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2024-09-28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1

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要想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仅仅需要自身产品的实力, 也需要降低成本费用。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作为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部分, 企业要想减轻税负, 需要谨慎处理相关税负问题, 做好合理的规划, 控制涉税风险。企业应当建立涉税风险的管理制度, 加强自身防范涉税风险的能力, 避免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 使得企业付出较高的代价。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涉税风险管理制度, 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损失。

1 涉税风险的定义

涉税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涉及的税务活动所存在的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这就需要企业将涉税风险管理执行于每个细节, 识别潜在的涉税风险, 防范、控制涉税损失的发生。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对税务风险的解释为:“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 需要补税、罚款、加收滞纳、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 没有充分采用和积极申请有关优惠政策, 多缴纳税款, 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另外, 近年来,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税法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调整, 这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加强学习, 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 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的税务筹划方案, 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合理缴纳税款。

2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的税法之间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收入确认方面

所得税视同销售与会计准则的处理存在一些区别: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在采用成本模式核算时, 换出资产直接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 没有视同销售确认损益。而税法规定, 非货币资产交换都要视同销售计算转让所得。

(2) 销售折扣在会计上的处理是按照扣除销售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 在税法中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 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 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 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2.2 在费用扣除方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此外, 损失也可以扣除。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为取得日常经营收入实际发生的全部必要的费用支出都应该允许扣除, 而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损失也可以据实扣除;但是由于税法核算的法定性原则, 因而会在扣除的口径和时间上与会计准则产生出入。例如, 工资薪金支出、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捐赠支出等在税法中都有规定的扣除标准, 而在会计中, 则是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核算的。

会计上所谓的职工薪酬与税法上的工资薪金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别。除了概念上的不同, 税会差异还表现在对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在对象上, 会计上的“职工”包括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也包含兼职人员、临时人员;税法上的职工强调任职或雇佣关系, 仅包括提供连续性服务的人员, 受雇人员的主要收入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任职企业。兼职人员、临时人员等的劳务报酬未列入税法的工资薪金中。在职工薪酬包括项目上, 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 如工资、奖金、福利费、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而税法将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工资薪金、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三费支出等内容。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将应付职工薪酬为负债项目, 并且根据受益对象分别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税法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薪薪金支出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能扣除, 要调增纳税。上述税会差异, 主要是由于会计和税法要求不同而导致的, 这种税会差异是不可逆的。

2.3 在资产项目上会计准则和税法也存在差异

例如, 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 在会计中是按照长期应付款的现值计量, 在税法中规定, 分期付款方式下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为取得该资产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 即各期付款额的合计数。另外, 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也存在差异。

3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组织架构、步骤以及方法

3.1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明确的目标是制定涉税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石。目标的设定应当考虑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还应当考虑企业形式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如果企业是混合所有制形式, 将更多考虑股东的利益。企业是盈利性组织, 其财务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每个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不同, 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都关系着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涉税风险管理是需要管理人员精通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费用核算等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因此, 其是企业多个部门共同协调才能完成的一项任务。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应包含:依法节税、准确识别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造成的损失。

3.2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每个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及自身的管理风格。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结合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适合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在《公司法》的规定中, 对公司制企业的组织架构有详细的规定。此外, 企业应设置专责的涉税风险管理部门, 并设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涉税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涉及的税种进行研究, 结合当地的税收政策, 研究企业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如何享受, 比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前后企业所缴纳税款的差异, 统筹安排企业的涉税业务;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是分析和评估涉税风险, 制定相应涉税风险控制方案, 监督涉税风险方案的实施, 并评价实施效果。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提供企业涉税风险意识, 将风险管理和涉税有机结合, 不仅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也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3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步骤

首先企业应当制定涉税风险管理的年度或者长期的计划。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识别涉税风险, 分析涉税风险的来源和类型并对其进行评估。企业只有对自身所面临的涉税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再次要有选择地采取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最后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4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方法

涉税风险清单法是指由税务专家设计好表样和调查表, 涉税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这些表样和调查问卷, 对企业是否有涉税风险、面临涉税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和识别, 评估涉税风险。涉税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包括专家咨询、集体讨论、税务审阅法、多项因素协调法、政策分析和调查研究等。定量分析法就是建立模型准确测量涉税风险的大小。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蒙塔卡罗法、风险坐标图法、风险指标管理法等。

4 房地产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 自成立以来, 发展迅速。但由于管理层涉税风险意识不强, 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有欠缺, 特别是在税务管理方面, 没有独立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由财务人员兼任税务工作, 财务人员对企业业务了解不深入, 涉税环节掌控不到问, 同时与其他部门沟通较少, 导致A公司税务风险高, 被税务机关处罚多次。为促使公司持续发展, 降低涉税风险造成的损失, 公司在财务部配备专职税务人员, 全面负责税务管理工作。

A公司2010年新取得四块土地, 面积总计7万平方米。公司决定以新项目为契机, 合理进行了税收筹划。具体情况如下:A公司计划在四块土地上分别建造住宅3座、写字楼、自用办公楼和商业会所各1座、购物中心等商业楼盘8座、代建酒店1座。A公司将不同类型的楼盘分别建账进行管理。由于公司新建3座住宅楼为普通民用住宅, 可以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因此, A公司将其成本费用单独进行核算。房地产行业通常项目周期较长, 涉及的成本费用数额较大。A公司在前期准备工作时, 对各个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同时结合税收政策, 决定了相对应的税收临界点。在合理的范围内规避高额税负, 降低公司成本。

对于代建业务A公司先用土地投资, 再建房。此种方式比直接建房, 后投资节税近1千万元。因为代建行为转嫁了A公司原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 这些由对方公司缴纳。对于商业楼盘, A公司部分采用了售后回租的方式, 这样公司可以避免重复缴纳房产税, 同时也减少了营业税的纳税基数。另一部分楼盘, A公司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收取租金, 同时收取物业费。租金和物业费分开收取可以降低房产税的数额, 二者都需要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 但租金另需缴纳房产税, 分别核算降低了公司的税负。

参考文献

[1]赵军红.企业纳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锦华.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 2008 (3) .

[3]尹淑平.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企业税务风险[J].经济视角, 2010 (3) .

[4]龚玮.税务风险的应对及处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

[5]黄洪.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范忠山, 邱引珠编著.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7]冯述娜, 隋永芳.构建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2 (05) .

[8]梁娟, 牛草林.进出口企业税务筹划涉税风险防范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4.

[9]邓茜, 张慧英.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10]邹灵涵.促销活动中的纳税筹划与涉税风险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2

前 言

当前,全社会在不断倡导纳税人权益维护,是因为其权益经常受到侵害。通过切实维护纳税人权益,真心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来引导纳税遵从,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义务,也是我们税务中介机构的神圣职责。而且只要我们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我们就有能力担当这样的责任!

主要内容

一、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成因

二、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三、企业在税款征收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四、企业在税务检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五、企业在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概念与成因

1.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界定

企业涉税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及其代理人因对法律不了解或理解偏差,或主观故意,或税务部门因对法律不了解或理解偏差,或主观故意,使企业的涉税行为与法律规定存在偏差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成因

(1)产生风险的主体:企业或其代理人或税务机关

(2)主观原因:故意或过失

(3)直接原因:涉税行为与法律规定存在偏差

二、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账簿凭证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1.账簿凭证管理与征收方式的确定及纳税义务的差异

2.账簿凭证管理的基本法律要求

3.定期定额征收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4.核定征收的税款能否作为处罚的依据

(二)发票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1.如何理解虚开发票——发票管理办法与刑法的差异

2.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发票及其法律责任

3.企业被强制虚开发票的风险

4.发票管理中若干疑难问题分析

(1)接受虚开的法律责任分析

(2)代开发票的法律责任分析

(3)纯粹虚开的法律责任分析

(三)纳税申报中的法律风险

1.不申报与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的差异

2.虚假申报与递延申报的差异

3.虚假申报与漏申报的差异

4.税务机关要求迟延申报和提前申报的法律风险

5.延期申报预缴税不足是否加收滞纳金?

6.纳税申报与未来税收征管改革

三、企业在税款征收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延期缴纳的法律风险分析

(1)不予批准导致滞纳金的风险

(2)如何理解“当期货币资金”和“应付职工工资”?

