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决定因素(精选9篇)
出口贸易决定因素 篇1
一、引言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和海洋面积最广的省份, 海南发展出口贸易具有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区位方面, 海南地处南海国际海运要道, 靠近国际主航线, 通过海洋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相连; 资源方面,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土、海洋、矿产、油气和热带海岛旅游资源, 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海岛海洋旅游业;政策方面, 海南享有全国最为优惠的开放政策, 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面、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但20多年来, 海南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 海南出口贸易不仅规模偏小, 还面临严重的贸易逆差。1995年至2003年期间, 海南外贸出口额一直徘徊在8亿美元左右, 尽管近十年来有长足发展, 2012年仍仅有31.4亿美元, 仅占全国出口的0.15%;与国家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增多的状况相反, 海南除极少数年份外均为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贸易逆差达到80.5亿美元, 为当年出口额的2.56倍。
由于出口导向型增长在我国的适用性, 海南未能成功培育出与其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相匹配的出口贸易可能是海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当前, 国际经济局势和全国贸易形势正面临重大变革, 海南能否以此为机遇, 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将资源、区位和政策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是关系到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的重要问题。 本文采用引力方程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海南出口贸易潜力和方向, 以期能对海南未来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支持。
二、模型与数据
自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次将物理科学中的 “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以来, 引力模型 (或方程) 已成为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以及贸易政策评价的基础性工具。 早期的引力模型在纳入解释变量时完全模仿自然科学, 认为两个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同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 同双边距离成反比。 后续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基准上述模型进行了拓展:一方面, 为了更精确的反映双边贸易的决定因素, 实证文献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相继加入共同边界、语言、法律渊源、区域性贸易安排等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Head et al., 2010) ;另一方面, 为了解决引力模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问题, 大量经济学家基于一般均衡的贸易分析框架从不完全竞争、需求多样化、技术差异、企业异质性等不同视角出发推导出类似传统型引力方程的形式, 从而奠定了引力模型的微观基础。 关于引力模型的详细论述可参考Bergstrand and Egger (2011) 、Anderson (2012) 等综述性文献。
引力模型因其形式简单且直观而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的估计结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较好地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 因此, 本文也采取引力模型分析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借鉴相关研究, 本文的实证模型设定为:
其中, Tit为因变量, 代表海南向贸易伙伴i在t年的商品出口额, 单位为万美元;各自变量的具体含义、预期符号和理论解释见表1;除虚拟变量外, 其余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表1说明:a.截至本文成文, 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12个, 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 但由于中国与冰岛和瑞士的协定还未生效, 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和哥斯达黎加跟海南无贸易统计数据而未包含在样本中, 本文实际考察的区域贸易组织包括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 、CEPA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004) 、CSFTA ( 中国 - 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 2009) 、ECF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 、CCFTA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2006) , 括号内数字为协定实施年份;b.一般引力模型自变量还应包括贸易双方是否有共同边界, 但由于海南是岛屿省份, 故略去此变量。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按照两个方向展开:第一, 贸易数据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按此方向选取的贸易伙伴为24个, 时期区间为2004-2011, 其中一个贸易伙伴仅有2006-2001年的数据, 故样本观察值为190 (23?8+6=190) , 记为Data A;第二, 包含尽可能多的样本对象和尽可能长的时期区间, 按此方法选取的贸易伙伴为33个, 时期区间为1996- 2004, 因时期跨度长且部分贸易伙伴数据波动大, 本文将数据每四年取平均, 扣除缺失数据后得到样本观察值99个, 记为Data B。1
海南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GDP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 “世界发展指标 (WDI) ”数据库 (台湾除外) , 台湾的数据来自2012年版《台湾统计手册》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 距离数据为海口与各贸易伙伴行政中心 (其中台湾选台北, 香港选市中心, 其余贸易伙伴选首都城市) 按经纬度计算的直线距离, 数据来自黄金易园网站2; 区域经济组织按照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区资料自行计算;共同官方语言和法律制度数据根据CEPII的Gravity Dataset数据库3中贸易伙伴与中国内地的取值计算。
三、实证结果
对引力模型的估计一般采用OLS方法, 但若模型存在异方差或测量误差, 则采用OLS方法估计的参数将是有偏差的, 而应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 (Poisson pseudo-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PPML) (Santos Silva and Tenreyro, 2006) 。 从表2中实证结果可知, 所有参数符号都符合预期, 且两种不同数据集进行回归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估计方法之间除个别参数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外, 参数符号也一致, 说明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结果非常稳健。 从可决系数 (R2)可知, 采用PPML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故下文采用表1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表2中回归结果显示, 贸易伙伴经济总量 (GDP) 增长10%将导致海南对其商品出口增加6.94%或7.30%;贸易伙伴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 表明海南与其伙伴的贸易关系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以行业间垂直贸易为主, 其影响弹性为0.236或0.309;距离对海南出口贸易有显著的负影响, 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减少海南对其出口0.822至1.009个百分点。 简单计算后可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增加海南对其出口101.4% (e0.700-1) 或155.2% (e0.937-1) ;与贸易伙伴有相同的官方语言能提高海南商品出口97.6% (e0.681-1) 或99.0% (e0.688-1) ;而海南与拥有相同法律体系的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较其他伙伴高73.3% (e0.550-1) 或86.3% (e0.622-1) 。
四、出口潜力测算
遵循盛斌和廖明中 (2004) 的研究思路, 本文也通过比较实际出口水平与引力模型模拟的 “理论” 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 (称为模拟值) 来估算海南出口贸易潜力, 实际值低于模拟值是“贸易不足”, 反之属于“贸易过度”。 采用表2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模拟海南样本区间内出口贸易潜力的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 除比利时外, 根据两种数据集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贸易不足”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周边地区 (如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和日本) 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瑞士等) , 而海南主要传统市场基本属于“贸易过度”状态。 以数据集Data A估算, 如果海南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贸易达到潜在水平, 可将海南出口规模提高17%左右。 具体来看, 占海南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四大传统市场中, 香港、美国和德国与海南的商品出口贸易属于 “贸易过度”, 但对日本的出口潜力仍有待挖掘;近年来海南对东盟地区的商品出口迅速增长, 尽管与新加坡和印尼的贸易已处于过度状态, 但马来西亚和泰国仍有较大出口贸易潜力;其他因贸易规模较小而未纳入样本的其余东盟国家以及、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仍是海南需要重点突破的地区。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等,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瑞典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香港、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孟加拉国、巴西、智利、以色列、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瑞典和瑞士; 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框架度, 本文研究了海南省商品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结构, 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及其与海南的空间、文化、 制度距离和要素禀赋差异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海南与传统出口市场 (香港、美国、德国) 已处于“贸易过度”状态,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出口潜力, 而东盟、非洲和中东也是海南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地区。
说明:表中数字代表贸易潜力, 计算方法为实际值/模拟值。
扩大出口贸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海南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个战略机遇期, 实现岛屿经济体科学、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为此, 本文建议海南应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和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出口贸易, 特别是加强对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拓展的力度,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同时, 要充分把握国家与瑞士、 冰岛等欧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机遇, 继续拓展欧洲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 中日韩 (10+3) 对话机制, 继续扩大对亚洲周边地区的出口规模。
摘要:本文基于引力方程实证研究了海南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文化、制度距离均是影响海南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与香港、美国、德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已“贸易过度”,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关键词: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出口潜力,引力方程
参考文献
[1]盛斌, 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27 (2) :3-12.
[2]Anderson J E.The Gravity Model[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3 (1) :133-160.
[3]Bergstrand J, Egger P.Gravity equations and economic fric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J].Palgra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lgrave-Macmillan Publishing, 2011.
[4]Head K, Mayer T, Ries J.The erosion of colonial trade linkages afte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81 (1) :1-14.
[5]Silva J M C S, Tenreyro S.The log of grav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6, 88 (4) :641-658.
