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科学院(通用9篇)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1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乌鲁木齐至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优先发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是一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于1958年,隶属自治区农业厅领导。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院主校区位于新疆昌吉市,现有四个校区,高职目前有两个校区,即文化东路校区、乌伊路校区,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学院设有生物科技分院、园林及食品科技分院、动物科技分院、经济贸易分院、工程分院、信息技术分院、国际合作分院等13个分院,开设有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利工程、会计与审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7个专业。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2
关键词:意义,历程,阶段,因素,运行机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院县共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符合科技成果市场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顺应了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院县共建”自2003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实施以来, 管理运行平稳推进并取得实效, 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向其学习和借鉴。
1“院县共建”运行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1.1 科技成果市场的供需不断趋于平衡
一方面, 科技成果的供应方—科研院所在“院县共建”过程中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研究出切合实际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 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农业经营主体 (包括农户、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 在“院县共建”过程中能够精确高效地找到所需要的科技成果, 并获得指导。长期以往, 科技成果市场将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也将会不断降低科技成果的空置率, 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2 规避风险, 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
“院县共建”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一些科技成果, 例如农作物的新品种, 在经过试验和示范之后才提供给农业经营主体, 这无疑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在前期选择品种时的风险。另外, 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受专家的实用技术指导, 一方面规避了技术风险, 另一方面也掌握了科技知识, 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
1.3 资源整合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一是在资金利用方面, 科研院所专家带项目、带资金到县里, 县里向不同厅局口申请科技成果推广方面的资金支持, 这无疑就延续了科技产业的链条, 有效利用资金, 使科研和推广一体化;二是在技术力量方面, 不仅能够发挥科研院所专家专业技术过硬的优势, 而且能够发挥地方科技人员科技推广能力强的特长, 使科技人员这一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发挥作用。
1.4 促进农民增收
“院县共建”建立的这种动态、稳定的关系, 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 间接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 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运行发展的历程
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工作自2013年4月开始, 至今已有三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探索建立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轨迹, 并将不断成熟和完善。
2.1 探索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是“院县共建”的首要阶段, 也是基础阶段。首先, 农科院领导及其所属研究所领导本着“用科技促进全疆农业发展”的目的赴拟共建县市进行前期调研, 切实了解拟共建县市的农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科技需求情况;其次, 针院所对不同的农业科技需求情况做出不同的实施计划;最后, 双方就实施计划及实施条件达成一致, 签订“院县共建”协议。
2.2 创新发展阶段
签订完“院县共建”协议, 双方将根据计划开展实际工作, 进入“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的阶段。根据发展的成熟度不同, 我们将这一阶段分为创新发展阶段一 (创新发展初步阶段) 、创新发展阶段二 (创新发展稳步阶段) 、创新发展阶段三 (创新发展相对成熟阶段) 。每一阶段的特点见表1。
目前, 新疆农业科学院已经与9个县市和1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这9个“院县共建”县市中, 每个县市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情况见表2。
3 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运行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对“院县共建”工作的推进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初步调研之后, 我们发现, 就目前而言, 影响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运行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
目前, 参与“院县共建”的资金主要是农科院申报的项目资金和少部分共建县市的推广项目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一方面, 项目资金本身就较少, 另一方面, 这些资金受项目批准部门的限制, 必须与项目预算时的用途相同, 以致于“院县共建”中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建设方面缺乏资金支持。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创新发展的初步阶段。
3.2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
首先,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展跟不上“院县共建”步伐。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 另一方面, 这些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其次, 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由于科技推广经费的不足和激励政策的不完善, 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推广的热情不高, 为农民服务的能力也受到限制。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创新发展阶段。
3.3 政府重视力度还不够
政府只有加大引导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 社会力量才能更多地参与到“院县共建”工作中来, 科技人员才能积极投身到“院县共建”工作中来。目前, 就新疆而言, 政府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还不够, 各方面制度和优惠政策制定还不完善, 没有系统化。这一因素贯穿“院县共建”的整个过程。
4 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创新
4.1 运行机制创新及优化的思路及原则
