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2024-10-10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精选9篇)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前期预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予以分析,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天气预报当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天气预报,农业生产,服务,措施

在农业生产当中, 农产品技术更新不及时、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相关环境问题未解决以及耕种方法和技术不先进等原因, 均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来讲, 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予以解决, 由于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天气因素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 就会造成一些农民形成靠天吃饭的状况。随着我国天气预报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发展, 其服务对农民及时灌溉及干旱预防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最终实现农产品产量的提升。

一、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重要性分析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实际状况, 各种具有灾害性气候现象也日益增多, 天气因素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影响日益提升, 随着而来, 农民对天气预报的依赖性也随之加深, 在一定程度上为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当中的作用提升奠定基础。针对上述状况, 我国气象部门在几年前就将农作物天气预报作为方向性文件, 被提上了日常工作日程, 随着近几年这方面工作的不断推动, 我国农作物天气预报结构体系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当前我国各个省当中, 均针对农业生产, 建立了专业化的天气预报服务项目, 并且这些项目在具体的服务范围上正逐年扩大。那些已经实施相应的专项服务监测地区来讲, 其专业天气预测技术还将不断发展和优化。

二、我国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特点分析

首先, 春季的特点。在春季如果雨水过多, 就会造成幼苗出现腐烂及稻苗的状况, 最终导致育苗失败及温度不稳定, 造成春耕的最佳时机耽误的后果。随着天气预报质量的提升, 对于农作物春季发生的上述问题便可较好解决。其次, 夏季的特点。夏季作为我国小麦的收获季节, 由于农作物在种类上的差异性, 造成其层次也出现不同的状况, 所以, 天气预报应根据农作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地区的差异性, 对其给与针对性的预测和播报。再次, 秋季的特点。秋季作为一个收获的季节, 在预测的力度上更应该强化。多雨及低温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 在具体的雨水期间进行温度预测, 使其保证秋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最后, 冬季的特点。在冬季的冻害问题十分严重, 利用天气预报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实现冻害的有效预防[1]。

三、当前我国农业天气预报系统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针对农业生产的预测服务, 在天气预报系统当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 针对农业生产, 我国天气预报所应监测的种类不足, 针对不同地区分布的不同农产品, 对其较好实施分层次的系统监测, 最终造成农业生产天气预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不能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2) 针对现有的天气预报系统来讲, 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所具有的监测实效性存在不强的状况, 能够实施有效覆盖的面积也较小, 最终造成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不能有效的运用。3) 当前已经掌握的天气预测技术存在不先进的状况, 不能以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水准, 对农业生产实施监测, 而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监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2]。4) 针对我国天气预报后备储蓄力量, 对其进行分析可知, 我国在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的后备力量方面还处于零起点状态, 在技术的需求和要求方面, 不能做到对后备资源力量的及时补充。5) 在我国整个天气预报系统当中, 当出现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时, 在气象专家对其予以指导方面相对缺乏, 针对灾害预防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气象预报不能对此予以改善。

四、我国农业生产气象预报系统当中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 对气象预报技术及组织工作予以支撑和强化

对气象方面的组织工作予以强化, 是地方性农作物发展, 对天气预报技术所具有客观性予以提高的关键所在。任何技术的实施和研究, 据需要实施有效组织才能完成。与此同时, 整个组织指导体系的不断完善, 对于项目的科研及实施, 会更为客观性和有序化。要对协调的作用予以强化, 虽然拥有技术, 但是不能将技术与现实需求有效、合理结合, 对于技术的应用来讲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 天气预报员素养提升及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需要对天气预报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进行整合提升, 当前所拥有的技术预报员, 在具体的决策力方面存在不足的状况, 造成天气预报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上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 我国气象部门要对预报人才进行多层次、深领域的划分, 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责任规划, 并在其中融入一定的绩效评估措施, 促使人才之间形成一定竞争关系, 从根本上促进技术人员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升, 在竞争的框架下才能促进技术及人才的进步。

(三) 强化服务力度, 降低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天气预报在对农业生产的服务方面, 当前还不能实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气象部门针对一些地区实施了专业化的气象监测, 还对此建立了专门化的农业观测站, 然而对于监测结果来看, 针对设置点相应的专业预测, 与普通的预测区相比, 其所存在的差别较小。由于全球气候现象存在多变状况, 对其实施监测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 所以,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气象监测, 在具体实施当中要做到分地区、分农作物及分农业水平, 在具体预报力量方面也要随之提高。

(四) 对农产品的种植分布区域、生长过程予以熟练掌握, 感知预测的方向

针对农业生产在天气影响方面的预报来讲, 其要对天气预报技术的相关需求予以符合, 与此同时, 对农产品的掌握和熟知予以实现, 对我国农产品的所在地区的生长过程进行了解, 对我国农产品的分布地区予以掌握, 并且还要善于对此予以经验总结。当面对灾害性气候变化时, 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方式,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对农产品进行全面了解后, 可以为今后天气预测提供方向性指导。

(五) 对后期的天气预报宣传措施予以加强

当农业天气预报在技术方面获得突破后, 当前的宣传技术手段大部分采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技术予以完成, 然而由于一些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针对高科技的应用, 存在不熟练的状况, 因此, 我们要实现气象信息的更为广泛的传播。比如针对农业天气的预报结果, 可以通过手机信息实施信息发布, 还可以通过监测点的广播、网络实施有效传播, 实现宣传广度的提升。

五、结语

通过在农业生产服务当中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对气象预报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了解;由于当前我国技术水准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 需要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对农业生产进行天气预报时, 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对其给与分地区、分对象及分层划分, 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及科技化。

参考文献

[1]姚益平.关于进一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的探讨[J].浙江气象, 1991.

