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证明(共10篇)
涉税证明 篇1
涉税证明
涉税证明
1、事项名称:办理涉税证明
2、事项依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涉税证明管理办法》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涉税证明开具工作的补充通知》
3、办理对象及范围:本辖区内纳税人申请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关单位或部门开具纳税人涉及地方税收情况的证明。
4、办理条件:纳税人在开具涉税证明前应提供以下材料:
对申请开具涉税证明的单位:
1).盖有纳税人单位公章的《开具涉税证明申请书》
2).申请单位的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完税凭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4).涉税证明涉及欠税、缓缴税款的,应提供有关的文件、文书;
5).与开具涉税证明有关的其它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对申请开具涉税证明的个人:
1).纳税人亲笔签名的申请书;
2).申请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其它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有效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3).完税凭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4).与开具涉税证明有关的其它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5、办事程序:受理、审核、复审、审批、打英送达
6、办理时限:资料齐全,即时办理
7、费用情况:不收费
8、办理结果状态:该事项在本单位可全部办结
9、办理部门名称:崇文地税局纳税服务所、各主管税务所
现在只要纳税人提出申请,就能很方便地拿到涉税证明。自开具涉税证明成为全国税务部门的法定业务以来,到北京各个地税部门申请取得涉税证明的纳税者骤增。
据东城区地税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一季度,该局开具涉税证明60件。而前两年,该局开出的证明总数也就只有50多份。而东城区地税局更是在近日推出新举措,他们把开具涉税证明的时间从15个工作日缩短到8个。
东城区地税局在今年年初开具的涉税证明主要以几大方面为主:内地企业与境外企业合作时需要提供涉税证明,外方企业往往希望通过涉税证明来了解合作者在纳税方面有无不良记录;部分单位为了节约开支,把单位的公车过户给私人,在过户过程中需要提供涉税证明。此外,有的纳税人在留学、公司上市、赴外地经营时也需要纳税证明。
涉税证明 篇2
摘 要 外经证关联的税收合理性,及续期、多开与企业所得税汇总等细节有待完善,建议加强报验、税控与统一法规。
关键词 外经证 涉税 细节 完善
一、开具外经证时预征个人所得税的合理性
这个人所得税是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项目名义征收。现实中一些建安企业项目是公司自己经营的,内部员工进行施工,不存在承包的问题。按理个税应由具体个人负担,但在没有具体个人时个税计入营业外支出,增加了企业负担。预交的个人所得税是否可从工资薪金项目所得中抵销呢,各地的税务机关反映不一致,纳税人无法可依。
二、凭外经证去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建安发票时缴纳的税费不同
各地对缴纳税费有所不同,有带征工伤保险、个人所得税等。由于各地企业所得税附征率或征收率不统一,施工队就会寻找税负低的地区挂靠建筑企业进行偷逃税,有失公平竞争原则。
三、外经证的续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期限不衔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自其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从上述法规可看出如果一个项目超过180天,税收管辖权就归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但事实上税法没有明确180天前后如何衔接,为管理方便,两地税务机关认同外经证的续开。从而部分建安企业为了使税款延后缴纳或借机偷逃税款,不在规定期限内缴销外经证。
四、外经证的金额多开部分如何处置没有明确
由于业主方资金、施工单位施工能力等各种原因解除合同或者其它原因,外经证多开具金额已交税金如何处置,没有法规给予明确。印花税由于因签合同而征收的,已有条例明确规定不因解除合同而退回;但是个人所得税如果工程施工没进行或超金额而征收,就有些迁强了。笔者以为地方税务部门应认真审核原因,收回外经证办理个税的退库手续。
五、因外经证引起的企业所得税汇总与预征细节有待完善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赋予了税务机关对外来从事工程项目施工的纳税人的税收管辖权,但《企业所得税法》等又规定,县外施工的企业,凭外经证回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凭外经证就使施工地与所得税纳税地分离,因为各地管理方式不同,使得执行税收政策有偏差,另外现在大部分施工项目都挂靠经营,企业总部对项目部的管理方式不一样,财务核算也有差别,导致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判断工程收入是否并入了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项目部不是独立企业纳税人,即使要就地缴纳,也只能进行核定征收或预征。
规定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国税函[2010]156号与国税函[2010]39号解释似乎相抵触,引起各方对其理解不一致。但笔者认为156号应该是39号的进一步解释,而且对前面未考虑的给予全面规定,156号规定施行时间从2010年1月1日起,而39号发布时间为2010年1月26日,我们认为156号是对39号进行修订。
六、申请开具外经证时间不及时
按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经证。现实中企业往往是签订合同或协议之后就外出经营,很少取得外经证同时并及时到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发现申请《外管证》时间滞后于合同时间,也滞后于实际外出经营时间,个别单位利用时间差不及时开票做收入,滞后申报税款。到所在地税务管理部门开具外经证时已经是工程款和营业款结算需要发票了,同一份合同因结算期超过180天存在分割工程多次开具外经证现象,由于所在地税务部门和经营地税务部门都很难及时掌握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在实际管理中难以起到税源监控作用。
建议:第一、加强登记、报验环节的审核和控制。
依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对外来建安单位实施税务管理,税务机关要按类要求外来施工企业或项目部提供资料,根据项目与总部的关系采取办理临时税务登记证或税务登记证强化管理。另外还要加强注销登记和外经证的检查和核对,外来施工企业在办理注销登记和外经证核销时,应对工程的结算情况(附结算书)和其应缴已缴税款作出说明,尤其是分包工程还必须出具总承包单位开具的代扣税凭证以及总承包公司在建筑工程管理处开票纳税凭证复印件方可注销登记或加盖“已核销”印戳。
第二、施工企业外出经营的税收征管进行统一规定。
规定所有持《外管证》的外出经营企业,全部在施工地先按规定比率预征企业所得税,已预征税款可回机构所在地抵扣;对开具发票带征的税费进行统一,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税负不均问题。笔者以为从方便企业及项目管理需要允许外经证续开,但两地税务机关要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对项目进行监督。外地总机构直管项目部应纳入临时税务登记纳税人管理范围办理临时税务登记。消除以《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来代替税务登记的负面影响。
第三、建立一套全国联网的外经证查询、核销系统。
充分利用互聯网优势,借鉴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软件的成功经验,将外经证的开具和管理纳入税控系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软件:1.施工单位经营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对申请开具外经证进行审核,开出外经证时输入金额、号码、施工单位经营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及代码、施工单位及税务登记证号、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及代码、业主单位及税务登记证号。2.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联网信息查询输入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号码、金额,完税金额及号码。3.业主单位根据完工进度输入完工金额、最终审计价等内容。4.施工单位能够在本地纳税申报网上查到本单位外经证所有的信息。双方税务机关将申请开具信息、报验登记信息以及纳税申报信息交叉比对,从而对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和税款缴纳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控和管理。达到各个程序互相监督,这样从源头解决目前外经证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立法起草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2008.
