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共9篇)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1
摘要: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也和之前不同, 现阶段很多看似小而平常的风险可能都会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关注到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但是对涉税风险的关注度不够。在国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的形势下, 企业的涉税风险有非常大的研究意义。企业的涉税风险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尽量规避和减少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涉税风险, 企业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主要是要通过学习提升意识、通过锻炼加强业务素质等方面以控制涉税风险。
关键词:企业,涉税,风险,规避,原因,措施
目前国内企业的税务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较为尴尬, 虽然很多案例也表明企业的税务工作还是不容忽视, 但是它仍然难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很多的企业经营者也只注重市场的开拓, 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灵活, 没有依法纳税的观念, 对涉税的政策了解不够, 不清楚偷逃税收的风险, 很多企业的人员也将税务认为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爆发归结到企业的财务人员处理水平不够, 外部关系处理不好, 没有想到是自身的问题。另外, 很多的企业对税务代理和税收筹划的认识也不到位, 忽视了税务基础工作。这些都是税务风险的一些表现, 充分表现出目前企业的涉税风险较大, 需要加强研究, 笔者也将从自身的实践出发, 总结目前涉税风险的表现、存在的原因和措施。
一、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
企业的涉税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等。
(一) 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的税务风险
我国的税收政策一方面是规范企业的税务行为, 另外一方面也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落实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因此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问题的增加,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的税收政策日益增多, 对企业的税务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旦企业没有认真更新税收政策就容易使之前的合理合法行为变成不合理、不合法,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片面理解税收筹划导致的。一些财务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税收筹划的实质内涵, 这就容易把税收筹划理解成少纳税, 甚至采取违规的手法操纵筹划基数, 造成了偷税, 使得企业可能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二) 因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
税务工作离不开财务基础工作, 一旦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出现了问题, 税务申报必然会出现错误, 因此税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需要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信息。但是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税收政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上业务能力有限,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够, 同时专业知识的限制也造成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例如, 很多财务人员不懂得使用税收政策对会计、纳税的差异进行识别并进行处理, 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准确自然导致重复交税或者少交税, 这种不利结果自然带来企业涉税风险。另外,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流程不够优化, 对一些重要的风险点无法及时发现, 也没有进行纠正, 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财务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 使得企业微小的税务问题经久不改, 累积成大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或重点关注,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三) 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
涉税风险不仅仅包括少交税的风险, 还包括了企业没有使用好税收政策以减少企业税负的风险, 企业也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减少税负。有些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到位, 没有充分运用这些优惠政策, 例如虽然有利用再生资源, 但是比例不够无法达到环保的税收优惠。有些企业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因为对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水平有限而忽略了税收优惠的范围。例如企业改制、合并和分立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使用和权衡, 在合并定价、合并方式、合并对象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没有能够及时权衡这些政策, 可能就会出现无法使用税收优惠或者使用某个优惠政策反而得不偿失的情况。
二、企业涉税风险的产生原因
造成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任何风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也包括了内部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一) 企业涉税风险的外部风险包括了税收政策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
1. 企业税收政策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正式的立法文件较少, 反倒是行政法规较多, 但是这种行政法规的持久性不长,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税法体系不完整, 对企业的税务工作造成了不便。另外我国的税收法规变化较快, 各部门、各层级的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较多, 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日常工作中, 各级部门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企业错误使用和理解税收政策的概率扩大。
2. 税务机关征管方面不合规。
各地税务机关会在执行税收政策的时候自由度较高, 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 导致了很多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不合理。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 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造成企业的利益受损。而在一些地方, 税务机关在完成税务任务后又让税收人员刻意减少当年的税收, 实行缓缴政策以应对下一年的任务, 形成了企业客观上的税务风险。
(二) 企业涉税风险的内部风险包括了财务人员因素和决策层的因素
1. 决策层的原因。
我国的企业行为受到其决策层的影响较大, 在很多的企业内部由于决策层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对法律的了解不够, 纳税观念落后, 财务知识匮乏, 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单纯将税务问题认定为财务部门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追求效益而轻视法律的意识较重, 这种思想不利于企业规避税务风险。
2. 财务工作者的原因。
每个企业的财务工作者的水平各有差异, 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不一样, 财务工作者如果平时不注重财税的学习, 有可能因为对税务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偏差造成了主观上或者非主观的税务操作失误。有些财务工作者对财务税收工作态度不端正, 甚至作假偷逃漏税, 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规避企业涉税风险的措施探讨
企业的涉税风险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尽量规避和减少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涉税风险, 企业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这主要是要通过学习提升意识、通过锻炼加强业务素质等方面以控制涉税风险。
(一) 加强学习税收政策, 及时关注企业内部的纳税情况, 提升纳税的意识
企业的涉税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这样才能够很好从内部加强其风险防控体系。这种纳税意识就包括了企业在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都需要充分意识到可能的涉税风险, 加强控制。从财务方面考虑,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点, 意识到财务的可能问题, 重新审视管理上的漏洞, 主动避开风险;从经营方面考虑, 企业在交易的时候也需要选择信用度高、遵纪守法的交易对象进行交易, 消除潜在的风险。
同时, 企业内部的决策层和关键的员工需要加强对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学习, 牢固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决策层要经常关注企业的纳税情况, 增强下属员工对税务工作的关注, 增强其税收风险的认识。财务人员也需要及时向决策层汇报重要的纳税情况, 并将企业的税务筹划情况向上层管理者汇报, 让其了解公司的具体税务工作。
(二) 收集涉税风险的案例和信息, 加强内部的业务培训, 提升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
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整合, 在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也要关注到企业的涉税风险情况, 并由财务部门人员参与到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加强财务部门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参与力度, 便于后期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相关的问题和风险, 提前做好相关的税收筹划。另外一方面, 企业也要关注同行业企业、其他企业的涉税风险案例, 加强对这些案例的研究, 仔细分析自身是否可能存在的风险, 通过内部的研讨和学习, 将风险防控点前移, 做好风险的规避。
在做好对涉税风险信息的学习中, 企业也需要关注自身财务流程是否存在问题, 关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否达标。这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的培训, 提升招聘的门槛, 做到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考核, 提升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总之, 企业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财务信息的相对准确性, 为税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财务人员要加强政策的学习, 善于沟通, 利用好税务机关和税务顾问的资源
财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税收政策理解水平和掌握能力, 要做好税务工作, 财务人员要保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企业财务人员要不断研究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 系统掌握学习税收的相关规定等, 全面准确地把握好税收政策的内容, 从而避免一些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造成的筹划风险。在学习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组织一些后续的教育, 让财务人员成为较为专业的税务人员, 充分挖掘出财务人员的潜能, 让其了解金融、保险、贸易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 由于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关系也是企业规避涉税风险的一个因素, 很多地方的税收规定较多、较复杂, 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不同的行政执法人员对同一条规定的理解也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规避这些税收政策执行差异带来的风险, 企业税务人员需要加强和归属税务部门的沟通, 争取能够和税务工作人员在税收政策的理解取得一致, 尽量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善于在发生争端前做好协调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当然在一些企业中, 如果条件允许同时成本效益比合理时, 企业可以寻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支持, 聘请一些专业的税务顾问和代理, 帮助企业做一些合理的税收筹划, 规避可能的风险, 减少企业办税人员因为复杂性和专业性问题无法处理的涉税事项。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规避措施。
考虑到涉税事项的复杂性, 本文无法针对每个税种进行分析, 主要是从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提出一些相关的见解。限于笔者理论和实践的局限, 提出措施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魏相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想[J].商业会计, 2011 (18)
[2]张艳霞, 尚东昌.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
[3]蔺东斌.商贸企业销售及税收筹划[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1 (5)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2
一、人治与法制的矛盾
(一)权大于法,税务稽查的结果和处罚往往因人而异。
(二)法律漏洞多,给税企双方带来太多的争议。
【思考】企业低价转让股权,税务机关是否要纳税调整?如:股权的成本价500万元,按200万元转让给非关联方。国税发【2009】2号:销售或转让资产、转让无形资产、融通资金、提供劳务。所以,上述业务税务机关无权核定转让价格缴纳企业所得税。
【思考】甲企业属于生产企业,从某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原材料,但没有取得专用发票,没有抵扣进项税额。后来,从供货方(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1万元的返还资金。国税局要求必须按销售返利冲减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否准确? 【思考】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合同,甲企业需要的原材料全部由乙企业提供,但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及时,双方约定,乙企业生产出原材料要直接运往甲企业的仓库,由甲企业代为保管,待甲企业使用后,按实际的使用数量向乙企业支付货款并取得乙企业开具的发票抵扣。甲企业在支付货款时,按结算金额的1%扣减保管费。
问1:甲企业少付的1%保管费是否属于销售返利?是否应当冲减增值税进项税额?
问2:如何降低税负? 问3:乙企业移送到外地的原材料是否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思考】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一笔交易合同,为了避免乙企业违约,要求乙企业缴纳了10000元订金,甲企业帐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其他应付款——乙企业10000 到交货期后,乙企业说不买了,甲企业没收了订金10000元,并做如下帐务处理:
借:其他应付款——乙企业1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 问:税务机关要求甲企业作为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是否正确?
【思考】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饮料制造企业
1.饮料品牌使用方发生的广告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
2.饮料品牌使用方发生的广告宣传费支出还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归集至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作为销售费用据实在税前扣除。即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可将饮料品牌使用方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剔除。
问题:如何将甲企业的费用归集到乙企业?归集到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或的广告宣传费应当按30%扣除还是按100%扣除?
(三)要树立法无明文不征税的理念。
【思考】甲企业2010年3月份,购进一批设备的零配件组装设备后,移送本企业生产车间作为固定资产使用,是否应当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
【思考】某商场将采购对外销售的办公桌20张(每张成本200元,售价300元)用于本企业办公使用,且自己为自己开具了普通发票入帐。借:管理费用——办公费4000 贷:库存商品4000 问:是否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查帐与办案的矛盾
(一)树立办案意识
1、税务稽查的权限(1)查账权;
(2)实地检查权(生产经营场所、仓库等);(3)责成提供资料权;(4)询问权;
(5)交通要道检查权(车站、码头、机场、邮政);(6)银行帐户检查权。
2、税务机关不能行使的权利(1)侦察权(2)搜查权
(3)人身强制权
(二)树立证据意识
直接证据:原材料购进发票、销售发票、入库单、出库单、盘点表、银行结算单等。
间接证据:询问笔录、录音录象等。
【思考】税务稽查时发现甲企业的仓库保管员处有一本“发货单”既有存根联,也有记账联,税务机关一般如何处理?
【思考】以收入总额核定征收企业,税务稽查中发现多数外购的货物、劳务没有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是否属于偷税行为?
【思考】某国税局按照某面粉生产企业耗电量进行检查,发现2009年共耗用电费23万度,当地国税局测定的评估指标为加工一吨面粉平均用电76度: 应生产面粉数量=230000/76=3026(吨)
检查“产成品”借方入库数量以及仓库保管账反映的入库数量均为1480吨。因此,要求该企业按照出厂价每顿1800元补缴增值税=(3026-1480)×1800×17%=473076(元)
问:国税局这样处理是否存在问题?证据是否充足? 【思考】询问笔录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思考】李某在外地工作,将老家的一处位置较好的沿街房租赁给他人使用,收取的租赁费一直没有缴纳营业税、房产税等达5万元之多。主管税务机关对其进行税务行政处罚,在无法直接送达和留置送达的情况下,通过特快专递邮寄到李某外地的居住地,并取得了邮政部门的送达回执。但回执上签字的并不是李某,而是该小区物业公司的值班人员。
在规定的期限内,李某没有主动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罚款,主管税务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李某得到消息,以送达回执不是本人签收为由提出抗辩,认为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程序。问:李某的抗辩理由成立吗?
