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策略

2024-07-12

风险策略(精选12篇)

风险策略 篇1

随着水资源的不断匮乏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 我国的供水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 但城市供水系统也会受各种外界因素如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造成供水系统瘫痪等问题, 我国的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有限, 人均用水量相对较少, 合理使用水资源对社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城市供水风险分析

( 一) 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城市供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多方面水资源的利用, 所以,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着千千万万居民的生产生活。 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也是不能避免的, 由于水资源的污染造成居民用水困难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这也是由于人民爱惜水资源的意识不强所造成的, 工业污水、 居民生活用水等的肆意排放和随处倾倒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 害人又害己。

( 二) 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自然风险

人为的水资源污染可以通过管理对人民进行行为上的约束, 但是自然灾害对城市供水系统造成的破坏就很难通过人为的努力就可以避免, 尤其是地震对地下供水管道等城市供水系统造成的伤害往往使城市供水系统造成很长时间的瘫痪, 城市用水困难, 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 三) 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社会风险

城市供水系统是以几乎遍布整个城市的地下管道为主要枢纽的水资源网络, 该部分资金的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 但是部分不法官员在国家拨给资金时从中谋取私利, 不顾及百姓安危, 使得在城市供水地下管道铺设过程中, 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这就属于拿群众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这种存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社会风险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供水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 一) 定期整治, 消除安全隐患

为有效防止工厂污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肆意排放, 城市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居民用水的水源附近进行卫生整治, 防止有害液体和生活垃圾对居民用水造成污染, 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惩治措施, 使其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并定期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了解我国饮用水的紧张程度, 许多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根本用不上纯净水, 节约每一滴水, 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使其了解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 二) 提高城市供水系统质量, 减少故障次数

城市居住人口对自来水的依赖性比郊区及农村人口要大得多, 其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来自于城市供水系统, 但是由于地下管道质量过低或自然灾害等原因所造成的地下管道受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所以, 在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过程中, 要严把质量关, 尤其我国的地震发生次数比较频繁, 其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破坏力也相当强, 所以, 提高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道的质量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三) 增大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的监管力度, 做到资金去向透明化

国家对城市供水系统的资金投入事实上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饮用水的需求, 但是政府用来建设城市供水系统的资金都被腐败官员从中抽走, 最后受害的往往是老百姓。 可以在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设立监督管理部门, 对政府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 增大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在资金的使用上, 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使每一分钱都切实地用在老百姓头上, 使人们能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总之, 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减小甚至是消除的, 但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居民不仅要有节约用水意识, 还要有环保的意识, 才能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社会方面要做好预防和应急措施, 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城市供水系统的瘫痪甚至是崩溃, 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总而言之, 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但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 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将会更加完善, 给居民带去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摘要:城市供水系统是满足城市所在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是居民用水的重要来源, 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将针对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靠的风险管理改进办法。

关键词:城市供水,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C·小阿瑟·威廉斯, 迈克尔·L·史密斯, 彼得·C·扬.风险管理与保险[M].8版.马从辉, 刘国翰,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哈林顿, 尼豪斯.风险管理与保险[M].陈秉正, 王瑁, 周伏平,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风险策略 篇2

减损型现金剩余表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被收购的风险。减损型现金剩余的主要问题是盈利能力差,而不是增长率低,简单的加速增长很可能有害无益。减损型现金剩余的财务战略选择如下: ①首选的战略是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的途径有:1提高税后经营利润率,包括扩大规模、提高价格、控制成本等。2提高经营资产周转率,降低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金占用等。②在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审查目前的资本结构政策,如果负债比率不当,可以适度调整,以降低平均资本成本。③如果企业不能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或者降低资本成本,无法扭转价值减损的状态,就应当把企业出售。

(2)此时企业处于第一象限属于创造价值型现金短缺,因为高速我们此时是属于长期性高速增长,则资金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使之向销售增长率靠拢;二是增加权益资本,提供增长所需的资金。

二、戴尔公司以低价格来换取高销售量。高销售量导致更低的成本,而这又反过来使折扣商能够保持低价。其采用的是市场渗透定价法。渗透定价法是指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确定一个非常低的价格,以便抢占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群体,从而使竞争者较难进入市场。因而,这是一种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长期利润的策略。企业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以便尽快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撇脂定价法是指在新产品上市之初确定较高的价格,并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逐渐降低价格。这一方法旨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极早阶段获取较高的单位利润。所以可以看出,撇脂定价法是一种心理定价策略,而戴尔公司采用的是低价策略。

三、(1)该图示是产品生命周期与波士顿矩阵的组合。

(2)A产品是明星产品、B产品是婴儿产品、C产品是金牛产品、D产品是瘦狗产品。

(3)A产品处于成长期、B产品处于引入期、C产品处于成熟期、D产品处于衰退期。

(4)B产品处于引入期,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成为领头羊。这个时期的主要战略路径是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A产品处于成长期,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成长期的主要战略路径是市场营销。C产品是处于成熟期,经营战略的重点就会转向在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投资报酬率。成熟期的主要战略路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D产品处于衰退期,企业在衰退期的经营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战略途径是控制成本,以求能维持正的现金流量。

四、迈克尔·波特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五力模型,用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可能达到的最终资本回报率,这五种驱动力决定了企业最终盈利能力。这五力分别是:(1)行业新进入者威胁;(2)替代品威胁;(3)购买商议价能力;(4)供应商议价能力;(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五、(1)风险管理是一个正在进行并贯穿整个企业的过程。因此不能说在某年已经完成。(2)风险管理受到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的影响。因此不能说有赖于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工作。实施上是有赖于公司全体员工。(3)风险管理适用于各个级别且贯穿于整个企业,因此不能说是企业层面的一项战略工作。(4)风险管理只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因此不能说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公司的目标。

六、(1)根据案例材料可知,该公司上述工作程序中涉及如下三项控制活动:第一、调节和复核。涉及上述工作程序中第(2)项:出纳人员每天必须根据交款人已签字的收据汇总金额盘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第(5)项:月度终了,出纳人员及时收集银行对账单,及时核对银行对账单余额与会计记录中的余额,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表交财务经理审核签字确认。调节和复核属于财务报告这一类别。第二、实物控制。涉及上述工作程序中第(3)项:出纳人员每天中午前将核对无误的现金存入银行。当天下午收到的现金在下午18:00后进行清点,然后把现金放进保险库。实物控制是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因此属于运营这一类别。第三、计算和会计。涉及上述工作程序中第(4)项:出纳人员对当天经手的银行存款及现金交易在每天下午18:00后使用会计软件填制凭证,并打印相关凭证记录,核实其相关交易内容。可打印凭证记录均预先连续编号。

风险管理新策略 篇3

当Tony Hayward2007年成为英国石油公司(BP)的CEO时,他发誓要把安全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他出台的新规矩包括:所有员工端着咖啡杯走路时要盖盖子,开车时不能发短信。三年后,就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了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爆炸事故,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人祸”之一。一个美国调查委员会认为,灾难发生是因为管理失误削弱了事故现场员工对所面临风险进行正确识别、评估、交流、处理的能力。

BP 的教训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风险管理经常被当做一个“合规性”问题,以为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只是制定出很多规则,然后保证让员工服从和遵守。当然,很多规则是明智合理的,确实降低了部分风险带来的损害。但是基于规则的风险管理却永远对“深水地平线”这样的灾难束手无策,正如在2007-2008年它没有能够拯救众多金融机构一样。

因此,风险管理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管理策略上另辟蹊径。

风险管理:规则还是对话?

风险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风险都可能威胁公司的战略甚至生存。

可预防风险

组织内部的风险应该是可控的,可以消除或者避免,比如员工擅自、非法、违背道德的行为,以及企业日常经营过程突然当机。

可预防风险完全能够通过基于规则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解决,企业只需要监控运营过程,设置规则以规范员工行为。因此,管理可预防风险的第一要务就是制定员工行为规范,阐明企业目标和价值观。

当然,即使有清晰的使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不能保证员工行为一定合规。首先,高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认真对待行为规范,才能消解官僚组织的惯性。其次,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如职责分离和举报制度),以预防和减少员工的错误行为。可以设置一个有效、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持续核查员工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规范,不仅能防止员工违规,而且能在违规发生时及时察知。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回报、因实施战略而自愿承担的风险。一个预期能够带来高收益的战略总是要求企业承担伴随而来的巨大风险。

战略风险不能通过基于规则的风险管理模型解决,而是需要一个能够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提高公司风险管理和承受能力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会让企业停止冒险,相反,它能够让企业比那些风险管理不善的对手承担更多的风险,当然也收获更多的利益。

外部风险

一些风险来自企业外部事件,企业无法影响和控制,例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宏观经济变动。外部风险也不适用基于规则的风险管理,因为企业不能预防这样的风险发生。管理此类风险必须集中于事后辨识、降低损害。

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风险种类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尽管设置规则、让员工遵守的风险管理在对付可预防风险时有用,但管理战略风险和外部风险,需要建立在开放、坦诚的风险讨论基础上。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开放、坦诚的风险讨论说易行难。行为和组织学研究都已经表明,强大的个人和组织认知偏见倾向阻碍人们思考和讨论风险。

为什么避谈风险?

