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结构

2024-10-17

出口贸易结构(精选12篇)

出口贸易结构 篇1

一、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 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且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非贸易品、经济环境以及贸易政策等诸多因素使得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复杂化。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该领域做过大量研究, 研究结论大都支持出口贸易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出口贸易结构决定于产业结构, 但是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 (刘兵权2008, 姜茜和李荣林2010, 袁欣2010) 。王菲 (2011) 在互动的视角上认为, 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有相互传导作用的。目前的相关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线性回归和因果检验 (汪小娟1996, 杨全发1999, 尹翔2003, 李勇和仇恒喜2007, 陈虹2010, 李荣林和姜茜2010) , 但缺乏更加直观的方法分析和展现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目前仅有吴碧英 (1994) 提出的“三轴图”的重心分析法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综上所述, 目前对于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和计量实证分析, 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动态分析的研究较少。“三轴图”法也仅停留在对产业结构的演化轨迹分析上, 未能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的动态历史演化轨迹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比较。

因此, 本文拟通过建立“产业结构三角形”来分析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直观地展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动态演变轨迹, 深入比较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两者的相互关系, 从而在该研究领域尝试一种直观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二、产业结构三角形模型

(一) 产业结构三角形模型构建

为形象描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的演化轨迹, 本文建立产业结构三角形模型。具体构建方法如下:在 (x, y) 二维坐标轴内, 以x轴为一条边做边长为100的等边三角形, 在三角形内取任意一点O, 坐标为 (x, y) , 从O点向三角形的三顶点A、B、C连线, 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小三角形△BOC、△BOA、△AOC, 如图。

以国内产业结构的分析为例, 将三角形ABC看为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若用三角形△BOC、△BOA、△AOC的面积之比代表产业结构中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之比, 因为是等边三角形, 故个三角形面积之比也等于高之比, 即可以用3个三角形的高之比来表示三次产业的比重之比。

O点落在三角形内特定的点代表特定的产业结构, 假设三次产业的比例为a:b:c (a+b+c=100) , 因为O点到三边的距离即3个小三角形的高分别为由此可以解得:由此可见, 任意给定产业结构比例, 就可以得到它在产业结构三角形中的坐标值, 将历年的轨迹点连接起来, 便可以得到历年的产业结构的演化轨迹。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出口贸易结构中。

(二) 演变轨迹分析

做△ABC的三条角平分线AD、BF、CE交于重心点, 将△ABC划分为六个小三角形1、2、3、4、5、6, 如图2。坐标落在不同的区域则对应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分别用X1、X2、X3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则这六个小三角形所代表的产业比重结构如表1所示:

一般来说, 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高级化的过程。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 就是产业的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

在产业结构三角形中, 产业高级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由区域4向区域1趋近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既可以是左旋模式, 也可以是右旋模式。左旋型:4→5→6→1, 右旋式:4→3→2→1。左旋型的特征是以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而右旋式则是通过发挥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来带动这个经济结构的升级。虽然结果相同, 都是达到了1区域 (X3>X2>X1) 所代表的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 但是优先发展的产业不同。

产业结构三角形使得任何的产业结构比例都能在模型中找到相应的产业结构点, 不仅使得产业结构的分析不再受限于时间限制, 分析阶段扩大工业化的整个阶段, 而且能够通过产业结构的轨迹清楚地表现出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出口贸易结构中。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轨迹分析

根据我国1982—2008年的出口贸易数据和国内三次产业的数据, 利用产业三角形模型, 记录下各自的演化轨迹。出口贸易三次产业的轨迹、国内三次产业的轨迹如图3和图4。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根据上述表格和三角形的轨迹图形,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从演化的轨迹看,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大致是一致的。如图3、图4所示,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都是由第3区域 (X2>X1>X3) 所代表的工业化初期向第2区域 (X2>X3>X1) 所代表的工业化中期逐渐演变的, 由此可见,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国内产业结构都属于右旋式的发展, 即以第二产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阶段当中, 并有不断优化的趋势。

第二,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国内的产业结构。如图3、图4所示, 两个结构虽然同属右旋式的发展, 但是发展趋势不同。1982年, 起点同为第3区域, 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 到2008时, 两者轨迹点虽然同为第2区域, 出口贸易结构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而向右下方发展, 发展趋势更接近点 (100, 0) , 而产业结构则保持适中的比重向左下方发展, 更为接近三角形中心。由此可见,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出现了背离。

第三,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国内产业结构并没有很明显的影响。1982-2008年, 出口贸易三次产业比例为由41:49:10变为5:86:9, 国内三次产业比例由33:45:22变为11:47:42。首先, 我国历年的出口贸易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很大, 到了2008年, 这个比重甚至达到了86%, 但是国内第二产业始终保持适中的比例, 达到47%左右;其次, 出口贸易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由此可见,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

总之,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轨迹与国内产业结构轨迹在同为右旋式的发展趋势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出口贸易结构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国内的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出口比例过重, 但是这种趋势并没对国内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之所以出现出口贸易结构没有准确地反映国内的产业结构, 且对国内的产业结构影响作用不明显, 这与我国的外贸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出口贸易结构没有反映国内产业结构的原因有二:第一, 我国政府长期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为了刺激出口, 我国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例如, 压低人民币汇率, 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 维持我国劳动力的廉价优势等。这种政策支持使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无法准确反映国内的产业结构。第二, 针对性不强的政策支持。目前的政策支持给予第二产业出口很大的优势, 但是对第一、三产业出口的推动作用不足。这种政策的偏倚造成了出口中三产比重的悬殊, 第二产业出口比重过大, 在2008年的时候达到了近86%。因此, 在保证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 政府应该提高第一、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贸易结构对国内产业结构影响作用不明显原因有二:第一, 出口贸易不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唯一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有科学技术、社会需求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以及出口贸易;其中, 科学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 出口贸易虽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 但是并不是唯一手段。第二, 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我国的出口贸易中, 加工贸易占了很大的比重, 200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接近50%。加工贸易虽然在拉动经济总量上有很大的作用, 但未能充分利用出口中的技术外溢效应, 也未能发挥国内产业的创新性, 所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因此, 政府应该鼓励技术创新, 取消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税收的不对称性, 以高科技含量的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产业结构三角形”不仅解决了三次产业比例的表达问题, 而且为研究出口贸易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的关系提供了新途径和新视角。它作为产业结构的新模型, 因其科学性和直观性必将会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产业三角形模拟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轨迹可以发现,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都属于右旋式的发展, 但是出口贸易结构并没准确地反映国内的产业结构, 且对国内产业结构没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这与我国的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

出口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单纯出口量的增加已经难以再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以此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出口贸易结构 篇2

关键词 外贸结构;特点;问题;对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厦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统一部署,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外贸总量占全省的52.3%。随着厦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其不足方面而言,贸易结构上的不尽合理及其存在的其他潜在问题,随着厦门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厦门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分析,提出了厦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以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形势,指导和促进厦门市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点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厦门市大批贸易型企业正在转向工贸结合;创品牌、搞研发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自觉行动;不少企业开始结合厦门的口岸优势,发展现代贸易服务业,外贸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厦门同其他贸易伙伴组织一样,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使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不断增多。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化解国际贸易风险,厦门市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贸易空间,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厦门市对新兴市场、重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82.84%和61.98%;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410,568万美元,增长35.04%;对南美洲出口87,121万美元,增长28.96%;对东盟出口112,711万美元,增长31.61%。2006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海湾六国、南方共同体和南部非洲五国等经济合作组织出口1,083,698万美元,增长16.50%,增幅明显高于传统和发达市场。目前,厦门市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随着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出口贸易队伍中来,经营主体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格局。在1998年以前厦门海关的统计资料中,没有民营外贸企业的出口数据。这是因为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外贸领域,这一政策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放松。而实际上,厦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从1998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到2006年12月底,厦门

市已有民营外贸企业4153家,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也从1998年的4552万美元增至52.5884亿美元,增长了近116倍,成为厦门市最富生命力的外贸经营实体。

4、贸易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市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比较少。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厦门市加工贸易从较为单一方式逐步发展到多种方式并存。如今,以家电、电子、信息、通信、航空、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要增长点的加工贸易,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厦门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据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厦门加工贸易出口87.25亿美元,占当年厦门出口总额的42.60%。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

二、当前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在我国以“出口创汇”为基本贸易战略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厦门的对外贸易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顺差额达到82.25亿美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厦门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出厦门GDP增长的速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6年7年间,外贸顺差平均增幅为39.9%,其中最近三年的顺差平均增幅达到51.39%。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得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外贸经营主体出现两极分化。近年来,厦门市进出口规模较大企业的外贸进出口发展形势良好,对推动厦门市外贸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企业进出口的良好增势与平缓的总体增势相比显示,厦门市外贸两极分化格局显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企业5121家,其中,戴尔、太古等前50家外资企业和厦华、建发、国贸、夏新等前50家内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58%,其余5071家中小企业仅占35.42%,增幅也明显低于大企业,拉低了全市外贸整体增幅。

3、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厦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小且不断下降。2006年,厦门市外资企业出口1,178,96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国有企业出口289,781万美元,仅占14%,而且,还呈现出口靠内资、进口靠外资拉动的格局。2006年,厦门市内资企业出口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1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远低于全国26.9%的增长水平。进口则正好相反。内资企业进口全年累计增幅仅5.4%;外资企业进口增幅为10.2%。这种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4、加工贸易增速缓慢。2005年,厦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仅17.6%,比全国平均增速低了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了10.3个百分点,进口低了4个百分点。2006年,厦门市加工贸易增速进一步放缓,出口增速仅7.0%,进口增速仅6.1%,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17.4%的增速。

5、对台贸易优势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厦门利用自身的对台优势,努力发展对台经贸,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年来,厦门的对台经贸优势正在丧失,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对台进出口增幅低。从2002年起,厦门市对台进出口额增幅逐年降低,2006年,对台进出口21.0454亿美元,增幅为-0.97%,比同期全市进出口增幅低了15个

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对台进出口的增幅低了近19个百分点,而且对台进口额还出现负增长。二是比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贸易发展慢。2006年,许多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增幅高于厦门市,厦门周边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马澎直接经贸往来也走到厦门的前面,厦门市在省内对台贸易的龙头地位逐渐丧失。

