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控制

2024-08-28

有序控制(精选10篇)

有序控制 篇1

0 引言

社会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巨大,为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人们对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电能因具备其他能源形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易获取、易传输、零排放、零噪声等),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诸多领域中,逐步采用电能替代传统能源形式(如油改电项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车辆取代传统燃油车辆的趋势不可阻挡。现今,在许多大中型城市,已经采用电动车或者油气混合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此外,国家政府也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促进家庭电动车的推广。电动车辆数目的增多,车辆充电成为了一个严重制约电动车辆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

截止到目前,关于电动车辆的充电研究主要包含[1,2,3,4,5,6,7,8,9,10]电池自身充电特性探究、电池SOC(State of Charge)的估算方法、充电桩的监测与设计、电池接入电网的谐波分析与影响、减弱谐波影响的方法、充电负载均衡问题、传输电网的分析等。可见,电动车辆的充电过程需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且对于多因素的考虑十分必要。它们共同影响着整个充电过程的安全。

本文主要论述针对电池自身充电特性、充电机输出功率、电网传输容量与车主充电需求等因子下,电动车辆有序充电问题的解决办法;对该有序充电控制系统进行结构设计,阐述系统主要环节的设计思路与多因子调控优化的逻辑流程。

1 系统概述

本文所述的多目标有序充电控制系统[8,9,10,11,12]简化架构如图1 所示,主要包含控制器(检测单元、分析单元与控制单元等)、充电车辆、充电机组/充电桩、传输电网等。控制器中分析单元根据检测单元传送的信号,结合相应控制规则,将分析结果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照分析单元发送的信息执行相应操作,控制充电机组/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从而实现电动车辆充电过程的调控。

该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因素为电动车辆本身可承受的充电能力、充电机组/充电桩的输出功率、电网当前负荷与其他用户用电情况、充电车辆业主的充电需求等。其中,电动车辆自身能够承受的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是系统设计考虑的关键因素,电池采用简化电流源模型;它与充电机组/充电桩功率、电网当前负荷与容量一起作为电动车辆充电调控过程中制约因素考虑;充电车辆业主的充电要求作为补充因素考虑;依照相关控制规则,综合上述多个因子,控制电动车辆的充电进程。

2 系统调控的逻辑说明

系统调控相关因子的处理流程[5,7,9,13,14]如图2所示。在充电开关闭合之后,首先进行电路自检,同时依照前述方法获得依照电池自身特性的可承受最佳充电电流值。然后,检测充电机组/充电桩当前功率,判断其是否处于负荷的情况下,并进行相应的功率调整。若充电机过载,则立即减小充电输出功率;反之,检测当前电网容量,增大充电机输出功率。判断是否超出电网容量,保证电网运行安全。

若上述三因子(电池承受能力、充电机负载、电网容量)均在安全运行范围之内,检测充电车辆业主需求。电路协调平衡模块,依照充电车辆业主的优先等级,在保证电池、充电机与电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动态分配调整充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使得充电进程安全有序进行。

电路协调平衡模块中关于功率分配调整的策略可简述为:首先,针对充电车辆业主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事件优先级,并匹配相应的权值;优先级高的用户,分配高权值,反之,分配低权值;处于同一优先级,采用平均分配策略,处于不同优先级,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进行功率分配。

式中:αi、αk为加权算子;Ii、Ik为调整前充电电流值;Ii′ 为调整后充电电流值;m为充电用户数目。

3 电池监测与调控

3.1 电池模型的搭建

在综合大量研究文献[11,12,14,15,16]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电进程中电池自身特性,将电池等效为如图3 所示的简化模型,其中包含受控电流源、欧姆内阻、并联电容等。为使得后续调控过程中更加精准,引入电流检测与电压检测单元。

电流检测单元的电流信号通过安时积分器获得充电进程中电池SOC信息,经修正函数Revise_Fcn调整之后,传送给控制函数Control_Fcn。修正函数Revise_Fcn的作用关系可简化为式(2)。

式中:C0为充电开始时电池SOC信息;Δ 为充电过程中环境温度的影响及车载BMS相关信息。

电压检测单元的电压信号,主要包含电池开路电压值Uk,充电进程中的电压值Ui。其中,Uk结合式(3)[17],综合电池SOC信息,遵照马斯三定律,获得充电进程中仅考虑电池自身所能承受充电情况下的最佳起始电流值与电流衰减指数。Ui主要用于切换电池充电模式的参照与电池自身的安全保护,亦可用来对电池荷电状态信息的修正(通常所得结果偏差稍大,不建议使用)。

3.2 电池检测与调控

电池检测与调控过程的简化结构如图4 所示,主要包含电池端电压的检测,电池电流的检测,车载BMS(Battery Manage System)的通信、电池分析单元与控制单元等。该部分主要完成仅电池自身可承受能力条件下,分析获得电池最佳起始电流值与电流衰减指数,为后续过程电流的调控提供参照值Iref,且无论影响充电过程的其他因素如何变化,图4 中,充电机组/充电桩的输出电流都不应超过该参照值Iref;否则,将会对电池造成损害。Iref依照公式(10)变化。

下面论述充电进程中电池所能承受最佳电流参照值Iref的获取过程。

电池分析单元依照电压检测单元中电池开路电压Uk,结合式(3),获得电池电解质浓度dc。

式中:dc为电池电解质浓度;Uk为电池开路端电压;Cons为取决于电池特性的常数。

获得dc后,运用下述模糊推理规则[12]。

式中:X为模糊集合U的论域;μU(x)为模糊集合U的隶属函数;Y为模糊集合I的论域;μI(y)为模糊集合I的隶属函数;R为依据模糊关系确立的一个多级条件语句[17]。

可得考虑电池自身特性条件下,电池所能承受的最佳初始充电电流值Ij为

再结合式(2)与式(8)、式(9),即可推得最佳电流衰减指数αj。

式中:C为电池总容量;Crej为开始充电时刻电池待充入电量。

式中,αj为遵循马斯定律的最佳充电电流衰减指数。

将获得的电池最佳充电电流参照值Iref信息传送给控制单元,作为控制单元控制充电机组/充电桩的一个原则性参照;控制单元依照最佳电流参照值Iref与其他充电信号信息向充电机组/充电桩发布调控指令,控制相关器件的导通角。考虑到多数车载BMS中包含电池SOC信息,可以读取其中信息作为本系统调控的参照或者修正依据,便于提升整个系统的控制精度。

