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的作文范文

2024-09-28

有序的作文范文(共6篇)

有序的作文范文 篇1

1.3《政治生活:有序参与》

学习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一、预习案

(一)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两类管理:一是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二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

(二)中学生如何参加政治生活

1、明确政治生活的2、学习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

二、检测案

1、作为公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A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C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生活主要包括()

①经济生活 ②政治生活 ③文化生活 ④个人生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主要有()①农村村民自治 ②城市居民自治

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④职代会和职工大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C.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坚持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统一

5、下列属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是()

A.向村民(居民)宣传保健知识 B.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 C.参加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D.利用节假日去商场打工

6、参加共青团组织的团日活动,从政治学角度看,属于()A.经济生活B.政治生活C.文化生活D.社会生活

7、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助于: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3)维护国家利益(4)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A.(1)(2)(3)B.(2)(3)(4)C.(1)(2)(4)D.(1)(2)(3)(4)

8、有人说:“政治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参与不参与无所谓。”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A.错误,政治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B.错误,这样必然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 C.错误,这是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表现 D.正确,因为公民有自己的自由

9、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A.有序的政治参与 B.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C.依法行政

D.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0、任何人都离不开政治生活,因此,我们应当以热情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我们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①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②需要学习和懂得政治知识③要重视政治生活实践 ④把权利与义务完全统一起来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三、学后反思

有序的作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训练,点线结合,有序化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热心钻研的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提出指导写作的多种见解。在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 尤其是作文训练往往陷入无序状态。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作文训练教学思路, 实施效果较为理想。

聂恰耶瓦说:“作文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 通过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技能;另一方面, 可使学生掌握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此言是点线教学的依据。

点, 指分散在平时的点滴训练, 或点滴灵感的积累, 或点滴好词佳句的积累, 或点滴篇章结构的感悟; 线, 是作文训练有计划地按照考场作文要求及规律分步进行大作文训练。点线结合作文训练就是把片断练习和大作文的整体训练结合起来, 把基础训练和应试能力提高结合起来。

一、“点”的训练

第一“点”:课内点, 即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 仿写有特点的结构 (句式、构思……) 、语言 (用词、描写、修辞……) 等, 进行提纲或片断仿写。

如《孔乙己》一课, 既可以学习它用成人的眼光站在小孩子的角度观察生活的视角写作, 又可以学习它“白描”进行对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

再如《紫藤萝瀑布》一课, 可以训练仿写它的写景角度、层次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内点的训练, 每一课都可以进行, 因为课本都是编者精选的文章, 无论在内容、结构, 还是语言、写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仿写时根据学生情况, 选取最易操作的点, 在作业本上练习。

第二“点”:课外积累点, 即课外名句、名段、名篇的积累及仿写, 是分散到平时的零散的片断练习。

鲁迅谈写作时曾经说:“从前文学家教人笔法章法, 练字练句, 也大致着眼在语言的完美上。他们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口头语言虽不措意, 可是所讲文字之理实在就是语言之理。从前有些人看不起这种讲究, 以为这是支离破碎的工夫;他们有个不二法门, 就是熟读名文, 读着读着, 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朴素了些, 然而他们的路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 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 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 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就可以养成习惯, 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零散的记和写实在是写作的必备基础。

由于初三学生课业紧张, 积累的训练可以见缝插针, 利用课前或课后5分钟背诵教师指定的内容, 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集、《汪国真诗集》或《论语》等国学经典及分类型的名人名言。教师最好自己天天在小黑板抄录, 以示重视, 且有学生专门负责, 小组提问, 六天一轮, 星期天复习巩固记忆。如此, 学生的语言积累基本功逐步提高, 记忆力也会逐步加强。积累的同时, 一星期可以选取有触动的点, 写三篇仿文, 灵感到来时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

第三“点”:课内外结合, 是规划有序的小作文训练 (就一个小主题写一段话或写几段话) 及主题日记写作。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有这样一段话“在复杂的情况之中, 我们逐渐看清了一点:对于语言表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几乎完全忽视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对于语言表达, 特别是书面的, 也就是写的训练, 是跳跃式的, 跨越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段落。一般写的教学只注意两头, 一头是词句, 一头是成篇的文章。实际上在语言表达中, 段落是极关重要的。无论是说或是写, 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一段话, 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几乎可以断言, 能够写好一段, 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 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 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由此可见, 小作文的训练是大作文的必经之路。

对于小作文训练, 在教学中, 我规划了十四个主题:

(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中景物、记叙中景物烘托;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声音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事件写作) 一件事、多件事;简单的说明、简单的议论。

每一个主题中, 先教给学生方法或要求, 然后当堂练习。如:“景物描写”的教学。

先以歌曲《送别》导入, 引出借景抒情文章的特点、写景文章的特点:用恰当的角度观察、用优美的语言抒写、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用出色的细节添彩、用深邃的思想指引。

