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2024-08-16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共10篇)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转变, 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变化, 目前看似很小的风险极可能对企业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当前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 往往认识不到涉税风险潜在的危机。在国内外税收体制不断深化的新局势下, 企业应高度重视涉税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涉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切实控制好涉税风险的发生, 努力避免和减少涉税风险成本,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一、企业涉税风险的主要类型

1.对国家税收政策理解不深刻或者偏差导致的涉税风险。我国税收政策既要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又要利用税收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体制问题的不断增加, 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也呈现动态变化趋势,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这给企业的税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一旦企业没有及时正确的更新税收政策, 将会使原本合法的行为变成不合法的行为, 导致税收风险的增加。此税收风险形成也与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和不深刻有关。这种情况会导致将税收筹划误以为是少纳税, 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操纵筹划基数, 导致了偷税行为的发生, 使企业陷于税务机关处罚的危机和风险。

2.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财务工作是开展税务工作的基础, 如果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出现纰漏, 那么必然导致税务申报出现失误, 因此税务工作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准确、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但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因其业务能力有限、缺乏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并缺少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导致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这些极有可能导致企业重复纳税或者漏税的现象发生。此外, 有些企业还存在内部控制不协调和财务流程不顺畅, 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重要的、关键的风险点, 也失去了改进和纠正问题的最佳时间, 使企业细小的税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逐渐积累形成大问题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3.缺乏对政策的运用能力导致的税务风险。涉税风险不仅涉及到少纳税的风险, 其中还包括企业不能很好的借助于税收政策去减少企业税负风险的发生。许多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认识不全面, 理解有偏差, 使这些优惠政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对环保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充分, 导致虽然利用了再生资源, 但利用比例远没有达到优惠政策规定。甚至有些企业因受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限制, 往往忽略了税收优惠的范围。如企业合并及成立分公司均涉及到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没有综合运用、正确分析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可能导致浪费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不正确使用某个优惠政策, 最终事倍功半。

二、充分认识加强对涉税风险有效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的涉税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如想长期稳定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涉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和理解涉税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 全力以赴减少和避免涉税风险的发生,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控制涉税风险的发生。企业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思想意识, 充分认识到有效防范涉税风险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并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控制涉税风险的发生。

1.加强对涉税风险防范的认识, 重视企业纳税工作, 提升企业纳税意识。企业涉税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求企业要具有正确纳税观念, 只有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均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 及其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才能加强对企业内部涉税风险的控制。就财务方面而言, 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点, 预见到企业财务问题可能导致的涉税风险, 正确审视和处理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努力避开风险;就经营方面而言, 企业要注意交易对象是否遵纪守法、可靠性和信誉度是否存在问题, 消除不必要的和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 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应该加强对税务法和税务相关政策的学习, 认真严肃执行国家税务法律法规, 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者应该时刻关注企业纳税情况, 增强对税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企业涉税风险的认识。财务人员更应及时向决策者汇报重要的纳税进展, 并将企业税务统筹规划提交给企业管理者, 让其全面了解企业目前的税收工作。

2.加强对企业内部业务人员的培训, 提升应对涉税风险的处理能力。企业要定期关注内部风险控制的评价报告, 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目前涉税风险的概率情况, 整个控制评价过程财务人员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提高财务部门对整个涉税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和认识程度, 有利于后期财务部门对涉税风险问题的鉴别和认识能力, 也有助于做好税收统筹规划方案。另外, 企业还应时刻关注同行业的涉税风险案例, 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因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为税收工作中的主体, 从法律角度出发, 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 不要依存于个人关系去解决纳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应该与税务机关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共赢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新税收政策及其调整部分的具体内容。加强涉税事宜的协调和沟通, 如税收计划的安排, 相关纳税事宜的处理方法等, 这样能正确把握税务政策, 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4.防范涉税风险,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涉税风险的防范, 有效的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增加了企业对财务部门监管和控制能力, 使企业对涉税风险的预测有了基础了解, 更加深入的体会到税务工作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提高了企业管理层和财务对税务法的认识, 也养成了时刻关注税务法及相关法规的变化动态的习惯, 根据税务风险及时调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降低因税务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 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健康发展积聚了力量。

总之, 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效防范涉税风险的必要性, 同时要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对涉税风险防范的深刻认识必将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显得十分重要,是契约双方维护权益、恪守义务的依据。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往往只关注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风险,却很少关注涉税条款的描述。经济合同中常见这样的条款“双方的纳税义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孰不知这只是一句废话,负责起草合同的律师或企业有关购销部门往往并不了解税法是如何规定的。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许多纳税争议均源于经济合同中涉税条款的不明确。税收政策多如牛毛,如果经济合同中没有针对性的约定条款,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错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

经济合同中的税务风险主要是表现以下五方面:纳税义务的风险(税负转嫁);纳税时间的风险(递延纳税);税收发票的风险(合法凭证);关联交易的风险(转移利润)和税收成本的风险(多纳税)。为了防范经济合同中的涉税风险,必须做到以下防范策略。

(一)规范合同中的发票条款,防范发票风险

1、明确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基于此规定,企业向供应商(承包商)采购货物或提供劳务,必须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企业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应考虑发票因素,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对能提供规定发票的供应商(承包商)优先考虑。

2、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

购买、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有不同的结算方式,企业在采购接受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合同中明确结算方式,并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合同当中常见的结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1)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年×月×日支付货款的(百分比),在×年×月×日前付讫余款。(2)预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百分比),剩余货款于货物发出时支付。

(3)现款现货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全部货款,乙方凭发票发货。

同时,企业可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必须通知企业,企业在验证发票符合规定后付款。

3、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类型

不同税种间存在税率差,而同一税种又可能存在多种税目,各税目的税率差别可能更大。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为了减轻自己的税负,可能会开具低税率的发票,或者提供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开具发票要如实开具,不能变更项目与价格等,否则所开具的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因此,在交易合同中,必须明确发票的开具要求,开具发票的类型。例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采购货物时,在采购合同中必须明确有“供应商(承包商)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条款,避免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关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税收风险。还比如,房地产企业在发包工程中,必须在建筑合同中明确有“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建筑安装专用发票的条款”,避免取得服务业发票和货物销售发票,导致相关支出不能进入开发成本扣除。

4、明确不符合规定发票所导致的赔偿责任

企业采购时不能取得发票,或者取得的发票不符合规定,如发票抬头与企业名称不符等,都会导致企业的损失。为防止发票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企业在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发票问题的赔偿责任,明确以下内容:

(1)供应商(承包商)提供的发票出现税务问题时,供应商(承包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不得包括税款、滞纳金、罚款等行政损失。

(2)明确供应商(承包商)与贵公司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必须履行通知义务;企业与供应商(承包商)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配合。

(3)双方财务部门及时沟通,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提供当地的税务法规。

(4)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退货退款、返利、折让等事项,应提供证明和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义务。

5、采购合同增值税发票涉税风险防范条款

1、供货方声明其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并同意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结算货款。

2、供货方应按规定及时向采购方开具和提交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分次收付款过程中的任何结算时点,供货方开具并提交采购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价税合计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方已经支付的价税合计款项。

3、供货方开具的票据必须是由供货方从其发票主管税务机关购领或经其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印或监制的发票;供货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款(或采购方实际付款金额)开具票据并提供给采购方;供货方必须保证提供给采购方的发票的票面数据与供货方缴销税务机关和供货方所留存的发票存根联填列数据相符;因供货方提供的发票不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导致采购方从供货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报验抵扣进项税金,或虽可通过报验但报验后被税务机关以“比对不符”或“失控发票”等事由追缴税款,而给采购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供货方负责赔偿。

4、商贸企业辅导期间特有条款。在采购方从供货方取得的专用发票抵扣联、废旧物资普通发票和货物运输发票等进项税抵扣凭证经税务机关交叉稽核比对无误获得抵扣以前,采购方有权暂不支付相当于前述抵扣税款的那部分款项。

5、供货方开具的票据在送达采购方以前如发生丢失、灭失或被盗,供货方应负责按税法规定向采购方提供有关丢失发票的存根联复印件,应负责提供供货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丢失防伪税控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抄报税证明单”并确保采购方顺利获得抵扣,否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供货方负责。

6、供货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送达采购方后如发生丢失、灭失或被盗,供货方应按照税法规定和采购方的要求及时向采购方提供丢失发票的存根联复印件,以及供货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已抄报税证明单”,积极协助采购方在税法规定期限内办理有关的进项税额的认证申办手续,否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双方分担。

(二)经济合同税务管理模范条款

1、在购货方未付清货款前,货物所有权仍属于供货方。

2、承租方承租使用房屋的房产税及物业占地土地使用税由出租方承担。如果发生承租方缴纳前述税款的情况,承租方有权从应付出租人的租金中扣除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加计资金占用费。

3、运输费计算标准包括因提供服务运输所支付的人工费、设备维修费、保险和因取得运费收入而需缴纳的各项税金。

4、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由代理人承担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税务罚款的经济责任。

