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2024-05-1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精选9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1

2010年4月21日,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一行在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省政府副秘书长金济滨、省农委主任王忠林的陪同下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视察指导工作。省农委副主任、院党组书记、院长韩贵清向韩长赋部长介绍了我院概况及近年来发展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 副院长苏俊, 肖志敏, 王贵江陪同。韩部长一行先后参观了院展览室、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脱毒马玲薯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并与科研人员亲切座谈, 详细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韩部长欣慰地说“我曾在2002年来过一次农科院, 事隔八年, 农科院的变化太大了, 说明你们近年来有发展、有进步、有创新。”

在谈到今年的春耕生产时, 韩部长表示“我现在非常关心东北地区能否及时春播, 在播期推后、实播期缩短的前提下, 是否能够保质保量的做好, 建议农科院的专家在深入一线指导生产的同时, 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 给予各地区农民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韩部长希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能够在黑龙江省农牧业发展当中, 继续发挥技术领军作用, 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全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2

作者:招生就业处 点击数:938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08日

专业优势:

国家示范性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被誉为全国高职同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示范,荣获省高教成果一、二等奖,拥有以机器人、FESTO柔性生产线为代表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师资保障,牵手国内、外大型名企,就业稳定质优。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识绘图、材料选用及自控等基本知识,机械加工、系统控制、设备维修等技能和工艺编制及机电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等职业能力,面向名企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现代工程制图与识图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块,电机拖动维修模块,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就业岗位(现状)及前景:

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数控设备操作及编程;机电产品、设备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为97.98%。应届生薪金待遇约为1500—2500元∕月,3年后约为3500—6000元∕月。

技能证书:

车、铣、钳、数控车、数控铣、维修电工等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CAD等级证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证书、现代控制技术技师证书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2+1.5中韩联合培养)

作者:招生就业处 点击数:406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08日

专业优势:

中韩名校强强联合,依托国家示范性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国际合作办学品牌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识绘图、材料选用及自控等基本知识,机械加工、系统控制、设备维修等知识技能和工艺编制及机电设备使用、维护、维修职业能力,面向国内韩资及中韩合资的名企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后获得本专业的大专学历,韩国京畿科学技术大学大专学历。

专业主干课:

机床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诊断维护维修、机器人工学、人形机器人、电工技能训练、机电一体化模块、自动控制实习、韩国自动化控制企业实务、韩国机电维修企业实务。

就业岗位(现状)及前景:

按规定修满该专业课程的学时及学分可推荐到韩国或国内韩资企业工作。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设备的制造、装配与调试工作,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企业与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维修岗位。其他就业岗位: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使用岗位;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岗位。

技能证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策略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1]。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标志之一,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信息网络作为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重要纽带。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2]。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及传播的利器, 它整合了农作物新品种信息、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农业信息, 通过互联网简便快捷地传达到使用者手中, 达到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农业科研机构。育成农作物品种的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 获得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 其丰富巨大的农业信息资源的储备量是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 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将有效地为全省农业提供信息支撑, 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 对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研快速发展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网络建设特点及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以自有服务器及域名 (www.haas.cn) 为平台, 通过对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存储,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构建了集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 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 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1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1.1 健全的农业咨询体系

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分布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0个分院 (研究所) , 集中整合在网络体系中, 使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询到所在生态区的农业相关信息、专家咨询服务信息及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信息。最大化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1.1.2 建立农业科技数据库

通过资源的采集、交换、更新, 合作建立10个科技全文数据库 (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Proguest全文数据库、CAB文摘数据库、电子图书、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品种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 , 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科研的前沿研究成果及论文, 使农业科研工作者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动态及时讯。

1.1.3 以网站为载体构建开放媒介

建立自主服务器平台, 构建农业开放媒介, 实现农业信息的文本形态与多媒体形态、用户上传与下载、免费信息与有偿服务等不同形式的服务功能,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业科技成果通报等多个方面, 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 而且有丰富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于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利用开放的网络媒介, 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我国及黑龙江省的网上农业信息资源。

