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精选8篇)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1
摘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以自有服务器及域名 (www.haas.cn) 为平台, 通过对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存储,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构建了集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 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其运行效果显著:现有健全的农业咨询体系、10个农业科技数据库和以网站为载体的开放媒介。通过分析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容量小、规模种类单一、利用率低等, 提出了构建黑龙江省农业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的策略。即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作用和推进农业信息链条化,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
关键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策略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1]。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标志之一,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信息网络作为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重要纽带。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2]。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及传播的利器, 它整合了农作物新品种信息、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农业信息, 通过互联网简便快捷地传达到使用者手中, 达到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农业科研机构。育成农作物品种的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 获得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 其丰富巨大的农业信息资源的储备量是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 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将有效地为全省农业提供信息支撑, 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 对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研快速发展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网络建设特点及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以自有服务器及域名 (www.haas.cn) 为平台, 通过对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存储,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构建了集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 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 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1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1.1 健全的农业咨询体系
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分布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0个分院 (研究所) , 集中整合在网络体系中, 使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询到所在生态区的农业相关信息、专家咨询服务信息及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信息。最大化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1.1.2 建立农业科技数据库
通过资源的采集、交换、更新, 合作建立10个科技全文数据库 (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Proguest全文数据库、CAB文摘数据库、电子图书、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品种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 , 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科研的前沿研究成果及论文, 使农业科研工作者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动态及时讯。
1.1.3 以网站为载体构建开放媒介
建立自主服务器平台, 构建农业开放媒介, 实现农业信息的文本形态与多媒体形态、用户上传与下载、免费信息与有偿服务等不同形式的服务功能,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业科技成果通报等多个方面, 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 而且有丰富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于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利用开放的网络媒介, 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我国及黑龙江省的网上农业信息资源。
1.2 存在问题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要依托农业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必须具有时效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快捷地将农业信息传递到使用者手中。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 亟待解决。
1.2.1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软硬件设施落后、陈旧、存储量小等使信息的收集、制作、存储及发布受到很大限制, 不能将大量的信息资源整合到网络中供使用者利用。目前的服务器容量仅为3 TB左右 (包含全文数据库在内) , 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大量存贮。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 用户由原来的200多增加到现在的1 000左右, 目前使用的百兆光纤已不能满足农业网络用户的需求。
1.2.2 主导地位不明显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一个综合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去发展是很困难的, 需要政府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等的支持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网络信息建设仅仅依靠本院自身的条件发展, 已明显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需求。
1.2.3 农业信息规模种类单一
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尚能满足农业科研的需求, 但在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方面明显滞后, 显现出规模种类单一的问题。
1.2.4 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率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 农村经济对在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达60%。然而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互联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2]。因此, 加大农业信息网络的直接受益者——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将是提高网络利用率的直接手段。
2 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探讨
农业信息网络是关系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协调, 力争在农业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农业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农业教育培训与帮扶等方面起到桥梁和辅助作用。
2.1 科学规划, 加强统筹力度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需求,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确定以点带面的辐射形式,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统筹, 统一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各生态区域的科研院所的农业信息进行定期处理及优化, 使信息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及可利用性, 并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3]。
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 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量在逐年加大, 农民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因此,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龙头科研机构, 就要求农业信息系统要加大加强, 使用率必然增加。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使用效率。农业数据库开发要走合作开发之路, 并抓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4]。同时, 也要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窗口, 使信息及时完整地输送到农民手中。
2.3 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加大培训平台作用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网络窗口, 不但要为全院科技人员服务, 也要搭建科技支农的网络平台, 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 使农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科技动态, 就应加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建立开放性的网络平台, 提高农业服务效率, 以达到快速推动农业发展的目的。
2.4 推进农业信息链条化, 为“三农保驾护航”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 利用网络平台调整种植结构, 使农民及时掌握农产品的产、供、销模式, 防止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积压和销售不畅。通过构建专有的供销信息库, 实时更新供求信息, 保证有供有销。为农业科研、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等问题提供横向的、纵向的、集群的及开放的信息资源服务[5]。
3 结论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并带动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和自主特色, 其中农业工程研究设计、计算机网络中心、编辑出版中心、文献资源部、传媒中心等机构已全面面向“三农”服务, 在农业咨询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制作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信息容量小, 规模种类单一, 利用率低等, 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开发力度, 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大胆创新, 通过院所的分工协作,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共享目标, 构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高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平台“一站式”服务体系[6]。
参考文献
[1]宫丽宁.农业网络信息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8) :51-52.
[2]杜旭林, 朱勤, 温怀玉.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 2009 (8) :95-98.
[3]王志诚, 孙进先, 刘延忠.我国农业信息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9 (11) :122-124.
[4]李云祥, 韦志扬, 陆宇明, 等.数字化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2) :1623-1626.
[5]韦志扬, 梁贤, 张进忠.广西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现状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37 (5) :617-621.
