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精选8篇)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 篇1
2013年高三复习备考策略现场会
学科讲座课件要求
8月17日将在我校举办“走近全国名校——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评析暨衡水二中2014年高三复习备考策略现场会”,会上将由我校备课组长代表和各学科高考研究专家给与会的代表做报告。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彰显我校的风采,要求相关老师要做好讲座的准备,具体要求如下:
一、参与本次活动的备课组长代表:
语文:刘冬梅、数学:王亚所、英语:韩晓伟、物理:张慧英、化学:杜永响、生物:王少卿、政治:史爱华、历史:杜娜、地理:李星灿。
二、课件内容具体要求
1、宣传我校历年高考成绩,重点是13年高考成绩(清华北大人生25人,连年翻番),以及我校高考成绩的惊人变化。
2、对学校全方位的宣传。
① 学校的快速发展(自07年以来高考成绩的变化)
② 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环境,名校林、廊道文化等)③ 学校的人文管理(以人为本、制度治校,评职评优的政策)④ 二中人的敬业精神(自上而下的付出,备课组长、高三老师、班主任等的努力付出)
以上内容不要泛泛而谈,要有具体的数字、具体的事例,可以从学校网站上挑选相关的图片材料、具体数字、具体的事例。
3、宣传学校的低进优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校的原生态教育 ②习惯的养成教育 ③ 快乐高考
4、科学备考的内容,不能空空而谈,要有具体的理论支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 2013年考试大纲的分析与启示 ②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研究分析与启示
③ 衡水二中高考一轮复习策略:知识储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
整个讲座的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左右,前面三个内容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另外各位老师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课件形成讲座使用的讲稿,按照讲稿和课件准备讲座。
三、有关的时间要求:
1、初稿完成时间为8月12日,将完成的初稿在12日之前发至教科研信箱jky@mail.hsez.net,进行审核。2、8月15日之前进行修改,完成最终的课件和word版讲稿,将以上两于15日上午11点之前发至教科研信箱jky@mail.hsez.net。
3、要求在课件的准备过程中,讲课老师要提前进行模拟演练,对整个的讲课流程要烂熟于心,保证讲课的质量。
4、学科讲座的时间安排在8月17日(周六)下午,具体地点另行通知。另外,为了帮助大家高质量的完成准备工作,为大家准备了部分材料,以备大家参考。同时大家也可以到百度文库中搜索相关的材料以备使用。本次活动是我校2013-2014学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望各位老师认真准备,高标准的完成工作,体现我校教学能力和水平。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 篇2
关键词:语文备考,复习,阅读教学
进入高三语文备考复习阶段, 我们复习的原则是:紧扣考点, 突出重点;针对疑难, 突破难点;强化训练, 形成能力;寻找短板, 查漏补缺。我们知道, 这一阶段, 正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提升解题能力、内化应试技巧的关键时期, 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然而, 到了高考近期, 老师学生都有了一种疲倦感, 成绩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 与检测频繁、复习方法单一有很重要的关系, 字、词、句、篇、章,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应有的兴趣。两年来我的一些备考复习策略, 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急功近利, 坚持晨读
目前, 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点急功近利, 这不单是高三学生的状态, 高一高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巡查早读, 会发现课文中有要求背诵的内容, 早读气氛非常好, 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内容不要求背诵, 这篇课文主动读的人很少, 除非老师盯着。要求背诵的内容, 高考考默写, 那我就读, 不考的, 我不读, 浪费时间。学生心思浮躁, 急功近利。他们不明白读所起的作用。读课文, 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忆, 而是为了培养语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一个每天坚持朗读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不会太低。因此, 即使是高三备考复习, 仍需要求学生坚持朗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创造阅读环境, 增加阅读课
高三的学生长时间地在“题海”中遨游, 难免厌倦, 失去对语文本来的兴趣。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开试题, 增加阅读课, 就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文本读, 没有任何阅读任务, 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随心所欲地读。
三、引导关注时事动态, 阅读“时评”
作文, 是高考的重头戏。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批阅速度特别快, 据说30秒一篇, 能让老师在很短时间发现亮点的文体, 莫过于议论文。学生写议论文, 最突出的问题:思想不深刻, 套用古代名人的材料, 罗列现象, 缺少自己的见解主张, 内容肤浅。每年我们会给学生印发许多作文素材, 简单地给学生作文素材, 事实上不如给学生“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 平时多给学生印发一些报纸上的“社论”, 网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评论, 诸如, 《共圆中国梦, 同写新篇章》《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等人民日报社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补上人文这一课》《呼唤成长公平》《解放梦想》《尚德警钟为谁敲响》《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等《半月谈》评论。
总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 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 又要求我们必须急功近利。有人说语文学习有两条路:一是题海战术的“魔鬼之路”, 二是阅读的“天使之路”。我认为将两条路有效结合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复习与备考探究 篇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很多人看来,学生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高考成绩区别不大。殊不知,高考成绩的好与差,关键还是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来学。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形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但现在不少学生不爱学语文,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因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
树立高分意识
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大。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为学生树立高分意识。要让学生明白选择题要力争得到满分,主观题要尽量少丢分,掌握答题技巧,多得一分是一分,作文要争取得高分甚至于满分。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分,不仅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注重作文内容上的深刻、材料上的丰富、语言上的文采、构思上的创意,而后面这四点正是考生力争高分的着眼点。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必须让学生树立争高意识,以发展等级为目标,向发展等级要分数,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分项训练,必然会有其收获的。
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高三的复习要讲效率,学生不能被动地、盲目地复习。老师要带领学生了解高考的考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习中,要夯实基础,学生的头脑中要构建出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成语、病句、语言表达到古诗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专题,老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各个板块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让知识提升素养,让技巧提升能力。
早读是学生加强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机。老师应该做好规划,让学生知道每天早读该读什么,该记忆什么。有了目标学生才会有动力,效率自然会高出许多。针对高三背诵的特点,以高考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为主要对象,每个早读合理进行落实,当堂背诵,当堂检测,在诵读中领略古诗文的魅力,在检测中提高背诵的准确度。除了背诵,早读还可留下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成语复习、美文朗读、作文素材积累等,加大知识储备。
注重答题方法与技巧
近几年高考采用网上阅卷的方式,“马太效应”应引起学生足够重视,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认真书写、规范作答,避免因非智力因素丢分,同时还要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大家知道,理科特别注重答题方法与答题技巧,语文学科也一样要注重;理科答题有套路,其实语文学科也有。做选择题,认真解读题干和选项,利用排除法能较准确、快速地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其中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做完选择题,相信第一直觉,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有明显的套路可操作,要注意总结。比如,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的答题套路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心情。
加强备课组成员的合作
在高考中,要与其他学校、其他班级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备课组成员间应该进行紧密的合作,决不能各自为战。一个人成功了,几个班级优秀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而是需要打漂亮的整体战。在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里,备课组全体教师要认真解读高考大纲,准确把握高考动向,做到资源共享。语文知识点繁多,备课组应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板快可以分给每一个对应的教师,由一个教师负责研究整理一个专题、一个板块,这样一对一的方式会保障每一个教师的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这样的知识点研究得透、题选得精。备课组把所有专题板块汇集在一块共同使用,可以避免走弯路,更可以避免题海战术,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
面对新课改下高考的新挑战,语文教师要继续努力、开拓进取,探索出一条让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大幅度提升,让理科尖子生的语文成绩拔尖的成功之路。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 篇4