1.2 存在问题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要依托农业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必须具有时效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快捷地将农业信息传递到使用者手中。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 亟待解决。

1.2.1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软硬件设施落后、陈旧、存储量小等使信息的收集、制作、存储及发布受到很大限制, 不能将大量的信息资源整合到网络中供使用者利用。目前的服务器容量仅为3 TB左右 (包含全文数据库在内) , 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大量存贮。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 用户由原来的200多增加到现在的1 000左右, 目前使用的百兆光纤已不能满足农业网络用户的需求。

1.2.2 主导地位不明显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一个综合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去发展是很困难的, 需要政府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等的支持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网络信息建设仅仅依靠本院自身的条件发展, 已明显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需求。

1.2.3 农业信息规模种类单一

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尚能满足农业科研的需求, 但在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方面明显滞后, 显现出规模种类单一的问题。

1.2.4 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率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 农村经济对在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达60%。然而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互联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2]。因此, 加大农业信息网络的直接受益者——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将是提高网络利用率的直接手段。

2 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探讨

农业信息网络是关系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协调, 力争在农业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农业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农业教育培训与帮扶等方面起到桥梁和辅助作用。

2.1 科学规划, 加强统筹力度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需求,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确定以点带面的辐射形式,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统筹, 统一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各生态区域的科研院所的农业信息进行定期处理及优化, 使信息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及可利用性, 并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3]。

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 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量在逐年加大, 农民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因此,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龙头科研机构, 就要求农业信息系统要加大加强, 使用率必然增加。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使用效率。农业数据库开发要走合作开发之路, 并抓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4]。同时, 也要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窗口, 使信息及时完整地输送到农民手中。

2.3 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加大培训平台作用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网络窗口, 不但要为全院科技人员服务, 也要搭建科技支农的网络平台, 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 使农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科技动态, 就应加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建立开放性的网络平台, 提高农业服务效率, 以达到快速推动农业发展的目的。

2.4 推进农业信息链条化, 为“三农保驾护航”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 利用网络平台调整种植结构, 使农民及时掌握农产品的产、供、销模式, 防止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积压和销售不畅。通过构建专有的供销信息库, 实时更新供求信息, 保证有供有销。为农业科研、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等问题提供横向的、纵向的、集群的及开放的信息资源服务[5]。

3 结论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并带动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和自主特色, 其中农业工程研究设计、计算机网络中心、编辑出版中心、文献资源部、传媒中心等机构已全面面向“三农”服务, 在农业咨询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制作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信息容量小, 规模种类单一, 利用率低等, 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开发力度, 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大胆创新, 通过院所的分工协作,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共享目标, 构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高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平台“一站式”服务体系[6]。

参考文献

[1]宫丽宁.农业网络信息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8) :51-52.

[2]杜旭林, 朱勤, 温怀玉.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 2009 (8) :95-98.

[3]王志诚, 孙进先, 刘延忠.我国农业信息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9 (11) :122-124.

[4]李云祥, 韦志扬, 陆宇明, 等.数字化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2) :1623-1626.

[5]韦志扬, 梁贤, 张进忠.广西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现状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37 (5) :617-62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4

关于2014年春季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的通知

一、报名条件:

1.本次外语四、六级考试包含小语种(俄、日)四级考试,只允许11、12、13级在校学生报名。

2.报考英语六级考生,英语四级成绩必须在425分(含425分)以上。

3.报考俄语六级考生,俄语四级成绩不做要求,即考生可同时报考俄语四六级。

二、报名时间:2013年3月19-21日

三、报名费用:外语四级:40元 外语六级:40元

四、报名流程:

1.首先到学院教务处网页或各班级QQ群共享下载附件CET报名表格,将各项内容根据要求填写完全,认真核对(同班级考生或不同班级同时报名的考生可填在一个表格里)。然后将CET报名表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四级考试邮箱:hnzysjks@126.com,(注意:邮件主题应写清班级全称)。

