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避策略(共12篇)
风险规避策略 篇1
规避诉讼风险是目前注册会计师普遍面临的课题之一。在对特定项目的审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往往只关注委托事项本身和审计目标,而往往忽略项目本身蕴藏的其他不可预知的潜在风险。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成为被告,多数不是由于委托事项和审计目标没有完成,而是项目本身隐藏的其他风险把注册会计师牵连其中。所以,如何规避审计目标之外的诉讼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经常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案例
甲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组请H会计师事务所核实破产日的资产负债,委托范围是“审计某年某月某日的资产负债”,H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报告。但是,甲企业的一个债权人怀疑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正常经营期间使用虚假发票贪污,债权人认为H事务所有责任查出这个问题,但审计报告中并无相关内容,于是起诉H事务所,要求赔偿损失。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本身并不复杂,H事务所的受托内容和审计目标就是确认破产单位“某年某月某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但牵涉出了所谓贪污的事项,这是否是H事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事务所是受托确认某个时点的资产负债状况,如果审计经营期间是否存在贪污和核实发票的真实性,似乎是另一个项目,或许是司法会计鉴定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包含在事务所的审计目标和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存在贪污和发票虚假,事务所认定的资产负债数额会出现偏差。
对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责任,律师与注册会计师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律师们的逻辑,首先要问的是“标准审计程序是否科学?”,如果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实施该标准审计程序能否发现重大错报?”,如果得到回答仍然是肯定的,那么再下一个问题是“上述总经理的贪污行为的结果是否属于重大错报范围?”这是判断问题的关键,一般按法律的角度说,重大贪污行为应当纳入重大错报的范围,所以,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个重大错报,可以认定是“审计程序肯定没实施充分”。如果按照律师的思路,在被审单位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就难逃其责。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应对诉讼方和律师的这种指控?通常的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审计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7]12号)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并保持了“职业谨慎”,仍未发现会计资料的错误,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但这其中可能会引来与对方的争辩,即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实施?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认真执行审计程序,这个标准怎么定。注册会计师此时可以着眼涉案金额,看涉案金额是否低于重要性水平,如果低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是可以忽略的,不能认定没有完成审计程序。如果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可以看看假发票的伪造程度,即一个正常审计人员是否能够判断该发票的真伪。因为很多假发票仿真度很高,除非进行专业部门的鉴定,注册会计师难以判断,所以这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说审计程序没有完成。
2.工作底稿
法释[2007]12号文第四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案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
由法释[2007]12号文第四条可以看出,工作底稿是记载审计程序的主要载体,也是注册会计师一面很好的护身符。依据法律要求,只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没有过错,即工作底稿证据完整并谨慎的履行了必要的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减免自己的责任。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法院调阅事务所的工作底稿,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完备,是否履行了充分的审计程序。
这里边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是否履行了程序和履行了程序是否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履行程序,无疑事务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履行了但没有发现,就要看没有发现的原因,没有发现的原因分为两种,一个是粗心大意,另一个是业务水平问题(业务水平和以上对高仿真发票的鉴别要区别开来)。根据法释[2007]12号文第六条的明文规定,无论是这其中的哪种原因,事务所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3.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是在承接审计业务前,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签订的协议。业务约定书约定了审计范围,它既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约定审计内容、工作量和相应报酬等的一纸协议,也是会计师事务所规避审计风险的一把保护伞。在承接业务前,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把认为可能带来风险的业务排除在业务约定书限定的审计范围内。
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都是明确规定了要达到何种审计效果,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既然是某时点的资产负债状况认定,其中应该会标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在业务约定书上有这种声明,应该可以把对方要求排除出审计范围。因为约定书已经标明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反映了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只需要关注报表的资产和经营情况有没有按照准则进行核算和登记。在其中没有要求对特定事项进行审计,如果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没有查出来就难辞其咎了。既然业务约定书中指出是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施审计,并没有对企业领导人违法行为进行约定和约束,所以事务所需要做的就是看企业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报表是否公允。
简单说,就是事务所在确认一种结果,发生的过程是否合法不是事务所关注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领导人贪污的数额问题,要看金额有多大,如果贪污金额巨大,使得报表没有反映真实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了,从法官的角度说可能无法过关。相反,如果贪污金额不大,仅仅有贪污行为,事务所就不用负很大责任。再者,在企业已经做出提供资料是真实合法的管理当局声明书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是在假定企业诚信的前提下审计的,是企业故意欺骗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也是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责任或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三、案例总结
根据本文案例及其相应分析,整体思路是建议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开脱责任。当然,如果各方条件对自己不利,可以考虑和对方进行和解,让代理律师与对方律师商谈,或在法庭主持下调解,若是小所的话,可将所内经济情况告知原告。他即使打赢了官司也不一定能够挽回经济损失。另外,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建议事务所直接起诉被审计单位主管人员。
链接:《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节选)
第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案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
……
第六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并导致报告不实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过失:
(一)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三)项的规定;
(二)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以低于行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准执业;
(三)制定的审计计划存在明显疏漏;
(四)未依据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五)在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的迹象时,未能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者排除;
(六)未能合理地运用执业准则和规则所要求的重要性原则;
(七)未根据审计的要求采用必要的调查方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八)明知对总体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审计对象缺少判断能力,未能寻求专家意见而直接形成审计结论;
(九)错误判断和评价审计证据;
(十)其他违反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的行为。
第七条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证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错误;
(二)审计业务所必须依赖的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虚假或者不实的证明文件,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下仍未能发现其虚假或者不实;
(三)已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迹象提出警告并在审计业务报告中予以指明;
(四)已经遵照验资程序进行审核并出具报告,但被验资单位在注册登记后抽逃资金;
(五)为登记时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的出资人出具不实报告,但出资人在登记后已补足出资。
第八条利害关系人明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为不实报告而仍然使用的,人民法院应当酌情减轻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责任。
第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在报告中注明“本报告仅供年检使用”、“本报告仅供工商登记使用”等类似内容的,不能作为其免责的事由。
第十条人民法院根据本规定第六条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与其过失程度相应的赔偿责任时,应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一)应先由被审计单位赔偿利害关系人的损失。被审计单位的出资人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事后未补足,且依法强制执行被审计单位财产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出资人应在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数额范围内向利害关系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二)对被审计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不实审计金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一个或者多个利害关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应以不实审计金额为限。
第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分支机构作为共同被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分支机构的责任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风险规避策略 篇2
关键词:税务筹划 风险 规避策略
一、企业税务筹划及税务筹划风险概述
风险规避策略 篇3
关键词:经济财务;风险管理;规避风险
有经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风险,风险不能够转移。人们通常能够知道风险的存在,但是却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它,不能够预知就意味着无法估量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人们往往竭尽所能地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
一、财务风险概述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从宏观上看,国家政策的施行、金融上的政策调整、久持不下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再者加之市场不稳定的经济、经济秩序的混乱、经济法律的大调整也都是造成财务风险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企业领导层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些都能够造成财务风险,其中企业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最为重要。从企业内部诞生的原因更容易规避和管理,但往往对企业的损害也更加直接。
二、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一)宏观上建立经济环境预警机制
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更大程度上是由一些宏观原因造成的,那么规避或者是管理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就是从国家政策入手,建立行之有效的经济环境预警机制。经济预警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及时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进行调整,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经济的大的走向。
(二)优化资本结构
从微观看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资本结构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的诞生。因此企业应长期致力于资本结构的优化,良好的资本结构首先要能够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企业在刚开始融资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维护现金流的问题,企业应建立一个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如果一个企业的负债资本过大或者出现较大的权益资本,都应该引起决策人员的重视,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企业一旦资本不平衡,很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企业应时不时的进行资本结构优化,争取将效益达到最大,而奉献降到最小。
(三)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
财务管理人员的第一要义是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和较高水平的风险处理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置身于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无处不在,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拥有对财务问题的敏锐把握,能够及时处理从而规避风险。一个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要能够敏锐的对每个生产环节中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辨别。其次作为一名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对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和处理分析,从而规避风险的发生。
三、财务风险规避方法
(一)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财务风险并不是单个原因造成的,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往往多而且杂,所以研究财务风险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或者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研究财务风险要统揽全局,用大手笔去看。所以,应明确财务风险的分析制度。分析财务风险可以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这两个角度出发。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广泛的收集各个领域的资料并对之加以客观、详实、有理有据的分析,以便在面临财务风险时,最快的做出反应。
(二)完善信息收集方法
为了对大的市场经济走向和企业内部的经济趋势进行掌握,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建立一个智能地信息处理系统,方便获取一些有效的资料。信息收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重原始信息、原始数据的处理分析,例如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税法、企业法),相关的经济政策调整等。对这些原始信息和数据详细分析,才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二是在处理信息时要采用客观理性的手段。对收集到的信息如何处理、采用什么处理方法最终有可能影响到结论的得出。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有利的结论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的,所以财务管理中得到的信息大部分也是真实的。因此,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制定一些严格的制度,要求每一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严格执行,并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惩罚犯错误的财务管理人员。每一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站好自己的岗位,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财务风险规避。
四、主要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财务风险种类有筹措资金的风险、使用资金的风险、回收资金的风险和配置资本的风险四种。 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靠发行债券、股票,向银行借贷等方式筹措成本,这样的融资方式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他方投资总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再者,一旦企业内部某环节出了较大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定时还本付息,企业不仅会遭受名誉上的重大损失,更有可能陷入种种债务危机。这就是筹资风险。
用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使用资金时遭受到外部环境不稳定或内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种种一系列财务风险。企业的资金一般会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或者股东权份的投资等。在这些环节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回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一旦因为决策失误或者别的原因不能及时回流资金,那么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会无法估量。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不合理的分配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降临。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是每个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五、结语
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是困扰每个企业的重要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决策人员应当对市场有准确的敏锐度。总之,规避和管理风险是关键,只有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才能够使企业长久、稳定的运行下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陶玉婷,李甍宇.经济财务风险管理及风险规避方法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108-109.
