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2024-10-23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精选12篇)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是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今后发展任务作出的综合判断。要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组织型式,强化服务支撑。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绝不是把农民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在解决“谁来种地”的多种路径中,最有效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最近,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方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万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二是制定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是家庭经营,要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上下功夫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占主要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上就解决了温饱。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变,这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能动摇,我们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作用。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的升级版,不仅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家庭农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二是专业务农。三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15倍。如我省安邦公司的代耕户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对夫妇年收入10~15万元。我认为:我省的家庭农场种地100亩左右,养牛20头左右,这大致就是这两类产业家庭农(牧)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目前,我省制定出台了《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家庭农场登记工作意见》,今年启动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将重点培育10000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

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余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首先要从这些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中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度,强化权能。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开展生产者补贴试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营销贷款试点、逐步实现“愿保尽保”等措施,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各级财政设立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三是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针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点,鼓励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家庭农场在支付土地租金、购买农资、改良土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民合作社,要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上下功夫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有明显区别:一是合作目标具有双重性。二是经营结构具有双层性。三是组织管理具有民主性。

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9万家,入社农户195.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提出还是要以发展为主,一方面在数量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培育1000个省级示范社,组建100个联合社,力争到2020年,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另一方面要促进规范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在发展中规范。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关键举措:一是项目对接。创新政府财政支农方式和机制,促进财政投资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广泛对接,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二是信用合作。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评定,建立信用档案,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合作社贷款领域,满足小额贷款需求。同时,鼓励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用农民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三是用地保障。落实相关土地政策,按程序给予办理农用地使用手续。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上下功夫

我省农业产业化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以开放促发展,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采取参股、并购、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培育聚集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组织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洽淡,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上去,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集聚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打造。我省实施的“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将在全省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园900个,综合园100个,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投资的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一直是我省的短板,2012年,我省启动了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扶持重点,3个重点县每年投入1亿元,滚动扶持3年,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我们感到,扶持的力度还要加大,扶持的范围还要扩大,扶持的产业还要集中。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真正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农产品销售必须适应新形势,在稳固现有门店销售渠道的同时,拓展新途径。

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很快,我省各地都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比如湘潭市的“华绿模式”、衡阳市的“安邦模式”、岳阳市的“田园牧歌模式”和湖南金丰公司的“六代一包模式”等,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总结他们的做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集中托管模式。二是套餐服务模式。三是看单点菜模式。四是连锁经营模式。下步,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必须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拓宽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性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强化项目资金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积极推广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供销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鼓励基层供销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提升规模化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2

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县地处××省东北部××腹地,××,隶属于××市,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滩涂面积××万亩,辖×镇×乡×个街道×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是鲁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大县。今年1—9月份,全县收获小麦×万吨,肉蛋奶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分别同比增长××%、××%。下一步,我县将始终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合理、效益高效、产品安全、基础牢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完善农业规划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一批承载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平台。突出规划现实指导作用,注重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制定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推动粮棉、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发展。南部地区,依托较好的立地条件和产业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种植,进一步将蔬菜、特色苗木花卉等产业做大做

2构优化整合,进一步理顺监管机制,尽快建成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坚持以农业投入品、违禁药品为重点,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台账备案制度体系,开展常态化专项检查,始终保持对违禁药品和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遏制影响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隐患。三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入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四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加强对种养农户的技术指导,制定完善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简明技术规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群众掌握更多标准化生产知识。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农村带头人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和产品认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生动局面。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3

政策: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

普惠政策有叠加。兑现落实中央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78.5亿元,并通过基层调研和抽样统计,及时调整价格策略,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利益。

大户政策有创新。设置不同类区的差异化补贴门槛,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激励作用。预计2014年全省将有11932户享受补贴,补贴资金6482万元,户均增加1621元,增42.5%。

直补政策有调整。在全省不同区域选择11个县(市、区)启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试点工作。在兑付的方式上限定由县上通过“一折通”直发而不是县或乡镇发放。

现代农业:推进四川农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以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0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为重点,主抓万亩亿元示范区(2013年建成800个)、“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基地建设。2013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产值可达3800亿元。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改善。新建高标准农田217.6万亩,全省累计达到3483万亩;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50万千瓦,同比增长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新增机电提水控灌面积3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3.58万亩。

农产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3272个。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96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注册登记3.46万家农民合作社,培育省级示范社830家;家庭农场5513家,30亩以上种粮大户1.2万户。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247.3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1.3%。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5万口;新建沼气工程350处、沼气集中供气9000户;美丽乡村创建全面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全面铺开。

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迅速。重点打造休闲农业景区和休闲农庄,全年新建农业景区200个以上,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个,综合经营性收入560亿元,带动800万农民就业增收,休闲农业发展步入转型升级阶段