5、甲方项目建设期间等其他环节的所有税(除销售过程的营业税外)全部包含在乙方向甲方交纳的土地总价款中,甲方不在另行向乙方征收。

或:甲方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的**%作为投资开发扶持资金拨付乙方。

6、双方达成以下代垫运费条款:(1)甲方(销售方)负责送货上门,并由甲方负责在当地联系运输单位,运费由甲方代垫,并授权甲方以乙方名义按约定的运费条件和标准与不特定承运人签署运输合同。(2)运费发票由承运方直接开给乙方,并由甲方转交乙方;(3)乙方收到运输发票后,按发票面额与甲方结算;

(三)劳务报酬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劳务报酬合同税收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个人与企业签订劳务报酬合同时,最好明确规定,诸如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最好由企业承担,并单独列示,可以减少个人劳务报酬应纳税所得额。

2、在合同中明确分次支付劳务报酬,可以使每次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少,以达到少缴纳税收的目的。根据税法规定,属于一次性劳务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由于劳务报酬所得实行20%的比例税率,但对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实际上超过定额部分也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所得额越大,适用的税率就越高,应纳税额占应纳税所得额的比重就越来越大。因此,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分次支付劳务报酬,从而分散收入达到节省税款的目的。

3、在符合税法对“劳务”的界定下,签订用工合同时,可在征得用工单位同意的条件下,来决定是以雇佣关系拿工资薪金,还是以提供劳务形式取得劳务报酬。因为,工资薪金的最低税率是3%、最高税率是45%,而劳务报酬的最低税率为20%、最高税率为40%(在20%的基础上加成100%)。显然工资薪金比劳务报酬节省税款。

(四)购销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由于购销合同中涉及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合同中货物销售方式、货款结算方式不同,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不同,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不同。为了消除购销合同中的涉税风险,必须在合同中做到以下几点税务安排:

1、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在应收货款一时无法收回或部分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基于此规定,企业在签定经济销售合同时,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案例:

某家具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月发生销售家具业务5笔,共计应收货款1800万元(含税价)。其中,3笔共计1000万元,货款两清;一笔300万元,两年后一次付清;另一笔一年后付250万元,一年半后付150万元,余款100万元两年后结清。

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根据此规定,企业若全部采取直接收款方式,则应在当月全部计算销售,在增值税销项税额为261.54万元[1800÷(1+17%)×17%];若对未收到款项的业务不记账,则违反了税法规定,少计了销项税额116.24万元[800÷(1+17)×17%],属于延期缴纳税款行为;若对未收到的800万元应收账款分别在经济销售合同中约定货款结算为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就可以起到延缓缴纳增值税,并收到免费使用税款资金的功效。具体销项税额及天数为(假设以月底发货计算):

(300+100)÷(1+17%)×17%=58.12(万元),天数为730天

150÷(1+17%)×17%=21.79(万元),天数为548天

250÷(1+17%)×17%=36.32(万元),天数为365天

毫无疑问,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节约银行利息支出。

2、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且有一定的赊欠期限的情况下,在销售合同中可约定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处理销售业务,根据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五)项规定:“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基于次规定,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案例:

某造纸厂2010年5月向外地某纸张供应站销售白版纸117万元,货款结算采用销售后付款的形式。10月份汇来货款30万元。该企业应如何进行筹划呢?

分析:

由于购货企业是商业企业,并且货款结算采用了销售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因此可选择委托代销货物的形式,按委托代销结算方式进行税务处理。如按委托代销处理,5月份可不计算销项税额,10月份按规定向代销单位索取销货清单并计算销项税额:30÷(1+17%)×17%=4.36(万元),对尚未收到销货清单的货如不按委托代销处理,则应计销项税额:117÷(1+17%)×17%=17(万元)。如不进行会计处理申报纳税,则违反税收规定。因此,此类销售业务选择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对企业最有利。

3、采购方在签定采购合同时,对销售方支付的违约金必须在合同中注明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这样可以节省增值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36号)文件规定,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文件最后还规定,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的纳税处理,比照本通知的规定执行。因此,采购方自供货方取得的与购销货物相关的违约金收入,若其金额计算依据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应按照上述文件的要求,属于平销返利行为,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若其金额计算依据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的,就采购方取得的违约金,不缴纳增值税。

例如,B公司向A公司采购W货物,增值税税率17%,A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时间提交货物,按照合同约定,A公司应按照此次购销额的10%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50000元,则B公司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7264.96元(5000/1.17*17%)。如果B公司在签定采购合同时,对销售方A公司支付的违约金在合同中注明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只是写明如果A公司违约,则必须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50000元,这样可以节省增值税7264.96元(5000/1.17*17%)。

(五)租赁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当前,有不少出租人在出租各种设备和厂房时,往往不承担与租赁有关的税费,为了更好的账务处理,承租人一般会到税务部门去代开发票,但到税务局代开租赁发票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即企业代替出租人扣缴的租赁业营业税及其他税费不可以在税前扣除,使企业一边承担了代扣税费的成本支付,一边又不可以在税前扣除代替出租人扣缴的各种税费,使企业多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为了控制以上所述税收风险,出租人与承租人在签定租赁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签定税前租金,而不能签税后租金,然后约定承租人代替出租人缴纳租赁有关的各种税费。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3

中图分类号:F271.4; F810.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2-0121-04

关键词:企业并购;水电企业;税务风险;并购风险;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merger of enterprises tend to focus on 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risk of the target enterprise instead of tax risks in the M & A of hydropower enterprises. The hidden hazards of M & A was in the merger enterprise. Therefore, the merger enterprise must complete tax identification and examine the procedures to avoid the tax risk in the process of M & A. Meanwhile, the merger enterprise need to add tax problems into the framework for negotiation and include the circumvent clauses for contract risk into the results of the negotiations, so that they can reduce the potential tax losses in the merger of target enterprise.

Key words: M & A; hydropower enterprises; tax risk; M & A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anagement

近年来,水电资源在整个发电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大发电企业通过竞购水电资源来扩大市场份额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购企业为了获取水电资源,往往不惜代价,忽略必要的税务审查程序,导致并购后涉税问题遗留较多。其主要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审查程序,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产权交易的规定,在企业并购中只有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必要的程序,缺乏税务审查程序。二是并购企业在并购中只关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对税务风险重视不够,没有引入税务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拟并购企业税务问题,所以给以后的经营埋下隐患。水电企业是较为复杂的一类企业,不但有已运营电站、在建电站项目,而且还可能有工程前期项目以及水电资源开发权;不但涉及运营资产税务问题,还涉及在建项目以及前期项目税务问题。传统的财务审计不论是技术要求和工作范围都难以满足并购企业税务审查的要求,需要采取专门的税务审查程序来揭示目标企业税务风险,从而避免并购中的税务风险。

一、并购中的税务风险及税务风险的识别

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行为,实质上是控制权的让渡〔1〕。并购完成后目标企业的权利义务将转移给并购者,目标企业蕴含的风险也同时转移到并购方。因而,在并购中对风险的研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常建坤、李时椿,王迪、赵冰认为,在并购中风险主要分为投资分险、经营风险、文化整合风险、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风险、产业政策风险,提出在我国规避风险的手段在于政企分开、谨慎选择目标企业和风险预估〔2~3〕。陈玲提出了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概念,从融资、支付方式和企业目标价值评估等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合理的估计体系〔4〕。在风险的识别和测评上,初叶萍、胡艳针对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问题提出了识别和决策初步框架设计〔5〕。梅世强、朱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并购分析的模糊评价体系〔6〕。王晓梅、唐飞通过对并购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了建议〔7〕。然而,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中人们多关注并购项目的整体风险判断,而对项目操作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很少涉及,也正因为对税务风险的忽视,可能给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税务风险是指由于税收制度和企业纳税义务的存在,而导致企业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8〕。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9〕。而在企业并购中主要是避免第一方面的风险,这方面的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两种情形:一是主观故意,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违反税法而产生的税务风险,二是企业缺乏税务知识和技能而导致的税务风险。但不管哪一种情形都会随着并购的完成,产权的转移,目标企业风险将转移到新并购企业中,新的经营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根本上说,并购过程中的税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10〕,因而在企业购并中消除信息不对称,识别和规避税务风险带来的隐患,是企业购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按照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识别。

1.税务风险内部识别

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理念、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税务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地,对于具有良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有着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的企业,不容易产生税务风险;具备良好的企业伦理道德和经营业绩的企业也可能不会出现不良的税务行为〔11〕,企业风险较小。反之,则风险较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企业诊断方式对风险进行评估〔12〕,识别方法有:流程测试、对比分析法等。

2.税务风险外部识别

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国家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环境、股东的实力以及持有企业股权的动因等。一般地,外部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经营者对继续经营信心的变化,或者是企业经营者因其他某种目的而转让股权,从而可能会导致税务风险。从风险识别上,我们可以从目标企业转让股权的动因、企业股权的变动情况、股东经济状况、目前纳税状态、有无受到处罚等进行外部识别。重点在于:目标企业持有水电资源的目的、交易的原因,从而判断目标企业对待涉税事项的主观态度,即是否会通过交易实现税务风险的转移。识别方法主要有:尽职调查法、预警控制〔13〕等。