(三)树立保密意识
三、程序与实体的矛盾
(一)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二)税务稽查的调账程序
(三)封存程序
(四)扣押电脑问题
第二讲 税收政策执法运用常见争议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常见争议问题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收入方面的体现
思考:2009年5月1日,甲企业将自有资金100万元贷与乙企业使用,贷款期限为3年,合同约定,3年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合计136万元。甲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什么时间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取得方面的体现 3.收入确认的条件在实务操作中的具体运用
思考:甲企业2009年8月份销售给乙企业产品一批,开具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7万元,成本价80万元。合同约定,待乙企业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付款。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借:发出商品80 贷:库存商品80 问1:上述业务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问2:上述业务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4.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成本费用方面的运用:成本费用必须是可以准确计量的,估计的费用一律不得扣除。(1)利息;(2)租金收入;(3)预提的修理费;(4)企业预提的或有损失、预计负债、各项减值准备等;(5)办公楼评估增值提取的折旧等。
5.暂估价值的税前扣除问题。6.滞后开票问题。
(二)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理解存在的问题
(三)应付账款调增征税存在的问题
(四)关联交易的界定与所得税调增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是居民企业,由A公司和B公司分别出资400万元设立,各占50%股份。乙企业属于香港企业,甲企业和乙企业属于关联方关系。甲企业2009年底的净资产为7000万元。2009年12月份,A公司与香港乙企业签订股权转让
协议,将其持有的乙企业的50%股权以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乙企业。问:税务机关是否应当对A公司核定转让价格征收企业所得税?(3)特别纳税调整的方法(4)规避渠道
【思考】如上例,假设A公司改为自然人股东李某,其他的内容不变,税务机关是否有权对李某低价转让股权的行为进行纳税调整?
【思考】甲企业属于厦门一家企业,乙企业在上海,属于关联方关系。甲企业将其拥有的座落在北京的一处房屋无偿提供给乙企业使用二年,后税务机关查账时认为,由于位于北京的房屋由于没有收取租赁费,因此,本着收入与费用相关的原则,甲企业提取的折旧不得税前扣除。问:税务机关的认定是否准确?
(五)企业政府补贴收入征税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企业2008年取得用于污染治理的专项补贴20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账户,没有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2009年税务机关检查时,认定需要补缴所得税并予以处罚。问题:税务机关处理处罚正确吗?
(六)以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发生的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思考】甲企业取得的100万元财政拨款不征税,但一该财政拨款购置资产的折旧等必须税前扣除。如果企业以免税的股息购置的资产的折旧是否可以税前扣除呢?
(七)债务重组公允价值的理解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欠乙企业104万元货款(含税),2010年3月份,双方约定,甲企业以2006年购置的一台旧设备(原值10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抵债。问1:上述业务是否缴纳增值税? 问2:上述业务缴纳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八)没有取得发票的资产和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问题
(九)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问题
(十)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账款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扣除及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扣除存在的问题
(十一)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十二)合作建房及房地产项目资金合作分红征税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房地产企业出资1000万元,乙企业出资500万元,合作建房。合同
约定,按2:1分配商品房。问:如何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十三)软件生产企业获利的判断原则问题
(十四)代收代付款项是否作为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理解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属于劳务公司,与乙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合同约定,乙企业从甲企业聘用员工50人,每人每年支付5万元(其中,由劳务公司转付的工资薪金2万元,住房公积金0.24万元,社会保险费0.4万元,管理费2.76万元)。问1:甲企业会计上应当确认的收入=? 问2:甲企业缴纳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问3:甲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十五)权益法核算下的股权投资及股本溢价转增股本所得税问题 【思考】
(1)甲企业和乙企业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甲企业2009年1月1日以产品一批投资于乙企业,占乙企业40%股份。该批产品的成本800万元,同类货物的售价1000万元,增值税率17%。合并日乙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2)2009年12月31日,乙企业实现利润1000万元,甲企业采取权益法核算:(3)2010年3月份,乙企业宣告分配现金股利300万元。(十六)增值税的免抵退征收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是一家出口企业,增值税实行免抵退,收到退税款时: 借:应收出口退税款——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但税务机关在进行检查时,要求甲企业将其列入补贴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请问我公司出口货物获得的出口退税款,应如何进行税务处理,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十七)招待费、会议费、福利费、考察费等的区分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9年申报所得税表附表一第1行申报“销售收入合计”1000万元。2010年税务稽查中税务部门发现其少进一笔销售收入150万元,请问税务机关查补的销售收入150万元是否可以作为2009计算广告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
(十八)收入时间确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十九)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视同销售问题
(二十)以前资产损失补扣存在的问题(二十一)固定资产问题
1.固定资产改建支出和修理支出的扣除问题 2.购进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问题(二十二)汇总缴纳和预缴办法 1.就地预缴办法:
(1)如果总分机构适用税率一致:
①总机构按月或按季统一计算应纳所得税额=∑(该分支机构会计利润-亏损-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该分支机构适用税率
②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该分支机构无形资产)/(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各分支机构无形资产合计)]×0.3 ③该分支机构应当就地预缴所得税=①×②×50%(2)如果总分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
①总机构按月或按季统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该分支机构会计利润-亏损-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②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该分支机构无形资产)/(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各分支机构无形资产合计)]×0.3 ③该分支机构应当就地预缴所得税=①×②×该分支机构适用税率×50% 2.分支机构出现下列情况不需要就地预缴所得税:
(1)总机构设立的具有独立生产经营的职能部门,原则上应当视同一个分支机构就地预缴所得税,但如果该职能部门的三项指标与管理部门的三项指标不能分开核算的,不需要就地预缴所得税。(可以筹划)
(2)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二级机构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所得税。(3)上被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所得税。(问题:应当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属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确认书。)
(4)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设立的当年不需要就地预缴所得税。(5)企业在境外设立的非法人的分支机构不需要就地预缴所得税。3.就地预缴所得税应当注意的其它问题:
(1)国税发【2008】28号文件列举的铁路、邮政、银行、石油等14家没有纳入中央与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就地预缴所得税,而是由总机构直接缴入中央金库。
(2)撤销的分支机构在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当分摊的企业所得税由总机构缴入中央金库。如不足一月或一个季度等。
(3)总机构在2007年底前按照独立纳税人缴纳所得税时尚未弥补的亏损,允许在剩余弥补年限内由总机构统一弥补。(包括预缴或汇算清缴)国税函【2008】635号
(4)总机构应当在终了后的5个月内办理汇算清缴手续,各分支机构不需要汇算清缴。汇算清缴时,应当补缴的所得税由总机构缴入中央金库,属于多交的所得税,由总机构向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退税。(不实行抵顶下所得税)。财预【2008】10号、国税发【2008】28号
4.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问题
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总机构应及时将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名单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向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及时出具有效证明(支持证明的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
二级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督促其及时预缴企业所得税。
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相关规定。(国税函[2009]221号)
5.总机构不提供分配表时分支机构的税务处理
关于总机构不向分支机构提供企业所得税分配表,导致分支机构无法正常就
地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处理问题
首先,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要对二级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如该二级分支机构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可以确定为应就地申报预缴所得税的二级分支机构;其次,对确定为就地申报预缴所得税的二级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责成该分支机构督促总机构限期提供税款分配表,同时函请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责成总机构限期提供税款分配表,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未尽责的,由上级税务机关对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规定严肃处理。(国税函【2008】747号)
6.关于实行跨地区汇总纳税的企业能否核定征收所得税的问题
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收入涉及到跨区利益,跨区法人应健全财务核算制度并准确计算经营成果,不适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国税函[2008]747号)
7.总分机构多预缴或少预缴所得税的处理
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造成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时存在一方(或几方)多预缴另一方(或几方)少预缴税款的,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低于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数额的,应在随后的预缴期间内,由总机构将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税款差额分配到总机构或分支机构补缴;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高于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数额的,应在随后的预缴期间内,由总机构将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税款差额从总机构或分支机构的预缴数中扣减。(国税函[2009]221号)(二十三)多预缴所得税是否可以退还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纳税人在纳税内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少于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应在汇算清缴期内结清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预缴税款超过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退税,或者经纳税人同意后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十四)不征税的财政拨款孳生利息是否纳税问题
【思考】甲企业取得一笔用于环境保护专项治理的财政拨款500万元,按规定不征税。该企业将这部分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20万元,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十五)工资薪金会计核算口径与税前扣除口径变化问题(二十六)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二十七)民间集资利息税前扣除问题
(二十八)投资者未到位资金同时发生借款利息扣除问题(二十九)福利企业减免的增值税是否免征企业所得税问题(三十)投资者分得2007年底前利润是否补税问题(三十一)合伙企业纳税问题
1.合伙企业的类型 2.合伙企业的所得税处理
3.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①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
②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合伙人协商决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③协商不成的,按照合伙人实缴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④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按照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合伙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
4.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
(三十二)外商投资企业因政府规划停止经营优惠政策的衔接问题
外商投资企业因国家发展规划调整(包括城市建设规划等)被实施关停并清算,导致其不符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过渡性政策规定条件税收优惠处理问题,经研究,批复如下:
1、根据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79条的规定,应当补缴或缴回按该条规定已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款。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依照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049号)有关规定将已经享受投资抵免的2007年12月31日前购买的国产设备,在购置之日起五年内出租、转让,不论出租、转让行为发生在2008年1月1日之前或之后的,均应在出租、转让时补缴就该购买设备已抵免的企业所得
税税款。
3、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的规定,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于2007年12月31日前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如经营期不少于五年并经税务机关批准已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再投资不满五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的税款。
(三十三)优惠政策叠加享受问题
【思考】甲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15%的低税率优惠政策。该企业2010购置一台环境保护的专用设备,设备属于财税【2008】118号文件所列范围,是否可以享受设备抵免优惠政策?(三十四)建筑业所得税重复课税问题
建筑行业跨地区施工行为非常普遍,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建筑企业往往主要是在异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从所得的来源地看,建筑企业的所得来源于施工项目所在地。但是,对于企业所得税而言,建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是回其机构所在地缴纳。由于建筑企业异地施工,需要在项目所在地开票并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因此一些项目所得地的税务机关为争夺税源,往往在为异地施工的建筑企业代开建筑业发票时,强行按开票金额的一定比例附征企业所得税。而异地施工的建筑企业在被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预扣了企业所得税后,在回机构所在地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对于建筑企业异地缴纳的这部分企业所得税又不认可,导致了建筑企业重复纳税。
为此,国税发[1995]227号曾经明确了建筑企业的纳税地点:建筑企业异地施工,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企业所得税回机构所在地缴纳;无外经证的,在施工地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是,由于各地对于税源的争夺,这一规定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有序的税收征纳秩序,国家税务总局于2010年1月26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39号):
第一:如果施工合同由总机构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并以总机构名义来项目所在地进行施工的,如果总机构能够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自己名义签订的合同、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的纳税证明及相应身份证明的,所得税应当回其机构所在地缴纳。
第二:如果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应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分支机构应在项目所在地按月或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但是,应当注意:
(1)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当然,尽管有这个文件的规定,各地税务机关对于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在企业所得税的具体征管方法上可能还会有所差异。有些地方在文件下发后在开票环节就不再预征企业所得税,而是严格要求分支机构按规定预缴企业所得税。有些地方从强化管理的角度考虑,可能在开票环节仍实行按一个固定比例预征企业所得税,但是在终了,会根据分支机构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进行结算,多退少补。
这个,企业应关注当地的相关规定。但是,企业必须要牢记一点的是,无论当地实行哪种管理模式,分支机构在当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不能超过按国税发[2008]28号文的规定应在当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数额,否则总机构应在随后的预缴期间内,由总机构将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税款差额从分支机构的预缴数中扣减。即分支机构在当地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在总机构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不能作为已缴税款而减少总机构应在其所在地税务机关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而影响到总机构所在地的税收权益。
(2)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仅限于其设立的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三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不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国税函[2009]221号: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3)由于施工资质等各种原因,建筑业中的挂靠经营非常普遍。有些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设立的分支机构,在财务、业务、人员等方面都合总机构无直接联系,仅仅是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施工资质,借有资质建筑企业之名设立的。因此,这些不符合条件的二级分支机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4)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由于符合条件的二级分支机构必须是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因此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从管理角度考虑设立的项目经理部、工程指挥部或合同段,都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的条件。因此,如果这些项目经理部是总机构直接设立的,则汇总到总机构缴纳企业所得税,不需要在当地预缴。如果这些项目经理部是符合条件的二级分支机构设立的,则并入二级分支机构,由二级分支机构统一预缴企业所得税。
(5)文件重申了税收执法纪律,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与本通知相抵触的征管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并予以纠正;对按照规定不应就地预缴而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要及时将税款返还给企业。未按本通知要求进行纠正的,税务总局将按照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三十五)扣除凭证的合法性问题
(三十六)核定征收所得税企业政策理解存在的问题 1.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1)按规定可以不设账的;(2)按规定应当设帐但未设置的;(3)擅自销毁账簿或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帐,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6)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注意:特殊行业、特殊类型的纳税人和一定规模以上的纳税人不适用于本办法。(总局另行规定)
2.不能核定征收的特定纳税人
(1)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一项或几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包括仅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免税收入优惠政策的企业);
(2)汇总纳税企业;
(3)上市公司;
(4)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企业;
(5)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工程造价、律师、价格鉴证、公证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代理、商标代理以及其他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
(6)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企业。
对上述规定之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对其中达不到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促使其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达到查账征收条件后要及时转为查账征收。(国税函[2009]377号)3.核定征收方式(1)核定应税所得率:(2)核定定额。3.核定征收注意的问题
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待遇应适用于具备建账核算自身应纳税所得额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国税发[2008]30号)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在不具备准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件前,暂不适用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财税[2009]69号)4.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方法
(1)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2)按照应税收入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定率核定;
(3)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测算核定;
(4)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的,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采用两种以上方法测算的应纳税额不一致时,可按测算的应纳税额从高核定。
5.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1)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入额×应税所得率
或: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注:从2009年1月1日起:
“应税收入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应税收入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其中,收入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国税函[2009]377号)
【例题】某小型企业,自行申报2009的收入总额160万元(其中包括从投资方分得的股息30万元,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应扣除的成本费用合计为160万元,全年亏损10万元。经税务机关核查,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较真实,但收入总额无法核准。假定对该企业实行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为20%。试计算该小型企业2009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1)应纳税所得额=160÷(1-20%)×20%=40(万元)
2)2009应缴纳企业所得税=40×25%=10(万元)
(2)实行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由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确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6.下列情况需要重新调整应税所得率或应纳税额: A.生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 B.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
C.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
【思考】对于无法准确提供成本费用或收入额的核定征收企业如何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思考】核定征收对税收环境的影响?
