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

2024-10-18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精选5篇)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 篇1

筅江苏南京体育学院支川

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只有能力、智力是不够的, 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面对各种处境都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和承受。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生存, 因此,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加强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时期, 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的过程中, 情况不太乐观。例如在小学阶段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等症状;中学阶段学生产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这一群体, 他们的表现更为突出和明显。

二、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

心理健康问题, 仅仅让外界认识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认知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的心理, 知道一个健康的标准, 这样才能对自我的身心做一个评价和调理。因此, 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我们所谓的正常的认知能力就是指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 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 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地完成某事等等。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对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之上的, 从而我们可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等作为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学生是否有正常认知力, 但不能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其认知能力就不正常。因为, 有时认知能力还与学生的经验和之前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关。

2. 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学生对事物、事情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从情绪个体来说, 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指学生的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积极的情绪, 这些情绪都能稳定地反应一定的心理状态, 说明这类学生的身心是积极向上的, 充满希望和乐观的。反之, 那些常常表现出忧愁、焦虑、苦闷、恐惧、闷闷不乐、行动无力等状态的学生则说明他们那是消极的情绪, 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为此, 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情绪才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

心理健康除了上述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流露之外, 还表现为拥有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意志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做到果断、有判断力和毅力, 并且能做到自制, 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要能克制、不违纪违法, 这些就是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能做到的。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阐述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密切联系。首先, 认知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从而了解身心发展的规律;其次, 正确认知体育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自尊和自信等的关系;再次, 在体育教学中找到掌控自我情绪的方法等等。

1. 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的体育教学, 是为学生提供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的舞台。学校体教部通过开设一些学生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 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如果学生能带着积极的心态来参加各种运动项目, 慢慢地对于这些体育项目就会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练, 在这么一个不断付出的过程中, 他们就会感受到一份成功的欣喜, 从而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这些过程中得到增强。

2. 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坚强意志

在体育项目中, 让学生自己在技能上慢慢地达到一种娴熟的境地, 按照教师的严格要求来超越自己, 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每一次困难, 这样学生在完成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培养了自身刚强的意志。

3. 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发掘自我

学生一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难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 只有在体育活动的持续的自我实现过程中, 才会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发掘自己的真正的能力。同时, 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地增加体育活动项目来供学生选择和参与, 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 学生可以利用体育活动这一平台来体验挫折和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我, 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真正潜能。

4.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找到宣泄的窗口

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 但不同的阶段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此, 体育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有着自身的特殊意义。学生要学会在体育中找到一个可以宣泄自己情绪的窗口, 首先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把自己压抑已久的压力或情绪给释放出来, 从而消除这种消极情绪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的不良影响。

5.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会团队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包含个人性质的活动, 也包含集体性质的活动。在集体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中, 它需要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只有这种形式才能让集体项目取得好的成绩。此外, 在一些竞技性不强的团体体育活动中, 也需要大家团结一心, 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校应当安排一定量的团体项目, 以大家竞争与合作的形式来进行, 从而实现同学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制度的要求

1.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正确面对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用积极正面的心态来对待学生, 用自己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学生的正向期待称为“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认为, 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人对他的正面期待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对学生的信赖和激励, 相信学生可以帮助自己的教学, 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这样就体现出了老师和学生双向的乐观积极的人格品质。

2. 教学模式上要展现学生的独立性

我们所谓的在教学模式上展现学生的独立性指的是要注意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主体, 在教学形式上要能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当今, 学校的教学目标已经发生改变, 从以往的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培养转向了当今社会对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追求与生存技能的要求, 从而要求学校体育在教学模式上要发生改变, 以更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个性和特点,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和风格迥异的,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职责就是要充分地把学生的个性给挖掘出来, 让学生从内向外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体育教学中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 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所有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心理与学生以后的各个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 是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贡献。

总之,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身体健康, 而把心理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中就是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 是体育教学中的完美突破。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正确的教学形式, 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考试周刊, 2007 (43) .

[2]张琳.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江科技, 2008 (11) .

[3]林爱.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山西体育科技, 2006 (2) .

[4]黄进章.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相结合, 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新课程 (教师) , 2010 (6) .