[6]李云祥.论广西农业文献数据库建设发展的策略[J].图书馆界, 2005 (3) :13-16.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2
1.党代会基本情况:
历时五天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4月24日在哈尔滨胜利闭幕。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黑龙江发展蓝图,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和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并通过关于十届省委报告的决议和十届省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2.大会基本内容:
会上,吉炳轩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报告。
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是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二是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奋斗目标。三是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主要任务。四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一部分: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报告总体概况为“成就显著、经验深刻、不足很多”。过去的五年成就总结为“六个显著”: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三是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五是改革开放显著加快;六是党风政风显著好转。
过去五年的经验提炼为“八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拓宽科学发展思路。二是始终坚持固本强基,积蓄科学发展后劲。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科学发展活力。四是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共享科学发展成果。五是始终坚持维护稳定,提供科学发展保障。六是始终坚持创业创 1
新,增添科学发展动力。七是始终坚持狠抓落实,务求科学发展实效。八是始终坚持凝心聚力,优化科学发展环境。
过去五年的不足归纳为“六个需要”:一是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还不够发达,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二是城镇化步伐还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入;四是城镇居民收入还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需要进一步创新;六是反腐倡廉任务还十分艰巨,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第二部分: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奋斗目标
报告指出龙江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而且优势潜力巨大,今后五年是黑龙江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动力,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扩大民主不动摇、坚持繁荣文化不动摇、坚持促进和谐不动摇、坚持保护环境不动摇、坚持反腐倡廉不动摇,充分调动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不移走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努力在建设富强龙江、文明龙江、和谐龙江、大美龙江、幸福龙江“五个龙江”上实现“五个新跨越”。
第三部分: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主要任务
报告指出,实现未来五年发展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突出“八项工作重点”,明确主攻方向: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二是要大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三是要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要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是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六是大力保障改善人民生活。七是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八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第四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必须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着力锻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过硬本领。三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坚持弘扬唯真求实的优良作风,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五是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六是坚持维护党的纯洁性,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3、贯彻学习党代会的精神实质: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首先要深刻领会报告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做到“五个深刻领会”。一是要深刻领会报告的主题。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走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具体体现,是最具体最实际最深入的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抉择,也是实践证明的符合龙江实际的有利龙江发展的科学决策。报告体现了一个统领,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突出了一个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使龙江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使龙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二是要深刻领会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报告用“六个显著”突出了过去五年来发展成就,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显著加快,党风政风显著好转。用“八条经验”概括了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拓宽科学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固本强基,积蓄科学发展后劲;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科学发展活力;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始终坚持维护稳定,提供科学发展保障;始终坚持创业创新,增添科学发展动力;始终坚持狠抓落实,务求科学发展实效;始终坚持凝心聚力,优化科学发展环境。三是要深刻领会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报告提出建设富强龙江、文明龙江、和谐龙江、大美龙江、幸福龙江的奋斗目标,具化为在建设“五个龙江”上实现“五个新跨越”。在谈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八项主要任务”。报告描绘了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发展之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大政方针、龙江人
民意愿和客观发展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报告对新形势、新任务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增强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大力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五是要深刻领会八面旗帜。报告的通篇,还有八个强有力的筋骨在支撑,就是要高高举起发展的旗帜、改革的旗帜、求实的旗帜、创新的旗帜、民生的旗帜、民主的旗帜、环保的旗帜、反腐的旗帜。这些都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党都在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更是现阶段全世界都需要破解的难题。解决好发展、改革、求实、创新、民生、民主、环保、反腐等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且十分具有针对性,需要十分鲜明地从理论和实践中讲清楚。
浅谈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黑龙江省,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 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1], 其内涵包括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服务两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是重要商品粮基地,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农业信息技术建设
1.1.1 微机联网入村工程
黑龙江省投资6 000万创办的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于200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 2001年12月30日全线开通, 全面开通了涵盖省级农委、农机、水产、农大、农科院、畜牧局6个局域网, 全省13个市 (地) 局域网, 108个县 (市) 局域网的宽带网和1 000个乡镇拨号终端的4级农业信息网络。并采取各种有效方式, 使网络延伸入村率达到42%[1]。有效地推进了网络延伸, 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 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时效性。
1.1.2 电视机顶盒、信息机为主要方式的“村村通”工程
这种机顶盒、信息接收机与电视机相连, 将市农业信息中心采集平台信息, 利用中国联通无线寻呼网络, 通过电视机的屏幕把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 采取政府扶持机顶盒、信息机硬件投入, 运行费由村级负担的“村村通”工程。对有无线寻呼信号的村, 采用机顶盒实现信息服务, 对没有无线寻呼信号的村采用信息机实现信息服务;农民按自愿的原则, 同意使用信息机的, 由政府补贴信息机硬件资金, 农民自行负担信息费。目前, 伊春市有无线寻呼信号的130个村、93个林业场所全部安装了“电视机顶盒”农业信息接收机, 每天可收到相关信息200余条;绥化市所有有信号的村也都安装了信息接收机, 共计1 140个村, 占全部村总数的85.2%;大庆市采取农信机实现信息覆盖全部村屯, 总计6 000户用户, 其中5 515名个人用户使用农信机, 485个村使用机顶盒。