4.1.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为手段, 在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转化方式方法, 更加注重发挥科研院所、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协作能力, 着力构建主体多元、资金充裕、系统高效、结构合理的“院县共建”运行机制。
4.1.2 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 参与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规划引导作用。在战略规划、组织实施、建设运行、经费投入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作用, 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进来, 不断丰富参与主体和完善投资结构。二是协同创新, 各方利益最大化。努力推进多元化主体达成利益共识[接排, 不另起], 科研、推广、产业化同步推进。在生产中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创新, 形成科研—生产—科研的良性动态循环, 在这一循环链中实现各参与方的利益。三是结构完善, 合作运行持续化。创新并完善组织[接排]、人才、资金等结构, 以“院县共建”为平台, 以实现差别化利益主体的利益为目标, 使稳定、持续的合作运行不断推动农业科研事业的前进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4.2 运行机制优化及创新的内容
围绕“院县共建”运行机制构建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新疆农科院“院县共建”运行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机制、资金筹措机制、项目带动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组织管理是保障, 利益联结是基础, 项目带动为纽带, 资金筹措是支撑, 激励约束是动力, 考核监督是助力。只有这6个运行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才能推动新疆农科院“院县共建”的稳定、持续发展。
4.2.1 组织管理机制。
结合新疆农科院“院县共建”目前发展状况, 一是组建领导小组, 由院领导和共建县市主管领导任组长, 由院科研处领导和共建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 合作的领域和方向由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商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成员由院所领导、科研骨干及共建县市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及骨干人员组成, 具体的合作内容和细节由院所领导和共建县市科技推广中心主任进行接洽, 办公室设常用联系人。二是要制定领导小组职责等规章制度, 明确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并责任到人。
4.2.2 利益联结机制。
各参与主体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 利益也出现差别化, 为了推动“院县共建”的实施发展, 必须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使各参与主体形成利益联结的共同体。就目前新疆农科院“院县共建”创新发展中发展稳步阶段而言, 参与的主体主要有科研院所、共建县市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户, 共建县市政府搭建平台, 科研院所提供科研成果, 农业企业购买科技成果, 农户推广科技成果。在这一过程中, 共建县市政府达到了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科研院所达到了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目的, 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农户经济收入不断增多。若共建县市政府搭建平台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鼓励科研院所以自己科研成果作价入股, 农户用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到农业企业中去, 农业企业的收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分红给各参与主体, 使这一系列参与主体形成利益联结体。那么, “院县共建”将会稳定持续地发展。
4.2.3 项目带动机制。
一个好的项目, 不仅能够为“院县共建”的发展带来资金, 也能为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带来机遇。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 以不同参与主体为主体单位, 其他为协助单位, 多方位申请农业科研或推广项目。另外, 还可以通过相邻县市形成一个区域联盟, 或使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色的农业企业聚集起来, 形成某一产业聚集群, 以此来吸引项目投资或向相关部门直接申请项目。
4.2.4 资金筹措机制。
一方面在科研院所和共建县市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投入部分财政资金, 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院县共建”中来。除了农业企业以外, 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援疆建设省市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自治区当前“访惠聚”这一活动可能带来的资金支持, 由驻村单位提供农技推广资金, 农科院提供农业技术和培训, 共同推进共建县市的农业经济发展。
4.2.5 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院县共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动力源泉。就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而言, 对那些在“院县共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在职称晋升、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院县共建”中表现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共建县市应将其业绩作为其年底考核、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的加分项。对于“院县共建”中表现好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 共建县市应在银行贷款、优惠政策享受方面给予倾斜。利益联结机制将各参与主体连接在一起, 无形中就约束了各参与主体的消极行为。
4.2.6 考核监督机制。
针对“院县共建”工作, 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推广条件、取得效益等方面考虑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 跟踪了解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针对不同参与主体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院县共建”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对科研院所 (科技人员) 、科技推广机构 (科技推广人员) 、农业企业、农业大户等跟踪评价, 对其业绩进行鉴定和评价, 对其问题提出解决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济民, 刘春芳, 申秋红, 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48-53.
[2]邵喜武, 海青, 王海艳.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5) :80-85.
[3]郭强, 刘冬梅.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10) :99-104.
[4]杜华章, 赵桂平, 严桂珠.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J].山西农业科学, 2016, 44 (1) :85-91.
[5]郭海婷.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6]江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王欢, 庄天慧.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14) :68-73.
[8]孙亚范, 余海鹏.立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2) :89-96.
[9]杨印生, 盛国辉, 刘子玉.吉林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5 (1) :64-69.
