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4-10-19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精选7篇)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1

体育与旅游的联袂, 诞生了体育旅游这门新兴学科。当前, 柳州在围绕“建设旅游名城”的目标, 如何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 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 尤其是体育旅游资源, 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群, 形成与旅游空间资源互动的、双向性的体育旅游产业模式是尤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十二五”背景下体育旅游的实质及升级转型的内涵

体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通过体育活动规划、设计旅游的相关产品, 引起人们的消费需求与期望,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说, 体育旅游是在旅游过程中以体育为手段, 以获得身心愉悦为目的文化教育活动。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 人们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 旅游消费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其中, 体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增长点。它对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性的作用。在新时期, 体育旅游的转型就是要提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 提升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树立生态低碳的体育旅游消费与理念。

“十二五”时期, 柳州市围绕努力建设“旅游名城”的目标成为一个新亮点。通过旅游打造新柳州, 以旅游视角突显柳州升级转型的目标, 发展与拓宽体育旅游产业群, 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并带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升级, 实现现代服务业升级;使柳州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 由传统生产型基金项目:桂中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LB2009A) 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 由单一经济城市向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 把柳州打造成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现代城市。[1]

二、发展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的现实基础

柳州地处广西中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辖6县4区 (柳城、柳江、鹿寨、融安、融水、三江, 柳南区、鱼峰区、城中区、柳北区) 。2010年, 柳州接待国内旅游者1287万人次, 同比增长23%;接待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 同比增长25%;国内旅游收入87亿元, 同比增长36%;外汇旅游收入2643万美元, 同比增长10%。因此, 发展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1、自然体育资源基础。[2]柳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具有天然的山水资源, 造就了千姿百态、奇峰环列、风景秀丽、柳江如带的自然景观, 有利于多维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可见, 开发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可以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景点, 把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地貌进行有效整合, 发展特色体育旅游。如市内的三门江森林公园、君武公园、雀山公园、龙潭公园以及都乐岩、融水苗寨元宝山的原始森林, 都可以开展攀岩、登山、SRT技术、森林探险、徒步旅游, 高尔夫、定向越野等多种体育旅游项目;三江侗寨的古建筑风雨桥和鼓楼, 融安大洲的民族度假村, 既成为夏季避暑及运动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 又是保健和健身的理想之地;百里柳江是天然的水上运动训练场和比赛场, 并成功举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因此, 依托百里柳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活动, 开展垂钓、游泳、漂流、划船、龙舟比赛等体育活动。

2、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基础。[3]首先, 体育精神方面。柳州城市体育氛围浓厚, 体育群众基础广泛, 开展了武术、气功、体育舞蹈、羽毛球、自行车、游泳、长跑等二十多种群众健身体育, 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0多万, 约占全市人口的50%。可见, 柳州有深厚的体育人文底蕴, 形成健康、文明、快乐的体育健身氛围。其次, 体育设施方面。政府的支持为柳州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 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工程1个, “全民健身样板工程”5个, 全民健身路径300多条, 举重馆1个, 游泳池7个, 灯光篮球球场8个, 排球场15个, 田径场5个, 李宁体育馆已建成, 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体育场馆改建为体育休闲广场。此外, 政府还投资建成了2万平米的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广雅体育场、多功能射击场、水上游乐场等体育场馆设施。2011年柳州市正水上极速运动基地将建成。再次, 民族体育方面。柳州少数民族居多, 所辖的6个县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 如抢花炮、抛绣球、长鼓舞、爬坡杆、跳芦笙、多耶、上刀山、过火链、拉鼓等, 这些活动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和独特体育魅力, 也是人文体育资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3、体育赛事资源基础。[4]开辟有主题特色、高层次的赛事旅游已成为热点, 倍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目前, 柳州已成功举办多种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有较强的软硬件实力, 如, 成功举办了十多场国际、国内高水平足球比赛及全国甲A、甲B的足球主场赛事, 国际女子乒乓球挑战赛、中国大学赛艇公开赛、举办广西第八届运动会、获得F1摩托艇世锦赛连续五年的承办权, 中华龙舟比赛总决赛, 越来越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体育爱好者的瞩目, 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到柳州。民族运动会、龙舟比赛、F1摩托艇大赛等等具有民族元素、国际元素的赛事, 为柳州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

三、升级转型视域下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的角色定位

1、独特的体育人文底蕴, 旨在打造城市体育旅游和景观体育旅游, 推进广西体育旅游新局面和提升城市软实力。21世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要, 其中, 体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气质和形象, 是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而柳州具有独特的体育人文理念:柳州是体操王子李宁的故乡, 有“体操城”美称, 是国家各种体育训练基地, 有着名的体育运动学校, 为国家培养输送许多优秀运动员与体育明星 (如李宁、谢赛克、陆永、钟玲、江钰源、朱芳雨等) ;柳州有较强的体育基础设施, 多次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大赛 (如, 甲A足球比赛) , 并依托百里柳江水上资源, 举办特色体育品牌活动与赛事 (如龙舟赛、F1摩托艇赛) ;每年都开展了各类形式、新颖、具有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元宵千人横渡柳江、端午节全市龙舟赛、千人钓鱼大赛等。柳州独特的体育人文理念,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内在凝聚力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 这为提升本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竞争力, 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持, 成为开展对外交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2、独特的民族体育, 拓展民族体育旅游的深度与广度, 推进城镇化稳妥发展和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有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8个少数民族, 人口达180余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因此, 柳州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 柳州的各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 如抢花炮, 抛绣球、长鼓舞、爬坡杆、跳芦笙。因此, 充分利用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体育活动, 发展民族体育旅游,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品位, 不仅有利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又能让旅游者参与其中, 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又能领悟当地的民俗风情。

3、独特的生态环境, 着重挖掘生态体育和休闲体育旅游,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目前, 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时, 往往考虑近期经济效益, 忽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影响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柳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有众多的称号:“奇石之都”、“水上运动基地”“世界上最大的江上浮动舞台”、“世界上最大的升降浮音乐喷泉”等。因此, 柳州以奇特的山、水、石为依托, 以6个县奇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导向, 结合本土的体育文化, 倡导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主题, 打造“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生态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 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反映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和方向, 营造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体育旅游模式。

四、多维度构建柳州体育旅游

产业群的运作模式发展柳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群, 力求实现体育旅游产业、信息、市场、管理制度的一体化, 必须做好上下游产业的配套, 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笔者认为, 多维度构建城市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的多种运作模式, 实施“以柳州为突破口, 采取重点开发,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的战略思路。

1、以柳州市区为核心区域, 构建核心--边缘模式。柳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的模式, 柳州“1+6”城市圈以柳州市区 (管辖四个区) 为中心, 即柳州市区可作为核心区, 柳城、柳江、鹿寨、融安、融水、三江6县为边缘区, 在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的建设中, 采取重点开发,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 从而构建柳州市体育旅游核心--边缘结构。

2、确立柳州市核心区龙头地位, 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旅游、景观体育旅游、城市休闲体育旅游柳州市凭借深厚的体育人文底蕴、体育赛事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确定了其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地位, 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群的核心区, 并在整个城市圈的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核心龙头地位的柳州市, 应当通过整合相关体育旅游资源, 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城市品牌, 深度挖掘出城市体育旅游和城市休闲体育旅游, 发展体育赛事旅游, 利用雄厚的体育建筑和设备, 发展景观体育旅游, 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实力;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旅游者, 用大旅游促进体育旅游发展, 深化体育旅游大品牌。