减轻风险是痛苦的,不符合人的本性。

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影响事态发展的能力,而实际上运气在其中更为重要。我们倾向于对预测和风险评估的准确度过度自信,而且对事件可能后果的范围估计过窄。我们总是将估计系于很容易获得的数据上,尽管我们知道依据最近的历史对变动不居的将来作线性推测是多么危险。我们经常陷入证实偏差,即我们倾向于相信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通常是成功)而不相信否定自己判断的信息(通常是失败)。当事态发展不符合我们的预计时,我们还倾向于承诺升级,不理性地对已经失败的项目追加投资,实际上加大了损失。

组织中的认知偏差倾向也抑制了对风险和失败的讨论。一个面对不确定风险的团队通常会陷入群体思维:由于从众压力,有反对意见的人倾向于沉默,不管他们的证据多么有力。如果这个团队的领导人比较专横、傲慢或者过于自信,不喜欢冲突、拖拉或者自己的权威被挑战,那么群体思维出现的概率会更大。

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能够消除这些认知偏差倾向。

战略风险管理

过去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运营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每一种风险管理策略都都需要不同的风险管理结构和流程,但是三种策略都要求员工对现有假设提出质疑,对风险信息展开讨论。没有通用的风险管理。

独立专家

一些组织特别是像美国国家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这样致力于科技前沿创新的组织,在进行长期、复杂、昂贵的产品研发项目时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但是,由于这些风险大多与自然界规律相关,所以这些风险从长期来看变化不大。

美国国家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建立了有独立技术专家组成的风险核查委员会,专门定期对项目工程师们的设计、风险评估和降低风险的决策挑刺。风险核查委员会带来了“智力挑战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工程师学会了不再埋头苦干,而是从其他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建设性的还是批评性的委员会会议,都不是为了阻止项目团队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是迫使工程师提前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设计、如何防范设计风险、自己是否已经充分考虑了失败的可能性。委员会扮演了“魔鬼代言人”的角色,恰好与工程师的过于自信倾向抵消,帮助避免了承诺升级带来不可承受的风险。

风险核查委员会不仅促成了激烈的项目风险争论,而且对项目预算拥有决策权。委员会对每一个项目组件都根据其创新性建立了成本和时间紧急准备。当问题不可避免时,项目团队就可以使用紧急准备,而不会危及整个项目的完成。实验室严格执行准备制度,如果项目预算不能满足准备金所需,就坚决延迟甚至砍掉项目。

协调者

很多组织,如传统的能源和自来水公共事业公司,其运营的技术和市场环境都比较稳定,顾客需求相对可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往往来自复杂组织内看似无关的企业运营决策,问题缓慢积累,长期隐伏。如果没有任何能够实施跨部门的组织层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企业可以任命一个小规模的核心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从经理层收集信息。这一方面能加强经理层对组织内部风险的了解,另一方面能为决策者提供完整的组织风险图景。

加拿大电力公司Hydro One每年都举办有公司所有层级和部门员工参加的工作会议,鼓励员工畅谈并评价公司战略目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匿名投票,员工们为每一个风险的影响、可能性和可控性打分。最后,通过员工参与的风险讨论,风险团队就能够绘制出一幅风险地图,制定应对计划,并且指定谁该为某一个风险负责。

同时,Hydro One风险管理团队引进了技术专家对业务经理的投资计划和风险评估挑刺,对资源分配提供独立见解。公司只支持能够显著有效地描述风险的项目,克服了经理隐藏、低估风险的倾向,强化了风险责任。

植入式专家

金融服务业由于资产市场的震荡和分散的交易员、投资经理决策,存在巨大风险。一笔交易、一个市场变动,就能让一个投资银行的风险图景发生剧烈变化。对于这样的企业,风险管理需要植入式专家,持续监控企业的风险图景,与经理们携手合作。

JP Morgan在部门层次设立风险经理,同时对部门管理层和一个独立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和部门经理面对面的交流使风险经理对市场情况了如指掌,持续关注投资的风险状况,检查投资组合的风险假设并推动经理们创新更多的投资组合。风险经理评估所有交易在常态下以及在不同资产关联度升级的极端情况下对投资组合整体风险的影响。

植入式风险经理的主要危险是“入乡随俗”,彻底被部门管理层同化,成为交易主导者而非交易质疑者。防止这种倾向是企业高级风险官员最终是CEO的责任。正是他们决定了整个公司风险文化的基调。

战略规划风险讨论

由于组织认知偏差倾向消解了有效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信息机制,阻碍了关于风险之间互相影响的讨论。有效的风险讨论不仅应该是对抗性的,而且应该是包容性的。即使是一些小事件也能以无法预料的方式互相影响、强化,威胁公司生存。很多企业都有一项包容性很强的流程——战略规划。通过战略规划讨论,管理者就能够进行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

印度IT服务公司Infosys围绕平衡记分卡战略评估展开风险讨论。通过建设平衡记分卡体系,Infosys确认“培育客户关系”为关键目标,并确认了衡量标准,比如年度订单超过5000万美元的全球客户数量、大客户收益年增长率。当审视这个目标和绩效标准时,管理者意识到他们的战略带来了一个新的风险因素:客户违约。当Infosys的业务建立在众多小客户基础上的时候,个别客户违约并不能威胁到公司战略。但一个5000万美元客户的违约能给公司造成大损失。Infosys开始监控每一个大客户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费率,作为估计客户违约可能性的主要指标。如果客户的费率上涨,Infosys就会加快回笼应收账款,或者要求客户按进度分期付款,以降低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

管理不可控风险

外部风险基本上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应该侧重于识别、评估风险,并做出风险应对预案。

有几种不同的外部风险来源:

自然灾难和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而且直接。它们通常可以预测,尽管它们的确切发生时间经常不可预测。

地缘政治和环境变化对公司的影响是长期的,包括政策变动、政变等政治变化,全球变暖等长期环境变化,关键性自然资源(如净水)耗竭。

竞争性风险对公司的影响是中期的,包括破坏性技术创新(如因特网、智能手机、条形码)和产业领导者的激进战略举措(如亚马逊进入书籍零售市场和苹果进入手机和消费电子产业)。

企业可以对每一类外部风险采取不同的分析方式。

尾部风险(指发生概率非常小,但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的风险)压力测试,可以帮助企业评估那些发生时间不能确切预测但对企业影响重大且直接的风险。金融服务公司采用压力测试来评估一旦原油价格上涨三倍会对公司的交易仓位和投资有什么影响。压力测试严重依赖于对关键变量变动的假设,而这种假设本身经常是存在偏见的。2007-2008年很多银行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假设的最坏情况是美国房价在一段时间内趋于平稳,很少有企业想到测试一旦房价下跌会发生什么。很多公司以美国最近的房价作为推测基础,而美国房价已经几十年没怎么下跌,结果得出了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测。

情景规划适用于长期分析,特别是5到10年。公司先设想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得战略更具弹性。规划者审查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监管、环境等动力因素并从中挑选一定数量的(通常是四个)对公司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每一个挑选出来的动力因素,要估计5到10年内的最大、最小值。

作战模拟可以评估一个企业在破坏性的技术创新或者竞争对手的战略改变时的承受力。企业设置3到4支任务团队,设想现有或者潜在竞争对手近期的合理战略行动,这个时间范围要比情境规划短。然后,所有团队一起讨论聪明的竞争对手会怎样攻击公司的战略。这个过程帮助克服领导者忽视与自己的信念相反的数据的倾向,并且将竞争对手可能的博弈行为引入公司战略。

风险策略 篇4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 受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 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 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逐渐成为农户农业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并统计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微观特征, 为提高农户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依据。

二、农户风险识别

广义的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体制风险等, 基本上等同于交易风险。狭义的市场风险即是产品或要素的价格风险, 即由于产品或要素的价格波动产生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研究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 属于狭义范畴的市场风险, 研究的市场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和可测性的特点。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整理

本文基于通河县两乡一镇八村的入户调查数据, 分别是三站乡四村、富林乡德兴村和凤山镇的清茶村、四马村、福山村、和平村、船口村和凤山村。共发放问卷150份, 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率86%。调查地农户对天气、市场、政策等都感知到了风险存在, 不同的风险感知程度不同。根据调查户对不同风险是否对收入有影响分为三类, 超过70%的调查地农户认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收入有影响, 被认为是第一类最主要风险来源;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病虫害和企业或自身没有按照合同执行被认为是第二类次主要风险来源, 第二类中的调查户认可率在60%以上;而天气、气候等自然状况、产前品种决策、储存加工技术导致产量损失、生产技术因素导致产量波动的调查户认可率在50%至60%之间, 被认为是第三类次要风险来源。

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设定P值临界值为0.01, 即P值小于0.01为不同户均耕地对风险来源认知有差别, 反之则然。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市场价格波动是否影响收入的问题存在差异, 因为卡方统计的P值为0.0000, 远小于0.01, 有72.87%的调查户认为市场价格波动对收入有影响, 并且大部分农户也感受到了近几年粮食收购价格的涨幅, 他们认为近几年每年收购价每斤都有0.1元的增幅;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影响收入的问题看法也不一致;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储存加工技术的影响是由于户均耕地多的农户对成本投入和产量更敏感所致;由于耕地规模的不同, 农户对政策和病虫害对收入的影响看法也不一致。

三、农户风险管理框架

大多数的农户意识到不同来源的风险的存在, 并且试着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当农户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而会影响收入时, 采用的避险方法及效果表2所示。

资料来源:调查地数据整理

采用最多的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超过50%的调查户明确表示会采用, 当收入有富余时, 会增加购买农用机械, 当地农户的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 但同时有村民表示, 过多的农用机械也是一种浪费, 由于农用机械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在农忙时节使用后就会闲置起来, 机械的保养费用也较高, 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否需要购买农用机械以及购买哪种农用机械是需要谨慎决定的。除了农用机械的投入, 通河县当地农户表示,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子类型, 但是若没有其他农户示范种植后一般不会考虑轻易替换。第二个农户会考虑的避险行为是外出打工, 农户一般会到周边地区做一些沥工和瓦匠等的临时工作, 工资50元/天至200元/天不等, 这主要和农户自身劳动能力相关, 一些不会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主要是限于自身身体条件或是女性等。值得注意的是, 调查地农户很少的比例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增加销售渠道、加入合作社、寻求政府帮助和利用媒体。说明农户在避险行为选择上依靠组织的力量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是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风险感知不同, 户均耕地多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和农业政策是否会影响收入水平的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当农户面临市场风险时, 最可能采取的策略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外出打工和种植其他价格波动不大的作物。在弱化农户风险中, 政府可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农户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农户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屈小博, 张海鹏, 宁泽逵.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来源与认知差异实证分析——以陕西省453户果农为例[J].财经论丛, 2009 (2) .

