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风险管理

2024-05-18

涉税风险管理(精选12篇)

涉税风险管理 篇1

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要想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仅仅需要自身产品的实力, 也需要降低成本费用。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作为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部分, 企业要想减轻税负, 需要谨慎处理相关税负问题, 做好合理的规划, 控制涉税风险。企业应当建立涉税风险的管理制度, 加强自身防范涉税风险的能力, 避免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 使得企业付出较高的代价。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涉税风险管理制度, 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损失。

1 涉税风险的定义

涉税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涉及的税务活动所存在的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这就需要企业将涉税风险管理执行于每个细节, 识别潜在的涉税风险, 防范、控制涉税损失的发生。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对税务风险的解释为:“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 需要补税、罚款、加收滞纳、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 没有充分采用和积极申请有关优惠政策, 多缴纳税款, 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另外, 近年来,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税法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调整, 这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加强学习, 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 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的税务筹划方案, 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合理缴纳税款。

2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的税法之间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收入确认方面

所得税视同销售与会计准则的处理存在一些区别: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在采用成本模式核算时, 换出资产直接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 没有视同销售确认损益。而税法规定, 非货币资产交换都要视同销售计算转让所得。

(2) 销售折扣在会计上的处理是按照扣除销售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 在税法中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 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 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 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2.2 在费用扣除方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此外, 损失也可以扣除。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为取得日常经营收入实际发生的全部必要的费用支出都应该允许扣除, 而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损失也可以据实扣除;但是由于税法核算的法定性原则, 因而会在扣除的口径和时间上与会计准则产生出入。例如, 工资薪金支出、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捐赠支出等在税法中都有规定的扣除标准, 而在会计中, 则是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核算的。

会计上所谓的职工薪酬与税法上的工资薪金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别。除了概念上的不同, 税会差异还表现在对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在对象上, 会计上的“职工”包括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也包含兼职人员、临时人员;税法上的职工强调任职或雇佣关系, 仅包括提供连续性服务的人员, 受雇人员的主要收入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任职企业。兼职人员、临时人员等的劳务报酬未列入税法的工资薪金中。在职工薪酬包括项目上, 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 如工资、奖金、福利费、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而税法将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工资薪金、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三费支出等内容。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将应付职工薪酬为负债项目, 并且根据受益对象分别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税法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薪薪金支出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能扣除, 要调增纳税。上述税会差异, 主要是由于会计和税法要求不同而导致的, 这种税会差异是不可逆的。

2.3 在资产项目上会计准则和税法也存在差异

例如, 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 在会计中是按照长期应付款的现值计量, 在税法中规定, 分期付款方式下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为取得该资产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 即各期付款额的合计数。另外, 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也存在差异。

3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组织架构、步骤以及方法

3.1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明确的目标是制定涉税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石。目标的设定应当考虑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还应当考虑企业形式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如果企业是混合所有制形式, 将更多考虑股东的利益。企业是盈利性组织, 其财务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每个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不同, 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都关系着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涉税风险管理是需要管理人员精通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费用核算等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因此, 其是企业多个部门共同协调才能完成的一项任务。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应包含:依法节税、准确识别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造成的损失。

3.2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每个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及自身的管理风格。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结合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适合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在《公司法》的规定中, 对公司制企业的组织架构有详细的规定。此外, 企业应设置专责的涉税风险管理部门, 并设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涉税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涉及的税种进行研究, 结合当地的税收政策, 研究企业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如何享受, 比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前后企业所缴纳税款的差异, 统筹安排企业的涉税业务;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是分析和评估涉税风险, 制定相应涉税风险控制方案, 监督涉税风险方案的实施, 并评价实施效果。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提供企业涉税风险意识, 将风险管理和涉税有机结合, 不仅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也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3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步骤

首先企业应当制定涉税风险管理的年度或者长期的计划。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识别涉税风险, 分析涉税风险的来源和类型并对其进行评估。企业只有对自身所面临的涉税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再次要有选择地采取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最后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4 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方法

涉税风险清单法是指由税务专家设计好表样和调查表, 涉税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这些表样和调查问卷, 对企业是否有涉税风险、面临涉税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和识别, 评估涉税风险。涉税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包括专家咨询、集体讨论、税务审阅法、多项因素协调法、政策分析和调查研究等。定量分析法就是建立模型准确测量涉税风险的大小。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蒙塔卡罗法、风险坐标图法、风险指标管理法等。

4 房地产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 自成立以来, 发展迅速。但由于管理层涉税风险意识不强, 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有欠缺, 特别是在税务管理方面, 没有独立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由财务人员兼任税务工作, 财务人员对企业业务了解不深入, 涉税环节掌控不到问, 同时与其他部门沟通较少, 导致A公司税务风险高, 被税务机关处罚多次。为促使公司持续发展, 降低涉税风险造成的损失, 公司在财务部配备专职税务人员, 全面负责税务管理工作。

A公司2010年新取得四块土地, 面积总计7万平方米。公司决定以新项目为契机, 合理进行了税收筹划。具体情况如下:A公司计划在四块土地上分别建造住宅3座、写字楼、自用办公楼和商业会所各1座、购物中心等商业楼盘8座、代建酒店1座。A公司将不同类型的楼盘分别建账进行管理。由于公司新建3座住宅楼为普通民用住宅, 可以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因此, A公司将其成本费用单独进行核算。房地产行业通常项目周期较长, 涉及的成本费用数额较大。A公司在前期准备工作时, 对各个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同时结合税收政策, 决定了相对应的税收临界点。在合理的范围内规避高额税负, 降低公司成本。

对于代建业务A公司先用土地投资, 再建房。此种方式比直接建房, 后投资节税近1千万元。因为代建行为转嫁了A公司原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 这些由对方公司缴纳。对于商业楼盘, A公司部分采用了售后回租的方式, 这样公司可以避免重复缴纳房产税, 同时也减少了营业税的纳税基数。另一部分楼盘, A公司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收取租金, 同时收取物业费。租金和物业费分开收取可以降低房产税的数额, 二者都需要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 但租金另需缴纳房产税, 分别核算降低了公司的税负。

参考文献

[1]赵军红.企业纳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锦华.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 2008 (3) .

[3]尹淑平.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企业税务风险[J].经济视角, 2010 (3) .

[4]龚玮.税务风险的应对及处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

[5]黄洪.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范忠山, 邱引珠编著.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7]冯述娜, 隋永芳.构建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2 (05) .

[8]梁娟, 牛草林.进出口企业税务筹划涉税风险防范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4.

[9]邓茜, 张慧英.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10]邹灵涵.促销活动中的纳税筹划与涉税风险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

涉税风险管理 篇2

【案例5-1】

香港设计公司乙公司为甲房地产公司提供概念设计服务,甲房地产公司需要支付人民币1000万元,乙公司共计派员来内地一次,时间为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8日。问题 乙公司如何缴纳增值税?

(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以下称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购买方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和第二十条规定“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扣缴义务人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应扣缴税额:应扣缴税额=购买方支付的价款÷(1+税率)×税率”,因此,应由甲房地产公司代扣代交增值税,缴纳增值税=1000/1.06×0.06=56.60万元。由于境外企业在中国无法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无法适用简易征收3%的税率,只能按照6%的税率交纳增值税。

问题:乙公司是否需要在中国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及其议定书,派雇员构成常设机构的标准是“以在任何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的为限”,超过183天构成常设机构,不超过183天不构成常设机构。由于乙公司共计派员来内地一次,时间为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8日,不超过183天不构成常设机构,因而乙公司在中国境内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通常情况下,聘请的境外设计公司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为主,这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内地都签订有税收协定或税收安排,提供的概念设计派员来中国内地时间较短,不会构成常设机构。一项业务应先根据境内法规判定纳税义务,然后当事人根据税收协定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减免税。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税务机关通过不受理减免税申请来侵害纳税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权利。第二节 甲供材的避税空间

甲供材是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材料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即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开发方为甲方,合同中规定该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特定材料由甲方(开发方)统一购入,甲方(开发方)根据施工图计算施工所需的材料量,列出材料供应清单,各个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预算所需要的材料量提前上报计划,开发单位统一购入管理,在工程款结算时将这部分材料款从结算总额中剔除。

【案例5-2】

甲公司是一个特级资质的建筑集团公司,注册地在N市H区,具有丰富的建筑经验,是许多著名地产商的总包单位,在与房地产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学习了房地产开发的间接经验,因而自己组建房地产公司乙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从整个集团层面,建筑商与开发商合二为一,同时建筑公司的管理能力很强,许多部门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问题:哪些材料进行甲供可以实现甲公司从集团层面的节税? 1.营业税制下处理(1)政策规定。(简称《营业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第十六条规定两条例外原则,即细则第七条规定与装饰劳务,下面对细则第七条与装饰劳务进行分析。

《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3号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七条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补充规定。装饰劳务不适用于《营业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是因为对装饰劳务有的特殊规定。财税〔2006〕114号规定:“近期,上海市地方税务局报来《关于上海百安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以清包工形式开展的家装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请示》(沪地税流〔2006〕41号),反映上海百安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在征收营业税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经研究,现将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的营业税问题明确如下: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

因而营业税对于装饰劳务、建设方提供的设备、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存在优惠,营业额可以不包括装饰中的甲供材料、建筑方提供的设备及自产货物的金额。(2)处理原则。根据以上分析,对于设备、装饰中的材料、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应该采用甲供的方式,由房地产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减少总包方的营业税,从集团层面实现节税。其余的材料、物资、动力可采取总包方采购的方式减少管理成本。

