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的应对之策

2024-10-18

CFO的应对之策(精选6篇)

CFO的应对之策 篇1

与营业税相比, 增值税无论是征税方式还是管理制度都更加复杂, 纳税人需掌握纳税方式、申报表格、发票管理等要求, 降低自身风险, 确保增值税合规遵从。同时, “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 通过周密的政策安排, 在降低行业税负上将发挥突出作用, 纳税人需理解增值税原理和政策内容, 以充分享受“营改增”带来的红利, 避免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税负上升, 影响生产经营。CFO (总会计师) 们要充分认识这一改革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全面“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并利用全面“营改增”带来的机遇,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一、新纳入“营改增”企业CFO (总会计师) 的应对措施

(一) 积极与主管税务机关配合, 做好“营改增”前的一系列征管准备工作

包括补充完善税务登记信息、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增值税发票申请、开票器具的发行与培训、各类减免税优惠事项备案、出口退税资格备案、开通网上申报系统, 并在6月征期按时申报缴税。

(二) 加强发票管理

目前, 我国增值税发票管理主要依靠金税工程, 而金税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过程中, 从领购税控机到开具发票均须人工参与。比如, 纳税人须持税控IC卡领购发票;开具发票时, 人工设置输入信息并打印;纳税人对进项纸制发票扫描后, 将扫描件送至税务机关认证等等。因此,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与营业税相比复杂得多。

对于“营改增”后的发票问题, 企业要提早准备, 财务人员对新政的认识不到位也会留下潜在的风险, 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必不可少。

此外, 在企业的采购、招标环节, 要考虑增值税发票的问题。在评估不同方案时要考虑增值税抵扣因素;在同等条件下, 应该选择可开具抵扣增值税发票的供货企业, 以此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发票问题是建筑行业推行“营改增”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建筑行业大部分要对工程进行层层分包, 3级分包就可能会分包给不具备开增值税发票的公司或个人, 此时, 在抵扣环节就会产生漏洞。所以建筑行业的CFO (总会计师) 在发票管理上尤其要花费心思。

(三) 理顺经营关系, 避免核算风险

此次“营改增”除了在税收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增值税管理强调“三流一致”, 对企业的经营模式, 尤其是建筑行业的经营模式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在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挂靠模式以及BT、BOT等, 如果不能理顺经营关系, 将会在增值税核算上面临一定的风险。除了建筑行业, 在“营改增”进程中, 毕马威间接税合伙人沈瑛华建议金融企业可以考虑按照优先次序首先满足基本的合规需求, 做到“账能记、税能报、票能开”, 随后再逐步优化流程。比如企业可以优先梳理业务确定需要价税分离的项目, 对系统进行改造, 确保能开票能报税, 以及对全员开展培训等。后期可根据企业需求, 对系统、业务和税务管理进一步优化升级, 以实现增值税全面管理的目标。

此外, “营改增”后, 不再按行业统一适用单一的增值税税率, 同一个企业可能需要就其提供的不同服务和货物适用不同的税率和征收方式。这就需要企业从增值税角度进行全面的业务梳理, 确认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性质, 以便在过渡至增值税体制后, 最大程度地实现税务合规。

(四) 价税分离, 关注利润和流转税税负变化

“营改增”后, 企业必须设置相应的增值税核算科目, 对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价税分离。就收入而言, 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 “营改增”前营业收入即为营业税税基。而增值税为价外税,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要将增值税向下一环节转嫁才能维持收入水平不变。就成本而言, 营业税税制下采购的服务成本为价税合计数。“营改增”后, 同样需要对采购价进行价税分离, 一部分确认为采购成本计入损益表, 另一部分确认为进项税额计入资产负债表。

(五) 审阅合同条款、调整定价

“营改增”试点企业需要审阅相关业务和采购合同, 确保其合同条款给予相应的议价权利。例如, “营改增”对房地产业合同定价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根据“营改增”的情况对价格进行分析和研判, 以便进一步做出调整。

(六) 利用过渡政策, 顺利度过过渡期

财税部门了解到一些行业, 譬如房地产业, 在“营改增”初期可能受到较大冲击。这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可能普遍存在“营改增”前已经动工而“营改增”后方能售出的房地产项目。如果对此类项目仍采用增值税一般征收方式, 由于建筑材料、服务的采购已于“营改增”前完成, 房地产企业无法就这一部分采购获取进项税以进行抵扣, 但仍需对销售额缴纳11%的销项税, 这样可能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有明显的增加, 从而进一步影响房价。基于这种情况, 政府可能允许现有房地产项目适用一定过渡期政策, 保持过渡期内实际税率不变, 来处理因“营改增”造成的短期影响。这一政策有望在后续的实施细则得以明确。房地产企业应当关注过渡期以及现有项目的定义。

(七) 修改增值税管理的各项流程制度、编写操作手册, 确保增值税合规

熟悉发票升级版系统要求, 正确开具发票;掌握增值税发票领用存要求, 规范使用发票;了解180天抵扣期限规定, 确保取得的进项税额足额抵扣。

(八) 推进企业信息系统改造

“营改增”不仅仅对企业的税负带来重要影响, 同时也会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带来挑战。

首先, 如何确定系统改造需求是“营改增”试点企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譬如系统中哪些模块需要涉及价税分离的改造。

