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

2024-08-24

黑龙江省农村(精选12篇)

黑龙江省农村 篇1

黑龙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全省农村人口1935万人, 占总人口的50.6%,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这点上来看必须把农业经济增长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了, 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金融,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作为农业经济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 以及长期以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作用, 综上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

(一)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1. 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几乎遍及所有乡镇, 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截至2007年底, 黑龙江省已有农村信用社1985家, 工作人员2381人 (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8) 。自2004年10月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 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2005年投放农业贷款198亿元, 全年各项贷款纯增额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纯增额的62%, 其中, 农业贷款纯增额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纯增额的95%。在此基础上, 200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投放农业贷款277.7亿元, 比2005年纯增79.7亿元, 增幅40.25%, 近4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已成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系统中的支农主力军。

2. 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

除农行以外的各商业银行县乡镇一级分支机构业务逐步收缩, 其业务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 有的商业银行撤销乡镇级机构, 有的将县级支行降为办事处, 办事处降为储蓄所, 并相应地大幅度裁减人员, 收回贷款权限。目前, 除了农行其它金融机构在农村仅处于补充地位。

3. 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其服务“三农”的功能近年得到扩展, 由最初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 逐步扩大到以粮棉油贷款业务为主, 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为辅。至2006年底, 黑龙江省现有农业发展银行88家, 工作人员2436人 (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8) 。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后, 黑龙江省政府金融办、黑龙江银监局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2008年10月10日, 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在牡丹江市东宁县正式挂牌成立。另外, 省政府金融办正研究我省村镇银行发展规划, 我省另有多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建过程中, 将于近期开业。

5. 邮政储蓄银行

2007年12月27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挂牌开业。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服务范围, 覆盖了我省所有市、县和主要乡镇, 大部分设置在县及县以下地区, 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最大金融网络。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是全省唯一在所有县市都拥有服务网点的金融机构。目前, 黑龙江省共有邮政储蓄网点1514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876个;全省邮政汇兑网点2287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1394个。

6. 农村民间金融形式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非正规金融占了很大比例, 包括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 如一些地方的扶贫社、基金会, 以及民间借贷和高利贷活动。这些金融活动面临法律困境, 有些可能处在违法边缘。尽管如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在黑龙江省的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 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促进农民消费、投资以及应对风险上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是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

(二)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

1. 农村合作性金融与经济发展

农信社供给能力有限, 其最主要原因是资金来源不足。在县域经济范围内, 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竞争非常激烈, 各商业银行虽然大规模收缩农村金融业务, 但它们的储蓄网点还在强抓存款。近年来农信社存款年均增长缓慢, 低于全省金融机构平均增长速度。

一些地区农村信用社表现出一定的“非农化”特征。部分农村信用社严重偏离服务对象和经营方向, 在资金投放上, 大量改变资金投向, 把在农村吸收的部分存款, 集中投放到城市大中型工、商企业, 使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流动, 造成了农村资金的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 目前执行利率为年息8.8725%, 本身就高于商业银行利息, 再加上约期不合理, 相当一部分不能如期还款要加收滞纳金, 利息将达到14.3%。 (2) 资金供求量不平衡, 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贷款主要为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额度小、支持面广, 仅能解决传统型农户生产流动资金困难, 要想发展养殖业、运输业等几乎不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3) 资金供求结构不平衡, 目前, 农村信用社主要投放生产流动性贷款, 开办了小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 信贷产品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求, 形成农户需求多样化与信贷产品单一的矛盾。 (4) 资金供求时点不平衡, 目前, 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一般沿袭“春放贷秋收贷”规律, 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 信贷投放时间相对固定, 形成农业投入波动性大于信贷投放相对固定性的矛盾。

2. 农村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

农村政策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制约表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的分支机构数量一直以来都相对稳定, 各年基本持平, 但是相对于分布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发展银行的机构总量并不多。并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县级支行的功能定位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 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 更多的业务是政策性的棉、粮、油收购业务, 并没有直接与农户农民发生业务。

国家对农发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政策性职能存在一定矛盾, 造成其业务范围狭窄, 功能退化, 主要在农产品购储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 对农业生产条件方式的改善支持力度不够。从黑龙江分行目前情况看, 大部分业务是收购贷款, 基本不涉及农业开发、农技改造、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 国家产业政策性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农发行的实际缺位, 不仅使农村投融资体系缺乏统一的引导和监督, 也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逐渐打破, 其政策性业务经营空间越发狭小, 收购贷款规模萎缩, 原来稳定收息来源的补贴贷款下降。加之WTO“绿箱政策”的规定, 不能再沿用以往包括价值补贴、营销贷款等投入补贴的做法来支持农业, 客观导致其业务范围进一步缩小。随着业务量的缩减, 农发行获得央行再贷款也相应减少。农发行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其支农作用日益弱化。

3. 农村商业金融与经济发展

相对于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的宗旨来看, 我省农业银行仅就组织上的供应是不充分的。近年农业银行在我省各区县农村设立的分支机构每年都在减少, 以急剧的下降趋势从农村撤出经营网点。自1999年以来农业贷款总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农业信贷特有风险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信贷的投放, 在商业化改革的目标下, 我省农业银行逐步调整贷款结构, 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

4. 农村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农村民间借贷减缓了农村地区资金的供求矛盾, 提高了配置效率,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手续简单, 交易费用低, 效率高, 灵活。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但同时其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对农村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较大, 高利率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二、构建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一) 坚持农信社“支农”定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要防止出现地方对信用社业务的过多干预或信用社脱离农村的倾向。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 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 适当增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灵活性, 提高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 降低经营成本;并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

第一, 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 依据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原则, 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 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品种, 完善电子化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功能。第三, 应设立专门对信用社监管的机构并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 以此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和引导。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二) 调整完善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 继续强化政策支农力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 政府应该对其支持、引导和推动。政策性金融必须发挥其对“三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首先, 农业发展银行应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 继续对粮棉油收购提供资金的支持。其次,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 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分支机构。积极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 在规范整顿的基础上, 逐渐拓展其业务范围, 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发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 积极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农村金融体系中, 农发行有能力为农村大型企业、大型农业发展项目及农村其他大型项目提供固定资金和大额流动资金。再次, 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信贷支持,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要支持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农业发展银行要从组织机构上更贴近“三农”, 将营业网点设到贫困县 (乡) 或中心乡镇。

(三) 强化农业银行的支农作用, 大力引导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投入

当前, 农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为“立足`三农', 面向城市, 实现城乡联动”, 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成为农业银行的重要任务。农业银行应定位于农村高端商业性金融市场, 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改革, 但其支持的重点应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上来, 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 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村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 通过市场化手段, 整合农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 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

(四) 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 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口

要积极鼓励各种经济主体投资兴办农村金融组织, 如农村小额信贷组织、中小型民营银行;对农民、个体经营者和乡镇小企业发放贷款。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 使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等方法使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 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 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五) 改变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吸水机”的现状, 增加农村资金投入

邮政储蓄机构仍然是当前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将邮政储蓄银行的新增存款明确规定其使用范围, 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资金服务于“三农”。充分发挥邮政网点优势, 把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为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逐步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

(六) 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通过组建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把城市过剩资金、成熟金融产品、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等引入农村, 进而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最重要的是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办成农民的银行, 送金融服务上门, 真正为农民服务。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 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的描述, 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问题, 进而提出构建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启文, 李孟君.黑龙江省农业银行支农问题研究.商业研究, 2006, (05) .