3、挖掘边缘地区的潜力, 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 生态体育旅游通过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边缘区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加深合作,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提升各地区自身实力。目前, 老百姓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开展体育运动, 形成实现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建立了“人—体育—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体育旅游新理念。因此, 把自然风光组合与天然的民俗村寨结合起来, 举行民族体育表演活动, 让旅游者在游览完自然景点后, 可参与民族体育活动, 并展示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礼仪等, 让游客在参与娱乐中领悟到柳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结合不同的区域及特色, 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与民族体育旅游, 休闲体育旅游, 从而使自然风光和体育得到完美的结合。因此, 在提升核心地区实力的基础上, 促进核心区与边缘联动发展, 实现集群竞争力提升。

摘要:体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增长点, 如何将体育的功能与作用折射到现实社会当中?如何将体育的功能与作用转变为现实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本文从典型个案 (广西柳州体育旅游) 出发, 对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 论述其角色定位, 提出柳州体育旅游产业群的构建模式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升级转型,柳州,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柳州瞄准“经济升级”和“城市转型”[OB/OL].http://li-uzhou.house.sina.com.cn桂龙新闻网-柳州日报, 2010-3-15.

[2][3][4]钟天朗等.体育服务业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5]梁明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案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102-103.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2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 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372万。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 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 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 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柳州市区青山环绕, 水抱城流, 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山、水、城浑然一体, 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精妙结合, 这在中国城市中极为罕见。“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壮歌、瑶舞、苗节、侗楼”简约地概括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风情魅力所在。在以柳州为圆心的250公里半径范围内, 集中了广西80%的四A级以上旅游风景区。柳州有“世界上最大的江上浮动舞台”、“世界上最大的升降浮音乐喷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瀑布群-蟠龙山人工瀑布群”, 规模最大、最壮观的“江上喷泉综合水景”。其中, 蟠龙山人工瀑布群 (建成于2007年2月) 和柳江大型音乐喷泉综合水景 (建成于2009年9月) 在2010年同时入选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

截止2012年底, 柳州市将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的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基本完成, 这十大重点旅游项目是:柳州水上娱乐运动世界、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及环江带旅游开发、马鹿山奇石休闲公园、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及景区升级改造、柳州市区沿江景观改造、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保护开发及丹洲景区升级改造、凤凰河生态休闲度假区、君武森林公园片区旅游开发、龙潭景区升级改造、“红花谷”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柳州市打造市区旅游集散中心, 走柳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打下了基础, 基本实现柳州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促进柳州“经济升级, 城市转型”。

2 柳州市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的举措

2010年以来, 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精神,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制定全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十大旅游工程项目建设,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加强行业管理, 积极应对强降雨汛期的影响, 各项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287万人次, 同比增长23%;接待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 同比增长25%;国内旅游收入87亿元, 同比增长36%;外汇旅游收入2643万美元, 同比增长10%。具体的措施在下面几个方面:

(1) 以推进“十大重点旅游工程”为抓手, 完善规划布局和配套政策, 增强产品吸引力和旅游配套服务能力。2010年以来, 以推进“十大重点旅游工程”为抓手, 完善规划布局, 增强产品吸引力和旅游配套服务能力, 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力度。在柳州市区完成柳州水上娱乐运动世界、三门江森林公园及环江带旅游开发、马鹿山奇石休闲公园、文庙、窑埠古镇、西来古寺、旅游码头、君武森林公园片区旅游开发、龙潭景区升级项目、刘三姐演艺大剧院、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园、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碧芙蓉片区开发, 抓好A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2) 强化市场宣传推广, 提高柳州旅游知名度。借助外部平台, 结合我市优势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型旅游节庆活动节庆。依托百里柳江资源优势, 策划举办以刘三姐文化及水上娱乐运动、旅游形象大使大赛为主题的风情旅游节, 提升柳州生态宜居都市形象;进一步加大中国 (柳州·三江) 侗族多耶节宣传力度, 大力发展乡村旅馆、提升服务接待水平。指导融水举办中国融水芦笙斗马节, 丰富节庆内容, 扩大宣传力度, 提高节庆知名度。

(3) 围绕“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 重力打造柳州“中国水上娱乐运动之都”品牌。

2009年开始, 以柳州水上娱乐运动世界项目为核心, 整合沿江度假、游艇俱乐部等旅游资源, 精心设计和建设水上旅游项目, 将柳州打造成为中国水上娱乐运动之都, 树立柳州的城市新形象。发挥柳州工业优势, 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两面针、金嗓子、烟厂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工业博物馆组织工业旅游线路。经过三年的建设, 完成柳江水上旅游、柳州风情港、城市景观瀑布、大型江上喷泉、酒吧街、窑埠古镇、文庙、东门城楼、凤凰河休闲度假区、“红花谷”旅游景区建设工作, 柳州已经成为知名的内陆滨江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3 柳州市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柳州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 但柳州旅游业整体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旅游体系还不健全, 旅游特色不够鲜明, 集中体现在旅游产品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游客的需求, 柳州旅游发展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 产业融合低, 资源整合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 柳州旅游加强了资源整合力度, 产业融合得到发展, 但是“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还没有通过资源的整合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柳州旅游精品线路, 没有通过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柳州旅游业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变。

第二方面, 旅游缺乏核心产品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尽管柳州旅游资源丰富, 但许多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一些景区景点开发工作虽已起步, 然而开发的力度和深度挖掘不够, 特色不强, 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 景区规模不大、层次不高, 没有形成拳头产品, 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第三方面, 市场发育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 旅游开发和营销宏观调控能力弱, 投资引导不足;旅游六要素配置不足, 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 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方面,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尤其在县域一些具有开发潜力景区 (景点) 不同程度的存在的可进入性较差的问题, 许多资源无法开发利用。以游客为中心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跟不上, 旅游住宿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 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第五方面,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旅游市场化程度低, 对外交流不足, 特别是缺乏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的进入, 柳州旅游引入人才不够, 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及布局不合理、专业及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领军人物匮乏的局面, 制约了旅游快速升级。

4 柳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区域合作, 拓宽旅游市场

为了提高柳州市旅游的高效发展, 必须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搭建网络公共平台, 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 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 完善旅游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网建设,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建设, 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 提高服务效率, 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在旅游企业内大力推进信息化, 加快旅游企业与成熟的旅游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合作, 提高经营效率。在具体是措施方面, 建立GIS智能平台、实景漫游系统、酒店实时预订系统、网上旅行社预订及企业主页平台等, 提供各方面的预定信息, 将柳州旅游在线打造成一个具有旅游信息中介性质的旅游品牌。

4.2 加强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按照“规范、监督、指导、服务”的要求, 实施“品质提升工程”, 加强行业监管

旅游业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离不开统一的、畅通而有效的体制, 为了确保柳州市旅游业的有序平稳的发展, 要重点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加快建立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监管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统筹旅游生产要素协调发展的能力, 加快行业管理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提高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首先, 要建立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 以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行为, 加强对旅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其次, 建立完善旅游执法监督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各种违法案件的公开透明程度, 形成良好的旅游执法监督环境;再次, 加强旅游诚信教育, 建立完善旅游诚信经营体系,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和特殊作用, 努力实现旅游行业严格自律、旅游企业恪守诚信、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服务水平提高的工作目标, 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4.3 借助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丰富的物产,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推进旅游商品产销进程