4 充电机监测与调控

4.1 充电机模型搭建

充电机可简化[10,15,18,19,20,21,22]为图5 所示,主要包含变压器、晶闸管、压控型/流控型/功率型变换器件等。通过编程控制脉冲触发器的脉冲周期、相应的发生时刻,脉冲触发器的脉冲信号控制晶闸管器件的导通角,实现对电路通断时间的控制;在经过相应的压控型/流控型/功率型变换电路部分,完成对电池充电进程中电流与功率的变换调控。

其中,编程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实施,依照后述中多因子逻辑调控进行。可选用现行的DSP、FPGA等分析处理产品,亦可通过集散方式,通过后台分析处理,只将结果反馈到充电机单元。

4.2 充电机组/充电桩检测与调控

充电机组/充电桩检测与调控部分如图6 所示,主要包含电压检测、电流检测、充电机分析单元与控制单元等。其中,电压与电流检测模块完成对充电机电压与电流信息的获取,信号经通信总线传送给充电机分析单元;分析单元依照充电机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当前负载充电车辆情况,结合用户充电需求与负载均衡规则,分析得到充电车辆的电流调控参照值,并将该参照值传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照该参照值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应参照值,经图6 中函数变换后,得到脉冲触发器的触发角数值,进而实现充电进程中的电流调控。

传输电网容量的检测与充电机组/充电桩的检测相类似,且无法对其进行调控,故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5 结论与应用前景

本文所述的多目标有序充电系统,相对于普通不可调控充电机,能够在保证电池自身可承受能力范围、充电机、传输电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对电池进行有效快速充电,缩短充电时间。同时,能够依照电网当前负荷与电价情况、充电车辆业主的充电需求,动态调整分配各充电机的输出功率,提升服务或实际使用进程中的满意度。在现行技术条件与设备配置条件下,可通过引入控制分析器与相应检测装置实现所设计的系统功能;主要可用于充电站/充电桩的充电传输调控。

随着电动车辆的普及,除去大规模大功率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之外,为满足用户实际使用的需求,社区或公共场所内,中小功率可控可调整充电设备推出与使用势在必行。

本文所述的多目标有序充电系统,亦为类似情景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现今,市场中压控型、流控型、功率型电力电子器件比较成熟,且产品种类与性能较之前有非常大的提升;用于分析计算的处理器(如DSP、FPGA、PLC等),运算分析能力亦可满足系统设计需求,且价格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此外,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纳技术的不断发展,器件体积逐步缩减、性能逐步提升,具备所述功能的系统可逐渐向小型、微型化改进,发展演变成为车载便携式设备,达到能够依照车辆自身特性与所处环境情况随时随地随心充电的效果。

层层有序 深化培训 篇2

一、课改培训的基本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层层有序展开

对于课改培训工作,各地教育局大多是一把手亲自挂帅指挥,这就保证了各项工作能顺利协调地展开。省里也对全省培训进行了统筹安排,两度对实验区培训者进行了省级统一培训,并给基层进行二次培训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使今年的培训工作层层有序地展开,增大了实验性。

2.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认真抓好课改培训

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全方位地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更换教材或大纲。所以做好课改培训,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变得非常重要。只有课改培训做得实,教师把新教育理念内化,才有可能使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值得高兴的是,各级教育局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年的培训中,课改培训做得很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培训方式改变开始

我们有许多教研员和教师参加过国家组织的培训,回来后都感到这次课改培训的最大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注入式培训,代之以参与式培训形式。过去,培训的一般程序是:组织专家讲,教师认真听,仔细记,做点表面性、认识性的讨论即完事。本次课改培训,特别强调了受训者的参与。培训时有一句口号:“这里没有权威,只有思想的碰撞。”在新的课改面前,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要求每位受训者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感受,进而明确了教师是课改的主人这一理念。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注入式的培训,这对教师理解课改的内涵,明确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怎么去做,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4.教研员在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学期前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教研员在其间必须充分发挥作用。首先,教研员应该是受训者,教研员将先参加国家(或省)组织的各类培训。新课改理念先要在教研员头脑中发生激烈碰撞,也就是说教研员要想做好培训工作,必须要认真充电。其次,教研员是组织者,面对庞杂的培训任务,省、市、县三级教研网络要各司其职,有效地运转,才能完成不同层次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真正落实培训任务。再次,教研员在各级培训中,还要负起指导者的作用,从省级教研员起,各级教研员都在培训中承担了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分组指导的任务。正是有教研员这支队伍的有效操作,才使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培训伴着课程的实施,必须深化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教材的使用,培训工作不但不能松懈,而且还要随着课改的推进不断深化。这样才能保证新课程在实践中顺利实施。深化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培训内容从宏观理论为主,转到以微观教学行为研究为主。开学后,教师碰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新的课改理念、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调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等一系列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培训内容要微观化、具体化、实用化。

2.培训形式将不再是集中讲解、指导。研究反思、亲身实践、现场观摩、组织交流、录像分析等将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此阶段最主要的是调动教师的内力,激发教师热心投身课改和钻研教学的热情。教师被动地受训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3.培训管理将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开学后,“大兵团作战”式的培训将更多地代之以教研组活动,所以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十分迫切。教研工作形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教研工作要校本化,教研员要深入到学校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要和教师共同发展。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基点应落在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上,最终使基层学校在新课中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这才是课改成功之本。

总之,开学后,面对活生生的教学现实,如何贯彻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培训才是最受欢迎和最有效的。

三、由培训所想到的问题

去年暑假期间,大规模教材培训标志着课改前期的培训已告一段落,实现了“不培训不上岗”的目标。这更加证明了培训工作是重要的,它也使广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课改的新理念,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培训是有效的,的确使受训者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完成了前期培训,对于课改征程而言,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艰巨的任务,会随着各实验区的启动慢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感到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1.人们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习惯等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它已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根深蒂固。新课改理念将对这些观念、习惯形成强烈的冲击,但不可能迅速改变现状。课程改革是个渐变的过程,是一场十分艰巨的、长期的工作任务,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培训使教师了解了新理念,但对于长期习惯于注入式教学的教师,把理念变成教学现实将十分困难。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悟”新理念,需要有个过程和更有效的指导。要知道,教师放弃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而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

3.抓好典型,以典型引路,是我们常规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抓典型经验往往仅停留在典型身上,对其他人则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课改实施中,真正有意义的是全体教师的进步,哪怕这一步很小,但意义重大。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应把推动全体教师前进,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并依此来思考问题,安排工作。