其次, “营改增”后系统还需要完善供应商及客户信息的管理。

最后, 由于“营改增”留给企业准备的时间非常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改造和测试也是一大挑战。

(九) 调整业务模式

“营改增”试点过程中, 不少企业抓住税制改革、税率调整的机遇, 调整业务模式。比如京东商城集团将配送服务、仓储服务和研发业务从贸易板块中分离, 单独成立专业化公司, 推进集团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中税网税务事务所主管合伙人王冬生表示, 业务模式的调整除了优化架构, 还有就是将以前全部由自己完成的业务对外分包或转包, 优化业务流程。

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的做法属于后者。为适应税制变化, 该企业逐步将物流辅助业务, 转移到北京南苑联合机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核算, 联航仅保留航空运输主体业务。将传统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分离, 11%税率收入与6%税率收入在不同纳税主体间核算, 机场管理公司真正承担起了场站服务的职能。

(十) 拓展企业财务战略筹划空间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过程中, 企业不应该将关注点过分集中在研究短期内税负的增减, 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政策的实施, 强化管理, 实现进、销项抵扣。例如, 利用不动产抵扣较少企业成本。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中不难发现, 对于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试点纳税人而言, 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2016年5月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 其进项税额应自取得之日起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 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这需要CFO (总会计师) 在具体执行中加以重视。

而对那些已经在《试点实施办法》中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 发生用途改变, 用于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应税项目, 可在用途改变的次月抵扣进项税额。如果将住宅用房改为商业用房, 就可以在次月抵扣进项税额, 有利于缓解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压力。

企业的CFO (总会计师) 要善于利用全面“营改增”的实施情况, 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运营战略, 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负负担, 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已纳入“营改增”企业CFO (总会计师) 的应对措施

(一) 关注征税范围调整

准确判断经营业务的应税服务类别和税率, 确保适用税率准确, 发票开具合规。同时测算税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并对定价策略和商业谈判进行调整, 合理转嫁增值税税负。

(二) 关注兼营与混合销售

兼营不同税率或征收率业务时, 需在合同签订、会计处理、发票开具等环节分别核算, 以避免从高适用税率;一项销售行为涉及服务和货物的, 依据纳税人类型, 全额按照货物或者全额按照服务缴纳增值税。

(三) 进项税额抵扣

掌握此次“营改增”后新纳入抵扣范围的应税服务, 梳理业务中可以取得进项税额的项目, 审核供应商的一般纳税人资质, 按时足额取得抵扣凭证;试点初期购进、租入不动产, 接受建筑业服务时, 事先掌握服务提供方是否选择过渡政策, 测算对进项税额影响;测算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带来的增值税影响, 调整定价策略;关注后续文件中不动产分期抵扣的具体操作办法及申报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怡建.如何发挥好“营改增”的功能效应[J].国际税收, 2015 (6) .

[2]边泉水, 梁红.加快完成“营改增”改革最后一公里[OL].和讯网, 2015-12-15.

[3]胡根荣.机构解读营改增之一:四大行业政策之变与纳税人影响[OL].新华网, 2016-4.

[4]胡怡建.我国“营改增”试点效应分析[J].国际税收, 2013 (2) .

[5]胡怡建.“营改增”是系统性制度变革公共政策与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3-8.

CFO的应对之策 篇2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和培养对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也有所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培养目标,是要能适应新世纪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基础理论好、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各类高、中级从业人员。因此,在制定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成人教育保驾护航

“生态北京”的应对之策 篇3

现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

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文华院士用“空前的创造力”和“超强的破坏性”作了概括。他指出,20世纪全球创造的经济价值达到180万亿美元,超过人类历史总和,而21世纪预计还将增长5~10倍。但同时,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冲击与对地球的破坏已超出自然平衡的能力。

李文华院士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但同时我国的生态与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目前,生态与环境的总体状况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不仅直接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存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当前生态、资源、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和政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全球生态系统年提供的价值超出人们的预料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联合国启动了为期4年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95个国家的130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工作。评估的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60%的服务功能发生了退化。评估的结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总体需求已经透支,在1980年前后第一次超过了地球再生能力,到1999年已超过地球再生能力的20%,已经产生了赤字。如果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能保持的话,那么将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考虑,过去对生态状况的评价往往是定性的论述较多,定量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还非常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研究与监测,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李文华院士指出,经专家测算,1997年全球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湿地、森林、湖泊河流、草地、农田等)提供的服务价值高达33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NP(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北京的应对之策

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

目前,关于生态系统多种服务功能包括的范围,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有些专家提出了17项功能,有的提出6项功能,由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估采取的指标不同、计算方法不同、理论依据和基础研究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很难说谁对谁错。

李文华院士介绍,在这方面我国许多部门和专家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林业系统的工作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进展。经计算,我国森林每年涵养水源量近5000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每年固持土壤量70亿吨,相当于全国每平方公里平均减少了730吨的土壤流失;每年固碳3.59亿吨(折算成吸收CO为13.16亿吨,其中土壤固碳0.58亿吨),释氧量12.24亿吨,提供负离子1.68×1027个,吸收二氧化硫297.45亿千克,吸收氟化物10.81亿千克,吸收氨氧化物15.13亿千克,滞尘50014.13亿千克。6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合计每年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1/3。这次评估把通用的计算方法和大量的森林调查数据结合起来,在方法上有了重要突破。但由于我们对森林与生态相关的基础研究还不够,以及鉴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和森林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复杂性,今后还有改进的余地。