2.本次报名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派一人携带报名费用于3月21日15点前到教务处考务科(主楼313室)进行现场确认。

五、关于CET报名表填写的几点说明:

1.“学号”字段应把考生在校学号的首位数字 “1”改为数字“7”。

2.“证件号码”必须填写18位身份证号,否则应在“证件类型”里填写为“4-其他”。

3.考生必须保证填写信息准确无误,否则对报名产生影响,责任自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5

1 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使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国际竞争力度逐渐加强, 巩固和发展农业大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使科技力量首先在农业生产上转化为生产力, 才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因此,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是结合当代国情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强有力的动力。

1.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创新科技水平才能使土地增产、增效, 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实现农民致富, 最终使农村农业改革发展走上一条投入少、损耗低、产出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 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方针的正确引导下深入开展科学技术创新, 推出经得起农业生产实践检验的最新农业技术, 并将其普及推广。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科技创新方向

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在开展农业科研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除了在科研项目上力求创新实用, 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上均加大了创新性科学技术的投入, 其产出效果明显好于以往传统农业科研的产出效果;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与兄弟院所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加强, 农业科研创业新思路不断开阔, 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实现了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又好又快地开展。

虽然该院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力量已经初显成效, 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还很长, 发展不足之处还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以下方面。

2.1 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 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不断增加创新性科技的投入, 广泛采用先进的科研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为此, 为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主要包括园区规划中道路建设、喷滴灌设施的建设、农经学校现代化试验温室的建设以及对俄园区建设、综合试验室建设等。

2.2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成立了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分院和牡丹江分院博士后流动站, 并与国内外10余家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展开了合作, 每年不定期的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 今后该院将继续与周边大专院校开展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大好局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 加强专业知识交流, 共同创新技术, 共享创新成果。继续开展农业知识推广下乡活动, 普及农业最新科普知识, 实地考察农民的农业行情,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果留在农民家”。

2.3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该院具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个综合试验站, 分别为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东北寒地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 又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果树与蜜蜂工作分站, 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蜜蜂、食用菌和苹果3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果树中试基地和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 因此, 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去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将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为同类科技领域服务、为农民服务。

2.4 大力开展种业技术创新

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育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水稻品种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 玉米品种牡单9、牡单10、牡单13, 果树品种龙冠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 晒烟品种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3 333.33万hm2以上, 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亿元以上, 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该院的大豆研究科室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了牡丰7号并通过审定, 2012年又成功审定了牡豆8号, 于2011年成功建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 提高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合作能力, 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研究, 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尽快出成果, 更好地为当地大豆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今后该院将继续加强育种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吸取国内外种植资源, 学习创新型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 改良育种材料,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扩繁基地建设, 尤其是海南扩繁基地建设, 同时与大型种子企业建立合作, 共享优良的育种平台, 争取建立以该院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2.5 提高科研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 逐渐扩大农业企业规模, 使大规模的机器应用于生产

水稻生化技术研究所下设的嘉禾农化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化的现代试验工具, 具有年产5万t壮秧肥和2万t农药的生产能力, 同时具有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的检测能力, 该公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推广销售协作网, 实现生产规模化、网络经营化、管理集约化的壮秧肥和农药的产销体系。该院的春苗种业公司、科馨优质米公司和土壤肥料研究所下设的牡丰专用肥公司均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最近几年大型科学技术的引用与实施使该院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发展迅速。今后将重点加强该院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充分武装和提高该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产品研发方向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 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 为实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而努力奋斗。

3 总结

在过去几年里, 在省农科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 该院不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实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各项措施, 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 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土壤改良、植保、育种、栽培等科研方面, 农业生产的田间用具广泛应用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等。该院现代机器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 再加上科研工作者不断与外界科研领域人员的积极交流, 使该院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相信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之路上, 有省农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 该院的科技创新之路必将推动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冬梅, 单新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再认识[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15) :67-69.

[2]董树婷.现代农业发展趋势[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6 (3) :33-39.

