课内的文言文能熟读熟背,对实词虚词的积累也有很大帮助。笔者让学生朗读成诵,把朗诵法和结构分析法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再遇见课外的类似的句子,便能以此类推,不难判断用法了。
进入高三,许多老师的课堂变成了讲加练,练加讲。笔者认为,高三的课堂同样也是精彩的,高三的课堂也应该是书声朗朗的。笔者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朗诵、背诵。比如举行了《劝学》的背诵比赛,“最爱文言篇目”朗诵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018高三年语文总复习第三册 篇2
(一)成语梳理
[理解下列成语] 1.《林黛玉进贾府》
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
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合适;行事,处理事情。指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不必请示自行处理的事情。
敛声屏气:敛,收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雕梁画栋:梁,房梁,古代考究的房梁常雕刻有花纹图案;栋,支柱。指房屋有十分华丽的彩绘装饰。形容房屋富丽堂皇。
顾盼神飞:目光炯炯,神采飞扬。2.《祝福》
价廉物美: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少不更事: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沸反盈天:沸,翻滚;反,翻转;盈,充满。沸腾翻滚的声浪喧天。形容人声嘈杂喧嚣,乱成一片。
百无聊赖: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
惴惴不安:因担心害怕而心中不安。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一扫而空:比喻完全清除干净。
精明强干:形容人精细明察,处事能力强。
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天有不侧风云: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3.《老人与海》
皮开肉绽: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为所欲为:做想要做的事。形容任意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4.《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杀人如麻:指杀死的人多得像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5.《琵琶行》
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喻行事迟缓,拖拖拉拉。
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也指不说话比说话更有用。
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光顾以致门庭冷落。常指人失势后无人攀附巴结,也形容店家生意
清淡,无人光顾。
江州司马:语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6.《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7.《劝学》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寥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常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锲而不舍: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8.《过秦论》
追亡逐北:追击败走的敌军。亡、北,指溃败(的军队)。9.《师说》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10.《动物游戏之谜》
兴高采烈: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各执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自得其乐: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多。
引人注目:引起人的注意。
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相互议论纷纷。常与“莫衷一是”连用。
俩规越矩:违背正常法度。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11.《宇宙的边疆》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一提。
朝气蓬勃:朝气,早晨清新的空气,比喻进取、振作的精神状态。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旺盛的向上的活力。
好大喜功:好,爱好,喜欢;功,功绩,成就。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璀璨夺目: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奄奄一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息,气息。形容气息微弱,全身瘫软,濒临死亡。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炫耀武功:后指做事冒进浮夸;图大贪功。1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细枝末节:比喻极小的或无关紧要的事。冷嘲热讽: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测度。常用以讽刺故弄玄虚者。自鸣得意:自己表现自己,显得十分称心如意。
五彩斑斓: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后泛指各种颜色。斑斓,灿烂多彩。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繁多而耀眼。
撒手人寰:人寰,指人间。指离开人间,即死亡。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情境)。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成语
锦衣纨绔: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纨绔,古时富贵人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指达官贵人的后代。
饫甘餍肥:饫,饱食;餍,吃饱。饱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蓬牖茅橡:牖,窗;椽,放在擦上架着屋顶的木料。用蓬草、茅柴搭的房屋。形容住房简陋,生活贫困。
绳床瓦灶:绳床,即交椅,也叫胡床;瓦灶,土坯炉灶。指简陋的生活用具。形容非常贫穷。
钓名沽誉: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钟灵毓秀: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树倒猢狲散: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心劳日拙: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日暮途穷:天黑下去了,路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指点迷津:津,渡口。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寄人篱下三本指文章著述因袭他人,后用以比喻依附别人过活,不能自立。偷天换日:比喻暗中玩弄手法,改变事物的真相,用以欺骗别人。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多含贬义)。
[对接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情节真实感人,它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展现了毛岸英的成
长过程,更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毛泽东、毛岸英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乌鸟私情....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B.儿童启蒙教育应以文化为根,如写毛笔字就是十分重要,白纸黑字....,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C.什么叫功力?这就叫功力。你看小沈阳的演出,偌大的舞台上,形单影只....的他,表演起来照样罩满全场,赢得热烈的掌声。