[10]黄学群, 李瑾, 陈丽娜, 等.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1) :27-33.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3
关键词:新疆;农业科技;人才;探讨
新疆农业科学院针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总量大幅增加,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开始形成。围绕着自治区科技农业发展,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关系著自治区农业事业发展的未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整体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下面浅谈一下关于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做法及存在一些问题。
1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存在几点问题
1.1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一是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低。我院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技术是面向农业生产,创新的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农业技术研究高层次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少、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承担高技术科研能力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比较少,具有硕士以上的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员较少。
1.2 科技人才总量比较匮乏
当前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比例不断上升,科技队伍年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总量还是缺乏;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实力不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利用率低等现象。我院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分布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的突出问题是: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单一领域、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少;继承学科发展型人才多,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型人才少;低职称的人才多,高级职称的人才少。同时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上,科研思路尚不清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实际不足,科研思路不清晰,课题申报与生产需求脱节。
1.3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少、重大科技成果少
我院青年科研人员主要承担了一些院青年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没有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主持。
“十二五”以来,我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个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些奖项获奖者前三名中没有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在基础性研究上,青年科技人员发表了一些科技论文,但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过过水平论文数量较少。
1.4 科技人才流失问题
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薪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工资水平与外部同行业、专业相比较,不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单位在薪资方面的吸引力降低;同时单位也未能体现多劳多得,难以按照工作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造成部分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流失。
二是农业科研的工作环境条件较差,需要长期出差;农业研究整个生育周期较长,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性较大,难以出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对物质、精神的追求,个人价值不能实现,导致人才流失。
三是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忽视了优秀人才政治待遇优先性,也会影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1.5 社会环境不利影响
青年科技人员生活压力巨大,正处在养老、住房、孩子上学等要钱的困难时期;在工作中也要接受严格的科研业务考核,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难免存在科研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被诱发学术浮躁和造价,影响其学术水平能力的提升。
2 主要做法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培养机制,完善对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方式,增加培养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学习搭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品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综合科研素质高、较强的科研推广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2.1 进一步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管理中,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对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对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在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中对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调动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上从科技创新成果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价,避免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价的粗放办法。
2.2 加大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
改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一是可以通过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利用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优势学科单位联合培养,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向培养;选拔和推荐有科研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学习和培训,提供出国考察机会,开拓青年科技人员的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科研团队行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在本行业有重大研究的青年科技骨干。
2.3 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后勤保障力度
努力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社会保障提供条件,从住房条件、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方面,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2.4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能力方向
2.4.1 加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任务的能力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申报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从项目的立项、实施、项目总结上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任务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青年科技人才,及时培养。支持青年人才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基金项目。
设立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尤其是35岁以下科技人员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或者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前期研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完善人才管理办法,积极引进青年博士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经费资助。
2.4.2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
协同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不能单一的从一个方面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组织优势科研团队、强强联合是现代科研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构成形式。
在创新团队队伍建设中:
①项目负责人要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在遴选团队成员时,加大青年科技人员的数量,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要占40%以上,使团队年龄结构年轻化,同时首席专家肩负培养青年人才的责任。
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
③充分发挥专家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与引领作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培养机会和经费支持,青年人才培养将作为对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④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依托国家外专局项目、中亚合作项目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3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保证措施
3.1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经费保证
依托自治区培养项目,加大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为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
①依托“自治区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培养”、“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国家公派留学配套”、“西部之光”、“自治区少数民族特培”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带薪学习,有计划、有重点选派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研修学习或合作交流,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
②选派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优秀团队中进行中长期研修,通过共同工作,学习优势团队的丰富的科研理念,利用团队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研究方向,接触本学科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增长自身见识,拓宽自身科研研究领域。
③单位鼓励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学习进一步提高,自主培养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3.2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保证
①拓宽青年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健全科学的选拔培养机制,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③岗位聘用实行科学定岗,引入竞争、打破论资排辈,岗位职责的制定与岗位要求、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紧密结合,激发有能力、想干事的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为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保证
①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才工作的成效,逐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条件建设,提高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使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安心工作。
②提供相应的课题申报、论文发表、职称申报、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科研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先灵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职教与成教,2012:189.
[2]杨东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13-14.
[3]吕倩.科研院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71.
[4]磨堅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人才通道,2010(93):76-77.
[5]许勤,赵玉莲.国有农牧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分析、思考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9(5):25.
[6]何传新.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143,145.
[7]李巨光.浅议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J].农业科技管理,2007(6):90-93.