[3]黄张聪, 黄靑广, 刘哲存, 等.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3) :6-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6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工作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01~2010年大豆品种审定情况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共审定大豆品种172个,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有104个,占同时期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审定总数的60.5%;2006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审定大豆数占全省品种审定总数45.0%和43.8%,其它年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审定大豆品种数量均高于50%以上,2007年最高,占大豆品种审定总数的72.0%(见表1)。

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种特性全面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国外资源1 100份,收集野生资源3 600份,创制了大量特异性亲本和种质材料,育成目标性状突出,优质、高效、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119个,其中国审品种15个,44个大豆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权。在育成的品种中,高油品种32个,高蛋白品种10个,高油高蛋白品种1个,高产和高抗品种65个;专用品种10个,其中小粒豆品种6个,黑大豆品种2个,双青大豆品种1个,大粒豆品种1个。

1.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大豆品种在省内各积温带都有分布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大豆新品种119个,其中适合第一积温带种植的品种15个,适合第一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的品种11个,适合第二积温带种植的品种42个,适合第三积温带种植的品种16个,适合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品种15个,适合第五积温带种植的品种10个,适合第六积温带种植的品种10个。

1.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据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数据,2001~2010年黑龙江省种植面积6 666.67 hm2以上的大豆品种620个(次),总面积3 390.93万hm2,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种406个(次),种植面积2 452.48万hm2,分别占大豆品种总数的65.5%和推广面积总数的77.7%(见表2,表3)。2001~2010年推广面积超过33.33万hm2的大豆品种共有4个品种12次,均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品种,分别是绥农14(2001~2005年)、合丰45(2006~2008年)、绥农28(2009~2010年)和合丰50(2009~2010年);2001~2010年每年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名的大豆品种中,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30个大豆品种84次,其它单位审定的8个大豆品种16次。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5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研究的布局与团队

黑龙江在各省份中拥有大豆研究机构数量最多[2],是我国重要的大豆育种研究省份。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的成绩及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贡献,来自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终把大豆品种改良作为重点学科来抓和加强大豆学科建设的结果。多年来已经形成布局合理、科技力量强、专业齐全的大豆科研团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现有佳木斯分院、绥化分院、黑河分院、大庆分院、齐齐哈尔分院、牡丹江分院、克山分院、大豆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11家科研机构从事大豆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工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育种的科研人员99人,是一支基础扎实、梯队健全、设置合理,实力强劲的队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完成大豆分子育种与转基因育种课题。“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大豆转基因专项课题2项,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豆育种类项目20余项,是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单位。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工作发展建议

2.1 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引进工作

中国虽然是大豆起源国,但不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强国[3]。大豆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优异种质资源是优良大豆选育的物质基础。我国大豆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遗传基础狭窄[4],应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整理、创新和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异资源;二是加强内部和外部资源交换,建立合理可行的资源交换平台;三是加大大豆种质资源引进力度,利用好国外的大豆种质资源;四是充分发掘利用野生大豆资源。

2.2 加强高油高蛋白大豆的选育工作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应加强高油、高蛋白和食用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同时加强不同用途的专用品种的选育工作, 以适应大豆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2.3 加强菜用大豆、酱用大豆和芽用大豆选育工作

菜用大豆人们称之为毛豆(日本称枝豆)[5],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一道美味,要加强菜用大豆品种选育工作;东北人有食用大酱的习惯,应针对这一用途开展相关工作;加强食用大豆和豆芽用大豆品种的选育工作,丰富人们的餐桌和菜篮子。

2.4 加强高产大豆育种研究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平均为1 694 kg·hm-2,单产低是大豆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力度、集中攻关,加快高产大豆育种研究工作,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育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提高大豆育种效率与水平,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确保黑龙江省和我国大豆生产的安全。

2.5 加强抗病大豆育种研究

黑龙江省由于受到气候、地理条件等限制,仍有140万hm2左右大豆重迎茬种植,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因此必须加大抗病育种工作,加强抗大豆灰斑病、抗胞囊线虫病、抗食心虫和抗花叶病毒病等育种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纪安.黑河38大豆品种的选育和遗传组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3):313-316.