2.税收保全中权益的维护

应当注意、税收保全的对象、税收保全适用的条件、税收保全的程序、税收保全的文书、税收保全的方式、税收保全的标的物、税收保全的解除等问题。

3.税收强制执行中权益的维护

4.税款追征中权益的维护

5.税款溢退中权益的维护

6.税收连带责任引发的风险

7.税务机关税收优先权的实现与债权人权益的维护

四、企业在税务检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税务检查程序中权益的维护

2.自查补税的法律风险分析

3.一事不二罚原则与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4.逃税的法律责任分析

5.纳税争议的处理法律风险及权益维护的路径

6.偷税行为的认定问题

五、企业在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对税务代理人法律责任的理解

2.对税收法律理解偏差的风险

3.税收筹划中的证据风险

(1)税收筹划证据风险的概念

税收筹划证据风险是指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因证据问题造成不利后果的可能性。而证据问题主要是因证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因证据真实性问题造成的不利后果可能性,一是造成经济上损害的可能性;二是造成人身自由损害的可能性。例如,我国刑法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第二十六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2)税收筹划中证据的真实性问题

税收筹划中证据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税收筹划中故意伪造证据。如下面的案例就是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山寨筹划”带来“被偷税”的后果

一、基本情况:

某房地产公司成立于2007年2月,股东由某投资有限公司、某集团公司构成,随后购得327亩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开发的楼盘有A、B、C、D等4栋高层楼房。

二、发现问题:

根据稽查计划安排,某地税稽查局于2010年3月对该房地产公司进行稽查,按照惯例,稽查人员先是检查该公司的“预收账款”账户,从账面看2007年至2009年该公司预售商品房收取的预收款有1亿元,基本都按照房地产企业缴纳营业税的期限缴纳了营业税等税金,仅有少数预售售房款以及将“他项权利登记费”、“抵押手续费”等代收款项列入到“其他应付款”科目而少缴了20余万元的营业税及附加,再就是少缴了土地使用税和部分印花税,看上去再没有其他问题了。

现场检查完毕后,稽查人员在科室的案情讨论会上汇报了上述问题,在汇报到印花税部分时,提到该房地产公司“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反映从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借款4320万元,没有按借款合同税目缴纳印花税,据该公司财务人员解释是因公司开发资金不足,就找老板朋友开的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分几次借了这4320万元。

从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借款4320万元?科室负责人听到这里心中顿时升起一团疑云,果真如此吗?难道真的就只是印花税的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个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居然能有几千万的资金外借给房地产公司?其中是否有猫腻?于是要求稽查人员次日再去该房地产公司,将这几笔借款的来龙去脉查清楚。次日,稽查人员再次来到该公司复查,该公司财务人员仍坚持上述说法,并表示他们当时认为这不是从银行贷的款就没有缴纳印花税,既然稽查局认定要按借款合同的税目缴印花税,公司愿意马上补缴。

三、查处经过:

为了彻底查清问题的真相,稽查局决定就此事展开外部调查,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七条、五十九条的规定,向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发出了《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对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与某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往来情况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该公司的确分几次将累计4320万元“资金借”给了某房地产公司,但奇怪的是,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几年来居然没有一分钱的销售收入,那么其借出去的几千万元资金又是怎么来的呢?再对“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检查,发现其资金是来自于几十个自然人。随后在对公司的注册情况进行检查时又发现,这家机电设备销售公司的大股东与某房地产公司的大股东都是某矿业集团公司。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查明:这家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与某房地产公司都是某集团公司的下属控股公司,在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中有一部分是定向销售给某集团公司的职工,其购房款先由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出面向职工收取并开具收款收据,07-09年共收取售房款4300多万元,再由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以往来借款的名义汇给某房地产公司。某房地产公司在收到上述4320万元售房款后也列在往来款中,而没有作为预收售房款申报纳税,少缴营业税等税款240余万元。

四、处理结果:

稽查局根据查证的情况经过研究和集体审理认定,该房地产公司采取将收取的售房款挂列往来款、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少缴税款,已构成偷税,决定责令其限期补缴少缴的营业税等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同时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处以少缴税款一倍的罚款。

五、教训:

在接到稽查局的处理、处罚决定书后,该房地产公司按期缴纳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随后,负责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当初他们曾就此事咨询了某税务师事务所的人,为了少付咨询代理费就没有与事务所签订正式代理合同,在支付了几千元劳务费后,事务所以私人帮忙的形式帮公司就向集团内部职工出售房屋的纳税事项进行了筹划,公司根据这个筹划方案进行了如上操作,本以为占了大便宜,没想到因此违反了税法规定,不但要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还被处以了罚款,真正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山寨版的税务筹划造成公司“被偷税”了。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3

以前,人们只是比较关注外资企业与其国外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的问题,但自2008年后,新的特别纳税调整的规定使税务管理人员对内资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避税的问题会更加引起注意。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开始要求各地方税务部门深入研究房地产、资金融通、特许权使用费支付、劳务提供等方面的关联交易避税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审计调查。

二、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避税的风险

(一)转让定价的纳税调整风险

在特别纳税调整针对的所有对象中,转让定价最为关键。转让定价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得更多利润而以高于或低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进行的交易。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人或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避税是最普遍的避税手段,自然成为税务机关反避税重点。税务机关有权依据税法规定,确定调查企业,进行转让定价调查、调整。重点调查的企业:关联交易数额较大或类型较多的企业;长期亏损、微利或跳跃性盈利的企业;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的企业;利润水平与其所承担的功能风险明显不相匹配的企业;与避税港关联方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未按规定进行关联申报或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其他明显违背独立交易原则的企业。

税务机关在实施转让定价调查时,有权要求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以下简称可比企业)提供相关资料,并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二)成本分摊的纳税调整风险

成本分摊协议是指各参与方共同签署的对开发、受让的无形资产或参与的劳务活动享有受益权、并承担相应的活动成本的协议。参与方使用成本分摊协议所开发或受让的无形资产不需另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根据税法规定,关联方承担的成本应与非关联方在可比条件下为获得上述受益权而支付的成本相一致。所有违背独立交易原则进行的“安排”,都属于避税行为,将面临税务机关的纳税调整。

企业与关联方签署的成本分摊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自行分摊的成本不得税前扣除: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和经济实质;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没有遵循成本与收益配比原则;未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备案或准备、保存和提供有关成本分摊协议的同期资料;自签署成本分摊协议之日起经营期限少于20年。

三、企业规避关联交易风险的措施

面对成千上万的集团公司频繁的业务往来,税务部门无法一一搜集证据,许多国家都在立法中特别规定纳税人负有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进行举证的义务。如果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理提不出相反的证据,就按税务机关的决定执行。我国新税法也规定,税务机关在进行关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税法这样的规定,对不提供同期资料的处罚性条款对企业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约束就是企业再不能用不提供或提供少量资料来应付税务机关,企业避税的空间小了;保护就是企业如果提供了能证明自己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资料,就减轻了涉税风险。

(一)与税务机关连成预约定价安排

预约定价安排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国际反避税措施。传统的转让定价调查是一种事后调查制度,从实践来看,这个制度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纳税结果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事后调整的一些问题,新税法引入了预约定价安排机制。

新税法正式将预约定价安排以实体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即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预约定价机制的建立,最明显的好处在于,税务机关对企业的转让定价由事后调查改变为事前预防,是企业规避特别纳税调整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征纳双方共赢的一项制度安排。《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对预约定价安排的申请程序和要求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

(二)妥善保管与提供同期资料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首次明确引入了转让定价同期资料的准备要求。除提及的三类情况外,企业须在关联交易发生年度的次年5月31日之前准备完毕该年度转让定价同期资料,并保存10年。其中,2008纳税年度发生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准备截止期延至2009年12月31日。同时强调,企业在关联交易发生年度的次年5月31日前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必须同时递交9张关联交易往来报告表。企业须按表格要求披露其是否已按要求准备了转让定价同期资料,是否免于准备转让定价同期资料,以及企业当年是否签署成本分摊协议等信息。对税法要求提供的资料,虽然工作量大,但企业一定要注意搜集和妥善保管,不能掉以轻心。对集团内部有关联交易的企业尤其要保持同期资料的连贯性和完备性。