[8]王福军,吴志刚,王虹,等.浅析农业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1):49-51.
[9]李剑蓓.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问题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09(5):49-50.
[10]李巨光.基于科研人员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96.
作者简介: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4
术学院召开
通讯员王芳
2012年3月29日,“自治区高职德育活动课现场会”动员大会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新疆农职院副院长吾甫尔·艾买提江,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段永照、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学利以及学院各分院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等35余人参加此次会。团委副书记余超主持了此次会议。
4月25日,新疆农职院将承办2012年度“自治区高职德育活动课现场会”将,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专题召开此次会议。吾甫尔·艾买提江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学利指出:本次活动是自治区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研究中心、研究会主办,学院承办。新疆农职院是德育活动课的发源地,拿什么给全疆高职院校做示范,所以更要出精品,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课课有小结”的要求进行示范。要突出德育活动课的活动性,参加此次德育观摩的对象是各个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辅导员,班主任,预计40―70人,我们的目标是让学院各班级的班主任,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个人智慧,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特色,以及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契机,要围绕本月德育课的主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次现场观摩会,也是本月德育活动课系列活动的展示会,班主任要把周周的活动方案、活动成果展示给与会代表。
副院长吾甫尔·艾买提江最后强调: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好坏,因此大学生自身改变展示是我们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学生管理者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自德育活动课在学院第一次开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效果显著。我们更要重视,更加完善,明白德育课的开展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不单单是准备好此次观摩课,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把这门课认真抓好、各分院领导也要进课堂听课考察。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5
【新疆警察学院排名】新疆警察学院特色专业-新疆警察学院录取分数
线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篇6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新疆师范大学化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11-5班庞冬20111702141003)摘要:
由于当前新疆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对新疆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本文对新疆在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根据国内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最后,建立了一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对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性做出系统、客观的评价。
关键字:
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引言: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是指从新疆实际出发,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注重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发展新疆现代农业。近年来,在新疆农业的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新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是进一步加快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新疆要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走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道路。
1.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1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绿洲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日益下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如果,从均衡、协调的角度出发,建立复合新疆农业生产的绿洲生态—经济型农业,将有利于从新疆经济发展全局出发,解决新疆农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变目前我区农业生产中所忽视生态建设的现状。既符合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将传统农业生产技
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内在自然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克服环境制约,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对提高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干旱区,在干旱的生态环境下,人们进行繁衍生息与经济活动的绿洲载体是有限的。新疆绿洲面积为16.44xl04km2,干早区占绿洲总面积的72%,占新疆国土面积的8.6%。已开辟的人工绿洲7.07x10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1]。因此新疆的绿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建国后,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人口增长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政策性因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的影响新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粗放利用资源阶段(建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末)2.掠夺利用资源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3.剥夺利用资源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2]。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新疆农业发展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沙化面积扩大、水土资源利用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量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变新疆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已势在必行。
2.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2.1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的优势。
新疆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及生态优势。水资源极其丰富:全区有大小河流 570 多条,地表年径流 884 亿 m3,地下水可采量252亿 m3,冰川储量为全国冰川储量的 50%,水资源极其丰富[3]。土地资源增地潜力巨大,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1/10 以上,还有大量的可利用草场和可垦荒地,耕地后备资源 0.15 亿 hm2,增地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自治区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了良种良法以及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强了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4]。显然,新疆已经具备了依托大基地、实现大发展、形成大产业的条件。新疆是我国通向中西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等 8 个国家接壤,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突出优势。中央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必将对新疆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战略影响。
2.2 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的劣势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与发达省区相比,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新疆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环境,是中国多种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沙尘、大风、干旱、洪水、雪灾、寒流、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制约了新疆生态型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5]。水是农业的命脉,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很大比例,耕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用水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对于干旱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非常不利。新疆施用化肥量呈递增趋势,化肥施用量增加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有机肥施用不足、养地作物规模小,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较以前明显下降。农药的施用不当,不但造成农产品污染,而且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步提高。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我区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引起残留在土壤中的废旧地膜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土壤生产能力下降,对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地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趋势加剧。面绿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以上因素都制约了新疆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均衡、协调的发展。
3.如何在新疆发展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3.1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
目前,各国都非常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也将得到持续的重视和推进, 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和谐、绿色和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法:(1)政府立法与民间团体共同推动。(2)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6]。(3)以科技开发为突破, 追求产业创新。(4)以 “可持续”为本, 注重发展 “绿色农业”。(5)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6)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外经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符合新疆区情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具体做法为:(1)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支持
体系。(2)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3)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收益渠道。(4)重视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5)加强立法, 通过法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我国的三种生态农业模式对新疆农业生产模式的启发。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3种类型[7]。但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因此,新疆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三个基本目标:(1)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2)农村综合发展消除贫困目标。(3)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目标