[2]彭卓.中国大豆研发体系现状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3852-3862.

[3]邱丽娟,常汝镇,袁翠平,等.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1):1-6.

[4]富健,王新风,孟凡刚,等.国外大豆育种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46-4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1.1 生态环境与土壤结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克山) 地处黑龙江省黑土地北段, 属温凉易春旱生态区, N48°03′, E125°53′, 海拔263.9 m。克山县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受极地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 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温度高, 雨热同季, 昼夜温差大, 日照充足。土壤类型为淋溶黑钙土。

1.1.2土壤基础肥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地土壤速效氮为128.7 mg·kg-1、速效磷为51.7 mg·kg-1、速效钾为166.0 mg·kg-1、全氮为0.161 3 g·kg-1、全磷为0.151 6 g·kg-1、有机质为3.54 g·kg-1、pH6.2。

1.2 材料

于2010年春播前采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不同茬口的40块试验用地土样, 地块编号1~15号前茬为大豆、16~28号前茬为马铃薯、29~35号前茬为小麦、36~40号前茬为玉米, 试验地总面积为192.934 hm2。

1.3 仪器和试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TAS-990 Super型) ;往复式振荡机;0.1 mol·L-1 HCl;铜标准贮备液1 000μg·mL-1。

1.4 试验方法

1.4.1 样品处理

称取10.00 g通过1 mm孔径尼龙筛的风干试样 (精确到0.01 g) 于150 mL锥形瓶中, 加人50 mL0.1 mol·L-1 HCl, 在 (25±2) ℃的条件下, 以200 r·min-1的速度振荡1.5 h, 过滤, 定容。

1.4.2 标液配制

准确配制0、0.2、0.4、0.6、0.8、1.0μg·ml-1的铜标准溶液。

1.4.3 样品测定

工作曲线:在Cu的质量浓度为0~1.0μg·mL-1, 以吸光度对铜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采用一次曲线方程[C]=4.621[A]-0.484, 相关系数为0.999 73, 将滤液进行测定。

1.4.4 土壤有效态铜丰缺标准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地市级、省级汇总中规定的微量元素丰缺为标准 (见表2) 。

mg·kg-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茬口试验地有效铜含量情况

对照图1和表2可以看出, 前茬种玉米 (36~40号) 的土壤中有效铜含量普遍相对较高, 最高达0.727 5 mg·kg-1 (39号) , 前茬为麦茬的土壤中 (29~35号) 有效铜含量差异较大, 32, 33号地分别为0.702, 0.677 mg·kg-1, 而34, 35号地有效铜含量极缺乏;前茬作物为马铃薯的土壤中 (16~28号) , 有效铜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 但大部分均在临界值 (0.2 mg·kg-1) 附近, 只有少数有效铜含量达到0.5 mg·kg-1以上;而前茬为大豆的土壤中 (1~15号) , 高于0.5 mg·kg-1的土壤只有2个样点 (1, 4号) , 最低点也在该茬作物中。

从总体上来看, 40块试验地中, 1块极低 (13号) ;7块偏低 (10, 12, 18, 19, 27, 34, 35) ;其它均处于适中水平, 但其中接近30%地块有效铜含量处于临界值 (0.2 mg·kg-1) 附近, 接近30%铜含量达到0.5 mg·kg-1以上。

从分析结果可看出, 各茬作物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铜缺乏的现象, 总体上有效铜含量供应不足。可能是该地区长年施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平衡发生了变化, 微量元素含量消耗, 未能及时补充, 造成了这种现象。虽然目前还未发现对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性状的不良影响, 但是从长远来讲, 对于该地区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 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调查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2 不同茬口试验地有效铜的含量的精密度及平均含量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所得数据偏差以及变异系数总体上均控制在10%以内, 表明该试验结果较为准确。其中26号地测定偏差无偏差。大多数地块偏差控制在4%以内, 仅有1块地偏差达到了9%。利用表3测定结果得出, 全部调查地块平均有效铜含量为0.36 mg·kg-1, 属中等水平, 变幅为0.075~0.728 mg·kg-1。