7.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的申报
(1)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确定纳税人按月或者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一个纳税内不得改变。
(2)按实际数额预缴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可按上一应纳税额的1/12或1/4预缴,或者按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
8.税务机关应当在每年6月底前对上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进行重新鉴定。重新鉴定前,纳税人暂按上的核定征收方式预缴所得税,鉴定后,按重新鉴定的结果执行。
9.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范围,严禁“一刀切”。10.核定征收企业不得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11.在一个纳税内,符合了查账征收条件的,可以随时改为查账征收。取消了原规定一定一年不变的规定。
12.核定征收企业亏损弥补问题
(1)核定征收期间发生的经营亏损不得用查账征收期间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
(2)但核定征收前发生的生产经营亏损,可以结转到再次由核定征收改为查账征收期间的所得弥补,但弥补的年限不得减除核定征收的,连续弥补期限不得超过5年。
(三十七)清算所得弥补亏损的政策理解存在的问题 二.个人所得税常见争议问题
(一)股权转换评估增值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
【思考】A、B二厂均为独立法人,两个工厂都由李某和王某控股,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为了实现A工厂的上市,2008年,双方协议,李某和王某分别将其持有的B工厂的股份按一定的折股比例出资增加A工厂的注册资本,改制后,B工厂成为A工厂的全资子公司。B工厂净资产的账面价值1000万元,评估价值3000万元。
问:李某(2000*60%=1200万元)和王某(800万元)因转让股权取得的增
值部分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有限公司税后利润向投资者个人分配个人所得税问题
【思考】甲企业由李某和王某分别出资100万元设立的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企业净资产已经达到1000万元。但该企业一直没有分配,其中未分配利润达到600万元。
1.如果分配给个人,应当按“股息”所得缴纳20%个人所得税。
2.筹划:如果李某和王某分别将其持有的甲企业的股权以成本价100万元转让给李某和王某控股的乙企业,税务机关是否有权调整转让价格?
3.甲企业将600万元利润分配给李某和王某控股的乙企业,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4.最新税收政策解读
(三)员工外出考察旅游费用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
(四)欠发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算适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9年1月1日起进行工资调整,但由于资金紧张,调整的工资薪金一直没有到位。直到2010年7月1日,才一次性补发6个月的调整工资。
甲企业将7月份补发的工资薪金除以6加上7月份的工资进行计税。但地税局要求,将补发的6个月的工资薪金加上7月份的工资薪金一并计税。是否正确?
(五)外出经营建筑工程个人所得税重复交税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是北京市一家建筑安装企业,2009年到山东省从事工程施工。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在向劳务发生地地税局申请代开建筑安装发票时,地税局除扣缴营业税外,还要按开具金额附征缴纳1%的个人所得税。问题:甲企业职工的工资薪金在北京市发放,已经按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劳务发生地地税局再扣缴个人所得税,是否存在重复课税问题?如何处理?
(六)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征税存在的问题 1.如何区分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 2.董事费个人所得税问题
(七)股东借款不还个人所得税问题
(八)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
1、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本通知所称限售股,包括:
(1)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股票复牌日之前股东所持原非流通股股份,以及股票复牌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以下统称股改限售股);
(2).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以下统称新股限售股);
(3)财政部、税务总局、法制办和证监会共同确定的其他限售股。
3、个人转让限售股,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减除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即:
应纳税所得额=限售股转让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税费)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20%
本通知所称的限售股转让收入,是指转让限售股股票实际取得的收入。限售股原值,是指限售股买入时的买入价及按照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合理税费,是指转让限售股过程中发生的印花税、佣金、过户费等与交易相关的税费。
如果纳税人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的,不能准确计算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及合理税费。
4、限售股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限售股持有者为纳税义务人,以个人股东开户的证券机构为扣缴义务人。限售股个人所得税由证券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
5、限售股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采取证券机构预扣预缴、纳税人自行申报清算和证券机构直接扣缴相结合的方式征收。证券机构预扣预缴的税款,于次月7日内以纳税保证金形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缴纳。主管税务机关在收取纳税保证金时,应向证券机构开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纳税保证金收据》,并纳入专户存储。
根据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情况,对不同阶段形成的限售股,采取不同的征收管理办法。
(1)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前形成的限售股,证券机构按照股改限售股股改复牌日收盘价,或新股限售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转让收入,按照计算
出的转让收入的15%确定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以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适用20%税率,计算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额。
纳税人按照实际转让收入与实际成本计算出的应纳税额,与证券机构预扣预缴税额有差异的,纳税人应自证券机构代扣并解缴税款的次月1日起3个月内,持加盖证券机构印章的交易记录和相关完整、真实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清算申报并办理清算事宜。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按照重新计算的应纳税额,办理退(补)税手续。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清算事宜的,税务机关不再办理清算事宜,已预扣预缴的税款从纳税保证金账户全额缴入国库。
(2)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新上市公司的限售股,按照证券机构事先植入结算系统的限售股成本原值和发生的合理税费,以实际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适用20%税率,计算直接扣缴个人所得税额。
6、纳税人同时持有限售股及该股流通股的,其股票转让所得,按照限售股优先原则,即:转让股票视同为先转让限售股,按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7、证券机构等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各项征收管理工作,并于每月15日前,将上月限售股减持的有关信息传递至主管税务机关。限售股减持信息包括:股东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开户证券公司名称及地址、限售股股票代码、本期减持股数及减持取得的收入总额。证券机构有义务向纳税人提供加盖印章的限售股交易记录。
8、对个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转让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
(九)企业年金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1、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2、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以下简称企业缴费)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在计入个人账户时,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与正常工资、薪金合并),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
扣代缴。
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缴纳企业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3、对因年金设置条件导致的已经计入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不能归属个人的部分,其已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还。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应退税款=企业缴费已纳税款×(1-实际领取企业缴费/已纳税企业缴费的累计额) 参加年金计划的个人在办理退税时,应持居民身份证、企业以前月度申报的含有个人明细信息的《年金企业缴费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复印件、解缴税款的《税收缴款书》复印件等资料,以及由企业出具的个人实际可领取的年金企业缴费额与已缴纳税款的年金企业缴费额的差额证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后,予以退税。
4、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制度。企业要加强与其受托人的信息传递,并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对违反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5、本通知下发前,企业已按规定对企业缴费部分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的,税务机关不再退税;企业未扣缴企业缴费部分个人所得税的,税务机关应限期责令企业按以下方法计算扣缴税款:以每未扣缴企业缴费部分为应纳税所得额,以当年每个职工月平均工资额的适用税率为所属期企业缴费的适用税率,汇总计算各应扣缴税款。
6、本通知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对个人取得本通知规定之外的其他补充养老保险收入,应全额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7、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十)转租房屋个人所得税问题
1、个人将承租房屋转租取得的租金收入,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财产租赁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取得转租收入的个人向房屋出租方支付的租金,凭房屋租赁合同和合法支付
凭据允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从该项转租收入中扣除。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46号)有关财产租赁所得个人所得税前扣除税费的扣除次序调整为:(1)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2)向出租方支付的租金;(3)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4)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
(十一)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
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1.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2.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3.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三.增值税常见争议问题
(一)视同销售计税依据的确定问题
【思考】某商场将部分笔记本、钢笔等用于本企业管理部门使用,并给自己开具普通发票入帐,成本价5000元,同类货物的售价7000元: 借:管理费用5000 贷:库存商品5000 税务机关要求按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是否正确?
【思考】2009年10月份,某企业将已经抵扣进项税额且已使用过的一台设备赠送给灾区,原值100万元,抵扣进项税额17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1)这笔业务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2)缴纳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二)进项税额抵扣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今年因财务系统升级,购进一批财务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总计金额30万元,并已取得供货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请问购进的这批软件可否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思考】供电企业的水泥电杆的水泥垛是否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思考】加油站购置的储油罐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
【思考】甲企业2009年3月份从花卉中心购买一批绿化用的花草、树木,有些摆放在企业的经营场所,有些摆放在职工宿舍、食堂等部门、已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三)购物赠送视同销售增值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四)资产转让与股权转让征税存在的问题
(五)正常损失与非正常损失理解存在的问题
【思考】食品或药品过期无法销售的,是否应当作为非正常损失做进项税额转出?
