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意识

2024-09-27

农业服务意识(精选6篇)

农业服务意识 篇1

全面增强农业执法意识和提高执法水平, 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集中力量开展春耕护农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对有效促进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确保农民能够买到放心的农业生产资料, 确保农业增产增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近年来, 宁武县就农资市场混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致富缓慢等群众反映较为突出问题开展了扎实有效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就如何开展执法助推农业增产增效这一主题, 谈谈个人的看法, 并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1)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 整顿规范农资市场

宁武县政府专门成立由农委牵头, 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参与的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检查组, 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加强对种子、农药、兽药、化肥、饲料、地膜、农机具等农资进行集中专项检查, 查处问题, 消除隐患, 稳定隐患, 稳定秩序, 为春耕生产做好前期准备。

(2) 树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执法理念

各农资经营单位和个体经销户要本着合法有序经营的原则, 积极主动向农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 并在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备案登记, 经资格审查批准, 发放准销证件后, 方可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3) 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农业执法分管切实明确职责, 围绕执法专项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执法工作长效机制, 加大治懒治庸力度, 落实工作首问负责制, 提高认识, 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2. 加强市场监管, 确保秩序好转

(1) 全面集中专项检查农资执法检查

针对农资市场面广、点多、经营规模小、秩序乱等突出问题, 县农委组织力量对全县各类农资进行。一旦发现未取得准销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和私开乱设销售点的, 特别是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 将依法予以严厉惩处。

(2) 组织严密排查

对全县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企业和经营销售点进行集中排查, 对任意扩大使用范围, 用虚假广告欺骗农民, 在生鲜乳制品和肉制品中掺加“瘦肉精”等有害物质, 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 坚决予以查处, 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以确保农资市场秩序得以好转。

3. 瞄准专项整治目标, 确保质量安全放心

针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集中专项整治, 通过开展查货源、查证件、查执照和查经营行为的“四查”活动, 确保各类农产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集中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基地、设施农业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中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进行集中专项排查, 力争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蔬菜、畜禽、水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进一步下降。

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 同时还重点开展常用农药中毒及急救和农药化肥等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 做到提高早期发现, 防范于未然。

4. 抓好农业执法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技术过硬的农业执法团队, 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重点手段。抓好技术业务培训,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质,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稳定的前提。近年来, 通过开展送科技服务、送农资产品、送良种良技、送政策法规和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的“四送一训”活动、切实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性, 增强了服务“三农”工作的主动性;与此同时, 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 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在“3.15”、农闲时节、农贸交流会、元宵节等活动期间, 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行政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种植新品种栽培技术要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及各类农资辨真识假等知识进行宣传与培训, 共向当地群众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 000份, 解决群众咨询问题81个, 对16 000农民进行了技能培训,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30个, 努力确保全县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5. 加大对主导产业工作的执法力度

主导产业紧紧依托以优质玉米、马铃薯、莜麦、胡麻等为优势发展重点, 着力培养形成一批基地面积达667 hm2以上的玉米丰产方、优质杂粮丰产方、优质油料丰产方等粮食高产创建工程为主攻, 县农业部门及时向种植户发布农作物病虫害情报, 同时采用作物抗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利用技术, 大力推广抗旱抗病高光效作物品种, 提高水分利用率, 提高粮食稳定生产能力;还要加大对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田间科学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培训与指导, 农业执法人员还要树立常年技术跟踪服务理念, 做到执法公平、公开、文明, 发现险情,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6.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重点支持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经济效率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指导其进行品牌化经营, 规模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 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业”产业格局。同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纪人,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实现产业基地与市场对接, 确保有效供给, 更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执业技能素质培训,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 已发展经纪人30人, 组建合作社40家,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7. 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业执法中存在执法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偏低, 执法维权意识微薄, 执法工作经费 (基础设施、照相机、摄影仪、检测仪器、交通车辆、着装及执法宣传资料等) 紧缺和执法人员工作不力等问题, 提出宁武县进一步规范农业执法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1) 加大执法培训

围绕“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绿色菜”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不断提升杂粮、蔬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科技水平, 不断加大对农业执法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提高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效益整体水平的提升。

(2) 加大执法宣传力度

重点开展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技术难题、农资查假、违法经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应用等) 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对农村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专栏等新闻媒体, 宣传报道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 公开曝光欺农坑农事件, 基层各涉农部门要加强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 及时向县政府应急办报告工作动态。

(3) 规范农村执法办事流程

实行五统一管理措施, 确保公平、公正执法。即统一引进良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兽药防疫、统一档案管理和统一技术服务。同时严格执行, 定执法技术人员、定具体问题、定分管领导和限时解决问题的“三定一限”制原则, 切实规范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4) 完善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次实行分级负责, 一级抓一级, 一级做给一级看, 层层有责任制, 并落实所签定的责任人, 年终进行实绩实效考核。同时就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开展分析对照检查, 制定评审的《农业重点工程项目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工作细心的运行机制, 使农业执法和监管工作依法, 为农业增产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提高查办案件工作质量

