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

2024-09-14

乡村学校(共12篇)

乡村学校 篇1

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自此之后, 该法律又经过多次修改, 以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推进, 国家更是不遗余力。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地区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 整体上农村的义务教育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另一种情况也在发生, 即一些乡村学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反而在慢慢地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个普通乡村———李村的学校为例, 来探讨乡村学校衰落的原因。

一、乡村学校的现状

李村位于河北省南部, 地处太行山东麓, 以丘陵地形为主, 距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50千米左右, 煤矿、铁矿等矿资源丰富, 是河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李村有728户居民, 3 200多口人, 该村除了拥有煤矿、铁矿等厂矿, 还建有一家全国闻名的集体制药厂, 这些企业为该村居民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该村在绿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河北省前列, 是建设新农村的模范村。20世纪90年代, 李村的学校曾经一度十分繁荣,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 但最近几年却变得冷冷清清。

近几年来, 李村及其邻村的学校都存在生源与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伴随而来的还有学校建制的残缺。一般来说, 一个1000左右人口的村庄, 学校一般只筹建到三年级, 人口达到三四千的大村庄才有可能拥有完整的小学, 而这样的村庄又比较稀少, 通常是附近十几个村庄中才有一个, 比如李村就是附近八个村庄中唯一一个小学建制齐全的村庄。以李村3千米之外的陈村为例, 该村人口将近900人, 村小只有3个年级, 加上校长共3位教师, 一名教师管理一个年级, 也就是一个班, 各科课程全兼。除校长外的两名教师都是本村的代课教师, 初中尚未毕业。学生的人数也十分有限, 全校有将近40名学生, 每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邻近的王村, 学校只有校长一个人, 而他的学生只有两名, 最后这两名学生也到镇上去读书了, 村小在王村已经成为了历史。即使李村人口较多, 学校建制比较健全, 但衰败之象已经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李村学校繁荣之时, 学生人数多达五六百人, 现在仅三百人左右, 更多的教室开始闲置, 乡村小学已经开始衰落了。

二、原因分析

该地区经济依靠矿产资源得到快速发展, 虽然称不上十分发达, 但是并不穷困, 在过去的十几年, 国家也加大了义务教育的力度, 为什么该地的学校与十几年前相比反而衰落了呢?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 一些乡村学校的衰落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家庭: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

人口出生率有所降低, 导致入学学生人数的下降。1998年, 李村小学毕业班共两个班, 90名学生, 兄弟姐妹数量为两个的32人, 3个的54人, 4个或4个以上的4人, 而近年来3个孩子的家庭已经鲜有, 一般而言, 两个孩子较普遍。李村的村小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已经从八九十人降低到了三四十人。学生人数的减少, 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规模的减小、萎缩, 甚至是消亡。

2. 学校:师资的弱化

众所周知, 小学教师以女性为主, 在乡村尤甚。李村学校除了校长是年近60岁的老先生, 体育教师是年轻男性并且是外调来的, 其他均是年轻的女性。在乡村, 男性是不太倾向于做教师的, 而年轻的女教师往往会通过婚姻或是其他途径离开乡村, 留在乡村学校的往往是那种上了年纪的老教师。

另外, 现在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取消, 李村所在的县实行的是教师入编统一考试, 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参加县里的统一考试, 成绩好的分配到县、镇等学校, 成绩较差的则分配到乡村学校任教。在乡村学校很少有来自升学、家长等方面的压力, 基本上靠教师的自觉, 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保证教师像以前那样或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那样尽心尽力。

3. 村落:对读书价值的怀疑

在乡村, 人们对于读书采取了一种并不热心的态度, 原因是有多种的。

首先, 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对于农民来说是一条甚至是唯一的一条脱离土地离开乡村的道路, 通过读书成为工人或是国家干部那是人人羡慕的事情, 那时人们对于读书是热心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的取消, 这条道路已经行不通了, 即使接受了较高的教育也必须经过更多的努力与奋斗才有可能真正地在城市中生存。

其次, 在于人们对于教育在乡村作用的认识。乡村不同于城市, 在现代城市中, 读书是必需的, 人们必须依靠知识来谋求一份工作, 来生存, 否则连吃饭都成问题, 但是在乡村, 由于土地的存在, 生存压力远远小于城里人。另外, 即使是乡镇企业, 技术含量也并不高, 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 地下或是山上拥有丰富的资源, 人们所需要做的只是付出自己的体力劳动将它们开采出来而已, 知识在这里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依靠资源发展, 毕竟是一种短视行为, 资源总有消失殆尽的时候, 但人们似乎并不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常常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 他们通常不会想办法来促进孩子的学习。

再次, 在乡村一些人对于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要求, 现代的人类经常会讲我们要挑战自我, 要实现自我价值, 要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 要追求更多的东西, 但这在乡村除了那种读书读得较多的人有这种想法, 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平静的生活。人们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期求, 挣钱、结婚、生儿育女, 然后为孩子攒钱, 这样度过一生。当然人们也会希望多挣点钱, 能够过更好的生活, 但他们通常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读书上。这并不是说, 人们对于上学不屑一顾, 对于一个热爱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 家长通常是愿意为他的教育花费较多的金钱的, 尤其是在一些村领导比较提倡读书的村庄, 但为数较少。

4. 政府:撤点并校

2001年起, 政府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 对邻近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李村由于人口较多, 学校建设条件较好, 在最初的撤点并校大潮中并未受到冲击。但邻近的许多村庄由于人口较少, 不得不面临村庄学校消失的情景。