[2]贺玲.天气预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刍议[J].天津科技, 2014.

如何做好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篇2

关键词: 农村气象 ;气象预报 ;三农

气象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与农村、农民、农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对于防灾减灾来说,也是重要的趋利避害的手段。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想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就必须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经。

一、目前,气象信息对于农村的服务现状

1、气象信息服务于“三农”的主要方式

气象信息服务于“三农”的方式主要有以4 种:(1 )电视天气预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农村来说,天气预报节目比新闻联播更收农民的关注,它的收视率远远超过新闻联播。部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农户未曾接通有线电视,在夏季,大多农户在地里要劳作到晚上8点多,才收工回家,而这个时间点恰好已经播过了天气预报。(2 ) 手机气象短信手机的普及程度基本到达了人手一部,这将是个很宝贵的利用资源,在农村有手机的农户也有意愿订制手机短信,特别是那些种养专业户,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利用手机短信传递气象信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 ) 广播、报纸。(4 ) “农网”。近年来,在部分农村建立了“农网”,利用“农网”这个平台对外发布了数以万计的气象信息、“三农”工作动态及农产品供求信息,使农户获得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学习到了更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同时也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给予了一一解答。农网成了农民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课堂。

二、在农村,气象信息不能很好的服务于 “ 三农”的主要原因

1、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气象信息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民由于农村教育滞后,在生产生活中科学意识淡薄,甚至不讲科学,对待自然灾害,完全凭经验来预防和处理,没有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和气象信息来防灾减灾的意识。对于气象信息,当农户接收到它时,如果认同它,并把气象信息积极地作为生产中重要的防范工具,那么气象信息的接受率就会很高,同时传播率也会随之增高,就能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作用;反之就较低。同时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也是影响气象信息的接受率和传播率;并且与之成正比,反之就较低。

2、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以及拓宽气象信息传播途径

在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广播、少量手机信息、大喇叭、电视及人工传递农村气象信息。对于农民来说,不能及时得到气象信息,无法根据天气变化开展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的生活、生产自救。对于次生灾害防治,也难有超前的预见性。

三、提高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的措施

1、加大农村电讯、通信网络设施的建设

在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要加强建设和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第一、完善农村地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综合通信能力。第二、推进 “ 村村通电话”工程。第三、提高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运行质量,增强面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僻地区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2、构建丰富多样的气象信息传播途径

可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途径,比如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宣传传媒上的及时插播、发布和增播来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还可以改定时预报为滚动发布、连续监测。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比如利用报刊、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电子大屏幕、电话等先进技术信息手段,让农民在第一时间掌握到各种预警信息和气象信息。另外在农村选取村级兼职气象员,指导他们通过黑板报、高音喇叭和广播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及时优质气象信息服务; 在乡、镇、村等建立农村气象警报系统,实现气象信息 “村村通” ,真正解决气象信息传输问题。加大手机传播途径,有手机用户可制定气象预报服务,也可选取各村村党组织书记、委会主任 、种养大户等组成基本手机用户,要求基本用户在收到短信后,要负责向本区域的村民传递,让农民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气象信息。

3、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比如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农业气象服务终端;开展气象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构建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网络。

4、加强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和农村生态保护,大力支持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新型环保能源,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工程以及为村庄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比如雷击、泥石流、防御山洪等自然灾害。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素质

要想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是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在各乡镇选取1 名兼职气象协理员,在自然村选取 1 名气象信息员,要对对信息员的基本情况归档并进行入库管理。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信息化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以提高农村信息员的素质。再次,对信息员的各项工作要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数据库。促使信息员对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加强和提高。同时也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技术和气象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利用气象信息防灾减灾的能力,切实发挥气象信息服务于 “ 三农”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农业气象工作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与努力,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产品。同时,需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气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农业气象工作更好的为农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 M】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5:76 .

雾霾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篇3

1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1.1 气象

雾霾天气在形成过程中受气象条件如降水、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气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出现降水天气里,雨水可以将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冲刷掉,从而提升空气的能见度,降雨与雾霾之间呈现出反相关,即降水量越大,雾霾天气对能见度造成的影响就越小;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能力则可以通过风速进行反映,风速与雾霾天气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雾霾灾害的影响就越小。

1.2 化工业废弃物的排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工业生产中会有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产生,这些工业“三废”在排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能以及二氧化硫产生,进而造成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出现逆温现象,大气中很容易形成逆温层,在逆温层的上层分布着暖而轻的空气,而在逆温层的下层,则分布冷而重的空气,这种空气层分布很容易有稳定的空气层形成,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中的对流运动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限制了空气的垂直运动,造成地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分布,也为雾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雾霾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2.1 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雾霾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影响贯穿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在出现雾霾天气里会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雾霾天气出现在农作物萌芽阶段,此时的温度较低、降雨量也会减少,水分和温度条件均不能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而造成幼苗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雾霾天气出现在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会使空气中的能见度降低,造成温度达不到大棚植物生长的要求,使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很容易造成植株变黄萎缩,降低作物产量。

2.2 雾霾天气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为了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有光合作用或者是光反应作为支撑,光是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相关研究表明,在出现雾霾天气时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温度、光照以及光合速率,雾霾天气会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造成空气流通性差,另外,雾霾天气还会降低空气中的能见度,缩短太阳直接照射的时间,所以,日照时数减少,温度也开始降低,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影响。

2.3 雾霾天气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随着大气污染现象的逐渐加剧,空气中的浮尘等微小颗粒物的含量不断增加,因雾霾天气造成的光周期不足以及弱光寡照等不利气象条件频繁出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优质高产造成严重影响。雾霾天气出现时会使温度降低,很容易造成农作物出现冻害,湿度过大会使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高产丰收。突发性雾霾天气还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对农民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3 抵御雾霾天气的对策