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 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景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由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客观存在, 为保持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有处于成熟期的一代旅游产品, 也有处于成长阶段的一代产品, 同时还有正在开发当中的一代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企业应该未雨绸缪, 及时分析外部环境, 预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具有前瞻性地适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柳州市旅游产业要借助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丰富的物产, 深入挖掘研发具有本地区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创意水平。鼓励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升级, 对新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给予贴息扶持。对于旅游特色商品加工企业, 予以优惠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 培育地方优势品牌。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旅游商品专柜、旅游购物商店、特色旅游商品街区和专业购物市场, 鼓励销售有柳州特色旅游商品, 改善购物环境, 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对一些生产特色民族旅游购物品的企业, 特别是手工艺品制作企业, 可采用产、供、销、游一体化的模式, 即把这些小作坊式企业作为一个小的旅游点, 让游客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点进行参观游览的同时, 实现购物, 还可以让游客自己参与到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制作中来, 激发旅游者的参与热情和购买欲望。

4.4 整合、聚集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壮大旅游企业, 打造品牌, 形成一批旅游亿元企业, 促进柳州“旅游名城”的建设

目前, 柳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要抓住机会, 把握机遇, 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 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手段, 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 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 积极发展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旅行社。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 实行跨地区连锁经营。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 提高旅游企业的科技含量。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 整合资源, 组建一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旅游亿元企业集团。

4.5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 实施旅游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按照“旅游名城”建设的需要,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使旅游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首先, 要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导游和其它旅游产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行专业知识、技能和柳州市情、历史、文化等知识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两种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旅游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岗位能手来柳讲课、传授知识, 确保能为游客提供规范化服务, 打造柳州市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品牌。其次, 拓宽旅游就业人才输入渠道, 扩大旅游人才的选拔范围, 实行行业人员优胜劣汰, 滚动发展机制。具体办法是, 根据柳州实际情况, 利用若干优惠政策和生活待遇, 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旅游经营管理、形象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 提升柳州旅游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 借助柳州市现有的院校力量,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 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 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进行不同等级的旅游人才的培训。

5 总结

今后的两年是柳州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两年年, 也是柳州建设“旅游名城”的关键时期, 柳州旅游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柳州市旅游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柳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继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研究, 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集各层面座谈研讨会、联合发改、交通、文化、园林等部门, 广泛征求意见,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为柳州旅游未来5年发展提供指导纲领。

参考文献

[1]陈琳, 满建利.威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 2010, (4) .

[2]柳州宣传部.柳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EB/OL].http://www.sina.com.cn.2010-12-17.

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3

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虽然这几年来发展得比较快, 但是对社会的吸引力并不大, 主要原因有:第一, 从宏观上看,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但是相比普通高等教育, 其享受的政策条件仍然明显差于普通高等教育。第二, 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明显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第三, 收费比普通高等教育高出大约30%, 教育层次上却只是专科, 属中级教育。第四,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 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待遇不高。为了高等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笔者认为应当对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入探索, 从柳州市的特点出发, 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统筹兼顾, 制定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在人才培养及专业划分上要彻底改变按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设置专业的思路, 以充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突出专业设置的地方性、行业性、职业性和超前性。

(一) 结合本市主要工业类型改革专业设置

柳州市拥有柳州市政建设集团、柳工集团、柳州钢铁集团、柳州汽车工业集团、柳州鱼峰集团等大型重工业企业, 共有30多万从业人员, 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仅10.15年。也就是说, 其中绝大多数员工都只是高中或更低的文化水平, 受过专业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比例很低。因此, 柳州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着眼, 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着力增设相关专业, 超前性地预设高新专业, 坚持“学校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 为柳州市人力资源的质量性腾飞打好基础。江浙地区的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成功, 它们的高职院校与许多企业实行“订单式”、“配送式”、“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 在给企业造就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人才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柳州市的高职院校可以参考江浙高职院校的做法, 改革专业设置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 校企结合, 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职业性。作为向各行业直接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 它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因此, 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在教学计划设计中要占到40%以上, 包括试验、实习、实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任务繁重, 而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运行机制中, 校外实习和企业现场实践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立足现实, 与企业多渠道沟通, 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加强紧密性合作。深圳的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是全国高职院校的表率, 它们拥有完善的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技能模块、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等系列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柳州市高职院校应借鉴深圳高职院校在校企联合开办实践基地的成功经验来建立起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 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步伐一致

据统计, 柳州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依赖于粗放型规模扩张转变为现在的依赖于科学管理与技术水平提高的集约化发展, 各大工业集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从偏重于人力资源数量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偏重于人力资源质量的现代增长方式。这种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方式的转变, 虽然导致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 但对技术人才却保持较旺盛需求趋势。随着柳州工业新区高起点开发建设和现有工业体系的升级、改造, 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技改投入不断加大, 先进设备引进与新技术的运用,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就要求柳州市高等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方式由传统的数量型向高质量型靠近。

二、高等职业教育当自强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专家学者也致力于该项问题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对宏观的探讨和研究上, 缺乏对实际工作的细致化指导, 这样并不能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因此, 柳州市的高职院校要想跟上柳州市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就必须不等不靠, 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外在机遇, 自强自立, 逐步向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的先进水平看齐。

(一) 职教发展, 资金先行

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较为缓慢, 但是根据国家政策在短时间内即被推向市场, 成为自主运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学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国家又终止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来源渠道, 使得办学经费很紧张;再加上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各高职院校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办学环境, 更加使资金紧张的状况雪上加霜。为解决资金难题, 柳州市高等职业系统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敦促柳州市政府担负起责任,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 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高职院校建设、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例如政府贴息贷款、置换土地、资产融资、社会招标、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权质押贷款融资等。

2. 放手让那些既有教育家办学思想又有企业家运作能力的投资者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探索引资办学、股份制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 形成企业、个人和境外资金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3. 多渠道自主筹集经费。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可以推广青岛、宁波等地向各类经济主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经验, 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办学向政府、公有与非公有经济共同参与办学转变, 实行“公有民办”、股份制等新的办学制度, 扩展推进产、学、研结合, 开创“学校+公司+工厂”的模式, 在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的同时, 又为学校增加了办学经费。

(二) 全市高职院校联合建设重点示范性专业

柳州市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虽各有特点, 但却不成规模。如果全市高职院校能够联合起来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 利用柳东职教新区的启动, 整合全市职教资源, 将其打造成起点高、规格高、规模大、资源高度共享的“中国西南蓝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就可以大大提高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综合实力。鉴于柳州市的工业规模和种类, 全市高职到2010年, 要重点在软件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通讯业、旅游业、建筑业、商贸业和第三产业等职业教育八大领域建设好100个左右的省级职业精品专业, 每年培养5万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 为柳州市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 改善师资配置, 强化教育质量

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太合理, 主要问题有:专职教师比例过大, 学历结构、职务结构相对偏低, 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偏多, 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改善师资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另外, 据教育部抽查数据显示, 柳州市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优秀率与合格率也低于本科院校, 这说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质量就是生命”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没有高质量的保证, 就没有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未来。

三、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柳州市工业系统发展的科学性很高, 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迅速, 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就要转向终身教育, 做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公民接受开放式教育,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长期的发挥与拓展, 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切合实际, 加快繁殖和建设速度及力度, 努力做强、做大、做出特色, 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振江.青岛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张国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陈晓云, 赵世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5) .

[4]杨卫东.高等学校适应社会需求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6) .

[5]朱曼.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7.

[6]朱霞, 刘建忠.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关系[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3) .