1.1.3 电话网 (WAP) 平台建设
根据无线寻呼网络覆盖不全的实际, 搭建了WAP发布平台, 为没有无线寻呼信号的而有固定电话的村安装“上网电话”, 这种电话既具有普通电话功能, 又有一键上网功能, 可轻松下载和浏览WAP平台信息, 也可在线浏览所有国内、国外WAP网站。该平台的建立和上网电话的安装使用, 大大增加了农业信息进村率。2009年, 在伊春市202个行政村中, 除既没有无线寻呼信号又没有固定电话的17个村外, 185个村全部安装了机顶盒或上网电话, 信息进村率达91.6%, 居全省首位, 提前2 a完成了黑龙江省委提出的“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
1.2 农业信息服务
1.2.1 整合农业信息
本着“互联互通、网络共建、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 整合横向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先后与黑龙江省扶贫办、省劳动力转移办、省农业产业化办、省供销合作社、省畜牧局、省统计局、省妇联、东北农业大学合作, 为农业信息网增加了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视频点播、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村妇女致富天地、农业专家在线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子网。与省统计局、畜牧局合作, 开通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统计信息平台。
1.2.2 多渠道发布农业信息
在开展信息服务上, 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发布, 广泛开展了提供农村经济信息服务, 网上送科技和培训服务, 专家咨询服务等。
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的农业频道, 黑龙江电视台的《黑土·家园》农业电视信息节目、黑龙江日报等发布农村经济信息, 全方位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已部分实现农业信息的远程获取。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本解决。
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系统, 开展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开设了农业科技多媒体点播、四季特色通道、专题咨询等栏目, 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和与国外的信息沟通、衔接。
通过在67个共建县 (市、区) 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 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 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专家大院设置了专家咨询台, 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 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 免费向农民开放。专家常年驻院, 轮流值班, 换人不空岗, 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各地专家大院搭建起农民与专家、科研与生产相对接的平台, 建成了集土壤化验、植物病虫害检测、农业信息服务、农药残留速测等多种功能服务于一体综合系统化农业服务中心, 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长效对接。
2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 信息资源整合不足
近年来, 农村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 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体系, 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 农民的反应却并不高涨。其原因在于各自的信息来源不同, 信息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 并造成了资源浪费。农民随着信息意识的提高, 对信息内容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资源的获取与资源的整合, 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专家普遍认为,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不再是农村通信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主要瓶颈正在向涉农信息资源及信息应用不足转移。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已经不再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3], 而是由基础网络转向涉农信息资源及应用。因此, 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2.2 信息资源的推送平台建立不足, 农民获取信息资源不畅
农业资源整合需要一个平台, 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需要平台。这些平台就是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等。通过这些平台提供农民各方面的需求, 农民可筛选和摘取各方面的信息, 包括土壤肥力、气象资料、病虫害防治及预测预报、种子肥料等市场供求等, 通过信息平台对农民进行信息推送, 指导科学种田。目前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农民对信息的获取不畅, 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进程。
2.3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农业系统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 高层次人才紧缺, 且分布不均。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 要求农业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 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等。相反的, 由于农业信息化刚刚起步, 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十分匮乏, 尤其是乡镇、村更为明显。
3 全面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3.1 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因此,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对市场信息服务的统筹领导, 重视并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 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 要更加关注农村信息化推进的政府管理机制的建设, 不仅要有信息化推进的机构, 更要有相关的体制, 包括信息化推进的机制等[4], 以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3.2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完善信息资源平台建立
农业信息化投入包括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和配套软件开发所需的资金及农业信息系统日常运行所需的费用。一方面, 应增加政府投资力度以促进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进行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另一方面, 农业信息的获取、分类、整合、归纳以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服务, 涉农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很复杂, 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数据库共享就可以解决, 需建立农业信息的服务网站或服务平台, 而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 需要无偿对社会服务;此外,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大多是政府负责配电脑、机顶盒等信息接收设备, 以扶持农村信息化服务, 但由于提供的信息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和所提供的信息存在滞后性, 需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整合的资金投入。因此, 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扶持相关的单位, 支撑这些人员的经费和运行费用。
3.3建立农业信息管理制度, 提高农业信息的兼容性
应整合农业资源, 统一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 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立农业资源的交流平台, 利用信息服务系统、网站等信息服务手段, 实现农业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
3.4提高农民利用信息意识, 加快培养信息服务人才
因地制宜地建设信息化培训基地, 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 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方式组织农民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提高农民利用农业信息能力, 解决农业信息使用的终端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现农业信息化, 人才是关键因素, 应加强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 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发布的能力。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 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在黑龙江省尚处于建设期, 只有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围绕粮食增产, 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增效这一目标,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开展农业信息研究工作,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农业信息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世洪.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力足农业信息资源共享[N].农民日报, 2004-06-29.
[3]李将辉.农村信息化的“第一公里”[N].人民政协报, 2008-12-25.