如果北京市能针对这个问题好好研究一下,非常有意义,不仅能对北京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全国能起到带头作用。建议对北京每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的跟踪研究,用具体的指标来评估北京的生态环境到底是改善还是退化了?到底改善了多少?退化了多少?而不是笼统地说造了多少林,或者在生态方面投入了多少资金。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要从过去的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投入一些经费,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地推进了生态状况的改善。但实践中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经济赔偿。这不仅使中国的生态保护面临困难,也影响了地区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调整相关利益方在生态及其经济利益上分配关系,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产、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尤其是随着“生态赤字”的日益扩大,要求实施“生态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就意味着环境使用从“无价”到“有价”的转变。

李文华院士指出,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只是解决生态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城乡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到农民怎样才能富裕起来。一般来讲,上游,或者城市周边地区是比较贫穷的一些乡村居民,他们对保护环境做了贡献,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而生态效益,不仅在本地体现,在北京市或者下游地区也有体现,那么这种情况就是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恰好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中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北京都市生态农业模式探索

北京的农业,如果单纯从农业本身的市场价值来说,农业在北京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大。北京如果没有农田、林地、草地、湿地等这些生态系统,北京就不会是今天的北京。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当前的市场价值来衡量生态系统在北京的地位。

温总理强调,现代农业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如何把生态农业的技术、模式和人民的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新型的、适合中国的模式,这方面要加强研究。

近年来,北京市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明确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和措施,都市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对促进城乡互动,进行新农村建设开拓了思路。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变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希望北京在这方面做出更加有益的探索。

着力打造“生态北京”

李文华院士指出,从科学发展观来讲,我们应该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城市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制约。要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发展。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有一些很好的理念,但我们做得还不够,还要下更大的力气。

近年来,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在华夏大地迅速扩展,中国现在有14个省提出要建设生态省,如何建设好生态省?专家帮助各个省作出了整体的生态规划,体现了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且体现出中国特色,只要长期坚持,我们的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北京能不能打出“生态北京”的旗帜?这样的话,不仅对整个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起作用,而且给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榜样。中国底子薄,生态环境本来很脆弱,加上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受到了很多指责,其实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这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北京力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生态保护的一个窗口。

另外,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大家都在说,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支撑现在经济的发展。有关方面应该真正拿一个地方做例子,好好研究自然资源的产出比例。

CFO的应对之策 篇4

2010/06/21 09:34 来源:明源IT与地产 0条评论

作者简介:姚武

现任明源地产研究院院长,明源软件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交大房地产金融班特聘讲师,深港房地产联合商会高级客座讲师。1993年毕业深圳大学工民建专业,拥有12年的房地产开发,8年的IT从业经验,上海交大房地产金融班特聘讲师,我国第一批注册造价工程师,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套房地产成本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师。

多年来,通过与万科、中海、龙湖、碧桂园、合景、华远等国内数百家优秀房地产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型改进性研究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套房地产成本管理软件的规划设计师,房地产行业“第二代成本管理思想”的提出者,在房地产成本管理及信息化领域有深厚的造诣。提炼出具有鲜明房地产特点的管理模型,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管理引导者!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12个月的上涨之后,再次成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且调控政策一道紧似一道。4月14日到18日,仅5天之内国家就连发三道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调控细则,加强了调控力度。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高压已然形成。多种政策组成的强大“组合拳”直指高房价和投资、投机行为,而这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也必定造就更长的调控周期。

每一次调整,都必然会导致一批房地产商的倒下。面对此轮“史上最严厉”的“新政寒冬”,开发商究竟该如何突围?如何化危机为时机,在“寒冬”的严峻考验下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迎接下一个经济上扬期的到来?

一、新政频发,房地产市场影响几何?

从此次密集出台的政策“组合拳”可以看出,政府此轮调控重点在于打压房价过快上涨和投资、投机行为。在2007年,同样是出于此目的,国家出台了“9.27新政”,该新政一出,导致住宅市场长达16个月的价量齐跌。

相比07年的“9.27新政”,此轮新政的调控力度更大。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新政无异于住宅市场的西伯利亚寒流”。虽然新政出台不到半月,但对住房市场的效果很快就有了显现: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地产股普遍下挫。“新国四条”出台当天,香港股市的内地房产股平均下跌了3.5%,第二天又下跌了4%。

再是市场上观望盛行,销售萎缩。新政实施后,我们以一套总价为一百万的房子为例来看,对于二次以及以上购房者来说,首付提高了10万,总还款利息也进行了上调,大大的抑制了二次及以上购房者的需求;而首次置业的客户也将以等待为主,关注市场价格走势,使市场进入新一轮的观望期,销售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从短期内带来的影响看到,投资投机行为得到一定抑制,楼市泡沫必将被挤压。在泡沫被挤压之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受到威胁,以前那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必将面临巨大挑战。可以预见,这次“历史上最严厉的新政”也必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大的、持续时间更长的震荡。要想度过这轮新政严冬,加强现金流管理和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房地产企业的必须之举。

二、新政高压下房地产企业如何突围“政策冬天”?

