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2024-08-24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精选8篇)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绿色壁垒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和重视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正是要发展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从而冲破绿色壁垒, 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世界贸易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壮大, 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环保时代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披上了一层“绿色外衣”, 使贸易出现了绿色化倾向。可持续性贸易, 又称绿色国际贸易, 其核心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正是在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现象日益严重和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

当前, 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及市场的工具, “绿色壁垒”即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绿色壁垒, 人们更多的是研究绿色壁垒对于自由贸易的阻碍, 进而研究如何打破它, 但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认识, 绿色壁垒则对于一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新认识

绿色贸易壁垒现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 对于绿色壁垒的理解, 却没有明确的提法和解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为名, 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 限制进口, 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这种分析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环境管理水平现实出发, 强调绿色壁垒名义的合法性, 内容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不公平性和伪装性, 认为发达国家是借环境保护之名, 行贸易保之实, 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然而,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本文认为, 这样的观念是不客观的。发达国家较早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而且随着环保时代的来临, 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措施也纷纷出台, 为此, 在资源、环境等方面, 制定了很多技术标准,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若从长远看, 壁垒绝不是贸易战术和商业歧视的简单产物, 而是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 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潮流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反应, 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实施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如果将绿色壁垒定性为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贸易环境措施, 则没有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艰难历程。因此, 对绿色壁垒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绿色壁垒对绿色可持续性贸易中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借鉴Baumol—Oates模型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绿色可持续性贸易中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以生产纺织品为例。这些分析需要基于一系列比较严格的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I和W, 其中I国为发展中国家, W国为发达国家;

2.每个国家都生产纺织品Z和其他产品, Z的生产可能产生污染。假定不采取控制措施, 纺织品Z的生产过程产生污染、影响周围环境, 或者在Z产品中使用了有污染原料、包装等;

3.纺织品Z生产存在成本更高但不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

4.假定W国已禁止使用会产生污染的纺织品Z的生产方法。

在附图中, (A) 和 (B) 分别为I国和W国的纺织品Z的供求曲线, (C) 为两国的总供给曲线。附图 (A) 中, I国有两条供给曲线, Sic对应于便宜的有污染的生产技术, 产品成本较低, 出口发达国家具有比较成本优势。Sie对应于贵的无污染的生产技术, 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实施后被迫采用的生产方式, 相对成本较高。忽略关税、运输等的影响, 假设Z的价格P在两国相同。将两国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分别横向相加, 在附图 (C) 给出国际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S c表示I国在发达国家没有设置绿色壁垒的情况下, 采用不控制污染而成本较低的生产方式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c和Pc。在此价格下, I国为净出口国, 出口量为Uic Vic。Se为W国实行绿色贸易壁垒、严格控制产品进口时, I国采用技术水平较高、控制污染成本较高的生产方式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e和Pe。当W国没有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 I国生产和出口有污染的纺织品Z, 将对W国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 一是I国大量出口纺织品Z, 有可能导致W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二是W国的消费者使用有污染的纺织品Z, 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当W国消费者享受低价纺织品Z所带来的效用小于消费者使用有污染产品所带来的负效用, W国国内就会产生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

当W国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 I国生产无污染的产品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导致Z的均衡价格从Pc上升到Pe, 出口量减少到Uie Vie, 从而引起I国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下降。假设I国生产纺织品Z造成污染所带来的总福利损失为Cd, 这一损失在两国之间的分摊比例为a, 即污染给I国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为a Cd, 而给W国所造成的损失为 (1-a) Cd。这样, I国生产纺织品Z给两国所带来的净收益分别为:

其中, Yd——I国向W国出口纺织品Z所带来的收益;Qd——I国生产纺织品Z的产量。

当NY=NYi+NYw=Yd-a Cd+ (Pe-Pc) Qd- (1-a) Cd〉0时, W国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将导致总福利的增加;当NY=NYi+NYw=Yda Cd+ (Pe-Pc) Qd- (1-a) Cd<0时, W国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将导致总福利的减少。当W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对I国生产和出口纺织品Z带来的额外成本大于NY时, I国将放弃Z产品的生产;反之,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高度不足, I国将继续采用。总之, 短期内, 较贫困国家会使用的生产方法的结果并不明确, 必须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在长期内, 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会使那些来自环境标准较低国家的产品逐渐失去市场, 严格的环境标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 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出口成本。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三、实施绿色可持续性贸易突破绿色壁垒

1.实施循环经济,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 形成可持续比较优势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方式, 在对外贸易中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 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 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使贸易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1) 建立在环境成本内部化上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环境要素禀赋角度看, 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下降, 资源日益稀缺, 不属于环境要素禀赋丰裕型的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资源的廉价使用、宽松的环境政策和较低的环境标准上的, 但这种比较优势以牺牲国内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短期利益, 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要素禀赋纳入国际贸易体系, 这样的不可持续优势终将失去。一国真正的比较优势模型在纳入和不纳入环境要素成本的情形下可能完全相反。令ai代表本国生产一单位产品i的单位劳动成本, ai*代表国外生产一单位产品i的单位劳动成本, j表示另外一种产品。如果不考虑环境成本, 在公式1成立的情况下, 本国将出口产品i, 进口产品j;即本国具有生产产品i的比较优势。

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i表示本国在劳动成本中每单位产出消耗的清洁费用 (环境成本) 的比例, 在公式2成立的状况下, 本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就变成出口产品j而进口产品i。该式说明相对于国外, 本国生产产品j的社会成本小于生产产品i的社会成本。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之中, 降低出口贸易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使资源能够按照环境资源禀赋进行合理配置, 有助于摆脱环境成本陷阱, 在国际市场免受生态倾销的指责和诉讼, 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高的环保标准越早, 由此而带来的贸易优势也越大。

