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2024-09-30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共12篇)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1

所谓动漫, 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产品等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动漫及相关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 也是支撑GDP增长的新增产业, 它将引领关联产业快速成长, 并对教育、网络、文化及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2006年,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10部委就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品的发展意见, 系统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 力争5到10年跻身动漫强国之列。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下, 中国的动漫文化产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动漫产业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比较快。

一、黑龙江省动漫文化产业概述

从2006年开始, 黑龙江省把动漫产业作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来推进, 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强有力支持, 以发展壮大哈尔滨平房动漫基地为牵引, 以提高动漫创意、策划和制作水平为核心, 以开发应用高端动漫技术为支撑, 以健全完善动漫产品生产流通市场体系为保障, 着力培育动漫产业链条, 打造动漫知名品牌。我省动漫产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以前, 我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动漫企业只有4家, 生产能力约为每年2600分钟左右, 主要承揽对外加工, 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是宣传教育类短篇。2006年开始, 全国动漫产业升温, 我省开始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 深入开展动漫产业的调查摸底, 并根据我省实际, 大力推进省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 我省动漫游戏产业 (平房) 发展基地于2006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基地成立后, 全力开展招商工作, 目前, 仅黑龙江省动漫基地驻企业已达138家, 生产办公用房达4.5万平方米, 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 年生产动画能力走过20000分钟, 形成了集研发、制作、培训于一体的产业格局。2008年, 基地实现销售收入6120万元, 利税530万元。2009年, 利税有望翻倍增长。动漫原创作品及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回报率逐年提高, 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黑龙江的动漫文化产业目前具备比较鲜明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产业基础扎实

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引领下, 黑龙江省相继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动漫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国家级动漫基地, 从2006年——2010年, 黑龙江动漫基地在面积、人员数量等方面均翻四番, 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第二, 国际业务前景广阔

黑龙江省的动漫企业国际业务以外包为主。2007年, 黑龙江动漫基地企业与日本签订了1亿元的动漫服务外包加工出口合同, 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网络城签署合作开发动漫意向协议, 开辟了动漫服务外包新领域。2008年, 基地创作的国内第一款全3D的格斗类网络游戏《炫武》和大型休闲娱乐游戏《彩虹大陆》, 已分别成功出口美国和韩国, 并正在开展对日、韩承揽游戏外包业务, 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 带动了周边企业发展。2009年, 黑龙江动漫基地将全面与国际接轨, 基地多家企业与好莱坞达成意向合作, 将挺进世界闻名的电影城好莱坞, 与美国环球公司签订立体动漫制作协议, 从事4D立体特色动漫外包, 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第三, 重视原创能力

黑龙江的动漫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动漫原创的重要性, 部分动画企业已经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其中《帽儿山的鬼子兵》、《探索地球村》等7部原创作品在央视播出, 已有4部动画片获得国家优秀动画片奖。目前, 省内各企业正在开发的原创动漫作品19部。

第四, 制作技术先进

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国家文化部重点支持的全国七大动漫公共服务平台之一、三大新媒体平台之一的黑龙江新媒体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 将成为国内唯一以4D动漫影视制作为特色、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可满足高端动漫制作全过程需要的“一站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的动漫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比较优势上, 才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环节上, 从而寻求突破。

第一, 文化优势

黑龙江是边疆大省, 哈尔滨是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动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神奇的民间传说。这些资源为动漫原创作品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黑龙江省动漫产品在创作生产过程中要利用好黑龙江省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注重对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俄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大荒精神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开发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 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动漫产品。这无疑是黑龙江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 成本优势

动漫开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 占总成本的60%-80%。黑龙江具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在杭州、广州等发达地区, 一部三维动画片每分钟的制作成本在10000元左右, 而我省的成本则在5000元以下。

第三, 科技人才优势

我省科技实力雄厚, 制作技术人员基础比较扎实, 仅哈尔滨市就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16所公办和民办大专院校开设了动漫和游戏专业, 为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撑。

第四, 地理区位优势

我省毗邻俄、日、韩, 有“哈洽会”、“动漫周”、“韩国周”等推介平台。日、韩是动漫大国, 俄罗斯则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正是在把握和发挥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省动漫产业以动漫原创、动漫外包、动漫人才培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后期制作、衍生产品为产业链条, 以动画、漫画网络游戏的开发和制作、电子商务衍生到玩具研发制造、广告创意、影视后期、电视栏目、音像出版、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为内容, 创作出了大量的优质产品。截至2009年底, 黑龙江省动漫基地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 同比增长112.7%, 利税440.24万元, 同比增长91.8%。

三、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同国内先进地区动漫基地发展水平相比, 黑龙江省动漫基地发展相对落后存在着起动漫企业实力不强、创意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畅、市场开发不足、、动画专业人才稀缺、缺少资金政策支持等问题, 以下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 资金缺乏

资金不足是我省动漫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产业特性和发达省份比有明显差距。动漫片的制作成本一般在1——3万元/分钟, 一般50集的动画片大概要有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 并且需要30人以上的制作团队共同完成。但目前我省动漫企业中, 80%以上都是5人至10人的小型团队, 因规模小、资金不足, 只能为省外公司和国外公司“打工”, 有的做“外包”, 更多的只能做些不超过1分钟的小动画, 靠“零活儿”维持生存。随着技术的更新, 资本投入还会不断的增长, 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 与发达省份相比, 黑龙江省的动漫产业资金投入来源比较单一, 投资主体基本是政府和民办企业, 由于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特点, 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而且缺乏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上下游市场资源的垄断, 是动漫企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我省动漫企业薪资普遍较低, 仅为南方从业者的1/5, 造成“北雁南飞”, 人才外流。原创乏人, 自然也缺乏打拼市场的资

论中国美剧热潮的兴起

李婧 (浙江传媒学院310000)

摘要:电视剧是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剧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越发走入中国人生活的美剧显示美国文化正通过美剧对中国产生影响。

关键词:美剧;特色;质量;网络;模式

电视剧是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剧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正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走入国人的生活。美剧在中国的兴起与韩剧日剧有很大不同, 美剧中对现实问题的真实反映和对政治时事的针砭时弊决定了它极少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台中 (央视曾引进《兄弟连》和《绝望的主妇》) 。美剧不能像《大长今》依靠电视台的引进掀起韩潮一样掀起美剧热潮, 以网络为载体的美剧, 走红所依赖的是它的高质量。

美剧的质量被广大中国观众认可, 看美剧的生活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其热度超过早它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剧、日剧。第一个原因是它独具特色。例如让中国了解、喜爱美剧的两部里程碑的作品《老友记/六人行》和《越狱》。情景喜剧《老友记》出彩的是贯穿始终的美式幽默, 美国式的幽默是和中国式的幽默完全不一样的,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幽默, 更多是语言配合环境、动作、人物表情, 用丰富立体的方式将你带入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从而让人笑料不断, 中国式的幽默更多是在甩包袱, 即在平淡的事情中加入若干亮点, 观众的时间多是在等待其中最出彩的部分出现, 虽然情景喜剧是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不变化的系列剧, 但反而突出了语言的张力和平易近人的故事环境。《越狱》则是非常成功的情节、节奏美剧, 其节奏是根据它的题材剧情的发展变化、情绪的高涨低落以及风格的悲喜处理决定的, 牵涉到各个环节的配合。《越狱》题材不算新鲜, 但是情节丝丝入扣, 每一集都会有情节的变化、起伏, 细节处理十分谨慎, 清楚展现甚至一个螺丝钉的来源, 让观众觉得电视剧中没有被浪费的时间, 每

本。据了解, 我省动画产品每分钟的成本约2000元, 而南方动画产品每分钟的成本则要达到1万元以上。设备、技术的费用大体相当, 差别主要是人员开支的悬殊导致的。做同样的工作, 动漫人才自然向待遇“高处走”。

第二, 产业链条断裂、上下游尚未形成联动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 动漫产业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产业链条, 即先有漫画, 再有动画, 把漫画动起来, 才有了单机版的游戏, 然后接着有了网络、有了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 就到了电子竞技, 也包括新兴的视频游戏, 这个发展链条在我省却非常不清晰。省内的许多企业在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方面还没有跟上, 用衍生产品来为企业盈利自然无从谈起。动漫产业规律表明, 在赢利上, 电视播出只能收回1/4的成本, 如果没有衍生品的支撑, 企业很难发展。并且当前大多数动漫公司从动漫产品的制作到播出、发行一揽到底, 面面俱到, 分散了精力。许多单项做的很好的动漫制造商也因为没有衔接成链出现了销售平台的不足, 无形之中削弱了企业的优势。

第三, 动漫产品的创意水平不高

动漫产业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 对比和认可, 才能有更大的销量, 从目前看, 我省动满企业原创能力还不强, 原创作品总量不多, 缺乏对题材的深刻挖掘, 缺少个性鲜明生动的品牌形象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市场上被普遍认可产生较大影响的还不多。

四、分析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黑龙江的动漫产业发展应建立在“现实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采用混合发展模式

即“政府+基地+企业+市场+行业”五个要素齐抓共管。以政府支持为保障, 完善产业结构和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保护知识产权。以基地为依托, 搭建动漫产业的公共技术一个镜头都有深层次的意义。在结尾留下悬念也是其标志性特征, 此后也成为了美剧的典型特征之一。

美剧对国人的吸引力也不光是文化、生活中的差异和特色, 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剧中的限制级内容的存在在远远多于中国电视剧中的程度。美剧几乎就是以政治丑闻、宗教、神秘事件、暴力血腥、性为噱头亮点, 除去比较极端的电视剧, 如《六人行》一样在美国看来十分健康, 其幽默内容也不完全能被中国接受。例如第一季第二集, 女孩子们和男孩子在讨论性, 女孩子显然认为亲吻是性里面的重要一环, 而男孩子则认为亲吻无足轻重, 只是暖场而已, “我想对我们来说, 接吻只是暖场, 你明白?就像一开场, 你必须看完那个谐剧演员的表演, 然后平克·弗洛伊德才会出来。”美剧中对现实问题的直言不讳和对语言的随意性还是超出了国人被认为能接受的范围,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到来, 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能接受比较敏感的题材, 在中国高限制级的电视剧审查下, 年轻人甚至对限制级内容更加喜爱和追逐, 网络在中国的兴起为年轻人提供了观看所喜爱美剧的机会。