柳州市跆拳道运动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现状,发展趋势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 跆拳道是一项手脚结合的体育运动, 其中“跆” (TAE) 为脚踢、摔撞, “拳” (KWOM) 为拳头打击, “道” (DO) 为礼仪之道。跆拳道是以脚法为主的运动, 其中脚法占70%, 共有套路24套, 此外还有兵器、擒拿、摔锁、对拆自卫术等10余种基本功夫。跆拳道在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之后, 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柳州市跆拳道体育运动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 运动员竞技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高水平地区此项运动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就柳州市跆拳道发展现状、影响跆拳道运动竞技水平提高的相关因素, 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以使柳州市跆拳道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柳州9家大小规模不等的跆拳道馆及其内的学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各地区及柳州市等相关地区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 对柳州6家跆拳道馆内的学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跆拳道馆硬件软件现状, 跆拳道运动员年龄、性别、训练等情况, 教练员队伍等情况, 了解柳州市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9份, 回收率96%, 有效问卷269份, 有效率90%。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及现场调研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改善柳州市跆拳道运动现状的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 得出结论, 以促使柳州市跆拳道运动能够长期的良性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柳州市跆拳道发展现状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正式成立, 我国正式开展跆拳道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跆拳道运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较好的成绩。比如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我国选手贺璐敏获得亚军, 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陈中为我国争得一枚金牌。虽然跆拳道在我国是一项较为新兴的项目, 但是已经受到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

目前柳州市开办的跆拳道馆有几十家, 学习跆拳道的运动员也接近万人, 跆拳道运动已非常普及。但在调查中也发现, 77%的人学习跆拳道的目的位列第一的主要是“健身”, 为“掌握一门技术”目的的占18.5%, 位列第二。运动员中以中小学生为主, 占总人数的89.6%, 他们相对年纪较小, 接受能力相对较差, 对一些动作的内涵理解不了, 训练时思想不够集中, 同时也给课堂纪律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周训练时间来看, 6家跆拳道运动员的周训练次数为2~3次, 训练时间为每周4~6h, 训练的时间较为固定。但柳州市跆拳道运动进入市场化以来, 参加跆拳道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教练员不能满足要求, 一些道馆聘用了一些未经培训的教练员, 这样势必导致了跆拳道运动竞技水平的下降;有的跆拳道馆为了盈利, 没有专业的教练员, 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不准确的脚法等, 严重的影响了柳州市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2.2 影响跆拳道运动竞技水平提高的相关因素

2.2.1 科学的训练体系

跆拳道运动项目要发展, 离不开科学的训练体系。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技能和心理两方面的体系研究。技能方面的训练应根据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 要遵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不同年纪的运动员在力量、柔韧度、耐力、速度、协调性方面是不同的, 每项身体素质都有各自的发展高峰期, 教练员应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性训练, 以保证其科学性。心理方面的训练应注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方面的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模拟训练, 使运动员的心理战术得到充分发挥, 最终使技能能够得到正常水平或超水平的发挥。

2.2.2 业务管理水平

要使跆拳道运动员技能水平有可靠保证,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容忽视, 教练员要学习管理理论, 要提高管理水平。柳州市相关单位应当为跆拳道教练员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 比如定期举行跆拳道业务学习班,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拓宽教练员更新知识的途径, 使教练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够统一, 传授知识能力和发展专业能力相统一, 纵向和横向联系相统一等。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跆拳道项目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关注, 有些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2.2.3 训练场地硬件设施

跆拳道运动项目本身特点决定了必须要有较好的场地和器材等条件,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够更好的开展训练项目。相关部门应当加大跆拳道硬件设施投入,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跆拳道馆的审批制度和相关配套细则, 尤其是设置配套方面应当加强监管, 对设置标准的量化要求, 包括对教学场所设备、教学人员、课程、专业等方面的内容, 都应当严格监管, 以防止出现不合理现象。

3 建议

3.1 提高青少年对跆拳道运动的正确认识

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跆拳道运动的宣传, 尤其需让青少年及其家长认识到跆拳道运动对于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优势作用。使群众意识到跆拳道的训练不是好狠斗勇, 而是可以培养礼仪规范、陶冶情操、改善心理道德品质、磨练意志的优秀运动项目。

3.2 规范化跆拳道市场管理

相关部门应当对跆拳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形成良好的跆拳道环境氛围。因而需要做到细致统计、严格管理。同时, 需对跆拳道机构进行规范的市场管理, 监督其招生和收费情况, 确保跆拳道机构履行培训承诺, 避免只为赚钱而大量招生的情况。对于优秀的跆拳道机构, 应当给予免税等行政政策的鼓励, 使其降低成本, 提高培训教学质量。

3.3 加强大中小结合与队伍梯队建设

在充分利用我国体制的优势的基础上,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构建竞争上岗、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跆拳道队伍, 以保证跆拳道运动员真正水平的实现。在队伍的梯队建设上, 虽然目前呈现女强男弱的态势, 因此, 我们必须保住自身优势, 同时加强小级别和男子水平的整体提高。

3.4 优化赛事资源, 建立互动机制

每年组织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交流比赛, 这样能够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建立目标导向。通过赛事的相互交流及优化配置, 使不同俱乐部及不同地域之间跆拳道运动得到交流, 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通过跆拳道赛事的市场化运作, 通过赞助商、媒体报道等形式, 形成一定规模的常规化比赛, 走向规范化、市场化的赛事形制。

3.5 科学的发展策略

国家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明确指出:跆拳道“要从过去的重点关注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转向重在全民习武健身、推动社会跆拳道, 尤其是传统跆拳道的发展”新路子。跆拳道项目应当采取和同类项目共同发展的策略, 与同类项目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从而各成体系, 独立发展。这样跆拳道就能够受到城市和各国认同。跆拳道的激烈对抗和比赛规则类似泰拳、拳击、摔跤等, 但在本质上又自成一体。

4 结语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展示城市风貌、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柳州市的跆拳道运动相对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通过对跆拳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跆拳道运动的正确认识等方法, 相信柳州市跆拳道运动现状将得到改变, 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也希望柳州市的跆拳道运动水平得以快速的提高, 为城市的体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家勇.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 2010 (9) .

[2]刘茂辉.跆拳道市场化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37-39.

[3]辛静, 梁建平.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8) :86-89.

[4]尚迎秋, 陈立人.我国跆拳道运动科研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9) :605-607.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5

关键词:林下经济,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和涵义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的复合林农业系统,或开展其他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1]。其内涵是发展农林复合经营,以生产多种木质与非木质产品为经济形态。林下经济的外延还应包括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开展诸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等多项活动,以满足社会需求而发展的林业经济。

根据以上定义,林下经济还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林下经济是指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生产经营。狭义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2 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及模式

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4大类型。目前在柳州市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2.1 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指根据不同林分间光照强度不同及各种作物的不同需光特性,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相对耐荫的经济作物。

(1)林菌模式。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以林地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在郁闭的林下种植香菇、灵芝等食用菌。

(2)林药模式。在毛竹、杉木等林地空间内种植草珊瑚、小叶紫珠等中草药。

(3)林花模式。在林下种植兰花等花卉。

(4)林油模式。利用尚未郁闭的幼林地种植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

(5)林果模式。在林下种植西瓜等水果。

2.2 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包括林畜养殖、林禽养殖以及林下特种养殖等[2],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养殖的家畜、家禽种类,进行合理养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