4.本次课改使多年倡导的一纲多本变为了现实。去年夏天,各出版社均派精兵赴各地培训自己的教材,其热闹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的任何一科教材可以独占我省市场。这是大好事,对打破旧教育模式,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扭转教师教教材的局面,真正进入用教材教的状态。如果不是这样,多种教材出现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因素,这更是各级教研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的问题。

5.新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但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尚不能立即构建起来。这种滞后是必然的,它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若不尽快明确,则会对课改进程形成一定干扰。

有序控制 篇3

根据国务院最新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1]。由于电动汽车作为充电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规模化的电动汽车充电给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2,3,4]。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分散式的储能装置,若能有效利用,可以作为电网的可调度资源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5,6]。因此,如何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的合理控制,规避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负荷波动,有效平抑电网峰谷差以提高电网利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负荷波动的影响,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文献[7]建立了以峰谷差率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谷电价时段用户的充电时间进行了优化求解。但该文献未针对电动汽车在峰电价时段接入电网提出相应的充电策略。文献[8]分析了电动汽车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减小电网负荷峰谷差为有序充电调度目标的优化模型,并采用了考虑电动汽车充电不确定性的电网调度随机最优潮流模型。但充电涉及电网和用户两方面,该文献没有太多考虑用户的充电需求。文献[9]从充电站运营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动态响应电网分时电价,采用有序充电控制方法提高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经济效益。但该文献研究过程中假设充电电价相同且没有考虑电网负荷波动,使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在电价相对便宜的夜间时段充电,从而导致另外一个用电高峰的出现。

本文以电动私家车慢充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电网分时电价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充电分时电价(包括电池充电电费和充电管理费)时段划分方法,旨在研究基于充电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以达到平抑电网峰谷差的目的;在保证用户充电经济性的前提下,安排电动汽车尽快开始充电,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最后,以一个局域配电网为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用户的充电需求,仿真分析了采用有序充电策略调控前后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峰谷差的影响;在不同的用户响应系数下,对比分析了有序充电策略的仿真结果。

1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目标

1.1 控制目标等效处理

以减小电网峰谷差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控制目标,可以达到减少电网运行和投资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由于电动汽车充电涉及电网和用户两方面的利益,所以有序充电控制策略不仅要能减小电网峰谷差,还要在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电网分时电价是根据用户需求以及电网在不同时段的实际负荷情况,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峰、谷、平3个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户和发电企业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电网,若制定的充电分时电价能够有效反映电网负荷波动,则引入分时电价后,意味着用户所付充电费用越小,则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所引起的负荷波动越小。而本文以用户充电费用最小作为有序充电的控制目标,还可以兼顾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经济性。此外,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本文的另一个控制目标为电池起始充电时间最早。采取多目标的优化控制方法可以同时达到减小电网峰谷差和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目的。

1.2 充电分时电价

电网分时电价是针对某一地区非特殊负荷而制定的。电动汽车接入局域配电网后,会出现局域配电网实际峰平谷负荷波动不同于电网分时电价中峰平谷时段划分的情况。例如: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机构从电网购电的分时电价采用国内工业用电分时电价划分方式,即峰平谷分时电价时段划分为:峰时段8h(08:00—12:00,17:00—21:00);平时段8h(12:00—17:00,21:00—24:00);谷时段8h(00:00—08:00)。图1为某局域配电网的典型工作日负荷曲线。可以看出,电网电价为平时段时,局域配电网负荷却部分呈现高峰状态,若采用电网分时电价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可能会造成大量电动汽车在负荷高峰时段充电,从而导致局域配电网出现“峰上加峰”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电网的稳定、经济运行,也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大了局域配电网网损。

如图1所示,在电网分时电价的平时段(12:00—17:00),局域配电网却出现了一天中的负荷高峰。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电网分时电价时段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局域配电网的预测负荷波动情况,小范围划分充电分时电价时段。如图1所示,将电网分时电价平时段(12:00—17:00)进行细分,使对应时间段内的充电电价划分为平和峰2个时段。新的划分结果使得局域配电网的负荷波动情况与充电分时电价时段划分基本相符。在大量电动汽车充电时,这样的划分方法既保证了局域配电网不出现“峰上加峰”的情况,也使得电网稳定、经济运行。

2 有序充电控制策略、模型及算法

2.1 有序充电控制策略

根据局域配电网的历史常规负荷,可以预测当日常规负荷曲线。本文采用96点日负荷曲线预测法,时间间隔为15min,第j(j=1,2,…,96)个时段内的常规负荷大小为Pj。慢充方式下充电机的额定充电功率均为ΔP,且充电机能够根据程序的设定自启动和结束充电操作。本文研究假设充电机给电动汽车锂电池充电过程为恒功率充电[10]。

设电动汽车电池容量为ω,充电时电池起始充电电量为Ss,用户到达充电地点的时间为Tc,用户需自行设置结束充电时的电池电量Se,以及取车时间Tg,则用户所需充电电量SSOC的计算方法如下:

电动汽车的停留时间为:

设第j个时段内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负荷大小为pj,共有n台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则有:

第j个时段的电网负荷Psumj为电动汽车负荷pj与常规负荷Pj的叠加,即

在用户停车的时间段(Tc,Tg)内,以用户充电费用最低且电池起始充电时间最早作为充电控制目标函数,以平抑电动汽车接入给电网带来的负荷波动,并将电网的峰谷差作为控制结果的验证函数。

充电控制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sj为充电分时服务费。

验证函数如下:

式中:var(x)为x的方差函数。

2.2 有序充电负荷模型

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用户充电需求从而建立电动汽车负荷模型。蒙特卡洛模拟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基于概率和统计理论,使用随机数进行计算机模拟或抽样,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本文根据已掌握的电动汽车充电行为数据,建立了电池起始充电电量Ss和电池结束充电电量Se的概率模型。根据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服从正态分布的特点,建立了用户到达充电地点的时间Tc和取车时间Tg的概率模型。然后对所得出的概率分布的概率模型进行随机抽样。根据Ss,Se,Tc,Tg的抽样结果可近似建立电动汽车负荷模型,从而实现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

2.3 有序充电控制算法

有序充电控制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由于模拟用户充电行为存在随机性,所以会出现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数据,使得Tg-Tc≤0并且Se-Ss≤0。这些数据需要消除。

3 算例分析

以图1所示局域配电网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为与有序充电结果形成对比,首先计算无序充电情况下电网负荷曲线及其峰谷差。无序充电是指用户来到充电地点立即开始给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直到满足用户要求的电池电量时停止充电。无序充电仿真计算时,所需要的用户到达工作区充电地点和到达居住区充电地点的时间以及电池起始和终止充电电量的概率分布都与有序充电相同。