二、水电并购中税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税务风险管控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程序将目标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置,以求将未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按照税务风险识别理论,我们可以采用尽职调查方式,判断目标企业转让企业的目的和影响因素,通过流程测试来审查目标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程序,通过模糊评价体系来判别目标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和风险点〔14〕,为我们在交易中管控税务风险打下了基础。在交易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风险控制。

1.通过税务尽职调查,识别税务风险

主要从目标企业的性质、投资方背景、持有目标企业的目的、产权交易状况、纳税状态以及企业是否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等,判断税务风险的概率和可能性。

2.对目标企业进行税务清算

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其他专业人员对目标企业并购日的税务状况进行清算。目的是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税务状况和风险大小,对存在争议部分进行风险列示。

3.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

税务问题不但政策性强且违法代价巨大。随着交易的完成税务风险将随即转入新企业,在交易中与当地税务管理部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主要目的是掌握当地税务管理部门对目标企业纳税管理的认可程度,并购后对于目标企业的税务问题的补救措施和可能性进行判断。

4.将税务问题纳入谈判框架

在全面掌握目标企业的税务状况且清算完毕后,可以将目标企业涉税事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风险纳入并购谈判,并将谈判结果纳入合同风险规避条款,从而减少并购方因接受目标企业而可能承担的税务损失。

三、案例分析

目标企业为一家民营水电企业,至并购日已从事流域水电开发8年时间,拥有水电开发容量40万千瓦,其中在建电站2个,前期项目一个,未开发资源点3个。该项目的并购方为一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购方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程序履行了项目立项、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程序并在上级批复后最终完成了收购工作。本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实施了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没有采用的税务清查程序,将涉税事项引入谈判,最终从交易价款中成功扣除涉税款项1000万元,大大降低了税务风险。

1.对目标企业涉税风险的评估

为综合评估项目公司税务风险,并购中并购方实施了税务尽职调查程序。通过调查发现,该民营企业持有目标电站的目的是拟通过股权转让来获得增值收益,存在税务风险的主观诱因。目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部门配置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客观上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按照风险管控程序,经专家评议结果,该企业存在较大税务风险,需要对其进行专项税务清算。因而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启动税务清查程序,引入了税务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税务清查。

2.税务风险清查状况

税务师事务所介入后,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列示目标公司应纳税税种,并按照税法要求进行了清算;二是列示全部争议税务事项;三是列示所有税务风险并对风险影响数进行了计算。经过税务风险清算,目标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税种不全、纳税不足额和不及时、票据不规范、税务支撑文件缺失等四个方面。

(1)税种不全的风险。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应该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税务申报和纳税。目标企业属于民营企业,且财务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和水平不高,对于经济业务中涉税项目基本上没有进行核算,再加上目标企业本身的避税心理,导致纳税税种不全的情况。比如:用于抵付设计费的车辆没有按照视同销售的原则进行增值税及有关附加税的计提和缴纳;目标企业投资理财获得的收益没有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务核算;印花税、契税未计提和缴纳等。纳税税种不全或者财务上没有对涉税业务进行核算,一方面影响目标企业应承担的债务金额,另一方可能因没有及时缴纳税款造成滞纳金或者处罚。

(2)纳税不足额和不及时的税务风险。从税务调查报告看,涉及目标企业纳税不足额的主要有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根据《税收征管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的通知》之规定,目标企业存在补交纳税金、罚款等风险。

(3)票据不规范的税务风险。票据不规范是目前水电收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假发票、鸳鸯票、白条、发票内容与经济业务不一致等常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原业主单位对发票管理不重视,导致发票的取得不规范。另一方面水电企业一般处于山区,当地经济落实,很多单位无法出具规范发票。特别是在移民安置、村民农作物补偿等方面票据更是五花八门,金额巨大。从税法的角度,这些票据都不能作为入账和抵税的依据,将直接引发未来的税务风险。

(4)税务文件缺失的风险。水电基建企业由于没有利润形成,不会涉及企业所得税问题,从而忽视了基建期间交易行为和交易支撑文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一是可抵扣材料、设备费用没有按要求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进行认证,从而在经营期失去抵扣收益。二是无合同交易,直接采用现金结算,不但违背现金结算管理规定,同时也带来税务风险。三是目标企业为了达成转让交易,在处置非电力业务时,随意签订合同,在会计处理上虚增成本直接冲抵利润,并据此计算交易所得税,缺乏足够的文件证明交易价格的公平性。从税务角度看,交易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少,没有备案或不被认可的交易可能加大了税收付出的风险。

3.涉税问题的解决方案

(1)理清目标企业税务情况。要规避税务风险必先理清目标企业涉税业务,做好税务清查是整个并购工作的重要一环。税务清理应根据水电企业的特点和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发生情况来确定清查方案。一是要弄清企业有哪些税种,各种税负的比例;二是找纳税的合法依据,为涉税业务谈判做准备;三是要找出各种税费的实际缴纳情况和应该缴纳的金额;四是要找出影响税费的原因及其影响;五是对清理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影响程度进行判断,为下一步处理税务问题提供依据。该项工作可以由并购方自行完成,也可以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完成。从并购的公平、公正,专业、权威性的角度,一般由并购双方共同聘请中介机构完成,以避免在下一步处理中引发异议。

(2)将税务问题纳入谈判。谈判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谈判解决现实税负问题,通过前面的清查、分类整理后形成了现实缴付金额,在交易价款中予以扣除,或者由转让方补偿给目标企业。二是通过谈判分担税务风险,如因为涉税文件和证据不齐备,没有及时进行税务申报或缴纳而可能导致的滞纳金、罚款等要通过谈判进行分担,并尽量减少并购风险。本案例提出了两种思路,一是通过税务机关直接对目标公司进行税务清算,然后根据税务部门出具的清算报告进行税务清缴,从而一次性解决税务问题。二是利用中介机构报告,双方对涉税问题进行友好谈判,从而化解并购方风险。案例企业采用了第二种方式,虽然谈判异常艰苦,但最终达成了从交易款中扣减1000万元的良好成果。

(3)运用法律条款来规避税务风险。并购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很多“隐蔽工程”不是一下就能全部揭示出来,法律条款将为并购方规避风险提供最好的保证。在合同的签订中对于税务风险问题要进行专门的约定,必要时可以采用预留保证金的方式,为收购中存在的税务风险提供足够的保证。

四、结束语

税务问题是并购业务中存在并且可能对并购企业形成巨大风险的事项,由于审计、评估等关注的角度不同,往往不能真实提示目标企业税务风险情况。采用适当的税务识别清查程序,来揭示税务风险,通过谈判来分担和转移风险,通过法律手段来规避风险是水电并购交易中一个必要而有效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庞宠.水电站项目并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9:4-6.

〔2〕常建坤,李时椿.对企业并购重组风险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问题,2013,(5):33-35.

〔3〕王迪,赵冰.关于企业并购重组风险及其规避探讨〔J〕.商业经济,2014,(3):69-70.

〔4〕陈玲.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分险及其防范〔J〕.现代商业2010,(15):61-63.

〔5〕初叶萍,胡艳.企业并购分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初步框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50-51.

〔6〕梅世强,朱锐.企业并购风险的测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2-114.

〔7〕王晓梅,唐飞.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并购重组企业文化风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54-55.

〔8〕邱虹.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探究〔J〕.会计师,2008,(11):30-31.

〔9〕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J〕.财务与会计,2009,(8):11-12.

〔10〕徐秀丽.潇湘公司并购小水电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05:13.

〔11〕张献宇.我国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5:27-28.

〔12〕单宝.企业诊断的行动路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6):56-57.

〔13〕王娓.中国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20.