注:X-测定结果, Y-相对平均偏差, CV%-变异系数;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

3 讨论

长年以来该地区实行轮作制度, 防止重茬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 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偏低, 就其原因除了与土壤本身的肥力有关, 另外就是有机肥与微肥量问题。随着作物产量和复种指数的提高, NPK等大量元素肥料用量的上升, 农家肥施用量的相对减少, 加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消耗和不平衡, 继续发展对该地区作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9]。如玉米、小麦等谷类作物对铜不足较为敏感, 缺铜会出现失绿、黄化等症状。而适量的微量元素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在黄河冲积母质土壤上, 施用微量元素Cu, 增产10%[10];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微量元素的增加, 马铃薯的品质得到改善, 产量有明显的增加[11]。因此该文就从土壤中有效铜含量的调查入手, 对该种土质中营养元素的状况作出深入的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克山分院试验地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平均为0.36 mg·kg-1, 达到中等水平, 变幅为0.075~0.728 mg·kg-1。但是如果使作物保持优质, 高产, 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还相对不足因此应对该土质作进一步分析因地制宜地施用铜肥, 改良土壤对于试验地能够长久保持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不同茬口试验地有效铜的含量和分布状况, 春耕前在其40块试验田的耕层土壤 (020 cm) 采集土样, 采用0.1 mol.L-1稀盐酸浸提处理土样, 原子吸收法直接进样测定。结果表明:有效铜含量平均为0.36 mg.kg-1, 其中80%取样点有效铜含量达到中等水平, 少数缺铜, 局部严重缺铜。

关键词:土壤,有效态铜,原子吸收光谱

参考文献

[1]李笃仁, 黄照愿.实用土壤肥料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

[2]农业部农业司.配方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

[3]谢建治, 尹君.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Cd、Hg提取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 1998, 17 (3) :116-119.

[4]姜兴顺.界首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6) :53-55.

[5]刘亚芹, 刘胜利.原子吸收光潜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微量重金属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1995, 15 (A01) :516-518.

[6]李盛亮.原子吸收光谱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7]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8]王路, 许勃, 刘祥鸣.黑龙江省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测定与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 19 (1) :92-94.

[9]张同兰.宁德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与微肥的应用[J].福建农业科技, 1995 (3) :32-33.

[10]闫晓艳, 邱强, 张伟, 等.中微量元素对优质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10, 29 (3) :461-465.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8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院五十多年来, 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 取得了巨大成绩, 选育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55个。在条例实施后, 截止到2008年5月, 全院累计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103件, 其中已获得授权品种29件, 在全省居首位, 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全院申请品种包括玉米品种51件, 大豆品种30件, 水稻品种15个, 马铃薯2件, 辣椒3件, 杂粮1件, 牧草1件。品种权集中在玉米研究所、大豆研究所、绥化分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佳木斯分院、园艺分院、育种研究所、草业研究所、五常水稻研究所、克山分院、大庆分院、齐齐哈尔分院、黑河分院等。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特点

2.1 申请总量逐年增加, 品种范围逐渐扩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申请品种保护的件数从2000年的3件, 增加到2007年的18件;品种范围也从单一的玉米品种, 扩大到大豆品种、水稻品种、蔬菜品种等。

2.2 申请保护品种中杂交品种数量增长平稳, 常规品种数量激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杂交品种申请品种保护数量为52件, 占总申请量一半, 每年的申请数量都在8件左右;随着本院科技工作者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的提升, 常规品种的申请品种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申请数量逐年激增, 已达到了申请总数量的一半左右。

2.3 申请数量多, 授权品种少

截止到2008年5月份, 在申请的103个品种中, 授权品种为29个, 仅为申请量的28.1%, 主要是由于申请、审查、测试周期较长, 部分品种正处于审查、测试阶段;此外, 由于每年需要缴纳保护费, 我院有几件品种由于未缴纳保护费, 被终止了新品种保护的审查与测试, 未能获得品种授权。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还存在误区