(3)操作关键点。

1)设备与材料的区分。对于设备与材料的区分标准,江苏、山东等省发布了省级的文件进行明确,如苏地税规〔2011〕11号文件对设备与材料的区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更详细的规定只能参照GB/T 50531——2009,但是GB/T 50531——2009也没有穷尽所有设备与材料的区别,仍然需要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

2)装饰与其他建筑业的区别。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装饰,是指对建筑、构筑物进行修饰,使之美观或具有特定用途的工程作业。这仅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中无法掌握。

《建筑法释义》规定:建筑装修活动,如果是建筑过程中的装修,则属于建造活动的组成部分,适用本法规定,不必单独列出。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装修,如果涉及建筑物的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则应按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执行;不涉及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不属于本法调整范围。此外,对不包括建筑装修内容的建筑装饰活动,因其不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基本使用功能,完全可以因使用者的爱好和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不需要以法律强制规范,因此本法的调整范围不包括建筑装饰活动。因而根据《建筑法释义》,一次性完成的装修,属于建筑;不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基本使用功能的装修,属于装饰;涉及建筑物的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属于建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税务机关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装饰的分类进行区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建筑装饰业指对建筑工程后期的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以及对居室的装修活动。《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对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分类如表5-1所示。表5-1 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表 《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对装饰的外延做了更多的定义,江苏某市的税务机关就是以《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关于装饰业的列举项目作为装饰业的实际操作标准,对于外墙的面砖、幕墙都作为装饰材料处理。

3)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自产货物必须由供货方提供其主管国税机关出具的自产货物证明;同时必须在合同中分别注明货物与建筑业劳务的金额。部分省份税务机关(如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3号)要求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方必须具有建安资质。

2.现增值税规定

营改增以后,甲供材不再是困扰如何计税的焦点。由于建安、不动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都是11%,材料、设备、动力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一般为17%,典型的低征高扣,从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税负的角度出发,房地产公司和建筑企业都会倾向于材料、设备由自己采购,是否实行甲供材、甲方采购哪些材料、多少材料,是甲乙双方博弈、谈判的一个重点(财税〔2016〕36号附件2)第一条第(七)项规定,“1.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务,是指施工方不采购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或只采购辅助材料,并收取人工费、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2.一般纳税人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甲供工程,是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即在有甲供材的情况下,作为承建方的建筑企业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按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甲方供应多少材料才是甲供材,国家税务总局的答复是只要甲方提供了材料或者动力如电力等,不论数量、金额多少,都是甲供材。虽然建筑企业可以选择简易计税,但还得看甲方是否同意。显然甲方不愿意接受乙方开具的3%增值税专用发票,会要求乙方提供11%的专用发票;而乙方由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少了,税负也会上升,这样双方必然就如何平衡进行协商,最终才能达成一致。营改增之后,不少房地产公司都增加了2%~5%的工程价款给乙方,以取得11%的专用发票。问题: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孰优孰劣?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说整体税负低的好、不含税成本低的好。不同公司的相同业务、同一公司的不同项目、同一公司同一项目的不同时期,受管理水平、资金周转、销售情况、采购进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增值税税负都可能不同。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简易计税的特点是计算简便,核算简单,税负率就是征收率,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一般计税的特点是计算麻烦,核算复杂,税负率不固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它们区别的关键就是进项税额能否抵扣。简易计税的增值税其实和营业税没有什么区别,重复征税的问题一样存在。如老项目,营改增后按简易计税的情况下,建筑企业按3%计税,房地产企业按5%计税,房地产企业并不能抵扣承建方的3%,取得了专用发票也不行,和营业税一样存在重复征税。但在这种情形下并非简易计税就没有一般计税好,如果一般计税的税负高于3%或者5%,当然简易计税划算。在案例5-2中,税负要从整个集团层面来考量,建筑公司的销项税额就是房地产公司的进项税额,集团层面进销相抵,关键在于其他进项税额的取得和销售毛利的大小。

问题:外墙面砖、门窗、幕墙是否是装饰材料? 根据《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外墙面砖、门窗、幕墙都属于装饰材料,甲集团所在地H区的主管税务机关采信甲集团的主张,对该部分甲供材没有征收建筑方营业税。但笔者在另外一个城市,相同的情况,主管税务机关认为一次性完成的装修,属于建筑,外墙面砖、门窗、幕墙都不属于装饰材料。税收并不是科学,受主管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再次得到验证。第三节 借统还的法律形式

接案例5-2,2011年房地产受金融调控影响严重,融资困难,甲集团公司以集团公司名义并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从银行借款3亿元,然后转贷给乙房地产公司使用。当年甲集团公司产生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

问题: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5〕156号文件第10条,“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一般情况下,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会被认为是转贷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问题:如何才能做到集团统借统还免除甲集团公司转贷给乙公司的营业税?

财税字〔2000〕007号规定: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再根据国税函〔2002〕837号:(〔2002〕中农财字第114号),申请对其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的银行信贷资金支付的利息在税前全额扣除。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司集团化经营战略的步伐,不断提高集团公司信贷资金管理水平,准备逐步实施“集团公司统一贷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改变原实行的‘集团担保,各自贷款’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即中农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的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因此,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六条“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限制。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因而以集团公司名义统借统还,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将贷款资金转贷给最终用款公司并收取的利息,免征营业税。曾经接触过三个案例,都以统借统还的名义免征营业税,但是操作方法差异较大,甚至有税务机关认为统借统还只是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优惠文件,民营与外资企业不属于适用范围。但是没有一份统借统还文件做了以上限定,明确统借统还规定仅适用于国有企业。一些省级地税机关根据工商企字〔1998〕第59号的相关规定认为,最被接受的统借统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企业集团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集团公司名称上有“集团”字样。

(2)统借统还人是集团公司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认定,可以根据收入、资产、利润、人员等指标。

(3)集团公司实行资金统借统还制度。(4)借款利息必须平进平出,不得加价。在案例5-3中,甲集团公司满足(1)(2)(4)项的规定,甲集团公司将已经实施的统借统还制度制成了文件出台,并且通过集团内资金统借统还合同约定每笔资金的借款与转贷的对应关系,经过沟通,获得了当地税务机关的认可。风险提示

统借统还在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因而要特别尊重各地税务机关的规定与征管习惯,如山东省地税转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鲁地税函〔2004〕184号)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属于统借统还贷款业务,对企业集团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1)企业集团的贷款必须是从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2)贷款使用单位必须是企业集团所属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单位;(3)企业集团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的利率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其中并没有将工商企字〔1998〕第59号中关于集团公司的一些细则规定作为集团内资金往来满足统借统还的形式要件,但是越来越多的税务机关倾向于将工商企字〔1998〕第59号的规定作为满足统借统还的条件,以减少满足统借统还的企业数量。

问题:如果营改增后发生统借统还,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

(财税〔2016〕36号附件3)第一条第(十九)项规定:统借统还业务中,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免征增值税。

统借方向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利息,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

统借统还业务是指:

(1)企业集团或者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下同),并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本息的业务。

(2)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资金,并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本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的业务。

统借统还业务,只要不高于(低于或等于均可)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即可免征增值税。该利息收入还可以开具免税发票,用作利息支付凭证。第四节 母子公司往来涉及的流转税

【案例5-4】

2011年房地产受金融调控影响严重,融资困难,甲集团公司以集团公司名义并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从银行借款3亿元,然后转贷给乙房地产公司使用,同时从丙公司抽调资金2亿元给乙公司使用。当年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甲集团公司与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甲、乙、丙三家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也不享受税收优惠。

问题: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是否要被核定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

关联公司资金往来而不收取利息,是房地产集团公司的常态。但是经常有税务机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简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根据第6项“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可以认定,关联公司资金往来不收取利息不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交易价格为零,属于一种利益输送,适用“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应该核定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

1.营业税

(1)征税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2008年第52号)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前款所称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有偿提供应税劳务,同时第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1)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2)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

以上条款清楚表明,视同销售行为征收营业税只适用上述两种情形。营业税就列举行为征税,无偿融通资金行为不属于所列举行为,没有征收营业税依据。

(2)纳税义务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简称《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二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因而营业税的纳税义务时点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由于丙公司没有收取款项,那么丙公司的纳税义务时点只能是“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或者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丙公司未与乙公司签订收取利息的合同,也没有进行贷款行为,因而丙公司不具有纳税义务。在税收实践中,许多税务机关滥用税收的征管权,对相当一部分的房地产公司核定了营业税,企业财税人员由于缺少税法的基本功,不知道依据税法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企业增加了冤枉税。

(3)实体法与程序法如何协调。税务机关通常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中,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

从我国税收实践来看,《税收征管法》与《营业税暂行条例》均属于法律法规,一个属于程序法,另一个属于实体法。但从法律惯例来说,具体计算征收税款一般适用实体法,程序法是为保证实体法实施而设立的,实体法是目的,程序法是手段,直接采用《税收征管法》规定计算征收税款,而无视实体法明确规定,并且通过程序法修改实体法的实质内容,违反了司法实践的原则。

2.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税发〔2009〕2号第三十条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在案例5-4中,甲、乙、丙三家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也不享受税收优惠,因而丙公司与乙公司的资金往来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因而属于“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范围,税务机关以程序法《税收征管法》改变实体法的实际内容,违反了税法的原理,也属于为了增加税收而进行的滥用税法解释权。

问题:若营改增后发生该行为,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是否要被核定增值税?(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

(一)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丙公司向乙公司无偿提供贷款服务,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如果是公司股东个人提供的无偿贷款,由于股东是自然人,不是个体工商户,则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问题: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的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是否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税务机关往往认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的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属于与甲集团公司不直接相关的支出,因而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是现在的房地产公司税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由于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因而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属于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行为,税务机关以不直接相关为由不让甲集团公司对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进行企业所得税扣除,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是相互矛盾的。