虽然《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作出特别纳税调整的,对补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按日加收利息,利息率为补税期间同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加上5个百分点的罚息,但按照《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准备了同期资料的企业则可以免除罚息。

可见企业如果能提供了证明自己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资料,或在税务机关实施特别纳税调整时提供了准备好的同期资料的,就会减轻纳税风险。

(三)委托中介机构代理服务是必需的选择

为了避免特别纳税调整可能带来的税收风险,企业可以委托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涉税服务,并借助于这些专业服务公司经验和控制纳税风险策略,识别其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并对其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进行风险评估,进而识别其关联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中介机构具有的独立性能使其面对特别纳税调整的风险,依据事实和法律,与税务机关协调沟通,寻求合法的纳税方案,有效减轻或者规避特别纳税调整的风险。

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 篇4

一、企业涉税风险的主要类型

1.对国家税收政策理解不深刻或者偏差导致的涉税风险。我国税收政策既要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又要利用税收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体制问题的不断增加, 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也呈现动态变化趋势,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这给企业的税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一旦企业没有及时正确的更新税收政策, 将会使原本合法的行为变成不合法的行为, 导致税收风险的增加。此税收风险形成也与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和不深刻有关。这种情况会导致将税收筹划误以为是少纳税, 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操纵筹划基数, 导致了偷税行为的发生, 使企业陷于税务机关处罚的危机和风险。

2.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财务工作是开展税务工作的基础, 如果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出现纰漏, 那么必然导致税务申报出现失误, 因此税务工作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准确、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但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因其业务能力有限、缺乏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并缺少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导致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这些极有可能导致企业重复纳税或者漏税的现象发生。此外, 有些企业还存在内部控制不协调和财务流程不顺畅, 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重要的、关键的风险点, 也失去了改进和纠正问题的最佳时间, 使企业细小的税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逐渐积累形成大问题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3.缺乏对政策的运用能力导致的税务风险。涉税风险不仅涉及到少纳税的风险, 其中还包括企业不能很好的借助于税收政策去减少企业税负风险的发生。许多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认识不全面, 理解有偏差, 使这些优惠政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对环保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充分, 导致虽然利用了再生资源, 但利用比例远没有达到优惠政策规定。甚至有些企业因受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限制, 往往忽略了税收优惠的范围。如企业合并及成立分公司均涉及到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没有综合运用、正确分析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可能导致浪费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不正确使用某个优惠政策, 最终事倍功半。

二、充分认识加强对涉税风险有效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的涉税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如想长期稳定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涉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和理解涉税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 全力以赴减少和避免涉税风险的发生,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控制涉税风险的发生。企业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思想意识, 充分认识到有效防范涉税风险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并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控制涉税风险的发生。

1.加强对涉税风险防范的认识, 重视企业纳税工作, 提升企业纳税意识。企业涉税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求企业要具有正确纳税观念, 只有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均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 及其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才能加强对企业内部涉税风险的控制。就财务方面而言, 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点, 预见到企业财务问题可能导致的涉税风险, 正确审视和处理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努力避开风险;就经营方面而言, 企业要注意交易对象是否遵纪守法、可靠性和信誉度是否存在问题, 消除不必要的和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 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应该加强对税务法和税务相关政策的学习, 认真严肃执行国家税务法律法规, 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者应该时刻关注企业纳税情况, 增强对税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企业涉税风险的认识。财务人员更应及时向决策者汇报重要的纳税进展, 并将企业税务统筹规划提交给企业管理者, 让其全面了解企业目前的税收工作。

2.加强对企业内部业务人员的培训, 提升应对涉税风险的处理能力。企业要定期关注内部风险控制的评价报告, 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目前涉税风险的概率情况, 整个控制评价过程财务人员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提高财务部门对整个涉税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和认识程度, 有利于后期财务部门对涉税风险问题的鉴别和认识能力, 也有助于做好税收统筹规划方案。另外, 企业还应时刻关注同行业的涉税风险案例, 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因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为税收工作中的主体, 从法律角度出发, 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 不要依存于个人关系去解决纳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应该与税务机关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共赢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新税收政策及其调整部分的具体内容。加强涉税事宜的协调和沟通, 如税收计划的安排, 相关纳税事宜的处理方法等, 这样能正确把握税务政策, 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4.防范涉税风险,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涉税风险的防范, 有效的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增加了企业对财务部门监管和控制能力, 使企业对涉税风险的预测有了基础了解, 更加深入的体会到税务工作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提高了企业管理层和财务对税务法的认识, 也养成了时刻关注税务法及相关法规的变化动态的习惯, 根据税务风险及时调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降低因税务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 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健康发展积聚了力量。

港澳台企业股权转让的涉税风险? 篇5

案例:

2007年林某甲出资50万让卢某某、林某某代持股“云浮市某A电力有限公司”并通过法院拍卖取得取得土地及发电机等。

2009年卢某某、林某某把“云浮市某A电力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林某甲为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的云浮某B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转让价为50万元。

2012年云浮某B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把“云浮市某A电力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广东某石材有限公司,阳合同50万,阴合同4400万元,其中4350万股权转让收入转入林某甲私人账户,税局只申报50万。

2017年2月15日稽查B公司2012-2013年帐435025%=约1087.5万元。2017年3月17日对B公司做出处罚决定补企业所得税1086万元+罚1086万元+滞纳金约1000万,限期十五日缴纳上述税款、罚款、滞纳金约3200万。

2017年4月7日超15日未缴上述税款。

2017年9月6日卢某某逃税罪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黄某某逃税罪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上述案例给我警示,税务违法代价极高,当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探讨一下港澳台企业股权转让的涉税风险?

经了解林某甲实际上是通过香港公司100%控股国内B公司,B公司100%持有A公司股权,转让A公司名下的土地,取得4400万元。如下图:

林某甲其实可以通过转让B公司股权,或者转让境外香港公司股权,一样可以达到转让的目的,若转让B公司股权,或转让境外香港公司股权税率是10%,是非居民纳税人股权转让股权,预提所得税10%,应纳税仅有400万左右。

非居民企业纳税人股权转让一般征税规定

预提所得税为10% 依据:国税【2017】37号公告《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有关问题的公告》

1、应纳税所得额

国税【2017】37号公告《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转让收入-股权原值。

【解析1】如何确定股权转让收入与股权原值?

以外币计价的。首先确定外币,无需换算成投资时的外币,直接按照取得或转让时外汇确定;其次确定汇率,按照三个时点之一:扣缴义务发生日、填开税收缴款书日前一日,限期缴税决定日前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来确定股权转让收入、股权原值的汇率。【解析2】享有的留存收益能否扣除?

跟中国居民企业转让股权一样,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解析3】分期收款转让股权如何纳税?

对于非居民企业分期收款转让股权的,37号公告规定了优惠政策:分期收取的款项可先视为收回以前投资财产的成本,待成本全部收回后,再计算并扣缴应扣税款。换言之,纳税递延。

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698号)规定,股权成本价指股权转让人投资入股时,向中国居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以非居民企业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投资时或向原投资方购买该股权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

非居民企业纳税人股权转让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

财税2009 59号文第七条 企业发生涉及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股权和资产收购交易,除应符合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可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

七、企业发生涉及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股权和资产收购交易,除应符合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可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

(一)非居民企业向其100%直接控股的另一非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居民企业股权,没有因此造成以后该项股权转让所得预提税负担变化,且转让方非居民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承诺在3年(含3年)内不转让其拥有受让方非居民企业的股权;

(二)非居民企业向与其具有100%直接控股关系的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另一居民企业股权;

(三)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

(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核准的其他情形。

八、本通知第七条第(三)项所指的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关系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其资产或股权转让收益如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以在10个纳税内均匀计入各应纳税所得额。

非居民纳税人股权转让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小结: 合理的商业目的 权益连续性原则 经营连续性原则

外——外(100%直控,预提所得税未变化,3年不转让)外——内(100%直控)

内——外(100%直控)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关系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其资产或股权转让收益如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以在10个纳税内均匀计入各应纳税所得额。

非居民个人即自然人股东转让内地居民企业股权如何征税?