《涉税证明》申请表填写范本 篇3
备注:(本审批表对应的涉税证明文号,由开具涉税证明的机关填写)
填写说明:
关于退运涉税问题 篇4
答:《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24号)第五十八条规定,因品质或者规格原因,进口货物自进口放行之日起1年内原状退货复运出境的,纳税义务人在办理出口申报手续时,应当按照规定提交有关单证和证明文件。经海关确认后,对复运出境的原进口货物不予征收出口关税。
第六十一条规定,已缴纳税款的进口货物,因品质或者规格原因原状退货复运出境的,纳税义务人自缴纳税款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海关申请退税。
纳税义务人向海关申请退税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退税申请书》;
(二)原进口报关单、税款缴款书、发票;
(三)货物复运出境的出口报关单;
(四)收发货人双方关于退货的协议。
根据上述规定,贵公司已缴纳税款的进口货物,因品质或者规格原因原状退货复运出境的,自缴纳税款之日起超过1年的,贵公司不能向海关申请退税。同时该退运货物出境时,海关将征收出口关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进口货物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350号)规定,近接部分地区咨询,纳税人进口货物报关后,境外供货商向国内进口方退还或返还的资金,或进口货物向境外实际支付的货款低于进口报关价格的差额,是否应当作进项税额转出。现明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纳税人进口货物取得的合法海关完税凭证,是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唯一依据,其价格差额部分以及从境外供应商取得的退还或返还的资金,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根据上述规定,贵公司退运货物,原进口时缴纳的进口增值税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如果贵公司为生产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该材料,应按规定缴纳出口关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第六条规定,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出口货物劳务,除适用本通知第七条规定外,按下列规定实行免征增值税(以下称增值税免税)政策:
(一)适用范围。
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是指:
1.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规定的货物,具体是指:
(8)非列名生产企业出口的非视同自产货物。
第九条规定,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其他规定。
(二)若干征、退(免)税规定
2.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劳务适用免税政策的,除特殊区域内企业出口的特殊区域内货物、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的免征增值税的货物劳务外,如果未按规定申报免税,应视同内销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综合上述规定,由于该材料不属于视同自产货物,贵公司出口该货物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但是如果贵公司未按规定申报免税的,应视同内销缴纳增值税。贵公司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的,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
涉税鉴证合同 篇5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经双方协商,达成以下约定:
一、委托事项:
(甲方)现委托(乙方)对年度甲方的财产损失(明细见财产损失鉴证范围)之所得税前扣除出具经济鉴证意见。
约定的财产损失鉴证范围:
(一)货币资产损失类的鉴证×××;
(二)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鉴证×××;
(三)资产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鉴证×××;
(四)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鉴证×××。
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申报、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及账册、凭证、纳税申报资料充分披露有关信息是甲方管理当局的责任。如因委托方提供的涉税资料失实,造成鉴证结果错误,受托方不负赔偿责任。
(二)甲方应依照财经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按税法有关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三)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人员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四)甲方应向乙方及时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报表、会计凭证、账册、记录、文件及其他税务资料,供乙方审阅,并答复乙方人员对有关问题的询问。甲方应对乙方工作质量提供协助,此项协助包括编制财产损失明细表、资产盘点表、资产历史价值证明等。
(五)甲方不得授意乙方人员实施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有此类情况,经劝告仍不停止的,乙方有权终止业务,依约所收费用按未服务时间计算退还甲方。
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一)乙方接受委托后,按照约定时间、约定事项,派出人员为甲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乙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税务代理工作的通知》、《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要求,出具鉴证意见书,并对所出具报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法规的规定以及是否如实反映注册税务师的核查范围、核查依据、已实施的审核程序和发表的鉴证证明意见负责。
由于取证方法及委托人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注册税务师依照监管程序进行代理,不能保证发现所有错误、舞弊及违法行为。因此,乙方的鉴证证明责任并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甲方的申报、会计责任。
(三)乙方对在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依法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四)乙方受托甲方年度财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鉴证工作的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乙方在年月日之前出具专项鉴证意见报告。
三、其他约定
甲方如需扩大委托鉴证,需另行与乙方签订委托协议,另行缴付费用。
四、费用
按照乙方各类人员预计工作时间及《广州地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计费标准》规定,完成本项业务预计人民币元。
五、其余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税务代理业务规程(试行)》(国税发[20xx]117号)及《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4号令)办理;国家规定未明确的,双方协商办理或补充协议。
六、本协议书经双方签字签章后生效,双方必须遵守履行。
七、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代表:
地址:地址: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联系人:联系人:
保险业涉税风险初探 篇6
关键词:保险业;评估;涉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42;F81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48-02
近年来,涉及保险企业的会计政策陆续下发,如《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15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3228号)等。文件的陆续下发,对于规范保险企业的会计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基层税务机关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尺度标准不一的情况,面临较大风险,亟待有关部门予以明确。
一、保险合同分拆对应的收入口径问题
财会〔2009〕15号文件出台后,产生了保险合同的分拆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保费收入核算口径的变化。这也使得某些税前扣除的限额基数发生了变化。根据《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混合型保险合同(如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等)应区分为保险合同或非保险合同。保险合同部分,对应收入计入“保费收入”,非保险合同部分,根据资金性质分别计入“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或“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这样,必然导致保险企业佣金及手续费的扣除、保险业务监管费的扣除、保险保障基金的扣除这三个项目的扣除基础与颁布《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保险企业佣金及手续费的扣除
目前,保险企业在计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时,仍然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颁发前的会计计算口径,以规模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计算限额,这就包括了按《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的三部分,即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等业务中计入保户储金及投资款(金融负债)、其他业务收入(收取的保单管理费)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合同收入。而财税〔2009〕29号文件规定“人身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计算限额”,这里的“当年全部保费收入”在财政部颁布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应该如何理解,上述文件中的“全部保费收入”是否仅包括会计上确认的“保费收入”部分,还是也包括“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投资款”及“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中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保险企业保险业务监管费的扣除