然后分别解说, 先举例子, 再总结方法。

例如:“用恰当的角度观察”———

名家名作: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来, 银线像一个巨大的染坊, 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 缓缓地摆动着, 开始染上淡青, 接着又染上了橙黄, 一眨眼, 橙黄又变成了浅浅的玫瑰红, 再一眨眼, 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 太阳君临湖上, 变幻着奇异的色彩, 雾帐迅速被风收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雪白的天鹅端庄地在水面上滑过, 一群长嘴小翠鸟在水波上扇动着透明的翅膀, 它们吱吱叫着寻找被浪尖抛出水面的小鱼……

———白桦《晨雾》

同龄人佳作:溪水淙淙地流着, 哗哗地唱着, 咚咚地跳着, 一刻也不愿停留。途中有拦路的石头, 她一点儿不怕, 一下子跳上去, 击起千万朵银花, 如飞花溅玉般散落。草地上, 野花儿上, 野果儿上, 全都沾上了晶莹剔透的珍珠。阳光稀稀疏疏地落下来, “珍珠”更显得耀眼。

———《溪水让我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运用了“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及修辞使描写生动形象。

接着, “我来试一试”环节, 学生试写片断描写:窗外的白杨

要求:

A.至少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中的两种。B.200字左右。

最后, 进行下一项学习。

对于主题日记, 是与小作文训练同步的。每一个小主题, 对应时期为相应的主题日记。讲完写景技巧后, 一个星期的写景观察日记, 学生提高的很快。

总之, 通过三“点”结合的点滴训练、不懈努力, 以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滴穿写作的大石。

二、“线”的训练

余华在谈论写作时写到:“当你丰富的情感在一种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帮助下表达出来时, 你会发现比你本身所拥有的感情更加集中、更加强烈, 也更加感人, 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它, 也就是为自己的情感建造一条高速公路, 两边都有栏杆, 把不必要的东西拦在外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世间事莫不如此, 作文训练当然是有规律可言的。每周一次的作文课, 我总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性知识。分为以下八章:第一章:审题与拟题、第二章:立意与炼意、第三章:运思与选材、第四章:布局与谋篇、第五章:开头与结尾、第六章:语言与表达、第七章:卷面呈现、第八章:亮点设计 (细节、情感)

对于这些章节, 精心备课, 精作课件, 精选练习, 精批细改。做到每堂课必有收获。

如:“审题与拟题”———

先讲整体审题:

然后就常见的四种考题形式进行基础训练;如: 命题作文的审题, 先讲方法, 紧接训练:

(一) 抓题眼、关键词, 明确重点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 当然题目也有“题眼”。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中揭示意义, 体现中心, 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 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 文题是一个词或两个词。

第一种:文题是一个词, 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生日》、《告别》、《变》。此类题目是命题者有意藏头去尾, 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审题难度。

技法指导:此类较宽泛性的标题, 审题时可用“填补标题法”即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 题旨就会显露出来, 从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譬如题目《风景》, 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 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 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 题目意思更明白了, 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补充的条件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越具体越好。以便补充题目后, 能从小处着眼, 可以以小见大来写;否则, 就适得其反了。如前面说的《风景》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 题目仍很宽泛, 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②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 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 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切不可改变题目。

③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 (从现在中考趋势来看, 淡化要求、鼓励创新) , 补充时可以使原题以写人为主, 也可以使原题以写事为主, 如《生日》可以填补成《“小不点”的生日》或《生日宴会上的突变》。

④千万注意!虽然添加新因素, 但中心词还是题目。

练一练:

试一试, 用“填补标题法”在下列题目前、后添加新因素, 化大为小。

第二种:文题是两个词的, 要理清关系, 明确限制。

(2) 文题是一个短语。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文题是偏正短语的, 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或状语, 往往就是“题眼”。如《课余生活》

“第二种:文题的中心词是并列短语的, 虽然修饰词是题眼, 有限定的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并列短语的并列作用, 切不可厚此薄彼, 从而造成审题失误。

第三种:以动词为核心词的, 文题是动宾短语的, “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3) 文题是一个复杂的句子。

如:《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多想告诉你》、《总想为你唱首歌》

技法指导: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 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 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

另外, 要关注文题中的副词、数词。

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实很简单》、《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今天真好》等。

(二) 品“提示”

同学们在考试时, 千万不要放过命题要求, 尤其是粗体字排印的文字, 这是命题者对学生的重要提示, 这些提示性的话, 或启发考生打开思路, 或指出题目的意义, 或限定选材的范围。因此, 碰到这类题目, 首先就要仔细研读、揣摩这些提示语。

(三) 挖题蕴

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 还应借助联想, 找其字面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 把握题目的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

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初升的太阳》, 我们根据它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等方面构思确定新的写作意象, 作文才会有新意。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初升的太阳”其象征意义———有奉献的精神。