三、厦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

1、重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厦门应该是注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强化企业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厦门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着重开发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商品,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厦门市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厦门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作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厦门市;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厦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严重失衡,已使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贸易服务业或贸易支援业发展不足的制约。同时,片面追求货物贸易的数量型增长也受到了资源及外贸易环境的约束。因此,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拓展对外贸易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提高厦门市货物贸易出口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培训;在巩固货物贸易优势的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高水平搭建国际会展平台,办好已形成的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会展机构来及办展,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4、加大科技兴贸力度。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厦门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其在厦门市外贸中所比重来看,仍未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也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日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新兴工业化,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进一步扩大对台贸易。发挥厦门特区的优势,在对台贸易方面有更大作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厦门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环境,加强对台经贸的政策引导,积极拓展两岸贸易渠道。一是要充分

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等载体,延伸展会的活动内容,扩大展会的联系作用,加大两岸经贸界的交流和交往。二是鼓励企业“登台”寻找商机。多组织赴台经贸团组,让更多的企业赴台寻找商机,开拓市场。三是加快发展与金门的经贸往来和合作。继续支持并推动对金门直接货物贸易,促进货物从金门中转台湾或出口。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台资在厦门设立贸易型公司。大陆即将开放外贸经营权的政策已引起一些台湾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少台资企业已不再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大陆建厂,而准备转型进入外贸领域。所以,应抓住先机,制定可行的操作办法,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台资到厦门设立贸易型企业。

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举措,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如,采取贴息和资助办法,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开展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以及国际保理和出口押汇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适应外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确定服务外贸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疏通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小外贸企业抵押、质押等小额贷款业务。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外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创业融资、股权融资、中小板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鼓励外贸企业发行集合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当前汇率市场变化情况,围绕外贸企业不断推出规避汇率风险的新产品。

7、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植。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充分发挥外贸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出口。对中小企业境外推销、境外商标注册、出口产品研发、产品境外认证和投保出口信用险等给予扶持;对中小企业参加应对“两反两保”(即反倾销和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贸易壁垒培训给予支持;对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在“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外大型展会的展位分配上继续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外贸专业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厦门市的外贸及整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篇3

二、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充分利用当时要素禀赋的特点,实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快速发展,成了第一出口大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来出口战略确立的,在大量使用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基础上的经济和出口贸易发展方式日益暴露其弊端和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 1.劳动力供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造成了对普通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多年计划生育对出生率的严控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又使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加之高等教育升学率的大幅提高等因素都促使生产操作工人的供给在不断下降。据统计:中国已经走过了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15~64岁劳动力人口总量将从201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正是对一般劳动力需求的旺盛和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导致了近几年不仅是沿海,而且内地均出现了普遍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各地招工难。一些企业由于用工不足导致开工不足,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新项目由于招不到工而不能正常投产。 2.“世界工厂”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在我们陶醉于“世界工厂”庞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时候,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出现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是制成品出口比重过大,制成品即货物出口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这些货物商品又主要以两种贸易形式存在,一类是以普通贸易出口的普通商品,另一类是以加工贸易出口的加工商品。普通商品是中国自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类商品一般是仿制品或者产品已经成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的产品,它们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产品价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成本和物质消耗成本。加工贸易产品虽然一般技术含量都较高,但是研发、销售等增值高的环节控制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里,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只不过是它们的一个加工厂和生产环节,价值链的这一环节也是由加工的劳动成本和物质消耗成本构成,在产品价值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中国的出口贸易战略决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不仅会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而且也必然导致资源、能源供求的严重失衡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粗放式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导致对资源、能源需求的增长率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在增加,因此,就出现了资源、能源供求的日益失衡和环境生态的日趋恶化。 3.比较优势的竞争态势在悄然变化。改革之初制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战略无疑适应了中国当时的要素禀赋特点,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原有的发展方式对一般劳动力和资源、能源持续、大量的需求,导致了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的供求失衡,即供给不足以满足持续扩大的需求,其结果必然是劳动力、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近几年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一般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当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由供求失衡导致的招工难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倒逼了工资的快速上升。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近几年国内外资源、能源的价格也普遍大幅上涨。出口产品价格的走低与劳动力以及物耗、能耗等主要成本一路上升的双重作用,不断挤压着出口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由此可见,建立在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出口比较优势正在悄然失去。

三、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途径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建立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正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改变出口发展战略,调整出口结构。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工作。 1.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在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培育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中能在宏观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和出口贸易发展规划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以实现产业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政府要利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倾斜和投资保险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政府特别要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口发展方向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出口给予引导和支持,如加大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力度等。 2.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应该说中国出口的制成品门类较为齐全,品种也较为丰富,机电产品出口接近60%,但是我们生产和出口的一般都是行业低端产品。通过仿制生产的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以价廉占领低端市场,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通过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控制着行业高端产品和丰厚利润。为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增加技改和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并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对“两高一资”产业要压缩规模、改进技术,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改善服务出口结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结构失衡,不仅表现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一直存在较大逆差,而且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其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0%的一半[3]。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其中传统领域,如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比重比较大,约占一半左右。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仅为7.7%,与世界平均水平约50%相差甚远。对此,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第二,改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要加大投入促其发展并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第三,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加速企业自主创新。第四,继续开放服务市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4.改造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渗透。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近几年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超过40%。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虽然一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较高,但在中国仅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和贴牌生产,实际上仍是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且在加工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大,导致中国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对加工贸易进行改造。具体办法是:第一,延伸价值链的长度,将U型价值链向两端延伸。制定政策引导境外跨国公司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转移到中国境内,此举不仅能够提高出口产品在中国的增值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以及对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掌控。第二,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减少“两高一资”产品在境内的加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中国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使加工贸易由贴牌生产走向自主设计生产,拥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第四,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走出去,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技术层次低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其他国家转移。

商务部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作为中心任务,将“十二五”时期确定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虽然出口战略的转变、出口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力争早日完成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宪,韦金鸾,应诚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76.

[2] 商务部综合司课题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1年秋季报告[J].国际贸易,2011,(11):1-4.

[3] 孙飞河,崔计顺.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J].北方经济,2012,(3):42-43.

作者简介:申建旗(1964-),男,安徽宣城人,讲师,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

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研究 篇4

(一) 现状

2012年, 辽宁省进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 同比增长8.4%。其中, 出口总额579.5亿美元, 同比增长13.5%;进口总额460.4亿美元, 同比增长2.5%。从贸易方式看, 一般贸易出口295.6亿美元, 增长32.7%;加工贸易出口230.7亿美元, 下降4%。一般贸易进口260.4亿美元, 增长5.1%;加工贸易进口127.6亿美元, 下降9.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 国有企业出口127.4亿美元, 下降11.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5亿美元, 增长1.2%;私营企业出口207亿美元, 增长65.8%。国有企业进口129.6亿美元, 下降9.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35.3亿美元, 增长3.3%;私营企业进口93.8亿美元, 增长21%。从商品类型看, 机电产品出口256.8亿美元, 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0.9亿美元, 下降10.2%。机电产品进口143.5亿美元, 下降1.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8.3亿美元, 下降5.9%。

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 (地区) 214个, 对亚洲出口336.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7.8%。其中, 对日本出口101.3亿美元, 下降7.8%;对韩国出口55.7亿美元, 增长14.2%;对新加坡出口26.2亿美元, 增长25%。对欧洲出口91.7亿美元, 同比增长16.9%, 其中对欧盟出口75.9亿美元, 增长16.8%。对北美洲出口77.1亿美元, 同比增长37.5%, 其中对美国出口68.7亿美元, 同比增长37.8%。对拉丁美洲出口40.5亿美元, 同比增长4.2%。对非洲出口19.8亿美元, 同比增长33.3%。

(二) 特点

1. 一般贸易优于加工贸易

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额为470.6亿美元, 增长25.9%, 占辽宁省外贸总额的49%。其中出口222.8亿美元, 增长23.8%, 进口247.8亿美元, 增长27.8%。同期, 加工贸易额为381.7亿美元, 增长15.9%, 其中出口240.4亿美元, 增长16.7%, 进口141.3亿美元, 增长14.7%。一般贸易无论从总额还是增幅均高于加工贸易。

2. 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 私营企业增长较快

2012年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为459.9亿美元, 增长17.9%, 占辽宁省外贸总额的47.9%。同期, 国有企业286.4亿美元, 增长15.4%, 私营企业202.5亿美元, 增长28.8%。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118.3亿美元, 增长38.1%, 占同期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3.1%。国有企业出口40.5亿美元, 增长16%。在一般贸易出口中,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居前。国有企业出口112.4亿美元, 增幅36.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6.4亿美元, 增幅25.8%;私营企业出口102.9亿美元, 增幅28%。外商投资企业领跑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价值为38.1亿美元, 增长40%, 占同期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79.7%。国有企业出口6.1亿美元, 增长94.4%;私营企业出口3.5亿美元, 增长27.5%。

3. 对主要贸易伙伴保持增长

2012年, 辽宁省前10位的贸易伙伴中, 除对澳大利亚出口及自香港地区进口下降外均保持增长势头。前1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辽宁省贸易总额的76.8%。对俄罗斯联邦、阿联酋、墨西哥等国的双边贸易增幅均超过同期平均水平, 表明辽宁省对新兴贸易伙伴贸易额增长势头强劲。

4. 主要进出口商品大部分保持增长

机电产品在进出口商品中均处于主要地位, 分别占同期辽宁省进出口贸易额的32.4%、44.2%和44.2%。进口及出口的前10位商品中, 除铝材及电视机出口下降外, 其他商品均保持增长势头, 进口及出口的前10位商品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56.9%和52.8%。

二、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出品商品结构不合理

在辽宁省对外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辽宁省外贸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 机电产品出口209.5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4亿美元 (如图1) 。

机电产品一直是辽宁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但仍存在制约因素。一是主要出口市场复苏乏力, 导致外部需求减缓。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 作为辽宁省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美市场复苏乏力, 导致海外需求大幅减少。二是成本上升加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虽近期有所放缓, 但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高位波动, 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上升, 最低工资标准上涨近二成, 人民币升值步伐又有所加快, 给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导致机电产品出口市场风险加大。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时, 经常因低成本、低价格、环保不达标等原因遭遇贸易调查, 欧美一些国家经常采用提高技术标准等手段, 设置技术壁垒, 限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目的, 造成出口企业压力较大。

高新技术产品虽在出口额中占比重较高, 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仍不占主导地位,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 占73.4%, 其他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零散, 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二是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辽宁省出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所占比例较大, 达6成以上, 其余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较小, 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出口企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企业较难接触到关键技术。四是要警惕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