目前,对保险业务监管费在税法上并没有相关文件规定扣除限额的计算。企业目前的做法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313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3228号)两个文件中规定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第九大项规定:“保险业务监管费的计缴基础为自留保费,即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的全部保费减去分保给再保险人后的金额,不是财务报表中的自留保费收入,其计算口径不因会计核算口径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自留保费概念,企业仍然理解为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企业收取的全部规模保费收入的概念,将保险合同分拆后不确认为收入的“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投资款”等科目的金额,也计算在扣除限额的基数中。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此种操作是否存在税务上的风险?
(三)保险企业保险保障基金的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8号)规定:“有保证收益的人寿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业务收入的0.15%;无保证收益的人寿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业务收入的0.05%;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保费收入的0.8%;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保费收入的0.15%。保费收入,是指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费。业务收入,是指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为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支付给保险公司的全部金额。”目前,保险企业普遍认为,财税〔2009〕48号文件规定的保费收入和业务收入,反映的是现金流的概念,即使保险企业收到的现金不作为保险合同计算,也不用按照拆分后的收入口径计算,可以仍然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的要求,以规模保费的基数扣除保险保障基金。
以上三个项目产生的扣除基数的歧义,均体现目前保险业在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收入的确认标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所得税以收入为核算的税前扣除限额发生了变化,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扣除标准,企业因此也就存在巨大的税收风险。
二、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的计量
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部分保险企业在保费收入分拆后,对应的非保险合同的费用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造成企业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不配比,财务报表数据严重失真。举一个笔者在纳税评估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某寿险企业,保险产品以万能险产品为主,该企业将不确认为保费收入的非保险合同所发生的费用均一次计入当期损益。而《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文件)中第六大项第三小项规定:“万能保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该寿险企业万能保险分拆后计入“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的这部分金融负债,产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在当期企业所得税税前一次性列支。
对于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的计量问题,保险行业普遍认为,非保险合同的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在计算时无法准确分摊到每一张保单的成本价值中去。虽然保监会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文件第六大项第三小项规定:“万能保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但保险行业内部均认为此种方法不可行,在会计核算上无法操作,故没有企业采取此种方法核算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而是简单地在费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正是这种会计核算方式,造成了保险企业非保险合同不确认为收入核算,但发生的相关费用却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核算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非保险合同的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该如何计量,这也属于保险行业中以万能险为主的保险企业共同的税收风险点。
三、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扣除
(一)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扣除
财税〔2 0 0 9〕4 8号文件规定:“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8%提取。”目前,保险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发生的再保险业务,在计算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时,在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这个基数的确认上,未考虑摊回赔付支出的数额。所以,需要明确财税〔2009〕48号文件中“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税务含义,明确是否应该扣除摊回的赔付支出。笔者认为,如果把“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理解为当年实际发生的支出,应把摊回的分保赔款减除。与此同时,也应该明确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数不包含对应的摊回准备金部分。
(二)理赔费用准备金的扣除
对于理赔费用准备金,财税〔2009〕48号文件仅对其含义进行了解释:“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非寿险保险事故已发生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律师费、诉讼费、损失检验费、相关理赔人员薪酬等费用提取的准备金。”但未明确其扣除限额。目前在保险行业中部分财险企业,将提取的理赔费用准备金税前扣除。但笔者认为,既然财税〔2009〕48号文件未明确其扣除限额,所以理赔费用从税务处理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理赔费用不应以准备金的形式体现,而是应在实际发生理赔费用时进行税前扣除,所以从会计谨慎性的角度考虑,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对未实际发生的理赔费用准备金应进行纳税调增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5月15日发布了《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4 5号),明确了理赔费用准备金不再属于准备金的范畴,从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执行,即理赔费用在未实际发生时,不能像过去一样以准备金计提的形式扣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
[2]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15号)
[3] 《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
涉税相关法律题库 (9) 篇7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据为己有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应当给予的处分不包括()。A、记大过
B、降级
C、撤职或者开除
D、警告
2、根据《行政强制法》,关于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说法,错误的是()。A、只要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决定,行政机关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催告书送达10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行政机关可以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C、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D、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3、根据《行政强制法》,关于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
B、加处罚款或滞纳金的数额可以略微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C、行政机关加处罚款或滞纳金超过30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D、划拨存款、汇款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决定,并书面通知金融机构
4、下列选项中不应终结执行的情况是()。A、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B、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C、执行标的灭失的
