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视角

2024-10-10

现代诗的视角(共3篇)

现代诗的视角 篇1

诗篇能否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意象的选择与构筑是关键要素。某些具有定型意义的意象, 常被诗人沿袭, 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赵嘏常采用“一枝”、“卢”、“云”、“尘”等意象, 并通过俯瞰、回顾特定视角的观照, 使“名物进入诗的语境, 被描述而赋予诗性意义, 同时其感觉表象也被具体化”, 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1]

1 科举意象的选取

赵嘏常用“折桂”、“登龙”、“迁莺”、“成仙”以及“穿杨”等作为表达及第的意象, 如《落第赠沈询》:“穿杨力尽独无功, 华发相期一夜中”, 借用力尽而无功的“穿杨”来表示自己的落第。《喜张濆及第》:“九转丹成最上仙, 青天暖日踏云轩”, 用“成仙”来祝贺友人的中举。但最常用的及第意象是“一枝”, 而在唐诗中较少出现的及第意象“卢”, 也被赵嘏用于诗歌中。

一枝:“一枝”是赵嘏科举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及第意象。“一枝”与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折桂”紧密相关, “折桂”又称“桂折”、“擢桂”、“蟾桂”、“芳桂”、“手中有桂”。《晋书》卷五十二《郤诜传》曰:“郤对策上第, 拜议郎。……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 问诜日:‘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 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2]从中看出折桂是由“桂林之一枝”而来, 赵嘏在表达及第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一枝”, 用“一枝”代替“折桂”。如“天上高高月桂丛, 分明三十一枝风” (《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八斗已闻传姓字, 一枝何足计行藏” (《广陵答崔琛》) 、“金榜前头无是非, 平人分得一枝归” (《李先辈擢第东归有赠送》) 、“一枝攀折回头是, 莫向清秋惜马蹄”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 、“鬓毛洒尽一枝桂, 泪血滴来千里书” (《下第后上李中丞》) 、“五字谁能摘, 一枝犹未攀” (《览卷赠张山人》) 、“一枝甘已失, 辜负故园春” (《旅次商山》) 等等。《送权先辈归觐信安》中“有衣彩独归去, 一枝兰更香”的诗句, 对于“一枝”谭优学先生注解为:“古人常以芝兰喻佳子弟”, 并引《晋书·谢安传》:“安尝戒约子侄, 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 欲使其生于庭阶耳。’”[3]这样把通常表达及第的概念和“佳子弟”联系在一起, 使及第之人与才华出众画上了等号。诗人把“一枝”与“佳子弟”结合, 使“一枝”的内涵扩大了。

“卢”:表达科举及第的意象很多, 但用“卢”表达及第的诗人却不多。《赠薛勋下第》中有“一掷虽然未得卢, 惊人不用绕床呼”的诗句, 据《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樗蒱大掷, 一判应至数百万, 馀人并黑犊以还, 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 大喜, 蹇衣绕床, 叫谓同座曰:‘非不能卢, 不事此耳。’裕恶之, 因挼五木久之, 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 其一子转跃未定, 裕厉声喝之, 即成卢焉。”[4]赵嘏的这首诗里就用了刘毅的典故, 但并不深奥。樗蒱出现于西汉, 流行于西晋, 是一种类似于六博的博戏, 它有五个棋子, 每个子有两面, 分别涂成黑色和白色, 玩家各掷棋子, 五子全黑者为“卢”, 是最高的一等。檐蒲这一游戏在唐代依然十分流行, 即使目不识丁者也都知道。赵暇的这首诗, 显然是以晋人刘毅一掷未成卢来比喻薛勋未能中举。用未能掷“卢”来指代落第, 在李远的《友人下第因以赠之》“刘毅虽然不掷卢, 谁人不道解樗蒱。黄金百万终须得, 只有挼莎更一呼”以及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知君开馆常爱客, 樗蒱百金每一掷”这两首诗里也曾出现, 但作为及第的意象并不常用。[5]

尘:在赵嘏科举诗中“尘”出现的比例也是比较多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一种含义为形容家中生活贫苦。如《风蝉》:“听处无人见, 尘埃满甑生”中的“尘”就是如此, 这种含义是借用了范冉的典故, 据《后汉书·范冉传》:“所止单陋, 有时绝粒……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6]一种是形容旅途的劳苦。如《经无锡县醉后吟》:“京洛衣尘在, 江湖酒病深”、《寄归》:“三年踏尽化衣尘, 只见长安不见春”、《旅次商山》:“日夕猿鸟伴, 古今京洛尘”, 这几句里的“尘”都是化用了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里的“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为缁”的典故, 来暗喻自己多年的随世漂泊, 传达出功未成名未就的悲观失意和迷茫。一种是用来代指人世, 称人间为“红尘”。如在《早出洞仙观》中有“愁是独寻归路去, 人间步步是尘埃”的诗句, 用来代指人世间, 《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中有“都无鄙吝隔尘埃, 昨日丘门避席来”的诗句, 意为在见到李珏后, 鄙吝之心顿消, 隔绝了凡尘俗世。《发柏梯寺》:“犹有向西无限地, 别僧骑马入红尘”以及《登安陆西楼》:“征车自入红尘去, 远水长穿绿树来”中直接使用了“红尘”的字眼。此外, 诗人还借用“尘”来比喻自己身份低微, 如漂浮的尘芥一样。如《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从此微尘知感恋, 七真台上望三台”, 把自己比喻为“微尘”显示出渺小。