农业灾后恢复重建有序进行。“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序展开。

防灾减灾: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2013年,四川省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强化指导并行。全年投入救灾(补助)资金达7200万元,专门用于灾区农业生产物资补助,促进了抗灾救灾政策和技术的配套发展,抗灾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2014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加速破局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态势,但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013年四川省粮食实现“七连增”,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是相对需求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农业生产者变为农产品消费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进一步增大粮食的刚性需求。

土地流转进入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新阶段,虽然局部地区粮食规模经营已有突破性发展,但总体上土地流转“非粮化”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

规模化养殖继续保持扩张态势,这势必挤压一部分粮食面积。

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农业效益提高将面临更大困难

农业生产经营也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的新阶段,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因农业劳动力短缺将使人工成本继续提高,加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加工环节总体上仍然滞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要求日趋迫切

就四川而言,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构建稍嫌滞后。2012年全省共有龙头企业8236家,农民合作社27241家,家庭农场5513个,相对于全省1885万户农户而言,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因此,2014年必将是四川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加速破局之年。

农民的收入保持进一步增长,但增长难度持续加大

从有利因素看,由于扶持和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农民政策性收入的部分会继续有所增长,但因比重较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较有限。对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较强预期,可望成为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方面实现实际进展还存许多不确定性。

从另一角度看,农民增收面临的两方面挑战性因素不容忽视:一方面是总体上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的态势仍在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民在传统农业领域被挤压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将会对2014年四川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影响。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4

1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含义

在我国,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这一概念第1次出现是在党中央文件中,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及发展战略。所谓的新型是与过去的农业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特点相对而言的,其实农业经营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具体涉及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所有环节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各种生产性服务。总的来说可以看成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活动的总称。所说的体系,按照词义的内涵解释就是将相关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所指的体系主要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各类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也可以理解为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综合[1]。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点

从中共十八大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四化”要求,这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点的体现。这“四化”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集约化、专业化处在一个分的层级,而组织化、社会化处于一个统的层级,2个层级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前者着重农业的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但“四化”有着相同的目标,即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另一大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提出,是创新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2]。

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侧重点

3.1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家是十分注重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方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将其作为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制度。党中央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商企业等作为“统”的层次,并强调组织对农户的服务功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的经营主体。这是我国党中央第1次在文件中将上述几类组织加入到农业经营主体当中。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一起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作用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即由参与社会化服务扩展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加快培育其经营主体、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骨干经营主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得各类经营主体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起到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农产品的生产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要不断强调专业大户、家庭农产这类经营主体商品生产的功能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小规模农户的示范性作用。此外,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应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方向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资本等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着重提高集约化水平。

3.2 稳步发展规模经营

在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主要侧重2个方面的内容。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始终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规模经营道路。从我国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发展现状分析来看,主要的方式有农户承包地的“互换并地”、社会化服务下的农户横向联合、农户间承包地的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像一些高度集约化的、生产要素投入成倍增加的小规模经营,也可将其归属于规模经营这一范畴。所以,发展规模经营一定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土地大规模的流转,不能走欧美国家规模经营的道路;规模经营的发展必须有原则的进行,其发展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稳步的,要以当地的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为基础。如果产业的规模不能够支撑就业以及城市对人口的容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根据相关的中央文件的指示,不断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分散经营下,统一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加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各类培育组织的比较优势。怎样有效的对社会服务化组织进行有效的培养,党中央的相关文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主要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落实工作。积极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使其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经营化社会服务组织的培育将会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育对象,这也是未来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此外,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政策应注重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宽产后服务以及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对于经营主体的培育,应该将农资经销企业、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纳入政策的支持范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多做努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还要强化产后服务这一块领域,因为一直以来,产后服务这一块的发展并不理想。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以及宣传等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服务模式上,应该开发出深受农民喜欢的、方便的、证明强的以及效益高的服务模式,不断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

3.4 不断创新组织模式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化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虽然我国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有了各自的利益经营模式,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相互结盟过程中,农民在利益获取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参与谈话的权利与话语权都不具分量。对于“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松散,很多行业出现订单履行率不高的情况,这不仅会给农户的经济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且还会打击农户经营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缺乏民主的管机制,运作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营收益的分配权往往掌握在少数负责人的手里。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强组织模式的创新。进行组织模式的创新,主要把握2个方面: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话语权;不断完善利益联结的关系,加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融合[3]。

4 结束语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措举,党与政府相关部门都给予最大的政策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对其不断创新,开发出最切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营体制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煜,赫伟.稳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18,21.