黑龙江省农科业院学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龙头, 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育种家和育种科研材料, 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先后选育出优质的农作物种子455个。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不少单位、育种专家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不全面, 如园艺分院仅有3件, 育种所仅有2件等, 已申请品种保护的单位也是最近2~3 a才开始申请的, 大部分品种处于申请过程中。分析原因, 不少单位、育种家认为品种保护起来, 不利于品种的推广, 限制了品种的销售, 影响了经济效益。

3.2 各单位没有具体负责新品种保护工作人员, 导致新品种保护工作开展不及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不少研究所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而各研究室又没有具体人员负责, 导致全单位没有人员负责, 领导不安排, 就没有人员具体负责新品种保护事宜, 等到领导安排新品种保护工作时, 品种已审定推广了很长时间, 影响了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及时开展。

3.3 由于个人工作原因放弃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不少部门由于科研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量比较大, 再加之, 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相对比较繁琐, 没有精力进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品种保护权转让收益中, 个人仅获得较低比例的奖励等, 个人原因放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

3.4 植物新品种保护年费、维权费用较大

由于各类课题项目的科研经费有限, 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测试、保护等, 品种育成人在支付植物新品种保护费用时捉襟见肘;此外, 一旦发生侵权行为, 高额的维权费用支出, 也使品种育成人望而却步。

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今后发展对策

4.1 在院机关职能处室设立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各育种单位设立专门负责部门, 安排具体负责人员, 保证人员梯队构成

以分管院长为领导, 在院机关职能处室设立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各育种单位设立负责部门, 安排负责人员, 健全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人员构成梯队。上级协调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及时将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信息、政策、方针等传达给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自身情况, 安排实际工作, 保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4.2 从育种单位、品种育成人、科研人员培训学习抓起, 提高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意识

组织育种单位、品种育成人、科研人员参加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培训、研讨会、展会等, 使他们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中的动态, 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从而提升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意识;据统计, 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 授权保护品种比未保护品种的种子价格高1.63元·kg-1 [2]。

4.3 聘请专业律师作为植物新品种保护维权律师, 减少品种育成人的维权困难与烦恼

聘请专业律师作为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维权律师, 可直接参与全院植物新品种保护维权行动, 发现侵权行为, 可直接委托律师负责, 减少品种育成人在处里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烦恼等, 为品种育成人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

4.4 将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提高品种育成人申请品种保护的积极性

不仅要把审定品种、主持课题、获奖、发表论文等作为年终考核、晋升职称的标准与条件[3], 还要将申请植物新品种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从而提高品种育成人申请品种保护的积极性, 增加品种保护范围, 增加品种保护数量。

4.5 增设品种保护专项基金, 作为品种保护费用和奖励基金

申请品种保护的申请、审查费要3 500元, 1~6 a的年费为1 000元, 从第7年开始年费为1 500元[4], 费用金额较大, 而品种育成人拥有的科研经费较少, 为保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全院统一设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专项基金, 用于支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实施, 同时, 用于奖励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

摘要: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目前状况,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艾比布拉.买买提, 叶凯, 曹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27 (5) :85-87.

[2]胡瑞法, 黄颉, CarlPray, 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 :56-58.

[3]张正, 崔太昌, 张伟, 等.山东省农科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27 (2) 45-4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篇9

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将于8月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召开。此次盛会由黑龙江省政府、国际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

经农业部批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曾先后于2006年和2007年在北京组织举办了两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 分别就“农业科学挑战与展望”和“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议在促进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8年以来, 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许多国家的政局稳定, 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在确保全球性粮食安全上作用更加突出。承办此次会议, 可充分利用“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这一平台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农业科技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 保证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届时, 将有8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粮油组织以及很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全国农科院院长出席本次盛会。

上一篇:基层实践下一篇:生活依然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