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共12篇)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综合性检验, 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 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对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 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 可以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的影响, 目前,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我校2009年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实践,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如选题的范围、难度过大, 导致论文工作量过大, 论文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选题偏易、重复、陈旧, 工作量不足;或者选题偏离专业方向;或者课题研究无理论或应用价值;或者课题的名称不规范。
(2) 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如缺乏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不合理, 缺少理论分析和深度, 没有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错误, 论文题目和中文摘要的翻译错误等。
(3) 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如论文抄袭严重, 论文结构混乱, 文题不符, 无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编写不规范,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 篇幅过短等。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管理方面的原因。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过:“80%的质量问题是管理者的问题”。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 没有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 (或关键控制点) 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主要过程包括:选题, 开题, 文献综述, 论文撰写, 论文答辩等。 (2) 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或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如前导课程设置不当, 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等。
(2)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是对学生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 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 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 积极性不高; (2) 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如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较大, 时间不充裕等。
(3) 学生方面的原因。 (1) 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不重视, 认为课程的意义不大; (2) 学生急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 没有充足的时间; (3) 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如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4) 环境方面的原因。 (1) 学校内部环境:如学校教风和学风较差, 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2) 学校外部环境:如社会上的就业压力, 科研论文弄虚作假等。
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高校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具体质量问题, 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 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基于标准化原理, 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对毕业论文主要过程中成熟的重复性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 完全可以制定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 对不成熟的重复性事项或临时事项, 可以制定为管理制度或管理规定。如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或奖惩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编写规定、毕业论文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最终检查制度、毕业论文评阅和盲审制度、毕业论文资料归档制度等。
(2) 认真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的有关标准或制度。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组织毕业论文有关标准或制度的宣贯和培训, 使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有关标准或制度的意义、内容和相关要求, 并严格按标准或制度实施。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应以应用性研究课题为主,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并限定在企业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规、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
(3) 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或监督。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毕业论文进行阶段性检查, 以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并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如我校以开题、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归档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基础, 对毕业论文进行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检查的主体是学校督导团和院系两级主管部门。
(4)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
一是采取激励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培训等, 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
(5)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是在大一到大三阶段, 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为毕业论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主动应对环境压力。
一是为应对学生的就业压力, 缓解学生时间不充裕的状况, 毕业论文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如我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 但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至第七学期中期进行, 甚至可以提前到第六学期末进行。二是为了防止毕业论文抄袭现象, 可以利用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的抽查检测。
4 结论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重量管理, 应从毕业论文的现状调查开始, 统计和整理出现的质量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管理应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毕业论文有关的质量标准或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综合性检验。目前, 毕业论文在选题、写作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因此,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 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1.
[2]曾月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探析[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1) .
[3]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7.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2
“十一五”期间,我厂在油田公司实施“油气并举,开拓市场,持续创新,人才强企”四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把人才强企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和管理工作,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顺利实施,为促进炼化发展赢时间加速度。在毕业生管理方面,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专业人员现状分析和毕业生需求计划
“十一五”期间,炼化总厂根据油田公司的部署安排,结合炼化发展需求,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各类专业所需以及未来人才接替等情况,每年上报高校毕业生需求计划,由油田公司组织实施,期间共引进普通院校毕业生人,其中:男人,女人。员工子女转专业培训人,其中:男 人,女 人,有效地补充了炼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实施燃料型、短流程精品炼厂及开展海外项目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截止目前,总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共有人,其中,“十一五”期间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占经营管理人员总数的%,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总厂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关心毕业生生活,使其安心工作
玉门炼化地处戈壁,自然环境较差,接收的大部分毕业生都 1
来自内地,他们从繁华城市的象牙塔,到偏远荒凉的隔壁,除了环境形成较大的反差之外,他们还存在初到玉门、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安心工作,是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
每年毕业生报到,我们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到车站接站,提前为他们安排好公寓,摆放好床铺。油田公司为了解决他们刚到玉门生活的问题,还为他们每人发放安家费,购买配备了床铺、电脑桌、被褥等生活日用品,总厂还为他们配备了饮水机、洗漱用品等生活必须品并及时发放了劳保护具,点滴间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来到玉门就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此外,厂领导还多次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到公寓去看望他们,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及时消除他们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的诸多不适应和消极失望情绪,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为他们尽快成长为油田生产建设、科技进步的骨干人才铺好第一步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来临时,厂领导都会和这些独在异乡的孩子们一起会餐,送去月饼、水果和最真挚的关怀与祝福,减少他们思家、想家的情绪。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接受的大学生中存在辞职调走的人员,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够在玉门炼化安心工作并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三、加强毕业生管理,使其尽快成才
高校毕业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刚走出校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转变,如何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从具有知识向具有能力转变,加强毕业生的管理和教育是他们尽快成才的必要途径,我们采取抓安全、抓学习、抓考核的“三抓”方式,为新生力量尽快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铺好路。
一是抓安全强意识。“安全意识靠培育、安全行为靠养成”这是我们的安全教育理念,面对刚入厂的大学生,总厂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安全教育培训。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录像片、炼化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危险点分析等有效的安全教育,加强新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一周的厂级安全教育之后,基层车间和班组还会对新员工继续进行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使“安全第一”真正入脑入心,为新员工进入生产装置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二是抓学习培训。高校毕业生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活跃,是潜力巨大的智力资源库。但是,工作经验不足是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毕业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了提升毕业生实践经验的一系列措施,新员工导师培养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
为了把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落到实处,我们坚持为每一位毕业生指定导师,导师根据每一位毕业生的特长和工作需要,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要求每人不得少于四个岗位的实习,培养他们一
人多岗的操作技能。为了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并使大学生们能学得“解渴”用得“实在”,我们还对此进行了严格固定,挑选职业道德优良、工作作风严谨、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流程熟练的管理骨干及技术人员等担任毕业生的导师。导师每周毕业生进行细致的学习小结,新员工则要主动向导师汇报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努力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按期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使刚刚迈出象牙塔的学子们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形成了人人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比学赶帮”的氛围,技术素质和思想觉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抓转正考核。公司每年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转正考核,安排计算机英语考试和实习答辩,检验实习成果,并按10%的比例实行末尾淘汰,这样对他们既是一种鞭策,又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加压,自觉学习,尽快成才。