出口贸易决定因素 篇2
马云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如果他的人品不好、他的心不正,即便其他因素都具备,恐怕也成功不了。
他的人品好,他的人缘就好,所以在他最艰难的创业初期,他的周围就凝聚一批死心塌地、放心的跟着他创业的人。
如果人品不好、心不正,或许你能取得一时的成功(比如在学校,你会成功的学习好),但你不可能取得一生的成功。
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合作也就愈来愈强,一个心不正的人,谁会愿意和他长久合作?
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心不正、人品不好,不但最终成不了,还非败不可。比如钢琴十级的药家鑫、名牌大学的林森浩,还有知识能力非常优秀的芮成钢,最终都败在了人品上,真叫人扼腕叹息。
还有多少人,虽然心还没有不正到极端,但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心不定而中途迷茫,心不静而颓废了。
心不正,心很难定。心不定,心很难静。
俗话: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比如考研,有的二本三本的学生也成功了。面对成功,其实人人都有机会。而最终你没有成功,往往你只比人家少了一个心定而已。
所以,心正心定心静,是一个人一生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心正,必须从娃娃抓起。而心正的启迪又是家庭教育里面最难的一项了。如果大人心不正,他又怎么能很好的去启迪孩子心正呢?
决定销售成败三大因素 篇3
这些派别,可能都忽视了销售是在跟人打交道的道理,不管你的“专业”有多好,有多么勤奋、努力,也不管你的心态多么平稳,不急切,但销售都是不能离开对手、不能离开客户的,如果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仅仅从内部来解决问题,而要尝试从外部来寻找答案。
有一个“故事”,讲的大概意思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吃亏”,家长跟自己的孩子说:要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你就把老师讲的反面来理解就好了,也许有些黑色幽默和让人绝望。但如果仅仅单纯的以为可以“心态制胜”和“勤劳致富”,就未免有点太“单纯”了。笔者认为,勤劳、质朴,心态平稳只是基础要素或者基本要求,起到主导销售作用的往往并非这些因素,那么,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昵?
首要因素:判断力
。标准”就是看得到问题所在,所处的形势,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这个区别于战略观和全局观。不能说战略不重要,全局不重要。但对销售人员来讲,看得到关键问题是最重要的。比如对于渠道、产品、竞争等因素的考虑,如果仅仅从理论来进行分析,似平效果并不好。对于渠道管理、产品组合的调整,仅仅从销售的角度来分析很多时候几乎感觉不用什么变化或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了。最终,“温水煮青蛙”也不知道怎么就“丧命”了。
“判断力”其实跟读多少书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特别是一些“个别事物”上。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历练,就算是有再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只会表现在纸上。因为销售是与人打交道,而不是科研,仅仅用冰冷的数字来说明就可以;怎么才算科学?对销售而言,与人交往,达成目标,他愿意跟你说,愿意下班后跟你吃饭,闲聊,说些跟工作无关的事情,可能这样就算是“判断”客户跟你关系较为“亲近”的“科学要素”吧。
以前,经常会聊到要怎么规范地运作公司,不要家族化,不要用人唯亲,要具有战略眼光,品牌化经营,不搞小作坊等等,现在看来,也并不全部那么回事。大公司也是从小做起来的,也从不规范甚至是作坊开始的。现在看来,一开始就从“大”想起,做起,估计效果也不好,甚至没办法生存。
一个偶然机会,跟一个见面不多的“朋友”聊到他曾从事的房地产、中介行业,虽然笔者对这两样都不太感冒。但在闲聊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人对房价的敏感度非常高,对政策的解读也是一针见血,绝对不同于所谓的专家、学者或政府的相关部门。他说他毕业的时候也很迷茫,但在深圳几年,炒房赚了1000多万,他说,他还是赚的少的。说实话,刚开始我是看不起他的,觉得他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但闲谈下来,发现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对销售很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对市场的判断,对政策的判断。
“你们做销售的很能说,也很会说,一套一套的,可惜赚钱慢,我呢,没什么本事,看到买房子赚钱更快,我就去做了”,他说。虽然,笔者现在心里还是不服气,他凭什么赚了那么多?也觉得这个不是长久之计。他说,他现在不“炒房”了,决定去“炒商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时候,只有商铺才能升值。这就是他的判断。
第二因素:直指核心
如果你是一位老销售人员,那么,我问你,开一家店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什么?请先不要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如果你跟我说,要选个什么知名品牌,要怎么进行包装、宣传,人员怎么进行培训,促销等等;更有甚者,要进行生产、注册品牌、公司进行全方位运作,那么,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外行。在初期,这些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有两个要素,第一:货源,第二,店址。其他的相比这两项,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从服装相关行业看,我所说的货源,包括了价格、产品线、组合、款式、时尚度、产品开发速度,最重要的还是时尚度和产品开发速度。说到店址,有的人在跟商场的招商部谈合同的时候,只顾纠缠于价格,价格,但实际上,租金远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人气,没有购买力、没有目标消费群,就算不用租金你又能赚多少钱呢?
因此,笔者认为,销售要做得完美,直指问题的核心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第三因素:情绪智力
说到“成功”人士,大家都觉得了不起,媒体大都将其吹成了一个“神”,但“神”也要落到凡间,也要吃饭、睡觉,也是一个常人嘛。但这些人中,保持长期成功的,常常在控制自身和管理自己方面做得很好一待人接物,控制欲望、意志力、耐受挫折能力等等,这就是情绪智力,通常叫做“情商”。
现代社会,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面I临很大压力,导致情绪紧张,难以释放,一旦遇到什么事情激发了情绪,一时爆发就难以控制了。需要强调的是,控制自己并不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而是在一切无关大局,不起根本作用的事情上能够忍让,站在维持长远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理智”的处理。
三国中,刘备文不及諸葛、武不过关张,但却能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智商、聪明,而是“控制自己和影响别人”。~个人再有能耐,也不能完全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
还是想说说前段时间购车的那件事情,那位销售“顾问”前期表现还算不错,但后面的一些细节处理碰到了问题,控制不住,跟顾客大吵,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就是控住不住情绪所致。结果是:一切前期努力都变得苍白了,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说,控制自己才能影响他人,否则,一切的生意都会毁于一旦,不管你多努力,多勤奋。
这就是决定销售成败的第三大因素——情商。
出口贸易决定因素 篇4
2001年世界银行公布了题为“全球化, 增长和贫困: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经济”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 24个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后, 其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人均寿命得以增加, 教育事业得到发展。除了外国的直接投资, 出口是连接这些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出口,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本文分为两部分:首先对有关出口行为决定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 然后具体解释出口规模与技术及脑力资本间的联系。
二、出口的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很长时间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范例是代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郝克谢尔——俄林模型。该模型指出, 由于特定生产要素的丰裕, 国家专门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
尽管上述理论被广泛用来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形式, 同时此理论对于出口的低水平聚集也提供了有效的解释。除了以往实证研究认为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成本外, 规模经济, 完全竞争和技术对于企业和部门来说, 决定出口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在下一节对这两个基本点进行预测。
1. 出口规模
传统理论多集中于对企业规模和贸易间的关系研究。 (Bonaccorsi, 1992;Berry, 1992) 。在以往文献已经证明, 商品生产, 出口销售, 应对风险能力, 有效资金筹集和管理, 财务, 研发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产生的规模经济对出口规模产生积极效应。虽然规模优势可以促进出口, 但并不适用于那些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大公司。 (Wakelin, 1998, 第833页) 。
2. 研发 (R&D) , 技术能力和 (人力) 资本
研发对于一些专业供应商来说并不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 研发对于出口的重要性在不同部门和国家间存在着差异;其次, 研发没有将产品和加工程序的逐步改进考虑在内, 所以只能作为衡量技术的一个因素。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没有设立正式研发部门的中小企业 (Brouwer&Kleinknecht, 1993) , 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因为这些企业由于技术变化正处于适应状态, 所以研发水平大都比较低 (Kumar&Siddharthan, 1994) 。