[2].李玉忠, 胡广远, 胡秉安.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6) .

[3].徐欣, 胡俞越, 韩杨.农户对市场风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省 (市) 328份农户问卷[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7) .

[4].张明敏.农村产业专业化过程中市场风险问题研究——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李子坝行政村茶产业为例[D].兰州大学, 2009.

[5].王吉恒, 王新利.农产品市场风险与市场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3) .

[6].DERCON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2001.

风险投资环境发展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环境

一、风险投资及其环境分析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工具,是随着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是风险投资的主要特征,这决定了风险投资对其发展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保障。风险投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行,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因此,发展风险投资要选取一个适当的环境,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发挥风险投资的资本运行功效。只要系统环境足够完善,风险投资便可以顺利进行。风险投资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的发展状况,风险投资环境是环境要素集合 ,其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相对性等特征,因此,客观、及时、准确地对风险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改善风险投资环境,促进风险投资环境发展。

二、风险投资环境要素分析

风险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影响风险投资者在该国或该地区进行风险投资活动的综合条件,具体由六大要素构成,即经济发展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商业环境、金融环境和地理环境。

(一)经济发展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物质基础

吸引风险投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市场完善程度、物价水平和经济的稳定状况等。经济发展环境是吸引风险投资的物质基础,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前,首先会考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该地区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力也就会因此而降低。

(二)法律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吸引风险投资地区的法律环境是指该地区所在国家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等情况。法律环境为吸引风险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它既规范了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又对保护风险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合法权益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风险投资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环境不仅能够对本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外国风险投资者进入该国进行风险投资活动。

(三)政策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激励机制

吸引风险投资地区的政策环境是指该地区为鼓励和吸引风险投资所制定的特殊策略,包括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区域投资政策等。

政策环境具有吸引风险投资的推动功能,实施合理和有效的鼓励政策会影响风险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根本,能够直接引发并提高风险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实施差别性的特殊政策能够对风险投资的行业方向、区域方向等起引导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改善本地区投资结构,推动一些重要产业或个别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四)商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运作提供效率保障

吸引风险投资地区的商业环境是指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地区各个支持部门和环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包括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信息和信用服务体系的有效性、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大众对风险投资的认知度、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商业环境决定了吸引风险投资的运作效率,良好的商业环境通过改进风险投资的运作效率来提高风险投资的运行质量,进而达到吸引更多风险投资的目标。

(五)金融环境对风险投资起重要的支持作用

吸引风险投资地区的金融环境是指该地区对风险投资在本地区资金流动所提供的金融条件,包括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所提供的金融支持等方面。金融环境对吸引风险投资起重要的支持作用,风险投资在一个地区能否有灵活的途径顺利退出,该地区金融部门能否对风险投资活动提供必要和有效的金融支持,都是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前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六)地理环境是影响风险投资选址的重要参考因素

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于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降低物流成本,在更大范围内聚集生产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风险投资者投资选址的重要参考因素。

上述吸引风险投资环境的六大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也是风险投资者进入一个地区进行风险投资活动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地区在吸引风险投资环境某一个要素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则会严重影响该地区吸引风险投资的总体环境,从而导致风险投资在该地区止步不前。

三、促进风险投资环境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风险投资环境

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文明的综合反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更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风险投资环境,才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另外积极构建风险投资环境,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优化投资环境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职能,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量

完善的政府职能有利于为风险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进而提高风险投资的运作效率。因此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政府法规和法则,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沿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尽一切所能,积极扶持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如,要统一规划、提供立法保证、提供财政支持、实行优惠政策和成立专门机构促进技术的转移等。

(三)鼓励企业创新,建立人才引进和储备政策

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和机构,或者联合从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政府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给予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等措施,推动科技人员向产业领域流动,支持一批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和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充实和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吸纳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设立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向企业。建立人才储备政策,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离不开风险投资,发展风险投资离不开完善的法律环境。及时革除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及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促使风险投资正常运行机制的形成。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制定了若干鼓励风险投资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的高收益也多凭借其知识产权而取得。如果创业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势必影响风险投资的收益。所以需要制定专门保护高科技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陈盈盈. 上海市创业风险投资环境研究[D] . 上海:上海同济大学,.

[2]曹龙骐,张艳. 深圳、上海、北京三地风险投资环境比较研究[J]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9) .

浅析电费回收风险防范策略 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 电费 回收

1、质押金方式缴纳电费

为确保租赁户、外来经营户、有2次以上欠费的、其它认为存在电费回收风险的用电户电费的正常回收,避免因用电户欠费而造成国家电费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供用电规则》,可以对这些用户实行电费质押金制度。

1)签订协议。由用电方、供电方、银行三方签订“供用电合同补充协议书—存单质押担保协议书”,明确三方收取和支取电费质押金存单的权力和义务;由供电方与银行签订“委托银行电费质押存单办理、保管及支取协议书”,明确双方办理、保管和支取电费质押金存方面的权力和义务。

2)业务处理流程如下:

(l)对于企业用户,须提供单位公章和银行账号等,电费质押金由用户直接汇人供电局指定银行,汇款用途须注明“用电质押存单”。用户凭银行回单到基层用电营业受理窗口办理用电业务手续,银行收到电费质押金后,负责办妥电费质押金存单,并将存单传真至局用电管理部门,由用电管理部门通知基层单位办理签协及开具收据;

(2)对于个人用户的,须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等,用电营业受理窗口代为用户开具银行票据,汇款用途须注明“用电质押存单”。用户交进电费质押金后,凭银行回单,到基层用电营业受理窗口办理用电业务手续,银行收到电费质押金后,银行负责办妥电费质押金存单,并将存单传真至局用电管理部门,由用电管理部门通知基层单位办理签协及开具收据。

2、分期付款缴纳电费

除居民、农业用电客户和已提供电费担保的客户以外的,用电容量在100kVA(kw)及以上且收费方式为联网特约委托的客户,都可以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缴纳电费。根据电力工业部《供电营业规则》及省公司相关文件精神,预托时间及额度可以划分以下3种。

1)用电容量在100kVA(kw)及以上、500kVA(kw)以下的客户,每月支付电费不少于2次。第一次预托付时间为每月的8号,预托付金额为上月电费金额的70%(取整数)。对第一次预托付未成功的用户,经催缴后可再次发起。

2)用电容量在500kVA(kw)及以上的客户,每月支付电费不少于3次。第一次预托付时间为每月的2号,预托付金额为上月电费金额的50%(取整数);第二次预托付时间为每月的10号,预托付金额为上月电费金额的20%(取整数)。对预托付未成功的用户,经催缴后可再次发起。

3、分期结算方式缴纳电费

原则上,月用电量100万kw·h的客户、电费缴纳信用等级为C级及以下、有窃电记录的客户以及有担保的高压临时用电客户,均可实行分期结算方式缴纳电费。这样可以减少回收电费风险,且效果明显。在《供电营业规则》中明确规定:“对月用电量较大的用户,供电企业可以按用户月电费确定每月分若干次收费,并于抄表后结清当月电费。收费次数由供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一般每月不少于三次”。运行经验表明,这种方式收缴可加快供电企业电费回收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电费回收的呆、死帐的发生,规避了经营风险,确保了大客户的电费如期结零。在大客户电费回收的分期结算方式操作过程中,必须及时修签《供用电合同》,明确分期结算次数、日期以及结算方式。为方便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可以预交电费,供电企业再每月分次抄表,分期结算电费,用户在抄表后5日内付清电费。用户新装用电、临时用电、变更用电或者终止用电时,应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接到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办理供用电手续。

4、担保金方式缴纳电费

对新装、增容及其它变更用电的非居民客户,因欠费停电后要求恢复供电,但被查实有窃电行为或严重的违约用电行为的,或对承包租赁、临时性用电及客户信用等级较差、电费风险较大的客户,均可实行电费担保制度。电费担保方式以客户在指定银行(由供电方联系一家银行,能提供此电费担保服务)存人电费担保金担保。电费担保金额度可按电力客户签订电费担保协议前12个月中的最大月份电费额确定,新装用户则按200元/kVA或200元/kW来确定。

1)电费担保金担保操作要求。客户办理完电费担保手续后,一旦客户需要拆表销户终止电费担保时,应先结清全部电费,再办理终止电费担保手续。各供电(营业)所负责所有担保资料原件凭证的存档(电费结算补充协议第四联交电费管理中心存档)。担保资料(包括联系函)原件应装订成册,妥善保存。电费担保协议生效一年内,客户未发生以电费担保金支付电费行为的,客户可凭供电方出具的证明到委托银行申请取消电费担保。委托银行负责退还存人的电费担保金及利息的同时,以书面形式通知供电方、客户该协议作废。

2)签订电费担保协议。客户到供电(营业)所先填写协议中电费担保的相关信息,在供电(营业)所确认签章后,客户即可凭协议和营业执照复印件到委托银行存人电费担保金。委托银行在办好存款手续的同时,在协议上签章确认且留下第三联,返回给客户担保金存人回单及协议第二联,将协议第一联、第四联返回给供电(营业)所,供电(营业)所保留第一联,第四联由供电(营业)所交电费管理中心。担保协议一旦签订生效,供电企业内部应加强电费担保资金的监控管理。委托银行应按月提供与电费担保有关的客户名称及担保金额度等信息,以便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核对。

5、结语

供电企业营销部门应当对电费回收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分析,寻找其中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及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对电费回收实行全过程管理,即从用电前的合同签订、用电中的日常管理,到欠费发生后的催收,实施全面控制和管理。同时,实行客户资信等级管理,全面、定性地评价客户的履约能力和潜在风险,进而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规避电费呆、坏帐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獻:

[1]郭向红.浅析电费风险防范制度[J].广西电业,2005,(10):58一61.