农业行政执法中对存在有瞒案不报、压案不办、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行政执法规定, 要依法查处, 绝不姑息。同时, 要求执法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政策的水平, 要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忠实履行职责, 自觉维护群众利益, 提高分析案件, 吃透案情和把握案件的能力。

(6) 调动农业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才志, 也必须调动农业执法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务必做到“四个结合、四个进一步”, 即农业执法与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安全, 农业执法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进一步引领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执法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和效益, 农业执法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含量。

农业服务意识 篇2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国度里,全面有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任重而道远,而这一切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众所皆知,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流入国际市场,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利用标准化原理,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制订成农业标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贯彻实施,最终实现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受传统观念、宣传方式等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因此步履维艰。因此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问 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在尝试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市场导向和政府的监督下,农业产业化中标准化得以大面积推广,在一些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尚处于简单了解的阶段。意识上的落后导致了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正确的科学指导,进而大大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效益。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户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尽管传统的生产方式中不乏优秀的生产经验,但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农户如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选种,凭借以往的经验作物虽然在产量上可能得以丰收,但是由于品质未达到市场统一的要求,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许多农业生产方式早成传统,一些农户却始终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必然具有广泛地适用性;而农业产业化中的标准化还只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传统生产方式”经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了标准化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足够的认识。

2.宣传不充分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至上而下推广的经济活动,对基层农业生产而言,其主要通过强而有效的宣传才能深入人心。可是,在农村地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手段常常只停留在“下个文件,发个问卷”的层面上。所谓的农户培训、考核也常常只是“走过场”。这样的宣传方式不能不说过于单

一、空洞,自然也就取得不了实质的进展。此外,对一些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而言,尽管他们的生产行为已根据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逐渐“标准化”(例如在作物选种、灌溉上都严格按照合同上的标准实施),但是农户并没有真正了解标准化的长远利益,仅仅把它当成了合同上的一个条款,这就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还是可能出现违背标准化的现象,造成损失。

3.监督不到位

农业标准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过程中少不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市场的监督,而正确有效的监督可以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遗憾的是目前前者的监督力度不强,后者的监督力度很弱。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本身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地区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对市场而言,尤其是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而言,很多时候仅仅是在农产品最后收购的时候,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行淘汰,而缺乏在此之前对农作物种

植、生长过程中的监督。监督的不到位使得农户对农业标准化难以产生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意识上的淡薄。

建 议

基于目前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从丰富宣传、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标准化的意识。

1.丰富宣传方式

农业标准化对很多农户而言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加上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很大,因此,宣传就成了提高标准化意识的关键工作。鉴于以往的宣传形式过于单

一、针对性不强,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上,应避免单纯的概念推广,更应注重对标准化机理和标准化收益的宣传。达到这一点不仅要求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更要求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指改变以往纸质媒介宣传,而是结合媒体、讲座等丰富宣传,使农户首先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内容产生兴趣,至少不怀有抵触心理。让农户看到在标准化下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异同,特别是不同在哪里。与农户之间的互动是指改变以往农户“被宣传”的角色,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资讯、沟通,使农户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并了解到自己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可能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所具有的潜在利益。此外,还应考虑农户文化程度偏低这一现状,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宣传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便于农户理解。如此一来,农户就能在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下真正地参与进来,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农业标准化方式,进行主动探求,进而有效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2.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的目的在于时刻提醒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反复强化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意识,这一点在众多农业标准化刚刚开始推广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农户自觉参与,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市场的全面监督。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但是政策法规的顺利履行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度。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对所辖区域内农业标准化的开展进行全面监督,其中不仅包括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监督,还要对参与农业标准化的企业及市场进行监督。例如:大棚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蔬菜大棚选材上的标准化,但为了避免不合格的材料流入市场、进入农田,政府就应该对这类市场加强监督。对于市场而言,尤其直接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应该改变以往只是在最终收购时判定农产品是否达标的工作方式,而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就与农户建立联系,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并监督农户在生产中采用标准化的方式。从长远讲,市场和企业的监督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利于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树立。

3.确保标准化效益

对农户而言,只有农业标准化带来真正经济上的效应,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农业标准化。在对一些农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往往认为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不仅投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也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农户无法真正体验到农业标准化带来的好处,自然也就无法树立标准化的意识了。因此,必须确保标准化生产下农产品的市场优势,除农户自身以外,还包括“市场对标准化农产品优先选择”和“政府对标准化农业生产补贴奖励”两个方面。前者要求积极引导市场中购买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农

农业服务意识 篇3

当前,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進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农业服务意识 篇4