技术能力是指可以提高并管理技能变化的技术, 管理和组织的能力。此外, 高学历人才具备一定专业能力, 如精通外语能力将更易于与外国客户建立和维持联系, 而后者将有可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 在成本劣势与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间可以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出口行为的全球分析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 出口行为对于具有高需求的产品生产是惟一的出路。其实, 出口需要结合供应能力及国际营销渠道等其他因素, 同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出口行为中的重要性程度。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谈判, 以及由布里顿木材机构提出的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而进行的自主改革方案,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贸易壁垒不断下降, 尽管这些谈判和改革方案改善了市场准入环境, 但是有必要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供给能力继续保持关注。
一般来说, 对不同国家的出口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过去的20年内, 世界出口增加了将近220%, 在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出口增长了7 2 0%, 而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出口却下降了8 0% (Marco furgazza, 2004) 。
世界出口量很少的国家, 大都属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其出口年增长在过去10年均处于负增长状态。与世界出口大国, 如韩国, 中国, 柬埔寨和越南相比, 其年均出口量比后者低15%。因此,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保持相对较低水平, 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停滞不前。
由于出口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准入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 另一类是与供应情况相关的内部因素。外国市场准入条件, 除贸易壁垒 (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外, 竞争因素也有可能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除了受到距离的限制外, 限制因素也扩展到影响进口需求的其他因素, 如具有购买能力的目的市场。
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供了深入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 通过提高改善市场准入条件, 促进潜在福利和贸易收益。三十年前关贸总协定成员制定的“临时”措施, 即普遍优惠制 (普惠制) 和类似的非相互的市场准入程序, 现已纳入多边贸易谈判中, 成为发展世界议程的主要措施。然而, 这些措施和其他一些促进措施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Caglar Ozden&Eric Reinhardt, 2004) 。
我们应当注意到, 在真实的贸易世界中将关税作为贸易壁垒, 从一开始就不具有普遍性。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削减了附加价值, 也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价格的削减。
但是, 这些发展中国家非常看好的出口行为数据, 却统计显示出令人失望的下降率。大家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一直进行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间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的供应能力完全依靠当地的生产条件, 因此影响供给能力的因素包括:有形基础设施, 软件基础设施, 健全的宏观调控框架, 机构水平, 政府政策, 以及企业发展。
此外, 国外市场准入方面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市场准入是指向目标市场销售商品的自由程度, 从而实现销售。根据国际协会的规定, 市场准入受到政治经济保护主义的约束, 国外市场自由度根据“绝对保护主义——绝对自由主义”间的连续区域位置衡量。由于国际上施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 导致这种国外市场自由度大大减小。
关税是一种强加在进口产品上的间接关税, 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来减少出口商的竞争力。对于一个经济运营商而言, 关税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对于运输货物具有同等影响力, 因此, 关税是影响国际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关税的话, 国际价格将会趋同, 最终均衡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价格。
虽然降低关税一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议程, 但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削弱和破坏贸易的关键因素。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不会限制进口国本身, 但它通过影响出口国, 导致进口需求停滞, 进而造成虚拟过剩需求。由于出口量的减少, 出口国国内形成供应过剩, 从而引起出口国国内价格比进口国的价格要低得多。
在此背景下, 这个词条被认为是一国进入外国市场的潜能。正因为“外国市场准入”具有比“市场准入”更广泛的概念, 所以在贸易谈判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 中会经常使用。所以, 外国市场准入是决定出口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可以直接联系贸易伙伴国的特点, 比如通过购买能力和人口数量来反映国外市场规模, 将运输费用与其国内的运输费用成正比。
四、结论
通过吸收以往研究成果, 本文意在进一步挖掘影响出口行为的重要因素, 也可能为将来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行为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 本文不是从区域或全球的角度, 而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而进行的政策分析。
摘要:对于国家和企业, 出口是目前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为。由于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已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为,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方国家正试图进一步扩大出口, 增加其在世界出口额中的占比。大多数实证文献研究都是通过国家或部门层面来解释国家间的贸易格局, (Soete, 1981;Amable & Verspagen, 1995) , 本文将试图解释决定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基本因素。虽然已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将通过研究南部经济脆弱的国家来探讨此问题。
决定网站权重的因素 篇5
站长们每天都在观察着网站的排名是否有提升,网站内容收录数量是否在增加,接着就会想尽办法来提高网站的权重,但是要如何提高网站的权重呢?由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的呢?那么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下吧!
一、空间是否稳定
一个网站的空间是否稳定不仅对网站排名有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网站的权重,你想想,当你进入一个网站,等了几分钟还不能打开,你还会在那里继续等待吗,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稳定的空间访客是不会进去的,那么蜘蛛又怎么可能会进去抓取信息呢?所以,有时候不要为了省钱而购买便宜的空间了
二、域名的选择
域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域名最好含有网站的关键词,或者与网站的关键词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这样的域名相对来说权重会比较高,还有以gov edu结尾的域名权重比其它的也会高一些,我想这个也是优化的其中一个因素吧?我有一个网站域名:www.marykay99.com 在这个域名里面包含有marykay,而这个词是关键词玫琳凯的英文,现在这个网站做了差不多1个月就排在第二页了,还有一个网站域名是:www.garment-factories.com这个网站目前都排在首页了,所以,在选择域名的时候要慎重选择。
三、域名注册
网站域名存在网络的时间越久它的权重相对会高一些,我之前打开一个网站,里面的内容很差而且结构方面很乱,可是他们的pr值和排名都是一样很好那时候我对搜索引擎起了疑心,怎么可能这样,我的网站无论在哪方面都比它的好,为什么排名却没它的好呢?可是经过查询之后才知道他们的网站注册时间已有几年了,
四、接着就是网站的内容
网站内容这个算是很老的话题,也是很重要的话题,网站原创内容越多搜索引擎就会越喜欢观顾了,那么网站的权重也会越来越高。
五、网站的更新频率
上面我们提到网站的内容,现在接着就说网站的更新频率了,网站如果保持更新,访客跟搜索引擎都会喜欢,那么点击率就越高,流量就会不断增加,流量增加了权重就会随之提高,所以网站要保持经常更新,哪怕你没有时间去写文章,那至少也要伪原创。之前我的这个网站,每天我都会更新,在那段时间快照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收录的文章也随之增加,排名也是很稳定,但是最近没时间去更新了,快照都停留在12月5号了,排名也在下降了。
六、网站内部链接
有好的内容,可是并没有把它们自然地串联在一起,那么信息也是独立的,在优化过程中,链接和内容占着一定的重要位置,不管搜索引擎的算法如何变化,链接和内容永远不会改变的,但是不要为了优化而刻意去把它们链接在一起,链接是要很自然并且很顺畅的让信息贯通在一起,这样既为搜索引擎减少抓取信息的负担,访客也很喜欢这样的网站,访客跟搜索引擎喜欢的网站,那么权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了,自然就会有好的排名。
七、网站的外部链接
增加一个网站的外部链接就相当于别人投你一票,那么越多人给你投票,你的权重就会越高,但是就不要用作弊的手段去增加链接,这样网站会被K的,但是如果有一个权威性的网站投你一票,那就顶过10个人对你的投票了,所以,要不断的增加外部链接。
在优化过程中要记住这些因素,然而在这些因素中,网站的内容,内容的更新频率,网站的链接这些因素是不容易变化,也不可能变,只要做到这几点,网站的权重就会提高,排名自然也会更好。
会计决定因素比较与改进 篇6
一、会计六要素的比较
(一) 资产