3.1 有序充电参数设置

充电管理方从电网购电的电价采用国内工业用电分时电价的形式,而电动汽车充电电价采取峰、平、谷按5∶3∶1的比例由充电管理方收取。电网分时电价和充电电价及其时段划分见表1。

电动私家车在居住区和工作区停留时间较长,可采用慢充方式充电。根据相关统计结果,用户在工作区和居住区充电的比例分别为35.5%和64.5%。根据私家车上下班时间的出行规律,到达工作区充电及离开的时间分别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9,0.52)[11]和N(18,0.52),到达居住区充电及离开的时间分别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19,1.52)[11]和N(7,0.52)。相比之下,用户下班后到达居住区充电的时间较为分散。

本文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相关统计结果设置电池容量概率分布,电动汽车用户在电池剩余电量为20%~50%时开始充电。而有76%的用户会选择一次性充满电池,另有15%的用户选择充到电池容量的90%以上。

本文仿真采用电动私家车慢充方式,电动汽车电池容量为15kW·h,车载充电机功率为3kW。因为用户受充电分时电价的引导程度未知,所以引入用户响应系数η。η为受充电分时电价影响能够进行有序充电的电动私家车数量占总电动私家车数量的百分比。

3.2 结果分析

3.2.1 无序充电和有序充电结果比较

图3为无序充电和有序充电时电网总负荷与常规负荷曲线。可以看出:有序充电时,白天电动汽车负荷多集中在局域配电网的平时段充电,起到“避峰”的作用;夜间电动汽车负荷转移到负荷相对更低的谷时段进行充电,起到“填谷”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序充电,有序充电的峰谷差有所减小,所以充电分时电价能够引导减小电网负荷峰谷差。

由于电动汽车电池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导致电池容量不能满足用户对续驶里程的要求。本文基于中国现有电动私家车车型进行仿真,效果一般。但若假设电池技术成熟,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的条件下,本文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减小电网峰谷差,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3.2.2 不同用户响应系数下的仿真结果

图5为用户响应系数η=30%,60%,90%时的仿真结果(表示分别有30%,60%,90%的用户受充电分时电价的影响采用有序充电方式,而其余70%,40%,10%的用户仍采用无序充电方式)。可以看出:白天充电时间内,电动汽车负荷由局域配电网峰时段转移到平时段进行充电;夜晚充电时间内,电动汽车又由局域配电网平时段转移到谷时段进行充电,且影响系数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上述结果表明,受充电分时电价引导的用户越多,电网负荷曲线峰谷差越小,且电动汽车充电也越经济。

4 结语

本文针对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的模式,研究了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该策略首先基于分时电价将用户充电费用最小作为一级控制目标,以达到减小电网峰谷差的目的。然后将电池起始充电时间最早作为二级控制目标,以提高用户满意度。结合两级控制目标从而实现多目标控制策略。该策略引导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非高峰时进行充电,避免了“峰上加峰”的现象,从而通过电动汽车充电实现对电网负荷“避峰填谷”的作用。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电动汽车有序和无序充电行为,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有序充电策略能够有效实现“避峰填谷”和用户经济性充电的双重目标,尤其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后效果更加明显。由于目前还处在电动汽车市场推广的初期,用户充电响应行为不确定,本文给出的不同用户响应系数下的仿真结果具有参考意义。

另外,电动汽车向电网放电模式是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控制电动汽车放电来降低电网负荷高峰,并配合电动汽车充电,实现对电网和电动汽车之间能量双向流动的控制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R/OL].[2012-06-28].http://www.gov.cn/zwgk/2012-07/09/content_2179032.htm.

[2]CLEMENT-NYNS K,HAESEN E,DRIESEN J.The impactof charging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n a residentialdistribution grid[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2010,25(1):371-380.

[3]SHAO Shengnan,PIPATTANASOMPORN M,RAHMAN S.Challenges of PHEV penetration to the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network[C]//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Energy SocietyGeneral Meeting,July 26-30,2009,Calgary,AB,Canada:1-8.

[4]YU Xiaolong.Impacts assessment of PHEV charge profiles ongeneration expansion using national energy modeling system[C]//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Energy Society GeneralMeeting—Conversion and Delivery of Electrical Energy in the21st Century,July 20-24,2008,Pittsburgh,PA,USA:1-5.

[5]BRADLEY T,QUINN C.Analysis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vehicle utility factor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16):5399-5408.

[6]QUINN C,ZIMMERLE D,BRADLEY T.The effect of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on the availability,reliability,andeconomics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to-grid ancillaryservice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5):1500-1509.

[7]葛少云,黄镠,刘洪,等.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峰谷电价时段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10):1-5.GE Shaoyun,HUANG Liu,LIU Hong,et al.Optimization ofpeak-valley TOU power price time-period in ordered chargingmode of electric vehicle[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Control,2012,40(10):1-5.

[8]黄润,周鑫,严正,等.计及电动汽车不确定性的有序充电调度策略[J].现代电力,2012,29(3):57-63.HUANG Run,ZHOU Xin,YAN Zheng,et al.The controlledcharging dispatch strategy by considering of the uncertainty ofelectric vehicles[J].Modern Electric Power,2012,29(3):57-63.

[9]徐智威,胡泽春,宋永华,等.充电站内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1):38-43.XU Zhiwei,HU Zechun,SONG Yonghua,et al.Coordinatedcharging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in charging station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1):38-43.

[10]周祖德,徐超.全CMOS三段式锂电池充电器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8(4):109-111.ZHOU Zude,XU Chao.A three stage Li-ion battery chargerIC based on full CMO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2006,28(4):109-111.