[4]张喜才, 秦向阳, 崔长雷.农村信息化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5) :12-14.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4
1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设备
1.1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硬件设施
卫星数据接收设备为MODIS数据接收站、数据预处理设备;卫星数据处理设备为图形工作站和磁盘阵列等;农情信息采集设备为土壤温度探测仪、土壤水分探测仪、土壤微量元素探测仪、土壤肥力探测仪、视频采集设备、气象数据观测设备和光谱测量设备等;数据传输设备为无线传输设备、网络传输设备;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屏、网络服务器和GPS等。
1.2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MapGis;网络发布软件ArcIMS;卫星数据处理软件Erdas、PCI和ENVI;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SPSS;景观生态分析软件FragState;数据库软件Oracle;开发软件VB和VC等;常用图像处理及办公软件Photoshop、Word和Excel等。
2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采取点与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思路构建投入产出比大、效能优化、时效性强、结论科学、决策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系统。
2.1 点与面相结合
点:以地貌、气候、农业生态类型、作物种植结构等特征为标准,分割全省行政区域,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域布设若干测量点,通过测量点设置的探测仪器获取精准的局地测量数据。该测量数据将作为分析、对比基准和卫星数据的校正参考。为保证测量点具有可操作性,所有测量点均布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辖的分院或研究所。
面:以7~10 d为间隔,采用低、中分辨率卫星数据——MODIS、TM等数据,周期性地覆盖全省,掌握全省农情、气象以及灾害等方面的总体概况。
根据不同种类卫星数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覆盖方式:低分辨率的MODIS卫星数据,对全省进行全覆盖;而中分辨率的TM卫星数据仅覆盖局部的抽样区域。
2.2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采用卫星数据在短周期内大尺度上连续覆盖全区域,工作区内不留盲区。从而实现全局层面的信息获取。其特点是周期短、尺度大,但信息粗略。
微观:利用地面测量点在农作物生长周期内连续回传光、温、水等实时指标。从而完成局部视角内的数据探测。其特点是实时连续、尺度小,但信息精准。
充分发挥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各自的优势,用自身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效能最大化,即用微观范畴的测量点数据校正宏观尺度的卫星数据,用宏观层面的卫星数据延展微观范围的客观规律:用“点”校正“面”,以“面”扩散“点”。
2.3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气象、水文以及历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历史资料可以作为对比基准,将反映现实面貌的现状数据与之对比、分析,可以推演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灾害预防、作物长势及产量预测提供决策依据。
3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
3.1 子系统构建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计划包括六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通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专家决策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3.1.1 信息采集系统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拟建立“星陆双基”农情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示范区内的气象、土壤、农作物等农情信息的实时、智能监控和空间域的无缝覆盖。其中,“陆基”的微观信息采集系统即地面样区测量系统,“星基”的宏观信息采集系统即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陆基”系统就是安装在农田中的各种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自动、实时、昼夜不间断监测农作物的各种生长参数。采用可视化技术,能够观测到农作物的墒情、苗情、长势以及作物病虫害等情况。陆基系统预计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辖的分院、所建立100个超级节点和300个普通节点。
“星基”系统就是卫星遥感。采用MODIS、TM等低、中分辨率卫星数据,利用其时效性强、范围大等特点,可以短时间内获取黑龙江省局部乃至全省的卫星数据,生成全行政区的云、冰、雪以及火灾、旱灾、洪涝灾害等卫星影像图。
3.1.2 实时通讯系统
实时通讯系统包括3G网络和无线通讯两部分。
3G网络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应达到一定的传输速度;3G网络将陆基系统观测到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再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主控室的服务器上,为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做准备。
无线通讯技术应用在陆基系统内部,用于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将普通节点观测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等参数通过无线自建网络传给超级节点。
3.1.3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是现代农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数据处理工作是基于不同软件完成的,包括基于GIS软件的空间要素与属性数据处理系统——ARCGIS、基于图像处理软件的卫星数据处理系统——ERDAS、PCI、ENVI、基于图形处理软件的平面图形处理系统——Photoshop、基于数理统计软件的数据统计处理系统——SPSS、基于Office的文字、表格处理系统——Word、Excel和基于Visual Studio的二次开发系统——VB、VC、VFP等,以及基于它们开发出来的用户定制界面和集成展示平台。
3.1.4 专家决策系统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技术人员为主,组成智囊团,同时聘请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顾问,参考农学参数数据库、气象数据库、水文数据库、灾害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历史产量及面积数据库和知识库等,分析研究农情监测数据,并给出相应结论,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服务。
3.1.5 远程会商系统
远程视频会议作为一种高效的远程沟通协作方式一直用于大型会议。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召集方便,成本低廉,快捷高效。根据业务需要可以随时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专家可对园区的生产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专家智囊团队可以对全省的农业生产进行现场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体现沟通零距离。
3.1.6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包括新闻发布会、WEB发布系统、电话会议、定期简报、手机短信和巡回指导等方式。专家智囊团队将定期通过上述方式发布黑龙江省农情信息、各地农业政策落实、农业工作进展、农业生产动态、农业形势预测、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重要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3.2 技术流程
通过星陆双基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经过实时通讯系统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由实时通讯系统通过远程会商系统传输给专家决策系统,由专家智囊团研究、分析后得出的各项结论最终由信息发布系统传输给上层管理部门和相关应用部门,及时指导农业生产(见图1)。
4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功能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可以定期对采集到的农情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得到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了解农业生产态势,并对有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预警,针对不同情况给出相应指导建议,保障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
4.1 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
从微观角度看,通过若干地面测量点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温、水肥等信息,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宏观角度看,通过中低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以7~10 d为周期,对全省行政区域全覆盖扫描,掌握作物长势,了解旱涝以及灾害等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演变趋势。
4.2 实时通信系统的功能
保障数据及信息的传输,负责决策和指令的发布。
4.3 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
对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以指定格式存储入相应的数据库,并与前期数据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最终以便于理解的表达形式——图、表、曲线、影像等反映处理结果。
4.4 专家决策系统的功能
将信息处理系统得到的处理结果根据各种参数、条件与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判别规则得出初步决策,专家团结合经验对初步决策进行分析得到最终决策。
4.5 远程会商系统的功能
保障坐落于园区的主控室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各分院、所和省外的相关部门进行远程视频、音频互动,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有关情况及时沟通。
4.6 信息发布系统的功能
将专家决策系统得到的决策,及时发布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5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实施的预期效果
通过该信息系统的周期性运行,预计达到的效果有:
定量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环境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后,通过专家知识系统判别优劣并给出相应对策,为旱涝、病虫、风霜、雨雪等灾害预警,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相关信息。
规避农业生产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并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在稳产、高产、健康、和谐的模式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胜.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力促进手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5-47.