网络上世纪90年代崛起中美国, 2000年后盛行中国, 直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城市人了解, 接触世界的媒介, 其作用已经超过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网络是将好与坏都放大的平台, 对于高质量的美剧它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如撇开版权和内容问题不论, 网络完全正面的促成了美剧于中国的兴起。网络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 周五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的美剧, 周六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 并且随着网络速度的普遍提升, 在线和下载速度的飞速提升, 使得观看美剧更加方便 (美剧后期制作精良, 下载文件大的高清格式深受喜爱) , 而众多网络字幕组的出现, 也使得上网观看美剧突破了语言障碍。

美剧不断带给人内容上的新鲜感和精良的制作, 是由美剧的运营模式决定的。美剧绝大部分是商业电视系统的产品, 而商业

服务平台。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行业联动, 使产品更具生命力, 行业更具竞争力。

第二,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动漫品牌

我省应注重发现、选择若干发展战略高、企业实力强, 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 推动企业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实行联合、兼并、重组, 培养出我省动漫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领军力量。动漫品牌决定了动漫产品的成败, 企业在题材的规划中要有世界眼光, 科学的对待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题材和要素, 在创新、开放和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体现时代性。要重视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形象设计。

第三, 加快人才培养,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加强动漫原创、制作、经营、管理以及营销策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把动漫人才纳入我省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引导省内高校开设动漫专业, 并作为重点学科加快建设, 依托省动漫产业基地建立动漫人才培训实习基地, 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注重引进有突出成就的动漫高端人才, 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 做好创业人才和精英人才的引进、安家、创业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 要促使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集中动漫市场的资源, 实行大企业、大品牌、大发展, 积极培育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动漫王牌企业。发挥市场的作用, 通过市场来选择动漫品牌的认可, 并以此激励动漫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琳琳.《中国动漫产业环境分析》

[2].谭玲、殷俊.《动漫产业》

[3].黑龙江动漫产业网、龙江文化信息网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2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 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 划的通知》(国发〔2009〕30 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 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 号)精神,特编制《浙 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 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 规划期限为 2010 至 2015 年,其中近期至 2012 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 16% 左右(现价,下同)。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807.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9%,高出同期 GDP 增长速度 2.8 个百分点。2008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 7.5%,居全国第 5 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 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 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 综合评价居全国第 3 位,其中总产出达到 1019.03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增加值达到 266.02 亿 元,居全国第 4 位;营业收入达 990.52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2009 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 525 家,资产规模超过 200 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 2 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 5 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 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 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 43 部 32758 分钟,居全国第 2 位。截至 2009 年,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 单位 9 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 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 家,注 册资金 5 亿元,居全国第 4 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 2008 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 集聚区块 70 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 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多,金华、丽水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

5.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 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版、发行、电影等行业经营性单位基 本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广厦集团、横店集 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8 年 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 3.5 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 1300 亿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 75 万余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2008 年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达到 41.56 亿美 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 41.3 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 2396 万美元,2002—2008 年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总额年均增幅高达 26.8%。目前,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为主,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占 30%和 27%。

尽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未成为 全省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较小,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 3.5%。文化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文化资源配置区域差异较大。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仅占 37.3%;区域间文化设施资源相差较大,如全省 58 个县级城市只有 19 个建有多厅影院。文化消 费支出占比较低,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2009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13.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30%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 2.86 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仍较大。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9 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 GDP 向 10000 美元跨越的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动漫、数字内容、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支撑力,将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面临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从所有制结构看,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民间资本将进一步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话语权,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行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并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文化制造业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从空间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将更多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传统制造类文化产业将更多向园区集聚,并可能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

3.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催生了各类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了文化行业间的融合。材料科技、装备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业态的出现,也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不同渠道间的竞争,传统文化业态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4.全球化背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各国提高贸易壁垒,但从长远看,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蔚然成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以 5000 年文明为积淀的文化软实力也将显著增强,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等机遇将进一步增多,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构建“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最终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突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含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3.坚持特色优势。注重发挥省内各区域地方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生产相应的文化产品,建设相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其根植性和生命力。4.坚持集聚集约。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约水平,开展集聚平台建设,实施大项目引导,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区块的能级和辐射能力。5.坚持多元开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 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引导和鼓励民营 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巩固与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 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全面巩固和发展在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产品制造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具体包括五大方面的目标: 1.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 2012 年,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0%以上; 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5%以上。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重点引导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基本确立;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初步形成。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文化产业关键创新技术得到提升,文化策划和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4.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跃,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根据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形成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三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集聚中心,构筑浙北、浙中、浙东、浙西南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从整体上引导形成“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一核。立足杭州省会城市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依托杭州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文创产业规模,利用杭州“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等知名效应,挖掘省属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将杭州打造成为全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及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三极。发挥宁波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制度优势,依托其全省重要工 业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地位,加快文化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影响,重点培 育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行业,力争把宁波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文 化产业增长极及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温州现有的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创意设计业及文化旅游等优势基础,鼓励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创意 产业,逐步提升制造业文化含量,引导发展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巩固提升印 刷业集群优势,扶持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和国内外知名的印刷产业基 地。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 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旅游、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进一步 巩固在全国行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3.七心。按照特色优势发展的原则,引导形成全省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 集聚中心,即湖州太湖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等 行业;嘉兴江南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会展、艺术创作等行 业;绍兴轻纺珍珠文化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化休闲等行业;衢州“两 子”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旅游、文体制造等行业;舟山海洋文化创意 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沙滩运动、影视服务等行业;台州工业 产品设计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行业;丽水生态工艺文化特色 中心,重点引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行业。4.四带。从各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共性特征出发,引导形成 基本覆盖全省的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以沪杭甬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东 部、宁波北部、嘉兴、湖州、绍兴北部等浙北环杭州湾区域较为深厚的平原水乡文 化积淀,以及该区域紧邻上海等文化创新资源集聚中心的优势,引导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艺术创作等优势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化文化对其他 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构筑具有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浙北创意文化产业带;以杭金 衢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金华、绍兴南部和衢州中部、丽水北部等区域的文化 产品商贸流通基础以及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引导发展文化会展、文化产品流 通、影视服务等优势产业,构筑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 带;以甬台温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温州、台州、宁波东部、舟山等滨海、海 岛地区较为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以及发达的日用轻工、文体用品等制造基础,利 用全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海洋文化大气的底蕴,引导发展海洋旅 游、海洋文化会展、工业设计、演艺娱乐、文体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海 洋文化气息的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 以浙西南山地延展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西部、衢州、丽水南部、温州南部等区域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引导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艺术创作、传统工艺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山水文 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二)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按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的要求,重点发展文化创 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 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明确八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载体,全面 构筑我省文化产业的新优势。

1.文化创意业。发展导向。文化创意业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 技等重点领域。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和浙 江文化精品创作水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加大对工业设计、环境艺 术、服装设计等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着力发展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 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手工艺品设计等,不断增强产业渗透力和辐射带 动力,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加快广告策划业的优化升级,加强创意 和创新,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引导 和鼓励咨询服务创新,重点发展市场调研和策划、企业咨询、商业策划、金融咨询 等行业。培育和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鼓励发展艺术品经营机构,努力促进艺术品 经营业繁荣发展。鼓励发展乐器、棋艺、书法、绘画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服务。发展载体。重点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 的综合性创意城市,以及嘉兴、台州、义乌三大专业化水平较高并具有地域经济文 化特点的特色化创意城市。全面推进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创 意谷、杭州山南设计创意产业园、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学院路创意产业园、绍兴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中心、丽水万象创意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大力扶持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天泇山书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ADA 国际设计中心项目、嘉德威工业设计园项目等建设。

2.影视服务业。发展导向。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传输、播映和集成等领域。影视服务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重大历史和 现实题材,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我省影视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电视剧产业,推动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机构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组建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业态为一体的省级电影集团,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骨干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着力发展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数字院线和跨区域院线等,做大做强浙江时代、浙江横店、温州雁荡、浙江星光等院线,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影院终端网络。加快改造建设数字化多厅电影院,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推进和优化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产业链,形成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和院线发行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有线 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 视听载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广播电视产业链。发展载体。影视服务业拍摄与制作应以浙江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西 溪创意产业园、“中国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浔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安吉竹海(影 视)创意园等为支撑,大力推进影视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省电影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浙江影视 后期制作中心项目、象山影视城(二期)项目、嘉兴国际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 项目等建设。

3.新闻出版业。发展导向。新闻出版业主要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音像及 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版权服务业。进一步做优新闻业,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分类改革,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发行公司。以建设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非纸介质现代新型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印刷复制业转型发展,加强印刷复制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码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积极发展现代出版流通、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分销形式、流通业态,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现代出版物流通体系。加快培育版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促进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实施图书“走出去”工程,构建 海外发行渠道和平台,扩大浙版图书影响力。发展载体。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等为龙头,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积极推进 产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提供坚实基础。以 杭州为核心,宁波、温州、金华等为结点,整合新闻出版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有序”的新闻出版网络体系。重点推进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浙江新 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和中国移动杭州手机阅读基地、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百步文化印刷创意园、绍兴印刷产业创意园等基地建设,逐步把杭州、宁波、苍南、路桥、义乌五大特色印刷产业区块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印刷产业基地,加 快扶持衢州印刷集聚区和台州路桥横街印刷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大做强新雅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曙光印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印发基地项目、浙江新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项目、图书销售与文化服务网点 建设项目、杭州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园项目等建设。