(2) 跨越绿色壁垒, 提升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原则, 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循环经济, 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最优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 将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使贸易产品符合环境标准,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缩小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差距, 提高本国产品的绿色程度, 突破绿色壁垒;将环境成本由隐性变为显性, 便不可持续比较优势为可持续比较优势, 逐步使中国产品走向国际, 实现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持续发展。

2.实施绿色外贸破除绿色壁垒

(1) 建立绿色产业, 促进绿色外贸发展

选用新能源、新资源, 采用国际绿色标准进行产品开发, 是我国内出口企业在绿色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加大绿色技术投入, 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清洁生产要通过应用专门技术, 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研究与开发绿色包装,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商品包装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按照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 采用有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2) 实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 即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它是将绿色技术与创新理论整合,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意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总称, 是从研发到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经营系统再到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 指研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少用昂贵或稀缺原材料, 且产品在使用中及使用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 指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气污染物、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减少排放的末端治理技术。绿色技术创新强调机制创新, 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创新的结合, 把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 获得绿色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绿色营销

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铸造绿色品牌。企业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心理与社会等各种手段, 树立绿色环保企业形象, 扩大国际知名度, 创造绿色品牌。

(2) 采用绿色价格策略。因为绿色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 投入的成本较大, 绿色产品的定价一般比同类产品要高。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 树立绿色产品的优质高价形象。

(3) 积极开展绿色促销。各种绿色促销活动能够向消费者传递充分的信息, 从而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 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四、小结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 我们应该查找自身差距, 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我们要实施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外贸, 变以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出口为主的不可持续性比较优势为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持续性比较优势, 从而能够突破绿色壁垒, 实现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 (新编本) [M]1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陈虎.我国绿色外贸战略的深层思考[J].金融经济.200722)

[3]孙爱龙.绿色壁垒对中国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特区经济[J]2007 (10)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2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遭退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实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具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因遭遇“绿色壁垒”损失的贸易额达70亿美元只巨!

关键词:绿色壁垒 贸易保护

一、诠释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成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此,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

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纽带捆绑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就出现了。上世纪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这标志着国际贸易舞台上不再扮演年轻的配角,而使跻身重要脚色行列。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是环保这道绿色贸易壁垒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新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烦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从上世纪最后几年起,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绿色壁垒——这个外贸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涉及的不仅是农副产品,还覆盖到纺织服装、鞋革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前三四年中,我国就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贸易伙伴的环保要求而惨遭退货。

二、绿色壁垒,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许多国家对我国的产品限制与打击也常常采用关税壁垒的方法。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逐渐取消一度让国内很多企业和行业非常乐观,特别是一些产品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和企业,天真的认为我们的产品可以长驱直“出”。然而,绿色壁垒的不断出现和扩展,却可能导致我们的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限制。环保“软肋”已被集中,我国产品原有优势的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即便明知有些做法纯属恶意刁难,也徒唤奈何。

中国化工网总裁孙德良说,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环保型的活性染料的企业有6成以上被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其价格相当国内企业的两倍。由于国内企业的性能不够稳定,纺织品出口企业还是忍痛花高价买进口染料,我国纺织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就岌岌可危。

绿色壁垒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后一道坎,也是最后一道难关。

有人说,从发展国家看,绿色壁垒是一度绿色的、听起来很美的墙,横亘在本来就是崎岖的国际贸易之路上。因为她美丽所以不可能像拆除关税壁垒那样拆除它。我们的最好选择是把壁垒看成桥墩,在脚下与壁垒之间建筑一座绿色的桥,上得去桥,到达彼岸。

当前,许多企业的环保意识还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有些企业甚至对末端治理也不重视,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拿一个什么国际证明上。殊不知,在一些发达国家,治理已经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污染治理这两个阶段,进入从产品设计到废气回收利用再生的第三阶段。如果在绿色壁垒面前,停滞不前或者等待观望,结局也许只能是死路一条。

三、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大力推行绿色壁垒,既有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也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念也有对产品的特定需求转向产品给人带来安全健康等隐性需求需要上来。消费者绿色消费心理的形成,带绿色产品的偏好和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对绿色产品的崇尚,从而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和禁止某些商品的进口。

(二)政治原因。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出现与环保和政治的结合密切相连,也与西方推行绿色政策息息相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口号的绿色环保主义行为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但在20世纪60年到以后,很快就发展为一种运动。各种绿色组织和绿色政党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容忽视的政策势力。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题的绿色百年行动计划。欧盟增加对环境保护研究和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的投资,加快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争当“世界绿色革命的带头人”。由此可见,在西方环保和政治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民的热情加上政府的决心,使环境问题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政治问题,并被波及到经济贸易领域。

(三)经济原因。冷战结束以来,经济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成为国际竞争重点。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大力发展经济,以求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和在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加强,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寻找新的突破口。鉴于各国和各地区的环保标准参差不齐,环保水平高低不等,而这些因素又制约着各国或各地区产品成本这一事实,发达国家利用拥用的先进的环保技术、较高的环保标准、环保资金充足等有利条件,在产品环保标准上大做文章,动辄以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达不到其环保标准价以限制或禁止,从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成本。发达国家这种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竞争力而设置的贸易障碍,使贸易壁垒的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四)谈判原因。绿色壁垒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WTO相关协议中找到其存在的合法性。1994年签订的《关税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赋予WTO成员方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有权以“保证人民、动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枯竭的天然资源”为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以该条款为基础,199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与动物检疫措施协议》都赋予各方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WTO将环境保护作为自由贸易的例外条款,其目的使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促进贸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并无可厚非。但自仔细分析WTO中的某些条款,就可以发现其自身规定的缺陷。首先这些条款强调了成员方的环保例外权,这就是所有的绿色壁垒能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不论其真正的目的何在。其实,这些条款有极大的解释空间,使这些条款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弹性,其结果是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行的WTO某些贸易法规条款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可乘之机。