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国外的整车企业在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本土化程度, 带动本国的协作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上最主要的配件, 如发动机、变速器、燃油喷射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 国内的高端零部件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把持在外资零部件企业手中。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政策规定, 整车合资外资股比重不能超过50%, 但汽车零部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所以外资企业通过控股或独资汽车零部件工厂来获得利润。外方控制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也就控制整车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更大的利润, 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未受到政策的有效保护。

三是整零合作程度低。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性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构成一个新型的汽车工业零整关系。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纷纷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汽车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目前我国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合作关系, 信息单向地从整车企业流向零部件企业, 合作程度很低, 这种被动合作方式, 对整零双方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全球采购使零部件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来, 许多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为了简化汽车制造工艺、节省装备时间, 已经开始要求零部件企业成套、成系统地供应零部件, 向装配模块化发展。目前, 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的零部件自制率都在30%左右, 例如, 福特公司为38%, 克莱斯勒公司为34%。其余的零部件, 各大汽车制造厂则按照产品质量、价格、供货条件等方面的要求面向国际化采购。汽车零部件采购已经越来越全球化, 整车企业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所需的零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手段、研发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能够不断推出适合整车企业需要的新产品,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纺织品服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原材料成本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影响, 出口订单短期内利润压缩;

二是我国在新型纤维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不足, 生产资料和技术需要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 这些高品质纤维和纱线不但价格较高, 供货来源也不稳定。

三是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剧了新兴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部分订单 (尤其是服装产品订单) 已开始呈现向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的倾向。

四是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TBT措施挑战, 由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发展的环保运动, TBT尤其是绿色壁垒正逐步成为纺织品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壁垒, 这些规定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 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限制规定。

农产品出口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 国外技术壁垒日渐苛刻。2010年1月1日, 欧盟实施新法规, 规定所有向欧盟出口的、以海捕为原料的水产品必须随附书面材料证明其原料的合法性, 否则不得进口。其次, 行业经营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养殖、生产和加工条件不高, 质量难以完全达到标准, 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第三, 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也减弱了我国水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二) 出口方式单一

辽宁省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2012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装备制造产品92.8亿美元, 增长21.7%, 占比为64.8%。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8.1亿美元, 增长26.8%。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重较大, 表明辽宁省本土企业出口能力不足。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实力较弱, 产品档次偏低 (如图2) 。

(三) 出口主体结构不合理

外商投资企业占辽宁省出口企业的近半数, 处于主力军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装备制造产品70.3亿美元, 占比49.1%。国有企业出口49.6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20.7亿美元 (如图3) 。

外资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表明辽宁省对外贸易增长绝大多数是靠外资企业出口拉动的, 而本土企业出口效益低。也表明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低, 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辽宁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一直以来, 辽宁省就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沈阳与大连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要优于其他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 外资投向带着明显的倾向性, 辽西与辽北等地区渐被冷落, 辽宁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进一步加剧。

三、优化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下文对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品服装和农产品四种主要出口商品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机电产品

一是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制定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 政府应继续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高新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补助,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此外, 政府应当设立机电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和“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 支持企业赴重点发展中国家投资设立生产加工企业、商业营销机构和资源开发基地, 进行工程承包及展览促销活动等。

二是加大对机电出口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是支持辽宁省出口的重要力量, 但目前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偏低, 会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 这不仅会影响机电产品出口, 也会影响辽宁省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 政府应上调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 给企业留下较大的盈利空间, 调动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三是加大对机电出口企业的信贷、担保、保险支持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更有效的政策鼓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对扩大出口, 实施技术改造所需贷款优先安排。同时, 应积极推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并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力度, 从而解决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四是鼓励和引导机电出口企业壮大自身实力, 提高规模效益。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机电出口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跨国并购等方式, 壮大自身实力, 提高规模效益。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实施国际化战略,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促进中小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突出技术特色, 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 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强化生产体系建设, 为出口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产品竞争力,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是机电出口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走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之路。近几年, 辽宁省近1/3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企业要着力提高机电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自主品牌之路, 创立自主品牌是提高产品档次,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提高国际知名度, 扩大出口规模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创建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较强的人力资本和雄厚资金支持。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外, 收购国际品牌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要积极地探索收购国际品牌的路子。

二是企业应多渠道降低经营成本, 增强产品竞争力。机电出口企业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生产成本, 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 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应作为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的合理战略布局, 未来几年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应把注意力转移到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中东地区“战后商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此外, 巨大的转口贸易市场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当然辽宁省机电出口企业要充分考虑中东地区的特点, 产品研发要适应当地的消费需求。另外, 非洲国家众多, 仅次于亚洲, 非洲市场潜力也不可低估。非洲市场的一个重大突破口是南非, 通过南非可以辐射到其他国家。目前我国的低档机电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可以满足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非洲许多国家的需求。

2. 汽车及零部件产品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构建新型整零关系。在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方面应将整车和零部件作为整体看待, 两者不可分割, 以此提升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三是提升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大环境下应以生产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根本来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行业协会应做好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引导企业有序竞争, 避免贸易摩擦。

3. 纺织品服装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 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行业整合升级;建立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之间的联盟, 积极组织纺织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 提高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针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 依靠技术创新等科技进步促进纺织产业出口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行业管理, 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 重视培育自主品牌, 提升产品质量, 逐步推动整个行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发展。建立高效稳定的信息网络, 构建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4. 农产品

辽宁省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采取国际通用标准来组织生产, 加强行业自律, 创立自主品牌。注意国际水产业发展趋势, 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掌握国外新法规内容, 实现多元化生产、多层次加工和多渠道出口。采用新技术,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此外, 企业应积极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积极参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 以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扩大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规模, 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 调整出口贸易方式

在保持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基础上, 转变加工贸易增长方式, 由原有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保型产品出口转型,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国际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 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强产业配套, 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自创品牌方向发展。

(三) 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

目前辽宁省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缓慢, 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通过国际化生产扩大进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我国与南亚、非洲、南美洲、东欧、中亚地区各国之间贸易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辽宁省已经具备, 而辽宁省的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是其中一些国家的资源优势, 这些充分说明了发展海外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辽宁省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利于促进辽宁省的技术进步和机械设备出口, 有利于实现部分面向西方市场而在国内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之出口型产业的转移, 同时有利于开发海外资源、增加有效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生产资料需求。随着面向上述地区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加将会大大提高中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 并为辽宁省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EB/OL], 60年取得四大成就, 2009-08-29.

[2]丁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4) .

外贸布料出口产品结构调查问卷 篇5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调研,谢谢!1.贵纺织公司的类型是()

A.服饰类

B.家用纺织类

C.布料批发类

D.其他

2.外贸上贵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哪些国家()A.美国

B.日本

C.欧盟

D.韩国

E.东南亚

F.其他 3.贵公司的产品主要采用什么面料()A.棉布

B.丝绸

C.化纤

D.混纺

E.其他 4.这种面料的优点是()

A.物美价廉

B.大众欢迎

C.穿着舒适

D.其他 5.贵公司产品采用的织造工艺是()A.针织

B.毛织

C.梭织

D.其他 6.贵公司产品的性质是()

A.直接消费品

B.工业半成品

C.其他 7.贵公司的产品定位是什么()

A.中端消费品

B.高端消费品

C.工业半成品

D.均有涉及

8.贵公司的展品主要采用了哪几种面料()

A.万纤竹面料

B.挺爽型面料

C.柔软型面料

D.功能型面料

E.光泽型面料

F.其他

9.贵公司的产品有无采用特殊纺织工艺?()若有的或,这种工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10.您觉得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最适合贵公司的产品()A.定点广告投放

B.参加展会、博览会 C.消费者口碑

D.其他___________

11.请问您觉得一个产品想要取得成功、得到广泛认可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您的大力配合,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滚滚。Surve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extile products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survey, thank you.!

1.Where are you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exhibition? A.find the right product

B.casually look at C.just have a look for sightseeing D.the other

3.What kind of material are you interested in? A.cotton

B.silk

C.fur D.other 4.The weaving process that you like to use in textile products is()A.Knitting

B, wool

C.woven

D.other 5.what is your product positioning()A.end consumer goods B.high-end consumer goods C.industrial semi-finished

D.are involved 6.What do you know about textiles()A.fixed advertising B.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 Expo C.network D.other ___________ 7.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uccess and recognition of a produc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南亚贸易总量及贸易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东南亚 贸易总量 贸易结构

一、影响东南亚进出口总量的因素分析

被解释变量:export(包括商品出口与服务出口,单位:百亿美元),import(包括商品进口与服务进口,单位:百亿美元);

解释变量:gro(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单位:%),Gper(人均实际GDP,单位:千美元),pop(人口,单位:百万人),inf(以2002年为基准单位1,每年的消费者平均价格),er(以2002年的一美元兑换的各国本币单位金额为基准单位1,计算出每年的各国本币单位的汇率情况),ar(实际利率,单位:%),unempl(失业率,单位:%),br(约束税率的简单均值,单位:%),geo(地理位置,陆地国家为0,海岛国家为1), wto(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否为0,是为1),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百亿美元)。

(一)对各个变量的精确分析

当我们估计某一x对y的精确影响时我们定如下的规则进行分析:一是系数的显著性在百分之五以内,若无法调到百分之五以内,则取显著性相对最高的情况下的控制变量集作为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二是变量尽可能的数量更多,原因是随着相关变量的加入,某一x的系数一定变得更加精确。以上的规则是在进行系数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的权衡。

1、出口的面板数据回归

通过stata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在面板数据回归中,加入所有的自变量,进行个体与时间固定效应回归。其中对出口总量显著的自变量有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实际GDP、人口、实际利率以及GDP总量。

(1)人均GDP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减少0.166百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率高,出口反而减少。其原因是人均GDP增加较快的国家为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中低收入国家,但是其进出口贸易显然不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进出口贸易活跃。

(2)人均实际GDP每增加一千美元,出口额增加2.933百亿美元。人均实际GDP对出口额的影响非常显著,推测是因为人均实际GDP较能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动进出口贸易,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能再次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两者相辅相成。

(3)人口每增加一百万,出口额减少0.587百亿美元。人口的增加虽然能够影响经济规模,但是由于经济规模(GDP总量可以有效表示)这一因素被控制,所以从结果来看,人口和出口规模反而是负相关。

(4)实际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增加0.684百亿美元。我们可以从实际利率的高低与资本的流入流出有一定关系,而资本的流入流出与进出口有一定的关联中得到解释。