李村所属的S市, 2007年开始实施撤点并校, 撤并力度相当大。李村以西的大部分村庄处于山地之间, 人口较少, 是撤点并校的主要对象。以C镇为例, 下辖35个村委会, 人口仅1.49万, 人口较多的村也不过500多。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C镇仅留下两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中。全镇的小学生集中在这两所学校上学。实行之初, 遭到家长们的强烈反抗, 但最后不了了之, 家长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初中学校实行寄宿制, 中心小学既没有实行校车制也没有实行寄宿制, 为了孩子的安全, 家长不得不每天接送孩子。学校的撤并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比如上学路途的遥远、教育成本的增加、安全隐患的增多, 等等, 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学生辍学率的增多。

学校合并对于家长来说教育成本并没有增加太多, 为什么辍学率会再次上升?家长与教师的解释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个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数量的减少, 家长对孩子也越溺爱。孩子年龄比较小, 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 对于新生活并不适应。当他们将这种情况一再反馈给家里时, 父母常常会说:“我们受这个罪干吗?不喜欢就回家来!”这并非家长的空头支票, 而是时时发生的事情。当第一个辍学生出现时, 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就会相继出现。

另一个原因则是一直都存在的, 而合并学校将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激化了。学校并不是乡村生活的必需, 假如孩子与家长对于读书没有太多的期望, 学校在家门口时, 孩子去上学无所谓;当学校远离家门, 给家长与孩子造成困扰时, 选择辍学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也许以上所述只是村小衰落的一部分原因, 而这些原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加强中心小学的建设, 让孩子们有学可上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而这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当然伴随而来的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交通问题, 让年纪尚幼的儿童长途跋涉去上学, 仅仅是安全问题就十分令人担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摘要:在国家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 一些乡村学校却一步步走向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 该所学校在现代化的发展之中, 作为乡村中传递知识的主要场所, 并没有日益繁荣, 反而日渐衰落。这种衰落是多种原因交织、慢慢衍变而成的, 比如学龄儿童的减少、师资力量的弱化、村民对于教育的失望、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 等等。乡村学校的衰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乡村地区的教育, 发展乡村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乡村学校,乡村教育,师资弱化

乡村学校 篇2

漳州名流学校六年3班 林栢毅

指导教师:蒋佳萍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市青少年宫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这次的活动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有军训,有科技小制作,有参观石头展……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天参加“红领巾小卖场”活动。活动的规则是营员们各自把玩具带到现场自行售卖,同时也可以买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东西,体验商品买卖的乐趣。

那天,我早早就来到少年宫,把从桂林买回来的一只一元的十二生肖挂饰一个个拿了出来,放在我们组的位臵上。看看我带来的这些小挂饰,你看那只生肖鸡,它昂首挺胸,迈着大步向前走,还发出“喔——喔——喔——”的叫声;再看看那只生肖猴,它一只手抓住树枝,另一只手好像在向人们招呼:“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生肖猴,你们看我多机灵,喜欢我吗?喜欢的话就快把我买回家吧。”这些栩栩如生的小挂饰,我准备以一只三元卖出。我环顾四周,大家有的带来小时钟,像一个翡翠做的小房子,真漂亮;有的带来女孩子特喜欢的布娃娃;有的带来飞机模型……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开始“交易”了,原本安静的大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宛如一个菜市场。

为尽快把东西卖出去,我也学着路边小贩叫卖起来:“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这是从桂林带回来的十二生肖挂饰,好看又好玩,一个才三块钱!”话音刚落,好几个小朋友跑到我的摊位。其中一个小女孩瞪着大大的眼睛,对我说:“大哥哥,我属猪,我想买这只生肖猪,给,这是三块钱。”“成交!”我十分兴奋地把生肖猪给了她,并迫不及待地接过她手中的三元钱,放入口袋中,微笑地对她说:“再见,小妹妹,下次再来买呀!”就这样,我赚到了今天的第一笔钱。不知怎么的,我手里拿着这三块钱,感觉比拿着爸爸给的一百元钱还要开心。

接着,我又卖出了生肖马、生肖牛……但剩下的生肖兔、生肖鸡和生肖猴却无人问津。于是,我再次叫卖起来:“快来看一看,瞧一瞧,这是从桂林买回来的十二生肖挂饰,只剩下最后三个,一个三元,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快来……”这时,又来了一位大姐姐,她看了看剩下的三个生肖挂饰,说:“小弟弟,我把你的这三个生肖全买了,便宜点,一个一元可以吗?”我听了心想:这是我从桂林买回来的,单单飞机票就要上千元了,没给你算一个十元就很好了,现在一个一元,那我岂不是要亏大了,“不卖!”正当我抛下狠话后,才发现再过五分钟就得收摊了,怎么办?要是真不卖,只怕就没人买了,要是卖了,一个一元至少可以赚到三元。“哎!”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还是卖吧。于是,我对还没走远的姐姐高喊:“姐姐,姐姐,好吧,卖给你。”“耶!”她听了可高兴了,给了我三元钱就兴高采烈地拿走了挂饰,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这只生肖猴送给弟弟,因为他属猴,妹妹属鸡,这生肖鸡就送给她啦,我属兔,这只生肖兔就是我的喽!”

活动结束了,我数着今天自己赚的三十三元,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虽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可心里却比喝了蜜还甜!