在短暂的一年实习期中,每位毕业生都非常重视积累实际操作技能,在实习答辩过程中,不乏一些高水准的实习报告。通过一年实习期的培养和锻炼,绝大部分毕业生都熟悉掌握了自己实习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些还成为了车间的生产和技术骨干。
四、传承玉门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观念决定行为。对于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我们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习“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载体,突出抓好石油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读书评书、有奖征文、“学石油传统文化•育炼
化科技英才”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面对今年新接收的11名外地大学毕业生,为了让他们了解玉门精神、“铁人精神”,鼓励他们在玉门油田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动力,厂里安排他们到铁人故居、嘉峪关城楼和酒泉基地参观,引导毕业生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烙在每个人的心中,增强毕业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五、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随着海外项目的有序推进,近两年,我厂抽调了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使总厂面临人员短缺和操作技能整体下滑的严峻形势,给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对此,我们不断加大毕业生培训力度,希望他们能尽快成长,挑起大梁。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我们会经常将他们送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拓宽他们的发展渠道,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为了实现毕业生们“一专多能”,我们把培训当做一种制度,形成培训矩阵,提出了确保岗位持证率、新增人员和转岗人员培训合格率100%的目标,坚持不定期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并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五清楚”培训,即让每一名毕业生必须做到:清楚本岗位职责,清楚本岗位操作程序,清楚身边的危险源,清楚身边的隐患及控制对策,清楚应急预案,确保特殊时期各车间人员的平稳过渡和装置的安全运行。
为了给新员工创造实战演练的机会,催化、常减压等车间还
专门配置电脑,安装仿真软件,供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练兵,充分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创造竞争环境,搭建工作平台
“有才必用,人尽其才” 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用人原则。为了从价值上留住人,我们为每一位入厂青工搭建发挥才干、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习上出成绩、创新上出成果的员工既得名又得利。制定专业技术干部的聘用考核办法,缩短聘用周期,建立竞争上岗和末尾淘汰制度,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机制。此外,只要发现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或是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将不受身份、资历、年龄、性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调整到相关的技术岗位或是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十一五”期间,分配到我厂的毕业生已有人担任基层领导职务,人担任工程师职务,人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极大的激发了毕业生强烈的求学意识和上进心,更为可喜的是,在“十一五”期间有毕业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人被油田公司或总厂评为“双文明先进个人”,成为我厂发展的骨干力量。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3
[摘 要] 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学业的最后一步,现代化、网络化的指导与动态监控显得极为重要。深刻理解PDCA循环的内涵及特点,通过总结PDCA循环法在S大学外语学院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中的实践教学,探讨高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 毕业论文;PDCA;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56-02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大学教学质量的一次综合检验,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2]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毕业前夕的最后一学期。半年时间里学生要在完成实习任务之余完成论文撰写。学生时有因要承担实习岗位的任务、遵循单位的时间管理或自控力差等原因,不能及时得到指导教师辅导,导致论文质量低下、延迟毕业就业等后果。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S大学外语学院依托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毕业论文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有效质量控制,提升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本文拟通过对该院2015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管理进行粗浅归纳,探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
一 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W.Edwards Deming) 于 20 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故又称“戴明环”[3]。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也适用于持续改进教学领域的动态循环,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改进四个循环过程。之所以谓之PDCA循环,是因为其具备三个特点。其一,四步骤周而复始的运作而非运行一轮就终结。PDCA四个阶段缺一不可,紧密关联。其次,该循环并非停滞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每次循环都将解决问题从而使整体水平提升,取得部分经验或成果。再次,肯定、反省、总结的时间节点必须及时。
二 PDCA循环的实施
1 计划阶段-P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校重要的最终教学环节,应使教学环节程序化,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构建程序体系, 就是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 的特点, 使毕业论文(设计) 写作指导、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创作、教师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 形成一个“闭合系统”, 在这个“闭合系统”中, 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4]。S大学根据5W1H法,将指标数字化,制定了《外语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工作日程表》(以下称《日程表》),《日程表》对“师生资料完善”“论文选题”“执行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论文评阅与答辩”“学生评教”“工作量统计”六大方面进行布置,同时使用甘特图来制定计划时间表,从而可以确定研究进度并进行有效控制。成立“三层次”使用过程决策程序图使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得以分解。经过5年实践,S大学外语学院修订完善了《2014外语学院学生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格式》《外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意见表》《教师评阅意见表》《答辩评审意见表》等有关文件。这个综合文件体系使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 执行阶段-D
执行阶段(D)指按照预定《日程表》及教学文件目标要求,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以下集中就“论文选题”及“执行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两项重要环节进行阐述。
语言类毕业论文业已从语言文学类范畴渐渐过渡到社会文化、思想、经济、教育、人物等多元化角度。因此,教师有必要甄选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选题,紧密与自身背景及所从事的科研方向相融合。将论文指导与科研融合,不仅可以让师生良性互动,辅导游刃有余,学生也能进行思维创新,有的放矢。经笔者调查,左右学生选题的诱因分别为“个人喜好”(38%)、“持有资料”(25%)、“学习难点”(15%)、“他人推荐”(10%)、“对往届论文的质疑或认同”(5%)。结合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学生情况,S大学在论文选题上实行双轨制。首先,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协商。其次,指导教师创立论文题目库与学生自荐选題。目前论文选题数已超过500个,覆盖语言文学、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论文题目以时代性、方向性选题为主,学生可通过添加副标题等形式进行写作范围限定,也可以自荐题目,再经由自己选定的指导教师审核通过。选题直接影响着该研究的可行性,且选题与该生的研究动机密不可分。
关于执行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上文提到用决策程序图使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得以分解的方法。简言之,毕业论文的各项任务中细分为教师任务与学生任务。教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任务分:查看任务书,并按任务书执行;提交开题报告,导师审核;提交论文初稿,导师反馈审核;提交论文修改稿,导师反馈审核;提交论文答辩稿,导师反馈审核;按答辩意见修改并提交终稿,导师审核。各审核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完成质量进行完成进度跟踪。调查显示,93%的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项目。
3 检查阶段-C
检查阶段(C)要求比对完成情况与目标效果值,检查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原《日程表》是否有效,是否进展有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方能得出结论。首先,将学生各阶段提交的论文进行确认后,对学生论文总体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次,对单个学生各项目与项目要求进行比对,如果没有出现预期的论文效果时,应该确认是否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选题范围是否得当;论文框架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是否需要调整个别学生的写作进度要求。徐彬(2009)提出:论文写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多数学生缺乏全局观念,不重视工具器物,缺少对电子资源的认知[5]。正因为处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的信息时代,学生需要锻炼对部分与整体进行把握的能力。同时,笔者也发现S大学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照搬外国理论,然而只要是外国的理论就是好的这一倾向也是有失偏颇的。分步骤检查学生是否存在上述问题点,各阶段性项目完成质量颇为关键。
自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到答辩后修改稿,检查(C)贯穿论文撰写的每个阶段。检查是对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外国文化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研究与创新能力进行檢验考核的重要环节。对各环节进行检查形成了互动式写作过程质量监控,体现了PDCA循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特点,有此才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
4 行动改进阶段-A
行动改进(A)要求将既存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总结经验后进人下一轮PDCA循环。可以说行动改进阶段是循环法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查缺补漏,使论文内容趋于完善。陈俊森(2011)提出应根据学校的类型与层次,制定相应的、灵活的毕业论文政策,提供多样化的毕业实践环节形式,不硬性规定论文撰写语言。[6]对此,S大学做了以下改进。第一,自由选择撰写语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语言能力来选择语言,避免强制语言表达能力低的学生用外语撰写可能导致的学术行为不端现象。第二,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和答辩确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采用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方法,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定、论文评阅、论文答辩五部分成绩构成,比例为1:1:3:3:2。与此同时,为了便于评分,外语学院对五部分成绩评定分别制订了详细的评判标准,各专业结合各自特点对评分标准进行细化。而综合评定成绩最终则采用五级记分制,以保证成绩评定的科学、客观、公正。评为优秀的论文(设计)不得超过答辩学生人数的20%。第三,毕业论文指导形式多样化,开展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远程指导,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系统提供了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换信息和讨论的工具,如公告栏、邮箱、微信、手机实时接收论文更新讯息等。第四,完善管理制度,修订毕业论文相关标准,以便今后的执行和推广。
总之,传统形式的面谈、小组讨论会、学习会模式在现代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系统面前已显得相形见绌,尤其像毕业论文撰写这类需要动态指导的教学中,其局限性已经十分明显。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有其专业特殊性,也有与其它专业论文设计管理上的共通性。笔者总结的上述基于 PDCA循环的S大学的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管理模型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耀庭.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7(4).