4.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导向。数字内容与动漫业主要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互联网信息 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要充分利用 3G 时代与三网融合 的技术趋势,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为载 体,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科研 力量,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 数字科技相结合,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内容 与动漫产业发展。鼓励创办综合性或行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信息服务网站,创作生产以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多媒体广告、影视音像文艺作品、手机游戏及衍 生产品等文化产品,开发关键网络技术、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努力将浙 江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为特色的数字娱乐基地,国内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中心。发展载体。以杭州为龙头,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西湖数字娱乐产 业园等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集聚专业创意人才和数字内容与动漫 企业,加大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产业带动能力突出、辐 射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动漫之都”。加快推进宁波国家级动漫游戏原创 基地建设,培育全国重要的原创动漫产品生产、创作基地。以湖州科技创业园、嘉 善浙北动漫基地、绍兴动漫产业创意园区、浙中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 地建设为依托,着力将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大对数字内容与动漫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杭州漫齐妙动漫制作公司、宁波成功多 媒体通信有限公司、浙江海利控股集团、金华比奇网络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 力的数字内容与动漫龙头企业,建设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迪斯尼动漫项目、盛 大网络全球首家互动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浙江省动漫衍生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 具有重大引导和带动效应的示范项目。

5.文化会展业。发展导向。文化会展业主要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服 务等行业。文化会展业发展要以打造国际知名会展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及 会展强省为目标,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培养和引进 会展业专门人才,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 主体。在已有的文化用品、轻纺产品、五金制品等传统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结合浙 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工艺美术品、文体休闲娱乐产品 等新型会展产品,积极打造浙江会展强省。加快推进展示工程资质认定、展览品牌 与会展活动评优、会展统计等工作,扶持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企业。发展载体。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以嘉兴、绍兴、义乌等特色会 展城市联动发展的会展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置和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建设 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业体系中发 挥重要功能。以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国 际动漫节”等为依托,打造一批优势文化展会;以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中 国国际动漫节会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会展企业。

6.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导向。文体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生态文化业要充分挖掘全省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建设生 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水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海洋生态文 化等多种领域,实现文化与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做优做 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海洋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积极开发宗教、美食、丝绸、影视、修学、科技等特色文化旅游,积极举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文化旅游品牌。演出业要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支持其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演 出市场网络体系,推动浙江演艺市场向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演艺与 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 4A 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演出项目。体育服 务业以运动休闲、健身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为发展重点,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基地,积极培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文化娱乐业要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 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鼓励建设经营面向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居民的休闲娱乐场 馆设施,加大行业监管和市场开拓力度。发展载体。以城市为中心,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构筑杭州国际文化休闲、宁波滨海都市文化、温州山水文化、浙北古镇文化、绍兴古越文化、浙中商贸影视 文化、舟山海洋文化、台州山海文化和浙西南生态文化等九大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 板块,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杭州创意良渚文化产业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中心、宁波梁祝 爱情文化产业园、嵊州中国民间越剧城、景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等文体休闲娱 乐基地建设,培育区域性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集聚区。以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浙江旅游集团、宋城集团、杭州金海岸有限公司、长兴百叶龙演出公司等企业为重 点,培育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杭州奥体中心项目、西湖 文化广场浙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建设为抓手,促 进全省文体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以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网络音乐节、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 等会展活动为重点,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

7.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导向。文化产品流通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销售、相关 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文化产品流通业要以建设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 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文体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建设,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带动全省艺术创作及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现代 化改造,以阿里巴巴等网上交易市场为重点,加速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开发,构 建行业性、综合性、多领域的 B2B、B2C、C2C 电子商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流 通渠道创新。发展载体。以义乌文化产品市场及各地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构筑以 浙中为中心,以全省快速交通网络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实体市场体系。加快义乌文体 专业市场提升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的文体用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 心和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快杭州、温州、台州等地文体用品专业市场区块的建设培 育。以西泠印社集团“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东方卢浮宫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心 项目、衢州奇石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宁波书城建设项目等为依托,推进一批文化产 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博库书城、淘宝网、好易购家庭购物等新兴 文化产品流通平台。

8.文化产品制造业。发展导向。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生产、演艺 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要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机遇,利用已有产业集聚优 势,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推动工艺美术品、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个区域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高新技术 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发展载体。充分依托浙江块状经济基础,加大制造业文化含量,培育文化制造 业品牌。大力推进南浔善涟“中国湖笔之都”产业基地、江山羽毛球产业基地、温州 桥下教玩具产业基地等建设,重点扶持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 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华宝斋富翰文化 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杭州临安昌化国石文化城项目、中国衢州莹白瓷研 制中心、中国印章产业基地项目等建设。

(三)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为引领,以建设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 动为具体依托,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批”行动计划。

1.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 的要求,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加快发展一批文化 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新 载体。2.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 的要求,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 成强大竞争实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 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3.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 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进而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打造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 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4.扶持一批文化会展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 要求,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搭建我省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四、主要举措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 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政 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深化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继续大力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订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 会、公众代表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2.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把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跨区域、跨 行业整合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国有文化集团跨地区覆盖、多媒体经营、跨行业拓展,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继续扶强扶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着力扩大国有文化产业增量,培育和打造若干 在新闻出版、影视服务等领域的国有文化集团。大力支持中南卡通、华策影视、横 店影视、宋城演艺等知名民营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做大做强企业实力。

(二)夯实文化消费基础。

1.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 和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拓 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积极 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组织承办国际国内品牌赛 事活动,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动在纺织等制造业中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提 高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促进文化创意衍生品生产,通过具备文化及创意 元素的商品销售扩大文化消费。2.加大对新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加快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 对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在个人消费暂时无法发挥合力的领域扩大政府消 费,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国有影视播放机构对原创动漫产品的采购,促进动漫产品与电视电影播放、工艺品设计、图书音像出版的结合。加大政府对手 机网络内容制作与播放等自主研发的新兴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积极争取更多新兴 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产品传 播渠道,完善城乡实体书店体系,大力培育网络电子书店,加强报刊发行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演出市场,支持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省的票务连锁服 务网络。大力推进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加大数字化多厅影院的建设与改造,逐 步提高全省电影院线的整体实力。扶持艺术品市场发展,加快艺术品产权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 培育专业实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 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 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 力强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 设。2.加强文化市场体系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大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型 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介与交易市场的发展,鼓励自主文化产权合法交易。大力支持省内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培育一批 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商标。逐步整合现有各类文化监管体系,根 据行业发展规律与企业发展需求出台一批监管政策,确保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有序发 展。强化对涉及青少年群体的书籍、音像、网络等知识载体与内容的监管,严厉打 击假借文化载体营销非法读物的组织与个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四)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和文化品牌。

1.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加强数字技术、数字软件、数字内容、网络技术 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加快关键技术设 备改造更新。积极发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 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 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播放设备、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 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型产品和设备。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 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型业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 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 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妥 善处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2.提升文化品牌。要把文化品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已有文 化品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浙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都市文化等方面 的资源优势,加强品牌的策划、培育和宣传,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工 艺品牌,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演艺等现代文化产 品品牌,一批文化旅游和文化节庆品牌,一批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形成覆盖全 省、特色鲜明的浙江文化品牌群,增强浙江文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1.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人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文化人 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 人才的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 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 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科研力量,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 养机制。开设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 管理的文化人才。实施文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注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 的优秀人才和海外创意、设计、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 文化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 才的政策倾斜,着重在户口档案转入、经济适用房购置等领域设立绿色通道。梳理 和完善全省现有文化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

(六)扩大文化对外贸易。

1.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培育一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版权贸易等领域的,具有浙江 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与周边省 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 国图书推广计划” 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 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 营销业务。2.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文化行业 之间的指导协调机制,理顺管理领域各条块与文化 “走出去” 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把握国际市场规则,优化出口区位选择,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 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等活动,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做好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推介和营销。发展文化营销企业,鼓励与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国际 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信息、人才和服务支撑。鼓励 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投资、注册公司,发展海外俱乐部会 员,加入海外相关协会,委托国际代理,与国际知名文化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等,不 断巩固与拓展国际文化市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 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5〕20 号)等,以服务贸易专项资金为导向,引导 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走出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出口领域,鼓励兼并重组,推动文化出口企业管理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项目审批、内容 审查等部门审批程序上,采取“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更加便利、透明、高效地 为企业服务,在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海关通关、人员出境、外汇汇出等方面,制订符合文化出口企业特点的便利措施,不断为文化 出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持之以恒 地打造文化品牌。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 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实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 若干决定》(国发〔2005〕10 号),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 投资指南(2009)》(浙发改社会〔2009〕1055 号)鼓励类和允许类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印刷、出版物分销 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 情况,适时对《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2009)》进行调整和修订,逐步 放宽相关领域的政策限制,提高文化产业开放程度。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做到“十二五”时期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整合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合理整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通过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推动民企合作,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版权奖励机制,加大对文化企业自主版权的政府采购与出口扶持。有条件的市、(市、县、区)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 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 号)等有关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 2013 年底止免征企业所得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 政策。进一步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时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空间位置、规模等信息,应尽量纳入市、县、乡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确保文化项目建设“落地”或预留发展空间。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浙 政办发〔2009〕104 号)对省级国有文化单位土地使用权处置的相关规定。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确保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文化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或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 设施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方式盘活资产。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3

摘要:黑龙江漆画基地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基地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基地的环境和软硬件配备更加吸引了更多人才的聚集,为了黑龙江漆画的发展探索交流实施产业化。创意人才培养是产业化实施最重要的途径,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关键词:黑龙江漆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化

一、黑龙江漆画基地建设功能和定位

在全国大的创意文化产业背景下,对于漆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良性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黑龙江漆画基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基地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漆画艺委会。设立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一所高校内,重在培养创新创意型人才,开展黑龙江漆画艺术研究,通过创作交流促进教育和发展,探索漆画产业化发展目标,打造黑龙江漆艺文化品牌。漆画基地配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各个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实地观摩、探索交流、参观学习、实训实践至参与科研和商业项目。