激励薪酬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 篇4
一、激励薪酬的基本内涵
激励薪酬也叫可变薪酬、诱惑薪酬或业绩薪酬, 指员工在达到了某个具体目标或绩效水准亦或创造某种盈利后所增加的薪酬收入部分, 是以员工、团队或者组织的短期或长期绩效为依据而支付给员工个人或团体的薪酬。相对于基本薪酬而言, 激励薪酬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实施的前提是业绩考核, 因此激励薪酬是和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更强。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常把激励薪酬分为: (1) 个人激励薪酬与团队激励薪酬。个人激励薪酬主要以员工个人绩效表现为基础支付的薪酬, 主要包括计件制、计时制和绩效工资。团队激励薪酬是以团队或组织的绩效为依据而支付的薪酬, 主要包括利润分享计划、斯坎隆计划、鲁卡尔计划以及股票所有权计划。 (2) 短期激励薪酬和长期激励薪酬。短期激励薪酬是与某个项目或某个受时间约束的目标相联系的薪酬, 如绩效工资、盈利分享。长期激励薪酬关注的是组织总体和长远的效益, 是针对对组织做出长期贡献的人, 如股票期权。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组织在自己的薪酬方案中引入激励薪酬计划, 实行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研究报告显示, 在美国85%的公司在薪酬方案中采用了不同形式的非固定工资作为薪酬的一部分, 68%的公司为员工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激励薪酬, 这个数字比1988年的47%上升了许多。从1991年到1999年间, 采用激励薪酬形式的雇主从15%上升到42%。为什么激励薪酬如此盛行呢?首先, 与生产力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雇主通常通过裁员的形式来降低雇佣成本和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 但裁员终归是有限度的, 现在雇主希望运用薪酬杠杆原理, 通过将薪酬与个人绩效和组织业绩相结合的办法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提升组织绩效。其次, 雇主希望他们付出的薪酬能取得物有所值的效果, 雇主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员工还有未发掘的潜力, 只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 就可以挖掘员工的潜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正如埃德·劳勒所说那样:“一个成功的激励薪酬体制可以激励员工, 并使其工作效率提升40%之多。”再次, 通过激励薪酬, 雇主可以把薪酬成本从固定费用转到可变费用, 达到控制劳动成本的目的。最后, 设计激励薪酬还可以使员工分担组织的风险和分享组织的财富, 这主要体现在长期激励薪酬方面。
表面看来, 激励薪酬似乎是一种“你出一份力, 我付一份薪”的交易, 美国的林肯电器公司已成功运用激励薪酬计划多年, 但是在美国其它地方和欧洲许多国家却遭遇失败。虽然激励薪酬看似一个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好方法, 但如果设计和执行不合理, 它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也会存在很多的风险。
二、激励薪酬的风险分析
1. 激励薪酬计划的制定风险
(1) 激励薪酬的计算模式及调配比例选择。组织在制定激励薪酬计划时, 必然面对是采用基本工资比例 (百分比方式) , 还是采用现金的计算模式。若采用百分比方式, 基本工资高的人将得到更多的奖励, 比如一个10%的奖金分配方案, 收入十万的经理可获得一万的奖励, 而对于收入只有两万的职员来说, 却只能拿到两千奖励, 由此, 富人更富, 导致大量的低收入员工牢骚不断。另一方面, 部分管理者还会采用一些破坏性的措施 (如进行一些过分的、风险大的投资行为) 来影响公司的业绩, 以获得一些激励性报酬。若采用现金方式, 基本工资低的员工将获得更大百分比的加薪, 比如每人可获得五千, 对收入只有两万的职员来说, 获益25%, 而对收入十万的经理只获收益5%, 这将导致经理的强烈不满。这两种方式都有争议, 选择任何一种方式都存在着风险。如何将激励薪酬调配到一个恰当的比例, 这涉及到激励薪酬的调配比例和方法选择问题。给一只猫过多的食物, 只能使它反胃;给它太少, 又使它难受。激励薪酬亦是如此, 给员工太少, 会使员工懒散、怠工;给的太多, 又激励过头, 导致成本的增加。一个合理的激励薪酬方案必须符合某种比例关系, 即激励金额与贡献要成比例, 必须以市场和员工为双重依据, 而这种比例的选择合理与否, 则意味着风险的存在。
(2) 方案制定可能对内在激励机制造成破坏。八二原理告诉我们, 组织20%的员工创造80%的业绩, 而激励薪酬确立的奖励体制, 通常总是那20% (或更少) 的人能一再的得到奖金, 得奖的总是固定在那几个人中间。对这部分经常得奖的人激励薪酬也未必总是起到激励作用, 因为激励薪酬只有对此有需求的人才能生效。对绝大多数未能得到奖励的人来说, 却会一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由于工资刚性, 导致奖励金额只升不降, 引发员工间的攀比效应,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大多数员工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对被激励者的不满足和对未被激励者的挫伤, 导致激励薪酬未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激励薪酬对内在激励机制的破坏还体现在给制度本身带来的负面作用, 造成员工只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注重业绩,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它就严重破坏了激励体制内在的激励因素。
2. 激励薪酬的执行风险
(1)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方案制定与执行的目标错位。激励薪酬的目的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提
48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8期
高其工作效率, 是强调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但实际上, 我们在强调效率的同时, 却仅仅把时间作为一种奖励的标准;在注重结果的同时, 却按资历来进行奖励;在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同时, 却以高于普通员工几百倍的薪金去酬劳高级管理人员。很多时候, 方案本身不错, 但是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导致执行结果与方案目标严重偏离。在执行激励薪酬方案时, 往往面临以下风险:第一, 如何挑选候选人。许多时候公司的挑选程序缺乏民主和公开性, 员工对挑选标准不甚了解, 而且一些组织还采用秘密奖励的办法, 激励方案的社会价值大大削弱, 激励薪酬的意义也丧失殆尽。第二, 激励薪酬缺乏公平和适当原则, 奖励与盈利的对比数额太小。第三, 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造成激励薪酬执行的诚信危机。员工经常遇到奖励无法兑现的情况, 对这部分人来说, 这种不稳定性意味着他们虽然有机会获得更多奖励, 但他们也必须要坦然面对风险, 必须愿意承担任何不可预计的结果。这种不稳定性必将导致员工对激励薪酬的信任危机。
(2) 过分推崇个人英雄主义, 不利于团队的整合与管理。现代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认为, 我们之所以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结果, 主要是因为体制本身起了很大的影响, 而非仅仅个人的作用。人们经常把个人比作挑夫, 而将团队比作货车, 在现实中恰恰是货车 (团队) , 而不是挑夫 (个人) 产生更大的作用。虽然我们很清楚这其中的道理, 但却时常不经意地将它遗忘。戴明认为影响企业效益的原因分为普遍原因和个体原因, 企业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 其结果与普遍原因关系更大。过分奖励个人会使激励薪酬显得很随意, 另外组织授予个人的奖励过高, 会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 引发员工间的“红眼病”。若这种奖励存在于一个团队中, 将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不和谐, 十分不利于团队的整合与管理, 严重时将导致团队分裂。
3. 激励薪酬的外延风险
不可否认, 激励薪酬在激励员工和提高组织绩效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指出的是, 单一的激励薪酬体制的激励作用会随着员工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不断地失去以往的激励作用。
激励薪酬的外延风险不在于其本身的设计或执行风险, 而是指除激励薪酬之外的与其它激励方式综合应用的问题。雇主往往认为只要给员工足够的金钱, 就可以让员工努力地为他干活。然而, 现实并不是那样。据美国学者迪桑·詹克斯和他的同事调查的结果, 虽然金钱指数在众多激励因素中名列榜首, 但另外13项非金钱因素, 如教育培训、个人发展和晋升机会、自主时间安排、心理收入等因素的指数之和是现金指数的两倍。人们在追求生理、安全需求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激励薪酬的风险规避策略
激励薪酬计划是有风险的。然而, 风险表明一个人知道该做什么, 尽管其行动或许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计划看成机会薪酬。如果组织能意识到特定的收益是其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就能给予他们分享成果的机会, 因为没有人能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市场的风险和财富相隔绝。在制定、执行激励薪酬计划时面临风险是难免的, 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小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设计激励薪酬计划时, 必须综合考虑组织的内外环境, 设计符合SMART原则的激励薪酬体制。组织环境对组织的薪酬政策非常重要, 诸如政府法令、宏观经济背景、行业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组织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文化等内部环境因素对薪酬体制的建立都有很大的影响。