四、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农业首当其冲

由于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农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极为密切的关系,绿色壁垒必然对农产品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影响将愈来愈深入、明显和直接。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环保意识也比较强,环保的水平也比较高,环保标准也就更为严格。发展中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其环保水平和标准在近期内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由于各国当前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往往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因此,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于环保的因素。这些方面造成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

(一)、我国农产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较严重的影响:

1.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 我国冻鸡因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欧盟已决定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进人欧盟市场。1998年9月,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来华考察后,在对我国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和有关加工厂考察的报告中认为,我国的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可能继续禁止我国向欧盟出口禽肉。日本1999年1月16日出台的最新的“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中规定中国等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猪牛羊肉的出口成本。日本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禁止。

2.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我国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牛肉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猪肉和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龙眼、柑橘、苹果、香梨均不能出口美国。

3.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 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加到l02项,对克球粉残留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使我国一些商品因未达到要求而遭退货。

4.包装 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

5.保护动植物物种 l995年,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对中国的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其原因为我国的渔船上没有装有海龟逃生装置,危害了海龟的生息。这使我国冻龙虾出口额由1995年的l203.9万美元减少到l997年的23.8万美元,冻蟹虾同期由23.8万美元减少到2.4万美元。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的“三废”、污水灌溉或用被污染的河水灌溉、大气污染、化肥用量过大、施肥方法不当以及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环保意识不强;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技术水平低;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制度不完善(包括资产产权不清晰、产权不完全、资源市场无或薄、市场竞争不足、产权主体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政府干预不力或失灵等)。为此,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除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等手段以及正规环境教育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培训农村骨干力量,为环保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成立和加强环保机构 当前,应加强县级环保部门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可设立环保站。环保机构应配置懂环境、经济社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力。

3.制定完善农村和农业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和监测信息系统,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今后应建立以下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规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及分级、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经济标准、生态无害化生产模式与技术评价标准、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标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技术指南、农业生态监测指标及方法等。同时应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开发农业环境信息库以及时提供农业环境的变化状况与信息。

4.严格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 要认真贯彻实施与农业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5.制定和完善、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建立农业环境管理制度

6.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农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以取得我国农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服务。

7.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范、技术标准、限制措施及绿色贸易壁垒等进行系统研究 一方面要借鉴有关经验和总结有关教训,另一方面对其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

五、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外贸企业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只一味地将外贸出口受阻完全的归咎于对方的责任,这样看未免有些牵强,不排除有些国家为了实施贸易保护而故意提高绿色标准来限制进口构成绿色壁垒,但回头看看我们的企业是否存在问题呢?不言而喻,面对日益猖獗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外贸出口厂商存在不少问题,30%的企业认为跨越绿色壁垒的主要困难是信息不灵,38%的企业认为缺乏可以到达对方指标要求的解决方案,37%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阻碍了技术改进与认证,许多企业也反映,由于原材料供货企业和加工出口企业多种经营体没有合为,所以产品质量缺乏全程控制。

1.缺乏绿色意识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绿色意识薄弱,经营理念落后,在生产,包装,销售各环节上没有绿色观念,以致产品达不到绿色品质要求。比如在农牧产品出口上,我国遭受的绿色壁垒尤其为严重,可大部分生产这类外贸企业仍盲目的使用青霉素,氯霉素等一些禁用抗生素药品,另外,由于管理不严,用药量不规范,停药期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出口这些产品不免遭受绿色壁垒。我某外贸冷藏厂是一家加工肉食兔为主的企业。每天都有近百吨的血水合散发着臭气的兔内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缺乏绿色环保意识而治理环境未能列入日程,脏水不断增加,导致周围环境不断恶化一个食品出口厂企业周围竟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绿树。国外客户见到这副与出口食品不相应的厂区面貌望而却步,该企业多次商检申请都被外商拒绝,理由就是产品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不可能达到绿色健康标准,结果导致大量产品积压。2.企业信息不灵

由于各国绿色品质标准不同且繁多,同时许多外贸信息系统不完善,所以对许多绿色标准不知晓不理解。我国外贸企业曾出口一批瓷器到美国,因包装中使用稻草而受到美国的查禁,因为美国当时为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传入而立法禁止使用稻草包装的包装物,因我方不了解有关规定而被迫花费货物价值的40%请人销毁稻草并重新包装才得以进入美国。又如,日本对服装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作出严格的规定,要求1995年1月1日起加强对进口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检验尤其是婴儿服装不得检出甲醛,而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导致不知道该规定,继续使用甲醛作为纺织品前处理剂,导致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因甲醛超标而遭退货,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少认证

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问题给我国外贸生产与出口企业在应对绿色壁垒方面带来许多困难。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问题给我国外贸企业在生产上缺少应有的绿色设备,绿色生产技术和懂得绿色环保的优秀人才,对产品的检验也缺少绿色检验设备。1992年欧盟对棉布的纺织品制定法规,规定不得含有包括金属、甲醛、氯化物和DDT等农药残留物的共计51件化学品,尽管欧盟是我国棉纺织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由于我国的棉花原料问题和加工工艺不高,欧盟的这一规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一度受阻。4.包装问题