这次夏令营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我却收获不少。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生我们养我们真的很不容易,赚钱更是辛苦,我以后一定不乱花钱,长大赚更多的钱,让爸爸妈妈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我的少年宫

漳州市名流学校六年3班 李诗琪

指导教师:蒋佳萍

我们学校的少年宫就像一个万花筒,有古筝、足球、书法、排球……我看得都有些眼花缭乱,不知要选什么好。犹豫再三,我决定选择排球。从此,排球球场上便留下了我的足迹,洒下了我的汗水。苦

刚学打排球,动作最为关键,身子要蹲低,要前蹬,不能歪八,双手要夹紧……要求一大堆,一次就做一百下,十多组,加上天气炎热,累得我汗流浃背。打排球常常要练素质,一跑就是好几十圈。记得有一次,训练过后,我们都以为可以回家,却被教练叫住:“先整个球场跑十圈,十分钟内跑完。”刚背起包的我,只好扔下包,开始了跑步的艰苦历程,一圈、两圈、三圈、四圈……终于到了。没想到教练却说:“超过时间了,重新。”我只好忍着累,继续迈开步往前冲,十圈跑完后,我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训练,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球场上,一甩手,响亮的扣球,就能引发出许多人的赞美;一蹬腿,完美的垫球,就能引发出许多人的羡慕;一伸手,漂亮的传球,就能引发出许多人的喝彩。更令我高兴的是,参加漳州市的排球比赛,我们还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何尝不是我苦练的结果。

学校的少年宫像肥沃的土壤,使我这颗幼苗健康成长;像清澈的河水使我这条小鱼游向远方;像湛蓝的天空,使我这只小鸟自由飞翔!这便是我的少年宫。

航模——我的最爱

漳州市名流学校六年(3)班 叶槟

指导老师:蒋佳萍

每当我抬头看到天空中飞过的一架架飞机时,我总是十分向往,希望自己也有那样的一架飞机,并开着它翱翔蓝天。今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一架自己的“飞机”。

新学期,学校少年宫如期开班,我选择参加梦寐以求的航模班。第一天走进教室就发现讲台桌上摆着一架航模飞机,我们好奇地围观着,发出一声声惊叹声。老师来了以后,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活动——介绍飞机各种构造和原理。

几次活动之后,我们了解了飞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及构造原理,老师让我们购买了制作航模的一些材料,带到学校。我们把所有材料拿出来放在桌子边,老师就开始做示范教我们做航模。

我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拿出机身和机翼,找到机身两侧装机翼的齿洞,拿着机翼对着齿洞轻轻扣上去,接着拿出飞机的尾翼,把它对准机身尾部的一个小洞,插进去勾住,然后再拿出飞机的轮子和那些细铁丝,把铁丝拴在机身的底下,再把轮子挂在铁丝上,用螺丝钉锁住。眼看就要成功了,我有点激动,手竟然有点发抖,所以当我最后拿出螺旋浆想把它套在机身前头的一根铁丝上面时,竟套不进去,直到老师走过来握着我的手才套上去,完成最后一个配件的安装。一架精致的飞机模型展现在我面前,我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成功了!”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到楼下操场试飞,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飞机”准备试飞,老师急忙向大家强调掉,要控制好自己的遥控器。几个心急的同学已经让“飞机”起飞了,可是有的才飞到头顶高时就失去平衡,一头栽下来,螺旋桨就断了,再也飞不起来;有的虽然飞起来了,却因为没有控制好遥控器飞到学校围墙外了,还有的飞到半空中和别的飞机撞机而坠毁。看到这些情况,我特别担心,我小心翼翼地把模型飞机放到地上,轻轻打开遥控器开关,只见“飞机”慢慢起飞了,我不敢大幅度晃动遥控器,只轻轻转动一下再转动一下,让它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不知不觉它飞得越来越远了。“赶快让它下降,不然它又要飞到外面了。”听到一位同学的喊声,我赶忙调整遥控器,让“飞机”慢慢下降,当它终于平稳的落在地面时,周围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望望四周,发现只有我的“飞机”平稳下降后完好无损。我激动极了,感到自己特了不起。这时我打开手心,才发现满手都是汗。

望着自己的第一架“模型飞机”,我突然充满信心,我决定努力学习本领,长大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航天飞行者。

暑期夏令营,我的快乐大餐 漳州市名流学校六年3班 张楚凡

指导教师:蒋佳萍

七月,是火热的季节,我也怀着一颗同样火热的心,到漳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夏令营。

一路上,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想象着这次夏令营将要参加的种种活动,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到了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已经人山人海了,同学们像快乐的小鸟从四年八方聚到了这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不一会儿,有人通知我们去会议室才加开营仪式。大家秩序井然地按指定位臵坐好。中心的主任刘叔叔首先讲话:“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参加此次的夏令营活动!在这七天中………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学好本领,还能收获快乐。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我听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表现!

首先是由史老师主讲的国学《弟子规》。史老师在台上时而原文朗读,时而引经据典,时而举例说明,每一部分内容他都娓娓道来。台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会儿侧耳倾听,一会儿点头互动。九十分钟的讲座,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孝——要从小孝敬父母,长辈;懂得了做人要诚——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以诚待人;懂得了做人要信——信守诺言说到做到;懂得了…… 我不仅受到了国学的熏陶,还学习了一项“高新”的技术——制作火箭。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副拼装火箭,便讲起了原理。原来,火箭头和火箭身可以分离,在火箭身中塞两团绵纸,降落伞一头连接火箭头,一头连接在火箭身上。发射时,第一个纸团在压力的作用下往前推撞上第二个纸团,从而把火箭头顶开,弹出降落伞。开始制作了,我把四个助推器先粘好,再做其他部件。火箭身比较好做,在从下往上的三厘米处粘上雷管,塞入棉纸团。开始制作降落伞了,我把线一粘,哎呀,用力过猛——破了!我赶紧找来塑料纸重新做了一个绑上,大功告成。真是“万事俱备,只欠火药。”