激励薪酬制度的设计可以借鉴目前非常流行的“三度原则”, 即“满意度———期望度———焦虑度”。视组织具体情况, 适当增加薪酬中的激励成分, 特别是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制定远景薪酬标准等方法, 让员工看到美好前景并为之努力, 让企业能够留住优秀员工, 并不断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要给员工一定的工作压力, 让他们理解到优厚的薪酬待遇需要勤勉的工作来保证, 保持工作的热情。按“满意度———期望度———焦虑度”的顺序关注员工, 能充分发挥激励薪酬的最佳效果。
也有学者把设计激励薪酬总结为一种平衡性质的激励薪酬体制的建立, 这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 (1) 激励薪酬的构成方面。在保证员工有一个适当的基本工资, 从而他们不必为了温饱而拼命工作的基础上, 建议激励薪酬一部分应建立在现金的基础上, 一部分应使用其它非现金的方式, 而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 两者的比例应不同。 (2) 短期与长期激励薪酬的平衡。经验性的办法是对组织整体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人, 应适当增加长期激励薪酬的比重, 如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对短期业绩要求高的员工, 应注重短期激励薪酬的设计。在增长潜力比较大的组织, 应该注重长期激励薪酬;在比较稳定的组织中, 应该注重短期的业绩发展和鼓励措施。 (3) 个人与团队激励薪酬的平衡。提倡对个人的激励, 重视对团队的激励。尽管从激励的效果来看, 奖励团队比奖励个人的效果要弱, 但为了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同时防止团队上下级之间由于工资差距过大导致出现低层人员心态不平衡的现象, 有必要建立团队奖励计划, 因为只凭个人的才能是不能组建一个出色的团队的。只有将个人和团队的奖励综合起来, 才是一个成功的激励薪酬方案。 (4) 保持风险状态与回报机会之间的平衡。激励薪酬的设计应关注风险与回报的正比关系, 即承担风险越大的职位应给予更大的回报。
许多人对激励薪酬有这样的认识误区, 只要有了激励薪酬制度, 它就一定会产生激励效果。事实上, 激励薪酬制度的效果如何, 不仅与制度本身的好坏有关, 更重要的是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在执行计划时, 作为执行者, 首先, 应该对计划执行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执行者必须以慎重的态度来实施激励薪酬方案, 并定期做出调整, 必须让员工一同参与激励薪酬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工作, 与所有参加者沟通计划。用最直接和最有意义的方式来解释计划, 一条经验法则是在小组中沟通计划, 使员工有机会真正了解计划并提出问题。其次, 要打破激励薪酬的形式主义, 寻找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保证激励薪酬实施过程中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相对公平性。杜绝激励薪酬发放的时滞效应, 做到激励薪酬承诺的可兑现性和及时性。同时, 组织应建立必要的支持系统。对部门的执行者提供经常、实时的反馈, 以使他们知道进展状况, 并做出及时的反应。
风险规避策略 篇5
《社会保险法》解读、应用及企业社保筹划策略与新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与风险规避
【课程编号】:MKT004300
【课程名称】:《社会保险法》解读、应用及企业社保筹划策略与新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与风险规避 【所属类别】:劳动关系管理培训 | 人事管理培训 【开课时间】:2011年08月25日 到 2011年08月27日
2011年05月26日 到 2011年05月28日
2011年03月24日 到 2011年03月26日
【开课城市】:北京
【课程价格】:3800 元/人
【课程说明】:本培训课程全年循环开课,如有需求,欢迎来电咨询!【其他开课城市】:北京 上海 深圳
【课程关键字】:《社会保险法》 社保筹划 制度设计 风险规避培训
我要报名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
传真:027-86642537 值班手机:***
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课程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经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 新法的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用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企业应重新更新与撰写本单位的劳动合同、员工手册、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岗位变更与晋升制度等各种合同、协议与人事管理制度。为了帮助企业完成新劳动合同法下的人力资源制度的变更与撰写,中国劳动争议网在组织专家编写《新法下的人力资源操作与风险规避指引手册》(点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特推出基于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新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与风险规避》培训课程。
培训对象:
人力资源总经理、总监、经理、主管及专员,公司总裁、高级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主管
课程大纲:
第1天
一、《社会保险法》的基本框架及新规定新变化。
二、基本养老保险新规定与旧法规定的异同及亮点分析
1、基本养老金是否可以提前提取?
2、个人死亡后个人帐户的余额是否可以继承?
3、符合哪些条件的个人可以领取养老金?
4、个人跨地区就业可以随个人转移,又是如何领取的?
6、办理职工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因提前退休引发劳动争议的处理方法与风险防范手段。
8、职工退休后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处理?
9、如何处理职工退休后发生待遇水平纠纷?
10、当前养老保险实践中的矛盾与疑难问题处理。
第1页
名师讲授·优质课程——名课堂
11、职工档案丢失纠纷应如何处理?用人单位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12、企业“女职工”和“女干部”的认定方法,退休年龄等纠纷如何处理。
13、到退休的时候未缴满15年,在农村或者是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里面能够享受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14、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15、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非本市户籍的个体工商户和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可以在本市自行缴费基本养老费吗?
16、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三、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权威解读及应用。
1、劳动合同法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2、农村合作医疗员工能否享受异地医疗?如何办理异地就医?
3、员工缴纳了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能够提供证明,企业还需为其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吗?
4、如何理解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5、企业能否追究工伤职工的过失赔偿责任?
6、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伤能认定为工伤吗?
7、无照驾驶与驾驶无照车辆受伤怎么办?如何认定职工的醉酒行为?
8、“认定工伤”、“视同工伤”、“不认定工伤”的法律界定。
9、哪些工伤待遇由企业支付?哪些工伤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10、工伤职工超过规定医疗期如何处理?
11、单位能用商业保险赔偿职工工伤待遇吗?
12、单位对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不服怎么办?
四、生育保险与失业保险解读与应用
1、失业人员如何享受医疗保险?
2、前失业保险待遇享受范围与标准
3、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4、最新生育保险政策理解与运用。
5、男性员工参保,该员工的配偶生育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如果可以享受需要什么前提?享受标准是多少?
五、企业社会保险筹划策略
1、社会保险法关于保险费征缴有哪些变化
2、社会保险基金剖析
3、社会保险法对企业实操经办社会保险有哪些变化
4、社会保险监督解读与企业主意事项
5、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如何享受?
6、社会保险法颁布对企业规章制度设立的影响。
7、在新的《社会保险法》下如何节约社保成本与企业用工成本?
五、《社会保险法》颁布对企业的影响
1、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第2页
名师讲授·优质课程——名课堂
2、该法对确立中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由何意义?