[2]宋成杰,李松.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3]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 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
[5]徐彬.构建数字化研究及论文写作环境[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4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过程各高校虽稍有不同, 但基本都包括选题、论文撰写、答辩等主要环节, 各环节及其产生的文件见图1。
1. 选题环节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论文题目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题目或导师。在选题完成后,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该环节若不实施有效控制, 则容易出现个别老师或学生的拖延现象。
2. 论文撰写环节
为了控制学生的论文进度和检查老师的指导情况, 需要保存每次的指导记录, 但实际情况通常是学生不会立刻将指导记录写下来, 而是最后统一补上, 这样就导致指导记录通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论文经过审阅和评阅之后, 方可提交答辩, 同时提交审阅意见表和评阅意见表, 最后学生书写小结表。
3. 答辩环节
论文答辩后, 上交答辩结果表, 并根据各答辩组上报的成绩统计形成成绩列表。但由于最终论文成绩由指导老师、审阅老师、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等几方面给出的成绩综合决定, 因此, 任何一方成绩缺少或有变动都将影响到最终成绩的给出。
二、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由上述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可以看出, 传统的采用人工管理加纸质文档的形式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很大开销, 而且很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和延误。现总结如下:
1. 效率低下
论文管理中有很多文件要发放、表格要填写。诸多文件管理起来容易产生混乱, 重复填写等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些文件表格如能集中管理、查阅、填写, 则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2. 沟通不畅
各级管理人员、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较好的沟通互动平台, 出现如信息发布和接收不同步、信息传达不到位等情况。对不能面对面沟通的, 论文的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3. 容易出错
论文管理参与人员众多且分散, 容易造成信息缺乏一致性。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由于中途变更而造成数据不一致;论文的多次修改版本会由于管理混乱而提交错误等。
由上可以看出, 毕业论文工作周期长、数据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 因此, 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要的, 也是大有潜能的, 而借助论文管理平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1. 论文管理平台的技术框架
本系统采用B/S的多层架构, 数据交换以XML和WEB SERVICE技术为依托, 在线文档编辑以OLE Microsoft Office为主。后台开发语言为JAVA, Lotus Script和公式语言, 前台开发语言以javascript+html为主, 数据库采用Lotus Notes, 数据库建模采用PowerDesiner, 操作系统可以为Linux或Windows, 应用服务器为Lotus Domino R6.5.3。[4,5]
2. 论文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该系统从论文管理的全过程着眼, 对各环节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并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了流程监控的过程化管理和批阅细节的痕迹化保留。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主界面、电子公告、知识库、过程管理、论文管理、交流园地、留言版、系统设置等, 见图2。
(1) 电子公告
发布通知、毕业设计动态、实习动态等, 让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获知所需信息。
(2) 知识库
输入主题、内容、提交人等, 将论文规范、论文样本、论文管理文件等存入系统。
(3) 过程管理
输入指导老师、学生姓名、论文题目等信息, 完成发布论文题目、学生选题、成绩查询、答辩结果提交等操作。
(1) 发布论文题目。设置发布时间和范围, 超过设定时段后该功能自动关闭, 对老师形成一种约束。
(2) 学生选题。超过设定时段该功能将自动关闭, 以有效避免个别学生的拖延现象。选题过程支持动态显示, 让学生及时获知各老师的被选信息并调整自己的选择。
(3) 成绩查询。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 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供学生查询, 避免了人工汇总的麻烦, 可导出为Excel。
(4) 答辩结果提交。提交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 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方便。
(4) 交流园地
支持老师和学生在线沟通和交流, 可以按照主题、内容、作者等展开成树型的交流记录。
(5) 留言板
为师生提供一个咨询、解答、表达想法、信息沟通的渠道, 允许留言内容隐藏。
(6) 论文管理
(1) 填写论文的基本信息、正文, 支持挂结论文附件。
(2) 进行在线论文修改, 并自动保留批阅痕迹, 完成指导记录的填写。
(3) 指导老师对论文修改完成后, 填写反馈意见, 以供学生查阅。
(4) 论文管理各主要流程环节可任意拖动、灵活选择, 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 支持流程提交、回退、撤消、会签、流程监控等功能。
(7) 系统设置
通过输入各类系统参数, 完成权限赋予、菜单设定、分类设定等功能。
(8) 主界面
用户登录后可接收到从后台提取的待办文档、留言信息等, 方便用户及时处理相关事宜。
四、结语
笔者从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现状出发, 对论文的管理过程进行了梳理,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设计开发了论文管理平台, 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了改进, 对分散的信息进行了整合, 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了论文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 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可使各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 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http://bysj.ujn.edu.cn/.
[2]http://www.tq-soft.com/bysj/.
[3]http://www.swufe-online.com/webManage/arti-cleWebDirect/art_login.asp.
[4]Ivor Horton.JAVA2编程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柔性管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运用
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运用中越来越多。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关注了基层教学管理者的情感需求,发挥了凝聚其主人翁情感的导向作用,让基层员工充分实现和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入人心。
1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1.1柔性管理的定义
“柔”是相对于“刚”而言,“柔性管理”则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旨在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中心”;而“柔性管理”旨在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
1.2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类员工要求规范等),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自发主动追求创新,创造佳绩。
1.3高校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以往的刚性管理方式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追求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划定太多的制度条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和创新。而柔性管理则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新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模式,柔性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高校的各层次管理中。
2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力的承担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科学合理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正常规范进行的关键所在,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全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发展。本文所调查分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仅指民办高校,因为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成本、场地、生源等多项因素,这一问题尤为有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定义及地位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是指高校院(系)级的教务秘书、教务处分管某项具体教学运行的专项干事,如:教材管理干事、成绩考务干事、课表编制干事等,教务秘书(干事)等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规范、高效、有序的基层教学管理是高校整个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2.2学校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各阶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较广,人员变动较大,管理的方式、理念以及整个管理体系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一直有“重视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教学管理人员都是从事教学运行、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考试考务等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其工作难度及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行较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投入到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雇佣成本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大多感受不到领导的关注、感觉发展前景渺茫,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岗位更换调动或离职情况比较频繁,不稳定的基层教学管理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2.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成本的控制,同时要考虑符合办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硬性要求和指标,在专任教师的培养、教学基础设备及硬件投入上面比较重视,但资金有限,往往忽略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聘请、培养和管理都不够重视,因此在接收教学管理人员时招聘渠道来源较广,并非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或者管理专业,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背景,导致这些基层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多数仅凭有限的经验管理,疲于应付各类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等,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因没有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因此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方面表现消极,职称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2.4没有系统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意识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校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如有学习、提升的计划或机会也往往会倾向于一线教师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队伍,投入精力、财力等系统的建设这支队伍更是无从谈起。
3柔性管理对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适用性
3.1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1)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是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主人翁意识不浓,总认为和公办院校体制内的教师相比各方面待遇和条件相差甚远,有一种游离在教育边缘的存在状态,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因此在自我管理方面难免有懈怠和放松。而柔性管理的核心却恰恰是要通过柔性管理的手段更新观念,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组织存在感。