装备采购风险控制策略 篇7

关键词:装备采购,风险,控制策略

一、对装备采购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 武器装备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体制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武器装备项目风险管理有两个关键的环节:承制方是风险管理的主体, 如何引导和促使承制方积极采取行动来开展风险管理, 是控制风险的根本途径所在;军方对承制方的风险管理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 这是降低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两个关键环节目前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

(二) 对装备采购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基本设想

所谓风险预警, 是指对于采办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 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发出警告信号。图1为军代表室开展风险预警的基本流程。

二、降低装备项目采购风险的措施

(一) 费用预算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费用是武器装备采购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采购费用管理中, 既要借鉴世界军事大国的有效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军情, 摸索有自身特色的费用管理方法。在采购预算坚持刚性与弹性结合的做法,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在军费分配结构上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采购项目预算上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二) 加强合同管理的环境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讲, 合同订立难、履行难、管理难现象的发生, 其实质是由于装备合同的依法强制管理能力较弱, 行政管理仍占主导地位所致, 健全组织, 明确职责, 根据我军装备建设现状, 建议建立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机构, 与计划部门相对独立, 对全军装备采购合同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审计, 下设法律、技术、经济财务等相关组织, 行使管理职责。各系统也相应建立专门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要求。

(三) 加强装备项目采购人才队伍培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装备采购队伍, 是充分发挥合同作用、依法管理装备采购合同的有效手段。当前, 合同管理面临许多法律问题, 必须依靠专职的法律队伍为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提供“两个全过程”的法律服务:为装备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法律服务, 为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法律服务, 把法律服务渗透到合同招标、投标、审查、订立、履行、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对此, 应在有关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法规制度中确立法律人员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职责、权利。

三、对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改革, 牵涉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 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调整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作为装备部门, 在学习中应当紧密结合调整改革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实际, 加深对调整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转变观念, 树立大局意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 推进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科研生产体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 民用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 完全有能力为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资源。为此, 应当尽快制定促进民用企业和民用技术才与装备科研生产竞争的政策。通过竞争可以提高技术成熟度, 以减低技术风险。加快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作的进度, 尽快把符合条件的民企纳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 实行适度开放的装备采购信息发布制度, 尽可能采用军民通用的标准和规格, 消除民企进入军品领域的障碍和差别待遇, 打破军工行业的封闭和垄断。

(三)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要充分发挥军事需求对装备建设的牵引作用, 就必须建立健全的装备需求生成机制, 加强对军兵种装备需求的顶层统筹力度。在装备规划计划预算制定方面, 应在完善科学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平衡, 把握好装备资源的投向和投量, 克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互联互通难得现象,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装备保障能力, 推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海威, 王伟, 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审计诉讼风险的规避策略 篇8

一、案例

甲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组请H会计师事务所核实破产日的资产负债,委托范围是“审计某年某月某日的资产负债”,H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报告。但是,甲企业的一个债权人怀疑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正常经营期间使用虚假发票贪污,债权人认为H事务所有责任查出这个问题,但审计报告中并无相关内容,于是起诉H事务所,要求赔偿损失。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本身并不复杂,H事务所的受托内容和审计目标就是确认破产单位“某年某月某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但牵涉出了所谓贪污的事项,这是否是H事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事务所是受托确认某个时点的资产负债状况,如果审计经营期间是否存在贪污和核实发票的真实性,似乎是另一个项目,或许是司法会计鉴定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包含在事务所的审计目标和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存在贪污和发票虚假,事务所认定的资产负债数额会出现偏差。

对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责任,律师与注册会计师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律师们的逻辑,首先要问的是“标准审计程序是否科学?”,如果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实施该标准审计程序能否发现重大错报?”,如果得到回答仍然是肯定的,那么再下一个问题是“上述总经理的贪污行为的结果是否属于重大错报范围?”这是判断问题的关键,一般按法律的角度说,重大贪污行为应当纳入重大错报的范围,所以,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个重大错报,可以认定是“审计程序肯定没实施充分”。如果按照律师的思路,在被审单位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就难逃其责。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应对诉讼方和律师的这种指控?通常的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审计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7]12号)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并保持了“职业谨慎”,仍未发现会计资料的错误,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但这其中可能会引来与对方的争辩,即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实施?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认真执行审计程序,这个标准怎么定。注册会计师此时可以着眼涉案金额,看涉案金额是否低于重要性水平,如果低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是可以忽略的,不能认定没有完成审计程序。如果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可以看看假发票的伪造程度,即一个正常审计人员是否能够判断该发票的真伪。因为很多假发票仿真度很高,除非进行专业部门的鉴定,注册会计师难以判断,所以这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说审计程序没有完成。

2.工作底稿

法释[2007]12号文第四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案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

由法释[2007]12号文第四条可以看出,工作底稿是记载审计程序的主要载体,也是注册会计师一面很好的护身符。依据法律要求,只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没有过错,即工作底稿证据完整并谨慎的履行了必要的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减免自己的责任。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法院调阅事务所的工作底稿,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完备,是否履行了充分的审计程序。

这里边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是否履行了程序和履行了程序是否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履行程序,无疑事务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履行了但没有发现,就要看没有发现的原因,没有发现的原因分为两种,一个是粗心大意,另一个是业务水平问题(业务水平和以上对高仿真发票的鉴别要区别开来)。根据法释[2007]12号文第六条的明文规定,无论是这其中的哪种原因,事务所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3.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是在承接审计业务前,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签订的协议。业务约定书约定了审计范围,它既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约定审计内容、工作量和相应报酬等的一纸协议,也是会计师事务所规避审计风险的一把保护伞。在承接业务前,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把认为可能带来风险的业务排除在业务约定书限定的审计范围内。

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都是明确规定了要达到何种审计效果,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既然是某时点的资产负债状况认定,其中应该会标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在业务约定书上有这种声明,应该可以把对方要求排除出审计范围。因为约定书已经标明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反映了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只需要关注报表的资产和经营情况有没有按照准则进行核算和登记。在其中没有要求对特定事项进行审计,如果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没有查出来就难辞其咎了。既然业务约定书中指出是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施审计,并没有对企业领导人违法行为进行约定和约束,所以事务所需要做的就是看企业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报表是否公允。

简单说,就是事务所在确认一种结果,发生的过程是否合法不是事务所关注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领导人贪污的数额问题,要看金额有多大,如果贪污金额巨大,使得报表没有反映真实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了,从法官的角度说可能无法过关。相反,如果贪污金额不大,仅仅有贪污行为,事务所就不用负很大责任。再者,在企业已经做出提供资料是真实合法的管理当局声明书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是在假定企业诚信的前提下审计的,是企业故意欺骗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也是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责任或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三、案例总结

根据本文案例及其相应分析,整体思路是建议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开脱责任。当然,如果各方条件对自己不利,可以考虑和对方进行和解,让代理律师与对方律师商谈,或在法庭主持下调解,若是小所的话,可将所内经济情况告知原告。他即使打赢了官司也不一定能够挽回经济损失。另外,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建议事务所直接起诉被审计单位主管人员。

链接:《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节选)

第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案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

……

第六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并导致报告不实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过失:

(一)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三)项的规定;

(二)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以低于行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准执业;

(三)制定的审计计划存在明显疏漏;

(四)未依据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五)在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的迹象时,未能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者排除;

(六)未能合理地运用执业准则和规则所要求的重要性原则;

(七)未根据审计的要求采用必要的调查方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八)明知对总体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审计对象缺少判断能力,未能寻求专家意见而直接形成审计结论;

(九)错误判断和评价审计证据;

(十)其他违反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的行为。

第七条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证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错误;

(二)审计业务所必须依赖的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虚假或者不实的证明文件,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下仍未能发现其虚假或者不实;

(三)已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迹象提出警告并在审计业务报告中予以指明;

(四)已经遵照验资程序进行审核并出具报告,但被验资单位在注册登记后抽逃资金;

(五)为登记时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的出资人出具不实报告,但出资人在登记后已补足出资。

第八条利害关系人明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为不实报告而仍然使用的,人民法院应当酌情减轻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责任。

第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在报告中注明“本报告仅供年检使用”、“本报告仅供工商登记使用”等类似内容的,不能作为其免责的事由。

第十条人民法院根据本规定第六条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与其过失程度相应的赔偿责任时,应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一)应先由被审计单位赔偿利害关系人的损失。被审计单位的出资人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事后未补足,且依法强制执行被审计单位财产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出资人应在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数额范围内向利害关系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二)对被审计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不实审计金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一个或者多个利害关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应以不实审计金额为限。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9

(一)外包的含义

外包的英文术语是outsourcing,该术语是在Prahalad和Hamel(1990)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首次被提出的,意为到外部寻找企业所需的资源,即外部资源利用。