(四) 审要求, 明限制

文题后都有一个“注意” (有时是写作“要求”) , 对写作做一些限制, 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这些内容自然不能忽视。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 规定范围的, 我们自然也不能忽视。

高中作文的有序训练 篇3

一、指导学生丰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的诀窍也难以登入锦绣文章的殿堂。课标提出了积累各种素材的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本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旦被激活,即会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

二、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多元思考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内部语言再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 、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

三、制订系统训练计划,遵循渐进原则

教师要把中学作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按新教材编排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a段,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得,写有所获。

新教材将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领悟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写作要领。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可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写作优势,进而潜心训练这种文体,练出自己的“杀手锏”,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如审题、立意、构思、用材等)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表达的规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四、指导学生模仿学习,力求仿中创新

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是再创造的基础。钱钟书先生曾说:“善用不亚于独创。”很多优秀的诗人、作家正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模仿和抄袭是绝对不同的,模仿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仿写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只是有意地模仿、借鉴原作成功的某一特点,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动人。

除仿写外,还可以通过范文引路,巩固迁移。所谓范文引路,就是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精美文章,在课堂上师生一同鉴赏,赏其语言,品其技巧,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所谓巩固迁移,就是通过一段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格式后,教师因势而导,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同中求变”,写出更多的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五、建立发展评价机制,激发创作热情

《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指出:“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包括通过分数)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与进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性评价重视激励、调控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它不否定量化的评价,而是让评价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作文态度、作文质量。

建立有序竞争的产业生态 篇4

与现行行业组织活动范围及方式不同,百人会是一个以促进我国电动车发展为目标,以电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政策研究为重点,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发展论坛。百人会汇集官、产、学、研各级人士,各个人的身份参加具有更好的包容性,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促进沟通交流合作,服务于产业企业和政府的平台。它不是正式的组织,它更没有行政的权力。百人会一方面广泛联系相关产业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另一方面接受有关部委指导,使研究成果对企业决策和政府政策制定及执行希望有所帮助。

力争当好我国电动汽车领域的第三方支柱,根据百人会自身的定位,大型活动一年只有一次,就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今年的主题是“产业发展新生态”,选择这个主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汽车能源结构的变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革命将对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政府和诸多产业企业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会。为使相关方面形成共识,吸引大家各展所长,积极参与构建电动车产业发展新生态非常重要。其中需要搭建跨学科、跨产业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平台,开展交流,凝聚共识协同协作共同参与。本次论坛的大会和专题研讨会将体现多学科,多产业交融。

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电动车发展战略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现阶段电动车的发展和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政府实际上是第一推动力。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效配合,构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现实问题。

政府最主要的责任是创造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干预的最终目的是不干预,因此在政策设计时,如何使受益方不产生政策依赖,如何使政府的政策效应通过市场加以放大,而不是削弱竞争,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本次论坛中都会有所涉及,但不会完结。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论坛,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暨电动车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产业生态。

电动车产业化临门一脚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电动车产销双方原则上缺乏内生动力;另一个是产业初期始终存在着技术成熟度、技术价格、基础设施与规模化市场先有鸡先有蛋的困惑。这就使政府成为各国电动汽车的第一推手。电动车还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市场。国内外政府推进政策大体上分成三类:一类是激励性政策;一类是限制性政策;还有一类就是支撑性政策。而短期市场最敏感的是政府的补贴,但汽车是一个高价值的产品,汽车产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政府补贴只能推它一把,助力产业迈向依托市场自主发展的台阶,不可能把补贴十年二十年的延续下去。从调研情况看,在完善国家政策方面还有一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是有序较大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汽车技术电动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革命交集,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太多的机会,给众多行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尽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这个平台正在吸引众多的创业者、创新者、企业家甘愿冒险一搏,特斯拉脱颖而出,和谷歌率先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证明新进入者会带来新思维会引进跨界,加大试错风险,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很难预测哪些创新,哪些企业能最终胜出的情况下,应当欢迎汽车和非汽车行业新的进入者参与,在竞争中进行一次次探索使成功者脱颖而出。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给中国行业提供了百年不遇的赶超机会,但我们很少经历一个行业从自主研发到走向成熟的情况。按照传统的做法,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政府首先关注的是谁能进入谁不能进入,并由政府做出裁定,这就是使我国出不了特斯拉也不能出现无人驾驶汽车。现在我国电动车的技术产业链、商业模式正在走向成熟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速创新和试错的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并不能保证谁能成功,这时政府应该对进入者既不要去鼓动它也不要过分限制。