面对绿色壁垒的压力,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产品绿色品质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力使自己的产品达到绿色标准。5.经营体制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行经营管理之中,采用传统的工艺方法,主要是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营销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生产大量污染,进而所生产的产品也就不“绿色”了。这种经营上的不整合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产品的绿色品质。

(二)面对绿色壁垒,中国外贸企业的具体对应对策 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绿色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品质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绿色壁垒的有效对策。1.加强企业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贸易壁垒,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这使得本来处于经济劣势、贸易困境的后者更加雪上加霜。一些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单边设立的种种绿色壁垒,无疑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严重萎缩,发展中国家因此将长期处于一种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廉价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和发达国家大量产品的巨大市场的劣势地位上,但是为了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法规制度以约束、惩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要而迫切的。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贸易的性质,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2.企业要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这类认证对企业是非强制性的,具有公证性质,企业申请认证有利于企业利益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积极向ISO14000接轨的基础上,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提高企业绿色意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消除、减少产品与服务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主要措施有:

(1)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0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3)加强宣传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

3.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环境条款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往往提出过高的环境标准和环保措施,发展中国家则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因此,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谈判,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环境条款。(2)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以环保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绿色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环保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贸易歧视,我国要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起诉。(3)注重“环境外交”策略的运用。外交策略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997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对我国进行考察,确认我国具备了向其出口鲜猪肉、鲜牛肉及肉制品的条件,使得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鲜猪肉、鲜牛肉解禁。

4.企业要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

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这支科研队伍不同于一般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力量,而是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的交叉结合,它担负着及时辨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重要任务,是企业扩大出口,普及清洁生产的推动者。

5.企业要注意国际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企业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创汇。

(1)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准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反复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2)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靠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相互承认、相互协调,并通过签订条约、协议等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3)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根据出口商品的特点和拟进入目标市场的要求,制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4)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们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六、突破对策分析

1.适应正当的绿色壁垒。实施正当绿色壁垒的国家,是出于保护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动机,它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使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贸易领域的环保水平以适应之。(1)宣传环保思想,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加大力度执法。由于我国目前经贸领域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要加快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以便从容不迫的面对绿色壁垒。

(2)顺应绿色贸易的大趋势,跟踪国际市场变化,配制绿色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

(3)利用WTO相关协议,在对外贸易中,设置正当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2.对抗不正当绿色壁垒针对个别国家利用其环保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限制某种产品的进口这种不正当的绿色壁垒,我们可以利用国际标准参差不齐的特点,转移出口对象,把产品出口到环保水平较低的国家。善于利用WTO的争端机制。目前,涉及绿色壁垒的国际纠纷大多数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处理。在解决绿色贸易纠纷时,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认定某一绿色壁垒具体措施的合法性时,对其使用的限制条件实际上给与了充分考虑,这是有利于遏制“保护例外权”被滥用,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动 实施不正当绿色壁垒。今后,我们要经快熟悉WTO机制运作,善于利用这一机制来对抗不正当的绿色壁垒,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刘永忠:《直面“绿色壁垒”》,《经贸导刊》 2003年第11,12期 李志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对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3年第12期 戴飞:《面对绿色壁垒中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3年8月总第113期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3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食品贸易 主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备受关注,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可是世界上许多的国家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一系列复杂且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设置一定的障碍,限制产品的出口,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这就是近些年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我国已成为这一现象的主要受害国之一,我们唯有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己,进行相应的产业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食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发达国家凭借着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制定了近乎苛刻的制度,实行绿色贸易壁垒,这对于我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大程度上抬高了门槛,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复杂的、苛刻的,我国的许多出口食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也因此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欧盟因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我国动物源性水产品的进口实施全面禁止,我国的水产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欧盟又对我国许多动物性产品的出口实施禁令,直接经济损失l亿多美元。

(二)不利于双边或多边食品贸易关系

我们都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根本上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的,他们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这种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但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国际环保问题的优惠倾斜,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反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门槛。他们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场之外。长此以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产生双边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的食品及其他贸易关系。

(三)削弱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的附加成本升高。而且为了达到环境的要求,有关食品环保方面的检测及鉴定程序也会增加出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征收反补贴等税,而对于本国的食品,政府却进行相应的补贴,这直接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当地的竞争力。

二、食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食品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程度是不够的,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意识。对国际食品安全的生产及安全的标准不了解,导致我国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中的竞争力下降。为此,食品企业应按照相关的食品标准,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食品贸易思想作为企业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出口产业生态化。

(二)加大对食品生产的科技投入

我国要发展绿色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就必须要提高我国生态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水平,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及环保标准等,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相应的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相应法律,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比如完善食品召回制度、推行绿色环境标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竞争和国际食品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地采取措施,提高食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进而有效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是需要我国政府和食品企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阚宏,朱运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07

[2]李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活动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08

[3]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4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 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阻, 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欧盟、美国、俄罗斯等绿色贸易技术标准都比较严格的国家。由于农产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 外贸的依赖程度很强, 所以进口国利用新型的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进口实施限制, 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为此, 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已成为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 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

目前, 一些国家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已成为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导致我国出口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经常因病虫害、疫病、农药残留等“硬伤”而被退货、销毁甚至被全面禁止出口, 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 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 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在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 检测项目、标准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对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门槛越来越高。第二, 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第三, 容易造成扩散效应。一旦绿色壁垒某项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其效果较之于关税等传统壁垒来得更加惊人, 不仅严格限制甚至直接禁止一些产品的进口, 还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2002年1月, 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后, 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 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德国、荷兰等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二) 农产品出口市场受到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已成为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象国之一, 针对中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而对其制定的技术标准, 一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 技术手段有限, 很难在短期内将其技术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继续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 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 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持续缩小的可能, 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 优势淡化、劣势凸显