【思考】甲企业销售给乙企业货物一批,售价100万元,成本价80万元(其中,按17%税率计算的材料成本占50%,运费成本占10%,其他成本占40%),委托丙企业运输,丙企业在运输途中发生事故,导致该批产品报废。丙企业赔偿甲企业17.55万元,甲企业处置报废的产品,取得收入11.7万元。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正确的是哪一项?(1)按销售
借:现金17.55+11.7=29.25 贷:主营业务收入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5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80 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税务机关有权核定计税价格。(2)按损失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87.4 贷:库存商品8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0*50%*17%+80*10%/(1-7%)*7%=7.4(3)都不对。
(六)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问题
1、增值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
2、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对提出申请并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为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2)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3、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2)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3)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4、纳税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5、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权限,在县(市、区)国家税务局或者同级别的税务分局(以下称认定机关)。
6、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纳税人应当在申报期结束后40日(工作日,下同)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申请表),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2)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
(3)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结束后20日内制作并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
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应当在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不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表》(见附件2),经认定机关批准后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批准完毕,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
7、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申请表,并提供下列资料:
A.《税务登记证》副本;
B.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的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C.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明或者与中介机构签订的代理记账协议及其复印件;
D.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协议,或者其他可使用场地证明及其复印件;
E.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2)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当场核对纳税人的申请资料,经核对一致且申请资料齐全、符合填列要求的,当场受理,制作《文书受理回执单》,并将有关资料的原件退还纳税人。
对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应当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3)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以后,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查验,并制作查验报告。
查验报告由纳税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税务查验人员共同签字(签章)确认。
实地查验时,应当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到场。
实地查验的范围和方法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4)认定机关应当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
8、纳税人自认定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次月起(新开业纳税人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的当月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并按照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9、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10、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对下列一般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
(1)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新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
(2)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一般纳税人。
纳税辅导期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思考】李某2009年承包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平时按小规模纳税人缴纳
增值税。税务机关检查发现存该企业的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要求按一般纳税人17%征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抵扣。纳税人不认同税务机关的处理,认为自己是承包人,又是个人,应该作为独立的纳税主体,应按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纳税。如何认定承包人纳税主体?如何征税?
(七)第三方开票错误理解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乙企业、丙企业都属于一般纳税人。甲企业向乙企业购进货物1万元,货物尚未到达,甲企业又将该批货物转让给丙企业,并与丙企业合同约定,由丙企业将1万元货款直接付给乙企业,并向甲企业支付差价1000元。以上价格均为不含税。乙企业开具1万元专用发票给甲企业,甲企业开具专用发票11000元给丙企业。甲企业和丙企业均抵扣了进项税额。
此交易行为是否违反税法的有关规定?
(八)赔偿收入视同价外收费征税存在的问题
(九)销售折扣与折让问题
(十)买一赠一及购物券争议问题
(十一)售后回购问题
(十二)上市公司停牌后整体转让资产涉税问题
(十五)外购货物赠送他人视同销售还是不得抵扣问题(十六)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问题
【思考】某外资研发中心2010年3月份外购国产设备一台,取得专用发票已经按规定认证,并经税务机关批准,享受退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问:其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
1.符合财税【2009】115号文件规定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按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免征进口税收。
2.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可以全额退还增值税。3.具体的退税程序及办法详见国税发【2010】9号:
(1)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开票时间为准),研发机构在此期间采购国产设备,应熟悉新出台的退税申报时限,规划好投资项目内设备的购进与发票的取得,及时按规定将发票进行认证,并在取得发票的180天内进行申报,避免误期申报造成经济损失。根据该办法规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研发机构购进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规定的认
证期限内办理认证手续,2009年12月31日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为90日,2010年1月1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为180日。
要注意的是,未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一律不得申报退税。同时,研发机构应自购买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之日起180日内,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报送《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报审核审批表》及电子数据申请退税,同时附送采购国产设备合同、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付款凭证、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可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税的企业范围
该办法适用于内外资的研发机构,具体包括以下三类企业,第一类是符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文规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第二类是符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文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第三类是外资研发中心,特别要注意设立时间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
一是2009年9月30日及其之前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如新设立时间不足两年,属于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美元,属于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500万美元,如设立时间在两年及两年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90人;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二是2009年10月1日及其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属于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800万美元,属于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800万美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150人;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由此可见,该办法与之前被废止的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存在不同之处,在于该办法只限定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并非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都能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的优惠,而且享受退税的企业范围要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有关规定执行。(3)可享受退税的设备范围,防止设备划分混淆
该办法明确了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享受退税的设备范围,将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设备清单具体分为三大类二十四小类:
第一大类是实验环境方面,包括教学实验仪器及装置、超净设备、清洗循环
设备等八小类;
第二大类是样品制备设备和装置,包括培养设备、微量取样设备等八小类;
第三大类是实验室专用设备,包括特殊照相和摄影设备、特种数据记录设备及材料、特殊电子部件等八小类。
(4)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享受退税还要注意税收管理风险
一是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研发机构,应在申请办理退税前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原件及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退税账户证明及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二是国产设备由主管税务机关监管5年,如果研发机构将已退税的设备转让、赠送或者出租、再投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三是研发机构以假冒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资格、既申报抵扣又申报退税、虚构采购国产设备业务、提供虚假退税申报资料等手段骗取国产设备退税款的,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四是已享受退税的国产设备,增值税发票被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加盖了“已申报退税”章的,不能再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而且企业对已退税的发票应注意做好留存备案。
五是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是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方给予办理退税。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设备已按照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常包括从事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企业以及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采购国产设备的应退税额,是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而确定的。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未全额支付所购设备货款的,按照已付款比例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确定应退税款;凡未付款部分的相应税款,待企业实际支付货款后再予退税。(十七)增值税抵扣凭证的认定时间问题
国税函[2009]617号,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扣税凭证的认证、抵扣、比对时间进行延长。
1、出台背景。
2、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申请认证时间延长到180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超过180天的不得扣税。
3、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抵扣进项税额。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否则,不得抵扣进项税金。
4、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扣税期限基本相同。实行“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的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海关缴款书,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数据)申请稽核比对。未实行海关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的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后开具的海关缴款书,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后的第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5、未在规定期认证、申报抵扣或者申请稽核比对的,不得扣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以及海关缴款书,未在规定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申报抵扣或者申请稽核比对的,不得作为合法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得计算进项税额抵扣。
6、丢失增值税抵扣凭证的处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丢失已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第二十八条及相关规定办理。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丢失海关缴款书,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凭报关地海关出具的相关已完税证明,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抵扣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核,并将纳税人提供的海关缴款书电子数据纳入稽核系统进行比对。稽核比对无误后,方可允许计算进项税额抵扣。
7、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纳税人取得2009年12月31日以前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仍按原规定执行。其它涉及增值税扣税凭证认证、申报抵扣或者申请稽核比对时间的文件或规定,均以本通知为准。
【思考】工程物资进项税额如何才能抵扣?
(十八)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变化问题
【例题】甲企业2008年12月1日以视同买断方式委托乙商场代销商品100件,单位成本80元,协议价100元(不含增值税,商品增值税率17%)。
(1)12月20日收到40件商品的代销款,乙未开具代销清单;
(2)其余60件于2009年6月20日收到款项,乙开具了100件的代销清单。请进行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处理。
(1)《会计准则——收入准则》规定:收取手续费方式下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2)国税函【2008】875号: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与会计准则一致。(十九)销售旧货与销售废旧物品适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9年3月6日将2006年购置的一台旧设备销售,取得收入10万元,该设备的原值10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如何缴纳增值税? 【思考】甲企业2009年10月将2008年2月份购置且已使用过的旧设备拆件销售,取得收入10万元,该设备的原值10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问:上述10万元是否可以按4%减半征收增值税?
【思考】甲企业2009年10月将当年2月份购进并已经抵扣进项税额的一台生产用设备用于本企业的兼营的饭店使用,该设备的原值10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已经抵扣的进项税额17万元。问:
1.该笔业务是否应当做进项税额转出? 2.如果需要转出,进项税额转出的金额是多少? 四.营业税常见争议问题
(一)建筑业营业税计税依据确定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房地产公司下属一装修公司经过竞标,2009年1月与某宾馆签署了装修合同,合同约定,由宾馆自购装修材料300万元,设备200万元。由装修公司负责装修并安装设备。宾馆支付装修公司工程款150万元(包括装修收入100万元,设备安装收入50万元,会计上单独核算)。工程已于2008年1月完工,工程款已收启。装修公司应纳的营业税正确的是? A.150*3%
B.(150+300)*3% C.(150+300+200)*3%
(二)总包人与分包人重复课税问题
(三)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变化问题
(四)增值税及营业税混合销售处理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属于玻璃幕墙生产企业,2009年3月销售给乙企业1000万元玻璃幕墙,合同约定,由甲企业负责施工安装,另外收取安装费200万元。甲企业具有施工资质。下列纳税办法正确的是? A、1000万元缴纳增值税,200万元缴纳营业税 B、1200万元全部缴纳增值税 C、1200万元全部缴纳营业税 D、都不对
【思考】甲企业生产锅炉设备,2009年销售给乙企业锅炉设备一台,不含税价格200万元,合同约定,由甲企业负责安装,另外收取安装费20万元。甲企业开具普通发票金额=234+20=254万元给乙企业。会计上没有分别核算。问:上述混合销售行为应当缴纳一种税还是两种税?怎么缴纳?
【思考】某装修公司主要从事装修业务,2006年10月份采取“包工包料”方式为某企业进行装修,合同注明:材料款100万元,装修费30万元,工程款合计130万元。下列纳税方法正确的是? A、100万元征收增值税,30万元征收营业税
B、130万元全部缴纳增值税,原因是材料款占工程款达到50%以上 C、130万元全部缴纳营业税
(五)兼营业务纳税争议问题
【思考】2009年甲企业属于面粉厂,兼营一家饭店,但饭店收入与销售收入没有准确的划分。问:如何缴纳两种税? A、全部缴纳增值税 B、全部缴纳营业税
C、按面粉销售收入与饭店收入孰大原则确认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D、都不对
(六)劳务抵债行为是否视同销售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争议问题
【思考】甲企业将自建的一处房屋用于本企业办公楼使用,是否属于营业税的视同应税行为?是否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否缴纳契税? 【思考】甲企业是一家装修公司,欠乙企业货款100万元一直没有能力归还。恰好乙企业有一项装修业务,双方约定,甲企业为乙企业提供装修劳务,抵顶甲企业的欠款。问:甲企业是否应当就其为乙企业提供装修劳务的行为缴纳营业税?
(七)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
(八)集资建房营业税征税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单位集资建房,员工按照内部规定缴纳一定的集资款后,可以分得住房无偿使用。土地由单位购置,计划立项也是以单位名义。税务机关检查时,认为应按销售不动产行为征收营业税及相关税费,集资款为预售收入。税务机关的做法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九)内部设立的职工食堂等机构相互提供劳务征税存在的问题
(十)营业税劳务范围界定问题
(十一)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是否缴纳营业税问题
(十二)仓储费被要求缴纳增值税问题
(十三)无形资产、不动产差额征税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 营业税条例第5条:下列业务按差额缴纳营业税
(1)运输业务:
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允许减除支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运输费用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2)旅游业务
允许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除替旅游者支付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
(3)建筑工程
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可以按减除分包款后的差额缴纳营业税。(4)金融商品
外汇、有价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5)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思考】某企业将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府大楼以3000万元购进,装修后对外转让,发生装修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2000万元。转让价款共计12000万元。思考:该公司应纳多少营业税? A、(12000-3000)×5% B、(12000-3000-2000)×5% C、12000×5% D、转让使用过的旧房子不征营业税 E、以上答案均不对
【思考】甲房地产企业2005年销售给甲企业办公楼一栋,并开具发票给甲企业,2008年5月,甲企业又将办公楼销售给乙企业,但没有给乙企业开具发票。乙企业于2008年12月将办公楼销售给丙企业。
问:甲企业、乙企业缴纳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按全额缴纳还是差额缴纳? 【思考】从土地的一级市场通过支付土地转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时,应当按差额缴纳营业税还是按全额缴纳营业税?贵阳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
(十四)探矿权、采矿权纳税问题
【思考】转让探矿权或采矿权是否应当缴纳营业税?