[2]人总行研究局课题组.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与农村金融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黑龙江金融, 2004, (11) .

[3]杜震.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科技信息, 2008, (25) .

黑龙江省农村 篇2

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 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 与互助结合,社会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境内农村(含乡镇企业)居民参加的社会 养老保险。

第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规定实施。

第五条 养老保险金交纳以个人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乡镇企业职工 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税前列支。

第六条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年龄一般为17至60周岁;16周岁 以下的,可由供养者为其交纳子女养老保险金。

第七条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根据本地区和本人的实际承受能力,自愿选择投保档次。月投保档次标准为2、4、6、8、10、12、14、16、18、20元,自愿选择20元以上者不限。在保障老年时 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也可交纳一次性养老保险金。

如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无力交纳保险金时,可以调整交纳保险金的 档次或停交保险金。恢复交纳保险金时可以补交停交的保险金。

第八条 个人交纳和集体补助的养老保险金增多记在保险人的名下。

第九条 乡镇企业职工交纳保险金以企业为单位收缴,农民以村为单 位收缴。劳动报酬按月、季、年收入的,分别按月、季、年交纳。

第十条 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起点为50周岁。保险人员可以自愿 选择50、55、60周岁为自己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时限。给付的养老保 险金按月或按季发放,不得拖欠和平调。

第十一条 领取养老保险金人员,如不足10年死亡的,其所剩余年 限的养老保险金,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无法定继承 人或指定受益人的,一次性给付所在村或单位用于死亡者的丧葬费或养老 保险的集体补助。领取养老保险金10年后仍健在者,继续按原标准领取 养老保险金,直到身亡为止。

第十二条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连续投保30年以上并已领取养老保险 金的,无论何时死亡,均给付丧葬费200元。

第十三条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交纳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交纳的养老 保险金总额(含集体补助部分)扣除规定的管理服务费后,连同按国家规 定的利率计息,全部退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无法定继承人或指 定受益人的,退还所在村或单位用于死亡者的丧葬费或养老保险集体补助。

第十四条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迁往外地或农转非、招工、提干和升学 的,将其保险关系和所交纳养老保险金转到迁入地养老保险机构;迁入地 尚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将交纳的保险金总额(含集体补助部分)扣除 规定的管理服务费后,连同按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息,退还本人。

第十五条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因伤残、严重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费来源的,如未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经本人申请,养老保险 机构审核后,可将本人交纳的养老保险金(不含集体补助部分),连同按 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息,全部或分期退还本人。

第十六条 养老保险金给付权益不得转让、抵押偿还欠款,不得虚报 或冒领养老保险金。违者一经查出,除追回资金外还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七条 县(市)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具体承担 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专户,并及时汇入省保值、增值的指定帐户,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 均不得截留或挪用。

第十八条 养老保险基金除需现金支付部分外,购买国库券、金融债 券的,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保值、增值利率。

第十九条 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财务制 度并接受民政、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村金融 资金互助 合作

引言

2007年3月9日,全国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吉林省梨树县间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营业,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对于缓解农村资金供给压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必将发挥着积极作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表示,为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金融组织。2009年,农业部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工作意见》指出,优先选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关键,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1.黑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现状

1.1农村资金互助形式

有两种:一是经银监部门审批的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截止目前,全省已有经银监局审批的农村资金互助社5家。二是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合作社。据统计,全省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49家。

1.2发挥作用

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融通资金低息贷款给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便于扩大生产规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既增强了资金互助社的资金利用程度,又使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助于建立起适应黑龙江省合作经济发展要求的合作金融体制。另外,两者的结合能够增强农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和诚信程度,形成互助合作、协同共进的和谐氛围,逐渐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有效解决社员资金不足,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黑龙江省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桦南县桦南镇鸿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成立,入社社员总数234人,股本金38.46万元,社会捐赠5.2万元,社员存款300万元,总额343.66万元。社员农户贷款331万元,234户社员全部享受贷款,在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的今天,该社的运行,使社员拥有了一个自己管理的“小银行”,不但方便了社员借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资金短缺问题,而且,由于该社贷款利率等于或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又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为农村诚信建设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农民信用意识的提高。鸿源农村资金互助社制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章程》,对资金互助社的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借款额度、期限、利率、利息用途、借款户比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严格按规定操作,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下,了解资金使用成效情况。将资金互助社社员信用状况分成等级。目前,该社贷出资金的到期回收率达100%。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也为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哈尔滨五常市二河乡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资金互助业务开展的比较好的合作社,在办社期间遇到会员因交不上钱、合作社和村集体又无钱垫付而团购规模大不起来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合作社把开展资金互助作为合作的切入点,积极为社员提供资金服务,解決他们生产经营遇到的资金短缺难题,合作社动员有余钱的社员入社参股,并承诺保证措施。累计融资达到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2.黑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融资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刚开始创立,一些社员对其了解较少,农民观望的态度限制了资金储备和贷款力度。另外,在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方面,他们以较少资金参加农村资金互助社,以便于贷到更多需要的资金款项。由于这样的人数不占少数,导致了资金进少出多,农村资金互助社无力承担高负荷的贷款压力,资金进一步短缺的局面。

2.2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问题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初期,业务量和记账数额都较少,一旦资金互助社进入正常运行,工作量会加大,科目也会随之增加。而资金互助社的会计和出纳一般都由内部社员或是骨干分子担任,他们都是务农的农民非常缺乏专业知识 对于记账科目的名称含义了解甚少,对于科目的归类混淆不清,常常是依靠简单的记账方式,几张纸来完成。一旦借贷方出现问题需要财务对证时就显现出弊端,账目不清无法查证,最终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出现许多坏账造成农民自身的损失,长时间的财务混乱会影响资金互助社的信誉和生存。

3.黑龙江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对策

3.1进一步加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资金互助社的推进力度。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的组织,一般缺少抵押物担保物,与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不符,为缓解合作社贷款难,为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应大力推进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资金互助社,吸收社会及社员入股,灵活运用资金,有效调整农村存贷比例,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档次,为社员提供小额贷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造血机能,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的资金瓶颈,进而提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行业竞争力,迫使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转变机制,改进对于农业方面的资金服务,创造更有益于农民的行业新机制。