房地产开发是高杠杆、高回报行业,每一次大的调整都会有30—50%发展商出局,而资金链断裂是导致出局的主要原因。面对此轮“最严厉的”新政,房地

产商如何挺过这个“冬天”?从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战略三个维度来分析,我们认为房地产商应做好三大应对之策:一是短期来看,要抢收抢割,快速促进资金回笼;二是从中期发展战略而言,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平滑新政冲击;三是从长远战略来看,要平衡业态、区域布局,谋求长远健康发展。

1、抢收抢割,实现基于“销售总货值”下的资金回收。

抢收抢割,实现基于“销售总货值”下的资金回收。

新政带来的市场观望之风必然会使地产企业面临与日俱增的存货压力,巨额的存货除了使地产企业大量土地房子无法变现之外,还将面临资产减值计提。因此,“加强销售管理内功,清理存货、收割现金”将是房地产企业应对新政的短期作为。

在历次金融危机和楼市寒冬中,许多标杆企业都首选此种方法解楼市寒冬之危,但究竟如何

积极稳妥地做好资金回收工作?明源结合诸多标杆房地产企业过冬期的销售管理实践,研究和提炼出“基于销售总货值目标下的高效营销管控”。具体是指房地产企业销售管理遵循总量控制及PDCA管理原则,以项目销售总货值为目标,在总货值的指导下制定销售计划,在销售过程中按计划严格执行、调整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总货值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死了的数值,而是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调整的原则是只能往上调,不能往下走。

2、把握开发节奏,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平滑新政冲击。

现金流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线,在政策寒冬,加强现金流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义尤为重要。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具体到项目开发过程主要有如下几个措施:一是把握开发节奏,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减少利息支付周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银行的贷款利息是地产企业一笔不小的支出。一般而言,贷款至少要在开盘之后才能返还。在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拿地、开工、开盘和竣工这四个关键节点对现金流的影响最大,前期表现为支出,后期表现为收入。如果能够缩短资金支出与收入之间的跨度,比如适当调整开发节奏,将“前期资金支出的业务活动(如拿地)尽量后置,而将后期资金收入的业务活动(如开盘)前置”,就能让较少的资金沉淀在工程上,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利用率,同时也缩减贷款利息。

二是从预算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单位资金利润率,在最短的周期内收回并增值投资,从而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1)、强化预算管理,从源头和总量上管好现金流

房地产企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开发投资额巨大,开发周期往往跨越2—3年,面临着大量的资源整合工作及资金进出管理,再加上受外部竞争和政策调控风险影响,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必须基于业务与财务联动,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提前做好精准业务计划和资金计划,做好长短期资金搭配。

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为项目日常管理和提升财务与业务协同的管理工具,又是一套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多项目管控的资金监控体系。具体而言,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年度预算及项目预算两个维度对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进行双维监控。由于房地产特有的业务属性和行业特征,通用型预算管理系统往往很难有效和房地产行业深度结合,更无法触及房地产企业动态成本、销售总货值以及各项费用的针对性管控。因此,我们强调房地产企业要进行高效预算管理,首先必须高度聚焦具体业务,预算如果没有与业务关联和融合,在实际执行中就很难落地。

(2)、加强计划管理,实现现金流过程中的严控

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除了在技术层面关注财务指标健康和投融资管理外,还需要将现金流与企业战略和计划高度粘连,实现“资金与业务”两条腿协调走路。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由于开发周期长、各环节牵涉巨量资金进出,因此做好项目全过程进度和整体计划管理就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管理的背后就是现金流收支兑现的源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调整将直接影响业务的节奏和资金收支的节点。对于高度讲究时间概念的现金流而言,将计划和业务节点管好了,也就等于管好了资金收支的节奏和平衡,现金流也就管好了一半。

(3)、加强成本管理,实现现金流的核心控制

控制好房地产开发成本是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新政下的艰难期,哪怕是压缩掉3%或5%的成本,都将成为地产企业的救命稻草甚至“过冬”的资本。

成本管理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量”上的控制维度,要求在目标成本之下,将总成本控住、控牢。另一个是时间维度上的控制,也即把握成本支出的进度。目前许多地产公司业务中缺乏对成本支出的进度管理,因此很容易造成“款项超付”的情况。所以,从时间维度上控制成本支付进度是保证成本管理的关键。

3、平衡业态和区域布局,对冲调控风险,谋求长远发展。

(1)、“住宅+商业”,两条腿走路平衡回报风险

对于此次新政的影响,在多家房地产企业看来,区域性、住宅开发类的房地产企业受此次政策影响可能最大。而多区域布局,多业态发展的企业则相对能够对冲调控风险。的确,可以看到,此次的新国十条只是针对住宅市场,商业和写字楼市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住宅+商业”多业态发展的地产企业,就可以用商业地产的租金回报来分解住宅开发的压力。通过各业务周期的平衡,降低回报波动的风险。

(2)、“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多区域布局对冲调控风险

同样的,多区域发展的地产企业在这次调控下也有相对优势,“一线城市受冲击较大,公司可增加二三线城市布局”。比如受益于全国性布局的龙湖地产。自去年7月于香港上市后,龙湖地产加速拿地和项目开发,截至目前,龙湖地产正在开发的全国性项目达40余个,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对于龙湖集团这样的全国性开发企业来说,由于可调节度较大,当某一区域出现市场突变时,企业可以通过自行调节,在不同客群、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转换,以多区域布局战略对冲调控风险。