第四讲:“扫
读”
与
对
读” ——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奥秘的基本手段
技法点拨
现代文阅读,除上海高考卷之外,其余的语文高考卷,第二大题选用的文本,有时是自然科技论文,有时是社会科学论文,其题型为客观题,4小题,12分;第五大题选用的文本,主要是散文(有时也选用微型小说),其题型为三道主观题、一道客观题,4小题,18分。两大题共30分,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为了迅速正确地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奥秘,学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扫读”与“对读”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手段。
一、扫读 1.何谓扫读 所谓“扫读”,是指对设置试题的文本的“初读”,也可叫“粗读”,即对文本的“扫描”。扫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因为整体把握文本后,就能自由地解答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设置的题目。
2.扫读的方法 ⑴跳读,划要
“扫读”,一要快速,有时是“跳读”; 二要边读边“划要”,划要,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
“扫读”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
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E.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F.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社科文与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条件与结果、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或然与必然等词句都属关键的信息。阅读时,要敏锐地捕捉及时地用笔划出,便于做题时迅速发现试题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陷阱”。
在微型小说、记叙散文中,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显示主题的所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下面以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五大题所选文本为例对“划要”进行说明
报 秋 宗 璞
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帐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固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大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文中横线,显示了各段的要点。此即为“划要”。⑵合并,切分
通过“划要”把握各段的要点后,然后将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段“合并”,从而将整个文本切分成几个部分。上文的第㈡、㈢、㈣、㈤自然段谈玉簪花,应合并到一块;第㈥、㈦、㈧、㈨自然段谈作者的感悟,应合并到一块。这样,文章就切分成三个部分:第㈠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㈡——㈤自然段段为第二部分,第㈥——㈨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⑶提要,概要 所谓“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够显示文本要点的句子。所谓“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时找不到能够显示其要点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本的要点。
对《报秋》可以如此提要、概要:
第一部分:猛见玉簪花现,顿觉时光飞逝。
第二部分颂扬了玉簪花精神。第㈡自然段:玉簪花,“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第㈢自然段:“死不了”都活不成。第㈣自然段:玉簪花蓬勃生长。第㈤自然段:玉簪花香警醒人们——秋来了。
第三部分是主要意思是:时光飞逝,应抓紧时间,领取生活。第㈥自然段:收获季节,我两手空空。第㈦自然段:兄长寄来“西江月”。第㈧自然段: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第㈨自然段:领取四季,领取生活。
全文托物言志,借玉簪花谈人生感悟:年华飞逝,应象玉簪花一般,抓紧时间,领取生活。
“扫读”时,开始求得法,逐渐加快速度,慢慢就会变得准确熟练。
通过“扫读”,应尽可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思路、结构、要点,为对读与解题作准备。
二、对读 1.何谓对读
完成扫读任务后,已对文本的大意有了了解,接着应进行“对读”。所谓“对读”,是指将题目(含题干与选项)与文本、选项与选项进行对照性的阅读,从而准确地解答习题。2.对读的方法 ⑴注意解题指向
对读时,应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那么,首先就应正确把握解题指向。例如,就《报秋》一文设置的第一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譬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第(1)问是“作者为什么吃惊”,重在回答“为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同样要求紧扣“为什么”回答,又特别强调“联系全文”。不了解解题的指向,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性阅读时,就会方向不明。此题的答案是:(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⑵锁定相关语区
弄清了解题的指向后,就应根据解题的需求,结合扫读所得,锁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上文的第二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根据题干与扫读所得,解题时应将题目与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对照起来阅读。因为写太阳花别名“死不了”都活不成(见第三自然段)为了衬托玉簪花生命力强(见第四自然段)。
⑶细心进行对照
无论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还是将选项与选项对照,都应倍加小型,万万不可马虎从事。请看上文的第四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此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那么,B项似乎极有道理。但,仔细将选项与文本、将选项与“扫读”所得进行对照,可知“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只是第㈡自然段的内容,而本文的主旨是“珍惜时间,领取生活”。由此可知,B项错。F项,把叶子比喻为“绿波”是文中有的,但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应是“绿波上的白帆”,而F项却夸大其辞,由此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广阔的空间感”“深邃的时间感”,延伸太虚夸。
解答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对读”时也应注意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
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
如,1997年22题A项:“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原文说:“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选项偷换为“化学物质的改变”。
B.因果倒置。
如,1999年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说:“当钙离子流进心细胞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选项将原因与结果倒置。
C.颠倒主次。
如,1998年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的最大危害。”原文说:“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选项所说的“最大危害”却是“更难对付的害虫”,这就颠倒了主次。
D.改变范围。
如:1998年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说:“转基因作物目前在社会上已经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这里只涉及到“棉花、玉米和西红柿”“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而选项却说“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这就改变了范围。
E.改换性质。
如,1998年25题D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选项说“增产并不是„„目的”,这就改换了原判断的性质。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1年北京安徽等省市春招试卷第二大题)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G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l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l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2.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ILE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理解语言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扫读。在实际操作中,扫读时迅速划出要点,上文中划横线的词句即为此步骤中完成的任务。接着,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把握文章层次。此文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环保组织的构想,第三段介绍对发动机的改进,第四段介绍对其他方面的改进,第五段总说效果。
然后进行对读。将第1题与文本对照,可知相关的阅读语区在原文第二段,相关的句子 为“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然后将选项与选项对照,可知正确的答案为B。
再看上文第2题。我们将题目中“②油耗低,功率大”与文本中第三段“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相对照,即可发现,文本对“油耗减半”的表述是“可能”,而题目中却将其当作了事实。再比较选项,可知应选C项,即有②的均应排除。
第3题只要对读文本,马上就可得出答案。选项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原文第三段末尾清楚地表述:“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据此,即可选D。
第1题答案为B。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D。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微不足道,她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还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抵消其它行星的影响。
据此,在宇宙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大大减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文中“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中,“其间”是指()A.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 B.各行星和月球之间
C.太阳、月球、其他诸行星和地球之间 D.月球和地球之间
2.根据文意,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月球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失去引力。