D.他生在贫苦里,长在穷困中,生活的艰辛使他少年老成....,发奋改变这穷苦的现状。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我们要在养成好脾气、好品格上下功夫,唯我独尊稍有不满就拔刀相向....的人,是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B.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挥而就....达到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生怕会出什么事,生怕小贼溜进来。
D.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莫基人,学贯古今,融会中西,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改善全民的生存环境。楚弓楚得....,受益的是社会的全体成员。
B.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朝山海关方向望去,只见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和四野的欢烟暮霭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一样扑朔迷离....。C 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影片还没有开拍,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夫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B 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除了。C.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许多留学在外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纷纷回国创业,楚才晋用....,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汁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张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信以为真了。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C.这已是张校长第二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三令五申....地强调爱惜生命谨防溺水。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老虎咬人事件后,网上沸沸扬扬....,老虎咬人事件到底是游客本身的责任还是园方的责任一度成为舆论热点。
②因为98个样本(北京奥运会的60个样本和伦敦奥运会的38个样本)药检结果呈阳性,所以国际奥委会或许因兴奋剂丑闻将举重项目从奥运中连根拔起....。③经过4年艰苦谈判,哥伦比亚政府与该国最大反政府武装惺惺相惜....,24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达成最终全面和平协议,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装冲突。
④魏雪女士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会益慈善事业,在她的感召下,很多人也如过江之鲫....,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基拙教育,开展了“华萌班”等公益项目。
⑤2011年8月31日,华山景区对外免费开放。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记者27日实地探访发现,虽然免费开放,游客却寥寥..无几..,还不如收费时人多。⑥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A ①②④ B.②④⑤
C ①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居民的控烟意识,拒绝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②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③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和战争的血火考验,铸就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反观我们,和平与安逸好像消解了我们的精神“钙质”。
④在市区有些只允许单向通行的小街巷,却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司机对交通指示标志习焉不察....,给这些单行道“添堵”。这引起市民不满。⑤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⑥家园被毁,亲人受仿,但战士何伟说:“我知道家中亲人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了,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救援。”这是一种境界。无独有偶....,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武警四川总队中队长杨昌军身上。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 ②⑤⑥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
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9.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有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
②因此,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威胁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尚早。
③近几年,黄河、眠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④对于消费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发现一道物美价廉的创意美食,何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美事。⑤毫无疑问,地区的动荡与失序,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西方强权干涉作为背后推手难辞其咎....。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而韩非则是决家学派创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说会道,温文尔雅....,有思想,有内涵。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业主希望解除双方的物业管理合同,而面对法院起草的协议书,物业公司却置之不理....。②面对被车碾轧的小悦悦,先后有十几个行人路过,却泰然处之....,只有热心的检破烂的大妈挺身而出。
③上学途中的高中生尤其是大学生最容易成为骗子和小偷光顾的对象,因为穷家富路....,他们身上多少会带有一些钱财。
④如果一个人腹内空空,且不懂得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识,到头来必是志大才疏....,没有本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⑤“坐上高铁去北京,一路都是美丽风景……”几年前青年歌手徐子崴的一首《坐上高铁去北京》,唱出了国人心中的金玉良言。....⑥为庆祝G20峰会而举办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震撼上演,火树银花、金枝玉叶,把....美丽的西湖装扮得如天堂、胜仙境。·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二)文化知识
[教材内容]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人监读书的人称监(jia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氓隶:下层平民。
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蛙”,跨两脚为“步”。