外籍人士转让股权所得应按《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0%。

根据2006年颁布的《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第十三条财产收益第四款规定,转让一个公司股份取得的收益,而该公司的财产主要直接或者间接由位于一方的不动产所组成,可以在该一方征税。第五项规定,转让第四款所述以外的任何股份取得的收益,而该项股份相当于一方居民公司至少25%的股权,可以在该一方征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有关条文解释和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403号)第七条进一步解释,安排第十三条第四款及议定书第二条,关于转让公司股份取得的收益,如该公司的财产主要由不动产所组成,则该不动产所在方拥有征税权的规定中“主要”一词,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为50%以上。对该规定暂按该股份持有人持有公司股份期间公司账面资产曾经达到50%以上为不动产理解及执行。第十三条第五款,关于转让公司股份取得的收益,该项股份又相当于一方居民公司至少25%的股权时,可以在该一方征税的规定,执行时暂按以下原则掌握:如香港居民曾经拥有内地公司25%以上的股份,当其将该项股份全部或部分转让并取得收益时,内地拥有征税权。

企业接受捐赠的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篇6

一、相关法规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纳税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同时,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即对接受捐赠的资产,不确认收入,不计入企业接受捐赠当期的利润总额。

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即计税价值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是相同的,皆为实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的金额。而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和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有差异的。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财会[2003]29号,以下简称《解答》)的解答:企业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指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因接受捐赠资产另外支付的构成受赠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企业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及计税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据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和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

二、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涉税会计处理方法

这里,笔者对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所得税》)所规定的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的账务处理不作探讨。按《解答》的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应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企业应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下设置“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两个明细科目。

企业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实际取得的金额,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入账价值,借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企业因接受捐赠资产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

期末,接受捐赠资产形成的应纳税所得额应和其他法定收入与法定扣除项目之差一起,加总计算接受捐赠企业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此时,如果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应按已记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或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包括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尚在税法规定允许抵扣期间内的亏损,下同)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执行《解答》后,取消了“资本公积”科目的“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并将“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各期计算交纳所得税时,企业应按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三、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涉税会计处理举例

假设某企业2004年接受现金捐赠100000元;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00元,税金170000元,企业另支付运杂费10000元;接受捐赠材料一批,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0元,税金17000元。接受现金捐赠的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100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设备价款和进项税为1170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还应包含运杂费1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180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1170000

银行存款 10000

接受捐赠原材料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材料价款和进项税,合计为117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不应包含进项税17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000

年末,应对接受捐赠的资产进行纳税调整处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为1387000元(100000+1170000+117000),如果企业亏损500000元,以前年度尚在弥补期的亏损为300000元,本期应交所得税应计算如下(假设适用税率为33%):

本期应交所得税=(1387000-500000-300000)×33%

=193710(元)

假设接受捐赠的现金资产已全部用于弥补亏损,则其价值应全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不形成应交税金;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非货币性资产,弥补完亏损后仍形成193710元的应交税金,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287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37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0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1093290

假设企业申请将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1287000元,在5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已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假设企业从2004年到2008年每年的利润总额为100000元,没有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每年应转销的待转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应为257400元(1287000÷5),2004年应全部转销“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100000元,计缴所得税后,应转入“其他资本公积”的“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为67000元(100000-100000×33%),2004年至2008年每年应转销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为257400元,每年应转入“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的金额为172458元(257400-257400×33%),企业2004年至2008年接受捐赠资产应交所得税应计算如下:

企业2004年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应交所得税=100000×33%

=33000(元)

企业2004年至2008年每年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应交所得税=1287000÷5×33%=84942(元)

2004年末转销“待转资产价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7000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2574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84942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172458

2005至2008年每年年末转销“待转资产价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2574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84942

浅谈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7

一、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目标

(一)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是指煤炭企业对本企业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谋划、分析、评估、处理等组织及协调等管理活动。涉税风险贯穿于煤炭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也存在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每时每刻。有风险的地方就需要风险管理, 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忽视涉税风险管理, 给煤炭企业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损失那么简单, 许多时候可能是灾难性打击。

(二)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涉税零风险。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不同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或投资风险等经济性风险, 经济性市场风险受许多系统性因素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的, 是非法律性的。而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是法律性风险, 是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煤炭企业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 涉税风险就不存在。虽然法律修改和政策变更等系统性因素也会给煤炭企业税负等带来影响, 但一般不会给煤炭企业本来没有涉税风险的业务带来新的涉税风险。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力求“涉税零风险”。很多人以为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就是简单的“照章纳税”, 其实这是误解。照章纳税虽然不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税收惩罚等灾难性涉税风险, 但并不一定能避免煤炭企业的税务违规行为发生。比如, 由于煤炭企业业务人员没能识别假发票, 导致收取了假发票且已入账而违规, 或者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某些涉税的原始凭据缺失等, 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涉税风险。所以, 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上是否有依法纳税的意识问题, 而是一个涉税管理问题, 是一个管理是否到位以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是否适应, 管理是否规范等煤炭企业内部的系统性问题。

二、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一般有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和法律意识、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及管理规范程度、员工素质及职责明晰度、煤炭企业规模等。

(一) 煤炭企业主观动机及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起主导作用

首先, 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对涉税违规行为的发生和性质起决定作用。偷税、骗税、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都是因纳税人的主观故意而发生的, 没有故意, 这些行为就不可能发生, 风险也就自然消失。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决定行为, 自然人的行为规律如此, 法人也如此。有了偷逃税款的动机, 就潜伏了税务违法或违规的风险。

其次, 煤炭企业的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的发生和发展起调节与控制作用。法律意识淡薄的煤炭企业, 对法律约束和制裁不屑一顾, 涉税行为就可能铤而走险或明知故犯, 其可能受到的惩罚就必然加重。法律意识较强的煤炭企业, 即使有某种主观意愿, 但其限于法律制裁的威慑力, 可能自觉约束或放弃税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二) 煤炭企业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和管理规范程度对涉税风险起防范控制作用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对煤炭企业内部来说, 系统性风险要大于非系统性风险。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一向不重视涉税管理, 企业管理混乱, 则税务违规受罚是迟早要出现的, 或者说其涉税风险是累积的, 一旦被揭示出来, 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这就是其系统性原因造成的风险累积效应。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对涉税管理很重视, 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很规范, 则煤炭企业涉税行为的违规现象必然会受到遏制, 即使偶尔出现也会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 这样一来, 涉税风险就可能有效地得到防范和控制。领导的重视, 必然带来有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就有了系统性保障, 某些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也必然得到缓解和消除。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管理的关键在于主要领导者的重视程度。

三、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形成机制及可控性分析

(一) 煤炭企业主观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因煤炭企业主观动机驱使而导致的涉税风险属主动谋划的故意行为, 其可控性是显而易见的。税负支出对煤炭企业而言属纯现金流出, 属煤炭企业非自愿承担的义务, 因此, 有些煤炭企业常常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减轻这一义务, 义务的减轻也就必然带来利益的相应增加。为此, 利益动机诱使某些煤炭企业企图钻税法监管的空子, 进而产生涉税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具有涉案金额较大、处罚从严的特点。因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都不愿意故意违法, 所以这类风险主要发生在少部分煤炭企业身上。多数煤炭企业会主动规避这类涉税风险。

(二) 煤炭企业在法律意识上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税收法规多种多样, 且各种修改补充条文层出不穷, 加之宣传普及力度不足, 有些税法条文的解释性文件根本不公示给纳税人, 这必然造成一些煤炭企业不可能对税法的各类规定都十分熟悉。更何况税法规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即使是税务专业人士也常常难以把握, 对非专业的煤炭企业而言, 要精通税法规定绝非易事, 所以难免会发生对税法规定的理解偏差或适用法律不当等而导致的被动违法行为。这种被动性的违法可能导致一些煤炭企业多缴税款而被视同权益放弃, 也可能导致一些煤炭企业非故意地少缴了税款而得益。但因这类行为具有非故意特性, 即使被查出, 也可能受到税务机关的同情和谅解而免予处罚。但也可能因煤炭企业的辩解和不服而招致带“教育性”的处罚。这类得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滋生了涉税风险。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它可以通过强化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咨询来减少风险的产生概率, 也可以加强税收法规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来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还可以通过主动认错和纠错等良好的态度来博得同情和谅解而免予受罚。