第二,充电设施短期难以满足,进而对续航里程更高要求,这就使纯电动车显得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所有细分市场都是如此。从产品上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档车在对价格不敏感而追求高端、时尚、环保的第二辆车消费人群中它已经成为市场新宠;而插电式或者增程式电动车,因为它较好的平衡了购买价格、使用成本、纯电里程和对充电装置依赖的矛盾而被部分消费者所接受;小型短途低速实用型的电动车则在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和城乡交界处异彩纷呈,去年市场估计30到40万辆,有专家预计如果政策得当,很快发展百万辆级甚至千万辆级的市场,如果有这样的大市场托底,有可能为中国增加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纯电动车产业化的途径。

第三、打破地方保护和壁垒,建立好的产业生态。一些电动车试点城市的地方保护、市场壁垒由来已久,越临近产业化这种趋势越加明显,有的城市设定电动车地方准入目录,有目标的打,有目标的压,有的城市要求本市销售必须本市设厂,有的强制使用本地生产的电池,有的本地充电桩只能由一个城市造。一个城市这样做了,其它城市竞相模仿,本来导致产业化初期本来较小的规模,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对电动车造成了伤害。这种自残的政策无法培育我国电动车产业竞争力,必将延缓产业的进程,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明令禁止各类市场保护规定,为电动车发展建立有序竞争的产业生态。

第四、政府政策组合要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汽车产业链特别长,其动力技术的重大变革不仅汽车业自身的重大调整而且涉及国家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直至交通模式变革,智能交通、智慧交通大思路等等,其中需要政府部门和诸多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参与,创新和投资,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

因此将电动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同时,政府必须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使电动车纳入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

高中作文教学应有物、有序、有文 篇5

一、教“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是指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充实。“所谓内容,意思是不管题材是什么,内容都要有价值。‘有价值的前提应该是‘真。”(张中行《作文杂谈》)就记叙、说明和议论三大文体来讲也应如此,要写是、写真,不写非、不写假。

(一)记叙文要“求真”。

作为学生常见、常写的文体,记叙文本应该写得有滋有味,异彩纷呈。可是学生写出的记叙文,大多围绕诸如“五子登科”(上桥帮助推车子,路上捡到皮夹子,公共汽车让位子,帮助寻找小孩子,雨天返校关窗子等等)的题材打转转。总有种“假”的感觉。“老实说,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都是由于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出作文题动辄冠以‘有意义‘难忘‘有趣,那是不了解学生。学生的童年中哪有那么多的‘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为了‘有意义,只好胡编乱造。”[2]这种编故事的伎俩,都是为了迎合教师的评判口味、符合应试的价值取向而作的一种功利性的想象。“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虚伪,使学生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的真实感情来说话。”[3]

(二)议论文要“求真”。

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为写作意图的文章。议论文写作几乎是高中写作教学的全部内容,从高一就开始训练,更甚者从初中就开始教学议论文,等到高中毕业几乎每一位都能写“中学体的议论文”。“何为‘中学体议论文?“其基本格式是‘观点+事例,来源主要是权威的或古人的。事例是‘叠加的,搜索论据的原则是‘顺我者取,逆我者弃。”[4]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准备一些所谓的“文学化”的例子,看到作文题目再“绕”到主题上即可。所列举的例子不外乎“屈平投江、苏武牧羊、陶潜采菊、李白斗酒、杜甫别离”等等,更有“一个苏轼吃遍天”的素材。上海市特级教师毛富荣指出,“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把认识顺序弄颠倒了的根本性错误,不是让学生从感性的材料出发,从中引出观点,而是从已有的观点出发,找一些现成的例子来印证。”[5]这样的作文只是为迎合阅卷者的青睐。作文的教也只是为考试而教,作文的学只是为考试而学。对此,张志公先生深恶痛绝,指出:“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这样的教学思想,“哪怕只有一点,必须去掉”。[6]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丧失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学生不能辩证地看待观点,言出无据、无理等弊病。

(三)散文要“求真”。

“好散文应该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是‘真实的感情,第二是作者的‘想象力。”[7]散文多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人有喜怒哀乐,愿意用文字抒发出来,当然可以随自己的便,写多写少,用什么形式(散文、诗歌等),皆无不可。但要明白感情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感情,便没有艺术。“感情要真挚,弄虚作假,无病呻吟,就没有价值,不能感人。”(张中行《作文杂谈》)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说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文章绝非是闭门造车的事,要有善于洞察一切的心理,写散文更是如此,不是桌椅间的虚构,非得下功夫处处留心不可。只靠有限的教材中的资料,遇到作文采取敷衍的态度,为文而造情,是写不出动人文章的。

二、教“言之有序”。

(一)作文教学要有序。这里的“序”,就是教学要有总体计划,循序渐进。

首先,作文教学计划,不能脱离教材。

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有“表达交流”作文版块,但是我们真正的像讲读教学一样按部就班进行训练的很少,主要是考试和训练的脱节。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占据了主导,致使高考作文成了作文教学的风向标。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仔细研究教材中的“表达交流”版块,不难发现,该板块是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我们在教学中老老实实抓住每一个版块进行实实在在的训练,也就抓住了“本”。