3.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于资金互助社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实训。学习法律法规、银行基础知识、财会实务等,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培训可以培养一批懂互助社经营管理的业务骨干,为互助社的经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由于农民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银行业务基础知识又知之甚少,应该请一些专业人士作为互助社的咨询顾问,为互助社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

3.3加大宣传,扩大融资范围。黑龙江省资金互助社融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性作用表现不明显,从农村以外社会群体融资比例过低,农村资金互助社应该加大自身宣传,扩大融资范围,借政府和媒体之力加大社会捐赠资金比例,搭建一个有效互动的平台能把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一些公益组织或个人联系起来,不断加强与其他省份资金互助社的合作。另外,限制相应的控制入股和贷款的比例,缩短二者限额的距离,防止投机取巧的现象发生。

3.4加强内部管理。黑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刚刚起步发展,为保证资金安全运行,要制定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贷款社员提出贷款申请,理事会对贷款理由、额度、用途、偿还能力、信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集体决策,确定是否同意贷款。二是设立台帐管理。所有存贷款业务坚决做到帐、据、册齐全一致,手续完备。业务人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三是建立触摸屏公开制度。把贷款和还款信息输入电脑,社员随时可查阅贷款去向和货币回笼情况,增加了合作社内部管理的透明度,便于接受社员监督。细节才是取决胜败的关键,农村资金互助社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内部的资金管理必须要正规化。

黑龙江省农村 篇4

一、黑龙江省农村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 我国农村人才开发步伐加快, 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 与2004年底相比增长了41.6%;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在62万人左右。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农村实用人才中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农业科技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农技推广队伍中农业专业人员的比例逐步提高,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1]近年来, 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 为6.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由2005年的23.2万增加到30.6万, 已为其中的21.4万人建立了人才数据库。[2]但是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 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3036人, 在乡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4:1万人, 我省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才0.01名, 明显低于全国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0.049名。[3]这样的比例很难满足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村人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10%;农技推广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75%。[4]由于文化基础程度低, 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 他们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 接受正规的培训少, 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凭经验多, 靠科学知识少, 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尤其是缺少高等教育人才, 这对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有一定阻碍。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农村人才总量的83.5%, 中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农技推广人才、农业科研人才分别占农业人才总量的2.7%和0.58%, 高端领军农业科研人才更为稀少。[5]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进行了农村人才现状调查发现, 种植、养殖人才所占比重较大, 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较小。从事加工方面人才有所增加, 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农村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领域, 缺乏环境保护、规划、法律方面的人才。要发展现代农业, 需要大量的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农民, 他们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果断的作出决策,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新的市场。农村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与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因此加快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与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 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 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加快培养数量充足, 素质更高, 类型齐全的新农村人才队伍, 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 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这些重要论述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 也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6]

(一)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人才。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迫切需要各类农村人才, 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各类农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农村人才的缺乏,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就需要向农村发展,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向农村延伸,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7]

(二)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 增强其劳动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人才文化素质偏低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担负着专业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培训的任务,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使其具有适应变换新职业的能力, 从而拓宽就业领域。农村职业教育能培养农民的品德修养, 更新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新型农民, 满足各方面生产和生活的需要。[8]因此黑龙江省应将重点放在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工程上,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养大批引领农业科技前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研发人才。

(三)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显著的影响。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可以为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专长和技术, 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加大了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但从总体上看, 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逐步建立起与构建黑龙江和谐社会相适应的, 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 满足我省新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 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任何教育改革, 都必须依靠正确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模式, 因此我们对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预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农村产业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 农民素质偏低, 黑龙江省出现“三农”新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对准焦距,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由原有的重知识的培养逐渐的转向重视技能的培养, 重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原有的仅为地方培养务农人员服务的思想, 应逐渐转变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 即为地方输送新型人才。对此, 职业教育应该走出应试教育和盲目就业的误区: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 忽视基本农村实用技能的教学, 一方面忽视基本的专业教学, 缩短学制, 盲目就业, 使得职校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对此,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既进行农业技能培训, 又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切忌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

(二) 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保障

我们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 如借鉴美国的一些有效制度, 美国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并通过政府直接拨款提供经费支持。我国也可以在法律或政策上给予农村职业教育一定的经费保障。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我们也可在我省实际情况基础上合理应用, 同样规范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职业教育发展强劲势头的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州学校法》, 使得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不断发展, 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我省设立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 仍是我们切实要做的。通过给农村职业教育立法, 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中各种权责关系, 便于更好的分清农村职业教育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健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真正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三) 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多形式、多元化办学

可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包括校企合作教学与校企合作就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 按照“订单”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实现了学校办学和企业就业的零距离合作。很多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如德国的“双元制”的出现, 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 又可以在企业里面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 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在英国企业与职校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灵活的教学内容, 通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企业里得到充分的锻炼, 大大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真正做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的零距离。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省有些职业院校已经实行, 但效果差强人意。存在形式主义, 学生在企业锻炼时间太短, 缺乏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深厚理论知识的教师。我省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可以丰富我省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此外, 还可以鼓励个人、集体等投资兴办职业教育,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实现办学形式多元化。

(四) 重视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和培训过程的改革

以往的农村职业教育, 追求大而全的课程体系, 讲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而国际上“双元制”模式的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实践和技能培训, 忽略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主张整体知识的融合性和实用性。在培训中,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对于初中毕业生, 通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 对于农村现有从业人员, 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从而建立起一个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村职业技术资格教育和素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进城转移人员教育与培训等在内的完善的农村职业网络体系。在培训过程中, 可以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 从而完善职业教育改革。

(五)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学生就读和就业

农村职业学校要想摆脱困境, 当地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村学生就读和就业。在就读方面, 我国有些地方, 给予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定优惠。如从2007年起,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始免除职业中学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 补助住校生的生活费, 保证所有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青年进入职业中学并掌握职业技能, 扩大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在就业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政策鼓励。韩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新农民的目标, 1980年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 对毕业生创业提供2000万~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 年息5%, 5~l0年内偿还。我省也可以尝试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就业, 如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耕地面积大, 还有众多农场分布, 可以鼓励农村职校学生毕业后服务当地, 可仿效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对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我省可以探索适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

黑龙江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流动, 为避免农村职业教育的滑坡, 应该积极的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改变狭义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观念, 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念, 融入终身教育理念, 合理定位各类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搞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使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和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从而更好更快地构筑我省“人才兴安岭”。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村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新形势下必须抓住有利时机, 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保障, 丰富办学模式, 进行教学课程改革,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农村人才,人才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经平.上半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稳步壮大[N].农民日报, 2010-7-/22 (001) .