(十五)房地产企业以开发产品抵顶拆迁补偿费及房屋调换营业税计税依据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房地产企业与某拆迁户李某达成拆迁补偿费协议,约定如下: 1.以相同面积65平米与被拆迁户进行房屋调换。
2.由于房地产企业提供的房屋位置因素,等面积的部分,每平米李某按协议支付给房地产企业200元的差价。
3.超过的面积80平米-65平米=15平米,按如下规定处理:(1)10平米内的部分按5500元/平米结算(2)5平米部分按6100元/平米结算。
4.房地产企业换出房屋的不含地价款的成本价2100元/平米,含地价款的成本价为3600元/平米。
问1:甲房地产企业抵给李某的房屋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多少?
问2:甲房地产企业抵给李某的房屋应当按含地价款的成本价还是按不含地价款的成本价缴纳营业税?
(十六)拆迁补偿费是否缴纳营业税问题 五.其他税收政策执法运用常见争议问题
(一)房产税计税依据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5年购买一块土地计划建造办公楼一座,将土地购置价值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按50年平均摊销,直到2006年才开始施工并于当年12月31日完工交付使用。2008年地税局查账时,发现甲企业没有将地价款的摊销余值计入办公楼的原值,遂要求将土地摊余价值计入办公楼原值作为房产税计税依据。是否正确?
(二)房屋装修费是否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缴纳房产税问题
【思考】我公司于2005年对办公楼进行装修,所发生装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并单独核算,房产税仍按房屋原值缴纳。地税机关在对我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要求我公司将装修费计入房屋原值一并缴纳房产税,请问税务机关的处理是否正确,我公司应如何缴纳房产税?
(三)房地产企业的售楼处的临时性建筑物是否缴纳房产税?
(四)职工宿舍使用单位自有住房免征房产税问题
【思考】企业购置一栋高档商品房提供给本企业职工使用,有些职工收取低廉的房租,有些高级专家则不收取任何的房租。问:应当如何缴纳房产税?
(五)地下建筑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问题
(六)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房产税问题
(七)土地使用税起征时限问题
(八)土地增值税核算单位理解及利息计算存在的问题
(九)展期贴现按贷款合同征收印花税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已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到期后,由于资金紧张,尚有800万元未归还。经与金融机构申请,同意办理一年展期,重新约定还款时间及办法。税务机关对此合同800万元展期合同认为属于贷款合同,要求补缴印花税。同时发现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也要求企业按贷款合同补缴印花税。税务机关的意见是否正确?
【思考】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是否缴纳印花税?
(十)印花税核定征收计税依据存在的问题
(十一)企业集团内部使用的有关凭证征收印花税问题
(十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契税计税依据确定问题
(十三)改组改制契税问题
第三讲 执法程序税务处罚运用不当常见争议问题
一.处罚不及时告知、不听取陈述申辩问题 二.偷税定性计算比例适用存在的问题 三.处罚超越法定时间存在的问题
【思考】2008年甲企业接受省局稽查机关检查,检查发现2002-2003年因按照地方政府规定,采取不进行纳税申报手段,少缴税收200万元。省级税务机关拟决定按《征管法》规定处罚50%,并加收滞纳金。合计金额500多万元。税务机关的处理处罚是否正确? 四.处罚不公正不公平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7申报亏损80000元,2008税务机关在检查中,查补所得60000元,弥补亏损后,实际发生亏损2万元。企业及时调整了亏损额。税务机关按征管法第64条规定处以5万元的罚款,是否合适?
【思考】2008年甲企业利用多计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方法偷逃增值税等达到200万元,应纳税总额为1000万元。偷逃税款占应纳税总额的比例超过10%,构成偷税罪。
税务机关要求甲企业补缴偷逃的税款200万元,加收滞纳金并除以2倍的罚款。问是否正确?
五.同一税收违法事项重复处罚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7接受虚开货物运输业发票,多列支成本费用100万元。税务机关检查发现这一情况后,认定企业多列支出,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33万元,属于偷税行为。除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外,作出如下处罚:(1)按偷税除以一倍罚款;
(2)按未按规定取得发票处以罚款1万元; 问题:税务机关处理正确吗? 六.发票越权处罚存在的问题 七.行政复议诉讼期限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企业1月1日接到税务机关处理决定,限期在15日内缴纳税款。处理决定载明:纳税人在按期缴纳税款之后的60日内,可以申请复议。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于2月1日缴纳税款,同时提出申请复议。
税务机关认为,因企业逾期缴纳税款,所以不受理复议申请。根据税务复议前置的规定,企业同时也不能向法院进行诉讼。税务机关的处理及意见是否正确?
八.增值税滞留专用发票税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思考】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账外经营隐瞒含税收入1170万元,同时隐瞒进项税金150万元,税务机关检查发现后,依据规定认定偷税170万元。纳税人认为只偷税20万元。谁的认识是正确的? 九.关联交易调整的处罚适用条款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与乙企业属于关联方,甲企业主管税务机关2009在对甲企业2008所得税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甲企业固定资产卡片中包括北京市的一处房屋,但却没有取得任何收入。经检查企业的合同并进行外调,得知,该房屋无偿提供给乙企业使用。税务机关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11条: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要求甲企业将提取的折旧进行纳税调增,补缴企业所得税。是否正确?
十.税务稽查查补的税款是否必须处罚的问题
浅谈企业涉税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措施
一、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一)依法纳税观念淡薄。很多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拓展市场,依法纳税观念却非常淡薄,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
(二)认为税收只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所有税务问题都交给财务人员,只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做好账、少纳税,涉及到税务管理方面的其他事情则不加过问。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很多企业老总不假思索地归结为“账上出了麻烦”,认为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水平不够高,很少想到是税务管理没到位。
(三)对税收筹划和税务代理在认识上有偏差。有些企业虽然有聘请专业理税税务代理的意识,但对税务代理的真正理财作用在认识上还有许多偏差。认为税务代理机构是“关系税”、“人情税”的一个桥梁,能通过其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和专业知识技能一定能使企业少纳税,从而忽视了以加强税法遵从为核心的税收基础工作。
二、企业涉税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决策者方面。由于企业决策者税收法律意识淡薄,纳税观念落后、财税知识匮乏,从主观上没有认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及其严肃性,而单纯地把税务问题看成是财务部门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税收问题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所以就一昧地追求企业效益,挖空心思想着如何避税。达不到目的,就埋怨财务人员不会“当家”,工作不到位。
(二)财务工作者方面。由于财务工作者平时不注重新财税知识学习,或者因为对财税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有偏差,容易造成因计算失误而形成主观上的避税。更有甚者,有些财务工作人员道德素质差,对待税收工作态度不端正,甚至做假账偷漏税,给国家、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税收政策方面。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缺乏完整的税法体系,为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了空间;税收法规经常变化,仅每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税收法规有1000条之多,到省级以下后法规数量就更多了,复杂的税制因素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无形中又加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再者由于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因错误运用过期的税收政策而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四)税务征管机关方面。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税务征收机关为完成地方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不按税法办事,对企业实行“杀鸡取卵”或者搞预缴,寅吃卯粮,造成企业利益受损。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税务征收机关完成当年任务后,授使征收人员有意压库,对企业实行缓缴,搞“放水养鱼”,形成企业客观上的避税。
三、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涉税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章依法纳税
企业降低纳税风险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这种风险防范意识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努力遵章经营、守法纳税,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选择主动避开风险;另一方面是对外交往上。企业要选择与社会信用较高、遵纪守法的交易对象开展经营活动,消除潜在风险。
(二)加强学习税收政策法规,提高纳税意识
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者,要加强财税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牢固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观念,经常过问企业的纳税情况,增强税收风险意识。企业财务人员更应注重财税知识的学习,更应弄懂、吃透税收政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及时获悉新法规、新政策。
(三)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
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预防涉税风险,提前做好税收筹划。
(四)聘请税务顾问,提高税务筹划能力
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
(五)要完善税制,公平税负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4
一、合同工具原理及内容
合同工具原理:就是利用经济合同种类转化、合同要素的转化、合同的拆分来规避涉税风险,降低企业税负。
合同工具内容包括:经济合同的种类转化、经济合同要素的转化、合同分拆、无效合同的规避等几方面的内容。
二、合同与税收的关系
合同是税收筹划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及税务风险的主要载体;且与企业税负的高低息息相关,如签合同的人不了解合同的税务风险就会埋下税务地雷,让企业蒙受意想不到的损失。
如购销合同与税收的关系: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都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货物销售方式、货款结算方式不同,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不同,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不同。纳税人可以据此进行税收安排,并在合同上具体反映。当资金能较快回笼时,合同可以约定采用直接收款等销售方式;当货款不能很快回笼时,在签订合同时,尽可能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从而将纳税义务向后推移,获得合理的税款时间价值。
筹资合同与税收的关系:从纳税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内部融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利息计算和资金回收期限方面均有较大弹性,容易寻求降低融资成本、抵销纳税利润规模、提高投资规模效益的途径。
三、加强合同管理,有效规避税收风险
合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字约定,是两个经营主体之间进行业务往来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依据。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规避经营风险,聘请了法律顾问,要求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由法律顾问进行审核,通过合同的签订来避免经营风险的产生。但是,很少有企业聘请税务顾问帮助企业设计合同,从合同上来规避税收风险。在企业的管理中应重点强调:合同决定业务过程,业务过程产生税,合同是直接产生税收的根源。因此,企业要想规避税收风险、减轻税负就必须重视合同管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是要通过对业务过程的调整来解决。
[案例1]某公司(甲)是专业生产取暖设备的企业,一般纳税人。2008年,公司采购员小李想从上海三利管件有限公司(乙)购进一批不锈钢管件,并与乙方签订了50万元的购销合同。但是,由于乙方属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发票,造成了甲方不愿购买,将合同取消了。经多方询问,未果。但甲公司等着急用。
针对此案例,进行筹划:假设小李需要购进100万元不锈钢管件,根据加工方乙方的实际情况,生产这100万元的产品需要购进70万元原材料,那么,可以由甲方直接与丙方签订购销合同,并付70万元给丙方,再将丙方的货物直接移送给乙方,再与乙方签订30万元的加工合同,由乙方给甲方加工成所需要的产品。这样,甲方就能从丙方处取得70万元的增值税发票;从乙方取得的由乙方到税务机关代开的3%的增值税发票。虽然加工费发票上要损失一部分,但70万元的材料费并没有损失。通过这种“委托加工”的业务方式不仅合法,又减轻税收负担,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取得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税怎样交不是看账怎样做,而是看业务怎样做。风险是由业务过程产生的,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合同的管理特别要让业务部门能按照税法的规定签合同、做业务,才能规避涉税风险。
四、如何利用合同工具降低企业税负
(一)合同种类的转化
基本原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而不同的经济业务产生的税款不同,常见的经济合同有购销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加工承揽合同、货物运输合同。纳税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合同所产生的税负差异,通过转化达到税负的最低化。
(二)合同要素转化
基本原理: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标的、数量及质量、价款和酬金、履行的时间地点与方式、合同的变更及解除条款、违约条款及特需条款。通过合同要素的转化,达到延迟纳税或降低税负的目的。
[案例2]某公司主业为生产燃煤锅炉,由于市场及经营原因,公司主业已无法继续经营,公司改变了经营业务。公司将设备全部出售,将厂房改造后出租给某汽配城。双方签订出租协议,租金1000万元。
[解析]上述案例中,该公司整体税负情况:
应纳营业税=1000×5%=50万元;
应纳城建税及附加=50×10%=5万元;
应纳房产税=1000×12%=120万元;
对该案例的出租业务详细分析,发现公司实际系出租给汽配城整个工厂,公司仅留下几间办公室。工厂除了厂房和办公楼外,还有很大面积的空地,汽配城用作停车场,另外,厂房和办公楼还有部分附属设施和办公设备也一同交与汽配城使用,公司还需要保证全部水电正常供应。基于上述情况,建议公司将该协议拆分:将厂房、办公楼及附属设施采用出租形式,租金500万元,办公设备租金300万元,保证全部水电作为物业管理费收取200万元。
则整体税负情况:
应纳营业税=(500+300+200)×5%=50万元
城建税及附加=50×10%=5万元
房产税500×12%=60万元
总体节税=(50+5+120)-(50+5+60)=60万元
[案例3]某工业产业园公司,建有大量的车间厂房及仓库,账面价值20000万元由于园区周围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引进工业生产企业;产业园只好将厂房租赁给其他公司作为库房存放货物,假设每年收取租金总计3000万元。
[解析]出租房屋属于租赁服务业,
需缴纳营业税=3000×5%=150万元
应缴纳房产税=3000×12%=360万元
通过对此案例了解及分析,发现公司出租厂房的同时,公司还需负责整个园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房屋日常维护。因此,建议公司改经营方式,租赁服务变仓储服务。
应缴纳营业税=3000×5%=150万元
应缴纳房产税=20000×(1-30%)×1.2%=168万元
两者相比较降低税负=(150+360)-(150+168)=192万元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5