其次,作文教学计划,不能脱离学生。

任何教学,确立学习者的需求是确立教学内容的先决条件。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出发点,而不是以教师的经验为出发点,这样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制定作文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注意训练内容符合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果不了解学生,凭主观想象,计划就不免过高或过低,执行起来就会很困难。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积累的语文素养,做到有的放矢,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作文行文要有序。就是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闻、看法、感受。

“写作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相对应的分别是写作的兴趣、内容和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倾向于解决第一个方面,这是不完整的教学,是‘半截子训练。第二个方面‘有东西可写,属于写作内容方面的问题,关涉学生的知识储备,而知识教学不是写作教学的独当之任。因此,写作所能教的,应该放在第三方面。”[8]“能够写出来”,不是说学生没有材料,是说怎样安排材料的问题,准确的地说就是怎样使之“言而有序”。把握中心题旨,根据文体特点,做到结构布局合理,材料详略妥当。记叙性文体以记人、叙事为主,结构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开端(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议论性文体的结构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规律:提出问题(开宗明义)、分析问题(纲举目张)、解决问题(析事达理);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神形兼备等等。

三、教“言之有文”。

首先,“言之有文”的前提是“适恰”,是根据相应的语境运用合适的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俗;文采多余质朴,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写作亦然,也要做到内容和形式(语言)的合而为一。在很长时间内,我面对作文语言的认识停留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一个笼统含糊的表述上,学生大多认为辞藻华美就是有文采。这种错误的认识已经长期存在,并将有还将长期存在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文体不分,造成了语体不分,不论何种文体,都采取相同的语体。

文体指的是文章结构和功能特点的,语体指的是言语表达特点的。文体影响到语体,语体也是文章表现手法的一个方面。“现代汉语的语体首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公文语体(2)科技语体(3)政论语体(4)文艺语体。”[9]公文文体和科技文体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文艺语体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描绘方法。政论语体兼具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的特点。如果在公文文体和科学语体中出现了形象的描绘笔法,如果在文艺语体中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就显得不伦不类。我们把三大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加以分析比照不难发现,说明文属于科技语体,议论文属于政论语体,记叙文属于文艺语体。(应用文则属于公文文体)

明白了文体与语体的关系,我们在作文语言教学中就不会随意的,单一的进行所谓的“文采”教学了。学生懂得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知道不同文体其言语表达的特点,就不会为单一追逐所谓的“文采”而无病呻吟了。所以,适恰的运用语言是言之有文的前提。

其次,“言之有文”的关键是对语言的“锤炼”,是根据相应的语境做到文采飞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意思是说:文章的语言没有达到要求,没有文采,不可能广发流传。学生作文虽然目的不在流传,但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意,是必须做到的。“文学第一要素是语言。”[10]语言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使学生的语言生动起来呢?作为教师要明白“读”与“写”的关系,懂得拿来主义。阅读和写作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或者说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没有输入,何来输出。教师不光是为教作文的语言而教作文,要注意在讲读课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与发展语言的运用能力。有时一两处精彩的文字若能赏析得当,就会成为训练言语能力的好材料。例如:

①“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祝福》)

②这口风一滑溜,凡有绯刚的评论都要逼得翘辫儿了。(《华盖集·评心雕龙》)

以上两例中的“老了”“死了”“翘辫儿了”都是指“失掉生命”。而老了具有委婉的感情色彩。“翘辫儿了”即俗称“翘辫子”,这个形象的借代是吴语对于死的诙谐的说法。这些词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色彩的同义表达手段。鲁迅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语言的锤炼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宝贵的范例。

注释: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第21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第21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107—10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版。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第12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毛富荣《别把认识顺序弄颠倒了》,《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

[6]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5期。

[7]葛琴《略谈散文》载: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第138—14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版。

[8]陶本一《写作教学新论·序》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431—432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0]高尔基《论文学》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学生有序思维的培 篇6

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处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不再是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学习,而是从生活出发,将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去。教材的这种编排有利也是有弊,弊端就是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无序”。 要想学好化学更要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有序思维。有序思维是指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按主次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把“无序”内容或问题梳理为“有序”的思维能力。

一、学习能力低的现象和原因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三种现象:一是自学能力低,学生反映课本内容看似没什么,但经老师讲后变得很丰富。二是实验能力弱,实验课学生只关注趣味性,而不能透过实验现象看到隐含的丰富化学知识。三是运用能力差,听课容易,做题难。每次测试后,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甚至是同一道题,听课时都懂,就是在考试时不会做或总做错。这三种现象的共性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有序,但自己预习、做题、做实验就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大,思维混乱,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差。说到底是学习能力低的表现,而本质是思维能力薄弱。