D、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5、下列选项关于冻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冻结存款、汇款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也可以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
B、冻结存款、汇款的数额应当与违法行为涉及的金额相当
C、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解除冻结决定的,金融机构应当自冻结期满之日起解除冻结
D、金融机构不得在冻结前向当事人泄露信息
6、行政机关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履行《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查封、扣押决定书无需载明()。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B、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C、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名称、数量等
D、当事人的意见
第1页
7、某县卫生行政部门因某饭馆的卫生质量存在问题,遂以违反相关规定为由,对其作出查封不卫生食品的决定,这一行为属于()。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D、行政监督检查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下列情形中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B、改变行政强制对象的C、违反法定程序的
D、为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的E、法院工作人员扩大扩大强制执行范围的
2、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行政强制执行,应当提供的材料有()。A、强制执行申请书
B、行政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C、当事人的意见及行政机关催告情况
D、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E、当事人财务状况 3、2012年9月,某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李某、周某二人于2010年7月违法超生第二胎,作出要求其缴纳社会抚养费12万元,逾期不缴纳每月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的决定。二人不服,向法院起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加处的滞纳金数额不得超出12万元
B、本案为共同诉讼
C、二人的违法行为发生在2010年7月,到2012年9月已超过《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追究责任的期限,故决定违法
D、法院不能作出允许少缴或免缴社会抚养费的变更判决
E、诉讼期间,原告不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和滞纳金
4、根据《行政强制法》,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D、通信管制
E、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5、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时,不得查封、扣押的有()。A、公民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B、公民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第2页
C、公民个人拥有的豪宅
D、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E、已被其他国家机关查封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6、根据《行政强制法》,下列关于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的表述中,说法错误的有()。A、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B、行政强制措施可以委托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实施
C、除非情况紧急,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D、行政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可以先移送案件,等到案件结果出来后再移送涉案财物
E、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
7、根据《行政强制法》,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D、通信管制
E、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机关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据为己有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该题针对“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个月的起算日应从当事人申请行政救济的期间届满之日的次日起算。
【该题针对“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加处罚款或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该题针对“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知识点进行考核】
4、第3页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终结行政强制的执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执行:(1)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3)执行标的灭失的;(4)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的;(5)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选项D属于中止行政强制执行的情况。【该题针对“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规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冻结存款、汇款的规定。冻结存款、汇款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不得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该题针对“冻结”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查封、扣押。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和期限;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名称、数量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该题针对“查封、扣押”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作出的查封不卫生食品的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中的查封财物行为。
【该题针对“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一般规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1)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2)改变行政强制对象、条件、方式的;(3)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4)违反本法规定,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5)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的;(6)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情形的。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该题针对“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下列材料:(1)强制执行申请书;(2)行政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3)当事人的意见及行政机关催告情况;(4)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名,加盖行政机关的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4页
【该题针对“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合并审理、行政处罚追究时效、行政诉讼判决及执行。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本案中,李某与周某的超生行为一直处于继续状态,因此并没有超过追究他们责任的期限。所以选项C错误。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三种情况例外。所以选项E错误。
【该题针对“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ABC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其他强制执行方式主要是指强制履行兵役义务、强制戒毒、强制受过、强制教育等。选项D属于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该题针对“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规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查封、扣押。查封、扣押限于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该题针对“查封、扣押”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一般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所以选项B说法错误。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一并移送,并书面告知当事人。所以选项D说法错误。