[2]符毅.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2):77-78,81.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县在做好土地流转,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培育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农民队伍,造就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55家,组建农民合作社400家,有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40个、各类专业大户2776户。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05个。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实做强。我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通过精心包装农业项目,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引导本地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向农业产业开发,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资产上千万的1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特别是金农米业集团成功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20xx年,龙头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28.8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二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20xx年4月,绿万佳种养专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该联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服务部等基础上创建而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前合作社生产单一、经营粗放、服务环节脱钩、经济效益较低等现状,为农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联社现有成员3286人,建立种养基地583个,实现双赢利润80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农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将千家万户的农民有序带入产业发展轨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2家,登记入社农户3万户,带动农户4.9万户,建立基地14.5万多亩。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先进县。三是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蓬勃兴起。在劳动力加速转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和推动下,我县种养专业大户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种养大户大量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日益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种粮大户186户,其中百亩以上85户;养殖大户1000多户,其中万头以上4户,1000头以上110户,500头以上433户。一些种养大户在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化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模式已转为家庭农场模式。这种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经营特点。四是新型职业农民绽放异彩。我县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培育对象搭建项目对接、技术信息、行业交流、融资等四大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县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规模化发展。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为平台,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技能型、管理型和专业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大军的“领头羊”。几年来,共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既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日前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成为全市入围的4个县市区之一。

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农技推广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创新机制,已全面完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防控体系,其中设立了14个乡镇防疫检疫站,选聘了61个防检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做到定岗、定编、定人。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达到免疫密度100%目标,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做好免疫物质调拨,组织开展免疫技术培训等措施,实现动物疫病监测全覆盖,全面保障了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鱅”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着力引进发展了百亩锦江农产品物流中心、恒龙物流、和达天下物流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大大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拓宽与乡村消费相匹配的农贸市场、农资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渠道,继续实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构建一体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激活了农村消费潜力。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我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单一的农户之间流转向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参与流转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县共有耕地总面积38.57万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1.7万亩,涉及农户近万户,流转率达33%;林地面积103.5万亩,流转面积26.87万亩,流转率达25.96%。土地流转后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力地解决了农村有地无人种、有人没能力种、有地无技术种等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创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网络。20xx年,我县就设立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在1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置了咨询和综合接件、信息服务、农村产权流转审查办理、金融服务和纠纷调解等窗口,主要办理信息发布、组织交易、成交备案、代办登记、融资服务等业务,为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三是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自今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目前,已完成全县14个乡镇、186个村、1614个村小组、68794户农户的测绘,确权面积达38.57万亩,下一步等待市里软件安装并着手进行数据录入。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于8月24日对我县在土地确权方面的做法、成效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四是推动农村融资体制改革。我县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组建了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引进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今年8月份开展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工作,是当前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举措,既是一种探索创新,更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是“及时雨”,是“雪中送炭”。我县迅速行动,成立领导小组,进行调查摸底,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并向农民合作社倾斜。自我县第一批1个亿的信贷计划批复下来后,省500万、市250万和县500万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部门与合作银行也已签订协议,放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此举极大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了融资资金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问题,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做大做强。

二、三个共性

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来看,有以下三个共性:

1、规模化。适度规模化,是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没有规模化就不能保证足够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收入就不能保证新型经营主体的稳定性。我县已流转的水田面积达1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已流转林地达26.87万亩,占总面积的25.96%,且流转的水田、山地大多集中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规模经营效率明显显现。比如,九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芦洲乡建成了一个全省最大、连片面积达1.1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公司以每亩90元租赁农民土地和雇聘当地农民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今已种植花卉苗木4.5万株,发展花卉苗木基地3万余亩,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成为我县首当其冲的花卉苗木富民产业龙头企业。

2、专业化。当前我县基本生产模式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但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必不可少。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增产增收。我县已建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3、标准化。举例来说,作为粮食大县,我县在推行高标准农田、粮田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生产资料投入、整地、播种、育苗、栽培、灌溉和收割等生产全程都推行标准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蒙山猪”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三、四点体会

在发展过程中,我县根据现状,不断进行创新摸索,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主要有四点体会:

1、要从制度上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农民需要政策激励,更需要制度公平。我们的.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仍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要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要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及自由的转让权),使农民感觉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一是坚持农民主体,推进土地确权。近年来,虽然我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靠天吃饭”落后意识仍然存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迫切需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人。要依法稳妥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确保合同、证书、地块、面积“四到户”,清晰产权归属、强化物权登记管理,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是确保土地流转的关键。今年我县开展了整县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确保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流转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机制创新、规范、平衡推进的关键。我县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让市场发现农村产权价值,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引导农村“三资”资本化进入流通市场,切实破解农村“三资”入市难、流通难、增值难、议价难问题。探索建立土地信托公司,引导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使农民收益由过去的单纯收租金变为“基本地租+浮动效益”。积极完善交易流转、抵押登记、处置变现等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和抵(质)押贷款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土地增值评估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农村闲置宅地置换、流转、退出机制和农村闲置宅基地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使用机制,努力在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集约使用方面积极突破,把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