3、《社会保险法》体现了统筹城乡的原则
4、《社会保险法》的颁布谁最受益?企业的利弊分析!第2-3天
第一部分、企业应对策略
一、新法下人力资源工作的新思路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1、签订劳动合同对企业的利弊;
2、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续签;
3、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常见误区。
(二)员工的招聘
1.应届大学毕业生招录用管理中的风险应对;2.录用手续的办理、新员工入职登记表的设计要求及必备内容;
(三)员工培训、考核及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
1、如何约定专门培训后的合同期或服务期和违约赔偿条款;
2、培训协议制定的技巧;
(四)员工跳槽与辞退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员工违纪及辞退
2、跳槽员工违约责任的追究及赔偿
3、辞退不能胜任工作、违纪员工的实务技巧
4、如何避免辞退员工时的法律风险
5、如何与核心员工签订离职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
二、企业应对新法的策略与措施
1、劳动合同的撰写与必备条款约定策略及技巧;
2、企业招聘中的风险与应对
3、企业薪酬福利制度设计中的新风险与规避
4、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与风险规避策略;
5、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劳务派遣协议与离职协议的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6、违纪员工与怠工员工处理策略;
7、违约金及赔偿金的设定策略
8、企业用工模式在新法律体系下的必要调整
9、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策略。
10、企业应对工会组织成立与集体合同谈判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工会的特殊法律地位;
三、关于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
1.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9种情形
2.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2种情形 3.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 4.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时间
四、企业应谨慎处理的一些情况
第3页
名师讲授·优质课程——名课堂
1.工资标准的确定 2.试用期的约定 3.调整工作岗位 4.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 5.孕期女工的处理
6.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员工的处理 第二部分、企业实际操作技巧
一、劳动合同法下的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培训协议等各类协议签订技巧及风险控制 •新劳动合同法下劳动合同签订前的注意事项
•新劳动合同法下试用期的运用和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风险规避 •新劳动合同法下岗位与工作内容约定的注意事项 •关于劳动合同中工时制的选择与风险规避 •工资与福利约定中的风险分析与约定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定义、区别与风险控制 •见习期、学徒期、实习期与试用期的区别与应用
•新劳动合同法下劳动合同期、培训服务期约定误区与控制技巧 •有固定期限合同变更与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的风险控制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条件的约定与风险规避 •岗位、工资约定中的常见误区与约定策略 •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加班费约定策略
•知识产权、争议管辖、合同解除与终止、违约责任约定策略 •保密协议、脱密期协议制订要点 •竞业限制协议制订要点
•培训协议、服务期协议与违约金约定技巧及注意事项 •特殊福利待遇协议约定技巧
二、劳动合同法下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撰写技巧及风险控制 •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的类型、性质及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包含哪些内容及常见的不合法规定,制定员工手册的原则和方法 •新劳动合同法下制定员工手册、规章制度的法定民主程序、公示程序实务操作技巧 •员工手册在运用中的诀窍,有哪些关键点必须涉及,有哪些错误必须避免 •新劳动合同法下招聘广告、员工入职登记表的设计要求及作用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制订要点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病假、工伤、“四期”员工管理制度制订要点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加班管理、加班风险控制制度制订要点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奖惩制度制订要点
•如何处理送达书面通知的举证及证据固化等疑难问题
三、新《劳动合同法》下其他协议的变更与撰写 •培训协议、服务期与违约金约定技巧及注意事项 •竞业限制协议撰写与约定要点
第4页
名师讲授·优质课程——名课堂
•保密协议撰写与约定要点 •劳务派遣协议的撰写与风险规避 •新劳动合同法下离职协议的制订要点 •新劳动合同法下劳务协议的制订要点
四、对非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于订立劳动合同及对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 •关于试用期及对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
•关于竞业限制与违约金规定及对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 •关于解除劳动合同及对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 •关于终止劳动合同及对部门人员管理的影响 •违纪员工管理与处理 •辞退员工应注意的事项及应对 •岗位调整的管理策略与技巧 •业绩考核与工资调整的策略与技巧 •怠工员工管理及处理策略 •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策略
五、年末企业留才与薪酬管理 •何为“不能胜任工作”
•如何设定“不能胜任工作”的标准 •调级、调薪与调岗的法律依据 •有关调级、调薪与调岗的准备工作 •调级、调薪与调岗的处理程序与方法
•如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调薪、调级、调岗”的制度 •如何建立“调薪、调级、调岗”相应规章
•调级、调薪与调岗中经常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例分析讨论 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分析编: •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1.工资争议案件 2.工伤争议案件 3.劳动合同订立争议案件 4.劳动合同变更争议案件 5.劳动合同终止和解除争议案件 6.女工三期争议案件 7.竞业禁止争议案件 8.辞职争议案件
•劳动争议案件的一些应对技巧 a)利用举证责任的技巧 b)利用时效的技巧 c)利用诉讼程序的技巧
第5页
名师讲授·优质课程——名课堂
d)利用调解程序的技巧
梁老师介绍
我国著名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专家,高级讲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梁老师的经典课程《劳动合同法解读与企业应用策略》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解读与用工风险全面控制策略》于2007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巡讲,受益企业达一万多家,课程满意度高达95%,深受广大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好评。以梁艳松老师领衔的庞大专家队伍,长期为企业提供常年顾问及各种专项咨询服务,07年至今新签约顾问单位近300家,专项咨询更有1500余项,客户满意度高达95%,为客户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300多万,避免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梁先生曾多年担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劳动用工风险有深刻的了解,从事法律工作后,专门从事劳动争议诉讼及劳动法律研究工作,处理各类劳动纠纷案件1000余件(包括个人、企业),涉及北京、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广西、山东、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海南、辽南、云南、江西等地,对各地劳动地方法规有较深的了解,对劳动法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被邀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起草工作,受聘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兼职仲裁员。被多家公司聘请为常年法律顾问或劳动法专业顾问。并长期受邀作为讲师,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劳动法培训。受湖南省人事厅邀请,对该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进行培训。接受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深圳电视台、荷兰国家电视台、劳动保障报、南华早报、北京娱乐信报、第一财经、法制早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并被新浪网等十余家网络媒体大量转载。
梁先生曾为以下客户提供服务:可口可乐、海尔集团、SONY(中国)、摩托罗拉(中国)、PHILIP、人保财险、国际优孚尔(美国)、联想集团、戴尔、三泰电子、美国半导体、安捷伦、北京正豪办公大厦、赛孚耐网络技术(美国)有限公司、AXAIR加湿系统、特莫瓦特、玛斯特系统工程、圣艾尔普环保设备、国锐房地产开发、蓝地一族服装服饰、万邦食品、易美易家家具、金地伟业科技、厦门南洋模特、艾威点文化、中国海洋物资公司、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中国电源协会、北京香山医院、西安杨森制药、上海强生制药、北大药业、中华商务网、中华英才网、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中人网、国家外经贸部外经贸研究院、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世纪金源集团、北京京滨饭店、南北天地科技、厦新电子、北京云腾宾馆、航天科工集团、天海宏业软件、五岳鑫信息技术、侠客行网络、利通源电子、菱重电器、碧海制衣、海得控制系统、时代集团、HP、比亚迪、挪威联广认证、大众一汽、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协会、华安基金、昆泰克空气系统、华数数字、格斯生物医药、上海传顺货运、上海高泰稀贵金属、。。。等
我要报名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
传真:027-86642537 值班手机:***
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风险规避策略 篇6
摘 要 税务筹划,是企业用来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重要的财务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税务筹划这一财务活动。本文通过介绍税务筹划的风险分类,重点阐述了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规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企业 税务筹划 风险 规避策略.