3.1 调节与控制温室温度

冬季是雾霾天气的高发期,再加上温度的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长,会减缓农作物生长速度。所以,可以在温室的外部增加塑料膜厚度或者是加上草苫子来增加温室内的温度,始终确保温室内的温度在16~17℃,如果夜间的温度较低,可以通过铺设地膜的方法,增加地表的温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大棚内的温度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棚内的湿度,从而使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另外,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还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建设自动化温室,结合实际的温度变化来对棚内的电热板、热风炉等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大棚内温度的目的。

3.2 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

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东山县气象局来说,应将对雾霾天气的预报预警以及服务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雾霾天气出现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并建立起雾霾天气预报模型,以便于政府的正确决策。为了降低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气象部门应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如手机短信、报纸、收音机、大屏幕等多种渠道,加大对雾霾知识的宣传力度。对雾霾天气进行提前预报预警,以便于农民群众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农事活动,不断降低雾霾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3.3 合理施肥和灌水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水分和肥料,因此,在这个时期内做好水肥的管理十分必要,在施肥过程中应增加使用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的投入,这样可以使农作物的抗寒性得到提升,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对农作物灌溉时,应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时期进行灌溉,在农作物生长初期,为了确保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应按时、按量浇灌农作物。总之,在雾霾天气出现时,应减少灌溉和施肥的频率,可以通过滴灌或者喷灌的方式来控制地表的温度以及湿度,使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摘要:从介绍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出发,分析了雾霾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抵御雾霾天气的对策,包括调节与控制温室温度及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等方面。

关键词:雾霾,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春,郭晶.2013-2014年冬季天津地区连续雾霾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J].天津农林科技,2014(3):36-37.

[2]王景琦,赵向龙.雾霾天气对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吉林农业,2014(24):70.

[3]毛艺林.雾霾环境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河南农业科学,2014(7):76-79.

[4]邓志斌,董亮亮.基于减少雾霾源的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80-12981,12990.

[5]陈磊.雾霾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15(10):50-53,76.

[6]王景琦,赵向龙.雾霾天气对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吉林农业,2014(24):70.

[7]周洁.浅析北京市雾霾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7):62.

[8]张淑敏,刘跃峰,杨亚利,等.铜川市雾霾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8):248-249.

[9]王向华,高艳秋.雾霾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J].农技服务,2015(6):228.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4

【关键词】 敦化市 大豆生产 问题 对策

1.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肥力低

敦化市有74%的耕地面积是中低产田,其中白浆土占44%。白浆土土壤酸性较强,土体紧实、粘重、易板结、适耕性差、肥力低,田间持水量30%~40%,透水性差,每分钟透水量0.2~0.5毫米,水分在土表流动易产生径流,“旱天硬梆梆,下雨不漏汤” ,既怕涝又怕旱。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少,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单产不稳不高,成为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瓶颈。

1.2 重迎茬面积大

敦化市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加之种植大豆省工省力,大豆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重迎茬面积逐年扩大,大豆重迎茬面积达50%以上,到了非重即迎的地步,有的地块甚者重茬十余年。大豆重迎茬,尤其是连年重茬,导致土壤紧实板结,缺少合理团粒结构,肥力下降,病虫害日趋严重,影响品质,造成减产。

1.3 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低

1.3.1栽培模式缺乏创新

东部山区大豆主产区主要栽培模式仍然是传统60~70厘米垄上双条或单条栽培,此栽培方法适合于植株高大的繁茂品种,主要依赖于单株潜力增产。

1.3.2整地质量差

敦化市90%以上的大豆田進行春整地,其中顶浆打垄约占20%,用中、小型旋耕机旋深约16厘米的不到5%,在种地前几天先打垄之后播种的和边打垄边播种的占60%以上。表层耕作,年复一年使犁底层逐渐上升,耕层变薄,地变硬。这些整地方式由于土壤耕作不良,没有深翻基础,旋耕深度又不够,不能打破犁底层,种床不佳,播种质量差。播种后如遇春旱,播种层内的土壤水分很快被蒸发散失掉,往往造成芽干;遇春涝,水分又容易积存在薄薄的耕层内,遇到土壤水分大、春季温度低的年份常常造成烂种。

1.3.3施肥和种植密度不合理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没有全面推广到位,农户在施肥中存在以下问题: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施用量少或不施,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有机质含量下降,大豆生物固氮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化肥配比不合理,磷、氮肥用量过多,钾肥偏少,造成施肥量多而产量却不高;施肥量不足,且常年使用相同的肥料,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出现脱肥的现象;约40%的农户没有做到分层施肥;农户大豆田配施微肥的较少。

在播种密度上,不能因地力及品种特性确定密度。地力较高地块或晚熟品种不能做到适当稀播,而出现倒伏造成减产;瘠薄地或早熟品种未能适当密植,不能发挥群体产量优势,致使产量不高。特别是没有应用机械精量点播,播种密度过大,问题更为突出。

1.3.4 机械化水平低,农机农艺不配套

敦化市农户户均占有耕地面积30亩,种植规模小。还有22%的坡耕地不连片,大型机械作业难。农民使用的大部分是小型机械,成本高。另外,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购买新型机械和大型机械力不从心。农机合作社少,以户经营、分散种植与机械化生产发展的矛盾突出。耕作栽培粗放,生产不规范,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特别是“深窄密”等新技术引进后,新农艺模式的出现,使现有农机具适应性差、作业达不到技术要求、可靠性差、“三化”程度低、农机与农艺没有很好的结合。上述问题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4 除草剂药害问题突出