涉税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

前言:建筑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它主要从事的是建筑安装工程。它的施工业务周期较长,施工业务流动较强,从建筑项目开工到清算之间的跨度时间也是很长的,有时还会进行跨地区经营。而各个地区的税收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税收经办人员也对一些税收政策的理解不一,这些都使得建筑企业的施工业务涉税事项办理的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与障碍,一旦处理不当,就很可能会导致建筑企业的税负增加。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强化对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获得最大化且最优化的经济利益。

一、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相关概述

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就是指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与税收业务相关的各种事项。一般来说,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就是指建筑企业的施工业务开展过程中,对那些涉及到的税收事务进行一定的规划、协调与控制。其中,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工作中,税收申报与缴纳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也是管理重点与难点所在。

二、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具体内容

(1)营业税金及其附加税。这是指建筑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在劳务发生地根据当月完成的施工产值或收到的工程款,并依据不同的税率来计算应该缴纳的地方税金及其附加。具体来说,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的第一种税种就是营业税。它是建筑企业根据当月完成的施工产值扣除分包的工程款,然后按照3%的税率进行计算,这种营业税应该及时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进行申报和缴纳。第二种就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它是根据营业税与税率之间相乘的得数来进行计算的,也应该向劳务发生地的税务机关进行申报与缴纳。第三种就是教育费附加。第四种就是价格调节基金。第五种就是堤围防护费。这种税收一般是根据建筑企业施工业务产值的1.2%税率进行计算,然后再向劳务发生地的应税机关进行申报缴纳。当然,这种税种也会存在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问题,甚至有些地方征收,而有些地方则不征收。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搞清楚劳务发生地的实际税收政策;(2)企业所得税。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有关的企业所得税主要有这么几种征收方法。第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建筑企业实际的盈利情况进行征收。有些建筑企业的账面清楚,主管税务机关在进行征税计算的时候,可以尽快计算出所应该缴纳的正确税款,对于这样的建筑企业来说,征税机关往往根据25%的税率进行征收。而对于那些账面不清晰,无法正确计算出应税款额的建筑企业来说,征税机关可以根据核定征收标准来进行征税。第二种情况就是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的施工项目。事实上,建筑企业跨地区进行施工是很普遍的事情。那么,税务机关在对建筑企业进行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企业的跨地区经营情况,针对建筑企业总部直接管辖的跨地区项目部,应该根据项目实际的营业收入的1.2%进行征税。第三种情况就是建筑企业下属的二级或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建筑施工项目,这些项目的经营收入与其他各项费用都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让二级分支机构根据国家相关税收政策来进行正确计算和合理征收;(3)个人所得税。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中的个人所得税基本上可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针对特定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第二种情况就是针对企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种情况,税务机关应该根据建筑企业劳务发生地的具体税收规定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缴纳。如果是针对外地建筑企业,税务机关一般应该根据所开工程款票据金额的

0.1%至1%征收其个人所得税。针对第二种情况,建筑企业应该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规定,把企业支付出去的个人报酬等进行税务申报,并履行代扣义务;(4)印花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标的巨大,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建筑企业对于施工方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操作方必须具备一定的施工资质,同时还需要根据建设标的来签订一个可实施的具体施工合同。那么,这里的合同双方都应该向当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印花税。

三、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具体管理措施

(1)营业税及其附加税管理措施。首先,我们应该对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营业税计算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因为建筑企业的项目总开票额度是固定的,最终缴纳的税款总额也是确定的,但是,如果一个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工期在三年以上的话,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纳税筹划,让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减少应缴纳的税款,从而为建筑企业节省大量的财税支出。因此,建筑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日常施工产值尽可能的要做到不超过营业收入,尤其是要控制好垫资施工项目的施工产值,从而让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大大减小,有效提高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实际利润。这就是说,建筑企业应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产值与营业收入中的最低值来计算营业税缴纳基数。其次,建筑企业的分包税款应该在开具总包票的时候就予以扣除,否则,就有可能会导致建筑企业的重复缴税,让建筑企业的税负被动的增加,最终还会导致建筑企业的经济压力剧增。实际上,我国相关税法已经明确规定,总包缴纳的营业税是按照总包收入扣除分包后的差额来计算缴税实际金额的。因此,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深入理解相关税法的规定,从而为企业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税负支出。再次,建筑企业在有甲方提供材料的情况出现时,就应该按照实际收到的进度款或者开票金额纳税。最后,建筑企业还需要把施工项目的其他结算收入一并计入到工程业务总收入的核算当中去,这样就可以合理合法的降低建筑企业的税收负担;(2)企业所得税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查账征收的方式进行税收的计算与缴纳。为了正确的处理好施工业务涉税事项,建筑企业就应该聘用那些业务能力较强,并且具有一定资格证的财务人员来进行核算,并要求他们严格根据我国相关的会计准则与工作规范来做好涉税事项管理,尽可能的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其账面清晰,税负减轻。一般来说,建筑企业不要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这样会增加税负;(3)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在申报和缴纳企业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如果是向特定工程项目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个较为明确和统一的规定与政策,比如说一些地方征收项目个人所得税,一些地方则不征收。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与劳务发生地的所在税务机关进行有效且到位的交流,尽可能的争取到最为优惠的税收政策;(4)印花税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税收规定,把总承包项目的一部分进行分项打包,让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分包管理。那么,这种工程施工情况下,建筑企业不仅需要按照总承包合同价来缴纳印花税,同时还需要根据分包金额来缴纳印花税。因此,建筑企业就应该尽量少用分包合同。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的税负,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华亮,邢铭强,索晓辉.企业税务筹划与案例解析[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浅谈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篇4

一、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目标

(一)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是指煤炭企业对本企业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谋划、分析、评估、处理等组织及协调等管理活动。涉税风险贯穿于煤炭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也存在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每时每刻。有风险的地方就需要风险管理, 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忽视涉税风险管理, 给煤炭企业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损失那么简单, 许多时候可能是灾难性打击。

(二)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涉税零风险。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不同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或投资风险等经济性风险, 经济性市场风险受许多系统性因素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的, 是非法律性的。而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是法律性风险, 是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煤炭企业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 涉税风险就不存在。虽然法律修改和政策变更等系统性因素也会给煤炭企业税负等带来影响, 但一般不会给煤炭企业本来没有涉税风险的业务带来新的涉税风险。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力求“涉税零风险”。很多人以为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就是简单的“照章纳税”, 其实这是误解。照章纳税虽然不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税收惩罚等灾难性涉税风险, 但并不一定能避免煤炭企业的税务违规行为发生。比如, 由于煤炭企业业务人员没能识别假发票, 导致收取了假发票且已入账而违规, 或者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某些涉税的原始凭据缺失等, 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涉税风险。所以, 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上是否有依法纳税的意识问题, 而是一个涉税管理问题, 是一个管理是否到位以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是否适应, 管理是否规范等煤炭企业内部的系统性问题。

二、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一般有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和法律意识、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及管理规范程度、员工素质及职责明晰度、煤炭企业规模等。

(一) 煤炭企业主观动机及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起主导作用

首先, 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对涉税违规行为的发生和性质起决定作用。偷税、骗税、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都是因纳税人的主观故意而发生的, 没有故意, 这些行为就不可能发生, 风险也就自然消失。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决定行为, 自然人的行为规律如此, 法人也如此。有了偷逃税款的动机, 就潜伏了税务违法或违规的风险。

其次, 煤炭企业的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的发生和发展起调节与控制作用。法律意识淡薄的煤炭企业, 对法律约束和制裁不屑一顾, 涉税行为就可能铤而走险或明知故犯, 其可能受到的惩罚就必然加重。法律意识较强的煤炭企业, 即使有某种主观意愿, 但其限于法律制裁的威慑力, 可能自觉约束或放弃税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二) 煤炭企业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和管理规范程度对涉税风险起防范控制作用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对煤炭企业内部来说, 系统性风险要大于非系统性风险。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一向不重视涉税管理, 企业管理混乱, 则税务违规受罚是迟早要出现的, 或者说其涉税风险是累积的, 一旦被揭示出来, 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这就是其系统性原因造成的风险累积效应。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对涉税管理很重视, 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很规范, 则煤炭企业涉税行为的违规现象必然会受到遏制, 即使偶尔出现也会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 这样一来, 涉税风险就可能有效地得到防范和控制。领导的重视, 必然带来有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就有了系统性保障, 某些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也必然得到缓解和消除。因此, 煤炭企业涉税管理的关键在于主要领导者的重视程度。

三、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形成机制及可控性分析

(一) 煤炭企业主观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因煤炭企业主观动机驱使而导致的涉税风险属主动谋划的故意行为, 其可控性是显而易见的。税负支出对煤炭企业而言属纯现金流出, 属煤炭企业非自愿承担的义务, 因此, 有些煤炭企业常常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减轻这一义务, 义务的减轻也就必然带来利益的相应增加。为此, 利益动机诱使某些煤炭企业企图钻税法监管的空子, 进而产生涉税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具有涉案金额较大、处罚从严的特点。因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都不愿意故意违法, 所以这类风险主要发生在少部分煤炭企业身上。多数煤炭企业会主动规避这类涉税风险。