为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营改增”的税收管理及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区局税收风险应对,在第二季度重点对物流企业进行了风险识别和税收评估,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受其经营模式、会计核算方式、税收征收方式的影响,容易形成利益驱动的洼地,导致不法现象出现,产生涉税风险。国税在征管和组织收入方面也存一定的执法风险。笔者针对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对加强行业税收管理、防控税收风险,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营改增物流企业范围及有关概念:
物流企业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是在商品市场上依法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具体来讲,物流企业是以物流为主体功能,同时伴随有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此次“营改增”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的两档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根据物流企业所涉及到的不同方式,其应纳税率可分为11%、6%和17%三个不同的税率档,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采用抵扣制度,即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燃料、外购设备和外购劳务等取得的进项税额允许抵减销项税额,企业“应纳税增值额=应税销售额×税率-抵扣额”。小规模纳税人,即采用“应纳增值税额=应税服务的销售额×3%”的公式计算应纳增值税。
二、“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少计收入少缴税款,违法现象有所抬头。
调查中发现:国税政策与货运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很大的差距,如:企业不能完全做到“车辆统一调度”,不能完全做到“全部收支统一核算”,仅仅就开票部分申报收入,物流企业有利用部分散客不需要货运发票的机会,在财务核算时少计经营收入、少计应缴税款。存在漏报应税劳务收入,漏缴申报税款现象。企业有补税:100%,滞纳金:每日0.5‰罚款:50%~500% 的税收风险。基层国税部门面临被检察机关追究失职渎职风险。
(二)人为提前或推迟收入,引发行业管理隐患。
物流企业签订定期运输合同所约定的服务期限通常是跨会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会计核算时应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划分劳务收入所属的会计期间,即在同一会计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当在完成时确认收入;若劳务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在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然而在这次纳税评估中,我们发现:有些物流企业人为提前或推迟计税收入。仅以当期开具发票的金额确认当期实现的劳务收入,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存在提前或推迟计税收入的涉税风险。
(三)企业经济行为复杂,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有待提高。
现有税法大都采取属地征收的原则,即纳税人在经营行为发生地缴纳应纳税款;但就物流企业从事运输业务的纳税人而言,其应当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很明显,这一规定禁止了经营性货运车辆的异地开票行为,忽视了经营性货运车辆在返程途中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比方说,机 构所在地为长沙的某物流企业承揽了从长沙至上海的单程货运业务,将货物运抵目的地后,为了降低车辆空驶率,通常会在当地货运市场承接返程货运业务,此时,该物流企业作为承运人因其不能开具发票而会给托运人造成损失,但如果承运人愿意提供一定价格上的优惠并能与托运人达成协议,就可以选择以现金方式进行价款结算,从而获得账外收入。目前,在物流业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款项结算就是很好的佐证。物流企业将其返程途中产生的经营收入置于账外,而相关成本却在账内核算,这种财务核算方法使企业不但逃避了增值税及附加税(费),而且偷逃了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税收遵从度低,混淆不同税率较普遍。
“营改增”政策对提供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规定了不同的税目税率。《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明确,货物运输业务属于交通运输业,适用11%增值税税率;货运代理、仓储、装卸搬运、港口码头服务等物流业务属于物流辅助业,适用6%增值税税率。两者的税负存在差异,而物流企业在核算应税收入时,也乐于用低税率应税所得。如我们在这次对物流行业纳税评估中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实为交通运输服务。不按货运交通运输业11%征税,而按运输代理业6%征税,引发涉税风险。就我们这次评估对8家企业就此问题企业补交税款达300多万。在评估中还发现物流企业运输主业和辅助难以区分,政策执行难度较大。运输服务和仓储装卸服务在本质上紧密相连的,人为划分不仅不适应运输行业一体化运作的需要,而且增加税收管理的难度。
(五)“低征高扣”引发“骗税”,财税改革有待持续推进。“营改增”后物流企业争相攀比,都想适用低税率,有些企业还花很大力气在经营上作调整,并做一些税收筹划,申报按物流辅助业的货物运输代 理服务,适用6%低档税率,而抵扣税款接受受托运输企业开过来11%的专票,形成了低征高扣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操作不规范。如果企业确实为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存在虚抵进项的风险,受托运输企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应对委托运输企业开具11%税率的货运专票,而不是对货代企业开具11%税率的货运专票。其次我们还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个别企业因采购物资和设备都是17%的税率,这意味着企业在进项上抵扣的税多,而在销项上征收的税少。这种“低征高扣”的情况,导致一些企业形成大量留待抵扣的进项税,自己的“抵扣指标”用不完,有些企业就会借此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让“下家”企业进行抵扣,从而产生税收漏洞,造成国家税款流失。低征高扣现象的存在,也造成了不公平抵扣,使环环相扣的增值税链条不完整、不科学,留下了骗税的空间,必须加以封堵。
(六)企业所得税隐患凸显,税收管理压力加大。
“营业税”改为 “增值税”后,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相对更加复杂。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政策要求,从税收管理上,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开票方式与税收政策规定存在冲突,国税部门难以了解企业运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物流企业费用支出方式主要是现金,费用支出不规范,难以按照现代货运物流企业财务规定,准确核算每辆汽车运输的吨公里成本、费用和利润。大量现金支付费用,成本费用不实,国税部门无法核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出现收入与利润不匹配现象。据对 “营改增”后2015年区局国、地税23户共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测算,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仅为千分之零点三。行业利润率仅为百分之零点一二,远低于正常的行业利润率。
(七)代开虚开现象增加,发票违章隐患较普遍。
一是物流企业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由于税负提高,便千方百计地取得没有实际业务的扣税凭证,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例如某一企业2014年增值税进项税额50多万元,全部是品名为成品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方为某市石油公司,经询问,该企业运输线路很少经过某市,明显存在买票抵扣嫌疑。二是物流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填写的要素填写不全,漏填或者误填,不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填写要求予以填写,有些符合自开票纳税人基本认定条件的物流企业,不顾自开票纳税人在“未提供货物运输劳务、非货物运输劳务及由其他纳税人(包括承包人、承租人及挂靠人)提供货物运输劳务”三种情况下不得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的规定,为其他纳税人开具货运发票。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低征高扣政策虚开发票,有的借即征即退、营业税差额扣除等优惠政策骗取税款,有的为骗取财政补贴资金虚开发票,这些都需要提前预防。
(八)经营模式杂乱隐蔽,财务核算不够健全。
物流企业业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特点,挂靠经营普遍,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往往不一致;车籍所在地、企业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也往往不一致。受人员素质等制约,很少有纳税人按规定全面、准确核算。运输企业对挂靠车辆的经营难以全面掌控管理,无法做到按实核算收入和成本。营业税的征管相对落后,而增值税征收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先进,采用发达的“金税工程”信息系统和严密的专用发票管理办法。在具体的税务实践中,物流企业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完善账务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避免税务风险也是国税部门面临的工作难点。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营改增”物流企业会计人员的办税辅导。
“营改增”物流企业原来由于核算简单,营业税大都按差额征收,会计大多是兼职做帐,“营改增”后企业会计核算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增值税进销项核算,办税流程也有很大不同,建议企业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办税流程、纳税申报的培训,逐户过关、一户不漏。
(二)加大对“营改增”物流企业的法制宣传。
物流行业税收难征易漏的根源之一是从业人员不知法,对有关物流行业税收政策不理解,被动纳税。如何才能让物流行业的业户由被动纳税转变为主动纳税?根本的一条路子就是把税法宣传辅导工作做到经常化、精细化,让物流行业的业户真正地懂法,提高企业税收纳税遵从度,税务机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企业管控风险至关重要”。
(三)清楚增值税优惠前提,避免税务风险。
“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可能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可能是减免增值税,也可能是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不管哪种方式,必须要弄清楚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弄清楚这些前提条件,才能避免税务风险。首先,物流企业要比照规定的具体内容,看看自己是否符合税收优惠的范畴和情形,如果不符合的话,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采取的一些靠近政策性规定的做法,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政策风险。其次,如果物流企业符合增值税优惠的范畴,企业就应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规定和业务流程履行必要的程序和备案手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于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项目,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严厉打击虚开发票。
“营改增”给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涉税风险。首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这是“营改增”之后对物流企业的财务日常管理带来的新要求,因为专用发票在增值税征纳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给企业带来不容忽视的涉税风险。在平时管理中,要加强对上述可能存在代开虚开的纳税人进行责任提醒,对“以身试法者”进行法律严惩,坚决打击虚开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政府奖励的违法行为,保证货运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统一物流业各环节增值税税率。
建议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统一执行6%的税率。此举不仅符合国务院“物流国九条”基本精神,有利于物流业一体化运作,体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而且符合“营改增”试点中“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有效解决了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操作层面的麻烦,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特点。建议设立“综合物流服务”税目,对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各环节实行统一税率、统一发票。
(六)把握关键,强化会计核算。
货运业物流企业一般纳税人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各类账簿,加强凭证管理,确保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货运企业收入、成本费用以完成单个合同(作业项目)为单位核算,分别填制会计凭证,并将相关票据附在会计凭证后。收入、成本费用以一台车辆(单车)为单位设立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账。尚未实现收入的成本费用按月分车核算。成本费用必须是该车实际发生,并与该车取得运输收入的行车路线一致。大额运输款项和油卡购油、大宗购油、大宗购气等采购业务应使用向税务机关备案的金融机构账 7 户转账结算。发票应按规定时限如实填开,属于自有营运车辆或租赁车辆发生业务的,按自有营运车辆或租赁车辆车牌号码填开;属于转包运输业务的,应备注转包运输字样。票面内容应填写详实,“起运地、经由、到达地”、“车号”等项目必须填写齐全。
(七)加大税务征管信息软件的研发力度。
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与步履姗姗的税务征管之间的不适应,不仅仅体现在物流一个行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税务征管科技之间的矛盾。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物流经济中蕴涵的税源,亟待需要有相应科技含量的税收征管手段来保证。
(八)强化分析,加强评估稽查。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规避 篇6
当下,全球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支撑中国大国和强国地位,需要一大批跨国公司;其次,对外投资可以保障海外资源能源供给,减少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利用全球市场和海外资源保障和平发展,拓展我国的海外发展空间。从企业层面来说,海外投资可以开拓海外市场、建立与获取海外市场渠道,增强出口竞争力,规避贸易壁垒,获取海外技术和研发优势、海外品牌和销售渠道,进行全球布局。
危机即机遇
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然是当前中国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一方面全球投资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金融危机后,尽管贸易保护主义略有抬头,但贸易投资自由化依然是大势所趋。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只有28.5亿美元,但是2012年已经超过800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最多的。中国既是引资大国,又是利用外资的大国。所谓保护主义的行为,都还没有超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一些所谓的贸易驻地措施,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各国利用外资政策在调整,或者说有所收紧,但总体趋势还是越来越自由,并且国际间关于投资的保护协定,还在持续增加。
目前,全球跨境投资,正处于大幅度下降之后的反弹期,危机对很多国家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因为重大危机之后,国际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相比美欧,中国并没有受到市场的直接冲击。当然,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市场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欧危机给本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市值下滑,给许多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其中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十年前福特花了64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而吉利只出价四分之一。2012年,三一重工重金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土曼斯特,迅速带动了三一技术和品牌从中低端向最高端的跃升,成为混凝土行业的龙头企业。辩证来看,金融危机带给中国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国际市场渠道。但危机并不会一直持续,如果错失良机,一旦经济恢复,股价反弹,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不可忽视风险
我们在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时,也不可忽视存在的风险。