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③人的精神。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四海: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六合:①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胡人:狭义也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
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鞭笞:古刑罚。
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②体态俊俏美好,如《红楼梦》 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阴司:指阴间。
[延伸]
一、古代刑罚
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刖(yuè)刑: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炮烙(páo 1uò):相传为商代封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水中煮死。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凌迟: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
代沿用。
腰斩: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袅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菹醢(zū hǎi):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二、科举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场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三、姓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字: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有的“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哲。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例如,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对接训练〕
1.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官员应离职家居守丧,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官员遭遇父母离世,本应弃官归家守丧,但因朝廷留用,可不归家服丧,着素服处理公务。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考绩优异的官员因百姓“乞留”可提升官级或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2.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巧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3.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古人坐姿有多种,“席地而坐”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4.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药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的“严妆”指简单的梳洗打扮。刘兰芝遭遣归,自然无心打扮。
5.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救”,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的称呼。
②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的考虑。
③古代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有()。
④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对比鲜明。
7.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①河内:中国古代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河内”广义泛指()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像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②古汉语中“明年”指“()”,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③左迁:扰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故将贬官称为“左迁”。④黄初: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玉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称为“改元”。
8.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①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称“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滴之意。如《岳阳楼记》中“()”一句,就是例子。
②序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其中的“佛”的意思是()。
③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
④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体禄、粮饷、财政收支。
9.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①舍,古时行军以()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②《六经》,指《诗》《书》《礼》《易》()《森秋》六部经书。
③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礼部的副长官是()。
④赠,追赠,古代皇帝给()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10.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①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②(),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③“执事”一词含义众多,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敬称。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
④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如巡幸等。高三年语文总复习第三册 参考答案
[成语梳理] 对接训练 D(A 乌鸟私情:比喻人的孝心,不可等同于亲情。B 白纸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改悔。C 形单影只:形容人很孤独。D 少年老成:人虽年轻却很老练稳重。老成:经历多,阅历广,懂得人情世故。)
2、A(拔刀相向:指动武。B “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至”并去掉“达到”。C “小心翼翼”形容小心谨慎。不合语境,应为“战战兢兢”。D“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多。不合语境)
3、A(A 楚弓楚得:楚国人丢掉的弓,仍然被楚国人拾支了。比喻自己丢失的东西落入与自己同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没有外流。B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使用对象不当。C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一般指坏事,感情色彩不当。D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使用对象不当。)