〔14〕纪鹏志.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点及如何控制〔J〕.经营与管理,2013,(3):62-63.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4

一、预收账款环节的及时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又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根据上述规定,建安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二是与发包方(或建设方,下同)签订了书面合同,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是与发包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因此,不论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建安企业在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前应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但在会计处理实务中,建安企业常常故意隐匿预收款及推迟预收款入账时间,其目的为了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无偿占用税款资金。由于建安工程时间跨度长,预收款金额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安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

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自觉防范上述风险:

一是必须按规定及时开具发票。

二是不能将预收款账外循环,体外循环。账外循环是收到预收款等相关款项记入账外账或小金库后用于账外周转或各种开支;体外循环是将应收的预收款不收回,直接请发包方将应付给自己的款项代付给自己的付款对象,用于材料采购、支付工程的水电动力款或其他欠款等,对于这些问题,建安企业应自觉纠正。

三是不隐瞒且及时反映项目部收入。由于相当多建安企业的项目部与其总部实际属于挂靠或转包关系(挂靠和转包都违反建筑法,本文不探讨),而且项目部都在项目所在地开设了银行账户,总部对项目部实行的是三级(或二级)核算,所以,对于这些银行账户,不仅总公司账面没有反映,而且税务机关也无精力去知晓各项目部究竟有多少银行账户,更难全面查证到汇入这些账户的预收款和结算收入,往往是不到整个工程结算,总公司账面都不反映或很少反映各项目部的收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收取预收款(或工程进度款)时,往往仅是开具收款收据或借款借据,在项目部的账面上反映了预收款,但大多数项目部总是等到工程最终结算才一并开具发票并计提相关税费。由于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仅是在项目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负责扣税,如果项目部使用收据借据收取预收款,不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当地税务机关将无从知晓。又由于项目部往往远离总部,总部主管税务机关也常常无法知晓各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就是每年的汇算清缴也仅能检查到少部分项目部。

由此可见,上述情况在使得对项目部的税收征管形成漏洞的同时,也为建安企业本身埋下了纳税风险。所以,建安企业对各项目部的设立、日常管理和纳税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重在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

二、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该条第(三)项同时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可见,建安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对建安企业营业税的计缴必须在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

笔者认为,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安企业有以下四种常见的问题必须注意重点防范:

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安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如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的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肯定是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安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安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当然,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笔者建议,建安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安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安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安企业,但实际采购仍全部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安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安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工程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一些发包方(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建安企业商定,划拨一块土地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或一些发包方以开发的部分房产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由于上述非货币交易方式很容易使得一方不反映收入以逃脱纳税义务,而另一方不反映支出以解资金困难,所以,“以物抵款”往往会使得双方一拍即合。再由于用于抵算工程款的土地或房产往往远在他乡,如果建安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主管税务机关不仅很难及时发现,而且很可能就无法发现,其结果不仅会延迟建安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很可能形成建安企业的偷税。

三是“以权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由建安企业负责开发的工程项目在一定时间内由建安企业负责管理,建安企业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定期限后收归发包方。这样,在建安企业账面就不可能反映对相关工程收取的营业收入,这样,建安企业也就无需再为隐瞒收入而“烦恼”,从而造成纳税风险。

四是直接隐瞒收入。一些建安企业往往千方百计隐瞒营业收入,如对营业收入不开票、开收款收据甚至开具假发票等,而将实际收到的收入藏匿在账外账户、项目部账户、冲减账面往来或挂发包方借款,或由发包方代为购物、支付费用后再将相关发票交由发包方入账抵算工程款。再如,一些以项目部为名挂靠的外地规模较小的建安企业,这些企业原本都是独立法人,其与总公司的关系往往仅是一纸挂靠合同,名曰项目部,实际上与总公司(或各地分公司)仅是松散型的管理关系,仅是一个项目一挂靠一本账一结算,年末如何报送会计报表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往往都是根据双方商定的结果,再由于项目部常常直接隶属于各地的分公司,这样,不要说在总公司账面,就是在各分公司账面也往往无法看清并查明各项目部的实际收入,由此形成纳税风险。

三、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问题

在相当多的建安企业,利用假发票入账的情况较为普遍,如一些企业为了价格便宜,对采购的材料放弃索要发票,然后再用购买的假发票顶替入账;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故意用假材料或假费用发票报销后以降低计税利润;即使一些建安企业主观上并无利用虚假发票的故意,但由于假发票的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安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安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安企业带来纳税风险。为此,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加强税前扣除的合法性,以防范相关风险。

一是建安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各类业务行为。对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凡是能够取得且必须取得发票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索取发票,一定要认真审核相关发票所反映经济业务、所附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把好每一道控制关口。考虑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企业相关记账、复核、审批人员最起码要从发票本身所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核,要确保符合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满足对相关记账依据真实、合法的要求,切实防范涉税风险。

二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努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相关人员必须以应有的责任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明显虚假或有疑点的发票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同流合污,要以谁经手受理、复核、审批发票,谁就是该岗位发票责任唯一责任人的姿态把好这一道发票审查关。同时,企业对这方面工作做出贡献和成绩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一旦出现未尽职责的问题,也应奖惩分明。

三是企业的记账、复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熟悉对成本、费用核算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而且还要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同时更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主要掌握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理解和掌握税前扣除的各类成本、费用必须满足真实、合法的两大前提及五项原则。真实,即成本、费用必须是真实发生,必须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有关支出确实已实际发生;合法,是指成本、费用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有合法的发票或票据,若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应以税收法规的规定为准。同时,对列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还必须遵循五项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及合理性原则。

2. 熟练掌握发票涉税的以下六类相关知识:

(1)熟练掌握发票的防伪标识和真假发票的甄别方法;

(2)熟练掌握总部所在地及各分公司、项目部所在地各类常见发票的格式、内容和风格;

(3)熟练掌握列入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的发票所载经济事项应同时符合及具备的各项条件;

(4)熟练掌握有税务局代开的发票但仍不可以税前扣除的情形;

(5)熟练掌握一般情况下税前扣除不需要开具发票的几种主要情形;

(6)熟练掌握可使用白条或收款收据的情形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四、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建筑业劳务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第一条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六条又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第三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第三十五条:“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从以上一系列规定可知,建安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安企业不仅不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为了防范和减轻外出经营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大方面严格规范外出经营的涉税行为:

一是在外出经营前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税法对外出经营的税收规定,到达经营地后,还要专门了解经营地税务机关对异地企业在当地经营税收管理的一般要求及特殊做法,务必掌握具体要办理及什么时候需办理哪些涉税事项,办理时又需要提供哪些资料等具体要求。

二是在整个外出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各种申请、报验登记、结清税款及缴销发票等各种涉税手续或事项,而且还要收集、整理并保全好各类涉税文件、资料及凭据,以备主管税务机关及经营地税务机关核查及自身办理纳税事项的需要。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5

本文章共21434字,分6页,当前第1页,快速翻页:(一)收入类涉税风险点

1、取得手续费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如: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取得手续费收入。核查建议:核查其他应付款科目下的“其他”、“手续费”等明细科目贷方发生额及余额,是否存在收到手续费挂往来不作收入。政策依据:

1、《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2、《个人所得税法施行细则》第三十五条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前款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第三十七条税法第八条所说的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是指扣缴义务人在代扣税款的次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所得个人的基本信息、支付所得数额、扣缴税款的具体数额和总额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第四十四条税务机关按照税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手续费时,应当按月填开收入退还书发给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持收入退还书向指定的银行办理退库手续。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5]65号)

其中:

第四条 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三)劳务报酬所得;

(四)稿酬所得;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第五条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时,不论纳税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均应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前款所说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帐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第十七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扣缴义务人可将其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但由税务机关查出,扣缴义务人补扣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不向扣缴义务人支付手续费。第十八条 扣缴义务人为纳税人隐瞒应纳税所得,不扣或少扣缴税款的,按偷税处理。

4、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1]31号)《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

一、根据《国务院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的规定,储蓄机构代扣代缴利息税,可按所扣税款的2%取得手续费。对储蓄机构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可按所扣税款的2%取得手续费。对储蓄机构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5、文件确认“(1)代收代缴或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消费税、预提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应征收营业税。”网友对税务处理的观点:手续费收入从单位来讲,主要涉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方面,该笔收入实际上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而取得的收入,因此应按照营业税中“其他服务业”的税目,按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财行[2005]365号文是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等联合发文的,因此该笔手续费不仅在会计上应作为收入核算,在税法上,也应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还有个可以参考的文件是《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该文件明确,对于储蓄机构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按照规定交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当然,目前也有个别地区对于手续费收入是免征营业税的,如黑龙江省就曾以“黑地税发[1996]248号”文明确,对于税务部门委托代扣单位代扣税金取得的手续费免征营业税。但这只是适用于个别地区的规定。

2、确实无法支付的款项,未计入收入总额。核查建议:核查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明细科目中长期未核销余额。政策依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3、违约金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如:没收购货方预收款。核查建议:核查预收账款科目,了解往来核算单位中贷方金额长期不变动的原因。政策依据:依据前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违约金收入(当然也包括与其他单位签订各种经济合同,由于违反合同有关条款按规定收取的违约金)

4、取得补贴收入,不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长期挂往来款未计入收入总额。核查建议:核查其他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科目贷方发生额,以及其相关拨付文件是否符合不征税财政性资金的相关规定。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1]70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

一、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二、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注:上述文件规定与原财税[2009]87号文件规定基本一致,如不符合文件的规定条件,应计入收入总额但《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小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含政府作为小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一)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收到的其他政府补助,用于补偿本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发生亏损的期间,计入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本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计量。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政府提供了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凭据上标明的金额计量;政府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计量。

(三)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先征后返的,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不含出口退税)、消费税、营业税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5、取得内部罚没款,长期挂往来款未计入收入总额。核查建议:核查其他应付款—其他—监察部门、其他应付款—其他—纪检部门等科目贷方发生额及相关原始凭证,有无可以确认不再退还当事人的罚款或违纪款。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6、用于交际应酬的礼品赠送未按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核查建议:核查产成品科目贷方直接对应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是否在所得税申报时视同销售确定收入。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现就企业处置资产的所得税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二、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用于交际应酬;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用于股息分配;

(五)用于对外捐赠;