准入风险。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之后,很多国家开始防范中国,美国尤甚。华为并购美国3Leaf公司失败,就是因为美国议员认为华为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危险而防范。中航工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行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样会面临这样的境况。国有企业的身份也会让很多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遭遇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中国崛起并成为全球性的投资大国,很多国家都会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在,能源、金融、高技术、基础设施等领域,都是美国政府认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如果想对美投资走得更顺利一点,要尽量注意这些敏感领域的情况。
政治和战乱风险。近年,因为国际战乱,像利比亚战乱,很多企业都深陷其中,损失很大。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缅甸投资建水电站,后来因为缅甸政治动乱,十几个亿的投资打了水漂。在开拓新兴市场时,面临的政治风险往往比发达国家高很多,但发达国家的很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政策调整风险和外汇管制风险。比方中石油在委内瑞拉投资,委内瑞拉看到油价暴涨,增收暴利税,涨价的收入都被委内瑞拉拿走了。遇到外汇管制,钱不让汇回国;或者遭遇外汇大幅度贬值,都可能带来很大风险。
自然灾害的风险。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因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据最新新闻报道是要为此支付400亿美元。美国康菲公司也因为渤海湾漏油事件被老百姓起诉,必将支付大笔的赔偿金。同样,中国公司到海外投资,如果遇到环保事件或者安全问题,也会官司缠身并付出重大的代价。
商业风险。有些企业对外投资比较轻率,高溢价、抢资源。前段时间有企业溢价62%收购加拿大的石油公司,最后能赚钱么?还有据新华社内刊消息,中国企业花78亿美元投资澳大利亚的企业,现在也在赔钱。有些企业不顾成本地抢资源,觉得出了事政府可以兜底。可是,商业上不赚钱,投资最终会出问题。
市场风险。TCL就是因为对液晶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判断失误,2004并购法国汤姆逊惨遭失败。
文化风险。跨文化整合,也相当具有挑战性。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投资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
法律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一样,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临时工工作超过一个星期就自动变成长期工,单位支付给他的工资要足够他维持两个老婆和三个孩子的生活;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一个非熟练工人,连续工作三个月,就自动升级为技术工,工资随之也必须上涨。这些问题在中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像天方夜谭一样。还有国外的工会,也是对外投资中必须要慎重对待的组织,忽视劳工权益,必然会碰钉子和吃亏。所以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不研究当地法律,仅凭中国惯例办事,必然是行不通的。
管理风险。当管理的跨度跨到境外,很多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就可能出现巨大的管理风险。还有人员的安全,中国人爱带现金,往往是海外攻击的重要对象,被偷、被抢、被绑架的事件时有发生。
欧洲商会调查显示,中国对欧洲投资成功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投资并不仅仅是获得技术,最终还是要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中国企业要全面提高制定战略的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规避风险的能力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同时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履行好社会责任,成为真正受尊重的跨国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要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创造更好地投资环境,与投资伙伴国签署投资保护协议;二是改善信息服务,如投资产业国别指导目录、发布国家风险报告等;三是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四是综合运用外交、军事力量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与人员安全;五是提供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培训;六是组织建立海外投资平台,如经贸合作区等。
谈林业企业涉税风险的识别 篇7
一、自产农产品与收购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所收获而成的农产品,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 财税字 ( 1995) 32号) 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多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就林业产品方面的自产农业产品包括: 1原木, 是指将砍伐倒的乔木去其枝芽、梢头或剥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2原竹, 是指将砍伐的竹去其枝、梢或叶的竹类植物, 以及锯成一定长段的竹段。3天然树脂, 是指木科植物的分泌物, 包括生漆、树脂和橡胶, 如松脂、桃胶、阿拉伯胶、古巴胶和天然橡胶等。4其他林业产品, 是指除上述列举林业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林业产品, 如竹笋、笋干、棕竹、棕榈衣、树枝、树叶、藤条等。直接从事以上这些种养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林业的自产的农产品。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进而明释, 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目前以财税字 ( 1995) 52号文的解答为要。
属于对外销售自产农产品的,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 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如花卉、茶叶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依 ( 财税〈2004〉30号)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对于对外收购的农产品, 依据财税字 ( 1995) 52号《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述: “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 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然属于注释所称的农业产品, 不属于免税范围, 应当按照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因而收购的农产品是农产品, 不是“自产农产品”, 也不是直接从事自产的农产品, 因而对外收购的农产品后再转出销售的, 一般来说要征收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二、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的涉税风险识别
什么是农产品初加工, 可据财税 ( 2008) 149号《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的规定, 如林木产品初加工, 是指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 ( 含活立木、竹) 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 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这样的初加工, 属于自产对外销售时, 依税制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而深加工完全改变原木、原竹的性能、形态和原状, 而形成新的另一种林产品, 不能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待遇, 应承担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利用场地建厂、安装设备设施的还要交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及其附加, 如教育费附加、文化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及其他附加等。这些深加工林产品, 包括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制家具等等木制品。
三、农产品与三剩物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前面已有所述, 且分别自产农产品和外购农产品作了细说, 其优惠待遇享用程度亦有所介绍, 在此不再累赘。这里另就林区三剩物与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进行区分。
根据财税 ( 2011) 115号《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六条所述的“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 ( 指枝芽、树梢、树皮、树叶、树枝以及藤条、藤木等) 、造材剩余物 (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 锯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蔑黄、边角余料等) 。同样还应包括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杆。
所谓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 指材质低于针阔林木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 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Y / 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尾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薪材指作燃料用的柴火, 即采伐林木所获及的枝丫材尾部, 既可以作燃料用, 亦可作深加工用 ( 如切木片, 制纸浆, 刨花板等) 。
所谓农作物秸秆, 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粮食作物 ( 指稻谷、小米、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 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等三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木 ( 竹、秸秆) 纤维板, 木 ( 竹、秸秆) 刨花板, 细木工板, 活性炭, 橡胶, 水解酒精, 碳棒等, 依照财税 ( 2011) 115号文第四条规定, 对其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 的政策。
四、青山流转与农产品流转的涉税风险识别
青山流转是指活立木对外出售的再培育。这种流转, 一不改变活立木的植物活性; 二流转时不直接即行采伐; 三继续用于培育一定的生长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的决定》 ( 中发 ( 2009) 9号) 第14条明确:“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我国现代林业市场立体化经营的新模式, 是搞活森林资源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流转方式涉税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只有规范性文件有所解答。国税函 ( 2002) 700号《关于林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一文在批复福建税务局时说: “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征收营业税。如果将人工用材林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规定, 可免征营业税。就此说明, 活立木流转不是目前税法规定的征管项目对象, 没有改变活立木形状, 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 不征收流转税———营业税。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否存在活立木涉税风险, 其风险究竟有多大, 就看地方自由量裁权的作用。如果流转的活立木即行采伐则是另一个性质问题, 不在此例了。
而农产品是经过采收环节形成的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 它不再具有植物的活性能力, 其涉税问题涉及到流转税的免与征、所得税的免与征。而活立木流转与所得税关系不密切, 但因活立木流转仍为种植业的范畴, 因此所得税同样是减免的对象。
五、租林地造林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单位或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对外租入林地用于造林, 不改变林地属性, 仍用于造林育林等营林作业, 则无涉税风险, 也就是说承租者无税费负担。
而对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 出租者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问题比较复杂。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土地出租征税问题的批复》 ( 国税函 ( 1998) 82号) 等文件规定, 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 免征营业税。转让林地使用权同样享有优惠政策。
但林地出租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按照《立法法》的规定, 理应不用计交所得税, 因为林地出租亦是营造林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公告》 ( 2011年第48号) 绕开林地不谈, 既不讲应税, 亦不讲免税, 其妙在含糊, 由地方自由量裁。现行税收政策对林地流转的支持作用不明朗, 征免不明确, 导致风险较大。有的地方初次流转免税, 二次流转或多次流转征税, 扰乱了林地流转新市场的形成, 很不利全民、全社会、全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六、产业政策待遇优惠与否的涉税风险识别
产业政策优惠待遇是指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规定, 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可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而对于限制类、淘汰类产业项目则不能享用相关优惠待遇。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2011年版) , 有鼓励类产业目录和限制淘汰类产业目录之界限。如对农林类鼓励类有, 速丰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等, 限制淘汰类, 如不能在公益性林地上搞商品林造林, 所以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明确规定: 凡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2011年版) 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优惠政策。因此, 要想多得效益, 就必须致力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项目。而不能贪图林地租金低, 租入水源林林地发展速丰产林造林业, 结果适得其反。
七、股份制经营造林与独资经营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现在有一些国有林场的家庭林场与国有林场组建股分制造林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造林成林成材采伐销售, 对实现利润以股权分利, 国有林场获得的利润, 按《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免交所得税范畴, 而对于家庭林场 ( 个体) 所获得的股利 ( 红利) , 则按《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七款、第三条第五款的20% 计征个人所得税。
但如果改变营造林生产经营方式, 把股份制造林变为家庭林场 ( 个体) 单独造林所获得的造林育林利润, 按财税 ( 2010) 96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的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以及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的明确规定: 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 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所以股份合作制造林和个人合伙独资造林所取得的红利, 其税收风险大小的程度大相径庭。
八、受托与委托种养的涉税风险识别
国税发 ( 2007) 17号《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不征收增值税。”何谓受托与委托, 该文指出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是指委托方向受托方提供其拥有的植物或动物, 受托方提供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 并最终将植物或动物归还给委托方的行为。该文明确规定受托种植养殖的劳务收入要计交营业税。继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林木销售和管理征收流转税的通知》 ( 国税函 ( 2008) 212号) 相应明确:“纳税人单独提供林木管理劳务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 其取得的收入中, 属于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属于其他收入的, 应照章征收营业税。”