四、煤炭企业涉税风险防范措施

(一) 规范涉税行为, 防范涉税风险

常言道:“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煤炭企业作为一个系统, 如果其涉税行为没有相应的规范, 就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进而产生或带来不应有的涉税风险。因此, 规范煤炭企业涉税行为是防范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体地讲, 规范煤炭企业涉税行为, 通常要做好煤炭企业涉税行为的职责划分、授权规定、审批手续或程序、组织系统图、独立责任或岗位责任、复核责任或督办责任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 强化内部税务审核, 防范风险

加强对涉税业务的税务审核是煤炭企业防范涉税风险很重要的措施之一。税务审核一般集中在三个主要环节上:一是商务合同签订前的合同税务审核, 侧重防范因合同约定不当而给煤炭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二是在涉税业务操作方案选定之前对有关备选方案的税务审核, 侧重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测算以及税后收益的比较和选优。三是纳税申报、发票收取和开出、纳税调整等税务会计核算环节的税务审核, 侧重防范因素质水平和责任心等造成差错而给煤炭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三) 通过预先筹划, 防范涉税风险

通过事先的节税筹划来规避涉税风险也煤炭企业有效的措施之一。筹划本身是对涉税行为的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与谋划, 筹划的过程就是对涉税行为的税收利益和风险的权衡过程。因此, 通过筹划, 便可以使煤炭企业涉税行为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结果有了更加明晰的框架, 使煤炭企业心中有数, 从而有利于采取主动措施防范、规避和消除风险。

总之, 无论是规范管理、强化税务信息利用、加强税务审核, 还是事先筹划或利用法律手段, 这些都只是煤炭企业加强涉税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具体的措施需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具体实践去细化。一般来说,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产生的根源不同, 防范和处理的手段就不同;涉税风险强度不同, 防范和处理的重视程度就不同。因此, 煤炭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 找出那些风险发生频率较高, 风险源比较明确或是风险损失比较大的风险项目进行重点防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积累经验, 不断降低煤炭企业涉税风险, 做好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曹俊华.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商业经济, 2012 (3) .

[2]崔蔚.试述企业涉税风险管理.企业研究, 2012 (3) .

谈林业企业涉税风险的识别 篇8

一、自产农产品与收购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所收获而成的农产品,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 财税字 ( 1995) 32号) 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多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就林业产品方面的自产农业产品包括: 1原木, 是指将砍伐倒的乔木去其枝芽、梢头或剥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2原竹, 是指将砍伐的竹去其枝、梢或叶的竹类植物, 以及锯成一定长段的竹段。3天然树脂, 是指木科植物的分泌物, 包括生漆、树脂和橡胶, 如松脂、桃胶、阿拉伯胶、古巴胶和天然橡胶等。4其他林业产品, 是指除上述列举林业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林业产品, 如竹笋、笋干、棕竹、棕榈衣、树枝、树叶、藤条等。直接从事以上这些种养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林业的自产的农产品。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进而明释, 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目前以财税字 ( 1995) 52号文的解答为要。

属于对外销售自产农产品的,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 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如花卉、茶叶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依 ( 财税〈2004〉30号)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对于对外收购的农产品, 依据财税字 ( 1995) 52号《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述: “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 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然属于注释所称的农业产品, 不属于免税范围, 应当按照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因而收购的农产品是农产品, 不是“自产农产品”, 也不是直接从事自产的农产品, 因而对外收购的农产品后再转出销售的, 一般来说要征收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二、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的涉税风险识别

什么是农产品初加工, 可据财税 ( 2008) 149号《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的规定, 如林木产品初加工, 是指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 ( 含活立木、竹) 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 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这样的初加工, 属于自产对外销售时, 依税制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而深加工完全改变原木、原竹的性能、形态和原状, 而形成新的另一种林产品, 不能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待遇, 应承担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利用场地建厂、安装设备设施的还要交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及其附加, 如教育费附加、文化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及其他附加等。这些深加工林产品, 包括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制家具等等木制品。

三、农产品与三剩物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前面已有所述, 且分别自产农产品和外购农产品作了细说, 其优惠待遇享用程度亦有所介绍, 在此不再累赘。这里另就林区三剩物与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进行区分。

根据财税 ( 2011) 115号《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六条所述的“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 ( 指枝芽、树梢、树皮、树叶、树枝以及藤条、藤木等) 、造材剩余物 (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 锯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蔑黄、边角余料等) 。同样还应包括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杆。

所谓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 指材质低于针阔林木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 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Y / 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尾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薪材指作燃料用的柴火, 即采伐林木所获及的枝丫材尾部, 既可以作燃料用, 亦可作深加工用 ( 如切木片, 制纸浆, 刨花板等) 。

所谓农作物秸秆, 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粮食作物 ( 指稻谷、小米、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 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等三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木 ( 竹、秸秆) 纤维板, 木 ( 竹、秸秆) 刨花板, 细木工板, 活性炭, 橡胶, 水解酒精, 碳棒等, 依照财税 ( 2011) 115号文第四条规定, 对其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 的政策。

四、青山流转与农产品流转的涉税风险识别

青山流转是指活立木对外出售的再培育。这种流转, 一不改变活立木的植物活性; 二流转时不直接即行采伐; 三继续用于培育一定的生长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的决定》 ( 中发 ( 2009) 9号) 第14条明确:“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我国现代林业市场立体化经营的新模式, 是搞活森林资源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流转方式涉税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只有规范性文件有所解答。国税函 ( 2002) 700号《关于林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一文在批复福建税务局时说: “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征收营业税。如果将人工用材林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规定, 可免征营业税。就此说明, 活立木流转不是目前税法规定的征管项目对象, 没有改变活立木形状, 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 不征收流转税———营业税。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否存在活立木涉税风险, 其风险究竟有多大, 就看地方自由量裁权的作用。如果流转的活立木即行采伐则是另一个性质问题, 不在此例了。

而农产品是经过采收环节形成的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 它不再具有植物的活性能力, 其涉税问题涉及到流转税的免与征、所得税的免与征。而活立木流转与所得税关系不密切, 但因活立木流转仍为种植业的范畴, 因此所得税同样是减免的对象。

五、租林地造林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单位或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对外租入林地用于造林, 不改变林地属性, 仍用于造林育林等营林作业, 则无涉税风险, 也就是说承租者无税费负担。

而对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 出租者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问题比较复杂。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土地出租征税问题的批复》 ( 国税函 ( 1998) 82号) 等文件规定, 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 免征营业税。转让林地使用权同样享有优惠政策。

但林地出租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按照《立法法》的规定, 理应不用计交所得税, 因为林地出租亦是营造林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公告》 ( 2011年第48号) 绕开林地不谈, 既不讲应税, 亦不讲免税, 其妙在含糊, 由地方自由量裁。现行税收政策对林地流转的支持作用不明朗, 征免不明确, 导致风险较大。有的地方初次流转免税, 二次流转或多次流转征税, 扰乱了林地流转新市场的形成, 很不利全民、全社会、全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六、产业政策待遇优惠与否的涉税风险识别

产业政策优惠待遇是指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规定, 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可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而对于限制类、淘汰类产业项目则不能享用相关优惠待遇。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2011年版) , 有鼓励类产业目录和限制淘汰类产业目录之界限。如对农林类鼓励类有, 速丰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等, 限制淘汰类, 如不能在公益性林地上搞商品林造林, 所以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明确规定: 凡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2011年版) 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优惠政策。因此, 要想多得效益, 就必须致力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项目。而不能贪图林地租金低, 租入水源林林地发展速丰产林造林业, 结果适得其反。

七、股份制经营造林与独资经营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现在有一些国有林场的家庭林场与国有林场组建股分制造林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造林成林成材采伐销售, 对实现利润以股权分利, 国有林场获得的利润, 按《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免交所得税范畴, 而对于家庭林场 ( 个体) 所获得的股利 ( 红利) , 则按《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七款、第三条第五款的20% 计征个人所得税。