第二天,老师提着一个箱子走过来,说:“同学们,咱们发射火箭去!”“耶!”我们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到了操场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支编号为“02”的火箭直冲云霄,又像仙女一样翩翩落下……终于轮到我了,我走到老师身边,蹲下,架好火箭,小心地把雷管插上,“3、2、1,发射!”我的火箭“嗖”的一声飞上天空,然后降落伞打开,紧接着是一阵欢呼声。我期待着仙女落地,可是突然刮来的一阵风,把我的火箭连同降落伞吹到了一棵树上,我赶紧跑过去,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它给救了下来。

乡村学校少年宫 篇3

关键词:后续管理;因地制宜;追逐梦想

自2011年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从点到面,覆盖面越来越广。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的带动下,我校500多名农村孩子从中受益。当前,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少年儿童的好去处、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同学交流的好平台、师生沟通的好场所、家长放心的好地方,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事工程和响亮的品牌,作为一项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后续管理是关键。我们有幸参观了兰州几所乡村少年宫,也多次查看了上级配备的乡村少年宫资料,如何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乡村少年宫的管理要因地制宜

凡是创建了乡村少年宫的乡镇学校,无外乎组建管理机构,“一套班子,两套管理”。大部分乡镇少年宫都是学校行政人员都是少年宫领导成员,全体教师都是少年宫辅导员,管理制度上墙,工作职责上墙,大而全的室内布置,高而深的计划书,花花绿绿的宣传展板,焕然一新的功能室,于是乎乡村少年宫就建成了。

乡村少年宫要想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就必须避免“大而全、高而深”的花架子,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1.如何解决少年宫师资队伍问题

不可否认,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里,师资力量不强,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也差别很大。有的教师与时俱进方面做得差,因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如果千篇一律都安排做辅导老师,一是为了应付上级的验收达标,二是为了求得大家相安无事,对少年宫开展活动纯粹无用,是另一种资源浪费。

从学校领导层面上来说,应要有“顶层设计”,要量体裁衣,人尽其才。学校要立足于本校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好本校教师的擅长和特点,因人而异选择辅导老师,切不可为了照顾感情胡乱地安排“挂名辅导”。

其次,可以利用外援志愿者力量和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做为补充和调剂,周边几个乡镇的乡村少年宫可以轮流交流授课。在民间,有不少琴棋书画精通的民间艺人,如果能够利用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2.少年宫的功能室设置要因地制宜

翻开网络宣传乡村少年宫的资料,什么五花八门的都有。我曾看过某个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室的实施方案,简直就是培养国学精华的高等学府人才,如果这样,就达不到乡村少年宫创建的初衷,成为一种望而生畏的高门槛,更体现不了孩子们的“乐园”。可以说,大部分普通老师尚且做不到精通国学的水准,对于农村中孤陋寡闻的留守儿童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八松学校乡村少年宫初设了“经典诵读室”、“音乐室”、“书法室”、“美工室”、“棋艺室”“舞蹈室”等简单几个活动室,根据现有教师的力量和水平,只要抛开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人尽其才,因地制宜,充分发掘现有师资力量的潜力,应该能够达到让孩子们乐有所成,学有所成的目的。

乡村少年宫功能室的设置,可以根据当地民俗特点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有针对性设置少年宫功能室。比如我们农村里红白喜事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毛笔字,而我校又有几位毛笔字写得不错的老师,书画室组建以来确实不凡,一些学生进步很大,又很有兴趣,可谓是投家长所好,投学生所需。

二、如何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孩子们追梦的地方

如何更好地发挥乡村少年宫的教育服务功能,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孩子们逐梦的乐园,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课题。

1.活动方面要搞出特色,满足孩子们真正的渴望

乡村少年宫作为公益性项目,不向学生收一分钱,自是农村孩子课外学习和活动和好去处。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象棋、篮球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充分满足了农村孩子对素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必将为他们放飞人生梦想提供更多支撑。如果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乡村少年宫的各项活动中来。我校有部分住校学生,大多数是边远山区学生和留守儿童。为了解决住校生的课余生活的枯燥,让住校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把每周一至四的下午5:20-6:00和周日下五4:00-6:00作为少年宫的活动时间。在活动时间里,由兴趣活动小组负责组织住校生开展活动。如果有学生说,这里有最喜欢的乐器,这里有我最喜欢的书法练习,这里有最喜欢的棋盘,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剪纸活动,等等,这个少年宫就有吸引力了,孩子们就会在这里找到真正的乐趣,这里就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2.集文化艺术与娱乐于一体,满足孩子们玩的天性

既然是公益性项目,就要体现一个“益”字,学生进入这个场所就会得到益处。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几个枯燥成绩分数,学生接受的东西应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行的灌输,机械的接受。文化艺术活动要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孩子们感到有乐趣,少年宫才会有生命力。

组织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身心快乐的游戏活动项目,因地制宜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团体中愉快地玩乐,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和假日文化生活,是一种满足孩子们精神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五月底,我校由少年宫组织开展参加了全县的庆“六一”国学经典展演;六月少年宫又组织开展了《向雷锋学习,做阳光少年》——八松学区庆“六一”暨首届艺术节、儿童节画展等大型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向家长和社会展现少年宫的风采,让家长重视孩子的特长发展和品德养成,让学生品味少年宫活动的成果,体验特长发展的喜悦。