(二) 煤炭企业在法律意识上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税收法规多种多样, 且各种修改补充条文层出不穷, 加之宣传普及力度不足, 有些税法条文的解释性文件根本不公示给纳税人, 这必然造成一些煤炭企业不可能对税法的各类规定都十分熟悉。更何况税法规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即使是税务专业人士也常常难以把握, 对非专业的煤炭企业而言, 要精通税法规定绝非易事, 所以难免会发生对税法规定的理解偏差或适用法律不当等而导致的被动违法行为。这种被动性的违法可能导致一些煤炭企业多缴税款而被视同权益放弃, 也可能导致一些煤炭企业非故意地少缴了税款而得益。但因这类行为具有非故意特性, 即使被查出, 也可能受到税务机关的同情和谅解而免予处罚。但也可能因煤炭企业的辩解和不服而招致带“教育性”的处罚。这类得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滋生了涉税风险。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它可以通过强化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咨询来减少风险的产生概率, 也可以加强税收法规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来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还可以通过主动认错和纠错等良好的态度来博得同情和谅解而免予受罚。

四、煤炭企业涉税风险防范措施

(一) 规范涉税行为, 防范涉税风险

常言道:“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煤炭企业作为一个系统, 如果其涉税行为没有相应的规范, 就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进而产生或带来不应有的涉税风险。因此, 规范煤炭企业涉税行为是防范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体地讲, 规范煤炭企业涉税行为, 通常要做好煤炭企业涉税行为的职责划分、授权规定、审批手续或程序、组织系统图、独立责任或岗位责任、复核责任或督办责任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 强化内部税务审核, 防范风险

加强对涉税业务的税务审核是煤炭企业防范涉税风险很重要的措施之一。税务审核一般集中在三个主要环节上:一是商务合同签订前的合同税务审核, 侧重防范因合同约定不当而给煤炭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二是在涉税业务操作方案选定之前对有关备选方案的税务审核, 侧重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测算以及税后收益的比较和选优。三是纳税申报、发票收取和开出、纳税调整等税务会计核算环节的税务审核, 侧重防范因素质水平和责任心等造成差错而给煤炭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三) 通过预先筹划, 防范涉税风险

通过事先的节税筹划来规避涉税风险也煤炭企业有效的措施之一。筹划本身是对涉税行为的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与谋划, 筹划的过程就是对涉税行为的税收利益和风险的权衡过程。因此, 通过筹划, 便可以使煤炭企业涉税行为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结果有了更加明晰的框架, 使煤炭企业心中有数, 从而有利于采取主动措施防范、规避和消除风险。

总之, 无论是规范管理、强化税务信息利用、加强税务审核, 还是事先筹划或利用法律手段, 这些都只是煤炭企业加强涉税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具体的措施需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具体实践去细化。一般来说,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产生的根源不同, 防范和处理的手段就不同;涉税风险强度不同, 防范和处理的重视程度就不同。因此, 煤炭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 找出那些风险发生频率较高, 风险源比较明确或是风险损失比较大的风险项目进行重点防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积累经验, 不断降低煤炭企业涉税风险, 做好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曹俊华.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商业经济, 2012 (3) .

[2]崔蔚.试述企业涉税风险管理.企业研究, 2012 (3) .

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涉税 篇5

一、营业税涉税问题

(一)未按规定结转营业收入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案例1:某物业管理公司替业主北京某某大厦代收餐费、车位费、租线费、电话占线费2848702.25元(其中2000年1月至12月代收2271986.25元,2001年1月至12月代收576716元),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未缴纳营业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及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规定,造成少缴营业税142435.11元。(备注: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属于价外费用的内容,应并入营业税纳税范围。即:代收款项)

案例2:检查人员在对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单位一直以来,将预收的物业综合管理费记入“预收账款”科目,未及时计算缴纳营业税。截止2002年9月,该帐户贷方余额为794947.08元。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和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的当天”的规定,造成少缴纳营业税39747.35元,城建税2782.31元,教育费附加1192.42元。

案例3:经检查发现,(1)某物业管理公司分别于2001年3月6日、7日收取某物业管理中心物业管理费收入49017.61元和7736.24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营业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2)该单位2001年5月17日收取房屋出租收入20000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应税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税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及营业税税目税率表规定“服务业”税率为5%。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鉴于以上规定,造成应缴未缴营业税3837.69元,及城建税268.64元和教育费附加115.13元。

(二)收入直接冲减支出类科目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全部或部分冲减有关成本、费用、支出类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4:某物业公司2000年和2001年支付给供电局的公共区域的电费分别为1144773.28元和1405543.3元,冲减了物业管理费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和国税发[1998]21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务,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代理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造成少缴纳营业税127515.83元。2.特殊问题

(一)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不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

(二)应税收入直接转入税后所得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转移到“营业外收入”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5:北京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同时,另按物业管理费5.5%收取业主税金,2000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15313.74元,2001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20051.4元。该企业2000年7月和9月分别收取代理业务劳务费319.84元和4526.46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2001年6月代收款项手续费共计28208.11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以上各项均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的规定,并根据营业税税目税率表“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依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规定,该企业应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共计3409.96元。

(三)暂收款项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公司暂收其他单位的款项,如: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入住时或入住后准备装修时,企业向其收取的可能因装修而发生的损毁修复、安全等方面的保证金,不计入“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四)从“应交税金”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营业收入”不符

按“应交税金”科目记载应交营业税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的“营业收入”不符。

(五)房屋销售收入未缴营业税

房地产开发公司下属物业部自行进行物业管理,或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完毕后翻牌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销售房屋时,不按规定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行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

根据京地税营「1997」386号《关于物业管理服务业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行为”,因此对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对其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的其他全部收入(含规定收费标准基础外各种加收金额),应按照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算征收营业税。

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的相关规定:

根据京地税营「2000」59号《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1.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营业税的代收基金,系指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1998]213号)中规定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2.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收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凭其持有的北京市财政局统一监制《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发票》或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含所属分中心)为其出据的《住房维修基金交存书》上注明的实际发生额认定。3.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收营业税的代收房租,凭其与代收房租委托方实际房租转交结算发生额认定。

4.对物业管理企业超出上述认定范围的代收款项,一律视同其相关业务收入或价外收入,照章征收营业税。

5.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收入后,必须向付款方开具由地方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

二、个人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劳务报酬不申报纳税或按工资薪金申报纳税

未签订劳务合同的临时工作人员的劳务报酬,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服务活动取得的佣金,物业管理公司以工资、薪金形式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按劳务报酬的税率代扣代缴税款。

案例6:某物业公司2001年支付给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报酬,金额为18720元,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税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税目补缴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款、第三条第四款、第六条第四款、国税发[2003]47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补缴个人所得税1584元。

(二)不全额申报纳税

按月发放的工资、补助、奖金、过节费等不是全部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是计入“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出差补助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发放股利、实物等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不应扣除的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类科目,少缴企业所得税

例7:某物业管理公司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支付管理人员误餐补贴73656元计入“管理费用”,未计入工资总额,根据《北京市地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误餐补贴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之规定,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4306.48元。

(二)未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以收抵支,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物业管理企业取得的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国家补贴收入、资产的盘盈、财产及现金的溢余等,以收抵支或收入不入账,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重复列支成本、费用

在成本、费用中预提某项尚未发生的支出,当某项支出发生时又列入成本、费用科目,造成重复列支,少缴企业所得税。

四、房产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企业拥有已竣工的房产产权,未记入“固定资产”科目,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二)企业拥有未竣工但已达到使用状态的房产产权,并已开始投入使用,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2.特殊问题

涉税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 税务检查; 税收风险; 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的基础工作在很多单位仍然非常薄弱,再与税收活动联系起来,企业存在的问题更不少。由于纳税人原因导致税款少征,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给企业留下潜在的税收风险。

一、常见的税收风险点及原因

(一)税收政策多变与法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对政策理解不足

我国处在经济变革时期,税收政策稳定性较差,变化比较快。而税收法律制度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及操作性等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税法执行差异较大,给企业之间公平税负与公平竞争带来巨大差异。如早几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最为明显,各地执行情况花样百出。又如2011年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国务院国发[2011]4号文在年初就发布了,而各地税务机关还要等财税部门的相关细则出台,直到2011年10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才姗姗来迟发布了财税[2011]100号《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同样是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了多年,但在2008年12月一个通知就将不征税改成了不征税收入。在2008年1月财税[2008]1号文明确规定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不予征收所得税,而到2008年12月财税[2008]151号文就变成了作为不征税收入。关于嵌入式软件是否退还增值税及10%成本费用率的规定曾经也是比较模糊,政策几经反复。

如果说税收政策的朝令夕改是客观原因的话,税收政策的模糊性导致税收征管与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使得企业为了寻求竞争的公平和侥幸,存在纳税与监管行为的博弈,这是企业形成税收风险的主观原因。

(二)会计资料不规范导致的涉税风险

1.会计账簿及凭证内容及摘要不适当。会计账簿及凭证是税务稽查及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及寻找线索的起点。凭证摘要,记载的是经济业务行为,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及审批人员审核经济行为合理性的依据之一。但有些不适当的文字表述,给了税务稽查人员突破口。如经办人员在物业费发票后面备注是房租,这容易引起检查人员怀疑是否是利用税率差避税;如果这种业务发生在关联企业,又会引起关联交易是否按照独立原则等深入的问题;有的出现发票、单据、会计科目互不相符的情况,比如发票内容开的是办公用品,会计科目计入办公费,而借款单据事由是购消费卡;有的在发票上甚至将请客送礼之类的描述写在发票上;将临时人员工资,作为劳务费入账,未取得劳务费发票,也未计入职工薪酬,不符合税法税前列支规定,企业应分清经济业务性质,存在雇佣关系的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并能提供聘用合同及相关证明材料,属于劳务费的应当取得劳务发生地的发票方能税前列支。会计账簿与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表,但如果自相矛盾,会成为各类检查的疑点。