(2)柔性管理贵在“自我改善”。“自我改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柔性”管理的灵魂。为了促使自我改善意识的形成,使员工成为改善活动的主体,应该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校起,就进行“爱校、乐教”的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创造无止境改善”的自我完善教育,不断鞭策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综合技能。基层教学管理是一个事务性很杂的工作岗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或许很难做到人人通过3-5年的努力,都能提升晋级,但是可以通过柔性管理促使他们在“爱校、乐教”的思想教育中能够安于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领域里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产生懈怠心理,对前途迷茫无从选择。
(3)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爱人”。以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劳动为精髓,以组织的高效益为目标,最终又以员工的高收入为归宿的良性循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的,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更要学习领导艺术,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诚心、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要有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事情繁琐,需要长期埋头工作,他们是感觉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缺乏组织关心的一群人,因此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经常互换位置为他们考虑问题,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分忧、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划,从而让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舞,调动工作情绪,鼓舞士气。
3.2柔性管理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直接影响全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除过常规的管理工作之外,民办高校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柔性化管理,使这群不被关注的队伍受到应有的培育和照顾,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柔性管理中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
3.2.1贯穿“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首先要从学院层面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这些奋战在一线,起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他们在一线所作出的努力,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体现柔性管理的精神,也让基层教学管理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主人翁存在感及其集体归属感。
3.2.2建立柔性化的考核培养机制要根据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考核建议以学期或者学年为考核周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柔性绩效考核制度,为其打造出柔性的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而产生厌倦工作情绪,可以通过设置针对这支队伍的各种技术比赛,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当然,当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将优秀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吸收到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或者其他管理队伍中,提升其工作热情,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柔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才能够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以6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就业机制也由传统的“统招统分、计划安排”的计划机制完全过渡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这就给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毕业生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索相应的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在发展毕业班党员时,有些学校的个别院系对学生的入党动机没有做认真、全面的考察,出现了把关不严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毕业生加入了党组织。有的毕业班支部,学生党员比例高达26.5%,个别班级竟然高达34.6%。但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党员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有些预备党员不能准确地说出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和地点;有些预备党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党员?有些学生党员,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有些高校在毕业生入党程序上往往出现“短、平、快”的问题。即在毕业生党员发展的具体操作中,培养时间不到一年就“快速发展”入党了;没有考虑毕业生的特殊性,征求意见和发展公示只局限于校园内,与实习单位完全脱节,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就“直接发展”入党了;未经团支部推荐和党组织的全面考察,甚至省略了必要的某些程序,就在毕业前“火线入党”了等等,这就造成了毕业班党员数量上升的同时质量下降。
2重发展,轻教育
有的基层党组织只注重发展党员,不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坚持开展组织生活,甚至认为毕业班学生党员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而不再给毕业生党员压担子,党组织就不能够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和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对他们存在的缺点不能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导致不少毕业生党员思想停滞不前。有些预备党员错误地认为开了支部大会就等于是党员了,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预备期满就会转正,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出现滑坡,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不如以前积极。有的党员转正以后就认为可以~,'aL--口气了,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同学。有的党员甚至认为到了毕业班就不必过组织生活了,似乎党内一切活动只是针对低年级的。
3教育与管理不到位
毕业班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安排,决定了毕业班学生具有流动性强、难以集中的特点,因此,部分学生入党时,未经过班级团支部的严格推荐和党组织的全面考察,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发展公示时,投机取巧,弱化具体环节,没有把组织发展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有的毕业班支部,十几个预备党员转正,在不到两小时就把支部大会开完了。党内一些正常的活动,如支部生活、党员活动等一律省略,有的党员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等工作组织不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层次进行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二、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就业导向弱化了党员发展的标准
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加之社会富余劳动力和再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450万之多。面对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日益提高,而拥有“中共党员”身份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青睐。就业市场传递的消息,很快使广大毕业生意识到入党可以增加就业砝码。有毕业生直截了当地向辅导员提出“老师,我要考公务员了,有个党员的身份对我比较有用,所以我迫切要求入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老师。我要找工作了,想入党”。而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默认了这种想法。
2毕业班事务繁杂,干扰了党务工作
目前,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党务工作者一般由辅导员兼任。近几年各高校辅导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加上毕业班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分散了精力,而有的党务工作者本身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这些原因导致了毕业班基层党务工作者不能够认真思考党支部的建设问题。很多党务工作者也往往停留在应付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上,把党建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党员发展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方面投入精力不够,活动缺少,内容沉旧而枯燥,形式单一,手段滞后。对党员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时间相对集中的党、团校的短期的、简单的培训,缺乏党员教育的连续性、长期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
3毕业班学生的流动性给党务工作带采了困难
高校毕业班学生在教学上有教学实习安排,加之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的挑战,因此毕业班学生基本上都处于毕业实习和寻找工作的流动状态,很难集中统一管理,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毕业班学生的党务工作。在对毕业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等工作上出现信息不对称,组织考察不连贯,入党联系人对发展对象的真实表现不够了解等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班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三、对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针对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的特点,面对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有效资源,把握发展程序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党员的教育、培养、考察和监督工作中学校与社会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监管下的漏洞和脱节,切实提高毕业班学生党员的质量。
1建章立制,严把发展关
《党章》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对入党有明解而严格的要求,发展学生党员时要经过团支部的推荐,学生党支部大会的讨论,党内外群众的评议,支部大会、党总支的讨论审查、公示、组织谈话等程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纪律,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制度保障。在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下,在保证规范的组织生活的基础上,要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内纪律,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要不断完善党支部的评估、考核、评优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把发展关。
一是初、中、高三级党校管理制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做到吸纳优秀的学生入党,严格把握入口关。二是联系人谈话制度。党支部要选派党性强、有责任心的党员做联系人,定期或不定期和预备党员谈话,向其所在班级的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实习单位,了解其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向所
在党支部汇报。三是思想汇报制度。使预备党员懂得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情况,使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对自己的教育和监督。四是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支部要通过多种方式,坚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他们思想上和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五是严格党内纪律。对违反校纪校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党员,严格按纪律进行处分。这几年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校风总体是好的,学生党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学生党员质量进一步提高。
2成立毕业班独立党支部
高校学生党员都是在经过前期严格考察,经过在不同岗位锻炼和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高校甚至有严格的三级党校管理制度,经过层层考查和培养,一位学生自表达入党愿望,到组织考查培养并吸纳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低年级党员人数少,毕业班学生党员多的情况。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学生党支部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高年级甚至是毕业班基础之上,这种模式虽然能有效地开展校内各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但由于毕业班党员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党支部难于集中管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低年级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一情况,可将低年级和毕业班学生党支部分开,对毕业班的学生党员独立建立党支部。