敦化市大豆田间杂草种类多,危害大。农民除草基本上都采用化学除草,主要是以播后苗前除草为主,茎叶处理为辅。90%的农户使用酰胺类除草剂,由于不注意除草剂种类及气候因素,在施用不当和施后遇异常天气、土壤条件不良等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药害;很多农户除草剂用药量提高1~2倍,在春季遇低温多雨时便出现严重药害导致减产;约有20%的农户使用氯嘧磺隆药剂除草,造成药害和减产的问题非常突出。经调查发现,敦化市近几年大豆田使用除草剂造成药害的面积,轻的年份占在10%左右,重的年份高达30%以上。

1.5 病虫害日趋严重

1.5.1 病害敦化市大豆栽培面积大,导致了重迎茬病虫为害日趋严重。主栽品种大多数种植年限较长,也给有些病害发生带来了有利的发病条件。近几年来,大豆病害发生面积在40%左右,严重年份达到70%。大豆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病毒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褐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枯萎病等20余种。近几年由于不利气候条件增多,大豆生理性病害也呈上升趋势。

1.5.2 虫害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茄无网蚜、食心虫、地下害虫、二条叶甲等虫害10余种。

1.5.3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有不少农民选择农药重廉不重效,重治不重防,重重不重轻,重大不重小,错过了病虫害最佳防治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药防效差;大部分农户使用的药械陈旧,农药利用率低。

2.大豆生产中解决的对策

2.1 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2.1.1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改造中低产田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启动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白浆土的改良要尽快纳入日程。引进示范中低产田改良技术和心土混合犁改土技术,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兴建水利工程及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2.1.2 实行保护性耕作,建设高效土壤水库 土壤也是水库,应与地表水库、地下水库同等重视。东部山区大豆产区,大豆对水分的需求完全靠土壤拦蓄的大气降水,其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降水的时机和多少,而且在同样条件下更取决于土壤调控水分的能力。引进和推广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土壤水库的重要途径。深松每加深1厘米,即可储存3毫米降雨,可增加蓄水30吨 /公顷。

2.1.3 大力推广新的栽培技术模式选择矮秆半矮秆、株型收敛、抗倒伏性强的群体潜力增产品种。“深窄密”栽培模式比旧的栽培模式增产10%~30%。近几年,敦化市引进的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技术,平均增产幅度20%;普及机械垄上双行精量播种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0%;引进示范推广“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5%。

2.1.4 推广大豆重迎茬病虫害防控保产技术 在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积极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来减缓重迎茬的危害。应选用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如黑农38、黑农46、黑农48、绥农14等品种;要进行不同品种合理搭配,轮换种植以减轻重迎茬危害,调换使用品种可使根系微生物及适应病虫害生理得到改变,能有效减轻重迎茬危害;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在土壤耕作上要引进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深松耕作。破坏板结层,加深耕层,使土壤变松,改善土壤环境,为前期抗寒增温、抗旱耐涝创造适宜的条件,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并可有效减轻病虫害。鼓励农民翻耙整地,重耙灭茬以及旋耕,这些耕作措施可以破坏原来的土体结构,疏松耕层,并且可以减缓病虫害的为害。

2.1.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测土结果,坚持科学合理施肥。提倡秸秆还田,鼓励多施农家肥。根据土壤状况补充中微量元素,岗地增氮,洼地增磷、钾,做到农肥、化肥、微肥配合施用。更新施肥方法,分层施肥,底肥和口肥相结合,大力提倡施用叶面肥。

2.1.6推广高效、低残、安全的除草剂配方 加大除草剂使用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掌握除草剂的安全使用知识,让农民改变除草剂的使用观点。应该从生态、环保、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推广高效、低残、安全的除草剂配方。用好药械,严格配药标准与喷药量,并且逐步降低对除草剂的依赖性,提倡应用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发挥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次数。

2.1.7 推广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进行轮作换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大豆疫霉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轮纹病、细菌斑点病等)通過实行大豆→玉米→杂粮;大豆→玉米→玉米三年以上轮作可相对减轻为害。对发生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地块,至少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如能采取水旱轮作防效更好;清除病株残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减轻病情;严格调种检验,选用抗病品种。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外地调种时,首先要掌握产地的病害发生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菌核、疫霉病孢子等的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加强栽培管理。播种期过早或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的发生,应考虑适期晚播与注意播深。一般地表0~5厘米土层基本稳定在6℃~8℃即可播种,同时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宁可晚播也不能顶湿强播;根部病虫害通过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播前防治,能够推迟病害侵染危害,保主根,保幼苗;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早防、联防。

2.2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提高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

提倡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推广“深窄密”,“垄三”等新的栽培模式时,农机和农艺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没有农业机械化做支撑,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都不可能持久、全面和深入地推广农业机械化;对农机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实行重点突破。对现有机具中已落后部分要加快更新换代,从而把大豆机械化生产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要重点解决机具工作可靠性差、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大等主要问题;引进新型喷雾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轻农药对农业的污染;要加大对农民购买新型农机具的补贴扶持力度;加强对村农机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加大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工作的力度,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防技术、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深窄密”,“垄三”种植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具操作技能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

2.4 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5

关键词:连阴雨,农作物,影响

1 引言

农作物的生长受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因此天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南方一些雨水较为充足的省市, 低温连阴雨是一类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低温连阴雨并没有特别严格的标准, 一般持续3~6天以上即可称为低温阴雨天气, 而且中间可以有短暂的晴天或者晴间多云天气;对雨量也没有特别的规定, 日降水量可以是小雨、中雨, 也可以在某些时段达到大雨或暴雨的级别。在低温连阴雨天气下, 首先是光照不足, 作物光合作用弱, 碳水化合物积累大大减少, 基础养分不足, 作物生长相对缓慢;其次是温度偏低, 生长变慢;最后由于土壤过湿, 透气性差, 作物根系生长大大减弱, 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比较严重的阴雨过后, 如果紧接着出现晴热天气, 会导致农作物出现“脱水”现象, 大面积叶片落黄, 严重的会出现死苗和绝收。连阴雨天气另一个明显的不利影响是高湿容易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加重。