2.发票的要素不适当。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当将发票要素开具齐全,取得发票应当真实。发票内容为办公用品、发票为劳保用品无具体的销货清单的容易被税务稽查人员认为不符合税法关于发票税前列支的要求,有偷逃税款的嫌疑;发票日期空缺、单位名称空缺的发票有理由怀疑发票的真实性,涉嫌假票或套票及阴阳发票;一些商场开具的发票,数量型号空缺的发票,即使附有企业自制的销货清单,疑为购买消费卡或预付款,涉嫌职务消费及接待礼品的购置,应按接待费等调增应纳税所得,同时按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发票内容与发票类别不匹配的;发票的类别及开具范围与发票专用章的单位业务不一致;一个出差地报销的是另一个城市的发票也是假票的征兆;没有开具抬头的发票,疑被认定为个人消费。这些不适当支出一旦被查出,不仅需要补税,还需要交纳滞纳金、罚款及受到行政处罚,严重的还涉嫌偷逃税款。发票细节性的问题累计起来,就像是在企业的账簿里面植入定时炸弹,如果企业汇算清缴时不自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随时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3.经济业务相关附件不齐全导致的税收风险。如较为普遍的会议费或会务费科目如果列支的会议费发票无会议邀请、会议纪要或会议通知等证明材料的,属于资料不全,需要进行纳税调增。企业召开的设计联络会等会议发生的相关餐费如果不能提供会议文件也需要作为业务接待费调增纳税。业务宣传费的列支税法定义比较模糊,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符合业务宣传费列支内容,但需要企业的审批报告及其他证明材料。

4.应当取得发票未取得发票在税前列支的税收风险。解放军后勤部的收据、一些招标单位收取招标费开具的收据等应当开具发票的未取得发票的不能税前列支。企业取得劳务费发票,未按照税务规定在劳务发生地开具发票的,属于取得不当发票。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利息不能提供证明属于统借统贷的、代收代垫款保险等事项都容易被税务机关以不属于发票不能税前抵扣。

5.收入成本核算不真实导致的少纳税款风险。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不严,暂估成本或费用不严肃,风险较大。税务稽查重点如果是查费用一般不会查出大的税收问题,而如果是查成本,税收问题通常会比较大。

(三)应对税务检查的工程程序不适当增加涉税风险

1.异常数据触动了纳税评估警戒线。企业自身比外部机关更能敏锐地获知企业财务数据的信号,应当将企业的一些重大变化向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汇报和解释工作,主动消除误会,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被动的应对检查,只会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企业在接到税务稽查之前,应当尽可能获知税务检查的动机,主动与稽查部门联系,尽量避免上门检查。应对税务检查对企业来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税务基础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有疏漏。

2.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很大影响。会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对日常的会计业务审批及账务处理方式有很大影响,不管是事前的宣传教育、经营业务筹划还是事后的处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越低,税收风险越大。在税务检查时,不适当的解释或者给税务稽查人员抽查的凭证未经主管会计审查、未与业务人员沟通,直接向稽查人员汇报事件情况,都是不适宜的。企业主管会计人员不懂税法,公司涉税风险较大。

3.事后解释和举证不当会增加税收成本。企业如果不能对照税法规定找到合理解释与依据,会被检查机关认定偷逃税款。

二、涉税基础工作规范化途径

针对普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完善涉税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税收意识

一是招聘或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虽然市场上一般的会计人员比较多,但高层次的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全面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对企业来说仍然比较稀缺。当今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影响,企业的投融资等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及管理模式在不断变革,国内国际税收的政策法规,为适应和调控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企业需要招聘或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二是对主管会计的任职资格提出要求。企业的会计如果不懂税法,那就是盲人摸象,非常危险。主管会计至少应当取得中级职称,熟悉税法知识。财会人员还应当定期查阅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机关的网站,关注最新的政策通知及网络上对政策文件的相关解读,熟悉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变化,及时更新税收知识。

三是开展税收知识培训。企业可以选择邀请水平较高的税务所的专业人员、税务征收主管机关的政策法规科人员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特别是对企业的经理层及主要经济活动相关部门进行税收培训,增强税收风险防范意识,使纳税筹划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至于留下税收隐患。

四是参加税务机关、纳税俱乐部等专题讲座,多与业内相关专家交流。

(二)规范会计核算基础资料

对账务处理、报销管理、收入确认、成本核算资料,按照会计基础管理的方法、程序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是规范发票要素,对报销发票细化管理,发票内容要齐全,日期、单位名称等不得空缺。

二是取得发票应当真实,忌购买发票,虚假报销。

三是严禁未发生增值税业务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是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正确划分成本费用、费用归集科目,按时确认销售收入,严禁预估费用支出。

五是加强发票记载事项与内容的审查。

六是发票后的附件应当与发票及业务活动相符。金额较大的发票应当附相关合同或协议。

七是注意经济合同签订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影响,注意会计与税收在收入确认上的时间差异,重视合同中预收款的增值税纳税义务。

(三)重大活动事前进行税收评估与筹划

一是对经济业务的活动行为进行事前分析、事前设计、事前咨询等税收规划,减少各经营环境的税收风险。

二是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聘请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定期对企业账簿凭证进行检查,降低风险。企业可以开展年度的税收筹划及税收风险自评估,自查自纠,减少会计差错漏交税款。

三是集团企业可以开展专题的税收自查,包括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组织成员企业间互查互纠,交流经验。

(四)聘请专业税务咨询机构

一是具备条件的集团企业,可以聘请税收顾问、税务代理,对重大事项进行税收咨询和税收筹划,开展集团内企业的税收专项检查与培训,提高税务业务水平,降低纳税风险。

二是目前税务代理机构各地也不少,但较多从事纳税申报代理,从事咨询服务的水平并不高,尤其在税收筹划上实力突出的并不多,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代理机构对企业日常活动及会计账簿凭证进行定期审查,及时整改,排除不规范处理,发生非经常性的业务及重大的投资兼并等业务,由税务专业人员对相关业务进行事前谋划,规范操作,在合规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参考文献】

[1] 曲红.浅谈如何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J].商场现代化,2007(5).

[2] 任世明.浅析企业税收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2009(7).

[3] 张维,梁小林.浅议税收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北方经贸,2010(8).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7

关键词:企业,涉税,风险,规避,原因,措施

目前国内企业的税务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较为尴尬, 虽然很多案例也表明企业的税务工作还是不容忽视, 但是它仍然难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很多的企业经营者也只注重市场的开拓, 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灵活, 没有依法纳税的观念, 对涉税的政策了解不够, 不清楚偷逃税收的风险, 很多企业的人员也将税务认为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爆发归结到企业的财务人员处理水平不够, 外部关系处理不好, 没有想到是自身的问题。另外, 很多的企业对税务代理和税收筹划的认识也不到位, 忽视了税务基础工作。这些都是税务风险的一些表现, 充分表现出目前企业的涉税风险较大, 需要加强研究, 笔者也将从自身的实践出发, 总结目前涉税风险的表现、存在的原因和措施。

一、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

企业的涉税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等。

(一) 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的税务风险

我国的税收政策一方面是规范企业的税务行为, 另外一方面也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落实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因此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问题的增加,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的税收政策日益增多, 对企业的税务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旦企业没有认真更新税收政策就容易使之前的合理合法行为变成不合理、不合法,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片面理解税收筹划导致的。一些财务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税收筹划的实质内涵, 这就容易把税收筹划理解成少纳税, 甚至采取违规的手法操纵筹划基数, 造成了偷税, 使得企业可能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二) 因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

税务工作离不开财务基础工作, 一旦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出现了问题, 税务申报必然会出现错误, 因此税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需要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信息。但是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税收政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上业务能力有限,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够, 同时专业知识的限制也造成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例如, 很多财务人员不懂得使用税收政策对会计、纳税的差异进行识别并进行处理, 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准确自然导致重复交税或者少交税, 这种不利结果自然带来企业涉税风险。另外,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流程不够优化, 对一些重要的风险点无法及时发现, 也没有进行纠正, 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财务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 使得企业微小的税务问题经久不改, 累积成大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或重点关注,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三) 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

涉税风险不仅仅包括少交税的风险, 还包括了企业没有使用好税收政策以减少企业税负的风险, 企业也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减少税负。有些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到位, 没有充分运用这些优惠政策, 例如虽然有利用再生资源, 但是比例不够无法达到环保的税收优惠。有些企业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因为对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水平有限而忽略了税收优惠的范围。例如企业改制、合并和分立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使用和权衡, 在合并定价、合并方式、合并对象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没有能够及时权衡这些政策, 可能就会出现无法使用税收优惠或者使用某个优惠政策反而得不偿失的情况。

二、企业涉税风险的产生原因

造成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任何风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也包括了内部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一) 企业涉税风险的外部风险包括了税收政策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

1. 企业税收政策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正式的立法文件较少, 反倒是行政法规较多, 但是这种行政法规的持久性不长,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税法体系不完整, 对企业的税务工作造成了不便。另外我国的税收法规变化较快, 各部门、各层级的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较多, 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日常工作中, 各级部门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企业错误使用和理解税收政策的概率扩大。

2. 税务机关征管方面不合规。

各地税务机关会在执行税收政策的时候自由度较高, 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 导致了很多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不合理。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 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造成企业的利益受损。而在一些地方, 税务机关在完成税务任务后又让税收人员刻意减少当年的税收, 实行缓缴政策以应对下一年的任务, 形成了企业客观上的税务风险。

(二) 企业涉税风险的内部风险包括了财务人员因素和决策层的因素

1. 决策层的原因。

我国的企业行为受到其决策层的影响较大, 在很多的企业内部由于决策层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对法律的了解不够, 纳税观念落后, 财务知识匮乏, 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单纯将税务问题认定为财务部门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追求效益而轻视法律的意识较重, 这种思想不利于企业规避税务风险。