(1)林畜模式。林下养殖肉牛、生态土猪、山羊等。

(2)林禽模式。林下放养土鸡、林下肉鸭旱养等。

(3)林下特种养殖。林下养殖梅花鹿等。

2.3 林下产品加工

林下产品加工是指利用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林下产品的初加工。

(1)山野菜采集加工模式。竹笋、蕨菜等原生态食用植物的采集加工。

(2)工艺编织模式。编织竹藤工艺品、家具等。

2.4 林下旅游

林下旅游是指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经济有效结合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1)生态农庄模式。利用邻近城市的一定地域森林风光,在林地上建生态农庄,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

(2)森林生态旅游模式。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发展森林观光旅游。

3 柳州市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及现状

3.1 发展优势

3.1.1 区位优势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广西东临粤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南接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各国等高速发展区域,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我国南方开发区(华南经济圈)与大西南待开发区(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是经济高梯度地区和经济低梯度地区的连接地带,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柳州市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林下产品市场的空间扩张和对外贸易造就了便利的条件。

3.1.2 地理优势

柳州市南部属桂中盆地丘陵地带,北部属云贵高原与湘桂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境内主要河流有柳江、融江、贝江、龙江等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著名的元宝山海拔2081m,为广西的第2高峰。气候属中亚热带类型,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全境气候温和,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雨水充足,湿度较大,土壤发育完整、肥沃而富含有机质,酸碱度适中,年均气温为20.6℃,年均降雨量为1425mm,年均蒸发量为1419mm,十分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3.1.3 资源优势

柳州市林业用地面积128.76万hm2,占总面积的68.7%;森林面积为117.11万hm2(含灌木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2.6%,森林资源总量排在广西全区第4。林地面积广阔的优势决定了林下经济产业在发展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发展空间。

3.1.4 政策优势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2012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柳州市人民政府自2010年开始全面布置林下经济发展工作。2012年,柳州市制定了《发展林下经济“百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作为该市“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自治区财政安排了60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区的示范项目建设,柳州市也已计划在2013年度安排200万元用于市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市辖各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相应安排资金扶持。

3.2 发展现状

至2012年9月30日,柳州市当年完成林下经济产值13.22亿元,其中林下种植完成1.42亿元,林下养殖完成7.75亿元,森林旅游完成2.22亿元,林下产品加工完成1.83亿元。目前比较成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明显示范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杉木林下种植灵芝示范。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怀宝镇等地。在地形平缓、立地条件较好的杉木林地种植野生灵芝菌,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利润大,同时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现已发展到133.3hm2,年产值3000多万元。

(2)毛竹林下种植草珊瑚示范。位于鹿寨县拉沟乡,融安县雅瑶乡、大将镇、板榄镇、大坡乡等地。充分利用毛竹林下适宜的光照和湿度条件套种草珊瑚,同时通过对草珊瑚的施肥、浇水、松土,促进了毛竹的生长,实现了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

(3)蜜桔林下种植食用菌示范。位于柳城县太平镇。利用蜜桔林下的空地和良好遮荫可直接摆放栽培袋种植香菇、姬菇和金针菇等,实现经济林的立体综合开发。

(4)桉树林下放养土猪示范。位于鹿寨县鹿寨镇。以良种猪改良本地黑猪,在林地套种红薯,薯藤作为猪的主要食料,实行“生猪满山跑”的全生态野外放养。生猪价格可达普通生猪的6倍以上。

(5)桉树林下肉鸭旱养示范。位于柳北区。完全改变了有水才能养鸭的传统肉鸭饲养模式,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致富经》栏目曾作过报导。

(6)林下土鸡放养示范。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融安县大坡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等地。利用林地有油茶林、毛竹林、杉木林等,以本地土鸡为饲养品种。

4 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1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系统、深层次的研究,科技力量薄弱。林下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少各方面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区域分布的合理性、种养密度的科学性缺少可操作的科学和技术规范。在林下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模式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群众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技支撑,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规模小,分散经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农村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社,更没有专业的行业协会。农民经营过程中以“单打独斗”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

(3)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农民,外联国内外市场。龙头企业的经济势力越强、牵动能力越大,其开拓市场、引导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越强。但目前柳州市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数量很少,创品牌意识不强,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4)缺乏品种研究,种苗供应不足。目前不管是林下种植还是林下养殖,其种苗供应基本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由于林下种养殖都是发展“土”货,农民一般就用本地品种繁育种苗,缺少品种的驯化和提纯,影响产量和经济收入。种苗供给不足也制约了林下种养殖的发展。

(5)政府补贴项目经费难以统筹使用。财政给予的林下经济项目补助资金以直补农民为主,而资金一旦分散,难以形成拳头效应,不利于发展壮大。

4.2 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点建议

(1)确定合理的林下种养密度。合理的林下种植养殖有助于林地小环境的稳定,促进林木苗木的生长。合理的林下放牧和养殖有助于林地小环境的稳定,适度的放牧还可以有效增加林下物种的总数,提高林下物种丰富度。林下养殖有利于减少林下凋落物的现存量,有的将凋落物破碎后使之容易分解或者被踏入土壤。畜禽适度的践踏能够埋实种子,有利于种子吸水萌发和出苗,适度放牧有利于增加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3]。如果盲目发展林下经济则会对森林资源、林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表现为:林下种植在坡度较大区域会加大水土流失,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与农药会造成污染,种植过程中对林地进行清理会造成树木幼苗受损。在林下放牧和养殖,畜禽的啃食和践踏能够导致林下植被特别是幼树的机械损伤,可直接导致林地表层土壤结构和土壤含水量等方面的变化[4]。在林下种植作物,应当根据林内环境合理确定种植地点和密度,除了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的清理外尽量不砍伐林木;林下养殖应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根据生态环境承载量科学确定林下养殖区域的密度上限和养殖总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农户。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支持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开展多形式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林产品、林下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对具备发展潜力、符合贷款条件的成长性企业,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予贷款支持,财政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贷款贴息,培育和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

(3)打造绿色品牌,提升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品牌则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要实现林下经济大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林下经济产品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绿色有机无公害”[5],这是其区别传统种养业的最大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打造绿色优势品牌。

(4)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供种苗。组织科研力量或是企业对本地的品种进行改良,由专门的企业进行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比如融水的“灵芝谷”改良元宝山野生赤芝、鹿寨“六老山生态猪场”以陆川猪与本地土黑猪杂交,等等。政府应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政策扶持,使之能在一定区域内统一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

(5)引导企业、合作社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尤其是林下养殖,必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集成林地养殖管理技术、辅料添加技术、生长速度调控技术、上市前肥育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牧草配套生产技术、配套棚舍建设技术、生态安全饲料生产技术,等等。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优良品牌。

(6)加强产业链开发研究。林下产业涉及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等诸多环节,故而林下产业面临的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1]。政府应组织多部门专家开展林下产业链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的研究,鼓励社会资金在林下产品精深加工方向的投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拉长和拓展林下产业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52.