[2]黑龙江省“五大工程”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EB/OL].http://www.daqing.gov.cn/ztrd/jsshzyxnc/22046.shtml.

[3][4][5]王忠林同志在全省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dsbk.hljagri.gov.cn/kill/Detail-new2.jsptableName=cell_id_add&id=145922&govid=0115.

[6]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适应新形势做好农业职教和培训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10-3-6.

[7]崔金龙, 宋鑫, 马占寅.论建立农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2) .

[8]罗倩文.新型农民培育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

[9]胡立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措施[J].职教通讯, 2007 (10) .

[10]张帆, 许文娟.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浅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8 (22) .

[11]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

黑龙江省农村 篇5

2018黑龙江省考面试热点:农村的“厕所革命”

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中公教育黑龙江公务员面试频道根据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形式为考生整理了大量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新的时政热点、面试案例、面试模拟、面试课程以及常用的黑龙江公务员面试礼仪等供考生学习。

【热点链接】

“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这曾是我们广大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伴随着我们农村“厕所革命”的持续推进,过去的旱厕逐步改进,变成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到达80.3%,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地方的厕所卫生条件不达标的。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走进农户家里经常询问此类问题,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热点预测】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农村的厕所改造工作,在农村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总书记时时牵挂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强调要加快农村改厕步伐,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短板。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关乎农村的村容村貌,更加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小厕所,大民生,推进农村厕所改建工作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之所以觉得农村脏,主要在于农村的旱厕脏。尤其是夏天,蚊虫苍蝇到处都是,严重影响生活卫生,更直接关系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很多小孩子免疫能力差也会因此生病。农村厕所的改造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一是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改变了卫生环境,降低因为厕所卫生问题产生疾病的概率。二是可以提升村民的文明卫生素质,缩小和城市居民的卫生习惯差距,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得村民更注意个人卫生,如厕

最全汇总>>>黑龙江公务员历年真题

后洗手、主动冲厕等等。三是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改进后的厕所可以对于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以制沼气增加燃料又可以处理后用作肥料。

当然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个别落后地方村民习惯已经养成,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扭转,甚至有人会觉得麻烦。对于改建后的沼气池一旦遇到火源反而更容易酿成大祸,村民安全意识不强,可能因此埋下隐患。其次是地方政府在工作落实中也可能执政观念存在偏差,为了政绩搞形式主义,只是下发补贴让村民自己改建,没有进行实质性指导,更未曾想过改变村民的思想,改善农民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最后在厕所改建过程中也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卫生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乡镇政府都有相应的责任归属,责任不明确就可能出现推诿的情况。

农村的“厕所革命”是乡村战略的重要民生工作,要让村民用上卫生的厕所,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实现我们的美丽中国。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引导。各乡镇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镇下属各个村级单位悬挂横幅、广播宣传、村镇卫生所协助积极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家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厕所改建;同时针对改建完成制造沼气池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必须及时提醒,安排专人定期巡逻。另一方面要把财政支出花在刀刃上,主管部门指定具体工作负责人,划定片区,拨付款项,定期巡查,保证农村每户用上卫生的厕所。

黑龙江省农村 篇6

探讨了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Li hao

Harbin commerci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2008 level 2 class

Pick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bes into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一、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名存实亡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各级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创收成为其主要任务。许多地方村卫生室的私人性质也制约了其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盈利成为村卫生室最大的目标。

2、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是由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三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投入指各级政府对农村的卫生事业拨款补助。我国政府承担的农村卫生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那么即使是穷人也能够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3、医疗卫生投入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之间配置不合理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也较少体现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平性。通常,“政府卫生支出”中“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本建设费”占了政府卫生支出的大头。而这两块经费都是投向卫生服务供方的,前者基本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后者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即绝大部分经费用于竞争性领域的人员吃饭问题,而对市场失灵很明显的公共卫生却投入较少。

4、公共卫生内容多落实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公共卫生的概念也有所延伸,增加了包括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等方面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开展的项目基本上是计划免疫,并且由于缺少专项资金,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与乡村医生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共同合作努力完成。其它传染病的防治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大型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虽然在发生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组织措施,但救治费用基本上由农民和医疗单位承担。

二、优化黑龙江省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对策

1、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给自己在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定位应是弥补市场缺,因此,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方的竞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信息公开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比如幼儿疾病免疫、学校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和营养信息服务、健康家居环境教育、艾滋病预防等,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对于具有一定外部型的准公共卫生项目—比如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等,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来控制价格,使用者可付少量费用。

2、严格规范各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要真正建设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它成为“民心工程”,就需要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由县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建设,国家应该建立相应的制,规范基层在建立合作医疗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增加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的透明度,利用村务公开宣传栏,将合作医疗的相关信息公布出去,让农民知根知底,尽可能的减化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程序,让农民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自愿加入进来。

3、深化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不确定性,避免政府投入不足或产生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第三,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与重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借鉴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压力。

4、尝试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激励机制

农村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应该引入竞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政府部门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卫生部门应该建立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此外,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5、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大力加强国民公共卫生教育主要应做好宣传工作。媒体通过发布指引,公布药方,出版书籍、音响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防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非典时期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如果媒体在危机期间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以公开、透明、坦诚、客观的态度作报道,辅以合理的公众教育与疏导,会明显有助于减少和平息社会恐慌。

6、提高农民医疗卫生的支付水平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篇7

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的动态平衡系统。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 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 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该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相比,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仍很缓慢, 农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全面经济优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以至于区域资源配置欠佳、社会生产要素之间未能有效对接、生产质量与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可以说, 农村金融生态失衡已成为阻碍黑龙江省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农村金融业务相对单一且服务网点数量不足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正逐步减少, 四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 而农村信用社在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同时, 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脱离农村化倾向。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四类机构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的县域机构, 占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71.6%, 其他机构几乎都不够重视农村信贷业务。现阶段, 农业银行的基层网点也只分布在少数乡镇, 其信贷业务也转向大中城市。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也在缺失。作为黑龙江省提供农业贷款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其业务范围相对狭窄、功能相对单一, 基层网点也只分布到县城, 并且目前在黑龙江省仅办理粮、棉、油收购专项贷款业务。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机构相对较多, 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 主要业务还集中在吸收储蓄资金, 相关农贷业务也处在起步阶段。全面延伸到乡镇并且直接面向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 但农村信用社改革尚处在进行当中,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股东权责不明, 风险责任落实不到位, 内审体制不够健全, 自我约束机制亦没有形成。目前, 只能满足农民基本的业务需求, 在农村开展扩大再生产业务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服务。而黑龙江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多数经营效益不佳, 业务风险较大, 客观上也不允许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二) 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