(3)、优化高、中、低档产品结构组合,规避楼市周期风险

在经济寒冬时,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房地产企业中低档项目的开发比重同样是应对寒冬的重要策略。一方面,在楼市寒冬中,拉动房地产消费的来源主要还是刚性需求者,这一群体的消费目标多为中低档的普通住宅。另一方面,中国城镇二元发展格局决定了对中小户型住房的需求,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户型住房以及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引导,可以看出,中小户型及保障性住房未来将占有中国住宅市场的一大块“蛋糕”。因此,在开发的项目中,优化高、中、低档产品的结构组合,平衡不同档次产品的比例,是房地产企业规避楼市周期风险的长线之举。

三、危机或为时机,抢练内功正当时

新政带来的危机是可怕的,注定有一批公司会熬不过“冬天”。但“危机”有“危”也有“机”,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就像人大病时才会想到如何调整生活习惯,以利长期健康一样,危机也有好处,他会迫使我们“刹车”,去反思过去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及管理模式。

在“黄金十年”中,支撑房地产业暴利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土地和资金。在危机面前,整个市场经济处于疲软期,企业更要注重修炼内功,以便养精蓄锐,待势而战。而危机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更加认识到专业化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从市场与项目选择、规划设计到运作执行等各环节将越来越追求专业化及管理精细化。

女人特殊时期的内衣应对之策 篇5

很多女人在婚后以为感情已趋于稳定,就没有装扮自己吸引对方的必要这是非常糟糕的观念。两个人朝夕相处许多以前不易被发现的缺点都会毫无保留地呈现,这些缺点很容易使对方失去新鲜感和期待。况且,即便是一成不变的装扮,长久下来都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就好比你请别人天天吃鲍鱼,别人也会有吃厌的那一天,假如你再连边幅都不想修,那岂不更让人厌倦得快,所以,在婚后更要注意仪容,虽然不必天天敷粉施朱,但也要有适度的修饰。

男人对视觉与嗅觉刺激的反应极为敏感,所以女人最好在装扮上多做点变化,不论是穿上性感的衣着,或是喷洒诱人的香水,展现时而娇艳时而狂野的万种风情,这些都能让男人为之惊艳,这对两人之间的情感稳定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对于彼此相爱的男女而言,身体同身体的接触也是传达爱意的重要行为。

今夜爱是作动词还是名词?不妨在内衣上花点心思。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女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性爱感觉和情绪男人也可以解读是否被需要,是否应该有行动。暗示男人,女人天生就略懂一二,在内衣上给男人性暗示,是有讲究的。男人的感官刺激系统中神秘暧昧的黑色最能挑起他们的征服欲桃红能让他们冲动十倍,大红色能让他欲火焚身,紫罗兰色则会增加他狂野之爱。

如果你今晚性致高昂要让爱作动词用,不妨从这些颜色中挑一款内衣,在款式上最好是蕾丝、1/2杯型、T字裤、比基尼等。连体内衣(胸围和内裤通过带子形成连身整体)和透明薄纱短裙也能给人强烈的’性挑逗意味。就算对方可能白天工作累坏了,你穿的这身内衣,也足以让他一扫疲劳变得生龙活虎。

如果你今晚只想在他怀里美美睡上一觉,让爱作名词用,也不妨用内衣给他发个“性”息,而不是用语言或行动来生硬地拒绝他。蓝色总是与冰、冷相关,能让人平静,他的熊熊欲火一碰到蓝色也会降温。白色能让他把你拥入怀中温柔抚慰,灰色、绿色和米色系,都能传达你今晚不想做的心情。当然,款式上,你可一定不要选择那些会刺激男人脆弱神经的样式,旧的棉质法兰绒、平脚裤、传统密实型睡袍、睡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告诉他想不想做之外,还能用内衣来告诉他你想怎么做。如果你穿上白绸缎的睡衣,说明你想要敏感、温柔、充满爱意的性爱;迷人的碎花和异国情调是一种充满诱惑力的内衣,如果再洒上一点香水,就等于增加了一种加强夫妻激情的有力武器了,进入性爱疲倦期的女人可以试试;黑色蕾丝是永不过时的性爱信号,表明你想要火热、精力充沛、激烈的性爱;如果你选择穿粉紫色的丝绸或者蕾丝,这说明你已经准备向狂野的性爱投降了。

其实,并非要你的内衣所有颜色都齐全,那是需要充实的荷包做前提的。所以只要准备一两套经典的性感内衣就足够了,比如一套黑色蕾丝,一套桃红薄纱短裙和丁字裤。

女性经期内衣选择

不少女性在月经期时会选择穿紧身内衣,她们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免除侧漏的尴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痛,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女性在经期最好选择稍宽松的内衣。国外医学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妇科疾病是由穿紧身内衣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致该病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血逆流到腹腔引起内膜异位,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是痛经和不孕。如果女性常穿紧身内衣,尤其在月经期,易使经血流出不畅,而且在脱穿时还会使盆腹腔压力突变,很容易造成经血逆流,最终出现经期腰疼、腹痛症状,甚至导致不孕症。