2 安阳农作物生产概述

河南安阳位于山西、河南、河北的三省交界处, 当地行政面积7413km2, 人口大约54000人, 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 也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当地气候适宜,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雨量适中, 是著名的农作物生长区。当地的粮食种植面积高达55万hm2。其中夏粮种植面积30.5万hm2, 秋粮种植面积24.1万hm2。农作物以棉花、油菜、玉米和蔬菜为主。

3 连阴雨对安阳农业生产的影响

3.1 春季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春季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幼苗的培育等有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 由于冷空气的入侵而出现连阴雨天气, 会导致气温明显下降, 可能对农作物的苗期生长造成较大的损伤。安阳春季低温阴雨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区范围广、雨量强度小、光照差。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秧苗缺乏生长所必需的热量和光照, 造成农作物的烂苗和死苗现象。如果较长时间的出现连阴雨天气, 则温度显著偏低, 造成作物出苗期推迟, 作物都有可能遭受冻害, 严重的出现枝叶枯死亡, 作物提前停止出苗, 从而造成作物减产。安阳3~4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往往会造成赤霉病、菌核病等的流行, 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3.2 夏季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夏季是安阳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灌浆成熟期, 充足的热量条件对安阳农作物生长发育、灌浆成熟较为有利。连阴雨在安阳的夏收时节也时有发生, 其常常会造成小麦、玉米、水稻等发芽、霉烂, 使产量大幅度减产、品质下降。在安阳冬小麦即将成熟或收获打场时期 (5月、6月) , 出现连续3天或以上的降水天气, 总雨量大于40毫米, 称之为麦收连阴雨。夏季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安阳夏玉米的播种、出苗影响也很大。如果低温阴雨出现在玉米播种之前, 就会使播种推迟;如果出现在播种后, 则会导致烂种烂芽, 出苗缓慢, 苗势参差不齐。若出苗后遇上阴雨, 会引起和加重玉米苗期病害的发生, 使幼苗生长缓慢, 有时还会导致毁掉苗床重播。因此, 时断时续的低温阴雨天气往往会影响玉米的播种进度, 致使玉米苗的苗病发生, 直接影响成苗率。春季阴雨还会影响玉米的开花和授粉。开花期遇阴雨,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时, 玉米花粉就会丧失活力, 甚至停止开花;如连日下雨, 玉米花粉遇水结团或吸水胀破, 减少花丝授粉的机会, 造成大量缺粒、秃尖和空秆;如低温与阴雨同时出现, 会导致玉米吐丝推迟, 造成花期不遇, 形成空秆。

3.3 秋季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虽然秋季连阴雨一般发生在包括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中部和南部、重庆、四川和贵州大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今年来安阳的秋季连阴雨也时有发生。安阳的连阴雨天气发生时, 以绵绵细雨为主, 雨日多但雨量不大, 主要集中9月、10月, 其主要影响安阳秋收作物成熟、收获和秋种等农事活动。

3.4 连阴雨对安阳农业虫害的影响

连阴雨天气对安阳农业生产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病虫害的发生。假如出现较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 对病虫害的防治尤其必须关注, 否则将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安阳是一个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安阳的病虫害分布与地形、气温和降水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虽然通常蝗灾等虫害是与旱灾联系在一起, 在干旱少雨年份常有蝗灾发生, 但据统计假如安阳市前一年较旱, 会因为河湖水位降低, 退水区域特别适宜害虫产卵, 而导致假如后期碰到低温阴雨天, 十分有利于蝗虫等灾害性幼虫成长, 常有病虫害爆发。因此在低温阴雨天气必须需要注意防治虫害。若预测未来有低温阴雨天, 可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来预先进行灾害防治。

3.5 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生产的有利影响

虽然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的生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事实上, 连阴雨、尤其是春季连阴雨对安阳农作物的生长也有有利的一面。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般在春季后期, 安阳部分地区的农作物进入幼穗分化期, 此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强, 新陈代谢旺盛, 叶面蒸腾量大, 是农作物需水最多的时期, 占全生育期需水总量的25%~30%, 如果缺水, 会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能力, 影响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运输, 从而影响农作物枝梗和颖花的发育, 增加颖花的退化和不孕, 最终造成作物减产。连阴雨发生时, 能增加安阳地区土壤的墒情, 对农作物又有有利的一面。

4 结语

总的说来, 连阴雨天气对安阳农作物生产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当低温连阴雨天气发生时, 要根据安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针对可能发生的连阴雨天气,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农业损失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谭志华, 赵从兰.一次盛夏低温连阴雨过程的形势分析[J].山东气象, 1997, 17 (3) :27-30.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6

1 天气实况

2009年5月25日16时22分至26日15时, 受西伯利亚南下较强冷空气影响和南支气流北上配合, 新疆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出现了1次暴雨雪天气过程, 处在天山北坡的吉木萨尔县为该次天气过程影响的中心地带 (见图1) 。该次天气为较强的冷空气入侵, 为明显的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 从降水情况来看:吉木萨尔县海拔高度740m的平原区 (阿克托别站) 降水量42.7mm, 海拔高度1 050m的丘陵区 (西大龙口站) 降水量65.5mm, 海拔高度1 450m的山区 (新地站) 降水量78.5mm, 可见降水量普遍达到暴量以上。