一、税务筹划的内涵
税务筹划就是指:企业作为纳税主体,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许可的范围内,以减少纳税成本和谋求最大税收的利益为目标,进行事先筹划与安排经营、投资以及理财的经济行为。进行税务筹划时所用的手段应该是符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的,筹划应该在履行纳税义务之前进行,其最终结果应该是节省税款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种类
(一)政策上的风险
在我国,税收的法律法规是根据宏观经济的形式以及市场环境这两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税收的法律法规就没有长期的时效性。所以,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很难预料税收法律与法规的调整情况。同时,税务筹划还具有税务法律法规所没有的长期性。而且,税务筹划从设计到发挥作用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法规的变化都能是原有的设计或筹划行为失去效果。此外,在进行税务筹划时,筹划者对政策的把握程度,正确把握税务筹划与偷税漏税之间的度,也将直接影响着税务筹划的成败。
(二)操作上的风险
进行税务筹划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的税收筹划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税务筹划工作暂时处于难以被国家认可和企业接受的尴尬境地——国家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你所接受的税务筹划培训及考试认证;企业也不会单独在财务系统设立企业内部税收筹划岗位并给予相应待遇,所以很难出现既精通企业财务知识又非常熟悉国家及地方税收法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种情况下,将会因为筹划人员对财务会计的知识不精通、对税收的相关法规不熟悉、或者是理解偏差造成税务筹划失败。另外,因为我国税法的立法层次较多,使很多的法律和法规之间都存着矛盾或模糊的地方,这一情况也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三)经营上的风险
因为,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是根据企业所在的生产与经营环境而制定的,它的筹划效果的发挥自然也就离不开这些环境的情况,有时,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还会要求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满足某些特殊的条件。例如,企业的的产业政策选择,年限的规定以及生产技术要求等。税务筹划所具有的前瞻性是以“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合理预期”为基础的。但是,生产与经营的环境会受到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如果不能够达到原有预期的情况,税务筹划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另外,很多企业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而盲目的进行税务筹划,其采取的行为多是错误或是过度的。这一情况导致企业内在的经营机制出现混乱,让企业面临了更大的风险。
(四)执法上的风险
尽管税务筹划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也会因为执法者的执法过程不规范而使税务筹划失败。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情况中,很难确保税务执法者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优秀。很多税务执法者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自己的职权,并且很多税务执法者对税法和相关政策的理解有误。此外,我国的税法对某些情况没有明确的规定,使执法者在执法时变得非常随意。这些情况都将会使税务筹划失败。
三、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企业不具备较高水平的筹划基础
任何企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才能够开展税务筹划工作,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会计的核算水平、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我们所用的参考依据是企业会计的相关数据。财务人员没有很高的核算水平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情况都会使会计数据和资料出现失真甚至是不合法的情况。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税务筹划方案,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风险就会增大,出现违规现象,使税务筹划的基础变得脆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纳税人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
目前社会中,大多数纳税人没有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制定筹划的方案时,经常会忽视风险或者对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企业,虽然十分关注税务筹划中的风险,但是却因为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而不能对筹划中的风险进行实时追踪与控制。此外,对风险的评估与分析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在风险发生的时候才认识到筹划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三)税务筹划方案过于死板
税务筹划的方案是根据企业预期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基础而制定的,不但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还受到市场环境变化情况的影响。因此,一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了改变,企业原有的筹划方案的作用便会缩小,严重时甚至会失去作用。因此,筹划方案是否灵活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所遇到的风险情况。
四、面对税务筹划的风险,企业应该如何规避
(一)管理者应强化自己的筹划风险意识
对于企业的管理制而言,要想使税务筹划工作更好的进行,就必须要树立起战略眼光,在整体上对税务筹划的风险进行控制。为了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起战略的眼光,用战略的眼光去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情况,并把系统的观点落实到税务筹划的工作中去,兼顾税务筹划的节税与成本收益。其次,要提高自己对税务筹划的风险的认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的防范机制。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够简单的套用税务筹划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不可单纯的依靠原有的经验主观的进行决策。
企业要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出发点,全面协调各个税种。避免出现因为某个税种的税基减少而造成其他税种的税基出现扩张的现象。企业的税务筹划还需要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够进行下去,才能使税务筹划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二)时刻了解法律法规的变化,保持方案的灵活性
税务筹划工作是以国家税收政策作为向导的。因此,在制定筹划方案时,就必须要充分了解税法的精神,并使制定的方案符合符合国家的有政策和规定,而且要随着政策和规定的变化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税务筹划的活动中,要明确其与偷税漏税的区别,对政策和规定要有全面地理解,保证税务筹划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这些做法是税务筹划中控制风险的有效保证。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要对税务筹划进行经常性的审查与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实现对税务筹划的全方位监控和动态管理。这种做法可有效的将税务筹划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企业免受风险。
(三)企业应该加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
税务机关在执法的时候,具有自由裁量权。虽然偷税漏税与税务筹划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税务机关在执法时还是十分容易两者混为一谈。因此,企业为了使筹划行为正常的进行下去,就必须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与支持。在制定筹划方案时,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税务机关的要求,在实施方案时,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使税务机关支持自己的筹划行为,同时还有及时了解税收征管方面的新政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与税务机关产生分歧时,要积极主动地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提供筹划行为的依据,争取消除与税务机关的分歧,尽最大的可能降低风险。
(四)提高筹划人员的素质
企业要重视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选拔方式,将参与筹划工作的人员的素质提升上来。使其可以设计更好的筹划方案并执行。其次,还要重视道德水平的建设,防止违法的现象发生。最后,作为税务筹划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更好团队协作能力,方便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张建宁.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知识经济.2011(13).
[2]王强.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策略 篇7
一、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
企业的税务管理涉及到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包括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就目前来说, 企业税务管理主要面临着政策风险、执法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等几种风险。具体地说, 政策风险源于税务筹划者需要利用国家的某些政策来实现减税, 在此过程中将面临政策变化风险;执法风险在于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同, 对同一事情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故而对于税务筹划的态度也就不同;经营风险牵涉到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各个环节, 产生的影响具有整体性, 如果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便将面临经营风险;操作风险源于税务管理具有超前性, 一旦筹划方案不切合实际, 就会形成操作风险。
二、税务筹划的原因和方式
(一) 税务筹划的原因
第一, 有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中税务成本占了很大的比例, 企业需要通过税务筹划, 以最优的税务方案来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第二, 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了实现减少税负的目标, 企业必须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调整, 使企业的成本、支出、利润比例最优化, 财务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税务筹划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 税务筹划的内容
主要包括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等。其中, 避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采用各种合理、合法、合规的手段, 利用当前税法中的漏洞, 做好本单位的纳税计划或方案, 并从中获得税务利益的筹划工作;节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当前我国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采用各种手段, 实现少缴税的目的;转嫁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价格的调整等将税负转嫁给他人, 从而降低自己的缴税额。
三、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策略
(一) 掌握法律政策, 加强税企沟通
首先, 企业必须重视税务筹划工作的合法性, 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及必要的税务知识等, 重视税务政策的变动或调整, 并及时、适当地调整税务筹划方案, 不断提高税务筹划的实际效果。其次, 财务人员要及时而系统地学习税务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认真领会营改增带来的变化, 利用税务政策与经济实际适应程度的不断变化, 寻找税务方面的利益增长点, 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部门要注意全面地把握税务政策, 不能以偏概全, 比如, 可建立一套完善的税务筹划信息系统, 通过订阅《中国税务报》、《国家税务总局公报》、《税法速递》等经济类报刊或电子信息, 及时地获悉最新税务政策信息。
(二) 采取预防措施, 加强风险防范
首先, 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 建立科学、高效、快捷、方便的税务管理系统, 准确识别税务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纳税筹划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事前预估、事中调节和事后控制, 从而有效地遏制各种风险的产生。其次, 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 在并购、重组、会计核算、利润分配、重大投资、关联交易等事项中规范业务流程, 加强涉税管理。再次, 要建立专门的纳税筹划风险预测与控制系统, 并形成书面的纳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 尽量规避那些风险较大的方案。此外, 企业应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把控纳税筹划的实施效果, 从而保障整个纳税风险管理工作的平稳进行。
(三) 加强内部控制, 开展税务筹划
财务、税务管理工作水平,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应该结合税务风险评价结果, 加强财税的内部管控,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发票管理、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工作, 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保证原始单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实施营改增政策后, 财务部门要负责统一和协调纳税筹划事宜, 确立科学合理的税务策略, 合理控制企业税负, 充分利用营改增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税务法规和会计制度, 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及义务等, 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 所制定的方案要与现行的税务制度高度契合, 从而实现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推行对于企业既是发展的机遇, 也是重大的挑战。准确核算不同税率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 依法缴纳税收, 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职责和义务。企业应认真研究和分析营改增政策内涵, 加强财务、税务内控, 全面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规避税务风险, 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瑜.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商, 2014 (24) :168+73.
[2]胡一梅.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 2013.