B.因为月球能使地轴的方向不发生摆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C.因为月球能减弱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并与太阳一起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D.因为月球能抵消太阳和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A.火星上无生命存在完全是因为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比地球大。B.地球黄赤交角不稳定,会破坏地球的环境。
C.地球黄赤交角1.3度的变化对全球的环境不会产生影响。D.月球能控制地球的方向,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二)阅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基因奥秘》,完成习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提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测序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C.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D.中国科学家对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的贡献率是10%。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B.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C.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D.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3。加点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指()7 A.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臵上。
C.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完成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许多外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计划中的部分任务。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成果,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D.研究人员对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阅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写的《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完成试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臵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末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
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一)【思路】首先扫读,把握要点。接着对读,准确作答。第1题检测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将“其间”放入原句,将原句放入文本,通过前词“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即可找到答案。第2题,对照文本第三段,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如,D项使用的“抵消”就不如C项的“减弱”准确。解答第3题,将选项与文本对照,可知A项中“完全是”的判断有误,C项“不会产生”与文本不符,D项“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为无中生有。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B。
(二)【思路】
第一步,扫读,提取要点:
一、我国宣布,我科学家完成测序任务;
二、测序达到国际标准;
三、同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四、工作过程及工作意义。
第二步,对读。解答第1题,将选项与文本的第一段对照;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如B项的“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与C项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明显感到B项歪曲了原义。解答第2题,B项的表述为“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而相关语句为第二段“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可知该项表述有误。解答第3题,根据文本要点,根据该题题干,可知相关检索语区在第三段。解答第4题,根据扫读把握的要点,可迅速地在第四段检索到与B项相关的语句:“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文本的表述只是“有助于„„了解„„秘密”,而选项的表述却是“可以部分揭示„„秘密”。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B。第3题答案为C。第4题答案为B。
(三)【思路】
扫读,提要:
一、大学的压力;
二、大学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三、大学应注重基础研究;
四、大学应加强合作。
对读,解题。解第1题,根据提要,对照文本,可知A项概括步完整,B项为无中生有,D项是应对第二个挑战。解第2题,题干中“同样的观点”在第三段开头,它指代的内容在上段,即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D项表述正确。解答第3题,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绝对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项“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第4题,A项推断不正确,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浅说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中的阅读 篇5
高三是人生的转轨时期,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目中,语文只是“被打入冷宫的皇后”而课外阅读往往被称之为“看闲书”,于是一些教师、家长便禁止学生的一切课外阅读,甚至包括课内阅读,争分夺秒大搞题海战术,以期望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本人呢,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不理解阅读的目的,缺少阅读的方法,课外书拿在手中只是随意地翻阅,匆匆地浏览,收效甚微。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是语言表达,包括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和作文。追根溯源,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味地做题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命题(从下列历史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文学人物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10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作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文)就能得到启示:那种沉溺题海,不屑阅读的考生肯定是无话可说,即使凑够了字数,也不会有独到时的见解,分数自然也不会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们”为题,其中的一篇优秀作文写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作为90后的孩子,能够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可以说跟他课外大量的阅读,深沉地思考是分不开的。
多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锻炼悟性,提高阅读能力;能了解社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300万字。
我们的学生在高
一、高二阶段已经作了一定的阅读,但距离新考纲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高三如果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将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他们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首先学生必须明确“读什么”。针对高三备考要求,我以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
(一)现代名家散文。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识性强,且篇幅不长,学生不妨多读一些,这样能“怡情、博采、长才”。
(二)精悍的时事评论、小品文和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文章往往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社会热点,立足激浊扬清,能催人向上,给人以启迪陶冶。学生读后不仅可以明知国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恶,树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学习写法之巧,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如:多读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时事》等,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纪实”等栏目。
(三)文学名著。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当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者首先要看看目录或前言,对内容了解个大概;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对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应该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则可以用略读方式,或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或片段。而阅读时应注意有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过程,即先对读物由词到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写什么”;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又是“怎么”写的,可以从字词句角度进行仔细揣摩体味。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及时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会收到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录一些好的字词成语、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我们更提倡专题性阅读。所谓专题性阅读,即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对象,挑选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讲求的是学生自主性: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己设计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因而学生阅读积极性往往很高,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能加强“大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种“空旧同”的作文显然已经无法取得高分,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写作才能脱颖而出。而专题性阅读由于要求“读得专”“读得深”“读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一个“专题性阅读”的受益者,据说他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 篇6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新闻、科普文章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1秒),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适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产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运用吹气球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暴涨宇宙”,但科学家对其类似泡沫的怀疑,意在说明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宇宙。