(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6

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因开发产品采取的销售方式不同,其销售收入确认实现的时点也不一样。

1. 涉税风险。

一是采取一次性全额收款方式的,企业未对“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于实际收到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权利之日确认收入。二是采取分期收款方式的,企业未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日确认收入。三是采取银行按揭方式的,企业未于首付款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或者余款未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或者将贷款保证金直接冲减销售收入或作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或者采取假按揭方式融资。四是采取委托销售方式的,在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格低于基价时,未按基价计算的价款在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或在超基价实行分成方式时,企业将支付给受托方的分成额直接冲减了销售收入。

2. 风险规避。

首先,只要企业正式签订了《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无论会计上是通过“银行存款”、“库存现金”、“预收账款”还是“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在税法层面都应该于实际收到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权利之日确认收入实现,尤其是“预收账款”。其次,采取分期收款方式的,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日期确认收入实现。第三,采取银行按揭方式的,首付款于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实现,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实现,银行按揭贷款保证金不得直接从销售收入中扣除,应该于实际支付时作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对于假按揭,企业除了依据预征率计提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外,还要依据计税毛利率计算企业所得税,并且不得在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中列支个人按揭利息。第四,采取委托销售方式的,若售价高于基价则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按实际售价确认收入;若售价低于基价则在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按基价确认收入;若双方约定超基价部分的价款有分成比例,企业按应支付给受托方的分成额不得直接从销售收入中减除,应于实际支付分成额时根据相关发票以“销售费用”列支并据实税前扣除。

二、企业代收款项和价外收费的涉税风险与防范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税法规定,企业代有关部门或单位收取的各种名目的税费,凡纳入开发产品价内或由企业开具发票的,应按规定全部确认为销售收入;未纳入开发产品价内并由企业之外的其他部门收取并开具发票的,应作为代收代缴款项管理。

1. 涉税风险。

一是企业代有关部门或单位收取的各种基金、费用和附加等,纳入开发产品价内或由企业开具发票,企业未按规定确认收入。二是企业以代收代缴名义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煤气或暖气集资费、装修费、违约金、房屋交易手续费、补贴、劳务费、奖励费、优质费、装卸费、基金、租金、代垫款项,以及其他价外费用性质的款项,未按规定确认收入。三是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的契税、商品房购销合同印花税、房屋所有权证印花税、土地使用证印花税等,未按规定上缴有关部门。四是企业代有关单位收取的住房维修基金、产权登记费、权证工本费、有线电视或电话初装费等,未按规定移交给有关部门或单位。

2. 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物业公司,由企业代替物业公司收取(或者由物业公司直接收取)各种基金、费用和附加等,并由物业公司开具发票。其次,企业价外向购买方以各种名义收取的具有价外费用性质的款项,应于实际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权利之日确认收入。第三,企业销售商品房时,代有关部门向购房者收取的各种税费,凡纳入开发产品价内或由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应按规定全部确认为当前销售收入,但企业将已计入销售收入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税费按规定移交给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应于移交时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并据实税前扣除。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风险与防范

视同销售按下列方法与顺序确认收入:按本企业近期或本年度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价确定;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价确定;视开发项目位置不同按不低于开发产品成本利润率15%、10%、5%或3%确定。

1. 涉税风险。

一是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对外投资、捐赠、赞助、抵债、广告、样品、奖励、福利、利润分配、资产置换等视同销售行为,未在开发产品所有权属发生转移或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按规定确认收入,造成少缴税款。二是企业将自用的开发产品视同销售———确认了所得并增加了计税基础,导致企业提前或重复缴税。三是企业以买房送轿车或赠阁楼等方式组合销售开发产品的,企业按捐赠行为将其以买价或市价确认了收入,导致企业多缴税款。

2. 风险防范。

首先,当企业开发产品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时,在确认有关资产成本或费用的同时,应按规定确认收入。其次,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为自用时,应按开发产品成本结转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视同销售。例如,某房企将市价为120万元(成本为80万元)的一套商品房转为自用,80万元是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第三,以“买一赠一”方式组合销售开发产品,对“赠一”不做捐赠,而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分摊确认开发产品与赠品的销售收入。例如,购买市价150万元(成本88万元)的商品房,送市价12万元的宝来轿车一台,房企应计营业收入15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100万元(88万元+12万元)。

四、未完工开发产品的涉税风险与防范

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包括定金,但不包括订金、诚意金、保证金、会员卡等),先按预计毛利率分月(或季)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开发产品完工后再按实际毛利率确认实际毛利额,并依此进行纳税调整。

1. 涉税风险。

开发产品收入在完工前取得时按预计毛利率估计申报纳税,在完工后取得时按实际毛利率计算申报纳税。但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付款方提前付款的(包括预收的定金),企业可能未在实际收款日确认收入;开发产品完工后,企业也可能未及时结算已售未完工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并计算其实际毛利额,也未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少缴或多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2. 风险防范。

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企业应确认以前未完工已销开发产品的收入,并结转其对应的计税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对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要注意纳税调整,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出具《开发产品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差异调整情况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按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的预计毛利额分季或月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是实际征收而非预征,既然不是预征就不存在多退少补问题,因此当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未来结转成为完工开发产品收入时,纳税调整的是预计毛利额而不是预缴税款。

五、租金收入的涉税风险与防范

对于租金收入,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但税务处理视不同情况有两种收入确认方式可供企业选择:一是按照租赁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日期确认收入;二是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收取,出租人可以对已收取的全部租金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1. 涉税风险。

一是企业取得经营性租赁租金收入时,如果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收取的,会计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仅将属于当期的租金确认为收入,其余额以“预收账款”形式体现。企业为了将租金收入一次性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在租赁期的第一年对已计入“预收账款”的租金收入全额进行了纳税调增处理,但在剩余的租赁期内没有进行相应的纳税调减处理。二是企业将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收取的租金,在会计核算时却误将全部租金一次性地计入了“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而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又没有进行必要的纳税调减处理。

2. 风险防范。

如果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收取的,若企业欲将租金收入一次性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并申报纳税的话,应该对已计入“预收账款”的租金收入进行纳税调增处理,但在剩余的租赁期内切记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减处理;相反,若企业欲将租金收入在整个租赁期内分期均匀地计入相关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话,会计核算与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是一致的,不需要进行任何的纳税调整,但营业税金及附加除外。即当税法上规定把预收或代收款项作为当期收入处理时,企业将预收账款确认为收入时,允许纳税调减处理或上缴、移交代收款时允许企业作为费用处理,换言之,对预收或代收款项在纳税申报表上调整但不调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第六十三号;2007.3.16.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7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汇算扣除项目的特别事项

按规定区分开发成本与期间费用、开发成本与销售成本的界限, 是房地产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合理确认扣除成本费用范围的关键。因为, 只有销售成本和符合税法规定期间的费用才可以在当期企业所得税前直接扣除。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对开发产品 (如土地、房屋、配套设施、代建工程) 开发过程竣工结算前所实际发生的六项成本费用 (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设施配套费和开发间接费用等各项支出) 之和;期间费用是指房地产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销售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按当期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和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确认的成本, 是已实现对外销售的土地、房屋等相应的开发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汇算扣除项目的涉税风险

(一) 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是指用地单位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协议等方式为取得国家某一地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金额。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涉税风险点是: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否合法有效;购买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和所支付的款项是否合理和获取了合法有效的凭证;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是否与取得同期同类土地使用权价格相匹配;是否将同一土地使用权价值在多个开发项目间明确分配比例和正确计算具体金额;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是否含有关联方的费用;有无将期间费用记入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情形;有无预提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情形等。

(二) 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取得土地开发使用权 (或开发权) 除了发生土地买价外, 还要向当地市政交纳红线外道路、水、电、气、热、通讯等的建造费和管线铺设费等的大市政配套费, 土地闲置费、土地使用费、契税、耕地占用税, 以及拆迁补偿、安置及动迁支出等各项费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涉税风险点是:企业是否据实列支大市政配套费, 包括红线外“三通一平”等的建造费和管线铺设费;企业是否多报拆迁户数、虚增补偿标准, 以虚列拆迁补偿费支出;征用土地、拆迁安置等实际支出是否存在明显的超计划现象;支付给自然人的拆迁补偿款所需的拆迁或回迁合同和签收花名册是否与相关账目一致;是否按规定扣除了发生的由政府或他人承担已征用和拆迁土地上的扣除项目。

(三) 前期工程费

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开发权之后, 开发项目在正式开发前期发生的图书资料费、招募工人费、项目招标费、工程监理费、书立公证费、工程咨询费, 项目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费, 水文地质勘察、测绘、场地“三通一平”、临时设施费费, 以及预算编审费和其他等都属于前期工程费用。前期工程费的涉税风险点在于:前期工程费的各项实际支出与概预算或计划是否存在明显异常且有正当理由;是否虚列前期工程费或没有取得合法有效凭据;土地开发费用是否未按税收规定扣除;该期间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广告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等, 由于受扣除比例制约, 企业是否依法纳税调整。