[2]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3]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4]谢德体.发展林下经济要重视林地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产业,2011(4):26.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对策分析,物流成本

一、柳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通过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1]。柳州属于百万人口工业城市,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量很大。随着柳州经济的发展,柳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产品物流走向多元化,农产品物流量大且逐年上升。

1.柳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有所改善

(1)柳州物流交通通道设施

柳州市位于湘桂、黔桂、焦柳三大铁路干线和C72泉南高速、G78汕昆高速等高速公路叠交处,柳江航线上至贵州,下达广州及港澳,可谓是集铁路、公路、水路于一体的交通现代化城市。柳州具备这样的交通网络使得农产品物流运输更加便捷,既节省时间,又能降低物流成本。

(2)柳州农产品流通渠道

柳州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柳州拥有柳州市柳邕农贸市场、柳州市五里亭农贸市场及柳州市八桂农贸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众多的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柳州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其中,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187亩,是广西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柳州市重点建设的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场内现有业主3000多户,从业人员10000多人。场内经营商品有南北及进口水果、蔬菜、家禽(畜)、干蔬粮杂、副食品调味品、水产海产品、蛋品等七大种类,上千个品种,货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泰国、 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丰富,交易活跃,日交易时间近20小时,占柳州市农副产品供应70%的份额,商品销售辐射柳州市周边县市及贵州、湖南、广东等省。2011年商品交易量102.76万吨,商品交易额40.54亿元,其商品价格成为柳州市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市场现已成为国家农业部全国50个重点农产品信息采集点之一,是农业部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批发市场、国家商务部 “双百市场”、广西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发改委在广西唯一的“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2005~2007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批发市场,2008年在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排名第47位[2]。

2.柳州农产品物流走向多元化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产品生产制度安排,使得众多小农户成为与市场直接对接的主体,再加上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柳州农产品物流基本还处于原始阶段,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商流与物流没有分离,农产品流通主体也是物流主体,因此,受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影响, 柳州农产品物流主体同样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柳州农产品物流量大且逐年上升

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柳州市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柳州市总人口数(有柳州市户口的人,包括户口待定人口)为355.4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3.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36万人,增长3.6%,年平均增长0.5%。普查数据还显示,全市常住人口375.87万人,其中共有家庭户111.64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3]。

人口这么密集的城市,即使仅对本城市供应农产品,需求量就非常大,何况商品销售还辐射柳州市周边县市及贵州、湖南、 广东等省,使得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农产品物流量就伴随着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随着人口不断地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大,随之农产品物流量亦不断增大。

二、柳州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柳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

(1)柳州农产品运输设备滞后

柳州农产品长途运输车辆多以使用帐篷卡车为主,普通密封箱式车为辅,冷藏设备车辆严重不足。这些车辆普遍缺乏冷藏设备,给农产品保鲜带来不便,货损率增高,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高。

柳州农产品短途运输仍以较为低档的传统的设施设备为主, 如接近市场的用小卡车、面包车、三轮车等运输,而接近农村市场终端的则主要以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脚踏三轮车、自行车等为运输载体。这些抵挡的运输设备使得运输花费的时间加长,流失商业机会,货损率高,增加物流成本。

(2)柳州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信息的畅通是保证农产品物流正常运转的核心因素。 然而,由于物流成本高,再加上资金不足,柳州运输企业为农产品配备的运输车辆没有安装GPS跟踪系统,没办法进行农产品运输信息跟踪,使得农产品物流运输信息不畅通,有可能致使农产品运输与仓储、销售脱节,造成农产品物流严重亏损。

在柳州,互联网在农产品物流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少有农户会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或者采购农用物资,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到的农产品信息少之又少,事实证明柳州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

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农用物资的及时供应,成为制约柳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柳州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低

柳州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低下,农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被分割,没有形成组织联系, 难以集中发挥农产品物流优势。农产品设施设备及管理技术的改善速度相对缓慢,农产品装卸搬运、包装、加工等物流环节本身组织程度就很低。

在装卸搬运方面,没有专用的装卸搬运机械设备,货物没有装载托盘,叉车、货梯十分有限,大多数作业只能靠人工操作, 作业耗时又消耗大量的人工,增加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专业技术水平低,物流专用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所特有的生物属性使得物流技术、物流装备水平至关重要。而在现行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由于缺乏对有明显资产专用性特点的物流专有技术和专用设备进行投资的激励,导致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专用资产的应用严重不足[4]。由于专用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导致柳州物流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柳州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价值保值和增值,影响了柳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包装方面,大多数农产品都裸装在货车上,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级包装,货损率增大,物流成本增高。适当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农产品、降低货损率,还可以美化农产品,吸引客户,使农产品增值。

柳州农产品加工程度很低,大多未经精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商标更没有明确地标明品种、产地等信息,没有把商品的优势表现出来,多数农产品皆以原始的初级产品打进市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2.柳州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不完善

(1)柳州农产品物流路径分散

柳州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开放以及流通主体日趋多元化的状况,使柳州农产品流通路径呈现出分散的格局。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与消费之间联系散乱,流通渠道多而不稳定。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大户以及各种零售终端流通主体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交易或协作关系构成了柳州农产品的流通路径。由于现行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商流、物流不分,农产品交易所形成的商流路径也是农产品物流的路径,因此柳州现行农产品物流路径也呈分散化的特点。

(2)柳州农产品物流仓储功能不明显

仓储的主要功能是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检验、保管、加工、 集散和转换运输方式,并解决供需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矛盾,提供场所价值和时间效用,使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价值得到保护,加速商品流转,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但柳州农产品物流仓储功能并不明显,很少有专用于农产品存储的仓库,很多农产品农贸市场也主要是使用租赁场用作仓库。有的农产品市场有少量冷库,但有的冷库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闲置着的。

如张公岭冷库为恒温库8°c以下0°c以上,主要做农副产品保鲜,蔬果库。

张公岭冷库库容将近5000吨,主要存放春节期间到柳州的苹果和梨,很少存放蔬菜类,因为蔬菜商无法承担冷库的租用费。张公岭冷库年营收200多万,但是,一年中至少有6个月是空库,只有春节期间全市冷库爆满不够用,冷库经常闲置使冷库资源浪费了。冷库约有50名员工,其中管理人员23人,装卸队25人。

(3)柳州农产品物流成本高

柳州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虽然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猛,但大多为柳州汽车制造企业、工业或商业承担物流任务,为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很少,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一般由买方或者卖方自行承担物流任务,形成了目前这种农户和企业“产—物”一体化或者“销—物”一体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农户、加工企业和销售商对农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活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控制,致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物流的组织特点决定着物流的组织效率。从现行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行来看,柳州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低,成本高,损失浪费严重。现行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农产品商流过程与物流过程没有分离。由于商流过程中农产品被不断地买卖,商品所有权不断地转变,农产品物流过程也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阶段。农产品从农户或农贸市场组织售出,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及其他各类中间商到达零售终端,再经过零售商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这其中历经多个环节,使得农产品物流周期延长,农产品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不仅使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损失和浪费。

3.柳州政府在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政策措施不完善

柳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柳州政府的支持,柳州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管理、政策有待加强。柳州属于重工业城市,柳州政府对于工业、特别是汽车产业特别重视,对于工业、汽车产业的管理比较到位,政策措施也比较完善,例如柳州物流园区的建设主要针对汽车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建设。相比之下,柳州的农产品物流业却不那么受柳州政府的关注,例如柳州市柳邕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就得不到柳州政府及时管理解决。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差、技术低,政府也没有合理地给予其土地或资金方面的支持。

4.柳州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我国入世使物流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高达600余万人。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大多数侧重于工业物流和商业物流人才的培养,而柳州的物流人才培养针对的也只是柳州汽车产业和机械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则相当缺乏。