以上仅就流转税而言, 关于所得税, 亦有受托与委托之区别。国家税务总局 ( 2011) 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企业根据委托合同, 受托对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的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 ( 财税 ( 2008) 149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 ( 财税 ( 2011) 26号) 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 其取得的加工费, 可以按照农产品加工的免税项目处理。该文第九条第二款也明确, 企业受托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收入, 比照委托方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浅议企业缴纳税款的涉税风险 篇8
一、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 不可避免性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决定了企业都必须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依法纳税, 纳税行为要以税法作为法律依据为准绳, 无论企业或个人是否情愿, 企业税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企业长期存续, 都会涉及税收事宜, 都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论其经营状况是赢利还是亏损, 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税务风险。但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是从企业持续经营这一长期阶段来看的, 对某一特定的税务风险, 企业可以对某一经济活动的不作为来加以避免。
(二) 可控性
风险是任何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中较难把握的一种。就税务风险而言, 其成因较为复杂, 它涉及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企业对产生税务风险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并参照经验来加以分析, 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来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
(三) 主观判断性
税务风险的主观判断性是与纳税风险的相关主体即企业纳税人员和税务人员行为紧密相关的, 其税务风险意识与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税务风险, 及税务风险发生与否和造成损失的大小。税务风险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等涉税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 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充分识别和防范税务风险, 反之, 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较高。同时,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 形成了企业税务风险损失的形成是税务机关错误地认定企业依法纳税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当然, 随着我国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税法体系的不断完善, 税务机关错误认定造成税务风险的情况正呈下降趋势。
二、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从财务角度来说, 风险是由于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 而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企业的理财活动的预期财务成果越不确定, 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越大, 其风险也越大。企业的税收风险是财务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 缴纳税款会给企业带来6个方面的涉税风险。
(一) 税款支付风险
我国税法规定, 企业只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取得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 无论这些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是否已变现或能否变现 (如赊销及质量保证金等) , 就必须按期申报和缴纳税款, 这使得税金具有一定的预付性质, 即使有特殊情况也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延期。企业一旦出现库存现金即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是稀缺的资源匮乏而又无法获得延期纳税的许可时, 便只能形成“欠税”, 而且会面对税务机关违法处罚风险和信誉损失风险。
(二) 经营损益风险
政府的课税 (特别是企业所得税) 通常体现为对企业既得利益的分享, 而同时只承担企业部分相应的经营损失风险。按照我国税法规定, 企业亏损可以在以后5年的税前补亏, 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共享收益, 共担损失:企业亏损时, 政府也因同意其延期补亏。企业赢利时, 政府通过征税获得一部分利润;然而一旦企业在5年内不能扭亏为盈, 企业将完全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同时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就更是不管企业是否有盈利, 一概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先行收取, 不承担企业可能经营损失的风险, 这对企业经营损益产生的风险更大。
(三) 税收违法处罚风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税收违法处罚风险既是法律风险, 也是财务风险。有一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 以化解和减除税款负担风险为目的。按照税法规定, 纳税人不申报、不及时申报、不如实申报以及不按时缴纳税款等行为均属于不遵守税法的行为, 而如果纳税人伪造、隐匿账簿凭证, 多记支出、少记收入, 造成少缴税款的行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偷税。这些违法手段会产生的违法风险, 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 而且纳税人还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 并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 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同时, 企业受到税收违法处罚后就会成为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 导致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 及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 纳税人可能就要增加时间及经济上的成本, 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 导致其市场份额的降低。
(四) 投资扭曲风险
企业的某种投资行为一旦被政府课税, 就有可能使企业改投向其他的“次优”项目, 而放弃先前认为“最佳”的项目, 从而使企业承受一定的利益损失, 这种状况称被西方经济学家叫税收的“超额负担”。
(五) 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
由纳税人违法所引发的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 具有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性质, 也可以归入税收违法风险。但由于这种风险影响较大, 对纳税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是无形的。纳税人蒙受经济上的直接损失之外, 还会被被税务机关处罚, 并在信誉、商誉或者名誉的损失, 间接导致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怀疑该纳税人的信用, 不愿与其合作, 因为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与欠税或涉税案件曝光的企业有业务往来, 因为这些企业在资金支付能力及合同履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高的风险。
摘要:由于我国的税制在不断改革, 税收法律体制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 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 加上税收征管越来越严格, 会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笔者通过本文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然后分析了缴纳税款会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关键词:企业,涉税风险,特点
参考文献
[1]冯艳琴.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文化, 2009 (1)
企业规避风险之策 篇9
国内航空巨头中国国航2008年10月发布公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按照当时燃油价格以及套期保值合约测算出的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3l亿元。而其在2008年的三季报中,这个数字是9.61亿元,这意味着,一个月之内国航浮亏达到惊人的21亿多元。按照实际用油量的36%进行燃油套期保值的东航,截至11月14日的航油套期保值浮动亏损已达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47亿元;政府要求东航暂停航油套期保值业务。上航套保损失也在一亿元左右。国内航运业巨头中国远洋成为继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航油套保巨亏后又一受害者。
2007年金融风暴以来,商品期货的表现惨不忍睹,油价从高点的147美元每桶一路向下,现在一直在35美元每桶左右徘徊,铜铝铅锌钢材等金属的价格也是纷纷腰斩。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频频爆出套期保值出现巨额亏损的消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经济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存在风险,并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巨大波动。无论价格向哪个方向变动,都会给一部分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造成损失。而套期保值是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
套期保值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两者是以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上买卖方向来区分的。买入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买入期货合约,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现货时不致因价格上涨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如某小麦加工厂3月份计划两个月后购进100吨小麦,当时的现货价为每吨1530元,5月份期货价为每吨1600元。该厂担心价格上涨,于是买入100吨小麦期货。到了5月份,现货价升至每吨1560元,而期货价为每吨1630元。该厂于是买入现货,每吨亏损30元;同时卖出期货,每吨盈利30元。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地锁定了成本。买入套期保值旨在避免价格上涨的风险,通常为加工商、制造业者和经营者所采用。
卖出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以期货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从而达到保值目的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如5月份白糖生产厂与饮料厂签订8月份销售100吨白糖的销售合同,价格按市价计算,8月份期货价为每吨4820元。糖厂担心价格下跌,于是卖出100吨每吨4600元的白糖期货。8月份时,现货价跌至每吨4000元。该公司卖出现货,每吨亏损820元;又按每吨3780元价格买进100吨的期货,每吨盈利820元。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地防止了白糖价格下跌的风险。卖出套期保值旨在避免价格下跌的风险,通常为农场主、矿业主等生产者和经营者所采用。
钢材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现以卖出套期保值举例:2008年7月22日,郑州螺纹现货价格为5480元,期货价格为5600元。由于担心下游需求减少而导致价格下跌,某经销商欲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保值来为其5000吨钢材保值,于是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主力合约1000手(1手5吨)。此后螺纹价格果然下跌,到8月6日为5320元。期货价格下跌至5400元/吨。此时钢材经销商的5000吨螺纹在市场上被买家买走,经销商于是在期货市场上买入1000手合约平仓,完成套期保值。
情况一:期货价格下跌大于现货价格下跌。7月22日,现货市场螺纹价格为5480元/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1000手,5600元/吨;基差每吨是120元/吨;到了8月6日,现货市场卖出现货5000吨,价格为5320元/吨,在期货市场买入1000手合约平仓,5400元/吨,基差为-80元/吨。这样,现货市场为(5320-5480)×5000=-80万元,期货市场为(5600-5400)*5000-100万元,基差走强40元/吨。从盈亏情况来看,现货价格的下跌导致经销商损失了80万元,但是由于其在期货市场上保值成功,在期货市场上盈利了100万元。综合起来在螺纹价格下跌的不利局面下,经销商不仅成功规避了价格下跌的风险,而且额外盈利20万元。
情况二:此时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下跌相同,同为160元/吨。8月6日现货市场钢材销售价格5320元/吨,在期货市场买入1000手期货合约,价格为5600元/吨;基差为-280元/吨。9月25日在现货市场买入5000吨钢材,价格为5480元/吨;在期货市场卖出1000手期货合约平仓,价格为5800元/吨,基差为-320元/吨。现货市场盈亏变化为(5320-5480)×5000=-80万元,期货市场盈亏变化为(5800-5600)×5000=100万元,基差走弱40元/吨。此种情况下,钢厂的套期保值刚好达到预期效果,现货市场上的亏损完全被期货市场弥补。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卖出套期保值的优势在于:首先,卖出保值能够回避未来价格下跌的风险。其次,经营企业通过卖出保值,可使保值企业按照原先的经营计划,强化管理、认真组织货源,顺利完成销售计划。最后,有利于现货合约顺利签订。
以前我国大型企业缺乏套保,因此国航、东航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就此次爆出的问题来看,国航、东航的套保已经不是单纯的套期保值,而有许多投机成分在里边。据银河证券分析师介绍,2008年开始以国航为首的航空公司因为航油套保获利颇丰,也在油价一路上涨过程中占了点“小便宜”,于是各航空公司纷纷借鉴经验,国航本身也从过去10%左右的套保额度提高到了50%,东航额度则为36%。另据国航公告显示,其在套保组合中包括向场外交易对手出售了看跌期权,并且透明度远不如受监管期货市场的场外期权交易。
对于暴露出的问题,有几点是值得反思的,首先是在套期保值的科学性上,必须遵循套期保值额度与实际用油量基本一致的原则,避免过量套保而引发的投机性风险。在此次事件中东航额度为36%,国航套保额度则达到了50%。在油价剧烈波动的2008年,选择如此之大的套保额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赌油价一直上涨的投机心理。对于国航2008年320万吨的用油量,完全可以分批套保,根据每月的用油量分成多批交易,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其次,在交易的规范性上,此次国航采用的是卖出看跌期权,并且是一对一的场外衍生品合同,其细则往往是由高盛这样的大投行兼交易对手主导设计的,如果国航仅通过买入看涨期权进行套保,则最大亏损也仅为已支付的权利金。但很不幸,国航为贪图卖出看跌期权所得的丁点权利金而陷入了“结构性期权”套保迷宫,从而使自己面临深度亏损之境。
巨亏企业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第一,企业套期保值的方向错误;第二,套期保值的头寸比例敞口风硷过大;第三,套期保值投资和交易策略出现错误;第四,公司内部风险管控形同虚设。而且就目前出现的亏损案例来看,企业参加的都不是场内的套朗保值,大都是国际投行为其“量身定做”的期权合约,因此这方面的风险需高度关注。
国内不乏套保的成功者,例如中粮集团2008年的套保就获得了国家审计署的点名表扬,为企业获得了巨额投资利润。而从全球大型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套保也是重要利润来源之一。以四大粮油巨头之一路易·达孚为例,其在2008年获取利润25亿美元,其中只有9亿美元是通过现货经营获取,余下的16亿美元都是其通过参与套保的过程中获得的。
套期保值是构成现代企业模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企业实现低成本运营的核心因素,是现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在套保中要避免出现偏离主营品种、过度投机、成本不确定、研发不充分等错误。需要企业完善内部风险管控程序,同时结合趋势和成本等因素建立完善的投资策略。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推荐阅读: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08-16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09-28
房地产企业的涉税分析09-07
企业重组涉税评估问题06-30
3企业整体转让——涉税问题06-09
业务招待费的涉税风险提示08-20
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管理中需出具涉税鉴证报告事项的通知11-14
涉税风险管理05-18
企业涉税危机公关技巧与税企关系协调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