2、要引导土地、政策、资金、人才向新型农业主体靠拢。一要引导土地向新型主体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确权,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服务平台和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鉴证和合同备案制度。通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引导资金向新型主体流入。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十农户”、“基地十农户”的贷款担保模式,解决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难的问题。三要引导人才向新型主体聚集。深入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扎根农村。

3、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取得农村融资新突破。融资难题是个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难、费用高、网点少”。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一是转变观念。金融部门要与时俱进开发更多适合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产品,土地、房屋、农产品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产,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为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提供支撑。二是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农业贷款关键是担保,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供贷款担保。推广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作用,调剂农户间资金余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解决融资难题的能力,成为农户与金融机构搭建融资的桥梁。三是创新贷款品种。开展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质押,探索农业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新途径。进一步增加抵押贷款品种,盘活农民土地资源,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农村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服务,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实物抵押方式、资金发放和结算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开辟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新渠道。四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网点下延,在居民多的大村增设网点,对偏远村和人口少的村点增设村级金融服务站。五是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需要继续深化农业险种改革,不断完善现有险种与理赔机制,更加有效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让保险为农业的发展遮风避雨。除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猪等险种之外,要发展农业保险新险种,将优势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同时进一步扶持农业商业保险的发展,实现双赢双保险。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6

突出问题:

农业不断“被边缘化”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重大变化。

一是土地细碎化。农业部的数据显示,1986年农户户均经营耕地9.2亩、分散为8.4块;2008年下降到7.4亩,分散为5.7块;2011年全国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12.77亿亩,经营农户2.29亿户,户均仅5.58亩。表明农业的家庭经营几乎没有规模经济性。

二是农户兼业化。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农业户中纯农户占62.81%,1999年下降到40.%;2008年吉林、黑龙江、安徽、四川、浙江5省的比例只有25.30%。表明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

三是劳动力弱质化。农业部的数据表明,2011年在全部从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下降到38.10%,留守农业的劳动力更是呈现出老龄化与妇女化特征。2011年课题组对全国931个村庄抽样调查的结果是,51岁以上劳动力占到39.80%,妇女占比则高达69.89%。表明农民开始不以农为业。

四是农业副业化。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农户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75.02%下降到2011年的26.3%。表明农民已经不以农为生。

五是生产非粮化。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0.34%,2010年下降到68.38%。随着农户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粮食种植具有显著下降的趋势。2011年的问卷调查表明,未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粮食的种植面积占比为74.32%,而转入农地农户的比重则明显减少为60.19%。表明农户农业生产的“去粮化”现象。

上述问题表明,农业在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这势必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瓶颈难题是: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的是,如果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户生产能力以及农业经营规模,都远在现代生产力水平所要求的底线之下,与之相关的农业设施与装备、科技应用、产品质量、市场准入、维生收入、从农热情等等,都将日益变得难以为继。

崇州试验: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崇州市是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县级市,是农业大县,也是粮食主产区,同时更是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大县。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67万,其中农村劳动力36.95万人,但外出劳动力高达73.40%。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农业边缘化”愈加严重。农业发展不仅要面对“谁来种田”的现实问题,更要面对“种怎样的田”和“怎样种田”的深层难题。

为此,崇州市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从鼓励生产大户的农地流转,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租赁农地进行规模经营,均未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2009年鹰马龙公司租赁桤泉镇3000余亩农地出现毁约退租之后,农户不愿收回被退的承包地,转而要求当地政府承担责任。为了突破困局,维护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稳定,2010年起,崇州“被逼着”进行新的探索,将企业退租的3000余亩农地划为300-500亩不等的连片地块,动员和引进种田能手进行水稻生产经营,由此形成的“职业经理人”及其试验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新的实践。

“崇州试验”的核心内容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重点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引导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并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随着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以及专业化服务体系等规模化、专业化与组织化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目前的“1+1+1”(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的“农业共营制”模式。

——创新培育机制,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农业普遍面临的情景是,一方面留守农业的多为老人和妇女,难以保障生产所需的劳动强度与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农户与服务主体对接的交易成本较高,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双方利益并能够协调双方行为的代表,于是崇州市首先诱导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中介群体的产生。