有序规划 准确切入 篇4

单元习作教学目标,融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之中,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对各课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就是说单课教学时蕴含着习作指导的因素和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六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目标定为:通过一件事或一个物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围绕所要表达的启示进行选材、取舍,把和启示相关联的部分写具体;尝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组织材料。

二、 准确定位,有序落实

小学高年段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进行篇的训练。篇的训练从最早的有顺序地、分段把一件事写下来,到写具体,表达自己的情感,直至六年级下册根据表达的需要组织材料,有详、有略地进行描写。根据高年段习作训练目标琏,结合单元阅读材料特点,单元习作训练目标,我把六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目标具体为:继续渗透阅读教学中的细节练写,围绕自己所要揭示的道理进行有目的的细节描写,尝试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文章的表达方式。明确目标定位后,单课中练写的切入点就有了方向。《文言文两则》练写的切入点为抓住“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展开想象,对现学弈者进行神态、动作的刻画。《匆匆》一课遵照教材上的安排,在学生写排比句群的同时,要求写几个恰当的比喻句,既是为了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也是让学生对这种表达方式有个切已体察的过程,化为习作习惯,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表达方式。学了《桃花心木》后,迁移运用围绕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组织材料,对单元习作中的观察材料漫画《“假”文盲》进行画面描写,抓住“假”字写伪装,而非对每个人进行事无具细的外貌描写。《顶碗少年》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感受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侧面描写作为练写的切入点。《手指》一课让学生写写身边感触较深的事物,注意写出事物的特点。有了多角度的练写,让学生完成自己的单元习作自是水到渠成。

三、有效嫁接学生习作的“盲点”

为了使小练笔生成更有效,做到一练一得,还需把阅读课中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学生的习作“盲点”进行嫁接,做到以生定练。学了《顶碗少年》后,我们发现有了前面的练写铺垫,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比较到位,侧面描写有些欠缺。学了此文后,选择一篇学生共同经历且写过的“拔河比赛”中的侧面描写进行修改, 让学生找找哪里增添啦啦队和绳子的描写,或者在什么地方把啦啦隊和绳子刻画得更为具体,突出拔河比赛的紧张与激烈,彰显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

例文:

前两局双方战成了一比一,到了决定胜负的第三局。

“各就各位——”裁判员一声令下,空气仿佛一下子变得凝固了似的,双方队员立刻拉开架势,摆好“弓”步,脚顶着脚,肩挨着肩,身子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预备—嘟—”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哈着腰,屏住呼吸,用力拉着。(增加开始时对绳子和观众的描写)你看,运动员小强,手上筋脉突兀,脸上肌肉紧绷,头发直竖。再看女生小敏,双手通红,热汗直流。她咬紧牙,忍着疼,暗暗告诫自己:坚持,再坚持!赢,一定要赢!对方也不甘示弱,个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腮帮子鼓起,面红耳赤,像一个个钢铁战士,身上的每个细胞仿佛都注满了力量。赛绳上的标志,一会儿移向左,一会儿又飘向右。(可把绳子的挪移刻画得更具体些) “加油!加油!”伴着同学们的呐喊声,李老师有节奏地挥动着双臂,好像要把全部力量送到每个队员身上。口号声、呐喊声、跺脚声一浪高过一浪。

“嘟——”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我们胜利了。

教师先出示自己的修改:原文“嘟——”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我们胜利了。改为“‘嘟——’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同学们丢下绳子,甩着手,抱着腿,搀着肩笑了,哭了……”让学生充分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有了示范,再去发现需修改的地方就容易得多。学生在阅读后发现,“用力拉”后面可增添对绳子和观众的描写。还可把“一会儿移向左,一会儿又飘向右”写得更具体……继而老师要求学生围绕“坚持就是胜利”或“团结就是力量”的启示每人找一处进行修改。

增加的:“加油,加油!”操场上顿时喊声震天,此起彼伏。可赛绳上的小红旗纹丝不动,任凭两边的绳子摇来摆去,它却像个倔脾气的孩子,故意和大家做对似的。

写得更具体的:双方队员都已筋疲力尽了,可赛绳上的标志仍“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边去。伴着同学们的呐喊声,李老师有节奏地挥动着双臂,好像要把全部力量送到每个队员身上。我方队员拼力一拉,绳子的标志艰难地向我方挪移着,五厘米、四厘米、三厘米,近了,更近了……眼看胜利在望,我们已高举双手,准备庆祝了,不料梓豪脚下一滑,绳子“哗”一下向对方移去,我的心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吓得汗毛倒竖。标志又重新回到了中间,双方僵持着。

修改中学生不仅且身体会到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还将文中“碗”的拟人化写法迁移到对绳子上的标志刻画上。点评后,学生各自到自己的习作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可以运用烘托的方法进行侧面描写,加一加,改一改。这样的小练笔紧扣每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文中找到体现写法的支撑点,立足学生表达方法上的盲点,巧妙迁移运用。在集体指导后进行自主修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以写定读,恰当读的策略

明确了小练笔的切入点后,要根据写的需要来选择读的方式。只有恰当了读的策略,文章的表达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为迁移运用做好铺垫。在《顶碗少年》一课的教学中,当把练写的迁移点定在侧面烘托后,我们摈弃了原来正面、侧面描写一起欣赏的做法,而是先让学生品味对少年动作、神态的描写,再设问激疑:“既然少年的表现已让我们感悟到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可作者又三番五次对——碗和观众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岂不是多余,能否删去?”学生带着疑问再读,对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写法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

明确单元习作目标在整个小学习作训练琏中的定位,结合单元每篇阅读课文的表达方式、学生习作“盲点”,有序规划每课小练笔的切入点。做到一课一练,一练一得,得得相连,单元习作成为一种自然有效的生成。

有序控制 篇5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 (I.Prigogine) 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提出的一种自组织系统理论。所谓“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 普利高津认为, “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 我们可能得到从无序、混沌到有序的转变。可能产生一些物质的新力学态, 反应了给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态。我们把这些新的结构叫作耗散结构”。 (1) 简而言之, “耗散”即为消散, 在此强调系统与外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特性, 而“耗散结构”即指一个处在非平衡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交换下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事实上, 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稳定下来的巨涨落, 通过涨落从无序达到有序。在系统科学中, 通常用有序、无序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运行状态或具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所谓有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无序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混乱、无规则的组合, 且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存在两种有序现象:一种是静态有序, 其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平衡结构;一类是非平衡的有序或动态有序, 所形成的结构称为非平衡结构。平衡结构是微观上每个子系统在不停地变化运动, 这种运动构成了系统宏观上的稳定。

因此,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处于动态有序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 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第二, 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第三, 系统内各要素非线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四, 系统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涨落影响整个系统。这四个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这些条件, 可以把耗散结构简单概括为:在非平衡条件下产生的依靠物质、能量、信息不断输入和输出来维持其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序系统。

二、网络舆情系统的耗散结构性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横断科学, 对医学、社会学、管理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到网络舆情系统的理论解构和分析上来, 其科学意义和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是系统有序化

的前提, 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系统, 必然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通过对外界开放, 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流, 这样才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整个媒介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中,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有着自组织特性的子系统, 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网络舆情系统需要与社会系统、传统媒体以及个人等外界信源不断发生联系和交流, 通过信息流和意见流的持续输入与输出, 在对社会公共事件及矛盾的交互式探讨和交流中, 使意见得到沟通、使问题得到解决、使舆情从无序走向有序, 最终实现其“社会减压阀”的功能。因此, 网络舆情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信息和意见交换的开放过程中实现的。