(5)GDP总量每上升一百亿美元,出口额增加0.461百亿美元。这个很容易理解,经济体的规模大,参与的国际贸易也会相对较多,所以其与出口总量是正相关的。

汇率、失业率、通货膨胀因素这三个自变量也可以通过调整其它变量,相对显著地估计其系数。(此处不再给出准确估计该自变量的相应表格)

(6)er调整后的系数为11.84。er这一变量系数数值的增加,代表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使得出口总量增加,这符合常理。

(7)失业率调整后的系数为0.956。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增加0.956百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已经将通货膨胀的因素加入到回归中,从而消除了通货膨胀在失业率和出口两者间的传递作用。因此我们把失业率与出口正相关解释为由于失业率上升,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刺激经济,从而带动出口上升。

(8)Inf调整后得到的系数为-7.31。由于inf的值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1)进行连乘的结果,inf越大,代表物价上升得越多。由数据可得,Inf每上升一个单位,出口额将减少7.31百亿美元。可以理解为,在汇率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物价越高,代表本国的商品越贵,所以出口自然会受到抑制。

约束税率、地理位置是否为海岛国家,以及是否加入WTO这三个变量。由于不管怎么增减除这些以外的其他控制变量,其系数的显著性都较低,所以在东南亚国家出口总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暂时不涉及这三个变量系数的分析。

2、进口的面板数据回归

与出口的面板数据回归类似,我们可以得到进口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加入所有变量时,显著的系数有:人均实际GDP的回归系数为2.73;汇率变动的系数为12.45;实际利率的回归系数为0.067;GDP总量的回归系数为0.487。经过调整后显著的系数:人均GDP的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0.229;人口总量的回归系数为-0.574;物价因素的回归系数为-8.137;失业率的回归系数为1.029。而剩余的自变量,不管怎么样调整,其系数都难以达到显著或者较为显著的水平。

(二)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的目的是根据尽可能拟合各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量,而不必细究各个自变量对进出口贸易总量的精确影响。选择自变量的标准是:自变量不一定有明确的经济意义,但在对因变量的预测过程中,系数一定要显著,且最终总体的拟合度尽可能好。

根据数据以及图2可以看出,出口数据总体的拟合度较好。以此可以类推进口数据。

二、东南亚贸易模式

(一)商品结构的分析

1、东南亚出口状况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贸易结构是十分相似的,在这些国家之中,占比最多的除了国际大宗商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之外,还有橡胶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也在其出口贸易中占据较大比重。以2012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新加坡橡胶及其制品占比6%,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占比6%,印尼塑料及其制品占比6%,马来西亚塑料及其制品占比7%。而比较独特的是越南及菲律宾的出口情况:越南除了大宗商品的出口之外,主要集中于服装的生产出口;菲律宾主要出口大宗商品和制造业产品。

2、东南亚进口状况

东南亚的进口除了新加坡较为特殊之外,其他国家的进口结构基本一致,均以国际贸易大宗商品矿物燃料及车辆机器零件、钢铁为主,例如,仍以2012年为例,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均以车辆及其零件为第二大进口产品,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钢铁为第三大进口产品,越南以钢铁作为第三大进口产品。而对于新加坡来说,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菲律宾仍以重金属及其制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

从原因角度分析,主要是劳动成本、地理因素及生产力水平造成的。例如: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作为转口港,主要从事了转口贸易,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在贸易进口中占比很大,因为基本不生产初级矿物燃料,而必须依赖进口。

(二)对进出口类型的分析

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只有单纯的进口和出口。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具有一定比例的复进口,泰国具有一定比例的复出口。从原因分析上来说,主要是由于这一部分国家从事了一部分低端产品的生产,往往这些产品需要发还到原产国进行统一的调配,再以进口品的身份进入本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复进口和复出口。

东南亚作为新兴贸易地区,具有将强的潜力,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贸易结构较为低级,在国际贸易中不易占据优势地位,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这一地区资源丰富,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注:

本文主要采用HS分类标准,菲律宾采用的是SITC分类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勤.论东南亚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J].南洋问题研究,2005(1):15—25

[2]杨济源.浅析东南亚经济中的贸易理论基础[J].东南亚研究,2000(4):34—37

[3]蒋冠,霍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效应及贸易潜力[J].当代经济管理,2015(2):60—67

出口贸易结构 篇7

碳排放研究是一个新的较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跨学科问题, 尽管人们对于碳排放效应与国际气候变化动因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分歧, 但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严峻挑战却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 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气候制度或环境安排逐步形成, 尤其是进入金融危机后时期, 在国际气候变化和产业重构的双重压力下, 低碳经济在各国兴起并日益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市场最大供应国, 低碳经济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据国际能源机构与世界银行估测, 到2025年,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位, 每年碳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经历30多年持续改革开放, 中国已然成长为经济大国与贸易大国, 但是逐步攀高的环境成本正日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障碍。近年来, 碳排放行为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稀缺性更加显著, 主流经济学对于碳排放经济效应相关论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毋庸置疑, 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

纵观国内外文献, 关于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现代意义、途径与对策;二是对外贸易的碳排放效应;三是碳排放的贸易效应。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 譬如庄贵阳 (2005) 、邢继俊 (2007) 、付允 (2008) 、胡鞍钢 (2008) 、谢军安 (2008) 、朱逢佳 (2009) 、崔大鹏 (2009) 、王文军 (2009) 、任奔 (2009) 等许多国内学者基于国际经验对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现代意义、未来前景进行了规范研究;Joanna I.Lewis等 (2010) 认为中国应该努力实现能源多样化, 从而走向低碳经济道路;Sam Nader (2009) 、Kei Gomi (2010) 分别以马斯代尔城、日本京都市为例, 深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对策与潜力;姬振海 (2008) 、戴定一 (2008) 、马友华 (2009) 分别结合电力、物流、农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系统分析了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措施。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大多偏重经验分析, 譬如Y.Kondo等 (1998) 较早使用投入产出表估算了日本对外贸易的碳排放效应, 结论显示日本进出口碳排放强度基本一致;Ferda Halicioglu (2008、2009) 研究发现两国双边贸易对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Olga Gavrilova等 (2010) 基于奥地利畜牧业的研究认为, 如果考虑直接碳排放, 进口碳密集产品以代替本国生产将会改善碳平衡的假说未必成立。在国内, 李秀香、张婷 (2004) 研究表明长期出口增长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刘强等 (2008) 对中国46种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论显示其相应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4.4%;宁学敏 (2009) 证实出口短期变动对碳排放量存在正向影响;许广月、宋德勇 (2010) 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 出口贸易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且弹性系数为正;刘轶芳等 (2010) 研究显示近十年来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并未对隐含碳排放造成有利影响;王海鹏 (2010) 、朱启荣 (2010) 、李小平等 (2010) 研究显示我国出口贸易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迅速增长态势。不难发现, 虽然以上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差异, 但基本都认同对外贸易是加剧碳排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然而, 第三个方面关于碳排放的贸易效应研究, 尤其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确属凤毛麟角。不过尚有少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Onno Kuik (2004) 曾对一个基于国内水平的替代排放交易计划进行了评价与实证分析, 结论认为贸易限排对一国贸易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但减排成本不会因此而降低;Koji Shimada (2007) 基于日本滋贺县的实证研究显示, 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仍能保证人均GDP适度增长, 但是经济结构的改进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A.S.Dagoumas, T.S.Barker (2010) 利用能源-经济-环境模型对不同减排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周芳 (2009) 研究认为节能减排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和巨大压力;Nic Rivers (2010) 基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 如果碳排放权制度安排不合理, 许多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 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亦即碳排放的出口贸易结构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理论问题。鉴于此, 本文拟基于1999年至2008年中国1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 构建变系数计量经济模型, 并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以期考察碳排放强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政策建议和对策。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 变量选取

本文所涉变量包含中国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分行业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率, 分别以ES、CE和TA表示, 为了有效消除异方差性的同时不改变变量的主要特征, 为此对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分别记为ln ES、ln CE和ln TA。

其中, 工业出口贸易结构由各行业出口贸易额占工业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表示, 即:

上式中, N为行业总个数, EQi代表i行业年出口贸易额。

碳排放强度即单位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 , 其中分行业工业产值可以直接获得, 但没有直接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 故本文参考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7) 的技术方法 (2) 对其进行估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所涉六种能源分别为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Ei表示i种能源的消费量。θi表示i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表1列出了各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技术进步率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即:

其中K代表i行业固定资产原价, L代表i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二) 数据说明

考虑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与分行业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实证研究主要涵盖采矿业和制造业两大门类中除“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8种较难获取数据或数据匹配性很弱的制造业之外的28个大类, 所有研究指标不涉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两大门类 (3) 。同时, 为避免因行业数据偏小影响实证结果, 对28个大类再次进行数据合并与归类, 得到以下1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矿业,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 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具体研究样本限于1999-2008年国有及国有规模以上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的工业企业。各工业行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价、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以及六种能源终端消费量整理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进出口数据整理自《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注:数据取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7) 。

注:以上检验结果中标注“*”表明通过10%置信水平检验, 其余皆是在置信水平为5%的前提下获得的。其中检验方程外生回归量的形式若为无变系数、无变截距用“N”表示, 如果仅为变系数用“F”表示, 如果既变系数又变截距用“FT”表示。检验结果若为平稳用“Y”表示, 若为不平稳用“N”表示。

三、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根据是否所有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 可以将检验面板单位根过程的方法分为同质单位根检验与异质单位根检验两个大类。EViews6.0对每个大类各提供了三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包括属于同质单位根检验方法的Levin、Lin和Chu的LLC检验, Breitung检验和Hadri检验;属于异质单位根检验方法的Im、Pesaran和Shin的IPS检验, 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为避免出现不同检验方法可能获得不同结果的情况, 本文根据单位根检验原假设, 选取其中LLC检验、Hadri检验和ADF-Fisher检验三个较具代表性方法进行检验 (4) 。检验结果显示ln ES和ln CE皆为一阶单整, ln TA为二阶单整, 结果如表2所示。

(二) 模型类型确定

面板数据是包含时间与截面两维性质的数据, 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 将造成较大偏差, 估计结果与实际将会相差甚远, 因此, 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控制不可观察的个体与时间的特征, 即检验样本数据究竟适合建立哪一种面板数据模型。实际操作中通常采用F检验确定面板数据模型形式, 以似然比检验与豪斯曼检验确定模型参数估计应该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