2 俯瞰、回顾的视角

每逢心中愁思郁结, 情绪难平之时, 赵嘏常常选择登高望远, 以俯瞰的视角去审视外物, 试图以此来消解心中块垒。如《宿灵岩寺》:“无人见惆怅, 独上最高楼”, 《李侍御归山同宿华严寺》:“相逢一宿最高寺, 夜夜翠微泉落声”, 由于站立高处, 改变了人身处平地时的视野, 使诗人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日常所见。这种登临造成观照视角的改变, 让赵嘏从日常生活的包围中隔离出来, 随着位置的升高, 视野也相应的更加自由、广阔。此时的赵嘏可以把功利是非暂且搁置, 在登高中把平日压抑的感受重新开启, 并借用想象、联想跳动出最美的诗歌音符。这就使内心深埋的、被压抑的情感勃发迸涌出来, 使诗人的诗歌创作处于活跃状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有如此之谈:“余于登高时, 每有今古茫茫之感, 古人先已言之”, 强调了登高易感。[7]同时赵嘏在诗词里选取的景物, 由于以俯瞰的视角具备了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在“古树云归尽, 荒台水更流。无人见惆怅, 独上最高楼”的诗句中 (《宿灵岩寺》) , 诗人登楼远眺, 俯瞰大地, 映入眼帘的是古树荒台, 云归水流, 以此触发了内心的惆怅, 由云和水而连及无人可见的愁, 正是俯瞰的视角使惆怅与云、水相连, 把抽象无形的惆怅变得具体形象, 飘渺玄远。

“回顾”是对所选景物描摹的另一视角。在远离的同时又蓦然回首, 把不愿离开而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心情含蓄的表达出来。赵嘏常在诗中用“回首”一词来表达“回顾”的视角。其在《早发剡中石城寺》中亦有“明朝一倍堪惆怅, 回首尘中见此山”的诗句, 清代的王尧衢这样注解:“已去, 而不忘情于佳境, 不免回首。而尚见此山之在望, 是我在尘中碌碌, 负此尘外山也”。[8]已经离去又回首翘望, 体现出赵嘏欲进不能, 欲退不甘, 在两者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态。此外, 还有“无由并写春风恨, 欲下郧城首重回” (《登安陆西楼》) 、“新霜何处雁初下, 故国穷秋首正回” (《重阳日示舍弟》) 、“出门便涉东西路, 回首初惊枕席尘” (《悼亡》) 均以“回首”的姿态把自己置于所描述的世界之外, 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把那种“痛定思痛, 痛何如哉”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

赵嘏用“一枝”、“卢”等独特、富含历史文化渊源的意象, 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不仅有助于拓展、深化诗歌的意境, 还可以丰富诗歌语言的意蕴, 使其诗歌更凝练, 更富有言外之意。另外, 即使相同的意象, 由于视角的不同也会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赵嘏在选取景物时, 往往以俯瞰、回顾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所见, 笼罩着萧瑟感伤的情怀。S

摘要:科举诗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意象, 如“穿杨”、“登龙”来表示及第, 用“无媒”和“落羽”来表示落第。赵嘏科举诗中既有这些普遍意象, 也有“一枝”、“卢”等独特的意象。其在选取景物时, 往往以俯瞰、回顾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所见, 笼罩着萧瑟感伤的情怀。本文试从意象和视角来浅析赵嘏科举诗的特点。

关键词:赵嘏,科举意象,视角

参考文献

[1]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21.

[2][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 1974:1443.

[3]谭优学.赵嘏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6-17.

[4][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 1974:2210.

[5]李远.友人下第因以赠之[C]//[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卷五三八, 第一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0:14611-14612.岑参.送费子归武昌友人下第因以赠之[C]//[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卷七, 第一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0:5180.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65:2689.

[7][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58.

[8][清]王尧衢, 笺注.唐诗合解笺注[M].单小青, 詹福瑞, 点校.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499.

现代诗的视角 篇2

携着暖风细雨

在深夜 湿漉漉地

搅柔了坚硬的冷

然后抱着树叶

醉悠悠地

悬在叶尖

冰冷的土

舒缓了肌肤

渴望的心哪

被满足得滋滋润润

广场低洼处

晶亮着泪的眼眶

稀疏的雨丝

在里面圈着波纹

榕树叶俏皮地

在颈里溜下一粒珍珠

猛然紧缩了你的心脏

仰首翻动的叶

洒下缕缕清凉

很爽

桃树十分妖艳

着一身红袍

让路人闪直了眼

眼的魂魄

挂上了花瓣

春 悄悄地

从背后抱住你

从头发到脚趾

轻轻柔柔地

最佳的味道是

眯着眼 扭转身

仔仔细细地

她的体香

2、春的味道

一头扎进了太阳

转身就脱去了

少女的冬装

平底鞋

一前一后地蹦迪

牛仔裤

鼓圆了长腿的丰满

春的翅膀

鼓动着蜜蜂

在花瓣间

放浪

冰淇淋很冲动

昂着头叫喊

热烈地和汗珠对上了眼

拥抱 很快地

溶爽了她的心房

枯草上晒着太阳的狗

睁开慵懒的眼

扭过头来

竟然是嫉妒的目光

阴影 孤单极了

羡慕着

枝头上破裂的圆苞

毫无规则地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3

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上一篇:经验鉴别下一篇: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