4、B(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A 官样文章:只有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C 楚才晋用: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所使用,有时也比喻用人不当。D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对于房价的比较,不说胜负,好坏,而说高低。不合语境。)
5、A(耳软心活:指轻易相信别人人的话,自己没有主见。B 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谨慎,没有“情况危急”的意思。C 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与“第二次”抵触。D 胸无城府:为人坦率,不用心计。褒贬失当。)C(①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②连根拔起:比喻彻底铲除或消灭。不合语境。③惺惺相惜:聪明人怜惜聪明人,泛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对象不当。④过江之鲫:赶时髦的人很多。为贬义词。此词褒贬不当。⑤寥寥无几:非常少。⑥沙里淘金:既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也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此句用第一义。)7 A(落地生根:编织袋发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使用正确。②席不暇暖:形容很心,多彩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望文生义。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使用正确。④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使用错误。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使用正确。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成对。多用于贬义。)
8、D(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
矛盾。②炙手可热: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形容电视剧热门。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正确。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正确。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正确)
9、B(①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不能接宾语。③江河日下,望文生义。④大快人心,误用褒贬。)
10、A(置之不理: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①泰然处之: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此处应用“漠然置之”。穷家富路:在家的时候要节省,但是如果要出门身上一定要带充足的钱财,免得遇到困难。志大才疏:志向远大而才能不足。⑤金玉良言:金、玉:比喻十分珍贵。良言:好话。比喻宝贵的劝告或教诲。⑥金枝玉叶:借称帝王子孙,也比喻人的身份极其尊贵。)
[文化知识] 对接训练
1、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2、B(“署”些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C(古人席地而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4、D(“严妆”,即盛装,仔细地梳妆打扮。)
5、A(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咒,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6、①成年后步入社会时;②尊重;③笔名、艺名;④反义相对。
7、①黄河落②第二年 ③贱左 ④改用新的年号
8、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弟弟敬重兄长③ 最高学府 ④户部尚书
高三语文总复习[字]·语素 篇3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是一种构词单位,它的功能是用来构词。
1、语素的分类
①
单音节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的语素。如:天、地、日、月、水、火、人等。
②
双音节语素:用两个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包括一些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如:玫瑰、朦胧、徘徊、彷徨、模糊、犹豫、咖啡、沙发、玻璃等。
③多音节语素: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是一些外来词。如:苏维埃、马克思、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
2、语素的辨认
①
看是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如:天、地、日、月等,都是单音节的,不能分开,又都有意义,就是语素。中的琵、琶、玻、璃、葡、萄等,虽然都是单音节,但不表示意义,就不是语素,只有结合成琵琶、玻璃、葡萄等时,才表示一定的意义,才是语素。
②
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如:窗户、铁路、书桌、钢笔,其中每一个都可以再分成两个最小的单位,窗、户、铁、路、书、桌、钢、笔,而且每一个都能表示意义,它们就不是语素。窗、户、铁、路、书、桌、钢、笔,才是语素。而玫瑰、朦胧、徘徊都是双音节,但如果分成玫、瑰、朦、胧、徘、徊,都不表示意义,所以它们是语素。
③
辨别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语素,不是看音节的多少,而主要看是不是表示一个最小的不能分割的意义,是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
2、语素构词的方式
①
有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只有地组合成词(前后均可)。例如,“好”可以单独使用,成为一个词,也能跟其它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好热、好人、好事、好像,真好、幸好、相好”。
②
有的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却可以与别的语素自由结合成词。例如,“速”不独立使用,但前后可加上其它语素构成词:“时速、高速、超速、速度、速效、速率”。
③
有的语素既不能独立成词,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也有固定的位置。例如,“阿”可组成“阿姨、阿哥、阿叔”,但只能放在前面;“们”可以组成“我们、他们、爷们、同学们”,但只能放在后面。
二、词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的语言单位。或者说,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例如,“我们”由“我”和“们”两个语素构成。
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所谓“基本的”,就是说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词。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短语(词组)也是由词构成的。所谓“造句单位”,就是一个词可以独立成句,几个词也可以组合成句子。
语素未必是词,词一定包括语素,有些语素也是词,如“天、地、我”既是语素,也是词。
语素和词的区别在于:词可以用来造句,可单独运用、独立成句;语素是用来构词的,不能单独运用。
三、字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在汉语中,汉字基本上是和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着一个音节。凡是单音节语素或者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都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这时的语素、词、字是一致的。多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词,由多个字来表示,语素、词、字也往往是不一致的。如“彷徨”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却用两个字来表示。