1. F检验。

F检验目的在于甄选如下假设:H0:不同时间点上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斜率和截距, 即构建变系数模型。H1:不同时间点上不同个体的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 即构建个体效应不变系数模型。H2:不同时间点上不同个体的斜率和截距都相同, 即构建无个体影响不变系数模型。判断样本数据适合构建哪一种模型形式, 可以通过构建如下F统计量实现。

其中S1, S2, S3分别代表H0、H1、H2三个假设条件下回归估计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单位总数;T是时间总数;k为因变量的个数。F2的原假设为H2, F1的原假设为H1。

F检验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计算F2值, 若计算得到的F2值小于相应的临界值, 接受H2, 反之继续进行H1的假设检验, 若计算得到的F1值小于相应的临界值则接受H1, 反之拒绝H1接受H0。

基于本文面板数据可以获得:S1=4.191352, S2=7.026192, S3=264.5501, N=14, T=10, k=2, 检验统计量F1与F2在0.05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分别为F1~F0.05 (26, 98) =1.60892, F2~F0.05 (39, 98) =1.522229, 同时利用F检验公式计算得到F2=156.091219, F1=7.720208。由于F2>F0.05 (39, 98) , F1>F0.05 (26, 98) , 所以本模型数据支持建立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面板模型, 即变截距、变系数面板模型。

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

似然比检验的原假设为固定效应是多余的, 根据表3检验结果, 应该接受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为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有关,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 支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显然, 两个检验结果冲突无法形成一致结论, 故本文采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做法, 即:如果预期以面板数据模型推断样本空间的经济关系, 则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合理些;而当研究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样获得, 并且预期利用模型推断总体统计性质时, 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理。本文模型基于14个工业行业1999-2008年数据, 旨在说明样本空间范围内经济关系,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

(三) 面板数据回归及其结果

根据以上F检验以及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截面加权方法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进而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回归结果看,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强度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余12个行业碳排放强度系数都通过了5%水平显著性检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技术进步率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余行业均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调整的判定系数达到0.969508, F检验值为108.7927表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 同时大部分系数t检验值偏大, P值偏小, 表明多数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

观察系数估计结果, 可以发现碳排放强度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12个行业中, 采矿业,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 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这六个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系数为正值, 表明其碳排放强度对出口贸易结构有正向引导作用, 而其余六个行业为负值呈现负向影响关系。技术进步率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13个行业中,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两个行业的系数为正值, 表明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余十一个行业为负值, 存在负相关关系。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首先采用Engle和Granger (1987) 所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判别两变量间协整关系, 以验证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该方法第一步令两变量互为自变量用面板方程估计法分别进行式 (1) 的回归。第二步取各回归残差序列eit, 运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残差序列eit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可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因果关系。

如若证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我们将引入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机制通过构建如同式 (2) 的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两变量间因果关系。如若证明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将建立如同式 (3) 的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变量间因果关系。

其中式 (1) (3) 中i为截面单位;t代表时期;k为滞后阶数 (k=1, …, m) ;“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α0it为截距项;αnit (n=1, 2) 为系数项;λitECMi (t-1) 为误差修正项;eit为残差项。

1. 面板数据的长期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ln ES与ln TA不为同阶单整数据, 故无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而ln ES与ln CE均为一阶单整数据, 因此两变量间可以实现协整关系检验。分别以ln ES与ln CE为自变量, 进行两变量间回归, 对所获得的残差数据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6) , 其结果显示当ln CE作为自变量时获得的残差数据是平稳的, 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三个检验方法的验证, 但是当ln ES做自变量时获得的残差数据是不平稳的, 因此, 可以认为, 在长期ln CE是ln ES的原因, 但不支持ln ES是ln CE的原因。

注:以上检验结果中标注“*”表明通过10%置信水平检验, 其余皆是在置信水平为5%的前提下获得的。其中检验方程外生回归量的形式若为无变系数、无变截距用“N”表示, 如果仅为变系数用“F”表示, 如果既变系数又变截距用“FT”表示。检验结果若为平稳用“Y”表示, 若为不平稳用“N”表示。

2. 面板数据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析。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 我们将采用式 (2) 的结构进一步检验“ln CE是ln ES的原因”, 同时采用式 (3) 的结构检验“ln ES是ln CE的原因”、“ln TA是ln ES的原因”“ln ES是ln TA的原因”, 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注:“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Ln ES (-1) 代表变量Ln ES的一阶滞后项, Ln ES (-2) 代表Ln ES的二阶滞后项, 以此类推, 其余变量滞后项表示方法与此相同。

可以发现模型1-模型4均整体拟合较好, 其中模型1的ECM (-1) 项系数通过5%显著水平检验支持“长期ln CE是ln ES的原因”的结论, 同时Ln CE在滞后1期与滞后4期分别通过10%和5%显著水平检验, 由此可以进一步获证ln CE对ln ES存在短期影响, 即于短期“ln CE是ln ES的原因”, 而模型2中Ln ES分别在滞后1期、滞后4期通过5%显著水平检验, 滞后5期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可以证明某种程度上“ln ES是ln CE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ln ES与ln CE互为因果关系。同理, 观察模型3和模型4的拟合结果可以获得结论:ln TA与ln ES存在单向因果性, 即ln ES是ln TA的原因, 但ln TA不是ln ES的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 碳排放强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但不同行业碳排放强度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 采矿业,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 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6个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对出口贸易结构存在正向引导作用, 这表明, 实现这些行业出口增长与结构优化必须维持较高的碳排放强度, 亦即碳减排压力巨大;造纸及纸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出口贸易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着降低碳排放强度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亦即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已经开始受到国际碳排放管制的制约, 国际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利于我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扩张;但是,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系数不显著, 显示这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对出口贸易结构不存在有效引导作用。

2. 现阶段我国技术进步不足以推动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贸易转型所引致的技术投资抑制了出口扩张。

实证结果显示, 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技术进步会正向引导出口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之外, 余下11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显然, 贸易转型所引起的技术需求会刺激企业投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但在新比较优势形成之前, 这些投入反而降低行业扩张速度, 进而抑制出口规模扩张, 这也进一步支持了因果关系检验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加强碳排放管理,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煤炭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同时继续实行油气并举, 实现能源多元化, 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协调各能源产业的均衡发展为目标, 深化能效标准和能源前沿技术研究, 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 优化能源结构, 进而有效控制出口行业碳排放水平, 加速实现出口行业清洁发展, 以逐步降低国际贸易碳排放管制风险。

2. 努力践行低碳经济, 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效率与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以逐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对外贸易增长模式;充分挖掘与利用环境资源禀赋, 重视高附加值工业的发展, 并大力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 逐步调整改善对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产业高度依赖的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3. 健全、完善碳排放规制体系, 充分激励出口相关行业低碳技术创新。

在国际气候变化与经济危机后时代背景下, 各级政府与贸易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健全、完善碳排放规制体系, 促进出口企业积极追求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以政府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自主创新, 而且必须有效激励社会投资合理流向低碳项目, 积极利用CDM项目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 争取尽快掌握与推广低碳技术, 以促进相关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不断提升节能型、低碳型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抵御低碳技术与贸易壁垒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促进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摘要:在国际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重构背景下, 碳排放对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逐渐引起主流经济学的关注。本文基于1999-2008年中国1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 构建了变系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以期考察碳排放强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进而提出如何促进节能减排、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若干政策建议。

出口贸易结构 篇8

随着“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提出,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要求, 这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河南省的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 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从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结构经历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制成品, 特别是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2007年河南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8.22亿美元和1.80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1.7%和2.1%。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其出口仍然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2007年出口值位居河南省前十位的商品 (见表2-1所示) 。通过该表可以反映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河南省前十大出口产品均是工业制成品, 充分反映出河南省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十大商品中有七类商品属于粗加工低附加值的资源性商品。只有位居第一位的人发制品和位居第十位的柴油机客车, 座位≥30属于完全制成品, 而其他产品均属于加工程度较低的半成品。因此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第二,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河南省出口前十大产品中却没有跟粮食农业有关的产品。由此看出河南省还没有依托其粮食大省的优势充分开发食品加工产业。第三, 从该表可以看出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的类别相对单一, 前十位商品中有七类属于粗加工的资源型半成品。这种依赖资源型产品的出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河南省出口商品结构相对比较落后, 主要的出口产品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且产品的加工度偏低, 多为半成品。这种出口产品结构严重影响了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鼓励创汇农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在保证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 减少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二) 河南省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还主要是采取一般贸易的方式, 加工贸易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07年, 加工贸易占河南省出口的比重仅为17.5%, 而同年加工贸易在全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50.7%。从加工贸易的构成来看, 主要是采取的进料加工贸易, 来料加工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来发展。但目前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套使用来看, 属于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具体表现在目前河南省已经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 劳务的输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 但是同时却带来了诸如留守儿童、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 作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河南省应该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对外开放度, 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河南省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留守儿童, 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河南省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分析

从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来看,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仍然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偏小。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1.8%,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和16%。由此看出, 国有企业仍然是河南省出口的主力军。而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8.5%,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1%和24.4%。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国范围内, 出口的主力军已经由国有企业转向了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而河南省的出口主力军仍然是国有企业, 由此可以反映出河南省的改革开放程度还相对偏低。

表2-2给出了2004-2007年河南省完成出口企业构成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下降, 民营企业完成出口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这说明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企业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而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河南省引进外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要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投资环境, 为外资进入河南省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因此河南省要想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必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四) 河南省出口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通常以其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 反映了它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河南省出口贸易市场现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07年河南省前十大出口贸易市场在河南省总出口中所占的总比例为56%。同期全国前十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4%。这说明河南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比全国分散。但同时也看到河南省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较高。随着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郑州海关的统计, 2008年12月份出口额比上年下降11.6%, 出口增速创2年新低。由此可以反映出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代价。因此河南省必须进一步开发新兴市场, 分散出口市场集中度, 以规避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另一方面, 河南省还面临着出口贸易额亟需进一步扩大的任务。在当今社会, 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开发, 这也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因此河南省要在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 不断开发新兴市场。