该次天气过程在历史同期实属罕见, 是近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降温快、降温幅度大, 其中24h内平原区降温幅度达10.1℃, 最低气温6.2℃;丘陵区降温幅度达10.8℃, 最低气温0.8℃;山区降温幅度达9.8℃, 最低气温为-1.8℃ (见图2) 。由于气温骤降, 山区为雨转雪, 经实地调查:丘陵及前山区雪深达38cm, 县域内天山山区局部雪深超过60cm, 据当地牧民反映, 这样大的降雪天气近几十年来少见。

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尽管农牧民群众及时收听到天气预报, 同时也做了防御工作, 但还是给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 如潘家台子村有成群的羊牛被积雪淹埋到山凹里, 有许多羊都被雪淹埋窒息而死和冻死。此次暴雨 (雪) 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 前后持续24h, 特别是昌吉州东部县 (市) 普遍出现了大到暴雨雪, 给所在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对于有些作物, 特别是冬小麦正值孕穗、抽穗期, 暴雪使其机械损伤, 茎秆折断, 有些已难以恢复, 根据政府灾后调查的数据情况看:受灾农作物主要是冬小麦为1 478hm2, 特色林果业55hm2, 损坏温室大棚19座, 死亡牲畜2 000头, 由此可见灾情之严重。该次雪灾对山区冬小麦影响最大, 有90%以上发生倒伏, 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 将造成冬小麦减产或部分绝收, 相比春小麦影响较小。对于受灾严重的冬小麦、豆类等作物, 政府部门对受灾农户密切关注, 对于绝收的地块及早改种其他作物。20多天后再次调查, 发现当时受灾最严重的2个山区乡镇, 大部分冬小麦一片丰收景象, 除当时压断的冬小麦未能恢复直立外, 大部分都恢复生长。通过对该次天气过程分析认为, 虽然当时造成的灾害较重, 但农作物自身有抗灾恢复能力, 对于灾害的估算应作动态分析比较合理, 因此此次天气利大于弊, 更不能简单地称其为灾害性天气。

3 灾害启示

(1) 大部分冬小麦能够灾后恢复的原因:一是进入5月下旬末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快, 平原区日平均气温在13℃以上, 最高气温20℃以上, 温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积雪很快融化增加了土壤水分, 为冬小麦的发育提供了最有效的条件。

(2) 通过调查得知, 不同的地形对冬小麦的灾害恢复有一定的差异。向阳坡地因气温回升快, 能够较早的恢复直立, 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和后期成穗灌浆, 减产较少。而在阴坡地由于气温回升缓慢, 大部分小麦倒伏严重, 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 茎秆和叶片会逐渐由绿变黄, 最后捂烂造成产量损失。

(3) 任何作物的稳产高产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相互作用下获得的, 该次冬小麦倒伏固然是暴雨 (雪) 造成的, 但还有品种的原因, 因此要吸取教训, 在山区尽可能选用矮秆抗倒伏的品种。调查可知, 新冬22号抗倒伏性能要好于新冬17号;另外播种量要适中, 下种量不要过大, 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时, 可以减少倒伏、减少损失。

(4) 该次暴雨雪正值春小麦分蘖期, 天气过后春小麦很快恢复了生长, 对产量没有造成影响。暴雨雪给农作物提供了大量的水分, 特别是山旱地, 为粮食作物的丰收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2009年山区乡镇小麦获得了丰收。

(5) 在作物生长期, 气温的高低对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发育速率会产生影响, 对作物成熟期有提前和退后的作用。该次暴雨雪天气以及后期冬小麦生长期气温均比常年偏低, 因此冬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推迟5d左右。小麦在孕穗期适当延长生育期有利于增加粒数, 是高产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春英, 李金义, 徐全辉.2009年2月抚顺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0) :14784-14789.

[2]王宝书, 高锋.初春一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吉林气象, 2009 (2) :9-12.

[3]张晓东.唐山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 2009, 27 (2) :135-141.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7

关键词:霜冻,农业生产,影响,防御对策,甘肃瓜州

霜冻是指植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者是植株体内的温度降低到0℃或者是0℃以下而造成植物出现的冻害现象, 属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由于初霜冻和终霜冻大多出现在温暖季节中, 此时的作物还未完全成熟或处于幼苗期, 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物产富饶, 但粮食及特色经济作物每年都会遭受霜冻危害而减产。因此, 分析研究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助于提升当地气象部门霜冻预测预报能力, 合理调整农业种植。

1 影响霜冻天气的主要因子

1.1 坡向

坡向不同霜冻天气危害程度也不同。北坡向霜冻危害程度高于南坡向;东坡和东南坡的霜冻危害程度高于西坡和西南坡。太阳出来时, 太阳光直接照射向阳坡面, 因此升温幅度较快, 植物体内水分平衡被破坏, 导致植物失水过多而出现死亡。

1.2 地形

不同地形条件下霜冻天气危害程度不同。霜冻天气对盆地、谷地等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 持续时间也较长, 这是由于盆地、谷地等地形条件冷空气易于聚集, 且短时间内很难排除。

1.3 天气条件

冷空气入侵后冷高压控制整个地面, 天空中无云或少云, 无风或微风条件下, 地面附近冷空气与上层暖空气乱流交换小, 有利于地面和近地面气层辐射冷却, 有效辐射增加, 温度下降幅度大, 出现霜冻天气。

2 瓜州县霜冻出现的规律

瓜州地区霜冻分为白霜和黑霜, 前一天出现降水, 水汽附着在作物体上, 温度降到0℃以下时形成冰珠, 将作物冻伤或冻死称作白霜;较强冷空气过境但没有降水, 气温突降, 地温降至0℃以下, 没有结霜, 但作物仍受冻害, 称作黑霜或干冻。受地形和气候差异影响, 正常年份瓜州地区西部晚霜冻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后期或5月上旬前期, 东部出现在5月上旬后期或中旬前期。