【该题针对“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一般规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ABC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其他强制执行方式主要是指强制履行兵役义务、强制戒毒、强制收购、强制教育等。选项D属于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该题针对“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种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公民涉税权保护的动态机制 篇8
摘 要 现代民主制度背景下,纳税人要求其权利得到全面的保护。按照产权理论的要求,必须优化资源的产权配置。为了实现产权配置最优这一目的,必须有合格的配置机构。为了使公共机构真正地服务于纳税人,纳税人就必须具有“公共选择”的权利。纳税人迫使公共机构尽可能地满足纳税人对公共品需求。这些公共品包括法律和纳税人权利的保护。积极的法律制度会反过来促进产权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社会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水平。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纳税人权利的发展。
关键词 纳税人 权利 动态机制 法经济学
纳税人权利从西方的发展历史来看,自近代以前,纳税人权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国家还不具备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意识,而纳税人权利本身的界定也极不完善。中国纳税人权利的出现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更迟得多,因此本文对纳税人权利存在的分析依据是置于现代民主社会的背景之下的。纳税人权利保护的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是纳税人对“经济福利”的要求,纳税人对福利的要求是基于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
纳税人福利的改善要求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必须依靠社会资源的产权有效配置来实现,要配置好社会资源的产权,必须有配置产权的公共机构。公正的公共机构提供着包括法律这样的公共品,法律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反过来促进了产权的优化配置,社会福利得到进一步提高,纳税人权利因此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于是纳税人在产权分配、公共机构的形成、公共机构的选择、公共品的享有的各个阶段的权利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在这样的动态机制中,纳税人的权利得到不断地循环与提升。
一、纳税人福利与福利分类
纳税人基于个体以及整体的需求对社会福利的增进会产生推动作用。基于纳税行为的广泛性,我们认为纳税人整体的福利就等同于社会福利。纳税人的福利要求包括对两部分产品的需求。一部分是纳税人对私人品的需求,另一部分是对公共品的需求。纳税人在这两种产品组合中获得效用的满足。纳税人对私人品的需求具体表现为纳税人对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求。纳税人对公共品的需求表现为对国防、医疗、教育、包括纳税人权利等方面的需求。纳税人的福利存在自然蕴含了纳税人权利的存在,纳税人福利的增进自然包括了纳税人权利的增进。
二、纳税人与产权配置
产权的不同配置方式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产权的初始配置不合理,就会迫使不同的所有者进行交易,如果交易成本太高,则会导致社会效率缺乏。作为产权配置的接受者和交换者,纳税人缴纳的税款来源于他们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故与纳税人相关的产权配置直接决定纳税人的生产效率。
所有权配置给纳税人,则纳税人会专心经营并获得回报,同时可以向征税机关缴纳税款。对纳税人而言,专心的经营可以使纳税人获得收益,获得的收益可以满足纳税人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对于征税机关而言,纳税人的收益又形成丰富的税源,满足公共机构对税收的需要。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将私有资源的所有权配置于纳税人就是符合效率要求的。
三、纳税人权利存在依据的动态机制
综上所述,将纳税人权利存在依据的动态机制归纳为下图1。
图1标示出纳税人权利依存依据的动态机制图。纳税人权利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一个动态的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推动着纳税人权利的完善与发展。这个逻辑是以福利经济理论对社会效率的要求为起点的。如①所示,福利经济学认为纳税人追逐福利最大化是纳税人的本能需求,而帕累托均衡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效率要求。要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按照产权理论的要求,必须优化资源的产权配置。如②所示,纳税人在这一环节承担的是产权配置的接收者的角色,合理的产权安排将使纳税人的劳动生产热情得到激发,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得到提高。③表示的是为了实现产权配置最优这一目的,必须有合格的配置机构。财政交换说解释了作为这一公共机构的国家的产生原理,纳税人在此具有了权利交换主体的地位。公共机构总是由具体的官员所组成,官员本身是具有自己的利益要求的理性人,为了使公共机构真正地服务于纳税人,作为选择主体,纳税人就必须具有“公共选择”的权利,④表示的就是这一内容。⑤表示纳税人通过行使“公共选择”的权利,迫使公共机构尽可能地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体现在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品的过程中,这些公共品包括法律和纳税人权利。纳税人在此享有公共品消费者的权利。如⑥所示,积极的法律制度会反过来促进产权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社会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水平。如⑦所标示的那样,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纳税人权利的发展,纳税人会在更优化的权利体系的支持下,参与到产权配置、配置机构的产生、配置机构的优化、配置结果的优化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良性的动态机制。
参考文献:
[1][美]E.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33.
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涉税 篇9
一、营业税涉税问题
(一)未按规定结转营业收入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案例1:某物业管理公司替业主北京某某大厦代收餐费、车位费、租线费、电话占线费2848702.25元(其中2000年1月至12月代收2271986.25元,2001年1月至12月代收576716元),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未缴纳营业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及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规定,造成少缴营业税142435.11元。(备注: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属于价外费用的内容,应并入营业税纳税范围。即:代收款项)
案例2:检查人员在对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单位一直以来,将预收的物业综合管理费记入“预收账款”科目,未及时计算缴纳营业税。截止2002年9月,该帐户贷方余额为794947.08元。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和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的当天”的规定,造成少缴纳营业税39747.35元,城建税2782.31元,教育费附加1192.42元。
案例3:经检查发现,(1)某物业管理公司分别于2001年3月6日、7日收取某物业管理中心物业管理费收入49017.61元和7736.24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营业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2)该单位2001年5月17日收取房屋出租收入20000元,计入“应收帐款”科目,未计应税收入,未申报缴纳营业税。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税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及营业税税目税率表规定“服务业”税率为5%。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鉴于以上规定,造成应缴未缴营业税3837.69元,及城建税268.64元和教育费附加115.13元。
(二)收入直接冲减支出类科目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全部或部分冲减有关成本、费用、支出类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4:某物业公司2000年和2001年支付给供电局的公共区域的电费分别为1144773.28元和1405543.3元,冲减了物业管理费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和国税发[1998]21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务,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代理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造成少缴纳营业税127515.83元。2.特殊问题
(一)价外费用未作计税依据
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他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不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缴纳营业税。
(二)应税收入直接转入税后所得
物业管理公司取得应税收入转移到“营业外收入”科目,逃避纳税。