西方学者对外包的定义有很多种。Loh和Venkatraman(1992)认为:外包是指外部供应商从事与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设施相关的物质或人力资源活动。Quinn和Hilmer(1994)提出外包是将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做最适当的有效配置,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活动,将非策略性需求及不具有特殊能力的业务由外部提供。Lei和Hitt(1995)认为外包是“依赖于外部资源制造部件或从事其他增值活动”。Lever(1997)认为外包是以供应商的服务取代目前由公司内部执行事业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对原先负责业务活动的人员重新安排岗位而削减原来的业务单位。Richard L Dunn(1999)把外包定义为:“特指把企业内部能完成的那些活动通过长期合约的形式交给外部组织”。

国内学者严勇、王康元(1999)指出“外包是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由公司外部的高级外包合作伙伴去做,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徐姝(2003)认为“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保留其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其自身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

虽然这些定义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将外包定义为: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物流外包

将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物流外包的概念。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3PL)运作。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掀起的集中核心业务的管理热潮,物流外包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业务交给了外部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承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业务的外包,则有77%的企业实施了物流外包。在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比例也高达76%。在日本,第三方物流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则达到了80%。然而,在中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3年的调查统计,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交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比重仅仅占2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们也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索,并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认可和进一步采用。

二、物流外包的优势

(一)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利用物流外包策略,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其不断提升,从而确保企业能够长期获得高额利润。

(二)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通过物流外包,制造企业可以降低在物流过程中所支付的成本,从而改善公司的盈利状况,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化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企业能降低成本。

(三)物流外包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物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通过建立战略伙伴或者联盟的关系。物流供应商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通过全球信息网络使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大大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帮助客户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客户定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其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物流外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

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大量的非特长业务都由合作伙伴来完成。物流外包企业可以精简机构,金字塔状的总公司———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让位于更加灵活的对信息流有高度应变性的扁平式结构,从而解决由于规模膨胀而造成的组织反应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这种组织结构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三、物流外包的风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战略之前,需要对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做详细的分析,制订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物流外包的风险。

(一)物流外包商的选择风险

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物流供应商的选择。在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中,企业冒着很大的决策风险,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还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可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因此,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企业实施物流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企业若想取得物流外包的成功,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决策机制来支持,要谨慎、有系统地实施外包。

1. 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物流外包商逆向选择的风险。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由代理问题导致双方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每一个外包商都知道自己在承担外包业务上的真实水平,并都宣称自己是最好的,而企业却不可能从外包商处得知关于其真实水平的正确、完整的信息。这样,由于企业与外包商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导致市场失效,从而使企业有可能错误地选择了素质较差的外包商,使物流外包的优势不能得以发挥。

2. 少数量外包商的风险。

少数量外包商指的是市场中值得企业信赖的、有信誉的、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可供选择的外包商数量较少。这样,企业在外包商选择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合约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在转换外包商时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较高的成本。最终,企业可能在整个外包合作和外包的再次决策中遭受对方机会主义的威胁。

(二)公司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

物流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后,由于物流外包商承担着执行这一战略的职能,通常对企业的战略都会有很深的认识,从采购渠道的调整到市场策略,从经营现状到未来预期,从产品转型到客户服务策略,物流外包商都可能得到相关性的信息。使用物流外包策略,使企业核心战略被泄漏的风险增加。

另外,客户信息也有被泄漏的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信息对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果客户资料被泄漏,带来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由于物流外包商通常并不只是面对一个客户,当信息在更多的企业间共享时,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漏的风险就会增大。

(三)过分信任依赖外包商的风险

如果企业对于选择的外包商比较满意,就可能对外包商的工作比较放心,导致对其过分信任,过分依赖。长期依赖某一个物流外包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物流外包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外包商与企业毕竟不是一个盈利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借助这样的信任损害企业的利益。

(四)企业内部员工抵制的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必然会影响到企业中一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如物流外包后,一些员工可能被辞退,或者被换岗。如果对该部分人员处理不当,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从而给企业造成较坏的影响。

(五)合同协议方面的风险

如果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则在本企业与接受外包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外包商之间必须签定一系列的合同或协议。合同是最终确定双方合作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实际上也是企业与物流外包商之间形成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与物流外包商相比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而有些企业又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合同签订上,往往依照外包商提供的标准合同草率签定,从而导致在实际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利于委托商的情况。

(六)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的风险

在采用物流外包的情况下,由于物流外包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这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的控制力下降,在双方协调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出现物流失控的风险,从而使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虽然具有成本节约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必须谨慎,在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四、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业务

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还应确定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外包商,这关系到企业是否实施外包。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物流外包商

一般说来,对物流外包商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质量,主要指物流外包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第二是报价,主要指物流外包商为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任务而提出的报酬;第三是能力,主要指物流外包商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或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第四是服务,主要指物流外包商是否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是资信;主要指物流外包商的资产规模、信誉程度和以往业绩等。为选出合适的物流外包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为减少外包商选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企业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甄别机制来区分高水平与低水平的外包商。例如,企业可要求外包商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步骤,如要求外包商设计标书,并就企业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答复等,以便于对外包商能力进行深入洞察。另外,企业也可运用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为外包商提供与其外包执行结果高度相关的报酬或进行长期合作等来鼓励高质量的外包商投标,而能力有限的外包商和服务质量达不到较高要求的外包商,将由于害怕投资得不到补偿而退出竞争。

(三)企业应建立对物流外包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

任何一个理性的盈利组织都会努力为自己争取足够多的利润,如果在没有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他们能够通过隐藏信息和行动来节省成本或者得到更多的报酬。几乎所有的外包商都会存在这种机会主义心理,尤其是当企业给予他们的报酬不能达到他们理想的水平时。因此,企业实施外包的过程中不能对外包商放任自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监督与激励。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包括建立对外包商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监督体系、积极鼓励外包商向企业反馈意见并迅速做出反应,以及主动让外包商知道其从改革中所能得到的收益,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

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制约,以及员工的抵制。因此,企业应主动与员工沟通,可以选择部分在团队中有影响力的员工参与到整个外包的规划当中,让他们了解公司物流外包的优势,并迅速传递有关信息。公司还应妥善处理好原物流部门人员的安置工作。

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

(五)由专业人士参与签订明细的合作协议,防范合同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合同风险,首先要慎重选择代表企业签定合同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素质,具备一定合同签定经验和物流外包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在与外包商协商交流过程中不至于处于劣势;最后这些人要对企业有一定的忠诚度,并能够将明确规定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等最终落实到纸上。恰当的合作协议是物流外包实施的依据,因此合作双方必须制定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合作协议,并在合作过程中认真执行。协议中的工作范围是物流外包最重要的环节,应对其中的服务范围、作业时间、作业方式、服务费用等细节做出详细规定。此外,还应制定解决冲突的方案,并应明确终止合作时的有关条款,有效约束双方的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双方的信任。

摘要:物流外包既关系到整个物流市场的规模,也关系到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为防范物流外包风险,应合理地配置资源,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兵,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4]王焰.企业物流外包的启示[J],中国商贸,2001,(2).

[5]冯巧根.论业务外包中的风险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02,(6).

动态投资组合风险控制策略 篇10

关键词:动态投资组合,协同持续,风险控制

1 引言

风险控制是投资组合研究的中心问题,国内外大量文献均考虑投资组合的静态风险,如,Markowitz(1952)最早定量研究了投资组合问题,并把投资组合的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1],Ouderri等(1991)和Green等(1992)把半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2,3],Konno等(1994,1998)把绝对离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4,5],Philippe(1996)最早把VaR作为风险度量指标,而这些度量指标均是静态的[6]。事实上,单项资产的收益率波动往往表现出持续性(在本文中,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即指其收益率的风险,统计上,用方差来度量波动幅度或风险的大小。),即当期波动对以后各期波动具有长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需从动态的角度审视和控制风险,使多项资产的特定组合表现出协同持续特性,即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波动表现出较弱的持续性,表现在投资组合的当期收益率波动对以后各期的收益率波动影响减弱,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的传递,减少投资组合收益的不确定性。方差持续性及协同持续定义是由Bollerslev和Engle(1988,1993)基于多维GARCH提出的[7,8],张世英等(2002)进而将其运用于投资组合风险控制研究[9],该文研究了具有较少资产的投资组合,并得到了投资组合权重,然而当资产数较多时,如果仍按Bollerslev和Engle(1993)基于多维GARCH的协同持续定义,求得权重要涉及多维GARCH模型的参数估计,这是很困难的,即所谓的“维数灾难”。为克服这一困难,本文基于协同持续思想,并运用GARCH模型和二次规划技术建立了动态投资组合风险控制模型,并得到了相应的投资组合权重,这将对投资组合风险控制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动态投资组合风险的控制模型

2.1 多维GARCH模型及协同持续定义

Bollerslev和Engle(1988)提出了多维GARCH模型:

{Yt=Μt+εtVech(Ηt)=A0+k=1qAkVech(εt-kεt-kΤ)+l=1pBlVech(Ηt-l)

其中,Mt表示N维资产收益率序列Yt的均值,εt表示一个N维随机扰动序列,且有εt|Ιt-1~Ν(0,Ηt),Ιt-1是直到t-1时的信息集,Ht是资产组合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其是N×N维正定矩阵,且关于It-1可测的,A0为N(N+1)/2×1维向量,Ak,Bl均为Ν(Ν+1)/2×Ν(Ν+1)/2维方阵,且AkBl使Ht正定,k=1,2,…,q, l=1,2,…,p.