2. 财务工作者的原因。

每个企业的财务工作者的水平各有差异, 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不一样, 财务工作者如果平时不注重财税的学习, 有可能因为对税务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偏差造成了主观上或者非主观的税务操作失误。有些财务工作者对财务税收工作态度不端正, 甚至作假偷逃漏税, 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规避企业涉税风险的措施探讨

企业的涉税风险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尽量规避和减少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涉税风险, 企业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这主要是要通过学习提升意识、通过锻炼加强业务素质等方面以控制涉税风险。

(一) 加强学习税收政策, 及时关注企业内部的纳税情况, 提升纳税的意识

企业的涉税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这样才能够很好从内部加强其风险防控体系。这种纳税意识就包括了企业在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都需要充分意识到可能的涉税风险, 加强控制。从财务方面考虑,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点, 意识到财务的可能问题, 重新审视管理上的漏洞, 主动避开风险;从经营方面考虑, 企业在交易的时候也需要选择信用度高、遵纪守法的交易对象进行交易, 消除潜在的风险。

同时, 企业内部的决策层和关键的员工需要加强对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学习, 牢固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决策层要经常关注企业的纳税情况, 增强下属员工对税务工作的关注, 增强其税收风险的认识。财务人员也需要及时向决策层汇报重要的纳税情况, 并将企业的税务筹划情况向上层管理者汇报, 让其了解公司的具体税务工作。

(二) 收集涉税风险的案例和信息, 加强内部的业务培训, 提升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

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整合, 在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也要关注到企业的涉税风险情况, 并由财务部门人员参与到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加强财务部门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参与力度, 便于后期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相关的问题和风险, 提前做好相关的税收筹划。另外一方面, 企业也要关注同行业企业、其他企业的涉税风险案例, 加强对这些案例的研究, 仔细分析自身是否可能存在的风险, 通过内部的研讨和学习, 将风险防控点前移, 做好风险的规避。

在做好对涉税风险信息的学习中, 企业也需要关注自身财务流程是否存在问题, 关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否达标。这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的培训, 提升招聘的门槛, 做到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考核, 提升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总之, 企业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财务信息的相对准确性, 为税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财务人员要加强政策的学习, 善于沟通, 利用好税务机关和税务顾问的资源

财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税收政策理解水平和掌握能力, 要做好税务工作, 财务人员要保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企业财务人员要不断研究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 系统掌握学习税收的相关规定等, 全面准确地把握好税收政策的内容, 从而避免一些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造成的筹划风险。在学习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组织一些后续的教育, 让财务人员成为较为专业的税务人员, 充分挖掘出财务人员的潜能, 让其了解金融、保险、贸易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 由于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关系也是企业规避涉税风险的一个因素, 很多地方的税收规定较多、较复杂, 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不同的行政执法人员对同一条规定的理解也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规避这些税收政策执行差异带来的风险, 企业税务人员需要加强和归属税务部门的沟通, 争取能够和税务工作人员在税收政策的理解取得一致, 尽量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善于在发生争端前做好协调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当然在一些企业中, 如果条件允许同时成本效益比合理时, 企业可以寻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支持, 聘请一些专业的税务顾问和代理, 帮助企业做一些合理的税收筹划, 规避可能的风险, 减少企业办税人员因为复杂性和专业性问题无法处理的涉税事项。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规避措施。

考虑到涉税事项的复杂性, 本文无法针对每个税种进行分析, 主要是从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提出一些相关的见解。限于笔者理论和实践的局限, 提出措施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魏相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想[J].商业会计, 2011 (18)

[2]张艳霞, 尚东昌.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

涉税风险管理 篇8

一、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现状

对于企业来说, 财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常见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对于涉税风险这一方面, 大多数企业还未曾真正建立涉税风险管理体系;或虽然建立了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但其操作过程不甚规范, 其管理流于形式, 不能起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能够认识到涉税风险管理的严重性。我国企业对涉税风险管理仍停留在认识上, 对于涉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规避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仍然不太成熟, 大多数企业都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涉税管理体系。

其二, 涉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有调查表明, 在我国, 大多数的企业没有为涉税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人员。为解决人才不足这一情况, 2009 年我国出台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管理涉税风险的重要性, 更意识到涉税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管理工作, 需要培养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

其三, 涉税管理缺乏监管制度。在设置了涉税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中, 其绝大多数未能对其设置监管的部门, 更没有企业对涉税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在国家法律法规出台之后, 一些公司尝试着建立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但管理仅在形式之上, 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 使得涉税风险管理成为摆设。

二、涉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研究

1.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涉税风险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其一, 内部原因。企业对涉税风险认识上的不足, 专业人员配置的不足, 财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都会导致企业产生涉税方面的风险。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所有税务问题都交给财务人员, 只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做好账、少纳税, 涉及到税务管理方面的其他事情则不加过问。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 很多企业老总不假思索地归结为“账上出了麻烦”, 认为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水平不够高, 很少想到是税务管理没到位。该种风险起源于企业内部,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够减轻甚至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

其二, 外部原因。在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不受企业本身所掌控, 但外部的经济形势对涉税风险的影响较大。外部经济状况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改变, 进而对涉税方面带来风险。

2.改进的涉税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 涉税风险的识别。涉税风险识别可采用清单法, 该方法由税务方面的专家设计表格和问卷, 表格和问卷尽可能将企业涉税方面的所有风险都包括在内,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 对照表格内容, 从而判断出是否存在涉税方面的风险。在清单法之外, 企业还可采取流程图法和事故树法等加强对涉税风险的有效识别。

第二, 涉税风险的评估。风险识别是定性分析, 风险评估是定量分析。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 企业用集体讨论、专家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 分析风险的来源, 评估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大小。

第三, 涉税风险的控制。在风险识别和评估之后, 企业应能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来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控制中,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 选择控制方法。在风险控制中, 企业应从整体的效益出发, 不能仅仅考虑企业的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企业在风险控制中, 可以采取风险控制的组合方案, 以使其发挥最大的控制作用。

3.涉税风险管理的辅助措施

其一, 树立涉税风险防范意识, 依法纳税。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于企业也不能例外。在现阶段, 国家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加大, 对于企业来说, 偷税漏税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企业的品牌上都远远大于依法纳税。自觉遵章依法纳税是企业降低纳税风险的关键, 在于树立正确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

其二, 利用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由于税收的专业性、 复杂性和时效性, 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 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 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规避税务风险。

其三, 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 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 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 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 预防涉税风险, 提前做好税收筹划。

其四, 建立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渠道。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很多涉税方面的文件, 企业有时却并不知情, 或者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 企业需要和税务机关加强沟通, 在自己不懂的方面应认真听取税务机关的解释。

三、小结

企业涉税管理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 涉税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涉税管理中, 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涉税管理体系。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当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德中.管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家贵.企业税务管理[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军红.企业纳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 .

谈林业企业涉税风险的识别 篇9

一、自产农产品与收购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所收获而成的农产品,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 财税字 ( 1995) 32号) 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多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就林业产品方面的自产农业产品包括: 1原木, 是指将砍伐倒的乔木去其枝芽、梢头或剥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2原竹, 是指将砍伐的竹去其枝、梢或叶的竹类植物, 以及锯成一定长段的竹段。3天然树脂, 是指木科植物的分泌物, 包括生漆、树脂和橡胶, 如松脂、桃胶、阿拉伯胶、古巴胶和天然橡胶等。4其他林业产品, 是指除上述列举林业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林业产品, 如竹笋、笋干、棕竹、棕榈衣、树枝、树叶、藤条等。直接从事以上这些种养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林业的自产的农产品。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进而明释, 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目前以财税字 ( 1995) 52号文的解答为要。

属于对外销售自产农产品的,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 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如花卉、茶叶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依 ( 财税〈2004〉30号)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对于对外收购的农产品, 依据财税字 ( 1995) 52号《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述: “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 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然属于注释所称的农业产品, 不属于免税范围, 应当按照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因而收购的农产品是农产品, 不是“自产农产品”, 也不是直接从事自产的农产品, 因而对外收购的农产品后再转出销售的, 一般来说要征收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二、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的涉税风险识别

什么是农产品初加工, 可据财税 ( 2008) 149号《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的规定, 如林木产品初加工, 是指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 ( 含活立木、竹) 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 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这样的初加工, 属于自产对外销售时, 依税制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而深加工完全改变原木、原竹的性能、形态和原状, 而形成新的另一种林产品, 不能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待遇, 应承担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利用场地建厂、安装设备设施的还要交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及其附加, 如教育费附加、文化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及其他附加等。这些深加工林产品, 包括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制家具等等木制品。

三、农产品与三剩物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前面已有所述, 且分别自产农产品和外购农产品作了细说, 其优惠待遇享用程度亦有所介绍, 在此不再累赘。这里另就林区三剩物与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进行区分。

根据财税 ( 2011) 115号《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六条所述的“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 ( 指枝芽、树梢、树皮、树叶、树枝以及藤条、藤木等) 、造材剩余物 (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 锯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蔑黄、边角余料等) 。同样还应包括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杆。

所谓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 指材质低于针阔林木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 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Y / 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尾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薪材指作燃料用的柴火, 即采伐林木所获及的枝丫材尾部, 既可以作燃料用, 亦可作深加工用 ( 如切木片, 制纸浆, 刨花板等) 。

所谓农作物秸秆, 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粮食作物 ( 指稻谷、小米、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 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等三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木 ( 竹、秸秆) 纤维板, 木 ( 竹、秸秆) 刨花板, 细木工板, 活性炭, 橡胶, 水解酒精, 碳棒等, 依照财税 ( 2011) 115号文第四条规定, 对其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 的政策。