试析规避贸易资金风险的策略 篇8
一、我国的贸易企业中存在的贸易资金风险
(一) 融资的风险
由于受到国际复杂环境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行业为了对自身的风险进行规避, 就会极其重视其对贸易企业进行贷款的谨慎程度, 从而就不会轻易的给贸易企业进行贷款。我国贸易企业贷款审核标准的提升, 就使得贸易企业贷款的风险有所加大, 进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我国贸易企业资金的流转。
在我国贸易企业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很多综合实力强大的且资金流转的速度快的贸易企业, 申请到贷款的几率比较大, 对于那些综合实力不是很强大且资金流转速度很慢的贸易企业, 其申请到贷款的几率就会很小, 这样就会使很多小型的贸易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在我国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贸易企业很难找到风险的投资商, 这样就会严重导致其无法进行融资, 从而就会使贸易企业的融资出现风险。
(二) 汇率的风险
所谓汇率的风险, 指的是因汇率的变动而造成了贸易企业的外汇业务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就会使贸易企业可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当前在很多的国际贸易中, 进出口贸易的结算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就是本土货币和外国货币两者间的折算比率问题。
因为贸易的合同期一般都很长, 所以在这其中汇率就会发生变化, 由于多级外汇市场出现了波动, 这样就对计价货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就会致使贸易企业的真实收入受到了汇率的严重影响。一旦本土的货币出现了贬值, 而外国的货币出现了升值的现象, 在对货款进行回收时, 实际回收到的资金就会减少, 这样就会使贸易企业面临着汇率的风险。
(三) 信用的风险
所谓信用的风险, 指的是在交易的过程中, 交易的双方都没有严格的履行合约中的基本义务而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其又被称之为违约的风险。
贸易企业中信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外部的风险, 另一种是内部的风险。外部的风险主要有在交易的过程之中发生了运输的纠纷、买卖的纠纷以及保险的纠纷;交易的客户因自身的原因导致其经营管理不善, 从而出现了贷款无法被及时偿还的现象等。内部的风险主要有贸易企业对于与其交易的客户内整体信息不够了解;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之中没能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沟通等。
二、规避贸易资金风险的策略
第一, 要对进行交易的双方进行资金及信用的评估。在交易的过程之中对交易的双方进行资金和信用的评估, 是我国贸易企业对其贸易资金风险进行规避的前提。在双方进行交易前, 贸易企业一定要对交易方的整个经济状况、经营规模以及信用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这样就会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有效的使交易中的贸易资金风险有所降低。
第二, 要进行贸易融资的方法。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贸易融资的方法能够给我国的贸易企业带来融资方面的利益, 因为贸易融资的成本比较低, 银行在对其进行考核的时候, 往往只是关心其具体的贸易资金, 以及企业的信誉程度, 其审核的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同时贸易融资还能够使贸易企业的资金周转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当前出口贸易的发展, 使收汇期得到了延长, 这时候我国的贸易企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其出口的发货和收汇期两者之间的资金流通的问题。在使用了贸易融资后, 贸易企业就可以在之前先从银行把资金取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 要运用金融的衍生工具。我国的贸易企业要懂得有效的利用金融的衍生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资金风险。利用金融的衍生工具, 能够使贸易企业锁定对于未来汇率的变动, 规避汇率的变动给我国贸易企业所带来的贸易资金风险。对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合理的利用, 能够使贸易企业的整体效率都有所提升, 同时还能够降低我国贸易企业的成本。
第四, 要充分的运用出口信用的保险。出口信用的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贸易企业在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还能够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推动, 使我国的出口企业收汇安全得到保障。我国的贸易企业运用出口信用的保险能够提升我国贸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贸易企业的交易成本有所降低, 从而就使我国的贸易企业在我国的综合竞争之中获取到更多的交易。我国的贸易企业对其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规避,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内部风险的流程和风险的识别得到改变, 从而有效的对其政治风险进行规避。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贸易资金的有效管理是我国贸易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整个贸易企业的贸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同时还要对贸易资金能够出现的风险做好及时的防范, 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我国贸易企业中贸易资金的风险。为了能够使我国贸易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规避我国贸易企业的贸易资金风险, 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贸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8) .
企业采购中风险的规避策略 篇9
1.1 采购风险产生原因
包括:(1)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2)供应商群体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3)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4)采购人员工作失误或和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
1.2 采购风险的类别
(1)内部风险: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储风险、责任风险;(2)外部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意外风险。
2 企业采购中风险防范的措施
2.1 全过程的审计
采购全过程的审计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审计重点是对计划制订、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审计监督,以防止舞弊行为。
2.2 物料需求和计划的审计
审查建筑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目标、采购数量、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2.3 招标与签约的审计
依法订立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对采购经办部门是否履行职责进行审计。审查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包括供货方的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建筑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每年是否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所有供应商都必须满足ISO9000标准要求,考评主要指标是对每年所执行的合同情况。如供货质量,履行合同次数,交货准时率,来料批次合格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审,是否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合格供应商的正确决策,使合同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
其次,要对合同中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账号、地址、运输、结算方式等各项内容,按照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等四个标准,逐一进行审核。
2.4 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计
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审查合同管理部门是否对交付合同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合同台账。合同统一编号是否规范,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是否齐全。
2.5 合同执行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
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计物资管理部门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还应重视对合同履行违约纠纷处理的审计。审查采取“零库存”策略的建筑企业,是否保持一定的生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是否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是否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
2.6 绩效的审计
应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合同执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并加强审计检查与考核,审查是否把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成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2.7 规模和范围
努力拓宽采购规模和范围,实现采购创新,降低建筑企业采购成本,降低采购风险。根据规模经营和效益理论,适度规模的采购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降低采购的风险。
3 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3.1 注重手段
任何事物都有风险,采购风险归根结底,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的。主要的手段有:做好年度采购预算及策略规划;慎重选择供应商,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尽量完善合同条款;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流畅顺;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充分运用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和需求;加强过程跟踪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减低采购风险。
3.2 把握关键
建筑企业要降低质量、交货期、价格、售后服务、财务等方面的采购风险,最关键的是与供应商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供应商的初步考察阶段: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对供应商的品牌、信誉、规模、销售业绩、研发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有可能派人到对方公司进行现场了解,以做出整体评估。必要时需成立一个由采购、质管、技术部门组成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对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技术能力、服务等进行评选。在初步判断有必要进行开发后,建议将自己公司的情况告知供应商。其次,产品认证及商务阶段:对所需的产品质量、产量、用户的情况、价格、付款期、售后服务等进行逐一测试或交流。
4 结语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商务活动无处不在,特别是建筑企业的采购活动具有极特殊性,建筑工程项目中,材料、设备等的采购费用占工程项目总投资额的65%以上,巨额的资金运作,诸多的采购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只要认真面对现实,采取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识别风险、科学防范、策略应对,才能把建筑企业采购风险降低到最低,使得建筑企业的采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获利最大。
摘要:本文以建筑企业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对策略为研究重点,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筑企业的采购行为,越来越受到建筑企业决策者、管理经营者、供货商等的重视,因为建筑业进行大量的设备、材料、机械和工具等的采购中涉及企业巨大成本,存在着太多的风险,也就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风险规避策略 篇10
一、ERP实施及研究情况
ERP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的, 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涉及企业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甚至知识链管理。ERP通过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无缝链接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 它的有效实施能明显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ERP的实施涉及的部门多、成本高、时间长, 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国际数据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 有接近90%的ERP项目的实施超出资金预算或者没有按期完成, 有67%的ERP项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失败。美国META公司在1999年对63家企业的ERP投资的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许多企业的ERP投资回报为负。这些企业的收入规模从1 200万美元到43亿美元不等, 其实施ERP的平均成本为1 060万美元, 实施时间为23个月。此外, 两年内的平均维护费用是210万美元。从1991年起, 我国企业开始引进ERP系统以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实施ERP的1 000多家企业中, 成功实施的企业仅占10%~20%, 30%~40%的企业只是实现了系统的部分集成, 完全失败的企业占到一半左右, 而10%~20%的成功企业大多是三资企业。
ERP实施的高失败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实施者的广泛关注。安达信公司将ERP实施的风险模型中的要素归纳为环境风险 (企业外部风险) 、流程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 、决策信息风险, 指出它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为软件风险、实施风险和转变风险。对于我国部分企业实施ERP失败, 有学者归咎于企业和企业领导陷入了诸多误区:观念误区———把ERP项目看做一个纯粹的IT项目;目标误区———期望实施ERP能迅速改变员工的一切, 包括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操作误区———缺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和过渡计划。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ERP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可变因素, 也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的风险与风险规避
从国内外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看出, ERP的实施是一项全局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需要有科学的组织与领导, 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造。ERP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决策风险与操作风险。
1. 实施ERP的决策风险与风险规避。
决策风险是指企业没有进行认真调研和科学规划, 仅仅根据某种预测和假设来决定实施ERP项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里主要存在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软件选择风险和服务商选择风险。