黑龙江省的农业特质主要表现为:第一, 农户即生产者众多, 且经营规模多数较小, 生产经营相对落后, 还未形成规模效益;第二, 农产品产量大, 价格低, “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依然存在;第三, 生产周期长, 且对自然状况依赖较大, 缺乏良好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第四,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 农业产业回报率低。

另一方面, 农业投资风险大、高成本、低收益、资金周转效率低的特点以及农村资金在担保和抵押上缺乏有效机制等原因, 使得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 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多为大量分散农户和小企业, 其交易不仅规模小且次数多, 面临着较高的运营成本。由此,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撤离农村, 留下的机构多数也是多存少贷, 造成了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未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甚至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不足, 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并不完善, 所以从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 农村金融生态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 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完善且服务不到位

大量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撤离, 县域层次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减少, 有的地方只有一两个机构就包揽整个地区业务, 竞争不充分, 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弱化, 不利于农村金融的不断完善, 与加快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农民也享受不到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 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局限在一些小额分散的客户中, 且仍以传统结算工具为主, 主导业务仍是现金、汇兑结算业务, 这样就为交易频繁、资金流量相对较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 (2) 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进展缓慢, 缺乏科技含量, 办理业务时间长、效率低、灵活性差; (3)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员工普遍不够专业性, 部分员工无业务基础, 在经营意识、业务能力都有不足, 对发展现代金融业务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难以提供全面服务, 局限其业务领域, 在全方位的服务理念上做的不够完善。

(四)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经济的效果。当前,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如, 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不完善;担保制度不健全, 金融债权缺乏保护;农村信用管理相对滞后, 征信体系不完善, 信息披露机制有所欠缺, 从而更易诱发金融风险, 信贷业务程序不规范, 欠缺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保险市场不发达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入了一种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规划的生态环境管理困境, 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同时, 对农村贷款投放动力不足, 金融环境运行效率低下, 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系统有序健康可持续运行。

黑龙江省的农业特征决定了该省农业经济投资的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市场化低的局面。农业经济主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的高成本、高风险与低收益之间的矛盾, 也就很难在金融生态环境中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平衡, 加上农村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制定了一些发放贷款的限制条件, 因此, 农业经济主体还要面临经营风险与规避风险之间的矛盾。这种难以平衡的矛盾, 使得农业经济主体难以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最优组合。

二、完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看, 主观与客观原因并存。要改变这种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解决问题, 要从多方面着手, 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 使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推进服务的创新、促进农业及农村保险的共同发展等多种改革路线共同实施, 逐步达到全面优化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目标。

(一) 加强竞争,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解决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困境的关键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 但这是个复杂的工程。首先,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提高其服务农村的深度和广度。可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农村存储量的一定比例投资农村。多元化主体的金融参与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特别是内生农村金融组织的参与是关键。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微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与商业金融组织。其次, 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重点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 以制度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 也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农村金融信用缺失会直接危及到农村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完善和规范信用等级评审, 根据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政策, 对信用级别高的客户提供包括贷款、银行卡、结算汇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服务上的优惠;对信用差的客户, 在业务办理上加强风险有效管理。二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 针对农村金融建立相关的风险监管指标和评价体系, 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同时, 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加快农村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指定符合农村特征的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标准, 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行为。四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农业经济、科技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全方位服务农村经济。

(三)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是弱质产业, 要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就需要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农业保险种类上多做创新, 形成多样化的农业保险, 给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基础上, 辅助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组织体系, 增强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降低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 通过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 对支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起可到一定作用。当然, 还要加快农村担保机构的建立, 探索更为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积极研究更为适合的担保方式, 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或农地等担保形式, 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担保方式, 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

摘要:近些年, 农村金融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金融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存在很多问题, 致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中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是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王曙光, 乔郁.农村金融机构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杨云聪, 金麟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 2009, (4) .

[3]袁洪斌, 谢丹, 熊德平.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07, (2) .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研究 篇8

关键词:土地确权,成果应用,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连续2个1号文件都对土地权确权登记颁证作出了具体部署, 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对于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进展情况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9, 全省家庭承包经营需要确权面积在1333万hm2左右, 涉及农户500多万户、1700多万人口和1200多万块土地, 开展确权登记工作量十分巨大。

1.1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总体情况

2011年黑龙江省方正县和阿城区作为国家级首批单位, 率先开展了整县、整乡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并在确权登记技术路线、节时节本、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北安、海伦和克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单位, 完成了入户登记、丈量土地、标注四至、绘制草图、张榜公布、资料录入等环节工作。2013年底黑龙江省确定了讷河、桦川、庆安、五常和绥滨5个县市开展省级试点, 完成了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制定、机构组建、人员配备并开展人员培训, 已经全面启动工作。2014年东宁县被确定为“实施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县, 在此基础上13个市 (地) 各选择1个县 (市、区) 确定1个乡 (镇) 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 全省试点达到23个。2016年初, 国家批复黑龙江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整省推进, 省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 下发了《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 规范了全省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程序和标准。截至2016年7月, 黑龙江省各级培训确权登记工作人员达2万多人次, 完成航空摄影22.9万km2, 占总任务量的78%;影像底图成图26.1万km2, 占总任务量的70%;累计分发影像底图25.7万幅, 占总任务量的68%;完成实测土地面积534.20万hm2;全省有46个县 (市) 搭建了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 预计2017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1.2 黑龙江省各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情况

哈尔滨市从2014年开始实施土地确权登记整市推进, 所辖18个县 (市、区) 、198个乡 (镇) 、1873个村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实测工作, 进入数据汇交阶段, 全市共完成测量面积231.54万hm2。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74个, 单独组建区县纠纷仲裁机构18个。齐齐哈尔市采取“先试点、后扩面”方式, 所辖9县7区都先行确定了乡村, 再由点到面, 稳步推进, 现已扩面至111个乡 (镇) 、658个村, 分别占总数的89.5%和52.1%。佳木斯市市级出台了《招标办法》、《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所辖9县 (市、区) 都启动了确权登记工作。牡丹江市在东宁县国家级试点和穆棱市省级试点的基础上, 其余7个县 (市、区) 都启动了工作,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庆市已全面完成档案清理和入户调查工作, 已完成外业土地测量的乡 (镇) 55个、村472个, 分别占乡 (镇) 、村数量的95%、97%, 实测家庭承包地面积59.26万hm2, 涉及农户34万户。首批试点方正县2014年初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部结束, 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面积3.35万hm2, 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75万本。