我国农产品出口靠的是价格低廉及国内各种资源丰富的优势, 但在国外的绿色壁垒的阻挠下, 竞争优势荡然无存。打着保护环境和身体健康的旗号, 看似公平合理的标准, 实质上就是冲着禁止我国一些可能对进口国农业造成冲击的农产品出口而来。既然无法进入国际市场, 也就谈不上什么优势了。相反, 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 今后我国出口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 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 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 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 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同时, 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四) 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近年来,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一方面的贸易措施, 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 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 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 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 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 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这样, 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 国际原因

1.由于WTO的建立、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和数量限制措施的取消, 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找新的更加隐蔽的保护手段来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相对而言, 根据H—O模型, 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大量使用本国非常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我国劳动力非常丰富,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 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必然会对国外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进口国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本国农产品进行保护。

2.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系与日俱增, 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同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基于健康的考虑, 人们对产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 会颁布不同的规则和标准。由于此规则和标准的增加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 使得我国出口农产品在短期内难以适应, 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出口。

(二) 我国农产品自身的原因

1.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比较落后, 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农业生产中还没有真正树立。当前, 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转型阶段, 农产品的国内标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2.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我国广大的农村, 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分散生产, 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品种不统一, 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不同步, 造成防治不彻底, 从而增加了农药喷洒次数和数量, 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

3.“三废”和城市排污量增加, 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也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国的人气、水质、土壤均受到了污染, 并危及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在一些地方出口的新鲜蔬菜中被检测出含有汞、铅等重金属。

4.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产品出口外贸体制, 现行的“订单农业”因配套的法规还不健全, 贸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异, 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寻求短期利益, 隐瞒信息, 甚至以次充好。

5.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整体品质不高,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对进口国往往只有替代效应, 而不具备补充效应。同时,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相对狭小, 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加入WTO后, 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 我国大量农产品竞相压价进入这些国家, 势必对当地农业带来较大冲击, 因此, 也容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三、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打破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不可否认, 我国存在环保意识不强, 法制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 技术水平低, 农产品生产分散, 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问题, 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一) 加强国际合作, 抵制非正当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 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 阻止一切滥用环保条约、法律、法规,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反对任何国家滥用环保权利而使用单边贸易措施强制多边环境协定的非成员方与该协定保持一致;对于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 向我国的农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 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 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 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条款, 保证我国的无公害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二)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建立农产品监控体系

国家的环境标准低, 资源会加速退化, 环境污染加剧, 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 所以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变化, 进行可行性研究, 吸收和借鉴国外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 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扩展到产生污染和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过程;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变为国家标准, 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改变政出多门, 法规不衔接的现状, 完善农产品统一认证体系。目前, 我国已有的近两千项国家标准中,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 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 认证数量多, 标准不统一, 今后应加快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认证的互认与交流, 逐步与国际接轨, 还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和防疫监控体系, 如植物保护防疫体系, 动物防疫体系, 农药、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水产养殖捕捞海域环境监控体系, 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等。

(三) 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绿色战略

生态农业是指一切农业活动必须具有生态环保性质, 既要安全、节能、低耗、无公害、不损害生态环境、不损害人身健康, 又要有更多的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 它实现了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率性的统一。要跨越绿色壁垒就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绿色战略, 把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贯穿一线,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技术含量和出口附加值, 尽快把忽视环境, 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相互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 还要大力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 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 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这是符合WTO协议绿色条款的, 绿色壁垒与可持续农业是以环境保护为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 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 提高农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 调整农、牧业生产力方式

目前我国农、牧业生产仍然是以传统的、分散经营的生产力方式为主, 质量不高, 标准不严, 组织化程度低, 信息反应迟钝,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难, 无法进行大面积的、科学统一的质量控制和企业化的生产管理, 规模效益显现不出来, 无法投入高科技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应调整农、牧业的生产力方式,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应用高新技术, 利用龙头企业较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把分散的、产供销脱节的农、牧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 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五) 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

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是使我国农产品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的根木保证, 我国应该成立专门的预警机构——专业合作社, 在及时掌握研究各个国家绿色壁垒具体内涵的基础上, 由其指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按照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做好基础性工作;根据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特点, 收集国外正在或准备制定的、可能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信息, 及时向有关企业进行预警通报;对已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不能出口的农产品, 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案和对策, 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能力。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 绿色贸易壁垒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中重要的非关税保护措施之一。因此, 积极探索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找到其突破方法, 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出发, 分析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晨倩.中国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现代经济探讨, 2006, (7) .

[2]杨公文, 王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北方经贸, 2006, (10) .

[3]王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及应对策略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6) .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5

绿色关税制度

【案例1】美国对中国铅笔企业反倾销以及中国企业抗辩,这些年来可以算作“一年一度”的例行节目。1993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盒装铅笔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上海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铅笔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频频抗辩成功,2005年甚至争取到0.15%的“零关税”,2006年涉案的另6家公司在终裁中也拿到了12.37%至26.62%不等的单独税率,而其他所有铅笔企业都面临114.90%的高额关税壁垒。受第一铅笔2005年“零关税”的激励,中国企业积极应诉。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铅笔生产和出口国,每年铅笔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7成左右,出口量则相当于国外总产量的1.5倍以上。庞大的产销数量使得企业市场拓展的余地相当有限,因此维护现有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铅笔企业表示,由于美国每年的反倾销关税不尽相同,上上下下波动很大,使得他们的出口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而且美国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实在很不公平。

【案例2】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案例3】美国“碳关税”