资产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第一, 资产是一项经济资源, 不论是作为独立的资源还是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有效使用, 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或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或是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如果连这个特征都不具备, 就不能称之为资产的条件。第二, 资产的获得不在现在不在未来而是过去, 是通过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也就是说资产的较少或是增加都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促成的, 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交易或是未来计划、合同, 都不能作为资产的组成部分加入到资产的核算中。第三, 不论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产品或是货币, 只有是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才能认定为企业资产。拥有就意味着企业对其可以任意支配, 使其所有权的拥有者;而控制是说, 企业对其并无所有权, 但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 不论是资产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是可能取得的利益都有着专业而精确地分析,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这项资产通过合理的使用, 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 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 可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定义与我国的资产定义相比, 可以发现有两点出入:一是没有了“该资源预期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是没有了“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保持高度一致性的, 对资产的基本特征也是很完善的概括出来的。这一定义的现实意义是确定资产的性质, 然后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与此同时, 现行的财务报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资产核算。通过这样一条一条的明确的比较,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 可以清楚地知道关于资产的核算哪些方面可以套用我国的核算体制, 哪些需要另外进行核算, 保证在涉及到资产内容上, 可以对合作方或是竞争对手有着清醒科学的认识。
(二) 负债
我国的会计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存义务, 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外流。”将这两种定义比较起来看, 其实实质和内容都是一样的, 没有多大的差别。这就说明, 国际上对负债这一要素的看法与我国是一致的。那么,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 关于负债这一部分的核算我们可以按照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来执行。但也要注意一下其他地区的负债的内容和特征, 尤其是与我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特定实体由于当前义务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的牺牲, 该义务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由此可以总结出美国会计准则所标明的负债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 负债表明是一种实体间的义务或责任, 而企业承担这一义务或责任会导致未来的资产的减少, 需要通过资产转让或是资产使用来清偿;第二, 承担这种责任或义务选择的义务很小, 只能是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负债的减少或清零;第三, 这种责任或是义务, 企业非承担不可, 因为导致这一义务或责任形成的事项已经发生了。
(三) 所有者权益
我国的会计条例中关于所有者权益描述是:“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就是说, 所有者权益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企业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出来即是: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从这个等式中, 可以对所有者权益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就是说在企业负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所有者权益的多少完全由资产决定, 资产增加, 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 增产减少, 所有者权益相应减少。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 如果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是其他原因导致亏损, 那么所有者权益减少;如果企业运转正常, 是盈利的, 那么所有者权益增加。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所有者权益又是另一种描述:“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与我国对于所有者权益的认识相比, 我国明确表明余额就是企业的剩余利益。但总的来说, 二者可以基本等同。这一准则与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定义相一致。所以在国际贸易中, 所有者权益部分的歧义并不大。
(四) 收入
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界, 关于收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分法。狭义来说收入就是指的营业收入, 而广义来说收入是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对这一项的定义是收益而非收入, 关于收益的定义与广义收入内容一致, 描述为:“收益, 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 其表现形式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 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这个收益不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收入还包含有利得。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的营业收入。美国会计准则是用的狭义定义, 它们关于收入的内容是仅指企业的正常主营业务收入带来的经济收益或是债务清偿, 两者兼而有之的更能称之为收入。这是种狭义的定义, 反映出收入仅仅是指正常的经营活动或是投资的回报所得。其他一些并非正常营业所得, 它们单立一个要素来概括即利得。因此,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大的合作伙伴, 与其谈论收入时, 要注意其中的差别, 做出明确二者都认同的规定。
(五) 费用
理解费用, 可以将其与收入联系起来, 二者是相对应的, 同样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在我国的会计条例中, 对费用的描述是, 企业的正常营业活动和日常活动中的支出部分。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用的是费用的狭义定义, 费用是不包括非正常企业支出的。狭义的费用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 费用一旦发生, 企业经济利益同时流出, 二者是一致的, 相伴随的, 也就是说当前的活动成本, 经济利益还未流出, 是不可以算作费用的。二是, 费用的发生是有目的, 是就为了取得回报而暂时投入的资金或是其他资产, 且是发生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关于费用的定义是广义的:“费用, 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 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 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这一定义是与广义的收益要素相匹配的, 这说明广义的费用不仅是指狭义的定义中规定的在日常的营业中, 为赚取营业收入而做的资产投入或耗费而导致的资产减少, 还有更广的范围, 与取得营业收入无关的支出也是费用的范畴。清楚地区别广义费用定义和狭义费用定义的范围, 在费用的定义上, 美国和我国是一致的, 都用狭义的概念。
(六) 利润
利润的概念可以仿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了解了收入和费用基础上, 类比成资产、负债来理解, 然后将所有者权益类比成利润, 这样理解利润就不难了。对比上面的公式, 可以用一个公式表达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间的关系, 即: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表明, 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值。在我国的会计条例中, 利润就是企业在规定的会计计时期内取得的经营成果。需要注意的是, 当收入用的广义定义时, 相应的减去广义的费用得到的才是利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利润并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决定要素, 直接是与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的差额存在的, 没有独立存在也不影响利润的确认。在利润这一问题上, 国际准则和我国会计条例是一致的。有两点可以佐证:一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并无利润这一要素, 是没有被独立定义的, 所以就不存在我国利润这一要素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在我国, 利润是被广泛认可的要素之一,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条例中都有明确的定义,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我国关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都是狭义的, 这两者的差值是利润, 但在广义的定义中, 利得和损失的差值可以认为是利润的二级利润, 在我国是作为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存在。
二、会计决定因素的改进
(一) 增加财务报表功能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表, 反映出来的内容单一, 仅仅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要素的具体记录。企业的财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其中反映的就是会计的基本要素, 这种财务报表内容单一的同时, 也决定了这种财务报表的具有稳定性, 基本不存在不确定因素, 所有的数据、内容都是有明确规范予以规定。从利益面来说, 即根据次要素或是非主要因素编写的财务报表稳定性就较差, 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就意味着报表的可变性较大。我国的财务报表具备的功能应该不满足于此, 而是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的适合市场的财务报表, 即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也应变革, 与会计体系的变革相协调。财务报表可以新增一些项目, 如与各要素有关的市场动态或是与之相关的市场分析等, 使得财务报表不仅仅是一些数据的堆积, 还可以是对市场充分把握的财务分析书。笔者建议, 还可以有更新和更有建设性的内容加入到财务报表中, 使得财务报表也进行一场变革, 功能大大增加。