毕业班学生独立党支部在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上相对独立。由于支部成员是由同一年级的学生党员组成,经过三年或四年的朝夕相处,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都相当了解,党支部内部的配合也已相当成熟和默契。在发展新党员方面,充分发挥支部主动性,真正做到严格把关,防止鱼目混珠。
3建立基层党组织三级联系制度,充分保证毕业班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毕业班学生党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上日趋成型,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能够自觉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他们拥有低年级学生党员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数量优势非常突出,在整个学生党员中占的比例较重,是一支日渐庞大的队伍,更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二是品学兼优。是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拥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更是我们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经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培养和严格考察,他们作为党内的新生力量和大学生中的骨干,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不断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创新,并且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三是带动明显,是毕业生中的活跃分子,政治上带头,思想上先进,行动上表率是当代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他们平时能够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种积极向上的作风使得他们在同学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针对毕业班学生党员的优势,在组织上建立学院党委——毕业班党支部——低年级党支部联系制度。一方面学院加强对毕业班支部的党建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可充分发展毕业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上的优势,指导低年级党支部的工作。由于毕业班学生党员在社会活动和职业规划上有着成熟的理念和亲身经历的宝贵经验,对于带动低年级的学习积极性,指导低年级的人生规划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方面,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纽带作用。
4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党员教育管理途径
毕业班学生党员实习忙、做毕业设计忙、找工作忙,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外,传统的集中教育和管理已经与新形势不相匹配,特别是进入社会实习与就业选择后,学生党员与社会有了多方面的接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不良的社会风气等,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社会的认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把握等都受到了影响,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动摇。针对这一形势,有必要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党小组的形式化整为零。使整个党支部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创新党支部的党内联系人谈话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等活动以及各类教育活动。
一是突破校区限制,使党支部的活动走出校园,推向社会,根据毕业生党员在企业实习的地点进行划片分区,相对集中地划分为党小组,可在公园、茶馆或其他的社会特定场所开展党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在校外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展“温故教育”,定期举行“入党纪念日”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及时提醒学生党员回顾入党经历,重温入党誓词,对照党章寻找差距,加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二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MSN、QQ群、BBS等有效的网络联络工具;通过视频会议、邮件讨论等多种形势开展党内各类日常活动;建立网上党校,将党内教育的群体效应与自我监督通过网络平台加以实现。
5建立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向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毕业班学生党员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接受学校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察。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管理机制,对毕业班学生党员进行跟踪了解、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模式,也有利于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首先,建立毕业班党员双向联系表,详细记录党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入党时间、所在班级、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实习单位、在校表现情况、思想状况等)。联系表留存于党员的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对党员在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工作表现和生活作风等进行考察。其次,党支部要定期检查党员的考察表,密切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党员的表现情况。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党员在流动期间的考察空白,真正地“管住”每一个学生党员,同时也能整体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7
每年我校的本科毕业生有6000余人,由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过程持续时间长、涉及人数多(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学生在选导师、选题目等方面缺乏较好的公开性、公平性;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不畅;论文(设计)工作进度难以及时了解并进行控制;在成绩评定方面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文档收集整理、成绩统计分析等方面重复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下等等[1]。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是一个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研发毕业论文(设计)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约打印纸张等办公经费,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方便学生上传下载和师生间共享论文资源。
为此,我们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根据数学与统计学院(简称“数统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适用于数统学院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2]。
一、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学生自命题、教学管理员审核、学生上传相关文档、数据汇总、系统设置。其中,系统分三个模块,分别是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管理员模块[3]。
1.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教师登录系统,输入自己想要指导的课题,并申报;2教务管理员登录系统审核课题;3学生登录系统选择课题或者自命题;4学生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课题状况,并根据课题要求完成毕业论文教学进程的各项任务,按时上传相应的文档。同时,教师可以在登录系统查看自己指导的学生的信息,下载学生上传的文档。5待学生在规定时间全部完成和上传文档后,教务管理员可对整个教务进程进行总结和整理, 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线上办公的过程。
以下时序图1阐述了系统的基本流程:
2.管理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技术条件:
1Visual Studio 2013 IDE工具作为系统开发环境;2ASP.NET MVC4(C#)作为开发语言和开发框架;3FTP工具上传部署代码;4Git版本管理工具进行版本管理;5Windows Server 2008 RC2作为服务器系统;6IIS服务器作为运行服务器;7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服务器。
目前项目系统的开发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并且已经过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测试,根据他们的建议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二、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1.多个学生选同一个课题多并发问题。在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由于某个课题比较受欢迎,可能会有比较多得学生优先考虑,但课题只有一个。这时候,如果有多个学生同时选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冲突问题, 导致系统出错。图2展示了Topic(论题的表)的结构。
其中Stu- dent_User Id为学生的用户唯一标识,当学生选择某个课题的时候,属于这个课题的一行记录中的这个字段就会填上学生的标识。在多并发的问题中,如果多个学生请求选择这个课题,就会同时更新这个字段。那么,在更新的一瞬间,根据服务器处理的先后顺序,往往是最后被处理的被写上这个字段。这是因为服务器接收到多个选题请求后,会同时地执行逻辑处理。首先将相关的这一行的资源从数据库里面取出来,在逻辑处理的过程中,服务器会根据这个资源在内存中生成对应的对象或者数组,而修改数据就通过修改这个对象或者数组来实现。而最后保存操作就把这个对象或者数组再生成SQL语句更新数据库。那么根据这图2 Topic结构个流程,各个请求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SQL语句, 当然是最后执行SQL的那个请求会被最终保留在字段里了,这样就是“后者先得”,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会造成后续逻辑的错误。
解决方案:
通过为Topic表加上一个16进制的字段Row Ver- sion(见图2箭头所指)和乐观锁的方法。相应的处理逻辑改为:读取某一行的时候,也顺便把Row Version的值读出来作为这一行的版本判断,当更新行的时候,首先判断数据库中的这一行的这个字段是否还是原来的值,如果是的话表示期间没有被修改过,那么就将Row Version的值加1,再存进数据库;如果不等于原来的值,就表示已经被修改过,不能再执行更新,而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乐观锁保证了对某行记录进行更新操作时,会对这一行加锁,若有另外的进程需要操作同一行,必须等前面的进程操作完成。这就保证了数据不会有冲突,解决“后者先得”的这个问题[4]。
2.师生用户体验优化问题。系统对用户体验做出了比较多的优化,总结为如下几点:1采用当前较为新的HTML5 UI作为界面元素,无论是界面风格、字体还是图标设计看上去都令人舒服。2系统的大部分操作都使用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处理的技术,通过弹出层来进行各种操作,不需要刷新页面就能看到修改后的效果,让用户感觉方便和友好[5]。
3.桌上电脑和移动端同时兼容的问题。为了同时兼容桌上个人电脑端和移动端,能让教师或者学生出门在外或者不在电脑旁都能登录系统完成自己需要的操作,本系统实现了PC和移动端的兼容。系统的页面可以根据屏幕的宽度来调节相应的样式。本文只讨论了项目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借此与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开发者分享,项目中其他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不再一一列出,敬请批评和指正。
三、总结
毕业论文管理是学院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看,只有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士学位;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毕业论文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能言传身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研究作风,并且可以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继续学习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才是大学教育中毕业论文工作的真正内涵。
摘要: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重要环节,除了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因素外,各个学院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将高校的毕业论文从申请论文题目,申报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考核评议书等环节进行计算机过程化管理,使得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及时交流,从而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规范化,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俞金梅,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41-144.
[2]李景炤,呙文承等.基于MVC框架的系统重构方法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2):63-66.
[3]王玉.基于ASP的应用型院校毕业论文评分系统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75-77.
[4]梁国军,谢垂益等.UCT算法在不围棋博弈中的实现[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8):17-21.