四、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和区别可用下表来说明:
理解了语素、词、字的定义、关系和区别,我们就要明白有些字可以单独使用,有些是不可以单独使用的。有些字可以自由组词,如“蝴蝶”的“蝶”有意义,可以组成“彩蝶、粉蝶、化蝶、蝶衣”,“蝴”就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只能组成“蝴蝶”才有意义,不能跟其他的字组合。
四、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面所有使用的词的总汇。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日语词汇”等,就是指汉语、英语、日语等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另外,某个局部范围内词的总和,也可以叫词汇。例如“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分别就是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词的总汇。词汇就是词的集合体。在现代汉语中词汇这个术语还包括相当于词的作用的熟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
B
词的构造(单音词和复音词、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1、单音词: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他、地、天、多、好”等。
2、双音词:双音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学校、环境、人民、中国”等。
3、多音词:多音词是由三个及三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如:“作业本、施工队、水果刀、办公桌、圆珠笔、电视机”等。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雨、风、走、伶俐、人、奥林匹克”等。
2、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人生、教师、讲授、人民币、红段子、东倒西歪”等。
3、单纯词的构成①
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②
叠音词都是单纯词。如:“爸爸、妈妈、哥哥、星星、蝈蝈、蛐蛐”。
③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如:双声联绵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吩咐、仿佛、伶俐。叠韵联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从容、灿烂、彷徨、徘徊。其它联绵词:垃圾、蝴蝶、蚂蚁。
④
拟声词都是单纯词。如:乒乓、哐啷、哗啦、嘟嘟。
⑤
音译外来词都是单纯词。如:马克思、阿司匹林、沙发、英特尔。
4、合成词的构成合成词包含的每个语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①
并列式:前后两个语素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朋友、培养、亲戚、是否、真假、水火。
②
偏正式:两个语素中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如:菊花、小刀、猪肉、生日、商人。
③
动宾式:前面的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后面的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或上级的对象。如:开车、吟诗、上山、点火、握手、鼓掌。
④
陈述式:前面的语素表示陈述的对象,后面的是陈述的情况。如:地震、花开、口渴、胃痛、心跳。
⑤
重叠式:把一个语素重叠起来,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如:人人、家家、户户、天天、年年。
⑥
简略式:有些名称或固定短语可以紧缩成简略的形式。如: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⑦
高三语文总复习[字]·语素 篇4
永昌一中张含光
记叙文要学会描写技巧:
湖南近两年高考作文限制了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少数量的作文依然属于“四不象”文体,写出的多是一些“散漫文”“杂交文”。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步学写作文时就开始练习的文体,应该是一般考生最能得心应手的文体。然而,很多高考记叙类作文,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事件波澜起伏了。其实,生活中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各具千秋的形象,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艺术再现,作文就可以写得极具个性神韵。记叙文的表达技巧很多,比如倒叙、渲染、铺垫、照应、伏笔、象征、讽刺、抑扬、悬念、蓄势、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欲擒故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但记叙文主要表达手法还是描写、记叙。描叙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记叙文的水平高低。下边我们来谈谈记叙文的描叙技巧,以期对你写作记叙文有实际的帮助。一、形神兼备写肖像
俄国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刻画一般来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下边举例介绍几种基本的肖像描写方法,以待启发。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人,遍室张皇。”(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短短数语,把一个绝色少女的温柔、深情、差涩以至于手足无措的神情举止描绘得形象生动。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眼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三国演义》)孙权、刘备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主”,二人见了庞统都心中不悦,以此突出庞统相貌之奇丑。同时也暗寓下文“人不可貌相”之意。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吴荪甫和赵伯韬决战前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无意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一回头,吴荪甫又看见自己的脸上摆明了是一副败相。”(茅盾《子夜》)
从来不肯认输的吴荪甫,此时已是个内心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和以前判若两人的人了。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即是一个“变脸”的行家,惯于见风使舵。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黛玉面前、贾母面前、在尤氏面前、在丫环下人面前,可以说更得脸谱变化的精神,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一部小说下来,孔明的指挥若定、飘然欲仙的神情仪态,早已深深印在读者心目中了。6.工笔细描
“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衫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长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分梳到后面,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灰色--”(曹禺《雷雨》)对周朴园的肖像描写详细周全,由表及里,给人留下了他顽固、保守、自信、自负的`深刻印象。7.简笔勾勒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鲁迅《药》)。