2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经验总结

2.1 土地确权经验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方面, 首先要有技术保障, 聘请专业公司, 购置先进设备, 逐户逐地块测量, 绘制草图并由农户当场签字确认。其次要有政策保障, 依据相关政策法规, 把确权问题集中解决。如对“新增”地源分类管理:过去分地时的“磨牛地、地边地、树影地”等“胀出地”和承包时划分土地等级调补给农户的“调等地”, 确权给农民, 由集体登记备案;部分农户当初由于测量不准造成实有地超出应分地的“多出地”和农民利用“五荒”资源开垦的“开荒地”, 确权给村集体, 纳入“三资”管理。再次要有资金保障, 通过国家投资和县乡村投资充分保障工作经费。最后要有人员保障, 通过抽调县乡村干部组建工作队, 以屯为单位组建工作组, 吸纳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老党员、老屯长“五老”参与, 准确还原历史, 化解矛盾。将实测情况公示7d, 接受群众监督, 确保了公开、公平、公正。

2.2 成果转化经验

在确权登记工作开展的同时规划建设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确定“信息发布、流转交易、金融服务、规范管理、矛盾调处”五大功能。建成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设置证件管理、产权交易、三资管理、金融保险4个窗口, 开展资产评估、抵押担保、收储拍卖方面的配套服务, 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加快了农业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土地流转实现新突破, 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新增流转土地超过耕地总面积的20%;二是创新经营主体实现新突破, 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 更多金融机构和资本进入“三农”领域, 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已在多家金融机构试行;四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 通过集约经营, 加快了大方田改造, 提升了全程机械化水平。

3 推进黑龙江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确权范围

对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 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村 (组) , 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它方式承包的集体机动地、草原、水面、“五荒”地等农村土地, 依法应由承包人申请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登记程序参照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操作规程执行。通过确权登记摸清农村土地承包现状, 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和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 把土地承包关系、承包地块面积、空间位置、合同、证书等落实到户。

3.2 确保质量优先

确权登记工作必须做到速度服从质量, 不准图省事、怕麻烦而降低标准, 不准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 不准制定不符合实际的确权登记时间表, 决不能匆匆忙忙、工作跑粗、敷衍了事。先期已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地方, 要对照国家和省出台的标准要求, 拾遗补缺, 不合格的要返工。市、县两级可聘请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或组织作为监理方, 全程监督指导本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重要技术环节工作, 确保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一环节都不能丢失。要始终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 作为检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

3.3 强化成果应用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篇9

一、农村地区贫困状况

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贫困县14个, 分别是延寿县、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通江县、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汤原县、林甸县、杜尔伯特县、绥滨县、饶河县和兰西县, 省级贫困县7个, 分别是通河县、龙江县、富裕县、克东县、肇源县、明水县和青冈县。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09) 。

由表1可知, 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是饶河县, 全年的生产总值为67 308万元, 全县人口150 007, 人均生产总值为4 487.2元, 黑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216 902元, 是饶河县的48倍。

二、农村地区贫困原因研究

1.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各种设施不尽完善。

以桦南县为例,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三江平原第五区, 幅员面积4 415平方公里。全县地形东高西低, 东部为山区、半山区, 西部为平原地带, 森林面积210万亩, 覆盖率32%;草原43万亩、耕地186万亩, 隶属佳木斯市, 县辖5镇4乡, 192个行政村, 378个自然屯。全县7个万亩以上灌区中, 三个灌区上游无控制性工程, 水田灌溉保证率低, 每年都有水田渴水现象发生, 遇中到大雨, 河水出槽, 泛滥成灾。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每年因暴雨、山洪、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都使几十万亩农田受灾, 造成大量返贫与致贫人口的出现。另外, 交通条件差, 通讯条件差, 水电条件差, 导致信息闭塞, 也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农村消费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农村的消费品市场还处于半开发阶段, 日常供给不足, 许多农民还需要去县级以上地区去购买所需的消费品, 无形当中造成了一种浪费, 使得农村的消费品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另外, 应当因地制宜的生产一些适合农民使用的消费品。

3. 农村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

农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分配, 虽然有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农民工的权益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且得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由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 农民工的待遇并不完全尽人意, 使得一部分的返乡青年变成了无业人员, 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及家庭的压力。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农民的社会保障的范围普遍比较狭窄, 标准比较低, 社会化程度弱, 随意性比较大。养老保险水平比较低下, 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家庭规模也越来越小,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另外, 失业农民没有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 使得农村就业的形势很严峻。

5. 农民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落后。

人口素质低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内在因素。农民素质的低下决定了农业科技能力创新有限, 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自我发展能力很低, 因教、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比较突出。造成贫困地区农民观念落后和人口素质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差异, 由于历史等原因,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存在较大的教育差异, 导致了如今的人口素质差异。

三、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反贫困对策建议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但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引导他们通过科学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贴或者“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2. 建立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财力的日益增强, 采取政府投入、集体筹资和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建立贫困地区特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 利用扶贫政策, 开发新扶贫项目。

中国的目前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可以对贫困地区进行相关经济扶持, 应适当在政策上对贫困县有所扶持, 给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 增加对财政困难地区增收节支的补助。

4. 思想更新, 提高农民素质。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机制, 提高教学办学质量, 尤其要稳定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设备的完善, 比如进行大学生教师定点实验, 跟大学签订实习合同, 或者作为志愿者到贫困地区进行交流教学等等。

5. 保护生态环境, 防控自然灾害。

要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 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 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也能够为更有效、更高产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促进农民收入。

6.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地方政府要统筹、指导地区发展规划, 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区位差异, 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实现脱贫致富。

应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特有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当地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 绿色产品及特色产品深加工等。另外,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等国接壤, 有良好的出口条件, 要充分利用边境地区这一有利条件进行创收, 积极开拓东北亚市场。

摘要:缓解和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反贫困形式仍然很严峻, 加强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非常紧迫。黑龙江省的贫困问题值得关注, 探讨贫困县的现状及原因,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反贫困对策, 对于黑龙江省反贫困问题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农民,贫困县,黑龙江省

参考文献

[1]王立军, 魏殿富.黑龙江农村贫困问题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9) .