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初探 篇8
毕业, 不仅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也是他们步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的起点。他们面对人生的挑战, 既有兴奋与激动, 也有困惑与不安。帮助毕业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 消除不良情绪, 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对于他们走向社会和进入即将担任的社会角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毕业生现状
高校毕业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群体, 对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普遍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是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农村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的难题, 不论是工作待遇, 还是失业率, 一定程度上是积弊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就业和教育领域的反映。鉴于此, 高校教育者非常有必要对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和思想活动进行考察,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高校毕业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毕业生特点
2.1.1 焦虑与恐慌
当毕业生产生心理冲突或遭遇挫折时便会表现出焦虑和恐慌。焦虑与恐慌是紧张、不能静息、神经过敏以及由此产生类似震颤的躯体征象。当毕业生遇到挫折时, 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和走入社会的恐慌感, 甚至恐惧。过度的焦虑或恐慌会使毕业生心浮气躁, 注意力分散, 判断力下降。如果这种焦虑是无法快速化解的心理问题, 就可能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严重时会使其产生心理障碍, 并衍生为心理疾病。
2.1.2 抑郁
抑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状, 它还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 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等为特征。有的毕业生即将离校, 本来思想情绪不稳定, 这时如果因挂科不能顺利毕业, 加之求职未果屡屡受挫, 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整日抑郁, 缺少即将步入社会的新鲜感和起码的斗志, 以致其消极择业, 疲于应付繁重的学业, 时间长了便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有的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长期的抑郁状态会使其产生轻生的年头, 为了逃避而放弃生命。
2.1.3 自卑与自负
自卑与自负是两种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自负则是一种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多是在校期间表现不突出甚至表现较差的学生, 他们这些不良认知心理的影响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产生自负心理的通常是在校期间表现较好的学生, 他们对自己评价过高, 盲目乐观。
2.1.4 其他特点
毕业生中还有诸如虚荣、依赖、嫉妒、攀比等心理状态。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毕业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影响毕业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会使毕业生受到挫折后就会感到无能为力, 失去信心, 无法正视失败。
2.2 原因分析
2.2.1 主观因素方面
高校学生正处于由青年到成年过渡时期。埃里克森认为,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在大学, 他们开始真正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心理障碍, 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身性格上的种种弱点、对社会认识的偏差及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与毕业这一特殊时期是联系在一起的。毕业后, 将从熟悉的学校走向陌生的社会, 随之而来的不确定、不自信使得毕业生非常迷茫, 如果再有不正确的就业理念, 就会使许多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 继而产生各种心理困惑, 以致心理亚健康, 继而造成行为失常。
2.2.2 客观因素方面
客观因素对毕业生的影响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毕业生数量激增带来的就业压力激增;就业歧视使得部分学生就业困难;家庭成员的影响使得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形成较强的依赖性, 对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降低;大学学习过程中职业发展方面教育的缺失、仅仅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 使得他们准备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3 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3.1 重视毕业生性格特征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性格特征, 应对毕业生岗前教育的重要性、毕业生心理问题工作的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都有所涉及, 要形成一个系统政策体系, 使得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政策先行, 有策可依, 切实保障和规范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3.2 加强毕业生的行为干预
毕业生职业教育问题的普遍存在性要求高校必须组织科研、教学力量进行深入研究。这需要有校级和院领导的重视, 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 在综合职业教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就业指导中心反馈的来访者日常咨询率较高的问题, 建设系统、有针对性、前沿、实效的研究。
3.3 针对毕业生开展调研活动
目前, 高校更多的是注重新生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毕业生没有特殊的关注。而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的一年时间里, 又确确实实处于选择、竞争之中, 很容易出现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特色优势, 全力打造“网站+微博+微信+短信平台+手机报”的立体式毕业生调研活动, 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 实现信息服务体系的全面性、个性化、交互式推送, 使新媒体信息服务体系成为新时期学校毕业生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助推器。
3.4 加强毕业生人格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毕业生人格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首先要确立一个研究课题, 编写一本特色教材, 上好一堂健康人格教育课, 每天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 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以期传播行为规范正能量,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 为其日后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3.5 构建毕业生人格和行为方式干预体系
高校应该密切关注毕业生健康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须构建人格及行为方式干预体系, 针对毕业生群体打造“三级网络”管理模式。一级网络由院系同学和辅导员组成, 如遇难以解决问题须逐级上报。寻求解决之道。为高校毕业生健康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 能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 并在危机干预、知识普及、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6 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生活动
高校应当适当利用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采取多种活动载体和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方式。根据实际性与应用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毕业生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毕业生充分的舞台抒发情感, 陶冶大学生的身心情操, 提高大学生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 在当前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高校毕业生管理工作面临重重考验。高校应该针对毕业生特点,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 强化教育培训, 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强化实践锻炼, 提高操作指挥能力;加大培养选拔力度, 提高成才率;发挥专业优势, 打造人才集群, 从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储备合格的建设人才。
摘要:高校如何针对毕业生特点, 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 是一个重点问题。文章就这一课题分别从心理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探寻解决之道。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管理,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香.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1) .
[2]李志英, 曹明芹, 孙玉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探析 篇9
(一) 高校毕业档案在高校中的地位
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活期间的所有学习以及生活和在社会中的一些实践经验的原始记录, 称之为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通过这个人事档案, 不仅能够详细的了解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的个人经历的过程, 也详细的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 也有学生的家庭政治经济状况等个人信息。国家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选拔和仍用以及考核一个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就是高校学生档案, 国家的人事档案也是建立在高校人事档案的基础上的。衡量一个大学的教学质量跟其管理水准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其重要的参考标准跟作用。档案管理的健全反应了高校管理水平。2008年9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彰显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这充分的反映出高校对学生以及社会尊重的表现, 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以及开发出对学生进行考核跟评定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注重毕业生档案管理过程中, 感受到自身被学校的重视, 促进了学生更加的积极向上, 更加的爱护学校、尊敬学校。在新形势下, 这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的强化以及快速教育质量以及其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面向社会的人才信息资源的开拓和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择业道路的扩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毕业档案在高校中的促进作用
档案在人事的调动、社会的福利以及对工作工龄的计算、退休金的计算或是出国深造考研等情况中占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学校在大学生毕业后所转出的档案属于学生档案, 如果说在没有人事代理权限机构或是一直放在学生自己的手中, 就永远都会属于学生档案, 在日后工作过程中的工龄计算以及办理转正定级或是工作岗位职称的评定等手续都不够资格办理, 工作的正常调动在档案材料的不够完整进入新单位进行就职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因公出国政审也必定要依据人事档案进行政治审查, 如果档案材料不全, 政审机构就会拒绝审查。
二、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没有起到重要的认识
首先, 不少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有偏差,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到位, 尤其是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 其档案转到哪里去没有交代清楚;其次, 毕业生自己本身也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人事档案的重要性, 有部分的毕业生认为人事档案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在日后进入到一些私营企业或是民营企业中, 自己的档案更是被遗忘了。
(二) 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人才安排不合理, 缺少专职档案人员, 多数高校领导总认为档案管理老弱无能者都会干;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复合型人才。
(三) 档案内容陈旧, 不能满足社会选材的需要
高校学生档案中的信息一般有学生被高校招生时的一些录取资料, 学生在开学时的入学登记表、平时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籍奖惩证明、党团资料、毕业生登记表、体检表等。但在新的形势下, 其所承载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 用人单位更多的是希望从中了解学生的个人素质、业绩、能力、诚信、团队精神等信息, 然而在学生的档案中很难找到这些记载信息, 即使有也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缺乏一些实质的内容, 有着公式化口语的特征, 对于用人单位所希望了解到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四) 毕业生档案信息中存在着很多的水分, 可信度不高
最近一些高校为了博取“高就业率”的社会声誉, 促进本校学生的顺利毕业, 将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资料填写在学生的档案材料中, 这样, 导致了学生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缺乏,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下损害了优秀诚实的毕业生的感情跟利益, 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秩序, 给社会组织选用优秀合适的人才带来了麻烦。
(五) 毕业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归档工作
档案材料有着其一定的原生性, 因此要对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归档, 然而大部分的高校都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进行档案的整理工作, 对于学生在校期间所产生出来的一些档案资料一般都是在各系的辅导员或是学生自己的手中, 等到学生毕业离校的时候再进行集中整理归档, 这给毕业生的就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六) 学生缺乏保密意识, 档案保管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档案的收集, 整理, 审查, 移交等工作量非常大, 各系各部门在收集整理档案材料时都安排部分学生协助参与, 特别是每年毕业生材料归档时, 更会让学生参与, 然而学生保密意识差, 容易泄漏档案内容, 修改信息,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私自抽调同学的处分材料。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发展的措施
(一) 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的制度