3.搞好少年宫管理员队伍建设,确保乡村少年宫平安无事

乡村少年宫要有一批业务精湛、服务意识较强的辅导员队伍和责任心强、有专业水平的管理员队伍,乡村少年宫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如果乡村少年宫管理松懈,管理员庸碌无为,业务能力低下,即使乡村少年宫一时红红火火,人气旺盛,如果出现工作失误,安全管理出问题,或者验收合格后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少年宫建设就成了摆设,那么乡村少年宫就会成为孩子们生活的“苦园”而不是“乐园”。县级以上的少年宫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少年宫管理员的培训和管理训练工作,化少年宫教育资源优势为人才管理优势。少年宫长治久安,乡村少年宫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乡村学校 篇4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核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则是薄弱地区教育向发达地区教育靠拢的有力武器。而针对课堂和教学的各种APP是真正引领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那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APP呢?也许,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教师们的尝试,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乡村学校如何依托现有的信息化硬件条件,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开展融合创新呢?笔者运用极简的方式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APP)有效运用于教学研究方面,探索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专递课堂——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

CCTalk是沪江旗下直播教学工具,通过多屏终端为师生们提供实时互动的教学体验。它支持在线聊天,并有包含学习中心模块的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等多种功能,配备了“我的题库”“我的课表”“我的教室”等学习工具。

“校内外”是另一款面向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很有特色的教育APP,是沟通互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平台。它是典型的“互联网+教育”型教育应用,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服务,不仅包含通讯录绑定、私聊、群聊、朋友圈等功能,还对教育领域的使用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增加了教育专用功能,拥有更强的安全性与可管理性。

例如,江密峰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了这两款教育APP的特色,大力改造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组织开展应用“CCTalk”培训,充分发挥“CCTalk”直播教室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创建及加入各级名师直播教室18间,参与龙潭区“1+X名师专递城乡同步课堂”活动;针对学校部分薄弱年级、薄弱学科的现状,及时确定专递年级及学科,依据直播日程表,定期全程参与“全国美丽乡村小学”直播活动,这不仅能使薄弱学科的教师零距离接触名师,与名师对话,向名师学习,而且能让班级学生与全国各名校的同年级学生同步上课,同步接受名师的教学指导,更好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尝试利用“CCTalk”直播教室开展校内名师同学年的同步课堂活动,包括精心安排上课教师、集体研讨上课内容、加强过程交流总结等。

结合学校录直播活动,积极建设学校优质资源。具体做法是:着力打造“两大课堂”——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

名师课堂,即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计划完成名师课堂和优质资源库的构建。这个项目从2014年开始启动,要求全体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然后通过晒课、议课、评课等环节确定学校优质课,并将其收入学校资源库。

专递课堂,即将“全国美丽乡村小学”活动中名师的授课和学校内名师的课堂直播进行录制,积累教学资源。其中,在校内集体备课时,专递教师会提前备好课并将教案上传至“校内外”平台的“名师工作室成长足迹”栏目,供同组教师阅读下载,让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专递教师再将修改后的教案上传至“精品资源”栏目。这在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也激励了学校教师要起到标杆作用。

●教研信息化——教学APP实现校本教研全时空对接

1.做好信息化培训

江密峰镇中心小学从2013年3月开始组织任课教师参加每月一次的信息化培训,内容涵盖文字处理、“校内外”平台使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使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过程、CCTalk使用等,以期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能力。

2.综合运用好网络平台型教学APP

(1)依托“校内外”,建设学校名师引领平台

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校内外”平台设立了学校名师引领平台,并设置了工作部署、学校管理、名师工作室等栏目。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并能做到实时更新,具有独创性。根据学校网络教研方案的要求,笔者在校园网设立了“学校名师工作室”栏目,其目的是展示学校名师风采,及时传递名师之间的学习成果,及时记录师生之间研课、摩课、同课异构等生成性的原生态资源,并定期生成“精品资源”,在为全校教师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2)依托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教研学习平台

目前,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成为学校全体任课教师网络教研的主力平台。在该平台首页的“教学教研”栏目下,设立了课题研计、教学设计、教研活动等栏目。学校所有任课教师都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并按学校网络教研制度的要求及时更新。在这里,记录着每一个教研组、每一名教师的成长,洋溢着真情,流露着快乐,蕴含着思想。

●齐学共进——一路前行一路歌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江密峰镇中心小学自推进信息化应用以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学校任课教师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在龙潭区首届互联网应用课例大赛中有13人获一等奖;在第五届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课件大赛中有12人获一等奖;在第六届吉林省中小学多媒体教育教学课件大赛中有12人获一等奖,其中一人获国家级一等奖;在2014—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活动中有1人获市级一等奖,14人获区级一等奖,学校也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农村学校只要选准角度,就能克难求进,全力以赴,成为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人文化、思想现代化的新校园。

后记

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篇5

一是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夯实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通过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运动场、围墙等途径,改善联英小学、佳棉小学、三津小学、延安镇初级中学、延安镇中心幼儿园、江西中学等学校办学条件。20xx年共安排1401万元用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基建项目27个(其中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8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19个),其中中央资金1212万元,自治区64万元,城区配套125万元。安排1257万元用于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建设学生宿舍楼及校舍维修等15项目;安排61万元用于乡村寄宿制小学开展校舍维修项目4个;安排83万元用于乡村无寄宿制小学开展校舍维修项目8个。目前,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8个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19个,已开工建设有17个,开工率89.5%,争取到20xx年12月31日前完成年度开工率90%的要求。