女性在月经期时,会有大量经血流出,如果此时会阴部的透气性不好,潮湿的环境可能造成一些微生物的滋生,一些霉菌性阴道炎症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上行感染到盆腔。而且,女性会阴部有大量毛囊腺分布,紧身内衣容易使汗腺分泌受阻,这在月经期尤为明显。如果清洁不够,细菌大量繁殖,就会出现毛囊腺炎症,少数还可能导致阴部疏松结缔组织炎、前庭大腺脓肿等疾病特别提示;长期紧身束腰,会挤压腰部脂肪,使腰身成为葫芦形,有碍腰部血液循环,容易导致慢性腰肌劳损,还会使胃肠受压而影响血氧供应和正常蠕动,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所以千万别为了苗条误了健康。

由于月经期腰、腹部会大量出汗,也容易产生细菌感染,所以,最好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而且应该做到每天换洗。

女性孕期内衣选择

怀孕期间母亲体内荷尔蒙急剧变化,导致怀孕母亲体型明显改变:最显著的变化是胸部和腹部因胎儿成长而增大。所以内衣的选择便要着重选择有弹性及承托力良好,而且质料柔软的内衣,以减轻脊骨、腹部及胸部的负担。

胸部的变化

由怀孕开始,体内荷尔蒙分泌产生变化,乳腺数目及发达程度逐渐增加,使胸部日益胀大;约五个月以后,胸罩尺码大约增加了一个或以上尺码,同时腹部亦已明显隆起;约怀孕七个月以后,胸罩比未怀孕时增加约两个尺码,同时乳头的距离不断增大;生产前的胸部增大程度反而减慢。当生产后2—3日,乳汁开始分泌,乳腺进一步扩张以适应分泌乳汁的生理需求,使乳房随之胀大。产后约一个月,乳房会渐渐回至怀孕七个月时的大小,由于乳腺间的脂肪逐渐减少,使胸部出现下垂的情况,喂哺母乳可以令身型较易回复。

在怀孕的初期,由于乳房急速胀大,孕妇会感觉到乳房酸痛和乳晕特别敏感。为了舒缓乳房的胀痛及酸痛感,孕妇可以每天进行乳房护理及按摩乳头乳房,加速血液循环。

腹部的变化

由于胎儿的成长及包围子宫的保护性脂肪层加厚,增加了腹腔的体积,所以孕妇的腹部会随着日期而快速胀大,加重了脊骨和下肢的负担,使孕妇经常弯着身,容易产生腰背痛和脚踝浮肿。到产后不久,子宫会回复至怀孕七个月的大小,但位于下腹部原本用作保护性子宫的流动性脂肪仍然存在。

产后内衣选择须知

因为怀孕初期乳房变得敏感,需要特别保护,所以要选择有足够承托力,弹性和柔软舒适的内衣,以适应胸部扩大程度。衣着要以宽松舒适为主。

由怀孕直至五个月此段时间内,胎儿的成长为脊骨带来负担,所以要选择特别剪裁的胸围,如全杯设计和内藏金属钢圈等,有助加强对胸部的承托力。除此以外,内裤的选择亦需要选择有橡筋,具弹性布料制造的生产期用束裤,以加强支持承托胎儿及保护腰背部。不过所选择的质料必需吸汗透气,以保持干爽。为了适应腹部体积的变化,不要购买太松或太紧的束裤。

危机下中国汽车品牌的应对之策 篇6

你想成为哪种企业

要找到经济萧条期的出路,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那些如今深陷困境的企业。说来很具有讽刺性,那些面临着最大麻烦的企业,正是那些疯狂延伸产品和品牌、追求企业规模的大企业。

拿通用汽车来说,它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但如果美国政府没有批准134亿美元的借款,通用汽车今天可能已经破产了。去年,通用汽车的收入为1811亿美元,亏损达到387亿美元。在过去的10年中,通用汽车的收入为18466亿美元,亏损达到289亿美元。18466亿美元,或者说1.8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有多大?它比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家去年的GDP还要大:俄罗斯(1.7万亿美元)、巴西(1.7万亿美元)、韩国(1.2万亿美元)、西班牙(1.1万亿美元)。

我们再来看看保时捷,它的企业规模只是通用汽车的一小部分。尽管同样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去年保时捷的销售额为102亿美元,净利润超过了17亿美元,净利润率为17.1%。

通用汽车什么都生产——小型车、大型车、低价汽车、奢华汽车、跑车、卡车——只要是四个轮子的品类中,都有通用汽车的品牌。而保时捷只生产跑车,仅此而已。保时捷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收益,而通用汽车则毫无所获。

你想努力成为保时捷还是通用汽车?