出现上述三种现象与教学过程中的两方面有关: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把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要靠学生本人积极自觉的认识活动来完成。如果学生不喜欢化学,不愿意学化学,甚至讨厌化学,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教师的教就会毫无结果。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视,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而目前教学的弊端有:教师知识传授多,知识形成过程的有序思维启发诱导少;就题论题多,启发解题的有序思维方法少。

有序思维不是天生就有,而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产物,学生通过长期不断思考实践形成。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向有序的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并体验到有序思维带来的成功乐趣。

二、强化有序思维训练的几种途径

1. 新授课——从认知记忆向思维记忆的能力提升

思维的有序不只是思维的顺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内涵和外延形成思维的完整和深化。前面知识是后面的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延伸。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能预见性地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予一一指出,但由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问题,学生往往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做法恰恰相反。例如在选修5中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先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上课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同分异构体。当两位学生写完,下面已有人窃窃私语,“你们写得和黑板上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是他们错了,还是你们错,也有可能都错了。我先不评价,等一下我们就知道。”这时学生“胃口”被我吊起来,黑板上同学的写法与自己的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求知欲极强。我欲擒故纵,先讲授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然后让学生命名黑板上这两人所写的同分异构体的名称。一命名,学生自然而然就知其中不少结构看似不同,实为相同物质。然后再讲同分异构体书写的规律。这样加深了对这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烷烃的系统命名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相互印证和补充。思维的有序在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2. 实验课——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观察过程包含思维活动。如果实验前不明确观察方向及重点,有些学生只会注意感觉新奇的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冲淡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要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因此指导学生观察顺序,一般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物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变化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观察的有序既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也是思维有序的体现。

如NH3的喷泉实验,集美丽与趣味于一体。喷泉实验重点提醒学生观察喷泉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体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喷泉,思考液体未充满烧瓶的原因,启发学生在标准状况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等问题,充满与未充满烧瓶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没有影响。这样美感十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思考分析,提高有序思维能力。观察生疑,诱发思考,久而久之,有序思维就形成。

3. 习题课——从茫然到顿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习题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而直接把知识整理成若干归律,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解题没有学生的自觉积极的参与,不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自的思维总结起来的规律,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死板无用的教条。指导学生解决习题的重点在于思维顺序点拨,遇到一个问题一般先认真审题,题目提出了什么问题,再考虑题目给出哪些已知,分析隐含了什么条件,用隐含条件架起问题与题目给出已知的桥梁。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体验成功解题的乐趣,获得长期的学习兴趣。

例如 2013年佛山二模中的31题:以下是一些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常压):

金属钠和CO2在常压、890℃发生如下反应:

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ΔH=-1080.9kj·mol-1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若4v正(Na)= 3v逆(CO2),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填“是”或“否”)。在高三复习中使用时,我让学生课前先完成,两个空检查结果学生都完成得不错,但当我问及为什么不平衡时,学生只能回答因为v正(Na)/v逆(CO2)=3/4≠4/3,所以该可逆反应不平衡,至于为何v正(Na)/v逆(CO2)≠4/3,该可逆反应就不平衡,再追问既然不平衡,此时反应是往正反应进行,还是往逆反应进行,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什么? 2. 在反应中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比。当遇到可逆反应,其中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还是其它速率?(对于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反应,v正(Na)/v正(CO2)=4/3,v逆(Na)/v逆(CO2)=4/3,v(Na)=∣v正(Na)-v逆(Na)∣所以v(Na)/v(CO2)也是4/3 。)讨论完这两个问题后师生再一起分析: v正(Na)= 3/4v逆(CO2)(题目已知条件),而 v逆(Na)= 4/3v逆(CO2)(题目隐含条件),所以 v正(Na)

4. 实践活动——有序思维能力的体现

新教材课后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内容,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课本内容的补充拓展。结合本地实际我让学生调查枫溪的陶瓷、彩塘的不锈钢生产现状,发展的瓶颈(如环境污染,陶瓷原料的持续)等内容。学生调查结果,多数提出陶瓷生产的矛盾:一方面陶瓷垃圾成灾,另一方面,原料不可再生。而彩塘不锈钢生产污染重,招工难,用人成本高。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整个过程在没有现成的资料,到最后完成调查报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一次有序思维的实战。

责任编辑 李 淳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化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分担一部分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化学学习能力包括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处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不再是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学习,而是从生活出发,将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去。教材的这种编排有利也是有弊,弊端就是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无序”。 要想学好化学更要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有序思维。有序思维是指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按主次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把“无序”内容或问题梳理为“有序”的思维能力。

一、学习能力低的现象和原因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三种现象:一是自学能力低,学生反映课本内容看似没什么,但经老师讲后变得很丰富。二是实验能力弱,实验课学生只关注趣味性,而不能透过实验现象看到隐含的丰富化学知识。三是运用能力差,听课容易,做题难。每次测试后,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甚至是同一道题,听课时都懂,就是在考试时不会做或总做错。这三种现象的共性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有序,但自己预习、做题、做实验就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大,思维混乱,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差。说到底是学习能力低的表现,而本质是思维能力薄弱。