为了建立和规范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崇州市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育与管理机制。一是开展培训。采取自愿报名与乡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选拔条件、有意愿从事农业经营的人员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依托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以交流学习、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等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规范。制定标准与规制,对符合农业职业经理评定标准的全市统一颁发《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持证经理人可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村级农技推广站等竞聘上岗,并享有相关扶持政策;三是强化管理。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农业职业经理人考核机制,采取动态管理,实行准入及退出机制;四是扶持激励。制定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在产业、科技、社保、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如享有水稻规模种植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补贴、持证信用贷款与贴息扶持等。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的问题,大大促进了良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与装备技术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与农户家庭经营相比,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大春水稻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约110斤以上,生产资料投入与机耕机收成本下降15%约90元(如果考虑到农户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下降幅度将达到40%以上)。目前,崇州市已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410人,通过竞争上岗的有76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土地股份合作。作为职业化的农业经营代理者,经理人的进入激励源于获取“企业家能力”回报。问题是,在崇州竞聘上岗的经理人对农户的保底承诺是不低于农户自主经营的收入水平(大约在每亩500元左右)。因此,职业经理人要获得“合作剩余”,就必须实施规模经营以实现规模经济,由此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势在必行。

崇州市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社员,农户直接参与理事会及监事会选举、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成本预算以及利益分配方案等决策过程,成为经营管理的实际决策者和控制者,并承担生产成本出资;理事会代表全体社员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同农业职业经理人签订经营合同,对产量指标、生产费用、奖赔规定等进行约定;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怎样种田”,提出具体生产计划执行与预算方案、产量指标等,交由理事会组织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按照方案执行。生产支出由农业职业经理人提出申请,理事长和监事长共同审签列支入账,农资和农机具的放置、申领、使用和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及时公示,接受社员和监事会监督。

按照“大春抓粮、小春抓菜”的种植计划,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采取除本分红的分配方式,即除去生产成本之后,剩余纯收入按1:2:7比例分配,即1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佣金,70%用于农户的土地入股分红,形成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截至目前,崇州市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个,入社土地面积21.33万亩,入社农户9.46万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达56.48%。

——强化社会化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超市。农业职业经理人执行合作社的经营计划,必然要采购众多的社会化服务。为降低服务外包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农业职业经理人专职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此又催生形成了“一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

崇州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公司主体,整合资源、市场运作,技物配套、一站服务”的发展思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了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整合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和社会化农业服务资源,完善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片区建立农业服务超市,搭建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全程机械化、农资配送、专业育秧(苗)、病虫统治、田间运输、粮食代烘代贮、粮食银行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所有服务项目、内容、标准、价格,均实现公开公示、明码标价,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目前,崇州市已分片建立农业服务超市6个,分别联结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共拥有大中型农机具320台(套),从业人员662人)、16个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植保机械700余台(套),),6个劳务合作社(从业人员1000多人),以及工厂化育秧中心2个、集中育秧基地10个,服务面积达14.63万余亩。

农业共营制:

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创新

崇州试验的“1+1+1”的“农业共营制”,就目前的运行效果来说应该是成功的。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经营,以农户为主体自愿自主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以强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的组织化经营,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

——经营主体的“共建共营”。“农业共营制”的根本特点在于,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坚持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稳定了家庭承包权,盘活了土地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进一步细分与重新配置,并由此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和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一是破解了当前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的难题,实现了土地的集中连片和规模化,有效解决了“种怎样的田”的问题。二是土地经营的决策权控制在农户手中,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与监督执行,确保了耕地不撂荒,防范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三是通过经营权中进一步的产权细分和业务外包,一方面俘获和生成了农业企业家能力,培育了职业经理人队伍,另一方面吸引了一大批外出青壮年返乡创业,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多样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群体,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分工与专业化,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如何种田”以及科学种田的问题。

——合作收益的“共营共享”。土地的集中、现代生产力要素的聚集及其能者的进入经营,大大改善了农业的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与合作剩余,形成了“共营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与分享机制。一是农户在扣除生产成本之后能够获得占剩余纯收入70%的分红。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享有超产部分20%的佣金、规模经营的政策性奖励以及城市社保。三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取超产部分10%的公积金,享受相应的专项政策扶持,由此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则通过承接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外包来获得业务收入与服务规模经济。据统计,2012年,职业经理人每亩收益150元(不含政府补贴),平均年收入4.5万元;合作社公积金平均每亩提取75元左右;入社农户在收回生产成本后,每亩直接增收约525元(不含政府补贴)。

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从对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务工劳动力由“短工”转变为“长工”,2012年和2013年全市新增外出农民工分别达到11.78%和12.98%。除了外出务工、分享农业共营成果外,农户还可以获得从事家庭农场、参加专业服务或劳务组织等多种机会,实现多渠道的增收。