[2]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问题研究 篇10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 总人口3831.4万, 其中乡村人口有1699.0万人, 占44.34%, 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比例, 我们不得不将发展的关注点更多的投注到农村上。为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会计管理也要一同得到完善。本文依据农村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关的对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 推动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的改革, 对规范和完善农村地区财会工作者的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的现状

黑龙江省正处于由指令性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由行业自律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会计管理。财会管理部门由政府直接领导,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规范, 财会工作者在本行业中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 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在我国, 会计法律制度和规章准则共同指导约束会计工作。所以,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 黑龙江省农村仍然要继续应用会计法律制度和规章准则一同指导规范会计管理工作, 这不但有利于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制, 使之更加适应我国会计行业总体的发展现状, 同样也可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的财会行业的会计工作考核和会计资格的审查评定由财政管理部门负责, 财会工作人员由单位决定任免, 财会人员的工资薪酬、岗位提拔也有用人单位自行决定。这会造成财会人员进退两难的局面, 容易给财会工作者保持较高的执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造成障碍。因此, 我们要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的发展现状, 对农村财会工作者进行分类管理, 在政府统一管理会计资格的评定审查同时, 对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委派。

三、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黑龙江省农村财会从业人员年龄较高以及农村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农村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流于形式主义;财务信息的公开程度不高;农村财会管理缺少一致的规章制度, 以及财会管理杂乱无章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农村财会人员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财会人员薪酬不高、学历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由于当地适龄工作者不愿在当地工作发展, 外地的财会人员也不愿来此工作, 这些现实情况致使农村的会计人员由当地工作经验少、无从业资格的人员担当。甚至有的地方在选拔财会工作者时, 只是靠选拔者的个人情感, 不考虑被选拔者的工作经验及能力。这样, 就会有专业素养低, 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被选拔从事该方面的工作。财会工作者年龄偏高, 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也不高, 以及所在单位对从业者管理较少, 一部分会计工作者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从业前培训, 而且无证上岗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此外, 财会工作者招聘制度需要完善的方面也有许多, 人员聘用范围也基本在本村的范围内, 而且选拔的程序也不够严谨, 常常根据领导的个人情感或者靠亲近的关系被选拔上来, 所以会造成财会人员的技术水平很难胜任自己所在的岗位。

(二) 农村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收支不能及时进账, 会计帐簿记录不清晰, 一是会计科目的应用不够科学规范, 很多账目只是流于形式, 很难正确的反映日常的财务收支状况, 也给清点账目带来诸多不便。二是有的农村不只有一笔帐, 有些农村出纳就有两个;有的农村换一批村领导就换一批会计出纳, 各届的会计账本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工作对接, 致使原来的会计账本没有被完好的保管, 造成会计信息的缺失。同时, 农村现金坐收坐支的情况比较多, 上级财管部门代管资金的成效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农村集体资金经村干部收取后, 不经过资金审批程序就擅自支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三) 民主理财的问题

有的农村理财小组人员不完整, 小组成员可能会因为身体状况原因, 在团体进行理财的时候不能参加;有些农村的理财小组的参与者不愿得罪人, 理财过程对于他们只是流于形式, 一些单据甚至未经审查就签字盖章, 甚至有些农村根本就没有理财小组, 致使民主理财的效果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

(四) 农村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村级财务信息公开不及时, 财务监管不严, 甚至信息公开的大部分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财务部门的检查, 公开信息的内容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 甚至专业的财会人员也很难分析清楚, 普通群众就更难读懂公开的财会信息。财会监管不严格, 一是农村财务信息的监管不够公开, 即使农村定期将财务收支的状况进行公开, 但是其公开的信息不够全面,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给群众的监督带来一定的障碍;二是农村机构整改之后, 对财务监管的人员较之前有所减少, 对农村的财务监管相对减弱;三是农村理财民主小组成员大多是同一个村里的、怕得罪人, 财务监管大多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的意义。

四、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工作的培训考核, 提高会计人员的薪资

强化对黑龙江省农村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考核。可以从工作考核、业务考试、和民主评议这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对违法违纪的个人, 在群众中口碑差、专业素质不高并且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会计工作者, 所在单位要严格对其整顿, 以净化会计工作队伍, 建设专业水平高、遵守法纪、群众支持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薪资,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会计工作者的薪酬大部分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致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动力, 所以要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薪酬水平, 要达到或超过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乡镇统一发放农村会计人员的工资, 政府要推出相关的政策规定, 拖欠农村会计人员工资的现象不允许出现, 这样才能使会计队伍的质量得以保证。

(二) 建立健全各项会计制度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会计制度, 第一, 政府要完善财务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履行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进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第二, 根据实际情况对财与权进行分离, 实行权利由多人分散掌管代替一人独掌大权, 正式票据要由至少两名村领导签字盖章, 从而防止财务收支的违规操作, 形成权利相互制约与监督的机制。第三, 要有效利用农村的民主监督机制, 保障群众对财务信息的知情权。建立农村村民民主财务监察小组, 参与财务信息真实可信性的审查;设立村务信息公开栏, 会计人员定期将现金的收支情况、较大额度现金的流向、村领导的薪资报酬等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信息进行公示。

(三) 完善财务资金管理体制

定期对农村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 对会计审核清理出来的信息, 属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坚决给予查处, 以教育相关财会人员遵守法纪, 做好新老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有利于保障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 防止出现财务工作混乱, 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在农村财会人员公开选举和招考前, 首先整理好村级财务工作, 相关的账务信息要完整, 做好防止财会资料的损毁、丢失和借机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发生。

(四) 实行财务公开

财务公开是村民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 是新形势下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权利、提升村民自治空间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村级财务管理要做到公开透明, 保障群众对农村财务信息知情权, 农村村民财务监管小组定期向公众公布财务收支状况。加强日常财务收支监管, 更加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责任制, 做到财务工作的每个分工都有严格的监督管理。

五、结论

在改善“三农”问题的大环境下, 推进黑龙江农村会计管理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 要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工作专业水平和行业道德操守,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施行会计人员的委派制。同时要实行严格的会计雇佣制度, 提高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另一方面, 要加强黑龙江省农村的财务管理体系, 同时完善与之相关的会计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恰当的财会监督管理体制和农村财务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 既减弱了农村会计工作的负担, 也减少村民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质疑和村民来访投诉, 协调了农村会计人员与相关财会管理部门的关系。尤其是民主监督体制使村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使阳光政府的建设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进而达到政务公开, 为黑龙江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要坚持全面的发展。但农村会计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存在一些的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 推行农村会计管理改革, 是营造良好黑龙江省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对如何展开黑龙江省农村会计管理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农村会计,会计管理,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丽.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4 (19) .

[2]潘琛.农村会计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08) .