但如果改变营造林生产经营方式, 把股份制造林变为家庭林场 ( 个体) 单独造林所获得的造林育林利润, 按财税 ( 2010) 96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的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以及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的明确规定: 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 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所以股份合作制造林和个人合伙独资造林所取得的红利, 其税收风险大小的程度大相径庭。

八、受托与委托种养的涉税风险识别

国税发 ( 2007) 17号《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不征收增值税。”何谓受托与委托, 该文指出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是指委托方向受托方提供其拥有的植物或动物, 受托方提供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 并最终将植物或动物归还给委托方的行为。该文明确规定受托种植养殖的劳务收入要计交营业税。继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林木销售和管理征收流转税的通知》 ( 国税函 ( 2008) 212号) 相应明确:“纳税人单独提供林木管理劳务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 其取得的收入中, 属于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属于其他收入的, 应照章征收营业税。”

以上仅就流转税而言, 关于所得税, 亦有受托与委托之区别。国家税务总局 ( 2011) 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企业根据委托合同, 受托对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的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 ( 财税 ( 2008) 149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 ( 财税 ( 2011) 26号) 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 其取得的加工费, 可以按照农产品加工的免税项目处理。该文第九条第二款也明确, 企业受托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收入, 比照委托方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9

一、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现状

对于企业来说, 财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常见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对于涉税风险这一方面, 大多数企业还未曾真正建立涉税风险管理体系;或虽然建立了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但其操作过程不甚规范, 其管理流于形式, 不能起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能够认识到涉税风险管理的严重性。我国企业对涉税风险管理仍停留在认识上, 对于涉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规避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仍然不太成熟, 大多数企业都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涉税管理体系。

其二, 涉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有调查表明, 在我国, 大多数的企业没有为涉税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人员。为解决人才不足这一情况, 2009 年我国出台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管理涉税风险的重要性, 更意识到涉税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管理工作, 需要培养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

其三, 涉税管理缺乏监管制度。在设置了涉税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中, 其绝大多数未能对其设置监管的部门, 更没有企业对涉税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在国家法律法规出台之后, 一些公司尝试着建立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但管理仅在形式之上, 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 使得涉税风险管理成为摆设。

二、涉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研究

1.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涉税风险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其一, 内部原因。企业对涉税风险认识上的不足, 专业人员配置的不足, 财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都会导致企业产生涉税方面的风险。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所有税务问题都交给财务人员, 只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做好账、少纳税, 涉及到税务管理方面的其他事情则不加过问。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 很多企业老总不假思索地归结为“账上出了麻烦”, 认为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水平不够高, 很少想到是税务管理没到位。该种风险起源于企业内部,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够减轻甚至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

其二, 外部原因。在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不受企业本身所掌控, 但外部的经济形势对涉税风险的影响较大。外部经济状况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改变, 进而对涉税方面带来风险。

2.改进的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 涉税风险的识别。涉税风险识别可采用清单法, 该方法由税务方面的专家设计表格和问卷, 表格和问卷尽可能将企业涉税方面的所有风险都包括在内,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 对照表格内容, 从而判断出是否存在涉税方面的风险。在清单法之外, 企业还可采取流程图法和事故树法等加强对涉税风险的有效识别。

第二, 涉税风险的评估。风险识别是定性分析, 风险评估是定量分析。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 企业用集体讨论、专家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 分析风险的来源, 评估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大小。

第三, 涉税风险的控制。在风险识别和评估之后, 企业应能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来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控制中,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 选择控制方法。在风险控制中, 企业应从整体的效益出发, 不能仅仅考虑企业的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企业在风险控制中, 可以采取风险控制的组合方案, 以使其发挥最大的控制作用。

3.涉税风险管理的辅助措施

其一, 树立涉税风险防范意识, 依法纳税。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于企业也不能例外。在现阶段, 国家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加大, 对于企业来说, 偷税漏税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企业的品牌上都远远大于依法纳税。自觉遵章依法纳税是企业降低纳税风险的关键, 在于树立正确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

其二, 利用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由于税收的专业性、 复杂性和时效性, 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 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 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规避税务风险。

其三, 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 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 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 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 预防涉税风险, 提前做好税收筹划。

其四, 建立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渠道。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很多涉税方面的文件, 企业有时却并不知情, 或者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 企业需要和税务机关加强沟通, 在自己不懂的方面应认真听取税务机关的解释。

三、小结

企业涉税管理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 涉税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涉税管理中, 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涉税管理体系。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当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德中.管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家贵.企业税务管理[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军红.企业纳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 .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10

一、预收账款环节的及时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又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根据上述规定,建安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二是与发包方(或建设方,下同)签订了书面合同,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是与发包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因此,不论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建安企业在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前应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但在会计处理实务中,建安企业常常故意隐匿预收款及推迟预收款入账时间,其目的为了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无偿占用税款资金。由于建安工程时间跨度长,预收款金额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安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

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自觉防范上述风险:

一是必须按规定及时开具发票。

二是不能将预收款账外循环,体外循环。账外循环是收到预收款等相关款项记入账外账或小金库后用于账外周转或各种开支;体外循环是将应收的预收款不收回,直接请发包方将应付给自己的款项代付给自己的付款对象,用于材料采购、支付工程的水电动力款或其他欠款等,对于这些问题,建安企业应自觉纠正。

三是不隐瞒且及时反映项目部收入。由于相当多建安企业的项目部与其总部实际属于挂靠或转包关系(挂靠和转包都违反建筑法,本文不探讨),而且项目部都在项目所在地开设了银行账户,总部对项目部实行的是三级(或二级)核算,所以,对于这些银行账户,不仅总公司账面没有反映,而且税务机关也无精力去知晓各项目部究竟有多少银行账户,更难全面查证到汇入这些账户的预收款和结算收入,往往是不到整个工程结算,总公司账面都不反映或很少反映各项目部的收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收取预收款(或工程进度款)时,往往仅是开具收款收据或借款借据,在项目部的账面上反映了预收款,但大多数项目部总是等到工程最终结算才一并开具发票并计提相关税费。由于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仅是在项目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负责扣税,如果项目部使用收据借据收取预收款,不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当地税务机关将无从知晓。又由于项目部往往远离总部,总部主管税务机关也常常无法知晓各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就是每年的汇算清缴也仅能检查到少部分项目部。

由此可见,上述情况在使得对项目部的税收征管形成漏洞的同时,也为建安企业本身埋下了纳税风险。所以,建安企业对各项目部的设立、日常管理和纳税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重在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

二、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该条第(三)项同时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可见,建安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对建安企业营业税的计缴必须在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

笔者认为,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安企业有以下四种常见的问题必须注意重点防范:

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安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如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的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肯定是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安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安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当然,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笔者建议,建安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安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安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安企业,但实际采购仍全部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安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安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工程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一些发包方(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建安企业商定,划拨一块土地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或一些发包方以开发的部分房产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由于上述非货币交易方式很容易使得一方不反映收入以逃脱纳税义务,而另一方不反映支出以解资金困难,所以,“以物抵款”往往会使得双方一拍即合。再由于用于抵算工程款的土地或房产往往远在他乡,如果建安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主管税务机关不仅很难及时发现,而且很可能就无法发现,其结果不仅会延迟建安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很可能形成建安企业的偷税。

三是“以权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由建安企业负责开发的工程项目在一定时间内由建安企业负责管理,建安企业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定期限后收归发包方。这样,在建安企业账面就不可能反映对相关工程收取的营业收入,这样,建安企业也就无需再为隐瞒收入而“烦恼”,从而造成纳税风险。

四是直接隐瞒收入。一些建安企业往往千方百计隐瞒营业收入,如对营业收入不开票、开收款收据甚至开具假发票等,而将实际收到的收入藏匿在账外账户、项目部账户、冲减账面往来或挂发包方借款,或由发包方代为购物、支付费用后再将相关发票交由发包方入账抵算工程款。再如,一些以项目部为名挂靠的外地规模较小的建安企业,这些企业原本都是独立法人,其与总公司的关系往往仅是一纸挂靠合同,名曰项目部,实际上与总公司(或各地分公司)仅是松散型的管理关系,仅是一个项目一挂靠一本账一结算,年末如何报送会计报表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往往都是根据双方商定的结果,再由于项目部常常直接隶属于各地的分公司,这样,不要说在总公司账面,就是在各分公司账面也往往无法看清并查明各项目部的实际收入,由此形成纳税风险。