柳州当前农产品物流的从业人员学历不高,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人很少,造成了柳州从事农产品物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满足农产品现代物流的需要。此外,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理解还停留在运输和送货层面,没有认识到农产品现代物流是蕴涵农产品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品种流向、农产品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储运、加工增值及相关服务与信息的链状系统;没有认识到农产品现代物流在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柳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柳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要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考虑物流量及区位等因素的基础上,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分选、包装设施的开发生产,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加强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特别是针对连锁超市所需配送食品的加工配送[5]。

2.提高柳州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

(1)改善柳州农产品物流运输能力

可以通过直接加大投资或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公路、 铁路、水路等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大力做好农村道路建设, 做到村村通公路,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扩大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建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队,以做到有货必运,有货快运,物畅其流。

(2)提高柳州农产品加工程度

初级农产品相对而言比较廉价,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增值物流,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其附加值,使农产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建立柳州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重大作用,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同样重要,信息作为最关键的市场因素,常常意味着机会。所以,需要加快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 要实现生产者、销售者电脑联网,资源信息共享,利用网络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监控、跟踪和管理。在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方面,要做好农产品供求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市场信息咨询、广告服务等。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就必须充分利用柳州科研优势下的各种先进技术和资源,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配备专门的人员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设施。此外,还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更新思想,发展并重视电子商务,开展便捷、安全的网上交易,适宜地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6]。

3.降低柳州农产品物流成本

柳州农产品物流多存在分散、混乱、不成规模、运输配送速度慢等问题。对农产品而言保鲜是关键,这就要求农产品物流快捷运输配送以节省时间。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管理模式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成功降低物流成本的案例。

建立顺畅的物流管理系统。沃尔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精心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的内部系统,强调把仓库充当库存的协调点, 而不是库存的储存点,强调迅速分运,使商品在库内存放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2小时。

缩短供应链。日本7-11先进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由制造商和供应商把商品直接运到零售商店,避免了零售商经营配送中心的费用。但这种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较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物流系统的不畅,进而影响利润[7]。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商业物流管理模式,农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同样可以借鉴此模式。集以上两个案例的优点,柳州农产品物流同样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选好地点建立一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柳州范围内进行农产品统一规模化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避免了农产品物流分散、混乱分布,集中管理可降低农产品消耗、损耗,统一安排运输配送可以避免重复运输、反复运输、交叉运输,减少了装卸搬运的次数, 减少了农产品流动的环节,节省时间,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4.开辟柳州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

(1)柳州市政府积极为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柳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柳州政府部门应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和政策倾斜,应组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应不断改进农产品物流宏观管理环境,统一配置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更新老旧设备,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物流业的水平;加大柳州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柳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2)招揽农产品物流专业性人才

人力资源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柳州农产品物流领域人才缺乏这一现实,政府应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方式一是学历教育。 利用现有的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增设农产品物流专业,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二是继续教育。对在职人员开展培训,还可选送到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或物流发达国家学习深造,或取得国外国内设立的资格证书,或短期培训证书。三是引进农产品物流的人才。包括聘请国外的专家参与国内农产品物流的经营和管理,在同国外专家的交流合作中提高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

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7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广西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挑战之一就是近年来热议的产业同构问题, 市域间产业同构程度影响着广西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产业同构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在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的演进变化逐渐趋于一致, 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 虽然产业同构在初期能够较快促进地区发展, 但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持续增强将引发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内竞争激烈、竞争大于合作等一系列不利影响, 甚至严重阻碍经济持续发展。马云泽等认为, 产业同构是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这一产业格局是造成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妨碍区域间生产要素聚集、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间产业必须协同发展以降低产业同构度。汪本强等认为, 产业同构主要是由于各城市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 产业发展各自选择以及区域分权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造成的, 难免会引发无序甚至重复竞争、重点产业趋同等后果。陈晓永等学者认为其逻辑为“重复建设-结构趋同-恶性竞争-政府干预”。也有学者如陈耀等认为, 产业同构内涵应包括合理产业同构与不合理产业同构, 一概而论的否定产业同构不利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刘刚等认为, 产业同构是区域发展必经阶段, 适度区域产业同构能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禚金吉等认为, 产业同构并非影响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关键在消除地区分割的基础上加强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优势。

早期的研究和政策指向表明,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区的产业同构已成事实, 并较多被评为负面的价值判断, 广西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具有后发优势, 需要从中借鉴以避免陷入产业同构过度的困局, 从静态角度来考虑, 目前广西市域间产业同构正处于何种程度?从动态角度来考虑, 在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各地市自身产业发展进程中, 市域间产业同构发展态势表现如何?如何实现市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此以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对广西市域间产业同构程度做出相对较为量化的研判, 进而为推动广西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实现广西经济一体化提出较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广西市域间产业同构测度分析

(一) 市域间宏观层面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分析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评价南宁、柳州、桂林市域间产业同构情况, 采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南宁、柳州、桂林的三次产业进行实证分析。

公式 (1) 中, SSIij为结构重合度指数, 用来评价两个城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i、j为两个进行比较的城市;n为产业数, k=1, 2...n;Xik为第k产业数值占i区域中所有产业数值的比重;Xjk为第k产业数值占j区域中所有产业数值的比重;SSIij指数的数值在0-1之间。从静态角度分析, 数值为0表明两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完全不同, 数值为1表明两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数值越大则两个城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越相似。通常评价国家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时以0.850为分界值, 评价区域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时以0.900为分界值;从动态角度分析, 可对选取时期中各个时间点上的市域间产业同构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进而可以判断市域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果结构重合度指数增加, 则表明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如果结构重合度指数降低, 则表明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同, 这些变化表明市域间“产业同构”或“产业异化”的发展态势。

将南宁、柳州、桂林三市2011-2014年的三次产业相关数值分别带入公式 (1) 计算, 并以时间为序列整理得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2011-2014年期间广西三市的两两市域间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均未超过0.900分界值, 其中南宁和桂林之间的结构重合度指数的均值最高 (0.862) , 南宁和柳州之间的结构指数均值最低 (0.765) , 如仅从此项来看, 目前市域间三次产业并未出现同构过度情况。从动态角度分析, 2011-2014年期间, 市域间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均值从0.811加速上升至0.848, 表明三市间的三次产业呈现加速“产业同构”态势, 其中南宁与桂林的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相对保持平稳, 而柳州与南宁、柳州与桂林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加速趋同, 尤其柳州与桂林的三次产业SSI指数从2011年的0.828加速上升至2014年的0.879, 并即将越过0.900分界指数, 表明柳州与桂林两市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三次产业同构发展态势。

以上是对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三市的三次产业进行结构重合度指数测算比较, 但未能明确指出具体行业的同构或异化情况, 需要结合其他结构层面进一步分析。

(二) 市域间中观层面工业产业结构重合度分析

分析区域间产业同构要求相对稳定产业为对象, 然而三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与当地资源禀赋关系密切, 第三产业亦有无形性、消费生产同时性等不确定的特点, 因此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来分析市域间产业同构情况。继续采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南宁、柳州、桂林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进行分析, 从中观层面来评价南宁、柳州、桂林市域间产业同构实情。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与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之间有确定的数量关系, 故以0.667为区域间工业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临界值。

将南柳桂2011-2013年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相关数值带入公式 (1) , 整理得出表2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 南宁和桂林之间的工业结构重合度指数 (0.664) 已基本临近0.667分界值, 表明南宁与桂林两市的工业产业同构程度相对较高, 如仅从此项数值判断, 目前南宁和桂林之间的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相对较为重度;柳州和南宁、柳州和桂林的结构重合度指数分别为0.356、0.403, 表明柳州和南宁、桂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低。从动态角度分析, 近年来三市之间的工业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均值从0.447上升至0.490, 表明南桂柳市域间的产业结构呈趋同态势, 但距0.667分界值尚有一定空间。其中南宁与桂林两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程度较高, 但相对保持较为平稳;而柳州和南宁、桂林之间的工业产业同构程度虽然不高, 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加速趋同态势。