(二) 关注经济变化对会计决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实质是特定社会经济的产物,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 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决定了规则, 所以建立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决定因素准则是势在必行的。在经济环境中, 与会计准则制定息息相关的因素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外向型程度、企业资本来源以及通货膨胀程度等等, 经这些因素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 缺少考虑一样的会计准则都是失败的。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 会计准则中的决定因素应对经济发展起到协助和补充作用, 所以要时刻注意经济变化, 并将其反映到会计决定因素的具体操作中。
(三) 实现会计决定要素的动静结合
本文提及会计六要素并不是会计的全部要素, 而只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六个部分, 会计的决定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法律等始终存在的存量因素, 还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因素, 可以称作流量因素。用动静的眼光看, 六要素可以看作是静态要素, 其他可以看作是静态要素。只有动静因素相结合, 相统一, 综合考虑得出的才是准确的会计决定要素。另外, 会计决定要素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要素、次要素和支要素, 这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整体, 而是相互关联的。
(四) 完善会计要素确立的理论基础
通过以上的中外对比可以看出, 不论是体系的系统性还是定义的细化性, 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理论存有一定差距。现代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方面还差距, 有些地方规范不明确。我国会计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会计决定要素的确立条件。有些要素的定义未进行很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这就使得一个具体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事项出现时, 会模棱两可, 这样的理论体系是不合格的, 所以完善我国会计要素确立的理论基础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我国经济市场, 充分理解我国现存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下, 然后参照一些国外的先进的理论思想和国际惯例, 通过对比, 来对我国的会计决定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准备的界定, 从而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作为经济核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一笔交易都离不开它,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当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会计这一行业的发展也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 不断地突破、创新, 以求达到与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笔者认为, 应该从最基本的会计决定要素出发, 来达到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5]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 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兴云著:《中西会计比较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决定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 篇7
常态下一般物体色彩的形成使我们需要特别了解的知识, 这些物体的范围十分广泛,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金属制品、木制品、化学合成制品以及地球本身和它所派生出的动物、植物……决定这些物体的因素基本有三个方面, 这就是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
固有色是常态下决定物体色彩的最本质的因素。一提到森林、树木, 人们自然会想到绿色, 一提到黄土高原或沙漠, 人们会想到黄色。桔子是橙色的;柠檬是黄色的;煤是黑的;雪是白的, 这一切都是不同物体的固有色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同物体的不同颜色是由每个物体的固有性质来决定的, 这个性质的不同, 取决于对于普通光照条件 (白色日光) 的成分的不同吸收和反射。进一步看, 白光是由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有较多吸收的特点, 因此它呈橙色。树叶则对红、橙、黄、青、蓝、紫的光波吸收较多, 对绿的光波反射较多, 我们所能看到的自然是绿色。一个物体对于这七种光波多处于平均下的吸收状态, 那它呈黑色, 相反, 处于平均情况下的反射, 那它呈白色。我们已知道光与温度往往又有关连, 因此人们夏季多穿白色、浅色的衣服;冬季多穿黑色、深色的衣服, 这是出于衣着对光的反射与吸收的不同性质而选择的。
需要指出的是, 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的量很不相同, 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值, 也正因为如此, 这个桔子的橙色与另一个桔子的橙色也不一定绝对相同, 这片树叶是这种绿色, 那片树叶又是那一种绿色。可见, 固有色并非绝对固有, 固有的只是一种相对的性质, 这样理解固有色, 对于我们把物体画的更丰富、更生动是十分有利的。
太阳像世界上万物的母亲, 无私的将自己的光与热赋予了世界, 没有光万物将失去色彩, 光源的作用是产生色彩必不可少的条件。除太阳之外, 平时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发光体的辐射光源有:灯光、火光、磷光、萤光等等, 而天光、月光都属于反射光。人类的色彩感觉都是从发光的和反射光的的万物射向眼睛的辐射光能的反映。光源色是影响、决定物体色彩的重要因素。我们面对一片广大的草原, 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呈现出一个暖洋洋的绿色调, 显得生机勃勃, 突然一大片乌云遮住了太阳, 这片草原除色度变的灰暗以外, 还会显出阴冷的色调, 可见光照对于物体色彩会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完成的绘画内容, 无非是在室内或室外, 大多数室内的主导光是天光, 室外的主导光是阳光, 天光是偏冷的;阳光是偏暖的, 在画面冷暖规律上, 室外大都形成亮面暖而暗面冷的效果;室内大都形成亮面冷而暗面暖的效果, 我们从理智上能掌握这一特征, 再用视觉去有意识的观察, 就会有一个比较自觉地处理画面过程而克服盲目照抄对象的毛病。
在完成多样的绘画作品时, 有时会遇到极特殊的光照条件下的对象, 如:描绘摄影暗房内的情景, 它全部处于红色灯光的照射之下, 很多物体会失去原有的固有色的表现, 因为这时的光失去橙、黄、绿、青、蓝、紫的光照, 只有红光起决定性作用, 物体的固有性质也就无从正常发挥, 但有一点仍需指出:这就是白色物体仍然会保持它的反射性能大, 而吸收性能小;黑色物体反射性能小, 而吸收性能大的特征, 因此, 红光投射在白色物体上反映的红色倾向很明显, 而投射在黑色物体上则显得昏暗了许多, 这一规律不只适用于红色光, 所有的浓烈的有色光照下的物体都会体现这一光学现象。
环境色是决定物体色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它是指物体所处环境的其它物体的色彩, 切这些色彩能对前者构成影响。如:把一个白色瓷罐放置在绿色衬布上, 瓷罐的下半部会明显受到衬布的影响而偏向绿色, 衬布如果换成红色, 那瓷罐下半部又会偏向于红色, 这就是环境色对于物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理论上说往往是相互的, 可实际上要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质地、色彩的鲜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在有些情况下视觉并不一定能感觉到。有时环境色又能对色彩以致整个色调起相当大的作用, 如:我们正在屋内画“室内一角”练习, 阳光强烈地照在院子里并影响着室内的一切, 这时有人把一个鲜红的被面晾在了院子里, 于是我们的“室内一角”的色调会完全改变, 而无法再画下去, 这就是环境色 (红色被面的反射光) 严重地影响了我们所画的物体。
物体所呈现出的颜色, 往往是光源、物体固有性质以及周围环境三者色彩的综合反映, 三者中的影响往往是不平均的, 一成不变的, 有时某一因素会起主导作用, 另外两者居其次, 但是作为立体的物体对这三个因素的反映也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这就是物体体面与光源、固有性质、周围环境的关系。以绘画者的身份来看待周围物体, 都是六面体, 即:物体都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而人的视觉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不会再多, 在一般光照下, 这三个面能形成亮面、灰面、暗面的变化。立方体如此, 其它物体也是如此, 绘画者从绘画的角度出发, 推而广之, 把球形体及多面体也往往概括为亮、灰、暗三个大面, 以求有助于写实绘画完成的方便。“三大面”中再加之亮面上的高光, 暗面中的反光进而形成绘画中的“五调子”。“三大面”也好, “五调子”也好, 它们既是素描形体描绘的概括, 又是物体色彩的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 亮面的色彩多取决于光源色和固有色;暗面的色彩多取决于固有色和环境色;灰面的色彩取决于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效果;高光部分则基本反映光源的色彩;反光基本是反映环境色的倾向。在此把体面与决定物体色彩的三个因素联系起来的目的, 不是解决色度、明暗的表现, 而是从“色彩”出发来正确描绘物体。如:一件室内静物——玻璃瓶的高光, 它不仅有最亮的特征, 而是要求画者考虑和观察瓶子高光形成的原因, 这个因素如果是室外蓝天的反映, 它必然会是偏蓝的亮色, 如果是白炽灯发出的光源是主要光源, 那它的高光必然是偏黄的亮色。以同样的道理去分析其它体面的色彩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作为绘画的表现, 颜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我们在院里写生, 院中景色多以灰色为主, 灰色是对的;我们在屋中开灯写生与同时描绘窗户与窗外院中景色, 那屋外多以蓝色为主, 蓝色是对的。再如:一间教室里, 我们把蓝色墨水倒在桌面上, 面对这片墨水进行写生练习, 就有人想, 我们沾一点墨水涂在画面所需的位置不就可以了吗?不对, 墨水这时的色彩绝不是自身的色彩, 这要依靠我们正确的观察, 桌子上的墨水有了形状、厚度、新的体积、新的环境, 因而有了新的色彩, 最明显的就是水平面上有了天花板的反光, 从而使色彩变暖、变亮了, 墨水面对窗户的一面还可能出现小高光。这一切是写实色彩的特征,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决定着物体的复杂性。