黑龙江漆画基地成立之初就本着学术性第一的原则;在这八年间漆画基地这里一直汇集各门类名师资源,开展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举办多次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等领军人物。遵循学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陈出新,把创新出的产品通过和企业合作拿到市场上检验。通过黑龙江漆画基地这个平台,也给我省漆画爱好者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理论基础和创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应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黑龙江漆画也在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着,保护和传承创新漆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并在区域内打造漆画特色品牌,是黑龙江漆画基地一直遵循并努力的方向。

二、黑龙江漆画基地设立于高校

毫无疑问漆画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高校教育来完成。在黑龙江漆画基地设立在高校中也是用意颇深;在高校中有强大师资阵容和专业的本科生,它有别于作坊和工厂的固守成规,开放和灵活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飞速成长,为黑龙江省漆画发展做出主要贡献。

(一)当今漆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一些漆画的作坊对于技术的传承和产业化开发具有受众人群小、基础素养低、传播面窄等问题。数十年就守着那仅存的一些技法在作画,没有创新,更没有创新的思维。(2)各种漆工厂制作的漆画没有艺术高度和文化创新,不但画面生硬,没有内涵而且不能与时俱进与当今市场紧密结合。

(二)高校漆画发展现状

漆画的发展依托于高校,高校在对于文化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性。与国家政策和市场紧密结合,教师技术能力强,教学理念超前,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职业延续性,具有前瞻性。创作者们不在把漆画做成只具有装饰意味的感觉,而开始重视漆画的绘画性。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其画教学实行大胆和改革创新,漆画开始朝着多元化蓬勃发展,创作队伍也不断在扩大。

目前高校漆画教学多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它将教学、艺术创作与研究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优化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并注重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中,在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真实的商业项目为引导,对学生专业的进步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造型艺术实践、创作研究能力的综合型的专门人才。如果不通过高校教育、学术展览、研究开发等手段,中国漆画很难得以传承发展。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校的漆画教育体系,并使其承担继承、研究、对外交流等重要职责。

(三)黑龙江漆画基地设立在高校意义

高校具有专业的技能和智力优势,同时也是先进设备的拥有者,在高校中设立创作基地能把这种智力优势和设备优势转化为生产产品的优势,进而转化为行业优势,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经济效益。

漆画创作基地具有学术功能、教学功能、培训功能、科研和技术研发功能。漆画创作基地的建立,是对高校中漆画工作室教学的深化,是工作室创意设计产业化的必要补充。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基地顶岗实习,参与实际项目,充分利用创作基地这个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参与实践与创新活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漆画专业的学生也为漆画基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基地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人才提供后台和保障,做到了职业延续性。

三、黑龙江漆画基地的产业化建设

首先黑龙江漆画基地有高校的资源为基础,强大的师资阵容和学术梯队,及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源源不断的创新出与社会和市场结合的新产品,具备产业化条件。第二、人才的凝聚利于基地产业化;多年来漆画基地不断进行学术性或专题性的个展,交流展等学术活动,不断吸引漆画爱好者和专业人才的聚集。定期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给基地做讲座和指导,不断扩大基地的影响力。第三、多年探索漆画教学市场化的经验利于基地产业化;多年来漆画基地的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漆画产业研究,在漆画产业化道路上探索了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第四、品牌的打造利于基地产业化;漆画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说比较年轻,在社会中被认知度不高。要想让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就要在人们生活中要渗透漆画传统文化理念,加大漆画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宣传,这个过程也是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把黑龙江地域文化和漆画跨界多元融合,打造带有地域符号的漆画品牌,提高黑龙江漆画产业化生产效率途径。第五、享受政策利于基地产业化;现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对于高校产学研成功转化给予大力支持与扶持,而漆画基地所需的运作资金一部分是国家和学校给予支持,一部分是通过项目和工程的承接自给自足。这足以让整个生产环节运作起来,并保证了整个生产链条持续的有效的运作,总的来说黑龍江漆画创作基地具备产业化模式和潜质,能够产业化也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于建设原则探析[J].研究与探索,2010(08).

[2]高庆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实现与效益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程凌云.高校漆画工作室的开放教学[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2(0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 篇4

一、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禀赋

黑龙江省集中了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冰雪大世界、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等旅游资源, 《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9个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省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 森林覆盖率达42.9%, 居全国第一;江河湖泊网络四布;湿地类型多、面积大;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此外, 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是全国开展冰雪旅游最早的省份。冬季降雪量大, 雪期长达5个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资源丰富, 尤其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生态文化资源, 是目前为止现存的可供考察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黑龙江省占据最具异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由曾居住在此的鲜卑、契丹、蒙古, 女真、满族, 先后建立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 形成的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以及近现代的“闯关东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李兆麟、赵一曼和赵尚志等举世闻名的抗日英雄以及“八女投江”事迹等形成的“红色文化”, 以及北大荒人艰苦奋斗, 将北大荒开拓成北大仓的“北大荒精神”。

制约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黑龙江省, 若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亟需金融支持, 但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现行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制约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是文化企业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其缺乏吸引金融介入的足够动力。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 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这些项目发放贷款。此外, 文化企业大多无形资产多而固定资产少, 市场上既缺乏对文化创意类项目的价值评估体系, 金融机构也缺乏多样化的服务创新产品及规避相应风险的配套制度。二是融资渠道不畅, 缺少银企沟通平台。尽管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的重大决策和措施, 但未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银企合作议事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 也未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奖励基金,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急需拓展融资方式和渠道。三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手段滞后。

目前, 省内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银行授信。虽然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景点附近金融机构网点的增加, 但游客购买文化纪念品、观看文艺演出等消费还多使用现金结算。此外, 金融机构还无法发挥自身网络的优势, 向文化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等信息咨询服务。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渠道

在很长时间里, 黑龙江文化产业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 资金渠道单一。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文化产业不断拓宽资金来源, 探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目前, 黑龙江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直接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融资、外商投资及社会捐赠等方式, 可分为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两大渠道。

1. 国家财政拨款。

近些年来, 国家越来越关注和支持黑龙江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2005~2010年黑龙江文化事业的总投入达到1亿, 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7%以上,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见表。政府投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投入主要针对公益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并主要用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收期长、收益低的文化基础设施投资。

2. 社会投资。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目前, 已经有不少文化产业类公司上市, 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板块。2010年11月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通过审核, 成为中国第一家将

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 打破了只有经营性资产没有核心采编业务参与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 在投融资体制上为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开辟了新的渠道。作为产业链完整、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特征突出的文化产业, 出版发行业上市成为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集中表现。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仍存在融资额度偏小, 资金来源渠道不畅等问题, 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求, 融资渠道仍需要不断完善。

1.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于加强。

从上表可见, 政府对文化产业财政拨款与文化产业的需求相比, 总额偏小, 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 未超过0.4%, 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于加强。与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 差距较大。韩国2000年文化事业财政预算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 2010年又上调9.1%, 2013年达到1兆1673亿韩元。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造成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不足, 影响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需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并保证其权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资的路径。

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上市融资存在诸多问题。

文化产业类企业上市规模偏小。截止到2010年年底, 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的仅有3家, 在香港H股上市的1家。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相应的制度创新。如何既能够利用资本市场获得发展的资金, 又能保证“文化安全”, 是目前众多文化企业上市中面临的难题。其次, 资本市场要求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独立决策, 并能够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而目前许多黑龙江省国有文化企业仍然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 难以对自己的投融资决策承担市场风险, 并成为文化市场的投融资主体。

四、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做好基础性工作。

首先, 规范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市场, 为金融介入创造良好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其次, 积极培育信贷市场, 加强文化产业信贷产品的创新。要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担保审贷制度, 开发版权、专利、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担保的金融产品。例如2009年12月, 国开行为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000万元, 采用三部电视剧版权质押, 贷款期限3年, 利率执行同期限基准利率。通过国开行贷款, 华录百纳2010年完成了多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制作, 实现了利润的快速成长。再次, 应加快建立政府、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投融资的平台, 实现信息和资本的共享, 促使文化企业在融资环节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 应尽快推出文化产业引导基金, 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使更多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到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

2. 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文化企业利用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方式同时, 加快建立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利用发行文化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 推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股权收购、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探讨适合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无形资产质押模式,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信评估体系, 围绕专利权、著作权、销售合同及相应的现金流探讨适合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 引导银行贷款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加强产业基金的运作。文化产业基金可以把分散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 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同时产业基金了解文化行业和市场现状, 熟悉政策, 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分散风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放宽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 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等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文化行业, 给予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 积极培育多元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大对民营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于原创性、创新性、实验性项目, 国家应给予资金资助或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邹文庆, 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2]侯燕, 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及融资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5

总结报告

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哈尔滨市分会、新晚报、哈尔滨冰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已于2010年8月23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五天的成交额达1500多万元人民币。协议定单700多万元。

此届“文博会”无论在档次规模,作品质量、人气氛围、成交金额等方面均超过前三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认可及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欧美、亚洲等国和全国20多个省、市参展商家的一致认可。此届文博会与以往四届相比,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的高度支持:本届文博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主办,省旅游协会、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省美术家协会、省工商联合会、哈尔滨市画院、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哈尔滨市工商联合会协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哈尔滨市分会、《新晚报》、哈尔滨冰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展会期间,省市多位领导视察展馆并给予厚望。至此,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在整个北方地区都占有很高地位的文化艺术产业界的盛会与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规模空前: 在省市各部门领导和媒体的支持下,文博会共设700多个展位,较第四届展会增长200余个,展览面积达15000平方米,较第四届增长3000平方米,共设七大书画展区,八大工艺品展区,参展商家500多家,书画家百余名,工艺品近万件,展商及展品总量较第四届增长13.2%,并首次开设摄影展区,藏书票展区,海派玉雕展区,把国际国家名师佳作引进到黑龙江。第五届文博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俄罗斯、比利时、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名人名家、收藏家、艺术家、书画院、工艺品厂商,可谓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三、突出我省特色:本届博览会加大了对我省黑土文化的宣传力度,第二届“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第十届黑龙江旅游商品(纪念品)展示设计大赛同时举行,集中展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我省特有的鱼皮工艺品、麦秸画、桦树皮、特色旅游产品(纪念品)等亮点突出,反响强烈。