2、网络舆情系统是非平衡态的系统非平衡态是一个系

统的有序之源, 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有差别的、是极不平衡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 必定是一个有差异、非平衡的系统, 只有远离平衡态, 使系统内部存在差异、分化和矛盾, 才能形成有序结构和动态特征, 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而平衡状态下的系统, 其内部无序性高、竞争性弱。这种表面上的平衡, 会对系统发展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对开放的网络舆情系统而言, 公众针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不仅是多元的, 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 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核心圈子”, 并且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 这些“核心圈子”也不断扩大或缩小, 相互处于此消彼长、远离平衡的状态。

3、网络舆情系统具有非线性特性

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特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 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在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自组织系统, 各构成要素发挥的非线性作用共同影响着舆情的变化走向, 这种非线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舆情主体、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空间以及情绪、态度、意愿、意见之间相干、协同作用。因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 表现为“刺激———反应”的心理过程, 公共事件本身含有的刺激性信息会激发了公众对某一具体议程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并影响到公众的行为反应倾向, 而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又会对公共事件的发展和决策构成影响。可见, “它们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按照从浅显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的顺序发展的。” (2)

4、网络舆情中存在涨落和突变

涨落通常指系统的各要素围绕某个“阈值”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 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使系统发生质的变化, 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形成耗散结构。如果在涨落过程中不断施加能量, 使各要素偏移平衡态的距离不断加大, 达到某个“临界点”, 通过相干效应, 就会形成“巨涨落”, 迅速把不稳定状态推进到一个新的有序稳定状态。这种能量在网络舆情中首先是来自公共事件本身所含的刺激性信息的不断输入, 其次是传统媒体或权威人士所发表的有影响力的报道或言论, 由此, 在这些相干效应的作用下, 舆情涨落就会被放大, 并有可能形成突变和“巨涨落”, 舆情系统就可能由原来纷杂、无序的状态转向有序的状态, 形成一种或几种主导性意见分支, 每一个分支都意味着一种可能形成的新的稳定结构。

三、耗散结构对网络舆情系统的启示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以非平衡态和非线性为作用条件, 经涨落触发, 系统才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网络舆情系统本身具备“耗散结构性”, 因此, 耗散结构对于网络舆情系统的有序化控制和引导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网络舆情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舆情要良性发展, 必须使其保持开放状态。我国传统的舆情系统是封闭的, 缺乏与外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系统本能地排斥和抵制外来的新事物, 因此, 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应变性和可塑性都比较差,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 系统结构很难改变。而网络舆情系统的出现使这一封闭状态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尤其是在进入web2.0时代后,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一系列自媒介的不断涌现, 公众的民意诉求渠道得到了极大扩张, 公众既是信息的“受者”, 也是信息的“传者”, 在这样一个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 完全封闭的信息系统不仅难以存活, 而且公众了解公共事务和表达舆情的渠道一旦受阻, 系统内正墒增加, 将对舆情的正面引导和良性发展构成直接的威胁。相反, 只有使网络舆情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以网络为平台, 让公众畅通无碍地表达舆情, 保证公共事件信息的公开透明, 保证网络舆情系统与传统媒体、社会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无限沟通和联动, 让公众在集体参与和讨论中辨明真相, 才有助于网络舆情向正常、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2、非平衡态是网络舆情系统的有序之源

平衡状态下的系统是无序的混沌状态, 其内部是没有结构、没有秩序的, 同时它也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是一种没有活力且永远不变的死结构。而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其内部才会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也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网络舆情系统内部, 公众围绕公共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开始往往是呈多元散点分布的, 随着舆情的进展, 观点相近、态度相似、具有相同倾向性的意见经过不断地讨论和碰撞, 意见会不断走向聚合和趋同, 最终形成“核心圈子”, 这些“核心圈子”不仅本身应该是不断变化流动着的, 而且在网络舆情内部往往还应表现为圈子之间的碰撞和争斗。“核心圈子”内部的观点的倾向性、圈子之间的冲突与争斗都对整个网络舆情的走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而如果圈子之间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平衡态, 网络舆情系统就失去了形成动态的势能, 舆情也就难以向新的平衡态跃迁。因此, 重视网络舆情系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社区管理者的“守门人”职责, 使其有意对“核心圈子”的意见予以引导分流, 防止极端观点一边倒;同时在网络社区培养一批意见领袖, 引导意见和言论朝理性化发展, 即人为地导入负墒, 使其远离平衡, 促使舆情向新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

3、培育舆情构成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条件

非线性产生自组织, 只有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间产生非线性、立体网络式的相互作用, 才可能使系统内部产生自我放大机制, 重新组织自己, 从而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而“在一个线性系统里, 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只是每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 (3) 很难达到新的有序。因此, 要使网络舆情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并使系统重新稳定到新的平衡状态, 就必须使舆情内部构成要素间产生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非线性作用, 具体来说, 就是要着力培育舆情构成要素间的非线性相干和协同的条件:首先是网络管理者要重视那些容易激发舆情产生的焦点、热点、难点和易爆点, 即适时将刺激性大、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放大处理, 实现“议程设置”;其次是要为舆情的传播提供开放自由的舆情空间, 即要为公众顺利表达和传播舆情提供载体;再次是要使网络舆情空间成为交换意见的自由市场, 尊重各个“核心圈子”的话语权, 让各方不同的意见都得到表达和抒发, 为意见、态度的碰撞、冲突和协同创造有利条件。

4、将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涨落引向有序

涨落是一种启动力, 可以导致有序, 但也可能将系统带入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的某个微小变化, 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结果性偏差。网络舆情随着公共事件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他人意见的影响在不断改变和修正, 相同或相异的舆情在不断合并和分化, 舆情处于一种微小的涨落之中, 对这种微小的涨落适时给予相干作用, 形成“巨涨落”, 把网络舆情引向有序, 这就要求引导者应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临界点”, 通过适时发表言论、优化决策、调配资源, 使涨落引发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向着有利于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方向演化发展, 推动网络舆情系统自组织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具体而言, 应该在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建立起一条互动共生的舆论传播生态链, 即在使多元化的意见和来自各方的理性表达得以展现的同时,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和感召力,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说服功能, 致使网络舆情主体的态度、意见与之靠拢, 从而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有序形态。

总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舆情系统不仅具有耗散结构的特性, 而且耗散结构理论还为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和引导提供着有益启示, 对我们深入、透彻地认识和分析网络舆情运行特征, 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思想学说也为我们进而有效提升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水平和能力, 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比]I·普利高津、[法]伊·斯唐热著, 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P.14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P.68