扩张还是紧缩

在美国和中国,大部分企业想要成为通用汽车。它们想推出新品牌,想扩张现有的品牌,想进入新的品类,想推出更多价格层次的产品和新的分销点,扩张是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首要目标。我们已经强调了几十年的道理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得以演示:扩张导致毁灭。企业所要做的只是站到扩张的对立面,收缩它们的品牌以使之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代表某些东西。

经济萧条已经压垮了那些过度扩张的美国企业巨头。花旗集团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如今却深陷困境,只能靠政府720亿美元的注资才得以生存。

AIG曾经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如今也深陷困境,只能靠政府1500亿美元的贷款和4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才得以生存。

美国银行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银行,如今也深陷困境,只能靠政府200亿美元的投资和1180亿美元的贷款保障才得以生存。

美国五大航空公司中有四家已经破产,仅存的一家(美国航空)也在亏损中。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航空的收入为1952亿美元,亏损43亿美元。

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最大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都陷入了困境,而且都出于同一个原因:它们在本应该紧缩品牌的时候却做了相反的事情,进入了扩张。

你的品牌代表着什么

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所存在的问题,《华尔街日报》曾有一篇长达2000英文字的文章试图给出答案。文章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底特律的劳动力成本过高,通用汽车给予员工的医疗保障过高,通用汽车没有生产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汽车产品。这也许是媒体界和企业界的共识,人们都认为这些因素导致了三大汽车巨头的巨额亏损。

这也恰恰是我们对美国三大巨头重获新生感到悲观的原因所在——人们至今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长期以来未能采取正确有效的营销战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多次应邀访问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公司,我也多次指出它们的营销战略存在致命的问题,但它们的管理层一直无法下决心进行彻底变革。

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的成本过高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德国汽车业早就应该宣布破产了。德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成本最高的国家,这个国家生产的任何产品的成本都比在美国生产的成本要高出17%,然而,梅赛德斯一奔驰和宝马这两个全球最强大的汽车品牌的总部都在德国。

德国汽车企业和美国汽车企业有什么区别呢?德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符合建立品牌的规则,而美国企业看起来只是在生产汽车,这二者有天壤之别。在《商业周刊》全球最具价值的100个品牌排行榜上有11个汽车品牌,其中有5个来自德国:奥迪、保时捷、梅赛德斯、大众和宝马。

通用汽车有几个品牌位列最具价值的品牌榜?很不幸,一个也没有,通用汽车旗下没有一个品牌被列入全球最具价值的100个品牌排行榜。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较大的汽车零售商的看法,《华尔街日报》在两个月前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大型汽车零售商勾销国产品牌?》,事实上,根据会计师估值,美国汽车品牌对零售商来说几乎没有价值。

众所周知,通用汽车的领先品牌是雪佛兰,而且一直在做广告宣传。在过去的10年中,通用汽车花费了71亿美元用做雪佛兰的广告费,雪佛兰是过去10年中美国市场上广告投入最多的品牌。但如今,通用汽车在股市上的市值仅为23亿美元。

通用汽车的问题出在哪呢?它没有建立品牌。什么是雪佛兰?雪佛兰可以是大型的也可以是小型的,可以是便宜的也可以是昂贵的,可以是轿车也可以是卡车。如果你把品牌名放在所有产品身上,就像通用汽车对雪佛兰做的那样,这个品牌就无法代表任何东西,你的广告就不会产生多大效果。它的宣传口号为“一场美国变革”,这是什么意思?这对汽车购买者来说毫无意义。没有人会说:“我要去经销商那里买一个变革!”

成为品类中的领导品牌

如今,在每年的品牌价值排行榜上,100个全球最具价值品牌中有52个美国品牌,其中只有一个汽车品牌,那就是福特。实际上,我们认为福特在美国市场上有一个潜在的定位,它是皮卡的领先品牌。如果你说“我想要买一辆皮卡”,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福特。事实上,去年福特的皮卡销量超过了包括雪佛兰、丰田、道奇、本田和GMC在内的任何一个品牌,销量超过100万辆,福特的品牌应该聚焦于皮卡。

在美国轿车领域,丰田是领先品牌,曾经超过本田、雪佛兰、福特、尼桑和现代。丰田品牌代表着某个特性,那就是“可靠性”。说到可靠性,人们会说“是丰田”。混合驱动呢?那就是丰田的普锐斯(Prius)。你要年轻派的?那就是塞恩(scion)。你想要豪华轿车?那就是雷克萨斯。丰田旗下的每一个品牌都在消费者心智中代表了一

种汽车。

事实上,丰田的四个品牌都是领先品牌。丰田主导了普通轿车品类,普锐斯主导了混合驱动汽车品类,塞恩是领先的年轻派品牌,雷克萨斯是领先的豪华汽车品牌。

通用汽车旗下有8个品牌:土星、雪佛兰、庞蒂亚克、别克、凯迪拉克、悍马、萨博和GMC卡车。然而这些品牌在什么品类中处于领先地位吗?没有,一个也没有。8个品牌中没有一个是领先者,这对于通用汽车这样一个大企业而言是个极其严重的战略问题。

中国汽车品牌的误区

这些仅仅是美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吗?不,中国请注意,你的大部分企业正在重蹈覆辙,中国汽车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完整的汽车生产线能代表什么

吉利汽车同时生产摩托车和包括面包车、小型载货卡车在内的一系列汽车,它甚至在法兰克福的国际车展上展出了跑车模型。吉利同时是生产伦敦出租车的英国锰铜控股(Manganese Bronze)的合伙持有者之一,双方正讨论生产电力发动出租车。同时,吉利还拥有另一家汽车公司——上海华普汽车。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提出,吉利在2015年要实现200万辆的产销量,为了支撑这个销量,吉利将产品线全面拉长、拓宽,规划了基于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的42款产品。