四、国际化程度高:本届展会共有来自俄罗斯、比利时、美国、英国、缅甸、新加坡等国共四十位书画名家和工艺品大师参展,带来近500幅书画和近1000件工艺精品。并且通过这次展会,使他们更看好龙江市场,对扩大国际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龙江文博会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基础。

五、市场化程度高:本届展会进一步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收到良好效果。首先为龙江艺术品走进市场,打开销路搭建了平台,其次把省外及国外的艺术种类和大师引进龙江,收了良好的交流交易效果;龙江文博会通过有序、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活跃了文化市场,使文化艺术品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让人民有足够的视野和平台去接受、了解艺术,提升生活品质,提高个人品位,同时艺术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从而实现艺术市场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战略构想。

六、精品化程度高:本届展会共设七大书画展区,八大工艺品展区,分别是欧、美书画精品展、港、澳、台书画精品展、俄罗斯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藏书票精品展、黑龙江省现代水彩画院第三届水彩画作品展、黑龙江当代艺术邀请展、黑白摄影作品展、哈尔滨摄影家协会作品展、2010首届海派玉雕名家作品精品展、第二届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第十届黑龙江旅游商品(纪念品)展示设计大赛、象牙雕艺术品展、精品奇石展、红木家具展区。每个展区都有大师亲临,都有精品呈现。

七、宣传力度大:本届展会从7月31日开始在报纸、分众传媒等大众化媒体预热,展会临近进行电视、广播宣传。尤其是与哈尔滨市主流报纸《新晚报》的战略合作,使展会的前期宣传及市场运作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特别感谢贸促会批准的在哈市主要路段的路牌广告。

“文博会”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享受文化休闲、走进高雅艺术文化的最佳场所,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收藏投资艺术品的难得机会。

通过“文博会”使群众零距离欣赏大师真实的作品,提高自身修养,学会鉴赏艺术、欣赏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本届“文博会”的参展艺术家重复参展率达到80%,更有许多参观过第一届博览会的观众,这充分说明中外艺术家、企业家对龙江人民热爱文化艺术的肯定、对文化艺术消费市场的肯定,对哈尔滨和黑龙江文化艺术的认可并充满期待和希望,同时也对承办单位哈尔滨冰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认可。

会展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它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次博览会吸引了外地艺术家的全面参与,即是对黑龙江的文化艺术市场的一种点燃和引导,又是加强交流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一个好平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做好、做强、做大、争取济身于全国文博会前几位行列之中。

第六届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将于2011年8月19—23日在哈尔滨会展中心举行。届时文博会组委会将把展出面积扩大至B厅,形成20000平方米的展会,还将把论坛、拍卖、书画艺术讲座纳入到展会当中,用以提高消费者的鉴赏水平,引导消费,以期扩大成交总额和全民文化艺术素养。

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哈尔滨冰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水利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篇6

关键词:水利产业;结构优化;SWOT

中图分类号:TV-9;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84-04

1 黑龙江省水利产业现状

1.1 水利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地处北纬43°22′~53°24′,东经121°13′~135°05′,南北长1120km,全省总面积44.47×104km2。全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4个水系。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 918条,集水面积几乎囊括全省。全省有大小湖泊640个,水面面积约6 000km2,其中,主要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

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短促,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常有霜冻灾害;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年降水量地区分布趋势是:山区大,平原小,中、南部大,东部次之,西、北部小,这是造成西旱东涝的主要气候因素。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00mm~60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可达最小年降水量3倍以上,且有连丰、连枯交替出现的规律。

1.2 水利工程建设

截至2002年末,全省已建成水库612座,设计总库容85.3×108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2%,年末蓄水量为23.05×1083,占设计总库容的27.02%。其中,大型水库17座,占全省水库总数的2.78%,设计库容53.16×1083,占全省设计总库容的62.33%,设计灌溉面积13.98×104hm2(209.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48×104hm2(142.2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51×104hm2(97.68万亩),实灌面积4.74×104hm2(71.16万亩);中型水库61座,占全省水库总数的9.97%,设计库容19.02×1083,占全省设计总库容的22.30%,设计灌溉面积13.27×104hm2(199.0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79×104hm2(101.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80×104hm2(101.93万亩),实灌面积5.40×104hm2(81.05万亩)。

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种类型水电站(厂)63座,总装机容量82.98×104kW,占可开发水能资源量的13%,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7%左右。其中,水利系统管理的农村水电站61座,总装机容量18.38×104kW,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1.6%,年发电量4×108kWh,约占全省发电量的1%左右;电力部门管理的水电站两座,总装机容量64.6×104kW,其中,莲花水电站装机55×104kW,镜泊湖水电站装机9.6×104kW。

2002年江河堤防长度达到1.20×104kW,达到设计标准堤长6 785.06km,保护耕地275.74×104hm2(4136.06万亩)、人口1 144.27万人。

1.3 水资源需求量

2002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8.53×104hm2(3 277.9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达到150.72×104hm2(2 260.7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8.97%。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121.86×104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76%。实际灌溉面积达到232.26×104hm2(3 483.87万亩),其中,水田达到170.63×104 hm2(2 559.45万亩)。全省有效实灌面积达到191.16×104hm2(2 867.33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87.47%。

黑龙江省需要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村屯共20 073个,总人口1 247.38万人,其中,病区10 950个村屯,人口664.05万人。截至2002年末,已按照国家标准解决了12 949个村屯,占需解决村屯的64.51%,受益人口875.53万人,占需解决人数的70.19%。其中,病区已解决了5 322个村屯,316.94万人。建成自来水7 776处,使7 869个村屯、559.71万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占已解决人数的63.93%。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其中,水蚀面积11.26万km2,风蚀面积0.7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43万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83.69%、5.7%、10.61%。

到2002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60.54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6.80%。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101.08km2,占已治理面积的28.03%。治理程度较高的地市有省农垦总局,治理面積30.90km2,占应治理的46.15%;哈尔滨市治理面积82.44km2,占应治理的37.67%;佳木斯市治理面积17.02km2,占应治理的46.46%。

1.4 污染

根据黑龙江省2002年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资料,对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所监测的23条河流44个断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全年没有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水质的河流;Ⅲ类水质河流5条(主要是山区河流),占评价河流总数的21.7%;Ⅳ类以上水质的河流(即超标河流)有18条,占评价河流总数的78.3%,其中Ⅳ类水质河流6条,占26.1%;Ⅴ类水质河流6条,占26.1%;超Ⅴ类水质河流有6条,占26.1%。

主要超标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总铁、氨氮、总汞、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重金属镉、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

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的18个市县35个测井进行单项评价,评价结果如下:

单项评价:没有达到ⅠⅡ类水质的井;Ⅲ类水质的井有9个,占评价总数的25.7%;Ⅳ类水质以上(即超标水质)的26个,占74.3%,其中,Ⅳ类水质的11个,占31.4%;Ⅴ类水质的15个,占42.9%。

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硬度、挥发酚、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氯离子、锌、重金属镉、PH值等9项。

2 黑龙江省水利产业结构优化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支持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1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建立,防洪减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黑龙江省河流较多,可能发生洪灾的地区分布很广,尤以松花江流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频繁。为了治理洪涝灾害,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在防洪工程上,1949年江河堤防总长度只有1 171km,防御标准很低;至1998年堤防总长度增加到11 700km,为1949年的10倍,保护耕地251.9×104hm2,人口1 082.15万人。凭借这些堤防,经过军民全力防汛,抗御了1956、1957、1960、1969、1981、1988、1991、1998年等大洪水,保护了洪泛区内工农业生产,大大地减轻了洪水灾害。在治涝上,全省共有大小涝区1 103处,易涝耕地面积426.7×104hm2,到1998年已治理304.1×104hm2,占易涝面积的71.27%。三江平原过去大部分为沼泽化湿地,通过初步排水治涝,开垦了200×104hm2耕地。

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大幅度地增加了松花江流域防洪建设投资。现在,黑龙江省以堤防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已逐步建立。

2.1.2 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较大进展,全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黑龙江省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年际丰枯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为了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条件,已兴建17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较大的有镜泊湖水库、库尔滨水库、青年水库、桃山水库、双阳河水库等。这些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灌溉工程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建国初期全省的灌区主要是日伪时期留下的12.67×104hm2(190万亩)水田,随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实现,水田有了较大发展,进入70年代,井灌也有了较快发展,到198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92.67×104hm2(1 39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5.8×104hm2(537万亩),到199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1.6×104hm2(2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达到131.8×104hm2(2 071.5万亩)。水田灌溉效益发挥较好的有穆棱河、呼兰河、拉林河等流域的灌区,旱灌配套程度较高的有汤旺河,齐齐哈尔市郊等流域的灌区。

建国以来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51×104hm2(37.7万亩),发展速度约为5%。其中,1950—1965年平均每年增加1.21×104hm2(18.2万亩),发展速度是5.8%;1966—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3.34×104hm2(50.1万亩),发展速度是6.7%,1978—1980年发展速度缓慢,主要是抓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1980—2000年,有效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68×104hm2(85.25萬亩),发展速度约6%;另外发展了坐水点灌(坐水种)面积235.2×104hm2(3 528万亩),占耕地的29%,大大地减少了旱灾面积,增加了农业产量。

城乡供水取得一定进展,到2002年水利工程供城镇用水20×108m8,松嫩平原先后兴建的中部引嫩、北部引嫩和南部引嫩等大型自流引水的枢纽工程,现已初具规模,年引水量达到15×108m8之多。引嫩供水工程不仅保证了大庆石油化工用水,还救治了连环湖水产养殖并灌溉50万亩草原及农田灌溉,为100余万亩苇塘进行补水,已成为西部干旱地区重要的输水工程,松嫩平原腹地的“输血动脉”促进了当地工、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自然环境。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电力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到2002年底全省建成水电站63座,总装机79.6×104kW,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3%,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8.5%。其中地方水电站61座,装机容量15.0×104kW,(占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2.4%),年发电4.1×104kWh,仅占全省发电量的1%。因此,水电难以承担调峰、调频,调极或事故备用等任务。