[8]。3.3对新疆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要综合考虑新疆地区的整体因素,解决好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才能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几点:(1)科学制定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中心开展绿洲生态农业建设(3)加强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中生态因素的比重;
(5)完善生态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6)减少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10]。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的可行性建议。[9]
4.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4.1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
首先对各子系统内的指标做主成分分析,确定主成分权重,并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FiWiYiji1,2,,n;j1,2,,p[8],计算各子系统的系
统得分;然后对三个子系统在做主成分分析,确定主成分权重,并根据上述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可持续发展总指数。
4.2计算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
[8]协调度A=1-S/Y(Y为某一样本的各子系统 得分的平均值,S为其标准差),A
越大,泽各子系统之间配合的越好,反之则各子系统缺乏协调性。
5.结论
新疆绿洲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性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和渗透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效地减少农业资源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张军民,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区域开发规律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报,2004,14
(1):1-4
[2]宋彤,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8-21
[3]陈 宏,建国以来新疆农业发展与生态问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9,8(3):8-19
[4]甘昶春等,生态型现代农业是新疆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1):401-405
[5] 杨德刚,烟 彬,吕晓云.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与对策[J].干旱区地理,2000,23
(2):159-164
[6] 王海英, 董锁成, 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4): 15-18
[7]黄进勇,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376-379
[8]张丽,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6,6(1):30-35
[9]红金,新疆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农业与技术,2006,26(6):10-11
[10]苏树军,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4(1):26-
31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11-5
学号:20111702141003
姓名:庞冬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7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 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 全班共40人, 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 来到大学后, 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 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 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 而这其中许多学生, 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 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 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 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 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 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 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
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 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 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 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 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 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 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 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 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 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 学校或教师推荐, 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 人才招聘网站, 熟人介绍等等, 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 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 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 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 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
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 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 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 因此, 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 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 这样才能“下得去, 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 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 但应该说,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 因为缺乏吃苦精神,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 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 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 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 加强学生实践教育,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因此, 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 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 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 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 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 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 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 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 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 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 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 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 现已采用导师制度, 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 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 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 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 结合新疆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 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 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 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有客观实际的因素, 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 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 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熟悉企业生产流程, 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 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 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 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 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 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 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 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 使其功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另外, 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 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 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 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 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 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 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能够通过学习,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 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 扎实专业知识, 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 为新疆的草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综合近5届草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 草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越来越不乐观。因此,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出发, 分析总结当前草业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最后提出一些解决就业困难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1]董朝霞, 卢小良, 解新明, 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0, 28 (4) .
[3]赵祥, 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5) .
[4]干友民, 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 2003, (4) .
[5]朱铁霞, 高凯, 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 2012, 24 (1) .