3 霜冻天气对瓜州县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霜冻天气伴随强降温, 低温增加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透性, 细胞水分不断外溢, 植物体内水分减少, 最终造成植物死亡。除此之外, 在低温条件下, 会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 导致毒素进入到植物体内而受到危害。二是气温降到0℃以下, 植物体内细胞间隙中水分冻结形成冰晶, 冰晶吸收细胞中渗透的水分, 最终使细胞体积增加, 机械挤压细胞出现损伤, 再加上原生质出现脱水, 极易使胶体凝固, 导致植物萎蔫, 甚至死亡。三是霜冻天气形成后, 阳光直射在农作物上, 温度增加, 细胞中冰晶逐渐融化成水, 这些水分还没有被细胞吸收就直接蒸发, 使得植物体内水分失衡, 也是造成农作物死亡的重要原因。四是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期抗寒能力不同, 瓜州县气温在-1~0℃时, 会使棉花、花生、瓜类等作物受害;春季作物萌芽阶段, 刚形成新芽和新梢, 抗寒能力较弱, 遇霜冻极易冻坏。

2014年4月24—25日,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 瓜州县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强霜冻致使酒泉市瓜州县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 瓜州县部分棉花已经出苗, 葡萄已经抽芽, 受冻后影响品质;杏树、梨树以及苹果正值开花坐果期, 气温在0℃以下会冻坏果树生长点, 造成大幅度减产;孜然、大豆等刚出苗作物受冻害严重, 而小麦正在孕穗, 抗冻能力低, 已经抽穗小麦直接影响小花的发育, 结实率下降[1,2]。

4 霜冻天气的防御对策

4.1 提高中长期预测分析水平

霜冻天气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需要综合多种学科对霜冻天气加强预测, 同时还要多部门进行联合。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 瓜州县气象预报工作得到很大进步, 特别是临近和短期天气预报水平提高, 但霜冻灾害性天气成因和成灾过程预报水平较低, 应不断提升中长期霜冻天气预报预测水平, 降低霜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4]。

4.2 灌水法

霜冻灾害天气出现前, 使用灌水方法会提升土壤导热性和热容量, 使土壤降温幅度减小, 增加近地面空气湿度, 使水汽进一步凝结, 放出潜热, 提升周围空气温度。灌水时间与霜冻出现时间越接近, 防御霜冻灾害的效果就越好, 在霜冻来临前一天下午进行灌水操作, 可以使田间温度增加2~3℃。如果霜冻天气出现前有大风天气, 应在大风天气结束后再进行灌水, 防止农作物出现倒伏。灌水量的多少应结合土壤湿度进行判断。

4.3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播种期及移栽期

对于喜温作物来说只能种植在全年无霜期较长的地区, 结合植物的霜冻指标和瓜州县多年气候资料, 找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带, 是防御霜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春播作物应避开霜冻, 即“霜前播种, 霜后出苗”。育苗移栽应避开霜冻, 可以结合农作物霜冻指标以及播种到出苗这段时间内需要的积温, 结合历史气候资料和当地的天气预报, 找出最佳播种期及移栽期。

参考文献

[1]王荣梅, 张晓琴, 刘姣, 等.新疆喀什地区近50a来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干旱气象, 2013, 31 (2) :309-312.

[2]张霞, 钱锦霞, 靳宁.山西北部初霜冻日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2) :348-351.

[3]梁洪艳, 冯琦, 高长宇.明水县近50a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黑龙江气象, 2014, 31 (2) :43-44.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8

1酒泉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必要性及优越性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总土地面积19.4万km2, 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气候与大陆性干旱气候类型, 年平均降水量为42~150 mm, 降水量年变率大, 且空间、时间分布差异大, 降水量随着纬度的增高和地势的降低而减少。近年来, 祁连山区雪线上升明显, 冰川消融加快, 低海拔的川区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增大, 冬春季降水显著减少, 近20年中来水总量减少近20亿m3, 年均1亿m3, 使天然绿洲的供水量大量减少。水已经成为制约酒泉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减少和改善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等的影响, 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手段, 开发空中水资源,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降水, 大面积增加降水量, 增加戈壁沙漠、湿地、内陆河流来水量, 使得地表、地下水增加, 减少干旱气候带来的危害。

酒泉市年平均阴天日数43.9~94.4 d, >0.1 mm的平均降水日数21.04 d, 一年有5%~12%的时间可开展人影作业。据气象部门研究, 输入祁连山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 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 可开发水资源量潜力较大。一年中有12%~25%的时间可在祁连山区实施人影作业;在河西走廊至祁连山区一带, 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中心, 说明这一区域内非常有利于水汽的堆积, 也具有很大的人工增雨 (雪) 潜力。

2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

2.1抗旱增雨, 保障农业生产

酒泉市是全国良种小麦生产基地, 也是棉花、玉米和瓜果蔬菜种植基地。农作物主要生长发育关键期为6—8月, 如果该时期高温干旱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库塘、河流水量下降, 会导致正处于生理需水高峰期和关键期的植株缺少水分, 长势差, 叶片卷曲、萎蔫、干枯, 严重干旱可致植株死亡, 影响农作物最终产量和品质, 造成农业经济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可在春、夏干旱时期,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有效增加土壤墒情, 促进农作物生长[1]。

2.2人工增雪

人工增雪作业通常在冬、春季实施。利用人工降雪后, 可明显增加酒泉市冬、春季降水量, 减轻越冬作物冻害面积, 增加冬、春库塘需水量和土壤墒情, 有利于当地春播生产的开展, 并有效防御春季森林火灾的发生[2]。2014年2月6日, 酒泉市及时把握有利天气进行人工增雪作业, 区域内过程降雪量达0.7 mm, 农田内增加降水量约7 005 kg/hm2, 有效增雪减轻了旱情压力, 对农田土壤保墒、春季作物播种等起到了良好作用。