2.1.3 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得到协调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5×104km2,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10%多,经多年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由于投入等多方原因,治理速度比较缓慢。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还导致泥沙淤积,降低水利工程效益,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显著进展。并完成了水土保持重大规划和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了“长治”工程数据库,保证了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

水资源保护对黑龙江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黑龙江省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重点抓了水利部确定的讷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两项试点工作,并根据试点经验制定了《黑龙江省开展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工作大纲》,1996年进行了试点,1997年扩大了试点,1998年以后,又在全省全面铺开了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二是依据水利部《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制定了《黑龙江省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并确定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所属的六个分中心为全省的水质监测单位,这为黑龙江省依法有序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三是开展了汤旺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四是参与组织了以“保护生命之水”为主题的环保世纪行活动,该活动的工作组深入到基层,对松花江沿岸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检查和新闻曝光,对水资源保护好的企业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水利开发治理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水利开发治理,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为天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水利工程与天然旅游资源一起,形成了黑龙江省独特的旅游体系。

2.1.4 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为保障黑龙江省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水利基础工作取得进展,“十五”期间,防汛测报基础产业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防汛指挥系统的设计,建立了省防汛办计算机局域网。“十五”期末,完成省防汛指挥中心,13个市级计算机广域网节点和松花江、嫩江干流计算机广域网,省水情中心,8个水情分中心,14个水情分中心,卫星通信系统省中心站等系统应用软件的建设与开发。通过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加强了科研基础产业建设和水利科技队伍建设,水利科技进步,水利技术监督取得了一定成绩。

水利前期工作加大了力度,先后编制了松花江流域规划报告和穆棱河、呼兰河等10多条支流的规划,还编制了全省治涝规划、乌双地区规划和三江平原地区规划,以上规划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完成。80年代后除修订补充了一些支流规划外,还配合松辽水利委员会进行了松花江流域规划、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等五大城市的防洪规划、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治理规划等,这些规划对指导黑龙江省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998年大水后,结合灾后重建,开展了以松花江流域为主体的一大批防洪项目勘测设计前期工作,保证了黑龙江省水利建设的正常进行。

水利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五”期间,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水利政策法规,加强了依法治水、管水力度。新建在建项目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水利投资体制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初步实现了水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体系,水利管理得到加强。水利政策法规研究有了进展。黑龙江省按照水利部,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局的要求,制定了《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了黑龙江省配套的地方性水法规体系,依法治水有了一定基础。

2.2 劣势分析

2.2.1 洪灾仍是心腹之患

黑龙江省主要工农业区和上千万人口处于洪水威胁之下,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仍然偏低。哈尔滨市目前防洪标准只达到50年一遇,大庆区防御嫩江、松花江洪水的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防御安肇新河和双阳河洪水的防洪标准不到50年一遇,齐齐哈尔、佳木斯和牡丹江目前防洪标准均不到50年一遇,伊春市及其他城镇目前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农田堤防只有约10年一遇,江河沿岸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依然没有保障。

2.2.2 涝渍灾害仍很严重

全省易涝面积428.48×104hm2,仍有109.61×104hm2未得到治理,25.58%的易涝耕地未加治理,已治理的大多数尚未达到5年一遇标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大部分采用干三支五的治理标准,部分排水工程还不配套,不能抗御较大降雨造成的涝灾。

2.2.3 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加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数量少、质量差,现有引用地表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仅为地表水资源量的29%,大多数水量均因缺少工程而未能加以利用,导致因水资源不足而制约工农业大幅度发展的局面。目前,不少城镇供水紧张,许多灌区水源不足。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需水量将相应提高,干旱减产程度加大,灌溉要求更为迫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农业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将会进一步短缺。干旱仍然制约着农业生产。全省易旱年面积313.3×104hm2(4 700万亩),节水点灌面积已达235.3×104hm2,而苗期灌溉能力十分薄弱,造成抗旱任务十分繁重。

2.3 机遇分析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这对黑龙江省来讲,正是振兴图强的历史性机遇。

此前,水利建设赶上了前所未有的两个重大机遇:1998年大洪水解决了认识问题,使水利基础产业建设的必要性得到了高度认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了资金问题,使水利基础产业建设的可行性得到了有力保障。经过我们的艰苦工作,在需要和可能之间找到坚实的结合点,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直接体现为从1998年以来国家累计下达给黑龙江省各项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为99.03亿元,其中,国债资金47.56亿元,国家水利专项资金6.36亿元,地方自筹45.11亿元,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松花江、嫩江应急防洪工程,三江平原防洪除涝工程,国境界河防护工程,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水库枢纽工程,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但以上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解决了一些眼前应急的问题,大部分在弥补历史遗留的欠账,为未来的水利大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此次老工业基础调整改造,正是随后而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并且是一个促进水利大发展和高水平建设的机遇。中发[2003]号文件强调指出,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产业建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的重大契机,开创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过程中,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将继续增加,农业将向绿色食品和特色经济效益型农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社会对环境的需要将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迫切需要水利提供安全的防洪保障、合理配置的水资源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2.4 威胁分析

2.4.1 除涝任务更加繁重

黑龙江省2002年现有涝区面积751.06×104hm2,其中,易涝面积428.48×104hm2,占耕地面积的46%;初步治理面积318.86×104hm2,已治理的大多数只有3年或不足5年一遇标准。纵观黑龙江省245年旱涝史,涝渍灾具有频繁性、普遍性、连续性的特点。涝灾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不仅当年农业绝产或减产,还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黑龙江省的低洼易涝地区,大部分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产粮区和垦荒区。“十一五”期间以至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要想有大的发展,除涝工程的建设不容忽视,形势紧迫。

2.4.2 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1世纪上半叶,黑龙江省人口将继续增长,农业种植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嚴重制约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核心,以节约、管理和保护为重点,形成城乡供水、农田灌溉、水电开发、内河航运、水产养殖以及旅游等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格局,建成黑龙江省有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2.4.3 生态环境要大力改善

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21世纪上半叶,黑龙江省将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扭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为核心,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土壤改良、地下水超采控制、水质监测与防治等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5 分析结果

如前分析了黑龙江省水利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威胁,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3 黑龙江省水利产业结构优化方案

3.1 防洪

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伊春、黑河、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的城市防洪工程;完成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工程、清淤工程;完成黑龙江同抚大堤建设;完成穆棱河、挠力河、呼兰河、拉林河、牡丹江、呼玛河、绥芬河、阿什河、梧桐河等中小河流及一级、二级支流的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完成镜泊湖、西沟、象山、红星、胜利、元宝山水库等病险水库及小Ⅰ型水库的消险加固。

3.2 水资源配置

完成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供水骨干工程;完成磨盘山、白杨木、寒葱沟、桃山二期、西山供水水库工程水田节水工程;完成青龙山、阁山、林海、亚布力水库;完成引穆入青、引松入莲、引通入红小流域调水工程;进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旱田节水灌溉、涝区配套工程建设;进行部分城乡供水、抗旱水源、牧区水利和饮水解困工程建设。

3.3 生态环境保护

完成松花江干流、梧桐河、呼兰河、蚂蚁河、牡丹江、纳莫尔河、诺敏河、乌裕尔河、雅鲁河、倭肯河、汤旺河11个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完成黑土地综合防治工程;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鹤岗、伊春、双鸭山、七台河、绥化的水源地保护及面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鹤岗、伊春的污水治理工程。

3.4 水利水电建设

完成海林市钓鱼台水电站、东宁县老黑山水电站、嘉荫县乌云河水电站、孙吴县二门山水电站、漠河县北红水电站、宁安市王八汀水电站等小水电以电代燃工程;完成逊克县乌宋港水电站、爱辉县宋集屯水电站、孙吴县二门山水电站、海林市双桥水电站、林口建堂水电站、开化常规水电站等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县改造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志良.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 高振宇.北京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多目标分析系统研究[J].北京水利,1997,(4).

[3] 英若智,卢双宝.河北省宏观经济水规划群决策支持系统简介[J].水利经济,1998,(5)

[4] 何岩枫,白世贞.哈尔滨市水利产业结构优化中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7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

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经济支持,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有效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同之处是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基础。首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既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又同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利用龙江特有的旅游资源,如天然火山公园五大连池、能见到北极光的“北极村”漠河。其次,两个产业也都包含着对传统的继承,文化产业是对文明建设的传承与再造,旅游产业是对历史遗留文化的传承。典型的日本入侵东三省的历史文化、及北魏发端、宋金等历史文化。最后,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后,满足精神生活是其必然选择,精神文明追求也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黑龙江人具有东北人共有的热情、好爽等性格,同时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黑龙江特色。龙江特色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个产业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必然导致相应的融合。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困境所在

1. 思想意识落后,缺少融合的动力

位于中国边疆的地理环境导致了重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思想意识。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基本的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化阶段。当一些新兴产业出现或是被提出的时候,传播到黑龙江本身就受到地域的限制和时间的影响,人们思想的保守也是不能立即使新兴产业得到认可的直接原因。对于外来文化和思想的进入,各地区接受程度不一致,开展的进度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不能形成完整的整合体系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

2. 经济基础薄弱,融合缺乏支撑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没有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没有经济作为基础性支撑,将无法使旅游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建设、主题公园的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物的探索、红色旅游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建与维护都会受到资金不足的暂时性搁置。如何保障充足的资金来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做出有力的支撑,将是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缺乏政策支持,融合缺乏助力

重经济、轻文化。重效益,轻质量。重视商业开发,轻品牌打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暂没有做出相应的政策分析与战略规划。政府战略的部署将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有效而持久性进行开展下去的助推器。融合在战略部署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将表明了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

4. 后续储备不足,融合缺少助推力

在进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中,不仅是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有高程度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的储备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吸引众多的通才型专才投入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去。但是,就目前的教育背景,既熟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掌握旅游产业的发展流程类的人才人群数较少。人才的缺失必然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人才的储备量。为避免没有后续力量的产业融合出现,加大人才的引进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1. 提升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思想认识

从根本上改变龙江人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明确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服务性产业也将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性产业。拉动中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为中国在世界树立坚实的大国地位做出卓越贡献。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旅游产业一定会进一步拉动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认识灌输给每一个龙江人,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龙江人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认识。有效利用黑龙江省的地理优势与风俗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用文化产业方式丰富旅游产业。转变陈旧的思想、形成新思想、创新思想为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做出新贡献。

2. 利用科技支撑,建设生态旅游园区

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哪个国家要想持续稳定、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黑龙江省特有的齐齐哈尔扎龙丹顶鹤保护区、哈尔滨江北湿地、牡丹江的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这些都将是黑龙江特有的生态旅游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好科技手段对旅游产业进行产品化建设。以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最终,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完美融合。

3. 政府与企业同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与战略部署。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使用政策、财政政策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政策。要在财政政策预算中清晰地部署财政与税收情况,作为两大产业融合的内部支撑力。企业的投资与赞助及相关基金的设立不仅可以带给两大产业资金支持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设立相关的企业进入机制,为进入的企业提供详细的、可参考的依据,方便融合资金的进入。

4. 完善人才管理与储备机制

对于人才的需求给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带来了主要的挑战,可以通过高新聘用合适的人才或是以聘请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人才就是发展的资源所在、人才就是宣传的品牌。通过激励机制留住优秀的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只有拥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得到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2268826.htm,2012-11-17.