[2]喇娟娟,武大志.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J].商场现代化,2008(2):242-243.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5
1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a.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黑龙江通信网络的装备水平及技术层次已与世界通信新技术接轨。目前共有11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途经黑龙江, 省内二级干线形成10个市区、107个县区的长途光缆传输网, 多媒体通信网拨号端口近2万线, GSM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92万门, 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建成了以光缆为主, 数字微波、卫星通讯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骨干传输网络。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村通率超过97%, 互联网业务开通率达93%;广电部门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卫星等多种方式实现了100%的行政村、5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全省100%的行政村通上了电话。
b.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健全, 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完善延伸了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在网络建设上, 全面建成并开通了涵盖省级农委、农机、水产、农大、农科院、畜牧局6个局域网, 全省13个市 (地) 局域网, 108个县 (市、区) 局域网的宽带网和1000个乡镇拨号终端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截至2010年底, 全省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以上。全省各市、县、乡、村, 以及各级涉农部门、中介组织和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机构或信息服务点, 专兼职信息员达到13600人。
c.发展应用了信息智能化农业。绿色大豆、寒地水稻、天然乳业、良种马铃薯都是黑龙江示范区的特色。随着当今农业种植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 农民更需要专家们亲临指导, 而信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正是满足了农民的这一急需, 起到“农民身边不走”的高层次农业专家的作用, 代替专家指导农民,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a.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技术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设施和技术问题, 加强信息工作就是多配备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硬件设备, 或者干脆增加信息技术人员, 或者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甚至认为只要买来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 铺设了网络线, 发布了网页, 就是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很显然, 这是片面理解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是技术问题, 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重要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b.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从黑龙江省总体情况来看, 政府在这几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尽管已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和连接省级十余个有关部门的全省农业信息化网络, 部分市、县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还有一部分乡镇没有建立网络终端, 即使有计算机, 型号也很落后, 甚至连最基本的设备也不能配备。
c.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总体略显薄弱。网络传输有断层, 黑龙江省农业网站在部分地市县农业网站平台没有建设起来, 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网络设施成本高;网站建设不发达, 总体规模小, 分布不均衡;网络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落后。
d.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由于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使大量农业经济信息得不到传播, 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形成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多, 而农民应用农业技术水平低的“二元矛盾”, 实用栽培技术普及率低,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优势产品不优, 特色产品不特, 名牌产品无名等问题。
3 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 各地要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 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网络中枢平台, 依托国家公共通信设施, 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3.2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应尽快完善省、地 (市) 、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有效地将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送给农村和农民。
3.3 大力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战略性资源, 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出发, 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重点内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服务职能, 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总体开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安排, 通过政府的引导、组织与调控, 大力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4 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科学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快速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 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 通过交叉渗透, 实现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因此,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3.5 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从现在就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 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搞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采取省级审批、市级考核、县级培训的形式, 发展全省基层农村信息员队伍, 使农业信息体系覆盖到乡镇, 延伸到村屯, 从而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陈小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7) :49-50.
[2]黄婷婷, 邹能锋, 李德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6-10.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6
目前, 黑龙江省全面开通了涵盖省农委、东北农大、农科院、畜牧局、供销社8个省级局域网, 13个市 (地) 、108个县 (市、区) 局域网和100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 并采取微机、机顶盒、信息机等各种有效方式, 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开通宽带接入, 网络及信息服务覆盖面超过94%, 实现了近千家农业部门的互联互通, 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位。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黑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新模式。作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总体规划项目, 由东北农业大学国际农业信息与产业研究所创建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 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大量服务于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农业信息化的快车道:“农业专家咨询系统”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借鉴了国际农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农业专家系统的先进经验, 坚持高校科研成果和农业需求紧密结合, 立足三农、服务用户以及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以“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的形式面向三农进行信息咨询服务, 其发展目标是构建农业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单位、农业基层生产单位及农民信息交流的平台。
1. 建立了个性化、综合性的“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服务平
台, 为农民、专业户、涉农企业、基层农业组织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利用东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及专家教授的资源优势, 以该网站为主要平台与载体, 通过在线与非在线的方式, 将专家咨询、多媒体传送、语音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等系统结合起来, 提供针对一个农户、一个问题的咨询服务。