学生档案在其产生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连续性以及周期性, 为了保证学生档案的成套性以及完整, 就需要建立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并对学生的档案实行规划性管理, 对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 以此来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可靠以及全面性。
(二) 加强建设档案管理的队伍
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充分的开发以及利用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一个对档案管理理论有着充分的认识以及高专业水准素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队伍。要不断的调整以及配备相应的专业层次的档案人才队伍, 充实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准, 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要起到重要的关注,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 定期举办一些各种岗位的培训班,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在校进行讲学座谈, 让大家能够及时的了解跟掌握住现代科学跟档案学领域发展的一些新成果跟动态技术, 不断的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 促进加强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
(三) 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形势背景下通过实现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以及档案查询的网络管理来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根据学生在校时候的特点, 把学生可以规范化的档案资料记录到计算机中, 建立好基本信息后, 根据学生在校的最新信息, 要及时的进行信息录入以及维护更新, 以此来确保学生档案信息数据的完整及其真实准确性。
四、总结
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都应该在学生的档案中得到详细的体现, 通过学生档案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以及水平, 是在他们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个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能力水平的重要凭证, 毕业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群体, 对于毕业生档案的管理, 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顺利的毕业以及日后在工作单位中的升职加薪以及一些相关的人事调动等情况, 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个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加强高校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对人才资源的渴求, 而高校毕业生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 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 开发优质服务, 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 为毕业生人才发展提供机遇, 提高档案资源效率, 是高校毕业生工作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如何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的考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档案,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敏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10
1.1 注重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题专家审核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延期毕业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要求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院、导师及学生中间予以公示和说明。在全程的论文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准绳,结合弹性灵活的突发事件处理决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选题专家审核制度指选题由师生共同产生,答辩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筛选。中期检查制度指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绩评定制度则主要是制定评分标准,将导师初评、交叉评阅、答辩评分制度按合理比例组成,最终评定学生论文成绩。
1.2 强调规范要求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除了要求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外,也十分注重其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形成书面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制定了论文模板。
在模板中,对字体、目录、参考文献、文本编排顺序等格式要求,给出严格的规范规定。同时,还会做出一些明确的量化要求,如:题目应该简短、明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关键词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目录一般按3级标题编写;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2篇等。
2 全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监控与反馈
2.1 定期检查,辅以不定期抽检
首先,我们采用“以定期检查为主,随机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学生提交各项材料情况加以实时监控。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毕业论文的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进度表,细化各阶段任务,给出一个供师生参考的毕业论文“时间进度表”。按照我们的进度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实习前,教师出选题,答辩指导小组讨论选题,初定选题,学生带选题进点。实习结束后,大四第一学期第6~7周召开师生动员会,收集学生选题、专家筛选选题;第8周确定选题,配备指导教师;第9~10周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第11~14周学生提交外文翻译及原文、文献综述;学期末,学院组织初期检查,检查学生提交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大四第二学期第3周,学生提交调查报告、问卷、论文初稿,学院组织中期检查;第4~10周,导师反馈论文意见,学生修改,导师定稿、签字;第11~12周,导师初评、交叉评阅、论文答辩、成绩汇总,召开工作总结。
2.2 师生互动,灵活弹性管理
整个毕业论文进程,我们实行师生互动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指派一名专业老师为论文秘书,指派一名学院办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论文秘书进行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对师生论文进展进行监督,论文秘书和教学管理人员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分解任务。学生记录教师指(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02页)导记录,并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论文检查组,对同学进行督促,并对论文格式等进行规范化检查。
3 注重基础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不是本科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素养培养、毕业实习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将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同一项工程,进行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将论文训练过程前移,强化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将学生四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与实习的前后衔接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成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四位一体的全程化论文管理结构图如图1:
(1)专业学习。大学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启动论文写作的预备阶段。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统计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包括格式规范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科研训练。成立学院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科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进行论文撰写、发表或参赛。
(3)毕业实习。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1)我们把实习教学与毕业选题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带选题下点实习,根据实习内容选择选题方向,或者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实习中遇到的工作重点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2)
(4)毕业论文。大四第一学期中,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分解,实行论文全过程管理。将毕业论文写作的计划、组织、指导、答辩和质量监控的五个方面落在实处,将选题审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翻译、中期检查、论文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在时间上分步实施,形成序列,成为师生共同遵从的规则和要求。
实践表明,毕业论文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充分认识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相应制度和规范,实施全程化的管理方式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尝试,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摘要: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习、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本文从目前高校毕业论文的实际状况分析入手,结合温州医学院管理类本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经验,从全程的制度和规范建设、全程的监控和反馈、全方位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等角度进行阐述,探析全程化论文管理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全程化管理
注释
1朱建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研究[J].教研探索,2007(5):31-32.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 转递
高等院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记录大学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情况,是高等学校进一步教育、考查、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考核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档案工作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因此,深入探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准确、完整地提供人才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甚至于对完善国家人事档案管理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针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颁发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关于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应当设立档案馆。(参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第六条),由于没有相关的约束条文,各个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并不统一:有的高校将学生档案放在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有的把学生档案和干部人事档案放在人事处一起管理;有的干脆把学生档案放在各个院系,由辅导员分散管理。就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1000人,而学校设立的档案室只安排不到两名的相关人员进行临时管理。毕业生档案是在毕业生离校前一个月由系部辅导员移交至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再由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一至两位老师采取晚上、周末加班等方式在极短时间里将毕业生档案进行整理、转递。因为学校没有为档案室分配明确的定员编制,也没有具体的办公经费及制订工作量考核标准,所以,造成一些部门和个人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专项管理。于是,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就在这不规范的环境中勉强运行,其结果不言而喻。
2.学生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
高校学生在校阶段产生的档案材料,如果没有及时归入档案,就会出现问题。就以笔者所在院校在2009届毕业生档案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例:(1)归档材料手续不符合要求。比如有的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没有学生本人签名;存在没有盖学校印章,用系部印章取而代之的登记表;辅导员因疏忽忘记将高校登记表放入到学生档案袋。(2)档案材料没有明确的排序要求,资料容易混乱。最常见材料有以下几种:论文评审意见书、学生成绩表、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奖学金申请表——如果同一类型材料(表格)多次出现,就会出现排序杂乱无章的问题。(3)书写用笔不规范。我在整理毕业生档案时,发现有一部分档案材料采用圆珠笔、纯蓝墨水笔书写的,按要求应该是纯黑色钢笔或水笔等。
3.档案管理模式老套,缺乏信息化
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档案是其所有档案的一部分,它记录大学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情况。由于档案袋的容量有限,加之一些档案材料需要保密特殊性,就目前纸质档案材料而言,还真是有点勉为其难,尽管各行各业迈向信息化发展,然而,我们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却有点“返祖还原”现象,从事过生源数据上报的同志都知道高中阶段都已经有电子录检表(以江苏省为例:上报数据至教育厅时,需事先在扩展项1里面查清楚该学生在录检表的哪一本哪一页哪一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方法手段滞后于信息时代。
4.档案转递单位不明确,用人单位接受档案管理不规范
(1)随着就业政策改革,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有些单位和学生不清楚档案的管理制度,以为就业协议书上的档案转递单位直接就是工作单位,但是这其中绝大多数单位没有机要接受权,导致档案不能正常转递甚至丢失。
(2)学校按要求转递档案,但是由于接受单位没有规范毕业生档案管理制度而造成档案丢失的现象,例如研究生档案需要分两次寄出——学生收到调档通知函件要求寄出当时的档案政审,学生毕业时再寄出后面产生的档案材料,有的单位收到档案后没有把两次档案合并在一起或者没有及时地将没有被录取的学生档案退回,这也容易造成档案丢失。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确保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效开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久前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法》,不过里面缺少具体对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具体工作细则的说明。这一空白,使得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法》的指导下,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尽快出台诸如《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细则条例》此类法规,明确具体的单位负责毕业生档案,确保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未就业比重快速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做实、做牢,确保档案准确无误转递。