案例5:北京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同时,另按物业管理费5.5%收取业主税金,2000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15313.74元,2001年收取业主税费合计20051.4元。该企业2000年7月和9月分别收取代理业务劳务费319.84元和4526.46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2001年6月代收款项手续费共计28208.11元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以上各项均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四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第九条:“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的规定,并根据营业税税目税率表“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依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规定,该企业应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共计3409.96元。
(三)暂收款项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公司暂收其他单位的款项,如: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入住时或入住后准备装修时,企业向其收取的可能因装修而发生的损毁修复、安全等方面的保证金,不计入“营业收入”,少缴营业税。
(四)从“应交税金”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营业收入”不符
按“应交税金”科目记载应交营业税推算营业收入,与记载的“营业收入”不符。
(五)房屋销售收入未缴营业税
房地产开发公司下属物业部自行进行物业管理,或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完毕后翻牌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销售房屋时,不按规定缴纳营业税。
物业管理行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
根据京地税营「1997」386号《关于物业管理服务业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行为”,因此对物业管理单位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限电视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对其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的其他全部收入(含规定收费标准基础外各种加收金额),应按照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算征收营业税。
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的相关规定:
根据京地税营「2000」59号《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1.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营业税的代收基金,系指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1998]213号)中规定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2.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收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凭其持有的北京市财政局统一监制《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发票》或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含所属分中心)为其出据的《住房维修基金交存书》上注明的实际发生额认定。3.对物业管理企业不征收营业税的代收房租,凭其与代收房租委托方实际房租转交结算发生额认定。
4.对物业管理企业超出上述认定范围的代收款项,一律视同其相关业务收入或价外收入,照章征收营业税。
5.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取得收入后,必须向付款方开具由地方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
二、个人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劳务报酬不申报纳税或按工资薪金申报纳税
未签订劳务合同的临时工作人员的劳务报酬,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服务活动取得的佣金,物业管理公司以工资、薪金形式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按劳务报酬的税率代扣代缴税款。
案例6:某物业公司2001年支付给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报酬,金额为18720元,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税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税目补缴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款、第三条第四款、第六条第四款、国税发[2003]47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补缴个人所得税1584元。
(二)不全额申报纳税
按月发放的工资、补助、奖金、过节费等不是全部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是计入“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出差补助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发放股利、实物等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不应扣除的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类科目,少缴企业所得税
例7:某物业管理公司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支付管理人员误餐补贴73656元计入“管理费用”,未计入工资总额,根据《北京市地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误餐补贴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之规定,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4306.48元。
(二)未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全部或部分营业收入、应税代收款项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往来科目,不结转“营业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2.特殊问题
(一)以收抵支,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物业管理企业取得的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国家补贴收入、资产的盘盈、财产及现金的溢余等,以收抵支或收入不入账,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重复列支成本、费用
在成本、费用中预提某项尚未发生的支出,当某项支出发生时又列入成本、费用科目,造成重复列支,少缴企业所得税。
四、房产税涉税问题 1.常见问题
(一)企业拥有已竣工的房产产权,未记入“固定资产”科目,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二)企业拥有未竣工但已达到使用状态的房产产权,并已开始投入使用,未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2.特殊问题
开发环节融资涉税风险分析 篇10
【案例5-1】
香港设计公司乙公司为甲房地产公司提供概念设计服务,甲房地产公司需要支付人民币1000万元,乙公司共计派员来内地一次,时间为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8日。问题 乙公司如何缴纳增值税?
(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以下称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购买方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和第二十条规定“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扣缴义务人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应扣缴税额:应扣缴税额=购买方支付的价款÷(1+税率)×税率”,因此,应由甲房地产公司代扣代交增值税,缴纳增值税=1000/1.06×0.06=56.60万元。由于境外企业在中国无法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无法适用简易征收3%的税率,只能按照6%的税率交纳增值税。
问题:乙公司是否需要在中国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及其议定书,派雇员构成常设机构的标准是“以在任何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的为限”,超过183天构成常设机构,不超过183天不构成常设机构。由于乙公司共计派员来内地一次,时间为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8日,不超过183天不构成常设机构,因而乙公司在中国境内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通常情况下,聘请的境外设计公司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为主,这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内地都签订有税收协定或税收安排,提供的概念设计派员来中国内地时间较短,不会构成常设机构。一项业务应先根据境内法规判定纳税义务,然后当事人根据税收协定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减免税。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税务机关通过不受理减免税申请来侵害纳税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权利。第二节 甲供材的避税空间
甲供材是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材料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即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开发方为甲方,合同中规定该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特定材料由甲方(开发方)统一购入,甲方(开发方)根据施工图计算施工所需的材料量,列出材料供应清单,各个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预算所需要的材料量提前上报计划,开发单位统一购入管理,在工程款结算时将这部分材料款从结算总额中剔除。
【案例5-2】