(三) 市域间微观层面优势产业同构测度分析

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客观解析南柳桂市域间优势产业的同构情况, 对这三个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进行分析。区域优势产业是指对区域内生产贡献较大, 且在区域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了客观反映南宁、柳州、桂林三市的优势产业及其相似程度, 在此采用工业区域配置系数 (S) 和区位熵 (LQ) 两个指标来分析三市的优势产业结构相似程度, 其计算公式与说明如下:

其一, 工业区域配置系数 (S) 表示工业分行业对工业的贡献程度, 为某产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所在区域工业总产值之比。若某产业的S数值居该市所有大类产业前列, 则该产业显然是该市重点发展产业, 通过此项指标可以分析市域间重点发展产业趋同情况, 其公式为:

公式 (2) 中, Sij为j区域i行业的工业区域配置系数, Rij为j区域i行业产值, Nj为j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对于相同区域中的不同城市, 应该在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定位各自的功能, 以降低重复竞争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进而实现市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

其二, 区位熵 (LQ) 是指区域中的某个工业部门在整个地区该工业部门的比重, 与该区域所有工业在整个地区工业比重之比, 通过区位熵可发现该区域在整个地区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且可以通过数值的大小来衡量该产业的专门化率。其公式为:

公式 (3) 中, LQij为j区域i产业区位熵;qij为j区域i产业值;qj为j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qi为i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q为整个地区所有产业总产值。一般认为, 某区域某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 则该产业即为所在区域相对优势产业, 其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 数值越大则表明该区域的该产业越有比较优势且集中程度高, 数值最大的是所在区域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反之, 不具备比较优势且集中程度低。

现以广西南宁、柳州、桂林三城市41个具有实物形态产品的工业大类产业为考察对象, 对2011年至2013年期间三市41种工业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带入公式 (2) (3) 进行计算, 得出表3。

根据表3, 以工业区域配置系数S值为参考, 南宁市S值超过1%的产业有21种, 柳州市有14种, 桂林有21种。其中三市相同的产业有11种, 而从两两市域间来看, 南宁与柳州相同的有13种, 南宁与桂林相同的有18种, 柳州与桂林相同的有11种, 这表明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市以及两两相互之间, 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大于1%的产业交叉重合较多, 其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 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均为三市的重点发展产业。

根据表3中三市各自产业的工业区域配置系数与区位熵, 选取S值大于1%同时LQ值大于1的产业为各市优势产业, 经整理得出表4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南宁有15种优势产业, 柳州8种, 桂林14种。从区位熵LQ值最大的绝对优势产业来看:南宁市具有绝对优势产业为烟草制品业, 柳州为汽车制造, 桂林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这表明三市间绝对优势产业明显各不相同;从相对优势产业来看:一方面, 三市共有的相对优势产业仅有2种, 分别为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表明三市之间的相对优势产业重合的种类较少, 整体而言优势产业的同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从两两市域间来看, 南宁和柳州的相同优势产业有4种, 分别为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这表明南宁和柳州的优势产业同构程度相对不高;柳州和桂林的相同优势产业有2种, 分别为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这表明柳州桂林市域间的产业同构程度相对较低;南宁和桂林的相同优势产业共有11种, 分别为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这表明南宁与桂林市域间优势产业同构现象相对较为突出。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从整体来看, 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三市产业同构程度不高;但从局部来看, 部分城市如南宁与桂林之间, 确实存在市域间产业同构程度偏高的情况。

三、广西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通过对广西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产业同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 广西在宏观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域间三次产业同构现象, 进一步从中观、微观层面分析后, 可以发现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大为降低, 虽然如南宁与桂林等部分城市之间出现一定的产业同构程度较高现象, 但并未发生因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动态角度来看, 广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市域间正发生加速产业趋同态势。为了保持广西的后发优势, 促进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避免出现因产业同构过度而发生内耗等不利情况,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制定广西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发展规划。

广西在产业承接与升级发展进程中, 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可成立自治区级产业发展管理机构, 主持区域内外部的产业分工协作, 引导市场主体将资源要素配置于具有绝对和相对优势产业中。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 可结合市域间的不同定位经济功能、谨慎选择承接产业, 将增强壮大本地优势产业与承接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协同发展;坚持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统一原则, 在原有传统优势产业和规划新兴产业基础上, 合理确定各市未来重点发展产业, 构建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之势;根据各地市的资源环境特点和功能定位诉求, 采取相应的产业分工协作模式, 制定并落实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建立系列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来保障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更好实现广西市域间的经济互补和协调发展。

第二, 建立广西区域产业分工协作联动机制。

行政区划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进程, 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本地经济, 进而引发区域间竞争过度、生产要素不合理配置、供给侧等一系列问题,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竞争大于合作局面, 形成区域间产业联动障碍。在构建广西市域间产业联动机制过程中, 可充分发挥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龙头作用, 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想束缚, 扫清行政区划的羁绊, 形成层次分明、权责明确、高效互动的利益协商机制, 建议促进形成四级产业分工合作联动机制, 包括广西与相关外省间的磋商机制、广西各市产业分工合作协商机制、市域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及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三, 促进广西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从广西经济一体化宏观布局出发, 统一调整各市产业布局以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 注重市域间产业布局的统筹与引导, 尽量降低非市场因素而引发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不利影响, 充分发挥各地市的比较优势, 结合原有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来整体布局以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进而在整个区域内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促进广西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南柳桂三市为例, 南宁的最大优势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拥有广西最优秀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资源以及科技成果丰富, 知识密集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 适合发展!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并且努力向高端服务业迈进;柳州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拥有以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 适合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 辅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可适当通过行政手段促进自主创新活动, 引进与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创新人才, 加大对产业相关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桂林市相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适合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相关产业集群, 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这种产业定位的基础上, 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找准三市利益契合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市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最大限度的释放三地间产业协同红利, 实现市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摘要:在新形势下, 广西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挑战之一就是近年来热议的产业同构问题。广西在产业承接与发展进程中, 是否存在市域间产业同构现象?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在此对南宁、柳州、桂林这三个广西的经济最发达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采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来分析宏观层面三次产业结构和中观层面工业结构, 采用区位熵、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分析微观层面的工业分行业, 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广西三市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相似情况, 虽然产业同构程度总体表现不高, 但正呈现加速产业趋同态势, 其中部分城市之间如南宁与桂林存在产业同构程度偏高的情况, 对此本文提出制定广西产业分工协作发展规划, 建立广西产业分工协作联动机制, 促进广西市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产业同构,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泽, 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10, 5:10-13.

[2]汪本强, 倪泽强, 杨学春.皖江示范区市域间产业趋同现状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8) :138-142.

[3]陈晓永.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改革与战略, 2012, 6 (28) :98-100.

[4]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4:37-43.

[5]刘刚, 赵欣欣.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和演进趋势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10) :64-68.

[6]禚金吉, 魏守华, 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24-29.

[7]汪本强.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8:103-106.

[8]卢山, 江行舟, 江可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3 (8) :75-80.

[9]邢子政, 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 2009, 9 (29) :50-55.

上一篇:五大节水技术模式下一篇:赔偿纠纷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