几笔勾勒出一个混混样的刽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满身杀气。8.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像中,你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给她耽搁了工夫。此外,还有对比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描写,与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相结合的一些方法,留与我们自己去感受、学习。二、多彩语言显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1.只言片语袒内心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中市长的话:“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地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市长利用自己的职权迫使秘书拨款为自己办私事,这几句话语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市长丑陋的嘴脸。2.间接语言显形象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面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3.“变色”嘴脸现原形
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4.相同言语不同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5.叙述手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谈高三英语总复习方法 篇5
一、抓好基础题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英语高考也不例外。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基础题不丢分,就保证了考试不会失败。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弄扎实,要做到懂、会、熟、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因为此时由于时间有限,再使自己的能力攀上一个新的高峰已不可能,而把易错但比较容易的题弄明白,弄准确则完全可以办得到。可惜有的同学在复习中做的练习太难了,费了很大功夫也收效甚微。他们以为做多难的练习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其实并不是这样。
二、坚持实践第一,以练习为主,练习时以阅读为主
简明扼要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用很多的时间去钻研语法规则。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写作和听力的练习上,即应用语言上。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在练习中巩固记忆,在练习中学会应用。使用英语的能力是在使用英语的实践中培养的,并不是靠老师给讲会的。有同学在学习英语时,抱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态度,一味在那里琢磨理论,而不是抓紧时间动手写写,找出文章赶紧看看。他们最终使用英语的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阅读好了就为做好各个题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把阅读作为全部总复习的主要内容。在练习阅读时,要注意每天保证一定的量。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的文章要仔细看,有的则只求了解故事大意即可。要逐步熟悉语言运用中的难点,如长句的结构分析、后置定语、非谓语动词的含义、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经常出现的省略、替代和跳跃等。
三、听的练习要持之以恒
高考英语听力题,许多学生都反映不容易,说明高考对中学生英语听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建议同学们每天练听力10~20分钟,听力材料可选用由外籍人士所读的模拟试题,要精听泛听相结合。有的段落反复听,非弄明白每一个词不可。练习听力的时候,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学会预测,并努力做到边听边分析综合。对听力测试问题的类型,即概括中心话题,推理判断,谈话细节等问题要心中有数。对常考的谈话内容,如打电话、购物、看博、就餐、活动安排、表示看法等,要做到熟悉不陌生。听力的提高不是一个早上就能实现的,它是慢功夫。但经常听,肯定会有大的长进。
四、写的练习要在写的实践中提高
许多同学在准备高考时有一个弱点,即只愿意看,不愿意动笔写。那么英语作文怎么办?只好在临考前突出写几篇完事。这其实很不对。英语书面表达在高考中占分25分,是一个重点题型,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而写的能力是不能单靠做其他题来提高的。必须赶快行动起来,动手写东西,每天写几句,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渐渐地就会接近高考的要求。练习写东西,主要练习记叙一件事,同时也可练习写描写人,介绍地方或表示观点的小文章。初练时可主要使用常用词和常见句型。有一定基础了,再争取能用上新颖词汇和复杂结构。所谓复杂结构,也不要以为高不可攀,把简单句变为定语从句、强调句式或使用上非谓语动词短语,就是使用了复杂结构。练习写作时,还要注意内容要全,书写要工整、词数要符合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是写给谁看的,交际的目的何在。
五、要重视思维能力和其他素质的提高
英语高考,不单单是考英语语言的运用和理解,它同时也在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完形填空,只有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才可能判断准确。又如阅读理解,设问的题目大部分是让学生概括中心,猜测词义,推断语气,分析结果等等。仅仅从文字上把文章看懂,而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做不好阅读理解题的。另外,为迎接2009年高考,考生还应注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关注国际时事,扩大知识面,学习最新的科技动态,这将为你在新的一年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最后还要认真学习2009年《考试说明》
仔细阅读对各个题型的说明和2007年试题,并把《考试说明》上的词汇表掌握好。这会使你对考试的要求、范围、重点及题目式样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而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词汇表上的许多名词可归类为阅读词汇,这类词知道意思,会拼写即可,但动词、介词、连词及其他常用词则必须做到四会。我们强调总复习要重视听读写,并不是说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不重要了,只不过语法不要弄得太过分。
高三语文总复习[字]·语素 篇6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
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整体把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2017山东高考试题)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
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高三语文总复习[字]·语素】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第一册总复习07-25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仿用句式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17112911008-27
高三语文复习05-12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05-26
高三语文复习词语10-23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11-18
高三语文如何有效复习08-13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教案05-14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高三语文快乐复习求解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