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6月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境调节关税”的法案(即“碳关税”),即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中国认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次,从美国外部分析,“碳关税”主要针对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11%来自中国。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在产业结构方面相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劣势。美国出台这一政策隐含着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目的,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美国在经历了200多年发展之后,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上游位置,已经淘汰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但却把一部分这样的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消耗了自身资源、污染了自身环境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供美国人民消费。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出台“碳关税”不仅让发展中国家承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反而要为此买单,使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产品成本抬高。

绿色技术标准

【案例1】最近,在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主要国家之间,又展开了设置汽车贸易壁垒的较量,这标志着世界汽车三大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升级。

由于日本轿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长期受到欢迎,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轿车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几倍。欧盟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限制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其新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无疑是冲着日本和韩国企业而来的。对此,韩国的汽车企业认为“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而反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表示“与欧洲企业共同努力”,但不明确表示届时保证达标。欧盟准备在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排放标准之前,先拿日本和韩国企业开刀,即首先强制要求日韩企业先达标,否则不能向欧洲市场出口。

据分析,由于在欧洲市场上,从日本进口的轿车以高级休闲车和大型轿车为主,其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欧洲当地生产的车要高出近10%。若要达标,日本车就要平均减少31%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日本政府也不示弱,在1999年3月19日,日本政府与欧盟就汽车废气排放标准谈判破裂后,日本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于1999年4月1日起实施“歧视性”的《节能修正法》新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同质量和用途的汽车,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准,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具体规定如下:两人(按110 kg计)乘坐时总质量在1t以下的汽油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的相当车型节能17.7%;同期1t~1.249t的轿车,要节能25.7%;1.250t~1.499t的轿车要实现30%以上的节能;1.500t~1.749t以上的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分别实现节能24%和9.7%。由于美国和欧洲生产的轿车在日本市场有近90%属于1.250t以上的范围,即几乎所有的美欧轿车都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更加严格的节能要求;而日本车在国内市场由于主要是轻型和微型车,因此受此修正法案的影响就没有外国企业那样大。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6

一、技术壁垒的概念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也称技术性障碍,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从表现形式来看,技术壁垒主要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

构成技术壁垒的实质性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安全标准:是指那些以保护人类和国家安全为理由而采取的限制或禁止贸易的措施。2、卫生标准:是指以人类健康为理由对进口动植物及相关产品实施苛刻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以限制或禁止商品进口的贸易措施。3、包装标识:主要是通过对包装标识进行强制性规定来达到限制或者禁止进口的目的,它是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4、信息技术标准:是指进口国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对国际贸易信息传递手段提出要求,从而造成贸易上的障碍。

二、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亦称环境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房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均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达到,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很难达到。2、多边环境协议。目前,国际上已签订的多边环境协议有150多个,其中近20个含有贸易条款。特别是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将禁止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受控物质大部分是基础化工原料,如制冷剂、烷烯炔化工产品,用途广泛,因此影响面非常大。随着多边环境协议执行力度的增强,其对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3、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并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5、绿色补贴。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而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对此,发达国家以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为理由,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最近美国就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这种“绿色补贴”壁垒有日益增加之势。

三、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产生是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在于以下几点:

1、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2、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新贸易壁垒的日益增多与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关系很大。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的使用不仅会受到国际公约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也易遭到对等报复。因此,这些传统贸易壁垒措施将来的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这就为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4、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容易形成新贸易壁垒。5、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因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之势,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纷纷寻求新贸易壁垒,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四、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有如下特点:1、双重性。新贸易壁垒往往以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其中有合理的一面;然而新貿易壁垒又往往以保护消费者、劳工和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从而对某些国家的产品进行有意刁难或歧视,这又是它不合理的一面。这些负面的东西有时以至于混淆是非,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必要的障碍。2、隐蔽性。传统贸易壁垒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新贸易壁垒由于种类繁多,涉及的多是产品标准和产品以外的东西,这些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改变,让人防不胜防。3、复杂性。新贸易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传统贸易壁垒复杂得多,涉及的商品非常广泛,评定程序更加复杂。4、争议性。新贸易壁垒介于合理和不合理之间,又非常隐蔽和复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达成一致的标准难度非常大,容易引起争议。

五、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走向分化,其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壁垒逐渐弱化,而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并有升级强化的趋势。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总之,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正在发展中,对国际贸易,当然也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密切注视其发展趋势,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作者单位 :锦西石化分公司)

中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简评 篇7

关键词:贸易顺差,就业,汇率,经济泡沫

一、引言

1978至2007年的30年来, 中国外贸顺差按震荡幅度特征可划分成三个阶段, 分界点大致是在1994和2004年。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

第一阶段 (1978年~1993年) 的16年间, 中国对外贸易有顺差也有逆差, 贸易额和波动幅度都小。第二阶段 (1994年~2003年) 的10年间, 中国实现了持续顺差, 波动幅度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进入第三阶段 (2004至今) 后, 贸易顺差显著增高, 增幅又高于第二阶段。贸易顺差逐年增长额如图2所示。

对于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别与地区结构, 亚洲开发银行认为, 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 (地区) 的贸易逆差会日益扩大, 而与欧美的贸易顺差会增大, 并将在2010年成为最大出口国。

对此,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要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 中国的出口产品冲击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 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而这些国家的部分议员, 为争取这部分群体的选票, 不断向本国政府施压, 包括要求中国政府调整人民币汇率。这种背景下, 中国的产品出口受到部分影响。这些国家采取的其他抑制中国出口的手段包括反倾销、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自1996年到2004年, 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如从2001年11月到2004年11月, 国外共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37起, 涉案金额约35亿美元。日本认为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的弱势地位增强出口能力, 使日本经济受损, 也增加了美国经营项目的逆差。并在2003年要求“八国集团”向中国施压, 仿效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迫使人民币升值, 以汇率手段抑制中国的贸易顺差。