(1) 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实施ERP是企业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决定是否实施ERP、如何组织实施ERP。ERP的实施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各类资源,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ERP的实施对有关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能力等实施条件要求很高, 同时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较大。公司应该明确实施ERP的动机, 如果是为了实施“领导工程”, 或迫于行政和舆论压力, 或为了炒作而实施ERP, 注定存在风险。同时, 实施ERP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应将其看做是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的建设, ERP是承载先进管理思想的媒体, 是先进管理哲学、理论和方法的软件封装, 是企业业务流和多维信息的高度集成。可以说ERP的实施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全部资源的重新调动与整合, 从而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做出重大调整, 企业最高决策机构应该充分考虑由此引发的企业“动荡成本”。基于较大的管理挑战, 吉利集团在ERP实施方面目的明确、变革到位, 因此动机与管理变革风险较小。
(2) 软件选择风险。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各类版本的ERP软件。从软件功能看, 存在软件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软件的集成性、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风险。企业在选择软件时, 需要弄清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综合评估ERP软件 (包括软件功能、价格、软件商的技术支持能力等) , 同时将自身实际需求与软件进行匹配, 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ERP软件。另外, ERP软件还存在客户化问题。国外的ERP软件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企业各方面状况会随时发生变化, ERP软件必须具有较强的柔性, 以方便企业进行二次开发。2002年吉利集团引进SAP公司的软件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都采用该软件, 但模块的直接安装导致了系统运行后成本计算的错误, 直到第三次实施ERP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ERP系统才得以顺利运行。
(3) 服务商选择风险。主要包括咨询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选择不当所带来的风险。吉利集团两次失败的ERP实施与两次不合适的咨询顾问选择有很大关系。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能运用专业经验和方法确保ERP项目与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 并选择最优实施路径, 预先估计企业在组织和人员方面所需要进行的变革, 提早进行安排, 使企业的运作适应新的系统。初次实施ERP的企业会面临许多问题, 而外部咨询人员在运用类似软件时获得的有关各个模块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组织方面的经验, 都有助于减小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 实施ERP的操作风险与风险规避。
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ERP时进行规划、培训、软件安装调试、试运行以及维护等存在的不确定性。操作风险包括实施计划风险、组织实施风险和人员素质风险。
(1) 实施计划风险。ERP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小组的人员安排、机构设置、设备配备、技术培训、确定步骤、在线检测、项目验收以及成本控制等内容。一份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是ERP项目成功的基础。实施计划必须由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公司进行充分商讨后确定, 实施计划的制订要实事求是, 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便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做出调整。吉利集团第三次实施ERP成功得益于全新、周密的实施计划。这份实施计划由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公司德勤咨询共同制定, 同时充分参考了其他公司的意见, 从而极大地减小了实施计划风险。
(2) 组织实施风险。实施ERP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公司高管的支持是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管对ERP项目的重视通过将ERP纳入企业战略中体现, 通过项目资金安排、人力安排、工作空间安排等资源调配体现, 通过项目的参与性和使用性体现。杭州娃哈哈集团在ERP实施过程中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直接担任项目小组组长, 全权负责ERP的实施, 在部门的协调、人员的配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部门在ERP实施过程中的配合度非常高。笔者作为一家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曾直接领导和组织了ERP实施工作, 多次直接与咨询公司、软件集成商和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ERP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于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的高度重视, 公司的ERP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华联三鑫等公司的ERP项目流于形式, 其只是启动ERP项目、发表重视ERP实施工作的言论, 因而这些公司的ERP实施效果不理想。
(3) 人员素质风险。ERP实施人员的素质对于ERP实施的成败至关重要。ERP采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 除了普遍采用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技术、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 还要实现不同平台的相互操作, 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 以增强灵活性和可配置功能。这些最新技术的应用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同时, 项目的实施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因此ERP项目实施小组的成员应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和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组成。另外, ERP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计划的软件操作和系统维护以及二次开发方面的培训。吉利集团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ERP的成功实施。
三、结论
ERP通过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无缝链接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 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风险的特点。国内外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都存在观念、目标、操作等方面的误区。我国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笔者认为, 通过明确实施目标、合理选择软件和服务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加强组织领导以及提高人员素质等, 可以减小和规避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腾红.ERP建设中的风险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4
[2].王泽瑞, 叶成炯.ERP在资阳电力公司的实践.经营管理者, 2002;12
[3].朱永春.ERP实施的成本分析.中外管理导报, 2002;1
[4].邓蓉.企业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七大风险.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7;3
[5].金文, 张金城.基于风险分析的ERP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4
论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 篇11
关键词:金融风险;持续性;规避策略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金融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企业倒闭,还可能对该企业所在的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造成威胁,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金融风险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分析,找到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金融风险,避免企业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金融风险的威胁,为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金融企业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由于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双方因种种原因而不能有效地履行合同条款,导致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双方出现利益损失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中,金融企业的生存及社会效益与企业的信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金融企业没能有效履行交易双方的合同,交易对方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从而致使企业自身的信贷质量降低。信用风险就主要表现为信贷质量下降。
(二)财务风险
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来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原因会使企业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产生了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的资金比例太低,使得其运行管理活动受到限制。在运行过程中账实不符等情况都会引发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保持良好的财务指标,就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
(三)利率风险
激烈的市場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使得市场利率处于不断的变动中,从而引发企业利率风险。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客户,一些国有企业往往提高存款利率,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就会对企业的信贷质量造成影响,从而增加利率风险。
(四)流动风险
流动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由于资产流动的不确定性变动使经济主体受到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当金融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偿还债务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兼并、破产等问题。如果企业存在较大的流动风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国家经济政策无法正常实施。
二、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
(一)金融风险的持续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金融企业与国际贸易的交流不断增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主观因素包括企业信用度下降、企业管理者对市场变化认识不到位等,使得企业制定错误的经济决策,从而引发金融风险;客观因素则包括人民币升值、国家政策变化及金融企业财务危机等。
金融风险持续性的存在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流逝中,金融风险处于时间序列方差上不稳定波动的状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方差持续性金融风险将对企业投资产生连续的影响,金融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分析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为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奠定基础。我国通常采用时变均值法和方差法来分析金融风险对企业资产利用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研究和重视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积极分析金融风险的特点及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不断创新金融规避手段,制定有效的金融风险规避措施,促进金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金融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规避金融风险。
第一,企业应当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积极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规律,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企业的各项金融活动会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监管下进一步得到保障,进而更降低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第二,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架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结构。金融企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产业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完善的结构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和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推动企业高效发展。通过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善,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定期沟通与资源共享,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企业应当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金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用是提高社会效益、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在制定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贷质量和自身的信用度,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企业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详尽的客户资料库,详细记录不同客户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信用度,有效掌控金融风险。
第四,金融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完善并落实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是金融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我国金融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资金的操作必须实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实现控制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大额贷款、表外资产、风险资产等要实行备案制度,对贷款的调查、审批和发放检查都要实行全过程的系统监测。这也是防范不良贷款和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
第五,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行为,使得金融企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比例失衡,金融风险增大。国家应当完善金融市场运行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增强执行力度,对于出现不规范或违法金融交易行为的企业,应当给予严厉的打击,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为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金融企业也要加强金融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各个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严格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有效执行金融监管机制,提高金融风险监管效率,达到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企业不断增多,企业规模不断增大,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充分重视企业的金融风险,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制订出有效、合理的发展规划,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促进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潇然.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外资,2011(16).