三、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问题

在相当多的建安企业,利用假发票入账的情况较为普遍,如一些企业为了价格便宜,对采购的材料放弃索要发票,然后再用购买的假发票顶替入账;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故意用假材料或假费用发票报销后以降低计税利润;即使一些建安企业主观上并无利用虚假发票的故意,但由于假发票的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安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安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安企业带来纳税风险。为此,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加强税前扣除的合法性,以防范相关风险。

一是建安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各类业务行为。对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凡是能够取得且必须取得发票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索取发票,一定要认真审核相关发票所反映经济业务、所附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把好每一道控制关口。考虑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企业相关记账、复核、审批人员最起码要从发票本身所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核,要确保符合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满足对相关记账依据真实、合法的要求,切实防范涉税风险。

二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努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相关人员必须以应有的责任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明显虚假或有疑点的发票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同流合污,要以谁经手受理、复核、审批发票,谁就是该岗位发票责任唯一责任人的姿态把好这一道发票审查关。同时,企业对这方面工作做出贡献和成绩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一旦出现未尽职责的问题,也应奖惩分明。

三是企业的记账、复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熟悉对成本、费用核算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而且还要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同时更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主要掌握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理解和掌握税前扣除的各类成本、费用必须满足真实、合法的两大前提及五项原则。真实,即成本、费用必须是真实发生,必须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有关支出确实已实际发生;合法,是指成本、费用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有合法的发票或票据,若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应以税收法规的规定为准。同时,对列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还必须遵循五项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及合理性原则。

2. 熟练掌握发票涉税的以下六类相关知识:

(1)熟练掌握发票的防伪标识和真假发票的甄别方法;

(2)熟练掌握总部所在地及各分公司、项目部所在地各类常见发票的格式、内容和风格;

(3)熟练掌握列入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的发票所载经济事项应同时符合及具备的各项条件;

(4)熟练掌握有税务局代开的发票但仍不可以税前扣除的情形;

(5)熟练掌握一般情况下税前扣除不需要开具发票的几种主要情形;

(6)熟练掌握可使用白条或收款收据的情形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四、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建筑业劳务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第一条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六条又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第三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第三十五条:“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从以上一系列规定可知,建安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安企业不仅不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为了防范和减轻外出经营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大方面严格规范外出经营的涉税行为:

一是在外出经营前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税法对外出经营的税收规定,到达经营地后,还要专门了解经营地税务机关对异地企业在当地经营税收管理的一般要求及特殊做法,务必掌握具体要办理及什么时候需办理哪些涉税事项,办理时又需要提供哪些资料等具体要求。

二是在整个外出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各种申请、报验登记、结清税款及缴销发票等各种涉税手续或事项,而且还要收集、整理并保全好各类涉税文件、资料及凭据,以备主管税务机关及经营地税务机关核查及自身办理纳税事项的需要。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传统房地产直接转让方式;股权转让带动间接转移房地产相关控制权;税负分析;形式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突显。在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涉税业务的处理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非常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8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对国有资产进行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将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提升了国有资产在各个方面的使用效益。

一、国有企业自用房地产的理论基础及国内现状

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由国有企业生产、提供劳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状态,单位的价值比较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确定在法律规定上为国家持有,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资源。单位的价值虽然没能够达到所规定的标准,但是使用时长能够达到一年以上的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在“出租”固定资产中,指的是企业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固定资产,不包含建筑物等,建筑物属于其投资性的地产。所以,国有企业固定房地产有两种:国有企业投资性地产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地产。

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国有企业持有的地产是为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提供场所,让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能够有效进行,部分国有企业能够从长期的发展利益考虑。因此,当前的房地产管理观念不但需要符合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与国家政策、方针互促互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国有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价值巨大,也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决策的一部分。从投资性生产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所持房地产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有:初始期的净收益、经营阶段的收益以及处置阶段的资金收益。如何才能够尽可能的将房地产投资收益最大化是我们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重心。本文主要对房地产处置阶段,通过在处置过程中减少成本投入来增加资金收益进行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中尤以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为代表。国有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价值也随之增长,房地产为国有企业带来的利润非常可观。如何有效利用、管理国有企业所持房地产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日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这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日趋严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有资产上管理不严、管理混乱的现象;让国有企业管理纪律更为严格,使得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更加有序,真正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将过去国有资产存在的账务不明、资产登记不清晰的状况进行了改善,彻查了资产处理和管理上的各种违规行为;落实了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相关责任。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处置力度,坚决打击和处置违法犯罪的行为,绝不姑息。形成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国有企业自用房地产不同转让方式的案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的转让,指的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依照相关规定转让给个人或是单位的行为,国有资产的转让需要符合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国家或个人均带来利益,以防止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害,避免给交易双方带来损失。对国有资产的转让是由相关机构决定的。该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部转让的,或是对国有资产部分进行转让的导致国有企业不再具有主导地位的,需要获得相应地方政府的核准。国有企业资产转让过程必须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按照公平性原则进行。除去国家规定的可以直接进行转让的资产之外,其他国有资产转让的执行必须要公开进行。转让过程必须要如实披露信息;充分遵循公正原则。转让交易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

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相关管理办法中规定,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必须要申报企业主管、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并准备齐全相关的手续,没有获得批准的无权处置。资产转让前必须要经过第三方的资产评估。国有资产处置所带来的收入归国家所有,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

三、现仅就国有企业转让自用房地产的涉税问题举例分析

在国有企业转让自用房地产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税收的缴纳工作,而这些税务办理过程较为繁复,不但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也增加了国有企业转让的成本,为国有企业资产转让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一)国有企业转让自用房地产过程中的税务处理分析

国有企业房地产转让方式,是受让方支付现金货币为代价的,获得相关房地产的使用和所有权,与此同时,相应的风险也转移到受让方,转让后交易双方的法律地位没有产生较大变化,权属需要进行明确。

采取直接对房地产进行转让的方式所拥有的优点是:交易过程变得简单清晰,买卖双方的权属关系十分明了;交易过程所用周期较短,并且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轻便灵活;除去所需要缴纳的相关税费之外其他的成本比较少。但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都需要交付大量的税费金额,这导致转让一方被动的抬高转让的交易价格,从而影响到房地产转让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以股权参股形式转让房地产的税务处理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调查计算可以得出,利用股权转让方式对房地产的实际控股权进行转让,能够为国有企业节省大量的税费开支,这不但能够减少房地产转让方的开支,同时也能够为交易双方腾出一部分资金空间,让转让方能够有余地调低交易价格,从而推动房地产的转让工作。

运用股权转让的方式对房地产控制权进行转移,减少了大量税费开支,进而直接降低了相应的成本。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了解到,收购方将房地产的项目控制权拿到手中,同时也会把以往该项目所具有的风险和遗留问题转移到自己的手中,所以在交易之前对项目的财务和各项数据的调查也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还会具有另外一部分好处,也就是出售方有着亏损的情形,但是收购方存在着大量的利润,能够为其弥补五年亏损,而五年以上的亏损则能够在税后进行弥补,这样就有效规避了企业的所得税,减少了开支和成本。这让收购方以后的退出更加灵活简便,能够选用多种方式进行运作。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我们能够从客观上对房地产直接转让方式和股权转让带动间接转移方式各自所具有的优点。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切实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盈亏状况,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资产的运行率,为国有企业有效减负。由于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政策优惠,而在一部分经济领域国家有着不同的税收优惠,所以在涉及操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调查该地的税收制度和优惠政策,依照地方具体的税收制度,对产权管理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正;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能够集约、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2] 财税[2002]191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3] 财税[1995]48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

电力企业税收策划与涉税风险应对 篇12

有效的资本经营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运营成本的节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税收作为企业经营中的纯成本, 对经营成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合法进行税收策划, 利用国家政策导向的税收优惠, 优化企业纳税方案, 获得正当的税收利益, 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税收策划与逃税、避税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税收策划体现为事前的计划与安排, 通过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筹划, 根据国家政策限制和导向来调整投资理财活动, 达到少缴税或者递延缴税的目的。