[2]张旭东,宋丽丽.对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7.

[3]刘明宇,郝大江.“十二五”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

[4]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探讨与研究.2012.

浅谈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篇8

一、概念界定

1.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还较为相近, 文化产业是指与文化相关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并且将为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派生产业也定义为文化产业, 如动漫游戏、广告、报刊、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知识经济作为主要动力, 并依托于传统产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能很大程度地增加传统产业文化附加值的一种产业, 其以创造力为核心, 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 (团队) 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 主要包括传媒、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创意群体。

2.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后不久, 大卫·李嘉图就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比较占优势的商品, 然后去交换自己生产较少的商品。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商品价格差异就是国家之间产生贸易的基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决定各国产业国际地位的必要因素。产业竞争时就需要竞争优势, 而从各国分工来看则是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从产业发展的能力来看是创意出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报酬的一种能力。而从持续发展能力看, 虽然其风险较大, 但其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特点。

二、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喜人成就。第一, 新闻出版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黑龙江省共有图书出版单位13家, 印刷企业4647家, 从业人员72573人, 年收入达59亿元。第二, 广播影视事业稳步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 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4座, 电视台15座, 广播电视节目113套,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干线总长161524.31公里。第三, 旅游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 黑龙江省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 旅行社457家, 星级酒店280家, 国家A级景区151家, S级滑雪场27家, 旅游业有望打造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第四, 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自2006年黑龙江省下大力气打造动漫产业基地以来, 到2010年动漫企业已经由8家增至243家,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生产动画片约8000分钟。第五, 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黑龙江省会展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展览规模逐渐扩大, 档次逐步提高, 哈洽会已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展会。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观念落后, 创新性不足。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地域条件的制约, 黑龙江省的文化信息相对比较闭塞,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观念相对落后, 创新性不足, 不能紧随时代发展脉搏, 从而失去了很多商机。其次, 文化事业管理不规范。文化资源管理上存在很多体制性弊端, 如监管不到位, 监管效率低下等。第三, 企业规模偏小。目前,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企业多为小微企业, 受资金、人才、经验等条件制约, 尚未形成规模企业,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力较小。

四、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打造自主文化创意品牌

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 品牌价值至关重要, 如好莱坞等家喻户晓的品牌也是历经多年树立和培育起来的。黑龙江省应着力打造自主文化创意品牌, 出台相关奖励措施鼓励创新, 对有创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 以提高其创新力和品牌意识。特别要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

2.加大监管力度

黑龙江省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 市场竞争力不强。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部门, 加大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制度法规, 健全监督体系, 聚合多种渠道补足文化管理资金。同事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共同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不断地创新和创意出新的产品。但这些创意会容易被人模仿, 一旦被模仿, 不具备知识产权的原创者将遭受巨大损失。所以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4.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精通的专业人才, 因此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 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发展, 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

参考文献

[1]牛为麟, 彭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0) :4.

[2]胡斌, 易华.创意城市评价指数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2) :23.

[3]白长青.黑龙江地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 201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9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一个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规模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制约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 为更好实施黑龙江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支持, 使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本文将对我省未来5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行研究, 为做好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文化创意产业指除了服务于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 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明显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

二、灰色预测模型原理

所谓灰色系统就是指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就是研究数据不确定性的理论。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预测中就形成了灰预测。灰预测就是要建立时轴上现在与未来的定量关系, 通过此定量关系 (灰模型) 预测事物的发展。

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可以选定GM (1, 1) 模型。GM (1, 1) 代表一个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

式中a, u是需要通过建模来求得的参数, x (1) 是原始数据x (0) 的累加生成序列。

灰色理论认为, 一切随机量都可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段上变化的灰色量。对灰色量的处理不是寻求它的统计规律和规律分布, 而是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列, 通过一定的方法处理, 变成比较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这里采用的累加生成便是将同一数据列的前项元素累加生成新数据列的第i项元素, 用数学式表示为:

不直接采用原始数据x (0) 建模, 而是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变得较有规律, 然后利用生成后的数据列来分析建模, 这正是灰色理论和方法的特点之一。灰色理论认为:客观系统无论怎样复杂, 它都是关联的、有序的、有整体功能的。因此, 作为行为特征的数据总是隐含着某种规律的,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综合, 就可以挖掘和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性。

随后, 需构造数据矩阵B和数据向量yN, 并作最下二乘计算, 求GM (1, 1) 的参数a和u并建立时间响应函数, 将时间响应函数离散化便可得:

这就是进行人才预测要求的灰色模型。

为了保证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检验。灰色模型的检验通常使用后验差方法。进行后验差检验常使用C、P检验。根据计算所得C和P的值可确定模型的精确程度, 见下表1。

三、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一) 数据来源

2006年底, 北京出台了我国内地首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 按照其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 且专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 因此, 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比重较大的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的从业人员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根据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获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数据如表2所示。

(二) GM (1, 1) 模型的建立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GM (1, 1) 模型:

因此, 当k>3时, ρ<0.5, 准光滑条件满足。

对x (1) 是否具有准指数规律检验:

指数规律, 故可对x (1) 建立GM (1, 1) 模型。

则得预测模型:

可得x (0) 的预测公式为:

其中, a为发展系数, 反映发展态势, b为灰色作用量, 反映数据变化关系。当-a=0.0689<0.3时, 其预测是稳定的, GM (1, 1) 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利用模型对2003至2007年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数据比较, 结果如下表3:

(三) 模型检验与误差分析

原始序列方差:

残差序列方差:

小误差频率为0.6745S1;

则对照表1, 可得, 上述模型精度为1级, 是可靠的, 可直接用于人才预测。

(四)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经过检验, 该模型具有优异的精度, 可利用此模型对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未来5年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如下表4。

四、结论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处理, 使之变得有规律再建模分析。该方法具有对样本数据要求少、预测精度高、可检验等特点, 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统计数据较少, 因此使用灰色预测方法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预测方法。通过GM (1, 1) 模型, 能够为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预测结果可看出, 未来5年中,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态势。为了预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 应加强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架构。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加快培养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利用高等院校开设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专业课程, 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利用高校资源, 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专业实验室,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参与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其次, 政府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合理引进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注重人才质量, 避免人才流失。除此之外, 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经济地理, 2008, 28.

[2]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10

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基本概况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市场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 投融资体系的发展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在始终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前提下, 以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发展为主题, 遵循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发展的特殊规律, 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 培育市场, 调整结构;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有了初步的雏形。全省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文化项目招商引资, 积极推动银企对接, 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缓解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疆身份, 长期以来以农业和重工业发展为主, 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 制度性创新严重不足;使我省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从而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2 黑龙江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文化产业与金融业间缺少高效的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现阶段我省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国家财政投资和文化界个人投资发展起来的, 企业普遍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了解较少。由于省内文化企业规模较小, 总体产值不高, 也无法引起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 导致金融业对文化产业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不够了解, 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 无法开展相关投资业务。文化产业与金融业间缺少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使得双方长期缺乏相互了解, 对对方的产品不熟悉, 无法进行价值评估, 且缺乏信息沟通的渠道, 导致在文化产业投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文化产业整体投资风险较高, 投资市场混乱。

2.2 现有投融资体系中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

现有投融资体系中金融产品基本上是直接用于原来服务于传统产业的金融产品, 非常重视公司的有形资产对风险控制的作用;而文化产业又是以无形资产作为公司主要资产形式的, 这使得大多数企业不能达到使用这些金融产品的要求。

2.3 我省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规模和特点制约企业的融资

省内文化市场“条块分割”严重, 微观主体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善, 集约化水平低, 竞争力不强, 成为制约文化企业融资的突出问题。在我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并且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财务制度不规范, 信息透明度低等特点;客观上形成企业投资风险高, 融资渠道少, 融资成本高的“两高一少”的融资难题。

2.4 我省多数文化企业没有能力完成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现阶段我省的大多数文化企业是由从事文化艺术的人来经营和管理。除了国家投资的文化企业有一定规模, 其他大部分是由志同道合的文艺界人士利用自有资金组建的中小型公司。这些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文艺产品的创造能力较强, 但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 尤其缺少投融资意识和能力, 由于公司规模小也无法承担雇佣较高水平财务人员的能力。这些因素也导致了我们大多数文化企业不熟悉资本市场, 也不敢融资, 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3 黑龙江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的建议

3.1 大力推进全省投融资体制改革,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构

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为构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来打破传统行业壁垒, 使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 进而提高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融体系中的效率;通过建立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使资本能够在安全有序的文化产业投融体系运行。

3.2 推动建立全省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转让交易平台。

要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权评估机构, 适时推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交易评估等管理办法, 解决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流转困难, 以及文化资产他项权利实现困难等问题。

3.3 建设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建立交流合作渠道。

由文化主管部门和金融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为双方提供交流合作和沟通业务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 推动文化产业经营信息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增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双方的了解, 既加深文化企业金融市场的了解, 也为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文化产业的特点的信贷产品提供信息支持。

3.4 探索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鼓励金融企业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模式。

通过对金融要素的有序组合和创造性变革, 探索创新符合文化产业特点, 适用于文化企业投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解决文化企业因固定资产少, 缺少金融企业认可的传统抵押物, 而融资空难的现状。积极鼓励金融企业支持合作实验区内文化企业开展并购融资, 促进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 加快优势文化企业对产业链整合, 形成有竞争力的骨干型企业。

3.5 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专项基金。

政府为基金提供财政注资支持, 利用基金为文化企业建立投资孵化器和搭建融资担保平台, 借此满足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资金的需求。利用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整合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加强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专项基金的投资孵化功能, 以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中小文化企业为试点, 建立财政贴息信息共享机制, 推动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文化金融合作信贷项目库建设, 带动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为园区内中小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3.6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促使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成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鼓励文化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 降低资本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中的非系统性风险。

3.7 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

加强对文化企业上市的辅导培育, 探索建立文化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 研究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力推进文化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实现股权融资。

参考文献

[1]齐勇锋.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J].中国金融, 2011, 22.