这听起来是一家“聚焦”的企业吗?它类似于保时捷还是通用汽车?品牌不仅应该聚焦,还应该拥有并且坚持自己的定位和特性。

在美国,哈雷戴维森只生产摩托车,却成为收益颇丰的企业。去年,哈雷戴维森的销售额为61亿美元,税后净收益9.34亿美元,净利润率达到15.2%。哈雷戴维森通过出售大型、重型、昂贵的摩托车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在美国,人们把这些摩托车称为“hogs”。事实上,这个企业赞助了它的一个名叫“HOG”的消费者组织,而HOG代表的是“哈雷主人社团”(Harley Owners Group)。

当日系的轻型摩托车(本田、川崎、铃木)进入美国市场时,哈雷戴维森对其视而不见,那不是哈雷戴维森树立声誉的车型。当时尚摩托车(意大利的杜卡迪Ducati)进入美国市场时,哈雷戴维森也没有效仿,那也不是树立哈雷戴维森品牌声誉的车型。哈雷戴维森在全球市场上仅售出342132辆摩托车,却被Interbrand列为全球第50位最具价值的品牌,价值76亿美元。

为什么生产商们都相信只要有完整的汽车生产线就能取得成功?人们不会购买一条生产线的汽车,顾客在购买汽车时,要么需要一辆便宜的汽车,要么需要一辆豪华的汽车,要么需要一辆跑车,要么需要一辆面包车,要么需要一辆运动型多功能车,要么需要一辆皮卡……

盲目的品牌延伸策略

东风曾是中国领先的卡车品牌,而东风品牌使用在重卡、轻卡、微面、客车,MPV、轿车等各个品类,被严重稀释。实际上,东风在轻卡和重卡领域先后输给了专家品牌“时代”和“中国重汽”。

力帆同样如此,该品牌由摩托车起家,它的汽车产品线包括轿车、卡车、客车等,根据媒体报道,未来两年内力帆还将推出微面、SUV、MPV等多款车型。

东风和力帆所采用的品牌策略,你不觉得很像雪佛兰吗?你无法将一个品牌用在一条生产线上的汽车或卡车身上而获得成功,除非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特征。例如,梅赛德斯一奔驰的“声望”、宝马的“驾驶”。

盲目的多品牌策略

与盲目的品牌延伸一样,盲目的多品牌策略同样是错误的。看看奇瑞这个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目前该公司拥有A1、A3、A5、旗云、瑞虎、瑞麒、开瑞等品牌,产品涵盖轿车、SUV、MPV、轻客等基本乘用车型和商务车型。此外,根据媒体报道,由奇瑞汽车与美国量子公司合资兴建的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和一系列高端车型也在筹备之中。

奇瑞能够同时做好如此众多的品牌和车型吗?我们认为完全没有可能:企业要培育品牌的大树,首先应集中力量形成大树主干,然后才逐步推出第二、第三品牌,否则,企业所培育的只是长不高的灌木。在丰田推出第二品牌凌志时,丰田公司不仅已经是美国最大的日车生产商,而且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生产商。过早推出多品牌是当前中国汽车企业的又一致命误区。

大众汽车最初正是依靠甲壳虫建立了大众品牌,在1945~2003年,大众公司一共生产了21529464辆甲壳虫汽车。我们曾经指出,奇瑞应该聚焦,为什么不把QQ变成2l世纪的甲壳虫汽车呢?然而,奇瑞明显更热衷于推出更多车型。尽管去年奇瑞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但它并未打算对此检讨,根据媒体报道,奇瑞仍然寄望于推出新车型来挽回颓势。如果奇瑞坚持要扩张生产线,“成为21世纪的甲壳虫汽车”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成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的进化也就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品牌首先应该做的是分化,聚焦于某一个具有某种定位的品类,盲目地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只能让企业迷失方向。

无视品牌聚焦与品类战略

长城汽车依靠生产皮卡起家,长期占据中国皮卡领域第一的位置,并在运动型多功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随后长城投入巨资进入MPV、小型轿车领域,但遗憾的是市场反应非常糟糕。长城汽车不应该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大而全的汽车生产企业,而应该建立一个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首先需要做的是从顾客心智的角度评估自己的战略,对所进入的领域进行取合,同时还需要放眼全球来思考。

比亚迪曾经是一个电池生产商,在2005年进入汽车行业,推出了售价在3万~5万元人民币的F3系列。聚焦产生了力量,在2008年,F3成为所在品类中领先的国产汽车品牌。本该继续聚焦于F3,但比亚迪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它推出了FO(售价在3万~4万元人民币)和F6(售价在8万~15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计划推出F3R、F4、F5和F8系列。我们认为,长期而言,这对比亚迪来说不是好的开端。

比亚迪于去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出售双模电动车F3DM,全球很多重要媒体都对它进行了报道。从产品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品,但从营销战略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糟糕的品牌。作为一个新品类汽车,F3DM的品牌不应该延伸自传统汽车F3。同时,作为品牌名,F3DM是一个糟糕的名字,尤其在英语世界里。比亚迪必须从品类战略的角度为新能源车进行新的规划,否则将失去中国汽车为数不多的创建全球领导性品牌的机会。

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宣称,到2025年比亚迪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好吧,即使如此又怎样呢?通用汽车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看看这个企业发生了什么?

上一篇: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下一篇:科学渗透