运动降糖前后有序 篇6

运动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从事的运动所消耗能量的大小。常用最大氧摄取量 (亦称最大耗氧量) 的百分比及每分钟心率能量代谢率来表示。大强度运动量时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100%, 心率达每分钟150次以上;较大强度时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70%~80%, 心率为每分钟130~150次;中等强度运动量时最大氧摄取量为50%~60%, 心率达到每分钟110~130次;低强度运动量时最大氧摄取量为40%以下, 心率在每分钟80~100次。运动强度越大的运动项目, 机体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越多。如短跑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明显大于散步。

一般来说, 超强运动无益于身体健康。生理学家曾进行了两项研究, 一是比较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是测定连续运动和间断运动时, 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低强度和间断运动, 均能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特别是作为糖友, 低强度的运动是有益健康的。

运动对于糖友们来说是降糖的良方, 但是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也是需要糖友注意的, 只要做足准备, 运动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1. 体检工作不可少。

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 所以, 在开始锻炼前应该进行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 包括血压、肾功能、眼睛、足部、血脂等方面, 肺功能、肝功能及运动器官的检查。从而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

2. 运动时间的安排。

运动安排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运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在药物作用高峰时应避免运动, 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例如, 使用正规胰岛素者, 应避免在注射后2小时前后运动。清晨未注射胰岛素前, 体内胰岛素很少, 运动可引起酮血症而加重病情, 也应避免。

3. 三件必备物。

糖果或饼干。运动消耗能量, 会降低血糖, 如果运动过量很可能引发低血糖, 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焦躁不安、突然觉得饿的症状, 这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非常大。因此, 运动前准备些饼干、糖果等甜食或果汁等, 有备无患。

带瓶水。运动后出汗意味着体液的丢失, 与健康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影响。因此, 无论是运动前、运动中还是运动后, 适量饮水, 对保持体内的水分都很重要, 能预防血糖波动。白开水通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锻炼时间比较长, 可以选择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饮料, 补充热量。

手表或秒表。糖尿病患者选择锻炼方式, 运动强度不宜太大, 选择低强度运动时, 可以20~30分钟为一个运动单位, 中等强度运动可持续10分钟, 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可戴上一块有秒针的手表, 或备块秒表可以进行衡量。标准是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的数值。应在刚结束运动时立即数脉搏, 数15秒然后乘以4, 或数10秒乘以6, 便能得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4.选择合格的场地和器械。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调查显示, 有16.98%的运动损伤与场地不合格有关。合格的场地和器械可以有效的保护运动者, 并达到运动效果。例如, 最常见的健身项目慢跑, 最好在平整的土地或塑胶场地上进行, 最好不要在水泥、柏油等硬地上进行, 因为这些场地对于膝关节冲击力较大, 长时间慢跑会损伤膝关节。再如, 很多人喜欢利用负重蹲起来锻炼大腿肌肉力量, 但过大的符合会导致髌骨软骨的磨损。髌骨软骨损伤的人应当避免此种方法, 而改为静蹲练习。

5.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每次运动前, 要充分活动各个关节, 使各个关节在各个方向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动以增加关节的柔韧程度和灵活度。所以,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伤害的重要步骤。准备活动时应尽量拉伸每一块肌肉, 使得肌肉更好的适应各种运动状态。在做柔韧伸展练习时, 肌肉的拉长程度是渐进的。人的身体就像汽车一样, 只有经过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使肌肉和关节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投入到运动中去, 减少运动伤害。

糖友运动后多注意

1.不能马上休息

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 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 影响血液循环, 加重身体疲劳。因此, 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 步行甩臂, 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 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 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2.不能省略整理活动

实践表明, 放松性的整理活动如适宜的放松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呼吸节律放松操等不仅能使运动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及较快的心跳、呼吸频率等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 还有助于恢复肌肉的疲劳感, 减轻酸胀不适, 并可避免运动健身后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眼花等不良现象。

3. 不能骤降体温

运动时机体表面血管扩张, 体温升高, 毛孔舒张, 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 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 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 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4. 不能贪吃冷饮

运动往往使人大汗淋漓, 随着大量水分的消耗, 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 但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于抑制状态, 功能低下。若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 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 并诱发胃肠道疾病。

5. 不能立即吃饭

主动有序去杠杆 篇7

对钢铁行业来讲, 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 钢铁工业连续7年产值、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幅下滑, 负债率不断上升, 由上年的68.51%上升到70.06%, 已超过了合理区间, 去杠杆刻不容缓,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做好去杠杆工作, 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一是要抓住有利时机, 顺周期而动。 从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与有关专家探讨“去杠杆”的方法, 到财政部长楼继伟判断中国当前已进入“去杠杆”阶段, 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与去产能、去库存一起列入到今年工作重点任务, 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去杠杆”的进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最佳时机, 适时而动。

二是有序推进, 不可一蹴而就。 因为无论是经济下滑还是负债率过高, 都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 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要一下子削减是不可能的。 钢铁行业是产能过剩和高负债率集中的行业, 在前几年已经化解9000万吨产能的基础上, 今后五年还要化解产能1亿~1.5亿吨, 任务很重。 因此, 要摆正去产能与去杠杆的顺序, 鼓励优先去产能, 再配合去杠杆, 在这种情况下, 去杠杆必须有序进行, 不能一蹴而就, 急于求成, 否则容易顾此失彼, 加大风险, 带来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

三是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 我国的企业比较复杂, 差异较大, 各企业之间的杠杆率及其构成也大不一样。 所以, 去杠杆也不能千篇一律。 从“高杠杆”的形成来看, 有的企业是因为负债率过高, 效益上不去;有的企业是效益虽有提高, 但与负债率的增长不相匹配, 效益增长远远低于负债增长;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所以去杠杆的方法也不一样。

高效·紧张·有序 篇8

一.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

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它至少包括四层意思:一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效, 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学业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 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三是每一位学生的高效, 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发展、进步;四是每一分钟的高效, 即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能强抓每一分钟, 能把每一分钟都用到刀刃上, 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 做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做到全员高效, 全面高效, 全程高效。