[2]李悦, 刘冬.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产业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 2011, 4.

[3]李悦, 刘冬.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竞争优势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

[4]龙怒.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及对云南的启示[J].学术探索, 2011, 5.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11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25-02

1 引言

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世界闻名。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的崛起和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且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江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

在区域经济发展過程中,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培育和发展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新兴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应该选择符合市场国际化需求的新兴产业,黑龙江省应推进龙头企业联合重组,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做大产业集群,把我省建成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于黑龙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的经济、科技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商品粮和重工业基地。

近两年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专业化特色突出。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哈药六厂、三精制药、葵花药业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以哈电站、齐齐哈尔一重、哈飞集团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以北大荒、完达山、九三油脂公司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光宇电池、亿阳信通、华冠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大庆石化公司、黑龙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大龙生态肥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群;以哈肉联、正阳河酱油、黑龙江正大、大庆金锣为龙头的食品企业集团。

2006年,全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等六大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5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6%;实现利税1703.5亿元,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8.3%。

2.2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难,制约了基地发展。

当前,基地内的企业都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银行贷款十分困难,致使一些好的项目难以上马,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2)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氛围。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否,某种程度于上取决创业精神与创新活动。创新氛围的缺乏,从根本上扼制了企业的产生,从而导致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起步很早,技术力量相对比较雄厚,但在近年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规模不够大,缺乏集聚效应和系统功能;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企业后劲不足;科技管理欠缺。 

(3)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市场法制不健全,产业集群在黑龙江落地生根缺少必要的市场环境。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大多属横向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大多数的企业与集群内部的其它企业联系较少,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这样的集群难以形成合力,竞争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就形成简单的企业群,不利于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4)高新园区产业集群机制缺失或不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高新区的立足之本。黑龙江省的高新区集合地方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为主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能源与环保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体。但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长,产业聚集度不够;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不多,且成果转化率低;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3 发展黑龙江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壮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个支柱产业

黑龙江省将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完善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推进装备自主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开采业和电力工业为重点,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和电源与调峰电站建设,推进煤电联营与煤炭转化,建成在全国举足轻重的能源工业基地。重点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大幅度提高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努力把大庆建成世界著名的石化产业基地。 

3.2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以哈飞集团、东安集团等为龙头,进一步提高新型飞机、飞机发动机、航空减速传动系统、大型飞机复合材料以及配套部件、地面配套设备等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飞机产业链。以哈工大、四十九所、海格集团、亿阳集团等为龙头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产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敏感元器件、数字音视频、多用途机器人、为制造业配套的数控设备、信息产业基础材料等产品。

3.3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业。以大庆油田物流园区、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和哈尔滨粮食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做大做强哈洽会、哈科会、冰洽会、绿博会、制博会、汽博会等会展品牌,发展会展业。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本地产业集群的形成

开展产业链招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契机,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企业, 黑龙江省要积极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国内部分资金、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究机构转移到我省,黑龙江的六大基地优势产业成为投资热点,国企产权招商也引起了广大外来投资者的关注,对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优势也越来越显现出商机与活力。因此加大招商投资力度,能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产业链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5 培养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扶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

企业家是高度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企业家是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企业家创新精神与风险精神。阿罗也认为,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比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作用要大得多。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企业家,重点扶持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

3.6 完善市场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加快城市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黑龙江省的大多数城市由于市场化改革较为滞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缓慢,严重制约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和产业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因此加快改革步伐,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应成为推进黑龙江省城市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陈博文.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篇12

一、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文化产业是指人们利用创造性的劳动, 把知识、信息和意象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从内涵来说,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文化资源状况

文化资源分为文化社会资源和文化自然资源, 通过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使文化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比如黑龙江省自然景观独特, 有神奇的火山口和北极之光;文化资源、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 赫哲族、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与众不同;异国风情文化浓郁, 哈尔滨的建筑集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

(二) 经济发展状况

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经济条件是文化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实质性作用的环境因素。经济环境不仅决定地区的产业结构、生产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等, 而且左右着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格局。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以黑龙江省为例,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布局黑龙江省着力发展重工业,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 文化产业开始受到重视与发展。

(三) 文化管理体制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如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经验,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 政府作用往往更重要一些;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 政府需要减少对产业的干预。政府职责不到位, 或者干涉过多, 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 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 由主要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整的转变, 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四) 多样化创新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 创新是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进行转化和增值的过程, 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产业化, 是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文化产业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智力产品, 这种产品是一种非物质化的产品, 它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投入,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样化的创意将会生产出更多的让消费者赏心悦目的产品。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拥有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俗资源,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近年来, 黑龙江省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规定,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文化投入增加,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黑龙江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 刺激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2009年全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1.2亿元, 全省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达33.5亿元, 比2004年增长1.1倍。随着投入增加,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逆势发展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 与此同时,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旅游、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实现了产业的协同效应。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4.5万元, 比2004年增长45.2%。文化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 也不断推动了社会效益的发展。2007—2009年,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领域有5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奖项。冰灯、冰雕、雪雕、冰上杂技舞蹈、龙江剧、“黑龙江文化艺术之冬”等艺术品牌享誉国内外, 影响力不断扩大。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已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的文艺品牌。

3.资源整合促进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产业主体形成。

黑龙江省各地以资产为纽带, 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产业整合,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 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先后组建了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牡丹江广播电视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4.城市文化中心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城市文化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使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中心和主体地位。2006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五个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单位达到3.3万个, 从业人员19.7万人, 实现增加值69.6亿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4.9%、7.6%和9.7%, 从业人员和增加值的增幅均比全省高出0.7个百分点;占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2.9%、71.6%和78.8%, 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0.4个和0.5个百分点。

(二)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规模较小, 整体效益偏低。

由于长期认识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增长速度、总体规模、经济贡献、整体效益等方面在全国较为落后。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平均增长22%, 占GDP比重为2.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黑龙江省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平均增长15.4%, 占GDP比重为1.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 分别相差6.4个、0.8个和0.5个百分点, 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黑龙江省的冰雕艺术展览已经在国际上开展了十几年, 先后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举办,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由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举办的美国冰雕艺术展, 不仅大力宣传冰雪的神奇魅力, 而且着力宣传哈尔滨的冰雪盛况, 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取得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一直缺乏资金的投入, 获得的只是技术服务和劳务费收入, 赚取的商业利润十分微薄。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不仅限制了产业化发展规模, 也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3.文化区域间发展不够均衡。

省会城市哈尔滨依靠特有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社会人文、交通通讯等固有优势, 其文化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哈尔滨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4, 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1/2;其他12个市地虽然拥有全省常住人口的3/4, 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却与哈尔滨市大体相当。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整合优势资源, 实现均衡发展

当代市场竞争激烈, 仅靠产品质量和价格已不能领先于市场, 需要从产品、定价、地点、促销等多个方面综合提高。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 应在文化产品的打造上, 集合哈尔滨的异国风情、漠河的极光极昼、街津口的边境民俗、镜泊湖火山口森林等地域资源, 并利用音乐节、啤酒节、冰雪节等节庆活动的丰富形式, 打造独特的黑龙江省旅游产品;通过改善省内交通、降低食宿价格实现旅游整体价格的降低:通过大量反映黑龙江省文化与民族风情的精品节目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 达到文化宣传的目标;超越旅游产品的地域限制, 形成整体优势, 实现均衡发展, 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黑龙江观光旅游, 达到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二) 发挥竞争优势, 明确品牌产品主导地位

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要发展, 就必须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将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黑龙江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 冰雪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拳头产品”, 海内外游客到黑龙江省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奇特的北国风光。为了保持哈尔滨冰雪文化品牌的长胜不衰, 在冰雪创造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现时代性和时尚性, 以更富有文化韵味的冰雪作品吸引游客。

(三) 转变观念, 加大改革力度

黑龙江省刚刚确立的动漫产业在全国“一拥而上”的情况下发展面临着竞争压力, 冰雪文化旅游受到来自邻省的挑战和竞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面对着来自省外同业的考验和冲击, 以及境外不良文化的浸透和侵蚀, 一方面需要加强自我保护, 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出击, 加快改革和发展。文化企业要顺应形势, 坚定改革, 深挖潜力, 开拓市场, 强化经营和管理, 增强竞争和发展实力。

(四) 提高认识, 增加资金的投入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内的相关政策, 积极采取措施, 大力发展经济, 增加财政和居民收入;调整、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增加中低阶层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通胀压力对居民收入支出尤其是文化消费支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培养居民文化消费意识, 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倾向, 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强势的资金投入和需求拉动。还应加强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张振鹏.提升山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2) .

[3]王丽岩.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黑龙江大学, 2010.

[4]邹广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下一篇:高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