[2]邓宝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3]刘青琦.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J].时代金融(中旬),2013(09).
[4]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2011(06).
[5]张学立.探讨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J].财经界,2012(18).
[6]何信,张世英,孟利锋等.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风险规避策略 篇12
关键词:军用WebE,外包,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策略
军用WebE外包, 作为应对快速技术变革和降低军队信息化建设管理成本与风险、提高WebE质量、满足军事要求、防止预算严重超支、项目延期或中途下马的重要措施, 越来越受到军队各类单位的认同和重视。但是, 军用WebE外包风险是工作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如何识别外包风险,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避风险的产生, 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且现实的问题。
一、军用Web E外包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军用WebE外包的风险管理包括一系列任务, 用来帮助WebE项目管理团队 (以WebE委托方为主, 吸纳外包服务商和最终用户参加的一个工作组) 理解和管理那些将可能破坏一个WebApp (读作Web应用) 项目的各种问题。风险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既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但是, 不管发生与否, 我们都应该识别它, 评估它发生的可能性, 估算它的影响, 并制定一个应急规避策略来应对问题的真正发生。
1、军用WebE外包风险的识别
军用WebE外包的风险识别, 是指识别并纪录可能对WebE项目外包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要进行军用WebE项目外包的风险识别, 就要考虑外包会给军方带来什么竞争优势和风险?如果外包活动失败, 军方会承担什么风险?军方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科学、客观地预测风险会在外包活动的哪个环节出现、以哪种方式出现、出现的时候对军方有什么影响, 既是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也是搞好风险规避的前提。
关于信息系统和服务外包的风险来源, 国内外的学者有过不少研究。比如Roger S.Pressman在论述软件风险时, 认为风险来源可以从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三方面来分析。本文将结合WebE项目本身的特点、外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WebE项目利益相关者 (WebE委托方、外包服务商和最终用户) 等方面, 进行风险分析与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式既可以由WebE委托方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承担, 也可以由WebE项目管理团队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来完成。风险识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WebE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为避免遗漏, 通常按照机构、人员、技术、需求、产品和估算等六大关键性的风险类型进行列示归类 (如表1所示) , 然后再由WebE项目管理团队集中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表1中对风险的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比如, 富有经验的首席设计师的离职, 不仅可能带来人员风险, 同时也可能带来技术风险, 因为继任者可能缺乏某种技术技能。最后, 还可能带来产品风险, 因为产品的交付可能会延期。
2、军用WebE外包风险评估
一旦形成了合并的风险列表, 就可以进行风险评估了。WebE项目管理团队可以根据风险值测定法, 逐一对已识别的每一个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做出主观判断, 据此再进行风险度的计算, 以利于实际的管理操作。其计算公式为:V=C×P。其中:V表示风险大小;C指风险发生的项目成本;P指风险发生的概率。通常, 对每个已识别的风险, 是按如下步骤来评估其可能性和影响的。
(1) 该风险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或概率有多大。可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按百分比分为四个级别, 分别是:小型 (10%—25%) 、中型 (25%—50%) 、大型 (50%—75%) 和非常大 (>75%) 。
(2) 如果该风险发生, 与其相关的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可能的结果有:灾难性的 (>75%) 、严重的 (50%—75%) 、可容忍的 (25%—50%) 和可忽略的 (10%—25%) 。
(3) 由于WebE项目的开发是以迭代方式进行的, 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每一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都可能发生改变。因此, 必须在风险评估的每一次迭代中, 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4) 风险一经分析和排序, 接着就要判断哪些风险是在项目期间必须考虑的。一般而言, 要根据项目自身的情况确定要进行监控的风险数量, 所选接受监控的风险数目要以便于管理为原则。通常, 中型以上的风险都必须加以考虑。表2是WebE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二、军用Web E外包风险规避策略
对优先级较高的每一个风险, WebE项目管理团队都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能够完全避免这个风险;二是影响这个风险变大或变小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三是一旦某个风险变为现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具体探讨如何规避一些优先级较高风险的策略。
1、WebApp项目需求和项目选择错误导致的风险
一个WebApp项目的起点称为项目需求。军用WebE外包的项目需求, 通常是需要一个支持军方当前和未来业务需求的全新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风险, 可能导致开发了一个并不能达到军事目的或完成军事任务所应具备的功能的系统, 或者, 所开发的WebApp不再符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战略要求。
通常, 为避免项目需求风险, 需要对拟开发的WebApp系统, 在系统所提供的改进的服务、更好的性能、更丰富的信息、更安全的控制、更低的成本和对新装备和新服务的支持等六个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才能使项目需求的理由更充分。一个新的WebApp启动, 至少必须在上述六个方面之一达到用户的要求。
鉴于目前IT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技术越来越复杂, 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应用效果千差万别, 资金投入也不同, 这就要求军方对各种项目机会作出充分的比较和选择。国内外大量IT实施案例表明, 正确的项目选择, 往往比正确的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更具战略意义。在进行项目选择时, 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本身要与军队信息化发展战略相一致, 并符合本单位当前和未来业务发展需求;二是大型WebApp项目的上马, 一定要先在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 定义并评估总体目标, 对目标WebApp项目给出定性和定量指标;三是在进行项目选择的同时, 要搞好自身业务流程的梳理、资源的调查和技术能力的摸底;四是要评估WebApp项目的收益。
2、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导致难以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风险
近几年来, 随着Web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流, 出现了数以千计的Web设计公司专门提供建立Web站点和电子商务的服务。由于Web技术相对传统软件的开发在技术上要复杂得多, 不同的公司由于技术力量的差别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相差甚远。对委托方而言, 希望外包服务商能提供真实的信息, 诚实地展示其竞争实力, 以便客观地对外包服务商进行选择, 而外包服务商则可能对项目成本、技术实力和领域经验等提供虚假信息。外包市场的不成熟, 加上委托方和外包服务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是导致军用WebE外包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加以认真对待。
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 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 以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和外包服务商。首先, 要走访过去的客户, 以确定候选Web服务商的服务水准、技术水平、技术方案、项目报价、进度控制、服务模式, 以及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其次, 要认真评审Web服务商已完成的典型案例成品, 该成品最好能与拟委托项目在业务领域、外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再次, 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确定Web服务商, 以掌握候选Web服务商的足够信息 (包括Web服务商的历史和财务状况) , 尽量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然后成立评审委员会 (包括邀请外部专家) 对Web服务商进行全面评审;最后, 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联系过去成功的项目中Web服务商的首席WebE工程师, 并与之进行沟通, 最好是能以合同约束的方式确保这位首席WebE工程师参与到项目中来。
3、标准、规范体系不符合军用WebE开发要求的风险
尽管近几年来Web技术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至今国家和军队有关方面还没有发布WebApp软件工程和WebE外包的标准或规范。如果说WebApp软件的开发还勉强可以参考传统软件开发所依据的国家、军队标准的话, 那么WebE外包则几乎是无章可循的, 可依据的材料仅仅是国外一些技术领先的公司的最佳实践。
建议有关方面尽快建立、完善与WebApp软件开发和WebE外包有关的国家、军队标准规范。首先, 应尽快制定WebApp软件开发标准, 以便为软件的开发提供过程、方法和工具的指导。比如, 美国就已颁布了五部法律法规来规范对纪录信息的管理 (此外, 许多知名的大公司还开发了大量的WebApp质量标准和准则) , 其中美国防部法规5015.2-STD (Department of Defense R ule 5015.2-STD) 就规定, 美军军事机构必须遵守系统的流程来纪录正式文档和文件。其次, 要制定WebApp软件质量标准 (内容包括:可用性、功能性、可靠性、高效性、可维护性、保密性、实用性和可伸缩性等) , 以便为软件项目立项论证、需求分析和软件测评提供参考依据。最后, 要制定WebE外包的政策法规, 规范WebE外包市场, 维护委托方、外包服务商和独立的具有合法资质的软件测评单位三方的合法权益, 为WebE外包这一新兴的产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4、WebApp技术平台、开发工具选择错误风险
WebApp技术平台的选择, 主要考虑功能性、扩展性、技术演化方向、支持能力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随着WebApp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大, 目前已有大量的工具可用, 这些工具包括:内容描述和建模语言、编程语言、基于组件的开发资源、浏览器、多媒体工具、网站编写、管理和分析工具、数据库链接工具、安全工具以及服务器和服务器实用工具等。
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会威胁到WebE的质量和交付时间, 有时甚至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应用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 国内的软件开发商所提供的自主企业级开发平台, 在功能性、标准化、工程化等方面, 与国际知名企业平台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需要加以认真分析比较, 作出明智的选择。其次, 要根据WebApp种类帮助确定可以应用的WebE技术类型, 再根据WebE技术类型确定可以使用的实现工具。最后, 平台和开发工具只有当用在WebE增量过程模型的敏捷框架内, 且与问题理解、方案设计、质量测试和风险管理等联合使用时, 才可以增强一个技术工程团队构建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能力, 创造出高质量的WebApp程序产品。
5、信息泄漏或WebApp技术限制导致存在安全隐患风险
为了让外包服务商全面深入地理解WebApp项目的运行机制, 委托方往往难免会将核心业务流程和涉密资料传递或展示给外包服务商, 因而机密或敏感性资料可能外泄, 军事安全有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信息安全是开展军用WebE外包的基础工程, 也是重中之重。开发军用WebApp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摒弃已经陈旧的管理理念, 树立起反映新军事变革要求的全新军事管理理念, 完成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重新梳理与部队组织体制结构与任务相适应的业务流程, 并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重构。因此, 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应该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只有那些具备涉密软件开发资质的外包服务商才能承接军用WebApp的开发。其次, 对项目参与人员要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 在合同中必须明确所有人员的角色、工作职责、保密义务和保密期限。最后, 要委托具有合格资质第三方机构切实搞好WebApp的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 涉及到客户端环境、服务器端环境和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链接通路等三大技术领域, 这些领域中的每一个都可能会存在着安全威胁, 只有深入了解每一种安全机制的内部工作情况,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安全性测试用例。显然, 不具备合格资质的机构无法做到这一点。
6、削减项目预算、低估了软件的规模或潜在费用失控风险
众所周知, 由于WebApp的范围是易变的, 且很难找到WebE相关报价作为参考, 所以估算成本本质上讲就有风险。因此, 首先事先确定预期成本, 明确合同范围, 搞好费用估算, 是避免预算风险的前提条件。其次, 要形成详细的项目费用管理计划, 充分考虑所需的资源、必要的开支和各种环境因素对项目预算的影响, 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余留一定的备用金。再次, 在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合同前, 应该尽可能从两个或更多的外包服务商那里询问固定报价, 严格界定外包服务商的责任、义务与权力, 保证项目能够按预期完成。最后, 日常费用的开支, 要杜绝把计划外支出列入到成本价格中。
三、结论
尽管军用WebE外包, 在使军方以较低的成本引进较新的信息化技术、快速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迅速提升军队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但确实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因此, 军方在实施军用WebE外包前, 需要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状况、项目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选择适当的外包方式, 组建作风和技术过硬的WebE项目管理团队, 在敏捷、有效的WebE过程框架约束下, 配合高质量的问题理解、方案设计、技术平台与工具、质量测试,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 才能使军用WebE外包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Roger S.Pressman:Web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Ian Sommerville:软件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赵苹、陈守龙、郭爽:企业信息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Bill English:Microsoft Office Share Point Server 2007 Adminis-trator's Companion[M].Microsoft Corporation, Redmond, Wash-ington, U.S.A,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