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省份之一。农业综合开发自立项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不断开拓创新,加强规范管理,园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在强基础、稳粮食方面的支撑作用,在兴产业、促增收方面的带动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做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我省各级农发机构要珍惜已有好的工作基础,秉承优良传统作风,倾心尽职履责,进一步把班子建好、把队伍带好、把工作抓好。尤其是要确立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全面提高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

一、树立三个理念

一是在继承中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省农发工作要继续在全国急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首先是继承,继承是一种“官德”,通俗地讲,就是“新官”要理“旧事”,要把我省农发工作好的作风、好的传统、好的管理经验以及既定规划继承下来,作为发展的基石,使我们能够站稳脚跟高起点工作。其次是创新,创新是“官为”,单纯的继承,只能是墨守成规、坐享其成,就会导致工作上的停滞不前,贻误事业发展。因此,创新既是“为”的需要,又是农发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在创新中发展。创新必须把发展作为目标,脱离了这一目标,创新就会失去方向。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落实财政厅党组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决定;另一方面,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农发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管理,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在发展中求好。《孙子兵法》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我省农发工作要在全国继续争得更好的位次,必须在跨越式发展旗帜下搞好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各项工作。

二、保持三个清醒

一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清醒。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财政厅党组的各项决定和要求;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提高履职能力,把得住方向,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二是在工作定位上要清醒。农发工作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有效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向现代农业集聚,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开发的综合优势,推动向农业强省的快速发展。农发资金是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及国家农发办的各项政策规定搞好投入。农发资金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上级决定,认真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实现“资金计划科学严密、资金分配公平公正、资金管理依法规范、资金核算清晰准确、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为此,既要按照职责分工和能力席位要求干好本职工作,防止出现“缺位”和“越位”,又要提倡协作精神,善于及时“补位”,避免出现工作脱节。

三是在个人言行上要清醒。国家公职人员有着严格的组织管理和纪律要求,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党章》、《廉政准则》、《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的清清楚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确保三个安全

一是财政资金安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农发工作具有既管资金安排又管项目申报、既管项目实施又管考核验收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资金安全与否,责任无可推卸。要按照财政厅主要领导关于“制度补位、管理问责”的要求,建立责权清晰、赏罚分明的制度管理体系;要在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各个环节上把关;要建立健全农发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坚持按制度管人管事;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权力约束

机制,把财政监督、决算审计渗透到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二是项目质量安全。农发项目上级要求严,群众期盼高。因此,要重视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让项目等资金,而不是让资金找项目。所扶持的项目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又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到农业发展最需要的环节上,用到农民最期盼的项目上;要重视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充分体现资源整合、动作规范、统一标准、简便易行的要求,防止违背民意、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确需中途调整的项目,必须按规定报批;要严格履行工程造价评审、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质量监理、决算审计和考核验收程序,把好每一道关口;要以民为本,探索建立立项异议、质量民监、资金民问、工程民管的社会参与机制,确保项目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

三是干部个人安全。权力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岗位权力有多大,岗位风险就有多大。从制度层面上看,对权力的约束和对风险的控制,各项管理规定已经十分健全,特别是《廉政准则》中8个方面52个不准、《省委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和《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强财政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意见》,对于预防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要熟知、牢记、照办。失去监督的权力风险更大,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提倡相互提醒,善于在被监督下工作。要遇事深思熟虑,切忌攀比和侥幸,这样才能对单位负责,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四、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增强勇于担当意识。有为才能有位,而有为要靠担当的精神作支撑,有了一股子迎难而上的冲劲、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创造出最优最佳的业绩。要勇于担当履好责,岗位职责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更要求我们善于“跳起来摘桃子”,创造性地工作,不能回避矛盾,不遇事绕道而行、推卸责任;要勇于担当不避难,不仅要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开展工作,更要勇于承担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直面各种风险与挑战,敢于攻坚碰硬,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不仅要干好他人都能干的工作,更要善于干他人不愿干或者是干不了的工作;要勇

于担当善其后,重视履职履责的后果,不能有勇无谋,更不能盲目蛮干。

二是求真务实的意识。求真务产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农发工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干事、干真事、求实效,坚决克服弄虚作假、抓而不实、走马观花、摆花架子现象。从立项申报到资金管理、项目竣工,必须把项目做真做实,经得起审计监督和群众的评判。

三是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当前我省正在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 主题实践活动。省委李鸿忠书记在动员会上强调:激发“先”、“优”意识,提升精神区位,营造“湖北气场”。农发工作要在具体落实省委领导要求上下功夫,不仅要体现在“先”上,还要体现在“好”和“优”上,以全面推动全省农发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五、营造三个环境

一是营造干事敬业的环境。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旗帜鲜明地讲正气、树正气、扬正气,坚决反对各种不良风气;要按照厅党组要求,根据干部特长,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潜能;要不亏待埋头干事、谋事和善干事、干难事、干成事的同志;要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重大问题必须集体研究决定。