B.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产生更多宇宙,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
C.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12个神秘的同心圆现象,提供了前宇宙发生事件的痕迹,因此说宇宙大爆炸还存在另一宇宙。
D.“暴涨”理论认为宇宙将会继续膨胀,但并非否定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发生一次,就会结束一个旧“世代”催生一个新“时代”。
E.因为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所以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有新物质和新辐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以及生命等。
解析:C应是“爆炸前还存在另一宇宙”;B以偏概全,这是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的认识;E强拉因果。
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文章为什么在第一段中较为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些科学家的观点? 答:
答案:①说明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从未停止。②说明很多科学家都持有“多元宇宙”的观点,借此引出下文中一些关于这一观点的假说。③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说法会使读者更为信服。
3.作者将标题取名为“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容易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②标题是“宇宙是唯一的吗?”,而正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宇宙的多元化”,标题和正文形成了一种一问一答的结构形式。
4.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 答:
答案:不可以证明。①这些成果是科学家的一种推理,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没有经过全面的检验,也没有形成被所有人认可的理论。②多种研究成果虽然都承认“多元宇宙”的存在,但是科学家们所认为的“多元宇宙”的存在形式是一样的。这些研究成果之间的抵触或对立也表明了他们成果的不可靠性。(若答“可以证明”,言之有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死后没有灵魂?
方舟子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至今仍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对这个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加以驳斥。比如晋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后会变鬼,他的反驳角度很独特: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
东汉王充也曾反驳过,如果死后灵魂不灭,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
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指的是我们今天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那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人一死,大脑活动终止,意识丧失,所谓的灵魂也就跟着消失了。这是灵魂不存在的科学依据。但是也有人试图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的存在。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个实验,有一个美国医生称了人死亡的那一瞬间的体重变化,发现少了21克,于是认为人不仅有灵魂,而且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个实验是美国人邓肯·麦克杜克尔早在1907年做的,以后并没有人能够重复出来。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实验结果毫无意义,那么小的重量差异可以被当成是测量误差,或是人死时某些生理变化(例如水分丧失)的结果。
有的死后有灵的实验则纯属捏造。有一个流行颇广的故事说,某国科学家在一些绝症病人的身上做实验,用电脑把他们的脑电波转化成文字记录心理活动,在他们死后收到了他们从另一个世界发来的信息。这个故事也仅仅是个故事,而且是编得很拙劣的故事。人的脑电波并不编码人的心理活动信息,不存在能够把脑电波转化成文字的技术,否则审问犯人就简单了。何况人一死,脑电波活动也马上停止。
有的人相信死后有灵,是因为他们通过灵媒、巫婆能和死去的亲人交流,觉得灵媒、巫婆描述的那个人与他们记忆中的亲人惟妙惟肖。其实那不过是一种骗术,灵媒、巫婆通过察言观色、诱导性问答、事先派托儿踩点或套话等技巧,再通过营造神秘兮兮的气氛施加心理暗示,让你相信了你愿意相信的,和算命是一样的道理。
近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的话题很热,也让一些人相信了人死后有灵。2010年上映、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美国电影《从此以后》就借一个“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口,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相似的濒死体验,以说明这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然后再通过神化一个很灵验的灵媒来宣扬死后有灵。但是,即便濒死体验是真实存在的,那也不能用以证明灵魂的存在,只不过证明人在濒死时大脑经历了相似的神经生理变化,产生了相似的幻觉。事实上,通过一些实验,例如服用某些药物、人为制造大脑缺氧、对大脑某个部位施加电磁刺激,也能够让实验对象产生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类似的幻觉。
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与相信人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人类过度自恋的产物。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连太阳系的中心都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是数十亿年地球生物进化的偶然结果。生物的进化能够产生发达的大脑、高超的智能、复杂的精神活动,却不可能产生没有物质基础的灵魂。人类只是地球上亿万个物种中很成功、但也并不神奇的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特别是类人猿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类人猿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与人类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它们也是有感情、有语言能力、能推理的智能生命。如果人死后有灵魂,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认为类人猿死后也有灵魂。那样的话,天堂、地狱不仅要充斥着自古以来死去的人们,还要充斥着自古以来死去的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更要充斥着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上各个阶段的猿人。而如果相信类人猿有灵魂,那么其他的灵长类呢?其他的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呢?植物、单细胞生物呢? 当然,对许多人来说,相信人死后有灵,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但是相信人死后无灵,并不因此就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对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的深信不疑加以驳斥。
B.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是指我们所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大脑,其实它是大脑生理活动即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
C.灵媒、巫婆通过察言观色、诱导性问答、事先派托儿踩点或套话等技巧,以及神秘兮兮的心理暗示,使人们相信死后有灵。
D.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是过度自恋的结果;科学证明,人类是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的偶然结果,大脑发达、智能高超、精神复杂。
E.实验证明,服用某些药物、人为制造大脑缺氧、对大脑某个部位施加电磁刺激,也会让人产生灵魂出体的濒死幻觉,即濒死体验。
解析:C原文是说“使有些人相信死后有灵”;A驳斥的不仅是对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深信不疑”的这种表现,更包括“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这种认识;且原文中是说“深信不疑”的人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而并非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人”;E原文没有承认“濒死体验”的真实存在,只是一种假设;原文说的是“能够让实验对象产生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类似的幻觉”,是“类似”而已,而且不承认“灵魂的存在”。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6.令人相信“人死后有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①受人类自古以来“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的传统观念的影响。②误信他人所做的“人死后有灵”的毫无科学根据的实验。③灵媒、巫婆等人用一些技巧使人们相信能与死去的亲人交流。④近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的话题推波助澜。
7.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人很多都“相信死后有灵”的思想动机和思想实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
答案:(1)思想动机: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2)思想实质:是人类过度自恋的产物,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8.作者在文末说“相信人死后无灵,并不因此就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①既然死后没有灵魂,人们就要对现实生命更加珍惜,让生命之火在熄灭之前烧得更旺更亮,升华生命存在的意义。②人死后没有灵魂,但可以有活在世上时创造的美德、美行、美言等传世,使自己的“精神”灵魂不灭。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全球大脑”将征服人类?