三、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出口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比重较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层次较低, 大多属于半制成品, 加工程度及增值率较低。第二, 出口贸易企业主体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河南省出口的贡献度较低。第三, 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并引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四, 河南省出口市场方向的集中度相对较高, 个别市场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 这种情况提高了出口贸易发展的风险。基于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提高河南省出口贸易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 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名牌产品, 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针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必须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才能实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突破, 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的关键,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 新产品的开发, 还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河南省出口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产业, 加强技术创新要更加重视运用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当前河南省主要的出口产品是资源密集型半成品。这些产品的出口虽然能够带来出口贸易规模的短期扩张和带来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这种扩张的持续性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依靠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半成品参与到国际经济交易中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培养有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才能使得出口贸易保持可持续快速增长, 并且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创汇农业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河南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却是小省。据郑州海关统计, 2006年上半年, 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只有2亿美元, 而邻省山东上半年出口额却高达25亿美元, ;在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方面, 河南省也处于落后状况。2003年, 全省出口创汇基地只有181个, 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基地仅有81个。农产品出口企业有231家, 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仅有3家, 50%以上的企业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而广东、江苏同期已分别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631个和442个, 规模大、实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均已达到300多家。 (1) 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带, 在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也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注重创汇农业的发展。

(三)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 进行制度创新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提高的制度保障。首先, 河南省要建立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所谓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实际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部分, 是指政府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 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当前各个国家的主要贸易战略选择。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因此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匮乏, 严重影响其出口贸易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出口贸易促进服务体系, 为其出口提供各种服务。搞好出口贸易运行的监测、预测和调控, 不断提高出口贸易增长的质量和规模。其次, 河南省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出口结构的调整。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源消耗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建立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出口的政策体系。同时要鼓励关联性大, 能改善河南省贸易条件的产品的出口。改革金融扶持政策, 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贴息、贴现和出口信贷等利率。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使外贸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一致化。第三, 要改革河南省外贸出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 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在对出口情况进行考核时, 不但要关注出口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 同时要增加出口贸易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指标。

摘要:河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是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出口产品加工程度低, 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较高, 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的比重比较小,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低,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问题。因此河南省要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发展创汇农业、进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关键词:河南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2008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逯忆.中部6省外贸出口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8, (09)

[3]刘重.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企业外贸出口中“低效平衡”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 2007, (6)

出口贸易结构 篇9

虽然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但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 我国出口的产品仍存在附加值偏低、加工程度浅、技术水平低等特点, 这就要求我国不但要大比例提高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比重, 更要实现出口产品进一步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降低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说明我国在逐渐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的状况。因此,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虽然取得了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升级的初步成效, 但仍存在向高端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继续升级的现实要求。

一、文献综述

随着环境对经济影响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界对环境规制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出口贸易与环境规制的关系方面, 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执行严格的环境规制会产生“环境规制成本贸易转移效应” (Thille, 2001) , 削弱其出口产品竞争力, 对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1]。朱启荣 (2007) 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对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环境规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变化是导致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出口贸易规模与工业排放量呈正相关。所以, 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各省份治理环境污染的各种投入与其出口贸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严格的环境规制会给出口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绿化, 有利于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产生“环境规制的创新贸易效应” (Copeland, 1994) , 进而有利于促进其出口的增长[3]。

陆旸 (2009) 采用了2005年95个国家的总样本和42个国家的子样本, 在HOV模型基础上对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以CIESIN作为环境规制指标, 以人均收入作为环境规制指标[4], 认为适度地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可以获得污染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尹显萍 (2008) 基于中欧环境规制的差异及近年来中欧商品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 对环境规制产生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存在比较稳定的相关性[5]。傅京燕 (2008) 将环境规制、要素禀赋引入到对外贸易模式的分析, 认为贸易开放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即使总的污染排放有所增加, 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会有所下降[6]。

就现有文献来看, 学界对出口贸易与环境规制的关系研究, 尚未深入到环境规制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的层面, 而学界对于FDI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则已经深入到贸易结构层面。如Lall (1999) 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得出了FDI对出口结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7]。Farrell、Gaston和Sturm (2001) 认为外国企业为跨越贸易壁垒进行的直接投资, 对东道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赵冲等 (2010)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对按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要素密集度分类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表象作用, 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对按三次产业和按贸易方式分类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实质性影响[9], 认为中国在对第一产业初级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方面较国外相比还很薄弱, 外商通过优于内资的技术以及中国相对廉价的要素成本, 在中国通过加工而非出口获得了更高的受益, 第三产业FDI的增长则促进了多数产业的出口收入增长。周靖祥、曹勤 (2007) 基于DLM和TVP模型, 探讨了1978年以来FDI对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 认为出口贸易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和政策空间, 并促成外资流入规模逐年扩大;但伴随着外资的流入, 出口贸易结构并未优化, 需要通过政策措施调整FDI的流入规模和方向, 进一步实现贸易结构升级[10];在不考虑聚集经济情况下, “污染避难所”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成立, 考虑到集聚经济, 外商投资与环境规制关系则呈正相关关系。郭建万等 (2009) 认为降低环境标准, 牺牲环境换发展不是最佳选择, 而需要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育人力资本和本地 FDI集聚效应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11]。

综上所述, FDI对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则有待研究。因此, 本文考虑同时分析环境规制、FDI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

二、机理分析及实证分析

(一) 机理分析

环境本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 在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的环境标准的前提下, 不同的环境标准就成为一种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 一国或地区有其各自的环境要素禀赋, 环境要素的丰缺度决定了其产品的成本差异, 从而决定了其产品的价格差异。也即环境规制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的边际成本MC, 完全竞争市场中P=MC, 则产品价格增大。假定国际贸易符合比较优势理论, 参与贸易的A、B两国生产X、Y两种产品, 产品价格的增大将改变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比较undefined, 于是A国的X、Y两种产品的相对出口数额发生变化, 出口贸易结构受到影响。因此, 环境规制通过影响贸易产品成本进而影响贸易产品价格和数额, 影响了出口贸易结构。另外, 不同的环境政策会对投资产生引导, 改善产业结构, 影响出口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国别结构。再者, 环境规制能使人居环境改善, 形成人才集聚, 形成地区人力资本存量, 进而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出口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国别结构。总之, 环境规制能够通过影响要素禀赋、企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存量等因素, 优化产业结构, 影响出口贸易结构。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有效的资金供给。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一国的投资仅仅取决于该国的储蓄水平, 当投资额高于实际可利用的储蓄水平时, 会导致产业结构因投资水平不够而日趋不合理, 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开放环境下, 外国资本的流入能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 并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 FDI流入的资本补缺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对出口贸易结构产生了影响。另外, 考虑C-D生产函数式, Y=ALα1Kα2。全要素生产率A度量的是技术进步水平, 而FDI是决定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阳小晓等, 2004) , 则技术进步由FDI内生决定, A=B[1+βRATIO]FDIθ。其中, Y、L、K、A、B、RATIO、FDI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投入、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技术进步的其他因素、FDI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和FDI实际投资额, θ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相比的相对生产率系数, 反映了外资企业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促进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 β反映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12]。于是, Y=B[1+βRATIO]FDIθLα1Kα2, FDI通过内生影响技术进步而内生影响产出, 如果政府调控对产出进行合理引导, 则FDI将间接影响产业结构, 最终影响到出口贸易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能推动东道国的制度、法律、市场环境等出现一系列的改变, 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发展, 升级后的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又将促使一国的产业发展, 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影响到出口贸易结构。FDI、环境规制都影响到了出口贸易结构, 而FDI和环境规制也相互影响。在现实经济中,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企业, 特别是环境敏感型企业更倾向于在低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执行强度较弱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环境污染标准的加强无疑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具有负面影响, 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会减少FDI的流入, 也即“污染避难所”假说是成立的。但是, 在追求环境成本最小化的同时, 外资企业在进入东道国的时候也会考虑当地FDI的规模, 这就是FDI的集聚效应。即当FDI流入的时候, 企业既会考虑环境规制的影响又会考虑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 集聚经济使得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偏离了“污染避难所”假说, 即在集聚效应下环境规制对FDI会产生某种正面影响。因此, FDI和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着不确定的共同影响。

(二) 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 建立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

LEXPi, t=C+α1LFDIi, t+α2L (FDIi, tERi, t) +α3LERi, t+μi, t (1)

本文将出口贸易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四类。 (1) 中LEXPi, t代表各类产品出口贸易比重的对数值, LFDIi, t、LERi, t分别表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指标的对数值, 交互项L (FDIi, tERi, t) 用来衡量FDI和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结构共同影响的效果, α1, α2, α3为待估参数, C为常数项, 下标i表示省份, t表示年度, μi, t为随机扰动项。由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和环境规制程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Dasgupta等, 2001) , 且环境规制指标和ICPGDP及PCGNP指标的相关系数高达0.86987和0.8553, 则可认为环境规制程度是由收入水平内生决定的。因此, 本文采用各省历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作为环境规制指标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 [13]。

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从我国出口贸易的大省中选取了福建、江苏、广东、四川、安徽、海南六省作为研究个体, 采用六省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 海南省2009年数据采用平滑法得到。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以上六省2001-2010年的统计年鉴。由于本文的样本量较小, 为防止损耗过多自由度, 将 (1) 模型调整为 (2) 、 (3) 、 (4) 3个模型进行估计:

LEXPi, t=C1+β1LFDIi, t+β2LERi, t (2)

LEXPi, t=C2+β3LFDIi, t+β4L (FDIi, tERi, t) (3)

LEXPi, t=C3+LERi, t+L (FDIi, tERi, t) (4)

在Eviews中采用回归方法对 (1) 式中的三个解释变量做相关性检验, 发现LFDIi, t和LERi, t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于是只对 (3) 、 (4) 模型进行估计。

1.F检验和Hausman检验。

用EXP1、EXP2、EXP3、EXP4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四类产品的出口比重, 在Eviews中对四组变量 (LEXP1, LFDI, L (FDI·ER) , LER;LEXP2, LFDI, L (FDI·ER) , LER;LEXP3, LFDI, L (FDI·ER) , LER;LEXP4, LFDI, L (FDI·ER) , LER) 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对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出口比重进行估计时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其它的都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模型的估计。

F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GLS估计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如表2、表3所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环境规制对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FDI流入则对各种产品的出口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模型 (3) 还表明加入环境规制因素后FDI系数发生了变化, 要么不再显著, 要么变成负数。模型 (4) 表明加入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后环境规制系数也发生了变化, 要么不显著, 要么变成正数。综合来看, 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仅受到FDI流入的影响, 而且受环境政策的影响, 两者共同作用的效果是减少了出口产品比重。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不仅受到FDI流入的影响, 而且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 两者共同作用的效果是减少了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对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 虽然环境政策和FDI流入的共同作用效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存在不同的效果, 但综合来说是负面的, 环境政策和FDI流入共同加强一个百分点, 可使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减少0.26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同样受到环境政策和FDI流入的共同影响, 环境政策和FDI流入共同加强一个百分点, 可使其出口比重增加0.39个百分点。因此, 若我国实行严格的环境规制, 并相应地减少FDI流入, 会使我国整个出口贸易受到限制, 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反地, 若实行稍微宽松的环境政策并相应大力引进外资则会拉动我国出口贸易。所以, 在不影响出口总量的前提下促使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手段, 就是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实行较严格合理的环境政策, 环境规则和FDI流入的共同效果使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增加, 使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减少, 实现贸易结构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升级。