(四) 基础设施费

开发产品在开发过程中, 为建造与之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 (包括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排洪、通讯和照明等设施) , 以及道路和园林环境工程 (包括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 等, 必然发生一定数额的设备及安装费用。这些实际发生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都应该在开发成本———房屋 (基础设施费) 项目中归集。基础设施费的涉税风险点在于:各项基础设施费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是否有开具金额明显不合理的各类凭证或含有其他企业的费用;是否将期间费用记入基础设施费或预提该费用;是否属于建安工程施工图预算项目之外、小区红线以内的社区管网工程费和园林环境工程费。

(五) 配套设施费

在开发项目中, 与购买房屋所在小区建设相配套的停车场 (库) 、配电房 (室) 及设备、锅炉房 (室) 及设备、假山假水、水泵房 (室、井) 及设备、健身娱乐设施、公厕、消防用房及设备、公告牌、门卫室、会所、学校、商场、饭店等各种公共建筑所实际发生的支出, 企业都在开发成本———房屋 (配套设施费) 项目中归集。这里的配套设施是指企业不能有偿转让也不能转作自留固定资产的、没有产权及其收益权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 如会所、文化站、学校、商场、饭店、医院、银行等, 属于可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配套设施费的涉税风险点在于:各项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有多个开发项目的公共配套设施费是否与基础设施费分项目、分明细核算;是否将期间费用记入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或预提;概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是否存在明显异常且有正当理由;有偿转让或自用配套设施是否单独核算成本;是否混淆核算或不正确划分有偿转让 (或自用) 配套设施与不能有偿转让也不能转作自留固定资产的公共配套设施的成本。

(六) 建筑安装工程费

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属于“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项目内的各项建筑安装费用 (包括甲供材料) 支出, 企业应该在开发成本———房屋 (建筑安装工程费) 项目中核算。建筑安装工程费涉税的风险点如下。若为自营方式, 签订虚假单项合同, 非法取得发票, 虚增建安费用;出包工程完工后, 决算工程成本与概预算工程成本是否存在明显异常;若存在, 应当进一步审查相关账目与施工合同是否相符且理由正当、凭据合法;是否利用关联方承包或分包工程, 增加或减少建安成本造价;工程预付款、备料款是否依合同约定支付;甲供材料是否供应到施工现场并向施工单位结算甲供材料价款、抵作工程进度款。若为自营方式:工程所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管理费支出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七) 开发间接费

开发间接费是指房地产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管理和组织开发项目而实际发生的现场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基金、质检费和其他等各项费用。对开发间接费的审核重点在于:各项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凭证;若有多个开发项目, 是否分项目核算或是否将完工前实际发生的费用直接摊入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否将应记入其他项目的费用记入了清算项目或含有其他企业的费用或列支了期间费用;是否存在开具金额明显不合理的各类凭证;是否预提开发间接费用。

(八)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涉税风险点在于:未按配比原则结转各项期间费用, 混淆了成本核算对象;各项期间费用没有依法取得合法有效凭证, 扩大了期间费用列支范围及标准;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利息是多个开发项目应该承担的, 但完工后未配比计入相关成本对象, 而全额计入了当前收益;借款合同条款不符合有关规定;从非金融机构 (包括向关联企业) 取得的借款, 不能提供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预售收入作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计算基数, 多列管理费用。另外, 广告业务宣传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业务招待费等未按规定纳税调整。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汇算扣除项目的风险防范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汇算扣除项目的风险防范就是除了严格按照税法规定核算并扣除工资薪酬、职工福利、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五险一金”、广告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等外, 对房地产企业特有的各种税前扣除项目或内容, 需要特别注意纳税调整的个别事项的涉税风险的预防与规范。

一是对截至目前已经建造完工的开发产品 (房屋或土地) 应负担的成本费用, 按照自用开发产品 (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库存开发产品和已销售开发产品进行分配。其中, 应在当期纳税申报时扣除的, 只是已销售开发产品负担的部分, 而自用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按规定通过折旧或摊销扣除;未出售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应在企业实现对外销售的纳税期间依法申报扣除。

二是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不应该与相同地段、同一期间、类似档次开发项目存在明显差异, 否则必须有正当理由并取得合法有效凭据。

三是实际发生的前期工程费能分清成本对象的, 应直接记入“开发成本———房屋 (前期工程费) ”账户;应由两个及以上成本对象负担的该费用, 应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对象的“前期工程费”项目。

四是园林绿化费用不是公共配套设施费, 年终不可以预提;建安工程施工图预算项目内的类似支出不得作为基础设施费;基础设施费负担的各项开发成本应按规定分摊和扣除。

五是对开发产品附属的地下室、车位等配套设施, 是否摊入该开发产品成本项目, 应当参照开发项目所在地政府有关法规对产权、收入归属情况的具体规定。如果企业打算将开发产品附属的地下室、车位等配套设施作为经营性项目, 除对其独立核算外, 还应按规定补充缴纳一定数额的地价差价款和人防工程费用。

六是根据施工单位的已完工程进度和《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及其应付工程款, 扣除预付工程款、甲供材料款后支付工程进度款, 办理工程结算, 预留工程保修金后, 再支付工程尾款给施工单位。

七是在计算加计扣除项目基数时, 应剔除已计入开发成本的借款费用。

八是超规定标准列支的利息, 超比例支付的广告业务宣传费、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业务招待费如实纳税调整。

九是对各项期间费用一定要依法取得合法有效凭证, 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利息必须配比计入相关成本对象, 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是适时计入当前收益;各项借款合同条款一定符合有关规定;从非金融机构 (包括向关联企业) 取得的借款, 要能够提供“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 对超过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支付的利息要依法纳税调整。另外, 还要审核广告业务宣传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业务招待费等是否符合规定。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税发[2009]31号) [Z].2009.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论文 篇8

一、当前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及成因

纳税人涉税风险是指纳税人未按照税法规定承担法定纳税义务而导致现存或潜在的税务处罚风险。调查发现, 导致纳税人产生涉税风险的因素除了来自税收立法层面和税收管理层面外, 更主要来自于纳税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一是纳税人依法纳税观念弱化, 税收遵从度有待提高。二是纳税人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业务能力欠缺, 不能准确、全面掌握税收政策法规。三是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 没有建立涉税风险内控机制, 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涉税风险。四是税收筹划不当造成涉税风险, 纳税人节税不成反而带来涉税风险。

二、加强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 强化纳税人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 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提升税收征管质效的现实要求

调研发现, 目前基层税收征管矛盾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纳税人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而税收征管力量明显不足, 以某县级税务局为例, 截至2011年1月纳税户超过2万户, 单位纳税人达到9000余户, 而税收管理人员不足100名, 远远不能满足税收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强化税源管理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力量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需要整合征纳双方资源和力量, 提倡纳税人加强自我管理, 构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以预防、化解涉税风险, 实现纳税人主动、真实、准确和安全纳税, 从而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防止税收的流失。

(二) 实现纳税人依法纳税, 减少利益损失的迫切需求

由于涉税风险的存在, 纳税人在遭受税务处罚的同时, 还将承担公司信用损失。例如纳税人在募集上市、申请贷款、评比先进时, 需要税务机关出具“无纳税问题”证明, 一旦企业曾经遭受税务处罚, 必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据调研, 某县80%以上的纳税人迫切需要税务部门进行专业的指导, 以规避涉税的风险。因此, 科学合理地预防、化解涉税风险也是纳税人的迫切需要。

(三)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实现税企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 超过六成纳税人未养成“每年进行一次纳税自查”的习惯, 导致逢查必有问题, 逢查必被处罚。税务机关加大执法力度则纳税人利益必将受损, 由此加剧了双方征纳矛盾, 影响了税企和谐, 不利于“征纳共赢”品牌建设。通过强化纳税人自我管理, 采取措施将涉税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有利于化解征纳双方矛盾, 消除纳税人对立情绪, 实现征纳双方良性发展与和谐共赢。

三、建立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是指在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利用税务机关专业优势, 采取“风险提示、辅导培训、纳税自查、税收预警”等征管措施, 指导纳税人防范涉税风险, 避免纳税人“非主观”故意事项遭受税务机关处罚, 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 加强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与辅导, 夯实涉税风险防范基础

税务机关需要定期召开政策宣讲会、涉税风险培训会, 对纳税人进行最新税收法规、税收业务解析、征管法规及涉税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培训, 提高纳税人的政策把握度和依法纳税水平,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某县级税务局2010年累计组织了3000多人次的相关培训, 定期开展符合纳税人个性需求的纳税辅导会议, 特别是对新办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和总分机构加大“个性化”辅导力度, 提高了纳税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夯实涉税风险防范基础,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发布《纳税人涉税风险提示公告》, 引导企业建立涉税风险防范自查自纠机制