甲公司是一个特级资质的建筑集团公司,注册地在N市H区,具有丰富的建筑经验,是许多著名地产商的总包单位,在与房地产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学习了房地产开发的间接经验,因而自己组建房地产公司乙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从整个集团层面,建筑商与开发商合二为一,同时建筑公司的管理能力很强,许多部门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问题:哪些材料进行甲供可以实现甲公司从集团层面的节税? 1.营业税制下处理(1)政策规定。(简称《营业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第十六条规定两条例外原则,即细则第七条规定与装饰劳务,下面对细则第七条与装饰劳务进行分析。
《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3号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七条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补充规定。装饰劳务不适用于《营业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是因为对装饰劳务有的特殊规定。财税〔2006〕114号规定:“近期,上海市地方税务局报来《关于上海百安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以清包工形式开展的家装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请示》(沪地税流〔2006〕41号),反映上海百安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在征收营业税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经研究,现将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的营业税问题明确如下: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
因而营业税对于装饰劳务、建设方提供的设备、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存在优惠,营业额可以不包括装饰中的甲供材料、建筑方提供的设备及自产货物的金额。(2)处理原则。根据以上分析,对于设备、装饰中的材料、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应该采用甲供的方式,由房地产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减少总包方的营业税,从集团层面实现节税。其余的材料、物资、动力可采取总包方采购的方式减少管理成本。
(3)操作关键点。
1)设备与材料的区分。对于设备与材料的区分标准,江苏、山东等省发布了省级的文件进行明确,如苏地税规〔2011〕11号文件对设备与材料的区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更详细的规定只能参照GB/T 50531——2009,但是GB/T 50531——2009也没有穷尽所有设备与材料的区别,仍然需要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
2)装饰与其他建筑业的区别。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装饰,是指对建筑、构筑物进行修饰,使之美观或具有特定用途的工程作业。这仅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中无法掌握。
《建筑法释义》规定:建筑装修活动,如果是建筑过程中的装修,则属于建造活动的组成部分,适用本法规定,不必单独列出。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装修,如果涉及建筑物的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则应按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执行;不涉及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不属于本法调整范围。此外,对不包括建筑装修内容的建筑装饰活动,因其不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基本使用功能,完全可以因使用者的爱好和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不需要以法律强制规范,因此本法的调整范围不包括建筑装饰活动。因而根据《建筑法释义》,一次性完成的装修,属于建筑;不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基本使用功能的装修,属于装饰;涉及建筑物的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属于建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税务机关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装饰的分类进行区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建筑装饰业指对建筑工程后期的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以及对居室的装修活动。《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对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分类如表5-1所示。表5-1 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表 《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对装饰的外延做了更多的定义,江苏某市的税务机关就是以《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关于装饰业的列举项目作为装饰业的实际操作标准,对于外墙的面砖、幕墙都作为装饰材料处理。
3)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自产货物必须由供货方提供其主管国税机关出具的自产货物证明;同时必须在合同中分别注明货物与建筑业劳务的金额。部分省份税务机关(如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3号)要求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方必须具有建安资质。
2.现增值税规定
营改增以后,甲供材不再是困扰如何计税的焦点。由于建安、不动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都是11%,材料、设备、动力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一般为17%,典型的低征高扣,从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税负的角度出发,房地产公司和建筑企业都会倾向于材料、设备由自己采购,是否实行甲供材、甲方采购哪些材料、多少材料,是甲乙双方博弈、谈判的一个重点(财税〔2016〕36号附件2)第一条第(七)项规定,“1.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务,是指施工方不采购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或只采购辅助材料,并收取人工费、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2.一般纳税人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甲供工程,是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即在有甲供材的情况下,作为承建方的建筑企业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按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甲方供应多少材料才是甲供材,国家税务总局的答复是只要甲方提供了材料或者动力如电力等,不论数量、金额多少,都是甲供材。虽然建筑企业可以选择简易计税,但还得看甲方是否同意。显然甲方不愿意接受乙方开具的3%增值税专用发票,会要求乙方提供11%的专用发票;而乙方由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少了,税负也会上升,这样双方必然就如何平衡进行协商,最终才能达成一致。营改增之后,不少房地产公司都增加了2%~5%的工程价款给乙方,以取得11%的专用发票。问题: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孰优孰劣?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说整体税负低的好、不含税成本低的好。不同公司的相同业务、同一公司的不同项目、同一公司同一项目的不同时期,受管理水平、资金周转、销售情况、采购进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增值税税负都可能不同。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简易计税的特点是计算简便,核算简单,税负率就是征收率,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一般计税的特点是计算麻烦,核算复杂,税负率不固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它们区别的关键就是进项税额能否抵扣。简易计税的增值税其实和营业税没有什么区别,重复征税的问题一样存在。如老项目,营改增后按简易计税的情况下,建筑企业按3%计税,房地产企业按5%计税,房地产企业并不能抵扣承建方的3%,取得了专用发票也不行,和营业税一样存在重复征税。但在这种情形下并非简易计税就没有一般计税好,如果一般计税的税负高于3%或者5%,当然简易计税划算。在案例5-2中,税负要从整个集团层面来考量,建筑公司的销项税额就是房地产公司的进项税额,集团层面进销相抵,关键在于其他进项税额的取得和销售毛利的大小。
问题:外墙面砖、门窗、幕墙是否是装饰材料? 根据《GB 50300——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外墙面砖、门窗、幕墙都属于装饰材料,甲集团所在地H区的主管税务机关采信甲集团的主张,对该部分甲供材没有征收建筑方营业税。但笔者在另外一个城市,相同的情况,主管税务机关认为一次性完成的装修,属于建筑,外墙面砖、门窗、幕墙都不属于装饰材料。税收并不是科学,受主管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再次得到验证。第三节 借统还的法律形式
接案例5-2,2011年房地产受金融调控影响严重,融资困难,甲集团公司以集团公司名义并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从银行借款3亿元,然后转贷给乙房地产公司使用。当年甲集团公司产生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
问题: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5〕156号文件第10条,“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一般情况下,甲集团公司向乙公司收取600万元利息会被认为是转贷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问题:如何才能做到集团统借统还免除甲集团公司转贷给乙公司的营业税?