色彩丰富了世界, 同时它自身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 它不仅是客观的存在, 同时也是人类视觉感官的重要感觉方面。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包括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里, 无时无刻不与色彩发生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在创造着“美的色彩”。艺术家, 包括画家是最幸福和幸运的, 因为他们往往享受了普通人所享受不到的艺术世界中特有的美。他们在创造着美的同时也享受着美。作为普通人, 学习和认识些色彩学, 无疑能更接近于画家的感觉和心境, 这样人们将会体验到世界更加美丽, 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常态下一般物体色彩的形成使我们需要特别了解的知识, 这些物体的范围十分广泛,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金属制品、木制品、化学合成制品以及地球本身和它所派生出的动物、植物……决定这些物体的因素基本有三个方面, 这就是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
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篇8
战争结束了, 围绕着谁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问题的争论也随之开始, 而且至今尚未结束。有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因素的观点大致有四种:一是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消灭了日本侵华军队有生力量, 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二是苏联学者认为苏军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 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 “决定日本命运并加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正是苏军的行动”[1];三是美英学者认为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是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四是美国史学界则认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决定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那么, 究竟什么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 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两军相争, 一胜一败。所以胜败, 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 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 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据此, 要研究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 就必须从日本内部, 从日本与交战国的战争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 对什么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进行一些探讨。
(一)
经济实力是进行现代战争的基础, 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要在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特别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 依靠海外补给的海洋帝国, 其经济基础是十分薄弱的。然而, 正是这种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性相结合, 铸造了日本法西斯的性格, 它妄图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因此, 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侵华战争。但是, 根基浅薄的日本经济到1940年已不能承受大规模战争的重担了。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日本工业总产值比美国相差9倍, 库存的石油仅够1年使用, 铁矿石仅够用4个月。不仅战争物资要依靠海外输入, 就连生活必需品亦要从外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法西斯决心对英、美开战, 力图速战速决, 占领东南亚等地, 利用南洋资源弥补国力不足, 以战养战, 最后达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因此, 日本帝国主义以偷袭珍珠港开始, 冒险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并迅速取得了初期阶段的胜利。
为了支持战争的消耗, 日本法西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战争经济。主要有: (1) 改革经济体制, 加强经济统治。1940年底, 日本政府拟定了经济新体制纲要, 以适应战争。1年之后, 又在主要产业部门成立了统制会, 以保证军需。1942年4月, 建立了全国性的金融统制会, 将政府所属各金融机关及一般银行都组织到日本银行的统一领导下, 为保证军需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 (2) 压缩民用生产, 扩大军需生产。日本政府不仅把民用工业的投资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每年的15亿日元锐减到6亿日元, 而且强力合并主要生产民用工业品的中小企业。仅在1942年被合并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高达29亿日元。 (3) 掠夺占领地区, 补充战争经济。日本实行了“对占领区暂时实行军政”、“迅速获得重要国防资源和保证作战部队自给自足”的方针, [4]在占领区大肆掠夺。 (4) 强制工人劳动, 保证军需生产。1941年日本政府征用了311 724人进入工厂。第二年这个数字猛增至623 385人。[5]男劳力不足, 大批妇女也被征用, 甚至还大批驱使占领区的各国人民, 到日本进行奴隶劳动。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 军需生产飞速增长。1941年至1942年, 船舶生产从21万吨增至26万吨, 飞机生产由5 000架增至8 861架, 装备生产增加了30%。[6]但是, 随着战局的逆转, 战争经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42年6月, 日本联合舰队出动全部主力进攻中途岛, 结果军舰、飞机遭到严重损失, 大败而归。以中途岛海战为标志, 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折, 美军夺取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反守为攻。此后, 历时6个月的瓜达尔卡纳岛的攻防战, 日军舰艇和飞机的损失更大。在此形势下, 增加飞机和船舶的生产已成为继续作战的关键。但是, 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盟军利用日本经济薄弱及其对海外资源的依赖, 加强了海上封锁并袭击开往日本的商船。1943年击沉了290艘, 达133.5万吨。次年仅10月1个月就击沉了商船达32.1万吨。此举使日本原料输入不断减少甚至停顿。[7]如煤炭输入从1942年的875万吨下降到1944年的314万吨。原油和精制石油的输入由1943年的1 456万桶下降到1944年的704万桶。[8]
原料输入的锐减成了日本军需生产的重大障碍, 但是, 战争又迫使日本必须继续增加军需生产。1943年日本政府把飞机和船舶列入重点生产, 并新设军需省, 由东条首相兼任军需大臣。在军需省的统制下, 全面地调整各种经济计划, 使民用工业大批地转向军需生产, 结果民用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军需生产猛增。1944年的武器生产量达到了156亿日元, 比1943年增加了89亿日元。其中:飞机的年生产量达到16 264架;船舶由年产42.4万吨增至112.4万吨。[9]
但是, 日本战争经济本身就隐藏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随着这种经济的畸形发展, 矛盾日益突出。日本法西斯政府几乎把一切资金和原料都集中到军需工业。但是, 军需产品不是转化为商品带来利润, 而是消耗于战争之中。长此以往, 再生产不仅不能扩大, 而且生产也不能继续维持。生产与再生产矛盾的结果, 使军需工业本身也逐渐缩小。战争经济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日本法西斯把人力、物力全部倾注于战争, 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迫使人民起来反抗。在农村, 大批青壮年被征用, 劳力不足。土地荒芜, 粮食减少, 粮食输入又由于封锁而减少。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被迫起来用抵制征购等方式消极反战。在工厂, 工人不满强制劳动, 自发地进行斗争。1941年至1944年, 工人举行了130次罢工, 参加的人数达53 443人。1945年, 工人几乎一半缺勤。[10]总之, “在人民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厌战和反战气氛”, “从内部腐蚀了天皇制法西斯的战争体制, 使其发生自坏作用, 构成了使其被世界民主力量摧毁的内部原因。”[11]对此, 日本统治阶级深感恐惧。如后来近卫文上奏天皇所说:“虽然战败是我国国体上的污点, 但英美舆论至今尚未涉及变更国体……。因而, 如果仅仅是战败, 相信无须忧虑国体问题。在维护国体方面最值得忧虑的是, 随着战败可能爆发共产主义革命。”[12]于是, 重臣们开始了反东条英机的活动, 以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内阁被迫在1944年7月18日辞职。接着, 日本政府组成小矶国昭内阁, 开始寻求结束战争。
战争进入1945年, 小矶内阁找不到求和出路, 4月5日被迫辞职。7日, 铃木贯太郎组阁。内阁一换再换, 战局江河日下, 战争经济已全面崩溃。迫水书记长官5月上旬向铃木首相报告《关于我方战争遂行能力》中指出:“1945年钢铁生产的计划是300万吨, 1月以后的实际成绩月平均不足10万吨, 只是计划的1/3。飞机生产预定月产1 000架, 但完不成计划的一半。而且没有铝。9月以后的生产无法推测。石油贮存到了最低限度, 出现了海军舰队把大豆油和重油混杂使用的情况。商船也连续不断被击沉。军需生产到9月无法有组织地经营”。因此, “到9月必须结束战争”。[13]铃木听了迫水的报告, “痛感在七、八月左右面临着严重的危机”。[14]5月中旬, 日本政府召开了为时三天的最高军事会议。决定: (1) 防止苏联对日宣战; (2) 积极争取苏联的对日友善; (3) 进一步采取外交措施, 争取苏联的调停以实现同英美讲和。 (4) 6月, 木户内大臣起草了以媾和措置为中心的收拾时局对策草案, 不得不承认战争经济的彻底崩溃。他指出:“关于我国国力之研究, 无论就任何方面而言, 在本年下半年以后, 在事实上几已完全丧失遂行战争之能力。”因此, 木户认为:“关于战局之收拾, 深信此时际, 必须以果断之行动, 实为我国今至高无上之要务。”[15]天皇看了草案之后, “殊表嘉许”, 谕令“迅即开始具体对策”。[16]铃木首相、米内海相和东乡外相对草案也表示同意。于是, 日本具体开始寻找结束战争的途径。6月29日, 前外务大臣受命访问苏联大使马立克, 要求苏联“斡旋”结束战争, 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让步条件。7月12日, 日本政府又训令驻苏大使佐藤向苏外长莫洛托夫进行交涉, 恳请苏联斡旋和平。后来, 日本还准备派近卫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前往苏联。可见, 寻求停战和平已成为日本“至高无上之要务”了。
正是由于战争经济的崩溃, 日本已无力支持战争消耗, 不得不寻求停战。因此, 战争经济的崩溃是导致日本失败投降的主要因素。
(二)