——经营目标的“共营多赢”。从微观主体层面来说,“农业共营制”保证了参与主体相应的权益,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农民走出小农经济并参与到社会化分工,且仍然是农业经营决策的真正主体;合作社通过经营计划与社员监督,规避了合作风险,提高了共同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职业经理人通过企业家经营与规模经营,实现了创业增收;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专业化与生产性服务外包,实现了农业从土地规模经营转型为服务规模经营。

从宏观政策方面来说,“农业共营制”使耕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农业共营制”兼顾了农户、专业组织、集体与国家等各方面的利益,实现了微观主体经营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激励相容”与“多赢”局面。

“崇州试验”的创新价值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第一,必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第二,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并调动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保障制度目标,无论推进怎样的制度变革,无论社会实践涌现出怎样的创新与试验,均不能削弱甚至突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制度底线: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二是必须始终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四是必须始终严格保护耕地、强化农地用途管制与保障粮食安全。

“崇州试验”及其所探索的“农业共营制”,切实维护了制度目标,保住了制度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和落实了集体所有权、稳定和强化了农户承包权、放开和盘活了土地经营权、保障和提升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和贯彻了用途管制权,从而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管住用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崇州试验”的创新点,就在于培育了两类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了两大交易平台(或交易装置)。

两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就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前者培育了农业企业家与职业农民群体,改善了农业的知识分工与决策经营效率;后者发育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促成了农业的技术分工与生产操作效率。

两大交易装置分别是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服务超市”。崇州的合作社并不是独立的经营主体,而是在于促成土地经营与企业家经营的合作交易。第一,这一装置所形成的生产规模,能够有效吸引职业经理人,以达成“企业家能力”与其经营服务规模的匹配;第二,这一装置所形成的集体谈判,能够大大降低经营服务的谈判与缔约成本;第三,土地规模所激励的职业经理人竞争性进入,能够有效降低农户及合作社对经理人的监督与考核成本;第四,这一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农户、合作社、经理人之间关于合作剩余享益分配的谈判成本。而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服务超市”来说,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通过“超市”交易装置,集合农业合作社及其经理人的服务需求与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供给,能够有效降低服务交易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交易装置所形成的多个供需主体的聚合,能够有效改善服务价格的生成效率,降低谈判成本。第二,稳定交易预期。一方面,通过需求的集合,不仅化解了专业服务组织因“专用性投资”而被“要挟”的风险,并且能够提升扩大服务交易范围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通过供给的聚合,农户与合作社能够通过服务超市所形成的声誉机制获得优质服务,并分享服务主体的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所决定的低成本服务。第三,改善迂回投资。由于专业服务组织能够获得机械装备等方面的融资与专项补贴,化解了农户的投资约束,并由此改善了农业的迂回经济效果。

关键在于,崇州的“农业共营制”作为新形势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创新,有效破解了家庭经营应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瓶颈,以及统一经营层次被弱化的问题,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了现代物质技术装备、企业家能力等先进生产要素与经营方式的高效对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崇州所探索和实践的“农业共营制”,有可能是破解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昭示着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崇州试验”的核心内容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农业共营制”的根本特点在于,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坚持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稳定了家庭承包权,盘活了土地经营权。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7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统计, 截止2015年底, 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2980万hm2, 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3.3%, 比2010年底提高18.6%;全国经营面积在3.33hm2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356.6万户, 家庭农场87万家, 农民合作社153.1万家, 龙头企业12.9万家。“十二五”时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加快。

“十三五”期间, 经管司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方向,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 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质量效益竞争力兼顾的现代农业转变, 为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的部署, 经管司将着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 加快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分类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健全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 建立家庭农场名录, 鼓励地方设立符合实际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鼓励开展各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 完善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办法。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 规范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内部信用合作, 支持合作社开展加工流通业务和发展联合社, 不断拓宽合作领域, 创新合作方式, 提升带动能力。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与其他经营主体有效对接,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 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 积极推广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元服务模式, 让小规模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国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变化、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任务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业经营体系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经营体系总结了经验, 旨在为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奠定基础。

2 国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

2.1 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农业强国, 典型的人多地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却非常小的国家。 据统计, 2011 年美国总人口为3.12亿人, 美国国土面积约98315.1 万hm2, 其中农业用地为40692.77 万hm2, 占总面积的41.39% , 人均耕地面积为1.3hm2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农业经营模式以大型家庭农场为主, 特点是农场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 美国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 美国农业合作社是一个集生产、营销、融资和仓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组织。 农村市场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 支柱产业和各种其他专业生产者组织为主体, “农村经营者+企业”、“农村经营者+农协” 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 另外美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研究、农民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 还逐步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农业体系。