出现上述三种现象与教学过程中的两方面有关: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把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要靠学生本人积极自觉的认识活动来完成。如果学生不喜欢化学,不愿意学化学,甚至讨厌化学,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教师的教就会毫无结果。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视,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而目前教学的弊端有:教师知识传授多,知识形成过程的有序思维启发诱导少;就题论题多,启发解题的有序思维方法少。

有序思维不是天生就有,而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产物,学生通过长期不断思考实践形成。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向有序的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并体验到有序思维带来的成功乐趣。

二、强化有序思维训练的几种途径

1. 新授课——从认知记忆向思维记忆的能力提升

思维的有序不只是思维的顺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内涵和外延形成思维的完整和深化。前面知识是后面的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延伸。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能预见性地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予一一指出,但由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问题,学生往往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做法恰恰相反。例如在选修5中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先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上课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同分异构体。当两位学生写完,下面已有人窃窃私语,“你们写得和黑板上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是他们错了,还是你们错,也有可能都错了。我先不评价,等一下我们就知道。”这时学生“胃口”被我吊起来,黑板上同学的写法与自己的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求知欲极强。我欲擒故纵,先讲授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然后让学生命名黑板上这两人所写的同分异构体的名称。一命名,学生自然而然就知其中不少结构看似不同,实为相同物质。然后再讲同分异构体书写的规律。这样加深了对这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烷烃的系统命名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相互印证和补充。思维的有序在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2. 实验课——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观察过程包含思维活动。如果实验前不明确观察方向及重点,有些学生只会注意感觉新奇的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冲淡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要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因此指导学生观察顺序,一般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物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变化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观察的有序既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也是思维有序的体现。

如NH3的喷泉实验,集美丽与趣味于一体。喷泉实验重点提醒学生观察喷泉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体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喷泉,思考液体未充满烧瓶的原因,启发学生在标准状况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等问题,充满与未充满烧瓶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没有影响。这样美感十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思考分析,提高有序思维能力。观察生疑,诱发思考,久而久之,有序思维就形成。

3. 习题课——从茫然到顿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习题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而直接把知识整理成若干归律,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解题没有学生的自觉积极的参与,不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自的思维总结起来的规律,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死板无用的教条。指导学生解决习题的重点在于思维顺序点拨,遇到一个问题一般先认真审题,题目提出了什么问题,再考虑题目给出哪些已知,分析隐含了什么条件,用隐含条件架起问题与题目给出已知的桥梁。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体验成功解题的乐趣,获得长期的学习兴趣。

例如 2013年佛山二模中的31题:以下是一些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常压):

金属钠和CO2在常压、890℃发生如下反应:

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ΔH=-1080.9kj·mol-1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若4v正(Na)= 3v逆(CO2),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填“是”或“否”)。在高三复习中使用时,我让学生课前先完成,两个空检查结果学生都完成得不错,但当我问及为什么不平衡时,学生只能回答因为v正(Na)/v逆(CO2)=3/4≠4/3,所以该可逆反应不平衡,至于为何v正(Na)/v逆(CO2)≠4/3,该可逆反应就不平衡,再追问既然不平衡,此时反应是往正反应进行,还是往逆反应进行,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什么? 2. 在反应中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比。当遇到可逆反应,其中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还是其它速率?(对于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反应,v正(Na)/v正(CO2)=4/3,v逆(Na)/v逆(CO2)=4/3,v(Na)=∣v正(Na)-v逆(Na)∣所以v(Na)/v(CO2)也是4/3 。)讨论完这两个问题后师生再一起分析: v正(Na)= 3/4v逆(CO2)(题目已知条件),而 v逆(Na)= 4/3v逆(CO2)(题目隐含条件),所以 v正(Na)

4. 实践活动——有序思维能力的体现

新教材课后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内容,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课本内容的补充拓展。结合本地实际我让学生调查枫溪的陶瓷、彩塘的不锈钢生产现状,发展的瓶颈(如环境污染,陶瓷原料的持续)等内容。学生调查结果,多数提出陶瓷生产的矛盾:一方面陶瓷垃圾成灾,另一方面,原料不可再生。而彩塘不锈钢生产污染重,招工难,用人成本高。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整个过程在没有现成的资料,到最后完成调查报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一次有序思维的实战。

责任编辑 李 淳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化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分担一部分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化学学习能力包括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处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不再是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学习,而是从生活出发,将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去。教材的这种编排有利也是有弊,弊端就是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无序”。 要想学好化学更要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有序思维。有序思维是指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按主次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把“无序”内容或问题梳理为“有序”的思维能力。