2. 收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 积累编辑专家咨询的科技信息, 构建了门类齐全的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同时编辑《农业信息简报》, 为领导及专家提供服务。
3. 开发电话语音咨询系统, 扩大用户群, 解决低端用户的咨询与信息落地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生产水平较低, 乡村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因此,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电话语音咨询系统, 并与“168语音电话”、“小灵通短信”、“电话Q吧”合作, 使广大用户利用手头的通讯工具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4. 联合研制或整合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 通过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信息化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将知识表示、自动知识获取、推理策略、优化模拟、作物产量预测等功能在“农业专家在线”网站上展示及有效利用。同时利用流媒体视频点播、多媒体科教光盘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5. 与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合作, 扩大服务范围, 形成立体的、综合的服务三农的信息系统。
如“农业专家在线”与地方电视台合作, 开展“三电一机” (电视、电脑、电话、手机) 活动, 开办了农业“信息直通车”栏目, 除了提供网上信息外, 还请相关专家录制答疑节目片断, 成为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功范例。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建立运行七年来, 经过不断改造建设, 形成了在线与非在线网上答疑咨询个性化服务的特色。网站日登陆量与日浏览次数逐年上升, 截至2009年11月末, 网站日登陆量1.1万人次, 日访问量18.1万次, 发布各类咨询信息7.7万多条, 专家回答各类用户问题数千个;用户遍及省内、省外及国外的十余个国家或地区。该系统以其立体的、综合的咨询服务, 已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框架内的一个运行最好、最受关注、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点, 网站的建立与运行正在得到国内外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和利用。
二、“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以其特殊的功能, 在十余个学科领域内为三农服务, 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 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信息交流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全面周到的节点。但是“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应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再下一些功夫, 在“三电合一”等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1. 深入调查研究, 科学规划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用户对信息化的切实需求, 并在不断把握信息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 对“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除了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第一线、涉农企业及农业用户的实际需求, 还要加强理论探讨、业务交流, 经常请专家指导和规划, 提高“农业专家咨询系统”设计方案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使其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整合各方资源, 扩大对外合作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属于高技术领域, 资源投入十分庞大。如果不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 是难以获得较快发展的。从“农业专家在线”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及发展来看, 仅依靠东北农业大学自身的专家力量是不够的, 应将省内甚至国内其他的农业科研技术部门的专家吸收到“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来, 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这样既可解决现有专家人数不足、学科门类不全的问题, 又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还应该与其他各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合作, 为他们提供信息源及科技支撑, 通过他们的网络与渠道, 将农业科技和信息咨询服务传送到农民手中;以现有的“三电一机”合作模式为范例, 向其他地区推广, 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 尽快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 加强远程教育, 强化信息员培训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工作, 除了要加快网络延伸、加快数据库系统开发, 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扩大农网信息覆盖面, 还要抓好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东北农业大学有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专家在线”有着丰富的农业专家资源, 可以通过长期培养、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 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培养高质量人才。尤其是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 最适合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
短期培训可以请农业专家到农村开展继续教育, 通过本地培训培养“落地人才”。同时, 也可以开展形势多样的科教兴农活动, 通过专家讲座、技术示范等形式为农民解决具体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方面的难题。远程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或热线电话进行在线教育、在线咨询等, 可以弥补短期培训后的疑难问题解决。远程教育可以在学校与农村之间架起一个桥梁, 使学校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三农和农村信息化。
在下一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 黑龙江省将围绕新农村建设, 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并将在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解决当前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踏上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等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信息化程度处于全国前列, 由东北农业大学创建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是“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的重要节点。“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借鉴了国际农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农业专家系统的先进经验, 坚持高校科研成果和农业需求紧密结合, 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用户以及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以“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的形式面向三农进行信息咨询服务, 这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世洪.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丁海燕.农业信息化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3, (6) .
[3]刘清娟.农业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26) .
[4]王伟, 等.加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7, (8) .
[5]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 2007, (1) .
[6]由薇波.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3) .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 篇7
广义的农业信息服务是指涵盖了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发布传播、交易分配, 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信息提供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狭义的农业信息服务本文定义为“以农户所需要的农业类信息为中心,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将搜集、整理好的信息传播给农户等服务。信息服务的四大基本要素为:信息服务的主体、受体、内容与手段。
现阶段, 我国学者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程卓杰 (2007) 在其研究中指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即是为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以及使农业向现代化发展为主要目标, 各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以提供各种农业类的信息为内核, 通过各主要传输网络 (电视网、通讯网络、互联网) , 并且借助多种信息终端设备以及媒体建立起来的信息高效传输的体系。
二、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分类