Bollerslev和Engle(1993)基于多维GARCH模型,提出了金融资产收益率方差持续性和协同持续的定义。

方差持续性定义:

在刻画多项资产收益率方差变化的多维GARCH模型中:

H*t(s)≡Es(Vech(Ht))-E0(Vech(Ht)),对于某些s,若limsupt→∞{H*t(s)}m≠0,则称多项资产的收益率序列Yt具有方差持续性。

其中:Vech(·)表示向量半算子或拉直向量,按列堆积方阵的下三角矩阵,Es(Vech(Ht))表示基于信息集Is对向量Vech(Ht)取条件期望,E0(Vech(Ht))表示对向量Vech(Ht)取期望(没有信息),m表示向量H*t(s)的第m个分量,m=1,2,…,N(N+1)/2。

方差协同持续定义:

若多项资产收益率序列Yt是方差持续的, 且在{Vec2(W)}m≠0 (WRN)的条件下, 有limsupt→∞(Vec2(W))TH*t(s)=0,则称多项资产收益率序列Yt是方差协同持续的。

其中:Vec2(W)≡Vech(2WWT-diag(W)diag(W))为N(N+1)/2维列向量。

从投资组合角度该定义可以解释为,单项资产的历史信息对其未来收益率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是不会消失的,而通过适当分配资产权重,可以使资产组合的历史信息并不表现出对其未来收益率的长期影响,从而减少投资组合收益的不确定性。

Ding和Granger(1996)关于时间序列持续性定义[10]:

当自相关函数随滞后阶数的增大而呈双曲率下降时,称序列具有持续性;而当自相关函数随滞后阶数的增大而呈指数率下降时,称其不具有持续性.按这一定义,如果投资组合的自相关函数衰减速率要大于其中任何一项资产的衰减速率就认为该投资组合表现出协同持续特性,相对应的协同持续向量就是投资组合的权重。

由此可见,对持续性及协同持续的定义,Bollerslev和Engle(1993)是从随机过程的历史信息对其未来条件方差的影响给出的,Ding和Granger(1996)是从时间序列(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随时间的下降程度给出的,并且这两个定义均是基于一维随机过程与多维随机过程的比较而言的。此外Baillie等(1996)和Li Handong等(2001)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方差持续和协同持续的定义[11,12]。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定义了持续性和协同持续,但他们定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考虑前期波动对后期波动的影响程度,归纳为,如果对多项资产进行组合,使该投资组合表现出较弱的波动传递,从而使波动长期保持在较小范围,即认为具有协同持续特性,否则不具有协同持续特性。本文从“协同持续”这一动态风险度量角度出发,引入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衰减方差”这一指标,并以这一指标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动态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模型(简称为优化模型,相应的投资组合简称为优化投资组合)。

2.2 金融资产收益方差

Engle在1982提出ARCH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eedasticity),1988年Bollerslev把ARCH模型扩展为GARCH(p,q)模型[7],此后,GARCH(p,q)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型能准确刻画金融资产收益波动特性(时变性、聚集性等),国内如徐绪松等(2002)、皮天雷(2003)也针对沪市股票收益波动特性做了GARCH(p,q)模型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为,GARCH(p,q)模型能很好地刻画沪市股票收益波动特性[13,14]。

本位亦采用GARCH(p,q)模型刻画金融资产收益率方差序列:

{yi,t=μi,t+εi,tσi,t2=αi,0+k=1pαi,k(yi,t-k-μi,t-k)2+l=1qβi,lσi,t-l2(1)

其中,i为金融资产编号,取值为1,2,…,N, t为投资期,yi,ti资产在t时的收益率,μi,ti资产在t时的均值,εi,t|Ii,t-1~N(0,σ2i,t),σ2i,ti资产收益率在t时的方差。

模型(1)中第一个方程被称为均值方程,第二个方程被称为波动方程。对波动方程作如下展开:

{σi,s2=αi,0+k=1pαi,k(yi,s-k-μi,s-k)2+l=1qβi,lσi,s-l2σi,s+12=αi,0+k=1pαi,k(yi,s+1-k-μi,s+1-k)2+l=1qβi,lσi,s+1-l2σi,t2=αi,0+k=1pαi,k(yi,t-k-μi,t-k)2+l=1qβi,lσi,t-l2(2)

其中:p,q分别是波动方程中残差滞后项和方差滞后项的个数,s表示选定的参考点,本文考虑第s-1个期、第s-2个期、…、第s-q个期的相应收益率方差σ2i,s-1、σ2i,s-2、…、σ2i,t对第s个投资期方差σ2i,s的影响,当参考期s等于回归波动方程的方差滞后项个数q时,即表示前s个投资期的收益率风险对第s个投资期的收益率风险的影响。

由上述展开方程可以看出,σ2i,t与其滞后项成线性关系,则经迭代后所得方程亦有如下线性形式:

σi,t2=Ai,t+l=1qBi,lσi,s-l2(3)

对于给定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 上式中Ai,t,Bi,l(l=1,2,…,q)为定值, 则σ2i,tσ2i,s-l(l=1,2,…,q)的线性函数。

2.3 资产间相关系数的确定

本文选取投资期限为20周,考虑到这一投资期较短,资产间的相关关系变化较小,因此采用资产间的总体相关系数作为本文的相关系数。在这里,总体相关系数是常数,按如下方式计算:

ρij=Cov(Yi,Yj)σiσj

其中:YiYj分别为i资产和j资产的收益率时间序列,σiσj分别为i资产和j资产收益率随机波动序列标准差。在本文中刻画资产i的GARCH模型均值方程为yi,t=μi,t+εi,t(εi,tN(0,σi,t),σi,tεi,t的方差),因此1n-1t=1nεi,tεj,t(n为样本容量)是协方差Cov(Yi,Yj)的一致无偏估计量,1n-1t=1nεi(j),t2σi(j)的一致无偏估计量,然后再结合εi,t=yi,t-μi,t,可得如下ρij的一致无偏估计:

ρij=t=1n(yi,t-μi,t)(yj,t-μj,t)t=1n(yi,t-μi,t)2t=1n(yj,t-μj,t)2(4)

2.4 组合衰减方差构建

按文献Markowitz(1952)投资组合在第t个投资期内的收益率方差-协方差矩阵Qp,t有如下形式:

Qp,t=[σ1,t2ρ12σ1,tσ2,tρ1Νσ1,tσΝ,tρ21σ2,tσ1,tσ2,t2ρ2Νσ2,tσΝ,tρΝ1σΝ,tσ1,tρΝ2σΝ,tσ2,tσΝ,t2](5)

把式(3)代入式(5)可得投资组合方差-协方差矩阵Qp,t为:

Qp,t=[l=1qB1,lσ1,s-l2ρ12σ1,tσ2,tρ1Νσ1,tσΝ,tρ21σ2,tσ1,tl=1qB2,lσ2,s-l2ρ2Νσ2,tσΝ,tρΝ1σΝ,tσ1,tρΝ2σΝ,tσ2,tl=1qBΝ,lσΝ,s-l2]+[A1,tA2,tAΝ,t](6)

由式(6)可知,Qp,t的前一部分大小是由σ2i,s-l(i=1,2,…,N;l=1,2,…,q)决定的,后一部分不受σ2i,s-l(i=1,2,…,N;l=1,2,…,q)的影响。令

Qp,t*=[l=1qB1,lσ1,s-l2ρ12σ1,tσ2,tρ1Νσ1,tσΝ,tρ21σ2,tσ1,tl=1qB2,lσ2,s-l2ρ2Νσ2,tσΝ,tρΝ1σΝ,tσ1,tρΝ2σΝ,tσ2,tl=1qBΝ,lσΝ,s-l2](7)

亦令

Qp,d=l=1qQp,s-l-Qp,t*(8)

相应地,令Σp,d(W)=WTQp,dW,称之为“组合衰减方差”(portfolio decreasing variance)。Σp,d具有如下经济意义:

对于一定的投资组合,当投资期数t和参考期s均确定时,Σp,d表示投资组合前q期收益檬方差在影响第t期收益率方差之前衰减的部分,Σp,d是投资组合权重向量W的函数,当投资组合内各项金融资产的前q期收益率方差给定时,Σp,d蹬值越大,表示投资组合前q期收益率方差对第t期收益率方差Qp,t影响越小。利用“协同持续”思想,试寻找W*,使当W=W*时,Σp,d(W*)=maxWΣp,d(W)=minW[-(Σp,d(W))](Σp,d(W)恒为正)成立,从而降低风险的传递,控制收益率在较小范围内波动,因此建立了如下基于协同持续的动态风险控制模型:

minW[-(Σp,d(W))]s.t.{μΤW=μpΙΤW=1

其中:μ=(μ1μ2μΝ)Τ为单项资产平均收益率向量,μp为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Ι=(111)Τ为元素均为1的N维向量。

求解该模型需引入拉格朗日函数f(W),令

f(W)=-Σp,d(W)+λ1(μΤW-μp)+λ2(ΙΤW-1)=-WΤQp,dW+λ1(μΤW-μp)+λ2(ΙΤW-1)

满足:

fW=-2Qp,dW+λ1μ+λ2Ι=0(9)

联立μTW=μpITW=1及式(9),并求解,得:

W*

=Qp,d-1((μΤQp,d-1μ-μpΙΤQp,d-1μ)Ι+(μpΙΤQp,d-1Ι-ΙΤQp,d-1μ)μ)ΙΤQp,d-1ΙμΤQp,d-1μ-(ΙΤQp,d-1μ)2(10)

由此可以看出,投资组合权重向量W*是由资产种类、个数、资产间的相关系数、投资期数、预期收益率及参考期s的选取决定的。在实际投资时,这些条件是给定的,从而通过式(10)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资产,比如某些资产的权重很小,那么就可以淘汰这种资产。