税务机关相关部门如能发挥管理优势, 定期总结、归集纳税人存在的涉税风险, 撰写税源风险分析报告, 定期向纳税人发布《纳税人涉税风险提示公告》, 指导纳税人进行自查自纠, 引导纳税人建立涉税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纳税人涉税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2010年, 某县级税务局累计发布《纳税人涉税风险提示公告》6期, 发布行业涉税风险提示20余条, 有效提高了纳税人涉税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解决了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 纳税人开展年度“纳税自查”, 有效提高纳税人涉税风险预防实战能力

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以现行会计制度、税收法规为基础, 根据行业特点和日常税源管理发现的纳税问题编撰《纳税自查提纲》, 有针对性指导纳税人识别和防范涉税风险。2010年, 某县级税务局累计组织建筑房地产、汽车、中介服务等行业, 引导400余户企业开展年度纳税自查, 累计补缴税款6000余万元, 减少了税款流失, 有效避免了涉水风险。

(四) 加强税收预警管理, 化解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近年来, 地税部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组织开发了二十余项税收预警指标, 通过系统定期自动检测, 发现纳税人会计报表、申报纳税表存在的疑点信息, 并由税收管理员通过短信平台、电话告知、当面约谈等方式对纳税人进行风险提醒, 辅导和规范纳税人的账务处理, 督促其及时准确地计算、补缴税款, 从而避免遭受税收处罚风险。

(五) 加强纳税评估工作, 全面有效降低涉税风险

通过信息化手段, 设置评估指标, 对纳税人特别是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开展纳税评估, 通过案头分析、税收约谈、实地核实等方式指导重点税源企业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识别, 帮助纳税人发现、纠正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与偏差, 协助其改正纳税申报错误数据, 补缴应缴税款, 提高纳税申报准确率, 从而降低涉税风险。2010年, 某县级税务局共对100余户重点税源企业进行了评估, 评估入库税款2000余万元。

(六) 加大税务稽查执法力度, 促使纳税人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推动稽查工作由“组织收入型”向“执法促进型”转变, 对屡次发现涉税风险的纳税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开展专项检查, 发挥税务执法的震慑作用, 促使纳税人增强涉税风险防范意识, 规范纳税行为。稽查结束后, 及时向纳税人提出《稽查整改建议书》, 告知其涉及的违法行为及改进措施, 从而大大降低纳税人的涉税风险。

四、建立“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的效果

(一) 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促进税收征管质效的提升

纳税人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 将使申报资料的基础数据质量得到改善, 有效弥补税务机关征管力量的不足, 提高税源管理效率, 提升征管质效。

(二) 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 降低涉税风险

建立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 使纳税人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高, 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和涉税风险内控机制得到健全, 纳税申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例如某县级税务局辖区内的一家房地产企业, 分局指导其开展涉税风险自查, 发现并解决了存在的涉税风险, 通过纳税自查补缴了一百余万元的税款, 在随后税务专项检查中未发现涉税问题, 纳税人避免了较大数额的税务罚款。

(三) 优化税收服务环境,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征纳双方共同参与构建的涉税风险防范体系, 能发挥了纳税服务对风险防范的指导性作用, 减少了纳税人的利益损失, 避免征纳双方争议和矛盾的产生, 使征纳关系更加融洽, 促进税企关系良性、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就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 提出了建立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征纳双方共同参与的纳税人涉税风险防范体系, 强化纳税人自我规范管理的同时, 税务机关也要积极采取“风险提示、辅导培训、纳税自查、税收预警”等征管措施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实现税企双赢。

关键词:涉税风险,防范体系,涉税风险内控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炜.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初探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5) .

[2]尹芳.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策略探析 (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 (4) .

[3]张静伟.我国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J) .经济论坛, 2009 (3) .

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 篇9

关键词:企业,涉税,风险,规避,原因,措施

目前国内企业的税务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较为尴尬, 虽然很多案例也表明企业的税务工作还是不容忽视, 但是它仍然难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很多的企业经营者也只注重市场的开拓, 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灵活, 没有依法纳税的观念, 对涉税的政策了解不够, 不清楚偷逃税收的风险, 很多企业的人员也将税务认为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爆发归结到企业的财务人员处理水平不够, 外部关系处理不好, 没有想到是自身的问题。另外, 很多的企业对税务代理和税收筹划的认识也不到位, 忽视了税务基础工作。这些都是税务风险的一些表现, 充分表现出目前企业的涉税风险较大, 需要加强研究, 笔者也将从自身的实践出发, 总结目前涉税风险的表现、存在的原因和措施。

一、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

企业的涉税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等。

(一) 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的税务风险

我国的税收政策一方面是规范企业的税务行为, 另外一方面也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落实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因此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问题的增加,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的税收政策日益增多, 对企业的税务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旦企业没有认真更新税收政策就容易使之前的合理合法行为变成不合理、不合法,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片面理解税收筹划导致的。一些财务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税收筹划的实质内涵, 这就容易把税收筹划理解成少纳税, 甚至采取违规的手法操纵筹划基数, 造成了偷税, 使得企业可能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二) 因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税务风险

税务工作离不开财务基础工作, 一旦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出现了问题, 税务申报必然会出现错误, 因此税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需要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信息。但是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税收政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上业务能力有限,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够, 同时专业知识的限制也造成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例如, 很多财务人员不懂得使用税收政策对会计、纳税的差异进行识别并进行处理, 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准确自然导致重复交税或者少交税, 这种不利结果自然带来企业涉税风险。另外,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流程不够优化, 对一些重要的风险点无法及时发现, 也没有进行纠正, 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财务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 使得企业微小的税务问题经久不改, 累积成大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或重点关注,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三) 政策运用能力有限导致的税务风险

涉税风险不仅仅包括少交税的风险, 还包括了企业没有使用好税收政策以减少企业税负的风险, 企业也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减少税负。有些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到位, 没有充分运用这些优惠政策, 例如虽然有利用再生资源, 但是比例不够无法达到环保的税收优惠。有些企业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因为对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水平有限而忽略了税收优惠的范围。例如企业改制、合并和分立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使用和权衡, 在合并定价、合并方式、合并对象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企业没有能够及时权衡这些政策, 可能就会出现无法使用税收优惠或者使用某个优惠政策反而得不偿失的情况。

二、企业涉税风险的产生原因

造成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任何风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也包括了内部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一) 企业涉税风险的外部风险包括了税收政策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

1. 企业税收政策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正式的立法文件较少, 反倒是行政法规较多, 但是这种行政法规的持久性不长,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税法体系不完整, 对企业的税务工作造成了不便。另外我国的税收法规变化较快, 各部门、各层级的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较多, 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日常工作中, 各级部门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企业错误使用和理解税收政策的概率扩大。

2. 税务机关征管方面不合规。

各地税务机关会在执行税收政策的时候自由度较高, 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 导致了很多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不合理。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 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造成企业的利益受损。而在一些地方, 税务机关在完成税务任务后又让税收人员刻意减少当年的税收, 实行缓缴政策以应对下一年的任务, 形成了企业客观上的税务风险。

(二) 企业涉税风险的内部风险包括了财务人员因素和决策层的因素

1. 决策层的原因。

我国的企业行为受到其决策层的影响较大, 在很多的企业内部由于决策层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对法律的了解不够, 纳税观念落后, 财务知识匮乏, 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单纯将税务问题认定为财务部门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追求效益而轻视法律的意识较重, 这种思想不利于企业规避税务风险。

2. 财务工作者的原因。

每个企业的财务工作者的水平各有差异, 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不一样, 财务工作者如果平时不注重财税的学习, 有可能因为对税务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偏差造成了主观上或者非主观的税务操作失误。有些财务工作者对财务税收工作态度不端正, 甚至作假偷逃漏税, 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规避企业涉税风险的措施探讨

企业的涉税风险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尽量规避和减少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涉税风险, 企业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这主要是要通过学习提升意识、通过锻炼加强业务素质等方面以控制涉税风险。

(一) 加强学习税收政策, 及时关注企业内部的纳税情况, 提升纳税的意识

企业的涉税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这样才能够很好从内部加强其风险防控体系。这种纳税意识就包括了企业在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都需要充分意识到可能的涉税风险, 加强控制。从财务方面考虑,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点, 意识到财务的可能问题, 重新审视管理上的漏洞, 主动避开风险;从经营方面考虑, 企业在交易的时候也需要选择信用度高、遵纪守法的交易对象进行交易, 消除潜在的风险。

同时, 企业内部的决策层和关键的员工需要加强对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学习, 牢固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决策层要经常关注企业的纳税情况, 增强下属员工对税务工作的关注, 增强其税收风险的认识。财务人员也需要及时向决策层汇报重要的纳税情况, 并将企业的税务筹划情况向上层管理者汇报, 让其了解公司的具体税务工作。

(二) 收集涉税风险的案例和信息, 加强内部的业务培训, 提升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

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整合, 在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也要关注到企业的涉税风险情况, 并由财务部门人员参与到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加强财务部门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参与力度, 便于后期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相关的问题和风险, 提前做好相关的税收筹划。另外一方面, 企业也要关注同行业企业、其他企业的涉税风险案例, 加强对这些案例的研究, 仔细分析自身是否可能存在的风险, 通过内部的研讨和学习, 将风险防控点前移, 做好风险的规避。