在如今的市场背景之下, 电力企业成本持续居高, 而其他费用可挖掘的节约空间已经不大, 在种情况下, 利用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合理进行税收策划, 节约税收支出, 是电力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针对自身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充分的、多角度的税收计划, 更有助于企业增强以法律维护企业税务权利的意识, 促进成本节约和经济利益增加的同时, 也将推动企业财税管理观念的进步。

电力企业的税收策划需要同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首先电力行业都具有一定地域垄断性, 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环节相对固定, 税收策划在销售环节难以有效实现, 因而在电力企业的税收策划中, 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经营目标和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 而不是单纯追求少缴税金;其次电力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 在企业经营中容易忽视税收成本支出的大小, 对税收策划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充分了解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并予以有效利用, 是当下电力企业最为简便和有效进行税收策划的方式。另外, 由于企业类型和规模差异较大, 而一般的会计事务所对电力企业的整个生产经验过程难有完整充分的了解, 照搬其他企业税收策划经验和方案的问题时有发生。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经验照搬, 在电力企业的税收策划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电力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1、税收策划层次策略

具体的税收策划从水平和层次上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即避免额外税负的最低层次策划,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纳税方案的策划, 以及最高层次的策划策略、积极争取对企业自身有利的税收政策。

企业实际支付款项大于按照税法计税的金额, 负担额外税负,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是税收策划中首先要避免的问题。在最低层次上, 税收策划首先要实现涉税零风险, 企业的税收策划首先应当保证账目清晰、正确纳税, 避免出现自身错误而多缴税款。同时要注意避免无意中违反税法规定, 造成税务机关认定的偷税漏税行为, 而导致受到财务处罚以及名誉上的损失。避免额外税负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保障企业对税法政策正确深入地进行理解, 确保企业可正确核算应缴税款, 从而杜绝税务主管部门的非规范性征收、在具体执行税收过程中出现涉税损失的情况发生。

利用税收法规优惠,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筹划, 尽可能降低税收负担, 是优化纳税方案的税收策划。迎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导向, 需要对多税种性质进行研究, 对不同纳税的途径、方法和收益有足够了解, 结合企业所在地区、组织形式以及投资方案等具体条件进行纳税方案的安排和优化。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而言, 策划重点可置于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在做出投资和经营决策之前, 综合考虑不同决策方案在税收政策背景及企业经营背景下出现的差异, 针对具体纳税方案对比其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 通过成本收益分析, 择优选择税收策划方案。

从税收策划的长远性和策略深度来看, 争取对企业自身有利的税收政策是最高层次的税收策划。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 财政税收制度的制定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电力企业在公开的税收政策讨论中应明确企业目标, 并尽量获取支持。事实上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行业, 电力企业在争取有利税收政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由于上文中所论述的原因, 电力企业领导者对税收策划的重视程度尚不够, 争取有利税收政策的积极性还未完全调动起来。

2、企业经营阶段差异策略

在税收策划的不同层次之外, 电力企业的税收策划涉及到不同经营环节和阶段, 税收策划角度和方法多样。企业设立之初, 公司投资形式的选择应当与其所在地税收核算规定相协调, 这是实施税收策划开始就应注重的问题。在投资方向方面, 电力企业应当跟随改革发展的步调, 依据政策优惠导向调整投资方向。企业清算与资产重组过程中, 取得产权的支付方式不同将导致实际税负不同, 资产评估增值部分的确认应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电力企业税收策划的重点在于经营阶段, 在企业经营阶段, 税收策划涉及筹资安排与企业经营中的核算方法策划两个方面。筹资成本中包含的纳税因素决定了不同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的组合将带来不同的税收负担, 尤其对于电力企业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言, 筹资方式需要谨慎选择, 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筹资成本。在经营活动过程中, 企业所选择的财务核算方法应当尽可能地推迟纳税时间, 从而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利用好免税期也是节税的有效手段。

三、电力企业税收策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合理的税收策划是电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是税收策划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实际问题, 税收策划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外部政策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等带来的税务风险, 另一方面, 税收策划本身的开展和管理仍存在问题。

首先, 并不是所有的财税政策都已得到明确解释, 而具体的操作细则常常不够明晰规范, 经常造成电力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理解偏差。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受宏观政策环境影响存在差异, 影响电力企业税收策划的准确性和执行效果。

其次, 在行业内部各电力企业缺乏统一的财税管理机制和统一的政策口径, 往往造成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往往形成不同的管理标准, 管理的执行尺度也不尽相同, 税收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确认存在一定困难。

最后, 目前电力企业内部存在财税人才不足、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 而电力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组织体系尚不健全, 财税管理人员常是身兼多职, 影响了财税工作的有效开展。受管理工作者时间、精力限制, 税务管理工作范围局限于对报税、纳税等日常业务的管理, 有效的税务策划与研究工作难以进行。

四、涉税风险及风险应对

1、涉税风险来源分析

企业的涉税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影响, 未能正确处理财税关系, 导致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现象, 造成不必要的财务损失, 同时对企业声誉造成影响, 严重的甚至可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法律责任。

外部政策环境变化, 尤其是政府依据宏观经济环境需要进行政策调整时, 税务处理方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新的税收政策在刚刚出台时一般难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对电力企业而言, 一项税收的转变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 难于被税务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和处理, 而政策变化之前的纳税方案就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处理, 这样的变动最易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到位往往是导致风险难以控制、甚至增加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效的组织设置和内审机制可以减少财税工作人员发生不利于企业行为的情况。而电力企业的重生产、轻管理的企业意识导致内部税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内控机制的设立大多存在缺陷, 而执行力度远未达到控制税务风险的要求, 增加了企业涉税风险出现的概率, 一旦出现问题, 其严重程度也可能超出预期。

对于电力企业自身, 需要根据政策变化关注的重点税种主要为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对所得税优惠政策具体内容、需符合条件以及认定管理办法具体事项认识不够深刻可能导致财务核算难以满足要求;而增值税转型改革中, 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改革的变化点容易导致抵扣范围确认、跨期抵扣等实务操作的税收风险。

2、涉税风险应对建议

为应对企业涉税风险, 电力企业首先应当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财税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鼓励企业财税工作人员对国家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进行深入的学习, 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 依据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的税收策划体系和管理机制, 在企业经营的全阶段做好税务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工作, 保障企业财务账目清晰。

风险防范和应对要建立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基础上。电力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 对税收实行有效的策划和管理, 不能仅依靠相关业务机构的工作, 在企业内部有必要设立独立部门, 培养税务工作人才。在专职处理税务工作之外, 也可对财务部门的核算方式进行监督, 财务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可以进行互相的监督, 达到工作上相互制约的目的, 从而有效控制财税工作中可能的风险。

在应对涉税风险时, 应采取适当方式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对已有风险事项形成正确认识,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而经验和数据的积累, 也将为预测企业未来可能面对的行业风险打下良好基础, 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有助于企业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五、结语

目前电力企业对税收策划工作和企业涉税风险的重视程度都尚不够, 对税收相关政策的理解不足以及企业财税基础工作的不规范, 导致全方面的税收策划难以进行, 不利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更易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树立正确的税收策划和涉税风险意识, 是电力企业税务工作中的重点。在企业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 如果企业未能进行足够的税收策划, 则会导致企业额外支付原本可以合理避免的税收。因而在电力企业的财税工作中, 既要注意谨慎避免涉税风险, 也要在充分理解相关风险的前提下, 进行全面的税收策划, 避免造成不必要损失。

摘要:全面的税收策划是帮助企业有效节约经营成本的要点, 对电力企业而言, 由于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 因此普遍对税收策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电力企业应根据经营阶段不同, 适当采取不同层次的税收策划策略。本文从电力企业特别是供电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路、策略入手, 对电力企业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的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税收策划,涉税风险,电力企业,风险应对

参考文献

[1]孙晓辉、薄会东:电力企业财税筹划管理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5) .

[2]许雪媚: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0 (11) .

[3]张寒梅:发电企业税务筹划的运用及其改进[J].会计之友, 2007 (4) .

上一篇:人员紧急疏散下一篇:“两型社会”环境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