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与现阶段全国其他地域供给主体的构成大体一致, 在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组织机构中, 仍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主, 农业类院校及科研院所辅助为辅, 此外, 在黑龙江省农村地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农户提供信息, 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只为入社的会员提供服务, 同时, 一些涉农的企业也会为农户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 除了以上机构, 目前, 黑龙江省农户还主要通过农业经纪人获取农业价格等信息, 以及农户通过邻里之间以及一些农业大户获取各方面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综上所述, 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个人五大主体。
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存在的瓶颈问题
在现阶段,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仍然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主导, 其他类型的供给主体为辅助, 因此本文的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存在的瓶颈问题主要从政府的视角来分析。
(一) 黑龙江省政府投入不均衡引致信息供给效率不高
实证研究表明, 黑龙江省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很高,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供给的效率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效果, 这种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的政府投入不均衡所引致的。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纵向的政府职能缺位, 以及黑龙江省的行政村数量较多, 地方经济水平差别较大, 发展不平衡。
1.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位引致供给效率不高
从纵向的层级结构来讲, 以政府为主导的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目前, 从政府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供给主体的现状来看, 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受政府各部门政绩考核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像农业信息这种公共产品投入后需要较长时间, 才会慢慢对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效果, 有些基层政府出于绩效等方面的考虑, 自身就不愿意落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导致农业信息服务落实的“滞后性”, 而是更愿意盲目的追求一些能够马上起到效果的指标建设。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引致供给效率不高
从区域的横向范围来讲,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黑龙江省地域辽阔, 农业用地的面积就达到了3950.45万公顷, 占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 并且不同地市所种植的经济作物也各有特点, 作为我国产粮大省, 黑龙江省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黑龙江省大部分的其他市县, 政府的投入相对而言较为薄弱,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哈尔滨等地的农村地区相比也较为落后, 导致了当地的农业信息服务开展较为落后, 农户获取的信息效率相对而言较低。
(二) 黑龙江省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存在信息冲突引致信息不对称
1.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冲突引致信息不对称
对于农业信息这类公共产品, 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进行信息供给时, 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 盲目性, 并且提供的多是集中于宏观方面的信息。从需求方面来看, 黑龙江省的农户进行种植与养殖时, 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 存在着一定的个人偏好问题, 第二, 地域性问题, 第三, 时效性问题。
从农业信息服务供给及需求双方面考虑, 对信息的要求是很高的, 由于双方面考虑的角度不同, 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这时, 就更需要供给主体与信息需求主体的充分交流。然而黑龙江省存在着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交流较少的问题, 目前, 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站对农业信息进行反馈, 但是, 受制于农业信息站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致使这种反馈机制效率不高。
2. 其他供给主体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冲突引致信息不对称
其他信息供给主体对农户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 农户获取信息基本上也是被动的。在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 涉农企业主要是与农户进行农产品的买卖, 农户的信息地位是劣势的。在农户生产之前, 农户需要从农资公司进行购买生产资料, 农资公司由于长期向农户销售种子、化肥等, 对整个市场信息掌握非常充分, 在销售时, 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 有的农资公司故意隐瞒真实信息, 从主观上误导农户, 由于农户从信息供给主体处获得的信息及时性等不足, 就导致了农户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生产材料等, 也存在着农户买到低质量的种子、化肥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风险不了解, 并且农户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所引致的。
四、加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建设的对策
(一) 供给主体“多元化”
多年来, 由于黑龙江省政府在纵向与横向方面存在投入不够均衡的问题, 以至于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运营效率较低的状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管, 并且鼓励地方的县乡政府向社会筹集投入资金, 另一方面, 政府在原有供给主体的基础上, 应该积极引入专业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机构, 即那些可以分担政府的农业信息服务职责的经营组织, 并且拥有能够独立完成信息采集发布的能力, 可以独立的对农业大户进行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农产品销售整个过程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组织。至此,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专业从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农村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及个人六大供给主体, 并将主体的建设重点由“政府为主导”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
(二) 加强供给主体之间的功能协调
供给主体之间的功能协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政府与其他供给主体间的功能协调, 这包括政府与农业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功能协调, 政府与涉农企业以及农村合作社之间的功能协调, 政府与专业从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协调, 以及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协调等。二是其他供给主体间的功能协调, 主要涉及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 农业合作社, 专业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协调。
(三)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渠道和服务平台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农业信息的传播通过服务体系的渠道以及服务平台得以完成,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传播渠道单一, 信息服务站建设滞后以及信息网络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因此政府必须在加强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建设的基础上, 从丰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渠道, 改进农业信息服务站平台着手, 从而完善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 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方式
积极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 从而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方式, 以达到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整合目的。 (1) 开发具备计算机功能的信息终端。借鉴银行的POS机、股票机等工作原理, 可以专门为农民开发农业信息服务终端。 (2) 在村屯建设“信息超市”渠道。在没有被信息服务覆盖的村屯建立有人监管的信息超市, 可以有效做到信息服务延伸至村屯的作用。
2. 改进现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平台
鉴于黑龙江省大多数村屯的信息接收末梢建设薄弱, 以及农业信息员任务繁重, 迫于应对的特点,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今后的运行中, 可做一些优化调整。 (1) 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下设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负责对上级 (省市级) 农业信息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 并且对村屯进行信息的发布。 (2) 将农业信息服务站设立在村屯。每个服务站安排1至2名农业信息员, 通过信息系统的完善, 可以减轻农业信息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成德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李秉龙, 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3]高伟, 陶诏灵.农村信息化体系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67-169.