2.2 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该类典型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和韩国。 2011 年日本总人口为1.28 亿人, 国土面积约3779.55 万hm2, 其中农业用地为456.10万hm2, 占总面积的12.07%, 人均耕地面积为0.3hm2。 日本和韩国主要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式生产经营和农协组织的形式。 日本农协 (农业协同组合) 是以农户自愿、自主经营、民主管理为原则而组建起来的群众性互助经济组织, 主要业务有指导事业 (农业经营指导和农村生活指导) 、销售事业、购买事业 (统一购买生产和生活物资) 、信用事业 (为社员提供储蓄和贷款服务) 、保险和保健事业、利用事业, 是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重要组织。 韩国农协是合并韩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协同组合 (旧农协) 成立的, 是农民会员、区域性农协、专业农协和中央农协共同组成的合作社体系, 随着自身经营水平的提升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 农协业务范围已经从生产资料购买扩展到金融、流通、加工和指导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

2.3 人口稀少、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该类型的代表国家有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人少地少, 机械化程度比较高, 主要实行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 据统计2011 年德国总人口为0.83 亿人, 人均耕地面积为0.4hm2, 而英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hm2。 德国农业经营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主体, 以合作社联盟、农民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和农业协会四大服务组织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 英国农场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自营农场和极少数大农场组成, 其中土地面积超过200hm2的特大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左右, 土地面积却占到了45.2%, 在整个农场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减少流通环节, 大农场主将产品直接卖给超市和加工厂或者通过自建销售渠道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

2.4 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加拿大人口仅3567 万余人, 却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加拿大的农业一直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强的区域分布特征, 有重要的农业区 (大草原区) 、中部的畜牧业区、太平洋地区的苹果生产基地。 加拿大农业主要采取家庭农场的形式, 数目多规模大, 据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 年加拿大农场数目为205730 个, 农场平均规模为314.85hm2, 比2006 年提高了7%;农业高度的区域化、专业化、管理化集中, 加拿大农产品出口管理高度集中, 如加拿大西部的农民要想出口粮食只能卖给小麦局, 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机械化水平高, 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发达, 包含了省政府专门的推广机构、高等院校、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组织五大主体, 具有无偿性、服务多样性、以需求为主导、制度完善等特征, 很好的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3 国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经验启示

3.1 农业经营加快实现科技化、机械化和规模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资源日趋减少, 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日益下降。 发达国家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实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规模化, 提高了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 同时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科技化、机械化水平也高。 比如, 加拿大的良种普及率接近100%、GPS、GIS等先进的监控系统也已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农业可追溯体系已经贯穿到了整个农产品生产到流通的全部环节。 美国的某些工业如化肥、机械、航空航天等都为该国农业提供了大量先进生产资料和装备, 使该国农业几十年一直成为主要出口产业。

3.2 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通过研究发现各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实行了多种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 如信贷支持、价格补贴、利息调节等来鼓励农民实现规模效益。 还有些国家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明晰的土地产权, 规范了农业市场并保障了农民的权利, 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比如, 美国有休耕补贴、生产补贴、储备补贴、出口补贴等对农产品全过程全环节的补贴、控制了农产品供给、保持市场供需平衡、拓展了海外市场;日本政府为支持农协所实行的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政策以及开展的信用事业等。

3.3 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

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中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各具特色, 比如, 英国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成立了小麦、玉米等专业合作社;在日本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日本农协做到了以农为本、全员参与的高组织化水平;农业发达国家的专业合作社的共同点是合作化程度高、专业性强、合作范围广, 基本覆盖了产、供、销各个环节。

3.4 推进农业职业教育,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农业教育、 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丹麦必须持有绿色证书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当农民。 瑞士也严格规定必须接受相当于中等水平的教育并取得相关证书才能够经营农场。 农业研究实践性、针对性强, 按照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研究目的, 然后将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农业中,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亚川.美国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模式[J].时代报告, 2014 (08) .

[2]黄博琛.日本农协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4 (11) .

[3]杨康.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基于日本农协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谢颜, 李文明.韩国、波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J].世界农业, 2014 (11) .

[5]蔡伟, 杜丹.德国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 2014 (7) .

[6]郭来斌.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概况、发展趋势及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6) .