二是不断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

学生资助精准施策,筛查比对建档立卡学生7256人次,为12438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资助款573.61万元,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990笔,受理贷款金额约1707.38万元。此外,“一人一案”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大家访行动1256人次,全力巩固控辍保学动态“双清零”工作成果。

三是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学校朗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6

乡村学校学生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读不准字音.特别是平舌翘舌不分鼻音边音不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轻声、重音不分停顿不分句子读不通有的学生还唱读。个别学生到老师那里背书课文背完了可老师还听不出是背的什么内容听不清一句完整的话没有普通话语感。有的学生课堂发言都不用普通话老师再三鼓励也只能勉强说一两句方言较重的普通活。在口语交际中.学生讲普通话更觉得吃力句子不完整。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研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主题的把握、情感的体会很大程度上是靠朗读来实现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到底怎样朗读训练呢?本人认为朗读教学可以分为初读、细读、品读三个层次的教学。

要让学生初读读通整体感知读通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朗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正确流利就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读通课文.也就是要基本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不认识的宁画出来查一查问一问。把不理解的词语也画出来可以查查词典、问问同学、问问老师。这既是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给学生提供训练朗读能力机会。

细读明理。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细读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描写扬科具有杰出的音乐才能是哪些自然段谁能读一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一遍。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你可以放声朗读(不是吼叫).可以小声朗读可以默读.可以邻近的两个同学齐读。课文这一部分有两句话概括地描写扬科对音乐的敏感。是哪些句子?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充分感悟到扬科具有音乐的天才。验证课文中这样一句话:“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懂。

品读悟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透过内容对课文美的语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是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后的一种自悟自得是学生语感能力的体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让学生品读“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这句话思考“寄居”是什么意思?居,是居住寄居本来的意思是借了住。课文上是说妈妈今天在这家干活明天在那家干活一切都得听主人的摆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叫她离开,这就像燕子寄居在人家的檐下。从这个比喻里使我们知道扬科的妈妈生活很不安定没有保障。这样的朗读教学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某些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读读后让学生评价学生一般都是“读得好”“读得更好”之类的评价根本就不指出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角色朗读等等再加之教师适时的范读给学生的朗读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朗读训练教师要经常进行阶段性评价并适当示范才能让学生有较快的进步。

乡村学校 篇7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9月9日正式揭晓“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活动颁奖典礼于9月10日晚在央视播出。

据介绍, 阿力太 (新疆) 、仲威平 (黑龙江) 、格桑德吉 (西藏) 、廖乐年 (广东) 、廖占富与张兴琼 (四川) 、吉思妞 (云南) 、王金花 (海南) 、杨元松 (贵州) 、刘坤贤 (重庆) 、潘立华 (安徽) 以及由7位“80后”乡村教师组成的团体“会泽七子” (云南) 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同时, 还有19名乡村教师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教师节这天, “最美乡村教师”们收到一份“厚礼”———54家合作伙伴累计捐款239万元, 善款将以电脑、课桌、整修校园、奖学金等形式直接帮扶乡村学校。这些礼单只是整个“幸福礼单”的一部分, 蒙牛与利乐中国、纷美、SAP、康美包等合作伙伴一起, 还将对全国近40所乡村学校进行帮扶。

乡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篇8

一、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意义

1.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

当前, 我县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研活动随意性大, 存在无序状态。常常是教研活动临时想到什么就研讨什么, 活动时教师无准备状态, 思考不深入;交流时泛泛而谈, 说大话、套话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没有实效, 且会使参与的教师感到厌烦。二是教研目的功利性强, 存在“无用论”之说。大多数教师认为搞教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升学率没有多大用处, 一般都是为了评职称而教研, 过后, 就再也无人问津。三是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素质欠缺。有些教师内生性需求动机缺乏, 有些教师教研知识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想做而教研能力欠缺不会做。教师教研机制不完善, 外部保障不足。普遍存在教研经费不足, 教研时间投入不足, 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 教研相应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现象。

究其原因, 客观上, 乡村学校教师的交流不便, 交流活动机会不多, 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 这些因素常常让教师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做研究。主观上, 虽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师教育科研理念都能认同接受, 但一个致命的因素却是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不足, 影响着教师校本科研的深入。调研发现, 乡村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总体上较低, 课题的选择、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过程的管理、理论的支撑、 研究结果的呈现等, 着实让不少教师感到头痛。

2.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

第一, 有利于破解教师职业倦怠期和专业发展高原期。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场所, 课堂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天然沃土。如何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校本教研”更是教师实现这一理念的主体和重要成长的平台。学生生涯目标问题、班主任工作压力问题、家长教育孩子困惑问题, 教师内生性驱动力下降问题等, 都需要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与实践。教师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体味到自身主体性充分展现的畅快, 而且能够体会到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的尊严、自豪与自信, 更能让教师生命的信仰有一种合力, 让教师生命的理智有一种定力, 让教师生命的维度有一种张力, 从而进一步激活和唤醒教师追求德性成长的需求动机, 有利于破解教师职业倦怠期和专业发展高原期。

第二, 有利于教师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教育生态治理, 需要校本教研这个载体借船出海, 教师的职业方向、职业精神、职业能力需要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不断认清、不断增强、不断提升。开展“校本教研”,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是给教师在教育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中确立一种政治规矩, 目的是让教师学会积极反思和预防干预, 促进教师从被动实施者、操作者转变为自身教育“理念”的决策者、规划者、执行者, 并且能以研究成果为依据独自规划和实施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 有利于教育生态的治理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