在“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中, 教师津津乐道, 学生昏昏欲睡, 教师竭尽全力, 学生纹丝不动, 教师尽情表演, 学生无意观赏, 显然, 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学不主动, 不积极, 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 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 没有方法的指点, 可听可不听, 可看可不看, 效果自然不佳。用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的话讲:作为一名教师要扮演好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毛泽东, 课堂就是战场, 老师是指挥学生去打仗, 让学生去往前冲, 老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第二种人是张艺谋, 老师要学习导演的技巧, 让学生去演戏, 而老师是导戏, 老师要象琵琶女一样“千呼万唤始出来”, 做到精彩的导, 精彩的点, 精讲、少讲、不讲, 精讲多练。第三种人是袁伟民, “赛”字当先, 引导激励学生去比, 课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去感受学习的快乐, 去体会“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激动。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挥者、组织者, 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发现者、启发者, 课堂教学的激励者、促进者、提升者。这样,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才会是动态、实在、高效的课堂,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形成能力, 得到思想熏陶, 求得自身的真正发展。

二.紧张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要多样化呈现目标, 高效化打造课堂, 就要使我们的课堂紧张起来呢?那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导, 善于提问, 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课上达到紧张的程度, 教师课下就得紧张, 认真地备课, 认真地熟悉教材, 认真地熟悉课程标准。学习是有责任的, 是有目标的, 是求方法的, 只有充分体现“学生至上”、“效果第一”的理念, 必须切实做到“自主而不自流, 放手而不放任, 互动而不浮动”, 才能使我们的新课堂“紧张”起来。紧张, 不等于慌张, 不是畏惧、害怕、胆怯, 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 即心无旁鹜, 聚精会神, 知难而进, 迎难而上, 用心求学, 主动求索。只有这样, 学业才精, 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 可能是枯燥的, 烦闷的, 痛苦的。但事实上, 如果不“紧张”, 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 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如果没有课堂的紧张的“劳”, 哪有课后“轻松”的“逸”?

三.有序是和谐课堂的保证

要多样化呈现目标, 高效化打造课堂, 必须有效调控课堂, 要精心安排、深思熟虑, 精心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的序, 这种教学次序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 就是束缚学生的思维, 就是一切听“老师”的, 就是“唯师独尊”, 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 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就是让学生做听众, 做看客。

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序, 是经过实践证明高效的序。所谓先学, 就是在课堂上, 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 就是在课堂上, 学生在“先学”基础上, 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 就是在课堂上, 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 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

整理有序 复习有效 篇9

关键词 整理与练习 自主梳理 主动构建

整理与练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个单元后安排的一次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复习。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对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简单地把整理与练习里的题目做完就算,而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何开展好整理与练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创建自主、高效的整理与复习课堂?

一、创设符合整理与复习的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肯定是不高的。所以我们在整理和复习课的开头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的激情。

“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中,可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同比增长17.9%;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通过阅讀信息。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此时教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将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除此之外,你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复习当中。

二、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整理与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要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首先要形成建构的意识。因此,整理与复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活动,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不同之处,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构建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目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包含了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等内容。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动手、动脑梳理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适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开展自我评价反思

在自主梳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这种汇报交流活动,应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让学生认识到“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反思评价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展开评价,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通过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精心设计复习题,进行查漏补缺

整理与复习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再现,知识容量大、跨度大,对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题,值得注意的是复习题应以母题考察为主,题量也应适中,进行查漏补缺。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易错、常错及易混淆的问题多变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掌握和巩固,切忌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既浪费时间,达不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使学困生放弃学习。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整理与复习课的习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道题具有代表性。如小数乘法中类似于0.125×80这些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既能满整百、整千,末尾又需要添0,同时还有小数点移位并去掉一部分的0的题目,由于要思考的步骤较多,只要其中有一个步骤出错,整道题目就错了。

浅议有序政治参与 篇10

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遍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 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从而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的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 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政治参与与社会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何发挥政治参与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为了使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就必须将政治参与纳入秩序化轨道, 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我们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界定为: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 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 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行动。这种活动是依法的、理性的、自主的、适度的对公共事务或政府决策进行个人或集体意愿表达的行为。从广义上说,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包括两部分行为:依法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有秩序的参与行为。从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立法过程来看, 任何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现实需求之后订立的。因此, 所有的政治参与行为, 在没有确立法律之前, 都是没有直接法律依据的行为, 但没有法律依据的政治参与行为并不等于无价值的参与。所以,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 有法律容许的参与形式, 也有法律尚未规范的行为。但有秩序、理性的、自主的、适度的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四个基本特征。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与形式正在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本身也就表明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需要有新的制度供给、还需要开辟新的途径与方式, 还需要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的价值

在我国, 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的新型参与模式, 它可以避免政治参与对现存政治体系的冲击, 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政治参与最主要的价值和功能就是通过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 使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对“公意” (generalwill) 的可能的偏离。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国家、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形式, 既是政治制度完善的需要, 也是政治制度完善的结果, 其核心价值是理性、和谐、正义、民主。

首先,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体现了政治参与的理性。政治参与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对政府进行约束作用”, “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为了体制的正常运转, 政府需要从社会上得到有连贯性的信息和活力的补充, 否则政治体制便难以维持。

其次,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形式与本质的统一。仅有国家制度层面上的制度设计, 而无公民在国家公共事务中行使权利的操作规程, 公民政治参与的秩序难以保障。要使公民参与的效果显著, 那么公民参与一定是在法律保障之下的理性行为, 一定是有序的行为。

再次,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法律原则的外化。从理论上说,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是很广泛的, 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最高体现, 是民主的核心价值, 是正义的基本要求。

第四,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于完整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意。民主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民主, 法律是秩序的保障。民主的基本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利己的自由与权利, 还必须是尊重与保障他人的自由与权利。因此, 法治社会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是在不妨碍他人自由与公共安全前提之下进行。

加大整合力度, 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当前, 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的触发了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 但现实的状况却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不能同步, 长期形成的民主体制还不完善, 无法提供满足公众日益增强的参政要求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 尚未形成吸纳广泛参与的能力, 这就使得公众的各种要求不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表达, 而只能寻求制度外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应该以公众有序参与为改革凝聚合力, 冲破束缚。要在创新体制, 完善制度, 培养意识, 拓宽渠道, 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需要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才能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窃以为, 体制和制度改革是保障, 公民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有实施的途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为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提供体制和法律保障。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落实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和其他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立法, 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使政治参与在公民和利益集团认同的各种法定程序规章下有序进行。

第二、着手构建公民文化, 努力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只有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意识, 才能真正的政治参与的民主化。

第三、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 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有待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最后、要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健全政治参与的制度。在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等现有渠道建设的同时, 不断开拓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

摘要: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提出了我国政治参与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政治参与,有序,公民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 1988.

[2]陶东明, 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动态库存控制下一篇:班级的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