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 军事指挥的正确与否也有着重要作用。指挥得当时, 可以以少胜多, 转危为安;指挥失宜, 经济实力等条件再好也要遭到失败。由于日本的战争经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上, 因而军事指挥当否对日本的胜负有着双重的意义。
日本法西斯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 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 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17], 必然遭到各国人民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贪婪狂妄, 可是实力有限, 占领地区愈多, 兵力愈分散。太平洋战争前, 日本已深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沼之中。太平洋战争初期, 日本又占领了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几内亚、印度支那以及英、美、法、荷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基地, 军事行动的区域达4 000万平方公里。战线愈来愈长, 兵力分散各地。这些被占领的地区, 并非是块“乐土”。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些地区的横征暴敛, 推行的“三光政策”, 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从中国、朝鲜到东南亚各国都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而使日本侵略军欲胜不能, 欲罢不得, 速战速决变成了长期的消耗战。就日本来说, 实力薄弱而占领如此广大地区, 造成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军事上的极大弱点。这不能不是日本战略上的错误。
日本方面指挥失误表现在他们狂妄自大, “用陆上标准来衡量海洋, 并用海战的概念指导航空兵作战”[18]的刻板的战术方面。太平洋战争初期, 日本以偷袭的方式取得了珍珠港的意外胜利后, 便得意忘形, 对美国的作战能力和抵抗能力轻而视之。1942年5月, 在珊瑚海海战中, 日本海军第一次被美国舰队打败。但日本并未从中吸取教训, 又发动了中途岛海战。在制定作战计划中, 日本一厢情愿地认为可以做到出敌不意, 诱敌上钩, 克敌制胜。叫喊“我们最担心的是敌人不愿和我们交锋, 不肯从基地出来作战。”[19]在这种轻敌思想指导下, 日本按照陆上的标准制定作战计划, 采取了分散部署兵力的方针, 结果把强大的联合舰队分割成6股小的兵力, 而美方却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 待机败敌。在海战的关键时刻, 日方不知所措, 指挥一再失误。联合舰队受到沉重打击, 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丧失了4艘航空母舰和300多架飞机以及一批熟练的飞行员, 从而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
日军指挥失宜还表现在因循守旧, 坚持巨舰大炮主义, 轻视海军航空兵的作用上。日方认为, “海上战争的最后胜负仍然跟以往一样要靠战列舰”。[20]当日军在西南太平洋战线由于失去制空权不断遭到失败时, 日本仍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武藏号”和“信浓号”大型战舰。直到1943年9月30日的御前会议上, 才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 制订了以飞机生产为中心的大规模增产计划。但是, 此时日美双方空军兵力“已经过于悬殊。国内生产力已经陷于瘫痪状态。不论从哪方面来看, 这个新的战略方针的提出都是落后了1年多。”[21]1944年, 美方凭借航空兵力占优势, 改“逐岛进攻”为“越岛进攻”, 直插日本重防区域, 打乱了日本的军事部署。6月11日, 美军开始攻占被称为“日本珍珠港”的马利亚纳群岛的塞班岛。马利亚纳群岛在东京以南3 000公里, 美军若能占领该岛, 则日本本土即落入新型轰炸机B—29的轰炸范围之内。因此, 该岛对日美双方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守住塞班岛, 日本配备了两个师团和两个旅。驻地空军号称有1400架飞机, 官兵有3万余人。当美军进攻时, 日方无备, 第一航空队的飞机大部未起飞即被炸毁。6月15日, 美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在塞班岛登陆。经过20天的激烈争夺, 7月6日, 塞班岛被占领, 守军全部被歼。美方以此为基地, 开始大规模空袭东京。接着又比日方估计的时间提前两个月向菲律宾的雷伊泰岛进军。由于该岛对占领东南亚有着重要意义, 日军欲举全力与之决战。当美军登陆时, 日军向该岛输送了5个师团的兵力增援。但是, 由于没有飞机的掩护, 大部分舰船在未登陆之前即被击沉。日方以为几乎不可能被击沉的世界上最大的1艘战列舰“武藏号”也沉没海底。日本的巨舰大炮主义彻底破产。
错误估计形势, 处处被动挨打, 这是日本军事指挥失宜的又一表现。1945年初, 日本估计战局有两种可能:美军由菲律宾向中国南部登陆, 建立航空基地, 然后猛攻冲绳;或者直插小笠原群岛, 进军冲绳, 攻取台湾。并按此做了战斗准备。但是, 出日本之所料, 美军2月19日却在硫磺岛登陆。日方飞机不足, 只得采用了坑道阵地进行持久血战的战术。3月17日, 硫磺岛终被占领, 日本本土被彻底地暴露在盟军轰炸机的面前。之后, 日方又预料美军将进攻台湾。然而, 美军却向九州、四国发起轰击。日方匆忙派出193架飞机截击, 结果大半被击落。3月30日, 日军下达了“当前作战计划大纲”, 决定重点坚守冲绳。但为时已晚。3月26日, 美军即在冲绳西南的庆良间岛登陆。4月7日登陆冲绳。日本为夺回冲绳, 派战列舰“大和号”率几艘驱逐舰, 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实行舰队特攻, 结果未达冲绳, 7万余吨的“大和号”即被击沉。美军占领冲绳后, 立刻对东京软化轰炸。美国舰队也深入到日本内海, 利用舰载机轰炸大阪、横滨等城市。6月至7月, 又连续摧毁了横须贺军港和其他内海残存的军舰。8月初, 美、英舰队纵横扫荡、击毁日军飞机1 591架, 舰艇168搜, 商船1 500艘。日军指挥失宜, 战场上连连败北, 这造成了盟军总反攻的大好形势。
8月9日, 以苏联参战为标志, 盟军及亚洲各国人民武装开始了总反攻。苏联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中国军人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东南亚各国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盟军对日本加强了轰炸, 准备在日本本土登陆。大反攻使日本“帝国所处形势, 愈益恶化, 最恶劣的局面已经出现”。因此, “帝国考虑到大势所趋”, 不得不宣布投降。[22]
(三)
我们认为内因, 即内部的矛盾性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的因素, 但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因素, 外因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正确地说, 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 两者的作用不同。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就指出:“日本国都比较小, 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 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 但同样, 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 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 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 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23]这就充分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从战争到失败的过程, 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着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经济基础的薄弱及其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由于日本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军事上的失宜, 及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内部因素的各种矛盾的运动过程。即:战争经济内部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运动过程;日本法西斯统治与日本人民的矛盾和日本法西斯与被占领国人民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正是日本战争经济从发展到崩溃的过程, 战争从初期得胜利到最后失败的过程。两军相争, 一胜一败, “皆取决于内因”, 不是原子弹对日本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 也没有理由认为苏联参战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美国战略轰炸调查组战后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工作组曾在战后会见了日本的许多战时决策者, 想通过他们来断定一下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在日本投降中所起作用。他们的结论是这样的:“根据一切事实的详尽调查, 并得到日本幸存的有关领袖的证明支持, 本工作组认为:即使原子弹没有投下, 即使苏联并不参战, 即使侵入不在计划和预测范围之内, 日本一定在1945年12月31日以前, 很可能在1945年11月1日以前, 就会投降”。[24]这一结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那么, 外因, 即中国、朝鲜及东南亚人民所长期进行的抗日武装斗争;美、英军队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斗;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等等是否在日本法西斯投降中就无关紧要了呢?不是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因,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也是如此。外因的重要性, 在于它是日本投降的条件, 它通过内因对日本投降起作用。具体地表现在1943年战局扭转之后, 盟军迅即反攻, 利用日本经济依赖从海外输入原料的弱点, 加强了海上封锁, 卡住了日本战争经济的咽喉。被占领国家人民的斗争, 也使得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的掠夺计划不断破产。这一切使日本原料的输入锐减甚至停顿, 从而使战争经济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日益激化, 加速了战争经济的崩溃。经济的崩溃使军需品不足, 又反过来影响战争。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军事上的胜利, 消灭了日军的实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加速了日本军事上的失败, 促使日本投降。可见, 只有在一定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即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的作用下, 其内部因素才能发生变化。缺少这一定的条件, 日本也是不可能迅速失败投降的。