黑龙江省农村 篇11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目前,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6 %。

二、主要流转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形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是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肇州县通过种粮大户流转土地达到36.5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面积的92.5%。

二是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一少部分人员对社员的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规范,社员按照股份进行利润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3.0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2011年,肇州县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9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5%。

三是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其他农户。这种形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亩效益的10倍。2012年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传统的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后小规模经营之外,还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创新有六种:

一是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齐齐哈尔市22616个种植大户共经营705.8万亩耕地,占全市规模经营面积的69.7%。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泰来县大兴镇青岗村农民赵福和2010年经营耕地共计1.8万亩。

二是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资金、机械、科技等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玉米高产创建,经营规模达4000亩。

四是“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进行大豆种植。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生产。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

五是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又被立项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并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建设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是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人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从农村现状看,还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对一般的号召抱有幻想而发文多、行动少;有的一味依靠行政推动甚至忽略农民意愿直接进行反租倒包。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nlc202309030206

二是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流转心存疑虑,今年的土地出租收入是每亩地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转让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是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赖在家里、赖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是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自发投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难以改变。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是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正确认识权利和政策的关系,在政策保护权利的前提下,大胆流转。同时帮助转让土地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土地外的收入。

二是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二、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牵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是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省政府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自由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内容,指导农户流转必须签订合同,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及时进行指导协调和鉴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是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解决受让方基础设施投入能力差等问题。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利润分配水平。

五是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黑龙江省农村 篇12

一、黑龙江省农村土地资源结构特性

2001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中, 将土地按照三级进行分类, 第一级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在二级分类中又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分成若干类。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26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农用地面积3778.47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5%。其中耕地面积1166.95万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30.9%;园林面积6.03万公顷, 占农用地的0.2%;林地面积2288.51万公顷, 占农用地的60.6%;牧草地面积222.61万公顷, 占农用地的5.9%;其它农用地面积94.37万公顷, 占农用地的2.4%。黑龙江省的农用地从自然属性看无论是面积还是土质在全国都居首位, 农用地中的耕地总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 人均耕地和农民、农业工人 (国有农场) 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而且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居多,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不仅林地面积较大, 森林覆盖率也高达45.7%, 有林地面积2080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森林树种丰富, 多达100余种, 其中材质优良、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 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在未利用地中, 湿地面积很可观, 全省湿地面积867万公顷,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 是全国湿地资源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是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繁殖栖息地。经过多年建设, 目前黑龙江省已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 其中国家级19处, 省级59处, 保护区总面积423万公顷;拥有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珍宝岛、七星河、南瓮河七处国际重要湿地;24处国家湿地公园。

二、黑龙江省农村土地功能分析

概括地讲农村土地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拥有的自然条件不同其功能应是不尽相同的。黑龙江省的土地从用途角度看, 除了城市土地外其土地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比较突出。

首先看耕地, 黑龙江省的耕地从产权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两种, 国有土地还有地方国有农场用地和垦区用地的不同。谈及农村集体土地的功能人们经常强调的是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因此,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几经改革, 但一直困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改革的进程举步维艰,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后,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制度绩效突显而取得了一致性的认可, 其制度的稳定性加强, 尽管深入改革过程中在土地承包制度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但农村农民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改革的局限。事实上这种功能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 全社会统筹的保障制度和能力较弱的条件下才突出表现出来, 而且土地对农民社会保障功能的承担能力是很有限的, 甚至可以说是浮于表面形式的, 是意识形态上的满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无论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其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保障都只能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得以解决,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土地的社会功能从耕地来看无论是黑龙江省还是其他地区都是保障粮食安全, 具体体现为, 人均土地面积少, 粮食产量低的地区耕地首先保障的是农民自己的口粮安全, 人均土地面积多, 粮食产量高的地区自给有了剩余便有了商品粮, 用来保障社会其他人口的粮食安全。所以保障粮食安全才是耕地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无论是农民集体所有的耕地还是国有农场的耕地无一例外。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耕地面积的绝对量与人均相对量都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 并且土地肥沃, 水利资源丰富, 地处东北平原的地貌平整开阔, 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繁多, 且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 粮食的商品率比较高。与其他一些省份不同的是, 黑龙江省在建国初农垦时期建立了大规模国有农业企业, 这些农业企业采用了不断进步的较为现代化的耕作方式, 在农业生产领域相对于一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有农场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产生了其他一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可比拟的粮食生产能力,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的国有农场生产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中粮食商品率排在前两位的均在黑龙江省, 第一位的是三江平原, 第二位的是松嫩平原, 这两个地区均属垦区, 是国有农场的聚集区。由此可见, 黑龙江省的耕地一直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

自然条件决定了黑龙江省的耕地不分所有制形式都必然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使命, 但耕地的社会属性即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农民集体所有、国有) 却决定了耕地对农民、农业工人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根本区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相对于国有农场的农业工人来说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无论这种功能实际上会实现多少, 农民都会因为目前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的不足而更加依赖土地。而无论是地方国有农场还是全民所有农场其性质属于国有企业, 同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国有农场的“农民”实际上是国有企业职工, 国家对其投入的社会保障力量远远超过农民, 因此, 国有农场职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低于农民。同时, 由于农民所使用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民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资料为农民私有, 国家不对农民的生产活动直接进行投资, 即农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国家资本的参与, 因此, 国家为鼓励农民增产增收, 按照农民承包土地情况进行财政补贴, 承包权不仅具有权利上的意义同时也有经济利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农民有地就有保障的依赖心理。而国有农场由于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并且有其它国家资本的存在 (如农用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 国家对职工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不进行补贴而且还要收费, 这种土地更多强调的不是对其经营者的社会保障功能而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 国有农场经营的土地即国有土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显然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是林地, 黑龙江省不仅林地面积大, 森林覆盖率高, 且树种丰富, 木材质量好, 利用价值高, 从经济林的角度看黑龙江省一直是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然而, 林地所体现的不只是它的经济价值, 其生态地位也十分重要, 大小兴安岭林区对全国有生态屏障作用, 维系着东北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 同时为保障商品粮基地稳产高产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是湿地, 黑龙江省的非农用地中湿地面积所占的比例较大, 其中原始湿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7%,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分布区, 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黑龙江省生态的资源的多样性和珍贵性, 如东北红豆杉、野大豆等11种均属国家保护植物;东北虎、丹顶鹤等17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熊、白枕鹤等6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黑龙江省土地特别适合耕作, 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 土地的开发是迅速的, 同时也就意味着湿地面积的减少也是迅速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退耕还林, 保护湿地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如何在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好湿地、保护好环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利益问题。

三、结论

黑龙江省土地结构复杂,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和林业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的农业大省对全国粮食安全和木材储备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保护关乎国家乃至全球环境安全。由此说明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比较突出, 对其如何进行利用和保护涉及全国乃至全球利益。土地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质性, 因此, 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 更要兼顾全局利益, 并且需要有国家意识和力量的参与。即宏观方面, 国家应从全局利益出发, 为最大限度实现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给予支持和辅助。如在国有林场、农场利税改革方面的财政政策倾斜, 在湿地保护方面国家监督制度的建设及配套资金的支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鼓励其大胆尝试有别于其他省分的制度创新模式。微观方面, 黑龙江人应在全国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在国家法律制度框架内, 在自身既定的土地资源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的具体制度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如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方面, 应当利用自身土地结构及土地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特点, 规划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布局和具体经营模式,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经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对立体在新的思维和经营模式下统一起来;同时面对国家进一步深化的土地制度改革, 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借助国有农场已初步形成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优势, 进行综合的、统筹性改革;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同样可以考虑利用国有农场社会化改革时机带动周边农村向现代化农村发展等。

上一篇: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下一篇:绿色可持续性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