2.及时收集、有效整理
毕业生档案记录的虽然是他们大学期间数年的成长历程,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笔者个人建议要从他们被录取进校那一天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入学后立即根据其系部、专业群体性特点,按照国家档案法规的要求,收齐有关材料。以后一经形成,尽快存入。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和地方的各种竞赛、技能、等级(计算机、英语)、职业资格落英缤纷,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入党入团、评优获奖屡见不鲜,每一份材料、每一张证书都是大学生们能力与成长的记录。档案管理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定期地向有关职能部门索取、征集学生材料。尤其毕业之际是毕业生档案材料形成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时间段,这个时期是对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总结和评价,形成的材料大致有:论文评审意见书、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体检表等。
3.尽可能多地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
笔者所在院校通过毕业生上网直接输入学号和姓名查询派遣单位和档案转递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比没有用系统相比学生档案转递后查询量减少50%。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了信息管理的重复劳动,减轻档案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大大提高了毕业生档案查询的效率。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1)在学生毕业前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模拟签约以及档案管理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毕业生的档案意识,让毕业生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在目前没有诸如《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细则条例》出台的情况下,档案的寄发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转递制度》执行,使用机要方式,认真按照档案转出程序进行;严格要求档案的接收单位做到档案对位,确保档案及时整合,以及接收到发错的档案及时通过机要打回寄发单位,确保高校毕业生档案工作切实、有效的转递。
柔性管理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篇12
(一) 刚性管理的实质。
早在古代希腊斯巴达教育就已经有了刚性管理的最初理念;有了这一雏形后来在20世纪之初, 现代管理学之父泰勒真正意义上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 强调制度在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以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直线式的决策方式、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不容置疑的命令为依托,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这一时期刚性管理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兴奋剂。
(二) 刚性管理的弊端。
21世纪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民主的思潮蓬勃发展, 多元文化的纷繁呈现, 人的自由、情感、存在的价值备受关注, 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已远远超过了等级化、制度化的刚性管理所能预计的程度, 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刚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 管理者难以准确地针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做出长期稳定的目标。因此,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刚性管理本身的局限性日益暴露, 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和补充。
二、高校毕业生如何实施柔性管理
(一) 柔性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我国学者郑其绪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1.其所代表的含义是:依据的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自觉行动。2.柔性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1.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以人本管理为核心,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在尊重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 提高员工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 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 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所激发的主动性, 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 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组织服务, 成为市场竞争的力量源泉。
2.影响的持久性。柔性管理通过塑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 帮助成员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 把外在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 并最终转变为成员的自觉行为, 因此对个人有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的有效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需要有高级与低级之分, 柔性管理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通过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 满足员工的高级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具有更稳定更有效的力量。
4.广泛的适应性。柔性管理强调一种动态、柔性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能够自我调节, 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适应, 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因此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高校学生管理柔性化的重要意义。
1.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一直沿袭“刚性管理”模式,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统分统配的精英式大学教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社会, 高校持续扩招, 大学自费, 学生自主择业, 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权威性下降, 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 学生要求高校提供高服务质量的意识增强。因此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要适应新的形势, 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柔性化。
2.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 在校大学生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个人意识、参与意识及反叛意识增强, 关注自我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精神需求, 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不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 缺乏互动、疲于应付, 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同时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学生思想上呈现价值观念现实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标准功利化的特点, 如果依然采用刚性管理方式, 就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 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 这正是学生柔性管理的实质。
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到来, 导致了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性质和职业分布不断变革。因此当工业社会逐步走向信息社会时, 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特点渐趋消退, 而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特色日益扩张, 社会人才需求转向, 以往相对固定、素质趋同的人才需求模式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格局。因此, 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人才的目标要求教育方式的变革, 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得不注重柔性管理。
当然, 柔性管理对毕业生的能力的具体而地深远影响, 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 对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影响。这里包括毕业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判断决策能力 (判断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所产生的结果及相关后果的能力) 等, 这里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二, 对毕业生交际能力的影响。这里也包括对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亲和力、沟通能力、才可能有英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三, 对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的影响。这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主要则是团队的认同感和个体的归属感。
第四, 对毕业生敬业精神与职业素质形成的影响。这是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名大学毕业生追求民主价值、平等和社会责任的承诺, 体现为每个毕业生应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 做事肯干。
第五, 对毕业生综合竞争的能力的影响。众所周知, 具备合格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 每一位毕业生应具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交融能力, 对信息的环境的检索和判断能力, 多元环境下的推断力, 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世界的能力。
(三) 高校学生管理柔性化的实现途径。
1.观念人本化。柔性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 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实施教育时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 要着眼于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主体性原则, 把学生当作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来对待, 充分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民主化原则, 为学生提供一种宽容和安全的民主环境。四是个性化原则, 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2.制度人性化。柔性管理是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而构建起来的, 它强调在科学的、人性化的制度基础之上的非程式化的管理。从制度的制定来说, 不仅强调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 还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 既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完善, 又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制度执行来说, 要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调适、自我运转、自我实现, 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使管理从管制变成服务, 从命令变成沟通和疏导。
3.过程自主化。柔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 对达到目标的一系列过程强调自主性。因此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指导, 帮助学生寻觅职业类型, 使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制订个人目标和计划;二是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 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计划实现目标;三是创设宽松活跃的管理环境, 使学生能够按照自我本性、喜好、能力发展自己, 让学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 在不违反相关制度的前提下, 享有自主选择具体方法和途径的权利。
4.评价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都要求建立起一套与柔性管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从侧重知识技能评价转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从他评为主转向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结合;在评价方法上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定性评价为主以及两者有机结合。在柔性管理中应实行定性为主的模糊评价体系, 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并且注重自我评估的作用, 同时注重过程评估和动态评估, 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随时纠正学生的言行偏差,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手段信息化。信息化是高校学生工作实现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 网络等信息工具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部署、落实、检查、评价、反馈、整改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学生管理队伍要充分熟悉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网络阵地, 提供网络服务, 如校园BBS、工作动态、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 使学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有针对性的互动。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论文05-24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10-03
高校毕业论文07-20
高校毕业资格论文06-04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08-19
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感言10-03
高校毕业教育论文07-05
高校毕业学生留言11-09
高校贫困毕业生论文05-20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