[5]李少莉.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 (6) .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 篇2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学习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听觉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及促进智力开发等诸方面所显示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实施音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音乐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音、体、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音乐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

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63%的中学和2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音乐教师,在全部音乐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音乐教师总数的26%,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有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音乐只是兼教。如此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音乐教学设施的善。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水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置于柜子里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音、美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音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要求感到力不人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

关于美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早有先见:孔子的“六艺”,“乐”居第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开启人类心灵的三把钥匙,音乐为其中之一。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了音乐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所具有独特功能。当今,城市中的许多中小学在业余时间接受歌唱、舞蹈、乐器、美术等艺术训练,同时又有非常出色文化课成绩。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音乐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各极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加强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音、体、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2001年,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的主要工作要点中即包括“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这说明国家已开始将乡村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问题列入工作日程。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学生所不及。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都曾受过乡村音乐的熏陶。

2、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

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音乐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之美。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考试成绩也可逐渐列入升学总分内,使得音乐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音乐学习境地而努力。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 篇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只有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体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娶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实施中,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出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的职责。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讲授。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这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军训后要认真抓成果巩固,并要长期坚持下去。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查与评比,检查评比结果要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增长其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开设宣传栏、广播台,创办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内外大事,宣传教育的新思想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因为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东西,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时就不会有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校时所学的知识是无用的。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种教学大纲的实施,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名称职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政治立场,价值取向,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如果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表现出双重人格,就会在学生面前丧失自己的威信,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应时时记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加强“自塑”意识,严于律己,做到自尊、自重、自爱,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形象。各级领导部门和学校也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活动,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事业心,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奉献终身。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浅谈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篇4

一、教师观念陈旧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 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 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 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 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 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 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 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 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1) 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知识, 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 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 并能熟练运用。 (3) 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 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应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 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 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 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 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二、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缺乏, 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仅有部分中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 在专职体育教师中, 毕业于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得可怜, 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

三、教学设施不健全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 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 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 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 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 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 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 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 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 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 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 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 加强专业训练, 做到多能并兼;此外, 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 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 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 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 研究教学方法, 让校园内你呼我喊, 你追我赶, 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 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制教具 (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

此外,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 不得让其他学科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 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 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 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 篇5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 就是学校在上午第二节课课后安排30~40分钟时间, 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延长了活动时间, 增加了运动项目, 丰富了活动内容, 突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 切实保证了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乡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承载着“追求幸福教育, 享受教育幸福”的憧憬,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平台, 将为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 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克服自卑心理,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使得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交往的时间增多, 学校凝聚力也明显提高, 校园里充满了和谐的氛围。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 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是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 让学生能较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 一项艺术技能”的有效途径, 是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 从而实现了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的转变, 让热爱体育、参加锻炼、崇尚运动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新时尚。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 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来科学地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有乒乓球、篮球、气排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垒球等各种球类活动, 还有跑步、跳绳、踢毽子、跳皮筋、体育游戏、传统养身健体运动、队形队列练习等。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主开发活动项目, 例如校操、跑操、韵律操、健美操、器械操、武术操、啦啦操、校园集体舞、兔子舞、街舞等, 也可以编一些体现乡土风情的活动操或民族舞蹈。

有各种跑跳的素质练习, 垫上的技巧, 单双杠、哑铃等器械的力量练习等。

鼓励师生自编、自创活动内容, 自制自带活动器材, 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广播操、健美操、武术、校园集体舞等,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形成了极好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 达到了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目的, 同时学校组织了鼓号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经典诵读小组等特长培养小组, 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 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补充。这些活动, 成为吸引学生生活学习的一大亮点, 使全体师生在这样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中蓬勃向上, 积极进取。据近两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速度、柔韧性、肺活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 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分班 (组) 活动、分男女活动。集体活动为主, 分班 (组) 活动为辅。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的集中锻炼, 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 活动时间、内容便于统一安排, 能做到统一领导, 督促检查, 相互促进。分班 (组) 活动是指以班级、体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的活动, 分班 (组) 活动规模小、人数少, 地点可以分散, 方式灵活便于组织和区别不同情况, 并能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3. 活动组织

大课间体育活动原则上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 具体时间段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活动做到“五落实”“六到位”。“五落实”, 即每班活动器材落实、活动场所落实、活动时间落实、值班领导落实、带班教师落实;“六到位”, 即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各方协调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师生参与人人到位。

合理分工, 责任到人。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艺术教师, 实行责任制管理。

(1) 领导负责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加强领导, 保证时间, 形成制度。要建立校长责任制, 学校主要领导要到操场, 亲自参与活动, 同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2) 班主任负责制。 (1) 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 保证出勤率。 (2) 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并用自

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己的亲身参与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3) 摸清本班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及基础, 协助体育教师一起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对出操不认真、违纪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 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 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引导和激励。

(3) 体育艺术教师和值日教师负责制。 (1) 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内容安排必须符合季节特点, 乐曲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 跟上时代节奏, 尽量用音乐来调控学生在整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内的一切活动。 (2) 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3) 负责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 (4) 负责指挥和示范, 并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年级 (班) 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5) 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4. 活动评价

学校制订详细工作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注重过程指导, 完善评价体系, 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等工作结合起来,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进身心健康。

建立检查评比制度。为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 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持之以恒, 学校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评比,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全面检查与评比, 定期公布, 及时表彰, 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地开展。

上一篇:园区模式下一篇:CFO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