财税字〔2000〕007号规定: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再根据国税函〔2002〕837号:(〔2002〕中农财字第114号),申请对其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的银行信贷资金支付的利息在税前全额扣除。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司集团化经营战略的步伐,不断提高集团公司信贷资金管理水平,准备逐步实施“集团公司统一贷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改变原实行的‘集团担保,各自贷款’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即中农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的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因此,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六条“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限制。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因而以集团公司名义统借统还,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将贷款资金转贷给最终用款公司并收取的利息,免征营业税。曾经接触过三个案例,都以统借统还的名义免征营业税,但是操作方法差异较大,甚至有税务机关认为统借统还只是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优惠文件,民营与外资企业不属于适用范围。但是没有一份统借统还文件做了以上限定,明确统借统还规定仅适用于国有企业。一些省级地税机关根据工商企字〔1998〕第59号的相关规定认为,最被接受的统借统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企业集团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集团公司名称上有“集团”字样。
(2)统借统还人是集团公司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认定,可以根据收入、资产、利润、人员等指标。
(3)集团公司实行资金统借统还制度。(4)借款利息必须平进平出,不得加价。在案例5-3中,甲集团公司满足(1)(2)(4)项的规定,甲集团公司将已经实施的统借统还制度制成了文件出台,并且通过集团内资金统借统还合同约定每笔资金的借款与转贷的对应关系,经过沟通,获得了当地税务机关的认可。风险提示
统借统还在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因而要特别尊重各地税务机关的规定与征管习惯,如山东省地税转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鲁地税函〔2004〕184号)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属于统借统还贷款业务,对企业集团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1)企业集团的贷款必须是从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2)贷款使用单位必须是企业集团所属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单位;(3)企业集团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的利率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其中并没有将工商企字〔1998〕第59号中关于集团公司的一些细则规定作为集团内资金往来满足统借统还的形式要件,但是越来越多的税务机关倾向于将工商企字〔1998〕第59号的规定作为满足统借统还的条件,以减少满足统借统还的企业数量。
问题:如果营改增后发生统借统还,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
(财税〔2016〕36号附件3)第一条第(十九)项规定:统借统还业务中,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免征增值税。
统借方向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利息,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
统借统还业务是指:
(1)企业集团或者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下同),并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本息的业务。
(2)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资金,并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本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的业务。
统借统还业务,只要不高于(低于或等于均可)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即可免征增值税。该利息收入还可以开具免税发票,用作利息支付凭证。第四节 母子公司往来涉及的流转税
【案例5-4】
2011年房地产受金融调控影响严重,融资困难,甲集团公司以集团公司名义并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从银行借款3亿元,然后转贷给乙房地产公司使用,同时从丙公司抽调资金2亿元给乙公司使用。当年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甲集团公司与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甲、乙、丙三家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也不享受税收优惠。
问题: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是否要被核定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
关联公司资金往来而不收取利息,是房地产集团公司的常态。但是经常有税务机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简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根据第6项“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可以认定,关联公司资金往来不收取利息不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交易价格为零,属于一种利益输送,适用“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应该核定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
1.营业税
(1)征税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2008年第52号)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前款所称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有偿提供应税劳务,同时第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1)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2)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
以上条款清楚表明,视同销售行为征收营业税只适用上述两种情形。营业税就列举行为征税,无偿融通资金行为不属于所列举行为,没有征收营业税依据。
(2)纳税义务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简称《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二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因而营业税的纳税义务时点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由于丙公司没有收取款项,那么丙公司的纳税义务时点只能是“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或者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丙公司未与乙公司签订收取利息的合同,也没有进行贷款行为,因而丙公司不具有纳税义务。在税收实践中,许多税务机关滥用税收的征管权,对相当一部分的房地产公司核定了营业税,企业财税人员由于缺少税法的基本功,不知道依据税法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企业增加了冤枉税。
(3)实体法与程序法如何协调。税务机关通常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中,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
从我国税收实践来看,《税收征管法》与《营业税暂行条例》均属于法律法规,一个属于程序法,另一个属于实体法。但从法律惯例来说,具体计算征收税款一般适用实体法,程序法是为保证实体法实施而设立的,实体法是目的,程序法是手段,直接采用《税收征管法》规定计算征收税款,而无视实体法明确规定,并且通过程序法修改实体法的实质内容,违反了司法实践的原则。
2.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税发〔2009〕2号第三十条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在案例5-4中,甲、乙、丙三家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也不享受税收优惠,因而丙公司与乙公司的资金往来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因而属于“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范围,税务机关以程序法《税收征管法》改变实体法的实际内容,违反了税法的原理,也属于为了增加税收而进行的滥用税法解释权。
问题:若营改增后发生该行为,丙公司未向乙公司收取利息,是否要被核定增值税?(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
(一)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丙公司向乙公司无偿提供贷款服务,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如果是公司股东个人提供的无偿贷款,由于股东是自然人,不是个体工商户,则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问题: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的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是否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税务机关往往认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甲集团公司3亿元流动贷款产生的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属于与甲集团公司不直接相关的支出,因而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是现在的房地产公司税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由于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因而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属于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行为,税务机关以不直接相关为由不让甲集团公司对600万元银行利息费用进行企业所得税扣除,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是相互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