第三, 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校本教研是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等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行为的起点, 同时也是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和中介。一所学校只有依靠教育教学科研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对于校本教研与学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 旨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起点, 选择适宜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法而进行。其生长点在学校, 立足点也在学校。 因此,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1.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保障机制的制度化

完善的顶层制度是校本教研顺利运行的保障。从我县调研中可以发现, 到目前为止, 尚有许多乡村学校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着眼长远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运行体系, 而只有一些零散的制度, 如教研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来保障经费的落实、 时间的管理、评价的激励、管理的到位等, 校本教研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有序、高效的道路。因此, 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还要制订全面、合理、公正的校本教研制度, 如, 《学校教育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 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评价、激励和规范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校本教研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从而保障校本教研功能的切实发挥。

2.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理论学习的常态化

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必须知道巨人的肩膀在哪里。丰厚的教育理论是校本教研有效实践的基础。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不少教师存在“无关论、怀疑论”思想:一是认为理论太空; 二是认为教育科研是少数教育专家、专职教研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三是认为教育科研高深, 自己水平不高, 没有能力搞科研, 甚至担心搞科研会浪费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必须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深刻领会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自觉、不断地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才能指导校本教研教育实践, 也只有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才能更好地指导校本教研教育实践。一个没有理论积淀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 无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3.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技术修炼的生成化

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于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有着最直观的体验, 这些都是他们从事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雄厚资本。 但是, 大多数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没有研究的实践经验, 尤其缺乏对教研方法的了解。“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掌握校本教研的方法是教师始终走在新课程改革队伍前列的重要武器。实践中, 要以人文的方法解决技术工具的问题, 要以技术工具的方法解决人文的问题。校本教研理论走向校本教研实践必须要有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当教师掌握了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作业分析法和文献法技术工具, 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 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指导、学业指导、 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

4.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实践活动的一体化

校本教研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一体化, 教师应自觉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 走“教、学、研”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教研活动一体化, 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是开展主题校本教研活动。这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的一种新教研活动方式。它的基本模式为:确定研究主题———第一次开课———评课研讨, 自我反思———理论学习, 提出解决战略———第二次开课———验证战略, 深化主题。例如, 校本教研主题如何发现并确定:一次课堂教学调研中, 发现在多媒体技术普遍使用的今天, 许多教师把板书设计、书写、朗读、画图等教学基本功给丢了, 甚至有些教师在停电或电脑出故障以后就不会上课了。针对这一实际问题, 校本教研的主题可以确定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效性”。有了主题, 教师就可以遵循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一步一步进行下去。

5.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反思心得的成果化

主持校本教研活动, 能够唤醒广大教师的教科研主体意识, 而教学反思又能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人格魅力和个性特质的形成。一名合格教师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研究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就十分重要。只有当一个教师真正有了研究的意识和反省思维时, 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名学者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反思= 成长。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生长的核心因素, 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 引导教师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反思, 撰写心得体会, 可以发现一些自身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 还可以借鉴他人教学的成功之处。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和反思相结合, 相辅相成, 久而久之, 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乡村学校 篇9

目前张掖市共有11所学校立项成功, 甘州区共有4所学校立项成功。 据初步调查, 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 大部分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得不够规范, 严重制约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施。

通过我近校三年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际, 在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反思和总结, 我们认为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 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我们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可以说涉及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社会实践、读书活动, 既给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二、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搭建了平台

新课改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 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具体负责开发并组织教学, 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个别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而言,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发出规范、成熟、科学的校本课程, 将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一样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的学校更少,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等条件, 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可以给各校开设校本课程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师资支持。

三、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

我们认为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水平的差距, 二是办学条件的差距,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而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 一是通过加强对校内师资的培训, 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或艺术特长和民俗文化的人士或大学生担任辅导员, 从而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是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资源, 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家长的个人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

我们发现理科教师普遍在人文知识方面比较欠缺, 而文科教师普遍在科学知识和素养方面比较欠缺, 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 要求教师除了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外, 还要能承担一至两项其他教育活动, 所以我们提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为10 (学科教学工作量) +1 (承担一项阳光体育辅导工作) +1 (承担一项少年宫辅导工作) , 并且纳入绩效考核, 这就督促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同时乡村学校少年宫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支持, 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完成提供了可能。

五、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有资料显示, 2012年全球各国国民读书量的统计, 全球每年人均读书9本, 最多的犹太人人均读书26本, 欧洲国家人均读书13—14 本, 而我国人均读书只有6 本, 如果除去教科书, 人均读书不足1本, 而且近几年显示我国人均读书量呈下降趋势。 温家宝总理曾在微博上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部门, 一定要加强对师生的读书要求, 而乡村少年宫的建设, 按照项目要求必须购买规定的书目, 开展读书活动, 这就为我们打造书香校园、 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六、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张扬的农村学生提供了舞台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涉及德育、 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科技、社会实践、读书等各个方面, 这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各个学校可以依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 开发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活动, 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可能。

七、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和品牌建设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涉及面广, 种类多,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地域特点、学校实际确立特色发展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 将来一定会创建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 实现特色兴校的目标。

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又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更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所以, 我们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群众, 都应该充分认识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大意义的认识, 切实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把好事做好, 使广大的学生受益, 真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常武显.山东淄博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发源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2 (06) .