在做好对涉税风险信息的学习中, 企业也需要关注自身财务流程是否存在问题, 关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否达标。这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的培训, 提升招聘的门槛, 做到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考核, 提升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总之, 企业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财务信息的相对准确性, 为税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财务人员要加强政策的学习, 善于沟通, 利用好税务机关和税务顾问的资源

财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税收政策理解水平和掌握能力, 要做好税务工作, 财务人员要保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企业财务人员要不断研究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 系统掌握学习税收的相关规定等, 全面准确地把握好税收政策的内容, 从而避免一些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造成的筹划风险。在学习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组织一些后续的教育, 让财务人员成为较为专业的税务人员, 充分挖掘出财务人员的潜能, 让其了解金融、保险、贸易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 由于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关系也是企业规避涉税风险的一个因素, 很多地方的税收规定较多、较复杂, 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不同的行政执法人员对同一条规定的理解也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规避这些税收政策执行差异带来的风险, 企业税务人员需要加强和归属税务部门的沟通, 争取能够和税务工作人员在税收政策的理解取得一致, 尽量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善于在发生争端前做好协调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当然在一些企业中, 如果条件允许同时成本效益比合理时, 企业可以寻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支持, 聘请一些专业的税务顾问和代理, 帮助企业做一些合理的税收筹划, 规避可能的风险, 减少企业办税人员因为复杂性和专业性问题无法处理的涉税事项。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规避措施。

考虑到涉税事项的复杂性, 本文无法针对每个税种进行分析, 主要是从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提出一些相关的见解。限于笔者理论和实践的局限, 提出措施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魏相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想[J].商业会计, 2011 (18)

[2]张艳霞, 尚东昌.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

谈林业企业涉税风险的识别 篇10

一、自产农产品与收购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所收获而成的农产品,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 财税字 ( 1995) 32号) 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多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就林业产品方面的自产农业产品包括: 1原木, 是指将砍伐倒的乔木去其枝芽、梢头或剥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2原竹, 是指将砍伐的竹去其枝、梢或叶的竹类植物, 以及锯成一定长段的竹段。3天然树脂, 是指木科植物的分泌物, 包括生漆、树脂和橡胶, 如松脂、桃胶、阿拉伯胶、古巴胶和天然橡胶等。4其他林业产品, 是指除上述列举林业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林业产品, 如竹笋、笋干、棕竹、棕榈衣、树枝、树叶、藤条等。直接从事以上这些种养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林业的自产的农产品。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进而明释, 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目前以财税字 ( 1995) 52号文的解答为要。

属于对外销售自产农产品的,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 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如花卉、茶叶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依 ( 财税〈2004〉30号)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对于对外收购的农产品, 依据财税字 ( 1995) 52号《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述: “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 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然属于注释所称的农业产品, 不属于免税范围, 应当按照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因而收购的农产品是农产品, 不是“自产农产品”, 也不是直接从事自产的农产品, 因而对外收购的农产品后再转出销售的, 一般来说要征收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二、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的涉税风险识别

什么是农产品初加工, 可据财税 ( 2008) 149号《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的规定, 如林木产品初加工, 是指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 ( 含活立木、竹) 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 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这样的初加工, 属于自产对外销售时, 依税制规定, 可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而深加工完全改变原木、原竹的性能、形态和原状, 而形成新的另一种林产品, 不能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待遇, 应承担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利用场地建厂、安装设备设施的还要交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及其附加, 如教育费附加、文化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及其他附加等。这些深加工林产品, 包括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制家具等等木制品。

三、农产品与三剩物的涉税风险识别

农产品前面已有所述, 且分别自产农产品和外购农产品作了细说, 其优惠待遇享用程度亦有所介绍, 在此不再累赘。这里另就林区三剩物与农产品的涉税风险进行区分。

根据财税 ( 2011) 115号《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六条所述的“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 ( 指枝芽、树梢、树皮、树叶、树枝以及藤条、藤木等) 、造材剩余物 (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 锯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蔑黄、边角余料等) 。同样还应包括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杆。

所谓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 指材质低于针阔林木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 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Y / 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尾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薪材指作燃料用的柴火, 即采伐林木所获及的枝丫材尾部, 既可以作燃料用, 亦可作深加工用 ( 如切木片, 制纸浆, 刨花板等) 。

所谓农作物秸秆, 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粮食作物 ( 指稻谷、小米、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 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等三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木 ( 竹、秸秆) 纤维板, 木 ( 竹、秸秆) 刨花板, 细木工板, 活性炭, 橡胶, 水解酒精, 碳棒等, 依照财税 ( 2011) 115号文第四条规定, 对其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 的政策。

四、青山流转与农产品流转的涉税风险识别

青山流转是指活立木对外出售的再培育。这种流转, 一不改变活立木的植物活性; 二流转时不直接即行采伐; 三继续用于培育一定的生长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的决定》 ( 中发 ( 2009) 9号) 第14条明确:“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我国现代林业市场立体化经营的新模式, 是搞活森林资源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流转方式涉税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只有规范性文件有所解答。国税函 ( 2002) 700号《关于林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一文在批复福建税务局时说: “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征收营业税。如果将人工用材林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规定, 可免征营业税。就此说明, 活立木流转不是目前税法规定的征管项目对象, 没有改变活立木形状, 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 不征收流转税———营业税。因此, 活立木流转是否存在活立木涉税风险, 其风险究竟有多大, 就看地方自由量裁权的作用。如果流转的活立木即行采伐则是另一个性质问题, 不在此例了。

而农产品是经过采收环节形成的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 它不再具有植物的活性能力, 其涉税问题涉及到流转税的免与征、所得税的免与征。而活立木流转与所得税关系不密切, 但因活立木流转仍为种植业的范畴, 因此所得税同样是减免的对象。

五、租林地造林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单位或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对外租入林地用于造林, 不改变林地属性, 仍用于造林育林等营林作业, 则无涉税风险, 也就是说承租者无税费负担。

而对于出租林地给他人造林, 出租者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问题比较复杂。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 财税字 ( 1994) 00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土地出租征税问题的批复》 ( 国税函 ( 1998) 82号) 等文件规定, 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 免征营业税。转让林地使用权同样享有优惠政策。

但林地出租取得的林地租金收入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按照《立法法》的规定, 理应不用计交所得税, 因为林地出租亦是营造林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公告》 ( 2011年第48号) 绕开林地不谈, 既不讲应税, 亦不讲免税, 其妙在含糊, 由地方自由量裁。现行税收政策对林地流转的支持作用不明朗, 征免不明确, 导致风险较大。有的地方初次流转免税, 二次流转或多次流转征税, 扰乱了林地流转新市场的形成, 很不利全民、全社会、全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六、产业政策待遇优惠与否的涉税风险识别

产业政策优惠待遇是指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规定, 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可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而对于限制类、淘汰类产业项目则不能享用相关优惠待遇。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2011年版) , 有鼓励类产业目录和限制淘汰类产业目录之界限。如对农林类鼓励类有, 速丰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等, 限制淘汰类, 如不能在公益性林地上搞商品林造林, 所以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明确规定: 凡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2011年版) 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优惠政策。因此, 要想多得效益, 就必须致力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项目。而不能贪图林地租金低, 租入水源林林地发展速丰产林造林业, 结果适得其反。

七、股份制经营造林与独资经营造林的涉税风险识别

现在有一些国有林场的家庭林场与国有林场组建股分制造林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造林成林成材采伐销售, 对实现利润以股权分利, 国有林场获得的利润, 按《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免交所得税范畴, 而对于家庭林场 ( 个体) 所获得的股利 ( 红利) , 则按《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七款、第三条第五款的20% 计征个人所得税。

但如果改变营造林生产经营方式, 把股份制造林变为家庭林场 ( 个体) 单独造林所获得的造林育林利润, 按财税 ( 2010) 96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的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以及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的明确规定: 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 以下简称“四业”) , 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所以股份合作制造林和个人合伙独资造林所取得的红利, 其税收风险大小的程度大相径庭。

八、受托与委托种养的涉税风险识别

国税发 ( 2007) 17号《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不征收增值税。”何谓受托与委托, 该文指出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 是指委托方向受托方提供其拥有的植物或动物, 受托方提供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 并最终将植物或动物归还给委托方的行为。该文明确规定受托种植养殖的劳务收入要计交营业税。继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林木销售和管理征收流转税的通知》 ( 国税函 ( 2008) 212号) 相应明确:“纳税人单独提供林木管理劳务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 其取得的收入中, 属于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属于其他收入的, 应照章征收营业税。”

以上仅就流转税而言, 关于所得税, 亦有受托与委托之区别。国家税务总局 ( 2011) 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企业根据委托合同, 受托对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的初加工范围 ( 试行) 的通知》 ( 财税 ( 2008) 149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 ( 财税 ( 2011) 26号) 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 其取得的加工费, 可以按照农产品加工的免税项目处理。该文第九条第二款也明确, 企业受托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收入, 比照委托方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上一篇:流程改造下一篇:大学物理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