沈致远
全世界的电脑科学家们正在考虑一种可能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产生“全球大脑”——一个由全部联网电脑所构成的高级人工智能,它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最终将征服人类,我们都将沦为它的奴隶!电脑征服人类的神话并不自今日始,早在电脑发展的初期就有人提出过。他们预言,当电脑中的计算和存储单元的总数超过了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总数时,就会比人更聪明,它们会悄悄地改进功能,繁殖后代,不断进化,建立起专门为之供电的核电站„„总之,电脑越来越不依
赖于人类,最终电脑族开会决议:人类已无用处,可以将之消灭,或者当宠物养起来!这种说法除了成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题材以外,并未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关注。
这次的神话与上次的不同,不是单个电脑而是亿万个联网的电脑联合起来征服人类。事情的起因是最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海拉恩宣称:“电脑联网即将觉醒,最终将成为‘全球超级生物’的神经中枢,而我们人类将成为其中的微小零件。”他的学生玻伦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发展出一种“分布智能系统”,这种系统能自动地连续更新网络单元之间的联系。在传统的网络系统中这种联系是在设计时就固定了的,玻伦使电脑网络在频繁使用的单元间增强联系。同时撤销不常用单元之间旧的联系,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
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也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实现的,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而且全球联网的电脑数以千万计,其运算速度、记忆容量及所存贮的信息量都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就凭这些,海拉恩才敢口出狂言。
电脑联网形成的“全球大脑”会不会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聪明是什么。聪明有好多种,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式聪明,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式聪明,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式聪明,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斗智式聪明,有“穷根究底,见微知著”的学者式聪明,有“洞察世情,大智若愚”的哲人式聪明„„大体可分为两类:对个别事物的小聪明和对整体的大聪明。就小聪明而言,用不着联网,单个的电脑就已经可以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IBM的“深蓝”电脑不是已击败国际象棋冠军了吗? 小聪明与大聪明,两者迥然不同,区别在于目标之设立。小聪明的目标是事先设定好的,电脑只要一门心思地去追求就是了。大聪明则不然,要统筹全局自己来设定目标。对现有的电脑而言,这不好办,关键是它没有自我意识,科学家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机制尚不了解,还无法使电脑具有自我意识,所以在大聪明方面电脑尚无法与人类的大脑相比。
联网的电脑会不会自行发展出自我意识呢?这个问题很重要,不妨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 “大脑是肉(细胞)做的,石头(硅片)做的电脑不可能有自我意识。”这个反对意见不能成立。自我意识属于信息范畴,细胞和硅片只是信息的不同物质载体,经验证明相同的信息过程可以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进行。
“玻伦的工作并无新奇之处,海拉恩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是的!早在五十年前控制论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即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玻伦只是将之应用到网络而已,他的“分布智能系统”虽然对网络技术有用,但离自我意识还差十万八千里。
“不管电脑网络怎样先进,它只是提供条件,自我意识的形成还需要通过历练。”此话有理!历练需要时间,人类文明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电脑网络即使能发展出自我意识,也非一朝一夕可成。历练需要社会交往,电脑网络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可以和人交往啊。”当然可以!但这样人就不是“零件”或“奴隶”了。
电脑网络在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以前,还不可能超越人类的大聪明。即使出现了“全球大脑”,它应该会选择与人类大脑共生互补。
假设电脑网络确实具备了超越人类的大聪明,它会不会征服人类呢?光靠聪明是不能征服的,还要靠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电脑网络真的要想征服人类,还需要积累实力,在积累过程中变数仍多。万物之灵总会想出办法来的,人是不甘心当奴隶的。
所以我至今仍然坚持:电脑联网这个神经系统绝不能有一个统一的大脑。人类曾经领教过独裁者的统一大脑,更何况面临的是毫无人性的“全球大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可能情况下,一个由全部联网电脑所构成的高级人工智能——“全球大脑”,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最终将征服人类。
B.学术界并未关注早已有之的电脑征服人类的神话——将人类消灭,或当宠物养起来,科幻小说家却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C.控制论早在五十年前就提出了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玻伦的“分布智能系统”离自我意识相差得非常远。
D.历练需要时间,人类文明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电脑网络即使能发展出自我意识,也并不是一日之功,很可能遥不可及。
E.尽管电脑网络在积累实力的过程中变数多,但只有确实具备了不断积累的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才会征服人类。
解析:B“并未关注”说法绝对化,应是“并未认真关注”;D说“很可能遥不可及”于文无据;E“只有„„才„„”使用错误,将必要条件说成了唯一条件。原文说“光靠聪明是不能征服的”,这说明除“具备了不断积累的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外,“聪明”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需要依“靠”的条件。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10.作者为什么认为电脑网络不会征服人类?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电脑网络要征服人类,需要形成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形成需要历练,历练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又需要和人类交往。②即使出现了“全球大脑”,它应该会选择与人类大脑共生互补。③电脑网络要征服人类,光靠聪明是不行的,还需要积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变数。④人类曾经领教过独裁,是不甘心当奴隶的,在“全球大脑”面前不会坐以待毙。