四、青山流转与农产品流转的涉税风险识别

青山流转是指活立木对外出售的再培育。这种流转, 一不改变活立木的植物活性; 二流转时不直接即行采伐; 三继续用于培育一定的生长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的决定》 ( 中发 ( 2009) 9号) 第14条明确:“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我国现代林业市场立体化经营的新模式, 是搞活森林资源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流转方式涉税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只有规范性文件有所解答。国税函 ( 2002) 700号《关于林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一文在批复福建税务局时说: “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征收营业税。如果将人工用材林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规定, 可免征营业税。就此说明, 活立木流转不是目前税法规定的征管项目对象, 没有改变活立木形状, 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 不征收流转税———营业税。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否存在活立木涉税风险, 其风险究竟有多大, 就看地方自由量裁权的作用。如果流转的活立木即行采伐则是另一个性质问题, 不在此例了。

而农产品是经过采收环节形成的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 它不再具有植物的活性能力, 其涉税问题涉及到流转税的免与征、所得税的免与征。而活立木流转与所得税关系不密切, 但因活立木流转仍为种植业的范畴, 因此所得税同样是减免的对象。

五、租林地造林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单位或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对外租入林地用于造林, 不改变林地属性, 仍用于造林育林等营林作业, 则无涉税风险, 也就是说承租者无税费负担。

而对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 出租者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问题比较复杂。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土地出租征税问题的批复》 ( 国税函 ( 1998) 82号) 等文件规定, 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 免征营业税。转让林地使用权同样享有优惠政策。

但林地出租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按照《立法法》的规定, 理应不用计交所得税, 因为林地出租亦是营造林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公告》 ( 2011年第48号) 绕开林地不谈, 既不讲应税, 亦不讲免税, 其妙在含糊, 由地方自由量裁。现行税收政策对林地流转的支持作用不明朗, 征免不明确, 导致风险较大。有的地方初次流转免税, 二次流转或多次流转征税, 扰乱了林地流转新市场的形成, 很不利全民、全社会、全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六、产业政策待遇优惠与否的涉税风险识别

产业政策优惠待遇是指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规定, 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可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而对于限制类、淘汰类产业项目则不能享用相关优惠待遇。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2011年版) , 有鼓励类产业目录和限制淘汰类产业目录之界限。如对农林类鼓励类有, 速丰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等, 限制淘汰类, 如不能在公益性林地上搞商品林造林, 所以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明确规定: 凡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2011年版) 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优惠政策。因此, 要想多得效益, 就必须致力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项目。而不能贪图林地租金低, 租入水源林林地发展速丰产林造林业, 结果适得其反。

七、股份制经营造林与独资经营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现在有一些国有林场的家庭林场与国有林场组建股分制造林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造林成林成材采伐销售, 对实现利润以股权分利, 国有林场获得的利润, 按《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免交所得税范畴, 而对于家庭林场 ( 个体) 所获得的股利 ( 红利) , 则按《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七款、第三条第五款的20% 计征个人所得税。

但如果改变营造林生产经营方式, 把股份制造林变为家庭林场 ( 个体) 单独造林所获得的造林育林利润, 按财税 ( 2010) 96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的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以及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的明确规定: 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 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所以股份合作制造林和个人合伙独资造林所取得的红利, 其税收风险大小的程度大相径庭。

八、受托与委托种养的涉税风险识别

国税发 ( 2007) 17号《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不征收增值税。”何谓受托与委托, 该文指出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是指委托方向受托方提供其拥有的植物或动物, 受托方提供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 并最终将植物或动物归还给委托方的行为。该文明确规定受托种植养殖的劳务收入要计交营业税。继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林木销售和管理征收流转税的通知》 ( 国税函 ( 2008) 212号) 相应明确:“纳税人单独提供林木管理劳务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 其取得的收入中, 属于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属于其他收入的, 应照章征收营业税。”

以上仅就流转税而言, 关于所得税, 亦有受托与委托之区别。国家税务总局 ( 2011) 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企业根据委托合同, 受托对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的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 ( 财税 ( 2008) 149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 ( 财税 ( 2011) 26号) 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 其取得的加工费, 可以按照农产品加工的免税项目处理。该文第九条第二款也明确, 企业受托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收入, 比照委托方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关联交易涉税风险防控 篇10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所称关联方, 是指与企业有下列关联关系之一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控制;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关系;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行为即为关联交易

二、税收法规为什么着重调查关联交易

1. 关联交易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为存在, 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却不相吻合。按市场经济原则, 一切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而在关联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 有利益上的牵扯, 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客观上可能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讲, 交易双方因存在关联关系, 可以节约大量商业谈判等方面的交易成本, 并可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商业合同的优先执行, 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从不利的方面讲, 由于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行政力量撮合交易的进行, 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 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全面规范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非常有必要。

2. 关联方交易, 容易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受利益的驱动, 在交易中难免存在不公平的内幕交易, 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在我国, 由于对关联交易的税收监管制度还不完善, 关联交易中出现了许多不公平关联交易的情况, 并借此恶意操纵利润, 给国家造成严重税收损失的后果。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关联交易只重披露 (事实上, 这种披露也是不完整的) , 而对其交易的公允性不作评判, 也不予干预, 这使得滥用关联交易的情况不断发展, 妨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税务监管, 对于保护我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维护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联交易的税收调查原则

目的:防止各地税务局将转让定价调查作为争夺税源的手段。原则: (1) 企业实际税负等于或低于境内关联方的, 不做调查。 (2) 企业实际税负高于境内关联方的, 按税负差补税, 关联方不退税。

四、关联交易涉税风险防控方法

1. 准确把握国家关联交易涉税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目前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 主要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政府部门, 各部门之间在税务行政执法上常常重叠, 另外, 法律、法规、规章中赋予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 纳税人即使具有较为充分的理由, 税务机关也可以利用“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轻易加以否定, 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风险大大增加。同时,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转型的突变发展时期,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税务法规变化过快, 朝令夕改, 税收政策的变化比较频繁、不够稳定, 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 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如果企业不及时跟进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 在进行相关联交易时, 就很可能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 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因此必须时刻紧盯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 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联交易的具体经济行为。

2. 提高企业办税人员自身的涉税专业素质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 由于办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 对于涉及关联交易税法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及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 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 但在纳税行为上没有按照有关关联交易税收规定去操作, 或者在表面上、局部上符合规定, 而在实质上、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 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3. 组合运用多种手段, 提高关联交易涉税管理水平

灵活运用税务评估报告、税收稽查报告等税务执法文书、关联交易综合评估、行业可比性分析和谈判, 以及情报交换等手段, 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紧密合作和与政府的沟通协调, 不断提升公司关联交易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典型关联交易涉税案件分析, 实施跟踪管理。将关联交易和职能调研企业纳入转让定价管理案源库, 按照避税嫌疑大小和涉税风险程度进行立案调查、重点调研、日常监管三个等级的持续跟踪管理, 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关联交易实施专项评估, 确定专项评估对象, 实地核查承担的功能和风险, 对关联交易利润率与非关联交易、相同行业、潜在可比企业利润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防止涉税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涉税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涉税风险;综合防范

一、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经营特点

混凝土,又称混泥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1.初始投资成本大,混凝土行业产业规模大,占地多,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至少一辆混凝土泵车以及混凝土搅拌车20辆以上,集搅拌、运输、泵送于一体。总投资额一般需要上千万元,有的甚至达好几千万元,且大多采用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方式经营。

2.生产经营较强的相同性。第一、生产工序流程、加工工艺基本相同;第二、产品单一,且同类产品不同企业的附加值基本一致;第三、销售环节以产定销,没有中间环节,无成品库存;第四、结算手续完备,每车混凝土都有单独一份货物交接单,随混凝土送料车一并送到工地,由需求方检查后签名验收,作为交货验收的依据;第五、销售具有区域性,由于混凝土在搅拌完成后必须在2-3小时内送至施工现场完成浇筑,不可能长时间和长距离运输,其销售的工地一般都是距离预拌混凝土生产场地50公里内。

3.部门监管严密。生产方面,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生产、运输以及原材料的选用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必须接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价格方面,混凝土企业须每年定期向物价部门报送销售价格备案,同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每季度发布最高限价(指导价)。

4.增值税链条断裂。混凝土企业大多按6%简易征收办法缴纳增值税,在购进环节,因取得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故企业购进货物多取得普通发票;在销售环节,其产品的销售对象一般为房地产开发商、路桥建筑商、自建房个人等,客户以缴纳营业税为主,不索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故其销售货物时不需开具专用发票。可以说此类企业处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过渡地带,基本脱离了增值税链条的制约,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会增加偷税或漏税行为的动机。

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涉税风险

1.隐瞒销售收入。商品混凝土行业的销售对象为房地产建筑商、开发商和自然人时,客户不受增值税链条制约,客户无需要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甚至不索取发票,在利益诱惑下,隐瞒销售收入偷税行为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现销售收入少开发票;二是不计或者少计销售收入;三是不计少计价外费用;四是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

2.虚增成本虚列费用。购进原材料除水泥、添加剂能够在固定商家取得正规发票外,生产所需的粉煤灰、黄沙、石子等原材料,实际供应者基本为个人,取得的普通发票往往为税务部门代开发票,易虚开发票虚增成本,更有甚者以假发票列支成本,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

3.不及时确认收入延迟申报纳税。混凝土行业的下游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分期收益等特点,易造成购货方不及时支付货款的现象,因而连带造成混凝土企业因资金紧张而不及时结转收入的问题。且建筑安装、房地产等营业税企业没有增值税抵扣要求,并不急于取得发票。这样均易造成了企业延迟申报少缴税款的现象。