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写作教学 篇10

乡村有乡村的色彩, 但脱胎于都市文化的大众传媒正日渐成为现代生活的重构者。接触现代传媒正在成为乡村孩子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方式。于是, 乡村孩子开始习惯聆听悬浮于无线电波当中的时尚话语, 渐渐地熟知并向往城市生活, 任媒介不知不觉地挤压他们体味乡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说乡村的故事、写乡村的生活渐渐成了一种被遗忘、被忽视的写作方式;乡村的作文课堂成了批量生产毫无生命意识的作文“工厂”;各式各样的“模板”成了把乡村人变成“城市人”的捷径……这样, 离乡村孩子最近的乡村, 却渐渐淡了, 悄悄远了。

当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他们的土地一无所知, 对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时, 他们实际上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乡村教育的最大误区, 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培养乡村少年对脚下土地的情感教育, 是需要死守的。乡土教育是学生对其生活空间进行价值澄清与态度养成的学习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情意取向的活动。乡土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 理解乡土的居民如何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过程中, 透过各种活动, 和乡土本身关联着, 并塑造出乡土的独特风貌;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自己的乡土生活中, 真正的意识、肯定、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

写作教学是进行乡土教育的有效途径。农村写作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感悟乡土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成人的文学写作, 但同样具有文学的特性——离不开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 要鼓励学生先写观察作文, 要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产生“鲜明的思想”和“活生生的语言”及“创造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是相当明确的, “社会即学校”,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而自成一家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在写作教学中,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野游, 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 认识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为作文寻觅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乡土素材,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资源, 使学生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同时,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故乡的感情,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 从而使学生做到作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培养乡村孩子回归乡村的经验能力, 能使他们“修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会收集乡村的点点滴滴, 重拾一颗对乡村生活敏感的心;能帮助他们拨开眼前迷雾, 还原乡村生活, 还原那里的人和事, 还原那里的一草一木;让他们以个性化的语言书写属于他们的游戏、歌谣, 以及他们熟悉的花草树木……从文字到思想, 乡村作文要植根于乡村, 又要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活的人文价值, 这才是它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乡村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篇11

通过在学校阶段学习体育技能和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新编的体育教材也已经开始注重吸收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内容,强调校内外体育的互补作用,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指明方向。

一、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现今学生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现在有一句口号:体育就是让男生更像男人,让女生更健美。这个口号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学生的状况!现有的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过于专业化,结构单一,缺乏趣味项目、传统项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上学时的课间活动和现在相比,多种多样,如,弹球,丢沙包,跳皮筋,各种球类,满操场全是活动的学生。反观现在的课间,楼里要慢步轻声,墙上贴着各种禁令,上趟厕所,回来差不多上课了。而恰恰体育最专业的老师在学校,最齐全的器材在学校,最完善的场地在学校,但学生学习得少,器材利用率不高,教师有劲使不上。各种所谓的课改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百家争鸣也让一线教师缺乏统一的指导,学校体育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最终造成经费不足,场地器材开放率不高,不能被充分利用。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学生按照学校编排好的项目,不分兴趣爱好、不分体质强弱,整齐划一地操练。

二、乡村体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始普及,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全民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各种群体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乡村体育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科学锻炼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知识指导;内容虽多,技术比较单一,主要为慢跑、散步、登山,少部分人踢毽球、打篮球、打太极拳等;持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尤其是青少年,业余时间用来锻炼身体的时间锐减。安全问题的担忧、课业负担沉重、网络游戏和交友的吸引都是当前影响他们参加锻炼的重要原因。而乡村群众的主动锻炼意识还比较淡薄,乡村体育文化的氛围比较薄弱,乡村干部缺乏体育宣传意识,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缺少专业的指导员;体育设施简陋、不足,其器材主要来源于体彩,缺少自建设施;场地的利用率低;资金投入很少,谋求体育经费积累意识差;乡村体育理论建设滞后,缺乏理论指导;乡村的基础体育设施普及性不强,大多只针对中老年和儿童,而忽略了乡村体育的生力军——青少年。其次,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运用各种体育手段来丰富生活,改变社会风气。

三、学校与乡村互动发展

从以上概况来看,学校体育有条件,乡村群众有需求,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体育真正走向“终身体育”。那么如何互动发展呢?我认为:学校资源要走出去,把有需求的群众请进来。专职体育教师能够提供较专业的技术指导,学校提供丰富的场地器材,既满足了乡村群众需求,又发挥了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的应有价值。群众的参与能丰富学校体育科研和改革内容,便于进一步搜集、指导、开发农村传统的体育项目。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组成,成为“终身体育”的活教材,让孩子从小切实体会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相互带动,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互动发展的措施

建立校乡体育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指导方案,广泛进行运动技能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文字、图片宣传,多方筹集资金,购置、维护场地器材,组织各级各类的多样化的以趣味性为主的体育竞赛,开办群众喜欢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利用和培养,协调好学校教学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好协调管理,抓好各种宣传工作。

总之,乡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是促成乡村群众“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找出结合点,把乡村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起来,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卢平,马映宝,杜霞.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浅谈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篇12

一、教师观念陈旧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 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 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 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 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 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 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 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 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1) 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知识, 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 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 并能熟练运用。 (3) 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 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应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 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 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 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 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二、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缺乏, 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仅有部分中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 在专职体育教师中, 毕业于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得可怜, 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

三、教学设施不健全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 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 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 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 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 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 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 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 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 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 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 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 加强专业训练, 做到多能并兼;此外, 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 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 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 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 研究教学方法, 让校园内你呼我喊, 你追我赶, 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 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制教具 (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

此外,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 不得让其他学科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 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 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 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上一篇:新农村住宅设计下一篇:本科教学的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