3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措施

3.1充分认识人影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 酒泉市干旱、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水资源趋于减少, 土地沙漠化严重, 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 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有利于缓解干旱、防雹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水资源,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气象部门人影办要充分认识人影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工作经验总结, 完善工作机制, 努力提高人影工作水平和效益[3]。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投入机制

坚持“安全、科学、高效”的工作原则, 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加强地方财政投入, 将人影作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力量注入, 对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增雨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人影作业安全制度,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建立弹药安全管理台帐, 完善炮点安全设施, 积极开展星级站点创建工作, 推进人影作业固定炮点标准化建设, 为构建人影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作业设备的管理, 严格操作程序, 保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及时、安全、有效。

3.3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融入酒泉市气象业务大格局, 基于基本的气象监测、预报、信息资料业务进行布局和建设, 建成监测预报准确、作业设计与决策指挥科学、作业效果评估客观、业务布局与分工合理、业务运行流程清晰的, 并与其他气象业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构建功能先进、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服务体系; 形成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保障体系。

3.4加强政府领导, 多部门参与和支持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 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 结合酒泉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和完善有效工作协调机制,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 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 落实各项措施, 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顺利开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酒泉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介绍酒泉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必要性及优越性, 概括其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 并进一步提出了当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措施, 以为酒泉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农作物生产,甘肃酒泉

参考文献

[1]刘月玲, 王秋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J].北京农业, 2015 (9) :229-230.

[2]向业勋, 钟军, 申雪婷.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发展[J].北京农业, 2015 (6) :52.

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 篇9

【关键词】 农机推广 体系建设 现状 问题 建议

自2006年以来,吉林省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与发展需要相比,仍显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队伍不稳、作用不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省农机化推广工作发展。

1.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情况

1.1各级农机推广体系机构及队伍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省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共设立农机技术推广机构635个,编制人数 5617人,实有人员6021人,超编7.2%。其中,省级推广机构1个,编制18人,实有18人;地区级推广机构9个,编制135人,实有131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50个,编制1010人,实有1063人,超编5.2%;乡级推广机构575个,编制4454人,实有4809人,超编7.9%。大专以上学历2094人,占实有人员的34.8%;高中及中专学历3708人,占实有人员的61.6%;高中以下学历219人,占3.6%。专业技术人员3974人,占实有人员的66%。其中,研究员职称11人,占实有人员的0.18%;高级职称426人,占7.1%;中级职称1448 人,占24%;初级以下职称 2100 人,占34.9%。

1.2各级农机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情况 全省635个农机推广机构中,有597个单位属于财政全额拨款,33个单位属于差额拨款,5个单位属于自收自支。财政投入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有133个单位,财政仅投入人员经费的机构数有502个。全省农机推广工作专项经费仅省级年均有10万元,地区级年均2万元,县、乡两级基本没有。

1.3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情况 全省575个乡镇农机推广站中,44个综合站办公条件相对好一些,其余的531个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中,自有办公室或与县农机局共享的有177个单位,由乡镇政府安排的有283个单位,独立出资租用办公室的有71个。同时,办公条件有限,设施简陋,拥有电话136部,电视9台,计算机97台,打印机42台,传真机28台,能上互联网的17个,交通工具(摩托车或汽车)45台,拥有相机16台,投影仪1台,DVD14台,但这些最基本的工作设施也不是站站都有。

1.4推广新技术情况 几年来,全省农机推广系统围绕重点做好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技术、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等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召开现场会1180场,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02万份,刻制光盘10.4万张,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多期,培训人员20万人,累计技术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为农业节本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总体上看,全省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力量落后,不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无法开展试验示范,服务功能不全,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同时,个别地方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基层专业技术人民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农机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1队伍建设十分薄弱 基层站所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少基层站所面临青黄不接。即使有空编,但由于受各方面约束,也很难召进专业技术人员。

2.2基础条件和手段落后 不少站所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甚至有些站所连办公场所都没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信息交流、宣传示范、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的开展。

2.3工作经费仍显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欠佳,79%的县(市)级农机推广站财政拨款只能保证人员经费,个别县(市)甚至不能足额发放工资,分档案工资和实际发放工资,工作经费基本没有。因缺少经费,引进样机、试验示范、编印资料、技术培训,现场演示和巡回指导等一些必不可少的工作很难开展。据调查,公主岭市2010年是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但与科技推广实际需要相比,工作经费仍显不足。其他县(市)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2.4缺少试验示范基地 农机推广机构因没有示范基地,必须与农户合作才能完成试验工作。而农户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转嫁给农机推广部门,农机推广部门没有更多的资金承担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验示范工作。据调查,全省仅有27个有条件的农机推广机构租用试验示范基地636亩。

3. 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否稳固,直接决定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决定农机化工作发展水平。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和农机化工作要求,全省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具体建议如下:

3.1加强行政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加大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优先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

3.2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服务组织 乡镇农机站承担着乡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工作烦杂、任务重。应建立财政、信贷、金融支持保障制度,帮助其完善服务手段,为推广机械提供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新农机具及必备的设备,保证试示范所需的经费,保障农机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3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农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应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并用的运行机制,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以岗定位,竞争上岗,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人人工作有目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3.4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机制和方式 切实强化农机推广部门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在项目建设和实施上,优先向农机推广部门倾斜,使其不断引进、试验和推广使用先进的农机具、新技术,做好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扩大推广成效。

3.5扶持建立各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制定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发展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设备或资金支持,解决大型农业机械一家一户用得上、买不起的问题。鼓励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成立农机服务队,以服务促培训、促推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上一篇:现代诗的视角下一篇:保边正则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