11.第五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语言准确严谨,如“大体可分为两类”“就小聪明而言”等说法使判断更严谨准确;(2)引用古诗词和成语,如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使语言在严谨之外,具有文采,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3)运用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句“IBM的‘深蓝’电脑不是已击败国际象棋冠军了吗?”的使用,使论述更吸引读者,更加有力。
12.你认为海拉恩提出的“电脑联网即将觉醒,最终将成为‘全球超级生物’的神经中枢,而我们人类将成为其中的微小零件”的预言有没有意义?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示例一:没有意义。海拉恩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早在五十年前控制论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即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他的学生玻伦只是将之应用到网络而已,玻伦的“分布智能系统”虽然对网络技术有用,但离自我意识还差很远。再者,即使电脑拥有了自我意识,要征服人类也有许多困难,人类也不会坐以待毙。
示例二:有意义。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有利于人类提前防备可能到来的危险,做到有备无患。虽然电脑联网目前对人类还不能形成威胁,但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即使人类有绝对的把握掌控电脑,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这种忧患意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可爱基因的陷阱
冯志华
可爱的娃娃像美食、性、毒品一样能让人产生快感,猫和玩具动漫开发商都知道如何利用人类爱婴儿的基因。
脑袋圆圆,眼睛眨眨,脸颊胖胖,四肢肉肉,再加上举止笨笨,如果婴儿有了这些特征,相信任何看到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爱之情。
放眼自然界,人类对后代的抚养最为艰难。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爱与精力付出,才能使其自立于社会。婴儿长得那么可爱不是为了获得大人的爱,而是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年阶段是人生长最为快速的时期,大脑袋圆圆是为大脑的成熟预留空间;四肢肉肉是为身体的生长留有余地;而举止笨笨,则是因为小孩子对自身肌肉的控制还不太娴熟。
虽然婴儿的可爱特征并非有目的地进化而来,但这些特征让成人心生爱意,这种感觉却是进化的结果。进化学家猜测,对那些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有意愿去保护照顾。
7月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报道了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为进化学家的猜想找到了神经学上的证据。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受试女性观看一些可爱的娃娃照,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受试者的脑部。研究发现,娃娃照中的可爱特征越多,这些女性大脑中的“奖励中枢”就越兴奋。此前研究者观察到,这一区域也可以被性、美食或可卡因类药物所激活,因此他们认为,人类“育婴冲动”的动力源泉正是奖励中枢产生的欢快感。
这些欢快感的威力如此之大,甚至能让人归还捡到的钱包。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者在爱丁堡的大街上随机丢了240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不过装有钱包主人的地址信息。根据分组的不同,钱包里还分别放有婴儿、小狗、全家福及老年夫妇的照片。经统计,最终有42%的钱包被归还,但婴儿照片组的钱包归还率高达88%,而小狗照片组的归还率位居第二,达到了53%。主持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但看到婴儿照片居然会有这样的作用,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
在这个实验中,装有小狗照片的钱包归还率也很高,这说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可爱的大熊猫作为会徽,或许就有唤起人们关爱之心的作用。人们对宠物猫狗无以复加的喜爱也是明证之一。饥饿的宠物猫甚至会利用这一点向主人索取食物。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发现,饥饿的猫咪在寻找食物时会改变自己惯常的“喵喵”声,加入一种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科学家邀请了50位养猫经验不同的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当聆听了饥饿猫咪的叫声后,75%的志愿者——包括一些从未养过猫的人——都认为这种叫声听起来很急迫。另外,研究者发现饥饿猫咪的叫声中还包含了一些频率为27赫兹的高频声音,这样的高频率有利于声音传播得更远。
嗅觉灵敏的商家利用人们的这一特性,开发了大量的可爱系列产品,动漫人物更是可爱泛滥的“重灾区”。譬如泰迪熊,在上市之初它的外形与一只小熊很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脑袋变圆,额头变宽,眼睛变大,四肢变粗,越来越具有婴儿的可爱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泰迪熊的销路也越来越广。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米老鼠、蓝精灵、机器猫等许多动漫角色共同经历了一次自然选择:可爱到极致,“萌”不晕人死不休,才是它们的进化终点。
(选自《新世纪周刊》)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能让人产生快感这一点看,可爱的娃娃与美食、性、毒品一样,都有这个功能。猫和玩具动漫开发商利用这一基因开发出了产品。
B.科学家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受试女性的脑部,从神经学上找到了“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有意愿去保护照顾”的证据。
C.欢快感的威力很大,甚至能让人归还捡到的钱包。这并非夸张,实验表明,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但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
D.物以稀为贵,大熊猫已成为世界珍品,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大熊猫作为会徽,就是希望人们珍惜这一仅存的稀有物种。
E.泰迪熊在上市之初,它的外形与小熊很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脑袋、额头、眼睛、四肢越来越具有婴儿的可爱特征。