注:未作说明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注:未作说明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注:未作说明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三、结论及建议

从环境政策来看, 环境规制会削弱各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环境规制成本贸易转移效应”在我国是成立的。然而, 由于FDI流入产生的资本补缺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对出口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 则“环境规制的创新贸易效应”也发挥了作用。环境规则和FDI流入的共同效果将使得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减少, 使得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增加。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加强对FDI流入规模及流向的引导以促使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从环境规则的角度讲, 环境政策应该侧重于低端产品, 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依靠的是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 虽然能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 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端产品、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行严格的环境规制将限制其产量, 从而限制其出口, 达到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政策效果。往更深层次看,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政策,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所以, 环境政策的力度应该合理, 环境规制过于严格不但不能起到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作用, 反而会对各种产品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减少出口贸易总量, 使我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不利地位。合理严格的环境规制和FDI流入的共同作用, 能增大高端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 实现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具体来说, 合理严格的环境规制要求对初级产品和低端工业制成品实行严格的环境规制, 对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机械运输等高新技术产品则可以相对放宽。

出口贸易结构 篇10

关键词: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比较优势

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青岛市充分借助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契机, 进一步加强与韩、日等国家的交流, 对外贸易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 出口增长迅猛, 成为山东省的外贸强市。近年来, 青岛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 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 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 出口更是增长势头强劲。青岛的出口贸易自身的特点反映出今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值得研究。本文在对青岛市对外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青岛市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进而提出优化青岛市对外贸易策略的思路。

1 青岛市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近年来, 青岛市外贸出口高速增长, 年出口额由1988年的2.17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269.2197亿美元, 短短二十年实现了100多倍的增速。2008年青岛市进出口总额达521.5886亿美元, 其中出口314.6246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后进出口贸易有小幅下降, 青岛市进出口总额439.8639亿美元, 其中出口269.2197亿美元, 进口170.6442亿美元。从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看, 外资企业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体, 出口额144.91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3.8%。青岛市商务局信息显示, 2010年青岛市依托出口品牌和多元化的市场, 利用不断优化的贸易方式和日趋平衡的进出口结构, 青岛市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61.49亿美元、出口额为333亿美元、进口额为228亿美元, 同比均增长30%以上。2011年青岛市商务局组成了12个调研组深入一线, 扎实开展外贸企业大走访活动, 一方面帮助企业尽快了解国家外贸政策走向, 准确把握国际市场趋势;另一方面, 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运行情况, 把握住了当前制约外贸发展的突出问题, 同时针对企业需求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推动了新年度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

1.1 出口增长速度快、规模大

青岛市1988年进出口总额仅为2.80亿美元, 出口2.17亿美元。到2008年, 青岛市对外贸易实现了较快增长。青岛地区 (含中央、省公司)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36.37亿美元, 增长17.3%。其中, 出口额326.25亿美元, 增长15.2%, 进口额210.12亿美元, 增长20.7%。青岛市 (不含中央、省公司)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1.58亿美元, 增长19.6%。其中, 出口额314.62亿美元, 进口额206.96亿美元, 分别增长17.5%和23.0%。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体, 出口额171.44亿美元, 增长9.8%, 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4.5%。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青岛市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为439.8639亿美元, 其中出口269.2197亿美元, 进口170.6442亿美元。1988年以来, 青岛市外贸总体上一直保持较大规模的顺差, 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出口方面也逐年上升, 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有所下降。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恢复, 2010年青岛市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61.49亿美元、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均增长30%以上。青岛市的对外贸易总额自198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贸易顺差也呈扩大趋势。

1.2 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明显改善, 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持续提高

青岛市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小,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大, 1999~2008年间, 青岛这一层次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初级产品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16%左右, 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4%~90%。自2001年以来, 青岛市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青岛市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比2007年略有下降, 初级产品比重略有回升。在工业制成品当中, 机电产品比重上升较快,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呈现总体上升态势, 其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009年比重达到36.9%。

青岛市以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服装一直是青岛市第一大类出口产品。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当中。2009年青岛市出口商品前几位的商品分别是:电器及电子类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水海产品、金属制品、化工产品、食品等, 从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表可以看出, 近年来, 青岛市外贸出口商品主要分类包括纺织、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主要是以劳动型轻工产品为主, 而这类产品又普遍存在着产业链较短, 附加值低, 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低等特点。

1.3 出口市场分布趋于多样化, 以亚洲、北美、欧盟为主

1988年, 青岛出口商品销往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伙伴也在不断增加, 到1998年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1999年青岛的出口商品销往18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 青岛市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了明显进展,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逐步成为青岛出口的重要市场。2010年, 青岛在保持对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 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快速增长,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2010年1~7月, 青岛对新兴市场出口41亿美元, 同比增长43.6%, 占全市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特别是对“金砖四国”中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出口增长快, 青岛对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0.7%、49.3%和298.8%。市场过于集中状况直接导致青岛出口增长的风险增大。一方面, 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争夺少数市场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压价, 使贸易摩擦风险上升。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集中度高, 短期内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升过快, 价格下降明显, 青岛产品很容易成为贸易摩擦和限制的对象。

2 青岛市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及评价

为进一步推动青岛市自主出口品牌建设,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青岛市出口品牌, 青岛市2008年发布了《青岛市2008~2009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评选实施方案》, 拿出了提高青岛市企业和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举措。为了考察青岛市出口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情况, 本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别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青岛的比较优势所在。

通过计算青岛出口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来分析其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RCAij= (Xij/Xi) / (Wj/W) , 式中RCAij代表i国 (地区) 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代表i国 (地区) j产品的出口额, Xi代表i国 (地区) 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 Wj代表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 W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的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绩效, Xij/Xi为j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的比例, j产品出口越多, 该比例越大, 比较优势越明显。根据公式, 以2004~2008年数据为例, 计算出青岛市主要出口商品的RCA指数, 情况如下:第一, 青岛市的食品及活动物的RCA指数2004~2006年均大于3, 根据RCA指数的定义, 青岛市食品及活动物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第二, 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三年间都大于1, 因此也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第三, 动植物油、脂及蜡、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都大于1, 且较大, 说明该项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第四, 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 说明其有一定的比较劣势, 上述状况且近几年没有明显改变。

近年来, 青岛市食品及活动物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不大, 基本保持在0.25到0.35之间, 饮料及烟草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都在0.5到0.8之间,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 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动植物油油脂及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幅度较大。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是上升的, 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竞争力基本在逐步加强, 但仍为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都大于0, 竞争力都较强;杂项制品的竞争力指数为正, 说明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青岛市出口商品中, 饮料及烟类和杂项制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食品及活动物、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其他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大于0时, 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上升;反之, 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下降。利用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对青岛市出口产品未来产业比较优势的走向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2007年SITC0 (食品及活动物) 的国际竞争力有下降趋势、SITC1 (饮料及烟类) 则一直保持原来的国际竞争力、SITC2 (非食用原料) 以及SITC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的国际竞争力是增强的。包括SITC5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SITC6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8 (杂项制品) 在内的工业制品整体上国际竞争力在增强。

此外, 青岛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青岛是整个沿黄流域最主要的出海口。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相信, 现代城市的兴起主要依赖于贸易因素, 因为贸易流经一个城市会给该城市带来过境之利, 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相当大的因素取决于贸易流量的大小。有些贸易中心同时又是工业城市, 是因为在这里建立工业运费最省。从这点看, 青岛无疑是占据着很大优势的。另外, 青岛还拥有口岸优势。青岛是一座沿海港口城市, 这一点又要比那些内陆的城市有优势得多。不仅在中国, 在全世界沿海也一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优势条件。沿海有利于更多的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之中, 从而继续帮助青岛有力地超越那些内陆的城市。特别是在可预见的将来, 出口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这一因素将愈加重要。

3 结语

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国际投资活动也迅速增加。青岛市在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 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具有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 目前已具有了很强的出口竞争力, 在外资流入速度增长的条件下, 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得到改善, 比较优势逐步增强, 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但是, 总体上看, 青岛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制品, 进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 由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日益恶化,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由此进入了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有人指出, 青岛市应尽快从国际比较优势战略向国际竞争优势转化,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本文在对青岛市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青岛市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希望能够有利于促进青岛市贸易战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移, 促进青岛市出口贸易的发展。

(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会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因此企业要抓住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结构,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出口多元化, 增强竞争力。

(2) 推进出口商品的“以质取胜”战略,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针对现有的出口结构, 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注入更多的知识含量, 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 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产品, 以获得更多的动态贸易利益。

(3) 鼓励出口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 并成功将品牌推向市场并占领市场;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 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岛市虽然拥有海尔、海信、双星、青啤、澳柯玛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 这些品牌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此外加工贸易企业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 因此鼓励青岛市的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势在必行, 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 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不断开拓新市场。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各国在青岛的出口市场中一直占有绝对的比重, 市场的过分集中给青岛出口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加快推进青岛出口市场多元化是青岛出口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和减少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在巩固现有的主要发达市场的同时, 青岛市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肖武岭.浙江省外贸出口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进出口:对外贸易结构仍需调整 篇11

2013年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

“2003~2013年,10年13亿颗芯片,这是英特尔(成都)公司10年做出的成绩。”英特尔中国华西公共事务总监顾仪高兴地说。“不仅如此,英特尔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从2005年10月英特尔在成都出厂第一颗芯片,到2010年3月第4.8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用了4年多的时间;而从4.8亿到2012年1月9日第10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只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5月23日,英特尔第13亿颗芯片下线了。”

在全国和四川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增速下降的趋势下,英特尔(成都)公司进出口的情况如何?顾仪告诉记者:“2013年英特尔(成都)公司情况比较乐观,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其中,进口33亿美元,出口20亿美元;英特尔西部分拨中心2013年进出货量是2012年的5倍。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下与2013年持平。”