3 数据选取及实证

3.1 数据选取

为保证GARCH(p,q)模型回归的准确性,本文选取较长的样本时间窗口,即1997年到2006年共10年的周末收盘价格数据(采集于渤海证券网上交易咨询系统)。这些数据分别是万科A、马钢集团、福耀玻璃、云南白药、百联股份和青岛海尔的周末收盘价格,这6支股票分属于6个行业板块。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μp选取5%(该周收益率远远大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3.2 实证步骤

Step1:利用Eviews软件,对单项资产的周末收盘价格数据取对数、差分,得周收益率yi,t,然后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准则)对yi,t进行GARCH(p,q)参数估计及资产间相关系数ρij的估(i,j=1,2,…,6;t=1,2,…,487)。对收益率yi,t进行GARCH(p,q)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为:p=q=1,表1给出6种资产的GARCH(1,1)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Step2:在单项资产的487个周末收盘价格数据中,选取第26周到第45周期间的20个数据,并统计出该单项资产的平均收益率μi;从单项资产周收益率数据yi,t中选取第27周到第45周期间的19个周收益率数据,并统计出该资产的标准差σi(i=1,2,…,6)。表2给出6种资产、等比例投资组合(按等比例配置的投资组合)及优化组合在第26周到第45周的收益率,收益率标准差及相应的夏普比(收益率与方差的比值,用S.R表示,经济意义为单位风险带来的收益,用来衡量资产配置效率,其数值越大表明配置效率越高)。

注:由迭代方程组(2)可以看出,在求σ2i,t的数值时受初始值σ2i,q,σ2i,q-1,…,σ2i,0的影响,为了减弱这种影响使σ2i,t反应出收益率yi,t的真实波动,本文选取第26期为起始期即资产收益率起始方差选σ2i,26.另外,考虑到投资时间跨度不易太长,以便适应市场变化作出及时调整,本文选取投资时间跨度为20周即从第26周到第45周。

Step3: 由表1中μi,tαi,0、αi,1和βi,1的值,由式(3)和式(5)计算Qp,26、由式(3)和式(7)计算Q*p,45,式(8)计算Qp,d的数值。

Step4: 把Qp,dΙ=[111]Τμp=5%和μ(取表2中的数值)代入式(10), 得: W*=[-0.2195 0.0690 0.0488 0.02560 0.6443 0.2014].

Step5:利用上述投资组合权重W*对Step1中选取的资产周末收盘价格序列进行组合,得到了优化投资组合的价格序列,然后对单项资产、等比例投资组合及优化投资组合的价格序列分别取对数、差分,并通过Eviews软件绘制从第26周到第45周期间的周收益率波动图,如图1~图8,其中,图1~图6表示资产周收益率波动情况,图7表示等比例投资组合周收益率波动情况,图8表示优化投资组合周收益率波动情况。

3.3 实证结果

4 结束语

(1)优化投资组合波动图8与各项资产波动图1~图6相比,呈现出最小的波动范围,从表2中的标准差数值也可以看出,优化投资组合具有最小的标准差,这表明优化模型确实控制了风险的传播,降低了风险水平。

(2)从表2看出,优化组合与等比例组合相比,具有较小的标准差,确实将波动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同时优化组合也有较高的收益率和夏普比。这反映了优化模型控制了投资组合的风险,提高了投资组合的收益,具有较高的资产配置效率。

(3)该模型不仅考虑了收益率的风险,同时也兼顾了收益率,选取20周的收益率为5%,该值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说明该模型具有现实意义。

(4)本文选取GARCH模型来描述单项资产的收益率波动特性,也可以选取其他描述收益率波动特性的模型,如SV(随机波动)模型等。

(5)组合权重向量中含有负分量,说明了在配置资产时该分量对应的资产应该与其他分量对应的资产实行相反操作,即该资产卖出,其他资产买进。

(6)本实证仅考虑了第s期风险对第t期风险的影响,实际上还可以同时考虑第s+1期、第s+2期等多期风险对第t期风险的影响。

刍议企业会计风险与防范策略 篇11

【关键词】 企业 会计风险 防范 措施

一、会计风险的概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风险进行了界定。虽然认识的角度不同,但是人们对风险基本特征的认识却大致一致。风险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能性损失的产生,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紧紧相连,但是两者所属的范畴有别,因此我们在认识时应该对两者加以区别。不确定是一种态度,指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不能保证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相对于态度这种主观存在,风险,有着客观的性质,人们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期是因为客观世界具有多边性和复杂性。从这一意义上看,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面临事物有带来收益和导致损失的两重性时,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损失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了风险。故此,会计风险的内涵可以有以下理解:由于会计人员的失误,造成漏报、错报会计信息,导致最终的财务报告出现数据失真、依据不实,从而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包括了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

二、会计风险的特征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和潜在性

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客观环境和变化无常的社会活动,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会计工作有着客观的局限性。另外,在进行核算工作时,需要会计做出很多的主观判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判断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风险随时可能在日常的工作发生,所以说,会计风险具有潜在性。由于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和潜在性,企业能做的只是运用各种措施使风险性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会计风险和会计风险会带来的损失。

2、会计风险的可变性

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使会计信息失真程度降低,从而实现对会计风险变化的控制。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尝试减少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可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发生不确定性的概率降低了,会计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风险性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金融工具和新的金融业务产生之后,会计工作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也就增加了。因此,减少选择意味着减少不确定性,能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3、会计风险后果的严重性

会计工作的失误不仅极有可能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也是不可估量的。会计工作的失误不仅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有社会方面的不良后果。从社会角度看,会计工作造成的损失会造成低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对社会整体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会计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只要有会计工作,就必然会有会计风险,但是会计风险何时、何处发生及其风险程度是无法确定的。这是因为如果会计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误,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报表的变化也有可能并不对报表的整体造成影响;在发生了错误后,如果不能及时补救,则有可能导致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可能因为开展了适当的补救工作,风险的发生几率和造成的损失会降低。

三、企业会计风险的类型

1、技术风险

企业会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任务,而且工作中的风险性较大。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所以,会计工作的技术风险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做出错误的职业判断带来的风险。如今的会计从业人员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会计需要对越来越多的事项做出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由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理解因人而异,可能出现认识的偏差。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准确理解相应的制度和准则,在进行收入费用确认、资产计价和选择会计政策时,错报信息的几率很大。其次是不当的业务操作造成的风险。每天,会计人员要处理大量的现金资产、重要凭证、印章、有价证单和结算票据等,这些票据一旦发生遗失,或者是在计算方面发生了疏漏,就会对企业带来损失。最后不能支持决策造成的风险。会计部门不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反馈,甚至不能在核算和分析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形下,会计部门形同虚设,企业也会因不能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而面临风险。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相关人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约束,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或者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一种情况是,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惜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在会计人员的帮助下,歪曲会计信息,从而欺骗投资者。

3、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没有发挥其对会计工作的控制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实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企业会计的内控风险有以下表现:首先,制度建立的风险。制度建立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在选择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之时,没有将自身的组织体系、经营方式、设备技术状况、物资、资金、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管理的状况与外在环境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导致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控制点过于琐碎而缺乏系统、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明。其次是制度执行方面的风险。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会遇到很多的意外情况,这些情况下会出现执行能力不足的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考核和监督的力度不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沟通缺失,不利于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三是混岗和兼职的情况造成相互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制度难以实行;四是企业不能严谨对待内部控制,往往会出现过于求变通而缺乏原则性的情况。

四、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防范会计风险,尤其是可能会面临管理层舞弊风险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控制防范会计风险控制还要将公司的治理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合理安排公司的治理制度,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因为会计风险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冲突,而利益冲突表现为代理问题,所以,为了对会计舞弊风险进行防范,应该将解决代理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对公司的治理问题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安排,促使管理层将管理重心放到维护和扩大股东利益方面。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也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管,在防范会计风险时,只能将公司的内部治理作为重点。因此,在安排公司的治理结构时,首先要保证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分离,这需要建立配套的独立董事制度;其次要保证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的职权,这需要有配套的独立监事制度;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体系的作用,这需要将内部审计上升到公司治理高度。

2、建立和健全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

为了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在对公司的治理制度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应该对会计工作的小环境进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治理体现在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之上。内部控制的精髓是分工、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的任务在于预防差错、发现差错、纠正差错和舞弊现象。所以,在对会计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从当前的情况看来,会计舞弊经常出现在管理层。因为管理层能回避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受其制约,所以内部控制做的再好也无法对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管理层才有能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外部审计进行博弈,才能采取收买会计的策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会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将内部控制当作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以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为前提的,所以,管理层应该诚实守信,主动接受内部控制。

3、加强会计与税法的协调

除了证券法规,税法是对会计影响最大的部门法律之一。广义上讲,会计风险不仅仅有会计舞弊和会计报表风险,还有涉税风险。财务会计对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的计量和确认标准与税法不同,就会出现涉税风险。如果真的有财务与税法的差异,企业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而在越多的项目上进行纳税调整,就会面临越多的涉税风险。所以,应该通过减少财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降低涉税会计风险。因此,在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对财务与税法的差异做出制度上的协调,同时,要进行制度层面的创新。

4、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监督

很多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向我们证明了,内部控制有可能失效。为了防范内部控制的失效,必须重视构建企业内部环境,尤其要强化内部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还要理顺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关系,并且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企业治理的高度。当然,也会有缺乏诚信的管理层。所以,还有必要借助外部监管部门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为主导力量的内部会计监管理模式和监管理念都已经走向了消亡,所以,以行业自律为主要力量的外部会计监管成为一种必要的模式。但是,这种监管模式也不是完美的。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表现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公司外部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审计工作的效果与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效果直接相关。就目前来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有所不同。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独立性受到多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会计市场需求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民事赔偿责任力度不够、会计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所以,应当从改善会计事务所组织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民事赔偿责任和扩大会计市场需求等方面入手加强内外部审计。

五、总结

对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更要注重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规避会计风险,在财务上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2] 刘忆容:浅析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 李猷申:刍议会计风险与控制方法[J].财经与管理,2011(19).