解析:A“这一基因”指代不明,从选项本身找不到具体所指。从原文内容看,“这一基因”应是指“人类爱婴儿的基因”。C从原文看,“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的应是“看到婴儿照片居然会有这样的作用”,而不是“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D把着眼点都放在稀有上去概括分析是错误的,原文是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的角度对大熊猫的可爱以及人们的关心作说明的。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14.作者写“放眼自然界,人类对后代的抚养最为艰难”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简要回答。答:
答案: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并让大家认清两个事实:婴儿的可爱特征并非有目的地进化而来,但是人类爱婴儿的基因却是进化的结果。
15.作者引用美国、德国科学家和英国研究者的研究实验结果,是想说明什么问题?简要回答。答:
答案:①说明大人们更有意愿保护照顾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②说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
16.本文的题目“可爱基因的陷阱”很有趣味,作者将“可爱”和“陷阱”放到一起来用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探究。答:
答案:不矛盾。作者在文中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基因,即人类爱婴儿的基因,这里所说的婴儿是可爱的,当然基因也可爱,所以称为可爱基因。但是,作者同时也披露了嗅觉灵敏的玩具动漫开发商利用人类爱婴儿的基因特性,开发大量系列产品,造成可爱的泛滥的事实。因此,毫不讳言这里的“陷阱”就是温柔地陷害人的圈套,一些开发商就是借助于这种可爱的基因设置这种温柔的陷阱,把控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可爱与陷阱并用并不矛盾。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名人访谈录之莫言
李扬锋
(2012年12月16日,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接受“名人访谈录”洋洋专访)洋洋:莫言老师,欢迎您来到“名人访谈录”。我也知道您这个时候特别忙,也特别累。莫言:是很累,但接受采访已经成了我的义务。这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惹的祸!洋洋:那诺贝尔文学奖有错吗?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没有错,只是我们国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错了。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奥运比赛不一样,奥运会你得了奖,得了冠军,你就真的是世界第一了!但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不能说你就是最好的,你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有可能一个什么奖都没拿到的,他比你更是一个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比你的更好,这都不一定。所以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不必盲目的迷信。
洋洋:那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什么呢?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说明这个作家是个好作家,作品也是值得一读的,仅此而已。
洋洋:在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您认为自己是个好作家吗? 莫言:那当然,我首先是个好作家,所以才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在中国好作家绝对不止我一人,我也不敢说自己就是最优秀的。
洋洋:莫言老师,您太自谦了!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必定是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读了它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那文学作品到底能带给读者什么呢?读者又为什么去读文学呢? 莫言:我想这因人而异吧!阅读是不能用功利的思维去看,它可以不为什么而存在,就为享受阅读本身。一个人可能仅仅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就去阅读,一部作品可能会唤起读者对童年的美好记忆,也可能会勾起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还可能会让他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反省,或者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或者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所有这一切的感受与体验,都只有在阅读之中才有,不可能是因为有这些感受与体验所以才去阅读的。它不像学习目的那么明确,为了考文凭、评职称、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它就像是看场电影,消遣、娱乐、寻找精神的慰藉,看之前可能对影片一无所知,看之后才有了对影片的观感。
洋洋: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很极端,比如对历史人物好与坏的评价、对圣贤的膜拜与打倒、对经商的压制与推崇、或是传统文化的要与不要、再或是文学艺术的崇高与一文不值,真可谓要么捧上了天,要么踩在脚下,哪里还有理性可言? 莫言:纵观中国的历史,这些非理性的极端声音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甚至某段时期内,它会成为一个社会主流的声音。但是不可否认,一个社会的全部声音里,一定有理性声音的存在,当然也会有非理性声音的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积累,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大众,我想最终一定会接受理性的声音。如果把非理性的极端思想比作是某个疾病,我们的祖父、父亲、加上我们自己,三代人有可能会得同一种疾病。虽然祖父的病已经治好了,父亲的病也已经治好了,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会得这个病。
洋洋:那人类的经验对后人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莫言:我们不能因为三代人得了同一个疾病,就否认经验的作用。我想历史经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面对历史经验的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贤臣告诫君王以史为鉴,但贤臣被杀,君王残暴不仁,最后弄得国破家亡,这难道是历史经验没有作用?这只能怪君王昏庸无知吧!洋洋:可以与我分享一下您满意的事吗? 莫言:噢,比如我拿诺贝尔文学奖就很满意啊!洋洋:是不是不管内心多么强大、多么坚定的人,都希望能得到社会肯定性的喝彩? 莫言:应该是的吧。一个内心足够强大自信的人,他可能会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执着地坚持自己,这个时候他可能不会去想要鲜花掌声,但是当鲜花掌声来了,他应该会高兴的。
洋洋:有没有拒绝鲜花掌声的? 莫言:当然有,当鲜花掌声是糖衣炮弹,那就一定得小心,能拒绝就拒绝。
洋洋:这就是佛教中的大彻大悟吧?好的,莫言老师,谢谢您!