4.货款结算方式的不规范。一是,现金收入很少入账或者不入账,这类以私人等不需要通过公户对公户转账结算货款的收入居多;二是,通过私人账户收款转移收入,这些账户主要用于收取不需要开具发票的销售收入和支付部分材料款;三是,要求客户直接将货款汇入原材料供应商账户冲抵原材料款,导致收入不入账核算;四是,通过往来科目冲销收入,直接通过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之间相互冲抵,不将货款计入营业收入纳税申报;

5.设置“帐外帐”偷漏税现象严重。为了使毛利率、投入与产出率等指标在行业预警值内,存在偷漏税问题的混凝土企业一般会设置内、外两套账,取得正规发票的成本及相配比的收入记入外账,应付税务机关的检查,而内账则用于全额记帐,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结算方式不规范、增值税断链增加了企业此类违法的动机。

三、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的涉税风险成因分析

1.纳税遵从度较低。混凝土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用下,易漠视法律,主观上通过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虚列费用、设置“帐外帐”等方式逃避纳税义务。加之现在近两年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往往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客户以税让利,提高价格竞争力,导致税款的流失。

2.增值税链条断裂。从混凝土产业链的上游来看,所需原材料粉煤灰、石子、黄沙等的销售者往往是小规模纳税人或无证经营者,企业在购买材料时可能无法取得正规发票。从产业链下游来看,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建安企业按规定征收营业税,建安企业进行结算所需发票,多为到当地地税部门申请代开。且部分账务不健全的建安企业在地方税务机关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更无需取得采购材料等的增值税发票。这种建安企业主动索取增值税发票的低需求性,导致了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税收管理出现漏洞。

3.税收监管有待加强。由于增值税税收监管链条的断裂,导致混凝土行业监管漏洞频出,一方面粉煤灰、石子、沙石等原材料的供应商经常游离于税务机关的监管之外,企业通过代开、虚开取得的发票很难核实其业务真实性。另一方面建安企业目前未营改增,地税机关核定征收企业较多,监管机关及征收方式的不同导致监管难以形成合力。再者目前针对混凝土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和模型尚未统一,各个地方的行业指标值仅仅能作为借鉴和参考作用,不利于混凝土行业的精细化监管。

四、完善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监管的对策建议

1.完善商品混凝土企业税收监管体系。一是,以毛利率分析法、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法、投入产出法、能耗测算法、以电控税法等方法为基础,建立多种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模型,结合当期市场同类产品平均售价,测算企业真实销售收入、成本,并与企业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寻找突破口。二是,以风险分析为导向,梳理出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税收风险管理措施,强化税收检查力度。税源管理部门、纳税评估部门、税务稽查部门要针对混凝土企业建立健全立体式长效监管机制,并加强企业日常检查、税务审计和稽查的力度,真正达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改以查促优”。

2.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第一,税收监管前移,与住建部门建立本地区建设项目的动态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跟踪大工程大项目混凝土用量、供应方、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第二,与建筑检验监督机构建立检验资料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混凝土行业具有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检验制度,企业每次生产都要有生产任务单,每次生产必须具备配比和检验手续资料,根据此是可以确定其产量的。第三,国地税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混凝土行业上下游企业税收监管信息,共同防范企业钻税收政策的空子,规避税收风险。

3.可以参照对成品油零售加油站的增值税税收监管经验,对混凝土企业搅拌塔中控电脑系统加装税控装置。混凝土生产时,中控台会根据所需生产标号的混凝土配方,将添加剂、水泥、沙石、粉煤灰和水等材料输送到搅拌塔内进行搅拌后,再通过搅拌运输车运送到工地,每次生产都会产生一组数据,并且都是真实可靠的。如果在搅拌塔中控电脑系统加装税控装置,那么混凝土企业的产量就会得到实时监控,以隐瞒产量偷漏税的行为将有效得到遏制。

出口收入确认时点的涉税风险分析 篇12

一、出口收入时点确认的方式

公司在进行贸易操作时, 一般根据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价格条件、风险转移条件及交货方式等签订贸易合同。按照国际惯例, 常见的出口收入确认方式如下:

1. 离岸价 (FOB) :

也称为船上交货 (指定装运港) 条款。这是指当货物于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 卖方即完成其交货义务。这意味着买方从此时起, 应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及损坏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于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 该货物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就转移给买方了, 此时卖方就应该确认收入, 而买方应该确认存货或者在途物资。

2. 成本加运费 (CFR) :

也称为成本加运费 (指定目的港) 条款。这是指买方必须支付成本和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必须的运费, 但货物交到船上以后的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以及因故而发生的任何额外费用, 自货物越过在装运港的船舷时起, 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也就是说在货物于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 该货物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就转移给买方了, 此时卖方就应该确认收入, 而买方应该确认存货或者在途物资。

3. 到岸价 (CIF) :

也称为成本加运保费 (指定目的港) 条款。这是指卖方除在CFR条款下具有的同样义务外, 还必需就运输中买方负担的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对货物保险, 卖方签订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卖方的责任自货物越过在目的港的船舷时起转移给买方。也就是说在货物于指定目的港越过船舷时, 该货物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就转移给买方了。但是卖方应该在货物到达指定目的地时确认收入, 而买方应该在货物到达指定目的地时确认存货或者在途物资。

4. 运费付至 (CPT) :

也称为运费付至 (指定目的地) 的条款。这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运费。关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货物交至承运人后发生事件所产生的任何额外费用, 自货物已交付给承运人照管之时起, 从卖方转由买方承担。另外, 卖方须办理货物出口的结关手续。此条款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包括多式联运。卖方应该在货物移交给承运人并取得运单时确认收入, 而买方应该货物移交给承运人时确认存货或者在途物资。

5. 边境交货 (DAF) :

也称为边境交货 (指定地点) 的条款。这是指卖方承担如下义务, 将货物运至边境上的指定地点, 办理货物出口结关手续, 在毗邻国家海关关境前交货, 本条款主要适用于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的货物, 也可用于其他运输方式。卖方应该在货物运输至指定目的地时确认收入, 而买方应该货物到达指定目的地时确认存货或者在途物资。

二、出口收入确认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 应当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

第一,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第二,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第三,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第四,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这是收入确认的一般规定 (出口销售收入自然也要按这个规定处理) 。这四个确认条件中对出口收入确认最有意义的是第一条“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和第三条“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出口收入确认时点经常存在与税法规定的出口收入确认时点不符的现象。

1. 出口销售合同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

企业将产品出口销售给外商。在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中, 关于“货物风险报酬转移”的约定经常有以下方式:一是“当货物被运送给买方后, 直到对货物作出一个合理的检查和检验确定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后, 买方才视为接受货物”, 即根据该客户订单, 公司将货物运送至该客户指定港口且由收货人进行检验合格后才确认风险报酬转移。二是“交付将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所指的‘在卖方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方式, 且由买方发出清点指令并提货后才将风险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即公司只有在买方提货后才将风险报酬转移给买方。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条“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的规定, 企业只有在合同约定的买方实际接受货物后,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出口企业才能够确认收入, 并确认纳税发生时间及纳税税额。但是税法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无论货物是否发出,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货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货款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为发出货物的当天;按照税法规定, 企业将货物交付承运人, 取得相应单据后, 就应该确认收入, 此时会计确认收入的时点晚于税法规定, 税务机关会以企业延迟确认收入、逃避纳税为由, 对企业进行处罚。出口企业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 往往根据产品出口报关单来确认出口收入, 即在我国海关报关完成后确认收入, 笔者认为, 此时, 会计确认收入的时点以及纳税发生时点往往晚于税法规定的时点, 因而产生纳税风险。

2. 信用证方式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

国际贸易业务中存在“单证即外汇”的惯例, 在信用证的情况下, 单证和业务是分离的, 即使商品交易本身是虚假的, 但是只要有合乎信用证要求的单据, 信用证开证银行就必须付款;同时, 即使商品交易本身是真实的, 但是没有合乎信用证要求的单据, 信用证开证银行就可以不付款。

因此, 企业按合同交货, 如果单证没有提交国内代理银行审核前, 很可能会因单证问题而无法获得应收的货款, 所以多数外贸企业会计制度是以《收入具体准则-指南》中“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依据, 从这一点分析, 不一定符合准则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的要求, 此时企业确认出口收入的时点为买方确认收货的时间, 企业确认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晚于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点 (即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 从而导致纳税风险。

单纯按外贸会计制度以向银行交单议付的时间作为收入确认时点, 则不符合会计准则中“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要求。按照税法规定, 纳税人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此时企业确认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点一致, 但早于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要求。

综合上述, 笔者认为在信用证和托收等业务的情况下, 如果向银行交单议付早于业务将货物交予承运人时点, 则按货交承运人的时点确认收入;如果向银行交单议付晚于货物交予承运人时点, 则按会计准则要求的时点确认收入。

三、出口收入确认时点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规定, 公司应在购货方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或提货后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公司在出口报关时点确认收入的核算方法, 属于提前确认收入。按照国际贸易通则中FOB及CPT交货方式, 卖方在货交承运人时,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按照在出口报关时点确认收入的核算方法, 则属于滞后确认收入。

笔者认为出现提前确认收入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税务机关要求在报关出口后以报关金额认定销售并缴纳税收, 为保持与税收会计一致, 出口企业往往采取了在报关时确认收入的会计核算方式;二是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贸易对手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将货运乃至积压存货的风险向上游供货商转嫁, 导致了货物在发货后依然难以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确认收入, 也意味着出口企业收入确认不规范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上一篇:家电营销战略下一篇:旋耕机使用保养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