一、学习能力低的现象和原因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三种现象:一是自学能力低,学生反映课本内容看似没什么,但经老师讲后变得很丰富。二是实验能力弱,实验课学生只关注趣味性,而不能透过实验现象看到隐含的丰富化学知识。三是运用能力差,听课容易,做题难。每次测试后,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甚至是同一道题,听课时都懂,就是在考试时不会做或总做错。这三种现象的共性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有序,但自己预习、做题、做实验就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大,思维混乱,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差。说到底是学习能力低的表现,而本质是思维能力薄弱。

出现上述三种现象与教学过程中的两方面有关: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把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要靠学生本人积极自觉的认识活动来完成。如果学生不喜欢化学,不愿意学化学,甚至讨厌化学,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教师的教就会毫无结果。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视,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而目前教学的弊端有:教师知识传授多,知识形成过程的有序思维启发诱导少;就题论题多,启发解题的有序思维方法少。

有序思维不是天生就有,而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产物,学生通过长期不断思考实践形成。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向有序的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并体验到有序思维带来的成功乐趣。

二、强化有序思维训练的几种途径

1. 新授课——从认知记忆向思维记忆的能力提升

思维的有序不只是思维的顺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内涵和外延形成思维的完整和深化。前面知识是后面的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延伸。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能预见性地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予一一指出,但由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问题,学生往往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做法恰恰相反。例如在选修5中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先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上课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同分异构体。当两位学生写完,下面已有人窃窃私语,“你们写得和黑板上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是他们错了,还是你们错,也有可能都错了。我先不评价,等一下我们就知道。”这时学生“胃口”被我吊起来,黑板上同学的写法与自己的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求知欲极强。我欲擒故纵,先讲授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然后让学生命名黑板上这两人所写的同分异构体的名称。一命名,学生自然而然就知其中不少结构看似不同,实为相同物质。然后再讲同分异构体书写的规律。这样加深了对这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烷烃的系统命名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相互印证和补充。思维的有序在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2. 实验课——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观察过程包含思维活动。如果实验前不明确观察方向及重点,有些学生只会注意感觉新奇的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冲淡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要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因此指导学生观察顺序,一般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物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变化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观察的有序既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也是思维有序的体现。

如NH3的喷泉实验,集美丽与趣味于一体。喷泉实验重点提醒学生观察喷泉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体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喷泉,思考液体未充满烧瓶的原因,启发学生在标准状况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等问题,充满与未充满烧瓶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没有影响。这样美感十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思考分析,提高有序思维能力。观察生疑,诱发思考,久而久之,有序思维就形成。

3. 习题课——从茫然到顿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习题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而直接把知识整理成若干归律,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解题没有学生的自觉积极的参与,不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自的思维总结起来的规律,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死板无用的教条。指导学生解决习题的重点在于思维顺序点拨,遇到一个问题一般先认真审题,题目提出了什么问题,再考虑题目给出哪些已知,分析隐含了什么条件,用隐含条件架起问题与题目给出已知的桥梁。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体验成功解题的乐趣,获得长期的学习兴趣。

例如 2013年佛山二模中的31题:以下是一些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常压):

金属钠和CO2在常压、890℃发生如下反应:

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ΔH=-1080.9kj·mol-1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若4v正(Na)= 3v逆(CO2),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填“是”或“否”)。在高三复习中使用时,我让学生课前先完成,两个空检查结果学生都完成得不错,但当我问及为什么不平衡时,学生只能回答因为v正(Na)/v逆(CO2)=3/4≠4/3,所以该可逆反应不平衡,至于为何v正(Na)/v逆(CO2)≠4/3,该可逆反应就不平衡,再追问既然不平衡,此时反应是往正反应进行,还是往逆反应进行,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什么? 2. 在反应中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比。当遇到可逆反应,其中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还是其它速率?(对于4Na(g)+3CO2(g)⇌2Na2CO3(l)+C(s,金刚石)反应,v正(Na)/v正(CO2)=4/3,v逆(Na)/v逆(CO2)=4/3,v(Na)=∣v正(Na)-v逆(Na)∣所以v(Na)/v(CO2)也是4/3 。)讨论完这两个问题后师生再一起分析: v正(Na)= 3/4v逆(CO2)(题目已知条件),而 v逆(Na)= 4/3v逆(CO2)(题目隐含条件),所以 v正(Na)

4. 实践活动——有序思维能力的体现

新教材课后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内容,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课本内容的补充拓展。结合本地实际我让学生调查枫溪的陶瓷、彩塘的不锈钢生产现状,发展的瓶颈(如环境污染,陶瓷原料的持续)等内容。学生调查结果,多数提出陶瓷生产的矛盾:一方面陶瓷垃圾成灾,另一方面,原料不可再生。而彩塘不锈钢生产污染重,招工难,用人成本高。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整个过程在没有现成的资料,到最后完成调查报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一次有序思维的实战。

责任编辑 李 淳

上一篇:人力资源助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青春飞扬毕业季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