[6]蒲小鹏, 祁娟.草业科学就业现状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
为提高新疆整体农业水平努力工作 篇8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买买提明·牙生等领导同志、“中国天山奖”获得者、在疆工作的23个国家的73名外国专家代表和专家所在单位负责同志以及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中央驻疆单位、科研院所领导共150多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和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新疆外专局李引安供稿)
下为美国籍专家盖瑞·金先生的获奖感言。
当我1998年第一次来到新疆时,我就意识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然而这个机遇必须要有大的变革才能促成。
在过去的12年中,我有幸和美国约翰迪尔,中粮屯河这样的著名大企业一起合作共事来共同创造这个我们曾经意识到的难得机遇。
我们通过实施机械化农业技术来改良提高土壤品质,我们通过介绍新的杂交番茄品种来提高作物单产。我们通过试验示范证明了借助农业科学,利用完善的机械化农业种植技术可以将番茄单产提高50%。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将这一种植技术在新疆南北推广。但我们意识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中粮屯河公司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亨氏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为提高新疆在安全和可持续整体农业水平上努力工作。
新疆农业科学院 篇9
论文题目 :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姓名:任晓红 班级:人力0901 学号:2009011977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一. 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新疆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人均占有量为228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但耕地亩均水资源量54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
同时,全区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中耗水量大、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低于全国0.5的平均水平。农牧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用水仅占12%,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要解决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着这些问题,使新疆工农业生产及生存、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节水扩灌,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通过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来减少灌溉本身所产生的负效应和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新疆水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节水农业就是一项农、水技术紧密结合,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即在改进灌溉技术和灌溉管理制度及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包括农学范畴的节水、灌溉范畴的节水和农业管理节水,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农业。
二.新疆节水农业的实践经验
(一)新疆高效节水灌溉的具体做法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补助高效节水工程,每亩滴灌补助100元,其他节水工程每亩补助30元,2010年每亩滴灌的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时加大对节水灌溉贷款贴息资金的支持力度。近十年来,兵团累计投入80多亿元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其中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70多亿元。
2.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全面推进高效节水建设。
节水灌溉的发展是现代灌溉技术代替传统灌溉技术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目前,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设备及器材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节水灌溉一次性投入成本,使其由1996年初的2000元/亩降低到目前的650元/亩。使用滴灌的农户扣除滴灌投入各项费用后,仍能够实现增收,使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全面推进了高效节水建设。3.示范带动,推广有力。
由于节水灌溉,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劳力,增地、增产、增收的特点,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对高效节水建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政府强制推广到现在的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实施,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农牧民成为了农业节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目前,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小麦、水稻等主要种植作物。4.强化组织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自治区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几种适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合作社+专管人员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管理、村组+专管人员管理、水管单位+农户管理、公司+专管人员管理、农民联户管理、承包管理、大户或私人农场自行管理等模式,保证了已建工程良性运行。
三.新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据调查,兵团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0提高到了2009年的0.51,灌溉定额由每亩1000立方米下降到了650立方米,年实现节水10多亿立方米。通过滴灌技术的推广,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普遍节约30—50%,例如,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花,比常规灌溉可节水45.7%,小麦可节水40.1%。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节水灌溉是由多项农业技术配套集成,将节水、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精准农业措施融为一体,提升了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兵团部分团场,已建成自动化的滴灌控制系统,“开阀门、点鼠标、穿皮鞋”代替了“拿铁锹、提马灯、蹬胶鞋”的传统浇水方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棉田管理定额从25亩/人提高到了80亩/人。
三是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施节水灌溉,滴灌输配水管道全部埋入地面耕作层以下,田间没有渠道和田埂,可节约耕地5—7%。例如,籽棉可增产20%,亩均增收200—300元;番茄每亩可增产1.5吨,亩均增收约700元。节水灌溉带来的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工和增产等综合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带动了支农工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是用工业化产品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节水灌溉器材和滴灌专用肥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新疆天业为代表的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实现了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节水灌溉的推广,推动了农业节水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小水滴”圆了农民致富梦
“以前同样种20亩地,全家年净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去年加入高效节水农业合作社,大水漫灌改成滴灌后,我家净收入翻了一倍多。”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高玉军从未想到,“小水滴”竟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在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县,目前全县已有30万亩农田实现了农业高效节水标准化,全县7500户参加农业高效节水的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全县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每年节约农业用水量3600万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1300万立方米,为当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水资源。
四.主要启示和建议
新疆属严重缺乏水资源地区,城市沿绿洲边缘分布,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新疆推行节水农业,近些年来拨款项给各城市进行节水建设,节水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节水农业体制,城市工农业、生活用水充足,粮食供应量平衡,但各城市所推行的节水建设方案有所不同,各城市绿化覆盖率、节水灌溉程度有所不同,鉴于将各城市的节水农业发展提高一个层次,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全区高效节水灌溉规划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积极配合,共同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即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节约灌溉用水。统筹考虑水资源布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牧业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2)逐步完善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目前,国家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一是将喷灌机、微灌设备等节水农业设施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二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中支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三是在税收政策方面对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定支持。(3)建立共同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把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的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要以相关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或者现代农牧业发展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三是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贷款贴息、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加强管护机制建设
将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工程管护机制建设以及农牧业水价改革结合起来。应借鉴新疆推行的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水管单位的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 水利部门要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
一是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
二是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三是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新疆农业科学院】推荐阅读: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欢送2012届毕业生文艺晚会策划书09-30
新疆农业保险09-10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05-19
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07-11
新疆农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策划书11-13
新疆警察学院实习报告05-26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05-17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08-29
农业科学类05-11
农业科学技术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