[4] 冯海燕:浅议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11(15).

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篇12

一、强化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意识

在整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风险的控制中, 强化文化创意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意识是最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三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和风险管理文化养成、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建立风险跟踪机制。

(一) 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和风险管理文化养成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控制的灵魂, 是风险控制体系中必备的“软因素”。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 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 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 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2]文化创意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提升文化创意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 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 是文化创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我们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灌输给文化创意企业的全体员工, 并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号召文化创意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抵御风险。

(2)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企业日常的管理流程。文化创意企业要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有一套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而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因此, 要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就必须明确文化创意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主体以及风险管理内容, 使其与文化创意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一致, 通过流程化、系统化的管理,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文化创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对于文化创意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还应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 把应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纳入文化创意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强化对风险防控工作的考核, 提升文化创意企业作业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交流, 形成一种能正确干预潜在风险的文化, 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 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二)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文化创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 这些风险是导致企业战略失误、经营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 良好的风险评估是考虑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的一个尺码。针对各类风险。例如, 社会风险、文化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文化创意企业如何有效的、理性的运用评估这一工具, 辨识和衡量上述风险, 是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者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企业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流程, 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文化创意企业各部门全面参与初步访谈工作。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是全面的时效性强的信息。为此, 在设计风险评估工作方法的第一步是覆盖整个文化创意企业或者整个评估项目的访谈。访谈既需要相关负责人参与, 也需要生产、管理一线职员参与;既需要了解他们对企业所面临风险的认识和意见, 也需要对企业的决策、管理、内控、生产、运营、销售、财务等各个方面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初步访谈的依据是事先设计出来的综合信息框架, 这一方法的成果为翔实的访谈纪要。

(2) 设计并发放风险辨识评估问卷。在综合信息框架和访谈纪要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设计并发放风险辨识评估的问卷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手中。例如, 战略部门的侧重于企业战略风险, 财务部门的侧重于企业财务风险, 这样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根据自身的业务和理解选择出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

(3) 分析问卷。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评估小组根据收集的问卷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得出风险事件列表、初步风险图谱和初步风险评估结果。

(4) 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大风险和初步模型。这一步是上一步的直接延伸, 根据综合信息框架和问卷分析结果, 评估小组需要遴选出初步重大风险, 做出重大风险初步列表、初步重大风险模型访谈提纲, 作为下一步与企业高层和各部门负责人确认重大风险的基础。

(5) 确认重大风险。这一步方法的资料基础即初步得出的重大风险列表和重大风险模型访谈提纲。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评估小组必须与企业高层和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反复的沟通和讨论, 并广泛吸取关键人物的意见和建议, 得出修正后的重大风险列表。

(6) 深入分析, 确立重大风险模型。根据修正后的重要风险列表和前述各个步骤的访谈成果, 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评估小组要对重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在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基本维度以及其他必要的维度下, 完成对重大风险的重要性排序和建立重大风险关系模型, 并得出重大风险图谱。

(7) 撰写风险评估报告。评估小组根据以上各步骤得出的有效结论, 撰写完整的风险评估报告, 提交企业高层 (主要是董事会) 进行最后的审查和讨论。

(三) 建立风险跟踪机制

为真正有效的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风险进行控制, 需要在文化创意企业的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对风险具体的发生情况进行跟踪控制, 准确理解风险的发展状态, 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文化创意企业风险跟踪的主要内容, 包括已经辨识或其他突发风险的观察记录, 记录和查询风险的发展状况, 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风险的区域、辨识人员、实施人员、发展状态、是否采取规避措施等。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有效的风险跟踪:

(1) 风险审计。文化创意企业的项目管理员应协助项目组检查风险监控机制是否得到执行, 项目经理应定期进行风险审核, 在项目关键处进行事件跟踪, 对没有预计到的风险定制新的应对计划。

(2) 技术指标分析。技术指标分析主要是比较实际技术指标和原定技术指标的差异。例如, 软件测试有没有达到性能需要等。

(3) 偏差分析。文化创意项目经理应定期和原定计划比较, 分析时间和成本上的偏差。

二、创造企业和谐的外部环境

在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控制方面, 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是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控制的内因, 但其效果如何, 是否与当初的愿望或目标相吻合, 则不是单纯内因能够决定的, 它取决于内外因的互动。如果我们把内因视为基础, 外因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边际效用”, 它常常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风险应对效率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控制, 不能就风险论风险, 还需要跳出风险这个圈子, 正确处理好文化创意产业与政府的关系, 构建和完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保护体系, 为之创造和谐的外部风险环境。

(一) 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产业发展理论以及各国经济实践表明,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取得预期成效, 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引导政策, 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同时,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具体来说, 一是要积极保护现有的文化资源, 并做到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二是要鼓励竞争、促进开放, 鼓励一切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平等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同时, 政府要转变职能, 适时适度地退出市场, 从宏观上做好产业规划, 完善市场法规, 健全监督机制, 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政府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创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部分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新不够, 产品的同质性太强, 文化创意企业之间更多地在价格层面上进行非理性的竞争。要减少或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 就必须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采取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立法强制等方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 引导文化创意企业进一步创新产品、管理和技术方法, 转变增长方式, 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 完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保护制度

目前, 随着《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等的出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绩, 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比较遗憾的是, 现有立法在指导思想和制度设计方面, 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方面是立法理念的偏差。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轻保障发展, 重审批管理。有些法规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痕迹, 内容偏重于处罚、义务和限制, 保障和服务思想缺乏;还有一些部门立法设定各种管理权、审批权、处罚权, 部门利益法制化现象严重。这种立法理念指导下制定的法律,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保障的需求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表现为立法内容的缺陷。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文化现象和新行业缺乏相应立法的调整, 即使那些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立法相对滞后, 体系不健全, 税收、投资、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 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保护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准入和登记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应注意降低市场准入标准, 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以立法形式打破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 也要减少重复建设, 做好产业带和产业区的规划工作, 避免盲目竞争。这就需要和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衔接协调。

(2)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税收调控制度, 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这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来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在具体的市场管理制度上, 应当积极完善文化市场中配套的各类中介法律制度,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协会制度, 充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3) 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虽然我国颁布和修订了大量的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也签署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 但对于许多实际问题还没有立法进行规范。创意产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 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而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把服务业包括在内。此外, 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及其无形性特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艰难。在音乐、影视、传统书籍、大众传媒的网络生产与服务方面, 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等相关产品和服务方面都存在大量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因此,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着手构建新时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法制。

三、充分利用保险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保险公司作为职业的风险承担者, 它的一切业务, 都与风险相连。保险公司不仅掌握着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风险事故及其损失的统计资料,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专家来分析研究这些资料, 它有能力, 也乐意向自己的客户乃至整个社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产业, 其健康发展同样需要保险提供专业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手段。

(一) 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保险产品

目前, 保险业已经开始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保险,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中国人保为例, “中国人保开发了文化活动公共安全综合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演艺活动公共责任保险、演艺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动漫游戏企业关键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等6款文化保险产品, 并推向市场”。在2010年4月为上海美术馆举办的近10年来上海最大规模的“陈逸飞艺术展”中, 太平洋保险为所有60多幅作品提供了总保额6亿多元的保险, 开始了艺术品保险的探索。2011年7月, 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签署了文化创意产业保险艺术品专属保险第一单, 为价值高达1.2亿元的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涵盖艺术品因盗窃、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则积极参与国家第七届动漫展, 为动漫会提供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 承保了上海外滩源艺术品保险、上海博物馆艺术品进出口展览保险等一系列保险业务。虽然国内一些保险企业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保险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总体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保险险种还不够丰富, 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且开设的文化创意产业保险以责任类险种为主, 实际上还是公共责任险的一种延伸或变种, 而真正涉及文化产品的版权或创新的保险支持只占其业务的极小部分甚至没有。此外, 由于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将文化创意产业保险单独列项, 大都是责任险或意外险的一个类别, 目前其保费收入也很难统计。

保险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当务之急是扩大保险产品供给, 积极开发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保险产品。在责任保险方面, 开发适合电影院线、演出场所经营特点的公共场所人身安全责任保险、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等;在财产保险方面, 除现有的传统财产保险之外, 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侵权保险, 各类出版物、印刷、复制、发行, 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和广播影视产品损失保险、完工保险;在人身保险方面, 可开发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员工的意外伤害保险, 以及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新型险种等等。

(二)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保险服务水平

对于文化主管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保险机构要着眼于有效分散风险, 加强经营管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保险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同时,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保险风险数据库, 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 适当降低费率。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方面, 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文化主管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出口企业和项目, 应给予积极的支持。要加快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服务创新,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业务的信用保险承保, 防范化解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中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 促进文化创意企业海外投融资业务尽快发展。此外, 国家还应鼓励保险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制订一揽子保险计划, 提供“一站式”服务, 支持保险公司深入进行相关行业风险研究, 协助文化创意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提升风险预防水平, 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和保险公司采用保险中介服务, 支持设立专门为文化创意企业服务的保险中介机构, 支持现有保险中介机构经营文化创意产业保险产品, 支持专业、权威的文化创意产业评估、鉴定服务机构, 为文化创意产业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15-16.

上一篇:小学美术绘画创作下一篇:ARM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