英特尔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强调带动行业发展与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顾仪说:我们期望英特尔在成都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带动成都IT产业的发展,使其稳坐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在世界IT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今后,我们还将加快实施国家“智能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目标,描绘计算机赋予的科技创新活力,展示未来教育、幸福养老、移动生活、健康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新体验。英特尔期望与成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肖晓文(成都海关统计处)

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8.7%

据海关统计,1~11月四川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7.7%的整体进出口增速,扭转了此前连续5个月外贸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其中出口总值为379.4亿美元,增长8.9%,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8.3%;进口总值为203.9亿美元,增长8.3%,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7.1%。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其中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进口总值列全国第13位。

11月当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较上月9%的增速显著提升,环比亦增长26.7%,单月进、出口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较上月8.5%的增速大幅提升,环比增长34.9%;进口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较上月10%的增速亦加快,环比增长12.2%。

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下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激增。1~11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52.7亿美元,增长14.5%,高于全省8.7%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个百分点,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3.3%;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40.1亿美元,下降6.5%,拉低外贸增速3.1个百分点,占比为41.2%;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56.5亿美元,激增1.9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9个百分点,占比为9.7%。

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香港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快速增长。1~11月四川与美国双边贸易额为105.7亿美元,下降8.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8.1%;与东盟104.4亿美元,增长36.4%,占比为17.9%;与欧盟86亿美元,下降5.2%,占比为14.7%;与香港44.8亿美元,增长82.2%,占比为7.7%;与日本33.5亿美元,下降18.2%,占比为5.7%;与韩国31.1亿美元,下降6.5%,占比为5.3%;与台湾省22.2亿美元,增长11.7%,占比为3.8%。

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7市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1~11月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以454.7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5.3%,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78%。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31.3亿美元,增长13.6%,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25.5亿美元,增长29.7%,居第三位。此外,另有乐山(10.2亿美元,增长16.3%)、自贡(9.5亿美元,增长15.2%)、广安(9.3亿美元,增长26.5%)、宜宾(7.1亿美元,增长2%)和南充(6.2亿美元,增长82.2%)等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

综保区占全省外贸逾四成。1~11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241亿美元,增长2.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1.3%。其中出口总值为143.2亿美元,增长4.6%,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园区出口116亿美元,双流园区出口27.2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四川出口初级产品7亿美元,下降8.5%;出口工业半制品52.1亿美元,增长6.5%;出口工业制成品320.3亿美元,增长9.8%。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9∶13.7∶84.4,相较于去年同期2.2∶14∶83.8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1~11月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240.3亿美元,增长5.6%,占全省整体出口总值的63.3%,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6个百分点。1~11月,四川六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67.2亿美元,增长18.3%。

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1~11月四川进口机电产品147.6亿美元,增长5%,占全省整体进口的比重高达72.4%,拉动全省整体进口增长3.7个百分点,主力产品包括集成电路、飞机、印刷电路和检测仪器等。此外,进口有机化学品10.5亿美元,增长19.4%;金属矿砂9.6亿美元,增长8.2%;农产品3.6亿美元,增长37.9%;钢铁2.5亿美元,锐减38.2%。

王小琪(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

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从全年来看,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有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四川对外贸易需解决以下问题:

货物贸易占比高,服务业贸易占比低。四川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外贸占比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四川产业结构的缺陷。

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贸易占比低。从外贸对象来说,四川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外贸放缓,总量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外贸增长快,但是总量偏小,占比低。因此,四川在外贸对象上有缺陷。

成都外贸占比高,其他市(州)占比低。从四川省外贸区域结构来看,成都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80%左右,其它市(州)约占20%,这与四川省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符,因此,全省外贸区域结构要进一步调整。

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反映到外贸上也需要一个逐步复苏的过程,这对四川省的外贸有一定的影响。从全国和四川来看,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下降,外贸放缓。另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贸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包括四川省实施了一些反倾销、反制约的措施,这些也制约了四川外贸的发展。2014年,四川外贸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加快推进四川经济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

实现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在进一步巩固传统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快开发东盟、南亚、韩国、俄罗斯等市场,使四川外贸对象进一步多元化,这样既扩大四川外贸的总量,又降低外贸的风险。

推进其它市(州)外贸发展。加快发展四川省内其它市(州)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点带动外贸发展,进一步提升四川外贸的总量和质量,促进健康、协调发展。

出口贸易结构 篇12

1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的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金融体系不断的完善和优化,金融市场平稳的发展,为我国对贸易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从利率市场化、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外贸贷款) 两个反面讨论金融市场的发展。

1.1 利率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低利率和放宽管制的政策,使利率市场不断进行改革,贷款利率不断放宽和降低,使金融机构不断的优化,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出口部门房贷的积极性,避免了信贷歧视,虽然一些部门承受高利率是不可避免的,但比前一时期的情况改善了许多。在此期间,对于信誉好的出口部门可得到更优惠的利率和更多的贷款额,从而加快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市场利率改革后,压低了收益较低部门的借贷意,这使资金流向收益较高的部门,优化了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了金融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为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当今,我国的利率逐渐市场化,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和国际发达国家比较,利率市场化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也有不利的方面:一是资金供大于求;二是市场法规有待健全,其中司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三是保障制度滞后。

为了避免这些不可因素的发生,我们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几个方面做出调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对外贸易出口改革进程,理顺各种利率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富有效汇率机制,使对外开放的经济影响及时反映到利率上。

1.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外贸贷款)

80年代中期,我国银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商业化改革,允许了商业银行开办外汇业务,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上迈出了真正有意义的一步。90年代中期之前,这项业务基本只允许在中国银行办理。之后,由于金融体制的改革,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分离,同一时期人民币双重汇率并轨,各银行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权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到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正式加入WTO,金融市场和出口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得到改善,随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而国际贸易融资的良好发展不仅对出口贸易结构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是使出口贸易条件得到完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金融指标急剧恶化,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失业率升高,全球经济普遍萧条。短期利率,房地产,证券等产业呈现短期,长期和周期性恶化。人们对未来的经济更加悲观。面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扩大退税范围,调整人民币汇率等一系列的有利政策,使我们的损失下降到最低。

2 中国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金融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整个经济是否平稳运行,具有优化对外贸易的资金配置和完善其结构的作用,而金融业特殊的地位和其固有的特性,使得各国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其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及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优化,金融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外商投资

2 0 0 8年,全国金融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法人上年底增长21.59%;注册资本达到232.56亿美元,比上年底增长25.91%。分支机构新登记户数大幅增加,2008年底实有分支机构3611户,全年新登记金融业分支机构1179户。

2.2 外资重点并购金融业

随着外资的并入,我国对金融体系的政策不断调整。金融服务业我国对外开放较晚,同时秉着严谨的态度从第一、二产业对外开放,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开放。而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很不够,普遍采用现金交割,很少采用银行卡、支票等进行交易。大部分企业的贷款仍然不能满足需求。银行业仍属弱势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如资本金实力低,管理能力弱,控制风险能力差等。而发达国家的金融也却相当发达,金融体系管理制度很完善,效率高,资本金实力强,控制风险能力强。所以外商对中国金融业的兴趣相当浓厚。资料显示,外商对我国金融业的投资明显比发展中国家多出很多。在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移向金融服务业,外资入股案例逐渐争夺,持股率逐渐增加,外资在金融业的地位得到提升。

2.3 外资或许能带来我国金融业质变

与外资合作、并购、或者参股,都可以促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只有并购才能使外资在金融业占有一定地位,才能使金融业发生值得变化,才能是使金融也发生大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下游的金融体制,从而使金融业国际化。对于股权分散的金融企业可相对容易地将股权少量转让外资,即让外资有一定的股东地位,又可以是资金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还能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

3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分析,因为当时我国经济相当落后,国际经济地位低,国际经济环境及其恶劣,出口贸易总额长期低于正常值,出口贸易相当不稳定。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额出口贸易结构的不段完善,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所提升出口总额逐渐接近正常值。

90年代初期,亚洲经济大幅度得到提高,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国依靠对亚洲市场的熟悉,大大增加了出口商品实际出口总额出现了长期高于正常值的现象。因此,我国的出口不稳定指数有所上升,但波动幅度很小。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停止了对我国的出口限制,商商品直接出口西方国家,大大降低了成本,出口贸易伊条件的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当时市场缺乏组织,出口生产呈现无序的非系统性,杂项制品出口迅速增长,成为绝对的主导产品。而在杂项制品出口额的带动下,实际出口贸易总额大幅提高,且远远高于了正常值。又由于市场的滞后性,

90年代中期,由于商品出口过于集中,出口不稳定系数大到历史最高值。我国政府及时的对商品出口地理结构做出调整,分散出口商品,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技术含量对避免了贸易出口陷于依赖个别市场的不利地位,且提高输出产品的稳定性。这段时期,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水平依然极低,出口大多为低水平,正式因为这种原因,大大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1世纪初,我国加入了WTO,廉价的商品大量向欧美市场出口,而这一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欧美工人的利益,欧美地区当即限制了我国对其的商品出口。这是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大幅下降,出口不稳定性指数出现波动我国政府当即对出口贸易结构作出调整,大幅的散商品出口地区,并使商品除垢多样话,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最低限度的减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大了出口退税范围,降低利息,调整汇率等一系列措施,最低限度的减小了损失。

4 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分析可知,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出口贸易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出口竞争理,稳定出口贸易市场。对外贸易出口是对金融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而金融发展是保证对外贸易快速,稳定,高效发展的保障,可以说金融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其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1) 金融发展可以帮企业以多样化方式来应付对外贸易经营中的风险,避免在全球经济作用下的贸易风险,改善企业对外贸易环境,为企业对外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对像我国这样的对外贸易大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从另一方面来增加我国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以此形成我国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为长期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建立有活性的体系。

(3) 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可以减低金融风险,它们相互发展的同时,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对外贸易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为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提供有利的保障和基础。

5 结语

金融和出口贸易是国家的两个经济方面,金融的发展是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激励的成果,而稳定的金融发展是出口贸易平稳的保障。可以说,金融发展促进了出口贸易结构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注意到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不利方面,即金融发展可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同样也可以破坏出口贸易结构,而且多数时候是不可挽回的。所以要严谨地分析金融发展的趋势,及时制定对外出口计划,将损失减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师文明, 余晓辉.金融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平等与地区收入差距[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 (1) .

[3]吴昊, 冉光和.金融发展对于行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之影响探讨[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11 (9) .

[4]殷晓红.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5 (9) .

上一篇:浅层水平井下一篇:民间艺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