另一种意见认为, 中国的出口品实际上为高收入国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商品, 维持了这些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中国国内的部分专家认为, 中国的贸易对于国际市场是一种“双赢”, 出现这种贸易摩擦并不意外, 是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必需品和刺激物。

综上, 可把上述争论归纳为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成因何在;二是贸易顺差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主要有哪些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回答, 并分析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性问题。

二、形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第一, 高收入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 尤其是在高科技技术及相关产业领域。其真正动因是试图遏制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实际上, 一些发达国家已对中国在生命科学、信息与通讯及高新材料等领域实行了严格的出口限制, 配套措施是从中国大量进口战略资源。例如日本, 不但从我国大量进口战略资源以供未来之需, 近期还计划将铂、铟以及稀土等也列为必备的战略物资, 以防“因中国需求增加造成稀有金属的短缺”。

西方一些学者进一步认为, 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及人口增长, 将造成世界资源的紧张。于是, 抑制向中国出口战略资源成为一个战略选择。

第二, 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廉价出口品有长期、大量需求。比如, 自1994年之后, 美国的贸易逆差, 从1000多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000多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000多亿美元上升到近6000亿美元。中国输出了相当于1995年一年的GDP, 即以4万多亿元实物, 换回了5000亿美元的外汇纸币财富。而且, 这些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情况也与此类似。

第三, 中国国内的就业需要。进入21世纪后, 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比如2005年, 劳动力资源比上年增加1600万人。2006年, 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1700多万人。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 劳动力需求增幅远不及供给增长。进入2007年后, 新增劳动供给将达2400万人。就业问题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 有深远影响。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一问题尤显突出。所以, 在当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制定有利于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出口导向政策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三、贸易顺差的主要影响后果

首先, 从国际角度看, 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少数学者提出, 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易靠贸易保护来解决, 相反高收入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本国的劳动力素质来缓解贸易逆差。总体来看, 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对高收入国家是机遇而非挑战。所以, 高收入国家利用贸易保护以维持就业并非明智。而主流看法是:“中国对食品、能源及其他初级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会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中国的出口是以数量庞大、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为基础的, 中国对OECD国家的出口势必会对这些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力产生不利影响。”换言之, 这些国家的主流意见是, 无论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还是逆差, 总会对世界市场造成巨大波动, 对本国利益造成损害。于是西方近年来不断就中国贸易顺差大做文章, 甚至试图把贸易顺差与汇率问题联系起来, 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的困难在于未能解释日元升值后日本的贸易顺差并未显著降低的事实。刘曙光 (2003) 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中很大部分源于国外进口, 是以外汇计价, 不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沈国兵 (2004) 分析了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认为根据1998年—2003年的月度数据, 二者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 这一结论与依据中美两国月度统计数据的计量结论一致。

更重要的是, 中国不论是出现顺差还是逆差, 都会受到国外一些政客及学者的指责。评价尺度是贸易格局是否有利于各方面的利益。显然, 任何贸易状况都会导致一部分人受益, 一部分人受损, 这里的受益或受损概念, 既包括绝对数量上的比较, 也包括相对数量上的对照。利益受到损失的群体所发出的声音总是很大。所以, 在各国都希望自身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的情况下,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波动, 总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不安, 并不断以各种所谓国际惯例实现其深层次的意图。

第二, 从国内角度看, 对外加工贸易产业有利于吸纳大量劳动力, 尤其是在沿海、沿边地区, 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对总体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自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后, 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2001是43.9%, 2003年达60.3%, 2004年和2005年接近70%。所以, 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中国对外贸易对总体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的同时, 也对中国的总体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贸易顺差的另一个结果是, 国内技术装备水平也因外汇的宽裕而部分实现了升级换代。而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中国贸易出口产品又一次面临着升级换代的良好契机。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 美元贬值对西欧经济的冲击很大。为此, 德国与法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策。德国采取了严格的财政纪律与稳定的货币政策, 德国马克因此缓慢但不断地升值, 最终成为“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德国工业界认为, 稳定的马克有助于投资与贸易, 并逼迫德国工业界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几十年下来, 德国工业的竞争力果然不断提高。相反, 法国一遇经济困难, 就动用货币政策, 下调利率, 结果国际投资者便抛售法郎, 法郎汇率就不断下滑。法郎低估, 法国出口竞争力虽然短期可以加强, 但进口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引起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因此, 法国经济陷入了通膨与法郎贬值的怪圈。后来, 法国只好选择把法郎与德国马克挂钩, 最后走向欧元, 冲破了这个怪圈。中国可以从法德的不同选择中受到一些启发。其实, 中国有许多企业并不害怕人民币升值, 他们希望升值能“淘汰”掉一批企业, 它们的竞争力强, 可以借此兼并掉一些原来的竞争对手。中国的投资持续“过热”, 本来就受到过剩生产力的威胁, 汇率稳定的小幅升值未必不是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从巨额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看, 可能性会助长经济泡沫。中国现在是双顺差, 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中国政府显然意识到外汇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便通过发行票据来冲销外来资本。但冲销需要成本。如果央行票据利息过低, 商业银行不愿购买。央行过去购买大量美国国库券等保险较高但利息收入极低的金融产品, 无法让外汇储备生出更高的利息来支付自己发行票据的利息, 所以决定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前身, 以下简称中投公司) , 以期使外汇生出更高的利息, 以支付冲销日益增加的外来资本活动的成本。但是中投公司在把其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配置金融资产, 向摩根士丹利注资50亿美元获得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后,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使中投公司参股的美国黑石集团 (Black-Stone) 上市后股价下跌40%。摩根士丹利的94亿美元的“资产减计”计划将导致2007年度第四季度36亿美元的亏损, 比市场预期多20亿美元。所以中投公司的成立与运作是否能缓解流动性过剩, 显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目前看来,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失灵, 无疑会把经济泡沫吹大。当这种泡沫积累到实体经济难以承载时, 很有可能引发类似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需要注意的是, 日本所谓“失去的十年”是在高收入水平下的经济滑坡, 是在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下的增长停滞, 是人力资源素质普遍较高情况下的暂时放缓。中国政府的两难选择是:要遏制房地产与股市泡沫增长过快, 央行就必须提高利率, 因为低于通货膨胀率的利率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然而, 为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扩大, 美联储再次降低利率, 中国如果提高利率, 进入中国套利的资本会更多,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中国现在的做法似乎有为了汇率而牺牲利率 (即独立货币政策) 的嫌疑, 当年日本也正是为了汇率而牺牲利率才使金融泡沫日益膨胀。