(选自《新浪读书》)1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记者没有直接将问题摆在莫言的面前发问,而是非常巧妙地顺其自然地引申到所要访问的话题或主题上去,非常默契。
B.莫言对待他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认为奥运冠军,是真的世界第一,而自己的文学作品却不是真正的第一。
C.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莫言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阅读不能带有功利的思想,也不要冠以“为什么”,应该去享受阅读本身。
D.在中国人是否理性的问题上,莫言坦言非理性的存在及其主流性,但他又肯定其理性的存在,并以三代人得病做例子说明。
E.莫言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只是“满意”,对于鲜花掌声则认为需要内心足够强大自信,不顾别人反对,执着坚持自己。
解析:E应是“对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B“自己的文学作品却不是真正的第一”说法错误,原文要表达的是“不必盲目的迷信诺贝尔文学奖”,“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不能说你就是最好的”是一种较为谦虚的说法;D“非理性的存在及其主流性”错误,原文说的是“甚至某段时期内,它会成为一个社会主流的声音”。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1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①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②对当前文学阅读的态度与看法;③如何看待中国人对事情的极端态度;④心灵感受的分享。
19.莫言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对待奖项有正确态度,相信自己,但也不轻视别人;②理性对待文学,肯定经验的作用;③信念坚定,淡泊名利,拒绝诱惑。
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文学作品瞬间成了热销商品,许多人此时才认识了莫言,更有人试图买断莫言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
答案: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无论莫言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都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一直在社会上存在,并影响着广大读者。那些只因莫言获奖才去认识与阅读莫言作品的人,是带着功利心理与跟风心态对待文学的,并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需要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功利。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资产 ”一事,11月27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民更多地能够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了24小时内没收到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 “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和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比如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重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2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将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本文并未否定“网络反腐”,而是要将其纳入制度体系,也希望现有举报系统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建立更快捷的反应机制。
E.乔新生向记者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必须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
解析:A原文是说“不能完全否认”;C这个法律程序有误,应该是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向反腐机构反映问题,然后反腐机构进入正式立案调查程序,由反腐机构进行处理,发现并且解决问题;E“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错误,原文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2.目前,我国在网络反腐方面还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
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②网络反腐尚未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③网络反腐利用不好,有可能成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④对于举报不实或诬陷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措施。
23.作者在文中第⑤段提到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有何目的? 答:
答案:①介绍香港在反腐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启示政府相关部门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反腐;②为下文提出规范网络反腐的建议作铺垫。
24.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的几点策略 篇7
一、高考备考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高考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轮自习时, 按时间顺序打乱模块讲通史, 重新组合, 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
二、注重“双基”考查
(一) 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增强知识考查的拓展性 (广度、深度) 、探究性 (学习潜力) 。教师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精讲、讲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战争, 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但仅按课标要求不够, 应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上深挖, 讲清战争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中国失败的原因、和世界史的关系, 讲清一场战争, 其余举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 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集体探讨, 各抒己见, 共同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清讲透。
(二)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对策:1.教师要注意不要一讲到底, 平时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前言、历史教材、历史链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用材料印证结论, 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 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复习中,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 多将句号变问号。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
3. 新政与社会上流行的资本主义“衰而不亡”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
4. 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新政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人运动满足于经济斗争的成果, 不去从事政治斗争) 等。
三、彰显能力导向
(一)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 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正文、图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地图册) ,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 纵横联系。
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二) 中外联系。
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 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 将中外历史真正融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三) 史论联系, 史观结合。
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四) 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与学科间的联系, 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四、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 可采用结构图, 高屋建瓴, 复习主干知识。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 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70-01
鉴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建议学生:需要理清学科的知识框架,夯实基础知识与要点,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迎接考试。
一、理清化学知识的框架
在备战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不要只埋头复习单个知识点,要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和精力分配,从整体上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融会贯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构建知识框架上,在弄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细化知识点,并强化主要知识。
例如,能够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氢离子,碘离子,硝酸根离子,硅酸根离子
B、银离子,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
C、钾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硝酸根离子
D、氨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解析:本题应该选择C。对于A选项,氢离子、碘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三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氢离子与硅酸根离子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中,银离子能跟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形成沉淀;选项D中的氨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间的共存问题,需要学生能构建离子反应的知识构架。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的反应主要有:复分解型(包括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型两类。这里的酸性不是狭义上的氢离子,还要包括所有酸性微粒,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知道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是显示
酸性的,水解是显示碱性的,因此,它不能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任何一种共存。
高考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分子的结构及晶体的类型;化学反应与能量;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原理及其应用;非金属卤素;氧族和碳族元素、美铝铁以及碱金属和同分异构体。同时,还有烃衍生物、蛋白质、糖类、油脂以及有机合成材料等。除此之外,还有物质量计算、结构式与化学式、方程式计算;实验室制法、分离以及物质检验和化学实验的设计。学生需要按照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性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并掌握化学知识。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需要注重基础,更要突出教材,建议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中章与节之间的知识联系、规律的解释等。同时,还要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的介绍及课后习题,它们往往是高考的盲点,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提示卡中有:在检验试样或者配好的试样溶液中是否还有某种物
质的时候,每次取少量该物质试验。
比如: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上表各组实验数据最先出现沉淀的是()
解析:应该选择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众多,本题主要是从溶液自身的浓度与溶液温度因素进行考查的,只要抓住了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其反应速率就越大,便可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题目源于课本本身,而且与新教材内容相一致,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回归,对基础特性进行了有效的强化。
三、注意细节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和书写的正确性与规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化学成绩。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需要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需要强化机构简图、电子式、有机结构式、结构离子式等的书。总之,在化学复习的时候,必须要养成良好地使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达;化学计算的步骤要严格、运算要准确,有效数要表示规范等。
四、平和的心态
据调查显示,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答题心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实践中考生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调整好心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题时,若遇到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一定要冷静,不要被题目表面所蒙蔽或者吓住,要相信再新颖的试题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学习的化学教材和内容,相信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技巧,一定能将此题解出来,而且还要把日常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讲座】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05-26
高三语文复习05-12
高三语文复习词语10-23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11-18
高三语文自我巩固复习12-14
高三语文如何有效复习08-13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教案05-14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高三语文快乐复习求解08-28
高三语文成语复习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