浅议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8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兴要素, 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 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农业宏观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建设、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和乡村电子政务建设等;农业微观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场所的信息化建设 (大田、温室、畜禽棚舍等) 、农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和科学管理以及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
农业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是新时期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a.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现代化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b.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示范区。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垦区发展, 而且对地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c.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垦区以往的农业生产多遵循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使农户的生产方式也逐步由传统型向信息农业型转变。
d.促进农业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将高新农业生产技术适时应用于农业生产, 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优化缩减农药化肥用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提高经济效益。
2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世界各农业信息化发展来看, 农业信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 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得较早, 具体体现在:利用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播种、自动施肥、自动灌溉、自动收获, 以及农场经营管理中的自动信息获取与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
澳大利亚出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 其养牛业信息化、畜产品安全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比较有特色。例如, 牛肉生产的跟踪技术、奶牛场的日常管理、牧场经营决策、畜只管理、奶业管理、库存管理等;在畜产品安全信息化方面, 建立了国家牲畜鉴别系统, 对每头牲畜从出生到屠宰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在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方面, 应用了很多农业经营软件, 例如, 利用Google Earth, 将各种有关土壤理化性状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整合在一起, 给土地管理带来了新的地图标示方法。
在德国, 农场主的主要获取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农业期刊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例如, 通过强化对农场主的培训, 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在食品安全信息化方面, 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 提高危机处理机制的效率, 并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信息化方面, 通过整合土地利用经济模型、生态模型、水资源利用模型, 开发基于多种决策模型的综合多功能信息化平台。
日本的宽带网络建设覆盖到了农村地区, 且接入费用低廉, 这为其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通过农业信息化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沟通城乡信息和农业监控信息。例如, 小型农业经营体之间借助于网络实现合作, 高产技术也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转让, 精准农业、最优有害生物管理、作物生长预测和最优施肥控制等都依靠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乡村旅游、乡村农特产品销售等可以借助农业信息化平台来完成;在农业监控信息化方面, 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农田环境的全面监测, 使作物产量预测更加精准, 作物病虫害预防更加及时, 温室环境调节更加精准。
2.2 国内及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晚于发达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陆续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系统、专家与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减灾等方面, 并且取得了一批成果。近年来,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各级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网络发达的农业信息体系,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目前, 全国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构建了以省、市、县网络为骨干, 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全国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和信息中心, 市、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 加上遍布县、乡的农技、畜牧、农机、经管、水产等推广队伍的信息服务人员, 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服务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纵向贯通全国, 并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面向“三农”、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三电合一”、“电波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和“信息进村入企”等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已达到了“行业有亮点、全局普遍提高”的预期效果。近几年农业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 在农业生产及管理、政务、科研、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七星农场率先在垦区组建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水稻智能芽种加工厂和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 重点开展了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信息获取、测土配方、科学指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 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垦区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 并且, 现阶段垦区仍有部分农村信息化的网络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尚在建设当中, 信息化普及度还不够, 信息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 离真正实现信息到种植户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有一定距离。
a.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农村信息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部门多产业的系统工程,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但从总体发展进程来看, 忽略了农业产业方向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的差异等问题, 从战略上缺乏统筹规划和因地制宜, 所以导致随机性大、重点不明确等问题。
b.组织体系没有形成真正主体。虽然已初步建成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建立起总局、管理局、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五级信息服务网络, 但有的地区却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形成建设主体, 如有些科研院所、社团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并没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 特别是严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c.农民接收网络信息的成本负担重。农民收入水平一般都不高, 而目前的网络和手机移动通信收费偏高, 缺乏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和低成本的信息终端, 缺乏适应农村低成本的信息设备。
d.缺乏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紧密结合。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e.有效农业信息源不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价格状况和未来的趋势预测以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 但目前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 实用性差, 更新缓慢。从农业网站的信息构成来看, 基本是综合性的信息多, 专业性的信息少, 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 不能很好地分析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状况, 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不强, 例如农民真正关心的种什么, 产出品如何能卖个好价钱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信息缺乏。如何让信息化手段真正为农民所用,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f.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农业信息涉及面大, 信息资源分散, 亟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 特别是涉农部门, 分属主管单位不同, 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较大困难。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 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
g.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单一。目前, 虽然黑龙江垦区已有电脑、电视、电话等主要的信息服务模式, 但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体系。这种比较单一的服务模式, 不能完全适合农民的需要, 也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和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h.农村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太少。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 而农村实际应用信息化的人才太少。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很弱, 致使农村的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难以深入展开。
4 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a.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渠道。发展农业信息化离不开资金保障, 在争取好国家资金扶持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整合各类资源,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b.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并探索符合农场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 协调解决农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c.根据垦区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在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上, 垦区应结合各地实际, 围绕有效组织、信息资源配置及整合、技术集成、共建共享几个方面分别采取不同模式;在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上, 应围绕投入、组织、技术、信息传播服务等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多方参与和多方联动的模式;把电子农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施农村信息化“三务合一”模式。
d.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 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 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 重点围绕农业、畜牧、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和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开展建设, 并切实发挥实效。
e.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 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 以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建立有关种植生产及产品销售的专家系统, 并把农业系统配置到市、乡、村, 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
f.加强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必须从农垦实际出发, 以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 (1) 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远程监控、4G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2) 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 (3) 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4) 完善农产品批发信息网络和市场供求信息系统; (5) 加强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 (6) 建立农机监理服务信息平台,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g.加强普及培训。着重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意识, 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
h.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要建立规范化、统一的农业信息技术标准, 统一接口, 以利互联。要通过国家级科技园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等农业数据中心,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门类齐全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加强纵向调查与横向收集, 促进区域信息、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农业系统现有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 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i.降低信息化成本。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 降低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 让广大农民能够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j.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k.结合农业特点制订农业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疏通渠道, 开展全流程的农业电子商务。
5 结束语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 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 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建立一个真正高效、及时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从黑龙江垦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 黑龙江垦区做到了紧抓先进技术发展脉搏, 适时引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解决了很多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九五”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十五”的专家系统的智能分析技术, 到“十一五”的“3S”等先进技术, 再到“十二五”的物联网、空间位置服务技术, 在垦区农业发展不同时期的技术需求背景下, 及时地被引入农业领域,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兵, 杜同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2 (5) :57-60.
[2]王大山, 肖金科, 邓蓉.试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 2014 (6) :46-49.
[3]施春亮, 曲长祥.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化农业, 2013 (8) :15-16.
[4]王淑琴, 张娜.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4 (5) :59-61.
[5]罗广超.黑龙江农垦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4 (12) :57-58.
[6]王大山, 孙伯川, 邓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探索[J].现代化农业, 2014 (9) :49-51.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达】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05-17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研究08-20
黑龙江银行招聘信息网05-14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06-04
2021黑龙江高考成绩查询方式等信息08-27
黑龙江西部07-18
黑龙江绥棱10-20
黑龙江方正05-29
生态黑龙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