所以, 当前中国的经济泡沫会被进一步放大。在外来资本的压力下, 中国只好放松对外流出的资本管制。然而,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 放松对外资本流动往往是国内泡沫破灭的先兆。当国内外投资者都怀疑本国市场上有泡沫时, 他们继续往里投是因为相信政府会干涉, 比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 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者都是这样认为。但随着货币升值与价格的上涨, 很快有投资者认为在国内投资风险要大于海外市场。于是, 有些人就会把资本转移出去, 如果跟风者呈几何级数增加, 国内资金便支撑不了市场的价格, 泡沫便会破灭, 经济便会转向衰退。日本实际上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中国现在同样也面临这种风险。

四、总结

即使人民币小幅升值, 只要仍在高收入国家的可承受范围内, 短期内贸易顺差虽会有所波动, 至少中期增长趋势不变。

1. 由于就业始终是敏感问题, 所以中国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为吸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 鼓励对外贸易将是一个中长期政策。在高收入国家不断制定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法律与政策时, 如果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增长速度始终落后于这些国家, 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特征的贸易格局也将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2. 从进口看, 高收入国家不但不会放松对中国在关键技术、及战略资源方面的进口限制, 反而会在指责中国贸易顺差的同时, 加大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数量与种类。这也将是一个中长期过程。

3. 中国当前的选择, 是落实早在1998年提出的国家创新体制的建设上来。某种程度上, 中国对外贸易质量不高, 源于公共管理体制不完善, 关键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缺位, 这些因素都在实质上阻碍了创新机制的真正建立。

4. 中国资本运营公司在没有充分的海外投资经验就介入国外资本市场时, 应认真对待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特点, 坚持保值优先的原则。

此外, 中国外贸无论是出现顺差还是逆差, 总不会得到国外的一致认可, 国内舆论完全不必对国外的评价过分重视。

参考文献

[1]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世界经济[J], 2004 (3)

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篇8

摘要: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阻力,特别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更为突出,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新挑战。本文通过剖析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有效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重要意义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为绿色壁垒是运用立法和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实现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进而对国外产品实行直接或者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往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标准,通常是依照各国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和设置的,因此存在诸多漏洞并且限制程度很难预测。这导致绿色壁垒很到程度上已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贸易交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许多国家因自身经济发展压力,经常运用贸易保护措施来缓解和减少自身压力。同时绿色贸易壁垒因其对技术要求较高,还具有高隐蔽性,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的重要手段。再者一些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身产业链的需求,频频采用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保护。

(2)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有待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有效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也需要借助政经济和人文等多种方法和途径。而运用环境与贸易的特殊关系,运用经济手段制约和限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贸易,发达国家以绿色壁垒为由,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

(3)因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常借保护环境和维护民众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者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法规,对进口贸易产品实行严格限制,运用绿色壁垒保护该国产业链免受外来影响,起到了限制进入,又维护了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2.内部原因

(1)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不健全。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存在弊端。导致生产主体和出口主体严重脱节,责任混乱,出口和生产很到统一相互参与,这种体制导致主体利益不统一,很难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

(2)我国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植被面积减少、沙漠化严重、化学品和农药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很难保障,进而使我国在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检测体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3)我国农产品技术标准落后,农产品相关标准严重滞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标准缺乏深入了解。对国际技术性指导方法及出口产品技术体系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没有在宏观和整体上对企业进行相关指导和培训。二是我国目前标准体系较混乱。我国现行标准不统一,既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又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我国出口产品要想顺利消除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就应依托于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来实现出口的目标。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而言,农业标准化是有效实现绿色贸易壁垒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提高农业标准又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农业标准化其实就是将农业的科学成果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标准,通过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来实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方法。实践表明,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实行对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影响,通过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管和控制的方法,即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又能更好的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供需平衡的效果。并随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将逐步形成一个质量上升的循环体系,进而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有竞争力。

2.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有现实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落后,环境保护水平低、劳动力高度密集等现象。

因资源严重消耗和高度污染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2007年南方雪灾、2010年云南的罕见旱灾等都是生态失衡的后果。绿色贸易壁垒的宗旨就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成立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行进一步规范和迫使我国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产:从表面来看,在维护生态平衡基础上生产产品,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从实质来看,可提高我国资源优化配置,可提高我国对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逐步改善了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3.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遇

随着环保观念的提高,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也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据调查目前国际市场上“绿色”这概念不仅仅停留在食品领域,已深入到衣、行等生活各个领域。但据调查显示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能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所占比率极低,由此可知,开发绿色食品为满足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是我国新的商业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庆圆 郭国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7):54-56.

[2]王 聪: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上一篇:黑龙江省农村下一篇: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