[7]李长久.加拿大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记者观察 (上半月) , 2008 (11) .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篇9

关键词:新型,集约化,职业

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含义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概念在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是首次提到。所谓“新型”是对我国传统的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制度方面的1种创新, 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农业经营”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系列的过程。“体系”通常指的是相关各个过程中的相关事物按照相关的规则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在农业经营方面就指的是各个农业经营主体, 主体间的关联机制, 是1种统称。[1]综上,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是在原有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对农业的1种完善。

2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不容乐观

2.1.1 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出现畸形

首先是许多的剩余劳动力出现, 并迅速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的农民超过2.5亿, 而且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我国农村上述情况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比较低

目前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 这也造成了生产率低, 收入低, 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低, 进而造成农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业发展前景的不乐观。

2.1.3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业中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 科学性建议和指导性措施比较少, 使得农户大多各自经营, 造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小, 效率低, 进而出现农业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2.2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要做到以农民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承认农民在“三农”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不仅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要尊重农民意愿, 而且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中也要做到维护农民利益,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得农民新兴职业队伍的壮大。

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路径思考

3.1 提高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本质的认识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是在原有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对现在存在的农业的1种完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们要做到的重点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支骨干力量, 尊重农民, 维护农民的利益。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一项关键和基础性措施。

3.2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无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还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 要做到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以农民的利益为重。[2]还要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员投入到农业经营当中, 保证农业发展的人员需求, 进而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3 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要做到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培育核心农户, 将土地承包以及经营的权利交给核心农户, 加大对核心农户的农业补贴。其次, 加大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资本和技术的投入, 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3.4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不会离开对原有体系的全面否定。在以后的农业经营中我国始终要做到坚持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保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

3.5 着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党中央一贯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 十八大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化农业经营体系, 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提到了新的层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后盾, 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样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过程。我国要做到发展公益性的农业服务机构, 重视各类社会化服务的组织, 并充分调动各个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做到引导经营性组织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 对农资、植保和农产品要专业化。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继续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地位, 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要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问题, 改善措施, 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国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牢中原经济区发展基础[J].种业导刊, 2011 (04) :58.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10

(2)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社38个、专业大户5200户、家庭农场85家, 流转土地面1.29万hm2, 入股合作社土地约0.09万hm2。

(3) 开展“农社对接”。成立“农社对接”合作社10个, 建成社区销售门店4个、总面积为410 m2, 覆盖消费人群7万余人, 合作社配送农产品占门店销售总量的68%。

(4) 促进农民增收。启动“以地入股”试点, 采取农民入股土地保底、盈余部分按股分配等方式, 直接增加入股农民财产性收入, 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3元、增长14.9%。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11

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对关于加大创意农业发展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顺利稳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机制,加强引导,构建创意农业组织。建议以政府名义印发加快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把发展创意农业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开展创意农业资源调查,研究制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督查落实工作。同时组建专业的创意农业研究机构。

二、编制出台创意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创意农业发展。组织编制《创意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和推进步骤。应发挥优势产业、特色品牌作用,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创意、特色农业品牌创意,选择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创意农场和名优特新优势创意农业产业带,形成现代特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农业示范园、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新种养方式、营销方式,积极开发新特优新品种;要突出农业节会创意,举办好农业节会,创新农业会展的发展思路;突出农业观光旅游创意,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进农业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意,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意农业中的作用,把创意农业延伸至田间地头,切实打造一批创意农业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

三、搭建创意农业投融资平台,保证创意农业发展资金。各级政府要建立扶持平台,积极安排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创意农业投融资平台,为中小创意农业企业投融资和咨询、评估、策划及运营管理提供专业服务;进一步拓宽创意农业投资领域,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创意农业投入渠道,切实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格局。

四、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培育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人才。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人员,实施农村创意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创意农业专业团队和实用人才,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进行奖励。支持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为创意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引导城市创意设计、营销策划组织和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进军创意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高端人才发展创意农业。

五、加大创意农业的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意农业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意农业,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意的热情。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重点宣传国内外创意农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让社会方方面面感受到创意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要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和特色品牌,开展创意农业大讨论、大交流、大展示活动,增加公众对创意农业的关注度、参与度,尽快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创意农业的浓厚氛围。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篇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别于只种几亩地农户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较大,收入水平更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更高。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或者企业经营。

专业大户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但还没有实现集约化经营,虽然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但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没有多大帮助,是一个过渡形式。家庭农场可以把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应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主体。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性质,注定了其在决策效率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选举和表决一人一票,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选举产生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决策执行机构。另外,专业大户多是把本村或邻村农户的承包地和集体荒地流转过来统一经营,大部分是雇工生产和粗放经营,不固定的租约使得其抱着种一年算一年的心态,不愿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和精耕细作。

因此,必须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家庭经营的核心,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扶持: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场所经营的土地具有长期稳定性,使农场主对农场发展有一个长期规划,愿意对土壤改良、农地平整、排灌设施、生产性厂房、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行投资。其次,对新型农场主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得他们成为掌握农业知识、农机知识、管理知识的综合性农场主。

上一篇:相转移催化技术下一篇:船舶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