所谓原子弹决定日本投降和苏联参战决定日本投降的说法, 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外因决定论。当然, 外部条件的好坏对事物发展变化有着加速或延缓的影响。就1945年8月8日苏联参战而言, 它对加速日本投降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但并不是决定作用。这里还必须指出, 苏联参战在日本投降中的加速作用, 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的作用是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及被侵略国家人民长期浴血奋战为基础的。没有这些国家的人民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及其他战场的长期抗日斗争, 苏联的作用也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中国,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抗战不但为了自救, 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尽了最大责任。”
决定品牌成功定位重要因素探析 篇9
我国企业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开始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 也开始高度重视品牌定位问题, 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使品牌定位能做到合理与科学, 企业界与理论界于近些年来在品牌定位策略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这一努力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品牌定位水平的提高, 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 品牌定位除了定位策略以外, 还有着其他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准确进行市场细分、产品名实相符、准确而艺术地表达、正确运用传播组合手段等。这些因素对于品牌成功定位来讲, 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它们与定位策略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决定品牌成功定位的支撑系统, 其中各个因素既可以自成一个支撑品牌成功定位的子系统, 同时又是整个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明显的逻辑次序, 一个子系统的紊乱或缺少, 就会导致其他子系统支撑功能的减弱或全部丧失。在以品牌成功定位为中心的运作过程中, 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其中“准确而又艺术地表达”这一项与“合理选择品牌定位策略”这一项在很多情况下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或者二者在逻辑顺序上是可以调换的。企业要想获得品牌定位的成功, 首先要在这几个重要因素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其次要注重操作步骤及其衔接。
二、重要因素的内涵及对品牌成功定位的作用
1. 准确进行市场细分。
准确进行市场细分是成功进行品牌定位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后面的因素就可能是在做无效功。这里的准确进行市场细分, 主要不是指简单地将某个客观存在着的细分市场被真实、明确地认识并被恰当地表达出来, 而是指企业从客观存在着的一组与本企业品牌有关的细分市场中, 发现并选择了一个细分市场, 而这个细分市场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 是消费者有真实需求的市场; (2) 是其他企业没有进入的市场, 或者是已进入但没有明确定位并没有采取有效匹配策略的市场; (3) 是本企业资源所能支持的市场; (4) 是能使本企业及品牌能得到长足发展的一组市场中最优的市场; (5) 与其他细分市场同质交叉的比例小, 最好是能有明显的差异化, 并便于用一定的信息载体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从现在许多品牌定位存在的问题来看, 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细分不准确。市场细分不准确, 会引起一系列相对应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主要为两方面:其一, 导致定位过宽、过窄、过虚、过平, 以及太含糊、笼统等问题。其二, 容易导致企业做无效功。因为企业细分的市场不准确, 不仅会使这一市场与企业专有资源不相吻合, 同时也不可能使企业有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 企业要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真正使市场细分做到准、科学, 以此为后面的定位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产品名实相符。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一定要与品牌定位所承诺并宣示、传递给消费者的诉求信息相符合, 这是品牌定位成功的重要前提。这里的产品名实相符, 其内涵包括: (1) 属性保证。包括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 一定要与品牌定位标准及宣示给消费者的信息相符, 万万不能打折扣。 (2) 产品的优势要有明显的体现。企业经过细分后所提供的产品, 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 它们就是品牌的诉求点。
产品如果名实不符, 其危害是很大的。从纯销售的角度讲, 当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品牌产品后, 如发觉品牌产品在功能、质量等方面与宣传、告知的信息有很大差距, 或者根本不相符合, 他们无疑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于是会要求退货、换货, 不然会进行投诉;如果因产品自身功能、质量等与消费者因根据该品牌信息而决定的使用安排、操作方式等不一致而产生重大事故, 这一则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二则会使消费者诉诸法律。从企业最终想获得利益的角度看, 企业必须要使品牌产品的功能、质量, 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价值与品牌定位诉求及宣示给消费者的具体信息相吻合, 否则会得不偿失。
3. 准确而又艺术地表达。
品牌定位准确而艺术地表达是品牌成功定位的关键环节。这里“准确”表达的含义是指在品牌定位表达中, 其信息载体 (可能是语言之外的其它载体, 但更多的是语言) 对事先定位的表达要恰如其分。从评价程度上, 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头;在对品牌及产品已定位的内涵把握上, 不能太宽, 也不能太窄;在定位诉求的理解上, 要明白无误, 不会引起歧义。而“艺术”表达的含义则指运用语言修辞手段和独特而又能吸引受众的其他视觉信息表现手段, 灵活、有效地表达品牌定位的真实内涵, 这种表达既能紧扣品牌自身的独特优势, 充分而有创意性地自我张扬, 又不违法、违规和伤及同类品牌。在语义的信息蕴含方面既要求实, 简明, 又能使受众感到美而雅。品牌是否准确而又艺术地表达,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品牌定位最终成败!
从现实的情况看, 现在品牌定位表达所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主要是: (1) 笼统, 含糊, 品牌定位没明确表示出来; (2) 平庸。没任何创意、新意, 或简单模仿、抄袭别的品牌; (3) 太宽泛, 使定位所饮食的内容太多, 太杂, 太全; (4) 空泛。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5) 过度虚饰, 不顾品牌产品实际, 过分拔高, 甚至是无中生有地吹嘘; (6) 用词不准确, 引起歧义和使定位错位; (7) 语言不严谨, 太随意; (8) 过度追求标新立异, 结果使原先的定位模糊不清或“面目全非”; (9) 用词晦涩难懂; (10) 用词不雅, 造成广告污染; (11) 表达方式单调, 思路单一。等等。以上问题, 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的例子, 这些例子, 有些已成为过去时, 有些目前正在上演。
品牌定位要准确而又艺术地表达, 必须做到: (1) 诉求点要高度集中, 不能分散; (2) 语言明白无误, 不含歧义, 即使使用含蓄、修辞性手法, 也要力求容易让消费者心领神会; (3) 不要抄袭、重复其他品牌的表达; (4) 表达的信息与品牌定位高度一致; (5) 力戒平淡、平庸, 要恰当运用能激发消费者认知激情和能使他们的认识与品牌优势高度吻合的艺术手段。
4. 合理选择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品牌所据有的资源及品牌所面对的市场状况所选择的最能突出品牌优势, 最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定位方式与途径。合理选择品牌定位策略是品牌定位获得成功的必然通道。品牌的定位表达与定位策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 企业是统一进行考虑的。好的定位表达往往和好的定位策略互为依托, 呈现出相得益彰的关系。
合理选择品牌定位策略, 对于取得品牌定位的最终成功至关重要: (1) 可以最有效地利用品牌所具有的最有竞争力的资源部分, 实现品牌的扬长避短; (2) 能有效避免品牌定位过程中企业一厢情愿, 严重违背消费者认知、体验性心理规律的现象; (3) 能有效防止企业在定位过程中, 只见树叶, 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做法; (4) 能以消费者真正愿意接受的诉求点来弥补品牌的非优势方面或实际不足的方面; (5) 能与定位表达、定位传播等方面有机结合, 达到相辅相成, 或者是形成几方面定位因素混为一体的整体优势效果。
5. 丰富而富有实效的传播手段。
品牌有了正确的定位, 还必须运用正确的传播手段, 有效地将品牌名称及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正确的传播手段是品牌定位成功的重要保证。其理由为: (1) 可以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扩大品牌知名度, 只有消费者知道了品牌, 品牌定位才会被他们进一步了解, 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品牌定位这一事实或程序; (2) 在传播中如能为前面所讲的“艺术地表达”提供工具和物质性技术手段, 这无疑是使“艺术地表达”从工具和物质性方面得到了落实; (3) 丰富的媒体及其组合, 可以使品牌及其附着其上的定位的广告受众人数更多, 范围更广;还可以使品牌及其附着其上的定位传播在时间上能连续, 从而不断加深受众的理解和记忆。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运用立体化、多元性品牌传播手段取得的成功, 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支持品牌定位成功的五大因素各自有着独特的支持作用。因此, 企业要想获得品牌定位的成功, 第一, 要树立起系统论思维, 要充分发挥这一支持系统的整体作用, 并努力使这一支持系统能良好的运转。第二, 要充分了解这五大因素在品牌成功过程中各自的具有作用, 要注重把每项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同时高度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第三, 要在这五大方面进行创造性地实践, 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做法。如果这样做, 其最终结果同样是使品牌走向死亡。
参考文献
[1]艾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丁邦清:品牌成长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岳文厚:品牌魅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