农业服务意识 篇5

关键词:党员;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效果

一、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的重大意义

(一)党员增强服务意识的重大意义

服务意识是党员的“根子”,是党员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党员”里共有九条内容,其中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八项义务,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强调的:“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之上的”[1],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党员应该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二)党员增强服务态度的重大意义

服务态度是党员的“面子”,是党员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服务态度对于提升党员服务形象,丰富党员服务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服务态度表现良好,为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笑胜过冷漠的表情,关怀胜过漠不关心。党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群众只有感觉到温暖贴心的态度以及获得心灵的满足感和舒适感,才能进一步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三)党员增强服务效果的重大意义

服务效果是党员的“里子”,是检验党员服务人民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里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深刻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因而作为一名党员,在工作中要具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和任务。

二、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的重大挑战

(一)党员增强服务意识面临的挑战

现如今有些党员虽然是党员身份,但其言行举止并未体现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服务意识。官僚主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具体到单位表现为:行政化和官僚主义色彩浓厚,党员不在于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小衡量,而是以行政级别为衡量标准,大大挫伤了党员发挥自身能力的积极性。

(二)党员增强服务态度面临的挑战

现实中有的党员服务态度蛮横、粗暴、冷漠,大大影响了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党员长此以往,那么不仅仅影响的是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会影响执政党的合法性和地位。这种现象造成的恶果就是:疏离了党群关系,党群冲突,群体性事件不断,民怨沸腾四起,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受到消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下降等等。

(三)党员增强服务效果面临的挑战

当前,一些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存在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混日子的现象;还有些党员服务群众采取一种选择性服务的方式,缺乏从服务群众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有些党员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只能片面追求服务群众的数量,并未从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上功夫,大大影响了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三、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的重大举措

(一)党员增强服务意识的举措

一是要加强对党员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着力加大对党章党规、党史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方面的教育培训;多采用结构化研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警示教育等教学方法的力度。二是要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党员要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的本领;三是要善于总结服务经验。正确认识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对成绩要肯定,对不足要及时发现和改正,克服困难,在新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

(二)党员增强服务态度的举措

一是要加强对党员服务态度方面的培训。着力加强对党员服务心理、服务知识、服务言行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态度水平和服务态度素养,进而让党员以良好的态度服务群众。二是要主动服务群众。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为群众分忧解难,积极配合群众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优良的服务作风和服务态度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三是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推动服务文明进程。党员服务态度的提高源自服务文化的发展、服务文明的推进,因而全党上下、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服务文明的重要性,让服务文明的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为提高党员服务态度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

(三)党员增强服务效果的举措

一是要加强对党员服务效果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加大对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到国内外先进发达的地区实地考察参观、现场教学等方式,推动党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二是党员要提高学习的转化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服务行动、服务能力以及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三是党员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党员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装着老百姓,要同群众多打交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得实惠。

参考文献:

加强后勤管理 增强服务意识 篇6

关键词:学校管理;安全问题;服务质量

加强后勤管理,就要切实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下面我结合山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一、吃饱为本,吃好为标,大力做好吃的文章

學习是一辈子的事,长身体却是一阵子的事,山区学校务必实行集体订餐制,首先解决“吃饱”问题。实行集体订餐,对城郊乡镇可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任务就显得异常艰巨。俗话说:“半桩儿,饭仓儿。”高年级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学校还要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费,因此后勤往往是入不敷出。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务必在后勤生活方面加大投入,科学配制营养餐,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就餐制度。为了让学生吃好,山区学校在粮油采购上,必须确保粮油质量,严格实行定点采购制度,还要克服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积极到农家收购新鲜蔬菜。为了让学生吃好,山区学校还要重视学生饮食习惯教育,用科学知识诱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让学生吃好,学校务必制订《后勤管理和食品安全制度》《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争预案》《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确保学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二、实施“菜篮子”工程,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吃上“放心菜”

在贫困山区,学校要彻底扭转后勤局面,必须要实施“菜篮子”工程。农村学校蔬菜基地建设是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学生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农村寄宿制学校蔬菜基地是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寄宿学生的蔬菜供应问题,又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组织学生开展学农等与其身心相适应的实践教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山区学校可通过实行“班田制”,把偏远的基地分到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由于受面积限制,学校基地很难满足学生对新鲜蔬菜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吃上新鲜无污染的“放心菜”,学校要想方设法租赁农民土地种菜,也可与农民签订蔬菜收购合同,切实解决学生吃菜难和吃菜贵的问题。

三、把工作做实做细,力争用好每一分钱,落实优质服务

学校落实精细化管理,实现餐费结算精细化,食品采购公开化,食品存储管理精细化。

上一篇:语言阅读下一篇:理性新闻学的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